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十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9:46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数分别为54和72,采用课堂教学形式。除此之外,许多高职院校按照相关规定还开设了《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时数为数课时到一二十课时不等,采用课堂教学或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播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理应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高职院校需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宣传教育。

1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思想教育”部分安排了“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梦直接相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将“学习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能量”、“人生价值”、“实践奋斗”等内容作为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引导高职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学习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有所作为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中国梦的“融入”教育,一方面,可以向高职生讲述好、灌输好、宣传好中国梦,完成“三进”政治任务,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放飞我的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教育高职生坚信中国梦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平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内容时可融入并强调中国梦。通过“融入”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采用和平崛起的方式,而非以往许多国家依靠征伐、侵略、掠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崛起和强盛等等。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融入”教育,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坚信中国梦是科学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3融入《军事理论与技能》课教学激励高职生筑牢强军梦

《军事理论与技能》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讲授该课时可以“强军梦”为主线,同时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军梦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强军梦不圆,中国梦也难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要看到,国家越是富裕,就越可能引来贪婪目光和入侵者,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国防力量来保障,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据估算,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3,但由于军事落后,清朝的百万军队竟被数千英军击败,国家很快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历史昭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国家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安全保障,实现民族复兴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军事理论与技能》课要紧紧围绕强军梦、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用中国梦引领强军梦,用强军梦支撑中国梦,通过实现“强军梦”最终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鼓舞高职生展望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课也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该课的一些时事热点内容时需不失时机地融入并强调中国梦。比如在宣讲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每年“两会”精神时,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融入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关键一步走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和坚强保证;“十三五”规划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规划;“一带一路”表达的是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时事热点内容时,务必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布局”“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最终将学生引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和方向。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内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高职院校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就有利于完成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任务。同时通过“融入”教育很好地向学生讲述中国梦、宣传中国梦,从而使学生相信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并最终铸就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2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课堂、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获取更多有利资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面临西方文化及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面临视听文化带来的挑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由国家层面转化到了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从牛仔裤到摇滚乐,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趣味与追求风靡全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需求,通过庞大的信息传播途径,通过以好莱坞、迪斯尼为主导的影视娱乐文化,更通过强大的知识、学术、教育体系向外输出其意识形态,这实质上是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这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相当的冲击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股文化潮流下,由于其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稳定,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况:利益冲突增多,社会竞争加剧,阶层分化加剧,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等等。与此同时,旧的道德体系正在消解,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多元化,各种伦理观念甚至相互冲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丑恶现象滋长蔓延,这些都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急功近利、忽视道德修养、以自我为中心、是非观念淡薄等消极现象。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①在领袖的号召和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灌输”方式,这在过去确实是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得简单的“灌输”方式已不能适应他们接受知识的需要。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脱离过去的“读写时代”,进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时代”,人们使用图像、声音来表达、理解情感、语言和思想,将对文字的抽象理解转为对图像、声音的直接理解,更加直观化、感觉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在此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大习惯于阅读大部头或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影像的直接模仿来接受信息。”当前的社会现实是“电视、电影等影视资源已大量涌入人类生活,占据了人们半数以上的闲暇时间。”③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启示,开发运用电视、电影等相关影视资源是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体现。

二、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视资源丰富多样、直观形象,既有知识性,又有审美性,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将其作为载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影视资源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媒介,融合了戏剧、美术、音乐、语言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物质现实与心理活动、视听直觉与时空等的自由转换,多方面刺激感官,综合调动观者的多种感觉,一方面代入感很强,能够提高观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注意力;另一方面影视资源强大的信息量,能够多角度地引发观者的思考,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观看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资源,用直观、生动的影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既能够焕发理论强大的的魅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引发学生去思考和分析隐藏在历史和现实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2.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影视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载体,二者都具有承载传播文化的职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受众的精神需要、最终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是向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德和价值观念。而影视资源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通过对影视中重点片段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点内容充分结合,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仅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理上达到认同,从而实现知识、信仰、行动三方面的统一。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使过去课堂单一的概念、理论说教模式得以改变,更加人性化、大众化、具体化,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影视资源有助于营造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即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上课,往往一个课堂里有上百人。一方面,大学主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往往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多集中于课堂上,而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又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再减少;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于一个课堂,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也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师沉醉于自我教授之中而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去见周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有效地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营造出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4.影视资源可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阔学生视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往往是对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体系的纯描述或纯叙述,理论性很强,不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也使得学生不容易学习、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多偏重于对过去的观察总结,跟不上理论的前沿,内容相对陈旧,预见性和前瞻性不足,这也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本质有一定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本质精神。

影视资源,尤其是新闻材料,内容真实、生动、直观、详实,最能体现出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生群体普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把学生们关心的能反映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国内外时政要闻等方面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的缺陷,扩展和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资源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影视资源的选取和运用不是单纯由教师或学生的兴趣而定的,应该结合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思想内容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符合课程的性质,结合教学的重难点,以实现教学目的。选取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尤其是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相契合的影视片段,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影视资源的辅助手段。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落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识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恰当的典型的影视资源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引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影视资源的选取应该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支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的“红色”影视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记录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经典,又有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记录和讴歌。这些弘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影视资源的选取还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同时贴近学生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社会,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既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对新鲜事物也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取影视资源应该紧跟社会变迁和时代步伐,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等。通过运用时代气息浓厚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影视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需要正确处理影视资源与教师的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讲授教学与影视资源的播放要合理配置,以讲授教学为主,影视资源的播放为辅,不能主次颠倒、主次不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选取或剪辑适当时长的影视资源在适当时机播放。适当时机一般可以分为正式讲授前、讲授过程中和讲授结束时三个阶段。在正式讲授前播放影视资源能够起到导入课程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影视资源,既能起到与课程内容相呼应,使理论知识具体化的作用,又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在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可以作为课程的总结,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讲授结束时运用影视资源还可以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将思考延伸到课外。

2.运用影视资源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影视资源的播放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影视情节的完整型;另一方面对于存在争议的可以加以探讨的片段,应该暂时中断播放,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踊跃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秩序,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认真思考。放映结束后,教室也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对影视资源进行点评、分析和讨论,落实好知识点,避免学生只停留在影视情节感觉刺激的层面,忘记观看的真正目的。

3.运用影视资源结束后要总结反思,并建立资源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过后,教师一定及时地根据运用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映、接受程度等因素进行总结反思和相关改进。教师对影视资源进行总结反思后,还需要对总结反思后的影视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不断融入和更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运用影视资源符合时代的要求,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小铭.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19卷第2期.

[2]傅以君.从看红色影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年11期.

[3]张梅花.从哲学视野解读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辩证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2月.

[4]林常青,王海平.影视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8年3期.

[5]顾晓静,周川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29卷第2期.

[6]刘军,张娜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视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5月第7卷第5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注释: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3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多元化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智能本质和过程学习的新思考。经过广大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不断摸索与实践,该理论已日趋成熟与完善。政治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成功的实施多元化学习理论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多元化

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无疑会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再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政治无用论”的思想在一些学习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纯属“被逼无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也是司空见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走出“学科困境”呢?笔者认为,只有加强课程评价多元化的探索,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程新焕生机与活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多元化学习评价的构建,是一个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对学生思想政治课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又是对学生思想政治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积累、应用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多元化学习评价的构建,能通过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建立自信、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化学习评价的构建,不仅是评价方法的多元,而且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和评价主体的多元,这有助于中学政治教师不断研究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对政治新课程教学和改革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周期性的监测和评估。

二、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多元化

在基础教育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发了中小学教育者的极大兴趣,掀起了学习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热潮,如创建多元智能学校、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堂教学等,也引起了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智能解决问题,努力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乐观对待,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得到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有机会发展每一项智能;在确立政治学科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尽可能地顾及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努力开展愉快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富有个性特点的、全面的发展;伴随着政治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运动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同程度的发展。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增强学生自信。有了自信之后学生就会努力的发展自己,做到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政治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案例多元化

案例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重要途径。除了教材提供的案例外,教师还应拓宽案例收集渠道,给学生认知带来全新感受。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撷取最新的时事新闻来拓展教学是公认的最有效且最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时效快、影响广、共享程度高等特点。所以,基于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放眼当前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能够援引进课堂的时事资源非常丰富,在奥运火炬的传递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这一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特质;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核心的坚强力量;在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中,我们感受到“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辩证法观点的现实意义,而国家新近推行的“禁塑令”则更是我国奉行“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佐证。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融于实践。并最终回归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高中的政治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站在时代前沿,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摆脱“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与“学”模式的多元化研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机会,倡导多元化评价,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贾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育研究论坛》2011年第35期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4

一、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1.手机转移了学生的兴趣点

网络时代的多元价值,侵蚀了他们对主流价值的笃行,削弱了他们对多次反复出现在课本教材中近似的核心内容的兴趣,手机亦浸淫着他们的生活。同时,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全国通用教材,教学大纲大同小异。受编写教材时间及人力物力所限,教材的内容与现实政治话题、生活热点,很难做到同步,导致课程内容纲领性知识多、理论性非常强,加上学生知识背景、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难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高。手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的即时性、多样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好奇性、求知性、追求时尚的需求,每个学生群体都可以从手机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4]

2.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受到挑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知识的迅速传播以及知识的便利获取。传统由教师一人主导的、单向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便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是书本及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基本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性控制,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绝对主体地位。其次,大学生通过手机各种软件功能可以了解当前新闻时事动态。而在课前经过集体备课的课堂内容总是跟不上当前的时事热点,不能满足学生对内容新颖性的需求。再次,微课堂、慕课等在线课程模式的不断开发,学生更愿意主动利用手机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各类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能满足学生宽阔的视野。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手机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大学生检索能力强,但辨别能力不够,受从众心理和亚文化的影响,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高职院校,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具有惯性,从手机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如果和平时受到的教育是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便会难以抉择,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路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在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手机用户,手机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现实情况下,教师须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工具。正如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所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7]

1.扩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多为抽象的理论性内容,展开阐述不够。如果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和授课时的政治热点相结合,便于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一节“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部分内容只是一句带过提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时候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带入课堂的手机来扩充书本内容。笔者在2015年上学期讲授此内容时,要求同学先用手机搜索出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对“四个全面”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讲述,剖析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促使学生对书本内容有了透彻理解。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利用手机网络延伸了书本内容,同时使课堂内容紧紧扣住当前政治的热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课堂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笔者今年在讲授这章时,正适雷洋事件的发生。在授课中,笔者让学生使用手机网络了解事件经过,引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的评论《法治,须从程序通往正义》,同时还让学生浏览一些对事件偏激不理性的言论。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笔者对当前社会生活热点进行解读,把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深植于学生的思想里,还教导学生如何区别对待事件中的各种评论,增加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

3.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的宗旨是要把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对生活方式与理念起指引作用,实践教学是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方向。但由于实践教学限于场地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教师往往力不从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笔者讲授理论知识后,邀请了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通过手机网络开微店的创业模式,现场指导学生用手机如何申请微站,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宣传个人创业信息,整个课堂学生都在用手机,但每台手机都在为教学内容服务。

4.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5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思政课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有提升的空间。2013年底关于“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批示精神,为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新的空间。

为更好地研究参与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分别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所在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学生问卷共分25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印象如何,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2.3%的学生选择B答案,即满意;有14.6%的?w生选择a答案,认为非常满意;也有20.8%的学生选择D答案,认为不满意。从此项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仅达到及格多一点,相对于专业课评价(学生学期末的教学测评结果普遍都是对专业课满意度较高)还是不太理想。学生问卷第18题“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态度:有85.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太感兴趣;甚至还有8.6%的学生选择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反感的选项”。而针对教师的问卷,本次问卷共设有16道题,内容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其中问卷中第9题“一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旷课、迟到或不认真,您认为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动;B.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C.老师讲授效果不好;D.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e.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根据抽样调查回收的问卷数据显示,有42.5%的教师选择的答案是B,这个结果让笔者感到很是震撼,说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的教学和人为的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问卷中第10题“您认为参与式教学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何:a.很有帮助;B.有一定帮助;C.帮助不大;D.不知道”。该题有82.3%的教师选择a答案,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从以上调查数据结果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及教材比较陈旧,教材内容过于空洞,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课程内容有的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等等。经过笔者一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1]21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

1.参与式教学符合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目标

思政课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切实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求。教学内容应让大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其终身受益。二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参与式教学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某些情况下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化者,而是成了教学的协作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在这种互动教学中,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

2.参与式教学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

大学生对世界、人生、社会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和判断,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一味地说教,往往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时,很多学生就有一种“没意思,走形式”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心理定式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来观察分析,不能以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来衡量他们、要求他们,而是要抓住学生真实合理的需要,注重在‘新’‘真’‘深’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2]41参与式教学方法顺应了这种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从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出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兴趣并且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教师所授内容,进而内化为自身需要,达到入心效果。

二、“以人文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

作为哲学思辨命题的“以人为本”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到了21世纪,‘以人文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3]3-4。“以人为本”也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有照料、教育和控制。当教育只是施行‘控制’的时候,教育也就误入了歧路。”[4]6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阶级性等多重属性,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个体理论认知水平,还肩负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它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政治、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等而产生和存在的,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受教者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就应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以此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这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点之一。

韦伯认为:“如果他不尽教师的职责,用自己的知识和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而是趁机渔利,向他们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5]38“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知识性灌输模式的藩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激发调动其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教育学习活动中来,参与式教学能充分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动态构建,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多元化、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将某些思想观念和价值理论强行灌输到被教育者的头脑中,这种做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典型形式

1.情景剧、小品等表演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班级或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进行主题表演,可现场表演也可学生课后进行表演,制作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如在《纲要》课教学中,学生针对“天京变乱”“西安事变”等进行情景剧创作,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比教师上课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基础》课教学中,学生自编自导了关于道德和法治的小品和相声,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坦言,这种表演方式往往会使他们期盼着上课时间的到来,在表演和拍摄过程中他们也力求完美,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很多同学相互配合,极为严谨认真。

2.ppt制作学生“主讲”型

运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要特别精心挑选内容,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话可说的,一般要提前两周布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中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都是很好的主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ppt本身的制作技巧,不少学生是不太熟悉的,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真心话,对于教师了解学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教师任务增加了,往往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提醒学生;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解疑释惑;上课期间,还要特别认真地听学生讲解,并给予恰当点评,这对教师亦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既要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鼓励学生,又要指出其不足,此时,特别需要艺术性的处理,不能伤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不仅会让学习认真的同学对本课程更加喜欢,也会让不少原来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3.主题演讲、讨论型

思政课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教法”的改革,也包含着学生“学法”的改革。主题演讲或课堂讨论,应根据具体问题事先定好发言的同学或小组,以便其能更好地准备,也可以告知学生课上会进行随机抽查,按回答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如“近现代史人事评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近现代史上热点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事件的意义与启示;对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物的评价。“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为发展献计策”“校园热点微评”等活动,学生展开调查,分析讨论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并参加班级的演讲或主题讨论。在讨论、交流、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较大提高,对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运用。

4.辩论赛等比赛型

辩论赛等比赛型要求教师精心编写辩论题目,能够让正反双方都有话说,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广泛的讨论。比赛型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充分利用大学生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特点,全班学生注意力和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这种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也使其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有利于锻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实施的建议

首先,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其课程内容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稳定性的同时,更需与时俱进。其次,要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及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害怕触红线。实际上,思政课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违背政治原则,跟中央精神唱反调。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不敢作为有着很大关系。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思政课统编教材已经较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但要求一套统编教材如追踪新闻热点般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毕竟不太现实。因此,教师的创新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上是大有可为的。再次,参与式课堂教学要与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入”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6

论文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而答案却离不开教材的理论知识,此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指导学生既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观点,又要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理论,必须使微观教学和宏观教学相结合

1.在微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具体说,要做到五点。

(1)明确课前预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及时巩固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导复习,引导学生掌握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当天学过的内容。

(4)搞好复习检测工作: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5)搞好阶段复习:帮助学生把知识编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2.在宏观教学上,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一节、每一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线索。在微观教学中,已经掌握了零散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概括,坚持整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树”,使所学的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把“厚书”变成“薄书”,这样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经济常识》的框架体系设计如下:

基本理论

第一课、第二课:生产

第三课、第四课:分配

第五课、第六课:交换、消费

第七课:对外经济关系

第八课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

第八节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还能帮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宏观体系,使他们做到心中有线、脑中有点、笔中有答案,从整体上、大局上把握和认识这一知识板块的基本状况。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出“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的要求。现在的政治高考试题,立足于典型的背景材料,使考生借以感知具体情境,形成表象,经过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我们要联系的“实际”主要有历史的实际、和时代同步的实际、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如思想实际和心理健康实际)等。怎样联系实际呢。

1.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2.贴近生活,关注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本真。因此,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化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尽情发挥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例如,讲“价格的波动”时,可以关注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不同季节服装的价格、粮食的价格、家电的价格等等;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消费状况、学生家庭的收入、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抽象的理论就会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7-02

一、商贸类高职院校“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关于“逆商”相关理论

逆商(aQ-adversityQuotient)是由美国著名培训咨询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它是用来预测和决定人生成功的世界性指标。“逆商(aQ)”,即逆境商数,是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与智商(iQ)、情商(eQ)一样,是一个人人都有,却未必人人都熟知的重要人生商数[1]。

2.“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比较,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自卑。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上比较窘迫,有些同学高考时甚至达到本三的分数线,但因交不起民办高昂的费用,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家境的贫困使其很无奈;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业上的压力相当重。其次,因较低的学历,带来对将来就业的困惑和迷茫。这些特点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更需具备战胜逆境的品质。即“逆商教育”的必要性。

(2)商贸类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商贸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突出与“高技能”相对应的“高素质”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具有商院气派。学院根据商贸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从1997年率先在国内开始自发性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以来,始终将创业素质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作为学院办学特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了“创业室、创业街、创业园”等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2]。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逆商”教育的实施将大大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江苏省预计在2015年率先成为创新型省份,而创新型省份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因此,商贸类高职院校应该也必须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就是要求学生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质疑并坚定不移的身体力行。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是“逆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逆商”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拥有“创新”理念,进而使得他们为创新型省份乃至创新型国家出谋出力。其次,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引入“逆商”教育。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原来相对偏重于技术性人才的“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这里的素质当然包括战胜困难所需要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心即良好的“逆商”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逆商教育”的主阵地,现状却不容乐观

从以上分析得知,商贸类高职院校引入和发展“逆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我们知道,承担“逆商”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显性德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想政治课加强高职学生“逆商”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就当前现状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逆商教育”主要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很多政治教师在对“逆商”教育的认识上存有偏差,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对“逆商”教育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较系统论述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商”教育的专著屈指可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的相关论文为零。因此,很多学校和政治教师自身对“逆商”教育的认识并不透彻。加之现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对“思政”的教育成果包括对“逆商”教育成果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机制,大多数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加之现行的教材中没有“逆商”教育的专题内容,因此,缺乏渗透“逆商”教育的教育理念。

2.学生觉得大而空洞,流于形式,不重视

自“20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所有高校无论本、专科一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新教材体系庞大、涵盖面广。理论性过强,更适合本科学生层次。高职大部分学生读来感觉有些枯燥乏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着眼于从外部灌输,而非自觉自为。商贸类高职学生大多认为不能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特点、专业文化相渗透。对于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90后”而言,思想政治课讲的内容离他们太遥远。在我们对学生“逆商”状况进行调查和访谈时,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逆商”一词。可见,在日益讲究“实际”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不太重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逆商”教育对策探讨

1.提升思政课教师“逆商”教育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部分教师对“逆商”教育不太重视,有的甚至干脆没听说过这个词,这就可想而知如何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了。思政课是基础公共课,对于学生特别是这些刚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刚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尽快让其适应大学生活,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思政课教师的职能应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价值引导,结合逆商培养的目标,选择与建立逆商培养的视角,了解学生面对挫折逆境时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措施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对逆境的觉察能力与控制能力。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因阅历、经验较少,还要提升自身逆商水平。必要时参加一些关于“逆商”教育的培训。当然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的优势是和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可以通过微博、QQ聊天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升“逆商”指数。

2.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渗透“逆商”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例,其中许多内容和“逆商”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逆商”教育。对高职生正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实际作具体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我、面对人生。

如在学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先请学生自由回答他们所知道的竞争成功或失败的一些例子,然后借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你经过“身经百战”成为某日系汽车的销售经理,正当你事业蒸蒸日上时,因事件,可能你所在的公司因日货被抵制销量每况日下;竞选学生会主席,失利怎么办?在社会大环境和小气候面前,最重要的还是要磨炼出一颗勇敢和坚强的心来。

3.理论课堂中设“体验式教学”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之上的。它既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冲击法、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的“逆商”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逆商”指数,对于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创业环境为背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信、独立能力、风险分析能力等。大量资料证明,一个人的逆商指数高低与一个人的阅历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已经对某种挫折情境有过认识或体验之后,那么他对这种挫折情境的免疫力就越强。

4.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专业实习为平台,注重“逆商”教育的培养

众所周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只有专业课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欠缺。鉴于此,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课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2+1”模式。其中“2”就是思政实践课与专业实践课进行整合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丧失各自的特征。“1”就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设计好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将学生在学校遇不到的困难提前展现出来,使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感到无措。这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以专业实习为平台,在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如对于酒店专业的学生,到某星级酒店实习,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餐具的摆放,都要重复数十次,缺乏耐心的同学会表现烦躁,出现打退堂鼓现象,这时不失时机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逆商”教育,可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面对。总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2+1”教学模式,可大大提高学生“逆商”指数。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8

关键词:提问式教学;意义;方法

一、提问式教学的定义

近些年来,国内有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在尝试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并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所谓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评估"几个环节。在利用该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趣味的思考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回答"的积极状态。由于学生各不相同,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就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回答问题,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从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实现自主性、探索性和积极性的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在答问和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是事先预想不到的,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实质,组织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种高密度的思维活动既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问和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提问式教学的意义

提问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非常适合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前途比较忧虑或迷茫,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大,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冷漠。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旨在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活"起来。提问式教学能彻底改变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尴尬地位,使他们从以往被动地"听"转变到主动地"答"或"讲"。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的思维不再受教师的限制。提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及时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党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推理、论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准备材料,搜集论据,进行思考。通过提问,教师还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随时调节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能在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比较,取长补短,扩大视野,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彻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1]事实证明,提问式教学确实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老师获得尊重与信赖的一条良好途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提问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问式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展开思想对话。采用提问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情况胸有成竹地灵活变化,营造气氛,启发学生,防止无话可说,造成"冷场"。因此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不能让学生什么也答不上来。提问式教学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不能是老调重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与诚信道德"时,可问学生"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舞弊却拿了奖学金,面对诚信问题中的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诚信的道德操守?"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讨论。在讲到"树立自信、自立、自律、自强"一节时,可让学生回答"一当今些企业在招收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应届毕业生须来自农村,能吃苦,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经过几位学生的回答争论后,教师只要稍微结合书本进行疏导,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高职院校有些学生思想比较偏执,不易放弃错误思想,用正面陈述式的讨论谈话就不易产生效果,而用反问效果独特,即将问题抛给对方就容易沟通说服。还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容易对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抵触,甚至以"唱反调"为乐,如果对他进行批评,就起不到引导作用,甚至有可能激化师生矛盾。这时教师就应该有相当的耐心,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将问题一五一十地剖析清楚,让学生听得心悦诚服,得到不少的收获。

其次,提问式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参与,改变强制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说出来。对于每一堂课的提问,教师的总结与评估非常重要。总结评估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指出学生答问中的错误观点,以改变学生的不正确认识,有理有据有利地对学生的认知错误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分析学生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正确观点进行必要的强调,以便使学生加深记忆理解。尤其重要的是,思政课内容与现实距离很近,教学过程中容易离开教材太远,因此这一阶段要回应课本,如让学生找出相应教材内容中的重点语句并做重点标记,也可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重点段落。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间和对象,经验表明,提问式教学不能作为课堂从头到尾的唯一方式使用,而是作为穿插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应当与理论讲解、多媒体教学等方法配合使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选择时机和对象,或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时提问,或者是在上课时间较长,学生比较疲惫时提问。在对象选择上,除了让学生自由发言外,还要关注不同的同学,尤其要关注两类人,一类是上课非常认真、发言非常积极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很不认真、经常不发言的学生。对于前一类学生要保护他们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后一类学生则要不断提高他们答问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或者对于每一个(次)问题回答的评估总结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当不忘对学生一一给予表扬鼓励,切忌笼统表扬或三言两语带过,尤其对那些以前不大回答问题的同学更要不惜赞扬之语。基本原则是对回答问题正确而有条理的,应给予鼓励;回答问题不够理想的,应肯定成绩,指出缺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由此引起班里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答问环节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式"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74―03

政党政治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政党政治是对君主专制政治的否定,也是对近代代议民主制实现形式的补充。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国家的政治运作都是通过政党来实施的。由于政党政治在现今国家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政党观教育日益成为政治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人们对政党政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构成了政党观的基本内容,加强政党观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认同社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和政党观。

当前资产阶级的政治观和政党观加大了在大学校园里的渗透力度,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受到很大冲击。在国内,由于扩大对外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观念模糊、政治信念动摇现象,对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学说和政党政治存在迷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提出质疑。为了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念的侵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政党观,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政党观教育。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基础。政党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知、情、意再到政治行为的层次分明的过程。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知识教育,才能使他们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政治认同,进而转化为政治意志并自觉地转化为政治行动。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政党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形成所需要的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基本来自课堂的教育和灌输,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体系完整、内容科学、方法规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

一、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马克思政党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保证理论教育重点突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基本论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党学说,奠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基本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构成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随着时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因而它是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政党,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建立了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共(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执政的党,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党学说。

笔者以为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基本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一种是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必须着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现代世界上的各种政党,不管它们如何标榜自己代表全民利益超乎各阶级之上,事实上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并为一定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科学意义上的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各阶级和它们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种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是科学意义上的现代“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第二,政党总是以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特定的政党和政党制度,都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并为一定的社会基础服务。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决定什么样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各国不同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形成各国不同的政党、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政党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阶级和阶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是发展变化的;有的政党政治上代表哪个阶级也是变化的。必须动态地对待这些政党和阶级,否则不能正确解决政党和政党关系问题;第三,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目标,都有自己的领袖集团和组织纪律约束。但这并不排斥政党和政党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政纲的可能,也不排斥政党和政党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政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第四,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以后,并不要求只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经设想同社会革命党合作,同少数派孟什维克合作。列宁在苏联实行各党派合作的设想,只是因为苏联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的限制才最终没有实现,而形成了后来苏联的一党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共产党掌握政权的东欧国家,没有采取一党制的政治体制j也说明了无产阶级实现以后,并不要求只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党制。

二、明确各门课程在渗透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过程中的侧重点,帮助学生从整体立场、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05方案”规定的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整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我们在渗透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殊性有所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突出讲授的是引导学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去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过程中,“原理课”主要侧重于讲述政党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比如政党的起源、政党的本质、政党政治等等,使大学生从学理上理解政党和政党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突出讲授的是今日中国“现在何处,并将要走向何方”。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过程中,“概论课”应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重点解读、邓小平、和等为代表的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深刻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突出讲授的是今日中国“从何而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过程中,“纲要课”应侧重讲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角度去深刻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解读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突出讲授的是人生立

世的价值体系与社会规范。“基础课”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教育部分应该着重从方向性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特色政党制度,增强政治认同,道德和法律教育部分侧重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三、构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来弥补主课堂的不足,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

“请进来”是指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尤其是遇到重大的实事热点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应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高度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和重大的历史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应该宣传我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建国六十周年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保证),要通过这种开放式教育有意识的加强主流政治观和政党观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走出去”是指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用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政治实践是政治意识产生的源泉,政治体验是政治情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情感是政治观形成的关键。”大学生要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去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政治情感。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的选取契合国情、党情、社情的主题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现实、国际形势、国际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由一般政治认同到政治觉悟的升华。

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观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为例,该章核心内容是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战胜夺取政权,中国为什么会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章是马克思政党观教育的关键章节,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织一场讨论会。讨论会的主题是“国共两党的博弈”。讨论会整个流程包括学生课余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推荐发言代表到课堂上演讲,学生评委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等环节。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反动统治的历史过程及统治最后崩溃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及“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历史原因;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通过讨论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也从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了新的启发。

五、注重发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学理上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等,其内容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起到展开、深化、呼应的作用。此外,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艺术学等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起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中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类、历史学和新闻学等课程不可回避的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政党观教育的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从来就不是纯学术性的,从根本上说,它总是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或者说,它总是要对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必然带有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对某一种思想和观点做出赞同或批判的分析。因此,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必须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工作中落实和贯彻“学术无,宣传有纪律”的原则。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坚决反对以学术自由为借口,在社会上和教学中散布、传播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和观点。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政党观问题等大是大非的问题,所有教师应该努力对思想政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的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认识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登才,马克思列宁关于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J].中国延

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7):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274.

[3]葛翠茹.略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8):153―155.

[4]杨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10(5):65―66.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32党的理论传播者是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期待,而现阶段党的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思想引领者的角色内涵。本文将结合同志系列讲话的精神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一角色建设做出诠释。

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观

信念是基于一定认知基础上对某种理论、思想或者学说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行动的向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系列讲话中的主线,是以为首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誓。同志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矛盾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背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纯粹地实行改革,最终只会让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向绝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积极探索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同志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用历史的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同志指出: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复兴之路。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和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在党的十闭幕式上奏响的本世纪最强音。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对既有理论和实践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质疑全面改革开放,强烈抨击和痛斥资本主义,简单地以全民民主和人民定义社会主义,为隐形的“社会主义”辩护;也有人主张全盘西化,鼓吹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照抄西方国家的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议会制度。在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将何去何从?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对于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这关系到党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首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源自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现有的伟大实践。同志深情地认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改革开放30多年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基础。

其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要清醒认识困难,同时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同志指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发展道路上而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会很大、很严峻,要实现己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而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而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要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关键是要增强克服困难的本领和技能。而本领的增强有赖于学习,正如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引领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的传播者,应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引领者。

(一)强基固本,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上的夯实是信念坚定的基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提升理论水平,完善理论武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所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必不可少。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本质,领会经典著作内在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正如同志所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除了研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还需结合中国实际,研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文献。信念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大量的社会实践;信念一旦形成,又能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学习,在这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更加坚定了信念。

(二)廓清迷雾,树立科学思维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进而滋生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思潮,要在多元的信息社会中廓清迷雾,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是个体行动的先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引领者,科学思维方式必不可少。同志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立足于现阶段国情,正确认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树立战略全局思维。战略全局思维要求站得高、看得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当前党和国家最具战略性的大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关系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方向问题上,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树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即学会用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立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正如同志所指:“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第三,树立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两点论,即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要看到这么多年发展积累的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也要看到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

第四,树立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同志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时,提出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引领者,只有具有创新思维,不断创新传播的手段,传播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

(三)以情感人,用真情引导学生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应该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子君,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引导,光靠慷慨激扬的文字是行不通的。它与文字、与话语、与行动密切相联。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注入情感的因素,学会用真情、真心、真诚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情感人,从而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