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十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十篇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08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1

关键词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8.003

QualityFeaturesof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andtrainingStrategy

ZHanGHui,GaoYuan

(CollegeofBusiness,YunnanUniversityofBusinessmanagement,Kunming,Yunnan650106)

abstractthispaperthroughavarietyof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frequencyanalysismethodtostudytheYunna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VocationalStudentsneedtohavedevelopedexcellentprofessionalqualities,abilityandquality,personalityandideologicalquality,andforfourqualityfeaturesitemsmadeoutstandingvocationalstudentstrainseveralmeasureswithaviewtotrainmoretalentsmarket.

Keywords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qualityfeatures;trainingstrategy

1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4.4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要求学生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培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不只局限于课堂,整个校园也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二是增强教师人格道德魅力,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教师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言传身教者,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最后形成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所以,教师人格道德魅力的增强,对学生良好思想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素质。通过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让高职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2]赵阿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8):59-60.

[3]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4]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8.

[5]毛尚华.关于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2):81-82.

[6]吕荣娟.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06-108.

[7]姜秀华,郝杰,李明.创新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62-63.

[8]刘雪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57-58.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2

一、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就是指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即在调动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先天禀赋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后天实践的能动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六个主要特征:即主体性特征、发展性特征、整体性特征、全体性特征、个体性特征、长期性特征。

二、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问题

1.当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的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中小学英语教学只看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完全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

2.英语学科中素质教育的框架结构

外语学科的素质教育应以外语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它由五个基础要素构成: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品德与学科文化素养、思维品质、情感因素。这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共同促进外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以及学习能力是外语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思维品质和情感因素构成外语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初级英语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级英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特别是口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获取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书写技能和少量最基础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通过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拼读和拼写单词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特长和自学能力;初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归纳起来,小学英语教育的目的由情意、认知、智力和文化四个因素形成。

四、初级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发展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运用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小学英语课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呢?

初级英语教师要热爱外语教育事业和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小学外语教学理论,还要具有激励,唤起学生积极投入外语学习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3

从字面上来看,“素”有“浅”、“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朴素”等;“素”也有“经常”、“一向”之意,如“素来如此”等。因此,素质既有“本质”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于是,素质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本质特征进行教育培养,使良好行为或品质固定下来并具有恒常特性的教育过程。”

那么,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从分类学上来看,“人”属“灵长目”“人科”动物。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应具有生物属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的必然规律。人作为生物体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则。除了生物属性决定于遗传外,有些行为属性也严重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们常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因为打洞是老鼠这一物种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是由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遗传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人类具有人类的行为特性。

对于遗传的生物属性,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例如,父子俩、母女俩或兄弟俩长得很相像。既然人的外部特征可以因为遗传的力量而显得很相似,那么,人的内部特征,例如神经系统的特征是否也可以因为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似性呢?至少从理论上讲,回答是肯定的。因此,人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健全的肢体、强壮的体魄是生命体得以繁衍的重要保证。因此,生物的遗传性应该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遗传特性,增强人的体质。这包括人口遗传基因质量的提高,减少遗传性疾病,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和质量,为全民特别是少年儿童广泛提供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等。

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而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意识,有精神,有心理活动。作为具有精神的个体,人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的能力应该是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称之为精神属性。因此,心理素质应该是人的又一个基本素质。于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应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等。

文明社会的发展和长期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文化知识教育是促进人类个体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显然,对智力的开发和文化知识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根本不矛盾,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受到重视。当然,人的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对智力发展和知识的接受与运用有很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必然也应该包括对人的意志的锻炼、良好情绪和性格的培养,正确动机的引导等。

人离不开社会

从生活方式来看,“人”是群体生活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因此,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是人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首先需要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因此,从社会性的角度讲,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律、自主、自立、自强;发展社会意识,培养团结合作、互助互利的集体精神;发展道德意识,培养道德习惯;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等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属性可以用这样一个直观图来表示。图中的三个圆圈代表人的三个基本属性。每个属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生物属性与精神属性的联系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系统本身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其活动的结果产生心理活动,即其功能具有精神属性。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中介是自我意识。只有通过自我意识,一个人才能确认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意义。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结合点是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更多地决定于他的生物属性,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性格则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素质教育教什么

对素质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再来看素质教育就容易多了。根据前面对人的素质的基本界定,素质教育就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而身体素质教育又包括“遗传和优生咨询、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和锻炼机会等方面;心理素质教育也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等方面;社会性素质教育则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它们细分为具体的操作,如认知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思维训练、各科知识教育、创造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等各个内容。公德教育则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还可以把职业道德更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等。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4

关键词:专任教师;胜任力;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师是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标准的创新性、工作过程的特殊性和工作结果难以量化等特点,直接导致了专任教师岗位人才选拔和业绩评价的复杂性。民办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成长规律决定着其教师团队素质结构有别于一般公办院校教师要求。然而,目前民办院校往往是基本照搬和套用母体大学对专任教师的招聘甄选模式和业绩考评标准,或唯学历论,或唯职称论,或唯年龄论,或唯项目论。其结果是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流失严重;学生满意度较低,难以满足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任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问世的民办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提出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创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的落脚点,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成功人才。

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之关键。成功素质教育专任教师的职能定位是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中心,通过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质素质,从而全面促成学生成功素质的养成。因此,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应该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1.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自身的成功素质统一。不仅要具备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成功素质。

2.教学过程中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步推进。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更强调有利于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高;不仅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要有利于学生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成功素质的提高。

3.一切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向成功。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就业成功,更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二、专任教师胜任力及胜任力特征模型

据现有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胜任力含义的认识基本一致。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认为,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基准性胜任力(外显部分),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二是鉴别性胜任力(内隐部分),即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态度或价值观难以界定。本文的观点,专任教师的胜任力指独立院校任教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高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格。

胜任力特征模型基本内涵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到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或者说,是为了达到优良绩效,任职者需要具备的各种特征及各种特征的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对工作绩效和获得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Sanchez,2000)。本文的胜任力特征模型,指的是能将专任教师教学活动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任职者区别出来的系列深层特征。

三、专任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约123.7万人。教育部负责人指出,“教师的职业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

1.专任教师胜任力模型问卷的编制及胜任力特征要素

根据学科性质、学历层次、教学年限、性别及年龄结构、有无业界工作经验等要素差异,对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在此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就是通过被评人在工作中极为成功或极为失败的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来考察被评价者工作绩效的一种方法)观察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行为特征,最终提取专任教师胜任力特征三类15个维度:专业知识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类--学习能力、计划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激励力、科研能力;专业品格类--成就取向、关爱学生、公正诚信、主动性、职业忠诚感。详见独立院校专任教师胜任力特征要素表。

2.专任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焦点访谈的方法来验证所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效度。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0项胜任特征。

(1)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学科知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体系。

(2)计划能力:制定完整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

(3)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具有探求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意识和技能。

(4)创新能力:敢于冲破传统模式,主动尝试创新,有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

(5)表达能力:具有系统的书面表达技巧和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组织交流与讨论,鼓励他人开诚布公地发表意见,具有感召力与吸引力。

(6)科研能力: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专业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关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情感反映。

(8)公正诚信:信守承诺,公平、正直。

(9)职业忠诚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善于克服障碍,获取成功;积极进取,热爱教师职业。

(10)成就取向:保持乐观心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对工作保持热情。

我们选取了43位校、处(院)、系(教研室主任)级干部作为被试者,要求每位领导评价专任教师的胜任特征、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从对胜任特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认为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的10项胜任特征与其任务绩效都呈正相关。依次是:专业知识的相关度占95.3%;职业忠诚感相关度占93.6%;表达能力相关度占90.0%:实践能力的相关度占86.5%;关爱学生相关度占84.6%;成就取向相关度点84.6%;公正诚信相关度占83%;创新能力的相关度占82.3%;计划能力的相关度占80%;科研能力相关度占74.4%。

以任务绩效为因变量,各胜任特征为自变量进行的逐步多元化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在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的10个胜任特征中,只有专业知识、职业忠诚度和表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入了回归方程,这说明,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忠诚度和表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己的任务绩效。

从我们对专任教师的10个胜任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的10个胜任特征都与利他行为(指愿意花时间主动帮助同事完成任务或是防止同事在工作上可能会发生的错误)、尽职行为(指表现超过组织的基本要求标准,能够尽早策划自己的工作以及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间)、谦恭有礼(表示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公民道德(指主动关心、投入与参加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主动阅读组织内部文件,关心组织重大事件,对组织发展提出建议)等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正相关,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民办院校专任教师越是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越尽职尽责、越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和关心学校发展。其次,我们以职业忠诚感为因变量,各胜任特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化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的教学成就导向对职业忠诚有一定解释力。教学任务高效完成,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师往往是爱岗敬业、德高望重、为人师表的老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即教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在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越好。再次教师的爱心对教学效果也有积极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心越多,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观念、品格和行为等影响有示范效应,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四、专任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办院校专任教师评价研究可以应用于民办院校专任教师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引进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业培训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任教师管理的不同领域,选择相应的评价要素,赋予相应的权重,以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绩效。如民办院校专任教师引进的来源,注重扩大来源渠道和路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大力培养“双师型”和“复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的把关标准上,坚持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基本条件,反对唯学历论,反对唯职称论,逐步建立具有民办院校比较优势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格)相对竞争优势。如专任教师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不偏离教学型大学的定位,以师德建设为重点,立足学生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收获,严格控制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专任教师职业培养上,根据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及职业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骥昭,刘义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5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3.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实验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发挥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开放性小语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这是又一突出特征。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开放性小语教学的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测出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十多年来,曲靖市完成了三轮小语开放性教改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表现在:(1)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应用、语文情趣、思想政治及思维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高于平行班。(2)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比较强。(3)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方面特别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广大小语教师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理论和认识还不完善,尚需靠实践去验证它、丰富它、完善它,然而,经过科学的精练的概括,它已初步形成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它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历史潮流,时代走向,也是小学语文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素质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查方法,它对教育效用予以价值上的判断,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语文教学评价时——

1.明确评价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标准和实施方法。(2)全面性原则。要坚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3)可行性原则。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时,坚持从实际出发。(4)可比性原则。意味着评出高低优劣,要坚持在可比条件下予以评价。

2.了解评价的功能

(1)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效果。(运用日常考查和期末考试)(2)用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反馈信息。(3)促进学生学习。(4)研究语文教学。

3.确立评价的项目

(1)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为:a.目标参照评价。即参照一个确定的目标,测定各阶段完成教学的程度。b.常模参照评价。即以某一群体已达到的平均成绩为常模,与个人得分作比较。c.个人特征参照评价。即以个人得分作内部比较,从而弄清学生本身语文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优劣,以便按其特征因材施教。

(2)按评价的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语文素质结构,评价学生语文素质可确定为如下指标项目:①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自学能力;②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与涉及到的文化知识;③语文情趣、爱好;④情感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有陶冶情感的任务,语文素质决定情感的深度和效度;⑤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⑥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受价值观念影响的程度。

4.研究评价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围绕我校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促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构建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在各校逐步形成点面结合、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素质教育长效活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主动和谐发展.

三、活动主题

健康与成长.

四、组织机构

成立2012雨馨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活动的指导与组织实施.

组长:xx

副组长:xxx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五、活动方式

各校要始终把“健康成长”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开展学科健康教育、文体和游戏活动、健康科学知识讲座与竞赛、社会实践、主题班队会、读书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学生活泼、乐观、宽容、感恩的良好品质,增加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3月-4月底)

根据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5月-8月底)

1、“素质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征集

参加省教育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方案见附件一),4月20日前将所有申报材料交黄娟老师处.

2、“素质教育月”主题征文

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征文活动读本,语文教研组开展相应活动,撰写成长日记、成长故事或作文、调查报告等.语文教研组认真组织好选拔推荐工作,征文一律打印,文章结尾右下角处写上学校、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联系电话.以年级为单位,选出2-3篇优秀征文于9月5日前报送到教导处,同时,征文电子稿要发送到学校邮箱.

3、先进典型和经验介绍

为了营造“素质教育月”的良好氛围,推进活动开展,省教育厅将于5月份在江西教育网()上开办“素质教育月”活动宣传专栏.各组及时将开展“素质教育月”活动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的电子文稿上传到学校电子邮箱,学校将报送给县教体局,以便县教体局择优报送给省教育厅在宣传专栏及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

4、特色活动

开展学科健康教育、文体和游戏活动、健康科学知识讲座与竞赛、社会实践、主题班队会、读书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9月1日-10日)

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表彰“素质教育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校、班级和教师.

七、活动要求

1、在“素质教育月”活动中,要紧扣主题,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把健康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并延伸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7

一、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主张,是一种教育改革下全新的教育理念。中共中央提出的教育改革规定指出,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打造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内容基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实践素质等多个方面。在众多的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和培养的根本,是一切素质发展和培养的根基。

二、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特征

1.全体性特征

素质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在校的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是提升每名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每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特征,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在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考试标准上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来进行,在满足学生基本体育学习需要的同时,促进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锻炼和学习。

2.全面性特征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高职体育教学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主体性特征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而素质教育也是充分弘扬这种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特征的教育性是,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1.体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坚持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方式和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过度重视体育的实践锻炼,忽视了对必要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整个高职体育教学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以运动型的教材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和培养。

2.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低下。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技术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厌倦情绪,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占据主体性的地为。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最终的体育学习效果不理想。

四、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优化方式

1.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发展,将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结合。体育教育教学的学习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通过提升认识将学生的被动体育学习转变为主动体育学习。

2.实现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体育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现代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需要将体育教学和其他有关的学科进行联系,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体育的观念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整体效果的实现。为此,高职院校的体育中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对竞技体育和运动技术过度重视的局面,根据学生体育学习习惯和心理发展特点,将体育的实用性、竞技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保证技能训练、理论掌握和技巧把握在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合理。

3.改进原有体育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需要改变原有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创造积极的环境,提倡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轻松学习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高职学生往往对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较为感兴趣,他们通常喜欢一些球类运动以及健美操、舞蹈运动,为此,高职体育教学安排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突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兴趣性和实用性。另外,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一些内容不符合时展需要的问题,有关体育教育人员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创新应用或者剔除,保证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4.改革原有的高职体育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需要改变原有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体育考核评价方式,将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以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评价方式,形成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评价方式。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体育达标成绩的提高率作为体育成绩的重要依据,实现分层级、多元化的考核激励方式。另外,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减少考评项目,掌握灵活性的考评方式,将体育考试内容分为理论、身体素质、选项技术综合考评、平时的学习态度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确定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考评标准和考评体系。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8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有的教师学识丰富,可是教学效果却很差;而有些教师或许学问并不十分渊博,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而且很会和学生沟通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我国教师数量已经比较充足、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什么素质的人适合当老师?合格教师应该具有什么职业品质?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即属于专业性向的研究。在国外和别的领域,对专业性向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关于教师专业性向的研究还比较贫乏。本文打算借鉴其他领域关于专业性向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谈谈对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的认识,以期引起人们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性向与专业性向

说到专业性向,我们必须提及和其关系密切的一个概念——性向。性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亦称为“能力倾向”。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没有太多的歧义。英语中“性向”叫aptitude,意思是自然倾向、天资、能力倾向、癖性、爱好等。在心理学中,现在凡是用“性向”来说明某人的能力时,一般是指“对某种职业和活动的特殊潜在能力”或能力倾向。个人的性向差异是很大的,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过人的语言或口语能力,而在解决空间或机械推理问题时却表现较差。性向是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的主要根据,对某种职业的特殊能力,叫专业性向(或职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即是其中一种。具有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能力者,将来从事该种职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

教师专业性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什么是教师专业性向,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探讨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离不开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性质的认识。从教师活动的特点看,教育活动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师生间的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从其工作的性质看又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工作,这些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性向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有关定义、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教师工作的性质,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那种与教师素质有关、形成合格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的、对教师素质的最低限度要求的那部分内容,包括人格和能力两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教师专业性向定义为:教师专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

下面我们将对教师专业性向中的几个要素加以考察。

(一)心灵的敏感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深入调查了解青少年个性特征,善于观察他们各种表情、动作,以判断其内心活动,这种“敏感性”是教师专业性向的要素之一,“穆特修斯(K.muthesius)将这强调为是否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1]150马克斯·范梅南称之为“教育的感知力”。

40多年前由美国的瑞安斯进行的(1960)最有影响的关于教师人格和其与教师有效性关系的调查显示“成功的教师是友善的、理解的、温暖的、敏感的……,”[2]敏感性是成功教师的特征之一。从教育实践情况看,优秀教师都具有比较强的心灵敏感性。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只要和你谈上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你的肺腑。他对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了解得清清楚楚。高尔基曾说: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能用几句话说出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照相机照出的一样。教师若有了这种敏感性,他就无须在课堂上每次询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他自己会看出学生是否听懂。情感师范教育的支持者在批评传统师范教育时就指出“大多数师范教育计划仅仅注重了教师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了“教师对学生情绪反应的意识”,这种“对学生的情绪的反应的意识”实际上就是心灵的敏感性,而包括这种“敏感性”在内的教师的情感特征(而非教师的认知特征)最能区分开“效率较高”和“效率教低”的教师。[3]3

(二)交流、沟通的意愿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交流则是进行这种活动并实现其目的的基本途径,交流、沟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意图的表达、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等都是通过交流来实现的。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有一部分与能力有关,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沟通的技巧等,这些都是专业教育的内容,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前提的问题是交流、沟通的意愿。只有具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意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能耐心倾听的人才更适合做教师。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他的交流能力很强,也不能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并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去。有研究者曾经考察了美国左治亚大学36位梅格斯奖(杰出教学奖)得主的教学经验,发现这些优秀教师所具有的300多条特征中便有“擅长与学生交流”。我们认为,这些交流的意愿就构成了教师专业性向的内容。

然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表露出武断和不耐烦,不愿意与学生交流。比如,“好了,你不用狡辩了,今天的事情我非常清楚!”“我已经解释过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等,这些话语实际上从单方面阻断了师生交往的过程,并使得学生以后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意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三)爱的品质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爱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爱的品质”是一种属于教育者的天性,也是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活动就是爱的活动,教育纪律就是爱的纪律。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9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基本素质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而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呢?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有高尚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彻头彻尾的清洗,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和核心,也就是素质教育。

以往所倡导的应试教育和现行的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看重于学生各科分数,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版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客观存在有三方面的危害:一、教育对象主要面向部分学生,不注意对所有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二、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三、违背有关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而素质教育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品质为宗旨,能摒弃应试教育中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师德言行、敬业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看成一种职业,而且还要把它看成是为之奋斗、献身的一种高尚追求。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是态度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上来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要把握数学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

数学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即指语文学科基础性和广泛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性和技能性以及科学性、独立性和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的统一。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学科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数学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规律,重新认识数学学科的价值。只有把握住数学学科这种多元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数学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突破性的变化。在这种多元综合性的特征里,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直辖统一特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特别重要。由此,我们只有把握数学学科的多元综合特征,才能把数学课上得生动灵活、游刃有余,才能真正体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三、要树立数学教育观,把学校数学教育与家庭、社会数学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及全面的专业知识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搞好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于课堂,还必须要在课堂外下功夫。做到课内与课外互动统一,真正做到数学教育与家庭、社会数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可以说,数学教育观的提出要比素质教育观的提出早到,但是在数学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学的精化,是素质教育观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种数学教育观使数学素质教育寻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外化和体现,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较为具体化的渠道。为了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其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树立数学教育观,增大教学容量和信息量,加强综合训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让我们数学教育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才能在特殊的数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学习;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四、数学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新课程的改革内容促使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在当今的时代,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而演变成一种“终生教育”。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置在“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不管愿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否则就将被历史所淘汰。数学教师除要学习一些新的数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了解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学习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去解决;同时数学教师也应该是研究者和实践者。数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沟通中研究学生的思考模式,研究新的数学课题,要研究如何使由执行课程计划和依据教学大纲讲授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课程研制者。

五、要有革新的创造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走辩证发展道路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特质篇10

ReviewofSpecialeducationteachers'Competency

LiUChunyan

(Schoolofeducationandpsychology,UniversityofJi'nan,Ji'nan,Shandong250022)

abstractwitheconomicdevelopment,specialeducationbytheStateandthepublicmoreandmoreattention,andspeci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isessentialforthedevelopmentofspecialeducation.accordingtoresearchathomeandabroadforspecialeducationteachers'competencywerereviewed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cultivationofspecialeducationteachers.

Keywordsspecialeducation;teacher;competency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特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或特质才能胜任工作,成为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呢?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质,是明确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建立特特殊教育师资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一般教师胜任力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着手进行总结论述,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1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Councilforexceptional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