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上了中学以后十篇上了中学以后十篇

上了中学以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02:04

上了中学以后篇1

放完暑假后,就要上中学了。真不知道初中的环境和小学有什么不一样?老师都张什么样?有多少科目?很多的疑团在我的心里。真想马上就上中学。难道有什么新奇的吗? 太好了!明天就是开学的时间了。到了学校,有很多的新生,真想和他们结为朋友。“我在哪个班级?”“到那里去看看!”哦,原来我在一年五班。在哪儿呢?找了半天,碰到了我的小学同学,她和我在一个班。真高兴。还是她把我带到了新班级。 怎么没有讲台啊?桌子也不怎么好。整个教室都脏兮兮的。真不干净。但还好,我有很多的小学同学和我一个班。这一点让我很高兴。“什么时候上课啊?”“我也不知道!”老师来了,班主任怎么是个男的呀?“没事,还是慢慢适应吧!教室后面还有一个后门。班主任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大家都说他叫得好。我们这个半是后加的班,所以很多东西还没有。我想都一段时间就会什么都有了。赶快看看那些老师吧,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怎么有这么多的淘小子,都在那闹。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终于可以上课了,第一节是英语。英语怎么这么简单啊!从aBC开始学。真有点不耐烦。这个老师确实很好,不怪他们说。下课了,同学们都一窝蜂的往外跑。挤死了。语文老师张什么样啊?是个女老师,好。第一节老师就让我们写作文。下节课,老师要选语文课代表了,肯定是班长。一看自己就没希望,老师要念名了,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老师念了我的名字,真是不可思议。高兴极了。 这么多的科目可怎么学啊?这么多的老师就认识不几个。同学也多不怎么认识。学校也不知道多有什么地方。中学的环境怎么和小学一点儿也不一样啊?真么知道是小学好还是中学好。 上了中学以后,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上了中学以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上了中学以后,科目逐渐增多;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很紧张’上了中学以后,觉得自己很孤独。 总之一句话,上了中学以后,有了巨大的改变。

上了中学以后篇2

放完暑假后,就要上中学了。真不知道初中的环境和小学有什么不一样?老师都张什么样?有多少科目?很多的疑团在我的心里。真想马上就上中学。难道有什么新奇的吗?太好了!明天就是开学的时间了。到了学校,有很多的新生,真想和他们结为朋友。“我在哪个班级?”“到那里去看看!”哦,原来我在一年五班。在哪儿呢?找了半天,碰到了我的小学同学,她和我在一个班。真高兴。还是她把我带到了新班级。怎么没有讲台啊?桌子也不怎么好。整个教室都脏兮兮的。真不干净。但还好,我有很多的小学同学和我一个班。这一点让我很高兴。“什么时候上课啊?”“我也不知道!”老师来了,班主任怎么是个男的呀?“没事,还是慢慢适应吧!教室后面还有一个后门。班主任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大家都说他叫得好。我们这个半是后加的班,所以很多东西还没有。我想都一段时间就会什么都有了。赶快看看那些老师吧,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怎么有这么多的淘小子,都在那闹。”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终于可以上课了,第一节是英语。英语怎么这么简单啊!从aBC开始学。真有点不耐烦。这个老师确实很好,不怪他们说。下课了,同学们都一窝蜂的往外跑。挤死了。语文老师张什么样啊?是个女老师,好。第一节老师就让我们写作文。下节课,老师要选语文课代表了,肯定是班长。一看自己就没希望,老师要念名了,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老师念了我的名字,真是不可思议。高兴极了。这么多的科目可怎么学啊?这么多的老师就认识不几个。同学也多不怎么认识。学校也不知道多有什么地方。中学的环境怎么和小学一点儿也不一样啊?真么知道是小学好还是中学好。上了中学以后,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上了中学以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上了中学以后,科目逐渐增多;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很紧张’上了中学以后,觉得自己很孤独。总之一句话,上了中学以后,有了巨大的改变。

上了中学以后篇3

一、初中和高中在数学教学衔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观念转换不及时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暑假,而且在暑假期间他们一点没有接触高中的数学。开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思还没有很好地转变,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转变不及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很简单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数学公式,只要把这些公式背过以后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够掌握了。进入到高中以后,数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要求学生去真正地思考一些问题,强调的是自己主动学习多思考,多去探究。很多学生都适应不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所以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

2.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连接不上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点点去学习,上下要有联系然后才能够去更好地掌握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在我国的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问题。初中的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在难度上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内容上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很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初中的数学内容很熟悉,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接触这种有难度的知识很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不知道如何去学习高中的数学,就会出现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也就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提高。

3.老师在教学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每一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要多去适应老师而不是让老师来适应自己。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授课方式的不同。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去花很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去告诉学生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课下时要求学生多去练习也就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但是进入高中以后就有了很多的不同,高中的数学不仅要靠老师来讲解,它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再像初中那样完全给学生灌输式的讲课,而是让学生思考式地授课,而课下还需要自己去研究。高中的时间很紧迫,老师的讲课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二、怎样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1.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要去涉及一些高中的知识

在初中的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就进入到高中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适当地去加入一些高中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也多了一些方法和角度去思考。往长远的说,这样学生在初中就可以提前了解高中的学习,对高中的数学难度也会有一个认识。在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数学也就会变得简单了。

2.初中老师要适当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的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没有太重,学习在时间利用方面还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但是,学生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任务就会变得艰巨,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被安排得很满。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学生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和初中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不仅在知识难度上边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去更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这样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就能够很好地去适应。

3.老师要和学生要多去进行交流

上了中学以后篇4

一、集中教学语音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为学生学习字母,拼读单词,扩充词汇量铺就平坦道路。初学英语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障碍,这种障碍就是外语的神秘、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思维的不同及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等心理障碍。而进行语音的集中授课与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攻破发音的难关,继而引起的良性连锁反应就使学生学习字母、记忆单词的难关也会随着语音的良好学习而迎刃而解。这样,不仅给学生建立了心理上的优势,而且使学生尝到了学习外语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克服了自卑心理,战胜了恐惧心理,为日后语言功能和语法功能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强化记忆效果,使学生形成语音知识体系。传统的语音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一个单元四到五个语音,一学期结束才能学完所有的语音,从时间和空间上拉开了学生对语音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联系,上一周学习了的语音,到本周亦有所忘怀,又因为只学了几个语音符号而无法完整地拼读一个整体的单词,因此在短时间内起不到语音学习的作用。在集中学习后,学生掌握了发音要领,熟悉了发音规律的要领,可以游刃有余地拼读字母、单词,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进行自学,最起码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时单词的学习已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因此,集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知识的层面上形成了语音因素、音标、音节、语调、节奏、连读、强弱的一体化,形成英语语音网络,摒弃了语音单个出现而不能及时运用的弊病。由于是集中教学,教师和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进行集中语音教学的注意点

1.在进行语音集中教学前,必须要做到四个“集中”。第一,集中让学生了解英语语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有了一个外语的“根底”,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样会使学生的“一头雾水”烟消云散。部分教师直接地、开门见山地教学语音,学生会百思不得其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集中让学生了解英语语音的总体轮廓,比如说,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英语语音有四十八个发音因素,二十个元音二十八个辅音;其中单元音十二个(长元音六个,短元音六个),双元音八个;清浊成对的辅音二十个,其他辅音八个。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里对语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第三,集中教学语音的读音和写法以及注意的事项。如先教学元音,再教学辅音,然后再教学语音的合成读音,在此基础上强调语音符号要写在[]里或者_______里,以避免和字母相混合;双元音的读音要达到前长后短、前重后轻、前强后弱等注意事项。第四,集中教学英语语音与汉语拼音在读法上和写法上的异同。然后通过具体的单词来教学音节、语调、节奏、连读、强弱等知识点。

2.集中语音教学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会“欲速而不达”。一节课可以安排适当的份量,采用“先元音后辅音”,也可以“集中辅音,分散元音”的教学步骤。在教学了四十八个音素及其读音之后,将音素逐一与英语国际音标挂钩,先将单个音素各个击破,然后再拼读字母和单词,待学生熟练后,再按照单词音节由少到多地拼读单词,掌握单词的音节、拼读规律、练习连读、掌握节奏感。

三、进行语音集中教学的具体方法

l.归类法:可将元音里的长元音分为一组,短元音分为一组进行学习。让学生注意嘴形、舌位、嘴唇、牙齿等关键部位和发音的长短,在此基础上学习双元音,强调双元音的发音特点:前长后短、前重后轻、前强后弱,由第一个音迅速地滑向第二个音。然后在教学辅音。在学生的认识上可以起到一个归类的作用。语音在大脑里的概念是相当清晰的。

2.比较法:将辅音分成清辅音和浊辅音,再展示清浊成对的十组。教师通过示范读音,让学生看、听、模仿、比较二者的异同,然后一组一组来学习。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对辅音的学习非常感兴趣,最容易接受。

上了中学以后篇5

一、评价阶段的多元化

评价阶段的多元化即分别在科学实验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环节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课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1.课前评价

科学实验课课前往往需要学生准备一些合适的材料,有实物的,有图片的。课前对学生进行材料收集是否准备到位的评价是有必要的。

例:三上教材中《纸》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实验材料(各种纸),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课前我用心了

[课前材料收集收集方式(在选项上打钩)自我评价图片

(无实物的)①下载③自行拍摄

④语言描绘实物①家里寻找②别的途径方式①独自完成②家长协助]

说明:每位同学根据纸的特点进行挑选,然后在家里或者学校去寻找实物,根据寻找的难易程度进行纸的分类,并通过网络对不能找到实物的纸进行搜索,通过图片形式或者语言进行描绘。根据完成的情况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一张表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花时间提前了解纸张的作用,搜集各种材料,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中的实验教学效率提高。

2.课中评价

教师要在一节科学实验课中及时地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让学生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例:五下教材中《折形状》时,课中学生通过学生了解了各种形状的纸承受重力大小是有差异的。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的点评。

说明:学生将纸折成的形状各不相同,体会了折纸的快乐,这时通过承受力实验,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折的形状能承受多大重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快乐,并能对自己的作品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3.课后评价

一节实验课后,有时需要学生带着课中延伸的问题去生活中继续探寻,所以课后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能自主开展家庭小实验。

例:四上教材中,《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课后要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周围空气的质量,调查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设计了如下表格进行评价。

课后我探索了

说明:通过布置课后实验,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亲子实验,使探究的氛围延续到课后。实验后,家长对实验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

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即由原先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型为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以多角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自我评价

自评就是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实验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能对以后的实验课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四上教材中《冷热与温度》时,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我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表,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进行自我评价。

说明: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并在以后实验中时刻提醒自己按规范进行实验。

2.组内互评价

开展小组内同学的互评。激励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例:四上教材中《热空气和冷空气》中有一个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根据实验的情况设计了一个组内互评表。

说明:学生在组内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方法,小组成员都看得见,组内互相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成长很有帮助。

3.组间互评价

一个实验结束后,往往需要每个小组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形成小组的成果。这时如果加入组间互评,那么更能激发小组学生的凝聚力。

例:在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一课教学中,关于热在固体中怎样传递的实验中,在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后,进行汇报,此时我设计了一张组间互评表,增加小组与小组之内的配合。

说明:小组间的评价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科学课堂中的表现。

三、评价结果的激励化

大拇指评价体系最终就是以给学生正面的鼓励和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为评价标准。

1.学员评价表

在科学实验课过程中,每一节课后都给出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大拇指,然后在相应的实验室墙上贴上星星。一个月下来,根据星星的多少,评选出当月最佳实验学生。

2.优秀实验小组评价表

每节课中,对小组进行合适的评价,当堂给出大拇指评价,一个月汇总后,在实验室墙上公布本月最佳实验小组进行表扬。

上了中学以后篇6

   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们的做法是——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学校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和“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校长蔡林森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批名校长,1996年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总书记的接见。许多外地区、外省市的家长都慕名把孩子送到这所农村学校就读。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洋思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全校每个学科的每一个教师都是这样教学,这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启示1: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把经念歪了。有的学校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蔡校长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这几年笔者在中小学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仍然是讲满堂,惟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考试不及格。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启示2: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启示3: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后进生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上了中学以后篇7

专业分类目录f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简称Cip)最初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于1979—1980年所开发,在1985年、1990年与2000年进行了三次修订目录中的专业是指“课程(course)与体验的一种结合.旨在完成一个预定的目标或者一套目标诸如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为从事一种职业或一系列职业做准备.或者只是为了简单地增加知识和理解”。专业共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两位数(如01)、四位数(如01.01)与六位数(如01.0101)代码来表示。其中。两位数代码代表相关专业的集群,可以将其称之为学科群:四位数代码代表其内容与目标相类似的专业类:六位数代码代表特定的专业Cip共涵盖了中等、中等后与成人教育三种水平的专业,是得到政府认可、用于教育信息调查的学科专业标准通过对Cip的三次内容修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o世纪最后20年间美国中等后教育专业所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特点选取1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个案.将其当前的专业设置与Cip一2000进行对照。不仅可以勾勒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结构特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Cip一2000至今10多年间.美国中等后教育专业所发生的一些新变化。

二、Cip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的结构

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是整个Cip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由中等后学术性与职业性专业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专业目录其中的专业是指可获得学分.最终获得学位(degree)、文凭(diploma)或证书(certificate)的专业,包括以下几个种类:在一学年之内、至少一学年最多两学年之内.或者至少两学年最多四学年之内完成学业即可获得中等后教育证书(certificate)的专业;副学士学位专业:学士学位专业;学士后证书专业;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后证书专业:一级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de—gree)专业:教育专家学位(educationspecialist’sdegree)专业: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后证书专业。1985、1990[1]、2000年[21Cip的三次修订中,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不论是在学科群、专业类、专业的名称上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以学科群的名称、数量及所包含的专业类与专业数量的变化为例.可以管窥中等后教育专业整体的变化情形。从学科群的名称变化上来看.不仅有某些学科群的消亡.也有一些新学科群的出现。但某个学科群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其被彻底删除,而是经过重组并加入了新的内容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群。通过对学科群的增减变化进行整理,可以对学科群的重组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具体情况见表2。在学科群消亡与生长的延续过程中.每个学科群自身的内涵在不断扩展.所包含的范围逐渐扩大,学科的交叉性在增强。即使有一部分学科群在名称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但其中的专业类与专业也依然表现出了这些特征从数量变化上来看,从1985、1990到2000年,学科群的数量呈直线下降状态.而专业类与专业数量呈“U”形变化轨迹这是由于在1990年对Cip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的修订中,共删除专业类60个、专业282个,共新增专业类24个、专业188个。在2000年的修订中。共删除专业类43个、专业129个,共新增专业类81个、专业485个。学科群数量的减少主要源于部分学科群重组后形成了新的学科群.新学科群的综合性增强而专业类与专业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源于大量新的专业类与专业数量的不断加人。

三、Cip中等后教育专业类与专业数量变化

为便于比较不同学科群的专业类数量与专业数量的变化情况,笔者根据学科群的重组演变路径进行学科群的调整,使Cip一1985、Cip一1990与Cip一2000的学科群之间相互对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统计。例如.将1985年的“健康联盟”与“健康科学”两个学科群.对应于1990年的“医疗卫生及相关科学”学科群以2000年所设学科群为基准,通过学科群的整合、加工。最后归为37个可比学科群(其中将Cpi一2000中的“历史学”、“社会科学”视作一个学科群).对这些学科群从1985到2000年的专业类数量与专业数量比例进行计算.具体结果见表3。如果以1.o%作为基准,对专业数量增、减比例大于或等于1.o%的学科群进行整理.可以看出.在此比例范围内,1985—1990年、1990—2000年两个时间段内专业数量比例增加的学科群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医疗卫生及相关临床科学”学科群之外.其他的均为不同的学科群其中1990—2000年之间的学科群反映出了2o世纪末最后10年间学科群专业的主要增长点。而以上两个时间段内专业数量比例减少的学科群中。“精密制造”“工商管理、营销与相关支持服务”两个学科群的专业都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体上.1985—2000年间.专业数比例增加幅度≥1.0%的学科群与1990—2000年间专业数比例增加幅度≥1.0%的学科群基本上是一致的1985—1990、1990—2000、1985—2000年三个时间段内,专业数比例减少幅度≥1.0%的学科群尽管有所差异.但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医疗、外语、生物、计算机、法律、社会科学与历史等领域的专业呈现出了蓬勃的增长趋势,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精密制造、工商管理、家庭消费、机械维修、农业等领域的专业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缩减趋势。

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结构

Cip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作为一个综合性目录.从目录中并不能看出本科专业的分布特征。鉴于此,笔者随机选取了l0所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个案,即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51、斯坦福大学l6l、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81、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㈣、宾夕法尼亚大学【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1.结合Cip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对这些高校当前的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将这些高校的本科专业参照Cip一2000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进行归类后.大部分专业可以划归于24个学科群之下.小部分专业在该目录中不能找到适当的归类。24个学科群所涵盖的学校数量分布情况如表5。在所涉及的24个学科群中.其中有10个学科群的专业在所有10所高校中都有开设.占到了24个学科群的41.7%有8个学科群的专业在6所以上的高校都有开设.占33.3%有6个学科群的专业只在个别高校有开设.仅占到25%说明lo所高校的本科专业主要集中于18个学科群中在1o所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10个学科群中.每所高校在这10个学科群之下所开设的专业数都占据了各自开设专业总数的相当比例.最高为斯坦福大学,占到了80.6%,最低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也占到了58.9%.平均值为71.3%可见以上1o个学科群的专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中所占有的绝对比例。具体比例分布情况见表6。虽然10所高校的大部分本科专业分布于Cip一2000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中的24个学科群之下.但在每个高校中依然有部分专业难以或者说不能归于该目录当中。该部分的专业分布如表7所示。显然.以上这些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呈现出的明显的跨学科性.或者说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虽然说在Cip一2000中等后教育专业目录的38个学科群中专门设有交叉学科、文理综合两个交叉性学科群.但目录中所列出的相应专业均没有能够包含这些新的跨学科性专业从所占据的专业比例上来看.这部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本科专业中占据了一个较大的比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更是达到了23.7%.有8所学校都达到了6.5%以上这一方面说明.自Cip一2000以来.美国中等后教育专业至今至少在本科专业方面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本科专业所呈现出来的学科交叉性的增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本科专业中占有一个重要的比例。

上了中学以后篇8

关键词:“了”;语法;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可以作为语气助词。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

“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1.我看了一集电视剧。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例如:1.快上课了。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

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随机搜索了100个错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

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了”有否定形式,即“没+动词/形容词”,如“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1]而留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如果要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加*的是有偏误的句子)

昨天他没去学。

2.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

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即使要说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这里的经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这类表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

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缺失。

“动词+了”表示预计完成,不独立成句,往往有后续小句,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如:*你吃饭再去上学。你吃了饭再去上学。

这类句中“了”放在第一个动词后,这里的“了”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了”的误用

由于对“动词+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条件比较复杂。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缺乏足够的语料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关于“了”的语言系统。学习者把“动词+了”的格式理解为“完成”,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出现偏误是难以避免的。

下边句子中,前边的动词都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并不表示前边作结束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不是说“妈妈”“笑”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不是“小林”“端”的动作完结或发生以后,再接着“走”。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伴随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而是用“着”。

*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过来。

(四)“了”的错序

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者成分位置不当。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所在,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尤其是虚词“了”。如结果补语句中“了”的位置错误。

谓语动词后带结果补语,并且宾语为一般名词时,结果补语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不能加别的成分。所以,在动词后不能加“了”,“了”应放在补语后,即“V+结果补语+了+宾语”的格式。

*我们写了完作业。

我们写完了作业。

三、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母语的干扰

汉语作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的学习对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母语将影响他们学习汉语,这是语言学的传递效应。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例如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往往依赖于形态

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但是,由于汉语是缺乏形态的语言,所以留学生学习、使用起来会受母语的干扰。

(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常常发现,在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之间的相同类的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高,有的低,一些人语言交际能力还是不错,有些测试能力强,而这些都是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不同。留学生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受到一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对“了”的理解,导致不同程度的对于“了”的错误使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因材施教。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现代汉语“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虚词,初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虚词“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偏误。本文在前人对“了”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料收集,分析偏误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学习以及教材编排方面的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使留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了”的用法,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交际中减少错误率。

参考文献

[1]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7]田善继.非对性偏误浅析[J].汉语学习,1995,(6).

[8]叶步青.“了”的语法功能及其真实含义[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上了中学以后篇9

数学中的后继问题尤为深刻。我们知道,在自然数集里,集合中的元素间有一种基本的关系,即直接后继关系,如1的后继数为2,2的后继数为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它涉及了自然数的序数理论。数学是在公理化体系、定义、法则、算法等建立起来的具有高度逻辑性的学科,数学深刻的后继性表现在多方面。数学的后继性在数、形、数学运算法则、数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

无理数的发现是数发展的一种必然,是与测量连续量密不可分的,这种“连续”本身就是一种后继,正是有了这种后继,从而使数的范围又有理数扩展到了实数,使得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个实数来与之一一对应,为以后数形结合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运算法则的后继性符合唯物辩证观,加与减,乘与除,微分与积分,乘方与开方等都能说明这种辩证关系。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是辩证的统一。减法也是一种加法,它是加法的一种后继补充。乘法可以看成是加数相同的一种加法运算,开方实质上是除法的一种后继“引申”。

数学归纳法尤其是第一数学归纳法是一种以自然数的序数理论为据的数学方法,它是数学后继问题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数学方法。直线形的两旁无限延伸性实际上是数学中“形”的一种后继。“以直代曲”是以无穷小直线段代替曲线的一种后继思想,它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天才的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伟大旗手,它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创立了微积分,才华横溢的莱布尼兹以不同的形式也创立了微积分,这是与他们各自的文化底蕴背景相一致,以及受哲学观的影响分不开的。总的来说,由于他们的后继基础不同,便呈现出了同一学说的不同表现形式。

数学深刻的后继性,表现在数学教育上为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及不可间断的连贯性。基于以上数学的深刻后继性,数学工作者已采取如下的对策:

一、循序渐进原则及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深刻的后继性展示为教学发展及数学知识的有“序”性。由于学生受社会、遗传、智力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确实存在并且我们应该承认他们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把握“两序”,既应把握数学知识的“序”,又应把握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及认识发展这一“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要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则,正是有了因材施教,才更好的完善了“渐进”的含义,“渐进”及“序”的相对含义。

二、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将高层次数学知识向低年级渗透

这些知识包括集合观点,无限逼近的动态观点,分类讨论思想,统计观点等。渗透些初步高层次知识,为以后的后继做好中介和铺垫,如在中学阶段的分类讨论思想为以后的计算机数学程序中的分类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后继基础。

三、问题解决时利用退缩思想

利用退缩思想可以使某些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得以解决。正如“人穷则返本”一样。利用退缩思想,退到后继基础上。

无理方程解决时的有理化,分时方程解决时的整式化,消元降幂等均可以看作是一种后继的退缩思想,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可以考虑数学归纳法。反证法的证题实质为:先否定结论形成条件(错误后继基础),逻辑推理后继出错误结论(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定理公理或定义矛盾等等),再利用排中律进行证明,等等。

四、遵循后继规律,发展学生素质

后继规律突出后继基础与后继策略的重要性,有了好的后继基础,正确的后继策略,便能产生出后的后继效果,这便是后继规律。

目前,中小学教育还带有片面的应试教育性质,中小学教育状况堪忧,这种应试教育从实质上讲是与后继规律背离的,有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传递,通过空中楼阁式的暂时记忆讲效果表现出来,升学题型的相对固定性为教学提供了方向,但也使一部分教师模仿题型编写练习,要求学生们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这不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们能力的形成,为解决这种弊端必须遵循后继规律,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上了中学以后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今天由于出门匆忙,老师只带了10元钱赶来上班,买了2元的面包和1元的豆汁。由于出来晚了,所以坐不了公交车,就直接打的来的,又用了5元钱。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大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生:老师早餐用了多少钱?

生:老师吃完早餐还剩多少钱?

生:老师今天来学校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生:老师现在手里还剩多少元?

…………

师:谁能针对第一个问题列出算式来计算呀?(投影出示学生的所列问题)

生:第一题好做,就是拿面包的钱加上豆汁的钱,也就是2+1=3(元)。

师:那下面几题呢?比第一道题目难一些,你们会解答吗?

学生一齐说“会”。这时,老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一讲你们的解法呀?

生:求老师吃完早餐后还剩多少元,可以这样做:10-2=8(元),8-1=7(元)。

生:这样计算太麻烦了,可以列成一道综合算式:10-2-1=7(元)。

生:求老师今天来学校一共花了多少元钱?2+1+5=8(元)。

生:求老师现在手里还剩多少元?就是2+1+5=8(元),然后再拿10-8=2(元)。但是我却不知道如果列成综合算式10-2+1+5时,能不能先计算后面的2+1+5。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如果要先计算2+1+5,因为它们排在10的后面,所以要先用小括号把它们括起来,也就是10-(2+1+5),这样计算,以后会逐步学到的。

生:求老师现在手里还剩多少元?我们只要10-2-1-5=2(元)。(教师把这几道综合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黑板上的几道题目大家都算出来了,我也把你们的综合算式板书在黑板上了。看看这几道综合算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计算顺序,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们发现计算这几道综合算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不能先计算后面的两个数字。如果先计算后面两个数字,就讲不出道理了。比如10-2-1=7这道算式,如果先计算2-1的话,那就是先求面包比豆汁多多少元了,这样不符合题意。

生:我认为有时候也可以先计算后面的两个数字,比如2+1+5=8这道算式,先计算1+5就是先求豆汁与打的费一共是多少元,然后再加上面包钱,这样求出来的也是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我感觉只要全部是加法的话,就可以先计算后面的算式,如果前面有减法的话,就不能先计算后面的算式。

…………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刚才学习过的方法先自学教材第74页的例题14,然后再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

思考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模型思想”,并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用模型思想来指导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教师总认为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过低,思维还不完善,他们对于事物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还不全面。其实,构建数学模型思想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来。上面的教学案例,笔者突破了以本为本的时空,从师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构建数学模型思想。

一、在生活情境中触摸数学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建立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把生活问题通过模型思想转化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从而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就是解决教师在上学路上所产生的问题,而这类问题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所以解决问题的欲望就非常强烈。学生分别从生活中提炼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解决问题形成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