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十篇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7:15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1

复杂信息的表达离不开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符号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而多种符号借助于编码组合而成的powerpoint课件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所有系统往上或往下都有多个层次。在powerpoint课件中,单张幻灯片构成了一个低级的符号系统,而整个课件是一个较高级的符号系统,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层次的符号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符号系统还具有两大特性,即相对稳定性和排斥性。它是人们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形成的集体共识,由于符号系统受其自身规则的制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层次的符号系统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符号时要遵照符号的使用习惯和规律,依据高中生的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最能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符号。

一、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形式的单一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符号单一化问题是一个需要改善和解决的共性问题

课件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形式单一化是指表达教学内容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形式少,一般文字符号比较多,而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符号很少。笔者从桂林市高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研活动所使用的课件以及访谈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出现符号种类单一这类共性问题,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的移植,主要还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等视觉表征来呈现教学内容,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听觉表征很少用到。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他们一般处理知识点时常用文字符号来呈现逻辑推理顺序和概念,然后再展示该记的考点或考题。文字符号处于戴尔经验之塔的顶端,抽象程度较其他形式的符号要高,相比之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人的视觉通道容量是有限的,这样势必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和枯燥,引起其视觉疲劳和注意力下降,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只用文字符号去表征知识点不仅发挥不了课件生动形象、趣味性、交互性等优势,而且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易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同时会降低学生的心理可接受程度及学习兴趣。

2.符号形式单一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即符号多样化

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动画符号、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符号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特性、功能等存在差异。如动画符号是将一系列静止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可以夸张地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高中生对于社会政治已有一些接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参与的倾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多种接受动机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如果缺乏接受兴趣,接受过程就会显得过于枯燥,影响接受效果,容易丧失持续接受的毅力和恒心。学生的接受是唯一的门户,只有打开这扇门户,外部世界才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课件制作中符号形式要多样化。

3.符号形式多样化的途径

符号要“多样化”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多”,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处理的需要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号形式或符号组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不同类型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它们在表达意义方面存在着共性和连接点。如房子、手机、洗衣机、电冰箱等,既可以用文字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图片、动画来表征。根据视听教学理论,用比较感性的、具体的图形符号或视频符号或音频符号去转换比较抽象的文字符号或两者同时使用,会更加有利于教学信息的表达。人的经验不同,对于符号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设计课件时应根据共通意义空间原则,选用最能准确表征事物意义的符号。另一方面,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加工视觉输入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mayer等人相关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中使用‘视觉表征+听觉表征’呈现几何样例比单纯用视觉或听觉方式呈现的效果更好,学习者的迁移成绩更高”。[2]不同表现形式的视听符号组合指向同一学习内容所形成的相关的视觉、听觉意象相互一致时,能引起视听信息的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能达到最大信息量输入的同时降低认知负载。总体而言,课件要实现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宏观的内容综合化。教师应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心理的可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来表征教学内容。

二、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1.符号系统需要整体协调

符号系统整体协调是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树立整体观念,既要注重课件各个层次符号系统的联系和统一,又要注重形、声、色之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一方面,课件的制作协调美观具有可观赏性,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另一方面,符号系统整体协调使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辨认和识别,防止其视听感官疲劳,增加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易于接受的同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2.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课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现象。

(1)幻灯片所采用的母版和子版不统一,部分子版所使用的图片没有进行处理和加工,页面有干扰教学内容的文字,部分页面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

(2)课件的关键标识设计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呈现没有层次感。

(3)字体和背景色彩搭配不协调,如幻灯片背景颜色是浅灰色,字体本身采用的是绛紫色,字体背景颜色采用的却是黑色,视觉效果过于昏暗,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4)页面比例不协调,文字和图片的排版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倒金字塔的失衡现象。材料题排版几乎都是水平方向。

(5)整个课件没有设计导航菜单,不易于进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此外,课件出现视频与幻灯片分离单独播放的现象。

3.符号系统整体协调的解决对策

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要将课件的特性和美学特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之贯穿于整个符号系统之中,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也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和版面编排是平面设计的四大要素,在课件幻灯片页面制作过程中也需注意这四大要素应用的原则。

(1)课件画面的复杂度、清晰度等要与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一致。部分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在课件中加入一些无关主题的动画,这种做法可能会导向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但是这类冗余信息往往会导致学生关注点发生转移,造成工作记忆空间的浪费,以至于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在powerpoint课件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如使标题、菜单等保持统一,若它们在屏幕上变化不定,学生思考的时间会增加近乎一半。

(2)课件的关键标识是配合教学设计,对教学中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用特别的记号在课件中进行标识。根据mayer等人提出的标识效应,课件中运用标识技术能够引导学生快捷搜到选择的信息,并使学生注意指向相关的信息,其实质是降低外在负荷,从而使工作记忆富余更多资源或能量进行其他高级的认知操作。[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感,一个好的课件设计,其字体的大小、粗细、字间距、行距、颜色等,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如要突出页面中的重要观点,可以用文本的高亮显示或加粗或变换字色等。一些页面设计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地表达出某种效果,而使用了过多的字体,且字体之间缺乏联系,这样不仅没有突出主题,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在平面设计中为了提高页面的可读性,一般可考虑三种字体,一种用于页标记和标题,一种用于主题文本,一种用于导航。而幻灯片上有标题、副标题和主体文本,在实际制作当中可以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字色将其区分开。文字内容要简练,字数不宜过多。要注意充分利用字体本身的特点增强对信息的传达力,如粗体字较细体字对教学信息的传达力度更强,它具有醒目的优点,但也有局限,通常这类字体被用作标题。

(3)在多媒体课件中注意幻灯片页面色彩运用要恰当。不同的色彩会引起学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合理地选择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组织。如蓝色使人感觉安静,便于思考;黄色亮度较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文字和图形图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图形图像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通过亮度、对比度、色彩、尺寸、分辨率、色彩模式等的调整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文字和图形图像所要传递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文字符号,如果文字符号和所衬托的背景颜色相近,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就不能清晰呈现,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颜色的运用上,不仅要考虑颜色给学生隐喻的感受,还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背景的反差效果。从整体配色角度来看,互补色通常更协调、更和谐,但是如果两种色彩亮度相同或灰度相同,文字和背景对比不太明显,如果两种饱和互补色直接放在一起,会产生令人不舒服的色彩颤动感。此外,要注意避免色彩过多过杂,不相邻的色彩最好不超过五种。

(4)好的画面构成关系能让页面传达出正确的视觉顺序。页面中的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重量”分布均匀,会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感觉。当多个元素出现在统一版面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图片的大小、构图、色彩,调整文字的大小、字体和构成关系。首先,在文字符号的编排上要合理地选择文字符号的对齐方式;其次,图文的编排要注意比例、均衡、留白等;再次,排版要灵活运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powerpoint课件中要有导航,导航的图标、文字、菜单等位置要明显,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和左侧。不同页面的导航尽量保持统一,以减少浏览者迷航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时,尽量使学习对象的同一符号表征在空间上邻近或组合呈现,而非远离或分离呈现。如视频最好通过直接或间接链接在幻灯片页面上进行播放。以视频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与图像尽可能地进行整合,在时间上则应同步或邻近出现,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可在最短的视觉搜索中找到相应的视觉内容,容易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进信息之间的意义建构。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当中,无论使用哪一种符号形式或组合,它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切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0B155)“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广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

参考文献:

[1]冯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2

一、政治课件在设计和制作时,首先要做到精选的案例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不能过于追求形式,违背“目的性”教学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教学方式的时代,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的教学方式,这是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是不是只要里面有视、听、形、声结合的课件就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并不苟同,课件运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课件的设计制作时能否运用新鲜、身边、关注、热点的案例或视图资料,做到精选的案例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这正是思想政治科学本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时效性、时代性。

这本来是我们政治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应该注意的问题,但由于材料的查找和搜索比较困难,所以导致部分课件制作者在制造的时候先到网上搜索下载相同课题的课件,几个课件合并成一个课件,在加点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常发现网上许多课件里面的案例、图片或者视频太过于老化不合时宜。笔者曾做过一份对课件上课反馈效果调查发现:学生对直接从网上下载或材料老化案例老课件认为不够生活和时代性,满意率地、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如拿这样的课件去上课,笔者认为这不仅不能就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反而认为会更加挫败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导致学生更讨厌学习和认为政治老师就是老古董和就会说教。而对把一些刚刚发生在身边或者影视上的材料或者案例,图片、音乐、视频运用在课件上,积极性提高和学习的高效率竟达到100%。从这份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件的设计和制造在选材上对上课的效果是否成功意义之大。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决定着这堂课是否是一堂好的课。

要制作和设计这种能让学生满意度极高的政治课件,就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热点和最新的学生关心东西,要把这种案例、图片、视频运用到课件上,用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来帮助学生来认识现实的社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制作苏教版初二政治《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这一节内容的课件。重点讲安全权、知情权、求偿权、公平交易权。本课是2007年4月中旬上,我就以2007年的3.15晚会的案例作为材料来制作课件,非常突出思想政治课件的时效性,主要采用的图片或视频、案例有郭德刚获200万做“藏秘排油”广告、苏州天水味精添加保险粉、被曝光的《高考试题揭密》、红心蛋等案例。笔者发现学生上这课出现从未有的积极和兴趣,而且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分析哪些是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材料他们太熟悉了,有的甚至是自己的偶像如“郭德刚”。而且学会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知道原来思想政治原因可以用来认识和分析我们身边的热点和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我听过与我相同同这一课,由于该教师在案例举例是运用了比较老和很一般的案例和材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的那么强烈。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材料或案例的选材上,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达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不能追求形式而违背政治学科的“时效性”的特点,这也符合是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二、其次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时还要体现审美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除有“时效性”的特点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体现着德育与智育的功能。其中德育也包括着美育的内容,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勇敢的面对社会和现实。陶行知先生认为:“美术的精神”可以改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各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教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中也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学习。在制作课件时,在图片设计上,对整个课件背景设计,首页的设计,图片处理和制作审美的角度去制作和设计,如图片要达到好的效果可以使用图片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来处理制作,使用简单效果漂亮,课件的图文处理也要合理追求美观,给学生于美的享受,从形式美到内容美,从内容美到教学效果的美。

三、再次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时,还要注意文字设计忌无规则,不科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3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90-02

2016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发表了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新边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的积极倡导下,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各个行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新战略。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互动与融合也必将成为其升级发展的新态势、新平台,因此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顺势而为,迎头赶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激情激发出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一)互联网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革新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将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体系,必将引起高校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用信息技术武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突破了单向灌输教育活动的不足,改变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心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有重要价值。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单向传输的陈旧模式。师生利用互联网终端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探索得以实现,从技术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二)互联网思维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大w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也使教师重新审视当代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将学生的“被动学”,努力转变成“我要学”,互联网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互联网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教学实践的创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不进则退,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将互联网思维移植到教学中,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变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样,教学实践的创新也能够使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手段的同时,转变教学话语体系,更易于与学生达成共识。因此,互联网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四)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互联网让学校不再处于封闭状态,网上优质课程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注入活力的道德探索之旅。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优质的网上资源,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使学生利用各种终端进行课堂外的理论学习成为现实。

(五)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懂得互联网等相关知识,要追赶时展,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自觉学习互联网技术,做到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处理信息;要自觉更新和自我发展,要勇于掌握技术,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和掌握运用科学技术,自觉融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二、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互联网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大部分来自书本和教师的传授,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的使用,随时随地就能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甚至网上的材料、视频等解析比教师讲解得更深入更清晰。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及时性和可得性,教师已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这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受到挑战。中国历来尊师重教传统被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

(二)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参与课堂的主要表现是睡觉、聊天、看专业书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纪律,把握学生听课的状况。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不参与课堂的既不睡觉,而是上网刷微博等,成了沉默的“低头族”。课堂秩序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使课堂管理难以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推进。互联网随时随地在线的便捷功能,使部分学生的思想被外部的网络信息所吸引,致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教育能力受到挑战

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架起了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可以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及时的知识信息,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如何把学生从互联网中吸引过来,是很难的。由此可见,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教育功能面临巨大挑战。

(四)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使用,对学生而言,是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新平台开阔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对思想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机的使用使得上网具有私密性和随意性,使得学生越来越多的将个人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智能手机有强大的功能,使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重要性及吸引力大大减弱,能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手机刷屏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因此,改革与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五)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捷开放性使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见性带来挑战。现在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者,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信息流出,他们会跟着感觉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难以把握,所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推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生反感、抵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熟悉新生事物的特点,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平等相处,改变在课堂上的旧式作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壁垒逐步被打破,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建构者。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出发,利用互联网平台,变革传统教学理念中那些不适于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不合理因素,并将现代科技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向传输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

(二)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懂得互联网络等相关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适应时展,紧跟时代步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当前形势的理论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教学内容要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要对最新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面临的形势、对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和社会上种种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浅出地加以讲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学生与教师平等的获取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研究水平,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络组织教学,除了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还要整合对学生有用的各种高价值信息,是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育人功能。

(三)要积极开展基于mooc的全新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和平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目标。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而翻转课堂则起源于美国的高中课堂上,师生间进行广泛的知识探讨、互动与社会实践,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展微课互动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微课互动模式,实现微课与实体课堂的融合。微课教学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发挥,是对实体教学的补充,微课互动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微课堂和实体课堂连接起来,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日常课堂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在线上将自己的教学意向通过非面对面的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通过线下实体的课堂教学,将解决好的问题再重新反馈给学生,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增强师生之间的信赖,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化和外化。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只有积极开展微课互动模式,才能实现教与学形式的多样性,吸引学生参与互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入”的效果。

互联网条件下,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互动式学习是通过动态的以言语为主的交互,在交互式的关系中,对参与的学习者双方起到作用,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基本理念,每隔10-20分钟转换一种学习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高互动的课堂意味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参与言语交流的机会多,学习较为积极主动;低互动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占居主要位置,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学习较为消极被动,而建构性的学习发生于高互动的课堂中。可见,“互动”可以说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五)要e极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掌课教学法

掌课是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接口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云资源建立移动中的便捷课程。课堂是由学生的手机微信端、教师的手机控制端和课堂大屏幕三部分组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全过程利用微信和老师进行互动,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交作业,从而使老师通过手机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将师生互动情况展示出来。掌课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意义在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的现状一时无法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必然较少,教师难以掌控全部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正常状态,而掌课这种教学方式,则可以实现跨时空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分享,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性、实时性,达到课堂教学良好状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教育现代化,2016(15)

[2]付秀荣,刘蕊萱.“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素质教育翻转”.思想教育研究,2016(9)

[3]李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4]黄珊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5]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周铮.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7]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改革

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为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都应该受到肯定,其间并无优劣之分。

传统教学手段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这里,教师不仅通过对文献的阐述和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来引导学生理性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而且还更多地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建立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实现上述目的,传统教学更注重树立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严密的逻辑、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得体的举止、优美的板书是教师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也无须讳言,最主要的就是缺乏表现力。课程内容是单向的,一维的,它既不能重复也无法复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这些特征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课程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来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活跃。[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缺陷。它以直观、生动的特点赢得师生的喜爱,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音像组合形象地模拟一些特殊场景,引导学生从宛若亲临的体验中感受相关事件。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于受篇幅影响,在撰写过程中要求文字尽量简约,而多媒体技术则以丰富的文字、图像、音效等数字信息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收集和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材料和社会材料来扩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尽管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生动活泼的数字画面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令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但它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大量信息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它也容易令学生在众多信息面前难于取舍。更令人忧虑的是,多媒体画面过度的新鲜与刺激很可能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从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由此看来,仅就课堂教学效果来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新兴的多媒体手段各有优劣,它们在教学中的关系不应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而应该是彼此配合,相辅相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向学生准确地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一是培养学生的全方位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更适用于前者,而传统教学手段更适用于后者,因此,只有将两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环节控制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过程,对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控制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应该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环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控制。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知识以非常细腻的方式传递,教师的手势、眼神、语言节奏等非知识因素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微妙影响,从而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后,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教材的照本宣科转变为对课件的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整堂课都端坐在电脑前,机械地操作鼠标,冷漠地宣读屏幕上的内容,完全忽略了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尽管多媒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但它终究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是教师而不应是课件。因此,教师要努力摆脱电脑机器的束缚,深入到学生中间,要学会用生动的非知识因素活跃课堂气氛,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略。[2]

(二)增强教师授课方式的课堂控制

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某一知识的传授究竟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更好,应该慎重选择。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艰深,思辨色彩浓厚,它的知识体系具有更多的逻辑性、关联性,显然,这样的课程更适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更多的情景描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再现历史,实现对历史情景的生动回放,这种课程显然更适合多媒体讲授。

(三)严格课堂信息量控制

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信息采集变得相对简单。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事先不加选择地积累、编排了大量信息,在课堂上则满足于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这些信息。还有教师为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电脑操作简便快捷的优势,随意切换画面,令学生在不同的画面间应接不暇。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灌”改为多媒体环境下的“机灌”。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紧紧围绕教学需要搜集网络信息和其他数字资源,并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提高课件的质量和针对性。

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多媒体种类的选择。多媒体授课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多种因素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对课

件播放内容的注意力。为充分挥发多媒体的这个优势,教师当然可以在课件中缀入适当的音效、动画、视听资料等元素,以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课件的表现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就是使用的表现方式越多越好,结果,数字、声音、影像等因素纷纷登场,导致做出的课件过于“花哨”,过分夸张的课件设计削弱了课堂教学本身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哲学的沧桑、深邃和悠远被课件发出的各种声响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所消解。这种喧宾夺主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疑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效果也往往事与愿违。语言节奏等非知识因素可以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微妙影响,从而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后,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教材的照本宣科转变为对课件的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整堂课都端坐在电脑前,机械地操作鼠标,冷漠地宣读屏幕上的内容,完全忽略了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3]

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多媒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但它终究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是教师而不应是课件。因此,教师要努力摆脱机器的束缚,深入到学生中间,学会用生动的非知识因素活跃课堂气氛,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略。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题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中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近年来颇受争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也将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在“教学改革”一项中规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的才可得到a。教育主管机关的上述规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高校将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教学改革的标志性工作,个别院校甚至规定非多媒体授课的课程不能参加优秀课程评选,非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一时间形成了“惟多媒体论”的倾向。

我们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不应当成为评价一门课程、一位教师的唯一标准。在以多媒体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氛围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而传统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总结历史规律与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因此,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手段,最终还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二)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每次授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没有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个别教师甚至完全不顾教学目标的要求,出现了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的极端倾向。针对这种情况,从教学管理部门到具体授课教师都必须端正教学改革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来使用多媒体,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4]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学效果之间并不天然的正相关。从目前的趋势看来,个别院校存在的“多媒体崇拜”反而会削弱教学效果。从制作层面考虑,目前多数教师使用的课件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教学效果层面考虑,部分教师对既定课件之外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只满足于按课件设计完成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的说来,多媒体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型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校教师必须在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并认真探索、深入实践,把传统教学长处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建立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多媒体化呈现的创新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73.

[2]胡成广.理论课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两个层次和两个跨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68.

[3]何强.论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教育与探索,2008年03期

[4]韩忠玉,介涛.多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理论学习,2008年02期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5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想政治课”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这样一个思维高度活跃,对新事物、新观念十分敏感的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很大。当前,“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课’不想听”,这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现在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不可为”,关键在于“怎么为”。从教学过程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熔点”是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拉近距离。今天,网络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一、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在上网人员中,大、中专生占56.9%,大学本科生占生30.4%。两项相加,再加上没有统计的硕、博士用户,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总用户的89.8%,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大学生。[1]网络自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大学生于获取更多“鲜活”的信息。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信息的共有共享。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老师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信息天地。通过网络,大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和宽度,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

2.网络有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网络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的优势,不仅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声、像、文字相结合的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直观化、形象化、现代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而且网络信息容量大、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影响力。

3.网络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特别是高校局域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从思想教育网站、网上德育课堂中得到正面的灌输和教育,也可以在网上参加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实现寓学于乐。同时,由于具有交互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者则可以更及时地对之进行教育引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负面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诸多挑战。“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2]目前,“暴力游戏、沉溺聊天、色情”三大网络公害日趋严重。网上的有害信息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迷失方向,扭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这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的转播、碰撞、交融和“无政府状态”。网络中不乏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特别是在政治观点、和种族问题上无视他人文化背景的有害信息,网络中的不道德现象和违法犯罪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信息垃圾会极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

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现状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民,而不是取决于工具。”[3]网络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利用它。针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冲击,怎样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刻不容缓的课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改进。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分科课程设置,到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俱进”的分科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的运用。但是,重分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轻统一性和联系性的教育的观念普遍存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有较大改进。从单纯概念原理的解析,到案例教学,情景实践法的运用;从黑板、粉笔等简单教具,到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无不反映了教学方法的更新。但是,仍然普遍存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教育。而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相对只存在于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且由于分科课程体系的制约,使课堂难以发挥拓展思维的作用。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学质量,用传统指标来衡量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均给予较高评价。但是,受到社会现实及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总体表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感兴趣的比较少,期望值不高。此外,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养成关系上,重理论的教学与知识的考核,轻学生的观念变化与行为养成,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瓶颈。

三、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创新

同志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应该努力宣传先进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和管理,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我们要根据“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到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下大力做好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

1.重视技术建设,实现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高校应重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其在硬件方面需要大量投入。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学校应该建立全校性的校园网,然后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连接。网络教学必须要能在校园里的任何地方进行,确保在技术层面上应做到网络的畅通无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关键在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6]要搞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得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授课。“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主动吸取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要具有更坚定的信念、更时新的知识、更犀利的政治眼光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

3.注重授课内容的新颖性与形式多样化的统一。从内容上来说,“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应占据主流网络阵地。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思想政治课”自身的专业网站或网页,建设高校网上信息数据库,使“思想政治课”占领网络空间;开发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软件,开展多媒体教学;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从形式上来说,“思想政治课”教育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从教师教学的层面来说,教师应该主动适应,熟悉网络内容,从网上学习;积极过滤信息,有效的引导学生;网络展示与网上互动,具体解决学生个性化的思想问题;坚持教师信息主导地位的同时,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转化;开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网络阵地;利用视频点播、视频广播等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课”网上授课;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网上辅导、讨论和答疑;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网站进行宣传教育;通过BSS公告板系统、聊天室、mUD等等让学生通过网络自由交流“思想政治课”学习心得;通过emaiL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个人交流。

4.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新模式,是融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模式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教育模式于一体的新教育模式,一方面它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导向性、主导性,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学会选择”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建立健全双向交流的合作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教育模式不仅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的政治方向性、科学性、目的性与计划性,而且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总之,网上“思想政治课”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必须适应网络发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正确处理好网上网下关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思想政治课”教育切实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理论学刊,2002:5,65.

[2].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87.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6

关键词:湖南红色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

一、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概况

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大批革命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形态主要有物质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精神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两种,前者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场馆等,后者如文献、故事、诗词、歌谣、电影、电视及其他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泛,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价值。诠释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它凝聚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勇于实践、勇于奉献、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本真实的、有说服力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的鲜活教材,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达到了有机统一,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2.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蕴涵着拯救民族危亡,建设强大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求实与创新精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1]教师要善于把其优秀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质内容,将湖南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衔接起来,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将此专题与革命精神衔接起来。在介绍的革命经历时可以有选择性地放大型纪录片《》,并结合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如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的诗中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指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可以把雷锋精神与之有机衔接,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更真实地感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开发和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等等。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凸显湖南红色资源教育的选修课,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体现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有利于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可以较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并且有很多内容学生在高中时有所接触,因此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感兴趣,如果能有声有色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则能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好素材。例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红色学术报告;邀请红军老战士讲革命传奇故事;举办红色革命精神专题演讲比赛;举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书画作品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经典影视作品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4.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理论的深刻性及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对其采取消极的态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充分挖掘和巧妙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如经典歌曲、影视片段、图片、经典文献等,可以使多媒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而创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门课程中都可以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穿插一些经典的歌曲、影视片段、图片、文献等,且方法可以多样,如红歌既可以用来导课也可以用来辅课还可用来圆课。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感受红歌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及情感力量,强化课堂德育效果。再如体验式教学,体验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身体验、内心感悟。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对过去的历史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少理性思考。如果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对学生进行讲解,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体验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湖南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遗址、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在韶山纪念馆,的一件件遗物震撼了大学生的心灵,他们静静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件件遗物的来历,那件有73个补丁的睡衣、那双连鞋匠都无法修补的皮拖鞋,那件接见客人用的假衬衣、衣袖、那张生活费账单……同学们说:‘留下来的遗物,不管大小,无不反映了艰苦朴素、爱国爱民的伟大人格’,‘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一生,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2]

总之,将湖南红色教育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君,李树生.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品质评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0卷第5期.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7

一Cai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价值彰显

Cai是英文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Cai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能够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能够将深奥的、复杂的、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运用Cai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式多样地传授给学生,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改进师生互动的模式,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解决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境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Cai进行课堂教学,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Cai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2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纷纷鼓励教师使用Cai进行教学。时至今日,Cai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Cai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20多年的经验来看,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实起到了优化作用。首先,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内容广泛、现实性强,有大量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可供利用,但由于技术局限,教师只能以黑板、粉笔、教材等手段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容易使他们失去兴趣。把Cai引入课堂,通过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有效地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枯燥、乏味、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转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尽管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已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求,存在很大局限性。Cai转变了原有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再次,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需要有大量历史、现实的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材料的展示往往只能凭教师的口述,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应用Cai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将现成的影视、图文等材料输入计算机,任意组合,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迅速了解最新的政治、经济动态,大大减少自己的重复劳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而,Cai要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应提高对Cai的认识,科学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切实发挥Cai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才能使Cai教学名至实归。

二Cai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问题分析

Cai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现在,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但是由于手法单调,内容单一,对Cai认识不足,许多功能没有挖掘出来,很多时候沦为电子教案,只是大量文字的堆积,不但没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反而打乱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缺乏连贯性。

1部分教师在Cai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制作Cai课件时,不了解Cai的功能,没有掌握Cai技术,导致制作的Cai课件只是教材的复制,没有发挥Cai的声音、影像、图片等的生动形象的作用,沦为电子教案。由于当前对Cai的重视,有些高校要求教师都要运用多媒体授课,不分课程也不分教师,这样导致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只是把教案复制到课件上,并不能很好地发挥Cai的作用,不但没有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差了。

其次,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Cai课件制作时运用的功能越多越好,形式越华丽越好,导致Cai课件内容不符合教学规律,偏离教学内容,主题不明确。有的教师的确掌握了Cai的多种功能,为了使自己的课件漂亮、显示制作水平高,课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课件的制作上,课件成为教学内容的堆砌,往往华而不实,添加一些不必要的声音和动画效果等,不但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反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一堂课下学生来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2部分教师在Cai课件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教师在使用Cai课件授课时,操作不熟练,打断了原有的授课思路,课堂教学混乱。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认识出现偏差,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认为教学内容在多媒体上才能展示出来,完全不用板书了。又由于对Cai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导致顾了课件就顾不了板书,顾了板书就忘了课件,反而打乱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缺乏连贯性。

其次,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Cai课件的作用,过分依赖,导致在停电或者无法使用课件时,课程教学都无法进行了。部分教师甚至不去顾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没有正确定位,变成了课件播放操作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组织作用难以体现。这种依赖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去考虑自己与学生的互动,而是一味地播放课件,忽视了教师体态语言与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本应是人与人交流的课堂变成了人机“对话”。还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把要讲授的内容完全复制到了课件上,上课时甚至是照着课件读,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不能使用课件时,就慌了手脚。

三解决Cai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Cai只是计算机技术和学科教学初步的结合,它是将二者整合为一体的前奏。Cai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Cai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实践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才能使Cai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师角度下的言说

首先,提升对Cai的认识。就目前来讲,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Cai认识不足,过于注重它的表面和形式,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由多重知识构成的复合整体,没有从深层理论的方面来研究它,从而也就没有真正将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首先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深入挖掘Cai的各项功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在Cai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摆正Cai与教学的关系。

其次,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正确的教学态度。Cai毕竟是教学工具与手段,是由人控制和利用的,只掌握Cai技术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必须是在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整合Cai教学的形式与内容。Cai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在课堂上搞一些花样很多却与教材内容无关的东西,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教学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2校方角度下的言说

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Cai技术只靠教师个人的钻研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决定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丰富教学内容,这样二者之间就存在着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高校定期组织掌握Cai技术的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节省教师学习Cai技术的时间。通过高校对教师的培训,一方面使教师短时间内掌握了Cai技术,节省出大量时间做好教学内容的丰富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教师将教学内容与Cai技术进一步融合,防止Cai课件电子教案化或华而不实现象的发生。

其次,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投入使用频次。目前,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一些教师掌握了Cai技术,但苦于没有用武之地,使Cai技术不能付诸实践,掌握的技术逐渐老化,教学只能按照传统形式进行。另外,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少,但缺少对它的维护和管理,致使其使用频次低,损坏程度高。因此,高校要增加多媒体教室的维护投入,一方面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另一方面强化长久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动力系统和维持机制,保证Cai技术能够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芸.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8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运用

目前,国家对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着手。高中是为高中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政治是对政治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更是政治教材理论内容的实例表现,只有将两者密切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时事政治在我国的政治教学中经常被忽略,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局限,不会理论联系实际。

一、高中时事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是传授知识,其次是培养能力,最后则是提高觉悟,最重要的是要努力使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实时新闻作为教学素材,将新闻当作教学素材,通过将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经笔者研究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的把时事新闻引入教学,灵活运用的教师却是少之甚少,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完成。

1.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只注重把时事新闻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头和结尾。在政治课堂一开始,运用时事政治导入,在学生刚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却又放弃了对时事政治的详细剖析以及分析新闻与此节政治课的联系,只照本宣科,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而在课堂的结尾,只采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的政治新闻。这样的形式看似课堂上下都贯穿了时事政治,实际上时事政治在课堂中并没有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由于运用新闻事件的随意性,缺乏说服力,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2.缺乏整体客观性的分析

某个时事新闻报道,只是针对某个政治点,如果教师只是针对单个的时政新闻,没有整合一段时期内的时政热点,就大大忽视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具体讲解客观新闻事件的同时,大部分老师会给学生传达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没有站在客观的、哲学的、政治的角度去分析,误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分析问题容易带有主观性、片面性。

3.学生学习缺乏学习动机

有了学习动机才会实现有效学习。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时事政治“不闻不问”,直到复习最后阶段,才来“毕其功于一役”,通过老师最后总结猜题押题列出来的“重点时事内容”,进行强行记忆,“临时抱佛脚”以期会有个好成绩。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运用时事政治,把政治讲得枯燥无味,就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政治就更难以投入精力。

4.政治教材一成不变

高中政治较教材偏重于理论,例举等更新不及时,许多例子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让学生没有感同身受,层次感太弱,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使学生不知云里雾里,对知识点更加茫然,不理解教材。教师则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不根据实际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法死板,最终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堂索然无味,只学会死记硬背概念,不会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达不到教学目的。

一味地注重考试成绩,走捷径“押题”,并不能使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作用,也无法使两者有效地结合,更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所以,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时事政治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关系

(一)时事政治不同于高中思想政治课

1.所指内容不同

时事政治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以党的会议方针、政策为主,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辅的政治新闻热点。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高中政治课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影响不同

时事政治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局势的能力,理论联合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则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积累社会主义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课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时事政治不同于高中政治课,但是两者却是不可分割的。时事政治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使高中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实在感,为学生学习丰富了素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反过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又为时事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使时事政治分析有理有据。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篇10

思想政治课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想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有用的材料、信息,系统地进行编码,贮存起来,随时可用。这样就不至于使政治课上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高认识,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多媒体课件走进思想政治课课堂,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思想政治课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象、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绝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因为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有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朴实、简练、“此时无声胜有声”。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教学内容运用的艺术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同样,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艺术性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驰、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有间的课堂结构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方面。

构建课件的艺术性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点出发。要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和喜好,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与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想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和心理就会处在最佳状态,不断有所创造。

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思想政治课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对广大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