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十篇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十篇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9:19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构建

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近年来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仅仅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进行了事后处理,然而,只有进行有效的事前防范,才能够大大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本文对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有如下建议:

一、建议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也规定了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没有担责能力,导致民事责任承担不能,无法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因此,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必须首先对食品安全基本法,即《食品安全法》进行必要修订,明确规定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二、建议国务院制定专门的《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条例》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食品行业安全,建议国务院根据《食品安全法》《保险法》,制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条例》。借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促使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予以实施,真正发挥作用。

(一)总则

1.基本原则第一,强制性原则。由于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要求符合规定的投保人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投保,具有承保能力的承保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承保,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赔偿优先原则。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是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优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将损害减小至最低。第三,社会效益原则。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首先要求能够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转移企业责任,分散经营风险,维持稳定发展。其次要求能够对受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保障受害者权益。最后要求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平衡各方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运营模式现存的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式使得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投保保费,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因为资金储备不足而赔付不能,违背了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设立的初衷。另一种是非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保险公司起了一个人的作用,非盈利,由政府承担风险。由于保险公司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种模式会降低承保主体的积极性,降低对此保险业务的资金投入,导致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商业化运作模式与非商业化运作模式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政府监管与商业化运作并存”的模式。政府在其中起监管作用的同时,给予承保主体一定的经营自由,比如允许承保主体在政府规定的保险费率最高限额内,根据市场规律制定保险费率等。

(二)投保

1.主体第一,承保主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主体主要是保险公司。首先,参照“交强险”的规定,将保险公司的范围划定为中资保险公司。因为外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外资具有撤资逃避责任的可能性,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相比较而言,中资保险公司在承担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赔偿责任方面更具有稳定性,能够最大可能保障受害者要求赔付的权益。其次,考虑能够承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规模。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结果往往波及范围广、受害者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因此,能够承保的保险公司必须具有资金雄厚、赔付能力强、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等特点。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主体是规模大、资金充足的中资保险公司。第二,投保主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投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因此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对投保主体是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食品行业全部的生产经营者都需要强制投保。对于规模小、利润少、分布广的个体经营户、小摊小贩经营户等,要求其投保不具有现实性。同时,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在发生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导致赔付不能的情形时更具有存在价值。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要求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者具有投保能力,因此,投保主体主要指的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具有投保能力,同时容易引发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具有潜在危险性。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也有相应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2.客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客体,即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所指向的对象。我国食品行业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主体复杂。因此必须对食品行业进行划分,明确规定食品行业必须进行投保的领域。首先,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以及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对食用农产品行业、保健品行业、婴幼儿配方食品行业、零食行业、餐饮行业进行强制投保。其次,由于学校等一些单位,存在着用餐人员密集、用餐数量大、用餐集中、用餐人员特殊等特点,一旦食品生产经营者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很容易发生范围大、影响大、受害者集中的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对这些特殊单位也应该进行强制投保,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3.权利义务第一,承保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险人应当如实告知合同内容,及时签单,及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为相对人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有权拒绝赔付,有权对保险标的进行检查,有权在投保人违约时增加保险费。第二,投保主体的权利义务。投保人有权了解合同内容,有权要求对商业信息保密,投保人要如实告知重要事项,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有效,按时足额缴纳保费,危险增加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通知保险人,必要限度内的避免损失扩大。4.费率厘定保险费率指的是应缴纳保险费与保险金额的比例。参照我国交强险的费率厘定方式。在制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费率时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设定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另一个是设定合理的费率浮动。由于我国食品行业种类丰富,有着地区差异性等特点,设定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即投保人投保的最低保险费率,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有利实施。同时,由于我国食品行业企业规模各异、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应该建立浮动费率,根据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投保企业的食品生产守法历史记录和日常管理状况,结合投保企业的经营范围、生产食品的特点、食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有层次的费率设定。5.保险期限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保险期间定为一年,规定在一些情形下投保人可以投保短期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三)赔偿

1.补偿性赔偿原则补偿性赔偿,是指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补偿的前提,且以实际的损害为赔偿范围的赔偿。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在被保险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时,承担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此种责任起到补偿性的作用,不应具有惩罚的性质。如果扩大赔偿的范围,一方面会导致保险费率的增加,加重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负担,降低投保者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道德问题,例如一些消费者为了获取保险赔偿,采取欺诈、扩大事故损失等方式来骗取高额的保险金。因此补偿性赔偿原则,既能够保障受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受到的损害得到合理的弥补,又能保证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正常开展。2.赔付范围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赔付主要以实际损害为前提,因此包括以下费用。第一,医疗费用。包括医药费、诊疗费、必要合理的后续治疗费等。第二,致残费用。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第三,死亡费用。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另外,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金是否纳入的问题,由于精神损害认定困难,程序复杂,同时导致保险费率提高,加重了投保主体的负担。因此精神损害赔偿金不应该纳入赔付范围之中。3.赔付免除事由食品安全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食品安全事故的,保险公司在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4.赔付方式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应该规定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我国《保险法》中规定,第三人直接对保险人进行请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一种是被保险人责任已经确定,第三人在被保险人怠于向保险人请求时才能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只能先请求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行使支付赔偿金请求权,由于受害者与被保险人的地位悬殊,被保险人拖延请求或者请求不及时,容易造成受害者治疗延误,造成严重后果,侵害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应该规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能够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障受害人及时获得救助和赔偿,有效减少维权成本。5.救助基金国家设立食品安全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参照交强险有关救助基金的规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1)按照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2)对未按照规定投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罚款。(3)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4)救助基金孳息。(5)其他资金。

(四)罚则

1.承保主体罚则未经保监会批准,非法从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由保监会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保监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保险公司未经保监会批准从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由保监会责令改正,责令退还收取的保险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保险公司违法条例相关规定,由保监会责令改正,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2.投保主体罚则符合投保条件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未按照规定投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暂扣许可证,通知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依照规定投保,并处罚款。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保险标志,或者使用其他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保险标志,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予以收缴,责令停产停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附则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2

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在其位,谋其职”,那么安全责任就是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每一次事故的警笛,都揪人心弦,每一次惨痛的事故,都给亲人心头留下永久的痛,安全生产牵动人心。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你自己,更多的是关系到你我他。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第一需求是人的生理需求,是吃饱穿暖,第二需求则是安全需求,是保证自身安全的需求。同时,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真谛。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想寻求更大发展,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就必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对施工项目的生产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因此,从自身角度就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坚决克服“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切实摆正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确保生产安全。

其实安全生产怎么讲都不过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工作有着基础性、难控性、突发性和灾难性等特点,是一项有着巨大职务风险的工作,稍有不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扒了豁子、捅了娄子、挪了位子、丢了帽子,我个人的感受是安全生产工作真是如坐针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面对复杂难干、充满风险的工作,每一名从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工作者都必须在“管”字上下功夫。

一是必须要真管。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基层人员、基础工作,必须深入现场,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关口前移,未雨绸缪,提前防范;不能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讲话贯彻讲话,只要求,不检查;只安排,不总结;只应付,不真抓。要真正认识到,只有查实情、动实劲、讲实话、求实效,才能管的实、管得住、管的好。

二是必须要会管。要以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体系为手段,有效防范现场各类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应具备“鹰眼”、“兔腿”,“鹰眼”锐利,要泵发现现场存在的各类隐患,“兔腿”快速,要跑遍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强调的就是安全隐患排查要能发现,全覆盖,不能存在死角漏洞。隐患整改强调闭环管理,要积极使用“五定原则”,按照“管”“监”两个责任去要求整改,不能主张“谁发现,谁整改”,那样只会带动起消极情绪,是隐患排查治理流于形式。要定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编制风险清单,进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和责任人,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措施的应用,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三是必须要敢管。作为安全生产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困难和难题,要“敢”字当头,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动真碰硬,那种老好人、和事佬的做法坚决不能用在安全生产工作之中,必须用不解决问题不松手、不消除隐患不罢休的态度和作风去严格管理。

四是必须要愿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人的生命至上,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人来讲都只有一次,一旦错了就不能重来,要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公司发展大局,做好安全工作是应尽的职责,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乐于工作奉献。

五是必须要勤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难控性,隐患产生和消除的可变性,决定了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安全生产必须要以一个“婆婆嘴”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安全生产必须从零做起,应该做到常检查、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六是必须要齐管。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点多、面广、范围大,仅靠安质部一个部室、几个安全管理员是很难管理到位,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管”“监”两个责任中四大系统的职责,落实各部室、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动员全员力量,引导全员参入,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只有凝聚全项目人之心、聚全项目人之力,才能打造项目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3

这次会议是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市安全生产集中整治会议相关要求,对我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下面,我就做好全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和年底前的安全生产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的重大意义

年终岁尾是事故的多发期和高发期,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十分必要,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清开展这次集中整治的重大意义。

(一)开展这次集中整治是落实重要指示的迫切要求。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我们在学讲话精神的同时更要抓好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开展这次集中整治是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安全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11月2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王勇主持会议并传达了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批示强调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在全国开展危化品安全专项督察,严格自查自纠,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整出成效。12月2日,xx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会议,吴靖平强调,要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坚决整治突出问题,治理重大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在综合整治方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坚决落实责任,坚决抓好隐患排查,坚决严把安全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坚持全面治标与源头治本相结合、重点整治与系统整治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整治相结合,有力有序推进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确保岁末年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12月2日,xx副市长主持召开全市安全生产会议,安排部署全市集中整治行动。11月29日,我区召开第24次区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全区安全生产工作,xx书记指出,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应急反应能力,全力抓好冬春安全治理专项行动。

我们要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自上而下,从点到面,结合正在开展的冬春安全治理专项行动,迅速掀起一场以全面整治化解危化品及相关领域系统性安全风险为主要目标,以深化消防、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为重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大会战。

(三)开展这次集中整治是确保我区安全发展的现实需求。冬季历来是事故多发期。天寒地冻,风干物燥,企业生产、群众生活用火、用电、用气进入高峰,极易引发火灾、煤气中毒等事故。雪多路滑,强风浓雾,交通事故易发频发。同时,又临近节日,市场进入产销旺季,赶指标、赶进度,赶工期,安全形势压力比较集中。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既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论述的重要举措;又是破解当前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强大武器;更是深入推动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有力契机。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省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这次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的决策部署上来,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按时启动,抓好落实。

二、强化担当、量化问效,坚决整治责任不落实得风不严顽症痼疾

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安全生产归根到底还是责任问题。景俊海省长提出“五个不能”。不能等事故发生、再倒查是谁的责任,不能等隐患变成事故、再倒查整改隐患,不能等事故救援不力、再倒查应急准备,不能等吸取教训、再倒查政策机制,不能等事故问责、再倒查履职尽责。在集中整治中我们要狠抓安全责任落实。

一是严格落实领导责任。《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分析事故原因中指出,“盐城市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在2018年市委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中未提及安全生产内容,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个人述职报告中,除分管安全生产的市领导外,市委书记、市长和其他班子成员都没有提及安全生产,市委常委会也没有执行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规定”,简单说就是领导责任没落实。各负有安全生产职责的部门要结合事故调查报告开展自查,严格落实《吉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主要负责人要摆正自己责任落实的“头雁”位置,旗帜鲜明、率先示范,带头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研究分管领域安全生产重点、难点工作,履职尽责。

二是严格落实部门责任。机构改革后,我们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方面也出现许多新情况,部门安全监管职责还存在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个别部门缺乏大局观念,部门利益至上,心存侥幸思想,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本部门的安全责任游离于“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之外,千方百计试图把责任推出去、卸下来、转移掉。这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严重背离。实际上一旦发生事故,“掩耳盗铃”“鸵鸟埋头”式的逃避责任是躲也躲不过、推也推不掉,最终还要承担责任。江苏响水“3·21”事故就是生动的例子。我建议每位同志都认真读一下事故调查报告,特别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和责任追究的处理,很有警示教育意义。为了推动各职能部门落实好安全责任,区安委会印发了《部门安全生产主要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了综合监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各部门要严格按清单规定要求,明晰细化责任清单,充实强化监管力量,切实做好本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部门要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40条刚性要求为抓手,把40条刚性要求作为企业落实“五个必须”(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必须落实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必须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红线和底线,检查中严格执行这个标准,不能搞变通、打折扣、讲条件。要对标对表,确保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五到位”(一是组织机构人员到位、二是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及宣传到位、三是检查准备工作到位、四是制定抢险方案到位、五是是信息报送到位),切实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危化品和其他领域的安全整治

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既要全面排查又要突出重点。绝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顾此失彼。这次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我们必须要头脑清醒,牢牢把握这个几个原则。

(一)始终以危险化学品行业整治为中心,抓紧盯牢管出成效。一是强化源头管控。组织开展化工企业摸底调查。全面掌控我区化工企业总体分布、产品产能、工业技术、安全管理等情况,确保不落一企,不落一人。二是提升本质安全。对全区化工生产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和风险源辨识、评估工作,着力盯住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控,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三是保持严管重罚。加大对危险化学品企业执法检查力度和频次,督促企业落实风险隐患排查“两个导则”(《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确保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二)抓好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除危险化学品领域外,燃气领域、交通运输领域、消防领域、冰雪旅游领域、非煤矿山领域、烟花爆竹领域、特种设备领域、学校和幼儿园、养老机构要开展好重点行业领域集中整治。此外,农业机械、民爆物品、油气输送管道等行业领域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每项集中整治领域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开展联合执法,确保集中专项整治和冬春会战取得实效。

四、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全面强化安全生产整治的工作落实保障

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是当前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明确各自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强化工作保障,确保既定目标完成到位。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亲自研究制定本行业执法检查清单、本部门监管对象清单、专项行动执法检查计划,做到照单排查、照单履责、照单追责,要亲自带队检查督查,亲自推动隐患问题整改,听取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整改销号落实情况,着力化解防范安全生产领域重大风险,要组织召开本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听取情况汇报,并指导工作开展。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区安委办要实施安全生产约谈等追责问责措施,着力解决工作责任落实虚化的问题。

二是强化统筹协调。此次整治工作涉及广、战线长、时间久,需要精心谋划,全盘统筹推进。区安委会办公室要做好日常协调指导工作,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形成工作合力。安委办要派出督查组开展督查检查,通报有关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发生事故或造成重大影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责任风险应对

工程项目安全法律责任来源于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合同。控制事故隐患是项目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系统危险的辨别预测、分析评价都是危险控制技术。以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为主,加强有关的安全检查和技术方案审核工作,通过利用危险控制技术,做到预知危险、杜绝危险,把安全事故及法律风险发生降到最低。

1三全原则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三控制原理借鉴于美国管理学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对于安全管理同样适用

1.1全面安全控制

要求做到:纵向组织管理角度,安全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项目组织的上层、中层、低层乃至一线员工的通力协作,尤以高层管理能否全力支持和参与,起着决定作用。高层侧重安全决策,制定安全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安全控制活动,中层要落实领导层的安全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到各部门的关键、薄弱环节或必须解决的重要事项,确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的执行本部门的安全控制职能,基层则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严格按标准、按规范进行施工和生产,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协助,开展群众合理化建议和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建立健全项目的全面安全控制体系。横向项目各部门职能间的配合角度,要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必须使项目组织的所有安全控制活动构成一个有效整体。广义上,横向配合协调还包括业主、勘察设计、施工及分包、监理材料设备供应方之间,各相关方应都制定安全控制的方案并互相支持。

1.2全过程安全控制

建设工程的完成要经历一定的周期。安全控制应从源头开始,贯穿始终,进行全过程控制。为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影响安全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主要有项目策划与决策过程、勘察设计过程、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控制与计量过程、施工生产的检验试验过程、安全目标的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工程及工程回访维修过程。全过程控制要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思想,将安全管理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还要强调为顾客服务思想,在项目组织内要树立“下道工序是顾客”、“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使全过程安全控制一环扣一环,贯穿整个项目过程。

1.3全员参与安全控制

全员参与安全控制是工程项目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安全工作的综合反映。其中任何一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安全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个安全目标。全员参与安全控制要求必须抓好全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要制定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安全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进取精神,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全员参与安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2综合控制原则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2.1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建筑建设市场的安全,尽可能的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国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安全标准,以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企业应当以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为基准,细化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具体操作规程和管理流程,尤其是各类强制性技术标准应当等于或高于国家标准。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修课。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是由于不守法而造成的,所以依法生产、依规范操作是减少或消除安全事故的根本保障。

2.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通过建设市场内在的经济联系,调整各安全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安全管理的经济基础。经济手段是各类安全生产责任主体通过各类保险和担保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国家通过经济杠杆使质量好、信誉高的企业得到经济利益,这是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手段。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建筑工程一切险、经济惩罚制度、提取安全费用和提取风险抵押金等经济手段,是在建设建筑业中普遍使用的经济手段各种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刺激方式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改善,促进企业安全业绩的提高。

2.3科技手段

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科技的推动,安全科技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带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有效的安全防护。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科技技术,以改造传统工程建设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从设计、施工、技术装备、劳动保护用品等方面保障安全生产,从本质上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手段支持,最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安全技术问题上,除国家增大投入外,企业也应在可能的前提下,增加科技研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人,如果研发成功,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都是贡献,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应当引起重视。

2.4文化手段

企业应当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手段是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内在的驱动力,是企业通过对多年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管理经验和失败管理教训的总结,从而对安全生产管理指导思想问题进行的理性概括。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满足法律、道义、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也是与国际劳工大会倡导的预防性国家安全与健康文化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经程序。

2.5行政手段

企业行政手段在安全管理控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是配合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将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考核员工的重要指标,并与其职务的升降合理挂钩,一般是能够激发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的,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资质控制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实践证明,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工程,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必须严把资质审查关。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专业承包资质,其二是安全资质。要坚决杜绝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杜绝挂靠等多种形式规避国家资质管理的违法行为。

4建立体系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影响工程项目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必须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形成组织系统、责任系统、要素系统、制度系统。遵循科学的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确定安全目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落实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体系、管理要点、培训、技术措施、技术要求、安全检查、伤亡事故应急处理等)——安全技术措施的验证纠偏——持续改进——完成工程的程序,形成具有安全控制和管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5技术措施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时刻关注施工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成熟的安全技术工艺应用到工程实践之中,最大限度保障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6安全教育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安全教育能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人的安全自觉性和安全技术知识,防止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工作失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通过安全思想教育,使生产人员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风险于未然;通过安全技术教育,使生产人员掌握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安全法制教育,使生产人员了解法律责任,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把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等作为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建立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7技术交底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工艺、程序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向承担施工作业任务作业队负责人、工长、班组长等相关人员进行交底;结构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参与各方均应保存双方签字确认的安全技术交底记录。

8安全检查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安全检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处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安全控制水平。包括定期、突击、特殊检查。定期检查是已列入安全管理活动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检查;突击检查是无固定检查周期,对特殊部门、特殊设备进行的安全检查;特殊检查指对预料中可能会带来新的危险因素的新安装设备、新采用的工艺、新完成的项目,在投入使用前,以“发现”危险因素为专题的安全检查。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计划、安全保证措施、安全教育、安全设施、安全标识、操作行为、违规管理、安全记录等。

9证据保全防范工程安全事故责任

安全管理工作应与信息管理工作密切配合,利用it部门研发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对工程安全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保全安全数据信息,保留有关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切书面资料证据,并制作备份,保留原件。这些工作在发生事故时认定相关人员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是否承担事故责任将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5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引用标准GB《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三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第四条各工程公司(项目部)、承包单位、各职能部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

第五条必须根据国家标准定期对本单位的危险源进行危险(安全)评价,即工程公司(项目部)所有构筑物、承建的施工现场、锅炉、压力容器(管道)、库区(库)、贮罐区(贮罐)、危险化学品使用、储运等危险性作业的工业设施和作业以及其他具有危险性、可能发生或曾经发生过重大事故的生产场所予以危险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第六条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由公司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安全评价中介机构进行。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降低危险性,保障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

第七条公司对有重大危险源的施工现场,必须开工前进行一次风险分析评估;剧作业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与后果做出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评价,并将评价报告按管理权限上报有关部门。

第八条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将根据安全评价结果和国家有关标准对危险源划分等级,确定不同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与控制措施。

第九条重大危险源实行分级监控。按照“集团公司-铜城建设公司-各分公司”三级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监控管理。

第十条建立危险源登记台帐规则,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数量与等级变化以及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与维护、人员培训、安全责任落实等情况,有效控制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消除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现象。

第十一条重大危险源所在工程公司(项目部)、承包单位必须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与工具,并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检验应急响应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并根据演练效果及时修改补充。

第十二条重大危险源所在工程公司(项目部)、承包单位必须制定书面的、科学清楚的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其适用有效。

第十三条实行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生产工艺条件、设备、材料、生产过程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必须重新进行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重新进行危险源分级登记,修订相关技术资料、文件与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规则,建立安全培训档案,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第十五条重大危险源所在区域必须设置安全标识。

第十六条各单位新建、扩建、改建有重大危险的设施或工程项目时,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则,在投运前进行安全评价,对具有重大危险的设施或设备应制定保障安全运行的控制措施和操作规程。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十七条要重视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控和隐患治理工作,掌握公司重大危险源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公司及所属各公司(项目部)、承包单位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所辖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负有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组织和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和长远规划。

第十八条各公司(项目部)、承包单位和在安排与之有关的工作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严禁违章指挥、冒险作业。

第十九条对重大危险源负有实施监督管理的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标准,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分管工作。

(一)安全管理部要把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控、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制定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重点监控部位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不定期巡查,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并严格记录备查,对相关单位、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协调;

(二)项目主管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有重大危险的设施和项目时,要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则,应优先考虑对重大危险源的改进;

(三)计划、质量部门负责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技术管理,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制订本单位重大危险源技术操作规程;

(四)保卫部门负责重大危险源部位的消防、保卫工作,参与安全评价工作;

第二十条重大危险源岗位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熟练掌握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规则,发现隐患及时汇报,严禁违章作业。

第二十一条当重大危险源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自行解决的要及时上报,确保安全运行。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由于岗位人员不负责任、、忽视安全、违反本规则造成事故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所在单位经济处罚;给予责任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由于单位领导或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忽视安全、或者渎职,造成管理混乱,发生事故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所在单位经济处罚;给予有关责任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规则与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6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待遇。”《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炭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从业人员在获得劳动保护和防护用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身自我保护和紧急避险等方面的安全生产权利,也有相关规定。总的来说,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较好地得到了法律保障。

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比较低。我国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和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甚至生命为代价,剥夺、限制、侵犯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的现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权利保护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二是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维护权利的意识较差。许多从业人员不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以及如何行使、维护自身的权益。三是一些业主利用有关法律规定不健全,故意规避法律,剥夺、侵犯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有的老板与从业人员签订非法的“生死合同”,利用貌似合法实为非法的形式剥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四是侵权责任追究的规定不明确,难以依法监管。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不相容,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不相容。因此,要真正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必须通过相应立法加以确认。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基本权利

《安全生产法》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法律赋予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的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一)享有工伤保险和伤亡的求偿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是否依法享有获得工伤社会保险和民事赔偿的权利,是长期争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社会问题极多。《合同法》虽有关于从业人员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但没有关于载明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享受工伤社会保险事项,没有关于从业人员可以依法获得民事赔偿的规定。由于对事故受害者的抚恤、善后等经济补偿的法律规定很不完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没有给从业人员投保,现行的抚恤标准较低,不足以补偿受害者伤亡的经济损失,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一旦发生事故,不是生产经营单位拿不出钱来,就是开支没有合法依据。许多民营企业老板一走了之,或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把“包袱”甩给政府,最终受害的是从业人员。

《安全生产法》明确赋予了从业人员享有工伤保险和获得伤亡赔偿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人员,除依法享有获得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此外,法律还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并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以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安全生产法》的上述规定,明确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从业人员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的权利。法律规定的这项权利,必须以劳动合同必要条款的书面形式加以确认。没有依法载明或者免除或者减轻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是一种非法行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社会保险费和给予民事赔偿,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免除该项义务,不得变相或者以抵押金、担保金等名义强制从业人员缴纳工伤社会保险费。

第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从业人员首先依照劳动合同和工伤社会保险合同的约定,享有获得工伤赔付的权利。受害者除了依法获得工伤社会保险补偿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应当给予赔偿的,从业人员或其亲属有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民事赔偿的权利,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履行相应的赔偿义务。否则,受害者或其亲属有向人民法院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第四,从业人员获得工伤社会保险赔付和民事赔偿的金额标准、领取和支付程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均不得自行确定标准,不得非法提高或者降低标准。

《安全生产法》的上述规定,彻底否定了所谓“生死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生死合同”的实质是私营企业老板利用法律不够健全和从业人员的无知和无奈,逃避因事故造成的从业人员伤亡的经济赔偿责任。这是严重侵犯从业人员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查处。

(二)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从事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生产经营的和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着各种对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带有危险、危害的因素,譬如接触粉尘、顶板、突水、火险、瓦斯、高空坠落、有毒有害、放射性、腐蚀性、易燃易爆等场所、工种、岗位、工序、设备、原材料、产品,都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可能。如果从业人员事先知情,就可以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规章制度,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减少人身伤亡。《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事故应急措施。要保证从业人员这项权利的行使,生产经营单位也有义务事前告知有关危险因素和事故应急措施,否则就侵犯了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状况尤其是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最了解、最熟悉。只有依靠他们并且赋予其必要的安全生产监督权,才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问题熟视无睹,不听取从业人员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使本来可以发现、及时处理的事故隐患不断扩大,导致事故和人员伤亡;有的竟对批评、检举、控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问题的从业人员进行打击报复。针对这些问题,《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有权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四)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企业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和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法律赋予从业人员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不仅是为了保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为了警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自觉照章指挥,保证安全。

(五)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由于生产经营场所的自然和人为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经常会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发生一些意外的或者人为的危险情况。譬如从事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生产作业的从业人员,一旦发现将要发生透水、瓦斯爆炸、煤和瓦斯突出、冒顶、片帮、坠落、倒塌、危险物品泄露、燃烧、爆炸等紧急情况并且无法避免时,首先要保护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从业人员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必须明确四个问题:一是危及从业人员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必须有确实可靠的直接根据,该项权利不能滥用。凭借个人猜测或者误判而实际并不属于危及人身安全的所谓“紧急情况”除外。二是紧急情况必须直接危及人身安全,间接或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不应撤离,而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三是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首先是停止作业,然后要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采取应急措施无效时,再撤离作业场所。四是该项权利不适用于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譬如飞机驾驶人员、船舶驾驶人员、车辆驾驶人员等,根据有关法律、国际公约和职业规范,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他们不能或者不能先行撤离从业场所或者岗位。

设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义务的必要性

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业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由于从业人员违章违规操作引发责任事故的最多,其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从业人员的法定安全生产义务不明确,无法可依。二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差,责任心不强,违章违规操作。三是从业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追究的依据不足。四是有关责任追究的法律规定较轻,不足以震慑违法者。因此,有必要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义务和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具有四个作用:一是明确了安全生产是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法定义务。二是从业人员必须尽职尽责,不得违章违规摔作。三是从业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为事故处理及从业人员责任追究提供了依据。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基本义务

《安全生产法》设定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基本义务,主要有四项:

(一)遵章守规,服从管理的义务。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业人员必须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生产经营单位有权实施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服从。依照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正确佩带和使用劳保用品的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者减轻作业和事故中的人身伤害。但由于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带和使用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事故。比如煤矿矿工下井作业时必须佩戴矿灯用于照明,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带以防坠落等等。有的从业人员虽然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但由于不会或者没有正确使用而发生人身伤害的案例也很多。因此,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需要。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7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落实党中、省、市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学论述、抓清单、抓整治、抓基础“一学三抓”为主要任务,完善和落实城市建设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降低事故总量,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

二、组织领导

成立“建设施工领域安全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

1.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开展集中学习教育

各参建单位及在建项目要安排专题学习,深入领会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切实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做到“两个维护”。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党员培训重点内容,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关键岗位人员要开展轮训,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

2.深入系统宣传贯彻

深入系统宣传贯彻要因地制宜制定宣传计划,开设专题专栏,推出重点报道、学习文章、访谈评论等,深度宣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加大对“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市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计划”等重点工作的宣传贯彻。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康杯”“法制宣传周”等活动,以多种方式开展宣讲活动,推进安全宣传“五进”。结合曝光安全生产典型问题,强化警示教育,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做到全受益、见实效。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按照“三个必须”要求,依法依规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效能。要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坚持源头防控,消除盲区漏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1.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以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引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全覆盖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有关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法治教育,建立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企业内设部门安全职责,切实做到一岗双责,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2.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各建筑企业要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相应奖惩制度。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确保足额提取、使用到位。要加强从业人员劳动保护,配齐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熟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现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

3.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以开展“排险除患专项整治”为抓手,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各建筑企业要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加强动态分级管理,实现“一企一清单、一岗一清单”。按照“疑险从有、疑险必研、有险必判、有险必控”原则,建立安全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排查治理清单,逐一分解落实责任。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志。

4.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社会治理。

建立完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落实主体责任等情况。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完善和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及主要责任人,依法依规纳入信用记录,加强失信惩戒。充分发挥安责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功能,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全面推进工程建设安全整治

一是根据工程建设安全出现的新情况,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1.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对参建各方的履约管理,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不得违法违规发包工程,保证合理工期和造价。施工单位应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质量安全措施落实。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依法履行相应责任。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安全责任书面承诺等制度和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不良行为记录管理。

2.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市、县监管体系,明确监督机构人员结构比例和专业人员数量要求。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在线监控、移动终端实时传输等辅助监管模式。鼓励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协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二是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

1.认真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责任企业人员处罚的意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严格落实事故查处督办和工作约谈制度。坚持每起责任事故必须追究到具体责任人,依法对责任人执业注册资格和安全能力考核证书作出处理,依法依规实施职业禁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核查力度,及时查处安全生产条件降低的企业。依法依规对事故责任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暂扣或吊销等处罚,以及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予以限制,直至永久性禁入。加大对一般事故的督办和查处力度,一年内连续发生2起以上事故的企业,依法从重处罚。坚持对事故多发及事故查处工作薄弱地区主管部门实施约谈制度。做好事故通报和案例总结分析,发挥事故警示教育作用。

2.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和省实施细则,严格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论证和实施。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项治理,着力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严厉查处关键岗位人员缺位、安全投入不足、压缩合理工期施工、安全措施违反强制性规定等违法违规行为,管控好重大安全风险,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持续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专项整治两年行动,摸排建筑工地起重机械使用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起重机械事故链,研究出台针对性措施。

3.加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和责任,保证合理工期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投入。房地产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暂缓预售许可直至整改完毕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改革,项目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企业安全生产主要业绩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复核的重要依据。2021年完成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综合评价办法修订工作,2022年完善一体化监管平台中工程安全综合评价大数据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和省住建厅编制的《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手册》,指导建筑企业、监理单位制定“四项清单”,2020年完成建筑施工、监理等企业安全责任、岗位责任、隐患辨识、日常检查等清单编制和报备工作。

三是做好建筑工地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疫情防控、应急抢险、食品卫生、职业健康等专项工作。制定专项方案,加强安全教育、人员交底,组织开展相关演练。

四、时间安排

从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8月)。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排查整治(2020年9月至12月)。建立专项整治工作信息平台,全面排查城市建设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和整改要求,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各地动态更新“两个清单”,针对重点难点和新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加强跟踪整改,实现闭环管理,直至整改销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通过推进会、观摩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等措施,促进城市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总结提炼整治行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厅以及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参建单位及在建项目要成立专项整治工作机构和专班,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解任务,协调推进本单位(项目)专项整治工作。

(二)细化方案措施。各参建单位要按照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确定工作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实招实策,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三)加强后勤保障。各参建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加强人员、物资、经费的保障,确保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各项活动和工作的开展。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风险社会;应急管理;责任保险;强制保险;法制建设

1前言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城市的环境污染、生产安全、医患纠纷、旅游安全、交通事故、职业伤害以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等大规模侵权事件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2]。现代风险社会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如何应对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各类突发性事件,这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挑战。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责任保险属于广义的财产保险的范畴,我国《保险法》第65条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责任保险能够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手段,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尤其对风险社会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保险能发挥其独特的风险转移与控制机制、灾害损失经济补偿机制,对保证社会和谐稳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责任保险在我国应急管理中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4-5]。因此,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须以立法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依靠政府来推动,通过市场来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强化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的社会管理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在风险社会的今天,全面加快责任保险的发展具有完善和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2责任保险发展的“瓶颈”

2.1法律体系的完善度不高,政策体系的支持度不足

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作为保险标的,这是责任保险区别于一般财产保险的根本特征。因此,一个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是支撑责任保险发展的根本。[6]目前,我国规范责任保险的民事责任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难以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责任进行合理界定,难以对损害赔偿作出明确规范,因而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对责任风险进行定价、承保和赔付。另外,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来看,责任承担的具体执行和操作程序可操作性不强;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力度不够。法律在归责原则、赔偿标准、条文表述等方面不够完善和协调,甚至出现了相互冲突的现象。正是由于现有的民事法律体系对相关责任法规的不完善,使相关企业或个人在处理相关事务时,难以认识到责任风险的存在,也难以理解责任保险的作用,故而常因违法成本低,而难以产生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严重影响责任保险的市场需求。在政策体系方面,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又先后提出了实施意见,但仍缺乏可操作的刚性政策的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大。如在政府购买责任保险产品服务方面、责任保险产品和保费的补贴方面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方面,没有对责任保险的发展形成一种综合的推进机制。

2.2社会保险意识不强,约束性投保措施不足

一是风险责任和法律意识不强。根据调查,主要存在如下一些不良现象。①侥幸心理严重。一些企业风险意识淡漠,总认为不会出事,买保险不合算。强烈的趋利意识直接影响了企业投保的意愿。②法律意识薄弱。一些企业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总认为发生事故后,可以各种方式隐瞒事实,逃避赔偿责任,宁愿冒道德风险也不愿意投保。[7]③惩罚力度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税利收益,庇护事故责任企业,在追责方面“严”不起来,在处罚方面“硬”不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企业的不良行为。二是灾后靠政府救济的惯性思维作祟。我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损害救济模式往往是“以政府为主体,靠财政为支撑”,政府“保姆”式的应急行为助长了部分企业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方式。实际上,这种由政府“兜底”的救济机制,在避免社会矛盾激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缺乏市场机制的介入,加之政府财政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救济机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会严重影响责任保险的市场发育。三是在诸多具有重大风险的行业领域,国家在法规、政策上缺乏强制性要求,“应保未保”的企业未受到相应的约束。

2.3保险人自身发展的基础不实,产品创新的力度不高

一是责任保险的数据积累不充分,风险统计模型不完善,导致定价的精细化程度不高。二是未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体系。责任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保险产品少,承保范围窄,而且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导致责任保险整体的发展规模小、覆盖面窄、渗透度低。三是没有形成以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技术体系。风险控制是责任保险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加强承保环节的风险评估是保证责任保险承保质量的关键。[8]但我国在风险管控方面还缺乏足够的专门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一个有序的供给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再保险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技术条件落后,经营技术单一,严重制约了责任保险的发展。

3责任保险发展的需求

3.1强力推动相关立法,为强制保险的扩展提供依据

责任保险,按是否有立法的强制要求,可分为一般责任保险和强制责任保险。一般责任保险是依投保人自由意志决定投保与否的责任保险;强制责任保险则是依国家法律规定,在特定的领域内投保人必须向保险人投保的责任保险。在我国,这些特定的领域主要是指道路交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生产安全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内发生突发事故的主要特点是事故发生频繁,防范困难,损害巨大,受害者众多,社会负面影响极大。通过推行强制责任保险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国际惯例,对我国也是一个合适选择。建议通过人大、政协等多种途径,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逐步推进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工作,以促进责任保险的发展。推进强制责任保险立法,首先,必须开展对强制保险制度的研究。从目前来看,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技术落后,对相关强制责任保险的本质属性、社会定位、责任范围、运作方式以及法律后果等没有规定,可操作性不强[9]。其次,在推进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应借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尽量使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的发展少走弯路。要研究国外责任保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采取强制试点和准强制逐步推进。例如,就环境污染来说,对那些环境风险大、环境破坏严重和损失重大的行业和企业,应实施强制环境责任保险;而对大多数行业和企业来说,可以鼓励购买环境责任保险。

3.2尽快完善法律制度,为责任保险的发展夯实基础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责任保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责任保险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国家的法制化建设。只有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得到加强,责任保险的需求才能得到刺激,责任保险业务才能由潜在的市场需求逐步转为显性市场需求的根本动力。要明晰制度标准。必须明确企业进入高风险行业的准入制度和标准,明确致害者和受害者在突发责任事故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受害人直接请求赔偿权的使用条件。要加大惩罚力度。在风险严重、涉众面广、损失巨大等一些特定领域,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侵权人的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力度。地方政府对灾害事故中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绝不姑息,不当保护伞。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提高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转移分散风险的意识[10]。要建立配套制度。理顺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内容和赔偿标准等方面的关系,进而形成责任保险的各项配套制度,改变目前责任保险尚未形成行业间统一的责任判定机构和标准的现象。

3.3加强政府引导和行业监管指导,搭建责任保险发展的政策平台

新“国十条”已为责任保险做出了顶层设计,对各级政府、各个行业以及各保监局、保险公司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发挥政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力提高对责任保险的重视程度,全力支持责任保险的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从自身部门的职能特性出发,创造有利于责任保险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齐抓共管、联动协作、大力支持的工作合力。如政府可以对相关责任保险的公共产品提供补贴或购买相关服务产品;政府主管部门可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保费补贴;对于企业投保责任保险的情况,金融监管部门可将其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财税部门可允许企业投保责任保险的保费在税前列支等。(2)各个行业必须强化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刚性作用,制定严格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为责任保险的发展保驾护航。(3)各保监局必须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争取政府在立法、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责任保险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4)各保险公司要在保监局的监督指导下,积极开展责任保险的业务研究,要在经营模式、风险管理、保险产品创新开发、数据信息共享以及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到齐心协力,共享共赢,促使责任保险的快速发展。[11]比如,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背景下,探讨建立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在定责、赔偿方面的行业标准;在数据共享方面,保险公司可将有关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保险公司对企业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措施等与政府共享,以期得到政府有针对性的监管和支持。同时,政府也可将相关数据与保险公司共享,为保险公司产品设计研发和费率厘定提供依据;另外,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倒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3.4转变经营模式,提升保险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3.4.1开发责任保险的创新产品保险行业应把着力点放在自身内部,转变经营模式,按照“专业化、系统化和市场化”模式,坚持微利经营、差异化经营和创新经营。[12]创新不能仅满足于销售方式和渠道的变迁,而应聚焦保险产品本身的创新。在新时期,存在着各种新型的法律风险。因此,不同的人群对不同的法律风险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要深入客户群进行实际调研,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但也要充分考虑,确保基础性的责任保险产品的相对成熟和定型。

3.4.2强化责任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对责任保险专门人才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1)引进和培养。要不断引进和培养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法务人才。要让法务人才充分了解从保险投保到保险理赔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保险案件审理过程中核心争议的问题,这对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妥善化解纠纷、顺利达成责任保险经济补偿功能非常有利。(2)夯实基础、练好内功。要设法提升专门人才的专业水平,积极开展责任保险在风险定价、防灾减损、承保管控、理赔服务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到责任保险的风险管控全面、保费定价合理、理赔服务及时。(3)强化保险业务员的专业化培训。保险业务员是保险公司的重要窗口,必须提升业务人员对责任保险的认知度和对客户服务的诚信度,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态度,建立系统的专业销售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责任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

3.4.3提供应急管理资源的增值服务以责任保险公司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依托,以服务应急管理为导向,引进安全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构建面向客户的综合应急服务平台,组织并提供风险勘查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检测检验分析、应急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形成稳定的、标准的应急产品服务体系以提升责任保险公司在客户群中的影响力,吸引潜在的责任保险客户群。

3.5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保险意识

强化全社会的保险意识的前提是提升人们的风险意识。人类风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处理风险的方式和方法都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各类风险事故抗争的历史,人类的保险意识起源于“互助共济”。几千年来的“伦理本位”思想一直抑制着人类用“商业手段”来处理风险问题,这在很大的程度是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早已形成了依靠国家和政府来解决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惯性思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发展到今天,“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这两个概念才逐步被人们接受,用“保险”这样一种商业手段来抵御灾害,防范风险才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人们对责任保险的认知度还是很欠缺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良好氛围,必须通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行业、各保监局以及各保险公司等平台,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责任保险在保险保障、风险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让责任保险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9

据介绍,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是指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在规定的保险责任限额内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自5月1日起我国将以立法的形式实施强制三者险制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应按规定投保强制三者责险,机动车在登记及每年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时需提供强制三者险保单,否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予以处罚。

强制三者险制度的建立对完善我国的立法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完善我国立法体系的内在要求。建立强制三者险制度是我国保险业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篇章,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为有效保护交通参与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有助于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利,避免因肇事方经济赔偿能力不足或肇事逃逸等,使受害人无法得到经济补偿。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精神。

第三,有利于保障交通安全。通过保险费率与机动车及驾驶员安全驾驶情况挂钩,实行“奖优罚劣”政策,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促进驾驶人安全驾驶的意识,自觉遵章守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

第四,强制三者险制度的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均建立了强制三者险制度,其保障程度和覆盖面在不断提高。

我国的强制三者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广覆盖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即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必须投保强制三者险,保监会有权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承保强制三者险。强制三者险不仅保障机动车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对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也同样给予保障。保险公司经营强制三者险须遵循不亏损、不盈利的原则,对强制三者险单独管理和单独核算。

据悉,为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规定,目前中国保监会正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简称《条例》)的起草和研究论证工作,并召集各财产保险公司进行强制三者险条款和费率原则的制定和修改。由于目前《条例》尚未出台,为确保5月1日起《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的落实,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仍暂时按照现行的做法开展三者险业务,采用各保险公司现行商业性三者险条款来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强制三者险的有关规定,待《条例》正式出台后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自9 5年起北京市就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作出强制性规定,要求驾驶员及机动车登记和年检时必须提供三者险保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道路交通通行者的权利,保障被保险人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3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约205万辆,共有113万辆机动车投保了商业性三者险,投保率约为54%左右,赔款支出约4.5亿元。

目前在京10家财险分公司均经营商业性三者险业务,各公司现行的商业性三者险产品是由各公司依据《保险法》自主设计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开办的,保险产品的承保责任基本相同。投保人可以自愿选择任意一家保险公司、以任意赔偿限额投保第三者责任险。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北京保险业已着手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与北京市交管局合作,为强制三者险条例的顺利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北京保监局牵头组织北京市保险业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管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机动车及驾驶员信息与车辆保险信息交换和协查合作机制,交管部门将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三者险承保信息,在车辆年检和道路交通执法中对投保三者险的情况进行监管,以切实保证强制三者险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必要性篇10

为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控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特做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明确市、区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

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市、区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是全市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及其它生产性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是: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业务上指导监察;对各区安监局执法情况依法进行监督;依法查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煤矿事故除外),对各区发生三起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第三起及以上事故由市安监局依法组织查处;接受自治区安监局委托调查事故;直接监管中央和自治区驻市的8户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各区安监局负责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及其它生产性企业进行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督促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组织和监督检查企业职工培训;依法查处一般事故。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一)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自治区及我市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

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资格证书。企业法定代表人要将企业安全生产列入董事会(总经理、厂长、矿长办公会)讨论的重要议题,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专项费用,按有关规定足额专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资质,并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直接管理责任,必须严格执行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年度计划,定期召开企业安全生产调度会,研究、部署和解决企业安全生产中的有关问题,督促检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情况。

市安监局每年对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进行1-2次安全生产法规集中培训,公安局、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参与授课,对于未参加培训的法人和总经理由安监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公开制度,对于不履行安全生产有关法定手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在日报和电视台上公开曝光。

(二)所有企业必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求50人以上企业必须至少配备1名专职安监员;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至少配备3名安监员;300人以上的企业,除设立全厂(公司)的安监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安监员外,各分厂(公司)、车间也必须设立安监机构,每个机构至少配备3名安监员。企业必须严格按要求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类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企业必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同时加强对危险源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监控管理,制定监控方案,落实监控措施;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应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三)企业必须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设施,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四)企业必须按规定编制和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制定落实危险源监控及应急保障措施,按规定配齐配足安全监控、联锁报警、应急器材和装备。

三、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一)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运输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含从事地下管道检查维修安装人员)实行强制性全员培训,厂长、矿长(经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厂(矿)长、经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资格证书;一般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取得市安全培训合格证书。

(二)全员集中培训实行安全技术培训加军训的办法,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过15天的集中安全技术培训(军训时间不少于5天),并经考核合格持《市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从业人员的集中安全培训由各区政府负责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考核发证。其中,市安监局负责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非煤矿山企业一般从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市煤炭局负责煤矿一般从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市建委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含从事地下管道检查维修安装人员)从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市交通局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市公安局负责烟花爆竹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市安全培训合格证》由市安监局统一印制。军训请各区武装部协助指导。

(三)对地方煤矿的矿长、副矿长、安监员每年还要至少再集中培训两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对已持证上岗的一般从业人员由企业每年定期进行日常培训。

四、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督查力度

(一)地方煤矿实行分片监督负责制度。将若干相邻的煤矿划分为一个片区,相应分解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由安全生产责任心较强的矿长牵头负责,实行安全生产相互监督负责制。同一片区内各煤矿对相互间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监督或举报,各区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对举报的隐患经核实属实的,给予举报者奖励,对被举报者按规定予以处罚。如同一片区内的煤矿发生死亡事故,则片区内各煤矿企业一律给予强制性停产整顿,以促使各煤矿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相互之间的监督。各区政府要按片区将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相应落实到每一位监管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发生事故的要严厉追究其责任,未发生事故的要给予相应奖励。对煤矿隐患举报和安监人员的具体奖惩办法由各区政府制定。重点危化企业实行安全生产集中联网监控制度,年要建成自动监测、报警、记录的安全监控网络,未按时限要求完成集中监控的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

(二)建立地方煤矿、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专职安全监督员派驻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工程师制度。对全市所有地方井工煤矿每矿强制派驻1名专职安全监督员,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每户强制派驻1名专职安全监督员。所需专职安全监督员,由各区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煤矿专职安全监督员工资从全市煤矿统一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中支付,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专职安全监督员由各级政府从安全专项费用中支付。同时要求每个地方煤矿必须自行至少配备专职安全生产技术人员1名、专职机电工程技术人员1名。对全市的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强制推行安全生产工程师制度,要求每户企业必须至少配备1名专职安全生产工程师或化工类专业工程师,具体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地方煤矿、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按要求配备的上述专职人员要报各区政府审核备案。

(三)加强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的管理。成立市、区两级煤矿瓦斯监控中心,负责地方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所需人员由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要求每个地方煤矿的瓦斯监控仪必须具有越界监测的功能,并至少配备3名专职瓦斯监控值班员,保证24小时专人监控。各煤矿选配的专职瓦斯监控值班员必须由各区煤管局统一组织培训后上岗。

(四)建立专家技术保障体系。市区两级安监部门要组建专家库,重点组建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消防、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专家队伍,主要从市内外、区内外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有责任心、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专家查隐患、政府促整改的要求,每年组织专家对矿山、特种设备、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建筑施工、冶金、建材等行业进行2次以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自治区及市政府重点项目、重要设施、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审查评价报告;对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安全评估;对涉及到我市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进行专家咨询。市安委会从专家中择优聘用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市安监局总工程师,负责对各类日常安全监管的技术把关和咨询。

(五)完善事故报告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统一报送口径的要求,公安部门的110指挥平台、消防部门的119指挥平台、卫生部门的120平台要主动与安全生产公开电话联网,接到从业人员事故受伤或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安全生产公开电话,以便于按照既定程序组织事故的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

(六)完善技术保障。地方煤矿在原有的瓦斯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全部安装煤矿数字远程安全监控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实行联网监控;所有具备条件的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强制推行中深孔爆破等先进技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强制推行温控、压控、泄漏、报警或联动系统;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必须安装GpS定位系统。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要求,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要在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通过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提高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运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提高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七)严厉打击非法盗采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市、区国土资源、公安、煤炭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集中打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办法,继续保持对非法盗采和超层越界开采严打的高压态势,维护我市正常矿业开采秩序。今后凡在各区内发现2处非法开采的小煤矿,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和所在区政府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五、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

(一)严格执行事前问责制。发现以下隐患和违规行为之一的,给予企业5万-20万元罚款:

从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1人次;有关人员入井未按规定配戴瓦斯报警仪1人次;对存在水害隐患而未配备探水设备及不按规定进行先探后采的;易燃易爆场所电器设备失爆的;瓦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探头失灵,安设位置不符合要求的;瓦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不全不真实,与牌板、报表不一致的;瓦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监控人员脱岗的;主扇、局扇不开的;发生超层越界的。对于上述违规行为和隐患,经检查发现第二次发生的,即视为该煤矿或企业发生一次一般死亡事故,并按一般死亡事故严肃处理。

(二)继续加大对地方煤矿事故处罚力度。凡地方煤矿发生死亡事故,除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发生一般死亡事故的,一律强制停产整顿3-6个月;发生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有关部门要暂扣证照,并向自治区有关部门申请强制收回采矿权,对矿主自行投入形成的资产经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确定,与采矿权一并公开拍卖。拍卖所得在清算事故赔偿和抢险费用及合理退还矿主个人财产后,剩余部分上缴财政。同时加大经济赔偿力度,凡发生事故的地方煤矿,矿主对每个遇难矿工的抚恤赔偿不低于20万元。

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

(一)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造成死亡事故的,对监管责任人给予下列处分: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者死亡、重伤5人以下的,给予相关负有领导责任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区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副职行政警告至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正职行政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对直接监管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或行政降级处分;一次死亡3-5人,或者死亡、重伤5-10人,给予相关负有领导责任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副职行政记大过至行政撤职处分,给予正职行政记过至行政撤职处分,给予分管安全的副区长、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副职行政记过至行政降级处分,给予区长、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正职行政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对直接监管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一次死亡6-9人,或者死亡、重伤11-20人,给予相关负有领导责任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副职行政降级至开除处分,给予正职行政记大过至行政撤职处分,给予分管安全的副区长、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副职行政记过至撤职处分,给予区长、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正职行政警告至行政降级处分,对直接监管责任者给予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者死亡、重伤21人以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处理。行政责任追究程序,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追究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区政府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追究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发生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企业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处罚执行上限,并追究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刑事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辖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别对本辖区、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领导具体负责本辖区、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本辖区、本部门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其他方面的分管副职领导负责抓好分管行业和系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分管行业和系统内安全生产的直接领导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制。

在同一镇、办事处、工业园区及行政区内,半年内连续发生2起或一年内发生3起较大责任事故的,按照以上规定加重处分。

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负责行政审批(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执照、竣工验收等)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进行审批或办理的,比照前款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分。

以上被追究责任的领导干部是党员的,建议党委(党组)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二)发现以下行为之一的,负有相应责任的主要领导、直接领导和监管人员,给予警告至降级处分:未建立健全安全监管队伍,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检查装备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的;对重大安全隐患不采取措施并跟踪督查整改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不正常的;对举报的安全隐患12小时内不调查落实的;对违反火工品管理规定及向违法、违规生产矿井提供火工品的;企业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有关部门违规批准或颁发有关证照的;对超层越界、非法盗采行为未及时发现或不采取措施的。

七、建立安全生产奖励制度

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煤矿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对于完成安全控制指标、目标任务的各区政府和承担生产安全目标任务的市政府有关部门及负责人实行奖励制度。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被评为突出的,奖励承担死亡控制指标的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各20万元,区长和分管副区长、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5万元;承担死亡控制指标的,每减少死亡1人,再加奖单位1万元;受到国家、自治区安全生产奖励的予以加奖。奖励不承担死亡控制指标的有关部门各5万元,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2万元。对区属各有关部门和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的奖励由各区人民政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