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十篇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十篇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00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

1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还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需要配置大量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来满足教学要求,这些设备价格较高、更新又快,致使学校不可能大量购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所需的所有设备,因此借助企业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即校企合作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主流方向。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高职学生,起点高,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好,自2009年招得第一届学生以后,招生情况每年都在大幅度递升,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给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带来严峻的考验。从教学内容来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还有些匮乏,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2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要分析

2.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明确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即为企业输送优秀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优化节约了学校教育资源,减少企业人才招聘成本,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共赢。

2.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2.2.1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委托培养及用人需求就业协议的形式,将院校的学生教育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明确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校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2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用人单位(企业)和学校应正确定位,共同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目标确定得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的。用人单位(企业)与学校需共同研究,认真分析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实践知识,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符合用人单位(企业)岗位所需,才能使学校针对培养目标顺利实施教学。

2.2.3高度重视“订单式”办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是订数量,而是订特色、订质量。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订单式”办学的需要。还要认真分析研究用人单位(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2.2.4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员管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订单”学员其实可以同时接受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模式,汲取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熟悉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岗前培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5企业“买单与享用”,实现校企“双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因为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需求标准,更多的植入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岗位基本能力教育,这些培训教育,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招聘培训成本,同时,这种方式也提高了引进人才的效率,提高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2.6营造企业文化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前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业务流程、生产纪律、竞争意识等灌输给学生,同时,将学生所学的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改变带来的文化氛围变化,订单班的毕业生将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的“共赢”。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发挥企业上层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多地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并制订和完善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条例、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少烽,高南林.“校中有厂厂中有校”顶岗实习模式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刘一兵.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2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chatronics;researchandanalysisof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25-04

0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设立,现有在校学生780人,毕业生最高就业率98%,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大中型企业中,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2008年,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进行央财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2010年建成“专业适应广,校内一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购进先进完善的实训设备,提高了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彰显了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创新发展了“工学结合、厂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凝炼,特色拓展,特色建设”的战略,紧扣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训练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共同教研项目、学生顶岗实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及市级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丰富了技能大赛训练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学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根据岗位操作标准,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的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2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示范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专业老师,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图1、图2所示)

2.1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以京津冀地区企业为主,兼顾部分华东、华南企业。由于机电涉及的行业企业较多,因此调研企业类型既包括现代制造类企业,也包括机电服务类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的一线员工、基层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对7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并走访了40家企业,其中环保服务企业15家,生产制造型企业24家,共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2.2调研内容

①企业基本信息;

②对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

③机电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④个人素质对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⑤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联系;

⑥机电企业用人基本考虑因素;

⑦专业技能证书与学生就业情况;

⑧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

2.3调研目的

①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②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③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门化方向等。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在全国65万个相关企业中,机电工作人员220万;全包机电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年产值205万元以上的机电产业单位16000余家,机电产业从业人员约300万人,按年补充率6.5%计算,每年各行业企业和机电产业单位机电人才的需求量达19.5万人。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分析:

①从工作内容上看机电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二是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三是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四是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机电人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包括机电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行维护人员、操作维修人员、工艺技术员、管理员等。机电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因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知识面较宽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机电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机电人才、中级机电人才、初级机电人才和一般机电操作人员四类。高级机电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9%,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中级机电人才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运行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机电人才,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47%,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44%,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

3.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和机电产品销售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高职毕业生在上述岗位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机电类各岗位中,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比例较高。

3.2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从图4、图5和图6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持续需求的企业占67.9%,需求量在20人以上的企业有35.4%,需求量在10-20人之间的企业有23.20%,需求量在5-10人之间的企业有34.45%,在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方面,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人员需求面最广,有占25.2%的企业选择,其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24.12%,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有21.4%的企业选择,而机电销售(5.20%)、技术服务(4.85%)和其他(11.31%)相关岗位就业面较窄。总体上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有持续的较大量的需求,其中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在较多企业形成一定的需求。

3.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招聘与机电岗位人员时要求应聘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且掌握与公司所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21.1%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可以是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但持有相关机电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第三方机电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由于机电岗位是一个技术型较强的岗位,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往往还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通常要求机电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对其行业知识有了解。

3.4企业在录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图7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71.4%)看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语能力(5.1%)、工作实践经历(33.20%)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20%),然而在专业知识(12.10%)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4%)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时,应该重能力轻知识、重实践轻证书,尤其要更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3.5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要求分析

图8表明: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方面,选择责任心强的占12.10%,选择团队精神的占4.45%、选择认真仔细的占33.20%、选择进取心的占4.45%、选择服从安排的占5.10%。说明企业最看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认真仔细的精神也是企业很重视的方面。

4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多次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最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方向进行如下调整:

①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机电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面向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专业定位: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定位思想,毕业生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毕业时获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电工安全技能证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③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现代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单位。

5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

在毕业生座谈调研时,大家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课程有: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气一体化技术实训、电工综合技能实训等;同学们还反映一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如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技术等;一些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理论和实际脱节,在企业实际中使用的生产设备,学校实训课上接触不到等,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进程有待整合与调整。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Swot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及Swot分析法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被定义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内部控制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尽管各国家和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二、以Swot分析方法看某送变电企业内部控制

(一)我国送变电企业行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送变电行业面临实体改革、政企分开改革、厂网分开改革以及农电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电力体制改革,深化改革任务艰巨;送变电企业需要承受完全的买方市场和不当竞争行为的严重冲击,行业市场竞争激烈;送变电企业经营面临来自用户、网内外发供电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等多方面的压力;送变电工程成本不断被压低,企业盈利压力大;企业多元化发展力度不大。本文基于对某送变电企业以及行业背景的了解,运用内部控制Swot分析方法对该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二)运用Swot分析方法看某送变电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1.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该企业制定了详细的公司发展“三步走”战略,充分认识到改革升级经营模式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和谐外部关系,做到多快好省做项目。

(2)一流的电力施工能力

该企业为地区首个输变电工程施工队伍,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业绩,其优质的施工服务赢得了客户以及业内同行的一致赞誉,而荣誉的背后有可靠的电力施工能力作为保障。

(3)优秀的员工干部队伍

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顺畅经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员工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一支事业心强、素质高的领导队伍,带领企业运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多年的电力行业从业经历带领企业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企业的弱势(weaknesses)分析

(1)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重产值、轻效益”等经营管理思想的偏差、送变电行业经营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巨变与根本要求总体认识不足,导致对组织管理体制与经营管控模式不适应,企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成本控制有难度

送变电施工企业作为电网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队伍和骨干力量,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粗放式经营和外延式发展模式,造成近年来成本难以控制,致使盈利能力下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文化惯性怠动

五十多年的企业发展历史造就了它勇于拼搏、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底蕴,但与此同时,经验主义、外推等靠等企业文化惯性依然存在。面向未来发展,文化惯性中的消极因素是阻滞企业战略发展与变革的深层原因。

3.企业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政策促进行业导向清晰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这一政策对电力行业的深远影响,促使企业由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推进市场化与竞争主导的政策取向清晰,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

(2)行业周期性波动稳定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垄断行业,拥有稳定的投资来源。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使电力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愈发明显,但电力需求的波动性小于能源需求总量及煤炭需求增速的波动,电网投资建设规模决定送变电行业中长期放量增长,有一个长景气周期。

(3)项目区域性分割明显

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相应的生长地、“土壤肥力”与区域壁垒。该企业在“本土作战”,可以发挥自己的本地优势,影响力和产能可以辐射地区,但是同时也很难在其他企业的生长区域内占领到市场份额。因此特高压是未来电网投资建设的重点。

4.企业的威胁(threats)分析

(1)行业环境不断变化

送变电行业的长周期增长并未改变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特性,企业仍然受到能力过剩与能力不足的交替困扰;在行业领域内竞争更加激烈,低成本、低价中标成为趋势;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与复杂度也在日益增加。

(2)业主需求严格苛刻

充分研究目标市场并满足业主的需求,这是送变电企业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所在。随着送变电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业主处在买方市场地位,因此对于项目的管控力度较之前有所加大,对于项目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3)项目成本不断上升

送变电行业以其本身施工单位特点,在电力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始终处于底部,经营利润空间有限。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地位未变,而且在持续恶化,经营环境与形势日趋严峻。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形成了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产生了相应的效果,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理念的有待更新,该企业仍然存在内部与外部的问题与缺陷。换言之,电力企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也充满了深层次挑战,要在放量增长中调整经营结构、增长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郡,刘英骥,郑海航.中石化实施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报告[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2.路秋桐.浅谈在新形势下送变电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中国南方电网广电集团送配电企业为例[J].经济师,2006(10).

3.张剑,高启胜等.我国送变电企业与电网建设分析[J].改革与探讨,2005.

4.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发展,2010.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4

关键词: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

作者简介:王莹(1979-),女,民族:汉,籍贯:辽宁,学历:硕士,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电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电网企业由政府垄断控制,垄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电力作为商品,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电网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有效载体,其良好运行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逐渐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重大课题,其解决的核心便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为中心,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企业整体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仍显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指标的关系不够明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针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改进,逐步形成了以指标精益分解和项目全面覆盖为基础、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要管控方式的“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概述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改变原有专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综合计划为龙头,融合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的方式,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投资规模和项目,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效益,构建指标和项目的“两精益”管理模式;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建立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发挥两级决策机制作用,建立月度指标分析、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及五位一体保障机制的“三机制”模式,同时以“双反馈”确保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进一步提高计划管控力,提升综合公司计划管理水平。

三、“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

(一)实施“两个精益”

指标体系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国网公司以卓越管理战略思想为指导,实施指标分解与设置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精益化为主要内涵的“两个精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增加运营监控类指标及部分核心过程指标,加强过程管控以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在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项目储备管理实现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围绕强化管控的目标,应用电网发展诊断和经营诊断成果,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计划与预算工作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三个机制”

综合计划是公司既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年度目标,过程管理十分关键。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控力,是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和实现综合计划目标的有效方法。在综合计划过程管理中,公司通过构建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两级决策机制、五位一体协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个机制”,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过程管控,并通过预警机制在综合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给出指标落地的偏差,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强化“双反馈”

公司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的闭环管理,建立包涵月度指标分析反馈、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反馈的“双反馈”,进一步强化反馈作用和闭环整改力度,确保综合计划指标和综合计划储备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控、在控,以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的形式保障综合计划管理这艘大船的航向。

四、“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精准事前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否决定着公司整体战略能否全面实现,因此为提高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宜采取指标历史趋势分析及各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来优化综合计划指标设置,融合运营监控指标,强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的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

1.综合计划指标精益化管理

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根据精益管理需要,将国网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开展指标体系分解与设计研究,融合运营监控类。将单位分类,包括分公司、有限公司、成本单位、子公司和检修公司等五类。基层单位指标包括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四类。公司本部增加购电类和损益类。电网发展指标中,设置工程资金需求指标以便提前掌握下月资金需求情况,为融资及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设置电网工程建设节点和工程前期节点,为公司掌握下月新开工、投产工程预期以及前期节点进度提供依据。资产质量指标中,设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以便掌握子公司单位指标安排进度情况;设置应收电费余额指标来掌握电费回收预期。供电服务指标中,设置城市和农网的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是为了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过程控制,避免偏离年度目标。经营业绩指标中,设置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指标以便掌握电力市场预测情况以及各单位指标安排;为了优化售电结构,实现公司均价目标,设置售电均价指标;设置销售收入、内部利润、可控费用等指标来了解各单位预计财务指标情况,为公司整体掌握预算指标进度提供依据。设置购电类指标是公司每月的月度电厂电量交易计划安排,是测算购电成本的依据。设置损益类指标体现公司利润总额进度的总体安排,达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融合。

2.综合计划项目的全口径储备及全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储备管理上,一是根据公司规划和电网规划,结合经营发展要求,梳理项目需求,细化到年度项目,超前开展各专业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形成逐年度的前期项目库;二是规范可研论证、评审、批复工作,保证储备项目合理、程序规范、批复有效,储备项目与规划前期在工作流程和工作时序上紧密衔接;三是实事求是、优选项目。综合考虑投资能力、效益投资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优选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项目按计划节点实施;四是建立健全项目储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启动编制工作,建立形成月通报和检查机制,适时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形成工作常态机制。

(二)强化事中过程管控

事中过程管控作为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事中过程管控的前提是编制月度综合计划来实现年度综合计划的细分。月度综合计划的编制下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单位编制月度综合计划,第二阶段为本部审核基层单位月度计划并形成公司月度综合计划。事中过程管控的内容即月度综合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执行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指标执行情况分析(又称异动分析),主要对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公司月度工作例会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需要对年度综合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及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都进行分析。最后,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

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大大减少管理环节的同时也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电网公司应该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标准与控制措施,综合平衡各项指标,以实现指标分层和归口管理。创新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来实现,然而由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缺少评价标准极易造成结果的不客观性,因此,重新设计一套更加客观的、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的不足,公司从有别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全新视角出发,选择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永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内容,在完成对评价指标梳理改进以及评价标准设计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权重设置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对企业运营能力做出综合的定量评价。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断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创新指标评价预警机制。决定电网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基本指标一般为运营绩效、业务运营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三个方面,而决定这三个指标的优劣均可以由管理波动性、成长水平高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形,设计电网企业指标评价预警机制,以此全面掌握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指标预警机制的应用将提高电网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投资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业务,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紧缩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

2.构建两级决策机制

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决策环节应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立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逐项制定各专业项目节点计划,实施项目专业平衡会制度,强化项目计划过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刚性;三是建立月度总额计划指标体系,开展指标月度计划管理;四是在计划执行中,及时掌握国网公司相关政策变化,处理好各部门指标间平衡关系,推动各项指标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做实“双反馈”,及时修正计划偏差

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必要反馈机制,确保系统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反馈和整改。为加强月度指标跟踪分析的管理,需对综合计划月度跟踪分析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月度指标异动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中引入企业运营能力动态评价和运营监控点评,逐步形成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指导,以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为抓手,以企业运营能力监控为基础的反馈、评价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平台,动态监控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及时准确开展阶段性点评,促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以业务计划管理为主线,覆盖公司全部基层单位,融合财务预算,与企业负责人考核相配套的管理新模式,使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以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为中心,结合公司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围绕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以综合计划指标与项目过程精益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计划与预算融合,通过市场预测、业务计划、预算安排、计划下达、过程监控执行、闭环反馈和评价考核等手段,确保了公司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优化了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电网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5

虽然电力企业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但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绩效评价实施过程存在一些困难。下面就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

1.1缺乏全面的、细致的分析

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者要对电力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对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进行评价。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电力企业岗位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相应的工作针对性。

(2)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时,未将将岗位分析放在第一位,使得管理者不能对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缺乏岗位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容易出现的现象,使得职工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因此,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应该对各个岗位进行详细分析,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1.2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得出科学、合理和准确的评价结果,才能对企业的工作发挥指导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获得真实、可靠评价结果的前提,也是管理者了解职工实际工作情况的必要条件。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不能获得真实、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管理者也不能全面地了解职工的工作情况。这样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出现脱节现象,不能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会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架空,使其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激励职工进行工作,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1.3绩效评价信息单一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关键是评价信息的掌握,该信息对评价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电力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时,进行出现各种问题,给绩效评价工作造成影响,不利于评价结果的产生。例如,评价人员缺乏纪律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绩效评价信息单一,缺乏可靠性;评价工作缺乏针对性,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分配。

1.4评价机构设置不合理性

电力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时,需要借助相关的评价机构,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例如,职工分为3个层次,企业负责人,一般管理者和一线工人等。这样的等级划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不利于企业长远战略的制定,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电力企业主要采用领导决策方式。领导决定方式的依据是领导对职工的全面了解和整体印象,主观性太强,评价结果不公正。

2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优化对策

2.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职工人数的管理,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保证企业职工的数量,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同时,电力企业要依据实际的工作需求,秉承择优录用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例如,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制度建立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通过相应的制度让职工实现其制定月、季度和年绩效目标。具体过程分为6步:管理者发现相应问题;举出相应实例,与职工商量相应制度的制定;管理者与职工讨论问题的制度的制定细节;管理者和职工在制度建立方面达成一致意见;管理者观察职工履行制度的情况,并对制定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管理者对制度中的优点进行发扬,对制度中的问题进行摒弃。在整个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管理者要与职工,共同商议,一起制定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相应制度,保证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电力企业要参照其他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对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最优化。

2.2提高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专业化的人员队伍,以下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重点。例如,电力企业对职工的工作数量进行评分,工作内容进行评分,具体到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上级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其他工作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评价,管理者可以全面地了解职工的专业化程度,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职工的工作水平。因此,电力企业要结合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相应调整,并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化程度。这样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相关激励制度和管理理念的作用。

2.3加强职工的岗位分析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要对职工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调整,实现职工岗位的量化分析。通过对职工岗位的量化分析,让职工明确自己的权责,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让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更加准确。在职工岗位分析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全程进行监督和分析,保证岗位分析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每次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结束后,管理者都要约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职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职工进行改正。面谈的形式可以保证岗位分析的准确性,又有助于促进职工对已经公布的结果进行监督。

2.4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依据不同的人员进行不通过的分析。电力企业应该秉承一致性、层次性的原则,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人力资源绩效的客观评价。一致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战略目标和具体业务的实现方面,按照不同部分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分类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运营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相关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将各项指标付之于具体实践,保证每项目标的独立性。另外,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在人力资源其他模块中的应用,使得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总结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6

关键词:新常态;泾县;电机产业;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0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发展路径面临着重大变革。电机产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典型,具有多年发展历程的国内电机产业只有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才能适应新常态,这是摆在国内以电机产业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和电机企业的重要命题。电机产业是泾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不断探索经济新常态下泾县电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电机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推动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顺利实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两个高于、三年翻番”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泾县电机产业发展分析

1.1泾县电机产业基本情况

泾县电机产业集群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认可的全省首批30个产业集群之一,全县电机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电机零部件配套生产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目前,集群内共有49户企业(整机生产企业有9户,配件生产企业有4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8.71%,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2015年,全县电动机产量600万千瓦,电机产业完成产值54.48亿元,实现税收1.3574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总税收的44.2%。

1.2泾县电机产业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泾县电机产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福建宁德、浙江嵊州等电机产业集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规模总量小。浙江嵊州截至2015年底共有电机生产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6家、超5亿企业1家;福建宁德共有电机制造企业800多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49家,其中15亿元的1家。二是产业链结构不完整。浙江嵊州、福建宁德电机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原辅材料供应、零配件加工、整机组装到出口产品质量检测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协作关系的产业链条,而泾县电机产业集群大都是产业链上的上游企业,受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影响较大。三是骨干性企业缺乏。福建宁德现有11家企业获批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2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认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企业通过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50家企业通过欧盟国家Ce、GS、tUV认证和美国UL认证,9家种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91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而泾县仅有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模较大。四是产品附加值不高。

2新常态下电机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1中国电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电机生产从1917年至今已近百年的历史,该行业在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国电机产业随着电力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产销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2.1.1中国电机产业产能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我国电机保有量已经达到16亿千瓦,2001-2015年期间我国交流电机总产量从6263.27万千瓦/年提高到28258.34万千瓦/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2.96%。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机的实物量指标和效益指标同比前期有所下降。2012年度,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下,国内经济继续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以及总需求不足、产能相对过剩等因素的影响,给电机行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2012年下半年国家虽实施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但政策有一定滞后性,反映到电机生产企业经济增速上仍需一定时间。2012年同比2011年交流电机产量增加502.35万千瓦,增幅1.99%。2013年同比2012年交流电机产量增加2,223.4万千瓦,增幅8.65%。2014年同比2013年交流电机产量增加2219.97万千瓦,增幅7.95%。2015年受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增大影响,同比2014年交流电机产量减少1876.4千瓦,同比下降6.1%。

2.1.2中国电机产业销售收入分析

根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自2005至今,我国电机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15年我国电机制造销售收入达到7720亿元以上,较上年同期增长7.98%。2015年行业利润总额达4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普遍下滑,电机产业的同比增速下降之外,其他年份,我国电动机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均处于7%以上。

2.1.3中国电机产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机进出口总额为111.6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36.76亿美元;出口额为74.93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8.17亿美元。2015年受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外部政策环境相对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电机进出口总额为106.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4.33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同比小幅下降0.8%,进口金额为3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1.4%。2015电机进出口额与2014年相比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

2.1.4中国电机产业企业构成分析

电机产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电机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600家以上,从业人数70万人以上,虽然生产企业众多,但单一生产企业市场份额普遍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

2.2中国电机制造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2.2.1中国电机制造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节能环保。由于能源和环境保护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各种传动系统中,有90%左右是采用电机驱动,交流电机的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60%以上,因而电机行业成为节能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电机系统消耗的电量达2万亿千瓦时左右,每年新增容量约1.5亿千瓦。

(2)机电一体化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微电子为主导的多种新兴技术与精密机械融合的综合性新技术。国际上技术领先的国家已大量采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改造电机产品,开发出一批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化产品。新技术的运用给电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产品的成熟发展和客户对自动化需求的增加,单独的电机产品越来越淡化,电机、调速装置和电器被视为一个整体。

(3)软起动技术。随着工业产业规模化步伐的加快,工业装备单机生产能力日益提高,电机单机容量也日益扩大。出于满足电力系统与供电条件的要求,以及对机械系统传动条件与环境的考虑,电机各种软起动技术与产品相继产生,并不断发展。比如电阻、电抗、自耦变压器及非线性开关为降压元件的各种降压软起动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高压变频软起动软停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大型电动机的交-交变频传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等。

2.2.2中国电机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中国电机产业市场需求分析。国内未来的电机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量需求,即每年新增的电机需求;二是存量需求,即把旧电机替换为新电机,特别是高效节能电机替换传统电机。根据国际通用估算方法,电机装机容量为发电机装机容量的2.5-3.5倍,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电机产量还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0年,发电机装机容量达到人均1千瓦(美国目前人均3千瓦),我国电机的装机容量将达到45亿千瓦左右。

(2)中国电机制造产业利润水平分析。中国电机制造产业属于制造业下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机中的高端产品,如微特电机、特种电机由于进入门槛高,市场需求旺盛,其毛利率水平高于电机制造行业的平均水平。

(3)中国电机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内的电机行业近些年虽然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提升了设计及制造水平,但受限于国内基础工业(主要为绝缘材料和电加工设备)的发展水平,受限于基础研究及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的缺乏,国内厂商与国际一流厂商还有一定差距。世界电机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挤压。

3泾县电机产业发展Swot分析

综合泾县电机产业现状和国内外电机市场发展前景,通过Swot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3.1发展优势

(1)规模优势。泾县电机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市场有一定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占据市场发展的先机。电机行业经过组织结构调整,在行业发展中起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正在逐步形成,主要重点企业已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高精度设备等先进装备。

(2)政策优势。泾县县委、县政府为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全县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了“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将电机作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之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泾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泾县促进外贸发展优惠政策》、《泾县企业引进人才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3)区位优势。泾县隶属于宣城市,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距宣城火车站45公里、芜湖市朱家桥外贸码头80公里、铜陵港85公里。毗邻长三角经济区,位于苏、浙、沪三小时经济圈内,距南京180公里、上海350公里、杭州245公里。境内205国道、322省道呈“十”字型交叉贯穿全境,毗邻318国道。特别是2015年,205国道和322省道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完工、京福高铁建成通车;未来,芜宣机场开工建设以及芜黄高速等其他交通项目建成使用;同时苏浙沪是中国机械制造集中区、电机配套客户的集中区,泾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3.2发展劣势

(1)管理机制落后。目前泾县电机企业,除了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建成了现代化管理模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模式,即便是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地区的现代化企业相比仍然需要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传统性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将会束缚企业发展。

(2)高端人才缺乏。受制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泾县电机企业缺乏高端的人才。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人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机企业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引进一些人才,但是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高、精、尖”人才和“专为我有”的人才依然严重匮乏。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奇缺,除了为数不多的规模企业,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层文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3)发展环境不优。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不高,少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也影响到企业发展。全县制造业企业少,为制造业服务的企业更少,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域内金融机构较少,企业融资难度大。同时,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支持集群发展的各种规范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

3.3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明确提出了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这些都与电机制造领域息息相关。2015年9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印发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在兴的十大工程。近期,泾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泵阀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县域泵阀产业做大做强、集群发展。这些都为泾县电机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机遇。

(2)市场机遇。综合上文所述可知,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电机市场需求较大,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为泾县电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

3.4发展制约

(1)市场不确定性。节能环保电机,“微、轻、薄”电机和智能化电机,是当前微特电机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价格仍成为高效电机推广的最大阻碍。虽然国家已推出“节能减排”政策,但由于政策的调节具有滞后性,再加上国内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知需要有个过程,直接从原有的配置升级到更高的配置,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虽然高效电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任重而道远。

(2)国际经济形势冲击。近年来,国外知名电机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国外电机企业在华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在给我国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泾县电机企业同样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国际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局势扑朔迷离,美欧多国为自身利益加大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阻击,增加贸易壁垒,电机产品出口困难重重。

4泾县电机产业发展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对泾县电机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对企业的建议

(1)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向管理要效益。大胆学习借鉴行业内龙头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特别是要着力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企业主、出资人要进一步破除传统的思维狭隘,进一步打开视野,主动聘请行业内高端人才加入企业管理团队,大胆引进“能人”、“专家”参与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企业党组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企业管理内部凝聚力。

(2)推动企业技术革新。龙头企业要始终紧盯市场发展的最前沿,牢牢把握未来电机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针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革新企业技术。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向专、新、特方向转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3)完善集群产业链。中小型企业要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着力在电机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做文章,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引导厂区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减少时空转换的物流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着力提高泾县电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2对政府的建议

(1)加强战略保障。坚定不移地贯彻东向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知名电机企业,将产品与关键配件生产能力向泾县转移,进行投资。同时,大力实施“调转促”475行动方案,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着力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加大泾县经济开发区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基地项目推进建设力度。

(2)加强政策保障。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若干税收优惠规定》等文件及省委、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完善泾县工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工业发展政策保障。

(3)加强环境保障。加强对企业合法的权益保护,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不放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深圳智灵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12-2017年中国电机制造市场前景研究预测报告[DB/oL].中国产业洞察网,2014.

[2]北京产业信息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电机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B/oL].中国行业报告网,2016.

[3]宇博智业有限公司.2016-2021年中国电机产业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DB/oL].中国报告大厅,2016.

[4]陈伟华,李秀英,姚鹏.中国中小型电机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8,35(01):1-12.

[5]泾县人民政府.泾县电机泵阀产业规划[eB/oL].泾县人民政府网,2014.

[6]江倩.我国电机产业特征及其规模经济分析[J].学术论丛,2009(09):20-22.

[7]嵊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绍兴嵊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嵊州市人民政府网,2016.

[8]宁德市人民政府.2016年宁德市政府工作报告[R].宁德市人民政府网,2016

[9]钱凯.嵊州市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J].当代社科视野,2012(06):39-43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统计

一、企业统计工作面临时代困境

1.企业统计理论困境

任何企业统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统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企业统计的基本假设上。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主体已不是可以人为假定的核算单位,企业主体的界定越来越难。由于企业统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主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应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经营期限具有很大的弹性,信息需求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得到企业的动态的企业统计信息、企业统计报告,企业统计期限已不那么重要了。

2.企业统计职能困境

企业统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企业统计核算是企业统计监督的基础。电子商务时代,要求企业统计信息是实时的自动处理,企业统计核算是基于网络化的,在获得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企业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企业统计监督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的形式需要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应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企业统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则需要逐渐得到加强。

3.企业统计组织困境

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企业统计报告等带来的冲击归根到底对企业统计循环产生了冲击,由此带来了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方式以及企业统计人员职能的转变,包括: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财会系统的应变能力;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使财会职能不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实现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等。

4.企业统计法规困境

现阶段,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难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的新问题、新纠纷。再加上新颁布的企业统计法中,也未对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统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企业统计人员正确记录、反映电子商务交易,及时提供准确的企业统计报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统计信息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5.企业统计实务困境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统计中原有一些原则受到冲击,这给企业统计实务带来了很大影响。常用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指标包括三类:网站流量指标;用户行为指标;用户浏览网站的方式。真正专业的网站访问,企业统计报告并不只是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简单汇总,分析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站流量数据本身,而是通过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及其他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来发现网站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这就是说,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是有差别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不仅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具有明显差别,在具体的企业统计与分析内容上也有显著不同。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方法,因而可以通过模式化的程序实现,这也就是一般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专业的网站访问分析是在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一般汇总和模式化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专业人员的知识进行的深度和系统分析,其对网络营销经营策略的价值自然高于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对网站分析的功能进行选择定制,定期发送分析报告,启动预警机制,这是网站分析软件未来发展的一个热点。

二、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扩大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随着虚拟企业的不断出现与重组,企业统计的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具有不稳定性。企业统计的主体新概念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企业统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企业统计系统界定的“实”的公司、企业、集团,也可涵盖以网络“虚拟”的媒体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临时的结盟组织。用相对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替代传统企业统计实体假设,更有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企业统计计量手段多样化

在企业统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企业统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否则只能使企业统计陷入困境。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由于电子商务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信息而必须是几种计量模式并存,择优对企业统计要素进行计量。

3.企业统计系统构建安全化

要提高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来强化其安全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数据输入的管理。二是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三是加强系统容错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企业统计系统的容错能力。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五是采取安全保密技术。

4.企业统计内部控制多元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内部控制的方法及手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内部控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方法与之相互结合,以信息技术方法控制信息风险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

一、我国基层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

1.基层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大多数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下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分析得来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程式化、固定化。而企业管理者无法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获取所需的及时性和系统性的信息数据,造成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者根据资金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财务管理工作方法陈旧,对资金管理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统计。

2.基层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未实现全员参与

基层电力企业中已经普遍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主要采用定期预算和增量预算两种方式。电力企业的预算工作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所有部门和项目,所以电力企业的预算应包括所有的员工和机构。但是因为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预算管理,企业从业人员对于预算工作只是简单的填写表格而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预算工作之中。而且,电力企业的预算表格是统一的制式,没有考虑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因此常常会造成预算信息的偏差和遗漏,进而影响了预算信息的准确性。基层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分为三部分:项目前、项目中和项目后。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前对财务信息收集时不准确不合理,在项目过程中对预算资金没有有效的监管,这些都影响了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预算工作没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使电力企业只能依据现有数据进行预算和评估,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3.基层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操作与控制不规范

财务部门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和操作者,员工和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但是在基层电力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和部门机构缺乏统一的岗位标准和规范的操作要求,对财务管理业务不熟、程序不清,工作随意性大,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失误率的增加,使企业不能正确预判存在的风险性,增加了基层电力企业的运营风险。

4.基层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固定资产在基层电力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为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电力企业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能按照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但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更多的是关注事后的审核,根据原始凭证进行核查。而对事前的分析和预判做的很少,造成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够完善。5.基层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工作与评价考核机制联系疏远财务报表是基层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企业管理者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工作与考评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关系,财务管理分析指标也没有在考评机制中得到体现。而对于财务管理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进行考评,相关责任人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绩效考核中,财务管理分析部门的评价作用对其他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影响不大。所以,财务管理分析中发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对员工或部门造成很大影响。

二、基层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1.有效释放企业财务管理功能,重视财务管理及控制在整体业务中的作用

基层电力企业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加以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重视会计核算,更要拓宽工作内容,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财务方面的规范管理,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益。释放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并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考核考评机制之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促进财务核算合理与精细的结合,强化企业决策工作

基层电力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要以会计核算准则为标准,进行符合基层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核算工作。同时要对核算内容进行细化与分析,使企业领导者和相关人员可以随时的通过财务管理系统获得所需的财务数据和信息,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提供财务和资金方面的数据保证。

3.有效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

随着固定资产在电力企业中所占比重的增加,电力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加大对预算的可行性分析和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且,重视对项目建设结束后固定资产的核对和报废处理情况。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监管。

4.积极强化企业预算的效用

基层电力企业应积极强化企业的预算作用,通过预算合理掌控企业的业务数量和发展方向。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通过预算对业务实行全程监管。同时,通过下放预算管理中资金的使用权,体现预算管理的自主性,激励部门和员工更好的开展工作。

5.财务分析与评价考核机制实现三位一体

基层电力企业要通过财务分析工作,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同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和年终考评结合起来,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基层电力企业不仅要学习借鉴相关企业的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还要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可以健康稳步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奇东.基层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215.

[2]宋杰.强化基层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3,(19):189.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9

1.电力营销理论的概念。

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就是基于电力资源的固有特征,以电力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为制定基础,以满足用户最终需求为制定目标并通过对外提供持续,稳定,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供电行业的经济效益及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供电企业的电力商品营销方式有别于其他行业而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行业产品及服务的特殊性所致。电力行业的电力资源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性、社会公用性及其计量方式专业性等特殊性特点,具体的,无形性表现为电力产品本身无法独立对外存在而只能借助于电压及波形等技术指标来加以表现;电力产品产、供、销具体环节的实现也要依赖于电网这一特殊载体而显示出它的非存储性,另外,电力资源的消耗、使用需要通过电表视数加以度量,并通过电力输送将电力资源送至千家万户,以实现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保障的社会意义而体现出社会公用性,上述的产品特性就是供电企业营销方针需要差异化管理的决定因素。

2.电力营销的价值体现。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及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电力营销方案势在必行。电力营销并不单单是针对于电费的收取及催缴这么简单,还应涵盖向用户提供用电常识普及等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营销产品的品质需求及社会口碑,以实现制定电力营销方案的初衷。第二,供电公司销售渠道的多样化管理目标需要电力营销的具体施行。供电企业不能在基于经验之谈而选择固有的销售方式,应面向市场,迎合用户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渠道的普遍覆盖。第三:电力行业的发展机制要求供电企业实现电力营销。国家在近期的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中,曾先后在2002年及2013年两次了其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所以,为了提高供电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及服务水平,特需供电企业不断的完善营销管理。

二、供电企业市场的Swot分析

供电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动力,是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与经济实现的基础性产业,因此,行业的营销深度和广度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加营销的宽度,加强对新兴替代产品的利弊分析及市场的重新占有,并努力完善及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以增强供电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对供电企业市场进行简要的Swot分析,内容如下:

1.优势分析。

供电企业现具有较为系统的,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用户群体,且在电力资源的生产、供应环节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保证电能产品的质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格体系也能从另一层面上保证电力的供应与发展。

2.劣势分析。

2.1营销理念欠缺。虽然,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已经贯彻到供电行业的指导方针中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其整体工作的思路还是没有完全转变,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需求的现代营销的思维。另外,当前供电企业的部分工作人员仍以懒散作风去应对工作,没有深入的、系统的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及市场定位,盲目的沿用传统工作方法及个人经验主义,从而无形的形成了对供电行业营销理念的抵触,不利于营销理念的贯彻执行。

2.2产品认识浅显。供电企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革新,已经不能仅以收电费做为工作任务,而应要深刻了解电力产品属性,从而给用户提供高水平的附加性产品,但目前的供电企业在此方面的表现稍有欠缺。

2.3体系管理松懈。供电企业未建立营销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而准确的了解电力产品的销售情况,且对市场的细分和定位缺乏深层次挖掘,理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用户需求进行调配的用电情况,却主观的经验性输出,这样一来,很难确保供电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4营销人才缺失。供电行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行业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当下,为了迎合经济形式,供电企业也应着重营销人才的培养。传统性没有应变能力,经验主义,直观主义或仅仅完成任务指标的工作作风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市场需求,所以,供电行业必须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营销理论与供电行业实践的融合,以为供电行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3.机会分析。

国家开发西部以扩大内需的政策给供电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另外,基于用电客户消费需求的激增,城乡、农村电网及城区实行“一户一表”的改造和当下最为流行的环保问题,为供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契机,也为供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方向。

4.威胁分析。

供电行业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且在电价的制定上没有决定权,只能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这样在政府综合考虑全局经济效应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供电企业部分利益受损,而且基于不能随着市场走势制定价格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电力企业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降低成本和内控管理的实现。另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及替代能源的市场压力同样使得供电行业存在市场份额的流失,所以,供电行业为了重新争夺能源领域的消费市场,也应积极引入现代的营销理念以提供理论指导,才能实现供电行业的长足发展。

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方法

鉴于供电行业的现行市场分析,供电企业应加强营销管理,本文简述营销管理的办法如下:

1.产品定位。

供电企业因结合行业及产品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产品和服务为主打,提供双向产品理念,加强服务的宣传与后期的管理,以电力资源的优势为主导,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从而实现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及社会公信力。

2.价格管理。

供电企业应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进行正确的业务及用电性质划分,以实现分时、阶段性的电价迎峰填谷,进而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效应。另外,供电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电费回款的催收力度,并适当给予用电大户一定优惠政策以实现维持市场份额的目的。

3.渠道划分。

供电企业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新机遇,进行城乡、农网及西部等新市场的开拓,这样,既维护了原有用户,又不断的吸引潜力的新用户,才能实现供电企业市场定位及市场渠道的多元化目标。

4.促销手段。

供电企业应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经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将部分成本空间回馈给用户,适当的引入市场化促销手段,并应用电子网络平台,实现决策科学化、缴费电子化、管理现代化及日后考核的制度化,这样可以在实现企业的目标的同时,方便了用户,进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5.其他。

供电企业在营销的管理上除了要注重行业的4p管理,还应加强电网建设,日常班组工作管理、线损管理、业务受理、故障报修、配网调度等各环节的制度管理,并加强科技及人才的引进及服务品质的提高,积极的实现“管理者”向“电力服务者”的职能转变,同时,积极的树立好企业的良好形象,以实现供电企业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接轨。

四、结语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优化措施

在我国现代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在逐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受到电力企业的重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价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能够调动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绩效评价是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定期考察,能够有效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考核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实现对员工效率以及工作态度的评价。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开展绩效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从根本上提高带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对各个岗位进行全面分析

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积极对企业不同岗位进行了解,做好岗位分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措施具有针对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一些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明确工作目标,从而使得绩效评价存在较大误差,丧失了绩效评价的意义,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不具备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

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完善的评价标准是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在评价工作中,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评价工作和员工的实际情况脱节。并且,在绩效评级操作过程中,没有指定完善的制度落实力度等,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三、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数量管理

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数量管理中,主要就是对电力企业工作人数进行控制,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现。人力资源数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工作内容,第一,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发展规划,才能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数量的控制。第二,电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制定完善的人资源管理机制,使得相关的工作不断规范化,明确工作人员的聘请、调动等,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质量,然后才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做好岗位分析工作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及时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保证电力企业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另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以及工作细节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做好量化工作,保证工作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整个工作开展的基础,可续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形成总体分解体系,能够将电力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另外,此种做法还能明确绩效考核的主体,及时的依据设计情况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各个员工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让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明确工作重点,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在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人力选拔机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要求,能够及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在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过程中,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及时对人才选拔的数量进行控制,依据电力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冗沉现象的出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竞争机制,打破企业内部员工子女垄断现象,拓宽电力企业人才招收渠道,采用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保证人才引进机制的合理性,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的透明化,公平化,才能及时的将电力企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在电力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中,应该积极构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才能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在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中,应该坚持一致性以及分层分类原则,才能保证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的合理性,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合理性。所谓的绩效评价一致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电力企业的业务以及工作内容进行了解,然后按照高低的原对工作进行划分;分层分类原则在应用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应该对电力企业的运行状况以及经济等进行分析,并且所制定的各项指标也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提高工作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该依据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冉.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49-149.

[2]刘向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及其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