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十篇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十篇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4:01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工业生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及生产工作中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都属于工业生产,因此工业的发展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推动各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工业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机械化生产方式才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环保节能化迈进。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起步较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中就已经应用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方式,而后有了计算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无人化工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纳米技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为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上世纪60年代我国机械行业应用的生产机床仍然是最基本的装备,不仅工艺落后,并且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到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简单应用逐渐开始发展,一直到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速度。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机、电脑、洗衣机等等;此外,许多工厂的数控机床生产功能的控制等也属于机电一体化应用。目前,随着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智能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逐步结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例如,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清洁家庭卫生,为人们带来乐趣,还可以进行废墟搜救等工作。虽然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为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作出更多贡献。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是属于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使各种新型技术处于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处理技术等相互整合发展产生的新型技术不断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的差距。以宏观角度研究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科学的预测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提高该技术的研发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系统化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应用开放化、多样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还能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虽然多种单一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在不同方面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多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整合运用,则能同时满足实际情况中多个方面的市场需求。针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机电一体化产品也逐渐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不同种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兼容并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微型化

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以纳米尺度相融合所产生的产品,就是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简单来说,是将传统尺度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最大限度的缩小,在通常体积上不超过1立方厘米。这种缩小并不是简单的缩小尺寸,而是将传统机械制造方式转变为智能化制造,这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学科中的新型技术。体积小、能耗低、运用灵活等都是微型化机电一体产品的特点,其在医学、军事等领域都已经被广泛运用。例如医疗过程中的微创技术就属于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军事所用的微型间谍窃听器也是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三)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必定包含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不断研发可以在多种领域替代人类智能活动的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发展,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能产生类似人类逻辑思考及自我决策能力等方面。例如,在数控机床上设置人机对话功能、人类生产模拟程序等,都能给产品的生产操作与维护等工作方面带来极大便利。因此,智能化发展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上可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环保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物质越来越匮乏,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在寻求发展的过程已经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成为了各行各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必然会朝着环保化前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生产、包装、使用、甚至在销毁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尽量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保证产品质量。环保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小限度破坏坏境的特点,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飞速的发展之中,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对其它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必然会趋于网络化。如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机电一体化技术想要掌握最新的发展状况,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了解最新技术咨询。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无国界交流,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促进了工业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学科技术相互交叉整合,出现更多有利于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先进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舜.浅析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走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220.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6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进行叠加,而是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利用电子设备所具有的信息处理功能以及控制功能与机械装置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措施将各项施工工艺融合在一起,提高煤矿生产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完整性[1]。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1.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即将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以及机械工程等专业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然后利用微电子技术将工程生产的各项工艺相互渗透,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融合的技术[2]。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由传感装置、动力装置以及机械装置组成,不同部分具有的功能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传感装置主要起到有效传递信息的作用,动力装置主要起到为生产活动提供动力的作用,而机械装置主要来负荷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工作,通过每个部分的相互协调,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2.优势

在煤矿生产中实现机电一体化,首先可以通过电子技术的应用,利用其所具有的运算、控制、记忆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实现整个生产工艺的多功能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益。其次,整个系统的调动运行,可以自主完成对多个部分的协调管理,保证煤矿生产系统达到最优状态,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具有监视与诊断等功能,可以随时掌握整个系统中各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最后,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更为简单,生产操作简易,进一步达到标准化生产目标。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分析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煤矿生产中,进一步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在我国煤矿一体化技术在应用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系统化以及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机械设备是保证煤矿生产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将电子功能与机械功能相融合,与传统生产相比,优化了产品性能与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煤矿开采、井下煤矿运输以及井下供电排水等硬件设施,同时也作用于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等软件设施上,在整体上提高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三、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分析

1.采煤机应用

我国大部分煤矿生产采用的是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传统生产工艺中主要以液压牵引,现在逐渐发展为电牵引,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采煤机中,比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更具优势。例如电牵引比液压牵引效果更佳,并且能够更好的克服阻力,在下滑时提供制动功能。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安装有防止下滑的制动装置,能够更顺利的开展大倾角煤层作业。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系统运行动态性更好,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来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调整,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持续作业,因为能够更好的适应作业环境,外界因素对设备产生的影响更低,降低了设备故障概率[3]。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牵引力主要通过计算机来控制,并实现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的实时监控,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运输机应用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煤矿开采量在不断增加,将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提升与运输系统上,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与安全性。内装式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比较常用,主要为电机与滚筒一体化的设计方式,设备结构简单,操作也更方便,控制与运行系统也更准确,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控制。针对我国皮带式运输与生产方式,对运输系统要求比较高,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电子监控系统来完成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控,减少故障出现的概率。

3.监控系统应用

煤矿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机械技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其中监控系统作为重要。因为煤矿生产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具有特殊性,对于煤矿生产的监控,对其监控数据的管理并不严格,但是必须要能够持续运行,保证矿工工作的生命安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将系统与局域网相连,自身数据库与主机同步,避免数据的丢失,同时也可以对已存的信息进行检索,实现图像显示、图表打印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电子监控系统来对整个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生产安全性。

结束语:

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特殊性,对生产工艺以及设备等都有着严格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对生产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想要进一步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要求我们应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宜海.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03):32-33.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1)起步慢,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国际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为第一个阶段,为机电一体化的起步阶段,人们开始将电子技术小范围的在机械工程领域进行应用,发现机电一体化带来的便利,机电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果,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其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到了八十年代,机电一体化已经普遍被各国所接受,其产品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细微加工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实现,其产品的生产更加的迅速且细致,为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机会,而我国也正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才关注起这个领域的发展,尽管很快认识到了机电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并迅速成立的研究小组,但是相比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起步仍然较晚,在很多技术上十分的不成熟,且机电一体化在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应用不广泛,与其他国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2)机电一体化成本较高

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全,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故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带来的生产成本十分巨大,其产品取代技术含量较低,对于水电的能耗十分的高,材料的消费也很高,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扰民,近年来,尽管我国不断的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仍然存在着分工不合理且消耗成本高的现象,机电一体化工业尤为明显,另外,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不太理想,众所周知,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可是中国唯有成本低这一目标达不到,企业缺乏生产成本的节制,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死守就业,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必然无法占据有利地位,又由于我国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时间较短,技术不成熟,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每年还需要从国外大量的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给了我国机电一体化行业巨大的压力。

二、未来企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1)加强结合,实现网络一体化

纵观现阶段的各行各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会,而现如今的企业很多通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新的突破,这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灵感,机电一体化尽管将电子技术融入了机械工程领域,但是由于技术不全面而导致的产品不成熟或者竞争力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当今的企业和单位应当不断思考如何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入机电一体化的实践中,综合利用远程控制终端,将机电一体化带上一个新的楼梯,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不断的进入家庭,利用家庭网络来将各种家用电器链接成一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中就可以享受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2)提高技术,降低能耗

当前中国的企业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生产成本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能耗,这为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无法实现有效的盈利,这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发展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机电一体化在能耗方面的特点尤为显著,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企业应当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对企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各个车间厂区积极的组织能耗降低的竞赛,对于有效的降低能耗的厂区进行有效的奖励,同时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技术的学习和探讨,使得优良的技术不仅仅在个别的厂区实施,而是在整个工厂得到普及,使得技术变为企业的利润,让企业能够在技术的不断革新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3)响应社会,倡导环保

工业化的不段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日渐舒适,但是另一方面资源不断的减少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现阶段全社会都在呼吁保护环境,作为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的机电一体化行业来说,倡导环保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日常的生产中,企业应当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技术创新,力求建立一套自己的节能减排机制,同时在产品的设计上也要不断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其中,无论是在生产制造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绿色的观念,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标准,在产品的材料使用上也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绿色的的机电一体化,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上获得有利的地位。

(4)改革创新,加强智能

机电一体化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创新的余地,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在也成为21世纪的一个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机电一体化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机床的操作,数控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势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仿生物系统化也不断的得到了应用,将数控操作和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人的生理机能去带给机电一体化新的灵感,让机电一体化的操作更加便利,应用更加广泛。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定会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公司和企业若想在此领域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力求将机电技术与网络技术,生物智能等相结合,用技术革新代替能耗盈利,让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取胜。

参考文献

[1]李晓培.浅谈机电一体化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

[2]范基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9)

[3]李荣昌.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3(08)

[4]童友彬.机电设备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J].才智,2013(14)

[5]黄卫方,龚栋成.如何加强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J].科技风,2013(09)

[6]黄鸿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3(07)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技术;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40

0引言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效能就好比是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机能,是获取外部世界信息、数据的重要关键部分。随着现代测量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水平就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水平。

1传感器技术的相关内容简述

传感器是一种信息获取和信号输出的元器件,是对对象进行信息感应和检测,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转换成为具体形B电信号的装置,传感器的应用能够有效满足信息传输、处理、显示和控制等相关功能的需求。传感器技术被看做是信息时代下现代高新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最主要是通过测量效能来实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测量模块对操作对象的位移、压力、强度等参数进行输入操作,然后通过一定的规律将这些参数转变为能够反映机电物理参数的实践变化曲线,从而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调试、整改、优化的参考,因此,传感器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核心首脑,是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感器技术就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并为工业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随着传感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技术的融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将在多个领域中发挥更加的效用价值。

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对传感器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例如线性度优良、稳定度好等,而且要求传感器要求有比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不论是静态特性还是动态特性都应当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当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也是比较重要的参数。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加工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2.1传感器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分析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环境是比较复杂和恶劣的,但是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持。传感器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能够强化机器人行为的灵活响应度,同时在强化机器人适应能力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工业机器人中的传感器技术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这主要是指给生产工业机器人装置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相关的机械零件以及零件的位置,在行走机器人安装视觉装置能够为机器人运输危险材料、识别道路和目的导航等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是机器人的触觉传感器,这是实现触摸机械手的关键技术,并且通过视觉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的相互结合,能够对对象的详细参数进行明确,提高工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率。

2.2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是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的自动化设备,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的传感器被应用到数控机床上,从而实现了数控机床对温度、压力、位移和速度等参数的自动化测量和控制。首先,传感器技术应用在数控机床的温度检测方面,在工件加工的过程中,电动机的转动、刀具的切削等都会相应的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部位的温差会对数控机床产生不利影响,对工件加工精度产生影响。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传感器对温度信号进行感应,然后感应到的信号差异传输到数控机床的控制管理系统中,做好相关的温度补偿,从而减少因温差导致对工件加工精度的不利影响。其次,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压力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工件夹紧力进行信号检测,然后向控制系统传送预警信号,减少走到,另外,传感器技术对机床车刀的削力变化进行信号感应。同时,传感器技术还在数控机床的轴动位移状况进行检测,避免因轴动过位出现误差导致生产故障。需要指出的是,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最早是对刀具和机床的监控方面,通过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和监视器实现对数控机床运行和生产的实时动态监测。

2.3传感器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汽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汽车行业发展,汽车的保有量也在不断增长,同时汽车制造和行车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传感器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变速器自动化、汽车制动抱死系统、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等,这些都有效改变了汽车车体的性能。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应用,汽车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例如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尾气排放以及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安全服务。以汽车发动机这个部件为例,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浓度传感器等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但是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电磁波和震动,因此应用到汽车发动机中的传感器要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抗震能力,加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传感器需求量也相应的持续增加,因此要形成对传感器的自动化、规模生产。

3结语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机电一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将朝着智能化、集约化和电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102.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5

“芬顿试剂”最早由法国科学家芬顿在酒石酸的分解反应中发现,它是指在酸性条件下Fe2+与H2o2组合的体系。1964年加拿大的eisenhauer首次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加入芬顿试剂处理苯酚及烷基苯废水,之后很多学者都将芬顿试剂应用到有机物的降解中。例如,王中旭等以修饰后石墨/聚四氟乙烯为阴极,采用电芬顿反应降解纤维素。由于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反应快速、高效等优点,芬顿氧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的水处理领域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2芬顿反应的特点

芬顿反应通过Fe2+与H2o2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反应机理如下:对比于其他氧化剂,•oH具有更高的氧化电位,氧化电位为2.80V,•oH与其它氧化剂的电极电位比较。氟的氧化电位最高,为3.06V,•oH的氧化性仅次于氟,因此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

3均相芬顿氧化技术的机理及应用

3.1超声芬顿氧化技术

超声辐射产生的空化效应在瞬间能释放高能量,利用这一原理,将超声辐射与芬顿氧化技术结合,使H2o2分子裂解形成具有活性的•oH基团,超声与Fenton试剂联用的体系被称为超声-Fenton氧化技术。超声-Fenton氧化技术的优点是:超声辐射能使H2o2分子裂解产生•oH,这样就能增加反应体系的活性基团,加速有机物的降解。Voncina等利用超声辅助的芬顿氧化技术降解6种活性染料(活性黄15、活性红22、活性蓝28等),研究结果表明芬顿体系中超声波的引入可以提高芬顿反应的效果。陈颖等采用准好氧矿化垃圾反应床+超声/芬顿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在超声-Fen-ton最佳工艺条件下,CoD、总磷和色度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且出水无臭。Zhang等研究了芬顿氧化技术对活性黑8(RB8)的氧化脱色和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超声波为辅助芬顿氧化技术能提高CoD的去除率,但是对RB8的脱色影响不明显。超声-Fenton氧化技术由于超声的制备工艺及成本昂贵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程度和使用范围。

3.2微波芬顿氧化技术

在Fenton体系中引入微波的联用技术称为微波-Fenton氧化技术。微波诱导的芬顿氧化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氧化技术。微波-Fenton氧化技术的优点是:微波能使带有磁性的污染物产生“热点”,这样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缩短反应时间,加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Homem等将微波一芬顿氧化技术应用到阿莫西林的降解中速率。Yang等将微波辐射与芬顿氧化技术相结合用于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300w的最佳反应条件下,CoD的去除率可达57.53%。但是与普通芬顿法相比,微波-Fenton氧化技术的缺点是处理费用较高。

3.3光芬顿氧化技术

在芬顿反应中,Fe2+和Fe3+都能与H2o2反应产生•oH,从而实现Fe2+和Fe3+的循环,但是Fe3+与H2o2的反应是这一循环反应的限速步骤。为了提高芬顿氧化的效率,研究者们将紫外或可见光与Fenton联用以提高芬顿体系的催化活性,这种紫外或可见光照射下的Fenton试剂体系被称为光-Fen-ton氧化技术。光-Fenton氧化技术的优点是:首先,Fe3+与•oH产生的(Fe(oH)2+)在光照射下可直接产生•oH和Fe2+,加速了Fe3+和Fe2+之间的循环。其次,光照射H2o2可直接产生•oH,提高了H2o2的有效利用率。再次,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可打破有机物现有分子结构而被直接降解或氧化,增加了有机物降解的途径。刘晓霞等采用UV-Fenton体系处理黑色KnB染料废水。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当KnB的初始浓度为50mg/L,H2o2为0.2ml/L,FeSo4为0.7mmol/L时,采用紫外光照射,反应1小时后染料废水脱色率几乎可达100%。elmor-si等在酸性红73(mR73)的降解研究中,将紫外光引入Fe2+和H2o2体系中,可以有效提高芬顿体系的反应速率,UV-Fenton能促进目标物的降解和矿化。王继全等采用可见光与Fe2o3复合催化剂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可见光(λ≥420nm)的照射下,催化剂对RhB和mB都有着很好的催化降解效果。由于紫外光是可见光中的一小部分,其获得成本较高限制了紫外-Fenton氧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4电芬顿氧化技术

电-Fenton氧化技术就是在电解槽中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Fe2+与H2o2作为芬顿试剂,当废水流入电解槽时,通过生成的H2o2与溶液中的Fe2+催化剂两者产生•oH来实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电-Fenton氧化技术的优点是:首先,电-Fenton在原位生产H2o2,可以有效避免试剂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风险。其次,电-Fenton可以利用o2产生H2o2,H2o2的产生可以由电化学作用调控,这样能有效提高H2o2的利用效率。再次,电-Fenton降解有机污染物除了•oH的氧化作用外,还有阳极氧化、电吸附的贡献。最后,电-Fenton降解有机污染物污泥产量少,可有效降低二次污染的风险。王盛将电-Fenton体系引入2-乙基葸醌改性气体扩散电极中处理含苯酚废水。通过电-Fenton体系的协同作用产生无选择性氧化剂•oH来,氧化降解废水中苯酚。当铁片作阳极,催化剂2-乙基葸醌大于20%时,降解60min后,苯酚降解率都保持在80%。宋燕为了解决水中个人护理品难以处理的问题,以石墨烯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构建了均相电芬顿氧化体系,并应用于含三氯生模拟废水的氧化降解,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为45mg/L的三氯生,强酸性条件下外加Fe2+,电芬顿氧化的处理180min,三氯生废水的降解率为73.9%。电-Fenton氧化技术利用了电化学反应和芬顿氧化能力,它与光-Fenton相比降解有机物的机制较完善,且降解途径增加,但是该项技术要求电极应有较高电位用于析氢,同时还需要具备氧还原电子的催化活性,对电极在废水中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有很高要求,往往需要提高处理成本来获得高效的处理效果。

4结语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6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工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下,自动化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从广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包含了工业生产、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从狭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械设备等的应用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控制、管理等活动的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安全性,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对于能源的消耗。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自动化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元化以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1.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机械化

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机器的应用来提高生产力,这使得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来说,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设计原理,还要能够理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另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包含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对于设计工作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提高设计的效率,改变当前的设计现状。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反应出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优势,有效的反应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多元化和标准化。

2.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于电子信息的控制,并能够完成对于电子信息的设计和应用。信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设计中能够改变信息处理、开发形式以及内容的本质,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为信息处理及应用提供更方便的路径,为智能化控制带来一定的条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的水平,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都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身不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使得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效率并不是很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贯通,全面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效率,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的改革。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1.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

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具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电路分析设计中,自动化在双口网络、三相电路等中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而在计算机控制中,自动化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证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另外,在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控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计算机控制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性。

2.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应用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输入相关数据之后,计算机能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自动得到设计的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效率。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被应用于建筑、电子、汽车、机械等各个行业中。另外,计算机辅助设计还包含了产品数据管理、辅助制造等内容。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带来的便利性。

3.辅助办公管理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办公管理也是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对于办公过程的管理。这个设计的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其进行细化。而通过人力来进行文件的分析和整理已经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效率。另外,由于工作量特别的大,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oa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来对数据信息和文件进行自动化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于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有效的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提高办公管理的效率,降低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

4.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自动化设计

信息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汽车设计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车辆的设计质量和生产管理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进行的是工艺的设计、程序的编制等内容,能够有效的对设计过程进行验证,提高生产的效率,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的完善。而计算机辅助制造硬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数控机床、装卸装置等内容的设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加大生产的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被应用在更多的领域,来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自动化技术受到了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限制,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会更加的智能化,实现工业生产的改革,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恩仓.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4(01)

[2]蓝玉华.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资讯.2015(07)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工程领域中,随着微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与机械工业相互渗透,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纵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初级阶段,期间,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但这种结合由于当时电子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结合并不深入,广泛。20世纪70年代,为机电一体化蓬勃发展的阶段,该时期内,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并不断像智能化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光纤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巨大进步加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1]。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脱不开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目标和方向。该种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使之具有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当然,想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能达到人类同样水平的高智能化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拥有部分智能或低级智能便足够达到较高的控制目标。

2.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化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在。同时,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2]。企业间只要研制发明出了功能独到,质量可靠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就会通过网络畅销全球。可以说,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快速发展。

2.4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外国称其为微电子系统memS。它是指可以批量制作,集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和通信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机。微机电一体化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5绿色化

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资源,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呼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化产品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绿色产品从其生产到销毁的申明过程中都符合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3]。因此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床的生产水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着迅速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cpu,多住总线的体系结构;其二,设计开放,是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复合接口标准,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使用效益;其三,一台机床能够同时完成多个独立任务,或控制多台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都控制集成到系统中去;其四,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地能力。

3.2工业机器人

一个国家机器人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高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高效的运用于各工业领域中。该种结合了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能够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4]。在具体操作中能够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独立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3.3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不难发现,自动机械与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已广泛使用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它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在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件信函自动分拣处理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中,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应用于其中,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4结语

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并辐射影响到几乎全部的工业行业。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在各方面带来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

[2]李晓培.浅谈机电一体化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高智能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关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研究,现如今高智能的机器人和数控设备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性较高、精密度要求高、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节省了劳动力,也更加方便的得到了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很多的研究人员逐步的将运筹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等多种智能化的学科逐渐引进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判断推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控制。

2区域模块化

区域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单元实现区域模块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工程,例如,在进行智能减速、智能变速等相关功能研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实现集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效果等其他附属的功能的控制单元等模块化,这样可以更加标准、准确的衡量相应的控制单元以及动力单元,进一步的提高各个单元的性能,也可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相应的功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一个区域模块更加有效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利用程度、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经过研究和推理,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模块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方向,随着未来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模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深。

3环保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逐渐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机电产品的环保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对环境有危害且危害较大的产品失去市场价值,设计和生产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4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际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入我国,这也为我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存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快捷的推向市场,和生产商之间的技术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会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微型精密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微型精密化产品体积小、携带方便、耗能低等,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动力,但是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先进的技术发展。

6总结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9

关键词:医疗仪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应用

1机电一体化

1.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日本提出,是通过软件系统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相结合,把微电子技术应用到机械的各项功能中的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将机械、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组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微电子等技术赋予机械系统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的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诸多方面,是现代机电发展的前沿和高新技术,强调了机械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广泛出现在现代工业中,在现代医疗仪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人类发明机械以来,一直希望机械设备能够更加智能和便捷,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各项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如雷达伺服系统,展现出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巨大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理念逐渐落后,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革命。机电一体技术渗入到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空调、电视、复印件、汽车等都运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生产中大量引进的数控机床、工作机器人等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视机电一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经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巨大进展,满足了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需求,生产制造业已经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生产安全。

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节能化、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实现了智能控制,利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控制器具有智能判断和决策的功能,实习了设备智能化控制,保证了机械设备操作的精确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网络化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方向,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说是极大的利好,计算机网络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机电设备与互联网相联也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更加丰富和便捷,如网络家电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家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机电设备的微型化,设备体积减小能够保证更加灵活的操作和更少的耗能,在医疗领域微型机电系统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机电设备耗能巨大,人们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化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方向。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不断地交叉渗透,逐渐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相比于传统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有着更小的体积、更少的质量、更精准的操作。这给当今医疗领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各种医疗检测仪器和治疗仪器。

2机电一体化与医疗仪器

2.1诊断仪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医疗诊断仪器是现代医学诊断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心电图仪器、脑电图仪器、超声诊断、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设备等仪器在诊断病因时扮演者关键角色。如血管造影设备在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对患者注入造影剂,将造影剂在到达患者病灶前后图像分别记录在计算机中,然后利用软件系统对两组图像的像素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患者血管的模拟分布信息,方便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

2.2临床检验仪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因和分子生物学高速发展,为了科学地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们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医疗仪器。这些机电一体化仪器保证了医护人员从血液学、免疫学临床理论角度对患者进行检验和诊断,避免了传统检验方法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

2.3治疗仪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为了满足治疗过程中的高效性和精确性的要求,机电一体技术在治疗仪器中得到很大重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微电子、激光和数控等技术研制出伽马刀、手术机器人等仪器,在对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中大展身手,治疗仪器通过捕捉医生操作动作,系统将指令传达给仪器的机械臂,进行相对应的各种手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改变了传统手术方式,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

2.4监护仪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心电图仪、脑电图仪等监护仪器对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来说非常重要,能够随时监控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实时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在综合监护系统中,使得生命体征监控和分析更加方便,未来远程监护仪器使得监护仪器的使用不仅限于医疗场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使用,对患者的监护也会更加方便。

3结语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人们对机电一体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一体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理念、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医疗仪器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为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医疗对医疗仪器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要求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在医疗仪器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在诊断、临床检验、治疗、监护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潜力,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和相互促进,医疗仪器中的机电一体化将会有更多的发展,为提高人们的医疗水平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洪洲.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3).

[2]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4).

[3]谢邦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企业技术开发,2013(08).

[4]杨勇.国内企业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0).

[5]李圳,耿镇中,冀龙飞,桂堂军,杨强.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3(06).

[6]李景涛,韩英.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01).

[7]李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模型[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01).

[8]单策,于灏.关于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J].职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9]董默,韩婷.我国医疗仪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08).

机电一体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V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29-0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对我国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很多技术已经趋于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些先进的技术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实现了技术的优化,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种科学技术的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就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项目。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会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研究

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首先经历了计算机的控制理论阶段,在该阶段,计算机控制理论是在采样理论、差分理论变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控制理形成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是计算机的核心系统。在形成计算机控制系统之后,又将预测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等融入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到工程生产的过程控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化工生产中,对生产中的过程数据的参数进行处理,并逐渐由过程控制发展成为数字控制。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变成以CpU为核心的分层控制系统,逐渐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管理、调节等,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同时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阔。

2机械电子技术发展历程研究

传统生产中主要采用手工制造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效率比较低,在对过程参数控制时也不智能,只能借助老式的仪表工作,操作误差较大。另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对生产压力以及速度等机械操作的控制,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因此,机械电子技术应运而生。机械电子技术是在机械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原理的产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引入,就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的控制,也就产生了机械电子技术。当前,机械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也叫做机电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生产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机械电子技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piD控制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变结构控制理论等,这些理论的融入,使机械电子技术在进行过程控制时,更加的精密、合理,满足了当代大量生产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3机械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研究

3.1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概述

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电子技术的动力功能,同时也能实现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过程控制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更将处理的结果反馈到操控中心。另外,还可以利用相关的软件,对机械装置进行配置,形成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内容,实现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处理。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可以实现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还能够对过程控制进行优化,寻求最佳的控制方式。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给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3.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产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应用的范围十分广阔,主要应用在柔性制造系统中。举例来说,橡塑机械的生产就属于柔性制造,它是最早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生产的通用机械行业,在大连首先研发成功,之后又在上海、四川等地不断的完善。该制造系统中主要包括了计算机系统、传输系统、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该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分批大量生产。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并逐渐实现了技术的优化,通过编程操作实现柔性制造,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同时也改善了原有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另外,机电一体化还在轧钢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生产过程中,采用交流传动的系统,能够实现平滑可逆调速,这样生产过程就不会受到电动机容量大小的影响,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除此以外,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产生,还实现了可编程控制器的操作,该控制器改善了原有继电接触器的各种缺陷,能够对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编程操作,实现个性化的生产。可编程控制器还具有数据的采集、存储、监控等功能,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用范围非常广。

3.3机械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会更加紧密,充分的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并能够应用到更广阔的空间中。两种技术的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实现更多的功能,同时引入原有的动力系统,使功能更加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质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产生智能机器人,来帮助人们完成一些高难度的生产任务以及危险性极高的工作,有效的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人力成本,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4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的融合已经趋于成熟,并在很多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国的工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两种技术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提高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的程度,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以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建.当前机械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探讨[J].河北农机,201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