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十篇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十篇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3:09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1

这一切,因一家企业的横空出世而有所改变。短短七年间,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下称远景能源)就已从一个初创的民营小公司,成长为中国年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风机制造商。

远景能源的高管,可能并不喜欢“风机制造商”这个称谓。这家公司正致力于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能源+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风电设备企业。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首次参展的远景能源是整个会场最受瞩目的明星。它没有像同行一样把自家的风机模型摆在显眼位置,而是使用了十多个LeD、电脑和电视屏幕布置主展区,意在告诉参观者,远景能源与众不同。

10月22日下午,远景能源在展区了智能化风电风险管理工具“格林威治”云平台。此会盛况空前,围观人数远超主办方预计,现场人头攒动,人群甚至蔓延至对面竞争对手的展台。

面对数百听众,远景能源董事长兼Ceo张雷侃侃而谈自己的互联网能源远景。他的讲话中充斥着“智慧技术”、“智能风电”、“会思考、自进化”、“云端”等时髦概念。

远景能源的品牌公关部门,与虎嗅网、钛媒体、36氪等互联网新媒体保持了密切联系,这样的公关策略,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能源企业使用过。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种亮相。在一些同行眼中,远景这次品牌推广行动有些“用力过猛”。

一位来自国有风电业主的专业人士表示,除了一些潮流词汇外,没有看出远景能源的风电管理系统与众不同。“这套系统,外资风机厂商有,国产风机厂商也有。金风和维斯塔斯的展区就在远景能源边上,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

业内更有声音认为,远景所倡导的一系列前卫概念,是在为上市讲故事。近年该公司在风机制造和软件开发领域出众的业绩,可能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能否确保公司现金流无虞,风电智能化软件究竟能否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这是外界对远景的疑问。

张雷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于远景“为上市讲故事”的猜测予以否定。在互联网词汇的掩映下,这家快速崛起的风电新贵,其企业战略和经营状况外界无从知晓,让市场感觉神秘而又充满期待。风电“新贵”

在这次大规模“秋季攻势”前,远景能源一直低调。2008年,当远景能源将首批单机1.5兆瓦的33台风机交付龙源电力(00916.HK)时,当年的明星华锐风电(*St锐电,601558.SH),已经以1403兆瓦的新装机量,荣膺年度新增装机冠军。

次年,华锐风电更是势不可挡,以3495兆瓦的新增装机量蝉联全国冠军,并跻身世界风电企业三甲之列。而成立第三年的远景能源,装机量仅为136.5兆瓦,位列全国第17位。

2007年之前,中国超过80%的风机市场被外资厂商占据,国内风电业主面对外资风机厂商开出的高价,几乎没有谈判能力。

华锐风电的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外企垄断,其机组平均售价比外企低三分之一。同时华锐带动了一批国产风机厂商的崛起。彼时,业内赞许华锐举起了“国产风电”的大旗,打掉了外资风机虚高的价格。

现在的远景能源,肩负同样的期待。目前外资风机的平均价格依然比国产风机高20%,但市场却认可外资风机的价值――其确实在技术、质量、服务上超出国内同行。远景的出现,让市场上多了一种选择:技术和质量与外资风电机组基本持平,但价格略低。

2011年之后,华锐风电因扩张过快,风机质量和现金流量均无法得到保障,成为上一轮新能源泡沫的悲剧。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在远景能源身上出现?

在业内,远景能源一直以重视风机质量而著称。张雷在远景发展初期,就确定了精英路线。直到今天,他仍在坚持“不理性的客户我们宁愿不要”。

在价格战激烈的2011年,如果有人询问谁仍在坚持“高质高价”战略,答案不是维斯塔斯或者Ge,而是远景能源。远景的质量控制模式是:采用轻资产运营,不生产任何零部件,而是全球采购高质量零部件,最后进行装配和集成。这使得远景能源的风机价格高于国内同行,但质量受到业主的广泛认可。

从远景能源目前的零配件采购情况来看,均使用了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例如远景的齿轮箱供应商南京高速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装机排名第一的齿轮箱大厂;叶片供应商丹麦Lm公司,亦是全球三大叶片生产商之一。

从部分风电项目的投标数据看,远景能源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通常会比国内同行高出3个至5个百分点,但比外资厂商低10%至15%。

远景能源的产品和价格定位,似乎在奉行一种更接地气的中庸之道:风机价格低于外资风电厂商、略高于国产厂商,但质量高于后者、亦不逊前者。

2012年,远景新增装机540兆瓦,位列行业第七。今年的预计出货量为2000兆瓦,跃居行业前三名。

随着中国风电市场的逐渐回归理性,中国风电业主开始明白风机质量与价格同等重要――远景能源的战略,正中市场痛点,行业理念的悄然改变是其迅速崛起的另一主要原因。掌舵者张雷

在新创企业中,创始人的气质往往等同于公司的性格。

虽然做了智能风机,但张雷并非传统制造业背景出身。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的他,先在道达尔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战略分析师,继而在巴克莱银行负责能源金融产品定价。

和很多新能源制造企业相似,远景的起步也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不开。2007年,张雷带着十人的海归创业团队回到家乡江苏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全球制造中心。他几次向媒体提及,江阴市政府帮助远景建设了价值上亿元的基础设施,“江苏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远景迅速产业化的关键”。

金融加国际大宗能源商品的背景,让张雷有别于国内其他风机制造业的大佬,1976年生人的他尤具互联网思维,算是一个新潮而另类的老板。

风靡全球的特斯拉modelS今年4月进入中国时,张雷是最早一批拥有者,他称此举意在体验和思考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布局。

张雷对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推崇备至。这位全球著名的跨界发展奇才,在储能电池和能源消费方式上的创新,给了张雷不少启发。“马斯克现在大规模搞电池技术的创新研究,等成本降低后,电动汽车就变成了经济日销品,大家根本没有兴趣买烧油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我可以通过另一种储能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让消费跟随时刻变动的供应,让风能和太阳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我的赌局是,五年内(2020年)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价格会低于化石能源。一旦价格低于煤电之后,这个市场就失控了。”

所谓“失控”,是指消费者的自发行为将超越政府规划预期。说这番话时,张雷两眼放光。这样的言论,在中国能源界几乎是“疯话”,但张雷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他喜欢互动。

《财经》记者曾在上海虹桥机场与其邂逅并同机,当时在机场通越洋电话的他无暇招呼。但在广州落地后,他在出口等了良久,和《财经》记者饶有兴致地探讨智能城市、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

“他更喜欢跳出行业看问题。”一位从传统行业跳槽至远景能源的员工向《财经》记者描绘。他说张雷喜欢提问题,希望从别人的回答中获得启发。

在接受采访时,张雷长于和媒体的互动,他欢迎媒体为远景出谋划策甚至提出批评;也有记者因无法接受他的反问语气,不欢而散。能源触网

除了高质量的风机外,“能源互联网”更是远景能源的另一标签。在各种场合,张雷都会提及“能源+互联网”。

今年下半年,远景能源重点向市场推介了智能化风电管理平台“格林威治”云平台,以及windoS智慧风电管理系统。这两大管理软件可以帮助远景的客户实现对风电场机组的实时监控,用于改善风电机组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在前端选址、后期运维过程中,提升整个风电场的效率。

张雷称,这套智慧管理系统是“在新能源大海中航行舵手的罗盘”,用以帮助新能源投资者识别风险,鉴别投资机会,特别是对于中小投资者和中小运营商至关重要。

远景能源还准备将这套系统复制到光伏领域中去,远景近期将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推出“阿波罗”云平台,在功能上与“格林威治”云平台类似。

不过,这样的新能源管理系统在业内早已存在,只不过此前并未有人将其冠以“智慧风电”、“云平台”的“拽名”。

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都拥有类似的管理平台。尤其前者,已在该领域研发投入数十年,拥有业内公认最完备的风电管理平台。

这套系统的原理并不复杂:风机出厂前,风机制造商会在齿轮箱或者叶片等关键部位上安装传感器,用以监视风电机组的表现,并反馈到运维甚至前端设计领域,帮助这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有实力的风机制造厂商,还会通过在全球建立气象站和监控中心,绘制精细的风资源分布图,从而精确地告诉客户如何布局风电场,或者如何准确选择风机型号和具体安装位置,从而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

在欧美等电力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够调节预测风电场出力和电网负荷变化情况,以实现两者完美匹配。这些早已是风电整机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一大卖点所在。在质保期内,业主可以免费使用风机厂商提供的这些服务。出保后如需继续使用,则要另付费用购买运维服务。

目前,维斯塔斯的风机组平均投标价格在每千瓦5000元左右,这其中已折算了智能化风电系统的服务价格。质保期过后,维斯塔斯的客户需要另外付费。

远景能源称自己使用超级计算机分析数据,在维斯塔斯和金风等竞争对手看来,并不稀罕。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从格林威治云平台的描述看,远景并没有革新性的变化。模糊的远景

张雷并不认同上述说法,他认为远景能源最重要优势是“理念”。外资风电巨头“建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客户去适应他们,形成垂直垄断,凭什么?”

“我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远景能源对于智能化平台的远期目标是“开源”――建立一个联盟,让所有参与者在智能化平台上共享数据,并参与标准的确立。

与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的管理平台不同,远景能源的平台能实现双向互动,颇有“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思维。

“这种双向交互式的理念,以前在风电行业还从来没有见过,很有意思。”对于远景能源这一设想,部分业内人士表现出了期待。有行业分析师与业主人士指出,此举知易行难,关键要看未来的落实和效果。

来自中广核风电公司的一位业主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公司确实使用了远景的“智慧风电系统”,原因是采购的远景风机较多,但具体接入量尚不清楚,而目前只是处于数据收集和简单分析的初级阶段。

一位龙源电力东部沿海地区的业主人士坦言,暂时看不出远景能源的管理系统和金风、维斯塔斯系统的本质差别,“如果要实现双向交互,平台必须具有公共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不应该只兼容远景能源的机型,还应兼容竞争对手的机型”。

多位受访的风电行业人士大多认为,从目前来看,远景这种双向交互设想实现可能性不大。不同机组的设计、零部件、运行参数不一样,只有生产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若远景的系统能够为竞争对手的机组提供运维服务,并且帮助使用竞争对手风机的业主提供风电场设计服务,那远景就不再是风电企业。

在行业尚不理性的情况下,远景能源暂不考虑开源,“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可能在一两年之后”。

远景能源声称,该公司生产的软件在欧洲“赚了大钱”,完全可以支撑科研投入,在中国将采用免费模式,将格林威治云平台推广给用户。

张雷强调,远景能源目前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没有融资需求,两年内也没有上市计划。所以,“能源互联网”并非是为上市而讲的故事。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2

关键词:智慧旅游电子票务必要性标准化体系

引言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即利用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如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智慧旅游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这些企业借助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向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互动服务(周晓梅,2012;朱珠、张欣,2011)。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业务和服务,但主要还是以电子票务为主。电子票务即游客在线购买景区门票,到达景区后,借助于企业研发的电子票务验证平台,利用身份证、二维码等载体来验证游客身份及订单信息,方便游客入园。但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发现,电子票务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兼容性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数据需重复录入、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及景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二)标准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电子票务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电子票务这一应用。通过对提供电子票务业务的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电子票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子票务的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如果不能统一标准,将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普及,不利于政府、景区的监控与指导,不利于在游客中的推广使用,甚至影响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电子票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为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以上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应用,为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共享桥梁,如图1所示。如果不构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则无法在多个部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也无法为以上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因此,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游客在互联网上预订电子票务时,需要填写相关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目前各个提供电子票务应用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一套电子票务填写要求,有的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则要求填写联系方式等,而各个景区是跟各个企业合作的,这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电子票务只能在其对应的景区应用,而无法在其他景区应用。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游客无法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需要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使用体验,也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游客统计信息来对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而电子票务能够很方便地提供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电子票务的应用将为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目前各个电子票务的信息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很全面深入地对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分析。比如需要统计哪个地区的游客对景区感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信息内容并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并不会体现游客来自于哪个地区,这势必会给旅游部门的决策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旅游部门要想第一时间掌握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使用现状,必须推动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这势必会给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带来交通压力,尤其是五一、国庆黄金节假日,随着自驾游热度的上升,大量游客会选择自驾游方式涌入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交通部门能够提前了解本城市游客数量、游客偏好的景点、游客来源城市、游客交通工具选择等问题,将能够有效帮助交通部门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方便游客和城市居民出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电子票务信息来获取,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制定对于交通部门至关重要,如果不标准化,则无法全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innovation/cn/think/downloads/smart_China.pdf,2009.2

2.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2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Generalprinciplesforthebasis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ystemsengineering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tourismpolicy:amidsummernight’sDream?[J].tourism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atouristdestination:afactoroftourism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

11.Font,Xavier,environmentalcertificationintourismandhospitality:progress,processandprospects[J].tourismmanagement,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13.王大悟.中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J].旅游学刊,1997(2)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3

数字电视利用专用网络和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但不仅仅包括电视节目,还包括你要的服务信息,比如你想知道的航班信息、股票信息等。

模拟电视事业在我国发展几十年,现在由于受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我们在谈数字电视前景的同时,也有必要知道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这样能更好地了解电视事业的前景。

中国电视改革发展大概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1983年到1988年。其间,中国电视事业规模空前扩大,电视宣传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的体制格局。

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四大特点:一是电视机构猛增,超过4000家,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二是大量系列台和专业台开办,特别是以经济台为特色的系列台和专业台;三是有线电视被正式确立主流传媒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四是电视行业进行内部的经营改革探索,同时利用媒体的优势进行产业经营的探索。在这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电视宣传面貌的变化也非常突出:一是再造新闻优势,开发多功能服务;二是媒体本身在产业经营探索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的观念、理论认识在产业经营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从2002年起,中国的电视进入了改革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资讯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政府有关部门推出了传媒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总理在考察央视时说:“电视镜头要多对准老百姓,要用现在新的科技手段去把电视节目做好,做好宣传工作。”专家们也对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特征普遍形成的共识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推动建立新的传播格局;壮大产业经营实力成为应对竞争的发展目标;实行行业体制重组,构建电视事业的全新体系。

由以上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电视事业正处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的阶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有选择、分阶段进行。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机顶盒、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这三者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并存。另外从技术上看,中国数字电视的网络运营面临竞争格局转换。数字电视在运营上更强调市场和营销,这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和广告运营十分不同。数字电视时代,中央级的广电将会丧失模拟时代的利益独占优势,在有线传输上受到地方广电的卡制,而地方广电因为控制着有线通路和终端用户而获得较大优势。数字电视的技术变革,将使中国广电的格局发生变化。还有就是广电发展数字电视与电信行业发展的网络电视(iptV)未来可能存在着竞争,笔者认为,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有竞争,才会相互促进。何况网络电视也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专利,广电行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技术。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多次指出,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作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比如杭州的数字电视与交互电视相结合的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广电和宽带运营商能和谐发展。传输技术虽然多种多样,但对老百姓来说,归根结底是看内容和服务。笔者以为,电信运营商要善于发挥ip宽带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电信网的优势在于其双向、互动性,而传统有线电视网是单向广播模式的。由于iptV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问题,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广电部门,尤其是目前广电主推的数字电视,受到的影响更大,对广电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国家广电总局按业务类别、传输网络、接收终端等项目分类核发,同时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iptV业务,而拥有广电行业背景的机构则不受这样的限制。这意味着,国家广电总局即将换发的iptV牌照中,会优先考虑广电系统内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则可能被挡在门外。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在第三次改革发展浪潮中,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四个方面:

逐步实现向全数字化电视传播的转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正式开办数字化电视节目,2015年取消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在十年过渡期中将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节目制作和传送播出等领域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二是开办数字化传送的付费电视频道,三是原有线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整体平移为数字化集成传送。

形成新的电视传播服务格局。包括建成六大传播体系:一是有线网络成为传播覆盖主体,二是无线覆盖成为拾遗补阙的手段,三是直播卫星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四是移动电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五是手机电视将抢占资讯市场,六是网络电视发挥信息库的优势。

加强内容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节目生产总量是现在全国电视发展中的发展瓶颈,电视系统现在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主要就是为了提升节目生产能力,运用市场的方式增加节目供应总量,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正式通报,全国有1505家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制作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

电视行业实现三大领域改革。一是宣传改革,构建专业化格局;二是经营改革,实现产业化转型;三是体制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必将代替现在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改革任重而道远,电视事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4

也谈高职专业开发——从生源调研谈起

一、引言一个完整的专业开发过程有三个环节:专业开发、专业实施和专业评估。在进行专业初步开发后,就进入了专业实施环节。专业实施是专业开发的落脚点,是专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招生是专业实施的基础,没有学生就无法进行专业实施,更无所谓专业评价,前期的专业开发也就成了做无用功。目前,正值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高职院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近年来电子电气类各专业招生规模持续萎缩,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为寻找原因,寻求对策,我们成立了《关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开发的研究》课题组。本文拟结合该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我们对专业开发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二、生源调研和我院2006年实际招生情况(一)、生源调研课题组成立后,首先就高职电子、通信、自动化类的30个专业开展了一次生源调研。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我们要求调研时老师们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宣传,不做任何倾向性介绍,我们希望能从中发现些有用的东西。通过对湖南和湖北省内26所高中1333名高三学生的调查,我院开办的相关专业的一、二志愿数及它们在全部30个专业中按一、二志愿之和的排名情况如下:序号专业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合计排名1移动通信技术829717942应用电子技术1334317653机电一体化技术314677154电气自动化技术242448205电子产品质量检测23184123

(二)、实际招生情况我院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学生报到时可以在全院范围内任选专业。2006年,我院上述五个专业三年制高职的招生结果如下:序号专业实际报到人数1电子产品质量检测1522机电一体化技术1163应用电子技术904电气自动化技术535移动通信技术51

三、现象分析与结论(一)现象1、学生志愿调查中的“热门”专业,招生人数不一定多。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志愿总数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名列第一,但实际招生人数最少。2、学生志愿调查中的“冷门”专业,招生人数不一定少。如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但实际招生人数却排名第一和第二,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达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数的三倍,这还是报到后期限制该专业人数,尽量动员学生选择人数少的专业的结果。3、宽口径专业招生人数有多有少,窄口径专业招生人数也如此,没有明显区别。4、新专业招生人数总的来说相对较多。(二)原因我们仔细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学生报到时即可与学校、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上明确该专业学生经考核合格的,毕业后全部对口就业并确保月最低收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2、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所开发出来的一个新专业(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发展前景。3、由于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学生就业有保障及学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学校的老师们在招生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4、我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主要培养移动通信终端的检测、维护和增值服务人才(如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开发)。但很多学生认为就是学习手机维修而已,而目前手机已相当普及且价格较低,单纯的手机维修已没有多大发展前途。5、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没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同时也没有较好的行业背景。而在株洲有还有另外四所高职院,它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并且其中两所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有一定的名气。(三)结论从上面的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开发时我们要注意:1、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校企联办,依靠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现场工作氛围,即可解决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困难,又可为学生提供在实际职业环境中锻炼的机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一个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与优化。对有较好的企业背景和行业背景、就业有保障的专业,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2、专业开发要求新求变高职要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专业开发上还必须求新求变。求新,就是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现新的职业与岗位,并开发出有前景的新专业。求变,就是专业内涵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传统上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的变化冠以不同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也应该不同,即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同。3、专业开发要定位准确高职教育姓“高”,同时也姓“职”。我们在进行高职专业开发时要兼顾“高”与“职”两个方面,既突出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既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又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专业定位准确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定位不准,不仅会影响到专业的生源,影响到专业的发展规模,导致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将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毕业生。如我院中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若高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还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那就不合适了。4、专业开发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开发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行业或地方的需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不能搞遍地开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专业开发的重要原则。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特点、优势、现实的专业条件及可能的投入,实事求是地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切忌贪大求多。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如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专业与深圳毅俊公司联合办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株洲汽车齿轮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效果甚佳。5、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搞好专业开发,不仅需要具有敏锐的教育家的职业眼光,更要时刻跟踪市场。可以说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只有深入社会,特别是企业,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行业范围的企业类型、一般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量及生产状况、企业对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才能为专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开发的调研一般应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研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也可以是新技术应用部门和教育部门。6、加强高职招生指导是专业开发成功的保障为了保证专业开发的成功,还必须加强招生指导。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内涵及就业前景并不太了解,选择专业大多是赶热门,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很难保证热门专业的质量,又浪费了其它专业的教育资源,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不利。因此高职学校要加强专业选择的正确导向,使学生选到真正合适的专业,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控制;信息化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和世界经济实现了接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在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一些管理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然而在当下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由于企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以及先进的内部管理模式作为支撑,对此,就必须要进行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完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来说是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陈旧的会计控制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了,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控制机制能够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企业顺利的完成经营目标,并且确保会计信息的精准度以及正确性,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会计控制概述

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具体是说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让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内部制度要求,从而有效的增加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并且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保证企业的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且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出现的现象出现,并且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从而在企业的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牵制、联系以及制约的管理模式。企业会计控制在企业当中起到了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制约以及调节的作用,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控制对象有所变化

因为科技的进步,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以前的会计监管手段已经完全被电子数据所替代,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可以将相关数据直接记录在计算机磁盘或者光碟等等一些储存介质上,使得电子作业彻底的代替了手工作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对此,企业会计控制对象也从对人的控制变成了对人和机器的控制。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控制形式有所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在以前的传统会计工作环境下,企业单位往往采用是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进行岗位的分设,并且配备一定的会计工作人员,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每一个岗位之间经由对会计业务的反映以及相互稽核,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牵制机制,并且进行相互的监管。但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机制,手工作业的一些流程都逐渐转变成为了电子化作业,比如:借货平衡校验、账目明细与核对、余额平衡检查等等。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业务是以电算化为主,因为会计办公已经高度电算化,这就致使责任过度集中,让传统的会计分工责任制失去了意义,无法发挥出内控制度的真正作用,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方式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从而使得人为干预的作用变小,这就导致会计控制的形式有所变化。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控制风险有所变化

以前纸张是传统会计人工作业的仅有的载体,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当中的uk业务通过会计人员将其记录在各种账,表以及证当中,若是这些纸张上面的原始数据修改过,那么就会非常容易被辨认,而且每个单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多重复核,层层把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情况出现,并且提升会计信息的精准度以及正确性。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仅仅是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其他等一些列工作流程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帮助完成,将各种会计信息存在一些介质当中,这样会使得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大打折扣,并且对其进行删除以及修改也就变得非常容易,对此不难看出,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控制风险相比传统的会计作业模式而言,风险有所增加。

四、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一)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企业的主体是人,实施财务管理的也是人,对此,企业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经营准则,在企业会计控制当中,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会计队伍,那么再好的控制机制也不能够发挥出其作用。对此,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道德建设,就必须一定要给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的业务技能,从而使得其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对于诱惑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机构,落实岗位责任制,并且对权利、责任、义务进行清晰的划分,从而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管的内控模式。从而有效的防范行为出现,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对此,我们可以需要规范相关制度,对计算机风险进行控制,可以在电子处理系统加密,借此确保信息安全,并且禁止一人担任多个岗位的情况出现。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权限,给予相应的约束。另一方面,如果有数据录入员对数据有所疑问,那么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校正,不可以私自修改,并且要定期对会计电算化进行检查,借此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工作质量。

(三)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

由于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当中的应用,这就导致会计风险产生对象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用电脑犯罪的比例不断增加,企业会计控制风险也慢慢转变成了对于人与计算机这两者的控制上面来。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想要创建良好的内控机制,就必须加强领导阶层对于内部制度的认识,并且培养其信息观念,了解会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商洛;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继电视、报纸和广播之后第四大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电子商务、现代化信息系统与旅游业结合代表着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旅游服务产品的交易效率,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它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旅游电子商务能否给商洛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旅游电子商务能否使商洛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商洛旅游产业又该如何与旅游电子商务有效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商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商洛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 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旅游业这一特殊产业领域的应用,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它集合了客户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商户心理学和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展现和提升了“网络”和“旅游”的价值,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以及能同用户直接交流等特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入性化的服务.

   旅游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信息查询服务。包括旅游服务相关信息(如饭店、旅行社以及民航航班等信息)、旅游景点信息、旅游线路信息以及旅游常识的在线查询。(2)在线预订服务。主要提供酒店客房、民航班机机票、旅行社旅游线路等方面实时、动态的在线预订服务。(3)客户服务。指通过系统预定的个人以及机关团体与人(指上述酒店、民航、旅行社等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实时的网上业务洽谈,管理自己的预定记录.

   2 商洛旅游业发展现状商洛市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景点10余处。其中部级森林公园3处(金丝峡、木王、牛背梁),省级森林公园6处(天竺山、苍龙山、玉皇山、商山、玉虚洞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两处(柞水溶洞),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3处,森林公园总面积发展到1.67万hm2。其中: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丹江漂流等已成为全市的旅游亮点。全市现有旅游企业33家,旅游星级饭店10家,41家非星级接待单位,旅行社6家,农家乐64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在城镇建设方面,以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中心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初显雏形。“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亿元。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7.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6亿元,占全市GDp的2.1%。2007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33亿元,占全市GDp的3.9%。提前3年完成了“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截止2008年7月底,共接待游客221.29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3%和19.74%。旅游综合带动功能日益显现,旅游业已成为商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商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1 政府行政推动力不足 商洛的各个旅游景点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很难形成集团化的经营优势,也就造成商洛旅游企业总体实力较弱。但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前期投入很大、投资收益周期长、相对于小企业风险成本高的项目。所以造成大多数旅游企业不愿在旅游电子商务上进行投资;商洛的旅游景点、人文古迹等在网上的宣传介绍没有一个系统、统一和协调的组织。而且出现各个网站对景区、景点、酒店等的重复介绍。况且商洛各县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造成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尚未建成权威的旅游信息资源库,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3.2 旅游企业不够重视 商洛的旅游企业对于企业网站的建设缺乏高度的重视。目前市内旅游企业网站内容大多雷同,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访问量几乎为零,这样既不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又存在损失大好机会的可能,使旅游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营,而且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网上促销和预订以求节省时间。目前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旅游企业进行网上建设时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做了很多重复工作,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反而降低了网络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网站的数量即时上去了,可是企业却不敢保证质量。同时在同行业之间没有适当的组织和协调机制,缺乏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的统一认识,各旅游企业盲目地去建设自己的网站,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对网站建设的必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出现了一些常年不更新的几乎没有游客去访问的旅游网站.

   3.3 旅游网站在线交互能力差,电子商务产品和业务方式单一 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有很强的即时沟通能力,不仅联系方式多样,并且可以在线即时完成交易。但就商洛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在线交互能力很差,很多甚至没有此功能,绝大多数没有在线预订功能,只有电话和电子邮件可以联系,因此错失很多交易机会。比如在商洛旅游网上虽然有吃、住、行、游、购等多个栏目,但如果真想住某个宾馆还必须打宾馆的电话.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7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商务;营销管理;优化策略

随着时展,在当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相关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这使得人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模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成为最为明显的标志营销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作为新兴的一种方式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为此,在当大数据背景下要着重探索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的相关策略,要真正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营销所具有的作用,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具体来说是指利用电子化的信息手段来实现商业活动,最终取得一定的盈利,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合作企业、客户、供应商直接实现信息方面的共享,更好地满足企业电子化发展的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现状

当前电子商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十分的广泛,大到企业之间的贸易交流,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能够得到满足,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要能够认识到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也要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开展效果也并不是那么理想。要能够基于当前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规模、技术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营销当中的手段,采用相对策略。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发展的预测相对比较滞后,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能够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以此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电子商务营销发展中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营销策略相对单一,存在支出与回报出现不平等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电商企业间竞争方面的问题

一旦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合作意识,或者是与同行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就会导致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差异性,尤其是在营销方面的理念,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发生恶性竞争。电商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企业在发展中由于受到竞争因素的影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会极大的压缩成本,也就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三)电商企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中还会受到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素质有待提升。正是人才的方面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导致不能更好的发挥电商营销的作用。当前电商企业发展中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导致在电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电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在电商企业发展中要能够认识到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电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的优化策略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此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以此推动营销模式能够不断转化。为此,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给予一定的重视,以此进行收集相关的信息,提升对于信息的利用率,以此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当中使用的各种保密手段也极大了提升了安全性,极大地保障了客户各方面的信息不被泄露。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还要求企业客户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协调配合,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

(一)数据管理方面的策略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管理,更加深入研究大数据的相关内容,并根据最终的分析结果对消费者以及受众的喜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此帮助企业管理操作其未来发展趋向,对营销阶段做出具体的划分,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更加适宜的营销方法和手段,并着重构建相应的营销机制,通过引进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自身已有的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保存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也便于在对信息进行利用时可快速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更新,并且定期的对信息进行备份,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所存在的重要意义,构建信心,能够共享的平台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一定的保障,真正的从对方身上学习相关的经验。

(二)技术管理方面的策略

由于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对于数据的整合以及分析手段需要的缺口也在不断地扩大,在客观上,企业需要重视对于数据的分析,强化相关分析工具的研究,并注重分析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引进更加专业化的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真正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此为企业做出抉择提供一定的依據,并应用到企业营销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以此更好的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当前时代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企业通过组织相关的培训以及考核,来强化人才的素质,需要熟练地掌握对于大数据分析的相关软件,以此更好地满足当前时展对于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营销管理方面策略

电子商务中所使用的营销手段以及策略最终的实施效果与销售者之间的需求会有一定的联系,换句话说,消费者的需求会影响到电子商务营销手段的具体应用,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企业要能够对市场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分析的方式发现客户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能够及时地调整相关的策略产品进行升级。此外,大数据不仅仅可以预测出消费者以及受众的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及喜好,还能够对未来的发现趋势做出预测,以此更好的提升营销中的成功率。要注重发挥大数据所具有的优势,及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判断,以此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营销管理具体案例分析

当前电子商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别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中中的主要力量,并不断进行升级。开展了双十一,双十二的相关活动,这些节日也就成为互联网的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大数据电商领域中的应用,能够为其电商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最终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会被淘汰。以下以具体的案例展示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的营销应用。

(一)方案背景

该案例中是法国某个品牌的化妆品,在这个平台中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推出产品,并将这种产品引入官网,以此提升产品的曝光,提升对于市场的占有率,以便能够更好地向市场进行转化。在案例中主要是采用小蜜蜂平台的形式进行推广。

(二)具体投放方案

1.精准投放媒体

要注重选择具有好品牌的媒体名单,并在具体实施中对媒体进行吨多维展示,并将重心放在效果表现比较好的媒体。

2.圈定用户兴趣

根据相关历史数据表明,从相关数据中总结,此次案例所感兴趣你人群主要有:美妆、潮流、休闲等。当用户对品牌广告进行点击时,说明用户对其比较感兴趣。为此,可以对这类人群投放广告,以此提升其效益,当再次进行访问时,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展示给他们,吸引用户参与到活动中,以便成交。

(三)投放效果

投放以后对结婚进行统计,发展用户的点击率有所提升,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发现,电子商务更加明确使用哪种互联网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用户兴趣。以此作为广告的主流渠道,给电商企业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给电商企业注入更多新的活力,以此实现效益发展的最大化。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8

关键词:电力工业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GDp年均增长9.8%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以每年一亿千瓦的电力建设速度展,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此之大的电力建设规模,基本上满足了对电力的需求,为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目前,中国人均装机仅0.54千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电力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电源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煤电,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和运输压力。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未完成,电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电网调度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此外,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力市场供需关系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增加了困难。

二、电力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急速增加。需求预测一再被突破。根据《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2003年版)预测,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最多为8.20亿千瓦:但仅仅6年后,我国2009年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8.6亿千瓦,已经超出预计的2020年装机数。

根据中国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三种情景,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及预测。数据表明,2005-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惊人。按照平均数计算,石油在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耗量分别达到365亿吨、235亿吨和236亿吨,远远超出我国目前约21亿吨的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以平均数计算,煤炭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消耗量分别为1259亿吨、936亿吨和865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原煤分别为1763亿吨、1310亿吨和1211亿吨(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标准煤计算)。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约1145亿吨煤炭储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核电和水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核燃料铀的储量不容乐观。根据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全球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铀资源总量为546.9万吨,按2006年全球天然铀消耗6.65万吨计算,可用82年。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只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运行50-60年,实际产量也严重不足,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燃料只能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电站运行,44个在建(新开工项目大多在中国),计划新建的核电站超过200座。随着核电热在全球再度兴起,对铀资源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水电方面,根据2006年最新的资源普查,我国大陆水力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而且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是否适合开发尚有争议。因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电装机4.8亿千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电力行业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还需要占用、耗费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铜、铝、钢等材料,这些资源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耗的铜占全国总耗量的近43%,消耗的电解铝占全国总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并超过了全球资源承载力的15%。

(二)资源消耗过大,环境严重恶化,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一次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消耗过大,高碳排放和环境状况恶化。截至2008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5.9%(主要是燃煤机组),发电量比例更是高达81%。煤炭的大量开采严重消耗了本已十分紧缺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量的煤炭燃烧则加剧了污染物的高排放。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单位热量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气(56),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2006年,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总量也即将超过美国排世界第1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20%。

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90%。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限(也有乐观者认为是550ppm,有悲观者认为是350ppm),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大户,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

(三)电力工业传统技术路线面临挑战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沿着更大、更快、更高、更强的技术路线――一直走到了核裂变、核聚变。从电力工业来看,其基础原理和技术一直沿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架构,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发电机、变压器参数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连风力发电机也已达到数百吨;输电线路、电缆直径越来越粗、电压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当一条又一条、越来越多的截面达上万平方米(宽、高各为几十至上百米)、长度逾千公里的巨大高压电磁

走廊在大地上纵横捭阎、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感到困惑:电力工业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还将走多远?由此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运输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困境,究竟如何得到根本解决?

三、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主打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牌

中国的能源状况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关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下一步中国发展新能源要着力做好五件事:一是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二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四是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五是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风电产业体系。制订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调整过程中。

(二)调整电力工业结构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局今年将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大力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

同时,统筹利用境内境外油气资源,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此外,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能源法(送审稿)》审查,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等产业政策。

(三)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老机组脱硫改造步伐

控制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的污染排放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在役的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改造步伐,到2010年实现在役火电机组全部脱硫运行。同时,鼓励在役的中型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减少排放。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9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

政务微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批评报道的冷思考

风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种北斗定位定向仪的硬件设计

纺织企业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数字电视的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讨

未来大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研究

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生物柴油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

河南有线双向多业务系统建设浅析

CDma中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与发展

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性推广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及实践探究

废旧产品再制造工程设计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探析

配电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

对一款小型无人旋翼飞行器的研究

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汽车车身的快速开发和制造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温控装置系统研究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

油田通信nGn改造后的业务融合

关于搅拌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德州市:科技平台“流出”亿万财富

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基于Step的自动化制造前景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及对策探点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若干的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航空电信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探析

可生物降解聚膦腈的合成研究进展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与应用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经济转型;电力消费;节电潜力;协整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电力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性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导致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伴有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我国电力需求表现出刚性增长的特征。可以预计的是,在碳强度(2020年下降40%-50%)和“能源总量控制”的双重约束下,我国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等都将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基础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电力能源需求的影响机制,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不仅是做好电力规划、安排电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必要前提。考虑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等内在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山东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该省经济转型期间的电力需求,对于管窥我国其他地区的电力消费与节能降耗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对中长期的电力需求研究中,往往重视多种因素的分析。近年来,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刘畅和高铁梅(2011)[1]通过建立电力行业景气指数,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林卫斌等(2011)[2]考虑不同部门电力需求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构建不同的电力需求方程,分别预测了居民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个部门的电力需求。柳瑞禹和叶子菀(2011)[3]还从行业层面出发探求电力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因素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不少学者也开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相关的能源需求问题。如,范德成等(2012)[4]选取GDp、人口数、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作为变量,在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下,探讨了低碳经济实现水平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而徐敏杰等(2012)[5]则进一步地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主要行业产品产量,对比国内外分行业电力强度的变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

这些文献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仅丰富了电力需求的研究,而且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体现在方法上,协整模型因其较好地研究了多因素与电力需求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研究背景上,虽有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环境、行业部门、低碳经济等变化或差异对电力需求的基础影响,但却对经济转型这一关键特征把握不足,特别地,对节能减排的主要落实者——地方政府的关注还较少。基于上述评述,本文以具体省份为案例,拟采用协整方法,着重考察经济转型阶段的多个关键特征变量对省域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影响机制,以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受版面的限制,本文不再累述协整方法的原理(具体参见张世英和樊智(2009)[6]等文献),而是结合山东的省情,重点探讨经济转型期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被视为电力需求最主要的正向拉动因素,而电力能源效率则被视为主要的负向因素。此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普遍特征。这些因素对电力需求的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1)城市化率:人口增长亦是促进电力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人口总量增长,其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率的提高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09年的47.6%,保持不断推进的态势。城市化推动电力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远大于农村人口,使得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动了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到达刚性的能源高需求阶段。我国“十”提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可预计,用电需求很可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加快。将变量城市化率Ci(城市人口/总人口)纳入研究范围,预计该变量与电力需求成正向相关关系。

(2)经济结构:目前山东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据最大比例,也是对山东当前经济阶段特征的一个反映。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特征对电力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把变量S(工业增加值/GDp)引入模型来反映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电价水平:电价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节能降耗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电价越高越容易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但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影响,电力价格仍然由国家行政确定,因此直接采用电价较难反映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而燃料价格较早地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且火电在中国电源结构中一直占有70%以上的比重,所以选择燃料零售价格指数(p)来反映电力价格的变动,燃料价格的上升会降低电力需求。

这里,按照通常的做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同时,为研究效率改进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用效率变量eF(工业增加值/工业耗电量)来表示每单位电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工业耗电量会随着用电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本文上述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三、模型结果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电力消费影响变量的分析,建立函数方程如下:

Qt=f(GDpt,Cit,St,eFt,pt)(1)

其中,Qt为电力消费总量,GDpt为国内生产总值,Cit,St,eFt,pt分别代表城市化率、工业化、电力使用效率和电价水平。

协整模型的方程为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

Q=1.129GDp+2.851Ci-0.421eF-0.804p-4.188S+0.721(2)

(0.05674)(0.15379)(0.08621)(0.06412)(0.18851)

协整方程(8)表明,除了结构变化系数,所有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此外,就结构变化的系数符号而言,与能源需求的负向关系有悖于现实重工业的高耗能特性。因此,为确保弹性系数估计的稳健性,剔除结构变量后,重新估计方程如下:

Q=0.952GDp+0.774Ci-0.489eF-0.252p+1.076(3)

(0.02064)(0.06404)(0.03451)(0.02646)

由协整方程(3),总体而言,各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GDp、城市化率、电力利用效率、电力能源价格是影响山东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弹性系数角度,GDp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多大,即GDp每增长1%,导致能源消费相应增长0.952%。Ci的系数为0.774,表明城市化的能源需求作用也较为明显。此外,能源效率和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也较强,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89和0.252。

四、电力需求预测

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指标,本文对情景中各个变量的设置主要结合1984-2011年28年的平均增幅和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情景设置的合理性。

①GDp。黄季和杨军(2006)[7]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20年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在近五年将保持在8%左右,2012-2015年在7-8%,2016-2020年在6-7%。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对未来山东GDp增长水平,同样设定2012-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阶段。同时又分低、中、高三种增速情景。

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GDp平均增长率为12%,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据此,设定2012-2015年低、中、高速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10%和11%。相应地,2016-2020年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设定8%、9%和10%。

②城市化率。按照徐敏杰等(2012)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为此,设定山东省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

③燃料价格指数。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燃料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幅稳定在12%左右。而近几年价格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平均10%左右,因此,设定未来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10%。

④电力利用效率。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电力利用效率平均增幅达4%,而近五年来平均增幅为2%,因此,设定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3%。

中长期电力消费量预测值单位:亿千瓦时

三种不同的情景,体现了不同的电力需求发展态势。以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作为比对,或许更能清晰地观察山东电力需求的走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中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本文假定山东2012-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0%,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有所降低,达9%。预测结果表明,2008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将达6.8%,并增加到2020年的5956亿kwh。

在高速经济增长情景下,假定山东未来两个阶段(2012-2015年、2016-202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和10%。预测结果表明,比中速经济增长情景更为激进,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将增加到6114亿kwh,是2008年的2.24倍。

而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未来两阶段的山东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放缓至9%和8%),尽管该情景比中速情景下2020年当年的电力消费量下降了17%,并且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也有所放缓,但仍达5%。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的转型发展,既要求工业化带动的经济增量提升和城镇化的聚集联动效应,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都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发挥重要的影响。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禀赋相对富裕的山东而言,本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利用效率提升、城镇化发展和能源价格改革对该省电力需求的变化有着长期稳定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对电力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电力利用效率与能源价格提升对该省电力需求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根据上述经济转型的关键特征变量与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关系,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情景,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山东的电力需求。研究发现,即使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中,山东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也高达5%。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将给山东未来的节能减排带来明显的压力。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固然可以放缓电力需求,但其成本显然不是可接受的;依托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电力利用效率,同时坚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是保障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畅,高铁梅,中国电力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及电力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景气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1(1).

[2]林卫斌,陈彬,俞燕山.“十二五”及2020年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7).

[3]柳瑞禹,叶子菀.中国电力需求与行业因素——基于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5).

[4]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7).

[5]徐敏杰,胡兆光,谭显东,单葆国.中国中长期能源和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电力,2012(4).

[6]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黄季,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

作者简介:张立(1979-),男,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电力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