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管理重点知识十篇企业管理重点知识十篇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0:55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1

1分析模型

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不仅要得到成熟度等级,更重要的是找到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重点。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点和步骤,为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1雷达图分析模型(见图3)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的提升,要抓住每一等级的关键域逐级、分阶段稳步提升。利用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调查问卷,结合雷达图,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影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具体状况。

1.2象限分析模型(见图4)以要素的得分为X轴、要素的权重为Y轴建立坐标系。把每一个要素所表示的点标示于这个坐标中,即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改进顺序和方向的分析。该模型可以分为4个区域。位于Ⅰ区的要素点是对企业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相对重要的要素。但是该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比较差,所以该区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薄弱环节,是需优先和重点改进的地方。企业应把主要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此处。这些要素的提升会使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位于Ⅱ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高,是该企业的能力比较强的要素。企业可不将该区域的要素作为重点改进要素,但由于这些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很重要,企业应该注意保持。位于Ⅲ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低,由于该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属于企业应该改进的地方。但由于其重要性较低,所以企业投放在这个区域上的精力可适当减少。位于Ⅳ区的要素点对企业的知识管理重要性略低,而该企业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所以企业可以暂且不必关注位于这个区域中的要素点,而把精力放在其他的区域。

2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应用

采用以上设计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对某地铁施工企业(甲企业)、工程造价单位(乙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填写问卷60份;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各20份。甲,乙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隶属度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甲企业知识管理能力隶属度为0.564,处在协作级,知识管理能力水平较高;而乙企业相对较低,隶属度为0.433,处在认知级。可以进一步分析两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维(K)、流程维(p)、文化维(C)、管理维(m)、技术维(t)的成熟度得分对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甲企业在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较低的是知识维度,但也超过了3分,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5个维度比较一致。经过与该企业员工交流发现,该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日常的工作流程均依附于企业门户和it平台,对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的收集和沉淀有具体的制度和流程保障,因此,该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企业实际。而乙企业5个维度的得分普遍在2分左右,知识管理的各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有待改进的地方。两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各个维度的评分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明确提升成熟度等级的重点,需要结合各要素的权重及得分即象限分析图,来显示应该首先改进的指标和要素。不同评价主体下对各级指标的成熟度评分有所不同。但由于涉及的评价主体有3个,因此可以综合这3个评价主体的评分结果,采用加权平均评分来反映两家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各级指标的具体状态(如图6、图7所示)。根据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分析模型,企业应优先选择权重大而得分低的要素,即选择靠近左上角的要素点,作为下一步知识管理的重点,投入较多精力去关注;而越靠近右下角的要素点,企业可以暂且不用过多的关注。采用雷达图分析和象限分析,可以初步找到目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升级的重点和步骤,指明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照这个原则,对于甲企业来说,从协作级向优化级提升,应该重点关注K2(知识水平)指标。具体来说,应重点关注K2下的K33(知识文档化程度)和K31(知识编码机制与分类体系)、C2(员工认知与配合)下的C23员工间信任程度和分享知识的意愿。对于乙企业来说,从认知级向规范级提升,应重点关注流程维p中企业层(p1)和项目层面知识流程能力(p2)、文化维的C1管理者推动下的C12(高层领导的知识管理意愿)、管理维m3的m32(知识管理的目标)以及K31(知识管理流程规划)等。

3结语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2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内涵也将产生极大的改变,并由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生产、流通及销售是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内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企业管理中其重点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转向有效识别、获得、开发及应用知识,是知识构建转化及共享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有效研究与开发知识,是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人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劳动力的人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其有效管理可以对劳动生产率及资本增值率进行有效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对象的主要特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劳动力的人转变为智力的人,人向知识载体、知识源泉进行转变,随之其管理重点也发展了一定的改变,转向为共享、开发知识,对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等。知识生产力、增值率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影晌

以知识为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在生产过程中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动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将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管理创新系统内,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企业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保障。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下相比其他形式的经济方式,经济增长已经不再对传统型经济资源过分依赖,而是侧重于知识资源。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人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知识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管理中并不需要统一其作业时间和地点,可以有效加大工作弹性。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氛围,确保员工具有知识共享的意识,并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现代企业生产方式不再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目标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的追求目标,在对原有企业管理中分工组织及生产模式加以重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人的潜能进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转变企业经营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大普及,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使用性能及便捷的信息传输方式等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交换体制,并形成了新的市场发展结构。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中,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

(一)树立人本观念,实行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对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激发,进而起到工作效率有效提升的作用。人本观念中必须将人作为企业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并将关心人、尊重人等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管理客体各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人。通过人对个各管理要素的分析,来达到创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在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对管理活动的创新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重视员工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及思想政治观,为实现人本管理提供可靠地依据。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树立人本观念、实行人本管理时,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注重人才的发展,将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从刚性组织管理转向柔性组织管理知识经济的发展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普及,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只有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有效调整、转变,才能确保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在未来知识经济环境下,其变革趋势由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状态进行转变。柔性化管理是指通过系统思考一个组织如何提高其生产力、工作效率,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柔性组织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分立化。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上,分立化就是尽量将企业决策分散化,实现权力下放,确保企业基层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其次,组织结构简单化。将企业组织结构的中间环节减少,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实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问题是制度创新的本质,改革经济体制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舍弃,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机制进行转换,建立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中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等。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人才聘用、决策监督等制度,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工作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四、结语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0.027

[中图分类号]F270.7;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信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知识导向型组织,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知识是现在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实际达到的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注意并重点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理论融入企业信息化进程当中,以此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1企业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作为目标,使企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能积极及时捕获和应用集体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管理一方面是对信息的管理,知识管理来自传统的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信息深加工后发展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企业知识得以准确识别、处理和传播和有效应用。另外,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任务是要促进知识的编码化,有利于使用者接受,促进人际交流,使知识得到发展和传播,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等业务过程的改进,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为了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基于企业管理需要,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准确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涉及范围广,包括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知识层、基础业务层等,他们主要是收集、传输、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更新和维护。

2企业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属于一个系统过程,知识管理流程是指企业流动过程中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流程确定了组织中知识的处理环节和途径,有效采集、加工、存储、积累、传播、共享、运用和创新知识,整个知识管理流程属于循环反复。

2.1知识采集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采集和加工,部分企业拥有资料室和档案室,能采集一定知识,但只是简单收集和分类知识,缺乏足够的独占性和创新,也缺乏可用性。企业进行知识采集时,需准确识别企业内部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采集企业内部知识时,重点要采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和现代知识信息技术鼓励员工不断分享知识,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收集。采集企业外部知识时,主要对供应商知识、客户知识和专家知识等予以收集,尤其要注重企业客户知识的收集。

2.2知识加工

对采集知识予以加工,使知识简洁、明确、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在加工知识时,需先评估各种知识,明确各种知识资源对企业的价值,筛选出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知识,然后加工。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后输入数据库,对隐性知识以图形、案例、视像等形式存储到系统。

2.3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将企业收集整理的知识存储到企业知识库当中,便于使用者能进行知识检索,并对数据库知识予以更新。知识库是存储知识的数据库,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便于知识共享和使用。而知识存储到数据库后,大量知识的积累会使数据库日渐拥挤,知识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在对采集、加工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时,应根据知识库的有效性,根据知识情况建立相应的知识库。一般外部知识库的知识包括竞争情报、市场动态等知识,结构化内部知识库包括调查报告、市场销售等知识,非结构内部知识库包括企业技术经验技巧、错误教训等。

2.4知识积累

知识存储过程中,不断更新,面临的环境也不断变化。企业在积累知识时不断获得最新知识,此外,还需积极防止隐性知识的流失,留住企业自身宝贵的知识资源。

2.5知识传播

企业知识传播多根据组织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但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传播的有效性,使知识传播受到影响。因此,在知识传播时,需确保知识传播渠道无阻碍,选择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手段,比如:学习、培训、座谈会、讨论会与聊天室等。

2.6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使个人、团体和组织能在最大程度上应有有利的思想、观念、经验和知识。在共享企业显性知识时,可利用企业网页报表、文件、数据库等方式,为每位员工创建一个web网页,输入必要知识,使员工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在共享企业内隐性知识时,需放大和扩散组织内个体支持,有效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共享时,可利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QQ、微信等方式。

2.7知识运用

进行知识管理时,应根据企业及员工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数据库知识。根据组织结构、规则流程、企业文化加强组织对有益知识的记忆,反复运用有利知识,通过正确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知识,从企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使促企业更好发展。

2.8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知识创新分布在企业各方面。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企业知识创新的推动力,一方面是内动力,需创新主体自发产生,通过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成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外动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知识创新时,需要保证企业内部有严格的知识创新机制,并采取促进企业知识创新的有效方法。另外,要增强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将不同背景和知识偏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由他们自主发挥自身创新知识的能力,产生更具特色的知识项目。

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3.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对应的是企业信息和知识,企业信息管理是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加工、检索和传播,具备显性特征;知识管理是指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企业信息管理为企业知识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管理也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知识创新过程中,需给予企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积极改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知识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大量知识,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信息及信息管理内容,完善了企业信息管理理论,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知识管理的实施,创新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水平,有利于企业信息管理的更好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3.2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发展过程中多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知识得以全面利用,通过知识转移、共享、利用和创新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能促使知识进一步创新,并加强知识管理、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的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特定信息,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各种技术资源的发展。而企业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点,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基点是人,其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效联合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知识、信息与人,使信息知识能最大程度地共享、交流、创新。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互结合,利用各自优势和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促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知识管理,其与信息管理相互融合,联系密切。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企业信息化进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不能取代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也不能取代知识管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4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4.1有重点、分层次促进企业信息化进展

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重点评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保证企业发展的有序性。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掌握发展过程中的主次,全面推广。

4.2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

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时,需明确和评估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全面准确收集企业现有的信息知识后,对信息知识进行存储、分类、搜索、共享、使用,构建一个不断有效的知识信息库,充分发挥知识共享的作用。

4.3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紧密联系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规范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要积极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4.4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时,需以企业信息共享作为内部资源。在企业现代信息化导入期,需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技术知识,培养一批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信息和知识的学习,推动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加速成长期后,应注意开发企业信息资源,便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断加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创造出难以替代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提高企业员工信息文化水平,积极宣传和引导企业员工信息文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宣传和使用,使员工正确认识到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引进信息化技术,增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使员工树立高度的信息价值观,促使企业信息化进展。

5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需立足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准确运用企业信息与知识,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立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J].领导科学,2010(17).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4

1.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地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及时更新创新的观念和意识。第二点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等。三是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和人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竞争力逐渐提高,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知识管理来激烈和培养新思想和新方法,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研发企业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就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遇到问题及时且妥善地处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知识进行积累、存储和使用,帮助企业在市场变化时,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重新整合配置资源,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知识管理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仅便于企业的管理,还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2、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日趋激烈,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承载企业快速增值的使命,因此需要引入知识管理,为企业增加新的增值要素。企业营销在企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没有营销或者营销不当,企业的收入就会非常少。所以一套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知识管理引入企业的营销管理,形成知识营销管理过程。知识营销的实质就是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来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和顾客的价值最大化。

2.1明确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重要性

过去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的重点在企业的有形资产上,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往往被管理者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资产。如果一个企业在营销管理中,不能及时地更新营销知识,总结营销经验,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认识到知识资源对企业营销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知识管理的顺利建立和实施。例如,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运用知识管理进行营销管理,使得公司在不同品牌的建设上得心应手,打造出更多消费者青睐的日用品。

2.2创造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环境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管理现有的知识资源,更重要的环节应该是改善外部的环境,创造一个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环境,营造出知识交流和积累的环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可以通过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经验的不断交换和积累、更新,自然而然的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实现企业员工和市场之间全面及时的信息沟通,最终形成一致的顾客价值意识和企业价值意识。营销部门进行调研、收集信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市场的需求,这个过程已经把知识管理无形地贯穿于中,使企业的员工敢于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挑战自我,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例如安利,一个依靠直销取得成功的日用品企业。在安利的销售队伍中,他们会每周定时定点的聚会,交流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他们还会跨地区的进行交流活动,并邀请杰出的人进行演讲报告。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保证了销售经验的传播,还加深了他们强烈的工作动力。

2.3建立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

若想知识管理较好地运用于企业营销管理,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组织管理结构。企业可以在营销管理体系上,对知识管理建立专门的机制,赋予原先管理机构新职能,提出更多的知识管理理念,对营销模式进行重新规划和管理,创造出更大的营销价值。在微软,软件的开发和销售都非常成功。微软成千上万的软件开发、销售工程师因有效地组织管理结构,使他们的工作变为一种自觉、积极的性质,而不是机械化的作业,以知识资源等无形资产为主要动力,使微软成为了计算机行业最成功的企业。

3、结束语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强化;管理;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下文主要讲述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特点;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问题;强化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有效建议。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特点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1)知识型员工只指为了某种技能知识、文化知识或者掌握某种学识而进行工作的人,这些人都是知识的利用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知识的掌握者,知识型员工会为企业或者某个单位创造知识方面的价值,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利。

(2)如今,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比如说:企业的决策者、领导者、部门的领导者、决策者、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行政人事上的相关负责人等等,这些掌握着企业的重大决策,是企业运用的领导力量;另外一种就是拥有高科技的人群,比如说:企业的某一类型设计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的工程师、企业的高级咨询师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当然也就是知识型员工。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现代化的大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量越来越多,他们身上有很明显的特点:

(1)知识型员工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学习性,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拥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一般都很难用钱来衡量,待遇一般也比较难以确定,而且知识型员工只看成果,对于工作过程很难管理和控制;知识型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都普遍不高;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对自身的期望值很高,对于自身也有很高的肯定,相对金钱方面的奖励来讲,更加重视自己的成就和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激励。

(2)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来讲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能够为企业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能够为企业创造很高的荣誉,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人对知识型员工应该做到熟悉,比如说: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求方面、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方式、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必须要紧紧地掌握,才能留住知识型员工,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发展规律和普遍的特点,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效忠于企业的管理或者为企业创造先进的技术,知识型员工就会为企业实现目标、价值和利益。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自己的薪资待遇,对于知识型员工没有公平、公正的评价。

(二)知识型员工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观念与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观念有很大的出入,没有办法做到融合,或者没有及时做好沟通和交流,企业人文精神比较匮乏,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比较在意自己对企业或者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在意自身的薪资水平,但是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了解很少,不重视知识型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不重视知识型员工对自身价值的尊重和认可,知识型员工就会对企业失去责任感、归属感、忠诚度,就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水平和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三)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应该加进过程,不能够仅仅考察结果,但是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过程不容易掌握,很难做到控制和监管,而且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时间一般都不固定,因此,绩效考核的难度比较大,很难做到准确,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考核一般都不能够用经济效益这一项指标来确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平时的表现也是应该考虑在内的,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很难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也很难做到忠诚度和归属感。

(四)知识型员工创造性和主动性比较匮乏,领导者不重视鼓励和激励知识型员工,导致知识型员工创造力比较差,积极性比较差,成果不明显。

三、强化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有效建议

(一)建立健全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现在企业的管理中最关注的就是以人为本,要实现人情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制度。

(二)要重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尊重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对于企业来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员工自身的特点是员工独特的本领,企业要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和做事风格,才能为企业留住人才。

(三)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多与知识型员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关系。知识型员工也是有感情的,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他们的器重和关爱往往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领导者主动与知识型员工建立友好的关系,要多与知识型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要不断感化知识型员工,了解知识型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

(四)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和激励模式,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奖励和激励要个别对待。知识型员工的奖励和激励的模式很重要,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要个别对待,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不同,待遇也就不同,知识型员工自身的需要不同,有的需要薪资待遇有所提高,有的仅仅需要精神文明方面或者是荣誉的鼓励和奖励,企业要针对员工自身的特点,对知识型员工实施奖励。

(五)要重视知识型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知识型员工对自身价值肯定的态度是非常正确的,是对自己贡献的一种认可,要重视知识型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并且做到尊重。

(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准则。绩效考核制度要因人而异,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准则,不仅要针对知识型员工工作的成果,还要重视工作过程中的贡献。

(七)要为知识型员工创造轻松的工作环境,保障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要全面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整体素质和修养。要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让知识型员工在无形的压力下充满动力和斗志。

四、结束语

知识型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很多的价值和财富,对于企业来讲,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使知识型员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方国,赵曙明.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4):14.

[2]弗朗西斯?赫瑞比.管理知识型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5):12

[3]雷巧玲,赵更申,段兴民.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05):13.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6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7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8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企业知识型员工员工管理

当前时代已然进入了知识时代,企业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未来发展规划,加强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挖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使企业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1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11.19~2005.11.11)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能够具有生产力的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知识型员工即为一些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快速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出一些创新想法和创新建议,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知识型员工思维较为活跃,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2当前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薪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以人为本”思想弱化的问题,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以下为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论述。

2.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没有重视到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2.2薪资管理制度较不够科学。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薪资管理过程中,运用“一刀切”的做法。知识时代下,每一位员工付出的贡献和劳动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相同的薪资待遇则会直接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员工情绪不满,“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企业薪资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反省变得尤为重要。

2.3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弱化。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人是生产价值、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认识到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较为弱化。

3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等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以下为对这些策略的具体论述。

3.1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前提。企业可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

良好的环境能够使员工专心于工作活动当中,营造和谐、奋进、互助的工作氛围。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普遍性格特点,制定严谨而灵活的工作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一些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做的事情,但是也要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思考时间,过于严格则会给人以压迫感,但是过于宽松会造成工作氛围的紊乱,所以,对“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3.2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注意改变以往管理模式中,单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策略,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管理策略,不断提升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例如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所构成。物质激励主要有奖金鼓励、额外薪资、出国旅游等等。精神鼓励可以主要有知识进修、大会表扬等等。企业要注意根据每一个人才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充分调动每一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创建人生规划的方式,将员工的未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知识型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知识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知识的核心内容逐渐转变为创造新产品。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企业管理的模式由“硬管理”向“软管理”创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从内心认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从而增加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加努力的进行工作。

4结束语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要注重根据员工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企业管理活动,不断完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胡伟,曹玉红.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人格特质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124-126.

[2]侯建飞.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半导体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半导体企业Gt公司为例[D].西安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05):1-26.

[3]王晓萍.企业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周边绩效的影响研

究――以员工敬业度为中介变量[D].杭州市:浙江工商大学,2012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资源知识管理

认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电子商务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极其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抢占先机,获取领先优势,进而把握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中,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可以把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及积累的时间经验和创新思想进行有效的挖掘、共享和利用,保持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优势。

1知识管理概述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盖勒么·贝来兹·布斯塔曼特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或显形知识。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知识的强化,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价值评判和保护,以及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内容

举凡有关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都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都属于知识管理的内容。更进一步的探究有七大方面,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的模式、条件、环境以及显隐性知识转换等;知识共享管理。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知识差距;知识应用管理。企业如何采取一整套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去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知识管理激励。设计一套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来构建的系统;知识管理技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知识管理的支持软件或工具;知识员工管理。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如何配合、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如何成为企业记忆、知识员工如何招聘与培养等;知识学习管理。企业如何通过五项修炼来使企业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当然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管理包括:知识提取,透过知识地图、黄页、超文本的工具,让组织内的知识显而易见;知识分享,透过鼓励知识分享来发展知识密集的文化;知识分配,建立知识架构,如创造空间、时间与工具来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知识化管理和整合。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企业间竞争焦点以及企业战略三个方面。在经济环境方面,首先是基础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而不是工业经济下的劳动密集型形态。其次其主导型要素是人才,而不像在工业经济下的主导因素是资源与资本。知识经济中企业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创造符合人们新的需求的事实标准,引导时代的潮流,比如微软逐渐将微软视窗系列发展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系统。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投资战略重点转移到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同时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在竞争战略上,知识产权和各种专利技术成为竞争的武器;在成长战略上,由靠规模经济促进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成长。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应具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取得必须依靠员工的知识积累;第二,企业应具有永不间断获取各种新知识的能力,因为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第三,企业应具有高度集成性的特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到售后服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实施为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传达给企业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到企业所需的有用信息,并可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使员工的个人知识方便地转变成可以在企业内部广泛共享和恰当利用的“企业知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从市场和客户那里获得信息和知识,以及建立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机制变得十分重要,企业必须把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识管理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进行通盘管理,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知识正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当今世界,面对诸如竞争全球化、市场“微利”化等一系列新浪潮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提高科技在产品中的应用,提高企业智力资产的价值。知识管理已成为全世界认可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4.1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业务的改进,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知识管理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技术创新:①试验功能。利用它能试验出不同因素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目标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等,准确预测销售状况,更有效管理产品库存;②及时性。由于数据的分析和提取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因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资料。

4.2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能力

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响应速度:①测试功能。利用它可以评判不同商业活动、策略(如产品促销、新产品)等的响应度,识别实施不同方法产生的效果;②交互功能。利用知识库,可以直接与各种不同顾客进行沟通,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提供特定服务等。根据数据库中的个人记录的特有情况,容易与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而且具有很高响应性。

4.3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效率

具体表现为:①适应功能。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实时资料信息,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为营销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达到活动预期目标;②智能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生产过程中,系统会根据需求数据库,提供合理的生产计划。

4.4拓宽电子商务企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的渠道

现代竞争强调创新的速度,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提供知识获取的途径,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在该领域具有以下功能:①选择功能。通过知识管理能对员工的情况了解较多,所以可以针对员工选择有效的培训和评估渠道等;②学习功能。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通过知识管理,员工可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

5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

5.1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

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网上经营,实现企业的管理知识化必须掌握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战略。

(1)技术的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的系统是在电子交易的引擎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引擎应与公司的交易流程相联姻,才能完成从获取顾客到货运仓储,记账,付款的全交易过程。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公司的系统管理人员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技术方案配置及它们的功能,掌握系统结构及操作界面,将它们融入企业的知识仓库。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必须首先追求自己的差异化战略,而不是互相模仿或仿效传统企业,必须从仅仅聚焦于价格中脱离出来,聚焦于产品选择、产品设计、服务、形象和其他能使企业差异化的领域。有些企业通过创造自己独特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也有一些公司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方法之间权衡的细分市场,取得了成功。

5.2电子商务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1)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全面利用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更深入地在企业内部推动知识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简单地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使企业能以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为核心,全面地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2)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这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从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3)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因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4)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知识是个人认知过程的实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同样,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这就要求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个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发挥其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苏.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2魏刚.浅谈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北方经贸,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