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十篇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十篇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41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1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研究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转向了认知,关注人们“用一个认知域(mentaldomain)对另一个认知域进行概念化”的过程[3]。“隐喻”一词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意味着“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常常会成第11期黄华新邱辉: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假设,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指出:“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独特方法,对组织理论学者的知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学派将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被知物截然分离,由此形成了一种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制的观念。按照这一观念,组织只是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4]。这意味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源于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的笛卡尔传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管理理论假设: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与西方哲学的传统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人们几乎看不到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东西。可是,在那里确实存在结合了佛教、儒学和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日本’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及自他统一’等特征的知识传统”[4]。基于这种传统,“组织”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由内而外地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了重新塑造”[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隐喻。而组织隐喻上的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各种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意识到,“我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相互补充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主张,任何适当的知识创造理论都必须包含两种观念中的各种要素”[4]。这暗示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知识管理理论是有共通和互补之处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始于对“知识”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我们如何给“知识”下一个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的源头,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思考和探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进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互补性。

1.1知识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6]。但是,概念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分析呢?认知语言学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全面观察来窥探概念系统的秘密。因为人类交际活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与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可以成为研究概念系统的重要依据[6]。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隐喻的认知研究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例如,关于“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些表达:“你在浪费我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时间、“生病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等等[6]。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6]。这意味着,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金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认知上的映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隐喻表达。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达随处可见,如“知识库存”、“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分配知识”、“传递知识”、“知识演变”、“知识流动”等等。这些与“知识”搭配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异的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较早对“知识”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的是乔纳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常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固体”和“液体”[7]。但真正从隐喻认知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文献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运用概念隐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的《工作中的知识》(2000年,第1章)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的《创造知识的企业》(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隐喻。在有关“知识”的定义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隐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种不同的隐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识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识如同种子),"Knowledgeassoil"(知识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识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识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识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学学研究第32卷这22种隐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识如同客观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识如同一种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识如同有机体)”、“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识如同过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识如同结构)”[8](见图1)。图1美日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概念隐喻的分布对比①①该图根据安德森(2006)中的数据重新制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如同客观事物”(59%)、“知识如同有机体”(25%)及“知识如同结构”(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有:“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31%)、“知识如同客观事物”(29%)及“知识如同过程”(23%)。两者都高度认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这一概念隐喻。在西方知识管理文献中,“知识如同客观事物”实际上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子概念隐喻,分别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Knowledgeasassets"(知识如同资产),"Knowledgeasproperty"(知识如同财产)[5]。第一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物流话语”中,让人们更关注信息交流技术、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因此知识的储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识管理的重点。第二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会计话语”中,认为知识是可以控制的,知识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生产知识的成本是可以测量的等属性均被凸显了出来。第三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法律话语”中,强调了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的价值及知识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三个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看作一种东西或物质,即物质化的过程(thingification)。通过这种物质化的过程,“知识”就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可以进行操控的对象[9]。

这种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与英美分析哲学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西方的哲学和管理传统也会对东方的管理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隐喻“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论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知识的理解仍有共识,另一方面也将为不同知识管理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互补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出东西方管理理论在知识概念隐喻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对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不同之处的判断。从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传统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换言之,知识在他们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体系的东西[4]。因此,欧美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两个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两者不相上下。这就是说,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那里,知识不仅被隐喻化为客观事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隐喻化为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不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必然隐藏了那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许我们聚焦于某个概念的某一个部分内容,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内容[6]。这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知识”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我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也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这些隐喻。因此,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需要知道那些潜藏在各种知识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进而比较不同的概念隐喻到底凸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以概念隐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为例,“资源”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这个概念隐喻却无法涵盖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非叠加性、默会性等属性;如果我们要凸显知识的这些特征,我们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隐喻[5]。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形成对“知识”这样一个复杂对象的全面认识,我们需要借助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单独的知识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概念隐喻簇。在这个概念隐喻簇中,某些概念隐喻属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则属于辅助地位。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2、隐喻认知: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将暗默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创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类比所驱动的,利用充满魅力的比喻和类比,对培育创造性过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这就是说隐喻认知在整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笔墨描述隐喻,但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即“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概念的创新”以及“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下文将结合隐喻认知的最新理论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2.1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隐喻的本质

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事物[6]。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认知就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原来有关类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隐喻是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产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生[11]。野中郁次郎在《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有关概念隐喻的观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概念网络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出面向未来的知识[12]。在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借助隐喻认知进行知识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类比进行产品研发的[4](见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感叹的那样,“对西方管理者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语言或许有些奇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例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是一个新款轿车有针对性的设计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怎么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理想呢?虽然在西方管理者看来,这些含义晦涩的口号听起来愚蠢至极,但实际上对于日本企业创造新知识却是十分有效的”[4]。隐喻认知不仅可以被用来解决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组织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从网络游戏玩家的激励模式中得到灵感,将其用在改造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决公司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一套类似于游戏积分管理的经验值管理系统,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犹如游戏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戏中,玩家靠经验值决定自己的游戏角色是否可以升级,在盛大的游戏式管理系统中,系统记录下来的经验值决定了员工能否加薪、升职。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团整个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的背后就由一个强有力的概念隐喻“工作就是游戏”所启动和支撑。

表1产品研发中用于概念创造的比喻和类比产品(公司)比喻/类比对概念创造的影响“本田城市”(本田)“汽车进化论”(比喻)暗示乘客空间最大化乃是汽车终极发展的方向,创造了“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类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积下达到最大乘客空间,创造出“高而短型轿车(高个小子)”概念微型复印机(佳能)铝制啤酒罐(类比)暗示制造便宜铝制啤酒罐与感光滚筒之间的类似性,创造了“低成本制造过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机(松下)饭店面包(比喻)大阪国际饭店面包师(类比)暗示比较可口的面包,创造出“麻花面团”的概念隐喻认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通过将两个在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对事物和问题的新的洞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有价值的隐喻性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建构起一个如莱考夫所说的概念映射结构。这个映射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标域t。该映射结构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别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标域集合t上的任意论元列表;R表示n元属性,它可以表示一种属性,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a是迁移算子,用于产生新的结论。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说,认知主体基于两个概念域在,Rk-1等属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导出目标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目标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属性Rk,…,Rn的,但通过基于结构映射的类比迁移,获得了这些新的属性。概念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由于长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科学语言严格局限于字面意义和逻辑的、精确的以及可以证实的特征层面,传统上认为科学话语必须是一种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辞的话语,并期望将科学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11]。因此,隐喻被严格地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受到这种科学传统的影响,隐喻认知的价值在传统管理学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随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的兴起,我们相信,隐喻认知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将被重新发掘。

2.2隐喻认知与知识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安达信公司曾经提出一个导入知识管理实际执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K指知识(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孙俊华[15]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p包括了扮演着知识的生产者、共享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员;K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主要指知识管理中所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它们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剂,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至于S,他们认为共享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安达信的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模型,反映出了知识传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和语境。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16],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且被知识管理理论与研究领域所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进行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识,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统性的符号做出表征的且能进行传递的知识[4]。对于一个传播系统而言,如果知识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传播渠道的建设。然而,如果知识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让难以表达的暗默知识转变为可以表达的形式知识。野中郁次郎指出,将暗默知识转变为形式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隐喻[12]。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隐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成为可能的。借助符号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见图2)。17]一个符号由符形、对象和概念域(符释)三个部分构成。符形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符释是符号形体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东西;对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当某一认知主体在与对象1的互动中,获得了暗默知识,但没有现成的符形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属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确定与概念域2相对应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隐喻性的表达“符形1是符形2”。这个相似联想的过程可能会激活多个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概念域。这时就需要考虑语用交际中的最佳个体关联原则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以提高隐喻的可接受性[19]。

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变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20]。显然,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暗默知识包含技术与认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诀、手艺以及技能等内容;后者集中关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类在内心通过构造和运用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认知系统所建构的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21]。这种内在表征,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信念和观点,是个体过去所体验的现实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沉淀下来的假设与印象,它对个体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层面的暗默知识传播就会涉及到组织的文化传播。我们发现,很多组织的文化理念通常会直接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海尔集团);“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我们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打完大树的枝叶,大树再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品牌”(JVC),等等。隐喻性的组织文化理念的表达不仅有意识地体现在高度凝练的企业宣传语中,而且还不时地体现在企业家的日常话语中。例如,“我们的B2C、C2C的市场很大,要抢占制高点”;“我认为互联网是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的,相差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时我们是朋友”;“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这套东西,就会被很多企业学习,这个Dna传到别的机体里面,我们的灵魂才能延续下去,这可能要我们看得更遥远一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来源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内部演讲,涉及“做企业如同打仗”、“做企业如同体育比赛”、“做企业如同旅行”、“企业是家庭”、“企业是有机体”等概念隐喻。通过使用这些隐喻性的话语,企业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员工。

3、结语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2

非正式学习概念图个人知识管理我们每个人习得的知识据统计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对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加以管理,转化为自己有意义能存储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把非正式学习过程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我们人的大脑更容易存储与记忆,更有效的管理所习得的知识。

一、非正式学习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1.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

学习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外,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学校课堂规定时间下以课程为主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学习,而非正式学习没有指定地址和时间,几乎无处不在,往往通过学习者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2.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宽泛定义由美国paula.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被看作既有逻个人知识管理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指个人使用有效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并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去归纳总结不断完善过程,形成自己有效的个人知识架构。个人知识管理常用工具:microsoftonenote、myBase等。

二、概念图介绍

概念图是一种用每一个节点代表概念和每一个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示方法。康乃尔大学的Joseph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概念图技术,并使之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概念图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作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外,还是教师和研究人员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的方法,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非正式学习视角下概念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概念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学直接获取的,而是通过知识的处理把学习者先前的知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

学习本身就是建够一个概念图示网络,不间断地向图示网络增添新的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连线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核心精髓。也符合非正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不仅改进了原有知识经验,还对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提高提供很大帮助。

(2)学习理论

概念图理论基础主要是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观点是有意义学习。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递大量学科知识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概念图的基本特性。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学习者可用这种方法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管理,更方便个人对知识进行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知识系统的构建,很好体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方法。

2.非正式学习知识的特点分析

从非正式学习知识管理角度:可以把非正式学习知识分为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和隐形非正式学习知识,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以文字、图形图像以及符号表达,存在方式以印刷或电子存储为主,比较容易进行交流、理解、分享的结构化知识。隐形非正式学习知识是高度化认知的个人知识,一般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很难用图形图像、文字等表示出来。

非正式学习知识具有社会性、多元性、自主性、合作性、情境性以及松散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获取方式很多,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也可通过交流合作进行获取,并且非正式学习知识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工作的真实情境密切相关。

3.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构建概念图的策略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制作概念图可以使新旧知识之间、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迫使非正式学习者将这些关系外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图帮助非正式学习者了解知识的结构,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更能够帮助非正式学习者学会对知识归纳整理、理解和掌握,把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外化为容易掌握的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制作概念图的过程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1)构建个人非正式学习知识库

非正式学习的过程,非正式学习者会面临着大量的松散知识点,如何将这些不连贯、松散的、多样的知识点组合成为新的知识极为重要。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自己所需知识,以此形成自己的学习动机,构建适合自己的非正式学习知识体系。明确了学习需求,进而有意识的收集自己的知识,组织自己的知识,收集和组织自己的知识过程就是在选择、处理、评价、总结的过程,并进行有效的存储资源,从而形成自己有使用价值的非正式学习知识库。

(2)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外化和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内化

利用概念图工具将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图形化和文字化,外化为简单易懂的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掌握。非正式学习者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将获取的隐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采用概念图策略可使各知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迫使非正式学习者对自己需要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用构图的形式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进行图形化和文字化的方式显性描述出来,变成学习者易理解的形式。将非正式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形成一种个人知识经验的过程,提升个人自己的知识价值,对自己的知识有效性进行评价过程,这个过程对非正式学习者非常重要,只有经过反思、评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而能够更有效进行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

(3)将非正式学习知识社会化和综合化

非正式学习知识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共同体之间进行知识分享的过程,把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学习者的经验进行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概念图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架构,分享自己的构图灵感,通过交流和合作,形成自己的新创意和新观点。

非正式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的综合化,将自己松散、无序的个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有结构和系统性的知识综合体。概念图恰恰能够帮我们重构知识,使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清晰的脉络关系和知识管理架构,这充分体现知识综合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宝红.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2]毛丽红.概念图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7).

[3]赵娜.基于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管理[J].文教资料,2009,(4).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33―05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变革,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各教学系统因不同开发者使用不同系统工具和开发软件,相同系统间资源表示方式不同,不便于知识继承和共享,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领域本体及语义网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是实现语义网的基础,因此,很多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和开发各种教学本体,以实现教学资源在语义层面上的共享和重用。然而,目前的学科领域本体数量很少,能够实现共享和重用的学科本体库更是捉襟见肘,远远达不到当前教学资源实现语义共享的需求。快速而高质量地构建各学科领域本体急待解决,以促进教学资源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早日实现语义功能。

一领域本体

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来表示领域知识,促进知识共享。本体用来表示特定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领域本体就是本体中的一种。

领域本体是在特定领域中可重用的本体,提供了该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

教学领域本体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任一门课程中的概念及其关系都能构成本体。在通常情况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是以某学科知识章节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两维度为主线进行构建的。将课程中的知识点看作一个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还与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相关联。教学领域本体最终目的是捕获领域知识,提供人机对知识的共同理解。

本体构建和构建方法息息相关。好的方法是本体构建的保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本体构建方法,故学科本体的构建速度和质量不高。

二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某种程度上是教学系统化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aticDesign,iSD)的过程。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编制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本体构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将教学系统化设计理念融合到教学领域本体中去,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了构建教学领域本体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教学领域的方法,即基于iSD的本体构建方法。

1构建原则

为保证本体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任何本体的构建都要按照知识概念的标准化表达和构建步骤的规范化过程这两个基本原则进行。同时,为体现具体学科特点,本体构建要遵循明确性、一致性、可进化性,以及对知识进行合适的粒度划分等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概念应尽可能的完整并能有效表达课程特性,保证其唯一性和确定性;一致性是指要始终保证概念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以确保最后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可进化性是指概念可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扩展和进化,以与知识更新同步;合适的知识粒度是指知识粒度的划分要与教学步骤相对应,在保持知识的局部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学科知识点表示到对应的教学步骤中。

2构建方法

目前,人们常使用复用已有本体和利用本体工具等方法来构建本体,具体各不相同。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评价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需求不充分、建设过程缺少规范性、缺乏评价标准等不足。同时,这些方法各自适合不同领域,不能满足学科本体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教学普遍规律,从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过程出发,依据本体建模的基本的建模元语类(或概念)、关系、实例等,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图1)。该方法可以从抽象到具体、自顶向下地建构学科领域本体,通过各种知识获取方法获得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关系,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生成学科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

(1)教学领域本体需求分析

充分理解构建学科本体的需求,是本体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一,在教学领域构建学科本体的目的。开发课程本体是为了形成对具体某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以满足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集成,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服务。

第二,教学领域本体所涉及的具体学科。学科知识的范围和边界是模糊而交叉的,应把所有涉及到的学科或交叉学科都考虑在内,避免知识的缺漏。

第三,教学领域本体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人。

第四,构建过程的时间分配。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的复杂性,不要求大求全,要以实用为基本原则,按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时间。本体的进化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五,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本体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可扩展能力。目前的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主要有RDF、RDFS、oiL、DamL、owL等,推荐使用w3C最新的描述标准。

(2)建立核心本体库

首先,获取概念并定义类。通过收集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充分了解知识的组织结构,从学科领域专家、专业权威书刊、网络以及已有的相关本体中获取学科的重点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抽象和归纳,依据概念唯一性、同级概念间互不相交、并集覆盖整个父类概念范围的要求,并形成以继承关系为主要关系的层级模型。这些模型化的概念被抽象为本体中最基本的类。类是本体的核心。定义本体的类,应能表示出类的最突出的属性,一个概念只能创建一个类,创建一个类应能增加其父类不具备的新属性。

其次,确定类的属性。概念层次结构是本体的骨架,类的属性和概念间的关系才是本体的血肉。类的属性用来描述概念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区别类的重要标志,包括类的固有性质和与其它个体的基本关系等。不同的类有不同的属性,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属性。一般,属性的表现形式有属性名和属性取值。类的属性和类一样,也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这样就减少了属性冗余,增强了概念的表达能力。确定了类的属性以后,对概念进行归纳和分类,逐步建立起类的层级化的分类模型。

根据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学科领域本体中知识点类的属性可以定义为知识点同义词(Synonym)、教学目标(teachingGoals)、知识点大小(KnowledgeScale)、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与资源的关系(hasResource)等基本属性。

再次,建立类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的定义和描述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其他概念。概念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关联就是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关系可以是多个,一个关系包括关系名和关系取值等。学科概念模型中的类除了具有父子关系(SubClassof)外,还要构建符合教学步骤和教学规律的其他关系,据此,本文定义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六种基本关系(表1)。所有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树状结构相结合,使得整个教学领域知识本体库成为一个语义复杂、完整但又清晰的、便于理解的语义网结构模型。在具体应用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选一个或多个,或建立其他关系。

最后,创建类的实例。明确了本体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类的层级模型和类之间的关系建立之后,添加实例并建立一个实例集。实例反映了具体概念的知识表示,每个实例是由实例名和实例url地址组成。

(3)进行形式化编码

确立了建模元语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本体进行编码了。本体最终是为了让机器理解教学中的概念及关系,也就是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并将编码的过程和结果存储。本体编码就是将教学实际资源和本体进行关联,使类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关系。在具体应用中,本体有非形式化语言、半形式化语言、形式化语言等形式,学科本体可以用自然语言、框架、逻辑语言等形式来描述本体。

owL(webontologyLanguage,网络本体语言)是一种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是w3C最新的一种语义网本体语言,它提供了丰富的类公理,功能上超越了XmL、XmLSchema、RDF等,能准确描述知识的类、属性和实例及其复杂的逻辑关系,支持良好的知识推理,弥补了RDF与XmL。因此,本文推荐使用owL来描述本体。

(4)调试和集成

本体的构建和描述离不开本体构建工具的支持。protégé体系软件是斯坦福大学为知识获取而开发的一个工具,是开放的模块化的,支持RDFSchema、带DtD的XmL文件、XmLSchema文件等格式的存储和导入。表2是protégé与其他工具的比较。

从protégé与其它工具的比较来看,protégé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因其开放性、不断更新性、可扩展性、良好的互操作性、界面友好性及对中文的良好支持等多方面的优点,成为人们构建本体的首选工具。

(5)本体评价

构建完成的本体需要评价。但是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本体评价方法。本文综合现有的本体评价方法,结合教学课程本体构建实践,认为教学领域本体构建应该从正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本体进化

学科知识是无边界和不断扩展的。因此,进化是领域本体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是个不断进化和衍生的过程,在核心本体建好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来扩展和进化本体,才能逐步建成一个较为完整和实用的教学领域本体来。

三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应用实例

“C++程序设计”课程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教学资源不断更新。采用本体标准化的描述方式,建立通用的规范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重用,是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为例,采用iSD本体构建方法,以课程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该课程本体。

1需求分析

理清本体的实际需求,是成功构建的必要条件。第一,开发“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本体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该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满足异构网中双语教学资源信息的交互和集成,并能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奠定基础。第二,所建本体主要为双语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所涉及学科领域是“C++程序设计”课程领域。第三,该课程资源领域本体面向对象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者、本学科教师、其他学习者。第四,选用owL语义描述语言。

2建立核心本体库

(1)获取概念

“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知识丰富。本文以nellDale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第三版影印版)》教材为基础,参照国内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按照教学规律和步骤,将知识进行了三层粒度划分(详见图2),分别是根节点、顶层核心概念集、第一级子概念集,并归纳出五个顶层概念,分别是程序基础、面向对象、数据结构、程序举例、学习资源,一级子概念20个,二级子概念100多个,基本覆盖整个“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可作为该课程资源本体未来进化的种子。

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建立整个本体概念模型:把“C++程序设计”作为根结点,向下扩展为五个顶级概念,顶级概念继续向下扩展,以此建立的层次结构以树型结构呈现。图3是使用protégé4.0对顶级概念“学习资源”的下级概念(包括案例、课件、文档、指导、材料、测试等六个子概念)建成的类层级图。

(2)确定类的属性和关系

根据课程需求,将知识间的关系定义为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等的映射关系,定义了同义词(hasSynonym)、资源(hasResource)、程序举例(hasCaseStudies)、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等基本属性(图4)。定义了该课程本体的类之间的同位知识(paraConcept)、上位知识(SuperConcept)、下位知识(SubConcept)三种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属性和关系可具体定义,如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知识点大小规模、重要程度、交互类型、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等,以使本学科的知识点在横向上紧密联系起来。

(3)创建类的实例

属性和关系建立后,接下来添加实例。本文为Classes类建立了三个实例,分别是classLoan、classtime、classString,如图5。

3“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的owL实现

本文通过使用protégé4.0进行建模,按照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形成能覆盖整个学科领域的概念结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给出图4的owL描述代码。图4基本实现了本体概念、属性及其关系的复杂关系,是整个本体的缩影,可以用来说明所建本体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xmlns=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base="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ns:rdfs="省略/2000/01/rdf-schema#"

xmlns:owl2="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四总结

本文开发完成了“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共包括概念82个、上下位关系102个、属性50个,包括了该课程领域的几乎全部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系。该本体概念层级多样化,具有良好的完整性,概念间的关系在逻辑上比较严密和一致,且可扩展性较强,支持语义逻辑上的推理,方便以后的进化,为下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语义检索功能奠定了基础。

构建教学领域本体最终是为了在实际教学资源管理中予以应用,以实现共享,促进资源的语义管理。教学本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建学.领域本体构建在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06.5.

[2]王梅.owL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30-33.

[3]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评价研究[J].圈书情报工作,2006,(10):68-71.

[4]王秀芳,徐峰,魏莉.浅谈网络教学资源本体的构建[J].山东电大学报,2007,(1):11-13.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4

关键词:HSe概念图;知识模型;知识组织

1相关概念

1.1概念图

概念图(Conceptmap,简称Cmaps)是一种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结构化知识的图示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和知识表征的工具,概念图不但可以可视地描述领域知识、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能将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的相关资源集合起来形成知识模型,从而使用户更有效地共享和利用这些资源。概念图在知识组织功能方面存在着其他组织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1.2HSe

HSe是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H(Health),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Safety),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HSe管理体系是由组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

2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2.1研究背景

HSe管理体系是石油化工行业广泛推行的先进管理方法,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HSe知识涉及面广、内容纷繁复杂,这给知识组织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目前,国内对HSe的领域知识的组织和表征大多采用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仅仅是对HSe信息进行简单的序化和存储,无法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没有语义机制,也没有将知识可视化,更不能在知识结构中直接容纳与知识相关的其他资源。因此,用户不能利用视觉能力从整体上理解HSe领域知识,更无法通过导航直接获得所需的相关资源。

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入概念图来解决。本文利用基于概念图的信息可视化技术描述HSe领域知识、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呈现HSe的知识体系,使用户利用视觉能力从整体上理解HSe领域知识,并通过导航直接获取所需的相关资源。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国内核心期刊、Google搜索引擎等方式对HSe的知识组织情况进行检索,均未得到命中文献。目前国内外的HSe研究主要是围绕HSe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的,而对HSe的知识组织及表征的研究还是空白,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也没有构建该领域的概念图知识模型。

3HSe概念图知识模型my_HSeCKm的建设目标及体系结构

3.1my_HSeCKm的建设目标

my_HSeCKm是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集知识组织、可视化及知识导航功能于一体的概念图知识模型,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以用户为中心

用户可与my_HSeCKm进行实时交互,整个人机交互的过程由用户控制。要充分发挥用户在整个知识导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信息需求。

(2)基于内容的知识表示

my_HSeCKm将HSe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形形式呈现出来,为用户提供基于内容和语义的领域知识表示,从而加强用户对领域知识的理解及吸收。

(3)简化相关媒体资源的获取

my_HSeCKm将与HSe知识相关的资源全部连接到知识模型中的相应位置,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和点击,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与HSe相关的媒体资源。

(4)通过知识组织可视化来优化用户信息需求

my_HSeCKm以可视化形式显示HSe领域知识,用户通过导航界面进行浏览,根据各结点之间的关联,获取对相关领域知识的较深入的理解,更好地表达其信息需求,为用户的知识导航提供新的视角。

3.2my_HSeCKm的体系结构

my_HSeCKm的体系结构如图1,用户接口层主要负责用户与知识模型的交互;概念层主要负责概念之间关系的揭示及概念连接,该层次中的概念是互相关联的,并形成领域知识框架;资源层主要负责相关媒体资源(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页等)的链接,每个概念可以对应的资源类型及数目没有限制。用户通过对用户界面的操纵进行知识导航,并通过资源链接获取所需的概念及相关媒体资源。

4my_HSeCKm的实现

4.1Cmaptools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科研机构人机识别研究院iHmC(theinstituteofHuman&machineCognition)一直致力于概念图的应用研究和软件开发,开发了名为“Cmaptools”的概念图软件。目前,教育和非商业机构可以免费获得这一软件。Cmaptools的最新版本是Cmaptools5.03,可以从cmap.ihmc.us/download/网站免费获得。

4.2my_HSeCKm的开发环境

知识模型my_HSeCKm的开发环境为:

操作系统:windowsXp

开发工具:Cmaptools客户端软件4.10

映射对象:HSe

信息来源:搜索引擎及各种数据库

4.3my_HSeCKm的构建过程

笔者利用Cmaptools工具、采用以下的步骤构建HSe领域的概念图知识模型my_HSeCKm:

(1)概念的抽取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确定。

由于目前没有全面系统的HSe的概念体系描述资料,所以本文利用期刊资料来抽取与HSe有关的专业词汇,并确定词汇之间的关系。每个词汇将作为一个概念节点出现在概念图中,概念间的关系也将得到清晰的揭示。

(2)构建my_HSeCKm的层级结构。

首先对抽取的概念进行排序以确定my_HSeCKm的纵向分层,按照含义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在上,越特殊、越具体的概念在下,依次排列。然后找出并列的概念确定横向分支。用连接线将概念连接起来,并在连接线上标明连接语,即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分支间的概念可以使用交叉连接。

(3)搜索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网页等。文本类型的资源主要通过CnKi和其他期刊数据库获得,其它各种媒体类型的数据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获取。

(4)信息资源标引,建立概念与资源的连接。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结构之间的连接,采用人工标引的方式对相关知识及资源进行标引。在需要连接资源的概念下方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增加&编辑链接到文件”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连接的资源,即可将资源连接到概念图的相应位置。

5my_HSeCKm的知识组织及导航功能测试

5.1命题。选择两个相关概念,如“HSe”和“Health”,这两个概念与连接语“include”构成了命题。如图2-1。

5.2顶级图。打开Cmaptools4.10,在“我的概念图”中找到my_HSeCKm概念图知识模型,或者打开其网页版本,点击进入my_HSeCKm的顶级图“HSemanageSystem”,如图2-2。

5.3关系。通过浏览my_HSeCKmS,既可以清晰地掌握关于HSe的整体知识结构,同时又可以了解具体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图2-2中,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HSemanageSystem”与“pDCa”之间关系是“satisfy”。

5.4资源。my_HSeCKm中有的概念下面带有小图标,说明还有与这一概念有关的附加信息可以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不同的图标代表不同的文件类型。例如:通过点击“Cases”概念下面的图标,可以打开资源列表中的任意一个选项,如图2-3打开了图片类型的相关资源。

6结论

本文构建HSe概念图知识模型为进一步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知识组织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依据,促进对HSe领域知识的有效利用及共享的同时,也将对HSe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HSe领域知识模型的深化或其他领域知识模型的构建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但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my_HSeCKm知识模型仅仅是对HSe领域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进行了知识组织和表征,还需要日后的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novakJD,GowinDB.LearningHowtoLearn[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p1~56.

[2]cmap.ihmc.us/

[3]省略

[4]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以Cmaptools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

[5]高波.HSe管理体系下信息化研究[J].金山油化纤,2005(1).59~62.

[6]黄红宇,张梅.河南油田HSe信息管理系统[J].电气防爆,2005(4).37~40.

[7]张美娜.基于.net的HSe信息系统中环境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吕俊明.基于.net的中国石油HSe信息系统职业健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4-01

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两大宏观背景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它们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软学科专业,毕业学生所服务的社会企业都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型行业。因而密切联系相关企业,充分考虑企业反馈意见――即企业的最新人才需求特点,成为这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主要参考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参考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说明》,以及教育学领域研究成果,制定出这两个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调整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型行业,强调对顾客享受需求的周到服务。虽然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工作要求不同,但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接触与深入了解,我们概括总结出该两大行业对员工素质的客观要求基本相同。具体概括如下:

(1)员工服务知识。具体包括: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员工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员工岗位职责的内容。(2)员工从业能力。包括: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牢牢吸引客人的交际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记忆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3)员工从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服务企业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防止员工在工作中的消极行为,而且有助于使员工的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意义。(4)员工从业心理。员工应当具备的从业心理包括态度;意志;情感。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按照(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客观要求,通过相关行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业服务与部门管理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行业知识应用能力(从业能力),并同时跃升学生的行业心理品质,最终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其中行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服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而良好的行业心理品质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旅游与酒店行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可概括如下:(1)掌握旅游与酒店行业基本知识:工作单位基本环境情况、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行业的相关岗位职责。(2)具有较强的从业能力:可概括为通用能力、基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等。基本专业能力:达到行业部门的岗位职责要求。核心专业能力: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牢牢吸引顾客的交际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记忆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3)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可具体分解为从业观念与从业心理两部分。从业观念:大局观念,主人翁观念,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质量与效益观念。从业心理:态度,意志,情感。

三、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结合能力与素质教育理论,我们结合不同专业课程主要特点,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如下:

(一)旅游管理专业

(1)必备知识为主课程: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原理。(2)必备能力为主课程:形体训练、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游公关礼仪、旅游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台服务与管理。(3)延展提高类课程:高等数学、旅游景区管理、生态旅游、中国历史文化、中外民俗、客源地概况、旅游规划与开发。(4)必备心理品质为主课程:旅游市场营销、企业实习、专业实训、素质拓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

(1)必备知识为主课程:饭店管理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中外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卫生。(2)必备能力为主课程:形体训练、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酒店英语、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台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酒店公关礼仪、现代饭店营销。(3)延展提高类课程:高等数学、中外民俗、客源地概况、茶艺与茶道、酒店公共关系部运营与管理、酒店财务管理。(4)必备心理品质为主课程:现代饭店营销、企业实习、专业实训。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本体领域本体

[分类号]G252

电子政务经历了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与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型。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化管理和充分共享是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借鉴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更优途径,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更加科学、有序,便于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为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

1 运用本体思想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1 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

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思想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知识组织中,许多学术机构都研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本体,如领域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方法本体、元数据本体等。目前,大多数本体是以领域为基础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iDeF5方法、骨架法(skeletalmethodology)、企业建模法(又称toVe)、meZHontoLoGY方法、循环获取法(Cyclicacquisitionprocess)、构建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方法等。

主题词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库库内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以及库际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导各类政务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和有效利用的核心。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信息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以实现全库信息资源的加工规范化、标识有序化以及信息共享化。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主要有以下优越性:①两者有许多相似点,如两者都包含词(概念、类)及词间关系;两者都具有等级结构、并通过等级关系及词间关系将词组织起来;两者都用来描述特定学科领域知识;两者都可以用作领域信息的组织工具。②某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包括本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这些术语都经过本领域专家多年的有序组织,可以为该领域本体的创建提供指导,主题词表中的限义词、涵义注释、等级关系、词间关系等为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属性、实例以及关系的创建提供了线索及指导。

1.2 基于本体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对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来说,政府信息资源本体就是一个正式的词汇表。本体可以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在这样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积累、搜索、共享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知识重用和政府知识共享将成为现实。

・本体可以为政务知识库构建提供一个基本结构。以描述对象的类型而言,有简单事实及抽象概念,本体可以描述静态实体部分,它们主要描述政府事件或概念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静态联系,本体也可以描述政府时间或概念的运动和变化。应用了本体,政务知识库就可以运用这类结构去表达大量无组织的政府知识和常识。

・利用本体思想构建的电子政务本体与政务数据库虽然有些相似,但本体比数据库表达的知识丰富得多。定义本体的语言,在词法和语义上都比数据库所能表示的信息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本体提供的是一个严谨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而不单单是一个存放数据的结构。

・电子政务本体可以按照领域建立不同的政务领域本体,描述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本体可以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以实现不同政务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继承,成为政务系统中可重用和共享的组件。

2 基于本体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案例――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FSSa本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建设是很多文献介绍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本体方法建设电子政府数据库。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indianaFamiiyandSocialServicesadminislra-tion(FSSa)本体,属于最上层的域本体设计,它在“家庭与社会服务”这一本体下定义了9个本体(即低收入、处于危险的儿童、精神病与吸毒、弱智、区域健康与人性化服务、医疗补助、政府机构、法律实施及财政),建立了最上层的概念关系,并用图形和箭头形式标示出了各下层本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个专业本体里所包括的术语,如图1所示。

按照主题词表的编制规则,我们把这个本体图转换成FSSa主题词表。01―06为一级概念,其下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编制的为二级概念,或称为下位类。

01mentalRetardationDisabilityontology精神不健全人一一参03

01aResidentialsuppoa住房支持

01BVocationalrehabilitation再就业

01CSupportedemployment就业服务

02medicaid(美国由各级政府资助、以助穷人和伤残这类对象的)医疗补助――参04

02aFood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4F

02Bmedicatedsystem医疗补助系统

02Cwoma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儿童

03LocalHealthandHumanServicesonlogy地区健康与公共事业――参06

03aindianaClienteligibilitySystems印第安纳居民身份识别体系

03BindianaSuppoenforcementtradingSystems强制执行贸易体系

03CnationalDirectoryofnewHires国立出租名录

03DtemporaryassistanceforneedyFamilies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

04Lowincomeontology低收入――参03、02、0l

04aenergy能力

04BJobtraining/placement职业培训/安置

04Cwoma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与儿童

04DChildCare儿童保育

04eChildSupport儿童抚养

04FFood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2a

05at-RiskChildrenontology濒危儿童――参02、04

05aadoption收养

05BFostercare看护

05Cearlyinterventionfordisabled残疾早期干涉

05DFamilyreservation/support家庭抚养

06mentalillnessandaddictionontology精神病与吸毒一一参02、03

06amentalillnesstreatmentforadults成人精神病治疗

06Baddictiontreatment戒毒治疗

06Cprevention预防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①应该面向某一个或一类具体问题构建本体。从印地安纳州的家庭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本体图中可以看出,该本体的特定领域是以家庭为主,围绕着家庭展开一系列的本体,囊括了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并着重定义了面向弱势群体的各种服务本体,最终形成了6个主要本体。②本体间具有单向或双向联系,且这些联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如低收入本体指向地区健康公共事业本体,是一种单向联系,凡是涉及低收入本体下的概念一律指向公共事业本体,即低收入群体中的问题直接由公共事业服务来解决,如04D儿童保育问题就由03D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来解决问题,而医疗补助本体与低收入本体是双向联系的。③将该本体图转化成类主题词表可以看出,本体可以表示出更清晰的关系,甚至是复杂关系。而将一个本体转化成主题词表的话,关系表示很乱,起不到概念梳理作用。

3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局部模拟

3.1 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步骤

鉴于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实际,确定以下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3.1.1 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应用的目的、范围、表示方法和用途等。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要对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体”(知识体系)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达到需求分析的定位准确、涵盖得当。

3.1.2 概念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主要概念,确立概念间等级关系,并用精确无歧义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该领域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获得领域信息最根本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

3.1.3 概念间联系 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概念间联系,如属性、种属关系、总体与部分关系、领域中的特有关系;对所收集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罗列重要的词和短语,并将其归类。还要确定概念间结构,定义类别和等级结构。

3.1.4 编码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对“概念化”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进行编码,使机器易于处理,尽量将相关领域已存在的本体集成到要构建的政务领域本体中,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在众多本体构建工具中,斯坦福大学为语义网信息资源组织设计的软件prot6g63.1的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建设工具。

3.1.5 确认、维护与评价对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价,包括本体的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等;随着电子政务领域知识的增加,本体要不断更新、不断进化,增加本体概念,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3.2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模拟一国土资源、能源本体

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笔者选定“国土资源、能源”类模拟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见表1。

3.2.1 根据概念之问的联系,编辑上位类与下位类 笔者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在prot6g63.1软件中编辑,见图2。

图2prot696编辑下的国土资源能源分类示例

3.2.2 利用prot6g63.1中owLViz工具显示概念间的关系prot6g63.1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概念间的分类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国土资源能源本体中的部分分类体系以及笔者将要研究的土地分类体系。

3.2.3 列举概念间的属性分析土地的4个下位类,它们四者可以有以下简单的关系: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依照”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具有的功能”为土地资源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所以笔者从中总结出is_according_as,isfunction_of,has_function_of三种关系(因为该软件目前不支持中文,所以用英文形式),其中is_function_of和has_function_of是一对互逆的概念,见图4。

3.2.4 为概念添加实例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下有国土资源部这一实例,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andLaw)与土地管理法规(LandRegulations),见图5、图6。

3.2.5 实现查询功能在对概念、实例及概念关系进行定义后,可以实现对其中概念或者实例的查询,见图7。

3.2.6 总结通过以上5个步骤,利用prot6g63.1软件编辑了简单的国土资源能源本体,并且实现了一些查询功能。可以看出,由一个个简单的电子政务本体逐步建设起来就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复杂本体,建立起概念间更加复杂的联系,这些电子政务本体既可以转换成数据库,又可以帮助数据库推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务查询和检索功能。由此可见,编辑大型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具有实践意义。

4 展 望

4.1 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本体联合形成电子政府的知识地图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般发展,它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需要众多领域专家的参与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充分建设后,各种电子政务底层的领域本体建设成功后,如综合政务本体、经济管理本体、信息产业本体等等,在电子政务这个大的蓝图之下,将各个本体按照其内部关系联系起来,构成布鲁克斯笔下的知识地图,形成真正的电子政府知识地图,使政府信息道路变得通畅而快捷。

4.2 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自从“三网一库”政务建设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就是先从专业化的网站开始发展并逐渐强大的。这种发展方式比起各省市地区自己独立建设更加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通信障碍。基于领域本体建设的电子政务必然会形成各领域专业化的政府功能门户网站,而且基于本体思想可以从语义层面上组织某领域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使之与因特网信息资源组织发展同步。

4.3 本体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发现新的政府功能结合点,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本体思想是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进行再组织,概念之间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关系。在概念或实例之间形成了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正因为知识节点的增多和复杂,可能会在节点处发现新的政府功能实现形式,从而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7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

2.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继而为学习其他管理学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三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观察和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培育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遭遇或面对管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因此,根据上文所澄清的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和该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未来企业家”的发展性思维,特提出下列基本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首先,强调兴趣的培育与引导,重视案例讨论与情景结合。“追求卓越,成功便会追上你的脚步”;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目标,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自身的卓越,如何使得个人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培育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知识的深度,是真正的教学首要。

尽管以基本概念为纽带的知识传授占据教学的基础地位,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有着丰富的应用素材,积极搜集、主动探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新、奇、特”的管理案例,既能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强调形成知识体系。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是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一方面是“讲”,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譬如,不同的词性就能反映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关键属性:“计划”从名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管理文件”,从动词角度理解是“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活动安排与谋划”;“组织”从名词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权责结构”,从动词的角度看是“一系列组织运行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解”,呈现概念实例——分析共同属性——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一旦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借此把握管理学原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进而为学生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筑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意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从某些角度来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性强的学科一样,在掌握基本公理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解答问题;所以,管理学原理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这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些学科特点给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推己及人,笔者主张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老师”,把知识“教”给其他学生。这一策略不仅能寓教于乐,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自我管理过程。

另外,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属性就强调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这一部分主动参与和实践,甚至创造机会或安排具体项目让学生干中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最后,合理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出版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个人偏好,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既不太现实,又太复杂。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或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的益处,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还可以做到“专修”与“选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沈鸿生.《管理学原理》的对象、体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5,(4).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8

关键词:领域本体;SSH架构;树木知识;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52-03

一、引言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植被充沛、树木种类繁多,一直是学校林学、园林等专业的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校园树木信息资源的支撑,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在上课期间奔波于教室与校园各个角落之间,认知难以全面,学习效率较低。本文旨在在数字化校园中研究并建立一个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提供林业大学校内树木资源和知识的查询和共享,方便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提高学习和认知效果。

数字化校园是现代教育的理想和必然目标,而以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库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底层以树木领域本体组织和存储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层以web主流技术架构SSH架设网站,以实现友好方便快捷的用户交互体验。该系统提供以目录树的形式展示树木知识的功能;提供按不同类别、地点准确搜素和按关键词模糊搜索植物信息的功能;提供系统管理员对校园树木信息进行管理的功能。

该系统具备多重的社会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系统后可以:

(1)方便校内林学、园林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在全校师生和社会范围共享绿色校园信息和知识,推广和发扬北京林业大学自身的学科和资源优势;

(3)辅佐学校绿化部门掌握校园内树木的生长分布情况,提高生产效率。

二、系统架构

1.树木知识本体的构建和存储

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专业领域的智能检索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域本体因为所具有的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因而在知识检索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领域本体是某个领域内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之间语义关系的集合。本项目底层基于北京林业大学树木领域本体,在已有树木植物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树木知识本体的构建和存储的基础。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模式是高效数据读取的关键。

2.业务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是指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将领域知识按照一定方式,清晰有序地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展示出来,以供方便地查询与获取知识。

本知识系统中将知识检索分为概念浏览和概念搜索两种方式。概念浏览主要实现领域本体概念的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可对领域本体的分类知识树进行逐次浏览,实现方法为对存入数据库中本体的各项根据父子关系分层,展示时从数据库中读出各项的名字以及层次、父子关系,生成一棵可以展开、收缩的本体树,将复杂的领域知识清晰地展示在用户面前。概念检索主要包括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指在特定的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搜索信息,可辅以搜索词。如在本项目里,可以选择门、纲、目、科、属、植物名、地点、花期、果期等植物属性作为搜索类别;关键词检索则是在知识库全范围内检索,系统可根据关键词在后台数据库的各个表里搜索。

系统架构严格遵守当前流行的mVC模式,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如图1所示。

3.基于mVC的树木知识网站研发

mVC是所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都应该遵守的规范。一个应用分成3个基本部分:model(模型)、View(视图)和Controller(控制器),这三个部分以最少的耦合协同工作,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首先由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请求并调用某个模型来处理该请求,再将处理的结果交给某个视图,呈现给用户。

三、关键技术

1.知识本体库的存储设计

本系统采用垂直存储方案将领域本体映射到底层数据库中。将拥有相同谓语的三元组存储到同一张表中并将谓语列去掉,仅保留两列分别对应主语和宾语。如“纲的上级是门”,在纲表中,纲id是主语,门id是谓语;“植物分布在某个地点”,在植物分布表中,植物id是主语,校内地点id是谓语。这样,知识本体库中e-R概念结构可以设计成如图2所示。[1][2]

2.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本项目可分为系统用户管理模块、植物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分类导航模块及检索模块。总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系统用户管理模块:方便地进行系统用户的管理,如系统用户后台登录,登录成功后浏览系统用户列表,新增、修改、删除系统用户信息。

(2)植物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可对门、纲、目、科、属、植物基本信息、植物名称、校内地点、植物分布、花期、果期进行浏览、新增、修改、删除操作。

(3)分类导航模块:前台首页分类导航区以目录树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通过点击来控制目录树的伸缩,点击某一个节点时,所属该节点的相关植物会以列表形式在主页面上显示,单击某一植物列表,可浏览该植物的详细信息。

(4)检索模块:可分为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用户可选择将门、纲、目、科、属、植物名称、校内地点、植物分布、花期、果期中的任一项作为搜索范围,在搜索框内可辅以关键词,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搜索。而关键词搜索则属于一种模糊搜索,根据用户的关键词在多个表中进行模糊匹配,因此将该检索称为“手气不错”。

3.基于SSH的系统架构实现

Javaee中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中的三种技术“强强联手、各司其职、协调互补”,是大型Java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是目前热门的主流组合技术架构。在系统实现中,严格遵守SSH框架的mVC模式,模型与持久层由Hibernate负责,JSp与Struts标签库则担当视图展示层,Struts2作为控制中心,负责实现控制层,Spring则负责是进行Bean实例资源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以用户检索模块中的地点检索模块为例,基于SSH的系统架构实现如图4所示。

四、小结

以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库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底层以树木领域本体组织和存储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层以web主流技术架构SSH架设网站,以实现友好方便快捷的用户交互体验,系统首页面如图5所示。本系统现已开始为北京林业大学师生提供服务(plant.bjfu.省略),获得了校内外使用者的一致肯定。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9

[关键词]本体 评估 指标体系

[分类号]G354

面对众多已构建的本体,如何将其选择重用与共享是许多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从某种层面上看,本体评估的意义在于保证本体的构建质量,实现对本体的有效管理与维护,从而为本体构建者提供参考依据,为本体使用者提供选择依据。从国内外本体评估研究看,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用户、基于任务、基于原则、基于应用、基于黄金标准、基于语料库等评估方法,基于不同的需求目的,每种方法均存在其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总体而言,这些评估方法更多地注重结果评估,对本体所拥有的概念及概念关系、应用状况等进行评价,而忽略过程评估,如缺乏对构建规划、构建过程的评估。因此,本文基于本体建设的生命周期阶段,即原模型阶段、模型阶段、应用阶段来构建本体评估指标体系,旨在确定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本体评价体系,可用于本体建设不同阶段的参考与评估。

1 本体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的多元化是评估本体的核心。就评估内容而言,多元评估要求既要体现其共性,更要关注各自本体的个性;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即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本体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本体的评估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1 本体概念层评估

概念是本体的最基本单元,概念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对于本体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2 本体结构层评估

主要包括本体概念体系的结构化及本体表示体系的结构化。本体概念体系的结构化表现为本体概念结构的灵活性及易于扩展性;规范化、结构化的本体表示语言为本体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导人和输出提供标准的机器可读格式,利于被计算机存储、加工、利用,或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为本体表示体系的结构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1.3 本体语境层评估

本体语境层表示为本体之间的关联度,通常情况下,本体之间通过建立映射、互相参考引用等方法建立概念间的语义关联,以实现本体之间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重用与共享。可通过链接或引用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估值。

1.4 本体应用层评估

以本体的应用领域作为评估对象,涉及本体系统的存储与检索、基于语义网知识层的共享和重用、基于本体的标引与语义检索、文本数据的推理研究等。本体应用层相对于其他层面,影响较小且具有间接性,因此评估难度较大。

2 本体评估指标的构建

本体从构建到应用要经历整个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原模型阶段、模型阶段、应用阶段:①原模型阶段是本体构建前整体规划及原材料的预处理过程,包括构建本体的参考本体及可行性评估、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整理网页、挖掘文本语料库等;②模型阶段是本体构建过程,包括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确定、本体构建的方法和工具选择与应用、本体与其他本体的映射、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与应用、本体之前的训练和测试;③应用阶段是本体构建完成后的本体应用状况,主要是运行中本体的监测活动,如知识工程、信息标引与检索、语义web、异构信息集成、本体推理等众多领域。

为实现对本体的整体性及动态性评估,需要对本体建设生命周期三个阶段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既能测度本体构建水平又能评估其运行情况和发展潜力。本体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1 原模型阶段

本体的原模型阶段评估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构建目的、构建规划、可行性评估、原材料预处理及选择参考本体。

2.1.1确定构建目的确认所构建的本体是否有明确的符合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符合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的建设理念,是否有总体建设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否有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2.1.2构建规划包括:①用户需求分析。确认是否有明确的应用需求,是否有可操作的调研计划,是否有详细的调研方案,是否有成文的调研报告,是否了解学科资源状况,是否掌握用户需求及特点,并评判服务模式是否有明显优势,建设效益是否显著。②方案设计。检测构建本体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项目的进度,规划实施方法,评判项目的可操作性,标准本体模型实现计划等。③团队建设。主要是明确构建本体的人员配置,要求有稳定的团队,并且应熟悉掌握知识组织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应配备技术支持人员和领域专家。④经费管理。此阶段应该有经费预算和时间预算,经费应按预算分阶段地持续投入。⑤人员合作。在本体构建的全过程都需要本体开发师(负责构建本体)、本体工程师(重用本体)、项目负责人、领域专家、行业分析家及用户进行合作共建。

2.1.3 可行性评估 可行性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是否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它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和能够去解决,包括:①技术可行性,即使用现有的技术是否能够实现构建目标;②经济可行性,即本体的经济效益是否能够超过其开发成本;③操作可行性,本体应用系统的操作方式在本体的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

2.1.4 原材料预处理预处理是由本体工程师在构建本体前对构建本体时所需的原材料进行收集与预处理,包括流程设计、网页整理、文本语料库的挖掘及对参考本体的资料获取等。在这些收集好的材料被使用之前,本体工程师还要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2.1.5 选择参考本体 包括对本体构建所参考的其他本体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所构建本体与参照本体的相关性进行评价。

2.2 模型阶段

2.2.1 本体概念构建的评估本体概念来源于文本语料库和专家的参与,以定义新概念、复用且修正参考本体中的概念等。本体概念的评估包括:①概念的完整性评估。本体的概念完整性表现为尽可能包括学科或领域的全部概念,尽管很难达到,但应包括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反映学科的新概念和专用术语、体现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所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用户的特点与需求,使其达到最佳使用效果。②概念的正确性评估。本体中的概念术语应明确、清晰、无歧义定义,一词一义,词型简练,稳定性强。③概念共享性评估。是指本体中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与观点应具有普遍性,能够被整个群体所接受。④概念可扩充性评估。概念可扩充性主要表现为在本体的发展及应用过程中应该能加入新的概念。良好的可扩充性使得本体能够随着概念的逐渐增加而不断完善,同

时这样的本体也很容易对其进行概念的修改和删除。⑤概念抽象性评估。是指概念主要体现为基本的、普遍的、抽象的和哲学上的概念,通常顶层本体概念的抽象性更高一些,领域本体是从顶层本体的抽象概念中衍生出具体概念。

2.2.2 本体概念间关系的评估 概念间关系形成的概念网络体系,使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起语义关联,为其在自然语言理解应用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体概念间关系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致性检测。本体系统中概念、断言以及其他各种概念间的关系,前后定义是否具有语义冲突,需进行概念间关系的逻辑一致性检测。②完整性评估。概念间关系是否囊括了学科所有概念的概念间关系及其类别是否完整。③可扩展性评估。本体概念间关系应具有可扩展性,以便在本体应用或后及时增加与修改。④唯一性评估。本体概念间关系应具有唯一性,即概念与概念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

2.2.3 本体映射评估 一般情况下,本体映射是基于概念定义的方法,即在映射时主要考虑本体中概念的名称、描述、关系、约束等。本体映射评估包含:①本体间的互操作性。主要针对本体间映射时的接口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如接口衔接率高,即需要人工进行概念扩充与整合的接口比较少,则说明两者的互操作性高。②重用性。重用的内容包含两个本体的概念、概念关系、属性限制等,通常重用率越高,映射的效果越佳。

2.2.4 本体表示评估 本体开发中,本体表示是对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定义,选择合适且适用的本体语言,如DL、RDF、RDFS、ontolingua、oKB、Loom、DamL,DamL+oiL、CycL、owL等进行形式化描述。评估内容包含以下方面:①语言规范性。所选择的本体表示语言对本体知识的主要元素、概念、分类体系、关系与函数、实例、公理、产生式规则进行定义时,其语言结构是否规范,语言的推理机制是否合理。②逻辑错误检查。确认是否有逻辑错误的检查能力及检查其结果如何。③语言错误检查。确认是否有语言错误的检查能力及检查其结果如何。④语言的适用性。确认所选择的本体表示语言是否适用于表示目标本体,它对知识主要元素的定义能力如何。

2.2.5本体构建工具评估目前较为成熟、知名度较高且常用的本体构建工具主要有:DamHmp(api)、Kaon、oiled、ontoedit、openCycServer、protege-2000、RDFauthor和webonto等。判断一种工具性能如何,主要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和是否便于用户使用:①可视化程度。本体构建工具是否提供可视化的本体表达视图,提供的用户界面是否便捷并使用户满意。②共享性。本体构建工具是否可供用户免费使用、下载或在线使用,提供免费软件下载的官方网站是否具有多种语言的版本。③适用性。本体构建工具是否支持Unicode字符集,工具在使用时其输入和输出格式是否支持XmL或其语法是否基于本体标记语言XmL以及w3C、iSo或ieee等其他国际组织的相关推荐标准。

2.2.6 本体整体评估 本体整体评估主要是针对本体的构建过程作出整体全面的评价:①开放性。开放性有助于促进本体与其他本体信息的共享及互操作性。完全开放意味着本体可以被自由使用或者扩展,而不加任何限制。一定程度的开放意味着本体提供者要求本体使用者遵循一定的使用条款及许可条件,实现限制条件下的部分开放。②成熟度。主要指本体目前发展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本体的相关性。它通常与一些量化指标有关,如本体的建立时间、更新时间、发展状态及被其他本体引用的程度等。③阶段评估。本体是否进行了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阶段性的问题是否解决,有没有对本体进行阶段性训练和测试。④时间成本。本体的构建时间是否在预期时间内完成。⑤费用成本。构建本体的费用是否在预算费用之内。⑥本体管理。包括本体的进化管理、版本管理、存储与交换管理。要求有本体专门维护机构,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并依据学科发展和标注实践制定了本体概念与概念关联的增、修、删的原则与标准。本体有不断更新的版本以及现实本体的稳定运行、本体存储方式、高效的存取性能、遵循有关标准协议、能够实现不同本体间数据的相互交换。

2.3 本体应用阶段

本体的应用评估主要包含:本体系统辅助功能、语义标注功能、语义检索功能及文本推理功能。

2.3.1 本体系统辅助功能 本体系统辅助功能主要指该本体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与用户的交互。是否提供了与用户的交互机制,提示信息有效、直接,交互语言友好,可视化结果直观、易懂,能够为用户的操作提供适当的引导。②开放性。与本体管理工具和本体应用系统连接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用户来讲是否容易使用与操作,是否可以免费获取,获取的方式是否快捷等。③个性化服务。所构建的本体应该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与信息推荐服务,要有清晰的整体说明、详细的功能使用说明与信息注解、帮助信息,并可根据用户关注焦点来选择个性化服务。

2.3.2 语义标注功能语义标注实为运用本体的词汇来标注语料库与web资源,通过添加语义元数据,使其内容被人或机器所理解。语义标注所要评估的内容是覆盖率、标注工具的效用性、标注结果的准确率。①覆盖率。覆盖率是指本体中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在语料文本词汇中所占的比例。覆盖率越高,说明本体描述领域内概念的广度越高,全面性越好。②标注工具的效用性。检测标注工具是否支持各种类型、各种介质资源的自动标识,是否提供了本体概念和关键词标注,是否描述了元数据的标准与通用性,标注流程是否方便,且对于应用用户是否适用。③标注结果的准确率。是指正确的标注结果数占标注数量的比率。准确率越高,语义标注功能越强,可以为进一步的语义检索奠定基础。

2.3.3 语义检索功能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旨在利用本体中的概念实现对用户信息需求及资源的语义理解与分析,实现概念层面的检索,提高查询的精确率。其功能评估包含以下内容:①查准率。指系统所检索出的术语中有多大比例的术语是相关的,而不考虑它没有检索出的相关术语。精确度越高,就越能有效地确保系统已识别的术语是正确的。②召回率。召回率是系统检索出的相关术语占总相关术语的比例,即检测有多大比例的术语是系统应该识别而实际上识别了的,而不考虑有多少不合格的识别术语。召回率越高,就越能确保系统没有错过正确的术语。③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检测系统识别用户检索语言的能力,即问答系统根据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具有深层语义理解的能力。比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对开放域的答案抽取水平,所涉及的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基础处理能力。④用户满意度。是指用户对输出端结果的满意程度,即输出的结果是否为用户所提问题的答案,涉及答案的详细程度、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时间间隔及人机界面操作的便捷性等。

2.3.4 本体用于推理本体描述语言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对知识表示的研究,因此本体的描述语言不仅仅需要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和语义与充分的表达能力,更需要有效的推理支持:①工具的有效性。推理工具是否支持多版本的语言规范,是否可以方便地访问标准语言的类及属性,是否支持基本的对list的处理,是否可以实现类的层级访问和使用,是否可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推理等。②概念的可满足性。是否存在相应的解释使得概念成立。③实例检测。是指检测某个概念所对应的所有实例的集合。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篇10

一、本体论概述

本体(ontology)属于哲学方面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注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1993年,Gruber对此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上对本体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它是指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Studer对此进行研究与总结后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共享”是这一概念中的4大特征,它们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有知识表达的意思。我们将本体理论运用到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档案资源进行描述,并统一数据采集模式,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提取。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借阅管理、档案录入、档案检索、档案备份与恢复等。

二、数字档案系统利用本体建模流程

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本体是档案范畴内的专有概念,用于表示某个专门领域范围内的全部知识。领域本体是专业性范畴,可详细描述出某个学科内的关键词条与这些词条间的关系。有时描述的内容还涉及到该学科内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具体来说,档案领域本体就是针对查询功能的档案领域建模的结果。通过充分挖掘将与档案有关的所有查询操作均抽象为同一组概念。档案本体对现实活动中档案的解释,是基于概念结构与抽象空间两个方面的,属于一种系统化过程。创建本体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能保证本体构建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本体构建流程包括四步:确定需求分析、创建共享词库、表示本体、客观评价本体。

本体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类,定义本体中的类实际上就是明确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并明确类的属性以及类之间的约束关系。对于概念层次的分析主要有3种方式:分别是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综合法。自顶向下法是指在某一领域中从最大的概念开始,逐步添加子类,从而将概念细化。自底向上法则相反,是从最小的类定义开始,逐步向上将这些相似的类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概念。综合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是从定义类开始。比如,以档案本体为例,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类有档案与档案信息两个。在检索档案信息时,用户可将题目、档案号、分类号、责任者、关键词等作为检索条件。因此,顶层概念就是owLthmg,中间层概念包括档案与档案信息,底层概念中档案对应的是档案类别,包括文学档案、历史档案、科技档案等;档案信息对应的是卷宗号、案卷编号、题名、文号、文种、密级、保管期限等信息。

三、利用protege构建档案领域本体

根据目标客户的具体需求来建设档案管理信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protege是基于面向对象的JaVa的一种开发工具,支持类、元类及属性的oKBC兼容。在利用该工具构建本体时共有4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确定类与所属层次、明确属性,添加实例。在设计档案检索领域中的本体时,借助该工具生成owL文件,达到检索目的。

当需要输入实例时,必须先确定类与属性的结构。比如,要将一个有序的子类插入到已排好序的父类中,可选用数据结构算法描述其中的任何一种插入算法,包括直接插入、两路顺序插入、表插入等。若要添加实例,还需利用individuals标签内的5个面板,涉及到的属性内容主要有类的思想、实例名称、性能复杂性等。下面,我们以直接插入为例进行阐述:individual: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转化为具体文字描述:某个有序序列[1...,i-1],共有i-1个元素,若要插入r[i],那么,序列的元素个数就变为i个,新序列为r[...i]。在插入时必须注意存放序列的数组不准越界,可采用顺序查找算法,在r[0]的地方设立一个“监视哨”,任何插入操作均是从“i-1”向前挨个搜索,记录能在查找过程中顺序往后移动一个位置。简而言之,排序的过程需完成的插入操作有(n-1)次。将序列中的首个元素作为最简单的有序序列,并从第二个记录开始依次添加到该序列中,直到全部记录均被插入到序列当中。这里的序列是采用关键字进行排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