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与政治论文十篇思想与政治论文十篇

思想与政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6:41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1

关键词: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因素;大学生教育;管理;多样化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1.2.2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潘锦全.试论青年社会化的制约因素[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2

要改变过去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不当做法。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强调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调动受教育者学习书本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还要鼓励其尽可能多地参加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大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使人脑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6]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得到开发,通过大脑去思考,从而形成了理论的东西,这样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与社会实践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并为实践服务的活动,是人之生命存在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它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效。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谈,而是要通过其教育活动的展开,实现社会关系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8]由于“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并且“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9]人们所形成的“观念、思想等等”,要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决定或制约;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要以“物质行动”,即生产实践为基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实现人社会关系的改变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实践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社会关系的改变与发展。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与环境,构成了多样、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向着一定目标,遵循一定准则,发生着改变,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人的思想提高,推进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0]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们彼此都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而结成关系,共同存在,其结果不仅改变和发展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改变和发展了周围环境与社会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须促进教育双方思想与行为的提升和发展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11-01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属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是企业软管理方式的范畴,都在企业的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是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传播网络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既要为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政治制度服务,服从于党的路线和社会制度的要求,又要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实现。鉴于此,在理解处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体论”、“替代论”、“排斥论”都是片面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既有互相渗透影响的相同部分,也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

二、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当今,是企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经济、文化的一体运作。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整体的道德观。

1.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主题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因此,企业思想道德政治工作必须切实以企业经营为中心,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才能做到有为、有位、有成,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队伍构成多元化,二是员工收入多元化,三是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四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如何将不同身份、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知识、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思想意识统一起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问题和紧迫任务。

1.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3.借助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8小时以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

4.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1.建设企业文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

2.建设企业文化,要突出社会主义党建特色。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其党建优势,这是坚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基础,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3.建设企业文化,要着眼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员工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一个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的企业团体,是不可能产生优势的企业文化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找出更多的、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惠秋.论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4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较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认为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和顺利找到工作就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而对学生发展影响相对缓慢和隐性的传统文化及道德心理教育等有所忽视,更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平台和有效模式。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学校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要真正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意见以及十会议的精神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而要从组织机构到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形成共识并制订具体措施。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必须作为独立的教学机构并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有独立决策权;要将传统文化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共同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当中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项目并保证经费支持;充实相关的图书资料,积极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心理教育的独特魅力。与此相应的是学校分工负责,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并积极配合。一方面须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对于个人专业学习乃至今后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组织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委派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他们开展学习或竞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和促进彼此间的进步。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这一目的与任务的有效完成。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观教育,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统一起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得认知和理解,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心性修养和道德自觉,强调自强不息与和谐共处,这里面有太多的人物典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人生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内容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因此采用以史带论,史中融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必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讲解的同时穿插多媒体影视资料,可让学生进一步亲近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思想,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另外还可以分组安排学生课后搜集历史资料,通过演讲辩论和教师点评来丰富课堂内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和简略的地方,教师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归纳,突出问题意识并把握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这样结合历史事实来启发学生进行现实思考,将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和变得通俗易懂,课堂效果自然大大增加了。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相得益彰。勿容置疑,课堂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内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意志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和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以保证必要的知识传授和增加学生文化功底。但仅仅满足于课内教学显然是不够的,通过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点拨或启发,课内教学所获取的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所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关联。与此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只是理论形态的,完全可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感触和经受教育。除了在校内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道德心理教育的讲座、论坛、座谈、晚会、竞赛、展览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或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参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做出感想,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身心体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优良学风乃至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集体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共同发展是一贯强调的目标和要求,但个性多样化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也要注意教育目标的追求从一元质量观向多元质量观的转变。由于学生所学专业和文化基础的各不相同,在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全体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时,必须用心体察每一个学生原有思想觉悟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深入挖掘这些理念与个体思想实际的对接点,寻找和确定对于不同个体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建立多元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原则并结合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始终是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故在常态化教学中首先坚持集体教育为主,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个别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及其学习水平。采用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五、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

现实环境难免存在各方面的不足或局限,网络环境作为极其重要的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日益社会化的高校教育提供了科技的条件和物质的基础,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又会因其开放性、娱乐性、自由性等特点,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所以高校的思想理论宣传除了占领现实的教育阵地,还要注意占据虚拟的网络阵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必须注意现实环境教育与虚假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和老师要经常宣传并引导学生浏览健康有益的网页,切实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网上信息的监督审查,及时过滤并删除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内容和其他垃圾信息,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网站,净化网络空间,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内部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园网,开设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网站,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思想教育价值,做到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并获得视觉美感,同时鼓励大家在网上交流心得体会并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结语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5

摘要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教育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本文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的建设形式有两种观点。其一即是自然形成式,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所能左右的,企业也不该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干预,它是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掺杂人为成分。其二则是企业文化是一种主观产物,是可以、而且也应该人为设计的。

这两种企业文化设计的观点其实都具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容易使企业文化人为建设缺失,理念指导缺失,易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畸形发展;第二种观点则容易致使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人为强行干扰”现象。事实上,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工程中,不能抛开经营管理活动单独讲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逐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表面的物质文化,也称为企业的“硬文化”,包括企业的建筑、设备、工作环境等。

第二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人员结构等。最后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优良传统等。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获得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繁荣昌盛的根基。

(二)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企业该有的优良传统,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完成各项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该积极地向公司职员宣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企业的指导。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长时间的积累和提炼后,它可以升华为企业文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离开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文化只能沦为形式。企业文化要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加以引导,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

首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都是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的核心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则重在关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重在解决员工的观点、原则等,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员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者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规范性为出发点,注重企业员工间的人际交往,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也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像一些国有的大企业,不仅是党执政的根基,也是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根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应该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也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最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相通的,即二者都注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各式各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以创设优良的人际关系环境。同时,注重树立良好的榜样等。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大都类似,其多数可以通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在确立企业使命愿景,培养企业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恰当的管理,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懂得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懂得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则是在生产经营中时刻变化的员工思想,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人际关系加以引导,实现精神理想向物质成果的转化。其次,二者的领域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的领域,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它主要是对党员及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解决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思想问题,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导向标,指引着企业文化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而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领域,属于一种管理理论,指导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它更具有企业性和群众性,有显而易见的经济指向,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后,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强的原则性,主要起着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则重在培育企业优良的文化环境,使员工具有优良的团队精神。通过内在的企业文化和外在的实现形式,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均需结合生产经营活动

抛开生产经营活动,单独地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缺乏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条件,将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寓教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一些文化活动阵地,购买乒乓球等体育设施,也可以添置一批职工书屋,方便员工开展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例如书法大赛等。通过比赛及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接受度,使员工将自我的精神诉求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积极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善于运用载体,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多以谈话、谈心的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则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来完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各种载体,例如上述提到的各种企业比赛、企业文娱活动等,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企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已不再只是员工赚钱的劳动场所,它更多的是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企业文化使员工看到了新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且在发扬企业精神、规范员工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脱离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很可能诱发员工个人主义过强的现象,使员工的利己行为加剧,更有甚者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向员工们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企业有我,我有企业”,在实现自我价值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同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结合起来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需要企业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和企业的政治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新时期条件下,员工的利益需求具有特异性,员工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思维更加活跃,如果只进行传统的说教工作,则可能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降低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因此,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确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目标,通过愿景引导等方式,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应该、而且必须在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中产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五)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都是员工,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员工与企业之间有着基本的劳动关系,企业通过员工获得剩余价值,以使企业正常运营并进行扩大再生产。员工则主要是通过自我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获得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所以在企业在向着企业目标迈进时,也要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只有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员工才可以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仅仅依靠单独的企业文化或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都略显单薄,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拥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

[2]孙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青春岁月,2013(10).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企业文化建设

分类号:tF45

引言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潜在的资源,而建设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其价值体系必须与社会大价值体系相融合,则更是要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正确的思想教育去统一;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提升,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保证企业文化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要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强调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保障民营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西方企业文化的积极扬弃,因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在管理的中心,重视人才,重视质量,重视信誉等积极的方面加以借鉴吸收。企业文化的建设既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从而促进管理、促进效益,又要保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完全依靠企业文化的自发式地形成发展,不能保证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的领导的实质在于执政为民,党所做的一切都在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所在。即使党在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占企业大多数的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员工的利益。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相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完善的工作队伍而言,企业文化更多地是靠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事实上,无形的企业文化需要靠有形的队伍、机制、规范加以强化,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能也不应该完全自发地产生,它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而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任务,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推动企业文化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企业精神

1、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要想在企业职工心中根深蒂固,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让职工明确本企业所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等,这是在起始阶段培育企业精神时必须要加大力度要做的工作。

2、要搞好榜样示范,引导企业员工实践企业精神。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奋发向上,这是许多企业在培育企业精神时常用的方法.有意识的树立榜样,可以使企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生力化,较易激起职工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企业精神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3、要注重实践锤炼,不断丰富和升华企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践是形成企业精神的大熔炉,企业精神来自于实践,同时又必须贯穿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才能使企业精神真正变成职工的意志和行动,使企业精神不断得到落实和升华.因此,要培养企业精神,就必须注重实践锤炼,既包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锤炼,也包括在企业管理中的锤炼,还包括一些具体的活动实践,如开展竞赛、组织文体活动、参加整洁厂容活动等。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职工明确制定这些规章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确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消除一些职工对规章制度的错误认识和逆反心理,使职工树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

2、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征求企业职工的意见,不合理的要及时加以改正,使规章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得到完善。

3、当企业职工的行为符合规章制度并做出突出成绩时,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加以表扬,反之则要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使职工能认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并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管理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准确地确定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既充满个性,又具有继承与创新并举并引领员工统一精神和意志的功能。

其次,在己确定的理念指引下,将先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使各项条款统一到价值观、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等理念上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与教育形成一个能统一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文化力量,从而有效地发挥出企业文化的管理、育人、塑形、凝聚、辐射等功能。

此外,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以企业的共同价值准则和目标体系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的是精神因素、智能因素,它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影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方式,目的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这样一种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及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此,企业应把两者有效整合融入到企业长远的发展之中,当作企业铸魂塑形的宏大系统工程而进行规划和操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其他现代管理,将为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为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走向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入强企之林夯实最坚固的基础。

结语

在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靠短期突击就能凑效的,要使企业文化的各个组成要素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实践中通过鉴别取舍,不断总结经验,要经过长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和帮助职工不断消化、领会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吸取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才能推动和促进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琦.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8

[摘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人格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品貌,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格体现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说到底是解决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倡导的人格之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人格修养的指引。提高人格修养,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格统一律己

一、新形势下的基层思想政治的“三个难点”,决定了以人格修养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员工队伍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要求的越来越高。而且,基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三难。一是说服教育难。目前的员工队伍,接受各类理论、观念、价值观途径多,思想复杂,很难以以往的说服、教育等方式做通思想工作。“一打一通”式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凑效。二是先进理念入脑难。目前的员工思想矛盾较复杂、尖锐,深层次的环境及社会因素影响较深,他们的价值观较坚固,奉献精神、理想价值以及关爱之情流失较大。用先进理想洗涤思想,净化心灵难度很大。三是个性化观念沟通改变难。目前的员工思想,个性化的观念较多,现实主义以及利已主义较重。与之沟通很难达到心心相动、情感相融,改变难、教育难。

以上这“三难”,既普遍存在,又制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必须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动脑筋,用直观的、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人性的闪光点教育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探索用人格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使“三难”变成易用、易教、易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此,笔者提出,人格影响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人格是一个人品质、意志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人格会得到他人的钦佩,能够产生人格影响力。人格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塑造目标,又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人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说到底是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理想、观念的教育工作,其目的和宗旨与人格相统一。

第一,体现人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

历史的发展无非就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道路上前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许多权重一时,清贫一生的党员干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给时代的贡献主要不是有多大的政绩,也不是创造了多少财富,而他们所昭示的是自己的精神价值,正是这种人格的力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在基层就是塑造共同愿景,树立共同理想,构建团队精神。

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应该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谈人的价值。这不仅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而且对于提高整个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激励广大员工,投身企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把握了这一点,就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扎实的精神基础。

第二、体现人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具有人格修养,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要切实做到:一是努力学习,提高素养。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是在外界的各种思想理论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不是这种思想理论起主要影响作用,就是那种思想理论起支配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素养。二是正确处理利益与奉献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出现一些抵不住金钱诱惑,把自己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腐败分子,但绝大多数的共产党人,都能坚持党的宗旨,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利益与奉献的关系,不以获取个人利益为前提,为维护人民利益需要作出牺牲时,能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三是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变为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底蕴,不是靠行政命令能够解决问题的。

第三、体现人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点

高尚的精神境界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需要用行动来体现,我们讲要体现人格力量,实际就是要自觉“照镜子”,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别人,不但要做领导者,更要做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是肯于奉献。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能吃得苦,凡是吃苦的事,自己当然要走在前面,不然对群众而言,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肯于吃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要能吃亏,在平衡物质利益时,要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使广大群众看到我们党员干部的高尚品格和人格。三是耐得住寂寞。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要能受得了委屈,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还会受到一些人的无理刁难,所以能够任劳,也能够任怨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第四是敢于开拓,敢担风险。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回避矛盾,而是对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直接表现。因此,切实抓好以上几点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行的具体反映。

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倡导的人格之魂,人格影响和促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要有品德。品德在人格中始终处于领率地位,高尚的品德是人格的灵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始至终都不放松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是人格的力量之源。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解决好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如何用权这些基本问题着手,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增强人格修养。首先,为人做事要修好人品。好的人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善之本性,表现为党性之善,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表现为人性之善,扶贫济困、真诚待人、助人为乐。这两者在他的人格品质中连为一体、始终一贯。

第二、要有官德。从政为官要修好官德。官德的核心是解决好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的问题。从政,最关键的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务实的品质。一心为公、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一贯作风和宝贵品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实效、实战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和形式主义。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9

党的优良传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职工,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职工的精神需求,注重职工素质建设,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提升职工思想觉悟着手,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共同点,这二者同样将职工作为对象,注重唤起职工主体意识,启动职工竞争的观念,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对职工价值取向进行矫正。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以后,更加突出以职工为中心,并且促进二者共同向前发展和进步。下面,笔者就探讨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1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1.1差异性

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属性、直接任务和生成方式等方面。由于林业企业的文化起源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其主要对林业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属于新兴的林业企业管理科学,更在经济文化范畴之中。林业企业的文化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和基础,融合并且吸收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中。但是,由于受到林业企业特殊作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林业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标在于实现林业企业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文化反映出了浓厚的经济色彩,其政治色彩比较淡,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色彩比较淡,却反映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2一致性

林业企业的文化主要在林业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林业企业的文化与企业个体独立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林业企业职工和领导层均认可的企业道德风尚、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换而言之,林业企业文化是其生产和经营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同时,精神财富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特色。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以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林业企业的总目标共同努力。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活动,以便对林业企业职工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林业企业的职工,二者均是针对职工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均认同要给予职工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职工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推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用,推进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表现就是物质文化,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由质量保证体系、业务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决定。要求林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和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应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和服务工作。所以,不管是林业企业品牌,还是林业企业形象,都是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同一类服务和产品里,总会有一些品牌得以脱颖而出,并且成为人们争先追逐的焦点。林业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散发出品牌魅力,体现品牌价值。林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塑造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外界有效接触,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进行不断强化,为社会大众和林业企业职工展示林业企业精神风貌和管理风格,进而有效为林业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2.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作用,推进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林业企业职工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将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作为根据,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设起新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林业企业制度文化是其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制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同,制度文化属于有型的文化,通常运用责任制、指标、标准、纪律、条例、规章等形式进行表现。想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要对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和理顺。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善,营造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林业企业还要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成立其专门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负责推动开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动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探讨并且制定建立起林业企业文化规划和方案。积极培养能够体现林业企业性为特色的文化,林业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制度还是林业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的重要模式,能够使林业企业职工合理开展个人活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优秀文化管理制度相融合,体现出实用、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思想与政治论文篇10

1.学生管理同样为教育,即教育的某种存在状态。管理者同样为教育者,管理者的特别之处在于如何管理他人,在完整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不断地对被管理者进行教育。学生管理和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的目的要想达成就必须要实现教育的目标,而管理就是为了服务于教育。学生之所以要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效果,让其养成习惯换言之就是施行一种可行的长期的培养手段,让这些学生们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定势,改掉以前的那些缺点,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最终的行为符合管理的目标。

2.教育并不等同于管理。首先,管理措施是执行思想教育的紧要保证,是完成教育计划的前提要求。缺少了管理,教育计划无法达成;但仅仅依靠管理,教育计划同样无法达成。其次,管理的目的是为思想教育服务,使得其获得加速,没有了思想教育,管理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3.管理和教育之间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第一点即管理与教育不管有什么样的紧密联系,他们都无法取代对方;第二点,不管是重视教育或管理哪一方,都无法阻断他们的联系。管理与教育一起发挥着独有的功能,从侧面上注定了管理和教育是不可分开的。但以上的说明并不代表教育和管理要一起抓,同样不是在说重此轻彼,而是要搞清楚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不停地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是提高教育以及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第三点,一定要有科学明确目的以及内容,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从它的大体目标来说,为思想教育和政治行为管理、业务学习和学籍管理、日常公共道德以及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管理、校园治安管理等。每一方面的管理皆需要围绕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展开,明确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为国家培养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开展统筹管理对象的工作,一定要以不同内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相互之间同步进行才可以成功。从横面的角度来看,工作大体含有品德、智慧、身体素质这些项目,并且每一项都含有不一样的管理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内容。如品德教育这一点,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管理以及核查,党团组织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公益劳动,良好道德行为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日常思想教育以及个别思想工作,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检查、测定和表扬。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的整个教育阶段,包含入学教育、在大学中为了培养的三观而接受的教育、热爱专业教育、优良学风的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党团组织建设以及学生精英的培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教育管理等。

二、科学确定目标和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首先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教育,将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让管理和教育互相融合,把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僵局打破。其次要灌输和陶冶互相联系。每个人内心世界的成长都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不断地发展变化,所谓的灌输教育就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正确的理论灌入人的思想内,从而让其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最后就是疏导和管理二者结合。即要在疏通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不能阻碍发展也不能让其随波逐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有错思想一定要勇敢指出,这并不是在阻碍发展。教育并不能做到所有事,很多时候都需要加入适当的惩罚,惩罚可以警醒自己,让他人以其为鉴,适当的惩罚可以使得教育的效果变得更好。还有一定要让大学生培养出自省的好习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随时激励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大学生学会激励自己,不仅要使用目标激励的办法,还要利用名人事迹和积极向上的事例来激励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情操,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要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为了避免大学生们做出违犯校规校纪的事。学校要教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不再让自己的情感支配一切,让理智凌驾于自身的情感之上。不仅如此,还应该放手让大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让学生干部起到带头作用,让他们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展开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踊跃参加。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获益匪浅,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增加经验,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奠定基础。

三、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1.要想提高大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政治方面的素质,就必须举办各种各样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培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搞懂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以及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常识以及法律常识的理解;理解并且明确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搞清楚高等教育规律以及高校管理知识,习得遵照高等教育规律处理事务。不断地改善政治理论素质,提高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以及坚定性,增强在管理中把握好方向的本领。

2.提高电脑水平与外语水平,增强高等学生经营骨干的业务水平。学校擅长于对学生干部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其培养,使用学校和干部分摊学费的方式来办培训班。当培训班节课后,使用标准的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