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2:09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1

一、“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导读课”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推荐阅读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推进课”的目标主要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再给予方法的指导,保持阅读热情,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而“汇报交流分享n”的主要教学目标则在于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让它与学生的生命发生碰撞,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带给学生启迪。

二、“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分享,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从内容、情节等方面入手。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提升。“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叙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2)交流书中人物,概括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品味触动心灵的语言或情节;(5)交流读书体会以及读后感想等。

三、“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原则

1.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

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例如,《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它的序言,初中、高中教材中也有选编的内容。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年龄特点、年级段特点,确定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把小学生阅读交流分享课上成中学的文学作品欣赏课。

2.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本书交流分享活动的设计起点要低,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交流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认一认、说一说”“读一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人物图片和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判断。这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调动他们交流分享的积极性、竞争性和表现欲,使他们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要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渗透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开展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应该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给予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例如,对于整本的文学作品,采用“了解作者―把握大意―理清线索―了解人物―咀嚼细节―品味语言”的交流程序,就是对整本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品味语言”环节中,指导学生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品味,也是对学生精读整本书的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4.师生互动分享,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交流分享活动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交流,互动分享,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例如,在品味描写人物的细节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反映他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突出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背景、身份、性格、年龄”等,既有读法、写法的渗透,又体现交流分享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有所思考,有所启迪,得到提升。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杏平.指导阅读整本书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享受语文课堂;现状;有效措施

随着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B,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语文教学重要性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意识、思想态度以及价值观,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进行某件事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中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难以使学生从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2.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般是以辅助教学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中难以享受到乐趣,这会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1.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课堂,并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再由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享受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和知识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现代诗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要确保自己朗读的有感情,就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对没一句诗进行剖析,才能准确演绎出来。学生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这对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在这个参与大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享受的感觉。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才有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例如,在进行与爱国主义有关主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经典的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看,促使学生从观影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剖析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表达出来的感情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这对实现享受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3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资源共享粤教云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6-009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申: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其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心,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将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传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简介

目前,高等学校中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高级语言C程序设计等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导致任课老师各行其道,教学进度和具体内容偏差颇大。同时,对于一些需要结合实验课增进知识掌握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成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使学生无法把实验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而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缺少优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例如精品课课件、大纲、视频以及习题库等,阻碍了知识跨班、跨院、跨校的传播与推广,最终导致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效果好坏不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达不到预期的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需要从根本上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实施改革。

本文提出的资源共享机制依托于“粤教云”工程,“粤教云”计划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84号)确定的七大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之一,也是《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粤教电[2012]1号)确定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目前“粤教云”工程仅在全省中小学范围推广,并未涵盖高等教育领域。而当前教育信息化正面临从“资源消耗型”建设方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发展模式转变,教育云服务实现了跨地域的海量知识传播与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这也正是当前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急需的共享服务。[1][2][3]下面就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求解。

二、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目前,教育资源已经逐渐实现局部共享,但是仍未完善,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弊病,列举一二如下。

(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各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共享平台建设,例如:北京工业大学采用iBm云计算解决方案,打造“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实验平台”,为校内和校外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同时也为并行计算、虚拟化技术等课程提供实验平台;北京邮电大学采用开源的eucalyptus构建云计算平台,提供校园信息门户、校园移动门户、通用教学平台(如教育视频分发)和开放虚拟实验室等服务;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云计算平台提供了虚拟机自助服务以及多种科研工具软件的租赁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也构建了整合校园资源的私有云。但是各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遵循着不同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来开发、建立资源库以及应用平台,从而给高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带来障碍。而且部分高校的共享平台通常通过ip地址限制,只对本校学生开放,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平台还很欠缺。[4][5][6]加之,各高校的资源在形式上和逻辑上都比较分散,大大限制了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二)共享积极性缺失

高校往往自给自足,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非营利性共享。[7][8]此外,由于各高校学科专业不同,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及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影响了一部分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数字图书馆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文献资源和应用的共享及租用服务。中国教育网体检中心为教育网用户提供了“云安全”服务,包括木马检测、不良信息检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漏洞检测等。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云服务提供了学术会议视频资源的存储、直播和点播服务。[9]

综观上述现有相关项目,其应用范围有限,无法充分显示和利用云计算为大规模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没有为区域性各高校的师生教与学的主流业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尤其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来说,更是急需具体改革。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公关基础课的授课对象是除了计算机专业以外的各个学科的广大学生,也包括艺术类等文科生。他们没有任何相关的专业基础,甚至缺乏工程性思维。所以,对于此类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几乎和天书一样,学生最多认识其中的几个英文单词,却无法理解为何几个简单的语句就能够指挥计算机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教师们则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启蒙、引导,然后才是耐心地讲解。这就关系到一个授课模式的问题,而高校的教师资源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调配和培训。

其次,进行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授课,教学大纲需要深入浅出,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制订。授课所用的课件都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制作,无法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材大多选用谭浩强老师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一书,但也存在几个版本。某些院校发动本校教师自行编纂教材,但多为相互借鉴之作,而各个班级订书又都是独立的,因此教材的选用对于高质量教学至关重要。

再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导致教学效果差的因素是把课堂教授和实验实训割裂开来,使理论和实践脱节。授课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的程度,学生也不能及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验,再加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本就感觉计算机程序学习犹如隔山一般困难,且学习环节搭配松散,更加无法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积极,是少有的好学生之一。在讲过整除符号/数周之后,仍然拿着实验册来问:“老师,b=1.0/a;为什么这里要加1.0,而不是1呢?”这是我课上反复强调过的内容,但只是板书强调并不能加深学生印象,如果讲完之后,马上运行程序查看结果,那么学生的印象就会更为深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急需教学改革,以将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课件、实验课指导等集中管理,实现区域化共享机制,使得教学方法、内容、方式、要求都有统一的标准,并将授课与实验合并为一体,同步前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键解决技术

本文以“粤教云”工程为背景,依托云计算框架,借鉴其他教学精品课共享机制的经验[10],整合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等教育云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通道。

(一)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教育资源超市

“优质教育资源超市”服务是适应富媒体技术发展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向区域高可用性数字化优质资源共享和应用打造的应用服务,提供网络教材与电子书的上传、下载、使用和演变扩展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覆盖到区域性数字内容聚合和共享服务中,支撑更为例常化的数字资源聚合、共享和应用。对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更需要如此的数字化聚合平台,以将教材、课件、习题等资源共享使用,尤其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说,将精品课教程放到教育资源超市中,面向区域共享,可以统一标准,通过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支撑,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首先,架构“超市”,将精品课、电子教材、试题库等上传至后台数据库。用户可根据各自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到超市平台,按需选取,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料,同区域的标准可通过权限设置来控制从而进行统一化。教师用户也可以开辟考试专区和习题专区,用于小范围教学单位进行统一的测试,测试区具备上传和评估功能,能够实时做批改,输出成绩。

基本的网络化教材阅读功能包括:翻页、目录导航、页面缩放、笔记及笔记分享、阅读标签、资源检索、资源浏览、资源下载、资源上传。提供“在线批注”、“协同阅读”、“概念图”、“语音听读”、“角色扮演”、“背诵辅助”、“智能问答”、“在线语法”、“浮动词典”、“电子档案袋”、“词语助记”等便捷、高效的交互式学习功能,以互动智能方式支持多样化教学活动。

(二)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实验平台,适应高等院校实际问题

1.海量数据云存储技术

改造现有的存储体系,适应按需存储服务需求,要研究支持异构和并发服务的大规模数据存储体系结构和核心技术。通过云存储服务实现本地数据与云中数据的安全同步、备份和对外共享。伴随课堂的理论讲解,可以同时登录云平台,通过教师账号和学生账号分别访问C语言实验系统,学生完成的习题或测试可以实时上传到云端,教师可以利用云端及时地做出评判和纠正错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增强多模态人机交互能力,实现“识听、善写、会看”,在听觉通道上,内置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引擎,方便程序和用户之间的交流;通过智能人机界面和智能语音控制技术,可以让学生在众多的音视频教育资源中简便、准确地定位到目标,在海量教育资源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优质资源的使用价值。可以实现边听课、边提问、边编程的理想教学状态,对于C语言教学更为重要。

五、结论

在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验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框架的资源共享机制,以“粤教云”工程为背景,将相关技术和应用推广至大专院校,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和优质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当然,在云服务模式下,还有更多的功能有待开发和实践,不单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此共享模式可以推广至其他学科教育领域,甚至普及。

[注释]

[1]柳军,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54-56.

[2]杨旌.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省域云共享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02-104.

[3]柯和平,李春林.基于网格技术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资源开发与应用,2008(1):63-68.

[4]庄科君.基于云存储技术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析[J].科教导刊,2013(8):32-35.

[5]于海霞,王凤领,丁康健.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11):39-42.

[6]安军科.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3):173-175.

[7]张涛,王磊.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4-66.

[8]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45-50.

[9]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科学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10):104-111.

[10]王桐,陈立伟.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J].信息技术,2014(3):51-52.

[收稿时间]2014-12-25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4

根据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wenger的体验学习理论,人类有信息加工、知识建构、智慧生成三重智能,这些智能在不同层次上重叠加工,彼此相互嵌套、相互影响。wenger的体验学习理论主张,真正的学习活动包含三重意义:个人认知的改变、合作建构认识的产生、共同体支持的文化共享和身份的产生(赵健2006)。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互动发展有赖于教师已有的经验背景、自我反思意识、实践学习、教师的群体协作等相关因素。大学英语教师个体受到同行专家、学者以及所处学术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其治学精神、研究方法的发展变革。而要构建相应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有效可行的途径是由业内专家和骨干教师形成一个学术团体,团队成员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博客、论坛等对某项学术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分享学术观点,或者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解答教学问题、共享学术资源,在良好互动的氛围中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协作,同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

2现实平台

2.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对学科发展的开拓意义。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使它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英语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刘献君指出: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因此,面向多元价值取向搭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平台,对大学英语学科建设具有拓展意义。

2.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互动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在信息社会,外语教师的互动发展指的是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协作,知识、经验的借鉴与共享实现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种互动发展倡导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注重教师个体有纵深维度的大发展。互动发展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二方面。内部因素指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动机、教师信念、教师已有的经验背景、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等;外部因素包括人际互动交往、学校的教师文化及社会氛围。教师团队建设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融合搭建了平台。

3学术、艺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模式

3.1学术层面

学术进步是引领一门学科发展的航向标。对于外语界学术研究而言,低层次成果重复、标志性成果缺少、国际影响力小的现状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和转化。

3.1.1知识学习研究化教师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相整合的、嵌于情境中的、寓于隐喻、意向、信念之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刘学惠,2007:21)。对外语学科而言,教师知识指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性知识等在内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为适应英语大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发展多样性的需求,英语教师要不断吐故纳新,更新知识结构。而看当前的英语教学环境现状,不同专业之间缺乏人员交流、学术沟通和资源分享与协作,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缺少合作条件,在科研方面,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间共同协作的优势很难得到发挥;从教师个体而言,研究领域和视野不够宽广,学科参与比较单一的问题突出。

3.1.2团队人员多元化众所周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师文化要鼓励科研团队的建构,使不同年龄、教龄、学历及专业背景的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教师合作为平台,通过情感互动与认知互动,优化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1.3学习-反思-分享-提升首先,团队集体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文献研读、参加专题讲座、研讨会或接受专业培训等,教师可以就学术定位、科研选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价值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困惑或难题,向团队其它成员展开咨询或讨论,通过同行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学习,开阔专业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在研究课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受到启发。其次,团队个人要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提升科研水平。教师的发展既需要同伴的互助又需要专业引领、教师的进步必须依赖反思与行为跟进的有机结合。Dewey关于教师的反思实践理论告诉我们,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和助推器。再次,项目是促进教师互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项目研究不仅能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而且能帮助教师吸取科研经验和营养。教师团队应积极参与课题申报,以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项目负责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组成研究梯队,在选题方面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总之,在学术层面,团队成员通过利用个人资源、团队资源和公共资源(数据库、媒体库、语料库等),了解最新学科动态,获取专业资源,借助教师同伴提供的认知支架和教师群体的协作互助,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3.2教学层面

3.2.1交流与互动大学英语教师的互动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教师个体在纵向上的独立建构,更包括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横向的共同建构。团队成员间的教学互动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个人学习(文献研读、记录反思日记)、集体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小组内部交流(教学沙龙、讨论与评价)等。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教学团队,通过情感互动与认知互动,可以学习与挖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汲取教学经验与营养,化成自己在教学中的信心与力量,同时也提高了全体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3.2.2实践与反思大学英语教师互动发展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过程。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源泉,反过来它又应用于从实践升华出来的规律指导外语教学。团队成员通过课前调查、课上观察、课下访谈等方式,记录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成员的讨论切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将教学研究成果置于具有动态化、情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彰显自身个性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时,Dewey提出的关于反思与教学的关系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反思可以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最终使教师获得内在的创造力和永久的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分享、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过程,从而其教学规划、教学策略、教学信念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

3.3技术层面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编纂

 

1知识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知识能力与开发潜能,促使教师应用知识以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外语教学部门整体对外的竞争力。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和领导阶层的有效配合,还需要相应的组织文化、信息技术及评估方式。各项因素的形成与管理都应当相互协调,这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并促使知识管理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开展。高校外语教学部门英语教学的优势体现在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输送人才,而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外语教学部门应当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知识管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它能促进部门内部的知识流通,提升教师个体获取知识的效率。对于现有知识的再次利用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外语教学部门竞争力的目的。

知识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活动,因此,对知识进行捕获、识别、编纂、分享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措施。有意识地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储存起来以提高高校的总体知识存量,同时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目的,这些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对知识进行编纂整理,并积极促进知识在教师之间的分享,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最终提升英语教师的总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外语教学部门是该知识管理过程的载体,部门内部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文化与价值观是知识管理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明确知识管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目的、内容、步骤、策略,以及为贯彻实施各项策略所需的基础构造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知识管理的内容

外语教学部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个人才能、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2.1个人才能

所谓教师个人才能主要是指来自于那些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工作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师的才能。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应该如何使这部分内隐的知识固化下来(外显),并且在部门内部流通,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避免资源浪费,是外语教学部门知识管理的重心。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利用了多种资源来教学,例如听力、阅读、口语。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及时的资源分享显得尤为重要。部门应当促进教师之间进行资源交流,让学生可以获取多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个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而积累了经验,这些知识是隐藏于教师个体内的,是不容易被整理和分享的,外语教学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将这部分知识从教师个体中提取出来并进行整理、储存和交流。让宝贵的教师个人知识固化在部门内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将教师的个人才能融入部门文化而长远地发扬下去,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2.2内部构造

企业的内部构造有若干组成成分,如技术、文化、观念等等。教师是在特定的内部构造中创造价值的,那么,如何将外语教学部门的内部构造有效地组织管理起来将是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又一难题。一方面,知识管理可以推动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另一方面,通过部门的内部管理,促使教师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部门可以将各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所采用的资料储存下来,并进行整理、编辑,将一些原本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这有利于知识在部门内部的流通。同时,要确保每位教师能轻松地获取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并利用该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外部构造

师生关系、教师与外界企业的沟通以及部门的品牌地位构成外语教学部门的外部构造。部门经由外部渠道所获取的知识资产,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长期与学生和外界企业的信息交流中,部门采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管理能将这类知识固化在部门内部,从而节省人力与物力资源。通过知识分享,教师可以利用已往的经验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在知识的再利用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进一步增进知识资产的价值。这些外部资讯来源可以向部门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整理与学习,教师能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外语教学部门的整体教学水平。

3知识管理策略

外语教学部门可以形成不同的以知识为导向的策略,然而各项策略的核心任务是促进知识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包括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在采用恰当的策略之前,部门应当对自身特殊的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对于外国语部门来说,有两种促进知识交流的战略方式:编纂和个性化。

3.1知识编纂

知识编纂是指从个体汲取知识,然后存入部门资料库。知识来源于教师、学生、外界企业、外部专家以及政府单位。对于采集的信息,应当进行整理、拣选,将有价值的、实用的知识存储在资料库中,以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习交流。编纂策略的优势在于当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搜集和重获时,不必与知识的来源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这为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库获取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例如英语阅读、听说等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经验,这样一来就免去了面对面交流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资料库可以长久地保存知识,避免了知识的流失。资料库中的知识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搜集、整理信息,并且及时地更新资料库。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建构

个体的人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里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文化体验,同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课堂文化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的,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经历过程。

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和师生体验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

一、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目标为主线,充分体现主体意识,积极调动学生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英综合语素质。为此,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问题,实质上就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三个层次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生成一种被激活了的“有生命”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这种被激活了的“有生命”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去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互动性和多元性

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主要是指如何设计适当的情境和提问,以促进师生借助教学内容进行的生命活动。好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多元性上。互动性指教学活动过程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多元性只有以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前提,在教师和学生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流才能发生。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生活化和开放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英语语言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生活感受中学习语言知识,并对其进行自我建构。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思考和回答,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得到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展开,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与经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

三、师生交往的文化建构:情意性和激励性

英语教学是一种充满感情的双边活动,语言材料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我们应在认识、挖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引感。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课堂教学反馈式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交互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回答。英语具有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传情达意,这一过程如有教师的参与,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情感愉悦。在这一点上,教师的教学智慧就充分反映在课堂调控上。如:当学生讲到自己的不幸时,教师及时用“i’msorrytohearthat.”等话语作出反应。当学生讲到自己的喜事时,教师及时地用“Congratulations!”等话语分享学生的喜悦。当学生提出某些观点时,教师主动用“ithinkso.”“iagreewithyou.”等话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课堂中美好的情感交流,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英语新课程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努力建构好课堂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的文化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动过程,在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中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享有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武升著.《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沛西・能著.《教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7

一、习作交流的困难处境

1.关注写作,轻视交流

作文从指导到写作一般为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口语交际、作文指导;第二节课是打草稿,草稿打好了简单读一读,改动几个错别字,誊抄后便交给了老师,让老师批改。老师把作文批改好了,再发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作文只是师生之间的单线传递,是封闭式的传递。这种传递的模式,实际是在告诉学生:我是为老师写作文,让老师批改作文、评判作文;也在告诉教师,学生写,教师改,以往都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天经地义,亘古未变。封闭式的没有对外交流的作文教学模式,养成了学生被动写作、应付写作的不良习惯。学生的作文学习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一系列的困难便产生了。

2.交流遇到的困境

远离本源、缺乏交流的写作,注定是要失败的。可老师们也有理由:一是学生作文以写为主,交流不交流无所谓;二是语文教师课务重,时间紧,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三是农村孩子的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了,家长不在家,孩子在家里无人交流。一句话,交流很难!

3.关键是教学态度问题

世界上的任何难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再困难的事情,只要你不怕困难,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能否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交流,也是个教学态度问题。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能让学生交流得那么好?他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们看重了交流,落实了交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能做到!

二、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与交流,交流在习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价值显而易见。

1.课标上有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与内容”中也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的交流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学段提出,其教学价值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教材上有编排

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上,而且还体现在教材中,教材也作了相应的编排。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对习作交流的要求就有明显的体现。

“语文园地一”,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语文园地二”,写熟人的一件事――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语文园地三”,看图作文(秋景)――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语文园地四”,写观察日记――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语文园地五”,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最想告诉大家的,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装订成一本习作集。“语文园地六”,写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别人读了对这个地方也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可以取长补短。“语文园地七”,编动物童话故事――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语文园地八”,自由作文――为了自我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写给自己的,读给自己听,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习作,一般都有让同学们进行交流的要求。看来,教材的编排也充分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交流的“目标与内容”。教材上有这个要求,可实际教学中做得不怎么样。

3.破解作文难题的一剂良药

学生不喜欢作文,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其中习作交流的缺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既表达又交流,作文何怕之有?何难之有?

(1)习作交流,可以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别人读了自己的习作,或自己读了别人的习作,一定会从他人的作文中,了解到对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往往是自己没做到的,没想到的。学生互相读了对方的作文,各自都能分享到习作之乐。

(2)互相学习对方的经验。经常与别人进行习作交流,不仅能分享到快乐,而且还能学习别人作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经验,取人之长,察己之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有利于修改自己的习作,让作文更好一些。互相交流习作,不仅能分享快乐、欣赏经验,还可以让别人提出意见。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读给家人听,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这样,别人听了你的习作,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加工、修改习作。作文是写出来的,能力是改出来的。习作交流,提升了质量,培养了能力。学生通过习作交流,分享了快乐,学到了经验,训练了能力,作文还有什么难写的呢?习作交流是破解作文难题的一剂良药。

三、习作交流,大有可为

认识了习作交流的教学价值,增强了习作交流的教学主动性,习作交流便大有可为,师生便可大显身手。

1.目的前置――写前

学生口语交际之后,开始写作了。这时候,在学生动笔之前,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明白为何而写,为谁而写。把写作的目的前置,心中有一个等待交流的对象,有一个等待要阅读自己文章的人,他不仅在写作态度上会更加认真,力求写出好的文章,让对方有一个好的评价,而且采取的写作方法也会不一样。写作中,他会让文章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选取比较典型的材料,注意材料的安排,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有真情实感。目的前置,任务驱动,为写作作好了充分的心理上的、方向上的准备,这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2.面对读者而作――写中

写之前心中有了读者,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自己打算努力去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学生便会面对自己心中虚拟的读者而作。如果说写作目的前置是从宏观上对写作作了思想准备的话,那么写作中的面对读者而作,则是从微观上对写作的过程所作的“现场监督”“即时提醒”“随机调整”,这样能确保写作目的的落实。

比如写人的作文,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刻会提醒自己,读者需要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有个性、有道德、有感情的打动人的人,我必须把这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出来,写出这个人的鲜明特征,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面对读者而作,实际上是把读者的需求作为一个标杆,竖在自己眼前。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因读者需要,及时更改,边写边改。人物的外貌描写有助于突出中心吗?人物的语言有助于表现人物个性吗?人物动作符合人物的特点吗?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都能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吗?

再比如写想象作文,面对读者而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读者希望我写的想象作文,应该是想象既要大胆、新颖,又要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然的话,胡编乱造,读者会不高兴的。读者希望我写的想象作文,不仅想象大胆奇特,而且还有具体的内容,能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我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满足读者这个要求呢?――既要有一定的情节,又要抓住一些细节,真情投入地去写,真心实意地写。写想象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向往,这种理想应该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它代表了我的心理渴望,而且这种理想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读者读了我的文章,会得到鼓舞,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

3.开辟广阔的交流市场――写后

明白了习作交流的重要性,端正了习作交流的态度,我们就应该把习作交流看得和习作写作同样重要,为交流开辟广阔的市场。我认为,良好的习作交流,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

学生打好了作文草稿,应该修改草稿,先自己修改,再让别人帮助修改。这时候的习作交流是以修改为主要目的。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能马虎对待,只求走个过场。学生作文打好草稿后,若课堂时间所剩无几,老师应该另换一个课堂时间,让学生专门进行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主要形式是读。老师首先提出修改的要求,组织好交流的形式,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这里尤其提醒同学们注意两点:一是阅读别人的文章,要本着关心、帮助、负责任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不掩恶,不虚美。二是文章的作者要专心听别人朗读自己的作文,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忍痛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老师发现比较共性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全班性的交流,一人读,大家听,共同评,之后再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以修改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仅在班级里,也可以在家庭中、社会上。交流的范围越广,作文会修改得更好一些。

第二阶段,以分享为主要目的的交流。

学生把作文草稿修改好了,誊抄好了,交给了老师,老师批改、讲评之后,可以通过专栏、班报、文集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让学生们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开阔眼界,进一步汲取别人的经验,积累习作智慧,提高习作水平。以分享为主要目的的交流,不仅交流作品,也可以定期举行作文评价会、经验交流会。学生从作品的交流中既可以分享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分享到经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阶段,以发表为主要目的的交流。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8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情感,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藏,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升其语文素养。

1生活化教学及其意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某一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并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好习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积累,并使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生活本就是知识的源泉,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生活化教学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我的良好品质,它对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够不断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观察,增加生活体验: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他们对生活的关注比较简单,或者对生活大都是无意识的,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观察生活,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情景,观察人们徜徉在万花丛中那幸福喜悦的笑容,观察农民忙碌播种的繁忙景象。有了这诸多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时就会轻松很多,也深刻很多。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若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对课文中珍珠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生活中见到过珍珠鸟这一动物的话就能轻松学习课文,能够对文中“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涂了腊似的小红嘴”等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2通过聆听,丰富生活情感: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听”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用讲生活中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认真去听。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的一些趣事,以及能够展示外交智慧的故事和认真工作的情况,让学生对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基本的情感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年轻时的立志故事。其次,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倾听。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互相讲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更能够使学生分享别人的生活乐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听家长及家中长辈讲一些生活中的见闻,尤其是他们之前的艰苦奋斗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谅父母。

2.3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还不深刻,由于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较重,他们很少把心思放在思考生活上。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学生一定要重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精选的那些文章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很好的结合,值得学生反复学习。小学生阅读的内容要“杂”,天文地理文学科学等书籍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头脑,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

2.4通过书写,再现生活历程:写作是语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既要让学生认真写作,以达到学习目标要求,同时也要通过写作再现生活,以此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进行书写,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小学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尤其每天写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进行回忆,把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其次要加强课堂写作训练。日记是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进行回忆,而课堂的写作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就会把对生活印象深刻、思考较多的内容重新整理出来进行再加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平时更加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写作后要让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享。分享写作内容就是分享生活,就是分享每个人认识生活的角度,在关注生活时可以给其他学生一定的启发。

2.5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让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通过生活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次来关注生活。关注学校生活要求小学生多与同学及老师交流,多参与集体生活,让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在家中,除了作业学习之外,更要融入到父母的温暖怀抱中,不断感受他们的关爱。社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无尽源泉。

3结语

总之,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的不竭源泉,语文是生活的浓缩。小学语文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了生活这“活”的源泉,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内容到形式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2]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3]王盈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9

一、在师生共享的氛围之中

李镇西老师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把课堂师生关系化作“食物”归纳为三种境界:“填鸭式”、“诱导式”和“共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这就是“共享式”。在共享的工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师生共享,是思想的平等。这样的平等是课堂幸福的前提。

二、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欲望之中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幸福。

如在教学《秋天》这课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心里特点,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和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个优美的生动鲜明的情境,这不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潜移默化融进乡村秋景图中,而且还为学生乐学这篇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知识,体验美丽,心灵得到熏陶,获得极大满足感,在课堂中幸福的学习。

三、在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之中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不断开发学生的心智,牢固奠定他们的人文精神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去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

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和梅花对话,体会词的意境的:“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梅花俏立枝头,如果这时她有表情,她此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她会说话,她会说什么呢?看着这美丽高贵的花,你想对她说什么呢?……”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心灵沟通,能激活课堂、激活主体的对话不是言语上机械零碎的你来我往,更不是教师捆住学生手脚的操纵式问答,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教师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人文的关怀和学习的幸福。

四、在自由展示的舞台之中

美国作家梭罗·H·D曾说过:“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幸福感,而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通过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比一比、做一做,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学生愉快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10

[关键词]经验调动重组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48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验被忽视、异化、替代的现象却常常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经验与文本脱节,教材孤立呈现的现象。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以调动学生经验为起点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进而成功的链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有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隐含着深刻、复杂的道理,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说明“给”有多好,“拿”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讲解定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在学习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谁能把自己生活中‘给’或者‘拿’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学生说:“我把我家刚买的新疆葡萄干和我好朋友分享了,他高兴我也高兴,我觉得有好东西大家分享才快乐。”有学生说:“我同桌忘带笔了,我把自己的笔借给了他,能帮助他,我很高兴。”在学生发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申:“在这儿‘给’与‘拿’仅仅指东西吗?还可以指哪些?”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说道,还可以指关心的话、祝福的话、无私的帮助……

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给”与“拿”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在生活经验的述说中对高尔基的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以重组学生经验为焦点

生活经验是文本作者创作的基石,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基础。每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维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经验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使学生在多重感悟中重组经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文中描写的爱既淡又浓,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真情告白,却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描述,这种感情实在却又不失浪漫,如“映儿,本来……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爸爸没有……也没有……便直奔医院……”以及“握手而眠”“不知不觉,手都麻木了”等语言描述,写出了父母间虽然平淡却又异常真挚的爱。在教学完这些语句后,我又继续追问:“在平时生活中,文中父母之间的爱仅仅止于这些描述吗?请你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他们的爱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生活经验的触动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有的说:“我从妈妈叮嘱映儿一定要爸爸吃完饭再过去,想到了在平时生活中肯定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听到妈妈不舒服,爸爸就担心得吃不下饭。”有学生说:“我从爸爸的话‘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不肯叫醒我’能看出平时妈妈不舒服也不愿麻烦爸爸,生怕惊动爸爸,看出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关心。”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在亲自触摸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这样一来,父母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就以更加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下,基于学生经验的阅读成了文本内容的“加工车间”。

三、以升华学生经验为极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无意理解、感悟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要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促使学生经验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学生在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本中的母亲。同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就把自己是怎样对待母亲的以及文本中儿子与母亲的相处形式进行对比。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升华。在学到这儿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教材中认识了一位平凡的、伟大的母亲。那么,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位默默关心着自己的母亲,在平时生活中,你注意过她吗?她为你做的哪些事最令你感动?请你以《记忆中的母亲》为题目,写下在平时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怀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感悟来自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学生对母亲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经验链接课本,又基于学生经验回归生活,学生在表达时虽然语言还很稚嫩,但是情感是真挚的。至此,学生的阅读经验达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