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十篇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十篇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2:22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practicalteachingwith“problemandinpidualcase"intheoreticallessonofideologyandpoliticshas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forimprovingstudents’politicalquality,fosteringstudents’creativeabilityandimprovingteachingquality.the“problem"and“inpidualcase"shouldbedeterminedbybeingadvantageoustothecourseteachingandcourseresearch,beingadvantageoustoimprovingstudents’quality,andtheattributes,characteristicsandcontentsofthecourse.Doingwelltheenforcementisthekeytoachievingsuccess.

Keywords:theoreticallessonofideologypolitics;practicalteaching;problemandinpidualcase;enforcement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转贴于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2

关键词: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22-0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是党政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集合体。包括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以共青团,学生联合会,政治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重要力量。同时依靠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人员方面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人员的安排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的调查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不足,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过于死板,脱离实际,也有学生认为课堂质量与教师教学态度有关,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死记硬背的考试形式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不够,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只是起到传达通知相关事宜的作用。说明当今高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存在内容陈旧僵化,考试形式死板,脱离实际的现象。辅导员工作也由于辅导员人数不足,难以顾全所有学生等主客观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陷。

2.学生对国事关心程度受学科影响

在对学生关心国事程度的调查中,多半学生可以做到每天关注国内外新闻,有时关注的同学次多,也有少部分学生极少或一点不关心。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时事还是很关注的。同时也说明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较好,但是仍存在不足,学生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但环境或学科思维定式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影响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3.学生重视规章制度约束而轻视诚信道德约束

在遵纪守法和公德素养方面,被问及“是否认为有必要按交通信号过马路”时,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遵守,但当问及“如果车辆不是很多,是否按信号灯过马路”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按照;在被问及“对学生档案造假现象的看法”问题时约50%以上的学生选择非常鄙视,少半学生选择可以理解,约2%的学生则选择其他。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普遍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能很好地认识到遵纪守法的必要性,但如果缺乏规则的约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践行时很难遵守,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可以理解”足以说明当今社会诚信存在严重缺失,人们人生信仰、人生观、道德底线受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问题并非无源之水。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办学质量直接决定人才质量,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1.认真抓好高校课程改革和学校行政体制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状足矣说明高校课程和学校行政体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分配不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则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改组学校冗杂的行政体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学校行政体制改革与党中央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十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③。针对高校学生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受学科影响的现象可以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教师在改变授课方式和课堂形式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培养主人翁意识;其次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结合时事,找到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与学生产生知识和心灵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同时教师要注重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自我培养,榜样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对教师认同和尊敬的基础上能更好内化其所授

3.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道德素养,用道德约束行为

首先,权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时,应掌握好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学生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强化道德约束。其次,正确处理好价值导向一元性与当今社会价值导向多元性的关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制度化来践行,包括树立道德榜样、积极引导、奖励善行等方式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流文化,树立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社会道德舆论的规范和政治导向更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性和先进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青年是祖国的希望,积极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董松涛.邱进.《中国国情教育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原文.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恩选集》[m]中文第一版.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2.第119页.

注释

①董松涛、邱进.摘自《中国国情教育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时间:1991年.

②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原文.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生活观、恋爱观、职业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为己任,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珍惜和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为切入点,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紧扣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德与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认同并遵循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80后”“90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感情淡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平心而论,我们的祖辈父辈,有生活在新旧中国、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因而由衷地认同中国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就是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他们从思想到行动,是坚决拥护、坚决支持,毫不动摇、毫不怀疑。而“80后”“90后”大学生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没有吃过苦、受过罪,他们不认为共产党、社会主义不好,也不认为资本主义有多好。在他们看来,享受美好生活理所当然,社会就应当如此。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像过去那样,采用纯理论说教,方法单一脱离实际,显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因此,要让现在的学生从内心认可、支持、拥护、热爱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用事实、事例、数字、数据、图片等说话,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产生切身(感受)体验和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样既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学习效果不佳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助意识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极深;学生不重视,上课积极性不高,主体性缺失问题严重。

(二)部分教师灌输说教,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对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没兴趣,而教师也没兴趣教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技能、学识修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理论素养欠缺,知识老化陈旧,不注重仪表,导致教师形象不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或形同虚设

1.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导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开展,这种现象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十分不利。

2.实践教学计划形同虚设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不规范、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大多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形式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形式认识不清,观看录像、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和演讲等,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并不能跟上学生的发展需要,无法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二是实践教学多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只是被动地参与。

4.组织实践教学难度大

一些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范围内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方式,尽量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但是面对100~200人的课堂,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多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无论什么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所有的教学要素都围绕学生统筹安排。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学应把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期初就应做好教学对象的调研工作,了解学生平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掌握他们的学习程度和现实需求,尤其是要处理好大学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理论递进层次。也有研究者提出思政课主体性教育思想,即尊重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专题演讲式教学、探究主动式教学、热点研讨式教学、参与辩论式教学、案例解构式教学、情理交融式教学。这种教育理念可以较好地克服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主体性缺失等问题。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解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进入大学后碰到的具体问题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如针对大学生角色转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业与恋爱等常见问题开展教学。教师应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甚至可以转变思路,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讲、教师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以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有研究者也从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渊博学识、丰富阅历、艺术修养、组织才能、对学生真诚关爱等素养方面着手,探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善和学生平等互动,忌专注理论解剖,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理论知识。

(三)确定合理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并热爱国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学生来讲,上这门课不需要死记硬背某些理论,上课没有压力,只要了解就足够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运用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如精美的课件、生动形象的视频、典型案例等。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地方、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特长、期望,广泛收集资料,拓宽教学思路,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在严格遵循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和教、学、做“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四)充分应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案例教学法一般包括案例选择、案例展示、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应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特点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案例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有学者强调指出,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缺陷是无法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而不能完全以案例教学取代系统的理论教学,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实现案例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不断丰富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材建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评方面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有学者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方法模式、实践模式、考核模式等。其中,教学方法模式又包括主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主体互动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

第二,有学者提出“四进四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即传统文化进课堂、大学精神进课堂、企业家进课堂、名师教授进课堂,以及走出课堂进实验室、走出课堂进社区、走出课堂进乡镇、走出课堂进企业。这种教学模式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问题。

第三,有学者指出社会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是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施动态的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通过定标——启趣——激思——导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第四,有学者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社区化的教学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区化模式指高校充分利用社区育人优势,把社区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在社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社区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浓缩体,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以及社区和谐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最后环节。有学者提出,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要改变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以评促教,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有学者将学生的成长报告作为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报告真实的成长问题。成长报告要有真实的情境、理论背景和理论分析,还要有现实问题与思想困惑的解决,这样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学者提出思政课考核可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学生考核与教师考核、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多方式相结合,并提出了百分制考核细化标准。还有学者提出思政课考评要体现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和知行统一的特点,要有可操作性,并设计出了包括2~3次课堂小测验、课堂演讲或辩论、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考核、优等生免试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霍丽娟,肖平.浅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的魅力[J].南方论刊,2007,(12).

[3]张玉.浅谈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素养的角度出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王蕴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5]王静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4

一、科学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建立一套由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内容和形式、组织与管理、考评体系等构成的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目标、基本路径、基本保障和考核评价标准在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和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为基础,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体系为目标,并且力争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主动地探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

二、构建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4],所以高校必须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构建一个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认知实践平台、运用实践平台、长期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互动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德育实践工作室、体验式教学实验室的功能,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体系的创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教学网络虚拟平台的开创,克服了由于资金、场地、人员等一些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正效果的实践活动无法在现实教学中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模拟这些实践场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且教师也可做到对实践教学的连续跟踪。但是,这种虚拟平台的建设对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水平,网络虚拟教学体系的研究,将添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空白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

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的选择需要结合社会实际、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进行。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5]参观访问实践、社会实践、自愿服务、阅读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研究实践等实践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能了解事物本质。我们还可以开创实践教学网络虚拟平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实践教学网站、增设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高校还可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展“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深入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考察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典型,访谈老红军、改革开放事业建设者等,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大学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值得推荐的一种实践形式就是我校安排学生自我道德实践,为提高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锻炼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打好基础,我校设计了道德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从开学初就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做有意义的好事,学期末学生从所做的好事中选一件最典型的事,写出道德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在道德实践报告中写清楚自己所做好事的时间、地点、内容、涉及的人物,对自己道德行为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并且有理论上的升华。我校各门课还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好书,至少参加一次参观、调研、观看一部有意义的影片活动,至少参加一次演讲、表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至少参加一次辩论赛、讨论、论坛、竞赛等活动,至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五个参与”,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四、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突显实践教学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空跨度大,涉及教师、学生、场地、经费、组织、考核等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学校、社会一切资源。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协调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保卫处、财务处等部门的关系,保证领导、管理和监督到位,做到领导有方、教师负责、保障得力、上下协调。整合各种实践资源,形成合力,以达到更好的实践育人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好社会资源,例如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了稳固的15个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带领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大庆铁人纪念馆、大庆石油科技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三精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阿城红星村、新建监狱、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阿城金上京博物馆、萧红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参观考察。邀请东北烈士纪念馆、大庆铁人纪念馆等单位到学校举办展览,开展宣讲活动。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对调动教师组织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期性,激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规范的工作要求,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恰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使考核工作成为控制教学过程、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程度的有效手段,又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评估体系科学地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提供很好的指导,使实践教学沿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实践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国情、省情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分标准、考核方式、阅卷方式。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5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技工院校;体验式教学;实践性

技工院校“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切入点,其魅力在于它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技工院校思政理论课要想增加其亲和力,取得最优化效果,可以尝试探索体验式教学。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在整个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试图以体验为切入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做法进行了探索,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功效。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初步体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体验式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思想政治教材往往以德育或者政治理论为逻辑线索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体验式教学”强调重视学生的生活,把真正的思想政治学习置于生活体验中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观察社会,感受社会。

2.“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心理

在技工院校展开活动化、生活化的体验教育适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中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和现代认知学的基本观点,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情境,把体验到的情境中所蕴涵着的各种客观的知识加以处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因此,体验式教学的体验情境不仅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变得难以分离。

3.“体验式教学”突出教学实践性

体验式教学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不是简单地动手做,而是要用耳朵听,更要动脑想,用心去体会。要调动全部感官系统和思维机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而会动手、会观察、会倾听、会表达、会批评、会创造。教师通过引导,为学生多创造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要求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主体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体验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探索实践,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合作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建构知识,使“学会”变成“会学”。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走上有序高效的轨道,强调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参与和设计,强调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其重要性,感悟其价值,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重复和强化,升华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本着“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比如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情景演示、讨论、辩论、中心主题发言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课中,让其内化为学生品德。

体验式教学的着眼点是过程,强调多元

化,注重学生亲身去“触摸”知识,发现知识的趣味性,要求学生重在主动和尝试,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知识的浩瀚渊博与无穷魅力。在“知识触摸”层面,可以通过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种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事例或中外名人、企业成功人士成长经验,也可以通过电影、记录片等图像影像资料,增强思政课程理论现实化、德育课堂生活化、趣味化,以充分激活学生原始学习冲动,并积极进行体验的分享。

2.重视学学生参与体验,强化学生实践活动

课堂外,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要深入农村、厂矿进行调查。“五一”、“十一”长假常常成为他们调研的“黄金周”。有同学说:“从前,我总觉得政治课除了背就是背。但上大学以来,我被那种课堂上下热烈讨论的气氛吸引了”。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面。实践教育是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坚持的传统,形成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实行结构积分制。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占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有几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亲身体验,参与社会实践,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热点、敏感问题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活动。

3.精心指导社团活动,搭建体验平台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延伸到社团,为学生实践活动搭建平台。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社团有四个:“爱心社”、“心理健康协会”、“邓小平理论读书会”以及“法律协会”。这些协会有专职的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充分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围。其中“爱心社”多次为爱心基金和灾区青少年基金募捐,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好评。“心理健康协会”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邓小平理论读书会”每年组织会员暑假三下乡活动,先后到赣榆、东海等地进行考察,并写出了深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协会”在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制报告会”、“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4.深化“请进来,走出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改革中,“请进来”主要是请专家学者、品德高尚的人给学生讲学,在三年多时间里,先后邀请了法院法官、企业管理人和往届毕业生等人物给学生进行讲座。“走出去”主要是组织指导学生到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在学校所在地区我们联系并挂牌建立了多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实践基地。

5.师生共建精品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建设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法律基础知识》被评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并取得了一些课程建设成果。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限于学生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或教师汇集所精选的若干篇学生电子版作业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有在教师指导下大规模地介入教学素材的建库工作,如从事文献资料(名词解释、事件和人物)电子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收集和整理,以及案例的搜集、制作、精选、更新等。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运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使思维活跃起来,语言表述也丰富起来。没有体验就没有自身的感悟,就没有自身的内化,就不会获得真知,就不会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德性的升华。体验式教学提高了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从而构建有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式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之源。

参考文献:

[1]张恩明.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和管理,2005,(1).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朱正平,欧阳林舟.“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教育理论研究(小教研究),2003,(11).

[4]阮晓莺.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7

围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培养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并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学校青年教师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成才平台,注重将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把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驼峰计划”,以“培育青年教师、促进成才发展”为宗旨,推进“五项工程”建设,即围绕加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领航工程”,围绕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建设“铸魂工程”,围绕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修德工程”,围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建设“卓越工程”,围绕大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建设“暖心工程”。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努力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

1.围绕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一个平台——ota,推动青年教师互助成长

学校党委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其自我实现的意识尤为强烈,但仅靠青年教师“孤军奋战”已很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基于助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上的迫切需求,2006年3月,学校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fficeofteacheradvancement,简称ota)。ota通过举办午餐会、一对一私密帮助、巅峰课堂等活动,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和非行政化的教师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素养。2006年以来,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中先后有36名青年教师晋升至教授岗位;全校690名专职教师,有362名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平均提高了10分,提升最快的达21分。此外,ota有效运行的经验,在兄弟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2010年11月至今,已有27所国内大学的教学机构、研究单位前来考察学习。2010年世界教育教师开发大会上,学校教师促进中心的经验被作为中国经典案例予以介绍,引起了广泛关注。

2.抓住关键问题,深化两种培养模式,实现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教育有机衔接

第一,实施以“领航工程”为载体的理论培养模式。通过定期为青年教师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和专题党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引领。5年来,面向青年教师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近50场,内容涉及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各方面,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第二,实施以“铸魂工程”为途径的实践培养模式。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结合专业深入企业、社区或农村进行调研帮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课内外实践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和政治素质进行教育培养。5年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10余次,努力将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3.注重个人成长,抓好三个结合,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第一,学校党委以“修德工程”建设为引领,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实现个人成长与提升师德素养相结合。学校着力强化青年教师基本人格、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的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部级、市级教学名师,学校科研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开展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评选,营造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师德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师德文化月”等主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师德素养。

第二,学校党委以“卓越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能力,实现个人成长与提高业务能力相结合。除成立ota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供助力外,学校还注重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计划”“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成立“青年教师协会”、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拓展青年教师学术视野,培育优秀的人才队伍。

第三,学校党委以“暖心工程”为抓手,大力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困难,实现个人成长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校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每年都把为教职工办实事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解决了教师办公及教学科研用房问题,实现每位青年教师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活动空间;二是帮助青年教职工子女入学,分别与北京十二中、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签订了共建协议;三是关注青年教师身体健康,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赴北戴河轮休;四是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安排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心理辅导。

全方位推动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

1.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增强

学校组织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坚定了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学校青年教师主讲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场专题报告会荣获北京市教工委“宣讲家杯”高校优秀报告(党课)一等奖。2007年以来,近210余名青年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扩宽了社会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并围绕实践活动、学术研究、专业建设形成100余篇论文或调研报告,汇编出版3本论文集。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持续深化,师德水平不断提升

由于学校师德建设持续深化,师德建设活动更加丰富,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师德模范。他们有的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学生,有的潜心教学不图名利,有的积极促进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有的潜心科研努力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自2008年以来,学校共评选表彰了师德标兵21人、“三育人”先进个人117人,其中青年教师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3.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学校一系列部级和北京市级“质量工程”成果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坚力量。1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7名青年教师主编的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9名青年教师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2007年以来,青年教师承担的横、纵向课题约3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85项;发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1,530篇;获奖科研成果1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2项;出版教材及专著22本;一些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批示,部分研究成果被吸收到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之中。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顶梁柱。此外,2010年以来,青年教师指导了近2,000人次的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50余个,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培养。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8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语言特色语言魅力

语言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达和充分体现。语言特色,是指一定的语言表达区别于其他语言表达的独特风格。形象生动语言是精深思想内容的生动表达,彰显人类语言的文明魅力和时代特色。语言魅力是指语言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党的十八报告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魅力,生动表达和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深刻内涵。本文着重从十八大报告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魅力视角,加深对十八大报告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是语言清新优美。十八大报告语言清新优美,像和谐的满眼春风,读起来使人心旷神怡。如十八报告科学谋划一个总体战略布局。由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的一个重大创新亮点。涵盖中国特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外交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许多新的提法和新的亮点。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两个加快”: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个新提法。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个着力的核心是实现四创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要“四化道路”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良性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立足点从“速度至上”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思想,为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根本方向。“四化同步”思想、“创新驱动”思想、“质量和效益优先”思想是十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三个重点和新亮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四个创新”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把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是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创新亮点。政治建设总的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民民主这面旗帜,要“三个更加注重”、“一个突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治国管理中的作用。“一个突出”: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既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建设的七项要求中有四个新亮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一个新提法。提出“四个层面”的民主协商:第一,基本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第二,社会生活层面协商民主;第三,党际关系层面的协商民主;第四,基层自治层面的协商民主。二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新提出“四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四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体系。这是一个新亮点。十七大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运行?十八大作了明确回答。即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网络监督。从而真正让权力在阳光运行。文化建设总的要求是:两个方向(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三贴近原则(实际、生活、群众)。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建设总的思路是: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三公平”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与十二大问题并列论述,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大新亮点。总体思路是:一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五大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一定要更加地珍爱自然和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创新亮点。上升到规律性层面新认识,是党的建设的新境界。在总体思路上:全面加强“五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并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制度建设前面。既符合逻辑,更符合民心民意!这是一个新排序。“强化‘四自’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建设的“五自能力”是十八大报告的又一个创新亮点。

二是语言简洁精准。如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四个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着眼特点,着眼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矛盾原理的经典要义。报告强调指出:开辟一条道路,创立一个理论体系,确立一个基本制度。要“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总思路”:即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总任务(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一个宏伟目标:一是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建国10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综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强调指出:一是在战略机遇期上要“三个赢得”:“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二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点要求”:“五点要求”的最大亮点: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写入主题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具体表述。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凝练。在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具体提出加强“四德”、“三弘扬”“四信”。“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弘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时代风尚,真、善、美。“四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上升到党建科学化水平和战略高度。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三是语言人文关怀。“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个新提法,提出了很高的标准,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的首要一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推动实现更高就业。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创新亮点,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第一,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第二,多渠道增加居民则产性收入。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上述十八大报告语言表达的人文关怀,就会像阳光一样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雪,就会像春雨一样滋润人们的心田,就会像黄莺一样唤醒孤寂冷漠的心。

四是语言内涵精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概括,这里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增加了时代特征。以前从未这样表述过。这大大丰富了历史经验的科学内涵。建党九十多年来的最高成就是,开辟了一条道路,创立了一个理论体系,确立了一个基本制度。这里一个突出亮点比十七大报告多了一个基本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十八大报告的灵魂和实质。应当倍加珍惜。报告主题思想中的“攻艰克难”四个字意味深长!强调必须清醒认识“三个没有变”: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报告还特别强调指出“三个依然”: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三是腐败问题依然严峻。从国情严峻考验看:国内改革开放和利益调整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风险期。官民、劳资、警民三大矛盾十分突出。从世情严峻考验看:当中国进入第二大经济体后,西方世界冷战思维和冷战心态更加复杂:经济上的贸易战,政治上的分化战,军事上的包围战,思想文化上的渗透战更加激烈复杂!从党情严峻考验看: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危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五是语言意境高远。读十八大报告优美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仅养眼,而且养心,滋润灵魂,提升境界。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一个重大贡献,一个重大亮点。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转化为“四个更加自觉”地基本要求就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精神实质。这是一个新提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来学。

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的现实,青年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因此,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把个人理想真正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学生的爱国之心。首先,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其次,进行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进行“知行统一”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结合起来,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用实际行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锐意创新。首先,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最后,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实现创新成果。

第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一是要切实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建章立制,逐步形成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能明荣辱之分。

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脑,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其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想动向、活动信息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正面引导。再次,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学历和职称,多参加各方面的研修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当然,高校领导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研讨以及了解社会、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条件和机会。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方式。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笔者大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再次,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提问贯穿始终,让学生总是处于思考的兴奋状态。最后,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总之,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篇10

【摘要】文章在探析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与探讨全媒体环境中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现阶段国家的大政方针,务实地提出了践行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重塑;有效践行

“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执政经验。毫无例外的,现阶段全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也理应在不断r实践与创新中发展与完善,在务实的开拓与创新中有效践行。

一、传统媒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回望

在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坚持贯彻“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执行者却大多依赖国家教育制度自觉与不自觉地对大学生进行单向与定向、简单与枯燥的思想灌输,努力做到“诲人不倦”,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大学生则大多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对教师知识的依赖性较强,只能在课堂上乖乖听从和服从,力争做到“百听不厌”。这种陈腐的教育理念造成了历史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教育方式方法的严重滞后、思想教育的社会效益严重低下。为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必须“扬弃”,思政教育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媒体下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重塑

在现阶段,全媒体环境下,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已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形成。对此,我们通过整理或梳理党和国家在近期的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明确其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等内容,就可以异中求同地、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

(一)重要文献的梳理

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

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任务是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五个育人”长效机制,即教书、实践、科研、管理和服务育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相对于2015年的“意见”而言,该“意见”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共同理想与中国梦凝聚共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务必使受教育者德才兼备,让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合格”和“可靠”。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二)教育观的内涵提炼

由上可见,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立足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我们可以宏观地明确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政治方向、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育人格局与人才标准等。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从而有效践行高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

三、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有效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