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十篇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十篇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19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1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对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579例精神病患者,出院6mo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结果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中63.2%不知道疾病复发时怎样识别症状,60.6%不知道所服药物剂量和作用,53.4%不知道自己有不健康行为。结论健康教育要采用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方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是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身健康,更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1,2]。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及时为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获得知识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出院前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出院≥6mo。(3)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79例患者,其中男381例,女198例;年龄14a~62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2例,初中258例,小学141例,文盲18例;病程3mo~18mo;诊断:精神分裂症318例,躁狂症75例,分裂样精神病72例,偏执性精神病60例,抑郁症44例,应激障碍10例。

1.2方法采用自拟“健康知识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专职进行。调查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调查内容逐条解释,使患者对每个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逐一记录。对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清点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结果

579例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健康教育调查结果(略)

3讨论

本调查显示,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够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为:(1)由于精神科实行整体化护理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3]。(2)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在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3)健康教育质控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4)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对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和兴趣,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和家庭对健康教育不重视等因素有关。

4对策

4.1医院要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掌握沟通技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建立长效制度。

4.2注重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和个性化,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在个性化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情况和现实需求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教育,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

4.3拓宽健康教育的范围,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家属延伸到整个家庭与社区,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念。

实践证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4]。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患者间接的帮助,家属的健康观和生活行为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处于疾病困扰中的患者,既需要家属的经济支持,更需要家属和社会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2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42-02

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病是心脏血管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据统计,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以高血压及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的医疗费用也以每年17.7%的速度递增[2],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外关于如何控制高血压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对人群采取适当的干预,可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系统的健康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干预手段。本文通过对81例高血压病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随访追踪一年,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81例高血压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a)及我国新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51例,女30例,年龄(47.1±10.2)岁,Ⅰ级高血压50例,Ⅱ级高血压20例,Ⅲ级高血压11例,曾有吸烟饮酒史者54例,单纯吸烟者8例,只饮酒者10例,合并脑血管病者12例,冠心病者15例,糖尿病者8例。

1.2方法先行认知缺陷问卷调查,在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知、信、行”健康教育[3]。具体地说,就是先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状况和基本的情况评估,然后形成诊断,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效果,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不定期的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子,组织看录像、DVD及定时组织高血压患者进行座谈讨论等。内容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咨询,主要包括:①介绍血压测量的基本知识并教会患者家属测量(测量结果记录入健康手册)。②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6g),为动态观察膳食结构的变化,给患者发放日历,记录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③戒烟限酒。④控制体重,适量运动。⑤心理指导,保持患者平和的心态,缓解工作、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压力。⑥讲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基本知识以及降压药物的服用常识,对医嘱依从性的重要性等。在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让家人接受干预。健康教育的患者每月电话或上门回访一次。

1.3评价指标患者入选前和干预满1年后,均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检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共50个题,内容涉及高血压防治基础知识,相关行为和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答案均为二项选择,答对率60%以上视为合格。相关检查为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抽血查血脂等,血脂紊乱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1.4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输入Foxbase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x2检验等。

2结果

2.181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见表1

2.281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卫生行为构成情况见表2

2.381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人们过多的摄入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肥胖、久坐、精神过度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多方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是国内外公认的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健康教育干预是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而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的系统健康教育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包括持续循环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系统的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医务人员与患者保持经常性接触,缓冲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能达到知己知彼,缺什么补什么,对症下药的目的。因而对病程进展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血压下降幅度较大,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危险因素和防治等方面有较好地认识,在配合药物治疗的目的,能认真做好非药物治疗,即改变相关行为,做到较好的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提高遵嘱服药的依从性。相关行为转变例数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血脂紊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后,控制效果良好,从而减缓病程进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关于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高血压的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临床上应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应积极推广到社区,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帮助高血压患者掌握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表1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比较(x±s)

注:经t检验,教育前后比较:p

表2教育前后卫生行为构成情况[例(%)]

注:经x2检验,教育前后对照:p

表3教育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注:经t检验,干预前后对照:p

参考文献

[1]杨江柳.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预.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6):250.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3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近6个月内住院患者,分两组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多途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内科;多途径;个体化;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教育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评价也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缺乏效果评价[1]。我科通过健康教育评估、实施、检查量化、多途径、个体化对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4~10月我科共收治了400例住院患者,急性胰腺炎100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00例,肝硬化腹水60例,其他40例,其中男306例,女94例,年龄18~80岁,病程3~60天,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8例,对照组192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随机性教育,护士事先无周密的教育计划,凭经验对不同个体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按预先设计的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多途径、个体化健康教育。

1.3多途径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1)主管护士实行竞争上岗,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要求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技术娴熟,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好。(2)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由主管护士评估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疾病特点,评价患者的健康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制订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向患者详细讲解,做到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内容包括临床诊断,饮食原则,药物的主要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活动与休息的时间、强度、方式,疾病的危险、诱发因素,预防保健措施。(3)利用晨晚间护理、输液、发药、加药及空余时间与患者交谈,密切护患关系,发现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4)晚夜班新入院患者由当班护士做好初步的健康教育,白天再由主管护士检查指导。(5)每周一次的工休座谈会、健康教育讲座由主管护士主持,详细讲解某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收集患者建议,改进健康教育计划。(6)科室备有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常规检查的健康教育处方,根据需要及时分发给患者。

1.4多途径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

实行三级质控,主管护士每日自查,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护理部每月督促,并对科室实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个人和科室奖金挂钩。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问卷得分情况对比

见表1。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内容测试调查问卷,在两组患者出院前测试,得分85分以上为优,60~85分为良,60分以下为不合格。表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测试问卷结果(略)注: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得分优良率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2.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发放问卷调查,共有10项内容,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全部选项为满意则为满意问卷,每张有一项以上不满意,为不满意问卷,有基本满意的为基本满意问卷,回收问卷统计答案。表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略)注: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

充分体现以“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健康教育的结果评价应体现提高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评价重点从护士转为患者是否受益的原则,注重实效[2]。

引进竞争机制,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督促护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避免以往随意性强、针对性差、效率低的缺点,摸索新的适合患者的教育方式,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消化内科患者病情易反复,在健康教育前进行评估量化,确切了解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体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

转变护理观念,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在为患者提高服务的同时,也为患者传授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缩短护患距离,提高治愈率。

总之,开展多途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我科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改进,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4

【摘要】目的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对门诊输液病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取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播放艾滋病专题录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20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15项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病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评价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也面临着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关键在于预防。为了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在本院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在本院门诊输液室输液时间在2天以上的输液病人154例,其中男96例,女59例。职业:农民22人,工人54人,干部66人,其他12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4人,高中及中专45人,初中及以下45人。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4.5岁。

1.2教育方法

每名输液病人分发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册子一份,在输液室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

1.3调查方法

参阅有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以及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知识来源。健康教育前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后收回,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回收率100%。指导被调查者在输液过程中观看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第二天确认被调查者认真阅读所分发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后,让被调查者填写同样的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94.2%。

1.4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编码,数据的审核和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输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从表1得知,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普遍比教育前好,经统计学处理,除了对“是否知道艾滋病这种病”、“艾滋病是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具是否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三项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对待艾滋病的态度

从表2得知,健康教育前绝大多数病人认为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帮助他们,93.6%的病人不歧视或看不起他们。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有显著提高(p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答对率比较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比较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在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以及有效控制传播途径之前,利用各种方式和条件,广泛深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人类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1、2]。

3.1医院是病人就诊的机构,是人群重要聚散地,同时也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密集的场所[3],在社会健康教育过程中,医院是社会人群与专业人员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医院的角色在无形中成为社会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卫生知识,而且了解社会人员的健康需求和心理变化,是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权威的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群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深信不疑,易取得明显效果[4]。本次调查选择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充分利用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充足时间观看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并能与医务人员接触,沟通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在门诊输液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取得明显效果。

3.2表1显示,97.4%的病人知道有艾滋病这种病,88.9%的病人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73.3%~89.0%的病人对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人群通过各种媒体广告宣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知晓率分别达到96.8%和95.5%,但对另一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知晓率只有86.4%,通过健康教育后知晓率达97.2%,说明我们对性方面的知识宣教比较薄弱,这可能与整个民族的传统观念有关。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表1调查还显示:有11.7%~68.9%的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握手、拥抱、游泳、公厕、虫媒等)知识了解不太清楚,甚至十分模糊。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上升到86.3%~99.6%,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3.3表2显示:98.7%的病人都希望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都愿意尽力帮助他们,这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健康教育前,74.0%的病人能与感染者及其家属共事,呈现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可能与病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一是自己正处于非健康状态,需要别人的关心与体贴,所以同样感受到疾病的痛苦;同时,医院的环境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同情。调查还显示:有34.5%的病人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仍存在恐惧心理,这可能是健康教育前他们对日常生活接触(即非传播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不太清楚,影响到他们对艾滋病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接触和态度,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惧。虽然接受了健康教育,并且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改变对艾滋病的恐惧,提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要长期进行,效果会更佳。表2调查还显示:干预前有56.5%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通过健康教育后,仍有49.0%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当一部分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要加强病人防护意识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4小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工作,是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必行之路。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来看,以分发健康教育材料与播放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片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渠道在医院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减少艾滋病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映红,周阳.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4:79-81.

[2]Hymans.effects.of.HiVintervension[R].theXⅡ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weat78.Durbansouthafrica.2009,9-14.

[3]胡晓云.当前中国医护人员与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3):64-65.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5

【摘要】目的:探讨对痔疮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取得效果的评价。方法:选取206例痔疮患者给与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同时选取200名痔疮患者作为平行对照。采用问卷调查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在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对痔疮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痔疮的进展,并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痔疮;社区;健康教育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onhaemorrhoidsforcommunityhealtheducation,evaluationofresults.method:Select206casesofhaemorrhoidsandcommunityhealtheducation,atthesametimeselect200asparallelcontrolinpatientswithhaemorrhoids.aquestionnairesurveyonhealthknowledgeandhealthbehaviourtodevelop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situation.Results:interventiongroupknowledgeinhealthandhealthbehaviourdeveloped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inhaemorrhoidspatientswithcommunity-basedhealtheducationcanachievegoodresults,effectivelycontroltheprogressofhemorrhoids,andfacilitatetherehabilitationofdiseases.

【Keywords】Haemorrhoids;Community;Healtheducation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内容,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而对已经患病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更能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掌握自己所患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从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远离致病高危因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发展,并能对其他人群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06名痔疮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同时选取没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未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的另一小区痔疮患者200人进行对照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健康教育起到的效果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利用有关活动日开展宣传、举办讲座和座谈会、发放宣传材料、开展病人俱乐部活动、开展趣味活动等健康知识(主要是指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方面知识)知晓和健康相关行为养成的情况。

行为判断标准[1-2]:将每天吸烟1支以上,连续6个月以上者定义为吸烟;将每周饮酒不少于1次,每天饮酒100克以上,连续6个月以上者定义为中度以上饮酒;将每人每天食用6克以上食盐量定义为高盐饮食;将每周进食3次及以上刺激、油腻食物为刺激饮食;将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min,定义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问卷回答正确率≥60%为知晓,否则为不知。

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的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以p

2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健康知识有显著差异p

干预组与对照组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健康行为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通过对居民实施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从而改变居民的“认、知、行”,有效地促进居民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远离疾病危险因素,促进全民健康。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痔疮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均大于85%,与2000年金华市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430%没有显著差异[3]。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在社区“六位一体”功能高效发挥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质量效果,应采取多种形式,针对性强的开展居民乐于接受,解决社区实际健康问题,提高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杜绝健康危险因素发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法,如各种疾病俱乐部等。就目前来看,社区健康教育和促进的重点是患病病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饮食、运动指导和健康行为养成以及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健康指导工作。此外还应重视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信任度问题,在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和素质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多层面的沟通交流,进行社区摸底调研,掌握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应,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安排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同时,尽量满足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意愿,努力实现社区健康教育和促进效果的高质量和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张庆军,李阳,等.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4):497-501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6(7):471-474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6

关键词乳腺癌;健康教育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为23/10万,呈上升趋势,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8%,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患病后通常要承受较大的生理、心理、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2006年6月~2008年8月对32例乳腺癌患者,依据标准护理计划制定有顺序、有时间性最适宜的健康小处方,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8月收治乳腺癌患者32例,年龄39~65岁,平均57岁;术前针吸结果均提示为乳腺癌,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住院时间15~19天。

2方法

从患者入院当天至出院时分7个阶段(入院当天,术前1天,手术当天,术后2~3天,术后5天,术后7天,出院前1~2天)共发放7张健康小处方,健康教育内容书写在健康小处方上。发放给患者或主要承担照护患者的家属,其先看后逐步给予讲解。具体处方内容:①入院当天:入院环境和住院须知,床位医生和主管护士,术前特殊检查意义,配合及注意事项,术前营养要求,保持皮肤、口腔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介绍同病种手术后的情况。②术前1天:告之检查结果,手术时间,指导训练有效咳嗽、排痰、腹式呼吸,术前禁食禁饮的意义,导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手术方式及主要流程。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及应对方法,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及配合要点,切口保护的方法,患侧上肢逐步功能锻炼方法,了解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③手术当天:手术后卧位,饮食指导,心电监护的目的、意义,术后反应(如持续疼痛、出血、引流管脱落)及处置方法。化疗后的不适及应对方法。④术后2~3天:手术后患侧上肢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手术后治疗方案,评价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术后实施效果。⑤术后5天:拔除引流管后的注意事项,患肢活动的注意事项,评价术后2~3天患侧上肢早期功能锻炼实施效果,指导下一步功能锻炼。⑥术后7天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评价术后5天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效果,并指导今后功能锻炼。⑦出院前1~2天:出院后的坚持患侧上肢锻炼,注意避孕,化疗的注意事项,义乳佩带的注意事项,介绍矫正术,门诊随访的时间,出现不适及时就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查的方法,科内的联系方式。

3效果评价

发放健康小处方后,对满意度、健康知识达标情况、焦虑紧张情绪进行效果评价。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明显减轻,满意度和健康知识达标率均有明显提高。

4讨论

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技能、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方法。针对患者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多次反复学习能有效提高记忆水平,应用健康小处方,让患者或家属看后进行学习,然后再逐个讲解、演示。患者或家属理解后变成行为,每次约15~30分钟。本研究结果显示适时地有针对性对乳腺癌患者方法健康小处方,进行系统强化的健康教育,并提供适时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其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种类和活下去的信心。

由于健康小处方的按时发放,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有条不紊,同时使护士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并提供开展健康教育的技巧训练,提高了自身素质,提高了护理质量,护患之间加强了交流,改善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7

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辽宁大连116031

[摘要]目的评价“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3662名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并比较“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结果家长以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为主,占56.9%;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仅占2.4%。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妈妈班”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效果。

[

关键词]妈妈班;儿童;接种;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2(c)-0127-02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给人体,使其在人体内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力。它是目前预防多种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儿童期预防接种的意义尤为突出,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提高儿童免于感染多种传染病,大大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医疗负担。预防保健工作者可通过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知识,明确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的效果。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该研究对自行开展的“妈妈班”健康教育培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件的儿童家长,共3662例。其中男性1991例,女性1671例,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7.4)岁。

1.2方法

采用“妈妈班”培训班方式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主要为:预防接种相关政策、0~6岁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的流程安排,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反应处理,一、二类疫苗的告知,接种证的管理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开办产褥期护理,育儿知识的讲座。讲座完成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的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等的知晓情况。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发放3662份,回收3650份,回收率为99.7%。结果显示,通过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机构的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有2078人(56.9%);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的917人(25.1%),通过医学报刊和科普杂志而获取相关知识的463人(12.7%),通过亲戚、同学、同伴或朋友获取信息的103人(2.8%),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的89人(2.4%)。

2.2“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

3讨论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间,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或免疫力较为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普遍易感,发生比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麻疹、麻痹症等疾病[2]。因此,有必要对各不同年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而且跟学历层次密切相关[3-4]。特别是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不够,有较强的健康教育服务需求[5-6]。

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占56.9%(2078/3650),这是家长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占25.1%(917/3650);而通过讲座获取信息的家长仅为89人,占2.4%,支持文献[7]报道。这提示医疗和疾病预防机构应该加强预防接种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家长能够通过培训和讲座获取接种知识,加强对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该研究还发现,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的知晓率显著高于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以讲座方式对家长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培训,对传播儿童预防接种知识,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与文献报道一致[8]。

[

参考文献]

[1]王茜,韩友彩,王慧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药,2010,23(6):1040-1041.

[2]叶仁俊,梅茂冬.江苏盐都县健康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7):39-40,53.

[3]刘楹,张彩云,张永兰.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22,124.

[4]鲁萍.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预防接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4,6:687-688.

[5]戚小华,李倩,胡昱,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69-371.

[6]丁月风,徐敏,曹廷,等.上海市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4,23:2853-2854.

[7]徐菊英,朱炜,杨玉英,等.“家长学堂”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4):424-428.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孕妇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约占妊娠期贫血的95%[1],属高危妊娠范畴。孕妇长期贫血不仅影响自身健康状况,还会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由于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与孕妇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及对该病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关系密切[2],因此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早干预对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在2011年2月~11月对产科门诊124例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教育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11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于妊娠12~24w确诊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资料完整,并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4例孕妇(排除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中重度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等)。其中自愿参与健康干预指导的孕妇62例为健康教育组,年龄22~31岁,平均(26.1±4.9)岁;其余62例为对照组,年龄21~32岁,平均(25.9±5.1)岁。分组程序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论证并批准。

1.2诊断标准血红蛋白

1.3方法

1.3.1对照组孕妇仅遵医嘱口服补铁药物、进行一般性咨询和告知一些注意事项。对健康教育组孕妇在抗贫血治疗的同时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

1.3.2健康教育组在口服补铁药物的同时还采取以下干预具体预措施。

1.3.2.1评估日常膳食结构,一对一指导工作人员与孕妇深入沟通,了解孕妇的日常饮食结构及习惯,给予营养指导,注意保持铁的代谢平衡。告知孕妇及家属平衡膳食营养、改变偏食、挑食、素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动物血、瘦肉、芝麻酱等,食用动物肝脏2次/w,25~50g/次不可过量食用;还要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4]。

1.3.2.2用药依从性指导评估孕妇服用铁剂的依从性。由于部分孕妇及家属对于孕期用药存在有很大误区,担心药物会对胎儿带来不利影响等,导致孕妇对服用补铁药物的依从性差。因此,应根据依从性高低的不同给予指导。对于依从性较高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告知孕妇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依从性差者,充分讲解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对母婴的危害和及时补充铁剂的必要性,解除孕妇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增加对用药的依从性。要让孕妇及家属认识到随妊娠月份的增加,母体对铁的需要量随之增大,补铁是预防和治疗孕期缺铁性贫血的必然选择。服用铁剂时应注意:①餐前口服吸收率高;②服药前后1h不宜饮茶或咖啡;③不易与牛奶及氢氧化铝同时服用;④钙剂与铁剂应分开服用[5]。通过用药健康指导,使孕妇及家属增加对药物的认知,取得家人的支持,并督促孕妇按时服药。

1.3.2.3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制作精美的健康教育处方,便于携带,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包括孕期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对妊娠的影响、预防及治疗措施等,有利于孕妇及家属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1.3.2.4建立妊娠期贫血干预随访登记簿,将孕妇复诊情况随时登记,及时电话随访。与孕妇保持联系,可根据孕妇复查结果及不同问题及时给与指导进行饮食结构调整或帮孕妇解疑答惑;督促孕妇按时服药、及时复诊。

1.4评估方法由健康教育科专职工作人员及时电话提醒孕妇按时产检并详细记录孕妇的检查结果,在入院后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孕妇进行知识、态度、行为指标变化的评估,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对妊娠的影响)、用药依从性(补充铁剂的重要性及应注意事项)、合理膳食(含铁食物的选择)和临产时血红蛋白恢复情况等。

1.5数据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x±s)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通过χ2检验比较两组孕妇对妊娠期贫血相关知识了解、用药依从性、合理膳食等方面的差异和干预前后孕妇贫血分度的比较;以p

2结果

2.1两组孕妇一般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经健康教育干预后健康教育组贫血孕妇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经健康教育干预后对照组缺铁性贫血孕妇在对相关知识了解、用药依从性、合理膳食等方面较健康教育组孕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妊娠期妇女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妇女怀孕后,血容量增加较多,而红细胞数增加相对较少,随孕周的增加,血液容量扩大,血液相对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由于怀孕早期的妊娠反应,恶心、呕吐或偏食等,常食用含铁低或不含铁的食物,也会影响铁的摄入量。再加上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和胃酸缺乏,也将影响铁的吸收,容易造成铁缺乏;而且妊娠期胎儿需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所需要的铁;妊娠后半期胎儿发育迅速,加上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若膳食不能提供充分的铁,势必动用体内储存的铁,结果导致孕妇贫血或加重已存在的贫血[6]。

3.2妊娠贫血对母婴有一定的危害。贫血孕妇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孕妇在妊娠和分娩期间的风险。重度贫血可因心肌缺氧导致贫血性心脏病;胎盘缺氧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严重贫血对失血耐受性降低,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而且还会减少胎儿的铁储备,使婴儿较早出现缺铁;孕早期缺铁亦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有关。因此孕期需要加强营养指导和补充铁剂。

铁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主要功能是作为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中摄铁1~1.5mg,孕、乳妇2~4mg[7]。饮食中含铁10~15mg/d,吸收率仅为10%,即1~1.5mg,不能满足身体需求,补铁是预防和治疗孕期缺铁性贫血的必然选择[8]。

由于轻度贫血多无自觉症状,孕妇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并且对用药存在畏惧心理;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影响对防治措施的落实,贻误诊治而发展成为中重度贫血[9]。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保健技能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健康教育改变人们行为的目标第一实现的重要环节[10]。因此,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孕妇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孕妇诊治的主动参与性和治疗的依从性,是提高孕妇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使妊娠期贫血孕妇的认知、信念、态度和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使贫血孕妇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接受健康教育干预的孕妇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明显提高,很多孕妇及家属对孕期缺铁性贫血有了正确认识,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了富含铁的食物,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因而用药依从性随之提高,通过一系列干预活动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遵医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孕妇能在妊娠期及时改善贫血状况,降低贫血对母儿的危害,对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6.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56.

[3]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2-163.

[4]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S].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

[5]明成秋.加强孕期营养指导预防妊娠期缺铁性贫血[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904.

[6]尹进,荫士安,胡余明.贴对育龄妇女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1,6:795-797.

[7]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4

[8]李国彬.预防孕期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6(3):68.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9

【摘要】目的:了解包头市健康体检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识,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体检者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和比较。结果:包头市健康体检人群已掌握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不全面,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率明显上升,有1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知识来源主要是大众媒介。结论: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体检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检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艾滋病在我国已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临界点,防治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1]。包头近年来做为一个中等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提高不同人群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我院做为包头市首家传染病医院,对2005年至2007年来我院体检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人群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获得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该人群探索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以2005年至2007年在包头市第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676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参考有关文献[2],自行设计问卷对体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体检者的一般情况、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掌握情况及艾滋病知识的来源等。除艾滋病知识来源为多选题外,其他内容均为单项选择题。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发放第一次问卷,体检者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自行答卷,选答结束后回收问卷封存,然后由护士向其进行一对一艾滋病知识的系统讲解并讨论,3~5日后体检者领取体检报告时使用同一问卷再次答题。第一次有效率为96.85%;第二次问卷发放672份,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有效率为98.07%。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初次调查人群中包头市常住人口486人(占71.9%),暂住人口190人(占28.1%)。男性391人(占57.8%),女性285人(占42.2%);年龄18~51岁;文化程度:硕士以上49人(占7.2%),本科201人(占29.7%),大专179人(占26.5%),高中或中专229(占33.9%),初中及以下18人(占2.7%);职业:机关事业单位258人(占38.2%),企业员工374人(占55.3%),其它44人(占6.5%)。

2.2健康教育前后体检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包头市体检人群在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健康教育后,各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详见表1。健康教育前包头体检人群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非传播途径认知较低,健康教育后对各问题回答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详见表2。表1健康教育前后体检者对艾滋病表2健康教育前后体检人群对艾滋病传播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

2.3体检人群艾滋病知识来源71.60%的人群从电视广播中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其次是报刊杂志为58.75%,艾滋病宣传栏为36.39%,同事朋友交谈为28.70%,医务人员为23.82%,网络为21.30%,其他为17.01%。

3讨论

通过对体检人群在体检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实践表明,健康教育是提高该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体检人员多次与医护人员接触,如进行各个项目的体检、领取体检报告、注射疫苗等,医护人员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与体检者交流,对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提供正确的安全防护指导,对提高艾滋病在体检人群中的知晓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体检过程中一对一的宣传教育,体检人群对各种知识的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艾滋病可以通过自身行为预防及艾滋病不能通过空气、餐具、蚊虫叮咬和日常接触传播等13项问题知晓率提高最为显著,充分说明一对一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应作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包头体检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主要传播途径有较好的了解,但对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模糊,提示健康教育人员应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向体检者反复讲解,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保护自身免受感染。

调查结果显示,体检人群的艾滋病知识仅有23.82%来自医务人员,说明医院健康教育相对薄弱,提示应加大医院健康教育的力度,强化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意识,使经过专业培训、拥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同时,58.73%~71.60%的体检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可考虑医院与新闻媒体、网络等合作,由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4],用体检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从而使普通人群掌握相关知识,自觉抵制艾滋病,最终达成遏制艾滋病流行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健,袁曼虹,陈世海,等.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与信息获取途径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45-448.

[2]关丽华.深圳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6,15(5):459-460.

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篇10

通讯作者:王小宁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60例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从入院到出院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时调查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教育掌握程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可提高子宫切除术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满意度,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临床路径;子宫切除;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时的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的一个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1]。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开展工作,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过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33~61岁,平均(37.1±8.2)岁,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行子宫全切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宣教,由责任护士进行,宣教后没有相应的评估,每次宣教的内容较多,针对性不强。

1.2.2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包括:(1)收集资料:由护士长组织部分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开会,分配任务,并查阅文献、调查病历、收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并结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制定职责,使他们掌握临床路径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小组成员在接诊时,按照标准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表,进入临床路径,并与医生、医技科室合作,取得他们的配合。护士根据路径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对其进行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

1.3效果评价

1.3.1健康教育知识测试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检测包括入院指导,术前化验、心电图、胸透等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术前阴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手术后的卧位,缓解疼痛、预防尿潴留、促进肠蠕动的方法,术后的饮食,切口护理,术后活动计划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等。责任护士就健康教育各项指标对患者(家属)进行提问,以百分计,80分以上为合格。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以百分计,90分以上为合格。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实施健康教育结果比较,见表1。

表1实施健康教育结果比较n(%)

从表1可见,实验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路径是由发展小组成员根据某种疾病诊断或手术而制订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制订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流程来接受治疗、护理。临床路径作为目前最新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或避免服务对象康复的延迟以及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以下优势。

3.1使健康教育更全面有效目前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紧缺,工作中很难做到一名护理人员提供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的、连续的教育,而多名护士参与一例患者的健康教育,易出现遗漏,使教育不深入,效果很难保证。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使护理人员依据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避免疏漏,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用路径表作指导避免了因护士年资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健康教育,同时护士长依标准进行质量考核评价,促进了教育的有效性。

3.2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3]。结果显示: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路径,促进了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从80%提高到97%。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美国联合委员会国际部颁发的医院评审标准(JCi标准),强调护理质量“以人为本”和持续改进,要求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为患者提供“可及与连续医疗护理服务”[4];要求落实持续质量改进评价体系,重视护理工作流程的完善、资料收集与评价,注重护理质量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模式化,形成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趋势[5]。临床路径使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规范化、具体化,护士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工作有了依据,每日、每班的护士严格按照路径计划表开展健康教育,能够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修改、补充,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且通过对医疗质量的实时监控和事前控制,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为新形势下广大医务人员自我保护和规范医疗风险提供了最大可能[6]。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苏秀宁,王小玲.临床护理径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30-31.

[3]袁俭云,黄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2:5-8.

[4]陈育德,王羽,陈同鉴.美国联合委员会国际部,美国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医院评审标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9.

[5]孙燕,郑一宁.从医院评审探讨护理管理思路.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