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十篇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07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内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提出实现专业虚拟社区的个人知识管理必备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取得竞争优势,以此促进知识生产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虚拟社区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的获取、共享、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它弥补了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重资源管理而轻交流协作的不足,使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有力的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的良好平台和环境,通过不断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1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

1.1个人知识管理

传统的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过去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交流、共享与协作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作用越来越重要。davepolllad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发展的重心将转向情景与联结。过去个人知识管理以知识或信息为核心,注重知识的获取、存储及扩散,而新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则是以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强调及时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关人士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相关知识与建议,并应用于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因此,如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情景和联结平台则是个人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该团队将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确定为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四个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凸现了个人知识管理中“社会网络”层面的应用,对于研究网络环境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1)将知识明晰化和体系化。一方面将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或将决策信息知识化,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一个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知识体系,使知识能更明晰、更准确的表达、查找和利用。(2)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协作的平台,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使知识能更快的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将有效的思想转化成行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对于专业知识工作者而言,这样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共享,有效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对于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专业虚拟社区则正好为专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专业虚拟空间中,社区成员以个人知识空间为基础,借助社区平台进行交流和协作,网罗专业人脉,共享专业信息和资源,把握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1.2专业虚拟社区

专业虚拟社区是由虚拟社区的概念演绎而来。英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古德在其拟社区》一书中指出,社区源自于计算机中介传播所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是一种社会集合体(socialaggregation),它的发生基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是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区域。本文认为,虚拟社区是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以参与者为核心,依靠信息技术支持,通过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建立联系的社区环境,包括bbs论坛、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网络社区聚集了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区居民”,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平台,这正与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的需求相切合。

专业虚拟社区,顾名思义,其社区成员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组成。这里的专业人员是指具有某领域专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并且能通过交流和反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人。例如,教师、律师、医生、咨询师等。因此,专业虚拟社区与一般虚拟社区有很多不同,专业社区中的成员一般拥有共同的标准和价值观,有能力共享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社区成员进行专业对话。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目的,他们像团队一样相互交流和协作,以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很多专业领域,如:教师、医生、作家等都有相关的专业虚拟社区。

2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专业虚拟社区不仅具有一般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的特征,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而且由于社区中的知识信息资源、社区成员、社区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与一般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相比,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2.1主题明确。目的性强

社区活动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是专业社区最显著的特征。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具有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和职业背景,社区活动也都是围绕着相关的专业或职业展开的。获取专业知识、展开专业探讨,进行专业协作,提升专业素养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专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去除了那些无关的知识和信息噪音;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都具有相关知识和职业背景,参与者可以得专业帮助并进行专业协作。这就大大减少了无关信息的干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

2.2体现开放性和共享理念

相对于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而言,建立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更好的体现了开放性和共享理念。社区中的成员就像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通过社区中专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空间,贡献知识,交流心得,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新知识,开放和共享理念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应用。此外,专业虚拟社区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空间,期待吸纳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将个人知识管理内置于社区之中,培养社区成员开放共享的意识,是个人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个人实现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2-3有利于专业交流和协作

第一,专业虚拟社区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背景和学术目的,方便知识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第二,社区中聚集了该专业领域不同层级的成员,每个人的侧重点和专长也会有所不同,在专业目标的共同愿景下,社区成员可以像团队一样交流和协作,共同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第三,专业虚拟社区中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并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从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到促进个人能力提高,交流、共享和协作都融入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2.4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因相同的专业目的聚集在一起,在虚拟情景下所进行的交流、共享和协作与现实中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其研究成果也最终将应用于实践之中,促进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一个权威的专业虚拟交流社区引领着该专业或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社区成员学术思想的表达和共享,交流和协作,也可以提高个人在现实中的学术地位,给专业新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可能促进新的学术引导者的产生。

3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

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是以个体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为基础,以个人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标,依靠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的支持逐步实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地组织,将无序的信息片断转化成系统性的应用知识,使其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这部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后,也就成为个人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识积累。

(1)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和基础,个人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能力之上。此外,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活动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因此,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自身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与协作。这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知识需求分析与表达。在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人际关系、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表达知识需求和发展方向,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它是为个人知识增值和能力提升找到突破口,为个人知识管理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需求的分析,明确自己对知识的定位,该知识的现实作用以及知识学习中所要付出的成本,以便随时调整和修改自己的知识需求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

(3)知识的获取与组织。明确知识需求之后,根据这些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组织。知识的获取包括显性知识获取和隐性知识获取。在专业虚拟社区中,成员通过各种工具和方式,如:bbs、e.mail、在线咨询、共享专区等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这些知识进行条理化、有序化和系统化,将其纳入到个人知识空间之中,以便于个人知识内容的更新、修改、共享和管理,为知识的内化提供便利。.

(4)知识的应用与验证。知识的获取和组织并不能使外在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知识,而且知识价值的体现也是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才能将这些静态的知识激活,真正实现知识的转移。此外,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的应用中去,从应用中获得体验,也是实现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

(5)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在实现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个人已有的知识构建和积累相碰撞,与特定情境的知识相结合,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正,就会激发出新知的火花。知识交流——应用反馈——修正更新,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新的知识就创造出来了。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与知识的应用与验证密不可分。

(6)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落脚点,也是人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根本动力。当然,个人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阶段,而是在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成为个人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石。

4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必备条件

4.1交流与共享

从个体知识的构建到新的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交流、共享和协作始终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是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特色和最大优势所在。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资本,整个个人知识管理过程都是构架在这一能力资本的基础之上的。知识交流是知识需求分析的有效方法,知识共享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知识协作是知识应用的良好平台,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融于知识共享、交流和协作之中。因此,交流、共享与协作的理念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精髓,交流、共享与协作的行为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交流、共享与协作的技术平台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有力保障。

4.2技术平台

无论从整个社区的交流共享来看,还是从个人知识空间的管理来看,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最终将落脚于网络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我们通过整合这些网络工具的方式来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这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保障。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3.1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以VisualStudio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结语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5

社区护士述职报告范文篇【一】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转眼之间,来到xx社区已有一年了。回顾这一年,在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及同事的关心下,自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感谢心内科这个集体,在学习工作中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感谢护士长及各位老师,是你们给了我信任和支持,使我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把护理这项工作做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无菌观念及慎独精神,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的各项活动,团结协助,同科室各位老师一起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慎言守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我深知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所以我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注重把理论和临床充分结合,以过硬的本领,熟练的操作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不管是基础护理,还是各项专科操作技能,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掌握,我成长的每一步都蕴含了各位老师及同事们辛勤的汗水,在我悉心努力之下各项护理工作均能独立完成,此外,护理部每月举行的新护士正规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我们的各项操作技能,切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在思想上,我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前提的服务理念,端正工作态度,勤奋工作,积极进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需病人之所需,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家属及病员的一致好评,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在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科室要经常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以拓宽知识面。采取考试、考核、以老带新的方法,树立一种传、帮、教的良好氛围,对不同年资的护士,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加强晨会提问,训练三基基本功,巩固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如参加护士专科、本科成人、自考教育,函授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请专家讲学,开专题讨论会,上网阅读,订阅报刊杂志及自学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探索新的服务内容,提高业务水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重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护理管理应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根本。要着眼于各要素质量,以统筹全局;具体抓环节质量,重视终末质量,进行质量的反馈控制。反馈内容包括工作的态度、效率和质量,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护士,肯定成绩,表扬优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差的提出纠正方案,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

社区护士述职报告范文篇【二】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走过了,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我终于可以说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作为社区护士的我,一年来认真努力的工作,在中心主任、护士长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12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怀念的一年,我相信随着我渐渐的成长,我会有更多的进步。下面我将2012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方面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护士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遵守医德规范,规范操作。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

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业务上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完善、娴熟地应用各种医疗方法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认真书写护理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今后,要更加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更新更好的医学技术,造福社会,造福病人的同时,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这些年的护理工作中,我的体会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于是我越来越能够感觉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严格要求自己,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较好的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工作,当然在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如工作中不细心,面部微笑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微笑服务,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经常换位思考别人的难处,端正工作态度,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病员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得到各级领导、护士长的认可。

在社区工作的这一年中,我深切的感受到社区服务的好处,他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群众,对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基础调查,掌握辖区的基本情况,根据社区诊断结果,制定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专人管理,残疾人功能训练康复室,提供特需护理服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专护等一系列贴近百姓的社区卫生工作,居民感受到实惠,社会效益显著,同时社会效应带动经济效应创造了经济效益。

从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入手,转变服务理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摸式,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严格按照社区公共卫生考核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

一是利用门诊接诊,上门建档、免费体检等机会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慢病档案,并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和随访,掌据了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作出了社区诊断报告,制定了相应的社区卫生措施。

二是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分级管理,实施了登记建卡制度,老年人的分级系统管理率达到50%以上。

三是积极开展传染病管理工作,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培训班,通过培训增强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报告意识和管理意识。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报告制度、门诊病人登记制度、疫源地处理制度。

四是积极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五是积极为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落实了专职或兼职健康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具体措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义诊活动进行健康教育咨询、举办健康教育专栏。

六是开展妇幼妇保健管理,建立了孕产妇健康档案并进行科学管理。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Super-p2p的虚拟社区知识信息有序化组织与共享模式研究”(12YJa63003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信息共享模式研究”(GD11CtS01);

摘要: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基础,研究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及个性化推送相关问题。文章在对虚拟社区的知识、行动者、知识交流方式这几要素进行了分析后,总结了虚拟社区用户进行知识创造及知识共享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重点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包含知识需求分析、知识空间管理、知识推送服务3个模块的虚拟社区知识推送模型。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推送;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共享;模型

引言

虚拟社区是web2.0时代最重要的网络产物之一,在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背景下,一方面,平台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知识利用遇到的困难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出。本文从此角度出发,以知识储量丰富、用户数目巨大的虚拟社区为对象,研究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及相关知识推送问题。

知识推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周刊》主编Ricadela在介绍微软公司的知识推送时提出,旨在依据用户的知识需求主动将合适的知识提供给用户。目前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虚拟社区中信息资源繁杂零散,知识推送能够克服传统知识拉取方式被动、效率低下、精确度低的缺点,加强知识的有效利用。虚拟社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特殊的社区存在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定义,人都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以人为中心,主要用于研究社群结构,将相对成熟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引入虚拟社区的知识应用研究,具有较好的契合点。

因此,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依据,从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角度出发,借助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来重点研究虚拟社区的知识推送相关问题。

1、虚拟社区知识、行动者、知识交流方式

本文研究的虚拟社区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社区,包括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等多种现代主流网络社区形式,并不特指专门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以下从知识交流的各要素出发,对虚拟社区知识、行动者、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1虚拟社区的知识

在以往的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多用于研究专业学习型虚拟社区中团队的知识交流状况。然而,人们并不只在工作场合下才需要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知识需求。近些年逐渐兴起的虚拟社区如新浪微博、朋友网等以分享个人生活体验、传播信息和巩固朋友关系为主要内容,大量不断更新的看似以社交、娱乐为主的内容中实际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如旅游知识、it技术、社交技巧、健康知识、新闻、资源链接等等。不论是原创还是转帖,不论是几十个字的个人观点还是长篇博文,如果系统能找到有效的方式对这些非结构化、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推送,将大大扩展用户个人学习的途径,促进知识的利用。与一般专业学习型虚拟社区相比,综合性虚拟社区的知识具有更加精简、快速生产、纷繁复杂的特点,因而知识的体系的构建更加复杂。

1.2虚拟社区的行动者

虚拟社区的行动者指的就是注册用户,通常,不同的虚拟社区拥有不同的用户群,不同的用户对知识交流的期望值不一。为了达到交流目的,行动者通常会有意识地选取符合自身需求、价值观点的主题和交流伙伴,虚拟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超大型的社会网络。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两种:相识与不相识。相识的行动者之间最初所分享的知识内容匹配度不一定很高,但由于亲密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程度高,一方的知识内容很可能得到另一方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的知识体系构建在无形中就会影响到另一方;而不相识的两个行动者之间,彼此信任度最初一般较低,若两者产生频繁互动,如获得对方的关注、经常分享对方的内容等,一般代表着两者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着较高程度的、共同的认可或需求。

1.3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方式

虚拟社区的用户进行知识交流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载、中介传播、下载。上载是用户自觉意识的较高表现,指用户主动将自身所拥有的显性资源或是隐性经验显性化后上传的行为。通常,虚拟社区的建设者对这类用户十分看重,因为这部分高质量的内容提供者将决定社区局部甚至整个网络社区的活跃度;中介传播是指用户虽然自身不创造传播内容,但为了表达自己对某个主题内容的肯定或质疑,从而进行关注、转帖、分享、评论、点赞等行为,高质量知识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大量的中间传播用户;下载是社区用户对上传知识肯定的一种表现,这部分知识对多数用户具有较大学习意义,因此用户选择下载收藏,深度学习,而不仅仅只是进行中介传播。因此,用户的上载、中介传播、下载除了是知识交流的方式,更是反映用户与其知识期望值的重要指向标。

图1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知识创造及知识共享的简要示意图,虚拟社区根据组织目的可大致分为娱乐型、学习型、分享型、讨论型、交友型5大类,所有虚拟社区的知识都可归纳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在虚拟社区中反映为用户个人内在的观点、经验,用户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工具使其显性化为某一领域的知识,如社交知识、it知识等,然后通过平台的上载操作将资源分享给社区其他用户,这是一种原创行为,而其他用户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后,可形成新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在虚拟社区中通常反映为用户个人收藏的、包括平台内外的、已经显性化的信息资源,分享后经过下载、收藏动作可成为其他用户的个人显性知识资源。以上描述的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如图1: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虚拟社区知识推送中的利用

2.1虚拟社区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将虚拟社区中的注册用户视为节点,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视为联系,这样就在虚拟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网络,同一用户一般会存在于多个知识网络,而多个知识网络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领域。对用户在某个知识网络中的活跃度、影响力进行分析,就可以分析该用户在这个知识网络中的影响力与知识接收受益情况。分析某个主题中“明星”的关系网络,可以间接了解某个主题的知识共享情况。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社区就社会网络层面有如下特点:节点数目多、知识网络交错;中心势、中心度计算复杂;“明星”效应显著;数据非结构化。

2.2知识推送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推送是将知识管理方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准确分析决策者的知识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从组织知识资源中选取合适的知识,以及时、主动的方式向决策者提供知识服务,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虚拟社区中知识种类、存量都十分丰富,若没有高效的平台知识推送系统将其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将仅仅是一些零散、杂乱无章的信息。

冯勇(2007)认为知识推送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三个部分:知识需求分析模块、知识空间管理模块、知识推送服务模块。从本文讨论的研究对象来说,虚拟社区中知识需求分析模块主要通过用户网络行为、人际网络数据追踪及部分用户调查确定用户的知识需求,这是平台将知识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的基础;知识空间管理模块主要在于统计平台现有资源,将各种形式的资源加以集成为推送服务提供资源;知识推送服务模块主要将知识空间模块集成的资源进行抽取、以适当的形式推送给用户。

2.3以社会网络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推送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知识推送的重要性在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紧紧抓住虚拟社区以“人”为中心的本质,从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角度出发,去定位用户的知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推送服务。现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从知识需求分析、知识空间管理、知识推送服务三个模块分析虚拟社区的知识推送模型。

2.3.1.知识需求分析模块

知识需求分析是进行用户知识推送的第一个步骤,只有彻底地了解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以平台为基础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需求列表,才能将合适的知识高效地推送给用户。首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用户在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情况,从用户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行为来计算双方知识体系的关联度;其次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对所关注知识领域的处理情况统计出用户感兴趣的重点话题作为备选知识需求列表。

2.3.2.知识空间管理模块

虚拟社区用户数目巨大,而每个用户自定义的主题、参与的话题,与平台定义的概念都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用户的知识情境与情境知识进行匹配,进行整体资源重新排列,再依据特定的分类规则将用户的内容统一存储,同时确立该用户的备选知识推送列表。系统将平台现有资源与用户的备选知识需求列表进行匹配,已有资源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直接进行重组,缺口的资源需要以一定形式补充,如鼓励用户创造或平台补充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资源准备的过程。

2.3.3.知识推送服务模块

对于典型的虚拟社区来说,大多数的知识资源均是以简短的日志方式呈现,如微博、QQ空间的说说等,因此用户最终接收知识资源的形式也是简短、零散的。平台需要将组织好的资源以合适的形式推送给用户,例如推荐“话题”或“用户”等。另外,向用户推送知识资源的时机也需要考虑,用户注册、手动搜索话题、对某个话题进行互动行为、关注其他用户时等,都是可以推送相关联的知识的好时机。用户如果接受了系统平台推送的用户或话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互动,经过再分享和再创造后的知识资源就实现了再循环利用。

根据以上3个部分,知识推送模型可用下图2表示:知识需求分析模块,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统计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用户本身对话题的操作行为如浏览、搜索等,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定位,包括归纳用户重点关注的话题、“明星”用户等;知识空间管理模块,根据已定位的用户个人知识需求,计算其资源缺口,再以话题为维度有针对性地在平台中进行资源抽取、重组;知识推送服务模块,抽取的资源将以合适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用户进行推送。推送的知识若被用户接收后将可能影响其知识需求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因而整个模型是封闭循环的。如图2:

3、结论

虚拟社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网络平台之一,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被当做商业数据分析的原材料,也应该成为用户个人甚至社会提高自身知识素质的基础。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依据,从用户自身出发,探索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及知识推送模型,期望通过挖掘过去、分析现状、预测未来,提高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实现信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挥虚拟平台大数据的真正用途。

参考文献

[1]易明,曹高辉,毛进,邓卫华.基于tag的知识主题网络构建与web知识推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04:4-12.

[2]于秀静.微博在大学生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8:49-53.

[3]魏顺平.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03:29-34.

[4]冯勇.网络环境下知识推送平台构建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7.

[5]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5-11.

[6]张??,朱庆华.web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08:28-32.

作者简介: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7

一、工作目标

到2021年1月末,各村(社区)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做到有组织、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装备,基本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上下联动、防救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网格化治理格局,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加强。

二、重点任务

(一)组建应急指挥部。整合各村(社区)原有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包括安全生产、消防、森防、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等),组建以村(社区)书记为总指挥,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森防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统筹协调村(社区)内事故灾害应急工作,统一指挥村(社区)内应急队伍和力量,统一调配村(社区)内抢险救援救助物资和应急装备,第一时间做好事故灾害的初期处置和救援等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建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村(社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问题,组织指挥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等工作。

(二)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在镇应急指挥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森防和防灾减灾等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安排部署,面向村(居)民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负责村(社区)内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排查辨识村(社区)内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数据库,制定风险隐患管控治理措施,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及时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及时报告重大风险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组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负责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使用、管理应急物资、救援装备;落实应急值守制度,第一时间报告灾害事故信息,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处置,第一时间组织自救互救和疏散群众;负责组织辖区内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和救助管理等工作;协助镇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三)明确村(社区)应急管理职责。村(社区)“两委”在镇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镇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积极协助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宣传普及工作;协助做好辖区内安全生产及防汛抗旱、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定期进行巡查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对风险隐患进行监测预警和管控,第一时间报告重大风险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落实应急值守制度,第一时间报告事故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开展初期处置和救援,第一时间组织自救互救和疏散群众;协助做好辖区内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和救助管理等工作。

(四)建立应急管理网格。村(社区)“两委”在乡镇应急管理部门(机构)的指导下,整合现有网格资源和力量,全镇基层管理体系按一级网格为社区、村(居)委会。二级网格村(居)委会的村民小组为单位划为一个网格,社区以现有7个片区划分为7个网格。三级网格村民小组以5户联保、10户联防为单位划分网格,7个片区以楼栋长为单位划分网格。三级网格长以微信群等方式掌握应急管理信息,发生应急事故实行层层报告制度,与平安建设网格制相结合,协助乡镇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森防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每个应急管理网格要明确网格员,按照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内容,结合网格内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实际,建立网格员应急管理工作卡制度,一个网格员一张工作内容卡(注明主要职责,上下级网格联系人、联系方式)。主要工作内容是: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救助、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定期排查网格内安全生产及水旱灾害、消防火灾、森林火灾、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向村(社区)报告风险隐患信息,督促整治隐患并对风险进行经常性的巡查监控;组织网格内各单位和村(居)民进行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演练,熟悉疏散逃生路线;第一时间报告网格内灾害事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群众疏散逃生;承担网格内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和救助管理等工作。

(五)加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各村(社区)及应急管理相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内外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资金的应急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六)有效提升应急队伍能力和水平。

1.加强人员配置。通过统筹使用村(社区)委会成员,把综合素质好、工作热情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的人员配备到应急管理工作岗位,保证应急管理工作队伍质量。

2.组建应急队伍。组建村(社区)综合性、松散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可与《工作意见》中明确的村屯志愿消防队、社区微型消防站合并建设),队长由村(社区)主任兼任。村(社区)两级应急救援队伍要承担起辖区内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和救援、组织群众疏散等综合救援职能,并根据辖区内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隐患情况,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现场处置和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3.提升人员素质。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实际开展应急业务培训。应急管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村(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相关内容。通过集中授课、网上培训、现场教学、参与应急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村(社区)应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使每名应急管理人员做到《实施意见》明确的“五知十会”(知道应急管理的相关法规,会排查隐患、会登记造册;知道防灾减灾的基本要求,会辨识风险、会监测预警;知道灾害救助的政策规定,会统计灾情、会核查灾情;知道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会初期处置、会组织疏散;知道信息处理的基本方式,会接报信息、会使用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18日—1月21日)。深入学习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成立领导小组,研究落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及责任措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二)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阶段(1月22日—1月31日)。全镇基层管理体系按一级网格为社区、村(居)委会。二级网格村(居)委会的村民小组为单位划为一个网格,社区以现有7个片区划分为7个网格。三级网格村民小组以5户联保、10户联防为单位划分网格,7个片区以楼栋长为单位划分网格。三级网格长以微信群等方式掌握应急管理信息,发生应急事故实行层层报告制度。整合原有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组建综合性的乡镇应急指挥部;组织乡镇普通民兵、医院、学校及所属单位、企业等人员,组建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织村(居)民小组长、普通民兵、卫生所(室)、学校等人员,组建村(社区)综合性、松散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三)验收阶段(2月1日-2月5日)。组织对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成情况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逐级报送。针对验收提出的问题,认真组织整改,切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四、强化应急管理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网格化治理力度,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救助等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新应急管理格局。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实行风险隐患和问题从发现到完成整改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

(三)保障工作经费。将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和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满足应急管理工作基本需求,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和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演练、宣传教育培训、配套设施建设、考核奖励等;用于为应急管理指挥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工作需要的装备设备,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用于储备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配套设施建设、装备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抢险救灾物资储备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符合有关规定,不得重复建设重复配备。根据财政情况,可参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岗位津贴的通知》有关规定。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社区发展;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43-01

一、我国社区蓬勃发展之现状

目前在我国,全国已经有大概80%以上的街道建立了社区,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还有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社区的覆盖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而在社区的功能体现上,也从以往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休闲、养老、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多功能的发展,社区所吸引的人群也从过去的弱势群体转变为目前弱势和强势群体并存的局面,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区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社区功能也得到了应有的良好发挥。

我国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不断实现我国社区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素质是一个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专业的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而言,则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基本的法律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

1、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基础、计算机、外语、政策法规、哲学、中外历史文化等。这是一名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一般性的基础知识。2、社区管理相关知识。包括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管理学、伦理学、民俗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3、社区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包括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家庭保健与护理、家庭服务技术、街道民政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手语、社区演讲与口才、社区宣传资料的设计、年报的编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摄影与采访技术、接待礼仪、纠纷调解与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1、组织管理与社区资源策动能力。社区各类志愿者和协会队伍、群众性自治组织、日常的民主会议的召开等都离不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引导和管理。2、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广结良缘,搞好各方关系,争取社区群众理解、支持,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明确社交目的,广交朋友,控制好人际距离,提高社区及其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知名度。3、应变和创新能力。在开展社区活动过程当中,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情,专业社区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机警、灵敏,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具体的社区管理策略和措施,遇到社区群众不理解或故意刁难情况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

在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上,目前在具体的社区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一)对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

为了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增加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首先要安排这些管理人员以在职的状态到高等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是社会学专业进行进修,较为系统的对目前社区管理所需要的现代化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在职的状态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在生活上的顾虑,可以较为安心的进修。通过这种方式,尽快将这些进修的管理人员培养为社区管理中的骨干人员,从而提高我国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社区内部培训

在实际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并不只能单纯的依靠在职培训来实现对管理素质和能力上的提高,我国有些社区主要是依靠在社区内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课堂讲授。社区可以将一些社区管理的专业人员请到社区,并将相关的管理人员召集起来,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培训;2.模拟训练。就是要将社区的管理人员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当中,让管理人员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轮换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对员工进行不同职务上和不同工作内容上的轮换,在不同的工作中充分的展示自身的优势和暴露某些方面的缺点;4.调查研究。这就需要社区不定期的安排管理人员到取得良好管理成果的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的借鉴其他社区好的管理方法。

(三)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

在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带职进修和内部培训的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已经外来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可以带来一些较为先进和新颖的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上的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能使社区原有的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从而调动整个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不断的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社区的更好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在整体上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葛洲坝二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9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客观知识;知识社会管理

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据统计至今约存在五、六十种观点。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要有过程。以德国学者施莱廷格于1807年首创的“图书馆学”这一名称作为开创性的基本标志,图书馆学已经走过200年的发展历程,并已步人具有自我认识的成年期。”’然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不确定,便无法奠定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无法确定该学科的学科地位乃至从根本上危及该学科的存在。问题的要害是必须首先确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仅就此问题从哲学的观点进行的探讨。

1科学研究的对象

1.1科学和学科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要讨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首先要讨论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客观世界做理论的表达。”科学研究客观事物和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一门科学只有上升到研究一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诸如: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化学,研究物质性质变化的(运动)规律等等;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某一客观事物及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独特的,是在本质上区别于大干世界中其他任何事物的事物,这门学科才有存在的必要和道理。依此逻辑推理,图书馆学必须是研究一种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客观事物及该事物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图书馆学》应该揭示“图书馆”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

1.2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社会机构只是其表象,并非其本质。依一件事物的表象去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没法进行。“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的了。”对现象层的描述,可以通过直观思维实现,而对本质的揭示和解释,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哲学认识本质。”图书馆学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图书馆的本质(已另文探讨)。

2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1知识具有客现性关于知识的定义,笔者认为只有一句话解释的极为精辟。即“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首先,本概念中的“客观事物”即是人类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其次,“正确认识”的含义即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知识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的映像。这种映像一旦形成并被确认,就可以离开人类而单独存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之一是:“关于客体的真理性知识是这个客体的复写……”精神的活动,可以成为反映的客体……关于物质客体的知识也可以成为反映的客体。”‘人类文化信息(知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记忆。”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知识可以成为客体。当知识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时候,也就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客观知识——客体——客观事物的一种。反之,如果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则既不利于图书馆学对象的确立,同时也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2.2关于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1)客观知识是那些已经脱离了人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知识,比如各种各样的文献知识。知识一旦脱离了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文献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就成为客观意义上的知识,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主观知识”在这里指知识进入人的意识范畴,并且与人的意识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所谓“主观知识”其规律性不好轻易言谈。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需要复杂的知识交流与逻辑思维,这是基于文档的显性组织系统无法完成的。”主观知识是否能够研究其规律、把握其规律不妨以后慢慢探讨。要避开哲学误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如果哲学观点有问题,科学的认识肯定要受到影响。我们把介入人类意识范畴和人的意识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知识叫做“主观知识”不论它是初次介入还是再次介入,也不论是对个体的还是对群体的介入;而把那些能够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知识叫做“客观知识”。如果我们把“图书馆学”定义在研究客观知识的范畴之内,其理论框架就比较清晰了,理论体系也比较容易建立了。以下笔者提到的“知识”基本指客观知识。(2)关于真知识和伪知识。不能否认在客观知识中含有伪知识。因为所有的真知都是在同谬误不断地比对,不断地批判中而更加趋近于绝对真理。伪知识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它们存在于各个种类的文献之中。但它们并不妨碍我们对整体的客观知识的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3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

3.1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图书馆”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在对“知识”进行工作。中国古代的藏书楼——对知识进行工作。搜集、贮藏、整序、组织——知识。如当时的校雠、目录、分类等等。后来,西方正式有了“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知识的社会传播。直至今日融贯中西的图书馆,其工作对象仍然是知识。对知识的搜集,贮藏、整序、组织、流通、传播、传递。“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的记忆系统,使知识得到了有序的存贮和积累”我们一直在说:图书馆是对文献进行工作。其实文献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才是文献的核心,本质和价值。应该说图书馆一直都对“知识”进行工作。

3.2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实质是一知识。“知识中的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客体。”而图书馆的本质就是对客观知识的社会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关于“客观知识社会管理”的学问。

4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图书馆学的对象的论述,涉及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具有迷惑性,所以必须将它们的本质区别叙述清楚,才能确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唯一性。

4.1知识和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的外在表现。——《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信息是客观存在,但它的存在及规律不一定都为人们所认识。如迄今为止,大到宇宙、太阳系以外的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以下的粒子,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是信息却不是知识。冗余和垃圾信息也不是知识。二者的联系是都具有客观性;二者的区别是:信息包含尚未被人类认识或不需认识的客观事物,而知识是已经被人们认识的并必须认识的客观事物。

4.2知识与情报纵观了许多关于“情报”的解释,基本上认同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既然是有意识有效用的信息,怎么可能不是知识?所以不能认同将情报(或情报的一部分)划分在知识之外。二者的联系是:都是知识;二者的区别是:知识包含情报,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

4.3知识与文献二者的联系是:都是知识的存在形式。二者的区别是:a、一种是包含着事物本质的事物的存在形式;b、一种是某一种客观事物的本身。

5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构件的区别

若想清晰地阐述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与其他很多的相似和相近的学科不同,必须阐述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和其他许多社会构件的本质的不同。也即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唯一性。

5.1图书馆与媒体(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的区别:图书馆有对知识进行社会记忆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而媒体没有;

5.2图书馆与教育构件的区别:图书馆具有知识的社会记忆和社会管理功能,教育构件没有;

5.3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区别:图书馆是对全社会知识的记忆和管理,档案馆只是对部分知识的记忆和管理。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知识的社会性管理”,这是图书馆于任何一个其他社会构件的本质性区别。

6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6.1“图书馆”的概念(1)图书馆不是一个社会机构,它是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有无“图书馆”这个社会机构存在,这个社会现象都将存在并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2)“图书馆”不是一个物理实体,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离开固定化的、规程化的物理实体,“图书馆”照样存在。例如,现在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等。“图书馆”概念的确立关系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图书馆”是“知识的社会依托”。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基层社区;护理现状;对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208

基层社区护理是指以社区内家庭和团体为服务对象的健康服务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和家庭护理及妇幼儿童、老年人群的保健、心理咨询等,是“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护理理念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转变,基层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强,但其护理工作现状问题也日益突显[2],作者本次对基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且总结其对策,现报告如下。

1护理工作现状

1.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目前,社会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和城市中心医院,而基层社区医院护理工作较为薄弱,同时社区医院也存在对护理工作不重视现象,造成患者不愿接受社区医院,从而形成“看病难、住院难”现象,而上述情况发生后,引起基层社区护理工作难以开展、人才大量流失,致使护理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明显阻滞了社区护理发展,难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1.2社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匮乏基层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社区护理人员中,中专生为主,占到60%以上,本科生不超过5%[3]),进修、培训机会较少,所以存在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尤其是在护患沟通以及应急能力方面尤为突出,难以满足社区人员对健康的需求。

1.3社区护理人员不足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原则上社区应按照每万名居住人口配备全科医师2~3名,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照1∶1比例标准配备”[4],但由于基层社区待遇差、晋升机会少,往往难以留住人才,且加上基层社区需要服务的对象多、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存在编制少,50%以上人员属于聘用制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5],因此也增加了社区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影响了社区护理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1.4社会认知度不够多数居民往往对基层社区护理存在一定误解[6],认为护理工作仅仅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发药、输液以及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治疗等,由此对护理不重视,甚至产生不信任,造成消极护理。

1.5社区护理管理等相关制度不健全①社区护理是以群体为主,以基层群众健康为导向,所以基层社区护理人员应主动联系群众,根据群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为群众提供健康保健服务,但由于社区建设体制的不完善或不健全,造成护理工作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制约了社区护理服务的推广与延伸;②由于目前晋升学习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基层社区护理人员机会相对少,导致严重的经济负担发生而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

2对策

基层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护理工作的延伸,社区护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区及家庭和成员健康等多种需求,其目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其特点主要包括强调群体健康、以预防保健为主、服务内容广泛、管理周期长以及共同参考性等[7];由此,根据基层社区护理服务特点以及要求,且结合上述目前护理工作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以有效稳定基层社区护理队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2.1完善与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基层社区护理尚缺乏完善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所以行政部门应针对基层社区护理特点制定相应制度与法律法规,包括护理文件的规范化制度、培训制度、晋升制度、奖励制度等;比如目前社区护士的来源仍是以医院护士转岗为主,但此类护士未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岗前培训,所以应建立可持续性和规范性的培训制度,设立专门培训机构,且在培训中应重视培训效果且加以评估,适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尤其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社区护理知识的衔接。另外建立晋升制度和奖励制度能有效保障基层社区护理人员切身利益,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2.2扩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多途径、多方位加强社区护理宣传力度,宣讲卫生保健知识和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扩大社区护理服务影响面,使社区群众能够对基础社区护理工作有新的认识与定位,愿意主动接受社区护理服务,且积极参与其中,构建护患桥梁。

2.3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提高护理能力和沟通能力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例如护理基础知识、社区护理学和心理学等,同时加以考核,其结果与晋升和奖金挂钩,从而引导基层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积极扩展知识面,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现代护理理念以及人文知识、社会医学,从而转变护理观念、提升其素质,且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2.4畅通转诊通道,对接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加强基层社区机构与医疗机构联系,一旦医疗机构患者转入社区后,社区护理人员应随即安排相关人员予以接诊,且根据疾病类型制定相应社区护理方案;同时社区护理方案也可为医疗机构诊疗和护理提供依据,从而对接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以建立、畅通双向渠道,实现护理服务的延续[8]。

总之,基层社区护理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所以加强和规范基层社区护理能有效保证人人享受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现代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红.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医学信息,2011(8):4029-4030.

[2]冯霞.基层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219.

[3]邓颖,靳彦,陈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足及应对措施.齐鲁护理杂志(外科护理),2010(12):48-49.

[4]刘芳.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分布研究.护理研究,2010,3(1):22.

[5]黄红艳.某市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05-106.

[6]尚少梅,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5-857.

[7]陈斌,喻明成,何梅,等.关于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中国医学创新,2013,3(3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