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十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十篇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31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一、教学流程设计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上,通常会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程序。课程流程从提出问题、分析讲解、实际操作、老师点评,再到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螺旋形的课程流程中自然地升高和增长,应用和理论两条主线就像Dna一样螺旋式的交织在一起,自然而流畅。整个课程教学从观察现象到引发挖掘本质,从实践应用到牵出理论分析。

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一个复杂的项目包含许多个任务,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旧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将难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任务设计巧妙,既复习旧知识,又引入新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了个个任务后,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大多不够扎实,大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复习、提问,就是长时间的讲授。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设计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听课时没有任何目标和兴趣,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看来,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将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二、教学情境创建

1.整体性的课程载体

德国的职业学校精心选择课程载体,这些载体有的是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有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购置的教学设备,无论何种设备都应该涵盖基本知识点、能力点,按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知识按矩阵布局分散到载体中的,知识的搭接有层次感、梯度性。

2.创建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

在授课过程中,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会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授课的案例大都来自于实际工业现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目的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一个学习情境里重点学习一两个知识点,学生反复练习,容易做到熟练掌握。以往我们在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时,存在着为讲程序而讲程序的现象,脱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学生无法理解在所编写的程序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效果不佳。通过创设与他们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习情境来讲授编程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在授课时每次都结合一个学习情境,下一学习情境都是在前一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任务或难度,为解决情境中的新问题,逐步引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出新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学习,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这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亲自动手练习,掌握每一个环节,一旦某一环节没有认真学习,后面的课程就很难跟上,会越学越吃力,导致最后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很扎实地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最终才能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上一个学习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个学习情境会用到的新知识点。重点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时间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任务可以有难度变化。例如在讲授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时,可以先创建一个学习情境,完成第一个任务。当提出第二个任务时,教师可以将流程图告诉给学生,由学生根据流程图来编写程序。以后的任务将由学生自己绘制流程图并编写程序。通过这样的训练,今后更加复杂的任务,学生将会独立完成。下面是德国教师wellenreuther先生授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流程。

(1)回顾、复习

检查作业,同时也复习了上一次的讲授内容,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学生将作业在现场全部操作完成一遍,学生自己演示作业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复习后,教师回顾目前所学的知识。

(2)新课讲授

①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时间控制问题,从而引出了定时指令S-pUCSe、S-peXt、S-oDt、S-oDtS、S-oFFDt。指令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帮助文件自学完成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绘制出指令时序图,然后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②任务下达

任务一:电机启动时会有很大的启动电流,其启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10倍。为此,在电机启动时应加限流电阻R1~R3。启动时首先串入全部电阻,5秒钟后切除第一个电阻,再过5秒后切除第二个电阻,再经过5秒后切除第三个电阻。这样三个电阻完全切除后,就完成了电机的启动过程。在这个任务中就要使用定时器指令,由学生根据定时器指令的功能选择使用哪个定时器,然后编程实现控制要求。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教师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提出在oB1中调用两次FB子程序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由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演示。从而讲授了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使用方法。

③提出问题

上述任务中使用了3个定时器指令,如果仅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④任务下达

任务二: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完成电机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编写程序,实现任务要求。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归纳。

⑤提出问题

问题:若有故障出现时,如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但是在程序中却无法显示出来,这种新的方案可以提供一个诊断功能,这就引出了流程图编程方法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对流程图编程方法进行讲解,用流程图编程方法编写顺序程序,讲解并演示了一种调试程序的方法。

至此,教师完成了一次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选用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根据知识的特点,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演示、讲授、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灵活、新颖,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是德国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锻炼与人交往、表达和沟通能力、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捕获知识,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其责任心。德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通常采用的分组办法如表1。

表1德国教师教学中常用的分组方法

分组教学后,德国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小组展示法和教师询问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有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每个组中会有一名学生代劳而其他学生无事可做。这样的分组学习显然无法达到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要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有负责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有负责进行记录的,有负责做汇报的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责任心。

四、教学媒体运用

在德国,教师授课时会选用多种媒体,如黑板、幻灯、实物、模型、计算机多媒体等。ppt的画面非常简洁,主要进行提纲讲解、展现学习任务内容、编程软件讲解、演示编程过程;借助动画模拟学习情境所要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难点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原理图、电路图、元器件的结构图等各种图形、表格;需要学生分析、思考、推导的环节,采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推导。总之,德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媒体方式,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我们教学中,一提到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ppt、动画等用计算机来展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实际上,黑板、实物、幻灯等等都是展现教学信息的媒体。

将各种有效媒体充分利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需要,灵活运用,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因学习情境而异。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2。

表2德国职业学校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3,学生活动的时间2/3。

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很多。这种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3。

表3德国职业学校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时间占1/9,学生活动时间占8/9

由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加入了学生活动,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在教学组织上留有缓冲的时间,不要规定过死,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备课时原计划2.5学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实际中应安排3学时的授课时间,课程课时在安排时应预留出小组讨论、小组工作所用的时间。

六、结束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更加深入地思考,取其精华,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尚德课堂;教育理念;教学理念;课堂范式

【作者简介】翁永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研究方向:学科课程建设与学校管理。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大道乃无言无形,大德则厚载道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刻在教学楼前的石壁上。

党的十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本着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我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从“德”本义出发,挖掘了“尚德”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文化体系,形成了“尚德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在传统文化中,生成“尚德”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德”内涵相当丰富。在创办古代优秀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校园中,我校“尚德”的教育理念,其内涵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我校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尚德”之“德”,其内涵之一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从字形看,德,从“彳”(chì),“”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意为“心、行之所值”。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写为“―”字,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即―,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遵循本性。而金文中,“德”写为“―”字,“目”下面又加了“心”字。“德”字的第一层意思就表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德”的这一层义项表明,我校的教育行为崇尚的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理念。这种理念追求,意味着学校办学哲学思想,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上的自然意愿;这种理念追求,也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可以说,“尚德”的理念,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而“尚德课堂”则是将学校、师生的梦想追求凝聚到一起了。

我校“尚德”理念中的“德”,其内涵之二是学生的“道德”或“品行”,指向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易・乾卦》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唐代孔颖达认为“德,谓德行;业,谓功业”。所以,“尚德”的第二层意思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儒家认为,“德”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结合现代教育文明,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德”的这一层义项还指恪守道德规范上的“操守”“品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育恪守道德规范者,使之有“操守”,厚“品行”,做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文明人。结合“德”的第一层义项看,“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取向强调,教育要不违背师生个性,不违背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在培育个性,涵养品性,自觉行动上有所作为。

而在“尚德”理念中,“尚”则指向努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努力用好学校资源,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让学生的智慧在学校得到最大化发展,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我们从这个办学理念出发,结合传统“德”文化的丰富内涵,设计、打造了苏州“尚德课堂”教育环境。

二、在现代校园中,注入“尚德”的文化环境

“德”的本义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是传统的、传承的理念,也是与时俱进,富有前瞻性的提法。“尚德课堂”教学更看重“尚德”环境氛围的营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尚德”样式。只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环境才是“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最好教育环境。

“尚德课堂”的育人环境是传统的、开放的。我们认识到,要打造“尚德”的课堂氛围,就要建设“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育人大环境,这样才能以开放的姿态,“顺乎自然”的接纳和利用来自于校园、家庭、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优化信息,并使信息固化为学生自身“尚德”的主动追求,最终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效果。所以,“尚德”是我们设计、建构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我校占地180多亩,围绕“尚德”内涵,我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德”文化――

刻“德”于石,扬君子之德;铭“礼”于道,润君子之风;秉承先秦礼乐文化,尚德池塘,绿树环抱;吸纳当下仪礼追求,碧草如茵,人文环抱。亭台楼阁,古风犹在;尚德大道,催人奋进。四书五经开启国学之大门,陶冶情操;见贤思齐引发师生之沉思,含义隽永。亮丽深厚的名人名言“长”在巨石、墙壁上,古朴典雅的礼乐长廊“建”在课堂、楼阁间。课堂教学,彰显“尚德”上进之生机;课程文化,弘扬“尚德”朴素平和之气息;节日文化,涵养着“尚德”的个性;传统道德,汇聚着“尚德”的智慧。数字化地理教室,演绎着现代教学的精妙;苏式金砖书法馆,滋润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尚德”。

“尚德”,这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我们围绕“尚德”的办学宗旨建构校园“德”环境,树立了“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和“德智双全、文理皆通、学创俱能”的学生发展目标;制定了“德馨业精、榜样示范”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尚德”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风和“求真务实、尽职尽责、自律垂范、开拓创新”的师长作风的智慧源泉。

“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是“德”的第一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整个育人环境时,要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尊重它们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样,“君子进德修业”才会像花草树木那样,成为最本真的生活样式。有了这样“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便从课程的角度研究“尚德”课程设计,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尚德课堂”的建构。

清代洪颐煊在《读书丛录》中认为,“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有相遇相当之义。也就是说,“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基于此,要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尚德课堂”,就要将育人环境视为发展学生生命自觉、生命自新的一种本真状态。这样,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尚德课堂”教与学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建构,“尚德课堂”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因此,“尚德人”是在校园“尚德”环境氛围中和谐生长的。而“尚德课堂”建设,其实是学校深化内部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培育“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尚德人”的需要。

三、在立德树人时,融入“尚德”的教学理念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我校从“德”的两个重要内涵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因此,“尚德教育”体系中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是理解“尚德”理念的四个关键词。

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而要实现这个“自然生长”目标,就要求教师“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从而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也就是说,“德”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由此出发,建构“德”视野下的“尚德课堂”,最显著的特征要指向学生学习追求上的高度自觉和学习过程上的快速高效。其基本特征应是顺应个性、顺应规律的课堂;“尚德课堂”应该是发展学生,发展教师的课堂;“尚德课堂”也是丰富学校内涵和提升学校品质的课堂。因此,“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力,是“尚德课堂”的核心理念。

在现代课堂格局中,师生只有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从“德”的第一层义项看,“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才叫有“德”。因而,“尚德课堂”强化的是用顺应天性和尊重教育规律去建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课堂学习理念,从而实现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从学习力提升层面看,我们建构“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时,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尚德课堂”旨在提升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课堂生活中有了浓厚兴趣,学生就能阳光乐观,踏实坚定;就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尚德课堂”应该是意味深长、意趣盎然的课堂。课堂上,每个个体都应该得到有滋味的发展,每个个体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展。这样,“尚德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素质。

2.“尚德课堂”旨在提升深度学习力。“尚德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尚德课堂”更强调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求新求异能力、深度交际能力、深度动手能力等等。因此,我们围绕“深度”提升学习力的课堂建设,我们每年都开展基于提升学习能力的“尚德”最强大脑评比。

3.“尚德课堂”崇尚学生之间的深度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是学习经验分享的重要方式。但深度交流,才能成为“尚德课堂”的知学形式。“尚德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向教育质量的提升,“尚德课堂”不回避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伴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会出现个别学生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所以“尚德课堂”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学习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因此,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学习交流”课,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安排,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困惑,或者交流学习新收获。我们的学习交流,不仅在学校内开展,也和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定期开展。实践表明,“尚德课堂”的深度学习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4.“尚德课堂”旨在形成学习与生活的完美习惯。好习惯是重要的,但刻画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完美习惯,才是受用终身的。“尚德课堂”的“德”就是完美习惯,它是教师的完美习惯,也是学生的完美习惯。对教师来说,其内涵是教师的行动要符合“顺应天性”“遵循成长规律”;对学生来说,其内涵是学生行为符合“顺应学习的情境”“遵循学习的规律”。所以,“尚德课堂”致力于优化完美习惯,促进完美习惯的良好提升。从课程层面看,上课、作业、休息、锻炼的完美习惯是“尚德课堂”重要追求。

四、面向学习力提升,完善“尚德”课堂范式

“尚德课堂”教学范式是基于学生自然发展、教学追求自觉发展而提出的,“尚德课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尚德课堂”起于教师设计教学的“德”梦想,成于促进学生发展后的“德”境界。而“尚德课堂”范式,也存在于课堂的每一次智慧生成、学习力提升中,存在于教学活动的每一次期待中。

“尚德课堂”的内涵具有二重性。从教学视野看,“尚德课堂”之“德”指教师的确定、顺应、促进学生发展的技巧、水平和素养,也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适应、融合、汲取和发展。当“德”被理解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时,“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德”性顺利促进学生的“德”成,从而提升课堂学习力。当“德”被理解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时,“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美德”自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尚德课堂”的设计针对双主体。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是教育生态的主体,处于教育生态的重要位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只有放在满足生态主体的心理需求上来选择与设计,“尚德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生态的维护与完善。从人本发展的角度来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学生为本。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时,学生就是学校发展的中心,学生就是教学发展的中心,学生就是自我学习力发展的中心。因此“尚德课堂”还要针对学生发展这一主体来设计。

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探索中,我们提出开展“尚德课堂”要遵守的“六德取向”,即德本性、德成性、德活性、德趣性、德丰性和德恒性。所谓“德本性”,强调“尚德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德”,设计的本义是促进学生生命自然、生命自觉。所谓“德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教师的“德”顺应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所谓“德活性”,即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之道,让学生在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达到课堂追求。所谓的“德趣性”,就是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有兴趣、有乐趣,让学生乐学、想学、爱学。所谓“德丰性”和“德恒性”,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智慧与情感得到了丰富与积累,并在内心保持长久的驻留。

“尚德课堂”的“六德取向”,决定了建构、设计“尚德课堂”时要思考“关系”,①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研课、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前要组内研课――研课程目标、教材设计、校本设计传统,达成集体共识后再根据“六德取向”处理教材、切近学生心理,以做到“遵循本心,顺乎自然”。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②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学”与“习”的关系。传统课堂,“学”与“习”不分,“尚德课堂”主张在学生借助微课等方式“学”的基础上,建构基于新型的“学”与“习”模式,实现“学”与“习”的有效衔接,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③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尚德课堂”的“学”与“习”范式中,只有建构新的预设理念,才能通过课堂尽情的生成,使课堂“遵循本心,顺乎自然”。④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同,个体发展不同,“尚德课堂”要实现“有差别”的教学,以尊重个体学生,又发展、提升集体水平。⑤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与生的关系。“尚德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生生也是平等的,“尚德课堂”要实现师生“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共同“顺乎”,共同提升。⑥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做文与做人的关系。“尚德课堂”要实现文德与人德相通,文德与人德融合,文德与人德共收获。⑦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生素养的认定与评价关系。“尚德课堂”是师生素养共同提升的新型教学追求。评价师生的课堂素养要着眼于“顺应发展”这个关键词,着重考核教师育人之“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之“德”。⑧基于“尚德课堂”的超前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尚德课堂”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提出的,推进“尚德课堂”建设时,应注意汲取前瞻性教育教学理念,汲取科学智慧,汲取微课理念,但立足于“超前”的课堂教学实验,应不脱离苏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因此,“尚德课堂”是扎根吴文化大地上的现代课堂探索。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适应性,是教育实践的起点;也具有超前的理想探索性、开创性,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以上“关系”中,最重要的学习力提升元素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力发展元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力价值元素是“顺乎”。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本着“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尚德课堂”追求,努力践行“尚德课堂”的“五德五顺”――

教师先研究课程目标、学情基础,后开展“德性”备课,确保顺乎课堂;学生先明学习追求、学习方法,后展开“德性”预习,确保顺乎教学;课堂上,教师先建构“德性”问题情境,后明确学习重心、重点和难点,确保顺乎学生;学生先开展“德性”文本研讨,后开展问题交流与探究,确保顺乎学习过程规律;课堂学习先生成“德性”体验,后走向理性的经验感悟与升华,确保顺乎知识生成规律。

当现代课堂教学被理解为可进行方案设计优化时,在“五德五顺”中,我们又针对教师课前“顺乎课堂”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深度研课”的“四要”――

研究课程与教材,要知课程目标追求与教材编写意图,确保“尚德课堂”教学思维自然流畅;设计教学方案,要知学生学情起点与课堂教学追求,确保“尚德课堂”教学上“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流程畅通;预设课堂训练,要尊重学生课前“学”的程度与当堂“习”的需要,积累“尚德课堂”解决问题的经验;预估教学期望,要围绕“尚德课堂”的品质追求,建构新型“学”与“习”范式,努力丰富“尚德课堂”的价值取向。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3

德育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德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沟通和交流,使教师充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激发并运用生成性资源,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开放性的显著特征。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在职业院校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1)动态生成性教学能够增加德育课堂的吸引力。就德育课堂的内容而言,书本知识的枯燥乏味是多数德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些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育课程知识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动态生成性教学使德育课程的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带着期许和发现的心态去寻找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期间不断迸发的“惊喜”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2)动态生成性教学能够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益。通过多次教育改革,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历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使知识保持鲜活生动,使之充满生命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

二、职业院校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整合

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否有效运用,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按照不同标准,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学生生成性资源。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其学习能力、认知特征和价值观念会受到经验、情感、态度、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课堂教学进行当中,学生们在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评价时会出现思想碰撞,产生重要教学资源。

(2)教师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都会成为教学资源。具体来说,教师生成性资源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素养;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教师的性格、爱好、情感、态度;教师的言谈举止、职业礼仪、服饰着装等。

(3)个体生成性资源。

个体生成性资源是指师生课堂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个性化解读。例如,学生对教学文本的个性化认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和经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解释,教师运用独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

(4)群体生成性资源。在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鸣达到特殊的群体效应。随着教学活动在特定情境中的进行,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知识收获。

三、职业院校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1)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加大教学设计弹性。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其教学设计往往具有按部就班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德育课给学生造成僵化、呆板的印象。在德育课堂中尝试动态生成性教学并不是说轻视教学预设,反而是要更加注重教学预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达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之外,还要注意不可过于生硬,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生生互动时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要留有发挥的空间,增加教学设计的弹性。

(2)创设情境,引发动态生成。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微课堂教学;中学;德育教学;效率;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不断普及,我们逐渐进入的信息化时代,这一时代的发展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即微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教学资源向微型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师生可以随时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观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学德育教学为例,阐述微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提升中学德育教学的效率提供一下参考和建议,提高中学德育教学的水平。

一、微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综述

(一)微课堂的概念

所谓的微课堂,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一类题型开展的专项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视频,获得相应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利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堂的特点

和一般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堂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利用较短的授课时间,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重点、难点比较明确,从而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2.微课堂额实用性非常强,重点着眼于解决学生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3.微课堂的资源容量非常少,并且播放的格式通用性较强,师生都可以随意的观看有关的内容,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限制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微课堂教学方式提升中学德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认真对微课堂进行设计

认真对微课堂进行设计是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要做好微课堂设计工作,就需要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主要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1.创新原则。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对微课堂进行设计时,要善于利于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其他的互联网软件将教学的内容有创意的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主题原则。对微课堂进行设计坚持主题原则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学生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3.趣味原则。沉闷、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不可能让学生兴致高昂的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以线构面,突出重点和难点

微课堂的重要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要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着某一条主线,在主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面,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住学习的重点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德育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建设微课资源的力度,提高微课堂教学的水平

教师要想利用微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中学德育教学的效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微课资源包含的方面非常多,有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等,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微视频,如何将所有的微资源和微视频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书本知识变成可移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穿查看,是微课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另外,微课堂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深度,并非知识点的广度,因此,在微课建设中要重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一定要按照完整的教学活动来对待微课堂,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案、练习题等方面都要一应俱全,绝不能因为时间短而导致教学活动有所缺失。2.为了保证微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提前进行备课,对重要知识点以及难点进行划分,并对微课堂教学活动的步骤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布置。3.微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在中学德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更好的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让师生都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课例,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中学德育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微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研究,提高微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并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覃超施单位:广西环江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郭鹏.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29):110,181.

[2]曹永新.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教学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6):291.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5

一、语文教学中落实高效德育的必要性

从国家和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课堂教学落实高效德育是必要的。我国正在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如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非常重视考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改革将有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考试制度,这将为我们落实高效德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可以适应社会、有良好道德感、可以驾驭生活的人。为了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德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古训不可忘,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树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德育人。

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考虑,课堂教学落实高效德育是必要的。在中国,对知识的重视永远超过对德育的重视,无论课堂形式怎么改,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的,社会和家长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也是从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评价的,往往忽略老师的道德修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所以我希望教育改革时重视教师的德育修养,不是光喊口号,要有一个切实可以参考的标准,让教师有章可循,终生都在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语文教师要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给孩子们,把自强不息的信念传递给孩子们,把热爱生活的心理告诉孩子们……这些才是他们将来生活的宝贵财产,也是教师受用终生的良好的品德修养。高效德育应该在教师的心里扎根,从教师从教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不断地强化,只有教师善良,学生才能善良;只有教师正直,学生才能正直;只有教师诚信,学生才能诚信……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科学知识都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德育刻不容缓,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之外,要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道德品质比分数重要,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道德修养应该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中国教育的明天才能既有有素质的老师,也会有有修养的学生,人人都是道德合格的优秀公民。

二、语文教学中落实高效德育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为我们倡导高效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语文教材是我们进行高效德育的宝贵资源,语文课堂的灵活性、广博性是落实高效德育的有力保障。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德育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思想上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善教者,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高效德育是易如反掌的事,但要引导得巧妙,要善教、乐教,让德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我们要重视德育问题的提出艺术。

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德育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在德育方面设计问题时呈现方式如角度、时间、次序等不同,引起的德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德育问题的设计也要巧妙,不能满堂都是德育,又不能忽略德育,在知识中穿插、渗透德育问题。例如我在教授《氓》这首诗时,我就设计一个德育总问题: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从而引领全诗的内容情节、社会根源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爱情观,不要用金钱和地位来定位爱情。学生讨论热烈,达到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实效。

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德育问题的细化与渗透。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事迹、英雄形象等,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苏武传》,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情怀,会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我在教学时因势利导,设计一个德育的问题:苏武的民族气节过时了吗?及时让学生谈认识和看法,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国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6

一、教师课堂行为定义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行为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那些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操作、表情姿势等。这种具有较强的可感性,很直观的显性行为,既有习惯因素,也有教学机智在行为上的体现。这种行为有很大的无意性和不由自主性。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训练都要逐个进行,通过这种显性行为传达知识和信息,实现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体的认知活动,是纯粹的教书活动,为的是使学生能积极愉快地接受对其身心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有利的一切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活动任务化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下的中职德育课堂为了能够促进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入了一定游戏内容。诚然游戏环节的加入可以促进现有中职德育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纯的游戏的加入显然过于单一。当下,中职生知识体系冷漠机械,丧失了生机活力。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中职生这一年龄段的知识的学习与教授,不单单依靠教师单一的填鸭式的方式,而应该更多地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要注意探索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加入从而更好地促进现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完思想道德发展重要性的文章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如当下人们对于老年人摔倒这一事件的看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缺失等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公德心以及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单一游戏方式下学生的参与性不够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讲述或表演比赛,对当下我们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或是部分无道德行为,如驾车造成事故后的逃逸,在公交车上不让座或是部分老人倚老卖来等行为抒发己见,学生可以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对于下面的听众,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向演讲者进行提问,对于讲述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亦或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话剧表演,将身边的道德事件通过话剧的形式去演绎和展现,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甚至是创造一些有趣的角色,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体会实际场景的同时,在一个情景演绎中感受德育教育重要性,去弘扬自身的正气。

三、活动设计动静结合

从中职生知识接受的状态看,其知识体系输入少输出多,积淀心态迟滞内敛,不断搭建扩张的意识还不自觉。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兴趣以及探究精神不足,他们不愿意通过不断的课外阅读以及学习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多的是由于自暴自弃而将大量的时间挥霍于网络或是虚无缥缈的情感与交友。由此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以及不同教学需求采取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更好地重视德育教育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收放自如,不能够将内容设计的过于开放,要积极紧贴每一堂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如果太开而教师无法有效控制的局面,甚至出现学生参与性下降的情况,这些均要求现有的教师要通过更加合理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要一张一弛,让学生边参与边思考,从而真正达到在活动中学习的目的。

四、方式多变,扩大交际空间

中职生由于自卑情绪以及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狭隘等原因,使得他们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较小,同时应试教育下对于知识的传输更多的是被动式的,进一步加剧了中职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抵触心理。鉴于此,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设计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

一般而言,常见的有:个人活动、双人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分排活动等。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合理的组织方式的设计,借助于多元化的组织设计,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的活动中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情景设计,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言,从而掌握并巩固语言知识。

五、及时反馈,灵活调控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对于活动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每一次的反馈本身都能够帮助现有的教师更加有效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参与性以及满意度。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现有课堂活动安排中所存在的问题,了解课堂环境管理中的潜在问题以及未来需要优化支出,从而在未来的活动设计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中予以注意。同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到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参与到各类的课堂活动中,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4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手段,已经渗透到中职德育的教学中,并被广大教师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充实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中职德育课教学手段,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我们发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形式,违背“目的性”教学原则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管课堂内容是否需要,更不顾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一味追求形式,单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结果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很差。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求多,而求精,强调适用。

2、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也是中职德育课与时俱进的社会性、实践性所需要的。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本应板书留有思考的重要内容,都由电脑显示。有的教师一堂课教学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三节课的容量,频率又如此之快,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怎能不抑制思维?

3、思维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明显特点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就使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而多媒体课件不可能把这些也纳入流程。这就排斥和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生生“学”与“学”的交流过程,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这种异步思维现象,使学生只能被电脑牵着走,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二、提高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的建议

1、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要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者,无论是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搜集与教学有关的互联网网站,以及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精心,要切合教材内容的需要,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节奏的控制上,特别要参与学生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乐趣。

2、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师生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环境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该强调课堂环境的营造,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间情感的融合与沟通,从而使课堂纪律更多的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教师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职德育课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完美的结合

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诸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推行多媒体辅助中职德育课教学,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教学,应借鉴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

4、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总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活动上有广度、效果上有信度。切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合理设计和开发,使之与其它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娇艳.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J].理论新探,2006,(1).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8

1多媒体的利用勿冲淡思想品德课德育味道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和沟通。如今,各个学科开始将多媒体引进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黑板变成了屏幕,鼠标代替了粉笔。一节课,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教师的语言逐渐变少,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人机对话”的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生不光是要学到课本上的理论和概念就完成任务了,还需要挖掘章节内容的德育功能。但是,这不是人机对话就能实现的教育功能,需要教师利用生动的言语进行诱导,需要教师的肢体语言和神情的传递。一节课学生听到的更多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到的是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在点击鼠标播放课件,对于学生学的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不能很好地掌握。缺少必要的板书,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将逐渐减弱。

笔者在讲教科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理解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采取措施的重要作用,培养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权衡应对的能力,培育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但是,今天的初中生成长在和平环境中,对“和平”感知认识深刻,没有经历过战争,不知道“和平的宝贵”。笔者就在“培养学生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上通过课件来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今世界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的正义之情,化解教学难度。借着学生浓厚的兴趣,展开探讨,进行德育教育。

2多媒体的利用不要用感性认识遏制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知识的感性认知。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在一堂课中使用过多,画面取代了涵义丰富的文字表述,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被画面感知认识所取代,对于知识点仅仅停留在感知上,懒于对于所见现象的实质进行分析。

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每一个德育教育都是蕴含在一个个的现象中的。德育教育,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环节。如果把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为几个画面和影视片断的话,虽然一目了然地给学生感性的认识,但是对于德育培养还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学生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和阐释,会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动态感知过程――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一直坚持:绝对不能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创造。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想象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师、生、教材文本的和谐“共鸣”。

3多媒体的利用不要用华而不实的美束缚学生的创造

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思想品德课的课件做到尽善尽美,总是希望自己精心设计一些独特的教学过程,将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帮助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简直是煞费苦心,自己感觉设计出了完美的教学环节。但是,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美,往往会束缚住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设计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知识学习接受中的“意外发现”。教师的“完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程式化的演示下,通过电脑强加给学生。一旦出现学生的质疑,也不能及时对自己设计好的内容进行全面、大范围的调整,这种情况下的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师生知识创造性的发挥,如果遇上电脑故障和停电等特殊情况,课堂教学过程会出现难以进行的尴尬,教学任务不能按照自己的预设正常完成。

笔者在制作课件时,首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设计简洁而重点突出的板书,在备课中预设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好充分的事先设计。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事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不同的理解水平,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配合教师的讲解,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

如在讲教科版九年级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时,曾经看到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做的课件竟然达到33张ppt,做得非常的认真,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笔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在思想品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设计上会通过特定的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探究。

对于“五千年文明”,笔者把隶书、楷书、甲骨文、篆书、金文及中华武术、中国特色的奥运福娃出示给学生。然后给学生留白,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的来历吗?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经过小组的讨论与对历史知识的回忆,他们总结出:汉字,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对于“百年沧桑”,笔者制作了剪辑“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阐释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损失,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对于“百年抗争”,笔者精选了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述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让学生回味我国人民不畏强权、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毅力。笔者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争端”,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4小结

总之,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思想品德教师,在弘文励教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应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这一辅的教学手段,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准确把握授课速度,提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昌伟.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09(4):46.

[2]范义华.浅议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1).

[3]尹振芳.关于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122-123.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到把初中学生队伍积极引导好、保护好、安排好,从当代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所以可见,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同学生实际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从而促进初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率,并不是代表着教师教学是否认真或教学内容是否教完,而主要是代表着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领会到教学内容的深层内涵。假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兴趣,主观意愿就是不想学,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得到收获,就算教师进行教学备课准备或课堂教学再辛苦,那么这种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即教学无效性。同时,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学习的很辛苦,但是并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应用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教学。所以,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不仅要让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与人相处或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道理,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还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初中生日后的健康成长,社会性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后,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者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在教学目标设计全面性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设定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更有利于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设计的全面性,既要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能力水平培养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学生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目标的设定:要以知识、技能目标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的能力目标,这样便于目标的充分达成;对于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设定与实施。另外,教师在注意目标设计全面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独创性、个性的培养。因为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的培养,“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适用于当前的思品课堂教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提升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是老师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工具或参与者,要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根本需要点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事热点事件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如果不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促使他们走上弯路,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在讲课过程中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事件举例教学的延伸,由于这一阶段学生愿意“分帮结派”,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与人为善》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事件的举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中引出“分帮结派”这样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不正确的,既可以使思品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纠正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后,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从自身的教学着手,设定全面性、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多方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篇10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对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设计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用“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到达那里”和“我怎么确定我已经到达了那里”,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三个问题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方案,要想进行一个能够将品德教育完全渗透进课堂之中的小学设计课程的制定,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若单独将其拿出来进行教学的话,不仅浪费了在学校中仅有的课堂时间,更容易因为死板的教学而对学生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倡在日常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加入品德教育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身的洗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加强。

2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取得的最终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期望值,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师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发生。教师在制定一个学科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该堂课所要学生们学习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工作融合进来,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品德概念传递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在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为让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想要的飞机图纸时,再加一条,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制造出他们的人花费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体味在简单的模型设计之下蕴含着的浓郁的坚定意志。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机历史的理解,更能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3分析教学要素、制定教学方式

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在适当的课堂上进行与之相关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本书面化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更能通过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生动精彩的竞赛活动,例如废物再利用设计比赛,学生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再加工成为精美的小物件,提升自己对美的意识,更能因为比赛的关系激发起强烈的竞争意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摒弃以往单一的赛后评分方式,鼓励学生都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拉票。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想要表现得更好而更加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4教学效果

当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全部完成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了。教师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课堂结束之后询问学生这一堂课过得是否开心,并让同学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同学们的建议之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争取让最多的同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更能在教师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优良的思想品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