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十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十篇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9:35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1

提高教学效果,成功的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的内容要认真研究吃透。备好课固然重要,然而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也应精心设计,经过实践我认为“四环节双结构”比较适合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合,教学的任务是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联系起来,“双结构”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正是用认知结构的观点,对教材、教学过程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安排和处理。从教学实践看,在“双结构”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流畅,发言热烈,表现出对新的知识经验主动索取的态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效果好。下面简单谈一谈“四环节双结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找出新知识的连接点,提示认知冲突,提出问题,能构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一旦形成,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一环节通常设计的方法有: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或证明,接着提出“还能用别的更好或更简便的方法吗?”,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未知的因素,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了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实验,从计算或实验的结果猜想得到结论,接着提出“这个结构是否有着普遍的规律呢?如何加以证明?”,以构成认知冲突。

对已学过的知识,在形式上加以变更,使学生不易理解,接着提出:“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以构成认知冲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没有机械的重复上一节课的内容,也没有冗长的复习提问,而是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认知冲突这两点,过程乘法,中心突出。这一环节中,教师所设的问题以构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况。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思维操作,纳入新知识。

“双结构”一般不采用新课内容由老师一人讲到底的形式,而是设计一组练习,让学生有练习中领悟新知识,教师只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简炼的讲,这样能使学生充分的利用教师提供的外部条件,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也有了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随其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纳入新的知识与原知识经验的单向沟通。

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在讲新课时,教师叙述完某一个性质后,进入范例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新知识的应用。诚然,学生能听懂,但这种懂,并不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思维成果,因此,也就很难转化为经验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为此,“双结构”在这里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将纳入的新知识点与原认知结构网上的各网点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实施上,配备一组练习题,每道题都只有一个新知识点和一个已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新知识点的不断出现,就为新知识点的理解和初步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按认知的规律不断深化,进而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第四环节,新知识点与原知识经验的多向沟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这一环节,教师用教材的例题、习题,或自己编题配成一组,每一道题都包含一个新知识点和两个以上已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已经过前三个环节的练习后,新旧知识点一对一的联系,思路比较畅通。所以,在进行综合练习时,能在教师的适度启发下凭借自己的思考,将已获得的单向沟通的知识经过灵活组合去探索题的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2

一、知识点的引入与知识点揭示

点引入时指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将学习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也称为“导入”。导入的方式很多,也有专门对导入艺术的研究,但无论怎样导入都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扣。语文教师备课时比较重视这个环节,但往往只顾及学生兴趣,把导入的形式看的很重,又是讲故事又是多媒体等,忙的不亦乐乎,反而忘记了要导入的是什么,忘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好奇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上面,结果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另外,有的教师将导入的重心放在课文上,而没把重心放在课文所体现出的某种规律即知识点上。这是语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白,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本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注意和喜欢,引入方式应尽量生动新颖,以抓住现场气氛为最佳,引入时间要恰当,不宜太长,引入口语要有启发性且干净简练。

点揭示指显示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意义,操作关键词的过程。这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整堂课就成功大半,一旦失败则整堂课失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理解到位,落实到每个字词上,不能有半点疏忽,同时要认真研究典型材料,找准材料中最能体现知识点的地方,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选择讲解的方式,最后组织好讲解的主要语言,做到准确生动简练、深入浅出。

二、知识点的强化与点延伸

点强化指在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复强化知识点、定义及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再举实例、再剖析,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过程。严格说,强化并不只是一个专门的逻辑环节,而应该涉及到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重心始终集中在中心点上,让学生能记住且表述出中心点,特别是关键词。同时提供适当练习给学生,以训练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点延伸指沿着关键词,扩大或加深知识点的涉及和运用范围,牵连出若干相关知识点或相邻知识点,使知识点延展成线、成面、成体。延伸线的长度,或延伸面的宽度,或延伸体的大小等,根据知识本身的潜力、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点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的课堂实践。如果在课堂上缺少这个环节,那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教育”等,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反之,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创造性发展,这堂课上一般就具备“延伸”这个环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延伸的实质是建立知识结构,同时建立结构思维模式。一般说来,延伸的空间可以是相关材料,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延伸,还可以向其他学科延伸。

三、知识点的检测与点回归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3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导入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如:在进行SeFC1aUnforge-ttableexperiences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导入:

t:Lastunitwehavetalkedabouttravelling.now,whowouldliketotellusonetravellingthatyouwillneverforget?

S:LastsummerourfamilywenttoQingdao.itwasreallywonderful.iwillneverforget.

t:thatmeansyouhadanunforgettableexperiences.todaywewilltalkaboutourunforgettableexperiences.

这样的导入就可以较为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旧课过渡到新课。这样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接着再上新课不但水到渠成而且效果极佳。

教师的一切活动如教法设计、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教具利用、针对训练、布置作业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的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备好教法。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另外,还要备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终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学中的“情”犹如教学双方活动的“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能创设一种师生激情互动的课堂学习气氛时,就能使学生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上好每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同时,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英语才能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有效课堂的关键。要搞好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就要认清教学的本质,认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作用。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SeFC1aUnit10areweendangered?时,我就利用一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辽阔的高原上一群群美丽的藏羚羊被偷猎者捕杀;大量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无家可归;河水的污染导致大量的鱼死亡;空气中冒着浓浓的黑烟……。通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结合声音动画等,充分挖掘教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启发积极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4

“学习金子塔”显示:越是在塔尖,记忆的保持率越低,并且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七种学习方式:

第一大类是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其中效率最低的方式是“听讲”,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方式,教师讲、学生在下面听,两周以后记忆内容的保持率只能留下5%;“阅读”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记忆保持率大约在10%,;“视听”即通过“声音、图片或视频”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记忆的保持率在20%;“演示或者示范”两周后记忆的保持率在30%左右.

第二大类是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其中通过“小组讨论”,记忆的保持率在50%;“实践”即“做中学”或者“实际演练操作”,可以达到75%;而“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该理论说明主动学习的记忆保持率远远高于被动学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让学生“做中学”,让学生能够“教别人”.笔者在“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使用六环节设计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学生主动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六环节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一要准备好导学案,教师要提前一周研究课标、教材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编制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有自学质疑、互动探究、展示交流、启迪引领、训练测评、拓展提升等环节.

第二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小组时,应遵循“成绩匹配、性别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性格特点组建.使得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优化组合.老师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一次编号,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成员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是流动的,小组内成员间的编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和对小组的贡献不同进行动态编号,小组内还要通过组内成员选举,选拔具有威信高、群众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当小组长.

做好了课前准备之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六环节来实现“学习金字塔”中的主动学习,提升课堂效率呢?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操作如下:

1自学质疑

学生在阅读教材、自学导学案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并期待互动探究加以解决,这一过程发生在课前,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通过自学,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初步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尝试解决中等难度问题,整理出疑难不解问题,准备好质疑问题.

对教师的要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预学导学案,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在质疑探究过程中把问题引向深入,此外教师要将自学质疑问题的层次设计好,由浅入深,最后要设计一个难度稍大些的问题,将学生自学引导至更高层级,这一过程为上课开始后的互动探究做准备.

2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特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助、探讨、研究.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主持.上课伊始,各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自学成果,提出本小组碰到的疑难问题,班级各小组集体讨论后,自主发言,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接下来由教师给予点拨、总结.整个过程要求一人汇报,其他人注意倾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见解.小组长的任务:一是组织组内成员互动、交流,开展“生教生”活动,解决组内成员面临的疑难问题;二是记录组内经过互动、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便于提交到下一个环节(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三,负责记录本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四,分配下一环节要汇报的任务.小组长要行使管理职能,确保组内互动的有序进行.

对老师的要求:不间断地巡视各组,要管好纪律,并协调小组长激发组员的参与热情;要调控课堂进度;要适时与各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要留心收集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思考点拨之法;要记录学生中的典型答案或对策,为后面的环节做好准备.要搞好及时性评价(从知识、习惯、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纪律意识和竞争意识.

3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组与组之间交流、展示,由老师主持,主讲同学到讲台前完成.这一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各小组出示本组自学质疑碰到的疑难问题,寻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自由发言,谈自己或本组同学的解答对策;第二、各小组推选一人或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创新性思维或创造性答案,与其他组同学共享.第三、教师在新课任务结束后,可以同时给出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到黑板前面板演,板演结束后让每个板演的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不仅仅学进去了,而且能够在自身消化后,讲给其他同学听,做到自主学,教别人.

对老师的要求:(1)设计好展示程序;(2)利用收集的典型习题及典型问题答案、对策进行引导,防止交流受阻;(3)在学生交流(辩论、辩解、质疑、反驳、补充、点评)过程中适时进行归纳、小结;(4)根据组间交流情况,变换交流合作方式(或演示、或表演、或评价);(5)弄清组际交流合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6)及时进行激励评价,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对学生的要求:积极发言,大胆展示,注意倾听,善意批判;畅谈心得,抒感,介绍新法,展示奇思,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4启迪引领

从内容上讲,是传授方法,启迪思维,指点人生;从作用上讲,是铺路搭桥,扫除障碍,这各环节实际上一直融入在其他各个环节中,这个环节主要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需要拨动他们思维的堵塞之处,通过一言半语,引导他们的思路,让他们茅塞顿开.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启迪的过程不是灌输的过程,仍然要遵循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重在引导学生自我生成“三维目标”.

对老师的要求:一是未雨绸缪,在备课过程中抓准重点、难点,并尽可能想好点拨、引导之策,包括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二是用好“生教生”的方法;三是把握点拨的原则,即学生已掌握的部分(或环节)不讲,不能确定学生是否掌握的部分(或环节)也不讲,超课标的谨慎讲.四是把握好点拨的时机.这一一环节可单独进行,也可以在2、3两环节内穿行.

5训练测评

发放训练题,当堂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课堂上的习题训练,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梯度性等原则.

每节课的练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a组习题考查的内容:全体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B组习题的设置,则由知识、方法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过渡.这组习题,在多数学生做完的时候就进行讲评.讲评力求言简意赅,少占时间,并展示个别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C组习题是富有技巧性、灵活性或思维难度大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尝试.让分层教学体现在课堂训练中.

对老师的要求:(1)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都能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分层教学.(2)巡视全班,察看进度,搜集问题以备点评.(3)点评要精当,多鼓励,多肯定,多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对学生的要求:独立完成,当堂巩固,及时矫正.

6拓展提升

本环节主要是授课完成后的提炼总结,一是指时间、空间的拓展延伸,二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拔高提升.

对老师的要求:(1)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2)布置课后思考、讨论、实际应用题.(3)发放下一节课所用导学案.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5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和短短的几分钟,但它能够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型的差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很难有“一定之规”,即使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其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差异中,笔者一直以来秉承着如下理念: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新授课是学科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以传授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为主的课型。历史的新授课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这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表明,“当学习变得有趣,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功,并且在学习上得到适当的帮助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或者当他们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时,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这样的事实:人类通常会希望认识世界,驾驭自己的人生,并且开展自我指导。”

从上述理论出发,我们在进行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往往爱引用现实中的众多案例导入新课。因为,人类研究历史的“原初动机”,即意在回答“我们是怎么来的?”所以,从现实出发,往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我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设计导入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姓氏”,它又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什么特点?(展示文字材料)

材料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材料二: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通志・氏族略》

通过对上述两段文字进行有效解读,让学生明确中国传统社会对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的重视程度。以此和本节课内容挂钩。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尽快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更要体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知识之间的不同――高中历史应当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更加理性、深刻的认知。在此,我们通过再平常不过的“姓氏”来让学生体会古代文明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在掌握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而这两个制度本身的核心特点之一即重视“血缘关系”,“姓氏”则是血缘关系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借此让学生形象地体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易于和此后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案例二: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首先展示了一组图片:过年放烟花爆竹、激光排版印刷、二十四节气歌、算盘等。下附顾颉刚的话:“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儿地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已尽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

导入语:上述图片反映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它们是怎么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科技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哪些联系?从中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6

在区化学学科培训中,听了三节观摩课,总体来说还是深受感触,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觉

这三节课几乎都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变化。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突出化学的实用性。课堂中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⑤、注重有效情景的创设。

二、课堂的各个环节也有突出的特点

1.导入很精彩也很重要

三位老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刘老师用液体写的元旦快乐喷液后变红,引入溶液是混合物;姜老师让学生品尝不同液体,并说出自己喝的液体是什么,点题引入新课,很直观,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重视。

 2.课堂设计力求完美,更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

两为省特级教师的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新教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设计新颖、真正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能根据所选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不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采用以“师生对话,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体验参与与合作的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感悟生活,认识世界。但从学生的反应中,又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学生理解了。

 3.课堂语言设计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尤为重要,它是衔接各个教学环节的情感纽带,也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重要武器。教师的语言如果简洁明快会使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的是姜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得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个环节都给学生设定一定难度的任务,难易程度特别恰当,让学生既能动脑思考,去记忆,又不会太难,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使整节课进行得特别顺畅,整节课集欣赏、表现、评价,拓展延伸于一体,教师的语言简洁明确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再及时跟上鼓励肯定的话,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等使得课堂气氛既生动又活泼,还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听课心得体会

――――――铜绿山矿学校:余红云

在区化学学科培训中,听了三节观摩课,总体来说还是深受感触,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觉

这三节课几乎都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变化。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突出化学的实用性。课堂中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⑤、注重有效情景的创设。

二、课堂的各个环节也有突出的特点

1.导入很精彩也很重要

三位老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刘老师用液体写的元旦快乐喷液后变红,引入溶液是混合物;姜老师让学生品尝不同液体,并说出自己喝的液体是什么,点题引入新课,很直观,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重视。

 2.课堂设计力求完美,更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

两为省特级教师的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新教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设计新颖、真正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能根据所选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不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采用以“师生对话,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体验参与与合作的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感悟生活,认识世界。但从学生的反应中,又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学生理解了。

 3.课堂语言设计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7

一堂好课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决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影视剧一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某些教师对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堂课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教师围绕这些要素,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并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与反思,一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有教师提出课堂应突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要出于自然,减少人为的痕迹,要淡化课堂教学设计,甚至于取消。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弱化教学设计的好课,但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课堂质效。可见,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8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能力各方面都很强,如果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选取了适宜的导入方法,构建出适宜的导入情境,会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高效优化事半功倍的进行。

 

导入环节有多么重要,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如果导入环节顺利实施了,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知识内容多需要进行“思考”与“辨析”,所以学生的配合度对于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影响极大,而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参与度,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现高效优化,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导入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错误的选材

 

高中政治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案例而展开,教学时,选材对了才会将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错误的选材会令学生事倍功半,茫然的无所适从。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在于明确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选择准确的导入选材。

 

但是目前的政治课堂导入没有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搜集教学案例,没有做到对材料进行鉴别和选择,导致课堂导入的意思表达虽然非常恰当,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却很陌生,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很好地理解,这就使课堂导入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没有内涵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必要环节,可是有的教师却把导入环节当做了一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重视,只是为了“有而有”,为了“全而有”。当下很多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只考虑这一过程,而不考虑导入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只是单纯地为这一教学环节而设计。

 

而且导入的形式单一,没有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安排,导入的过程中也没有形式的转换,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抗情绪。这种形式化的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将学生引导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反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厌倦政治课堂的学习,对教学非常不利。

 

(三)随意设计

 

教师是教育环节的设计者,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待教学活动的付出,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付出又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多政治教师认为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很容易就可以将学生引导进入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只要把知识交给学生就好了,课堂导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很多教师就不做导入设计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学生是认为课堂很有趣才学习的,如果没有有趣的导入,那么他们就很难被调动进入课堂学习。

 

二、解决策略

 

(一)导入科学直观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智慧的展现,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在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教师要将智慧体现对于教学资源的“选”上、“用”上而不是“讲”上。高中政治课堂导入是教学目标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导入设计要坚持遵循科学的原则,导入内容需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联系,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范围。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导入。政治课的导入有它的独特性,在导入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政治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采用启发性学习,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导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导入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要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所有活动其实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导入教学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它,其实导入环节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导入偏离学生思想就会偏离。

 

所以政治课堂导入应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一定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教师应在不同的课堂中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法。新课堂的导入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复习课堂的导入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

 

(三)导入注重时效

 

政治学科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虽然它属于文科范畴,可是它却离不开对生活实际案例材料的理性分析。政治学科的课堂内容大多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政治知识具有时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在设计政治课堂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时效性这个特征,可以将新发生的一些和政治相关的新闻作为教学导入的素材,因为学生对这些新发生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贴近实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导入素材,这也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导入引发兴趣

 

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是理性的,虽然它属于文科范畴,却缺乏情感性与故事性。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更加理性,知识量更多。所以对于政治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厌倦,而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

 

政治学科的理论性非常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所教的知识生动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知识,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高中政治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形式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设计,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它是文科,却需要的不是受教育者的情感与主观,它是文科却又缺乏故事性,它需要学生的理性思考。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一定要设计好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导入环节设计好了,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9

关键词:三环节 信息技术 分组学习 展示

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质量,我校积极开展了“三环节”教学实践与探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我也曾尝试过许多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三环节”教学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方向。

一、课前抓预习,实施有效的预习教学

1.预习设计。预习设计是实施预习教学的前提,要精心设计教学案,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案编写中,问题设计要尽可能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多梯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预习实施。在实施程序上,采取“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指定完成预习的时间,安排预习学案的收交方式,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自主去微机实验室进行实验。

3.预习检查。一是学生检查,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评,小组长收集汇总预习信息;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课前及时收交、批阅部分预习学案,收集预习信息,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4.预习成果的运用。按照“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检查预习学案,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收集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难点或学习疑惑,确定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上抓改进,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课堂组织形式的改进。实行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困扰信息技术课堂的三个严重问题:一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二是课堂纪律不好控制;三是老师的指导在课堂上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教学内容的改进。要加强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认真落实新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要求,把回归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注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学习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任务的布置要尽量灵活,而且难度的设置要合理,要体现合作的意义。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可采取“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三个环节。

4.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加强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认真进行课堂展示、评价与反馈

课堂展示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有任务布置就要在课堂上有分组展示,展示的内容就是他预习的内容、小组共同打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展示,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凡,而且学生展示和老师展示不一样,换成学生展示时,学生的关注度会立马加强,这时学生有一种“自我比较”的想法,学生之间相互的点评和纠正给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反馈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每节课的知识点给出增加适当难度小练习。

四、加强教研,提高“三环节”教学的效益性

围绕“三环节”教学,我们教研组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教学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深入推进了“三环节”教学的开展。

一是扎实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即常规教研和专题教研。常规教研由各备课组组织,每周一次,主要围绕教材和课标,针对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预习学案的内容设计、课堂教案实施、限时作业的内容设计进行研讨,突出一个“实”字;专题教研由教研组组织,两周一次,主要是针对在预习、课堂、作业三环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会诊,突出一个“专”字。另外,我们还经常结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堂教学互观课、达标课、观摩课等活动,开展教研。

二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在学校组织下,我组每位教师都建立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优点、存在问题、改进目标和措施、案例等;每学期都积极参加“互观课”、“达标课”等活动,其中,每一种课型都要经历“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小结”六个步骤。每个阶段结束后,我们都会把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写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总结。这些活动也促进了我组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三环节”教学法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与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正虎《信息技术学科“三阶段”教学模式探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9期。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32

初中物理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打开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性和实验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学习难度较大,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等,学生在面对物理课程学习时,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关注和重物理课程导学案运用,采取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对策,对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切实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合理而科学的运用导学案,提升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课程而言,导学案的有效设计和运用,更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课程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应该从导学案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作用出发,根据班级物理课程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切实发挥课堂导入环节作用,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接收需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初步导入和渗透,在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导学案设计质量和课堂导入环节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加强教师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研读和挖掘,提升导学案设计的个人化和独创性

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导学案的生成过程来看,它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内容之后,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点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之后,得出的相关结论和成果。同时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使导学案设计呈现出多样性和五彩缤纷性。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导学案设计理念的制约和影响,习惯于对几个现有的导学案模式进行简单的仿写和套用,或者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对教辅材料上给出的导学案设计进行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这种导学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忽视了班级课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脱离了班级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将这种导学案运用到实际课堂导入环节中去,不但会影响导学案教学作用的发挥,还会给学生造成理解和认知障碍,更加不利于课程教学展开和质量的提升,最终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低效性教学。与此同时,这种传统的导学案设计理念和方式,还会使教师产生一种教学惰性,对教师个人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技能的完善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现状,教师应该从导学案设计本身所具的特性出发,以一种开放性和多样化的设计视角,改进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的认知。从而以一种积极勤奋的导学案设计态度,对初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完善,突出导学案设计的个人化和独创性,在课堂导入环节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受,提升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质量。

二、完善导学案设计体系,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导学案设计是一个完备的、相互引导和相互补充的统一整体,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连贯性,对于引导课堂教学展开、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收束课堂教学主题等影响重大。但是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导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教学导学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于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而很少关注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及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所发挥的教学作用和教学意义,从而导致导学案体系断裂的状况出现,不利于导学案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状况,初中物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对自身的导学设计理念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反思,加强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感知和理解,完善自身的导学案设计体系,提升物理课程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质量,突出导学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带领和引导作用,从而有效的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关键词导学案设计法,即以一个能够带动课堂教学、概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词汇或者几个词汇,展开导学案设计,从而以关键词的形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有效的穿插和渗透,提升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导学案设计语言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突出导学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