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十篇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十篇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6:04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低碳绿色;城市建筑;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城市建筑设计中的低碳绿色设计理念,具有实践性的应用特点,按照设计理念的各项内容,落实四项节能、一项环保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提高城市建筑的社会地位,同时保障城市建筑运营发展的经济效益。目前,城市建筑设计中加强低碳绿色理念的应用力度,最大化的降低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

一、低碳绿色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原则

低碳绿色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渗透,符合城市建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分析低碳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如:(1)人性化原则,用户是城市建筑设计低碳绿色的核心原则,必须要遵循人性化原则,实现低碳、绿色中的人性化原则,同时还要保障人性与自然的融合性,避免城市建筑设计中出现孤立的因素;(2)共生原则,低碳、绿色与城市建筑存在着共生的关系,城市建筑周期内都要保持低碳绿色的运营方式,而且共生原则也是人性化设计的根本,促使城市建筑设计达到优质、高效的状态,实现低效益、高效率的运行,实现城市建筑工程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

二、如何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渗透低碳绿色理念

低碳绿色理念渗透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实现综合性的节能环保,体现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低碳绿色已经成为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标志,在建筑行业中树立了节能环保的意识,提高低碳绿色理念的实践性。

1、推进节能技术的应用

城市建筑使用的能源,占据我国能源消耗总值的50%以上,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为相应低碳绿色的号召,城市建筑行业提倡节能技术的应用,用于控制建筑设计中的能源使用[1]。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渗透了低碳绿色的特点,在节材、节电、节水三个方面实行技术性控制,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量。例如:某城市建筑设计中,规划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首先该建筑设计在节材方面引进节能材料,特别是建筑的墙体设计、框架设计部分,避免材料消耗过量,同时控制节能材料的损耗;然后规范设计了用电系统,该建筑属于民用类型,电能消耗比较大,如照明、空调等,需优化各个用电系统,采取节能设计,降低电能的消耗;最后是节水技术的应用,该建筑采取地源热泵技术,回收生活用水并重新净化加工,促使其达到净化、利用的标准,该建筑与相同规模的民用建筑相比,采取节能技术后,节材34.1%、节电58.3%、节水20.4%,具有可观的低碳绿化效益。

2、引进新型环保材料

新型环保材料在城市建筑低碳绿色设计中具有很高的优势,逐渐代替部分天然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是按照低碳绿色理念实施的,其可高效率的融入到城市建筑设计中,而且具有客观的市场价值。以某高层办公城市建筑设计为例,分析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2]。该建筑地上20层,地下2层,设计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例举该建筑设计中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如:(1)新型环保砌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气混凝土砌砖,此类材料在该建筑中发挥隔热保温、抗震高强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可加工性强,能够适应该建筑的各类加工需求,不会产生任何材料污染,保障该建筑施工的整体性;(2)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如管材、墙饰等,装饰材料在该建筑中占有20%的比重,引进新型环保装饰材料,低毒、低排放的优势,符合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需求;(3)新型环保漆料,该建筑统一采取生物乳胶漆,以免在建筑室内产生毒害气体。

3、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遵循了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达到优化的设计状态。我国城市建筑行业应该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落实其在低碳绿色理念中的各项内容。城市建筑设计中渗透的低碳绿色设计理念集中在太阳能供热供电、风力发电,建筑行业受到低碳绿色理念的影响,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由传统单一的体系逐渐发展成多元、多样的系统,支持低碳绿色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筑行业将太阳能和风能做为重点研究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自然优势,构建和谐的可再生系统,同时我国还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引入地热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低碳绿色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需求,拓宽低碳绿色的渗透力度。

三、低碳绿色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以某城市商用建筑设计为例,分析低碳绿色理念的实践应用,体现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价值。

1、新型材料的绿色化应用

科技是推进城市建筑绿色设计的一项因素,带动新型材料的绿色化应用。新型材料中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达到城市建筑设计绿色化的标准。该高层建筑设计取缔了传统建筑中的砖块、木头,改用新型材料,例如该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屋顶花园,楼顶采用新型的防水材料,既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干扰屋顶花园种植的净化型草木、花卉,而且此类新型防水材料还有保温隔热的功能,不需要过多投入建筑材料,有利于降低城市建筑设计的成本投入[3]。除此以外,该商用建筑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严格规定了新型材料的绿色化应用,为城市建筑低碳绿色设计提供根本的支持,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技术,落实绿化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2、可再生资源的低碳化应用

该建筑低碳化设计中比较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用于提高该建筑的施工效率,保障建筑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的设计主要是强调节能,一方面抑制传统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合理、科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该建筑设计可再生资源设计投入利用了太阳能资源,通过太阳能提电能和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该建筑设计了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和热能,待建筑设计投入正常运营后供应日常生活[4]。与该建筑相类似的其它已建成的建筑工程中,太阳能电池板的剩余供电,还能支持建筑照明系统的应用,年平均节电率高达20%-40%,所以该建筑设计中引入了太阳能电池板,由此降低传统电能的消耗量。

结束语:

低碳绿色理念不仅是城市建筑设计的主要条件,更是改善城市建筑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优化城市建筑中的资源利用,另一方面改善城市建筑施工建设的环境,降低城市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城市建筑既是能源消耗的大行业,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低碳绿色设计理念是城市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用于保障城市建筑设计的生态性。

参考文献:

[1]吴彦.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4,18:20.

[2]黄国勇.浅析城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生态理念[J].江西建材,2014,15:23.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2

地球的生物资源枯竭的越来越厉害,自然环境处于持续恶化之中,所以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我国企业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迫切需要改变,同时需要适应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是对低碳经济概念以及我国实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阐述,对于制约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再对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的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现状以及问题进行阐述,最后以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于我国如何实行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财务管理给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这对当前低碳以及绿色环保的背景下实现绿色财务管理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能源更新的一个需求,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以其内在实质就是利用效率同时创建新的能源的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传统财务管理的活动只是考虑融资,筹资,运营等,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这一因素,没有考虑到经济环保的问题。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新旧的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率,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能源消耗、环保等的问题。

2.低碳经济下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根本没有考虑环保的要求,同时低碳经济也是财务管理的需要。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地球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并非企业的成本因素,对于环保的投入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在这一理论的约束,“理性”企业财务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服务,没有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统一的整体成本效益,容易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企业行为。(2)低碳经济对绿色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英国在2003年就开始有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所以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同时很多的发达国家也开始纷纷附和,都是为了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了全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的经济模式。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将生态成本和资本加入到财务体系中来,这么才能有效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的概念可以进入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决策。当前欧盟已经最先建立好了一个碳排放的体系,可以监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一个完善的检测系统。可以说,在未来世界各国也将陆续开展低碳环保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进步,难以计量碳排放的成本,也难以开展低碳投融资决策,因此,需要开发新的财务管理模型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现状

1.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思想不够高

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都不是很高,博,硕士学位罕见,基本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科,专科或其他,这种情况势必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这也为实现了绿色环保的会计基础财务管理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的绿色会计还没有执行和落实,这对于绿色财务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方面显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唉,低碳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首先,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来说,技术创新需要很多的资本的投入才可以进行,但是我国的低碳的项目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临时的资金的贷款,或者是国际组织的捐款,显然资金严重缺乏,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其次就是金融机构支持低碳项目所作的贡献是不够的,很多的银行不支持低碳的贷款或者项目的融资,就算贷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所以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资金的研发需求。最后,我国在鼓励低碳经济的做法上面还远远不够。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显然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实施。

3.政府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最大的监督者,需要对那些对于环境破坏较大的使用紫环以及消耗资源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可以让其企业在立项之前就通过政府的监督,环境监测和评估,同时生产过程中一些项目需要受到监督,这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环境数据,根据对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加以管制或处罚的状态显然很难以满足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需求。然而,受限于政府部门本身的能力,由企业政提供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导致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产生对环境污染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于轻微的污染环境的企业无能为力,无法得到政府有效监控的结果。此外,现有的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惩罚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从而导致企业的法律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压力。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市场经济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所以在促进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都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对于自然资源的孤独消耗的话,那么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我们的未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这一概念违背了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作为“理性人”在一个更大的概率上企业会选择放弃的绿色投资和融资,从而干扰低碳经济,“市场失灵”就出现了。(1)建立绿色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方法以及财政和金融工具多种方法鼓励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投资,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管理。政府需要完善低碳经济的会计制度,适用低碳经济下的成本的概念,设置一些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指标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创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文化。当前,虽然环保的概念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接受,但是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一直沿用,导致了人民对于财务管理的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财务管理文化不会突然改变,所以导致了低碳经济的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的工作。(2)加强低碳经济下的法制建设首先,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的建立也非常重要的。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而且还存在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和司法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处罚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重污染的处罚也很轻,轻视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执法不严的问题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使法律真正发挥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巨大威慑作用。其次,加对于绿色税收的征收需要建立法律依据。很多的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了这一做法,很显然,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通过建立中国低碳化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3)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政府需要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发挥指引以及适当的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府可以引导企业转变意识,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引导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经济的合作。我国还需要加大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的环境的法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同时当前对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多时候由于环境方面的指标没过关,导致了出口不了的情况。这也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概念还没有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原因。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低碳和低碳会计制度审计和监督机制。我国在环保立法和执法明显滞后的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差,处罚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细化这些法规。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如果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法规就从重处罚等措施。制定一些促进环境保护的优惠的政策,这样企业才更加愿意促进整个绿色企业的发展,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就是势在必行。对绿色企业实行奖励制度,增强绿色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在税务方面,对于那些绿色财务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的制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给其信贷支持,最大限度的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程度的统一化发展。

2.企业层面

(1)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低碳经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绿色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需要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的大趋势,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摒弃传统的不考虑环境保护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参与绿色项目跨越绿色金融管理公司的理念被传播到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具体经营业务。(2)发展适应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财务,会计等模块,并与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企业各方面以及财务管理的实施和协调,以满足低碳经济和绿色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条件充分的前提应该可以实现全员全程绿色财务管理和绿色运营管理。(3)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文化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价值观的目的。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他们充分认识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和环保管理意识,低碳意识和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结论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3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话题之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演变为低碳发展模式。但是,理论界对低碳的经济研究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对低碳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也是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重点。经济学是要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科学,这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密切联系。我们要汲取其相关理论成果,探讨低碳经济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低碳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体现在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引导消费方式转变上、化解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其理论来源并且提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下绿色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

二、绿色贸易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绿色贸易的概念

绿色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而出现的。上世纪60年代,绿色运动在西方兴起,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人类的发展困境提出警告:依照人类目前的发展方式,地球还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人类不能提前消费子孙后代的资源能源,不能提前消费储备能源,要确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绿色贸易的构成要素

绿色贸易是指这样一种贸易形式:贸易中为了防止贸易活动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身体健康从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

绿色贸易需要实现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长远利益。基本准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

绿色贸易应包括一下几个要素:

第一,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企业在所要生产的商品与生产是要使用的技术时,要尽可能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发展清洁生产;

第二,绿色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利用完以后,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在对产品进行包装时必须努力减少完成商品包装后残留的废弃物,力争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

第四,绿色服务。服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转型

(一)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正在逐步进入低碳经济时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变大。

改革开放30年的速发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开始采取措施推行产业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行降低能源消耗、发展绿色GDp等政策。绿色贸易思想,将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基调。因此,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我国构建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的措施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片面的环境保护观点和贸易保护观点的立场都站不住脚了,绿色贸易措施的解释逐渐趋于中性。综合有关各方的观点,笔者坚持“中庸”的立场。认为,绿色贸易措施是指采取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态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国际贸易的目的是生态和谐具有限制作用。绿色贸易措施是各国根据其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政策手段,根据绿色贸易措施的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为环境目的所采取的直接管理措施,如环境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措施等;其二是自愿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措施,如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15014000)、绿色包装等;其三是类似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影响到生产销售和消费这三大环节而且对对外贸易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想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先解决现有问题,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具体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务实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与资源消耗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系统,也是我国企业出口增长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应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2.以技术创新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

我国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取领先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型低碳产品。为此,我国政府可以与山东各高校联合成立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低碳和零碳能源新技术等。这些都是发展低碳贸易的基础。

3.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应对新型低碳贸易壁垒

2009年世界银行对外公布了全球碳市场的市场价值高达1440亿美元,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低碳市场的潜力非常大。但是要与国际接轨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碳交易涉及政策、交易平台、政府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国内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10多个环境类交易机构,但还没有真正进行碳排放交易。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先搞试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火电、化工、炼油厂等企业试点,强制企业因过渡排放污染物承担责任。

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加大“低碳信贷”的支持力度。第二,扩大“低碳”外贸企业的投资规模。第三,我国政府应努力为减少碳排放和低碳技术开发的出口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5.着重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和服务密集型的产业,优化传统产业,促进服务贸易尽快由高碳模式渡到低碳模式

综合考虑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应大力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稳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即居民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

6.完善预警防御机制,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各种摩擦、冲突

我们也应该关注新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政策的主要贸易伙伴,调整和变革措施,及时收集新型低碳型贸易保护案例,加强预警信息和出口风险的。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4

本文主要从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进行阐述,对绿色建筑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对绿色建筑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二氧化碳减排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为促进城市低碳环保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发展的同时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当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行业应该立足长远发展,紧跟时代需求,大力推行低碳概念下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一、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重点强调环境问题

在低碳理念下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降至最低,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就应该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注重细节问题,强调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

(二)降低建筑的能耗

在过去,建筑作为高消耗行业,能源消耗量过大,而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则要立足于减少能耗、节约资源,将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避免过多的资源浪费,另外,在节约的基础上,一定要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和减耗实现同步。

(三)要关注建筑的舒适适用性

建筑行业要想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就要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的健康生活,因此绿色建筑要在保护环境、低碳的理念基础上,将舒适性、健康行、特色性等元素融入绿色建筑,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使建筑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

二、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之所以存在一定的进步性,是因为和传统的能源消耗较大的建筑工程相比,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少碳的排放量。在绿色建筑项目中,使用的绿色节能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需要用“有无对比法”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价,将评价参数和指标进一步明确。另外,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计算的的话也可以采用市场价值计算的方式,也就是对采用低碳技术前的经济效益与采用低碳技术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差额计算。间接性的费用,计算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成本所造成的破坏损耗。以绿色建筑中的公共建筑为例,其设计的根本原则就是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整个资源节约问题。例如墙体采用复合保温板、隔音擦来哦,并使用绿色油漆、隔热材料等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等等。

(二)绿色建筑中的直接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的建设指导下,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效益主要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点:低碳理念的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建筑项目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对建筑的绿化面积增加后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绿色节能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经济效益一般通过总得资源价值和能源价值计算进行把握,例如,在绿色建筑中,用水、供电、土地资源以及采暖等可以借助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明确:(1)水能源经济价值=蓄能总量×能源耗费时的单价(2)电能源经济价值=节约能源总量×能源耗费时的单价(3)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节约用地总量×土地单价(4)采暖热能经济价值=节约的排放总量×采暖价格......以上这些具体项目效益计算的综合,就是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项目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三)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分析

一般来讲,绿色建筑的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我们所说的间接经济效益。例如,建筑绿化面积的加大提高该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对控制二氧化碳的污染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这些都是绿色建筑所带来的间接效益。间接效益的计算(衡量)方法一般遵循的是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借助这两种方法进行科学计算。替代市场法,一般在低碳环保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后,参考建筑附近房地产项目中的有关信息,针对环境改变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盈亏情况进行总结,估算出收益情况。机会成本法,是指对尚未开发的建筑项目,进行现有的净效益估算,并对开发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估算,若综合估算后,开发后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净效益,那么就可以进行建筑开发活动。

(四)二氧化碳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符合当前的时展潮流,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设的发展进步,对整个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逐渐向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方向发展。政府一般会对当地所管辖地区的经济进行碳排放量计算,并通过权威机构对碳排放权进行拍卖销售,并可以进行转让,这样循环下去,使绿色建筑与各方利益挂钩,从而促进相关单位或企业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节能减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建设的成本投入,而且绿色建筑的推行,符合我国各个行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的要求所在。因此,要大力落实绿色建筑,既能有效管理我国的建筑行业、控制地方房价,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所在,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2]王爱燕.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

[3]李伟.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4]王晓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知识,2016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5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法规标准,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示范试点,注重宣传推广,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运输组织效率不高,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等还问题比较突出,推进绿色交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绿色发展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

第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绿色交通发展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交通运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系,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按照优化布局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潜力。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交通运输领域的潜力很大。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装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正确处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并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交通运输行业要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强化目标责任制,实化抓手,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考评考核制度,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实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取得实质进展。要狠抓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好低碳交通省区、城市试点和低碳港口、低碳公路、低碳航道等主题性试点,深入推进“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等专项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绿色交通示范工程,推动全行业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步伐。

第四,加大教育宣传,为绿色交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要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纳入重大主题宣传内容,结合“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绿色交通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要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文化,不断增强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积极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每一位交通人都应勇于置身其中、善打硬仗。紧紧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经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阵痛之后,交通运输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部省共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6月1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史和平分别代表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到2020年,江苏省将率先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

根据协议,江苏省将全面组织推进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工作,到2020年,江苏交通运输行业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率先应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率先建成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率先夯实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基础,率先建成一批部级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示范港口、示范公路、示范航道、示范企业,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

与2010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6%和18%,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和22%,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和12%,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和30%。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100%。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70%,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6%,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中清洁燃料车辆比例达到35%和65%。集装箱码头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和电动起重机(eRtG)实现100%,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平均覆盖率100%,干线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平均覆盖率50%。干线航道船舶快速过闸系统(水上etC)平均覆盖率100%。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港口;低碳;绿色;环境保护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建设下,包括大连港、青岛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l展规划》也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1国内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1.1国内港口

从整体上看:

(1)国内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人士就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问题提出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青岛、蛇口、天津等港口作为试点进行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人们对港口发展理念的认识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操作层面。

(2)政府部门成立并健全绿色港口的相关职能机构,逐步完善绿色港口相关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带头建立了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等环保部门,并陆续出台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方港口的绿色发展事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在码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在码头的设计规划期,还是在码头建成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完善、合理的制度给予规划和指导。“油改电”、岸电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节能减排水平。

从各港口来看:

(1)青岛港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两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港口环保建设。2007D2012年,青岛港共投资15亿元购置和建造环保设备。2013年,青岛港更是斥资22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节能技术应用、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改造、港口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实施27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技术改革、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积极促进港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在“以港兴市”的战略倡导下,青岛港将更加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港口,全面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带。

(2)大连港开启了港口的“生态模式”建设,以多种方式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在港区建立挡风抑尘墙,有效抑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高效节能减排;港区实施“油改电”、海水源热泵、太阳能照明等节能改造,通过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港区内52万m2的绿化面积约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随着环保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大连港的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3)上海港为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缓解环境保护与港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5年7月正式提出了《上海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D2017年)》,到2017年底,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7%,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9%,主要港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港从船舶治理、港区治理、港口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比如:为减少pm2.5的排放,上海港一半的码头将于2020年使用岸电系统;上海港计划建立国家海事与地方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检查船用油品质量,监督船舶油污排放,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在水源地保护区,上海港将实行船舶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措施,以保护市民饮水安全。众多举措将确保上海港绿色港口的顺利建成。

1.2国外港口

与国内港口相比,国外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起步较早,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长滩港作为美国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绿色港口”的提倡者之一。长滩港要求船舶在港区航行时降低航速,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2005年1月,长滩港正式推出名为“绿色港口政策”的环保方案,针对保护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以及缓解海洋交通压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长滩港通过拨款900万美元作为奖金,对参与其绿色港口相关计划的船舶所有人和码头运营商进行奖励。长滩港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提升港口整体管理水平,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悉尼港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港口,也是最早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港口之一。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悉尼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危险货物管理、环保教育及培训等7个方面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规范港口的生产管理行为。[2]与此同时,悉尼港意识到绿色低碳港口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各方协调,开展了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政策宣传教育在内的多项工作,并在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英国利物浦港则通过建立污染检测中心,对港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针对煤炭码头货种的特性,港口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安装先进的洒水系统等设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本东京港则是将绿色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土地利用和港区布局方面,通过建立港区景观公园等,平衡生态与生产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港口缺少绿色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环保意识都比较弱,因此我国普遍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港口在其发展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预可研”及“工可研”中。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港口自身,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但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在新港口的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绿色低碳方面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帮助港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2缺少地方性的关于港口绿色低碳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

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但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各个码头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采取的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并不足以使港口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根据各港口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才是适合不同港口发展的正确途径。

2.3港口间缺乏交流合作

虽然各个港口都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但是港口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许多港口在功能上大致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相近,但彼此并未进行合作,也没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港口集群。事实上,功能结构相近的港口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发展措施,并加以改进利用,以期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成功。港口间只有协调合作,避免盲目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才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4港口与社会之间缺乏协作

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协作。从目前来看,尽管港口与政府之间合作较多,但港口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大对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港口建设上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

2.5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认知依然存在局限

我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更多集中于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何增加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怎样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有何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考虑仍不够全面,未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港口的绿色发展问题。此外,对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诠释,也仅仅是从生产运输操作流程的某个环节或港口企业的某个操作部门着手,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操作系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绿色低碳发展除了包含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之外,效率的提升、程序的简化也是其重要的方面。

3发展对策

3.1研究制定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作为指导港口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能够针对不同港口的不同特点进行绿色低碳规划的研究。在基础的“预可研”和“工可研”中,对必要的设施设备作出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港口周边环境调查、港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国外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和经验分析等研究基础上,从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期和运营期长短以及贸易强度等多方面出发,合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目标,规划其生态功能,并选择合适的港口进行试点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3.2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港口评价体系

针对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港口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有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各港口的绿色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港口发展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根据港口的绿色发展状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对港口的发展水平作出有效衡量,也便于港口根据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调整。

3.3强化港口间的规模化协作

地理位置较近且经营业务相似的港口应积极进行外部联合,实现高效合作和信息共享,针对业务的互补点形成错位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无序、低效的竞争,提高港口整体的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对规模化港口群体的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形成有利影响,实现各港口在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3.4加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力度

针对港口与社会协作较少的问题,可从加强宣传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港口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如深入社区的港口环保教育、邀请高校师生深入码头实地了解其绿色发展情况及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媒介向群众进行宣传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更多地认识到港口进行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港口进行环保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集思广益,帮助港口高效发展。

3.5拓展并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事实上,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采用何种清洁能源时环境的改善程度最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环境内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被影响及破坏程度最小等。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去除,而是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将生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4结语

绿色低碳港口作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非一日之功可以建设完成。通过对国内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了解建设的弱点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各个港口管理者应抓住发展时机,帮助港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企业;发展策略

以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通过低碳生产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由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各行业中的耗能大户,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引导低碳节能建筑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政策。在低碳经济时代,怎样保持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愈来愈关心的社会问题。

一、低碳经济与建筑行业关系

低碳经济与建筑行业的关系极为密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建筑行业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16~20亿㎡,建筑消耗和能耗占了全国能源消耗的约30%,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建筑企业在建筑业整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应该切实履行低碳经济的职责,要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

低碳经济的提出导致了建筑业的理念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建筑产品,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从此人们对建筑业发展和建筑产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认知力和接受力将构成建筑业低碳经济力形成的原始推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低碳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运作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在低碳经济条时代,如果没有经营理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行为方式向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转化。首先要提高低碳经营意识,必须从行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低碳经济意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并把其放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以落实。其次在企业经营发展观上,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开发建设项目中,以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环保建材、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低碳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物全寿命期中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体现“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二)优化制度管理

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应对已有的制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制度,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iSo系列管理体系中的iSo14000,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进行的管理制度设计,应该成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范本。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进行了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但在管理中并没有实现低碳化,环保化。这些主要是由于各管理层的执行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应该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本企业的特点,修编相应的管理文件,要根据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新要求,整理修改企业相应的管理文件,并结合实际水平,重在提高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这是提高企业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第二,要加大相应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管理制度不能是一纸空文,要加大宣传,贯彻,才能使其发挥出约束力。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是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一定要贯彻落实到相应的基层班组,这是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心。

(三)变革生产方式

传统的建造方式带来了高能耗和高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需求。装配式绿色建筑是工厂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质量保证率高,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解决了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存在的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建筑业科技含量低及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率,它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建筑企业应以此为发展导向,逐渐变革生产方式,向装配式绿色建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推行企业重组、强强联合,将设计、施工、勘察及咨询类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形成纵向一体化完整产业链,逐渐向集约型、资金技术密集型迈进,真正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化生产。

(四)践行绿色施工

建筑企业是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是其实现经营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阶段是碳排放的主要阶段,低碳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必须践行绿色施工,在项目管理上贯彻“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项目节能减排水平,确保实现绿色施工整体目标。绿色施工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绿色施工目标控制。建设项目随着施工进行,必将对原先预定的绿色施工目标实现产生干扰。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目标顺利实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可将绿色施工目标进行分解,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发现偏离时,及时予以纠正,实现pDCa循环控制管理,将控制贯穿到策划、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之中,直至目标实现为止。

2.绿色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绿色施工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应包含的内容有:①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将绿色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交底,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②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互间、现场与外界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制定专项管理措施,加强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③监督实施。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要确保贯彻实施,对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分析未能达标的原因,提出改正及预防措施并予以执行,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是建筑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战略制定还是战术落实,无论是现实经济效益还是长远目标的实现,“低碳经济”之路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东平,安娜.建筑企业低碳竞争力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措施研究[J].中国外资,2012(12):102-103.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8

绿色设计(Green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环境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而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最早兴起于国外,现逐渐槮透到国内。可以说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出绿色设计重点在于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设计的从新思考和全面考量,而低碳生活强调的在于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将这种“绿色设计”的理念贯彻实现出来,成为一种方式和行为,达到地毯环保的最终效果。

二?低碳在产品设计

“低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大工业国度的英国,而低碳的内涵分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人生、低碳生活方式等多种类型,英国的低碳概念主要集中在低碳社区的层面,随着低碳概念不断地提出,“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低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从经济、社会、家装、建筑以及产品,每个领域都涉及到了低碳的气息。

2.1?低碳在产品中的应用。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同样也成为各个国家在20世纪发展的大方向和不可忽视的话题。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也参与其中,自2003年开始国家大力《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之后又相继推出低碳政策,而在2010年“论低碳之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而在5月份开幕的全球瞩目的世博会也将低碳演绎得美轮美奂。

世博会上,许多低耗环保的新型材料也逐个亮相,例如会“呼吸”的墙壁、地板随处可见。在世博会上很多场馆使用的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材料,除了住、行,衣也可以低碳。

2.2低碳对于设计的影响。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是低碳却对设计有着不大不小的影响。可以说“低碳”是设计中必要的考虑因素和不可忽视的一点。

一款设计除了再考虑了设计原料、产品周期、产品性能等因素意外,低碳更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由原先的设计一款产品,转变为设计一种行为方式,低碳设计是对设计的一种引导,能为使用者去设计一种低碳环保的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的标准,这种低碳的行为,从设计的角度去看,是一种设计方式的引导和改变,对于设计的要求更具考良性,当然对于设计的参与者的设计师来说也是从新审视的标准,设计师的低碳理念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属性,可以看出,低碳的概念对于设计来说是一把双向标,即对设计有一些约束性的要求,同样也对设计有一定的引导和开辟新方向的指示;相反,设计对于低碳来说,起到了推动的催化剂作用,好的设计能带动和激励低碳环保的概念持久下去,而不好的设计会有迟缓和错误的引导,使得大众误解低碳的含义。

三?低碳——未来生活的趋势

低碳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向往,在现代带资源紧张的今天,它不得不被大众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苏果云.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

实施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日益严峻的挑战。从国家环境看,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成为全球主题,西方国家的绿色新政将引发全球经济秩序调整,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扩大,我国面临拉大差距、加大依赖的风险,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受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制约,还面临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绿色理念的贯彻、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均存在诸多问题,绿色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和政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障。必须以全球视角研究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建立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形成长期、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新的制度安排,促使各种挑战和压力转变为下一轮的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的绿色繁荣。

将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做好长期战略安排和规划

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理想,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它要求在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规模上,对政策和活动进行错综复杂的重新定位和调整(摘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长期、整体的安排,制定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政策设计。

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的配套规划。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将绿色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任务、产业发展任务、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中体现绿色发展。编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确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即打造绿色生产体系、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和建设绿色环境体系。在国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地方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领域、行业、部门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强调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与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体现绿色发展目标(见表1)。

整体设计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在我国绿色发展的现有政策研究基础上,围绕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构建我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绿色发展公共政策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见表2)。

加强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发展目标,确定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目标包括:水资源(狭义)领域“水可持续利用”的节水、增水与调控,水环境领域“水环境健康”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饮用水安全、大江大河环境治理,水生态安全领域“水生态安全”的水生态保育,水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的应对气候变化、旱灾防治、洪涝防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水管理领域“和谐发展”的统筹协调的水管理。根据水资源发展目标,将治水目标全面、系统纳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综合解决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促进绿色发展的能源政策

在能源供给政策、能源需求政策和能源价格政策中贯彻能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能源供给角度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化石能源的绿色集约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及促进能源高效输送。从能源需求角度,应有效抑制能源需求,节约能源。宏观层面,继续实施强度节能政策,同时适时推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手段,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产业层面,针对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广泛开展绿色节能行动;技术层面,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从能源价格角度,加快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及产品价格,深入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及全成本定价,加快电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

(三)绿色制造业政策体系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包括: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优化传统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集成发展。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调整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循环过程的产业链体系。主要包括:以减量化生产原则,通过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促进产业结构闭环运行,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重组,使之形成“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消费群体—报废产品回收再制造业”的闭环经济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废弃物再使用。

(四)低碳建筑政策体系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政策包括:新建住宅标准与既有建筑改造、供热体制改革、可再生能源利用、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低碳建筑政策体系。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加快推进低碳公共建筑示范试点,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大力发展低碳住宅。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促进低碳建筑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

(五)低碳交通政策体系

低碳交通政策力度、规模和执行效果,对控制未来我国交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低碳交通政策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交通结构和能源属性三大方面。将来应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优化运力结构,积极推进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大力研发、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和运营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强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应用清洁能源。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推进发展低碳型运输服务、推广节能操作技术、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加强能效和碳排放管理,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与碳排放限制,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工作。制定有利于低碳交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

(六)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个人意识、管理机制和企业责任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快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针对绿色消费领域的特殊性,立法先行,围绕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如《包装法》)和绿色产品的回收环节、环保法律责任等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框架。完善绿色标志制度,推行iS014000质量认证,并针对国际贸易中各种绿色壁垒,推行iS014000绿色标志认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针对企业制定产品责任政策。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实施绿色税制,向绿色消费、绿色生产进行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减免。开展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让绿色消费理念根植人心。

构建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

加快绿色发展的标准化、法制化,将绿色发展的目标细化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可测量、可评估、可监督的标准体系,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发展效率、发展质量的“标尺”,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执法和管理的技术依据,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微观主体提供约束性、指导性、系统性的“绿色参照坐标”。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对生产运行、流通加工、消费生活等环节进行环保控制。建立工业生产和产品绿色标准体系,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标准体系,能源效率和节能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拓宽工业领域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汽车以及燃料排放设计和检测标准。制定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并作为政府实施行业进入和退出管制的主要依据,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品回收体系,规范回收行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的污染监测和防治。完善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加强多边或双边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增强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建立绿色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

作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手段,绿色发展认证认可体系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认证认可体系,将绿色建筑概念具体化和法制化,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激励惩罚制度,明确绿色成本,推广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绿色交通认证认可体系,包括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交通工具、绿色燃料。绿色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制定绿色农资认证认可体系、绿色低碳农机认证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体系、绿色食品品牌认证体系。绿色包装和印刷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印刷材质的绿色认证。

(三)建立绿色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和监测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并作为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中。建立完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直接指标体系,以及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指标、森林与碳汇指标等间接指标体系。重点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可测量、可实行、可监督的碳排放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数据纳入统计体系。改善能源和环境绩效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和规范节能减排、城市建筑、交通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监测机制,把农村环境、能源信息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加强和规范国家和地方统计,完善对统计和信息的公布和检查监督,开展碳足迹计算工作。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学习和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标准体系,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定方面的实践。例如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用绿色发展理念再造农业生产方式、制造业流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物流流程。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城市建设模式、工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另辟蹊径。如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德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低碳产业模式”,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模式等。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包括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清洁能源促进制度,高效能源促进机制(如欧洲聪明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能源效率管理制度(如欧洲耗能产品标准和标识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重点行业的低碳标准体系(如“可测量”的绿色建筑评级标准)。学习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包括碳效率技术(提高热电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碳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低碳替代技术)、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CCS)、碳汇技术(森林管护、土地利用管理技术)等。

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以及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转变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同时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考核标准。

(二)再造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依据、补偿办法、资金筹措、资金管理等问题,实行包括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混合机制以及法律保障机制在内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借鉴国外生态补偿付费机制,构建以基金形式、一对一交易、政府机构运作、慈善补偿、生态标记、限额交易市场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

(三)完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制度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宜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CDm)制度建设,以配额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制度,即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人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关键是要加强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民绿色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形成全民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将这种全民的“绿色蜕变”上升到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一)构建绿色发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发展领域专门人才。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国际交流。尤其是要完善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激励手段,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绿色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绿色发展人才奖励机制。

(二)建立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秉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需要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教育体系,让绿色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注重家庭环境伦理教育,“绿色家庭”构筑绿色发展的坚固基础。把绿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针对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差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灌输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目标,实践绿色发展行为。在全社会普及环保文化,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家庭、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公交、绿色宾馆等的创建力度。

建立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

建立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政府管理构架是绿色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绿色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运行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管理组织仍然是分管、监管居多,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较为分散,尚不具备强有力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

建议成立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拟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指导和协调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事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国务院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绿色发展的相关事宜,加强资源整合、解决部门冲突、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各级绿色发展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相关管理机构,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政策的效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察机构,在各省市节能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发展的综合监察机构,在统计局、工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对各地的绿色发展进行执法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2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2011

3.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2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