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十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8:08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不断审视课堂,及时发现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尝试解决问题.根据调查研究,梧州市第七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师课堂未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师生间和生生间互动不够,或只存在形式上的互动.(3)课堂效率不高.(4)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指导方案.(5)课堂管理不到位.(6)弱化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因此,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我校开展了“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切入口,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导学、施教、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学习目标为中心,以群体教学为主体,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导学案的任务,并辅以学习方法指导,通过适当训练、反馈矫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与“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相配套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型探究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一系列新课型来引领与支撑,就不能吸引学生,高效课堂同样不能落到实处.所以,“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以生活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通过研究与实验,初步实践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新课型.

(一)“超市式”课型

“超市式”课型是指把课堂变成“超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有学生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例如,笔者执教高一政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就尝试运用了“超市式”课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课前导学环节要求学生自行到小卖部消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超市式”的实践和学习,并在课堂施教环节进行加工与整合,在课堂上详细复述消费过程,分享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有关货币的资料,从实践过程中感悟货币(纸币)的本质和职能.该课型原汁原味地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与自主探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式”课型

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小组,小组内分工明确,不同小组内相同分工的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成为一个学习任务的合作体.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可以换位合作,讨论结束后,每一位组员都要当一次“小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以及所在组的讨论成果.全班所有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式”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笔者在执教高一政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式”课型.它有以下两个优点:第一,教学设计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为切入点,围绕学生比较关注的秋装物价变化这一经济事例展开探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生愿意换位分组,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第二,教学设计注重把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笔者用学生课前编排的反映供求关系对价格产生影响的小短剧,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推导出供求关系和价格相互影响的循环图.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小组讨论激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本次教学也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个学生都喜欢这种课型,也不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和小组讨论.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课后反思.首先,此次教学设计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状况,但是与预期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综合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课堂信息容量,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但是,此次教学因某些原因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教学过程中许多预设材料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遗憾.

(三)“情境再现式”课型

“情境再现式”课型提倡让学生去体验或表演生活情境,学生在各类社团中可以参与各类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现生活与学习的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基础出发,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以«感受文化影响»的教学为例:第一步:乡土情怀话梧州投影展示:体现梧州文化的图片(鸳鸯江、龙母像、艇仔粥、炒田螺、宝石节活动),引出梧州介绍.梧州位于珠江上游,在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有“百年商埠”和“小香港”之美誉.梧州有人文历史积淀,有独特于世间、个性鲜明的文化符号.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西江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尧舜文化、饮食文化、宝石文化.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畴,又彼此圆融渗透,互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梧州传统文化养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梧州人.明代崇祯年间兵部尚书袁崇焕,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著名学者梁羽生,世界跳水冠军谈舒萍等均系梧州人.教师设问: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以及同学们对这些名人的了解,请你谈谈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教师提示:(1)潜移默化并不是消极等待,我们要自觉主动地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是指在经年累月的作用下,文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到了人的血液之中、生命之中,成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第二步:畅所欲言数特色教师设问: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慕名而来梧州,来到同学们身边,大家能否向他们推荐一下梧州最具特色的文化?请各小组商量,把梧州最具特色的文化推荐出来,不要重复.第一小组推荐骑楼文化;第二小组推荐龙母文化􀆺􀆺(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合作探究:请各小组围绕你们推荐的文化,畅所欲言,进行合作探究,等一下各小组要派一位代表和大家交流分享,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表现最精彩.教师提示:(1)说说这种文化的主要特色.(2)探究这种文化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对于我们身边的文化及其影响,各小组同学都进行了合作探究,并展示各自收获的成果,对各小组的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何看法?请大家对他们的发言作一个点评.第三步:练结将练习穿插在文化讲解中,讲练结合,及时突破知识点.

二、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改动向,积极通过科学编写导学案吸引学生学科兴趣

为了在校内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选取了本校两个班级进行了“导学—施教—评价”特色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其应用于«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影响价格的因素»«感受文化影响»等课的教学.其中,导学是该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是通过导学案的运用来实现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准确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初步掌握学习的脉络主线和知识结构,还可以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在运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后,其作用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但是,在导学案的实际编写和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过于模式化,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在导学案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导学案的实际效果未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受教学内容的限制稍显枯燥乏味,若不能与生活实例或新闻时事结合起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笔者尽量结合学科特色,利用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新闻时事设计和编写导学案,摒除导学案的传统模式,编写出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导学案,并利用这样的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利用多彩课堂吸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如运用“捆绑式”合作学习、生成性课堂教学问题探析、自主学习创高效课堂等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技能.同时,笔者注重运用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设置情境,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做到动中学、情境中学,逐渐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笔者在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也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很多的问题.首先,“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充实.因为,该教学模式目前只限于笔者的个人经验,课堂教学实践有限,辐射范围较小.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导学—施教—评价”教学模式灵活性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实践,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目标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有效教学决策[m].李森,王纬虹,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4]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5]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6]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

[7]谢利民.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8]宋晨生,潘华.掌握学习理论与改善课堂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9]王伟红.以评价促发展———对学生评价的几点认识[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2

一、正确认识本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要教给学生的只是教材上的原理和知识以应付考试,那政治确实是“副科”。因为,理科学生只应付会考,文科高考只占综合的1/3无关紧要。而实质上呢?政治课的作用和目标远不止这些。我们常说:“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政治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政治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政治学习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其它科目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哲学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指导,没有一定方法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注重备课

细致和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备课一般;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三个环节来进行。备大纲能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的层次和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教学内容、重点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备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怎样的教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能力,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高度重视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早已是明日黄花。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要相信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过去“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导致现在,当新课程改革扑面而来时,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启而不发”,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了“我讲你听”的“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使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个成果的取得在于老师长期的准备,从高一时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有专门的预习本以保证效果。使学生形成习惯。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使学生乐学。

3.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景,力争创造更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课前的认真预习、工整漂亮的作业、课堂上大胆发言、有创意的问题、成绩的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丰富的课外知识等等,都会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4.课后作业布置多样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思维

在很多人的眼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思维是搭不上边的,因为很多知识需要的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而不像理科学习那样需要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不在于语言上的解释与强调,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思维的必要,感知到因为思维而带来的成就感。

笔者这里所说的思维与通常意义上的思维不同,是指依托思想政治的知识,去寻找不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寻找一条更合理的方向与道路之类的思维。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思维附着点

作为一种社会知识,思想政治确实难以像理科知识那样富有逻辑性,因此相对不那么容易发现思维的附着点。但若仔细梳理,我们还是能够寻找到有效的思维附着点,以利于思品课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思维可以附着在如下的两点上。

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本身。以《政治生活》(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为例,其中涉及到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等四大块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笔者首先试图帮学生建立一个对本册教材的整体认识,于是开学第一课笔者用幻灯片投影出这四个标题,让学生结合标题去思考本册可能需要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学生在对这四个标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一些有益的见解。如有学生在对“公民的政治生活”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公民?什么是政治生活?学习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在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一样吗?为什么用“发展”来描述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怎样发展?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确实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成了学生的思考。

二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一个非常深的感触就是,每当学生的思维有了困难的时候,如果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思考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重新打开。这意味着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实际是发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的附着点。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了教材上“民主选举面面观”的材料后,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选举的情形。结果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有的说自己曾经夜里两三点钟就被喊起来去参加选举(暑假期间的村委会选举);有的说听爸爸妈妈说现在的选举还不够合理,还可以随意帮别人填写;还有的说很多人不愿意参加选举,觉得选了也没有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再引导他们将看的材料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再去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就比较丰富了。而提出的问题也为后面学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思维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具体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其中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这其中,关注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策略的核心。

根据我们的梳理与研究,我们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政治关系的联系与结合上,当学生遇到一个思想政治的问题时,如果他能从不同社会方面进行理解,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时,这个思维逻辑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如《政治生活》中有“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节内容,其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一是政府决定,二是政府打算。一词之差,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而教材后面的提示则是帮学生的思维确定一个方向: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还是全体公民的事。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一问题,高中学生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学生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参与决策,因为决策结果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每个公民都参与决策,那最终的结果一定很难出来,还举出了一个例子:他家所在组的多数人决定将门前的泥路改成水泥路,然后大家投钱,但其中有一两户坚决不同意,最后这事就没有弄成。他的观点是,如果村干部直接“命令”,那路就修好了。讨论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两个理论:如果公众不参与决策,那社会的权力便会集中在所谓精英手中,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侵犯公众的权益,因为无论什么人,都会存在人性的弱点。但还有一些疑问没有消除:公众的水平不高,让他们决策有时会让社会倒退,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历决策过程”是社会民主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要达到“同享决策成果”,就必须提高决策的水平,这就需要每个公民都要提高社会认识,看问题时不能只从个人利益角度,更要基于公众角度。这样的思维过程保证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思维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思维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实效性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27-01

初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有效教学。新课改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思路,但是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误区需要我们去分析,寻找解决对策。

一避免大量事例堆积,选择应有针对性

随着思想政治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更加注重开放性,为了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往往会结合大量的事例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但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使得冗长的事例成为了课堂的主要部分。如在讲授“为坚强喝彩”时,教学过程中会结合教学知识点不断延伸各种坚强人物的事例,提出了大量的感动中国的坚强人物事迹,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某某是谁吗?学生回答也仅限于知道或不知道,然后教师再将这个人物的事迹叙述出来,或是平凡人伟大的壮举,或是伟大的人平凡的举动。这些事例再三重复,学生们能做到的也仅是麻木机械地回答各种低效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完成各种事例叙述后,以一句话进行总结,课堂就此结束。学生长时间面对未经过整合的材料,也逐渐丧失了新鲜感,最终导致各种先进事例和典型人物事迹丧失了其原有效用。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将大量的材料堆积在课堂上,尽管能达到丰富课堂的效果,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在选择事例时,应反复拿捏、慎重筛选,确保所选材料可达到丰富思维和促进积极思考的重要目标,成为通向目标的桥梁。

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应注意驾驭

小组讨论作为当前课堂教学较普遍的环节,初期目标是为了使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言论的课堂,同时还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在老师的一声令下,纷纷投入到了热烈的交流探讨中,课堂讨论氛围非常浓厚,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发言,其他人仔细倾听。但当教师选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时,几乎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雷同的,无任何创新可言。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学生本身并无较大关系,主要原因还应当归结在问题的设置上。问题的设置若不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那么学生也就无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当然所获得的答案也就没有较大差别,这就使小组讨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显然,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问题结果,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提出切身感受到的问题才是当前课堂的迫切需求。为此,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易使合作流于场面形式,失去原有意义。

三避免各种问题满堂飞,设置问题要慎重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且在课堂中多进行有效设问来调动学生思维。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不少教师将“学生答疑”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对等了,认为给予学生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也就越多,自然而然就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出来,因此,让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就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提问仅仅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载体、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而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不局限于通过“提问”这种方式,也不在于提问的数量,而更多的是如何设置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去思考、猜想、探究、辨别和验证;在设置问题时,若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的可能性和问题深度的把握;若问题设置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或严重低于其认知范围,特别是一些要求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若问题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那么这些问题无疑成了无用功。教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原则,对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内容精挑细选,确保问题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为帮助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大胆猜疑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升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也是新课标大力实施的本质所在。而提升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首先要认清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误区,针对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去反思,从而跨越误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体会到学习思想政治的乐趣,感受思想政治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初中政治课堂才能有效率、有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5

可是,近几年来的课改、教改实践却告诉我们:“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视政治课的现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理想的原因

1.功利思想导致政治课遭遇轻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工科类大学毕业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于是大多数人对数理化等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这些学科出现了课堂上学、课外亦补的现象,有的干脆把上思想政治课的时间也用来抢做其他学科的作业。

2.过去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

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有部分教师和领导也认为:“学好教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至理名言。于是弱视政治课,强化数理化,认为政治课只要在临考前背一背及格就行。调查发现,有个别学校,有的还是示范高中、重点中学,过早地变相进行文理科分班,从校长到教务部门负责人和班主任,在进行期中、期未成绩统计排名时,有意把理科方向学生的政治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于是给学生和家长造成误导,以为“理科生学不学政治无所谓,反正政治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于是政治课成了人们常说的“豆芽科”。更有个别学校领导接受个别学生家长的要求,规定政史地等学科老师不能担任班主任工作,使政治课教师觉得低人一等,于是教学没有信心,学生也乘机不学,无疑给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3.个别思想政治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方法、理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中有个别人功底较差,又不钻研教材、大纲和学生,而且还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老套成旧,往往整节课一包到底,缺乏师生、生生及生师之间的有效互动,颠倒了学习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缺乏对问题的有效探讨,还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地重复教材内容,课堂气氛沉闷、无活力,久而久之,“上政治课没意思”、“无聊”等心理情绪不断滋生,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现象有增无减,教与学开始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恶性局面。

4.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负面冲抵,造成了部分学生不相信思想政治课所含盖的内容,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虚假论调,于是不喜欢政治课,干脆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甚至不来上政治课。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课题。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作为一个新时代肩负重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正视这些教学和课改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要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因为任何的报怨、叹息都无济于事。因为思想政治课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塑造者,神圣而光荣的职责决定了我们决不能放弃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的阵地。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树立多元智能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完整的智能光谱应包括八种智能,它们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应该以多元智能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长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肯定学生的长处,在关爱中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进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增进师生亲和力。

在文化修养上,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博览群书,广泛吸收营养,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天下大事,积累各类知识素材,在课堂上才能够恰当地信手拈来,使教学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多才多艺、博学多才,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和信任感,从而崇拜老师、追随老师。因此,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老师,我们必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努力培养和提升并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知道你既是知识广博的老师,又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人生导师和可敬可亲的朋友。因为当学生喜欢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的同时,崇敬与信赖必然造就学生的无悔追随,“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成为现实,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全面有效地展开,从而使教学的实效性得到飞跃性提高。

3.提高教学艺术,搞好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老师要设法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绪转变。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可以分别采取如例证教学法、数学图解法、曲线图示法、集合法、比喻法、师生互动探究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分析。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公益广告画面“脱贫砍树卖树致富环境破坏洪水冲毁家园”来讲解或探讨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使学生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必须理性开发,不能竭泽而渔,否则会乐极生悲。由于形象生动,层层启发,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时,为了使同学们不混淆概念,可以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新整合,可采用图解法、集合法、比较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两组概念内涵和使用场合,同时还可以利用成语、俗语、民间谚语来帮助其分析巩固,这样学生可在直观有趣中解决难题,获得了新知;又如可以用比喻中的“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来讲解人生道路的曲折性,用“弹花匠的女儿,会弹(谈)不会纺”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用一个人不要“烧火棍修磨子,修一方黑一方”来讲解市场经济的坚持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多动脑筋,方法得当,那么,既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在生成性教学中结出高效之果。

4.把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行动自觉,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上好政治课,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概念、理论观点和原理,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内容和精华。学生只有读“懂”书,才会喜欢读书,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之花是灿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老师要耐心地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前者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后者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解答教材上提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为此,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上应当力求问题设计的灵活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因材施教。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创新,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或原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互动中共同分析解答问题、分享劳动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还应在教学中设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能力、记忆能力和调查研究等能力,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搞调研,促进学生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评比,带领学生在共享中提高,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5.教学中要重视重难点知识的分析和突破,让学生弄清楚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如公民与人民、股票与债券、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只有让学生把那些易混知识点弄清楚了,才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理论运用,回答问题时才能做到观点正确,说理有力,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健康成长才能高效实用,否则学生对于知识来说就会处在迷糊之中,回答问题时就会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影响考试和应用双重实效。学生如果理论基石不牢固,当人生中出现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就会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会迷失人生航标,看不清政治方向,就不能创造一个美好而多彩的幸福人生。

6.由于政治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关注时事,与时俱进。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基础与前提手段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科目中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要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实现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教材清晰地把握和对学生清楚地了解,这是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个是采取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实效性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不可分割。没有良好的基础前提,再好的手段也只是摆设;同样,没有恰当的手段,良好的基础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需要综合教师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1.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2.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手段”有四种解释,分别是:(1)本领,技巧;(2)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指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4)手面,排场,指处事、用钱大手大脚。本文中的“手段”是第二种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定方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设疑来进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于关键处设疑,能够使学生或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或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实践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能从中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设疑要合理、恰当,不能牵强附会。

2.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精挑科学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把视觉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案例教学一般经过“课前准备―学生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提出议题―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课后反馈”等环节。这种方法让学生居于主体的地位,这样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原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精选,必须契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7

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

22―0064―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是以生为本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实践就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拙见。

一、教法要新,要因材施教

1.首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从当代高中生思想、心理及其知识构成等特点出发,采用当代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疏导式、辩论式等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政治理论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逻辑上的思考和推证,尽量避免简单的事物罗列,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内在逻辑的思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其次,在教学中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党在各个具体时期的方针、政策进行讲课,切实关注当代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2.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整个学习过程显得较为开放、自由和相对宽松,能增加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思考。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用到案例分析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让学生阅读教材上仅有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教师念给学生听,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用VCR的形式再现央视《今日说法》有关合适的案例,教师还可以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案例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法要活,要学贵有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即着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自主或合作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学习中,将“听、说、读、想、议、写、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主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活学活用,经过思考、判断、归纳,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把它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2015年我省思想政治高考试卷中考察了学生对2014年10月文艺座谈会讲话、行政审批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宗教政策等近年来的时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关注时政及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又要透过现象思考本质,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发现、有所积累,这种以“设疑自学调查交流解疑自我总结”为模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的科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展现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地理教学内容和手段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给予了很好的展示,她既包含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既具有丰富的资源,又凸显利用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中国民族团结现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必须大团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很长。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扬光大,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地理观。在地理教学中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世界观教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教育。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保护地球的全球观念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环境问题、污染问题、海洋资源开发、外太空利用等都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9

反思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一、教育改革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二、反思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教师们做到了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二,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第四、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篇10

当下,高中生的思想现状是比较复杂的,面对社会现实,其信念、理想也在不断徘徊,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追求实际的心态。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意识都比较淡薄,其信念和理想均处于一种http://务实的氛围中;一部分学生甚至是摒弃了理想的人生观,站在现实的态势上,坚持追求实际的价值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和对价值的选择上都偏重于实际;还有一部分学生精神萎靡、思想空虚,性格呈现出脆弱、孤僻、偏激等病态的发展形势。这迫切需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政治课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思想政治课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所在

1.课程目标上具有直接性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性。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中,必须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发展基本知识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及基本国情教育。”从这里不难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其课程培养目标具有直接性。

2.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性

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具有教学内容上的直接性。例如,在学生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政治课时,就告诉同学们进入高中就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都应该从新开始,不能沉浸在过去。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教育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正面、直接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等),都是在直接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民主法制观念、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等等。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具有直接性。

二、发挥优势,加强思想教育

1.从教学目标出发,发挥思想教育永恒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会进行改变,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具有永恒性,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自始至终贯彻“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该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几下几点:

(1)知识目标。懂得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

转贴于http://

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时政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从目标中能够看出,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授该课时,笔者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摘其片段抄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从而从心中迸发出那种要为祖国、民族学习而奋发向上的精神。

2.挖掘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