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十篇再生医疗技术概念十篇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9:29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1

一、非法行医罪,属《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之一。

刑法336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从事医疗活动即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非法行医的行为只要达到情节严重这一标准即可构成犯罪,不以造成危害后果为构成犯罪要件。危害后果是加重量刑的依据。本罪是行为犯、后果加重犯。

二、本罪特征

客体方面侵害了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管理秩序和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客观方面表现为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即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间接故意

非法行医罪条文中使用了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即“非法行医”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必须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非法行医罪。

三、什么是非法行医?非法行医中的法指的是什么呢?

根据本罪侵害的客体方面,本罪侵害的是医疗卫生的管理秩序,那么,非法行医中的“法”自然是指涉及管理界定医疗机构及医生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1999年卫生部在关于切实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实施《执业医师法》与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紧密结合。清理整顿医疗机构和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由此可知,合法的行医行为必须是完全符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非法行医则是相对合法行医而产生的概念,只要行为人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了其没有法定执业资格或许可的医疗行为即属于非法行医。

简言之,非法行医就是违反医疗法律法规之许可而从事的一种医疗违法行为。

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意义下,除江湖游医外,医疗机构及个人均可成为非法行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是医疗机构不能作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定罪,定罪的主体是实施了该行为的“人”。有些人至所以认为只有江湖游医才是非法行医,就是不完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而作出的主观臆断。

理解了非法行医这一概念后,我们便可对非法行医罪这一概念进行剖析。

四、刑法与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作用

从《刑法》336条的属性及条文内容来看,本罪名是受刑法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来共同调整的一个罪名。不了解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就无法理解刑法336条中的概念。

《刑法》解决的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主体在非法行医达到什么程度的情况下构成犯罪的问题,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医生执业资格”。而决定“医生执业资格”的只能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和法规。

五、什么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对于这一概念,有的人把“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和“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人”混为一谈,也就是把“不是医生的人”和“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根本不同的概念等同了起来。是曲解了并小化了刑法条文中“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概念的含义。刑法中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定义,它宽泛但不失严谨地涵盖了所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许可条件而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人。

因此,要理解“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必须知道,什么是“医生执业资格”。

“医生”是一个职业称谓,就如同律师、教师等人员的称谓:“执业”是指实施某种专业或业务活动:“资格”则是从事某种活动所具备的条件。

因此,“医生执业资格”也就是医生从事医疗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六、医生从事医疗活动必须具备哪些法定条件?

1,其必须在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中,按该机构法定的科目范围行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2、医师必须经国家通一考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也就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医师法》第十二条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此时医生仍不具备执业资格)其必须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依法注册取得某一专业《医师执业证书》,并且是在法定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内执业。

《执业医师法》第十三条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第二十一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3、若从事的特定专业医疗活动,则还必须持有特定的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像计划生育手术必须取得“《计划生育手服务上岗证》;放射治疗,则必须取得《放射治疗专业医师证书》、《放射物理师执业证书》,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后才能从事放射治疗工作。再有,从事临床试验工作,还必须取得国家卫生与药品部门的特别认证、批准。

由此可知,行医者,若要取得合法的行使医疗活动的执业资格,必须具备以上各项条件;只有附合了以上法定的条件,才能说这个人或者医生具备了“医生执业资格”。(特别紧急情况下除外,乡村医生另有规定)

七、《医师执业证书》不等同于医生执业资格

有的人认为医师超科目、超执业范围行医不好认定是不是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其理由是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刑法已做出了明文规定。它明确规定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是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只是有些人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不了解从而不了解什么是“医生执业资格”这一概念罢了。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没有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者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是一种“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者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如果超出了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或者超出了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医疗活动,也是一种“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不是医生的人”只不过是非法行医罪主体中的一种而已。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范围之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卫生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这已明确说明了,医务人员在本专业之外从事医疗活动,就已经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医务人员,就没有从事医疗活动的法定执业资格。

因此,看一个医生有没有取得执业资格,不仅要看他有没有《医师执业证书》,而且要看他所实施的医疗行为与其注册的执业类别、范围等是否相符。只有在持有的《证书》与其实施的行为相吻合条件下,才能说他取得了合法的执业资格。

医学科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严谨的科学,医疗事业又是风险极大的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的事业,不同的专业都需要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特定的医疗条件”。这就是,不同的病种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来看,比如,妇科与牙科;不同的治疗方式得有不同的专业人员来操作,比如,同为癌症病人,外科医生用手术治疗,而放射治疗医生则用放射源来治疗,他们的治疗理论和操作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级别医院,其服务设施条件也各有差异。

因此,国家通过立法对医生的执业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提高医疗质量,保护就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也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为什么要对“诊疗科目”进行核准登记、《执业医师法》为什么要对医师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并要求医师按上述规定从事执业活动的根本道理。

有的人之所以会对非法行医罪主体概念产生歧义,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划了等号。

八、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可以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对于不是医生的人能成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大家无什么分歧。但对于是医生的人是否能构成非法行医的主体,有些人就糊涂了。

我们不仿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无论驾驶何种车辆的人,我们均可称其为驾驶员,但并非只要是驾驶员,就能任意开各种车辆。

比如一个人取得了摩托车驾驶执照“,对于摩托车的驾驶,他自然是取得了驾驶资格的人。但是,在他未取得大客车驾驶执照前而驾驶了大客车,针对于驾驶大客车而言,我们足能认定他是没有取得驾驶资格的人。

同样,医生也是如此,无论注册为那个专业的医师,我们都可称其为医生。其在注册后,只能在相应注册的范围内从事医疗活动,在法定的执业范围内,其当然是取得执业资格的人。但超出其法定的许可范围,其就不具备法定的执业资格。对于其超范围而实施的医疗活动而言,其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综上所述,一个人只有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及诊疗科目范围内、依法注册取得本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并且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才能说他取得了医生执业资格。除了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属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外;医疗机构中有《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如果没有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执业要求从事诊疗活动,同样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同样可以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九、无证行医与超范围行医

大家都知道无证行医是非法行医,但忘记了超范围行医也是无证行医。根据《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二十一条的规定,每一个医师从事其专业的执业活动都是必须经过注册之后才能获得《医师执业证书》,这个《证书》仅对他注册的执业范围有效,在其注册的执业范围之外,其无资格执业。医疗活动中,还有一些特殊专业则是必须持有特别许可证的机构和人员才能实施的。因此,超出了注册的专业范围也就是处于无证行医的状态。

根据国务院《无证经营查处办法》第四条 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

(一)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以此规定,我们也可以明确“未经批准或超范围经营的,均属无证经营的非法行为”。

十、从三百三十六条第二款可以印证非法行医罪主体概念的含义

对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刑法336条第二款非法行医罪的娣妹罪“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来得到明确的答案。因为“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中也使用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主体概念。

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节育复通手术,假节育手术,终止妊娠手术或者摘取宫内节育器,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这里我们看到,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和非法行医罪使用了一个相同的主体概念即:“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那么,在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中即然使用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是不是只要取得了不论那个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的人都可以从事节育手术活动呢?显然不是。

我们看看从事节育手术医务人员的资格条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规定,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医生资格,同时还应取得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资格证书,方可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术。

由此可见,有医生资格而没有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资格证书从事节育手术的人就可认定其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的最好说明。

由此可见,有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除了看有没有《医师执业证书》,而且必须根据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是否得到专业执业许可来判断。就像开车一样,我们不能光看他有没有《驾驶员资格证》而且要看其注册登记的是哪一类型。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只要是取得《医师执业证》”就是取得了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不考虑其超出业范围这一事实,那么《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等法规中的特别规定、《执业医师法》中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如果刑法仅是对“不是医生的人”而言的,刑法336条使用“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一概念,岂不是舍近求远,画蛇添足?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从事某一专业的医疗活动,必须拥有与其开展的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执业证书。否则就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就可构成非法行医罪的主体。

十一、非法行医的实质

国家政府要求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虽是为了维护医疗公共卫生秩序,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就医安全。打击非法行医其实质就是打击没有医疗知识及技术而对患者进行乱疗乱治的不法行为。医疗机构中的医生虽然不同于江湖游医,他们是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但是,其超科目、超执业范围行医的实质和江湖游医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即,都是在自己不了解相应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前提下,为了不法的利益而非法开展医疗活动,同样侵害了医疗卫生管理秩序,同样属乱医乱治,同样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2

1.1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①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需要。②护理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③护理教育设施与社会及医院发展要求不平衡。④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及质量亟待优化。

1.2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①强调护理治疗、忽视健康恢复。②了解健康促进理论,但实践应用少。③临终护理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④工作压力大,造成环境适应性差。⑤计算机技术水平低。⑥知识结构中,人文知识、心理学缺乏。⑦科研创新意识薄弱。

2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

2.1现代护理概念、内涵现代护理学的概念发展经历了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到现在以"健康为中心"。最终将护理原始概念"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发展到"护理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这一富含人文精神的概念彻底改变着护理附属于医疗的技术职业这一传统概念。在具体操作中,如医院家庭病房,医院内演出歌剧(英国),这一现代医院内新内容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内涵,也赋予了护理的现代概念。护理内涵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健康促进,即帮助人们利用周围的资源维持或者提高健康水平,如教育人们合理摄取营养和适度运动。②帮助人们维持其健康状态,如对一个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帮助其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③健康恢复。通过临床治疗、心理支持等疗法,促进健康。④对临床患者的身心照顾。现代护理已经把治疗性工作与照顾性工作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根据现代护理概念内涵,我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3]: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独立地攻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3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4

英特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健康与生命科学总监Georgemargelis表示,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诊疗模式,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有赖于各方,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提供商和患者之间的合作,而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核心其实并未改变―医生和患者永远是诊疗服务最重要的核心。

面对各种产业和资本涌向医疗市场,有人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有多少巨额融资,大多数尝试并未触及医疗的核心。同样,也有人看好“互联网+”的冲击效果。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曾表示,在他眼中“互联网+”不止是概念,更是对观念的冲击,是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要求。现在数据开放阻力很大,当“增量”不断增加时,“存量”也被迫释放;当重度垂直不断挖掘时,带来的就是医疗流程和其他领域的革命。

基于此前与阿里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包括英特尔公司的不同合作项目,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华从另一角度提出了医疗4.0的概念。20多年前,从科室引入信息化开始,在医疗和信息化的整合进入所谓2.0的阶段,因为在it行业里很多2.0都是起步阶段,即成熟的模型都是从二级起步的。3.0则是所谓全院信息化以至医院在区域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的一种形式。关于医疗4.0的概念,他认为实际上it和业务的整合很难再像前两个阶段一样清晰,是双方彼此的新阶段。比如,医生自由职业就需要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不仅仅是软件,它带来的是一系列能够支撑这个医生自由职业的服务。

而山东蓝创移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礼杰则认为,在整个医疗服务里,更需要把医患关系转变成客户关系管理。现在医院本身医疗规模就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硬性治疗上已然力不从心。其次是专业性不够,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失闭环,虽有诸多HiS、LiS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如果只服务于医护人员,而患者却不能参与,是没有价值的。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5

根据我国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目前国内现有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且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淘汰率也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当下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炒作概念和夸大优势宣传来拉拢用户,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健康云、空中医院、网络医院、未来医院、轻问诊等概念鱼龙混杂。

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4个发展方向是医药电商、在线咨询、挂号、可穿戴设备。可见,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大部分功能只能涉及到辅助医疗,而很难触及医疗的本质。当下的互联网医疗声称人工智能、方便快捷、提高效率、技术革命,但实质上的内涵建设十分局限。互联网医疗,不能因为智能而替代医生,不能因为便捷而忽视规范,不能因为效率而舍弃安全,不能因为技术而背离人文。

医生是医学的依托。脱离了医生来谈医学,医学将失去它的温度。有一天,患者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叙述自己的痛苦,由机器来诊治疾病、手术,恐怕患者的眼泪也会是冰冷的吧。规范是医学的根本。西医讲究视触叩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是医学的规范,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其固化。无论未来医学如何发展,也无法摒弃这项基本规范。而互联网便捷连接了医患,但无法超越距离,更不能凌驾在基本规范之上。

安全是医学的前提。患者通过互联网就完成了诊疗,而不用到医院就诊、检查、处置。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安全吗?仅听患者的描述就进行诊断,未经查体就开具了处方,这并不是科学严谨的思路。人文是医学的核心。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的结合。尽管科学在不断发展,但医学永远不能脱离了人文的核心。由于近年来人文精神的滑坡,已经给医患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互联网医疗万不能给本已重创的医患关系再次带来伤害。所以,在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审视,技术手段的革新究竟是改善了人文,还是进一步割裂了人文。

互联网是开放和包容的平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但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其他行业的固有属性和客观规律。所以,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医疗的发展,改善诊疗流程,优化就诊模式。所谓互联网医疗,其核心一定是医疗,而不是互联网,不可喧宾夺主。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6

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福利性的医疗单位逐渐向营利性的实体转变,加上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且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误导,医患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复杂化,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原有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纠纷处理的需要,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一纸空文。为了妥善处理解决医疗纠纷,2002年月日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据条例卫生部了相应的配套规章。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我们可以这样介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鉴定结论的过程。本文所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指医学会组织专家组依法(《条例》)进行的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

《条例》明确了由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条例》第21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为医学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实行市、省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医学会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库,参加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提起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书面委托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学会对单方面委托的鉴定申请不受理。第二种,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书面移交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第三种,法院审理涉及医疗事故问题诉讼案件时,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移交委托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学会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鉴定实行合议制度,过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予以注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卫生行政部门对鉴定结论的人员资格、专业内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不符规定的重新鉴定,符合规定的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

任何一方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均可以进行再次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首先必须研究其鉴定行为的法律属性。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法,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1]。有一种意见认为,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医疗事故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医疗鉴定结论不服,向法院起诉的,法院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2]。这种观点是由原《办法》中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具隶属关系所得出的。目前医学会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受理机构,是独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不是行政主体,所以鉴定行为也就算不上具体行政行为。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

1.医学会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分析

《条例》规定医学会具有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利和义务。200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医学会由于行政法规《条例》的授权加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使医学会成为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合法性不容质疑。

鉴定的目的使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事故民事纠纷,在医患双方对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医方侵权责任程度,危害后果,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异议时,势必寻求公正的第三方(中介性组织)对此加以评判,以更好地进行协商处理。进入诉讼程序后由于法官对医学专业性问题难以评断,也需要借助一个有力的公正的鉴定。中华医学会章程第二条“中华医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医学会在性质上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具备法人资格,这与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的性质不同。医学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医学专业性社会团体法人,与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存在管理上、经济上、责任上的必然联系和利害关系,这也体现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中介性。[5]

但是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具有行业利益色彩的社团性组织。新修改通过的《中华医学会章程》增加了“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等,这种行业保护倾向明显的学会性组织,已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团体,具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在利益纷争的一般场合,这种利益要求和倾向是合理的。但医患纠纷中,这种行业性的利益要求应当受到合理的和公平的约束。不仅因为医患纠纷的另一方是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且因为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极易引发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侵犯。

我们必须肯定医疗事故与否的判定只能由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鉴定。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疗的时医生,评判其诊疗过程是否造成人身损害,行为是否有过错,行为过错和后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问题只能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医学科学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治方式,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医学专业,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的方式进行”。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司法鉴定之比较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7

如果借助RFiD技术,将手术可能用到的器械都放在一个具有射频信号接收器的桌子上,每个手术器械的信息都显示到it系统上。手术做完后,外科大夫只要看一下系统,就能确定所有手术器械是否已经归位,然后再缝合伤口。这样,把手术刀到遗留在肚子里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以上描述的手术器械追踪解决方案只是移动医疗的一个应用场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院和医疗中心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采集、管理信息,还有助于这些机构在特殊情况下挽救生命。据悉,目前移动医疗可以贯穿患者从急救到康复的整个过程,帮助医院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差错,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尽管看起来很美好,但事实上移动医疗在我国的推广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摩托罗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托罗拉系统)企业业务医疗行业经理陈阳介绍,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参与CHima调查的Cio中,只有7%~8%Cio所在的医院应用了移动医疗,超过20%的Cio表示有计划应用移动医疗。

陈阳认为,在没有电子病历的背景下,整个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成为推动移动医疗的一大障碍。陈阳分析说,在中国,移动医疗最早是从移动护理开始做起的,用于病人体征信息的采集,如量体温、血压。这是因为护理是医院执行诊疗的最后一步,无需纠正,而之前的环节都有纠错机制。

但是陈阳认为,随着电子病历的大规模部署,移动医疗将得到大力推进。顺应这一趋势,摩托罗拉系统在移动终端、条码扫描器领域不断发力,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患者、药品、器材和电子病历的管理,优化医护人员调度,提升医疗护理移动性。

在这一背景下,摩托罗拉系统提出了无缝移动医疗的概念。陈阳解释说,所谓无缝医疗,就是借助摩托罗拉系统的终端设备和网络,将移动医疗的范围从医院的一个科室,扩展到全院,甚至医院以外。

在5月24-27日举办的2012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第五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举办期间,摩托罗拉系统基于这一概念,搭建了下一代移动医疗互动展示厅,模拟患者从急救到康复的救治旅程,设置急救室、手术室、药房、病房、供应室、医疗废物处理点和it数据监控中心七大场景,针对医疗系统各关键环节的需求,设计出一系列由其移动终端、条码扫描器与无线网络设备组成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包括急救应急通信解决方案、手术器械追踪解决方案、药房管理解决方案、移动护理解决方案、供应室管理解决方案、医疗废物处理解决方案以及it中心解决方案。

强化生态链合作

陈阳指出:“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摩托罗拉系统的下一代企业移动解决方案能够切实帮助医疗机构提升运营效率和工作效率,显著改善患者诊疗体验,并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

他认为,下一代移动医疗有两个关键的发展方向:其一,跨平台的统一管理;其二,跨平台的开发平台。为此,摩托罗拉系统推出了移动服务管理平台mSp和跨平台的移动开发平台Rhoelements。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摩托罗拉系统将强化与包括HiS(医院信息系统)提供商和iSV在内的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将摩托罗拉系统的先进技术和本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8

医院的变革,使图书馆必须提高自己的行业价值,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以顺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因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直接参与医院经济建设,引入市场经济效益概念的信息来源。如《现代医院的营销观》、《经营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关于医院营销的分析》等营销信息,必然会引导医务人员在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具有高尚的医德的前提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营销实践围绕着“以就医顾客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实行诊断、治疗、康复、疗效全面跟踪,树立依靠技术和服务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实施医疗满意工程。

不断扩展信息服务

图书馆通过对原有的信息库进行调整和补充,不仅为临床收集大量最新医学信息,还注重追踪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政府出版物、法律条约、医院改革、医院经营管理、医疗营销战略、重要的会议资料以及内容广泛的各类报纸。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活化馆藏信息,从培养读者利用书目查找文献出发,向读者宣传书目知识,指导读者学会利用书目查找文献资料。把藏书库管理为信息流动站,不断向读者提供所需的情报,传递到临床,传递到领导,实现其价值,以适应当前医院激增的信息需求,供医务人员获取有关技术、政策、知识,使其能审时度势,缩短时差,赢得医疗市场竞争优势。

充分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光盘出版物现已成为图书馆馆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我们将收藏的各类医学光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利用院内的局域网络,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检索。形成三级医院共享的信息资源中心,满足读者上网浏览、查新检索的需要。实现从医务人员围着图书馆转,向图书馆以医务人员为中心;从方便图书馆管理,向方便医务人员利用;从提供单一的借还服务,向开展全方位服务的转变,不断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价值。

积极提供再教育服务

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利用图书馆独特的氛围,以书为手段,发挥书能育人、陶冶人的作用[1]。有意识地指导医务人员阅读有关书刊,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务人员知识的完善,必然能够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中去,实现“医者仁术”的宗旨。只有真正履行再教育服务,拓展再教育内容,传播医院规章,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才能使医务人员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医疗活动,有效地维护医院、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医院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9

“解剖麻雀可以透视问题本质”,带着以上问题,本刊特别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的李包罗主任、中国人民总医院计算机室的薛万国主任和北京万杰医院信息中心的陈春松主任。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相信我们从中可以对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和需求有所了解。

记者:目前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情况如何?

突破管理走向临床

李包罗主任:

到2004年,我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突破管理走向了临床,实施了病房医生工作站。

这里我解释一下,就学院派来讲,HiS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管理、临床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可是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大部分的医院做信息化还只停留在医院管理的层面,所以提到HiS往往单纯指管理方面的信息化。

再来说病房医生工作站。在美国,只有20%的医院实施了病房医生工作站,这在国内更是走在了前沿。该工作站是医生获取数字化信息的窗口,医嘱录入、收费、护士临床服务等也是基于该系统,相当于一个病人数据中心。

基本环节都已经覆盖了信息化

薛万国主任:

目前为止,医院的基本环节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举个例子,对于一个住院病人来说,从登记、诊断、检查、入院、治疗到收费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了。在门诊部分,目前是有一部分实现了挂号和收费的数字化。之所以没有完全数字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确不利,因为信息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环套一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层,势必会对相关其他环节造成影响。

信息化曾走了弯路

陈春松主任:

坦白来讲,我们在医疗信息化这块是走了弯路的。实际上我们在1999年就开始做信息化,上了HiS系统,但是当时医院缺乏技术人员,没有专门的人来维护,再加上厂商那块后来又转行做其他的,服务没跟上,所以信息化的程度并不高;今年4月份我们又重新做了HiS系统,自运行以来,效果很好。

我看,厂商的服务和医院的人才对医疗信息化实施的影响是很大的。

记者:医疗信息化给医院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好处?

医疗信息化对医院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李包罗主任:医疗信息化对医院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效果有四点:很显然的一点就是提高了医疗质量,其他的方面来说,就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医疗事故,控制了医疗费用。这些都是很明显的。

最明显的一点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薛万国主任:说到改变那就太多了。最明显的一点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拿医嘱来说吧。以前医嘱是写在一个本子上的,一大早要做手术了,医生要互相等医嘱本下达医嘱。而现在就不同了,医嘱放在网上是共享的,多个医生可以同时下达,不会耽误手术时间。再比如,在检验科,能够实现对结果的自动采集,既快捷又减少了错误率,效果是很明显的。

医院的整体形象大幅度提升

陈春松主任:应该说好处很多,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数据的错误率大大降低。另外,很重要的是,信息化程度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大幅度提升,老百姓更加认可,病人更加满意了。而且,我们的管理也因此更加成熟了,和世界的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

记者:您认为医疗信息化的实施障碍是什么?

最大的阻碍是来自管理层面

李包罗主任:

在我看来,最大的阻碍是来自管理层面的。管理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说某个领导的问题。打个比方,医院原来的管理理念、体制乃至工作习惯等和现在医疗数字化的这一套都是有矛盾的。目前医院的作业模式还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模式,管理上也多是因循守旧,致使信息化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只有流程再造和组织机构扁平化以后,医疗信息化才可能落到实处。

再就是费用问题,尤其是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投入不够,这是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所有医院包括三甲以上医院都存在的问题。大医院有大医院的花销,信息化这块的资金总是个问题。

三是缺乏好的供应商和适用的医疗信息化产品。

再有一点就是技术力量不够,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临床的人才。

软件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最大

薛万国主任:

在我看来,资金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当然很多中小型的地方医院这个问题也很主要。最大的问题,一是技术方面的,硬件来讲一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自软件,技术上相对先进、符合标准、适用性强的软件很缺,而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再一个就是管理层面的,像流程的配合、工作方式和观念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旧有的体制和新系统之间的矛盾,而这就造成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没有落到实处。

当然还有人的问题,目前我们定期会有相应的培训。

最大的问题是标准不统一

陈春松主任: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标准不统一,随着医疗信息产业的发展,标准化问题势必会越来越突出。目前各个公司做的HiS系统的标准都不一样,不同医院间的信息交换只是梦想。特别是医保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以后,一些医院由于信息系统与医保系统之间没有统一标准,在给医保部门提供数据时,不得不先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打印出来,再人工录入到医保系统中去。目前北京市场的做法是将数据从HiS系统中导出来再由首信这个平台提供给市医保中心。

其次是人才问题,缺乏既懂医学又懂信息化的人才。我们原来走了弯路主要也是这个原因。

记者:医院未来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为护士配备pDa

李包罗主任:

对于我们医院来说,需求是多方面的,硬件和软件都有更新的必要。硬件方面主要是要解决安全的问题,可扩展性的问题,对it技术的新硬/软平台(例如多层体系结构)的支持。软件方面,计划在未来3-5年实现门诊医生工作站、paCS和其它CiS应用。

另外,我们医院马上将着手做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为护士配备pDa,就好像你在现在的饭店看到的一样。比如,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以后,像量体温等,护士查完后马上就可以输入系统了,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发展目标总的来说就是信息化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和国际接轨,逐步迈向无胶片化、无纸化和无线移动的数字化医院。

建立电子化病历系统

薛万国主任:

如果说长远目标,就是实现所有医疗过程和科室的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电子化病历系统。短期内的目标,一是建立一级科室的paCS系统,再一个就是要做临床信息化的深化工作。

开展远程会诊

陈春松主任:

我们医院的服务器和客户端都是2000年买的,目前面临更新的问题。软件方面是LiS(临床检测信息系统)和paCS系统(图象存取信息系统),计划在3-4年做成,目前还在规划阶段。

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淄博和青岛都有医院,将来还想实现北京和这两地的远程会诊。应该说,对于有分部的医院来说,实现远程会诊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实际上,如果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都能开展远程会诊、实现网上办公,专家不出门就可以给病人作出准确的诊断。

发展目标就是全面实现信息化,包括管理信息化和临床信息化。

采访后记

在采访的医院中,有三甲的,也有二甲的,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共同的特点是医疗信息化的确给医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标准、管理和人才方面,尤其是管理层面的问题,涉及体制、人的观念和习惯等,琐碎又复杂,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需要政府从政策方针上介入和引导,需要软件供应商降低使用门槛、加强产品服务,更需要医院方面转变观念、加强培训。从需求来看,目前软件方面的需求很大,不过让医院满意的产品却乏善可陈。而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厂商来说,软件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机会。

链接: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它拥有优秀的医师和先进的设备,不仅解决了大量疑难重症,而且培养了大批精粹的医学人才,进行了高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在现代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声誉。

再生医疗技术概念篇10

一、问题的提出以上两案审判结果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实践中的差异反映了立法和理论上的迷惘与对立。本文拟对输血感染疾病纠纷所体现的法律关系性质、尤其对血液的法律属性,血站、医院与患者之间属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还是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抑或两者竞合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欢迎法律界的同仁批评指正。

二、输血感染疾病法律性质的界定

任何一项涉讼纠纷,对于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都是首先必须解决的。就程序而言,它涉及到原、被告人之间举证责任的分配,为法官最终对案件因果关系的判断打下基础;就实体而言,关系到归责原则的确立和法律的适用,也即为判决定下基础。输血感染疾病所引起的纠纷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不同于目前法律依据明确、法律关系清晰的绝大多数民事案件而言,恰恰在这一问题上,输血感染疾病案件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聚讼纷争,莫衷一是。(注: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见讨论研究这方面问题而又公开载于报刊杂志的文章很少,因此,笔者引用的观点有些是学术交流会,内部文件或在相互探讨中提出来的,因此无法一一注明出处。)争议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血液是否属于我国《产品质量法》所规范的“产品”范围,亦即因输血感染疾病属于产品责任还是一般的侵权责任;第二、输血感染疾病属于侵权责任还是合同责任;抑或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的竞合;第三,此类纠纷是否属医疗事故范畴,应适用行政处理程序还是由人民法院直接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1、关于血液法律属性的界定美国是产品责任法最为发达的国家,但对产品的概念一直没有定论。司法实践中,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考虑,法院倾向于采用更为广泛、灵活的定义。在立法方面,美国商务部于1979年公布的供各州立法时参考的《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将产品规定为“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能够作为组装整体或作为部件、零件交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份除外”。笔者以为,法律意义上的物是否属于产品除了物所蕴含的属性外,应以法律规定为基本依据。对于法律没有明确的,则应从相关立法的基本精神结合物本身所蕴含的天然属性加以演绎、确定。正如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意义,能否产生当事人希望产生或被法律强加的法律后果,除了行为本身性质外,还应由立法加以确定。前述美国的例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启示。从此切入,血液只能认为是一种人身组织,而不能认为是产品,因而输血感染疾病产生的损害赔偿,也就不能以产品责任论处。

2、关于输血感染疾病的责任竞合: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问题

输血的前提在于受血者与医院之间已有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即受血者均是因某种疾病在医院就医时,由于疾病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因此,当输血感染疾病而诉至法院时,就存在着法院究竟以什么为根据来判定血站、医院承担责任或不承担责任。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即同一个损害事实既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又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时,受害人应依侵权责任还是违约责任提起诉讼;法院又应如何确定义务人责任的承担。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关系,是民法学上著名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国外曾经有过法条竞合说和请求权竞合说及请求权规范竞争说等不同的观点。在有医疗服务合同存在的一般的医疗活动中,若医方造成患者不应有的人身损害时,其在构成违约的同时,也是对患者生命权、健康权的侵害,即构成侵权。这就是说,患者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具有了追究违约责任和侵权两个请求权。对于医疗赔偿的请求权竞合问题,如同请求权竞合问题本身一样,理论界及司法实务中也存在不同认识,其中主要有法条竞合说和请求权竞合说两种观点。

主张法条竞合说者认为,当事人双方既然成立了特别的合同关系,那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既形成了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依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排除侵权责任的适用,而仅适用违约责任;笔者认为,因输血感染疾病提起的损害赔偿应选择适用侵权责任。理由如下:

第一、法条竞合学说原为刑法上的概念,它是指“对于同一犯罪事实具备数个规范之要件,该数规范间具有阶位关系,或为特别关系,或为补充关系,或为吸收关系,而仅能适用其中一种规范”(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其理论基础在于一个犯罪行为只能给予一种刑事处罚。现代民法以规范民事法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保护消费者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声势浩大的法律运动,在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时候,应该以更全面、更有利的保护方法给受害者以救济。请求权竞合说与请求权规范竞合说的依据也在于此。以上学说均主张在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下,债权人可依有利于己的规范主张权利。在输血感染疾病损害赔偿案件中,所染疾病对受血者的损害均较严重,以侵权责任更有利于保护其权益。

第二、虽然可以认为在医疗损害赔偿关系包括输血感染疾病中,医院与患者有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存在,但从我国的现状看,大多数患者还不具有明确的医疗合同的意识,有关履约行为的规定往往不够具体明确,当医院发生瑕疵履行给患者造成损害时,患者对其权利损害程度往往并不明了。依据医疗合同主张违约损害赔偿往往很难追究医疗单位的责任,以保护其自身利益。医院为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很有可能预先约定免责条款,这种免责条款在合同中往往有效。而若按侵权责任原则,可依在一般情况下对医方的医疗过失事先免责无效的原则追求医方责任。

第三、输血感染疾病诉讼受血者除了向医院主张权利外,更多的是向血站主张损害赔偿,如果该医院与患者(受血者)尚有医疗服务合同存在,血站与受血者之间显然无任何合同关系。应该认为,在输、受血之间其主体双方是医院与受血者。因此,受血者不能依合同关系要求血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一个民事诉讼中,只能有一个诉因、一个案由。不能设想受血者既可以依合同为基础对医院主张合同责任,又以侵权为基础,对血站主张侵权责任,作为受血者,合乎逻辑的权利只能建立在侵权责任基础之上。

三、输血感染疾病的民事损害赔偿问题

在因输血感染疾病诉请损害赔偿的案件中,作为被告的医疗机构往往以原告的诉请属于医疗事故范围,法院不应直接受理相抗辩。法院内部也有观点认为此类纠纷仅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纳入行政解决的途径。

对于输血感染疾病否属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处理范畴,受害者能否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法院以损害赔偿案件作出认定并裁决,涉及到医疗事故概念的界定及与输血感染疾病的联系与区别。上述对医疗事故概念界定上的分歧,反映了我国医疗制度性质认识上的不同。法律界认为,近几年我国医疗制度的福利性质正在淡化,营利的性质在不断强化。用传统的观念认识医疗事故的概念,是不恰当的。最根本的是对医疗事故概念界定的宽窄,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的健康、生命权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大问题,绝不能因医疗制度带有福利性质而使受医疗差错损害健康的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因而,过窄界定医疗事故概念的做法是不适当的。卫生部1988年5月10日《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对此已有所反映。该《说明》载明:“在胸腔、腹腔、盆腔、颅内及深部组织遗留纱布、器械等异物;开错手术部位,造成较大创伤;或造成严重毁容等,可以定为医疗事故。”《办法》中未写此类医疗过失为医疗事故是为了减少矛盾,而在事故的分类标准中把这种情况划为事故。显然,《说明》将一些医疗差错纳入医疗事故范畴,扩大了医疗事故的范围,应当承认,它是对《办法》的完善和进步。

对于医疗事故的涉纠纷的处理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曾经作出几个司法解释,对有关输血感染疾病等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问题明确了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事故纠纷,既有属于侵权民事案件的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纠纷,也有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的争议和对医疗事故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争议。对于这些不同的争议,不能都按民事诉讼程序处理。

第二,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国家在县、地、省三级设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其中省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是终局的鉴定结论。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按规定可以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直至省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终局鉴定结论。对终局的鉴定结论,不能再提出重新鉴定的请求。按照现行法律,法院无权否定医疗事故技术监督委员会所做的鉴定结论,因而,当事人对于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向法院起诉的,一律不予受理。

第三,对于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服但又不申请重新鉴定,而以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为由,向法院起诉的,由于其提出的诉讼请求是赔偿经济损失,因而属于民事权益争议,是侵权民事案件,法院应当受理。受理以后,应妆将医疗事故这鉴定结论作为事实看待,如原告否认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者依职权,申请或聘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重新鉴定,依据重新鉴定的结论,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赔偿责任。

第四,对于当事人对卫生行政机关做出的医疗事故处理决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医疗事故处理决定是卫生行政机关对于医疗事故作行政处理的结论,是具体行政行为。卫生行政机关依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对医疗单位所作的行政行为的内容,当事人不服的,构成行政争议,应依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