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十篇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十篇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8:24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1

涉及七大业态

自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近日,央行终于又有了新动作。盛松成表示,互联网金融统计已被央行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将建立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盛松成表示,央行调查统计司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初步的互联网金融统计系统,将在本月末交付使用。

盛松成透露,央行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七大业态都将开展监测统计,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除此之外,只要属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央行也考虑开展统计监测。而当前的统计重点还是风险较大的领域和业务,如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及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等。

对于数据来源的渠道,盛松成回应,监测数据一部分从“一行三会”共享得到,也会委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代为采集,还会利用现代化手段直接从企业网站上获取。

据悉,互联网金融统计数据采集指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总量数据,包括机构的基本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和损益信息、各类业务总量信息和产品风险信息等;二是部分业态逐笔明细数据,如p2p平台投资人和融资人信息、贷款项目信息、股权众筹融资项目信息等。对于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客户备付金和风险准备金等信息,也将予以统计。

破题官方数据真空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当前各细分业态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交易增长如何,尚无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各平台的信息披露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约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业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统计方面也没有成型的体系,更不用说完整的信息披露。

铺路全面监管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粗放发展不仅给个人用户、投资者带来风险,甚至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风险。而在提到统计及监测互联网金融数据的重要性时,盛松成强调,央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监测,可以全面掌握该行业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和监管政策服务。目前,央行已经对十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摸清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流程。

沈中祥表示,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的建立可能是在为监管细则的出台铺路。互联网金融行业现在风险比较大,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数据监测体系和数据披露的标准,有利于规范行业的一些发展,也可以让行业从业者和投资人了解互联网金融真实的发展情况。

然而,各部委的了解度与接受度参差不齐,监管细则要将各方意见进行协调统一恐怕还要花费更多时间。“如果想要建立这样的一个体系,也存在很多难点”,沈中祥进一步补充道,首先得明确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就现阶段而言,央行如何保障所有的平台纳入到统计监测体系之中?而对于平台的一些核心数据也较难获得。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规范

互联网金融监管指的是金融主管或监管执行机构为保护投资人、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为推动经济发展等,按照金融法规监督、管理互联网金融活动。但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后,金融风险、监管问题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是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保证金融系统稳定

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并不完善,除了近几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办法,众筹融资机构、p2p网络借贷机构等均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来约束其行为[1]。而监管法律的缺乏会放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只要遭遇风险,金融系统势必会承担消极影响。

因此,为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法律。一是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立法的完善,不仅要设计法律条文,还应以既有的法律为基础进一步健全监管细则,提高立法层级,促使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规范经营;二是众筹融资机构应完善立法,解决在股权众筹融资中有悖于现行《证券法》之处,并依据该思路适当修订《证券法》,增加有关众筹融资的法律条文;分别针对众筹融资的发行者、投资者、众筹平台三个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法律;三是独立针对p2p网络借贷机构立法,以加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核心,通过相应法律条文的制定来约束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互联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是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监管机构务必要明确责任,尤其是当下实施金融监管最主要的部门更应细化监管责任,分别在证监会、银监会下专门设立负责监管互联网金融的部门,主要负责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与稳定;二是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并制定自律原则。建立行业协会能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营的规范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自律原则的制定能对监管机构的自律监管起到辅助作用,从而尽早在行业内部完善规范原则。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当下已经成立了行业协会,也就是由银行会批设、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协会,从而建立健全微观监管细节;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监管体系。社会监管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包括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传媒等,社会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监管角度变得更加多面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也将更加完善[2]。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可促使互联网金融机构积极解决自身问题,为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提供保障。

三、坚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防范网络技术风险

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的不断强化能有效防范其网络技术风险。一是积极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里,软硬件系统大多都源自国外,自主研发的金融设备严重缺乏,只有快速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技术,包括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才能使软硬件设施防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国家金融保持安全性;二是加大在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在软件方面,应加大互联网金融网站访问的安全性,采取身份验证、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限制非法盗取信息;在硬件方面,应加大投入计算机物理设备安全性的力度,加强研发计算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确保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开展各项业务;三是统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金融业应使信息技术标准及规范与国际保持统一,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其系统内部的协调性,从而加强监测、预防各种各样的技术性风险。

四、注重科学披露互联网金融信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权益保护是监管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投资者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且识别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都较低,但不定期审查、实时监督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机构是监管机构必须履行的义务,涵盖开展业务、实施交易的全过程[3]。

一是监管机构应严格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机构强制提示风险、披露信息,并监督信息的真实性与风险程度,如果没有依据规定进行提示,就应警示、惩罚、公告;二是凭借权威信用评估机构的影响力,定期将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公布出来,从而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对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从业人员也应开展工作绩效及信用评价等工作,公开提供信贷业务的人的信息,避免发生不合理、不合法的互联网信用交易;三是监管部门应要求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均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并加强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从而使业务的管理与运营更加透明,促使投资者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实际信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包括管理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等,从而基于行业自律加强信息披露。如此一来,金融监管部门就能帮助投资者科学评估互联网金融产品及风险,增强投资者信任互联网金融的程度,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确保互联网金融取得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并非只依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将传统的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监管法律、组织体系、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坚持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海员,王盼盼.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J].财经科学,2015(09):12-24.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3

互联网金融市场失灵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当事人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对称。一般情况下,投资者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如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融资人。信息不对称贯穿着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整个过程。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隐藏信息。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和互联网电子金融商务平台都存在风险揭示信息不足的问题。此外,对于p2p网络借贷业务来说,平台的分析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可能导致平台对借款人的信息了解不够准确和充分,投资人无法核实交易对手的真实资信情况甚至是交易的真实性。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则集中表现为问题。由于交易机制的设置,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沉淀着客户资金,委托-问题普遍存在。

外部性问题。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金融市场的传染性上。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信用问题不仅会引起自己破产,更会波及到与之密切相关的机构和行业。为了宣传,网络电子金融商务平台将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在同一平台展出,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其不合规经营也会影响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和行业的信誉。因此,鉴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其失败可能不仅会引起自身的破产,而且会波及到传统金融机构,甚至引发信任危机。

市场的有效约束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成熟的行业规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公共产品。稳定的市场和有秩序的业务操作可以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参与方都获益,尽管市场各方对其都有需求,但是其需求程度又难以测度和量化。稳定的市场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更倾向于搭便车,因此通过行业自发的自律可能无法真正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约束。

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较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十分不足。除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之外,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甚至还是监管的空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引起了监管当局的关注,规范支付机构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央行2010年9月施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2010年12月实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2013年6月起实施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更加深化和具体。

但p2p借贷、众筹融资等都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2011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风险提示的通知》,这是目前唯一涉及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公文,指出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并且要求银行与这样的业务建立“防火墙”机制,防止其风险蔓延波及银行系统。中央银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有望在法律层面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某些借贷行为,目前草案已经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但还没有正式出台。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的平台、客户、市场十分广泛,跨行业的情况很多,监管方面如何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互联网金融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委,就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但是目前各种业务监管体制和监管政策等都还没有明确。

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方兴未艾,其不同业务形式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的过程中,市场规则不成熟,在这样市场混乱的条件下造成的损失很大,违反规章和监管套利则可以获得较多的盈利,面对这样的形势,监管人应当更倾向于对互联网金融机构适度的监管而不是宽松的监管。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力度还很不够,也无法在博弈中达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中的均衡收益。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选择。在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上,主要需要应该考虑监管的效率、监管的成本以及国家的政治和历史因素。对于我国来说,实现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意味着巨大的监管机构融合的成本,且由于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和监管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于互联网金融这样不断在创新、模式复杂的业务来说应该在我国分业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之上作出相应安排。建立一行三会统筹协调、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机制,并根据业务和风险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分别予以规范和监督。

建立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自律组织。互联网金融仍然处于不断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中,在行政法规的规范中不宜制定过于详细和全面的条例,这样做不仅缺乏灵活性,更抑制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经过自发的调整达到成熟经营和内部风控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市场机构比监管部门更了解市场的风险和规律,对市场条件的变化也更敏感。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上,除了可由监管部门下发指引公告和风险警示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予以逐步规范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自律组织能够有力地补充政府监管,实现行业内部的自律。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4

行业迎来改革转折年

今年3月5日,在总理所作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金融领域这样描述: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此前,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则用“异军突起”来评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在第三次提到互联网金融时用词是“规范发展”。今年则从以往肯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转变为警惕、限制该行业存在风险。

“今年对阐述互联网金融的措辞意义在于更加注重行业监管,以此实现维护消费者权益,筛选出优质平台,为日后发展普惠金融铺平道路的目的。”互金业内知名第三方平台生菜网的专家表示,自2016年以来,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细则密集出台,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与行业改革的持续深入,该行业已经彻底结束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监管思路也日益清晰,规范平台的标准和雏形也逐步显现,这为2017年众多互金平台各项改革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

因此业内预计,今年政府层面的监管工作将从风险防范方面入手,切实规范加强风险防控力度。这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平台风控水平,不但能顺利通过政策监管,还能解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将自身平台带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91金融创始人许泽玮认为,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行业监管政策密集落地,金融科技创新方兴未艾,在经历了行业洗牌后开始渐入佳境,因此2017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走向成熟发展的新起点。在新常态下,建设全国性的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势在必行,应利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做好互联网金融监管服务工作,及时反映互联网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识别水平。

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体系,以北京为例,在2015年5月上线了“打击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平台通过对诈骗和已跑路的机构进行分析,对其欺诈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分析从而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然后将现有的机构数据与该模型进行比对,以发现预警非法集资活动。

数据科技有助防范风险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前几年集中涌现出来,同时该行业也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致使投资者很难辨别出问题平台。总体上看,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出现在p2p行业,各种跑路、欺诈案件较多。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时便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进入“清理整顿”阶段,在处置不同形态的互联网金融时,要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步入这一阶段,o管会越来越严,行业将加速洗牌。”许泽玮表示,今年市场更多会向合规平台倾斜,将不合规平台清除出市场。同时,也将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实践经验,帮助完善监管体系,最终推动整个行业走上规范发展之道。因此,他预计监管层会加速出台更多监管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一方面将会加速此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出台监管政策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还会针对现有的金融风险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换言之,未来监管层还会出台更多更细化的监管政策,补充现有的监管空白,进一步加速行业合规发展。

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手段防控风险?众多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金融是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搭建大数据风控系统,挖掘用户的借贷数据,可以判断用户信用情况,从而有效防范其金融风险。因此科技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竞争进入下半场后能否决胜的关键要素。

目前,从整个金融产业链条来看,大数据风控已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在个人理财、借贷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数据都将起到核心作用。目前,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以及众多初创公司在内的金融企业,都在纷纷布局大数据技术,且应用到了支付、征信、借款、理财、保险等多种金融消费场景。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5

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未来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既要简政放权实行“宽监管”,也要“明确风险底线,保护合法经营,坚决打击违法和违规行为”。

p2p平台被定性

《意见》中,备受瞩目和争论的p2p平台定性问题水落石出。《意见》要求个体网络借贷(p2p)要坚持平台功能,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

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表示,将网贷用个体网络借贷来界定略失偏颇,不过,《意见》明确指出网贷行业并非无法可依,明确指出其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并再次强调了信息中介的性质,也是为所有从业者再次划清了监管的底线。

另据了解,此次的《意见》为框架性指导意见,各项具体监管细则并未同时出台,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p2p平台将不能提供担保职责

《意见》中明确了个体网络借贷要坚持平台功能,并且明确了p2p平台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人人聚财创始人许建文表示,这意味着p2p平台将不能为借款人提供担保的职责。

此前,p2p平台私自做资金池、卷款逃跑的恶性事件频发。就在《意见》出台前一天,深圳又有一家p2p金融公司资金链断裂,1600多投资人、近1亿元的投资资金打了水漂。

而p2p平台本身面对行业乱象,不得不利用增信手段争取投资者的信赖,然而增信本身又导致争议频发。p2p行业主流增信手段――担保,就因风险事件频发而饱受质疑。除了担保,备付金制度、资金托管等增信手段,也各有其如履约问题等硬伤。《意见》将结束p2p平台打着“信息中介”的旗号悄然做起资金池,实际上就是非法集资等“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

邦帮堂董事长寇权表示,“信息中介”身份和属性,意味着部分p2p平台以理财产品的名义进行宣传并不合规。合规的“信息中介”平台肯定不能汇集资金,包括投资者资金都要进行第三方托管,平台自身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担保,平台不能承担信用流动性风险,不能承担贷款业务或开展受托投资。

有分析认为,p2p平台接下来会面临进一步分化,靠做资金池走监管漏洞的平台会很快倒闭,而“好孩子”会在更规范的监管环境下更好地成长。寇权表示,未来不符合监管标准的平台将被“吃掉”,如果不加以纠正,未来十之八九的平台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挖财网副总裁王志峰表示,国内的网贷平台相对于国外的纯信息中介,政策已经放宽了许多,允许进行一些增信的手段,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回归纯信息中介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随着信用体系的建设而改变。

翼龙贷Ceo王思聪表示,目前《意见》较为笼统,未来p2p的监管细则出台后料将对增信问题的准则门槛有更详细的要求。尤其随着网络小贷执照的放开,其从信息中介走向信用中介的过程中,增信问题也会有多重层面的要求,而非简单地禁止。

p2p平台带上紧箍咒投资需谨慎

《意见》二十条款中,其中第八条特别提到当前野蛮生长的p2p,要求个体网络借贷(p2p)要坚持平台功能,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也就是说,p2p平台定性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信息中介平台”。未来p2p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戴着这个“紧箍咒”展开。

还有人表示,目前90%以上的p2p平台都不符合《意见》的要求,除了部分平台纯粹是诈骗的,很多表面看起来正规的平台实际上不是p2p,而是“p自己”,通过网络渠道把投资者的钱“p”进自己口袋。如果上述人士所言属实,那么在“基本法”细则出台后,90%平台最后都可能被清理出局。

业界普遍估计,“基本法”出台后,各部委制定执行细则还需要一段时间。彩云BankCeo高义广分析,《意见》作为互联网金融“基本法”的出台,属于行业纲领性文件,各监管部门规范细则的出台仍需要一段时间。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贷;股权众筹;法律风险;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28-0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与互联网结合,衍生出许多新的形式,以p2p网贷和股权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壮大,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然而必须看到的是现行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与互联网金融有较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抓紧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对鼓励利国利民的金融创新,打击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金融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

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①本文将主要以“p2p网贷”及“股权众筹”两种主要且法律风险较大的互联网金融产物为对象进行法律分析。

“p2p(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②

众筹(Crowdfunding),根据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的定义,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从大量的个人或组织处获得较少的资金来满足项目、企业或个人资金需求的活动。③“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④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规范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更无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现行立法对民间金融的规定散见于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

民事责任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之中,在意思自治的原则下规定凡是涉及非法融资行为均为无效行为,并承担恢复原状、返还原物和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规定散见于《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对金融行为实行的是严格的许可主义,对未经许可的金融行为主要规定了取缔、没收和罚款三项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的规定主要体现于《刑法》中的“非法集资”类犯罪,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刑法》第176条)、“集资诈骗罪”(《刑法》第192条)、“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刑法》第160条)、“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刑法》第179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刑法》第174条第1款)等。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2014年以砉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私募股权众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尤其在《指导意见》中认可了p2p网贷以及股权众筹融资的合法性,虽然不涉及具体监管细则,但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相关部门今后对互联网金融“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具体监管方向。

三、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法律风险

与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快速扩张对比而言,我国现行法律的监管明显是缺位的、滞后的。“非法集资”的红线就好像悬在互联网金融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活力。非法集资主要有四大构成要件因素:(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①无论是p2p网贷还是股权众筹融资都很难回避公开宣传和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这两条标准。法律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平台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引起的,典型表现如p2p网贷平台在开展借贷金融业务时,向不特定的人公开借款,然后再向他人贷款,赚取高额利差,即理财-资金池模式,这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另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固有模式与现行法的冲突引起的,如《证券法》第10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第10条第二款对公开发行的界定做出了规定,列出了三种情况: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积超过200人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在这样的界定下,希望避免走核准程序的证券发行,就只有一种――向特定对象发行,并且累积不超过200人。在股票发行的情况下,就是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且在发行结束后股东人数总计不能超过200人。②换言之,股权众筹融资在现行法的框架下要么是触及了擅自发行股票的红线,要么就只有向特定对象发行或经核准后发行,而后者显然已经偏离了众筹“小额、多人、便捷”的应有之义。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建议

《指导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立法研究,适时出台相关管理规章,营造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为此,笔者认为在立法思想上应遵循秩序、公平、活力的法律基本价值。金融监管的目标由三项构成,即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在以上三项目标中,前两项可归纳为“稳定”目标,后一项可视为“效率”目标。③要兼顾安全与效率,一方面应坚持适度监管的原则,给予互联网金融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不能因为监管捆住了互联网金融的手脚,另一方面应科学制定监管规则,可以借鉴域外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经验,进一步细化监管主体,明确融资者、投资者、平台等各方的法律权利义务,划定合法业务范围,制定从业准则,设立安全港豁免规则,突出对平台的监管,既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又能让创新的金融成果惠及普罗大众。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整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87-05

一、经济下行趋势下的互联网金融乱象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谓是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进入2013年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禀赋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逆转,这种高速发展的趋势戛然而止,工业化、城镇化的助推效应似乎变得不再那么有效。此时,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开始出现危机,频频出现资金告急、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平台高企、实体经济被房地产等大量产能过剩行业变相捆绑,导致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明显减弱。为了避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泡沫崩溃所带来的经济硬着落风险,地方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限购、限价、激励等手段和措施对这类行业进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革的方式去产能,以避免金融系统被投资挟持卷入泡沫的风险,以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但从实践来看,这似乎并无益于阻止房地产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泡沫的被动刺破。于是,资本市场被给予了极大的期望,政府期望通过“改革牛”来填补整个经济剧烈调整前夕的资金缺口,借助于资本市场获取的财富效应刺激实体经济的向好发展。

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金融资本的财富效应并没有如政府所期望的进入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反而是凭借人民币升值的便利之际让国外资产变得更为廉价,资本则犹如脱缰之马通过购买廉价资产、境外消费等方式以更为汹涌的速度投向了全球,注入了国外实体经济,导致我国资本的加速外流。反观国内的实体经济,则依然没有得到由于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所带来的新增消费的拉动,地产、基础设施、地方债务等需要解燃眉之急的资金依然无法到位,最终导致经济下行、实体经济衰退的趋势难以逆转,经济加速步入“新常态”。

面对这种形式,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好呼之而出。结果是,在全球利率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利率水平普遍在5%以下,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率水平基本处于零利率水准)我国却能够达到20%,甚至30%以上,理财回报率更是高达15%,互联网金融由此承担起了经济下行背景下的“救火队员”角色,被赋予了历史性的使命,这也注定了其历史性的成为了接盘侠,必将酝酿历史性的悲剧。以互联网p2p网贷业务为例,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底,网贷成交量全年超过万亿元,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起步之时的10余倍,网贷运营平台达3984家,相比2013年底(523家)增长了近8倍。但在以p2p网贷业务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野蛮发展的同时,倒闭跑路平台也是频频出现。截至2016年3月底,倒闭或跑路的问题平台已超过800多家,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达到1523家。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的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已经有97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出事,平均每天4家出现资金问题,导致整个p2p平台中无法偿还贷款总计达到5040亿元。比较典型的,如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定罪的e租宝、22万人参与的涉及金额达到430亿元规模的泛亚、7万人参与的涉及金额达到50亿元规模的财富基石、7000多人参与的涉及金额达到20亿元规模的盛世财富频频出事,短短不到半年时间,这些昔日曾经辉煌至极的创富明星盘纷纷倒下而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嗤之以鼻的焦点。

二、互联网金融野蛮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激励与宏观环境的支持

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既有来自于主观的政府激励因素,也有来自于客观的宏观环境因素,主客观因素的交叉共同驱动了互联网金融由快速发展向着野蛮生长的纵深跨越。

(一)主观的政府激励因素

经济下行趋势难以逆转的现实激发了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观行为。政府试图通过激励互联网金融的改革战略来重燃实体经济发展之路,于是,2015年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野蛮发展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相关指导意见与规定,这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实践表明,政府的支持与激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佳动能。

梳理2015年政府出台的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定可以发现,从“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到年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收尾,“互联网金融”一词始终贯穿整个2015年。3月5日,“互联网金融”一词两次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若干建议,寄希望于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发挥草根金融的优势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之后的2015年5月8日发改委出台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同样指出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总共出现了15次“互联网金融”和2次“网络借贷”的表述,强调了要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2015年7月18日央行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不仅正式承认了p2p网络借贷的合法地位,也明确了其信息中介的地位。同时该指导意见要求根据“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包括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在内的多种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职责边界,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媒介身份”。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写入中央的五年规划中。

显然,这些相继出台的事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种种意见和规定足以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力支持,这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激励着互联网金融从快速向野蛮生长的阶段过渡。

(二)客观的宏观环境支持

1.供需层面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必然会由快速步入野蛮生长阶段

经济下行、实体经济衰退的现实造成各行各业面临资金告急,产能过剩压垮经济增长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成为不争之事实。从资金的需求层面来看,各行各业均遭遇了严重的资金瓶颈,尤其是众多的小微企业,据2014年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截止2013年底数据),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如果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所占比重将达到94.15%,而这类群体被长期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新一届政府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以及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导向,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仍将以井喷的速度增长,而他们的融资需求长期被抑制,这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缓解甚至解决其资金需求的渠道,铸就了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从快速增长向野蛮生长的纵深跨越。

从资金供给层面来看,30多年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经济奇迹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阶层,助推了互联网金融朝着野蛮生长的阶段跨越。截至2014年底,我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万亿元,年增长12.8%①。2015年底,我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已超过110万亿元。其中,大众富裕阶层的人数2014年末达1388万人,同比增长15.9%,2015年底人数已超过1500万。因此,这些富裕阶层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给他们的资产提供保值增值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刚好能够契合这一需求,继而助长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由快速步入野蛮生长的阶段。

2.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助推了互联网金融由快速步入野蛮生长阶段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越了政府监管层的想象,加之于监管机构一开始并没有理清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要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去尽量提高金融中介的效率,致使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无法跟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之势,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对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纵观政府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整个历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尽管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定,但都是迫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再去被动地制定相对应的监管机制,可谓是一种亡羊补牢的韵味,包括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及细分领域的发展所给出的关键性指导②;2015年7月31日出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所规定的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以及2015年12月28日由银监会牵头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p2p网络借贷的相关监管规定,等等。但从实践结果来看,监管层面始终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互联网金融各模式的监管细则,这必然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

三、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与实践的悖论

从政府相继出台的意见和规定可见,2015年可谓是我国举全国之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年,只不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其结果是,导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风险暴露、乱象众生等现象,使得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与最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践出现了严重的悖论。

首先,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是寄希望于互联网金融这一直接融资模式改变并解决中小微企业通过传统正规金融渠道(间接融资)难以获取资金支持的问题。但是悖论在于,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成本高昂,并没有真正起到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据笔者观察,互联网金融(尤其以p2p网贷为代表)对个人的融资成本目前都高达20%,甚至25%以上,而对于企业的融资成本则更高。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资成本如此之高?道理很简单,它从一开始就背离了简单、直接、有效的互联网精神,而我们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一开始就在诸多环节上发生了变异,譬如,较高的管理成本、较高的行业薪酬。这些因素交叉在一起使得它本身的融资成本已经非常高了,自然对个人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所以,从融资成本与企业能够承受的融资能力来看,在经济下行的宏观大背景下,很难有企业能够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注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预期不能相匹配。

其次,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是期望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借助互联网工具分散风险。但是悖论在于,随着政府大规模激励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使得企业不得不承受来自恶性竞争所带来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获取高额的回报,一些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开始发生质变,一切向“高收益、高回报”看齐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逐渐演变为以“高收益、高回报”为口号的违法企业,极大地侵占了原有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致使全行业走近“违规边际”,最终结果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以更高的风险暴露于世。

再次,行业监管方面,政府激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衷是期望借助于互联网金融高效的融资效率引导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发展全新增长点,淘汰旧产能,创造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是悖论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反而使得传统行业资金供给断崖式下跌,旧产能被淘汰的同时并没有起到对新产能的积极投资。凡是政府期望大力发展和支持的主导性行业、前瞻性行业,抑或是期望通过改革来化解的产能过剩行业并没有如所预期一样获得资金的青睐,反而让互联网金融行业真正的优质客户大面积消亡,市场上高额回报的项目瞬间消失,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进行投机活动,而失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动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以“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似乎行业监管能力永远落后于实践,加之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改革与整合完全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而显得非常被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后置性的行业监管能否给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助推效应显然值得商榷。这个悖论在于,在最初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理解和政策制定上,政策和监管的步伐明显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甚至可以认定为,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暂不具备能够有效管制这类新兴行业的能力。譬如,互联网金融主体是否需要建立类似于银行的储备金制度以降低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如何进行协调监管?等等。

四、互联网金融的整治成为政府当务之急

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能够促进一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进而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当前乱象众生,鱼龙混珠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尤以近期出现的诸多p2p问题平台为代表)不仅损害了众多投资者的权益,而且其“劣币驱逐良币”的正向效应,使整个行业的价值大为贬值,这已经完全背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终目标。面对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是时候轮到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正本清源了。互联网金融唯有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我,坚持分散、小微、适度的原则,行业秩序才能得以建立。

在此情势下,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我们业已注意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被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近期央行也正联手多个部门制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也正是对当下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亟待整治的最好呼应。相较去年“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以及2014年“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而言,更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合规发展的期望。于是,2016年也相应地被誉为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规范、有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2016年将会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重新洗牌的一年,是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本质的一年,从而真正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金融整治需要政府监管机构的强势介入,在梳理和归整现有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相结合,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为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是整治的根基

事关全局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通过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进行统一部署和行动,在全行业范围内贯彻实施,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实践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是整治互联网金融前提

行业准入门槛是企业是否具备行业资质,能否符合监管要求最终介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甄别标准,明晰的甄别标准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确保投资者资金的安全性,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降低风险,能够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设立一道隐形的门槛,是政府监管机构有效整治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众生的前提,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经营业务的合规性、经营技能的规范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显然,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的监管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全局思考,统筹谋划,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2.明确行业退出机制是整治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一环

适度的竞争是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而过度的恶性竞争可能会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违规经营几率上升,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事实上,任何行业都不能够只进不出,尤其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所以,明确的退出机制是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合理性、规范化发展,实现持续获取信任并发挥其自身价值的有力保障,是政府治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一环,能够给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而不至于出现如2015年那样的野蛮生长。所以,从行业退出机制来看,这同样需要从全局性出发进行统筹规划,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3.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互联网金融整治的有效保障

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性、混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监管的复杂性,也暴露了我国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得监管机制无法跟上行业发展速度,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事关互联网金融进、退出机制、经营范围、信息披露制度、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监管主体、职责及细则等整体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制度设计、制度完善上需要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治。

(二)“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是整治的有益补充

事关宏观层面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退出机制、监管机制整合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顶层设计”来实现,但具体到中观层面上具有区域性特点、具备行业结构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则需要更多地依赖于“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细分模式众多,各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在监管机制设计上必然会呈现相异性。而且,从实践来看,政府的监管制度顶层设计显然是无法覆盖到每一种细分模式,这就非常有必要在互联网金融细分模式下的行业协会发挥其作用,鼓励行业自律。

同时,作为风险监管行为的补充,强化行业自律对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和防范各类风险至关重要。与刚性的政府监管行为比较,行业自律具有灵活度高、作用范围广、弹性伸缩空间大、效率高等优势,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的监管执行力度,进而会影响到甚至决定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走势。所以,“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显得尤为重要,这显然也就成为政府开展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治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扬一夫.2016:互联网金融监管年[n].金融时报,2016-03-18.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8

 

网络理财“乱象”呼唤治理“重拳”

 

2015年年底,e租宝事件爆发,涉及18万投资人和高达500多亿元资金。近日,快鹿系陷入18亿元兑付危机。4月6日,上海一家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及其关联公司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一边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一边是相关政策、监管细则迟迟未能明确,整个行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融360金融搜索平台Ceo叶大清认为,央行和公安部门联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风暴,以及地区性的一系列整改活动,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行业准入门槛,加速行业洗牌,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长期来看有利于网贷行业的正本清源。

 

本次整治行动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共有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多个部委,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个别部委负责两个分项整治方案。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成长过程中缺了教育这个课,这堂课需要及时补上。2015年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2016年将是具体落实、切实规范,实现互联网金融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年。”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表示。

 

高风险背后的监管难题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以来开始迅猛增长!2015年,金融行业迎来改革创新的春风,互联网金融首次被政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互联网金融被写进十三五规划。但与此同时,随着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专项整治之前,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地梳理整顿辖区内的互金业务。深圳市要求全市各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停止开展房地产众筹业务,并进行自查自纠和业务清理工作;广州市网贷平台被要求定期向工商、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报送运营数据和业务开展情况;北京市日前表示,在打击非法集资方面重点看三条,即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是否高收益率揽客、夸大或不实宣传。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打”姿态主要来自识别和化解互金风险的挑战。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看来,互联网金融隐含的风险是复杂而隐秘的。首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大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但其风险的识别和应对的经验能力跟传统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传统的征信数据难以覆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点。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又会蔓延到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系统性风险。

 

其次,互联网金融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特点,而且创新发展变化非常快,而当前互联网金融监测的体系不健全,各级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行业的数量,难以及时预判风险。这种状况导致部分不良机构打擦边球,借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虚假宣传,一些平台违规操作而倒闭,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此外,在传统银行体系下投资者养成了刚性兑付的习惯,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容易轻信高收益的宣传,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低。

 

国家网信办信息服务管理局局长梁立华认为,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技术采集、储存、传输,应用大量的金融领域敏感数据,交易资金、交易信息、客户信息等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将对金融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其负面冲击将成倍放大。

 

互联网金融发展需第三方支持

 

互联网金融监管风暴席卷整个行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走向出现了变化,有平台主动退出,也有平台努力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完全没有空间,在行业整顿之后,未来肯定还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高搜易Ceo陈康

 

高搜易Ceo陈康谈到了其平台此前受到流量攻击的经历,当时平台遭遇了高达80G的流量攻击。他表示,这样的攻击一般平台的服务器都应付不了,所以平台最后找了第三方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创业者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棒,社会讲究大分工,做好自己的专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一方是流量另一方是获客,其他的能外包就外包。”陈康认为,除了最常规的流量导入、业务合作以及员工培训,包括危机公关、舆情监测等在内的其他方面都有大量跟第三方合作的契机。

 

友金所总裁李昌国

 

友金所总裁李昌国认为,征信和黑名单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建议,部级层面征信类的数据能够更大范围地开放,让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使用到。他还提到就行业里联盟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想办法解决大家数据上报的问题。”

 

广州e贷联合创始人朱青山

 

广州e贷联合创始人朱青山表示,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确需要和第三方有非常广泛的交流。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很多需要上报的东西本来就要求提供第三方的资质,比如安全检测报告,按照监管局的要求每年要披露一次,而且必须是第三方。

 

“随着监管措施的健全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信息科技的成熟,互联网金融将迎来自身健康发展的机遇期和战略期,也必将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朱青山也认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消费金融能有效拉动消费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拥有7000万的中小微商户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之中,互联网金融若在其中发力,不仅能使这条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也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风控成本。

 

互联网金融未来四大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金融仿若天生一对,自相互结合初尝丰硕果实之后便浓情蜜意再不分彼此,而由二者产生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可以定性为新时代的产物,兼具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大众及金融的增值特性,短短时间内成为国人竞相追逐的理财产品,形成万亿级体量的金融蓝海,在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普惠大众方面形成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深受社会各界重视和政策扶持。

 

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年网贷行业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达586万人和285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加405%和352%,其中p2p理财产品在各年龄层的理财人群中使用率高达76%。

 

互联网金融弥补了市场空白及它所具有金融的普惠特性,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这也从侧面说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依旧是基于大众需求做出改变。

 

投资群体逐渐年轻化

 

2015年12月底,零壹财经的一份报告显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80后”“90后”尝试互联网理财的比例分别高达83%和77%,并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主力。因为这部分人是接触互联网最多的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并且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收入水平日渐提高,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

 

移动互联网金融大众化

 

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有超过90%,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一方面,手机的便捷性使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上网,增加了手机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便利了手机网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手机的使用粘度。

 

它突破了pC端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便于人们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金融活动,实现财富增值随心所欲,将方便、快捷发挥的更加彻底。所以说,移动金融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至高点。

 

业务模式小额化、分散化

 

前文已经说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改变。经过去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之后,用户已经从单纯的追求高收益转为安全至上。金融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融资金额越大,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一旦项目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此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它的定位已经决定行业本身并不适合大额融资撮合交易,且对平台本身而言,也并不具备发展大额融资的先天优势。

 

正如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只有做小、做分散、做简单产品才能活下来。

 

服务走向“场景化”

 

服务始终是竞争的有力因素,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金融产品和服务走向场景化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线上的金融服务与多元的场景相结合,可以拓展出更多的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线下众多的场景有转型需求,与金融平台的对接可以大大拓展其服务范围,降低消费门槛,提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场景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场景中,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金融服务“送上门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如此一来,垂直化、细分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全面监管进入法治化轨道

 

自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以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主导的创新领域表现最为抢眼,凭借低门槛、高收益等特性火速占据市场份额,并逐步渗透进投资人群的理财圈子。

 

众所周知,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作为民间金融的一部分,对于传统金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粗放式发展不仅给个人用户和投资者带来风险,同时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政府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愈发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徐鹏程也曾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目前面临着立法滞后、监管主体不尽合理等问题。应尽快完成互联网金融立法,进一步细化监管主体,实施差异化的分类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市场预警和退出机制。

 

据了解,一直以来,国内对p2p的定义、准入、信息披露等都存在立法空白。根据现有法律和规定,网络借贷平台借贷活动属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银行基准利率4倍,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现实情况是,p2p平台借款利率超出标准的比比皆是,一旦出现风险,投资人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当前,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缺位,与其快速发展状态不相匹配。监管缺位也对真正从事p2p业务,致力促进p2p健康发展的企业和个人造成很大伤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也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业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统计方面也没有成型的体系,更不用说完整的信息披露。

 

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两大类,而业务风险又可以分为信用风险、结算支付风险和制度风险。多家p2p平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技术上来讲,如果需要央行或者其他监管机构接入统计接口并不面临问题,而业内当前最关心的话题仍然是p2p细则何时出台以及央行是否打算也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相关的征信系统。如果p2p细则正式落地,互联网金融将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业务风险或许可以有所降低。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随着监管的升级,许多观点开始出现,即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将“步入冬天”。持此论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日子举步维艰,筹钱越来越艰难。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近百家p2p网贷平台主动关停。然而,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整治更不是所谓“打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互联网金融,核心词就是“规范发展”。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规范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事实上,扫描一下行业现状就能看到,一些平台倒掉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融资并未遇冷。今年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先后宣布获得巨额融资,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可见,互联网金融平台仍被市场认同,并到了发展壮大的阶段,远非有些人所说的“步入冬天”。

 

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特点在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小微贷款、保险、股权众筹等,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在这些领域内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一些互联网平台恰恰是把住了金融创新的脉搏,才得以准确捕捉市场机遇。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实力薄弱的平台将会出局。不创新、不转型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优胜劣汰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成长的必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9

两会期间,p2p等互联网金融乱象也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提案建议:加快落实p2p行业监管,要明确准入和退出规则。“p2p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民间借贷,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马蔚华认为,中国的部分p2p已逐渐成为一个中介,主要通过成立资金池、找项目从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p2p不是银行而做了银行的业务,因此必须进行规范。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易纲在驻地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专访时,对互联网金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易纲委员表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很有竞争力的业态,是一个全新的范畴。我们要及时看到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监测,保证政策既能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又可以防范风险。把监管、监测政策设计在前,使整个监管政策能够运作平稳。

2014年,作为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的王岩岫曾提出p2p网贷行业监管的十大原则,其中包括规定p2p机构不能建立资金池、做信息中介、需要有行业门槛及资金第三方托管,引进审计机制、信息充分披露、坚持小额化等多项内容。但是,对于p2p行业的具体监管细则一直没有出台,监管行为也没有到位。

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监管部门态度已日益明朗,行业监管的具体措施也有望在2015年进一步落地。业内普遍认为,从1月20日银监会宣布由普惠金融部正式负责p2p网贷以来,政策上正酝酿着巨大动作,监管明确将为未来网贷发展的合法性奠定基础,同时也将有利于p2p平台告别“野蛮生长”的发展乱象。

3月2日上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北京市副市长张工等领导共同出现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考察互联网金融建设情况,并实地调研了银客网、融360这两家代表性平台。这是开年后首次副省部级领导调研互联网金融行业,更是央行领导对互联网金融建设的实地考察,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会召开前夕考察互联网金融及p2p网贷平台,有着重大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金融;监管体系;核心原则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针对金融业发展问题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就为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但是,互联网是开放运行体系,金融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还需要面临由网络的这一特性所带来的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

从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来看,随着各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网络技术软件被开发出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已经得以应用的技术包括搜索引、大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等等,让金融交易更为便捷,只要金融交易的双方都能够分担风险成本以及资金期限匹配成本,就可以实现交易,而不需要通过如银行、证券公司等就可以完成。包括贷款、股票等等,都可以实现网上交易,这种交易时候有效的,且受到法律保护。在这种金融运行模式下,人们的各种金融交易和支付效益大大提高,应用非常便捷,特别是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是社交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使运行成本得以降低。这种交易模式类似于无金融中介状态的运行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使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运行受到影响

金融市场的运行要符合均衡化原理,就可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但是,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互联网金融无法到达预期的运行效果。这就需要针对金融市场实施监管,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而导致各种问题存在。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要在确保金融创新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以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地发展。

2.市场化运行中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力不强

中国的金融市场中,投资风险是大量存在的,除了显性的投资风险之外,还存在着隐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担保上。特别是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一些隐性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都属于是风险问题,还有一些存款保险,看似办理的是存款业务,但事实上是保险业务。这些都存在着对客户的误导行为。对于客户而言,由于对“刚性兑付”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风险定价机制就难以发挥效用。

3.互联网金融运行中所存在的欺诈行为

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在对营销市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会变相地推销风险系数比较高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对这些金融产品并不是很了解,当购买这些金融产品而遇到风险的时候,就必然会引发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存在这种欺诈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营销更为注重预期的收入效益,并不会向消费者对风险以详细产品,而消费者对有关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就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

三、互联网金融管理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

1.互联网金融管理的监管原则要与监管规则相匹配

互联网金融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得所建立的监管模式能够发挥指导监管对象正确履行各项职责的作用,并对是否能够实现监督管理目标进行评估。通常而言,实施互联网金融管理,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并不会实施直接的管理,更不会对监管对象的工作以干预,以避免影响监督对象具体业务的展开。监督管理部门会按照监管规则,以相关的法律规定作为主要的监管依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2.互联网金融管理要能够将风险容忍度体现出来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互联网金融运行中要实现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品要能够与供给变化相适应,而并不需要考虑到需求变化。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业由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转向互联网运行模式,也是适应信息时展的结果。

3.互联网金融管理要确保线上与线下协调一致

金融管理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监督管理的时候,为了避免监管套利行为的存在,就要做到线上与线下协调一致。所谓的“监管套利行为”,就是能够合理利用监督管理标准中的模糊地带,尽量选用较为宽松的监督管理标准,以在降低监督管理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收益最大化。金融市场会因为监管套利行为的存在而导致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并导致金融监督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业务,是目前普遍应用的金融运行模式。在技术应用方面,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利用,实现了网络平台上完成资金的融通、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等各项功能。要确保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发展,就要将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构建起来,并根据网络金融的运行情况而对监管体系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使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附加值发挥作用,使金融业成为有生命力的行业。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2]谢平,邹传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43-68,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