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税收征收方式十篇税收征收方式十篇

税收征收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0:54

税收征收方式篇1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从量定额;从价定率;优劣

资源税,是指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应税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因资源形成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所征收的一种税。[1]从资源税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得出征收资源税的目的在于三个方面:(一)调节级差收入;(二)实现作为税收的功能;(三)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资源税从计征方式上划分可以分为从量税与从价税。这两种征税方式的课税标准不同:从量计征,规定开采应税产品用于销售的,按应税产品的销售量计征;开采应税产品自用的,按开采量计征;从价计征,意味着资源税征税将与资源储量消耗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挂钩。[2]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资源税应选择哪种征收方式,关键是要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权衡,看谁能够更好地达到资源税征收的目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从量税在抑制资源性产品产量的作用方面比从价税的效果更突出,但是从价税在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更能保证税收收入。[3]

1.充分调整级差收入

级差收入,是指同一种资源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内部结构和成分不同,而导致的开采者或生产者所获取的收益在数量上的差异,即调整由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收入。资源开采者的收入取决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两个因素,销售数量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可采数量和需求是一定的。因此,资源销售价格是开采者收入的最终决定因素,也是级差收入的体现形式。

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近几年来,矿产品价格迅猛上涨,矿山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使得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从量定额征收只与数量有直接关系,税收不与资源市场价格挂钩。[4]价格上涨,税额不增,价格下降,税额不减,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也会呈上升趋势。[5]

从价定率的征收方式,将资源税收入与企业获得的级差收入内在地联系起来。在价格上涨,资源开采企业获得的级差收入增加时,应缴的资源税也相应增加,价格下跌,资源开采企业获得的级差收入减少时,应缴的资源税也相应减少,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所有者权益难以保障,企业负担不均衡,采富弃贫等问题。

2.实现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资源税作为一种税收,必须能够实现税收的职能和作用,税收的职能和作用是税收职能本质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税收具有以下三种重要的基本职能: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和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三个职能。[6]

2.1.组织财政收入

资源税按税收收入的分配权限来划分属于共享税,共享税是指税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或按法定方式分享的税收。其中资源税税收除海上石油属中央财政收入外,其余作为地方收入,归地方所有。

从量计征依据的是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割断了资源税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其税额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资源产品,尤其是对优质价高产品价格的变化,资源品的增值无法在国家税收收入中体现,即税率、应纳税额与价格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其调节功能。[7]

资源品价格已经高涨,并且在长期来看,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会保持上涨的趋势,从价定率的征收方式很明显地会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2.2.调节社会经济

资源开采企业负担资源税的能力与资源的价格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下,资源价格水平越高,企业负担能力越强,资源价格水平越低,企业负担能力越弱。与从量计征方式相比,从价计征使得资源税负担能够根据企业实际负担能力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负重减税,负轻加税”,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利润受市场需求降低的影响而减少,同时企业需缴纳的资源税数量也相应减少,这样企业就会得到一定的喘息机会,来应对危机;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资源税税额相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数量,也就一定程度上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企业也不会因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无节制地增加资源品供给,使市场稳定、有序地运行。

2.3.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从征收管理的角度看,从量定额征收征管相对简单,从价定率相对复杂,风险大一些。但是税制改革后,各级税务部门一直在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征收管理。况且目前主体税种都是从价征收,从量定额改为从价定率后,即使出现一些征管漏洞,其风险也应该是可控的。

在资源税从量计征的征收方式下,由于资源税归属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往往在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时,要求调高税额,资源开采企业则极力反对。在价格下跌或资源开采条件恶化时,纳税人要求调低税额,地方政府则持不同意见。资源税的主管部门不得不经常处于双方利益博弈的中心,陷于税额调整的纷争之中;改为从价定率后,由于税额随着价格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博弈双方要求调整税率的动力,有利于资源税主管部门从调整资源税税额的利益博弈中解脱出来。

3.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税收征收方式篇2

论文摘要:通过与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与税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措施。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末产生以来发展得十分迅速,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主体税种,它的地位反映了一个国家税制体系的先进程度,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制定、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进行了变更和调整。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公平财富分配,和维护经济的宏观稳定做出的各种应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将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与我国自身条件相结合,逐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

二、国外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及特点(以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例)

(一)税收优惠与费用扣除方面

1、重视家庭因素。以比利时为例,在其税法中的劳务所得方面规定了与“助手配偶”配额和婚姻份额,以减轻家庭生计主要维持者的税收负担有关的内容。个体经营者如果得到配偶的帮助,可将其净所得中的一部分分给其配偶;如果其中一方的劳务所得低于双方劳务所得总额的30%,即可享有婚姻份额。分配的金额为净劳务所得总额减去享有婚姻份额的一方配偶自有所得后的金额的30%,但这一分配额不能超过8160欧元。

2、引用生计扣除。以法国为例,根据纳税人的家庭情况给予一些特定的附加减免和优惠,体现了税法对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的照顾。在不动产应纳税所得中,法国个人所得税规定根据纳税人负担的被抚养者的多少适当增加扣除额:受抚养者每增加一个,扣除额可增加340欧元,所以纳税人抚养的子女越多,享有的免税额就越大。而且,照料子女的费用可以从净所得的总额中予以扣除。

(二)税收征管方式方面

双向申报制度。以美国为例,为保证个人所得税制度高效运行,美国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征管体制,其核心是广泛推行严密的双向申报制度。一方面,要求支付个人收入的雇主必须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另一方面,与代扣制度相对应的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人应在纳税年度开始,首先就本年度总所得的估算情况进行申报并按估算额分4次预缴税款,纳税年度终了后,再按实际所得向税务机关提交正式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对税款进行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与费用扣除方面

1、以个人为纳税单位,不考虑家庭因素,没有对生计费用进行扣除。如婚否、子女等家庭状况等,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由一对独生子女夫妇组建的家庭中,夫妇两人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小孩。这种“421”家庭模式致使家庭的主要生计维持者的经济负担相当沉重。

2、扣除标准没有体现地区弹性。我国城镇居民的实际收支水平状况在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要费用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总体水平。如果不提高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费用扣除标准,就会产生对发达地区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必需费用进行征税的不合理现象。

(二)税收征管方式方面

没有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监督、检查机制。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偷逃税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没有建立起对个人所得的监督、检查机制。在目前现金交易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无法通过银行对个人收入进行有效的稽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个人收入申报和财产登记制度在我国也没有得到广泛推行,纳税申报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此外,现行税收征管法没有赋予税务机关足够的执法权限,法律手段弱化,对偷逃税打击不力。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建议

(一)税收优惠与费用扣除方面

1、加强对家庭因素的重视。采用个人独立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普遍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个税费用扣除方面,可以建立家庭扣除标准,这种按家庭为单位进行税前扣除的方式是得到事实证明的一种比较合理和有效率的方式。

2、实行生计扣除。生计扣除是个人所得税的核心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效益问题。如从我国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出发,对抚养独生子女给予一定的扣除额,对于子女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纳税人也可以给予较多生计费用的扣除。

3、费用扣除体现地区弹性。允许不同地区在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基准条件下作出一定幅度内的调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人均收入、物价水平等进行扣除费用的调整。

(二)税收征管方式方面

1、构建个人所得税税源信息管理系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基础,建立一个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码制度,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纳税人的所有收入都与这个识别号挂钩,并与社会保障号码相一致,便于征税机关收集纳税人的收入信息。进一步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纳税人去银行存款时必须出示纳税人识别号。立法机关加强第三方税源信息报告制度的构建,以保障我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的实行。

2、完善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可以通过网上申报或邮寄申报。在纳税人所在单位扣缴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应税收入申报制度,使自行申报与原单位扣缴相互弥补。

3、推行税务制度。推行税务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消除或降低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另一方面,它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发挥了纽带作用,把税收政策和税收常识及时传递给纳税人,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税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税务了解个人所得税征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征管方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税制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结构以及征管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因此,个税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工作。种种问题必须全盘考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设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税收征收方式篇3

一、税款核定征收方式随《征管法》发展不断完善

税款征收方式随着《征管法》的发展完善,历经了几度变化,同样显现为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1、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的《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税款征收方式,由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规的规定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便于征收管理的原则,具体确定。主要方式有: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以及、代扣、代缴。

2、1993年8月四日起施行的原《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查帐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以及其他方式征收税款。由于原《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截然不同于《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人”,已上升为税收法律关系中介于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殊主体。因此,原《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就不再把“、代扣、代缴”作为点名列举的税款征收方式。原《税收征管法》增加了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核定应纳税额对象的规定;原《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增加了第三十五条核定应纳税额方法的规定。

3、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税务机关根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确定税款征收的方式。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没有点名列举税款征收方式,但不列也可自明。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的实质就是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第五十七条又分别对原《税收征管法》和原《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核定应纳税额的条款作了较大修改。几度变化,几度完善,现行税款征收方式得以基本定型,税款核定征收方式也真正成为与税款查账征收方式并驾齐驱的税款征收重要方式。

二、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在征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充分体现了国家税收的强制性。依据税法,税务机关有权对《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的对象,采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税额缴纳税款。否则,税务机关就可以按照税法规定采取相应的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纳税人如对税务机关依据税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应当提供相关证据,并经税务机关认定后,方可调整应纳税额。具有强制性的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对促使纳税人严格遵守建立、使用、保管账簿和凭证等规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税款征收方式是构成税款征收制度和程序的基本要素,税款征收制度和程序是税务征管的核心环节。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尽管存在相对合理的局限性,但仍不失是税务机关唯一可采取,并唯一能解决由于纳税人的原因导致难以查账征收税款等情形的根本合法措施。

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在税收征管、税款征收工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税款核定征收方式以《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核定应纳税额的条款为行政执法依据,具有法律、行政法规等级的法律效力。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执法规范。但这执法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却是令人堪忧的。对法律、行政法规的明文规定若视而不见,与执法规范背道而驰之举反颇有市场。

笔者认为,为了加强税收征管,创新或引入一些制度、办法是无可非议的,制度、办法存有某些问题也未尚不可。但这些制度、办法如与法律、行政法规截然相抵触,弱化、软化国家税收的强制性,动摇税款核定征收方式在税务征管、税款征收工作中的地位,那么,不仅其合法性应受到质疑,而且也是税务机关依法治税、规范执法的基本原则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三、完善税款核定征收方式是征管实践的迫切要求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省局、市局对税款核定征收方式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参数定税在个体工商户中的应用就是有力的说明。但是,税款核定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至今还是不完善的。这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仅遏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与之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已经给税务机关的税务征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为此,《税收征管法》特别新增了“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条款。税款核定征收方式的尽快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尽快完善,确实已成为税务机关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形式问题

目前,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的规定还是不系统不全面的,已由国家税务总局作出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的主要规定有:

1、1997年6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7]101号文印发的《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为单一经济类型的办法。

2、2000年2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0]38号文印发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此办法为单一税种的办法。

显然,这两个《办法》的制定早于《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其中许多内容势必要作大的修改。还有两个《办法》也只是一个经济类型和一个税种的办法,根本无法涵盖核定应纳税额的所有对象。核定应纳税额有七类对象,每类对象都涉及着不同的经济类型、不同的税种。不同的经济类型或不同的税种,又都分别涉及着不同的核定应纳税额对象、不同税种或不同的核定应纳税额对象、不同的经济类型。全复盖核定应纳税额的所有对象,这是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完善的基本标志。如何从这纵横交叉、错综复杂的态势中选择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形式,确实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的规定,不应选择按经济类型、税种分别规定的形式,而应首选按各类核定应纳税额对象分别规定的形式,即按纳税人特定情形分别规定的形式。这不仅是因为经济类型、税种繁多,根本无法一一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而且是因为纳税人的特定情形,不只是核定应纳税额对象分类的依据,更决定着核定每类对象的应纳税额必然要分别采用特定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按纳税人的特定情形分别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其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

要全复盖核定应纳税额的所有对象,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的规定,按各类核定应纳税额对象分别规定,是比按经济类型、税种分别规定更为科学的形式。

(二)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步骤问题

《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施行后,由于作了重大修改的缘故,留待国家税务总局必须制定的具体办法等为数众多,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制定完毕。法律、行政法规已予明确,相关具体办法等尚待制定的时期,是有法必依人人皆知,面对实际无法操作的时期,是基层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不执法不行,执法法不行”的“执法尴尬期”。核定应纳税额也正处于这两难境地之中。正视客观现实,完善核定应纳税额具体程序和方法规定的步骤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税收征收方式篇4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根本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收入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不足l7万元,1985年突破l亿元,1989年突破l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达到660亿元,为我国所有税种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的税制设计本身和征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正严重阻碍着其功能的更大发挥,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一、目标功能定位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是指一国个人所得税在某一时期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这是设计和改革个人所得税的首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有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两大功能,因此,一国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又有三种选择:

(1)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只对少数高收入者进行特殊调节;(2)以聚集财政收入为主,对大多数人进行普遍调节;(3)同时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进行调节。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争论正好形成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日益增大的gdp、gnp总额和个人所得在gnp最终分配中份额的不断上升,表明_『居民个人的纳税能力日益增强,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应在解决财政困难,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中更有作为;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又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必须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第一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规定较高的起征点,这便相应降低了高收入者的应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从而将弱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收人总额减少,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反而会加速贫富分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社会保障税税负的手段解决问题,则由于社会保障税的普遍征收和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必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这比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碍公平,这一切正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因为目标功能定位瞄准高收入阶层,以公平收入分配为目标,便过分强调区别对待,为此选择了分类征收模式。将个人收入划分为l1个类别,设计了税负不同、形式各异、扣除有别的税率进行征收,结果使税制异常复杂,加之征管基础制度不完善,征管难以适应,避税漏洞大开,偷逃行为轻易得逞,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最主要的负担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却游离在征管之外。而按第二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要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略高于贫困线的低收入者课税,而对高收入者难以有效调节,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促使一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既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又使大量高收入者负担的税款大量流失,聚集财政收入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目标功能定位只能以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为双重目标,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进行调节。

二、征收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综合征收模式和混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就是将各类所得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种,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征收。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多个税种的简单集合,因而征收模式简便,易管,也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但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不仅不同项目间税负不平,而且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或少纳税,而使应税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但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易使纳税人改变所得项目名称,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逃避税收。还因为采用该模式,一般项目只能采用比例税率,而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存在明显的累退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应因为实行分项征收模式,上述问题非常严重。

综合征收模式就是汇集和综合全部所得,统一适用同一种超额累计税率表进行的征收方法。这种模式能较好的贯彻量能负担的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收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比较合理,因而较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需要年终汇算清缴,必须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这无疑提高了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看,这种模式只能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混合征收模式就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所得,对一部分分类征收,对另一部分综合征收,即

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如果综合分类范围的划分和结合搞得好,就能集中分类模式和综合模式的优点,摒除两者缺陷,达到简便、易管、公平征收的目的。一般说来较优的结合是:大综合,小分类,经常性、经营性所得综合,非经常性、非经营性所得分类;相同性质的所得综合,不同性质的所得分类;计算简便的综合,计算复杂的分类。很显然,现阶段,混合征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这么一个规律:分类征收模式只是与单一居民收入和低水平的征管相适应的征收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综合征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要求,而混合征收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从分类征收走向综合征收的必然过渡。

三、税率设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是该税种目标功能要求的最集中表现,税率形式又决定于征收模式的选择,同时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档次、级距的设计既不得不考虑与国际接轨,又不能脱离我国家庭观念强,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的实际,而覆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其最高税率又不能不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衔接。

我国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模式的选择决定厂其税率形式在总体上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综合征收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征收项目适用比例税率。合理的比例税率,应在不进行费用扣除的情况下,按超额累进税率的实际平均税率设计。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应以家庭为基础申报单位,遵循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宽税基,低税率,大级距,少级次”改革的思路,将我国居民按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五个层次,分别按规定税率超额累进征收。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调节目标功能的要求,对低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部分确定零税率,既为对低收入家庭的免征,又为其他各家庭的扣除标准、对高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收入的部分以5%的税率征收;对高于较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10%的税率征收,对高于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20%税率征收,对高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35%税率征收。这种设计因各类家庭的划分标准必然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各档次税率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因而既能适应经济变化又能稳定负担政策。

四、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征收管理既是其正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切合实际的征收模式选择,合理的税率设计的结果,也是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充分发挥征收模式优势,正确贯彻税率所体现的负担政策的保证条件。因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个人所得税既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无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45%来自工薪所得,而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却游离在征管之外,又使大量收入流失(同一资料还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税款不足应征税款的1/2)。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征管办法对个人收入的隐性化、非货币化、现金交易、私下交易束手无策,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难以掌握,扣缴制度无从落实,二是没有明确的自行申报制度,难以进行税源监控。为此必须: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即“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税务编码。个人从事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活动,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均在此编码下反映,这些信息应能从社会方方面面汇集到税收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迅速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

2.强行推行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同时,将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工资外发放的各种补贴、津贴、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各种福利,必须折价计人工资表中,以使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透明化”。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结合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存款,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实行登记制度,以使纳税人的各项财产收入“显性化”,以防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割而偷税。

(二)建立科学的预扣预缴税款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为避免年终汇算清缴时退税面过大,应对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如对工薪所得可按目前的征管方法按月预扣预缴,对经营所得以当期实际应缴税款数或上年实际数按月或按季预缴,

劳务报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以其收入总额按一定的预扣率按次预扣预缴。总之,应在堵塞偷逃漏洞的同时,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三)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制度是关系综合征收或混合征收成败的重要条件。所谓双向申报制度,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考虑到我国现有征管能力还不能接受所有的纳税人申报,应规定只有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才必须申报,但所有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不仅申报应扣税额,还应申报与纳税人相关的其他主要资料信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这种交叉稽核制度的关键应在于支付者。

(四)重点稽查,加大处罚

税收征收方式篇5

【关键词】税额核定;核定征收;查账征收

一、税额核定的概念

(1)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关系。查账征收是指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审查核实后,由纳税人缴纳税款的一种税款征收方式。核定征收是查账征收的补充,也一种税款征收方式。只不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没有这一规定,其意图是在常态下,不允许税务机关以核定税额的办法设定为纳税人设定纳税义务。但在部门规章层面,例如2000年国税总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并且规定:“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以及其他合理的办法”。核定征收属于简单易行的征税方法,其他的还有如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等。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下位法应当及时进行调整。(2)税额核定与核定征收的关系。如上所述,核定征收是一种税收征收方式。税额核定则是为税务机关的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就如同纳税调整一样,当纳纳税人没有如期申报,或者申报不实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核定税额,并限期纳税人缴纳。所以,核定征收与查账征收一样,是税收征纳的正常形态,税额核定则是税收征管的一种特殊状态。在申报纳税方式下,如果纳税人已经如实申报纳税,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税收核定。只有在申报不实或未办理申报时,税务机关才能启动税收核定程序,确认已发生税收的具体数额、缴纳期限和地点等。税额核定不以纳税义务发生为前置程序,而是以不申报为前置程序。

二、税额核定的性质

(1)税额核定是一种纳税税额确认行为。根据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独立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只要税收构成要件完备,纳税义务便自动发生,不需要等待税务行政机关的确认。可见,税收核定不是创设纳税义务,税额核定只是一种事后的确认行为,也就是说在不能够查明事实的情况下,税额核定才起作用。(2)税额核定是一种具体的税务行政行为。从立法层面来看,税收征管法一般是要求税务机关参照市场价格进行税额核定,并没有施加惩罚的意图,这是符合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可见,税收核定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是一种以确定应纳税额为主要目的的行政确认行为。税务处罚的是其前置程序,如延期纳税申报行为,而不是纳税义务本身。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能将两个程序混为一谈,或者在前置程序进行了处罚,再在后一程序进行重复处罚。

三、税额核定扩大化及其后果

(1)对所得税税额核定政策的滥用。如上所述,税额核定政策针对的是在税务稽查过程中发现的纳税人没有如期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现象,它并不是一种税收征收方式。虽然我国税收征管已经取消了核定征收方式,然而在规章层面却没有取消核定征收方式。所以,在操作层面有些地方税务部门出于税收简便的需要,不适当地把这一税收管理方式扩大为一种税收征收方式,即所谓的核定征收,因而地现实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2)核定征收方式的消极后果。一是不利于公平税负。税收负担的标准和比例应当建立在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使每个经济组织和个人能够履行税收责任和承担纳税义务。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盈利能力也会不同,如果简单地定额让贤收方式取代查账征收方式,用同一个所得率核定企业所得,并以此作为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依据,对于那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差的的企业显然是有失公平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企业,本来是可以免缴所得税的,一旦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即根据销售收入或者经营成本支出核定所得,很可能会出现实际亏损却被核定为盈利的情况出现。二是违背了量能负担的原则。量能负担原则认为税收应在实质上实现税收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使所有的纳税人按照其实质纳税能力负担其应缴纳的税收额度。就所得税而言,所得多的说明负税能力强,应规定较重的税收负担;凡所得少的,说明负税能力弱,应规定较轻的税收负担或者不纳税。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适用20%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就是这量能负担原则的体现。但是,小型微利企业这一优惠政策是以查账征收为前提的,一旦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小规模企业将不可能再享受到这一税收优惠。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有60条,其中有12条是有关有关所得优惠政策的规定。税收优惠在所得税法体系政策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目前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可以看出,政策目标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重视环境保护,采用低炭生产方式。这些政策都是以企业会计核算为基础的,自然不适用于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因此,在核定征收方式下,税收优惠政策的效用得不到发挥,国家税收的宏观调控效果将大打折扣。四是不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现代税收是以完善的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是有决策价值的。纳税人出于纳税申报的需要,通过对收入和成本的核算,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并予以改进,从而帮助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五是不利于会计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会计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税收制度对推动会计发展功不可没。美国有会计学家曾经指出,如果不是出于纳税的的需要,中小型企业根本就不需要会计核算。税收可以促成会计产业链的形成,首先从源头上讲,纳税需要会计核算;其次,缺乏会计核算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专业会计师代为记账,从而推动了会计中介的发展;纳税鉴定,又可以催生会计服务市场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不适当地扩大核定征收方式,势必会鼓励纳税人放弃会计市场,从而会打击会计中介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会计产业链的形成。六是限制了税收征管机制的作用。对于小规模企业纳税人而言,如果大面积地用核定征收方式取代查账征收方式,纳税人出于降低采购成本的动机,在采购商品的时候,可能会有意识地放弃索取采购发票,因为发票作为扣税凭证的角色不复存在。上游采购商放弃索取采购发票,会导致下游销售商收入记录不实,从而为偷漏税创造了条件。发票链条的中断,形成一个征管漏洞,致使大量的中间环节的税收流失。七是加大了纳税人风险。在税额核定征收方式,地方税务机关获取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税务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政策工具,有可能会基于征罚的目的,对纳税作出从高核定税额的决定,从而加大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涉税风险。

四、结语

税额核定本来只是一种税务行政行为,与核定征收方式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在具体税务行政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二者的区别,将会导致税额核定扩大化为核定征收方式的后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也有一些纳税人也更愿意接受核定征收方式,因为该种方式征收简单,既不需要建账建制,又省去了聘任会计人员的工资成本,只要按照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税收定额完税,便会一了百了,不需要承担任何税收风险,还可以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督。为此,关键是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这一思想基础,例如适当地提高核定税额的水平,至少不低于建账建制纳税人的负担水平,督促其建账建制,为查账征收创造条件。此外,具体税务行政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研究,吃透政策精神,帮助纳税人组织会计核算,积极推动查账征收方式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志军.征收方式简单化所带来的诸多影响[J].审计与理财.2010(11)

税收征收方式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模式;税源监控;税收稽查;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47-02

英国经济学家科尔贝曾经将征税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认为征税就像是从鹅的身上拔毛,既要拔更多的鹅毛,还要让鹅的叫声小。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选择合理的税收征管模式的重要性。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变革,但在实践中仍暴露出某些不尽完善的地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就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法体系还不完善,执法行为不易规范

目前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还未设立《税收基本法》,在具体的税种法律规定中,能称得上法律的寥寥无几,大部分税种都是以“暂行条例”颁布,而且相应的规章也不完善。由于我国税收法规不完善,有随意性,弹性大,征纳双方在税收法规认识上就会产生偏差,对同一项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谁对谁错法规有时又不明确,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易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征纳矛盾。

(二)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新征管模式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但由于税收基础工作覆盖面较广,数据采集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不能满足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一是税收征管软件科技含量仍不高,兼容性比较差,不能满足各管理层次的需要。二是税务机构内部的统一信息平台未建立。由于国税、地税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难以全面开展,共享度低。此外,税务机关与财政、工商、银行等政府管理机关信息横向联网的税源监控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监控税源动态变化。

(三)税收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征管模式将纳税服务放在基础地位,但在实践中纳税服务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树立起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税务机关“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及评价机制也不完善,难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三是在税收中介服务方面,我国税务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税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突出,税务的中立性尚未真正体现出来。

(四)税收征管成本高,税收征管效率低

由于税收征管运行机制不畅,税收征管效率偏低,纳税人对税法遵从度较低,再加上税务机构臃肿,人员数量庞大,税收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从而造成了当前税收征管成本偏高。

我国目前的税收征收成本过高既有税制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因,又有征管方面的原因。从税收征管方面看,一是税务机构设置不规范、不科学,硬件设施贪大求全;二是税收稽面轻质,技术手段落后;三是税收征管中缺乏部门之间有效的衔接协调,重复工作过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税收征收成本。此外,过高税收征管成本不仅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也间接地加大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五)税源监控不力,征管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税源在分布和来源上的可变性大大增加,税源失控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税源监控不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管理职能弱化。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监控职责分工不是十分明确,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另外,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问题仍存在,出现大量漏征漏管户的现象,因此税收流失必然存在。二是税源监控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在“征、管、查”管理模式下,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税、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税源失控。三是税收执法不规范,税法的威慑力减弱。税务机关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处罚力度不够,是税源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稽查体系不科学,稽查力度不够。

目前实行的是两级稽查体系,即:征收单位的日常稽查与稽查局专业稽查并存。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征收单位经常与所辖纳税人打交道,碍于人情、关系等方面原因,应查不查、查而不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稽查力度上不去;二是征收单位和稽查局都有稽查任务,导致对纳税人的重复稽查;三是稽查的威慑作用末充分发挥,打击力度不够。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具体在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

二、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思路

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优化新征管模式要遵循科技与管理相结合,“管户”与“管事”相结合,模式基本内涵的同一性与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多样性、务实性相结合,模式的相对固定性与各地对既定模式具体操作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现行征管模式的完善应建立以下“四个体系”。

(一)建立规范的税收法律体系

实施规范的税收征管具体措施有:一是尽快制定和颁布适合我国情况的税收基本法,作为我国税收工作的根本大法。税收基本法应对税收立法权与管理权划分、税收权利与义务、税务机构、征税程序规则、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税务行政复议与税务行政诉讼,以及各单行税法要素组合的协调关系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以规范税收行为。二是税收法律的规定应当严密、简洁、规范,以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法律规定。另外,规范税收执法税收执法的规范化也是优化税收征管,保障依法治税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

(二)建立良好的办税服务体系

要淡化办税服务厅作为办税服务的主阵地的功能,具体是着力构建多元化纳税申报和多渠道办税体系。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提高电子申报、电话申报、持卡纳税等方便快捷的申报纳税方式的比重,使有条件的业户足不出户就能履行纳税义务,从根本上解决征收期办税服务厅排队等待的问题,降低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奉行成本。此外,在开发税收征管软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的实际情况,以避免脱离实际重复开发,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从而影响到办税效率等问题。

(三)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体系

要实现征管信息采集、传递、反馈与共享的目标效能,全面加强税收征管,总体上的要求是抓好户籍监控、发票监控、稽查监控、日常巡查监控管理,建立健全税源监控体系。采取“上户管理”、“坐厅管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征管,直接监控与间接监控相结合。其次,应充分利用新征管法对部门协力治税作出明确的法律规范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制度,逐步实现外部电脑联网,从根本上解决漏征漏管户较多,偷税骗税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再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模式”和“乡镇模式”。对“城市模式”,宜采取电脑监控管理为主、人工监控管理为辅的方式;而“乡镇模式”,则实施以人工监控管理为主,电脑监控管理为辅的方式。人机的主辅比重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只有强调人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间接信息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直接信息,实现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严格的税务稽查体系

着力健全稽查各项制度,真正实施严控管、重处罚,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大稽查及处罚力度,增强税收的威慑力,甚至可以考虑让稽查机构独立于国税、地税机构之外。在以信息化为支撑,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同时,实施规范稽查,取消税务稽查的收入任务指标,使税务稽查由“收入型”向“执法型”转变。

总之,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受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法制状况、税务人员素质和公民纳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好的税收征管模式,它既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及其所决定的税收制度相适应,又要充分考虑模式运行的实现条件和人为环境。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在不断的税务实践中慢慢积累征管经验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在改革中前进,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模式。

参考文献

[1]曾纪芬,肖刚.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适应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4,(8).

[2]朱亚鹏.强化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改革的核心[J].税务研究,2005,(7).

税收征收方式篇7

文章概述了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税务征管模式改革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征管模式改革的对策:首先,完善税法体系,使地方税收征管有法可依;其次,保持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独立性是“依法征税”的保障;再次,进一步推进合理的税务制度,提高地方税收征管效率;第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使税务人员切实掌握现代化征收手段;第五,将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与其信用机制联系起来。

【关键词】

地方税;税收征管;征管效率

一、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它又集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纳税服务、信息化等内容为一体。税收征管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定,既能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又起到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地方税征收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运用。地方税收征管的目标、原则和征管内容与税收征收管理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但地方税收征收管理又有其特点,在税收征管机构设置和征管范围上有其特色。我国地税税收征管体系是随着分税制改革形成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原有税务机构基础上,分设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机构,这标志着地方税收征管机构的独立成立。虽然在地方税收征管机构单独设立以后,国内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保障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我国税收收入从1993年的359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3202亿元,但现行地方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随着地方税收征管机构的单独设立,我国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急剧上升,税务机关人员几乎增长了一倍,相应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税收征管稽查费用也大幅增加。根据资料统计,1993年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约为3.12%,从1994年开始上升,1996年征收成本率约为4.74%,其后持续增长到5%―6%[1],与此同时,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也相应上升,原本可以在一个税务机关办理的纳税事项可能需要到两个税务机关才能完成,在增加纳税人纳税成本的同时对我国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我国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受地方政府影响较大。虽然从理论上当地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从地方实践来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现状要求各地的地方征收机关必须完成当地的税收增长任务,因此我国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税收收入增长长期高于GDp增长的不合理状况有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下的税收征管力度大幅增加所造成的。由于地方税收征管部门承受到财政巨大的税收收入任务压力,地方税收部门利用目前我国税制对国地税税款划分不仅合理的状况和国税部门或其他地区地税部门争抢税源也成为一些地区现存的重要问题。以营业税为例,在2009年改革之后,按照税法规定,建筑业纳税人分包之后不再承担代扣代缴营业税的义务,总承包商根据分包商开具的发票金额从应缴营业税款中进行扣除。但一些地区为了完成其税收收入任务,采取要求分包商提供实践中通常不需要提供的包括三大财务报表在内的含有许多苛刻条件的财务资料才允许分包商开具发票的方法以造成将税源留在本地并重复征税的现实,极大的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违反了依法征税的原则。

由于完成税收任务的需要,在实际征管过程中,地税部门可能会对纳税人的同一经营行为做出与国税部门完全不同的纳税要求或解释。以2009年改革后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例,对建筑业纳税人兼营营业税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其营业税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销售货物或者提供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交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由于新的税法规定纳税人建筑业兼营行为未分别核算的,分别由国税和地税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销售额或营业额。实践中常常就出现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认定征税范围时与国税产生政策解释上的差异,造成税收征管行为与税收立法意图脱节的现象,影响了税法的稳定,加大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当然,由于我国目前的地方税体系以小税种为主,税收种类较多,税源分散零散,涉税信息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地方税收征管的效率,造成税源流失状况,客观上加剧了纳税人实际税负的不公平现象。由于我国税收征管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目前一些地方税种在立法上就存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增加了税收的不公平。如我国的房产税与发达国家按照房产的评估价值征税不同,是按计税余值和租金收入征税,无法享受房地产增值带来的房产税增收的好处,不利于使地方财政收入的实现,2011年初在上海和重庆试点的对居民住宅征收房产税的政策也因为税收征管因素的考虑,未根据房产的评估价值征税,而是依据房产的市场价值。

二、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条件分析

首先,随着我国多年来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地方税收征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及时足额的完成年度财政预算收入的任务,就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国地方税收征管体制,加强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为减少偷税漏税,维护税收公平和实现财政收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迅速,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非税收,而是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费”,由于政府的收费项目未能像地方税种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客观上加重了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对我国地方税收征管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税收立法理念来看,逐步将土地出让金取消,代之以房产税等地方税种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地方税收的征管。

我国税收征管的思想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央税收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我国纳税人的税收意识也普遍提高,尤其是纳税人权利保护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从近几年“馒头税”、“房产加名税”等新闻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可以看出,税收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日益加强,而2011年5月26日我国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满月时网络提交意见超过23万条的现实提醒我国的税收立法机构和征管部门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在纳税人意识觉醒的时代,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更需要与时俱进,将纳税服务意识提到首要位置,意识到地方税收征管部门是受国家委托为纳税人纳税提供服务的部门,通过优良的纳税服务进一步推进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早在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就提出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征管模式正在逐渐变为现实。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地方税务机关征管的信息化进程加快,这既为我国各级地方税收征管部门提供了便利的征管条件,也为我国地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我国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仍然有部分人员遵循手工征管模式,而对现代化的信息征管方式了解不深,特别是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征管手段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成为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现实需要,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仅指税收征管硬件系统,更重要的是征收人员运用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从发达国家的地方税收征管的实践来看,首先,需要使地方税收征管有法可依。许多国家的税收法律中都特别重视划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力和义务,既要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顺利完成,这就需要在法律中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恰当的税收征纳关系进行界定。就我国目前地方税收征管实践来看,完善法律中对国税和地税部门各自的职责分工和自由裁量权是当务之急。当然,使地方税收征管有法可依的前提是培养地方税源,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税种。在我国目前税制体系仍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将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中,并重新对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整是重中之重,如若不在当今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为迅速但地方财政较大依靠“土地财政”的时候果断进行改革,未来的地方税收征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独立性是保障“依法征税”,避免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税务机关的首要前提。由于发达国家议会对政府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地方税种的独立的征税权力均是由地方议会税收立法所赋予的,通过代表纳税人权利的议会行使税收的监督权,保障了地方税收征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目前我国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独立性急待提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将目前地方税种主要由中央政府决定,地方政府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调整的现状改变为地方税种主要由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并由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地方税收管理部门实施,尽可能逐步弱化地方政府对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

另外,就与我国国情更为接近的日本来看,税务制度是保持其较少的税收征管人员完成较高的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日益复杂,通过精通会计和税收核算或者精通税收法律和相应税收业务的专业人士税收业务的开展,能提高纳税人纳税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由于我国目前税收专业人员仍部分存在良莠不齐,部分税收机构仍然与各级税收征管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通过税务制度立即解决各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现存问题并不现实。但随着目前我国税务师事务所的发展,尤其是国内2所5a级税务师事务所的挂牌,及国内税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推进合理的税务制度提高地方税收征管效率,有效降低我国地方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人成本是未来改革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必由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税收征管体系较有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化的征管手段。由于这些国家一般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税收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将纳税人的经营活动、信用评价等信息纳入税收监控网络和实现税务部门与银行、社会保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了各个地方税收信息资料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有力的保障了地方税收征管目标的实现。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税收信息处理系统已经逐渐完善,但税收信息处理系统与银行、社会保险部门的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国税部门和地方税收征管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当然,地方税收征管部门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要真正实现我国地方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就要求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使税务人员切实掌握现代化征收手段,才能真正起到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征管成本和纳税人纳税成本的作用。

在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税务检查是各国保障地方税收征管效率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地方税收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纳税评估。随着我国目前各地方税收管理部门对纳税人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数据资料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状况的准确评估,我国地方税务管理部门税收检查对象的选取标准和税收检查制度也日益完善,税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税务检查和取证的意识也深入人心。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电子技术准确的获取和保存证据也成为地方税务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只有不断提高税务检查的效率,才能对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促进地方税收征管任务的圆满完成。

完善的信用机制是发达国家有效保障地方税收征管效率的前提基础。我国目前许多地方税务管理部门虽然通过公布欠税人名单等方式促进地方税收征管,但尚未与纳税人信用制度联系。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对债务信用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一旦公民出现信用违约情况很难继续获得银行贷款。要完善我国的地方税收征管体系,提高征管效率,就应该将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与其信用机制联系起来,通过加大其融资等财务风险进一步推进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注释】

[1]李传永.对重构我国中央和地方税制体系的思考[J].财经论丛,1998(1).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地方税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徐正云.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地方税征管体系[J].涉外税务,2007.10.

[3]陈巍.完善地税系统税源管理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李明辉.论我国确立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5]李传永.对重构我国中央和地方税制体系的思考[J].财经论丛,1998.1.

税收征收方式篇8

关键词:消费税;价外税;价内税;征税环节

一、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现状

消费税是对消费品按消费流转额征收的一种商品税,其征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征收消费税的国家均是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把消费税作为贯彻国家消费政策、引导消费结构的特别手段。同样,我国现行消费税也是只选取部分商品即14类商品进行征收。

二、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税范围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行的消费税于2006年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征税对象限定在一些特殊消费品、奢侈品、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消费品上,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特殊消费品的范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一些商品过去认为是高档消费品现如今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1]而另一方面尚有一些高档消费品和严重危害环境的特殊消费品却并未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造成消费税的缺位现象。

(二)税率设计不科学消费税仅仅对部分而不是全部商品征税,因此其最主要功能应是调整消费和产业结构、引导消费方向,而非及时、足额地保证政府的收入,而税率不合理将会导致税收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弱化。

(三)价内计税方式不合理。现行的消费税计税方式属于价内税计税方式,是一种隐蔽的计税方式,将消费税作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包括在价格以内。在消费税征收比例税率的情况下,消费税额是直接根据商品的价格与消费税率的乘积得到。在价内计税的方式下,消费税还将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构成征收增值税的税基,使得部分商品的增值税是以包含消费税的税基征收的,从而带来消费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税。

(四)价税合并征收不透明。即使是价外税计税方式,但税收仍缺乏透明度。现行的增值税是按照价外税计税方式征收的,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不得向消费者个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意味着消费者个人在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时只能取得价格和增值税合并为一个金额的普通发票,由于发票上没有税率和税额,因此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承担增值税以及承担的税额有多少,缺乏透明度。至于消费税,由于采用价内计税方式,发票上并未有税率和税额的信息,掩盖了消费税的价格信号,彻底丧失了调节消费行为、引导健康消费的功能,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作为负税人对税收的知情权。

(五)征收环节有缺陷。现行消费税采用单一环节征收制度,多集中在企业生产或进口环节征税,仅有珠宝玉石改在零售环节征税以及烟草行业在批发环节额外加征5%的消费税。征税环节集中在生产或进口环节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幅减少纳税人数量、降低政府的征税成本,但批发、零售等流转环节征税的缺失在客观上为纳税人企业通过改变经营方式偷逃税款带来了机会,导致政府消费税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调节功能弱化。

三、进一步完善消费税的对策

(一)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鉴于消费税征收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应及时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首先应取消对部分消费品的征税。其次,应尽快将一些高档用品和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

(二)科学设计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消费税的立法本意以达到经济调节功能的最佳效果,税率过高就会抑制生产,影响经济的发展,而税率过低,又不能起到调节消费行为的作用。首先应对个别消费品的税率进行下调。其次,针对卷烟、成品油、鞭炮焰火和实木家具等造成身体损害、环境污染以及资源匮乏的消费品,政府应提高税率,课以重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限制其生产和消费的目的。

(三)将价内税计税方式改为价外税。尽管价内税和价外税只是两种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计税方式,但比较而言,价外税计税方式具有的优势一目了然。首先价外计税方式下,消费税的税率真正反映了产品的真实税负。其次,价外税计税方式下,消费税将从价格中单列出来,不构成增值税的税基,故仅对不含消费税的价格征收增值税将有效避免消费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税。

(四)征税时采用价税分离征收。在销售应税消费品时,应将不含税的价格和消费税额分别列示,实现价税分离,使得消费者清楚其负税人身份,知道自己所承担的税款金额,掌握政府的税收政策,了解政府的税收调节方向,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不仅如此,实行价税分离的意义还在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认清自己的纳税人身份,意识到公民纳税是一种正常行为,满足了纳税人的知情权,这对改善我国现在国民纳税意识淡薄的状况,提高国民的税法意识,促进我国税收法制建设都会有很大的帮助。[3]

(五)完善消费税的征收环节。政府应根据不同应税消费品的特征选择在不同环节征收消费税以利于税收的征收或者防止偷漏税。[4]将某些消费品的征税环节改至批发零售环节,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税款的流失。同时现行的消费税制下珠宝玉石在最终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的政策规定也表明将消费税改在零售环节征税并没有任何技术层面上的障碍,而且多年实施的珠宝玉石在零售环节征税的政策也为其他消费品改在零售环节征税提供了足够的经验支持以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海.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的设想[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90-94.

税收征收方式篇9

关键词:税收征管;征管模式;纳税信息;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23-02

2012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国际成功做法,不断开创税收征管改革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成本率高达5%―6%,而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美国只有0.6%,日本只有0.8%。因此,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介绍哈尔滨市地税局税收征管的现状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一、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现状

自2008年的机构改革之后,哈尔滨市地税局开展了强化“一户式”档案户籍管理,规范征管基础建设;推进信息管税;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哈尔滨市地税局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简要介绍一下其发展现状。

第一,税收征管流程管理。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采用的征收管理流程仍然是传统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传统的税收征管流程体系基本是从满足各征管环节职能需要的角度来划分、设计的。在税收的征收管理过程中,大家遵循的都是在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业务流程管理,以工作习惯作为税收执法的原则。征管流程管理追求对征管活动目标达成和质量、效率状态的控制,尤为突出对质量状态地控制。而目前的哈尔滨市地税局的整个税收征管流程只是机械地完成税收的征管任务,在质量控制方面基本上没有体现,同时在有些注重业务流程质量的项目上忽视了对征管质量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方面。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简单的公文处理开始,逐步应用到税收业务处理,建设现代化办税服务厅,构建市、县(区)二级广域网络,推广税收征管软件等系列管理软件,开展网上纳税服务;建立“一户式”纸质和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了征管档案;推行多元化申报、先申报后缴税的申报征收方式;出台《纳税人户籍管理办法》,规范了纳税人户籍管理。哈尔滨市地税局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工作方面向全局全方位、从单一的小规模手工模拟功能操作开始的,发展到现今的信息化三大体系,即面向纳税人的服务体系、面向内部的办公服务体系和同外部各部门协同办公体系。

第三,税收征管决策管理方面。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地税局在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准确定位、依法治税、科学管理、和谐服务”的新要求,结合全市地税工作实际,把深入落实省局“一条主线、三项任务”新时期治局思想、“巩固、扩展、提高”六字方针和十项重点工作的成果,体现在紧紧抓住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和更加突出强化管理这条主线、牢牢把握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上。“十二五”时期哈尔滨地税局税收预期:税收增幅不低于同期全市GDp增长速度;宏观税负率每年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至“十二五”末期达到6%以上;税收弹性保持在1.5左右;税收规模到“十二五”末期再翻一番。

第四,税收征管纳税监控方面。哈尔滨市地税局围绕省局确定的实现“三个最大限度”的目标和“强化管理、信息整合、执法监督”的工作方针,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进行全市稽查人员重组,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新的岗责体系。通过理顺管理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了“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有效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哈尔滨市地税局在1994年成立了稽查局,是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的直属机构,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同时兼具市局处室职能,主要负责全市稽查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和全市地方税收专项检查的组织和部署。

二、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的分析中就能看出哈尔滨市地税局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税收征管流程设计不合理。主要包括:一是流程设计原理不科学。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目前采取的税收征管模式仍然存在着传统的税收征管业务体系的制度,这种体系是面向职能的业务划分,导致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呈多点接触。二是存在大量的非增值活动,以职能为前提,使设计业务时产生一种倾向,即因管理需要调整业务活动时,总是不断累加,造成了很多无意义的核批环节。三是缺乏对税收征管风险的控制。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的税收征管流程设计过分强调效率和质量,从而忽视了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征管风险。

第二,税收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包括:一是领导干部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有些地税干部信息化意识不够强,仍未能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税收信息化观念还未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二是流程和数据层面质量不高,哈尔滨地税系统中现有系统业务流程模拟手工操作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当前的征管流程和岗责体系未能与税务管理模式形成良性互动和调节机制。

第三,税收征管决策系统不健全。主要包括:一是缺少科学的税收征管决策系统。哈尔滨市地税局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税收征管决策支持系统,缺少科学的税收征管决策系统的组织机构。二是税收征管决策的支持系统不完善。从目前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纳税征管决策系统的建设情况来看,数据管理和纳税服务系统建设还不完善,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还没有建设成型。

第四,纳税监控体系不完善。主要包括:一是税收征管监控力度不够。目前哈尔滨市地税局内设稽查局,负责税收征管的监控,但是税务稽查人员编制少、管理区域大、任务较繁重。同时,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二是纳税监控选案及监控工具缺乏科学性,税务稽查实施以选案为起点,传统稽查依赖人工选案,随意性较大。三是税源监控不到位。目前哈尔滨市地税局税务人员和办税地点相对集中,对税源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资料的静态信息上,税源的动态性变化无从监控。

三、提高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税收征管模式和流程

第一,建立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服务,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包括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和组织机构的优化(重组)。目前对哈尔滨地税系统的征管模式实施彻底的流程再造难度很大,实施征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改进则相对容易实现,同时也切合实际情况。建立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实质,就是根据税收业务和信息化内在规律,以流程为导向,对整个税收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简化优化。

第二,税收征管机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一是完善税收征管内部机制,在社会环境日益改善,纳税人素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撑逐步到位,流程化的税收征管业务日渐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面向流程的机构重组将使税收征管组织的整体架构趋向“简明化”。二是纳税服务机构的设立与创新,应该重点建设网上办税服务大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方便纳税人进行税务咨询和税收知识的查询。三是扩宽纳税服务渠道,建立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双轨模式,将一部分服务职能让注册税务师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完善纳税信息管理体系

第一,加快电子税收局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三大支撑体系,做好电子税收局的建设,应该着重建设三大支撑体系即技术支撑、外部支撑、管理支撑;二是构筑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要包括:信息网络(局域网、互联网、广域网)、信息装备(计算机软硬件和各种终端设备、数据仓库、安全防范)、应用信息系统(为税收管理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储存在各种媒体中的信息)、人员等。

第二,加强纳税信息系统的配套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硬件方面,主要是应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税收征管方面。目前,哈尔滨地税系统金税三期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加快金税三期工程的建设。二是在纳税信息系统的配套软件建设方面,主要是指服务人员的素质与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在众多影响税收征管的因素中,税务人员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良好的税务人员素质有利于保证征纳双方的沟通和信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

(三)健全税收征管决策系统

第一,实行顶层的税收征管决策。目前哈尔滨地税局根本就没有成型的顶层决策系统,因此应该顺应经济改革的大趋势,尽快建立起税收征管决策系统。应成立决策小组,小组成员可包括税务局的领导阶层,还应包括税务方面的特邀专家。该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税收政策变动、税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关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政策制度和相关的处理方法。

第二,完善管理层税收征管决策。主要包括:一是划定管理层税收征管决策的范围。二是建立信息系统。地方税务局的中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税收征收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税收征管决策,使决策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规范操作层税收征管决策。操作层的税收执法人员要加强执法方式和手段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才能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为使随机性因素造成的危机降低至最低水平,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和应对措施。因此,要对操作层的税收征管决策进行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构建现代纳税监控体系

第一,建立分税种监控体系。实现税种的精细化管理是纳税监控体系的一项重点,特别是对流转税、所得税及地方税种等主体税种,从税源的确定、监测、控制等方面采取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哈尔滨市地税征管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流转税纳税监控、财产税纳税监控、行为目的税纳税监控、所得税纳税监控和资源税纳税监控。此税种的划分依据是根据课税对象的属性不同。根据不同的税种建立分税种的监控体系,将具有同一性质的税种划分为一类,进行统一的纳税监控,这种监控方法有利于提高纳税监控的效率和科学性。

第二,完善分行业监控体系。实施不同行业的纳税监控并不是把所有的行业都分类进行纳税监控,而是选择税款征收难度较大,纳税监控艰难的行业建立有针对性的行业纳税监控体系。结合哈尔滨市的税收和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应该有必要对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城区房屋出租业及私营企业的纳税监控。

第三,构建现代稽查体系。哈尔滨市地税构建现代税收稽查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要建立科学、严密的稽查法律体系。“依法治税”体现到税务稽查中,应建立有关税务稽查的专门法规、制度和规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稽查业务等级体系。三是实现税务稽查技术现代化,从稽查方法和稽查手段两方面着手,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税务机关要尽快完善税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永刚.论我国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企业研究,2013,(4):153-154.

税收征收方式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探讨

一、引言

财税体制改革始终都是政府改革的重头戏,伴随着营改增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税收负担整体降低,并且使企业的税款抵扣链完整性提升,促使企业可以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自身的光和热。这从企业角度降低了税收负担状况。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迟迟并未落地实施,这使得我国从自然人角度看,税收负担仍然不轻。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依然采取分类的方式征收,对于不同类别的个人收入采用不同的计征模式进行课税,这种方式在征管的过程中难度不大,注重了征管难度和遵从成本,但是由于不同的人获取的总收入往往由不同类别的收入组成,这促使即使获得一样的收入,但是最终所交的个人所得税额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所得税的变革需要更加重视公平性。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

1.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慢慢转变为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作为我国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为分类征收的方式,这种方式从征管角度来看,操作较为容易,征税机关可以较为容易的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进行税款征收。同时,分征收的方式在过去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分类征管的方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征管效率。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国民收入途径也由较为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收入模式转变,那么分类征收方式的弊端便逐步凸显,拥有相同收入的人由于收入类型不同,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实质上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必然要经历将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方式转变的过程。

2.将个人所得税由大多数代扣代缴逐步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征缴模式

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式一般和各个国家的税收征管水平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回顾建国以后我国税务机关在征管管理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步转变了观念,转向服务型征收方式。而过去由于我国征管水平有限,在考虑征管成本的同时,也考虑了可操作性,便对工资薪金收入等类别的收入实行代扣代缴的征缴模式,赋予用人单位替员工代扣并缴纳其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和权利。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税务征管机关的征收管理工作量,提高了征管效率。但是伴随着个人所得税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代扣代缴方式为主的缴纳方式逐步暴露出其弊端。由于当前很多国民的工资收入只是其总收入的一小部分,很多人的收入构成包括了资本性收入、劳务收入等,这使得代扣代缴为主的征缴模式能实现对其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征税管理,而对其他收入却缺乏了相应的管理。这对收入内容主要为工资薪金的国民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当将个人所得税由大多数带口袋了逐步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征缴模式。

3.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针对不同类别的收入规定了一系列的免征额,在免征额内的收入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超过该额度的收入才征收个人所得税。至今为止,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针对工资薪金收入制定的免征额为3500元,这个额度自从制定10多年来再未提升,但是在这10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过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免征额,如今已经显得过低。这无疑给很多经济实力、收入状况较低的人群带来了一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提升整体国民的经济水平。因此,在下一次出现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中,有必要对免征额进行一定幅度的提升,这必然会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进行转变。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难点工作

1.提升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促进服务型征管模式的全国推广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从间接税领域来看,我国的税制设计以及趋向科学和有效。但是,在直接税领域,个人所得税暂时并未肩负起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因此,在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时,应当更加注重公平。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几个重难点问题,其中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难以和高水平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相适应,将成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步伐中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提升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逐步促进服务型征管模式的全国推广。首先,征管机关的征管模式应当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由过去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为纳税人解决在纳税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次,由于个人所得税涉及的纳税人数量众多,进行全面纳税检查是很难实现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进行税务稽查,通过科学筛选的方式选择稽查对象,并对被选定的稽查对象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符合纳税征管要求的纳税人,公布信用a级名单,对于在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偷漏税情况的纳税人进行通报,并根据其所涉金额和偷漏税原因性质,移送相应机关进行处理。

2.提高国民的征税意识,实现自觉进行自我申报纳税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就是将当前实行的分类征收改变为具有综合性质的税收制度。而这一重要改变,必然需要将现在主要实行的代扣代缴为主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国民的大力配合。因此,有必要提高国民的征税意识,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各项构成内容,并实现自觉进行申报纳税,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稳步实施。首先,可以通过社区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好处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且加强法制宣传,积极进行舆论影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自觉进行自我申报纳税。其次,对于非自由职业者可以由雇主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大型的税收宣传专题讲座等,并重点说明未按时进行自行申报纳税的后果。除此之外,在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对于未按时进行个人所得税的个人进行通报,并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这种事前宣传、事中事后控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的征收意识,并且实现征纳税双方的和谐有效实现税款的计算和征收工作。

3.提高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大力发展税务中介

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所有具有收入来源并能够纳税的人,因此在征纳税管理时涉及的数量巨大,若未匹配相应的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必然导致税收制度无法有效实行。同时,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自然人,并非所有人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式具有详细了解,因此还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税务中介机构的配合和发展。因此,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提高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并且大力发展税务服务中介将成为重难点工作内容之一。首先,征税机关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纳税人信息处理平台,纳税人可以直接通过该平台实现电子报税,减少人工成本和纳税的遵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其次,应当大力发展税务中介在个人所得税税款计算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大范围实现税务中介纳税人进行税款缴纳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税务中介在税款征收过程中的地位,还可以减少因个人申报带来的税款计算错误,提高征纳税效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制结构的调整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公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所得税改革作为未来我国税制改革过程中的重头戏,对于提高国民纳税意识、促进直接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志伟,吴化斌,周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宏观福利分析[J].管理世界,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