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战略十篇工商管理战略十篇

工商管理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9:04

工商管理战略篇1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工商管理战略篇2

创新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教育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来,以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高校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创新型管理人才。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商管理创新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我国工商管理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在高校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便利条件,对本校及河南省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对企业等用人单位采用电子邮件、问卷或电话访谈的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需求动向。通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发现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科学。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以学生为本和激发创新的价值导向。首先,多数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大同小异。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在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差异化并不明显。从而导致各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层次不分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基本上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应用型管理创新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不仅缺乏职业导向,更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多数学生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对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等方面存在疑惑。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总学分一般在150~160学分左右,并且必修课学分较多,选修课学分相对较少,学生很难享有自由选择权;另外,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一些高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欠缺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低,互动性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普遍缺乏评价教师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造成部分教师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其结果造成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创新意识,又缺乏创新能力。

3.校企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动,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高校较为封闭,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较少。虽然多数高校开设了实践和实验教学课程,但是企业运作网络模拟与现实的企业运营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较少,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机会则更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缺乏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科学的评估方法。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被评估的院校在评估中处于主体地位,享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评估机构是一个协助评估主体总结工作绩效,分析优缺点,提供改正意见的服务性机构。但是,这种评估机制缺乏科学和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尤其是缺乏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不能够有效引导高等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5.创新教育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目前普通高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将创新融入到一般教育价值和理念。在社会环境方面,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支持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不完善、又难以落到实处;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实施的是国家计划体制,办学资源主要依靠国家分配,教育主要面向政府。高校在相当程度上按照行政化的集权模式进行管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在家庭教育方面,等级观念、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旧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工商管理战略篇3

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这场新的营销革命刚刚拉开它的序幕,它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的领域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将是以往的营销观念演变所难以比拟的。本文试图从这一观念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去探寻其变革的机制,在实践中把握其发展的逻辑和规则,并根据我国现实需要作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营销”:变革的基础与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态度,将在宏观上影响其生态状况。“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将获得现代意义,“绿色文化”成为构架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基本文化范式。随着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观念和绿色意识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己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再次,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作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或称“高科技的绿色化”)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21世纪的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目前,“绿色产品”与“绿色市场”的兴起势不可挡,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拥有市场广阔、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导21世纪的市场潮流。

最后,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不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付诸行动。首先,各国政府在这一绿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更要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所以政府毫无疑问要在这一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因其切身利益的影响,对绿色营销的关注程度会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规模直接制约着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曾经造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营销近视症”,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控制,绿色市场的培育无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方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是这一新的营销方式的重要特征。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绿色营销都将遭受挫折。

二、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现实冲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然而,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问题:在环保与经济之间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存在现实冲突。从经济学的传统意义来看,企业行为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主要是即期利润,企业现实的经营决策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市场决策主要依据这两方面的信号尤其是价格的变化来作出。生态环境因素由于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这就意味着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无需企业自身作出补偿,反之,其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回报。由于生态环境这一典型的“外在性”因素的作用,就必然产生私人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即社会总耗费)之间的差异,当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破坏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外在性”是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污染越发展”这一企业行为悖论的主要原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产权制度、运用产权安排与交易来解决“外在性”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方面,它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即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环境标准来界定环境产权,并通过征收各项环境税费来实现环境产权的交易,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并最终实现对环境损害的补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它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必须遵循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后者可能有损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即期利润)的实现,但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使企业的环境短视行为得到矫正,在客观上符合了社会整体对于生态改善的要求。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即企图通过损害消费者健康和牺牲公众环境的行为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说我国公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并对其生存状态造成损害的产品则显然认识不足。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了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决非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三、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环境保护抑或环境恶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像城市废弃物、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增长外,许多环境问题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缓解的,如饮水安全、城市卫生水平、生态改善等都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非源于经济规模过大或者增长速度太快,而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过低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换言之是贫穷和落后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主要河流、矿山的污染治理,并关掉了一大批作为污染源的制造企业,结果不仅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环境压力,成效十分显著。这表明只有坚持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采用清洁、有效的绿色生态技术,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则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减少到一个可以容忍、可以承受的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实施绿色营销,其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政府主导、教育先行、以法治企、技术创新。

1.政府主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2.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注入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还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3.以法治企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追求即期利润的最大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所致,如“三废”的超标排放和生态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屡禁不止。在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尚未成熟的时候,企业不可能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中获得足够的超额利润,因此,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企业行为的改变缺乏内在依据。我们寄希望于企业生态意识的觉醒,放弃企业的眼前利益而去追求社会环保利益、实施“绿色营销”是不现实的。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战略强调从实际出发,通过政府职能来解决绿色经济中市场机制失效的问题,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化,除了立法和执法之外,还包括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据报导,2001年无锡市环保局对该市新上项目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19个工业、房地产项目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无法过关而下马,其中有的项目投资高达数千万元,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表明,只有在法制环境下,企业单纯的牟利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工商管理战略篇4

风险管理

风险战略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整体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并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提出了建议。

欧美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并把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有力推动了自身的壮大和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欧美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性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归纳,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概念的提出

从《银行家》杂志历年来对国际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从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除了与其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有关外,我们认为,更与它们成功的风险管理行为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欧美商业银行均能够适应诸如购并战略、全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再造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自身的风险胃口和风险管理长期目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伴随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积极创新,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预警、评估、控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它们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明确的范围、方向以及实现模式,积极谋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远期目标,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一,以充分支持发展战略及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实现。,

鉴于欧美商业银行这种明确、系统的风险管理范围和方向,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以期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研究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依据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而确定的长期的风险管理行动方向和范围。具体讲,它是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治理结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专业团队等风险战略要素长期发展方向的某种组合,正是这种组合代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行动方向和范围。由于各欧美商业银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内部禀赋存在差异,经营管理理念不尽一致,其风险战略要素往往在内容和组合上不尽相同,也就导致它们的风险战略实际上各有不同。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

(一)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进行考察。

动态视角主要是通过纵向研究来归纳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历史上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资产风险管理阶段(最初)、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充足率管理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颁布为标志)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以2004年6月新协议的颁布为标志)。我们认为,风险战略整体上也相应分为资产风险管理战略、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本充足率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五种基本类型。

静态视角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某个阶段的风险战略进行分析,归纳该阶段风险战略所包含的基本类型。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静态视角下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为风险战略的层次性,即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业务单位风险战略和经营单位风险战略。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主要分为总体风险战略和专业风险战略。新协议颁布以来,欧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战略主要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即强调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专业风险战略主要包括资本充足性战略、信用风险战略、市场风险战略和操作风险战略等。业务单位风险战略是指性质相同或类似,并可以进行类似管理的业务的风险战略。如信用风险方面的业务单位风险战略主要有公司业务风险战略、零售业务风险战略、同业业务风险战略、业务风险战略和股权业务风险战略等。经营单位风险战略是指各类业务具体经营单位为取得各自业务范围内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而确定的工作方向和范围,如零售业务方面,银行卡经营单位的风险战略。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与利益相关方、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说,利益相关方不同,其对风险战略的影响亦不相同。股东最终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长期增长性,因此,欧美商业银行董事会在进行风险战略定位时,首先会考虑股东的风险胃口和投资回报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债权人如债券投资者希望获得安全而丰厚的回报,风险战略应增强在该方面的吸引力;内部员工、各经营单位的诉求则直接决定风险战略能否被认同并得到有效执行。发展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使命和宗旨而确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从实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接受发展战略的指引,并在保持独立性、垂直管理的基础上,服务于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即风险容忍度,是指股东等投资者愿意承担或忍耐的风险的程度。决定风险胃口的因素除了主观的风险偏好(股东的风险厌恶程度)外,还有商业银行资本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其自身的风险胃口。相应地选择不同的风险战略。风险战略目标则是风险战略欲实现的中长期目标,它指引风险战略要素的内容安排和组合,风险战略为风险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存在。

(三)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管理

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战略管理是指风险战略定位、选择、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决策与行动。

1.风险战略定位。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定位首先分析、评估商业银行现有使命、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影响、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合理性。然后根据分析、评估结果,运用swot等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战略集团(即主要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清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风险理念、文化、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技术、风险信息系统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清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以上两个分析结果重新审视并修正使命、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目标等,最后依据修正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综合得出恰当的风险战略定位,如决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风险战略选择。

(1)风险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的制定存在三种视角,即设计视角、经验视角和创意视角,三种视角分别或综合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路径。研究发现,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制定,即风险战略要素内容的安排和组合同样存在以上三种视角。设计视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理性的、指导性的分析和规划程序对风险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和确定,该视角适合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经验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风险管理文化、行为经验的结果,是对风险管理文化和经验的总结与改良,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战略往往如此产生。创意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生成的秩序和创新,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往往为该视角提供创意素材。事实上,我们发现风险战略多是设计规划、经验总结和改进创新的综合结果。

(2)风险战略的选择。风险战略选择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战略定位、制定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风险战略进行评价、修正,最终选出合适的风险战略的活动。欧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战略选择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市场竞争性等。适应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否与商业银行内外部诸要素相匹配,特别要考虑是否与使命、发展战略、风险胃口、风险战略目标相匹配。可操作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实施是否与自身对应的资源和能力相协调。在市场竞争性方面则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不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公司治理模式与风险战略选择。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股权高度分散.其股东力量弱小.对经营决策仅有有限的发言权,只是通过在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董事会形成市场制衡影响,董事会实际上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战略的选择进行决策。出资者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德国和日本商业银行为代表,企业交叉或循环对银行持股,法人持股率高,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股东的“用手投票”。在该模式下,监事会直接代表股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风险战略决策。目前,两种模式出现融合趋势。

3风险战略实施。欧美商业银行实施风险战略具有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一是确立相应的、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尤其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三是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对风险战略进行详尽分解和落实。四是建立合适的、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五是采用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受新协议的影响,风险量化模型呈普及之势。六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为风险战略的有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七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主要做法是推行风险经理制。八是关注并适应外部监管。

4.风险战略评估与控制。由于制定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风险战略可能会出现不贴切、不适应、不高效、不尽效、不协调等各类风险,导致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事与愿违。欧美商业银行往往定期召开决策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对风险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及时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5.风险战略管理的价值。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结果来看,主要是有利于培育先进的风险理念和文化;支持并完善发展战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积极满足监管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等。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的建议

(一)确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就等于制定并实施什么样的风险战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为风险战略实践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和氛围,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风险战略实践习惯。一是充分认识、理解商业银行风险,及其客观性和管理的必要性与持久性,养成风险管理的自觉性;二是能够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三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标准和流程,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四是董事会和总行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垂直性和独立性,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的优越性,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的责任;五是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环境,促使全体员工在风险管理中恪守职业道德;六是认真汲取风险战略实践教训并改善风险管理方法,全体员工注重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二)借鉴经验,重新审视并重视风险战略

一是重新审视风险战略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定位,选择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战略,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增强其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竞争力。二是重视风险战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培育良好的风险战略实施环境,充分发挥风险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建立良好的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在各环节上的职能作用,保证风险战略效用的高效传导。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首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主体职责明确,协调制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其次,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保证风险战略管理机制畅通、高效。一方面风险管理实现决策、实施、支持和监察监督四个部分纵向的分工和制衡,另一方面还应实现各类风险管理的横向分工和制衡。这方面可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矩阵结构。再次,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和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等两个层面来理解。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包括:董事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风险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监事会负责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类风险。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包括总行、分行和支行的风险管理,以各级职能风险管理部门为主线,上下联动独立实施风险管理。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实施风险战略管理全过程监控,保证整个流程为有机体。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风险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持。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一是实施有效的内部稽核与检查,完成风险战略管理的评估与动态调整,保证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约束激励机制,以持续增强风险管理的驱动力,确保风险战略管理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增加风险管理责任成本,避免风险战略管理中的失职和不当行为。

(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积极跟进新协议要求,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式,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高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提高风险计量水平;积极关注新类型风险,坚持动态的风险管理创新机制。

工商管理战略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构成;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StrategicCompetitivenessofU.SFirmsintheGlobal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R.Duaneireland、Robert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michaela.Hitt,R.Duaneireland,Roberte.Hoskisson.Strategic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partofCengageLearning,2009.

[2]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2009(9):52-57.

[8]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55-58.

[11]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61-68.

[12]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8):30-32.

[14]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1999(4):50-58.

[15]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2004(S1):83-85.

[16]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8(5):71-74.

[17]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5):96-103.

[18]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工商管理战略篇6

一、发挥工商职能,实施商标战略

1.主动履职,将商标战略上升为政府行为。为理清思路、有的放矢地推动商标战略的发展,早在2001年,启东工商局就主动组织开展了对启东市商标品牌状况的调研工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向启东市政府呈报了一份数据翔实、论证有力的调研报告。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商标战略工程。这份报告引起了启东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将实施商标发展战略作为全力打造“实力启东”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门成立商标战略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激励全市企业加速发展,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向优质企业、品牌企业集中,向优势产业集聚,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实力的优质企业群体。截至2009年,启东全市拥有注册商标3388件,其中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19件,知名商标43件,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中国县域商标发展topl00名单中,分列全国第37、39名。居南通各县市之首。

2.积极履职,充分宣传实施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企业是实施商标战略的主体。实施商标战略的大方向确定后,唤醒和培育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使企业全面了解商标的设计、注册、使用、侵权的保护途径,以及到国外注册等相关知识,从而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启东工商局利用企业年检、日常监管、案件查处等时机,通过举办企业法定代表人商标知识培训班、点对点个别辅导、典型案例分析、外出参观学习、每两年以市政府名义举办一次商标战略发展推进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实施商标战略的重大意义。

3.全面履职,营造实施商标战略的良好环境。为切实保护注册商标持有企业的利益,启东工商局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充分发挥商标监管的职能,主动出击,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跟踪维权力度。开通打假维权“绿色通道”,深入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重点查处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集体商标专用权案件,切实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监管服务责任制、大型商场商标备案制等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假冒商品的生存机会。使企业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做大做强,靠仿冒他人商标经营企业没有出路,为创牌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4.部门联动,形成整体推进商标战略的协作机制。商标品牌培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使创牌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启东工商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通过政府发文,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了“企业自主、政府引导、工商推进、社会参与”的一体化推进商标战略发展体系。

5.典型带动,形成商标战略发展的示范机制。启东工商局带动和促成天汾电动工具产业由经销到生产、由低档到高档、由冒牌到创牌的巨大转变。目前,启东天汾有电动工具生产企业211家,拥有电动工具注册商标187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江苏省著名商标3件,南通市知名商标7件)。2006年启东天汾被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电动工具产业基地”。2008被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省财政厅正式授予“江苏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称号,成为辐射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中国电动工具之乡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动工具营销中心。

二、实施商标战略应当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是要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造品牌的积极性。企业是实施商标战略的主体,商标是企业在商战中的名片,企业对商标注册的重视与否,商标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商标战略推进的速度和成效,企业自身如果没有强烈的创牌意愿,商标战略就无法实施。因此,能否调动企业自主创造品牌的积极性,是关系实施商标战略成败的关键一环。

二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一个品牌的形成,要通过创造、宣传、保护、发展、管理和推广使用等多个环节,仅依靠工商部门的力量很难有所突破,需要发挥全社会的综合优势全面推进。因此,争取政府支持,部门整体联动,是关系实施商标战略成败的重要一环。

三、推进商标战略取得的成效

一是以自创的驰名品牌为中心的板块群聚和放大效应明显。如靠借牌生产起家的金双喜公司在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王中皇”后,不断放大品牌效应。从单一生产压力锅延伸到现代厨房用具系列产品,从铝制品行业一脚跨入小家电行业,又挺进酒业、建材领域,从而形成了六大生产经营板块,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王中皇,,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二是注册了商标的农副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启东目前拥有农副产品商标213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和合蔬菜、寅阳小辣椒、海蜇、菠菜等特色农副产品商际。2008年年初,启东市“东疆乐”、“同济”、“吕鲜”、“第六要素”、“恺峰”等5个农副产品商标获南通市知名商示称号,这些企业的年销售量都在1000万元以上。连续多年利润、销量、税收等均同比增长26%以上。

三是拥有“驰、著、知”名商标的企业效益成绩显著。所有拥有“驰、著、知”名商标的企业都得到市场应有的同报,2008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天汾电动工其基地实现全部工业产值68.1亿元,同比增长24.72%: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2.35亿元,同比增长24.76%:年销售额达15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总量的60%。

四是商标注册向新型领域延伸。近年来,启东中学高考总分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近10枚金牌多枚银牌的好成绩,学校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陆续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网校、分校,出版一些教学音像资料,在社会和教育界产生良好反响。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效遏制冒用启东中学名义出版各类辅导材料、音像资料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该校于2005年注册了“启东中学”商标,随后启东市大江中学、东南中学等学校也纷纷注册了校名商标,放大名校效应,推动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四、推进商标战略的启示

工商管理战略篇7

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品牌战略定位与实施是工商企业战略定位的首要任务,工商企业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工商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应有所调整,其品牌战略也应有所变化,以适应网络关系的变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研究分析,不仅要研究分析工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找出工商企业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发展机遇与威胁外,还必须研究分析来自外界形形的机构与个人,企业目标与所追求的价值与外界各种机构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即工商企业的网络关系研究,探讨这个工商企业赖以生存的网络关系发生变化时,对工商企业品牌战略的重大影响。

一、网络关系影响着工商企业品牌战略的主要原因

网络关系是指工商企业的各种活动或从事各种工商企业活动建立起来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除了以所有权来彻底连接,或以纯粹的市场交易来分工合作的两种做法之外的活动。直接的网络关系是常见的产销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中心卫星工厂体系、加盟连锁、集团企业、战略联盟以及确保商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媒体、工会等之间的关系,间接的还有政商关系、家族关系等。网络关系和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决定了工商企业品牌的战略定位,而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定位又会影响工商企业现有的网络关系的维系。

第一,新创的工商企业品牌在战略定位时“受网络关系的影响最大,主要来自于网络关系中工商企业创牌者的社会人际关系”[1]。面对大多数品牌,品牌定位往往依据创牌者的人际关系以及商务关系等形成的网络关系以及对该网络关系的熟悉程度、可拥有的资源而定。在网络关系中,创牌者的熟悉程度依靠对该网络关系中信息的获得。在信息过分膨胀的时代,有用的信息获得离不开网络关系,网络关系有助于发现市场机会,挖掘目标客户,能够对品牌进行明确定位。通过网络关系而进行的知识、信息等资源的积累,构成了品牌开发与品牌深入,将品牌长期“嵌入”到网络关系之中。工商企业经营者利用原始积累的这些知识与信息,结合自我学习,将接触到的新观点、新思想进行共同整合,就能够对品牌定位时的市场需求进行感知及预见,对该工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空间大小能够做出判断。由于新创品牌的知名度、信用度不高,资金融资压力大,工商企业创牌者可以依靠个人网络关系进行融资解决资金压力,同时利用网络关系的传媒作用,扩大品牌知名度,以此来推动销售。

第二,对于发展中的工商企业来讲,其品牌战略除了工商企业所积累的资源及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外,还受到网络关系中的契约关系与非契约关系的影响。工商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团中由于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工商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时,应针对多元化的网络关系,选择正确的品牌战略实施方法、正确的时机,使网络关系中的关系者熟悉并适应该品牌,并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推广该品牌,使消费者能够在意识及潜意识中牢记该品牌产品的有用性、适用性,在有该类产品和服务需求时,能够对其他品牌的产品产生排斥作用。

第三,对于工商企业采取防御战略及收缩战略时,企业仍可利用网络关系所获得的信息及资源,在正确选择退出一系列产品及服务时,应有意识地保护该品牌,使网络关系中的关系人对该品牌有记忆,有欠缺感,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组合,运用过去的关系网络,重新组织产品及服务,从而摆脱工商企业被淘汰的命运。

品牌战略要以工商企业的未来为基准点,着眼于长远利益。为了维持现有网络的长期和谐关系,工商企业要放眼未来,学会取舍,以维护品牌的长期利益为主,对有损品牌形象的人、事、商品、服务坚决舍弃。

二、适应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工商企业,以中华老字号的面目出现。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我国,国内行业竞争的加剧,老字号品牌效应逐渐降低。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适应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内涵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战略能够为工商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如果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未能跟得上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发展需要,以及其体制、经营模式、思维模式未发生改变,经营品种单一,产品服务落后等严重腐蚀了已有的品牌效应,并未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中适应其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制约了自己的发展,逐渐失去了集资的发展空间。为了遏制这种局面,工商企业应紧跟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内涵变化,适应网络关系的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理念,不断塑造名牌形象,积极扩大社会网络关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努力发展网络关系经营,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经营战略。为此,工商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加强工商企业体制改革,在社会网络关系中输入品牌理念。首先,工商企业为了确保其品牌的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品牌效益原则,改革人事制度,工资、奖金的分配,向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一线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员倾斜,提高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引导一线员工积极树立品牌形象。其次,紧抓质量管理。商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水平高低,在社会网络关系中传播极快,一个好的品牌形象,是靠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而差的品牌效应在网络关系中一传播,会引起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土崩瓦解。例如三鹿奶粉品牌的例子,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工商企业中不胜枚举。所以,工商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一整套完整、严密并且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建立自己一套商品召回制度,严格贯彻质量标准及岗位操作规范,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委员会,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第三,针对工商企业里的全体员工、网络关系中的客户以及关系人进行品牌意识教育及品牌理念教育、品牌管理技能教育,强化品牌意识,使工商企业的品牌意识在网络关系中扎根、发芽、长大、漫延,扩大品牌知名度。第四,保证品牌美誉度,构建品牌管理机制。在网络关系中,应推出现代企业识别系统(CiS),在品牌标识、服装、质量、服务等方面做到统一。“在网络关系中,还应建立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做到品牌形象与标准相统一”[2]。第五,强化质量监论文督管理制度,对有损品牌形象的人和事应严肃处理,及时修补工商企业品牌形象的损失。第六,加快工商企业网络关系的信息化建设,丰富品牌在网络关系中的内涵。为了提升工商企业品牌形象,适应电子商务的时代潮流,应积极拓展网络空间,开展网上连锁商务宣传,使工商企业的品牌得以在网络关系中有效发挥,体现现代经营战略思想。第七,在网络关系中充分挖掘品牌效应,争取并扩大在国内、国外的连锁经营。

三、嵌入品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

工商企业的网络关系普遍存在于其所处的环境所构成的关系及产品所能够到达的渠道关系,其中包括家族式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建立的学缘、业缘、友缘关系,还有各类消费者、销售渠道所建立起来的国内外各种网络关系。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自己所培育的网络形象以及产品、服务的形象,又形成了一种网络技术方面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因此,丰富的网络关系内涵严重影响着工商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品牌价值、工商企业利益的获得多少。

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根据工商企业所处的网络关系以及网络关系中对其品牌的爱好与接受程度,进行一种有竞争能力的独特运营活动。品牌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它意味着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于竞争者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而这种不同于竞争者的运营活动。应“嵌入”到工商企业的网络关系之中。波兰尼在20世纪中期首创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嵌入性”,工商企业应将这种品牌竞争战略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才会获得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权利、财富以及声望,同时会对工商企业带来如下效应:一是工商企业品牌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地位越高,相应的工商企业在社会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二是工商企业品牌战略独特的运营活动,通过弱网络关系摄取的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三是工商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越大,获取的社会资源越丰富,配合品牌战略而采取的独特运营活动的结果越理想。

工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资源,销售产品及服务,必然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之中,而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以自己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单位及个人以及顾客的角度来描述品牌战略。例如,“西南航空公司为那些对价格和便捷性敏感的乘客服务”,这就是“西南航空公司”的品牌。然而,品牌战略的实质存在于与之相适应的有别于其他经营活动的独特经营活动中,并形成一种长期制度,在网络关系中树立一种独特的形象,满足国内外顾客异质性的需求。

四、促进品牌战略实施,有效管理网络关系

网络关系对工商企业品牌战略定位的影响,决定了网络关系分析是工商企业品牌战略分析中的关键环节。网络关系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石,网络关系对品牌的反应程度大小,决定了品牌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为了管理好网络关系,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才能使品牌深深“嵌入”到网络关系之中。

其一,实施品牌战略的工商企业要适应社会网络关系的变化及市场变化,进行工商企业体制改革,应在体制上打破国有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老字号品牌的工商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中小型工商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

其二,管理机制不断创新。随着经济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实施品牌战略的工商企业在改革自身体制,加强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依托网络关系,采取多种经营模式(例如实施品牌区域制),以点带面,呈辐射状,开发新网络关系,注重网络关系的合理布局,开展自营、特许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手段,加强连锁的监督管理职能,使管理机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在立足国内网络关系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海外网络关系的拓展,搞好国际贸易。

其三,在网络关系中,“嵌入”品牌的CiS[3]。要在网络关系中,利用品牌的无形资源开拓多种经营领域和经营手段。品牌是工商企业的金字招牌,品牌在网络关系中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感,是任何品牌难以企及的。工商企业在网络关系中应充分挖掘、保护、宣传和开发自己的无形资产,以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依托,进行多领域的经营与开拓,最大程度降低单一经营的风险。为此,工商企业应采取好的方法,确保品牌战略的正常有效实施:一要保证品牌美誉,构建品牌管理机制。品牌效应,贵在连锁经营。因此,工商企业应确立连锁经营理念,秉承互信、互益、互动、双赢的原则,以多种经营的模式,确定连锁规范,在标识、服装、包装、质量、服务、广告宣传以及价格上做到统一,健全和完善连锁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形象标准。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与基地,对品牌连锁店开业前进行强化及军事化定期培训,采用质量管理技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循环模式,保证与提升品牌质量;强化品牌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品牌连锁准入制度及退出制度,加强连锁经营特许人资格认定的综合评定工作。二要加快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丰富品牌内涵。工商企业为了提升品牌形象,适应电子商务的时代潮流,积极开拓网络空间,开展网上连锁商务宣传,使工商企业品牌在因特网上得到广泛宣传。三要充分挖掘品牌效益,加快连锁经营。工商企业应不遗余力地推进品牌战略,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大力推进连锁发展进程,严格挑选店址,挑选加盟商,加大连锁监控,采取托管特许经营(企业加盟后,总部派人去管理),从而形成多种经营的新型企业结构。

工商管理战略篇8

互联网(internet)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而电子商务(eC,e-commerce)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它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引导、支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的商务经济往来。有关数据表明,全球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将从现在的430亿美元提升到2003年的13亿万美元,而B2C(企业与顾客之间)也将是前者的四分之一。电子商务将是未来最主要的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传统商业环境,企业要在这种改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本文试从电子商务对企业及商业环境的影响着手,论述电子商务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及其商业环境的影响

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内外的信息优势,改善企业物流管理和战略地位,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内部利用intranet把原各自独立的子信息系统集成起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握让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分析企业价值链,更清晰地看到价值链中创造价值的环节和无效的部分。电子商务简化了企业的经营过程,它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缩短产品周期,令客户更满意,降低营销成本。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目标更清晰,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使“客户满意”。电子商务同时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打破了原有各业务单无之间的界限,重新组合成了一个直接为客户服务的工作组,工作组内共享信息资源,减少了摩擦。

(二)电子商务对商业环境的影响

1、供应链电子商务提供了全球商务一体化的基础,它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供应链上的各方无距离、无差别地连接在一起,使每个处于其中的企业都成为环球企业(globalenterprise),并使企业获得以下好处:(1)新的执行速度:在供应链上任何一处地方获得的信息可以迅速让整个供应链共享,可以有效地进行制造并及时交付。(2)新的可视度: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供应商都可以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上家”和“下家”的情况,提高了资源、生产能量、库存量和销售的全局可视性,便于供应链完善地执行。(3)新的客户价值: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访问服务;使客户可以不用受地理和时间的束缚。商家通过web捕获客户嗜好、价格意识和购买方式信息。(4)新的业务模式:企业以网络的方式来运作,不同节点之间联系更紧密,并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2、客户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极大丰富。信息涵盖内容从价格、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供货商历史、信用评级应有尽有。这种信息可以让需求者货比数十家、数百家,甚至更多。需求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传统的产品和服务,他们要求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比如由客户来决定产品的功能、配置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会拥有更多的价格信息,给厂商造成成本压力,他们的地位得到提升,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渗透到产品的设计过程、生产过程,服务的提供过程。

3、竞争环境电子商务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首先,竞争压力来自于客户。在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很多时,消费者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苛刻。企业必须时时掌握最新的客户需求,否则一次不满意的经历就可能使客户永不回头。其次,竞争压力来自竞争对手。电子商务使每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降低,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同时,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也在时时刻刻利用电子商务资源加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争取客户。

二、以战略成本管理争取竞争优势

客户取得各种信息后做购买决策的标准是:在同质同类产品或服务中,选择价格较低者;在价格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中,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所以,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提供低价格或更能满足客户的产品或服务。传统的成本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竞争需求,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战略成本管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企业价值键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不同战略争取成本优势。

(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因此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

(三)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可以分成:(1)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共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2)差异领先战略:此战略要求企业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问住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成本特性。将产品生命周期按阶段展开,把产品生命周期的“上游”与“下游”连贯起来,通过对目标成本的分解、估算,剔除大部分成本不利因素,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战略优势。(4)整合战略: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三、电子商务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供应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得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的相应成本都大大降低。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战略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但是运用电子商务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成本必须小于其带来的效益,否则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将得不偿失。这就要求企业使用战略成本管理估算出运用电子商务的成本,帮助管理层进行相关决策。同时,电子商务下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精确和广泛的信息,并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检索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使其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商务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的挑战

1、运用电子商务的投资决策

运用电子商务是企业的重大战略性投资项目。虽然一般认为电子商务能够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但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特别对于我国企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层和职工还没能完全适应在数据和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和交流,如果贸然投资于电子商务,可能会导致企业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后仍不能真正运用电子商务。所以,企业在上电子商务之前必须进行全盘考虑,合理估计运作电子商务的成本、风险和收益。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会计人员必须估算出企业投资电子商务各方面的成本。运用电子商务是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长期工程,要全面、准确地估算其投资成本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工程完工后企业已在电子商务基础上运作,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后续投入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这又使成本估算工作难上加难。其次,企业要根据各种成本和支出估算,做资金预算计划。企业根据资金支出预算做出融资安排等。然而,该阶段工作能否满足企业要求取决于成本估算是否全面、充分。否则,一旦成本被低估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不足,从而造成项目搁浅,甚至整体投资失败。最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估算电子商务的效益。运用电子商务有可能在短期内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甚至会产生负效应。战略成本管理要合理估计企业能否承担短期亏损,能否在以后期间弥补短期损失并带来可观效益。在成本和效益估算工作中,战略成本管理会计人员应保持客观态度,避免盲目乐观。

2、运作电子商务

在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过程中,对点击成本、购买成本、流通成本和营销成本等情况进朽管理,都需要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功能。当现在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问题被解决后,管理电子商务主要面临普网络运行成本、物流成本、信任度成本等问题。如何对它们进行成本预测,制定成本标准和进行成本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要完成的工作。这些工作在传统的商业环块下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要来战略成本管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自我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了这些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对未来网上、网下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对本供应链中企业日常的网上、网下活动进行跟踪、监控、评价和改善;还可方便地扩展供应链.对涉及本供应链中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持续动态改善。

(二)结合电子商务,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

1、以客户需求为目标

尽善尽美地满足客户需求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企业内外价值链上每个环节发生的成本都应有助于产品价值(即满足客户愣来的程度)的提高。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成本的60%左右已经被决定,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网页,参与产品的设计,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来的产品;客户通过参与在线论坛,进行产品和服务咨询或提出问题,并获得即时解答,也可以加入BBS发表个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企业同时使用网页上的点数器,记录下客户浏览次数最多的产品;通过主持在线论坛、回答咨询和阅读BBS获得影响“客户满意”的因素,建立相关的测量指标;形成目标产品或服务的模型,为产品开发设计服务。

2、生产作业活动

通过电脑辅助设计(Ca)、电脑辅助制造(Ca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实现生产自动化,按作业重新安排业务流程,并按作业单元设置相关的生产数据库,生产信息自动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随时调用生产数据库内的信息,对生产各阶段的作业成本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实行全面质量控制(tQm),在产品设计、制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质量监控,及肘利用质量信息剔除影响质量的不利因素,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引入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将日生产指令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利用看板传递生产和运送的指令,实现“后工序领取”,工序间不设仓库,追求零库存管理,以生产过程中后一环节的需求带动前一环节的生产;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生产一线工人将从专业操作转向一人执行某一作业中的多项操作,并可以通过内部网络了解每一操作对产品成本和质量的影响,也可以在内部网络上发表其对改进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能动性。

3、供应链前后延伸

运用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外部供应链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把原外部供应链的某些环节纳入了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会相应增加产品成本。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搜索引擎,快速、低廉地查找到能够提供合适原料的商家,再由订货部门根据原料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在线成本分析,减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对客户个性化定制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完成以成本为基础的报价,降低双方的市场风险,并获得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好处。企业实行网上销售,客户可以直接浏览企业网页上产品信息,直接下单购买。这样减少了企业销售过程的中间环节,节省了销售费用,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与其他同类型的生产厂商不再只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企业在战略计划的指导下,分析本企业所缺乏的资源,寻找具有互补资源的合作企业,双方共同分摊资源成本。在企业资源和实力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例如,iBm公司与DeLL超过百亿美元的技术授权合同使双方都获得巨大的利益。

4、物流管理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运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存储功能,记录下企业物资转移所经过的每一条路径和相应发生的费用。运用这些数据,企业可以随时监控物流的方向和成本,及时报告客户物流状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路线。物流的数字化管理不仅保证发货与生产相衔接,同时及时满足客户的送货要求;在发货后.借助电子支付手段进行收款管理。有利于减少发货延时,发货出错的可能性。

5、售后服务

工商管理战略篇9

关键词: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很多商业活动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展开。对于商业零售企业来说,面对电子信息环境,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战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利益。随着国外大型企业和电商淘宝的兴起,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对商业零售企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企业需要转变营销策略,加强营销战略的电子商务化,可以使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可以在提高营销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样企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一、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

由于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各国经济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商业零售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面临着严重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零售企业很少受到竞争力的冲击,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不需要营销战略也可以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涌入了很多知名零售企业可以制造很多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先进的营销战略理念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零售企业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冲击力较大。面对这种大环境,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主要表现是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剧烈,世界人口多,他们的消费群体大,消费潜力大,因此我国市场赢得了欧美国家的青睐,大批国外零售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这使得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外企业在受到挫折后,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就激化了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现代商业领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商业交易,并且其效果显著。网络平台的营销行为可以使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效率也会更高。

二、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探析

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对零售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的探析非常重要,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企业的营销水平也会提高。1.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中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种传统思想的转变非常必要。零售企业需要面对客户群体销售。从顾客方面加强优化对顾客的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在主动出击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够符合时展的需要,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科学管理观念的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从销售的各个环节加强完善,在此基础上不同环节可以发挥不同效果。细节是关乎企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消费者获取不同的体验,应该从细节方面科学落实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升。另外,零售企业环境设施的完善,可以让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增强。2.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零售企业主要是以实体店的形式销售商品,这种销售模式可以让消费者的实用价值增强。消费者在享受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商品的附加值也会大大增强。零售企业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顾客购买商品背后的服务。顾客第一次购买商品可能是偶然因素,但是顾客经常去企业购买商品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零售企业需要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在员工服务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即顾客忠实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需要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应将顾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顾客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从而得到顾客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工作也会更加科学有效。3.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商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员工基本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后,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也会更强。商业零售企业主要的培训目标包括:员工要科学判断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并对自身的价值要有全面的认知。员工提升顾客服务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员工和企业沟通后可以加强对员工专业服务技能的强化。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营销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各个不同岗位的员工承担着不同责任,按照员工的不同岗位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商业零售企业的各项能力。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担负着为顾客服务的职责。企业管理层对他们的培训需要强化沟通能力和个人责任,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促使商业零售企业工作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效果和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零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加强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非常重要。文章首先分析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再从“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探析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璐.浅析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01):23~24.

[2]邱翔宇.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管理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03):23.

[3]刘霞利.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J].品牌,2014,(09):11.

工商管理战略篇10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论文大全,社会责任。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论文大全,社会责任。转贴于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论文大全,社会责任。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论文大全,社会责任。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建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孙鸿才:商业道德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