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十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十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55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能力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普通中学里总存在对美术的偏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可是社会在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中学的美术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开展,学校和社会都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则成为我们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了。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改善现行的美术教学

我认为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审美眼光的美术欣赏专讲,比如,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看漫画,那么我会专门开设一堂漫画知识的专讲给他们。在课堂上,为他们讲解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的制作原理,介绍手绘漫画的基本工具,最后为学生介绍一些在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漫画家。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因此既会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中外美术史上有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美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看画展,在课堂内播放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来不断的开阔视野,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领悟其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让人陷入沉思,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热情。

三、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而且语文科目还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语文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开展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一、深化对教材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性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仅包含了华丽的修辞、唯美的意境,还包括历代名家的思想道德精髓,如果可以恰当地利用这些篇章,必然可以对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如,在学习《悯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中所包含的意境,通过图片、多媒体、音乐相互配合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在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比例增大的背景下,很多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因此,借助《悯农》一文加强对学生正确对待劳动的认识非常重要。又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学习的目标,为他们未来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意识,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稳定而健康的心理,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这也是对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很长时间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引导,而主要是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实际上,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为教师所用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很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每每遇到写作任务,都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实际上,由于年龄比较小,很多学生都比较害怕教师,不敢和教师说话,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再不能认真地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变化,甚至一味地批评和讽刺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鼓励和赞扬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每一点进步,将这个微小的变化给予放大,及时地鼓励和赞扬学生,慢慢地才能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文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而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格和情感,鼓舞人的进取精神乃至提高人的气质。因此,有人说语文就是流淌的音乐,在文字与文字的连接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细腻感情和唯美意境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语文的作用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两重特点,因此,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观念的提高,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和对小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改革也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需要教师更加深刻地把握课堂内容,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如,《少年闰土》一文中通过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这些景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想象农村美丽的大自然景象。又如,《彩色的翅膀》一文,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祖国边防战士守礁的生活,介绍文章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语言、表情的词语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地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在新课改中都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改进,不断融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梅.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才智,2010(36).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3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能抒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所表达的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都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去叩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健康向上的音乐具有感召力,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优秀音乐家聂耳,在他那短暂的生命里,用音乐做武器,发出了战斗的呐喊,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多少热血志士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战歌,奔赴抗敌战场。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仿佛都蕴藏着千钧之力,在风雨如磐的黑夜,像出征的号角激励亿万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直前。而今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其高昂激越的曲调、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品格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前进的深刻思想,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历尽重重险阻,走向繁荣富强!又如作品《黄河大合唱》《抗敌歌》等,都激起了人们对神州大地锦绣河山、对古老中华民族强烈的爱,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是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是中国人民不畏、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们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浴血奋战。这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达到教育人、鼓舞人、陶冶人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们先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来看。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它是唯一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的对话传达功能。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此外人类彼此合作的精神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都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聆听一首歌曲(乐曲),都会使聆听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例如:合唱训练中,要培养同学们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这就必须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相互信任,时时关心集体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合唱艺术而相互团结,共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具体的合唱音响作品,给学生提供优美的音乐音响,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集体的团结协作才能演唱出优美的合唱作品。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并促使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文化、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提高人才素质中,音乐教育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育人。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塑造成为一个为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全能型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能够较好地诠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感召力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欣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学生要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以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4

一、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说,不要吝啬表现,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而是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可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分,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既重视了课堂的评价,使学生总处于“我能行”的积极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喜悦的竞争状态中。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5

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健康成长综合素质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我发现,在中学生中间有很多学生脊柱变形,更普遍的现象是视力的下降,很多学生带上了近视眼,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还有很多女学生身体发育较早,因为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所以就产生害羞的心理,走路的时候不能挺胸抬头;这些不良姿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无法展现形体美的美丽。教学多年,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下面谈一谈我在工作方面的心得,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一、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健康

体育本身是艺术的美,可是这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正确认识。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身体姿态,一般中小学又没有设置专门的形体训练课程,没有安排形体训练课。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形体姿态的训练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姿态,展现形体美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展示美,增强自信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就可以改变这一不良现象,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意识,在中学阶段为终生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在顺境当中如鱼得水,可是一旦面临逆境,就惊惶失措,一筹莫展,最后导致失败,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太多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孩子就是家长的宝,这就导致孩子由于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享受成了主导他们的行为思想,不知道什么是宽容和互助友爱,不知道什么叫做吃苦耐劳,更不知道在困境面前百折不挠。在体育课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对一些“又累又枯燥”的内容(如中长跑),他们总是有这种那种的理由来逃避。针对一些情况,在体育课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了解体育竞技的意义

体育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对同学之间的感情起到融洽的作用,人际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学校文化能够得到繁荣发展。体育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多数在课外举行,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有很多的体育项目自由、多种多样、简便易行、被广大同学所喜爱。因为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能够让身体得到相当程度的锻炼,能够让形体健美,使得每一位学习者和锻炼者心态良好充实。尤其是举行的体育竞技,通过体育竞技,让参与者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古代,有很多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式为近代体育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运动经不断发展、演进,不仅在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人们常说,竞技体育是一种艺术,因为竞技体育,能够超越语言和其它社会因素的障碍,依靠大众的传播媒介,而不需要借助其它形式和附加条件(如翻译)可直接为人们所接受。艺术是审美意识物化了的集中表现,它能强烈地引起人们的美感。竞技体育有各种有效规则来阻止不公平,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给人一种既激烈、精彩又和谐、优美的感觉。

四、让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只有当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因素产生有效地刺激并为他们所喜爱时,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能使潜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身心活动中来。”所以,作为体育教师,教材内容必须烂熟于心、了如指掌,要让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思想也该贯穿于这个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身心活动必须很好地把握,使之不会出现偏差,这样学生学的有趣味,有精神方面的享受,教学情境生动有趣,活泼多样,原本不想学习体育的学生也变得喜欢体育了,他们都以严肃的学习态度来学习体育,认真地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认真地进行角色体验感。

五、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激励是一种动力,是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智慧,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一种策略,也是教师体现修养的方面。学生做的正确,当然应该赢得教师的赞美,即使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好,教师也要给予宽慰并且加以耐心的指导,绝不讽刺挖苦,藉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让他们喜欢体育的热情泯灭。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鼓励,不仅仅是一句话那么简单,有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发现、推动了体育界的一棵好苗子,有朝一日成为了参天大树,成为了栋梁之才,另外,激发学生,绝不能居高临下,要循循善诱。要知道,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体育学习无动于衷,甚至生起厌恶之心,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要善待学生,耐心为他们传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我国的体育健儿不可胜数,利用向学生介绍祖国的体育健儿的机会,德育自然而然地渗透。这样,学生们热爱体育的情感被激发,学生们也幻想着自己将来能够为祖国争光。说起体育健儿,学生们热血沸腾,七嘴八舌,斗志昂扬。看到学生受到鼓励,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们要下苦工,勤学苦练,以期长大以后为国争光。由于学生受到了鼓励,学习有了劲头,所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都集中精力,做的动作都基本到位,有的学生做的十分优秀,原先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从不想学到想学再到明确了学习目的,有了远大的目标,增强了体育意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把体育工作做到位,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和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对身体条件好,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更是要着重培养,要努力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现好的苗子,他们有很多人都可能是将来的体育健儿。要努力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贯穿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精神,这就是教学的方向,这就是每一个老师终生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体育心理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对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高校素质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1]

一、大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教育定位不准确

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认知尚且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正是因为大学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无法顺利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2.教学结构过于僵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反应出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较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环节混乱等现象。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阶段时结构为主导的教学结构,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因此,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到大学体育的教学水平。[2]

3.教学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空间的过程。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在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男女分班教学”和“兴趣分班教学”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样直接导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主要表现在:其一,难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二,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

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对策

1.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

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应该有效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建立符合社会时展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完成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丰富体育教学结构的内容

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是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学成果的载体,也就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大学体育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主要是由老师、学生、教材三个重要的要素组成,而体育教学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然而在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结构已经成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四个重要的内容,从而丰富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结构。因此,要想在当前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便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构架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丰富体育教学结构的内容,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4]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战

教学组织形式是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到大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和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效果,就必须不断优化和整合教学组织形式。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和小组,最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形式。通过采取这样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5]

三、结论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大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忠华.观念转型与体育教育的内涵发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124-125.

[2]王春力.大学体育教学优化的基本对策[J].教育艺术;2013(10):79-79.

[3]高宣,李思琪.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教师;2011(14):102-102.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健康发展;竞争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的体育教学应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我们的学生,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发展发展。

1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又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学,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2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2.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2创造“育场”,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2.3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3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1培养学生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关心他人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4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4.1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目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长跑项目,除了需要有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外,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并有可能完成不了;又如斜径直腾越、杠上支撑、双腿摆越成骑撑等技巧类项目,学生完成这些动作时,不仅要求掌握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还要靠意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排除胆怯心理,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由此看来,体育教学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也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是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端庄稳健的姿势、准确流畅的示范都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力与美的和谐的统一。如: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激励性,能够比较直接地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

4.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竞争意识再没有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竞赛中胜利与失败是并存的,对学生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5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5.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得的成绩就越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59页)

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5.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6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教师自身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8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壮大,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事业作为重中之重,而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形成健康人格,同时要培养受教育者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尽管我国对音乐教育发展日益重视,但许多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弊端都制约了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这又与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现如今,我国要培养合乎时代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四个方面,包括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和崇高理想。而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自然也就包括提高审美素质,而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以将美育融入日常的音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运用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它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优秀的音乐作品里隐藏着大量的奇思妙想,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乐音能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美好的启示,这种潜移性的启示对人的智力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今的音乐教育中,填鸭式、作秀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其中,填鸭式只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或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而作秀式,比如做游戏,跳舞等看似是在进行创新式教学,但仔细观察,其过程并没有创造性思维和活动,老师事先“彩排”,学生被安排“凑热闹”,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日复一日的重复所消磨。

要改变现状,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教师才可能确立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而这一点必须靠长期的审美实践,有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积淀、升华而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惯于把‘艺术’一词理解为我们在剧院里、音乐会上和展览会上所听到或看到的东西,以及建筑、雕像、诗、小说……但是所有这些只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艺术的很小一部分。人类的整个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从摇篮曲,笑话,怪相的模仿,住宅、服装和器皿的装饰。以至于教堂的礼拜式、凯旋的行列。所有这些都是艺术活动。”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才能在那双清澈的眼睛中看到新的美。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要靠点滴的积累和熏陶将审美理念渗透给学生。

在一次审美教育实践中,我通过两次实验课的对比结果得出数据,证明了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优于一般教育的结论。

在教授5年级音乐教材的第七课《雨中》时,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5.1和5.2班进行了不同的教学。为了公平起见,我将两个班的人数都调整到了40人。首先,我用常规教学法开始5.1班的授课,按照听范唱――模唱――分部份学习――跟伴奏合唱――带表情演唱――分组表演唱这样的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反应很一般,甚至在进入“跟伴奏合唱”的环节就已经有部分基础不好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后期“带表情演唱”时,许多学生都只能通过模仿我的神态来进行演唱,没有丝毫投入的感觉。最后课程结束,歌曲的学习程度达标,但是学生并没有愉悦的表情,有些可以说是带着一种解脱的表情离开教室。

另外一个5.2班,我便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审美的理念。首先,是对肖邦钢琴曲《雨滴》的视听,在学生步入课堂的时候开始播放《雨滴》的旋律,由弱至强,引导学生安静的就坐。在5分30秒的音乐中我没有过多的说什么,甚至没有介绍曲目的名称,只是用幻灯片连续放着关于雨的照片,有小雨,有大雨,也有暴风雨,在视听结束后,我请学生们将头脑中的记忆与画面中的印象配合在一起,选出最适合该首曲目的照片,80%的学生都选择了描绘雨滴的照片,这就说明学生是有一定审美鉴赏力的。

接下来,我将语文和音乐结合了起来,因为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单位组合而成的。从表现方式的角度来说,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语文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它们的表现形态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声音展示出来。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而语文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涵义之中。我让学生朗读《雨中》的歌词,将叠词的音韵美和雨景的意境美都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夸张的表现出来,让听者能从词中感受到这首歌的情感美,这激发了学生创编断句和重音的兴趣,一首简单的词被不同的学生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也让学生体验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随后我们在歌曲的学习中加入了这样的朗读语气,效果极佳,学生在演唱中发现歌曲的重拍与文字的强音几乎一致,而拟声词处的旋律也似雨水不断滴下一样做了同音反复,这些本应该是我授课时主动提起的歌曲特点,现在全被学生自己发现了,而且还理解的十分透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学生向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告诉我这些“巧合”时,我知道孩子的兴趣被完全的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无一例外的被激活,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自己试一试”的想法,他们问我“老师,我可以写一首‘雪中’的词么?你能帮我填旋律么?”“老师,如果是描述上楼梯,那旋律是不是可以写成1234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孩子们不是缺少创新,而是缺少平台,给他们一块积木,他们便能搭建出一座美丽的城,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的发现或者没有及时的引导,那将会有多少双发现美的眼睛从此蒙上黑纱?

在两节课截然不同的音乐课后,我通过统计学生的反馈得出以下数据:5.1班学生有40%认为歌词有趣、20%认为旋律复杂、20%认为节奏难把握、最后20%觉得内容枯燥;而5.2班学生有20%认为钢琴曲调优美,音色与雨滴相似、40%认为歌词朗读有意思、30%认为音乐形象与绘画可以相互联系,10%甚至认为自己也能创编歌词和旋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两个班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但5.2班明显效果更佳,仅仅是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做了调整,学生便有如此大的不同,这一点充分证明了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在教师从事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更要有坚持不懈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理念,这样才能让广大学生收益。

三、几种融入审美理念的教学活动方法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知道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入新颖的、适合现今时展的审美化教学才能不让我们的学生与高速发展的社会脱节,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适合推广的教学方式,希望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开发出更多的能力。

1.主题式音乐教学:教师以一课题的某一重点内容为主题,结合案例和时代主题背景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参与到音乐创作的点点滴滴。教师应当将同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文学作品等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整理,建立起完整的音乐体系大纲,使音乐教学富有深意和教育培养作用,这样可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在同类型或是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音乐进行自主的钻研和学习,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挑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界定与范围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首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明确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素质2。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分析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总的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总体概况——从总体上论述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的问题及思考;具体分析——从某一方面描写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挑战,探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方法。

1、总体论述,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彭美云(2004)通过调查问卷从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我国的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将如何面对学习、择业的压力,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较为明显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的问题等等,得出以下结论:上大学目的表现出很强自我性、倡导诚信已被越来越多大学生所接受、男女大学生表现在综合素质上的某些性别差异已明显退化、父母的关爱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们参与课外科研或发明、创新、创业等活动情况目前还处于十分薄弱阶段、大学生们去适应当前“机遇与挑战共存局面”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李善兴、董丁戈(2002)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追求、道德情操、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修养、文化理念等方面做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认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引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在这方面大学生们表现出个性化、现实化、趋利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准发展的不均衡,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梁顺福(2000)指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调两点:一要教育学生爱国奉献,二要教育学生创新进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现以“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到深刻转变。陈庆国、张莹(2011)提到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为主要理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我认知智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人际关系智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指导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

2、就具体而言,有明确的指向对象,往往从具体方面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有较强的实用性。

(1)创新意识薄弱。陆顺寿、曹其新(2009)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聪明,但是,有些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兴趣意识,包括富有创意的想象力,缺乏创新的乐趣和主动性,视野比较狭窄,更主要的是缺少实践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不高。刘丰林(2012)也谈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的磨砺、创新的培养等较为薄弱。陈伟(2002)面对大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提出了在专业课教学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对策。

(2)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卢铁光(2002)认为利用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本科阶段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的因素。刘长青(2007)指出第二课堂的性质、优势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等展开论述,强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第二课堂的指导原则。王瑛(2008)指出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改革,显然不够,必须打破封闭的平面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形成推动育人全过程良性循环的新教学模式。刘宏达(2011)认为实验课、课程实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社会化角度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从素质形成的规律来看,在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内化—外化—内化(调节)”转化的过程。

(3)就业背景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李海燕(2006)认为以素质拓展教育为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陈中平(2010)指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是支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张必涛(2004)谈到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指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该从八个方面进行:即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课程设置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实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类公共课程建设,提高文化课比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4)人文素质不高。王晓勇(2009)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文明素质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从他律到自律,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新途径。周东群(2005)指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职业至上”等片面思想。宣裕方(2006)谈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缺乏,我行我素流行,文明礼仪涵养贫瘠,个人修养差,老师面前俯首甘从,同学面前心口不一,公共意识较强,实际行动颇少,慎独意识薄弱,侥幸心理普遍等。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自律心理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张英(2009)认为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必将为学生树立理想,规划人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分别从内容、实现机制、保障措施三方面来构建目标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

这种具体层面的研究还有许多成果,例如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美育、信息素质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身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

注释:

[1]彭美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与结论.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

[2]李善兴董丁戈.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3]梁顺福.关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4]陈庆国张莹.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2011(4).

[5]陆顺寿曹其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6]刘丰林.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

[7]陈伟.21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8]卢铁光.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9]刘长青.关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10).

[10]王瑛.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梧州学院学报,2008(4).

[11]刘宏达.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12]李海燕.对自主择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13]陈中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

[14]张必涛.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15]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社会科学家,2009(7).

[16]周东群.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国成人教育,2005(4).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