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德育课教学设计十篇德育课教学设计十篇

德育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9:19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德育;教学设计;学情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98-02新课改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为了打造一节合格的德育课,这节课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制定的。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加强基础道德品质教育,并且要加强行为训练,以学生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凡人好事”教育学生,研究每一个阶段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把真实的、普通的、日常的、今天的生活事件,特别是令学生困惑的问题纳入到德育中来。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符合实际学情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是建立在合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兴趣关注以及疑难困惑等具体情况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再以传统的教授知识为原则,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二维目标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及运用的三维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其最终的目标和落脚点是运用,或者把运用贯穿于教学目标的始终,体现“学、思、用”三维立体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年龄层次来讲,大部分仍然未成年,但身体的发育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方面还尚未成熟,在处理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时,易出现困惑、苦闷、焦虑,尤其是我们职业院校的同学们,已经开始用大人的眼光打量社会,甚至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符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使目标更能够体现学生的心理。

另外,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学生直接面临就业问题,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其专业背景出发,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立。例如,我所教授的学生为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汽修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但是,汽修专业也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就要突出对职业道德遵守这一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修理技能的同时,明白从事汽车修理工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更加顺畅。此外,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讲外向、好动、不够专注,理性程度偏低,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根据其好动的特点,不能把目标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而是在于运用。当然,德育课不同于专业课,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知识的延伸性,将在课堂上不能够实现的实践环节,延伸到课堂之外。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策略的设计,其目的并不是讲解与顺应教材,而是团结学生共同与教材为敌,从而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补充与批判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打开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灵窗口。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实际需求,德育课不同于专业课,学生普遍感到“没什么实际作用,学与不学都一样”,为此,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回归到学生,不能再让德育成为“纸上谈兵”的课程,使其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当下”的需求,“当下”的生活。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教学的重难点,使重难点真正为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学环节的设立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结构。当前我们的德育教学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重认知、轻实践,重意识、知识、规范的灌输,轻行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忽视对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忽视对学生们现状的准确把握,忽视对其“当下”现实生活基础的研究,缺乏“学生主体的全面而积极的参与”,普遍存在“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现象,学生缺乏选择权。按照新课改基本理念,我认为德育课基本教学环节可以以创设情境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思明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感悟教材,引发思考,通晓道理,最后是体验导行,从抽象的道理到具体的运用,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运用上。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理智感,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改变过去以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适时引导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交流,从而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评价利于学生成长

最后是对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如: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是否合适;选择的教学媒体是否适合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讲解的时间有多长等,而对学生的评价是为对教师的评价服务的。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教学评价不再是着眼于学生识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概念,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还必须学会处理、储存、输出知识,也就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判断一节课的好坏,不是教师教的怎么样,而是学生学的怎么样,注重开放的、生成式的教学,德育课的问题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是发散性的,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点石成金”的例子,一个贫穷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头对路边的一粒小石头点了一下,它立即化成一块金子,老人把金子送给孩子,孩子却摇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化成金块送给他。孩子还是摇摇头不要。老人再顺手把对面一座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他,孩子仍然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还不要,你要什么?”孩子平静的告诉老人:“我要你的手指头。”我们的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得到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知识。新课改理念之下,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者的伙伴,所以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

德育课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仅是课后的评价,应该把教学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德育课是教人求真、扬善、立美的课程,教学的评价应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诗意,以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执著追求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言语生命的欲求,激发潜伏在学生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言语需要,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

参考文献:

[1]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职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是中职一年级下学期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承接第一课《如何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深化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作用、道德意义等内容,对学生将道德规范、礼仪要求践行到职业中有助推性的意义。职业礼仪内容庞杂,操作规范具有行业性的特点。由于课时有限,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只针对所教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礼仪的践行,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第一,掌握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礼仪的功能;第二,提高遵守护理礼仪的自觉性,践行护理礼仪,展示护士风采。

二、情境创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在建构主义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使学生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实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而是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情境创设上,讲到本课第二框题“职业礼仪展风采”时,我设置了一个课堂活动,要求学生按座位分片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分角色、有台词地表演,场景可选择医院门诊大厅导医台或医院病房。在课堂上限定二十分钟内准备,要求学生从表情、服饰、用语、热情服务等方面展示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展现职业风采。

三、信息资源设计

因为本节课重点是职业礼仪的六个基本要求,这些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相关图式的。在中职一年级上学期,我所任教的学生已经学过《护理礼仪》、《中医护理》等专业基础课,所以本节课所授内容资源,我并没有通知学习前搜集,而是在课堂上提出思考问题,留出五分钟由学生回忆、思考,然后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提问之后,建议学习结合上学期掌握内容回顾、分析,使学生不至于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四、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学生按座位自由结合成小组,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共同确定场景、角色、用语等。在讨论前提醒学生侧重护理礼仪的展现,至于护理技术部分,由于许多核心专业课(如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学生还未学到,表演时不做评论范围(有此说明,可以减轻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的怯场心理)。在小组讨论中间,提醒学生为了表演的流畅性,一定要在协定后写下台词,并注意用语规范。

由于邻近座位学生日常接触、交流频繁,小组合作积极性是可以保证的。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沦为课堂闲聊、拉家常,讨论前的提示和讨论中恰如其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最后的情境展示活动,可以作为此次课学习效果评价的平台。学生分组表演完毕,分组互相点评、教师点评,纠正其不足之处并由学生演示正确做法,以区别错误和不规范的做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行业氛围,熟悉护理礼仪规范。

六、具体教学环节、步骤及方法

1.(两分钟)简单组织教学秩序,回顾第一课内容,导入新课。

2.(八分钟)提问。提出“护理礼仪规范有哪些”,留出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思考,并告知会请六位学生来黑板演书。建议学生参考本节课教材23页“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结合所学《护理礼仪》,表明回答不必像课本那样精练,怎样想就怎样回答,也可带课本演书,但不能与课本语言重合。并清楚地向学生表明,期望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对课堂讨论作出贡献,从而为学生营造友好轻松地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作出有效的回答。

3.(三十五分钟)讨论、提问。学生在副板书位置写出自己的答案(配有实教图片),然后由我带领学生分析、讨论这六位

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护理礼仪,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完毕,再次回到课本23页,还是针对这六条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说出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护士该如何践行护理礼仪。此次回答不再给学生专门留时间思考,由学生毛遂自荐地回答问题,如果无人回答,再随机点名回答。这次提问在实质内容上跟第一次提问相同,只是从不同侧面协助学生内化护理礼仪,建构学生新认同的护理礼仪,提高其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4.(四十分钟)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利用第一课时建构的护理礼仪规范,由学生按座位自由结合小组,分组讨论、合作、展示护理礼仪。讨论时间二十分钟,然后准备好的小组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表演完一个我带领其他学生评论一个,挑毛病、指不足,并由学生演示正确做法。

5.(五分钟)评价。最后我对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回顾,并对学生总体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很吸引人,但困难确实不小。它要求教师拥有大量的科目内容知识,其中包括:如何把抽象的道德的规范教给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在仅仅可以部分预测发展进程的对话中,如何迅速作出回应;如何驾驭课堂,而不至于“大撒把”;为学生有效学习建构支架,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恰当数量、恰当类型的帮助。同时,建构主义方法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中富有个人冒险精神。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建构主义技巧用来建构网络、开展过程和开发技能(综合运用)非常适合,对于德育课堂里的很多章节很适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

[3]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4]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07).

[5]王永锋,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国际前沿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0(03).

[6]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07).

[7]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8]何克抗.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1).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3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4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4、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21-03

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新修订的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评价更加完善。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上述规定,直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它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与目标定位问题提出具体指引,主要是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由于生源和教师素质、学校与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社会认同等原因,职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态度、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又阻碍其技能上的学习,影响其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并进而导致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就业素质都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德育课的地位和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来看,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职业学校各种德育问题。也因此,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的症结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去解决。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则更加直接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他认为,有效教学有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其本质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因此,中外教育专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入手去解决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从遵循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解决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性问题,需要以解决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为前提。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做好准备,从而较容易发生学习行为。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重中之重。

动机来源于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所以,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也决定了人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一、“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Satisfaction(满意)头写字母的缩写)。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应围绕包括: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Satisfaction(满意)等四类动机策略来设计,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如表1所示。

凯勒教授认为,注意、相关性、信心、满意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四个要素,忽略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教学失效或无效。

根据凯勒教授理论,我们试图从相关动机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在《哲学与人生》中的实践研究

(一)以《哲学与人生》为起点进行学习动机研究的初衷。从学习动机入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哲学与人生》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它对学生认识、解决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智慧,构建学生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相对比较严密,知识和原理较之其他德育课程也更为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整合,很难有效地开展教学。再一方面,德育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意识,并且为学校德育教师开展其他德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科研路径和实践经验。

(二)运用“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则。研究中,教师始终要贯穿这几个要素: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地学习;二是通过行动把所授知识融合于实际生活或者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又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三是行动导向教学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来开展设计与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四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实现主体地位最大化,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方式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到行动中的组织、督促者和对话伙伴作用;五是通过团队拓展活动把哲学知识与生活感悟融合在一起。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中职学校二年级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本课经过笔者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例谈谈对该模型的实施路径。

第一,关于“注意”的策略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教授认为,“学生升到高年级阶段,内隐学习越来越多,外显学习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机会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需要被动而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坎贝尔认为,在课堂上,身体的活动使学生集中注意,通过身体的神经编码――肌肉编码学习能增强记忆。

因此,激发学生注意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学习注意力?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非常强调运动智能的作用,他认为,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为它来源于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笔者非常注意运用运动或游戏活动来构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或者持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矛盾”一课中,笔者以“心心相印”的拓展游戏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而言,他们对哲学“矛盾”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该游戏以及分享交流活动,获取学生注意力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切身的参与去感知:输与赢、快与慢、合作与非合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地突破了“对立统一”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和时间的延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笔者时刻运用不同的方式:以三分钟为限度,或者以唱歌,或者以某种短时的运动短时间消除学生的疲倦,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力。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两次这类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常常能为师生提供教学的乐趣和值得记忆的学习经验。

通过一连串的“注意”策略的设计,实现了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获得变化的目标。

第二,关于“关联”建立策略

凯勒教授认为,所谓关联,就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上述课例教学中,笔者通过关于生物链事例中动物间的联系来论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使用与学生以往学习经验相关的语言、事例、概念等,帮助学生把旧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实现熟悉性策略。在作业布置环节,笔者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结合母亲节的来临,请学生撰写“三行诗”,并在诗里适当呈现今天所学知识。用轻松、富有创意的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关联能力。

还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关联策略随时都在运用。例如课例中《医生给猪打脉》漫画、《量体裁衣》动画片以及《白马非马》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围绕“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关联”性思维。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为了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观点的连接、动作的连接乃至思想的连接。这种连接,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信心”策略的运用

中职生普遍对课堂学习尤其是知识性的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和保护学生持续性的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课例中,笔者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上面的课例中,笔者改革了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达到激发学习信心,维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的目的。实际上,教学评价始终是教学有效性最终成败关系的关键,对保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与持续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兼顾平等与开放原则,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点创设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德育”的理论,“合理需要的尊重与满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德育课要实现“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获得自身的尊重与满足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将来入职后需要面对怎么样的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价值观教育在“无痕”中进行。例如以扑克牌数字作为分数,每次课堂的小活动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作为小组分数,每个月进行小计,对在分数上有优势的组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说,抽取的扑克牌的数字作为分数,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与参与动机,团队合力积极挑战各种学习情境的意识明显增强。评价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学会归因: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人生机遇、勤奋努力与团队合作三者的结合,要学会坦然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能持续保持积极的人生信念。“牌如人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在引导学生学会充满信心地淡定面对生活的种种机遇与困境挑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和归因方式等原则逐一得到实现。

第四,“满意”策略的实现

模型中,满意的策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常常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个策略。如何实现“满意”中的“自然结果”?相关理论认为,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模拟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这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手段。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矛盾”的知识解答古代的各种成语,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善、鼓励的语言,以及辅之以“扑克牌”评价,对实现“积极的结果”和学生的公平感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按照“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开展课堂教学的流程图如下:

三、相关教学反思

强调通过动机模型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积极行为,实现有效德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实践应用,自己去感知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时,拓宽学科学习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对人生的自信心。实际上,通过两年教科研式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同时,学生对每一堂德育课的热切期盼以及学科知识的愉快获得,是教师幸福的最大根源与动力。这也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崔允t.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美]理查德・i・阿伦兹,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译.学会教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志群,白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清自己在校园、交通、食品等日常生活行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引发学生对安全的重视。

2、明确正确安全的做法,了解掌握安全自护知识,树立安全自护意识。

3、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或他人。

4、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健康成长。

二、活动准备 

1、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护技能。

2、指导朗诵、排演小品、知识竞答等

3、拍摄安全隐患视频。

4、有关安全事例

5、准备常见的道路交通标志图案,了解交通规则;

三、活动过程:安全重于泰山,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开场

(开场与沙画同步)(课件1)

1:当我们背着书包去学校,妈妈总要嘱咐我们:路上小心,注意安全!这深切的嘱咐包含着多少父母的牵挂。

2:当我们学习生活在学校,老师时刻嘱咐我们:走廊莫跪,安全游戏!这温馨的嘱咐凝聚着多少老师的关切。

3:怎能忘记,上放学时,领导、老师、保安值守在校门的坚定身影,风雨无阻,保证我们有序离校。

4:怎能忘记,课间游戏,班主任、大队辅导员、管理老师穿梭于校园的忙碌身影,冬夏无休,保证阳光课间的安全丰富。

5:我们不会忘记,更不能忘记,父母、老师们关切的目光,不厌其烦的叮咛,将承载生命之重的“安全”二字铭刻于心。

6:我们头脑里想着父母、亲人,心里装着老师、同学,我们就懂得保护和珍爱自己的意义。

丰: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学习安全知识,树立防范在先安全理念,做安全文明的小学生。

合:四年一班,《安全系着你我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课件2)

第一章 校园安全篇

1:自从6岁上学,学校就成了我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第二个家。

2:在校园中,难免会有许多我们难以料想的意外发生。因此校园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就走进第一章《校园安全篇》(课件3)

1:同学们,你知道校园里潜在有哪些安全隐患呢?(课件4)

l 学生交流校园潜在的安全除患

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打闹时没有分寸,不讲方法,使用石块、小刀、玩具等物品易造成伤害。

放学、间操或下课时在楼道、大门口易发生拥挤和踩踏事故。

上放学时,校园大门处接送学生的私家车或校车多,学生密集,存在安全隐患。

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不做运动前准备活动,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易造成伤害。

上下楼打闹、推搡、违纪攀爬会存在安全隐患。

不遵守路队纪律,课间不文明打斗、冲跑行为易造成伤害

2、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校园安全隐患,那我们的校园是否也存在这种隐患呢?请看前方记者采集的视频

l 播放前方记者采集校园活动视频(课件5)

2: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个别同学安全意识淡薄,爬防护栏的现象太危险。

象视频中那个低年级小同学从楼梯护栏高处往下跳的现象,也真不是个别的,高年级同学也有跳的,跳不好就是摔伤,真应该引起重视。

每到下课,同学们都喜欢去单双杠器械区玩耍,那里人多,尤其是小同学缺乏自我保护,有的同学身高不够,就搬砖头垫着攀,那里就曾经有同学摔下来,造成骨裂,非常危险。

我们学校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课间活动丰富,比如打篮球、打沙包、跳绳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样有秩序的活动又能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安全。

1:是啊,在我们的是校园有序安全的大环境中,但也时不时冒出不安全的现象,那么没有防范在先、警惕在前的安全意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现在让我们说说收集到的校园安全事例。(课件6)

l 讲述校园安全事例

去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一寄宿制小学晚自习结束后,突然停电,有学生怪叫“鬼来了”引起巩慌,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一小学三名学生玩篮球,后因篮球卡在篮筐与篮板间,一人搬来桌子取下,然后就站在桌子上面学nBa扣篮,又双手吊在篮筐上悠荡,到篮球架倒塌,砸中身亡。

1994年5月17日,某小学体育课上,王某带球射门时,足球射到守门员方某的膝盖上后反弹到脸上,造成左眼视网膜剥离,视力严重受损。

2007年4月16日,某小学课间,学生张某和李某一起玩斗拐游戏,张某因斗不过李某,便将其推倒,致使李某右大腿骨折,经法医鉴定为9级伤残。

2012年12月11日,云南楚雄紫溪中学几名学生因口角发生冲突,刀子相见,造成两名学生伤势过重死亡。

1:这个血淋淋的例子给那些缺乏安全意识的同学敲响了警钟,

2:惨痛教训提醒我们加强文明礼让行为习惯的养成,

1: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虽然存在着安全隐患,但完全可以预防。那我们在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呢?(课件7)

l 了解集会注意事项

课间不追跑打闹,不攀爬翻越。在走廊上,拐角处要慢行,防止碰撞。

上下楼梯靠右行,逐层上下,不跳,不在扶手上滑行。

在学校不玩有伤害性的玩具,不触摸有电的地方。自觉遵守校园警示要求。

上学期间不经老师同意不得出校门。遇到陌生人来找时要及时报告老师,不能私自跟随出去。

活动时要有序。万一遇到危险时,要学会避让,学会护住头、脸、脑等部位,防止向后跌倒。

1:你在校园生活中是怎样表现的?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l 结合实际谈感受

2、那么不慎倒地时,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摔倒能最大程度地自我保护。现在有请自护小能手恩宇和王钰涵来教大家摔倒时如何保护自已。(课件8)

l 播放视频,学习如何倒地自救。

恩宇:另外,意外摔倒不能控制身体时,也要尽量向前跌倒,手臂可以缓冲一下,防止更严重的跌保护国。

1:同学们真棒,希望大家都能掌握摔倒要领,以备意外。

1:现在让我们再次唱响《校园安全三句半》(课件9)

l 表演《三句半》

2:同学们,校园中我们还要注意防火,安全用电,

1:不要随意玩弄插销,人走灯灭,关好电教设备。

2:上放学警惕陌生人,不要随意与人搭讪等

1:安全伴我在校园

2:校园关系千万家,

合:让我们汇聚全体师生的智慧与力量、群策群力共筑安全校园。

1:下面请欣赏由任奕飞等同学表演的短剧

l 小品《上学》。(课件10)

丰嵇退场,

第二章 交通安全篇

1:短剧的情景,同学们是滞也似曾相识呢。

2:不遵守交通规则,显酿大祸。交通安全真不可大意呀!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交通安全篇》(课件11)

1、在上下学的路上,你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l 学生谈上下学过马路情况,亲身经历或看到的

2: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们上下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有请调查小组(课件12)

l 调查小组宣布调查情况

 1:前方小记者也捕捉到了上放学时的视频(课件13)

l 观看视频

2:听了调查报告,看了这一组就在我们身边的视频,你一定有话要说

l 生自由表达感受

2:让我们为走斑马线或过街天桥的同学点赞

1:但也有同学不遵守交规,横穿车流密集的马路,将生命置于险境,太危险了,在调查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呢?。

l 谈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马路,你有这样的行为或心理吗?

我认为是贪图一时的便利,超了近路

我认为是一种侥幸心里在做怪,这次没有事,下次也没问题,就习以为常了

还在些人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一些,就不会出问题的

2:同学们,这种思想和行为可真要不得,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就是人们不遵守交规,一秒侥幸一秒疏忽而酿成惨剧,悔恨终生,让我们来看一组镜头。

l 播放视频(课件14)

1:同学们,是不是我们现在还心有余悸呢,为防马路上的意外发生,上下学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件15)

l 学生明确具体做法

走斑马线 遵守交规 学会看红绿灯 不横穿马路 不跳跃路障 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路上不打闹嬉戏 学会礼让

2:大家说得好,交规就是生命线,我们要学会敬畏它,遵守它。那马路上基本的交通安全标识你们认识吗?现在有请交规小队带大家来认识基本的交通安全标识

l 展示同学绘画的安全标识

1:时间过得飞快呀!马上就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辩论赛。(课件16)

2:本次辩论赛的题目为“过马路时应该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1:这两组同学为正方,正方观点——车让人。

这两组同学为反方,正方观点——人让车。

2:辩论限时3分钟,辩手限时发言15秒。现在开始。

1:宣布比赛结果,并总结。

2: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唱首《交通安全歌》(课件17)

第三章 食品安全篇

2: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章:食品安全篇(课件18)

1:同学们,当结束了一天繁忙的校园生活,走出校园,你是否能忍受住校园周边那小商贩们极具诱惑力的叫卖声和花花绿绿的小食品

2:你是否也挤到购买大军中,伸出手,高喊着,我也来一份。

1:你们知道吗,这些小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我给同学们带了些照片,这是我们一中西门前放学时的情形(课件19、20、21)

l 播放图片

2:再来请看前方记者发来的视频(课件22)

l 观看视频

我们看完了图片和视频,大家来说说,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购买这些流动摊点的食品吗?

学生自由畅谈

一般这样的小商贩们没有个人卫生和健康证、营业证

在学校周边堵塞交通,有安全隐患

在路边,来往车辆和风带起的灰尘直接飘落在食品上,特别不卫生

这些小商贩来回流动,有了问题一般都找不到人

这些小商贩存在的地方,往往环境都不干净,如竹篮、油渍、包装纸满地,有损于市容

他们的包装用纸有的就是废书报纸或塑料,既不卫生,又不友好环境

小食品的制作环境或进货渠道得不到监控,很难保证食品安全。

小食品一般都是重盐重糖重香料重色素等来吸引人,吃多了对身体有害。

l 主持人,我倒是对这小食品有一定的研究,我可以为大家讲讲吗?

1:嗯,知道了这流动摊点小吃的危害与**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能控制住伸向小摊点购买的手了。

2:有一句广告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那放在这里,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了校周围的小推点”了呢?

1:很多时候,是我们这些购买者助推了流动小摊点的存在。

2:那怎样购买到安全而放心的食品。

要到正规的商店超市购买。

购买时要查看是否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

2:(大屏幕)嗯!说得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如有必要时还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说明等等,凡是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视为“三无产品”。(课件23)

1:下面我们来看小记者发来的视频(课件24)

l 看视频

2:看来,入口的食品,我们不能仅依赖商家把家,自己也要把好入口这最后一关。

l 1:食品入口,马虎不得,大家要铭记安全二字,让它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接食品安全:

丰:通过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增强了安全意识,但当意外不能避免的发生时,我们又将如何处理呢?现在我们请来了龙南医院的护士,现场了解一下简单的急救自护知识。(课件25)

l 讲解演示,学生配合

2:学习了本次的班会,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吧,现在就进入小组安全小展示环节(课件26)

l 第一小组粘贴小组自己设计的安全徽标

l 第二小组分享安全相伴警示语

l 第三小组分享安全对联(我们小组为本次班会课设计了一幅对联)

l 第四小组带来了朗诵

1:现在说说你学了这节课的感受吧(课件27)

结束语

1:校园安全马虎不得

2:它托起的是美好的童年,家国的幸福。

合:安全系着你我他

3:交通安全大意不得

4:生命不易,要懂得珍惜。

合:安全系着你我他

5:食品安全疏忽不得,

6:它是健康的保障,成长的助力

合:安全系着你我他

1: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安全把握在自己手中。

2:当你放学及时回家,那就是安全;

3:当你遵守要求运动时,那就是安全;

4:当你发现一个不起眼的隐患,并及时将之消除时,那就是安全;

5:当你遵规行走时,那就是安全!当你把老师的提醒.爸妈的叮咛牢记在心时,那就是安全!

6:当你学会了宽容和谦让时,那也是安全!

1:真正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

2:保证安全,不仅为自己

3:安全、健康地活着,是你在这个世上献给父母、家人及爱你的人的最好祝福。

6个人:请大家与我们一同说:(课件28)

安全是一切的根本,有了安全才有一切。

让我们时刻记住,安全,安全,安全。

最后:师总结结束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8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学分制应用型本科教育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50―06

[作者简介]张鸣放,窦立军,于雷,张杰,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方式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和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课程设置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教学设计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大学和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品格、知识、技能与能力、方法等培养)的选择与组织,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教学特色。大学的教育理想与人才培养特色主要通过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施来实现。

一、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分析的背景

目前,中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雷同,无论是“985”大学或“211”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的同一本科专业是,其课程设置的种类及其结构大同小异,仅有“量”的不同,少有“质”差异,客观上导致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同质化”倾向。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和高薪岗位的人才招聘优先选择重点高校毕业生这一不争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包括应用型大学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没有真正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没有很好地回应中国工业化进程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规格、多类型和多层次的需求,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未具备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其教育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

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在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首先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优化课程设置人手,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因为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质量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正如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差异首先是产品设计的差异,同样的设计即使在不同的厂家也不会生产出功能迥异的产品。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制定方面具有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校企合作教育等鲜明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大学。它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为推动德国现代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深入研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计划案例,进行中德课程设置比较分析,可为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二、近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进展

德国自1999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其应用型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其核心是原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有的“硕士”(DiplomFH)制度向全欧洲统一的、可比较的学士/硕士两级学位制度转变,由此引发了学制,学分规定,课程设置思路、形式与“标准”等方面的改变。了解并把握这些变化,对客观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准确理解两者课程设置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1 学士学位教育学制缩短

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施自身独有的“文凭工程师”教育,其学制与中国本科教育的学制相同,均为4年。近年来,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位制度向欧洲统一的学士/硕士体制转变。在新学位体制中,德国各州对学士、硕士的学习时间做出了统一的框架性规定,其中,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6―8学期,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保持原有教育质量与特色,同时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将学士学位教育学制调整为6―7学期(3―3.5学年)。学制缩短后,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降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要求,理论教学安排变动不大,但集中实践教学时间有相应的缩减。

2 普遍实行欧洲“学分制”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目前实行的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算制度(europeanCreditandaccumulationsystem,简称欧洲学分制)”。欧洲学分制对“学分”有明确的定义,1个欧洲学分相当于学生25―30小时的学习时间,通常将60学分作为学生一学年正常的学习负担量,也就是说学生一学年的学习负担量为1500―1800小时。学习负担量包括学生为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活动(包括上课、自学、作业、实践和考试等)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欧洲学分制规定: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要完成180―240个学分。

欧洲学分是建立在学生为了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的学习负荷量基础上的,是对学生学习强度的量化,更贴近学分制的本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以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课时来计算学分的,但对教学课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没有量化规定。通常课程学分与一个学期每周安排的教学课时相对应,例如某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中完成,每周计划2学时,学生修完此课程可获得2学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个学期一般设置有15―18个左右教学周,因此,1个德国学分通常与15―18计划课时相对应,这与我国多数大学用计划课时折算学分的惯例(16左右计划课时折算1学分)差别不大。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每周安排30小时上课时间,学生每学期可获得30学分,符合欧洲学分制相关规定。然而,也有例外,部分学校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往往赋予实验课程更高的学分。

我国没有统一的学分制度,对学分的概念也没有权威性界定,对学分制的理解和规定因校而异,实际上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应用型大学并不多。

3 课程设置“模块化”

近年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普遍采用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形式。课程“模块化”设置是指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将与同一主题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一个课程模块可以由讲授、讨论、练习、实验等不同教学形式的课程组成,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模块包含电工技术讲座、电工技术练习和电工技术实验三门课程,时间跨度为两学期(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同一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安排的最大时间跨度一般不超过两学期),学分分别为4、2、2,总计8个学分。在培养计划中,首先要列

出课程模块,然后列出每个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各专业培养计划对每个课程模块的学习范围和内容都有详尽说明。按照德国学分制度的有关规定,学生只有在达到一个模块中所有课程及格以上要求时,才能获得该课程模块的相应学分。

“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当今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模块化”课程设置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得到切实落实――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每一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与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否则不能开设,有效增强了课程开设的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模块化”课程设置改变了以单门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有效地整合了课程,实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模块化,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专业培养计划变得更清晰。甚至有德国学者认为,“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

4 专业认证与德国新课程结构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是德国全国性机构,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具有指导性,甚至具有规范性。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规定,各大学新设立的学位课程必须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德国工科专业的权威认证机构是“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该协会制定的“专业课程指南”,具体规范了新学位课程的专业要求,细化了各类课程(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实习、学士论文等)的组成、学分和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确定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和通过专业认证的依据。本文在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对比时,就选用了“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侧重应用型学士学位课程设置指南。相对德国而言,我国大学专业认证工作处于试点阶段,涉及到学校和专业很少。虽然教育部建立的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遍制定了指导性专业培养方案,甚至制定了专业规范,对大学课程设置起到了~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缺少教育管理部门的明确授权,导致“教指委”制定的“方案”和“规范”并没有真正成为各大学设置课程、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在一些大学确实存在课程设置依据不足和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三、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1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比较

案例:比较案例来自德国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教学计划0(以下简称德国“计划”)和中国C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中国“方案”)。两者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详见表1。

学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体安排:两专业均为4年制8学期。德国“计划”将理论教学相对集中安排在1―4、6―7学期中,每学期均设置有18个教学周,每周安排30课时左右上课时间,总计理论教学时间为2988学时;实践教学集中安排在第5和第8学期。中国“方案”的理论教学分布在1―7学期中,总计理论教学时间为290时;设置有40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安排在各学期中。从总体安排上看,中德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课程结构:理论教学课程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英语与社科及其他课程、选修课程等五类课程进行对比。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与建筑材料、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648学时,占总课时22%;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712学时,占总课时24%。两者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份量相当,只是德国化学课程安排的学时多,而中国物理课程学时较多。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及制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大地测量与勘测、力学、土力学与基础、流体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900学时,占总课时3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820学时,占总课时28%。两者无明显差别。

――专业技术课程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道路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结构检测和项目管理与预算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1296学时,占总课时43%;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443学时,占总课时15%。从中可看出,中国专业教育明显少于德国。

另外,从表1中可明显看出,中国的英语、社科及其他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远多子德国。

课程专业口径:中国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领域,而德国专业课程内容除房屋建筑外,还设置大量道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工程和水利工程等课程,专业口径明显比中国要宽。

另外,在德国“计划”中,项目管理与预算课程为180学时,而中国仅有60学时,显而易见,德国更重视学生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培养。

2 中德应用型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对比

案例:比较案例来自“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侧重应用型机械制造专业学士学位

总学分及学制:德国“指南”规定,侧重应用型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总学分为180学分,按德国学分制规定,学生一年正常学习负担量为60学分,以此推算德国“指南”为3年制学士学位课程设置框架;中国“方案”规定总学分为210学分,学制为4年。由于两者学制有明显差异,因此,两者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不具可比性,但进行课程结构对比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为对比方便,本文以德国“指南”的课程分类为基础,将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基础、通识教育、专业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等七类课程进行对比。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化学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2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14%;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3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4%。表明中德对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同样重视。

――通识课程包括经济类课程、非技术类选修课程和语言课程等。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1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1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48.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3%。中国通识课程设置份量远重于德国,表明中国教学设计更倾向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指南(以下简称德国“指南”)和中国C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本科专业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中国“方案”)。两者课程设置见表2。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动力学、震动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子电工、材料学和测量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4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26%;中国“方案”中,

该类课程5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两者无明显差异。――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专长深化课程和应用工程课程(包括机器学、设计学产品开发和产品制造技术)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大于3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2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24.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2%。德国专业课程设置远高于中国,表明德国应用型大学教育重视和强调专业教育。

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方案”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其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有3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8%;德国“指南”中,仅设置有不少于24学分的专业实习环节(含毕业设计),远远少于中国。这恰好说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实行新的学位和学分制度以后,集中实践教学有明显的缩减。

四、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差异分析及其启示

尽管上述两个具体比较案例选自不同专业,案例的时间也不同,但通过案例比较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中德应用型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课程种类、课时安排和所占总课时比例极为相近相似;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外语、体育及其它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专业课程种类和课时远远多于中国,其专业口径更宽,而中国应用型大学设置的“通识”课程份量远重于德国;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德国新学制专业(3―3.5学年)的集中实践教学周较中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少10周以上。

显而易见,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差异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一方面,“差异”意味事物的“多样化”,“多样化”可能源自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也可能来自于对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与把握,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区别,对源自于“多样化”差异的分析探讨,有助于求同存异和人们对事物更丰富、更深刻的解读与把握;另一方面,“差异”确实意味着差距与不足,正视差距,弥补不足,有利于改进工作,引导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 应正视并认真研究中国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般而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大学教育的专业属性决定了技术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应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主要比重,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保证适当的比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专业性很强,非专业技术课程较少,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实的专业学科基础和较宽的专业口径。相对而言,现今中国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偏少,专业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0~15%,一般少于通识课程(不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分10个以上百分点,明显反映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不足和专业口径狭窄的现实。这种情况不仅反映在与德国应用型大学比较分析中,而且同样反映在与提倡通识教育的美国大学的比较中。江苏大学陈国祥教授比较了中美两国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得出“美国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绝不是太过专业化,而是专业教育远远不够”0的结论,真可谓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脱离中国工业化的现实,现时不宜盲目追随泛‘通识教育’和‘一般教育’的潮流,而需保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重新审视课程设置,适度增加专业课程,拓展专业口径,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

2 借鉴德国“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深化系列课程改革

德国“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为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进一步开展系列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供了有益思路与成型经验。我们应在认真学习与汲取德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渗透与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内容重组,整合课程设置,科学界定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避免课程分割过细,内容重复或脱节,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联系,与毕业生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切实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3 加速探索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外部评价认证方式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由学校内部专家、教授制定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更多地依赖学校自身组织实施的教育考试和教学评估。由于不同学校对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结构把握不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衡量的尺度不一,尤其是一些学校的教学设计和质量评价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使社会难以鉴别、挑选和聘用合格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客观上已影响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声誉。因此,建立一个被社会或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课程标准,并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认证方式,是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与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联合设立的“培养计划与考试大纲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全德统一的培养计划框架和考试大纲范本,“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制定的“专业课程指南”,都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德国各州应用科学大学必须依据并参照这些“计划框架”、“大纲范本”和“课程指南”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考纲,有效地保障了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另外,“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组织的专业认证工作,也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学校外部的检验和认证。这样的质量认证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它确保了最低的质量标准,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内涵形成共识,有利于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进而根据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需求,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4 欧洲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可以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量化参考

学生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成长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亲身经历一段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强度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实践过程。因此,合理设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负担量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前提。目前,国内应用型大学各自规定的取得学士学位的最低学分要求及其与此相关计划课时总量相差很大,缺乏统一且科学合理的参考或依据,特别是一些学校对学生取得学士学位的最低要求学分规定过低,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轻,降低了培养标准。鉴于目前国内尚无普遍认可的学分制度和相关规范要求,参考欧洲学分制的有关规定确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负担总量,不失为一种谨慎而合理的选择。

中国现阶段本科教育学制为四年,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0周左右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含课内实验)时间约为3学年。参照欧洲学分制规定,学生一学年正常的学习负担量为60学分,而1个学分相当于学生25―30小时学习时间,同时考虑到1个计划课时需要学生额外投入1小时自学时间,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理论教学总课时应控制在2250~2700学时之间。

本文旨在通过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比较,为国内同行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设置经验提供相关基础数据,拓展课程设置思路,进一步深化中国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注释:

①洛兹・叶尼希.新型高等学校:德国高校的发展与展望[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3―138.

德育课教学设计篇10

abstract:mustestablishimprovestakethegoodfaithasthefoundationsocialistmarketeconomysystem,intheschooleditiontheaccountingprofessionoccupationalethicseducationhastheindispensablefunction.accountantteacherwhileteachesthespecializedknowledgeandskilltothestudent,hastheresponsibilitytocarryontheoccupationalethicstothestudenttheraise,causesthemtobecomethequalifiedfinanceandaccountingtalentedpersonwhotheadaptationtimeandthefutureoccupationwillneed.

关键词:会计学科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课学习

keyword:accountantdisciplineoccupationalethicseducationaccountantprofessionalcoursestudy

近年来,中国会计面临“诚信危机”,会计造假等现象也大量盛行,这是关系国家经济存亡的大事,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

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会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愿望。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加强职业道理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问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会计工作失误的问题。和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依法办事和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严重缺失和失范的比例相当的高,主要表现在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有的不很熟悉法规;有的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存在着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会计职业纪律松弛,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较差等现象。假凭证、假账、假报表、假审计、假评估等“五假”问题事件多年来接二连三的发生,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道德标准下滑,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界限模糊,无法抑制人们的不良心欲,进而导致不道德行为。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不高,价值观念发生偏差,主动或被动参与制假,是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将道德建设渗透到各个领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现代会计伦理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事情。

一句话,学校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到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

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关,是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也与教育不够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间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因此,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在抓好经济法、税法等法规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重点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教育;其次,要加大学科德育建设的力度,高度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会计学科的德育课堂教育是学科德育建设的重要场所。在会计学科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实训中,任课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影响。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会计学科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如:“维护城乡建设税”内容蕴含有“爱家乡”思想;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金问题中蕴含有爱国主义思想因素,在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中蕴含着大量的会计制度、法规思想,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实训资料,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和实训材料中的这些隐性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准备与知识、技能相关的德育材料和施教的方式方法。

2、归纳德育思想,明确课堂德育任务

会计学科教材与实训材料内容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经济法等法规法纪思想;②会汁人员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思想;③哲学思想。针对会计教材与实训资料内容中蕴含的这些德育思想因素,在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中要完成以下方面的德育任务:①进行会计法纪法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观念:②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学做好人,学做能人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③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思想方法渗透,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