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技术方法十篇医学技术方法十篇

医学技术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5:16

医学技术方法篇1

近年来,由于国家药监局实行GSp管理规范,加强了对医药公司的日常监管,各医药公司也在此情况下加强了药品的质量,为药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方法还是传统方法,缺乏科学的创新。本文从一些方面对医药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1供应商与现营药品的管理

医药公司需要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医药公司现有的供应商的资质证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确定供应商网上资质证件更新信息的准确性,对供应商的无不合格公告和违法公告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供应商公司的资质证件缺乏有效性或者到期没有进行信息的更新,或者存在违规违法的行为,则应当立即中止与其合作,避免公司药品经营受到影响。对于医药公司现有经营的药品品种,在管理过程中要设立药品质量档案,安排计划对现有经营的药品进行生产批准文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药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核查;对于已入库的药品,要定期对其说明书上文字、图案、标签的变化情况进行审核,对于没有经过首营产品重新审批的药品,要对其外观的质量状况进行核查,注射药品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见异物;医药公司要定期上网对现营药品的质量公告的状况进行核查,对于出现的变化及时备案。对于没有及时进行注册文件审批更新和没能及时根据GSp规范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和说明书更新的产品,应立即中止经营,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合法性,降低医药公司的经营风险。

2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产品的质量,因此,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以技术管理上的创新作为基础,提高管理效率。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需要走技术协调的路线,以此来加强医药公司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会为人们带来学习、生产、生活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药品的质量。

3买入药品管理验收

3.1加强对买入药品的验收医药公司对买入药品要实行严格的验收,需按照国家的GSp规范的要求和公司的规定,对买入药品实行逐批的抽样验收,对于双批号的合箱药品需要分开进行验收并进行登记,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合箱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记录批号,如果药品品种没有出现合箱的概率为零,则需要查询该品种供应商的质量。一般来讲,在药品的生产中出现合箱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如果供应商所供药品没有出现过合箱现象,在存在人为改变生产批号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混批现象,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出现混批现象的药品按劣质药品处理;如果供应商所品的合箱现象在包装上没有体现,则在出厂和运输途中必然出现混乱,导致分不清合箱的产品。在发现供应商质量问题而退货的情况将为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因此,医药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药品的验收。

3.2加强对到货产品检验报告的检查根据国家GSp规范的要求,医药公司买入首营药品时,需要对供应商买入同批药品的合格质量检验报告单进行检查,对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与审核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检验项目的一致性进行核查,如果出现检验报告的检验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或者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少于质量标准的情况,则应立即中止该产品的买入验收工作,避免对公司产生影响。针对现营药品品种,需要定期要求供应商提供同批检验报告,对报告进行严格的核查,从而保证现营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安全性,当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时,需要立即中止该品种的买入。

医学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信息技术任务

一、引言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达到毕业即上岗的零过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达到让学生到医院工作之后就能快速地掌握对医疗管理软件的操作,而要培养出这种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掌握管理软件的运用型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对卫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常识性的了解,而另一方面主要是能很好地操作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系统软件。[1]

二、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要想顺利地让学生操作好医院实际环境中的医疗管理软件,就必须让学生在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真实地面对医疗管理软件,并能亲自操作。这就存在一个高职院校对使用何种医疗管理软件平台的选取。目前对于医疗管理软件市场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卫生机构下所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都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四川乐山本地的几家市级医院也没有做到统一医院管理软件的使用。现在各家医院都相继推出了医院“一卡通”服务,但是这种所谓的医院“一卡通”仅仅支持的是医院自己的信息共享,而要到另外的医院就诊又必须办理另外这家医院的“一卡通”。医院的信息技术化本是用于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大众的思想来进行设计的,但是不同的医院所采取的不同的管理软件却又在无形中增加了广大群众的麻烦,一个人往往必须办理多家医院的一卡通。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因为多数患者不可能只固定在某家医院就诊,而这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毕业生就业时并不会只集中到一家医院工作,而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市级、省级、部级的医疗机构就职,甚至有的毕业生会直接选择到国外医疗机构就职,因此要通过在高职院校中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而掌握所有的医疗管理系统软件这也是不现实的。[2]

现在国内的医疗软件一般都是医院请医疗软件制作公司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方便院内使用的目的。作为医疗机构,就算在不同的医院,但是它们的管理流程仍有很大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这也体现在医疗管理软件的设计中,虽然操作界面可能不同,但是操作的流程和操作的理念是相似的,因此只要能把握住这点,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会让学生即使处在不同的医疗管理软件中,也能头脑清晰地进行操作。现有的医疗软件用得最多的是中联的医疗管理系统软件和九阵的医疗管理系统软件,医疗软件设计公司在设计时都是按照医疗的实际操作流程进行软件设计的,设计的重点在于流程的正确性和操作的简易性,能直接用回车键完成的步骤绝不会让操作者必须用鼠标来进行完成,因此掌握流程的条理性是操作者学习的重点所在。只要操作者对于操作的身份明了,明白该角色的流程操作,就能按照相应的步骤对医院管理软件进行操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医疗管理软件时最主要的是带着问题去学,头脑清晰的进行流程的操作即可,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时最应该注重的关键点。

采用多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成为了医学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每学一个操作首先明白要做什么,带着任务去学习,就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拘泥于计算机的操作本身。比如病人刚到医院时需要建立一张本院的一卡通,这时作为门诊管理的护理人员,就必须为患者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办理“一卡通”卡片。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可以安装目前医院中最常用的两款医疗软件用于实操,中联的医疗管理软件和九阵的医疗管理软件。在这里我们使用九阵的医疗管理软件,那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阐明操作目的,再进行具体方法的讲解。比如在这里有两种方法来进行一卡通的办理,一种是快速建档,一种是正常建档。通过这种从目的来进行分解的方法学习操作,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角色明确,任务明了,这时教师再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难点进行分解和点评会让学生非常容易地学习好医疗管理软件。[3]

三、结束语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的提升,着重是让学生掌握到教学方法,掌握能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方法,这样不管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是身在何地,使用何种医疗软件系统,都能运用相似的思路和操作程序最终达到尽快上手的目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可移植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操作效果。高职院校一定要服务地方经济,注意与当地经济的接轨性,采用的实践教学环境应多从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今后的就业机率。最好再结合全国和省级大部分的软件应用情况来做出相应的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新软件的举一反三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增加更大的竞争力。[4]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叶明全.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4]卫生部.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医学技术方法篇3

技术预见是可能的。技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源于社会并作用于社会,而非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自主发展;技术的存在方式是实践,受人的价值意识支配,服从于人类的目标制约;任何技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并与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系;技术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累积性;技术产生、生长、发育、成熟和消亡的过程具有生命周期性等特征。技术预见不仅具有历史阶段性和时效性,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是由于技术发展虽然可能预见但并非完全必然,并且受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和预见能力的制约。

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术预见有一些基本共识的原则。日本科技厅在技术预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归纳了4条基本原则:①需求性原则。即技术预见不仅要考虑技术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和社会对技术的需求。②全面性原则。即技术预见应该覆盖所有技术领域,而非个别领域。③可评价性原则。即对不同技术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并优先排序。④可预见性原则。即对拟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技术进行预见,包括专家对技术的期望目标、确定目标以及实现时限。Benmartin在此基础上又研究提出了技术预见的“6C”原则,即沟通(communication)、聚焦未来(concentrationonthelongerterm)、协商一致(consensus)、协作(co-ordination)、承诺(commit-ment)和理解(comprehension)。

技术预见的内在要素一般包括目标的设定、主要任务的设定、技术清单的制定、专家网络的建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方法工具的选用等;外在要素主要是技术预见的外部环境及影响。技术预见的常用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讨论、情报研究、文献计量、专利分析、技术路线图、环境扫描、Swot分析、头脑风暴、相关树法、矩阵分析、技术经济研究等。日本对247家研究机构所用的技术预见研究方法调查发现,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相关树法非常适合于长期技术预见(5~30年),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和经费;专利统计分析非常适用于短期技术预见(5年内),既有效又易操作。在技术预见方法运用上,欧洲多采用德尔菲调查和情景分析;美国和澳大利亚则更倾向于关键技术选择。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和专家讨论,辅以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和情报研究。虽然各国也都认识到目前采取的技术预见方法组合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技术预见在集思广益、塑造未来方面的作用仍然无法取代,因为基于沟通、协商、合作的技术预见活动过程本身就已经非常有价值。通常,技术预见包括4个部分:①情景分析;②重要、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研究;③热点专题研究;④大规模德尔菲调查。

技术预警

技术预警(technologywarning)是指对潜在对手可能形成的“技术突袭”(technologysurprise)事先发出警报。技术预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展望,它是从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持己方军事优势、防止对手技术突袭为宗旨的技术发展预测。所谓技术突袭,就是指以独有的技术成果或压倒性技术优势突袭对手。

技术突袭和技术预警的概念都是由美国防情报局首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美国防情报局技术预警的基本原则是:①与国防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确保所选技术与未来作战能力密切相关;②充分关注“焦点”技术,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③反映科技的前沿发展,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技术预警的实施步骤是:①确定未来应具有的军事能力;②确定潜在对手有哪些正在发展的技术可能会对其重要军事能力构成威胁,以及有什么线索或迹象表明对手可能采用或开发了这些技术;③对这些技术的可实现度、成熟度以及可能对己方军事能力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④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技术进行优先排序,并协助“技术预警”结果的执行部门优化资源配置;⑤确定并分配情报信息搜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研究,并就如何保持优势向决策层提出详细建议。

例如,美国防情报局2005年5月的《在全球技术进步时代避免技术突袭》研究报告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能影响未来军事行动的实施及国家安全,如脑成像技术、Dna隐蔽通讯、非致命性传染病”;“脑成像技术有助于了解军队战备的行为动机、能力意愿和精神压力因素,可能被用于进行心理战、情报战”。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基础

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实践,遵循一般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同时,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技术需求和技术来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

认识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是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科学哲学基础。军事医学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特定范畴,遵从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技术呈现大致划分为3种途径6种形式,即缓变、突变,分化、渗透,组合、融合。缓变是指技术呈现指数或对数线性增长,往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积累,通常呈现为技术的非质改革和性能提升。

突变是指技术呈现重大突破或原始创新的非线性增长。突变有突破和原创两种基本形态。突破型往往有漫长的技术发展前史,呈现为不同于常规改进的重大质变。原创型则是与以前技术全然不同的、开辟全新领域的技术突现,通常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最高级的技术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重大原创型的技术突破绝大多数是基于科学原理的技术突破,而几乎不可能依赖经验积累或实验试验获得。分化是指技术呈现多向演变。分化通常是在某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向不同的应用目的演化为新的应用技术。如20世纪下半叶生物技术取得突破后,迅速分化出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军事生物技术等若干新兴生物技术群。

渗透是指技术呈现多学科或技术领域的交叉影响和吸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技术渗透的科学和技术环境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技术渗透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组合是指技术呈现的单项相加或多来源综合。

技术组合通常表现为包含多项技术单元的新兴技术群集,在各单项技术之间少有非线性作用,一般也不产生新的技术涌现。融合是指技术呈现的多项集成或多来源汇聚。技术融合通常也表现为新兴技术集群,但其区别于技术组合之处在于它包含的不是各单项技术单元,而是各单项技术单元的某种元素;在各单项技术之间发生了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技术涌现。

军事医学的技术缓变通常发生在军事医学技术体系范畴内;技术突变通常是基于新的军事医学知识发现或生命科学原理揭示;技术分化主要有军事勤务相关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的分化两大类;技术渗透主要有生命科学、一般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向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转化;技术组合有军事医学领域内的技术组合,也有军事医学与源于其他领域的渗透技术的组合;军事医学的技术融合则主要是其他若干领域的技术与军事医学领域相关技术的汇聚,进而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n)、生物技术(B)、信息技术(i)和神经认知科学(cognition,C)相融合产生的nBiC融合技术。

2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

分析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基础,是明确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技术选择、评价、预测、排序的准则和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可以分为以下若干类。第一类是军事医学作用体现或功能发挥的技术需求,如发挥卫勤保障功能的技术需求、提升“人-武器系统”效能的技术需求、服务武器装备研制的技术需求、服务战斗力生成的技术需求、服务国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功效技术”。

第二类是军事医学研究的技术需求,如军事医学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药物研发、工程建设等技术需求。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工具技术”。第三类是军事医学建设和发展的技术需求,其中绝大部分是一般医学、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通用技术或支撑技术,也有部分是具有显著军事医学自身特征的技术。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支撑技术”。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广泛的。军事医学涉及范围很广,从科学、技术、工程到管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装备研制到卫勤保障现场实践,从医学、药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到军事学,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军事医学的作用和功能发挥、科学研究需求到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到海洋技术等。

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长期的。作为国防的长期性和战略性需求,军事医学的使命、任务是长期的,因而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也必然是长期的、持续的。只要军事仍然存在,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就不会终结。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动态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在不断革新,武器装备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军队的使命任务在不断拓展,卫勤保障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也必然不断更新。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医学技术需求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

探讨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是为了指导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技术扫描范围。

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自军事医学长期实践经验的技术。如战创伤救治中的清创术、延期缝合术、骨折固定术、分级救治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军事训练伤病防治的关节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等传统医学技术等。这类技术中,有些是偶然的发现,有些是经验的积累,有些是不断试错的结果。这类技术源于军事医学需求,具有长期实践历史,带有显著经验特征,通常是军事医学所特有的技术。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的技术。如基于伤口结痂原理的烧伤救治技术,基于血液分型、免疫排异、组织相容性发现的野战输血技术,基于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损伤与修复生物医学原理的医学防护、诊断、急救、治疗技术等。这类技术是必须有了科学理论或原理才能产生的技术,也是无论如何进行经验积累也不会产生的技术。这类技术基于军事医学科学原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军事医学特色;与实践经验型、试错探索型军事医学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科学理性;源于军事医学,但也可能适用于一般医学。

来自其他领域的技术。在军事医学技术体系中,有许多技术是从一般医学技术领域、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军事科学技术领域、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等“拿来”或“转借”的技术。如微生物检验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生化分离分析技术、装备和药物制剂的柔性制造技术、流行病学遥感监测技术、生物计算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尤其是支撑军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各类工具技术、平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固化于科研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等,几乎都是“拿来”技术或“转借”技术。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策略

虽然军事医学是一个兼具科学、技术和工程特征的复杂系统,但是以技术为主体特征。因此,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比一般基础科学领域更显重要。

1任务和目标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的是,将军事医学与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国防、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进行系统化的整体研究,为军事医学共同体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在共同探索和选择未来技术需求、寻求利益平衡方面,构建一个沟通、协商与交流平台,促进军事医学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形成军事医学科技战略分析、预警、决策机制,不断调整和校正对军事医学未来技术需求的认识,提高军事医学适应军队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把握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升军事医学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军事医学的科学发展。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任务是,通过系统地研究军事医学及其相关的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探索军队和国家对军事医学未来的技术需求;识别和筛选出那些可能给军事、国防、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最优化军事效能,或最大化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军事医学技术领域;识别和筛选出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可用来促进军事医学发展的通用、基础、关键和前沿新技术;对军事医学技术的军事功能和创新政策等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加强军事医学战略预测与科技管理、提高科技战略分析与规划的水平、优化科技资源的组合与配置提供支撑。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是,监测世界军事医学技术发展及其趋势,把握军事医学技术发展机遇,制定军事医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军事医学技术创新重点,调整军事医学创新政策,提升军事医学的保障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军事医学技术预警的重点是,关注武器损伤与医学防护相关的“焦点”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防范对军事医学的“技术突袭”。

2指导思想和原则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聚集技术、着眼发展、引导决策。面向未来,即科学预测、理性选择、主动塑造军事医学技术的未来。军事医学技术的未来富有挑战、竞争激烈。军事医学未来技术中的大部分是可预测的,也是可选择、可改变和可塑造的。聚集技术,即以军事医学相关技术为焦点,广泛扫描新技术领域并预测其潜在军事医学作用,评价和预测军事医学技术的军事、科学、经济和社会功能,重视技术创新的活跃性,关注技术竞争的全球性,防范技术功用的负效应。着眼发展,即打破常规、超越阶段、跨越发展。选择的军事医学关键技术或战略核心技术领域,必须有利于军事医学的战略跨越、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引导决策,即正确引导军事医学科技决策。通过持续、广角、前瞻、规范的技术预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思想的具体表达,是对技术预见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预见活动,经过了仅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的单纯技术预测的第一阶段、复合考虑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双重特征的第二阶段,已经发展成熟为关注“选择-决策-行动”三位一体的现代技术预见阶段。随着技术预见的发展,技术选择的准则也相应发展。其中,温伯格准则被作为技术选择的重要准则,包括内部准则和外部准则两方面。内部准则即效率准则,指技术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与预期实现时间;外部准则即用途准则,指技术的科学、技术、军事、经济和社会价值。继而,布鲁姆利又发展了温伯格准则,增加了结构准则,即促进科学和技术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效益最佳。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①军事需求原则,即所选技术是军事医学、卫生勤务、军事需要的技术;②选择评价原则,即广泛扫描所有领域可能应用于军事医学的相关技术,对其军事医学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评价并按优先排序;③技术期望原则,即所选技术自身具有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能,在预期时间内达成军事医学应用的期望目标。军事医学技术预见是技术预见在军事医学领域应用的一个特例。军事需求导向和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是遵循系统思想方法的要求,也是科学性的保证。

3程序和方法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程序包括技术预见工作的组织程序和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程序。工作的组织程序是指选择研究专家、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工作目的、明确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要求等。研究的逻辑程序是指针对目标对象“技术”的描述、分析、评估、预测、策略等研究路线或流程。

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需要学习和运用被世界科学技术共同体共识并通用的技术预见方法,而不是建立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科学、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对保证技术预见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技术预见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直观方法、哲学方法、计量-统计方法、规范方法等四大类。

直观方法的典型代表是德尔菲法,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专家判断带有经验、直觉、常识、任意等特征,显得不够“科学”和“规范”,但不可否认,一些优秀科学家的“天才直觉”、超群智慧和战略眼光,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德尔菲法一直是世界各国技术预见中常用并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较广泛地获得专家对备选技术或未来技术的意见,特别是技术的重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合作与竞争对手、优先领域等5个方面的判断。其有效性取决于应用者对专家咨询思想、方法、程序、规范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专业领域的深刻认识,对咨询问卷的科学合理设计,专家的合理选择,以及对结果的正确分析等。哲学方法也是技术预见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与直观方法相比,更系统、全面并富有理性。这类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比较与类比、普遍化与特殊化、抽象化与具体化、简单化与复杂化、还原与整合等。

计量-统计方法是技术预见的常用方法,包括文献计量、知识计量、经济计量等,衍化出趋势外推法、时间序列法、关联矩阵法和若干统计学方法,并进一步衍化出增长曲线法、知识图谱法等若干新兴的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方法。这类方法对于建立相关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规范方法是根据明确目标来进行预测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相关树法、形态模型法、任务流图法等3种。其中,相关树法的每一结点表示目标,各分支表示问题或解法。

4重点和关键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重点是,广泛扫描、科学选择、客观评价、重点推介需探索的前沿技术,需转化的成熟技术,需拿来或转借的相关技术,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需综合集成的实用技术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关键是,明确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技术选择、评价、预测、排序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拟订备选技术项目的扫描范围、清单和分类规则,建立技术预见专家网络和评价程序,规范技术预见的方法和研究过程。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质量判识主要包括4个要素:定性、定量、定时、概率估计。“定性”是指技术预见的正确性与否;“定量”和“定时”分别指技术预见的内涵和时间的准确性;“概率估计”是指技术预见的程度、比例、或然性大小等预测的准确度。其中,定性预测最重要,如果定性预测不正确,其他要素的准确性都不成立。

不同需求的军事医学技术预见,其重点和关键也不同。按军事医学技术的覆盖范围,可分为世界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国家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等;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动力模式,可分为卫勤需求导向的技术预见、军事医学技术供给导向的技术预见、军事医学勤务需求和技术供给双重导向的技术预见等;按涉及的军事医学领域范畴,可分为军事医学综合性技术预见(如军事医学技术规划)、军事医学某专业领域技术预见、军事医学某专项工程或装备的专题技术预见等;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时间期望,可分为近期(通常3~5年)、中期(通常5~15年)、长期(通常15~30年)技术预见。例如,卫勤需求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明确的勤务功能需求(聚焦“点”)、充分的需求论证和功能目标的技术解析;研究的关键之一是勤务目标的功能预测和经济测算;研究的必要方法是“市场德尔菲法”。与之相比,技术供给为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广泛的技术供给(开放“面”)和全面的技术扫描(技术搜索);研究的关键之一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发展潜力、应用方向和效果影响;研究的必要方法是“技术德尔菲法”。而军事医学勤务需求和技术供给双重导向的技术预见,则是基于上述两类技术预见“耦合”设计的复合研究,综合评估是其核心环节,“目标-技术-技术”矩阵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

5难点和对策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理论困惑,也是所有技术预见的共性问题。其一,在哲学层次,技术预见的主要思想障碍在于技术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之争。其二,在实践层面,技术预见的主要现实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技术发展的自主性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性,技术精英的远见卓识与民主决策“多数原则”之间的矛盾。

医学技术方法篇4

1中医优势技术标准化相关概念 

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的一部分,是为便于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术语、诊断方法、辨证规律、治法治则、治疗指南、疗效评价及相关管理和工作事项等一系列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而制订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研究”重大项目。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给出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概念的明确定义,笔者翻阅了大量文献并对其相关概念做了深入研究。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相关概念包括中医优势病种、中医医疗技术、中医特色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归纳总结。所谓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是对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总结,阐明其机制,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门技术。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应用方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 

《常见中医优势病种治法集粹》中指出,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是指在疾病总体和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防治上,中医的效果较西医为优的病种。它是对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总结,阐明其机制,并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门技术。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 

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前进,在标准数量、质量、人才培养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但尚未制定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各个部分的子框架,如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针灸标准体系框架、推拿标准体系框架等。这就导致了标准制定的级别、先后顺序、急迫程度、空白领域等方面无法从宏观上把控,使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和突击性,继而导致目前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缺乏一致性、延续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具体的标准制定工作是基础,但其组成方式并不是简单的罗列,不同的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平行和交叉的关系。如《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与《GB/t22163—2008腧穴定位图》,在内容上是互补的,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十部分:穴位埋线”中,它们之间是平行的。可见,从整体上梳理和把控各项具体的标准,宏观上统筹安排,建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推进标准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治疗技术的一部分,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化框架体系构建工作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3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3.1标准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研究 

对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体系框架构建研究起指导作用。研究包括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工作原理、构建步骤、体系框架设计及体系表编制方法等相关知识。 

3.2国内中医治疗技术标准化工作发展现状研究 

对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国内中医治疗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水平以及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目前中医治疗技术标准化工作现状及中医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情况,明确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3.3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内涵和外延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尚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将影响后期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因此在研究之初,首先需要对其定义及包含范围进行研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与其相关的概念,如国家已给出定义的中医优势病种、中医医疗技术、中医特色疗法等,可以对于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定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尚未公布哪些技术属于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而本研究的目的是要以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为对象进行框架体系构建研究。框架体系的构建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再进行分类。所以,在收集数据时,应尽量扩大范围,以保证目前具有中医学优勢的技术及将来会归入到此范围的技术都能够顺利纳入框架体系。 

为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笔者从以下3类国家已经的技术进行数据收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中医部分);(3)中医优势病种对应的中医治疗技术。

在掌握标准体系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中医优势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标准体系在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的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现行、在制、预制中的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对中医优势病种176项、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1100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确定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标准体系框架和分类层次,提出顶层设计方案,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整改,形成有利于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规范、推广及发展的标准体系。在构建出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初稿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专家意见,不断完善框架体系。通过专家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调研、远程咨询等多种方式大量收集专家意见,确保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框架体系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标准体系构建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层次结构的确定;(2)分类组合的确定;(3)具体每一层内容的确定。原则是从个性特征中寻找共性特征,每一层都是下一层的提炼,具有共性特征的标准处在同一层,最底层是个性标准层,即专用标准层。共性标准是表达若干标准间共性特征的标准。 

前期的研究已初步确立了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的第1~4级的框架架构,见图1。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体系划分办法,遵循标准体系框架的划分原则继续向下细分。在继续细分的过程中,汇总标准制定方面的专家以及一线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使用者及研究者的意见。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为了能够使具体的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更加便捷系统地归入本框架,在原先已分好的第3层与第4层中间又加入技术规范、操作指南、仪器设备标准等内容,即共性标准层,因此新的分类将原来的第4层改进为第5层。以治疗操作标准为例,第4层分为技术规范、操作指南、仪器设备标准、教学标准、科研标准、推广技术标准、其他7大类。下一层即第5层以操作指南为例,其分为针灸疗法操作指南、推拿疗法操作指南、内治疗法操作指南、外治疗法操作指南、其他五大类,如图2所示。

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是标准体系建设的核心。为有序、高效、快速和安全地推广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技术标准体系分类的过程中,笔者借鉴中医针灸标准、护理标准、中药标准等多项标准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标准体系的分类方法。结合目前已收集优势病种176项,如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肝豆状核变性、心悸(心律失常)等。收集中医优势病种对应治疗技术719项、卫计委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第1~2批共143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第1~4批共238项,如围绕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顽固性疼痛、下肢静脉曲张、过敏性疾病、脑源性疾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小儿腹泻、湿疹、时疫病、急危重症、糖耐量低下等。并在整理分析如《GB/t21709.7-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等具体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类研究,用以验证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本分类方法以中医治疗技术为研究对象,借鉴针灸标准体系框架构建方法、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等内容,分类方法与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卫生适宜技术等中医药的其他技术具有兼容性。 

本研究确定了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的标准体系框架和分类层次,提出了顶层设计方案,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整改,不断地完善该体系。其中争议较大、修改时间较长的是针灸疗法操作指南中的针疗操作指南的分类问题。最初的分类思路有3种,(1)按照针具进行分类,如磁圆梅针操作指南、锋勾针操作指南、芒针操作指南等;(2)按照部位进行分类,如眼针操作指南、耳针操作指南、头针操作指南等;(3)按照刺法进行分类,如输刺操作指南、经刺操作指南、远道刺操作指南等。 

为了在3种方法中选择最适合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发展和推广的分类方法,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问卷法,分别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铁路中心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以及地级市的盐湖区中医院、新绛中医院、稷山中医院、万荣中医院等53家医院进行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框架体系构建研究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15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88.26%。另外,还邀请山西中医药管理局、医院、药店、卫生所、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名业内专家召开研讨论证会。综合分析调研结果,最终选择支持率最高的方案,即按照针具对针灸疗法操作指南进行分类研究。 

技术标准的第6级框架以治疗操作标准类中的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操作指南为示范进行细分,将针灸疗法操作指南分为针疗疗法操作指南和灸疗疗法操作指南两大类。第7级将针疗操作指南按照针具进行分类,分为磁圆梅针操作指南、饞针操作指南、圆利针操作指南等部分。灸疗操作指南分为艾灸操作指南和其他灸操作指南两大类。第8级又将艾灸操作指南分为艾炷灸操作指南、艾卷灸操作指南、温针灸操作指南、温灸器灸操作指南4类。其他灸操作指南分为灯火灸操作指南、天灸操作指南、其他操作指南3类。推拿疗法操作指南按照治法分为按法操作指南、摩法操作指南、推法操作指南、其他4个部分。内治疗法操作指南按照治法分为汗法操作指南、下法操作指南、吐法操作指南等部分。外治疗法操作指南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中药外治操作指南、夹缚固定操作指南、牵引疗法操作指南等部分。中药外治操指南的下一级又分为敷贴法操作指南、涂搽法操作指南、熏蒸法操作指南等部分。如图3所示。 

4小结 

医学技术方法篇5

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由2002年7月19日卫生部令第30号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共7章48条。第一章总则,共4条,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内容。第二章专家库的建立,共4条,包括专家库的构成和人员条件等内容。第三章鉴定的提起,共3条,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如何提起等内容。第四章鉴定的受理,共5条,包括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的要求等内容。第五章专家鉴定组的组成,共10条,包括专家鉴定组的构成等内容。第六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共19条,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等内容。第七章附则,共3条,包括施行日期等内容。

问:何谓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

问:如何提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九、十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问: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有哪些要求?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问:缴纳鉴定费有何要求?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时限上有何规定?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鉴定由专家鉴定组组长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陈述顺序先患方,后医疗机构。(二)专家鉴定组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提问,当事人应当如实回答,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三)双方当事人退场。(四)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五)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

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包括哪些内容?

医学技术方法篇6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涵盖的内容

现在,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再不是过http://去的望闻问切了,而是基本上是采用西医的方式,用仪器进行检验,早已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对于医院来说,也在这种趋势之中改变了原来的医用设施,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早已是昨日黄花。目前,一般有条件一点的医院都拥有具有良好的工作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走的是技术化的路子,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方面的实验时,早已摒弃了原先使用的化学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精确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对比法。在检测时,引用了现在比较先进流行的方法,是酶偶联连续检测的免疫学方法。另外,在试剂的选择上,也是选了更为合适的液体双试剂,相比之前采用的冻干试剂,采用现在的试剂可以使检测结果更精确、更准确。在临床免疫学方面,检测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克隆抗体出现以后,很多地方需要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克隆技术中需要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地方很多,标记免疫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进行抗原抗体的检测中,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同时也渗透有检验医学的内容,也会应用到检验技术。由于检验医学的出现,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得以实现,各种培养基的质量也得到保证。

2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2.1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2.2注重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2.3融入自动化技术: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

转贴于http://

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http://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医学技术方法篇7

医学临床“三基”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更好地抓好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医务人员“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以考促学,狠练基本功。以医学临床“三基”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三基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目的

“三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目的为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水平。按照要求,卫技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三、培训方法

(一)

采取分级分类培训原则:初级职称人员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参考书籍为新版的《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以及本学科教科书、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各专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

(二)

个人自学为主,科室和院部组织培训为辅。每月一次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培训要求有记录。

(三)理论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

(四)徒手心肺复苏采取现场培训、考核的方法。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安排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2、考核阶段(11月1日至12月20日)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

3、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季度1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季度1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学科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

医学技术方法篇8

一、继续医学教育观念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应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新定位。要将培养观念从继承型向能力型、从单一技术型向跨学科复合型、从单纯技术型向提高人文素质型转变,培养融创新能力、医学技术、人文素质为一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务人员,是继续医学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强调历史知识遗产的继承,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传授,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掌握。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如果要不断推动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不单单是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传授及普遍规律的掌握,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地创新,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应建立大教育观,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更不能要求所学知识“专业对口”。医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门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不但能促进相互发展,而且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刺激产生知识的质变,从而导致新理论、新体系或新学科的诞生。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应改变单一技术的培养观念,注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充分说明,现代医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而医学也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同样,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科学中,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

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必将带来内容不断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观念的创新,决定了它的目标将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其教育内容应更加宽泛,不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着眼于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跟进医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术领域的要求外,医务人员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体现其人生价值。

一是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着眼于医学创新人才特性培养。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③重视医德教育。

二是学习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不同知识、思想、方法联结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和移植,可逐渐形成许多交叉新兴学科。因此,医学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要学习、介绍其它学科及相关科学知识,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三是提倡有选择性学习。选择性是指每位医务人员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时,对知识结构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及个体创新能力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学习者在建立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个人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现行传统的以系统的课堂集中学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而对学习者个人而言,信息时代新知识显现的特征,要求医务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新欲,只有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是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在校学习那么整齐划一。有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各异、教育层次不同等特点,应寻求多样的、高效的实施方法。教育技术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可靠手段和技术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不断增加,如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现实教材、网络教材等名目繁多的电子教材。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综合运用这些电子教材,可以活跃教学的情境,激励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在电教教材的应用上也很灵活,可以集体学习观看,也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研究,学习的场地可以任意选择。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使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医学技术方法篇9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医学技术方法篇10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