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十篇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十篇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9:22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1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安徽合肥,籍贯山西夏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

1974~1978在安徽省广德县插队落户,曾任生产队、大队基层干部;

1978~1982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1983机械工业部河南新乡机床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3~1988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计划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8~2003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先后任长期规划司主任科员,经济师,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副处长、处长,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组长;

2005~2006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6~2007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2007.04~2013.09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3.09~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参加研究制定《“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参加起草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二、三、四、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研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业交通等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学斌

男,汉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会宁刘寨乡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9~1983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

1983~甘肃省水泵厂团委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

1986~1989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处长、处长;

1992~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局长(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2008.06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2008.12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守宏

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范县人,管理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经管系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3~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司长。

2008.04~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

2009.10~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分管工业交通贸易和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工作。

2013.06~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编委等职。

曾多次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韩文秀

男,汉族,1963年9月生,河北赞皇人,中共党员。

1980.09~1984.08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9在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6.09~1989.01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01~1997.07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处长、处长。(1992.09~1993.09在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习);

1997.08~1999.03国家计委财政金融司综合处调研员;

1999.03~2000.0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预测监测处处长;

2000.04~2005.03先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巡视员、副司长;

2005.03~201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经济一组)组长(2006.09~2010.01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在职),获金融学博士学位;2010.07~2011.08挂职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2011.08~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曾出版《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等著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石刚

男,汉族,1958年9月生,安徽桐城市人,工学硕士。

1982.07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在安徽省合肥市无线电三厂工作;

1983.09~1985.12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01~1997.03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

1997.03~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为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等;

2006.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司长,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全面工作;

2013.06~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3.07~兼任总理办公室主任。

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

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198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1973.03~1976.12湖北省天门县知青;

1976.12~1980.01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1980.01~1983.08人民日报社技术处干部;

1983.08~1986.09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9~1993.08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部助理研究员(1991.10~1992.10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3.08~1994.0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负责人(副局级);

1994.02~1995.0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情报中心副主任;

1995.06~1996.0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正局级);

1996.02~1999.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1999.10~2006.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09~2001.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7~2003.09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

2006.10~2008.05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7.12);

2008.05~2008.09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8.06);

2008.09~2013.03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13.03~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广西陆川县人,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

1972~1977广西贵县钢铁厂工人、干部、广西玉林地区工交办公室干部;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82~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3~1994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干部;

1994~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1993.09~1995.04在中南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04~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2003.06~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2

关于经济法责任这一提法,学界存在争议。综观各著述文章,主要提法有经济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经济法责任等。其中目前使用广泛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经济法律责任。这个名称是否适当呢?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法律一词易被理解为“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而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既可以是民事法律,又可以是刑事法律,还可以是行政法律责任,所以不能凸显经济法责任作为一个新兴的部门法责任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川进一步来说,使用“经济法律责任”没有分清经济法律与经济法两概念的区别,这两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的外延较大,涵盖面较广,不能准确表述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我们认为经济法律责任这一名称有诸多不妥之处。而“经济责任”,又易被理解为泛指的与经济有关的一切责任,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法责任的范围,这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界定也是相矛盾的。有学者认为经济责任即财产责任,是经济法责任的一部分或具有民法属性,把经济法责任认同于财产责任并作为经济法责任的一部分是不恰当的,这里混淆了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因为,以往人们之所以难以驾驭“经济法”,其主要原因是将经济法作为既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又调整财产关系的法,或者将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部分财产关系的法。川有学者认为经济责任是经济法律责任的简称,理由是因为“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常被称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类推之得出如上结论,但是这种归纳法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情况,也不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里的推论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做法,并且,这种推论对经济法来说,显然是不适应的,会产生诸多歧义,不利于人们对此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再看经济法责任,与前两者相比,这种表述避免了诸如误认为该责任是与经济有关的一切责任的观点,同时体现了其所具有的部门法的特性。经济法责任这一名称也逐渐得到了学术界支持,第十一届经济法学术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已多数赞成使用经济法责任这一表述。‘”

二、经济法资任独立性分析

法律责任(responsibility,liability)是与义务相关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要对一定行为负责,或者他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他作相反行为时,他应受制裁。‘4’法律是权利与义务的规范,而义务本身没有约束力,国家的强制力无法介人,法律不能有效的实施,只能是一纸空文。经济法责任是义务与制裁的桥梁,为科学的经济法制度所必备。经济法制度下,在宏观调控及市场规制过程中经济法主体违反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利,进而承担责任,是维护经济法秩序的重要保障。经济法作为特定的法律范畴,为经济法所属,充当着制约权力(权利)的作用。我们认为经济法存在有法律责任,然而经济法责任是否具有独立性,其与传统三大法律责任关系如何,是经济法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学术界主要观点及评析

目前学术界主要观点有两类四种:

1.认为经济法不存在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

该观点认为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仅为对其他法律责任形式的借用,即把经济法责任归结为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151

2.认为经济法存在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中存在的法律责任是对传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综合运用,这种运用是创造性的、全面的、系统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援引各个体法律部门的方法。如邱本认为:经济法责任确实是对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综合,但这种综合并没有抹杀经济法的独特性质。‘6’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应与传统法律相区分,不包括传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作为与这些责任形式相并列的另一种责任。石少侠认为:经济法责任仅是经济法规定的责任的一种。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包括两种责任:即固有责任和援引责任,固有责任为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自身性质而决定的,具有独立性,援引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川6,一’64’

分析上述观点,不难发现关于经济法责任研究的思路无非三种:传统责任角度、全新责任角度、传统责任与全新责任相融合角度。传统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非独立的法律责任,其责任形式仅是对传统法律责任机械的组合,这种法律责任没有脱离传统的法律视野,受传统理论影响过大,没有反映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全新责任论认为经济法存在独立的法律责任,其法律责任是对传统部门法法律责任的综合化或是与传统部门法相并列的一种法律责任,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法律的继承性。传统加创新论认为经济法存在独立的法律责任,其法律责任应是以社会性责任为基础,辅之以传统法律部门法律责任形态。综上观之,全新责任论强调了经济法的独特性,传统加创新论融合并继承了传统法律中有用的成分,这二者比较合理。

但是在理解传统责任与全新责任融合这一思路时,一些学者产生了误解。有人认为:经济法上复合型法律责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表现为对传统部门法中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吸纳,即当行为人违反经济法律规范造成平等主体间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后果时,应责令其承担民事责任;当行为人违法行为严重损害公共秩序时,应责令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9’笔者要指出的是:违反经济法律可能需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但是违反(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仅承担经济法责任。撇开名称的差异,上述观点会让读者产生经济法责任中包含行政法、刑事、民事责任的理解,虽然我们强调与传统法律责任的融合,但二者决不是包含或隶属关系。这里需强调的一点是,某一部门法中不能规定六艺部门法的责任,比如民法中不能规定行政责任,行政法中不能规定民事责任,经济法中也不能规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l’“’我们理解的继承在此是对一些名称和形式的信用,有些责任形式,如损害赔偿,可以为民、刑、行政法责任通用,在经济法中此种责任亦存在,因为经济法产生较晚,没有参与最初法律资源的分配,对于某些同样需要经济法责任调整时,只能借用已有的形式。换一个角度来说,与其认为这是法律上的继承,不如认可为法律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

(二)经济法责任独立的意义

独立的经济法责任是构成完整的经济法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经济法体系是庞大的,经济法责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笔者认为独立的经济法责任是依托经济法而生,有着无可比拟的适应性,该责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经济法密不可分,是其它责任无法替代或综合调整的。经济法责任由经济法自己规定,为本法服务,完整的经济法体系需要独立的经济法责任。

经济法责任独立性是保证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手段,使经济法发挥更好的调整、保障作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违反经济法的情况,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应当追究的没有追究,出现了“经济法不可诉”的局面。不可诉使得经济法无法有效实施,市场主体违反义务免于责任,经济管理主体不行使或不当行使职权不受限制,出现了权力(权利)与义务、责任不对等的状态,法律制约机制陷人困境。健全的法律体系要有法律责任存在,经济法也不例外,经济法责任限制、规范着权力(权利)运行,保证法律天平的公正。经济法的主要功能是: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而进行干预,调整全面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此功能有别于其它法律部门的功能,而经济法责任的功能正是为经济法发挥功能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法的作用,保障经济法的实施,经济法责任必须独立。

(三)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基础

1.以经济法的独立性为前提

经济法作为部门法的独特性是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基础,经济法有自身特殊的调整对象。即:宏观调控关系,微观规制关系,国有参与关系,对外管制关系,市场监管关系的总和。‘川这些关系不同于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于行政法所调整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应当说一个法律部门拥有了独立的调整对象,该法就应当独立,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法所调控的对象是与传统法律有别的,并且经济法的独立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换一个角度,如经济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或由民法、行政法综合调整,当然不会存在独立的经济法责任,从承认经济法独立性的基点出发,依据经济法责任的性质是为经济法的属性决定的论断,可以推导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2.以经济法责任的发展性为依据

经济法是发展的,经济法责任同样具有发展性,我们如能把握经济法责任的发展方向就能准确地建立起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法责任。法的终极本质是物质制约性,经济法责任也受物质世界巨大影响,现今出现大量的违反经济法的案件,觅需经济法责任的出台,如果不依规律办事可能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同时,认识到经济法责任的发展性才不会孤立地看问题,依托大的经济法为背景,相信理论的不断成熟、发展会为经济法责任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三、经济法资任的界定

(一)责任、义务、制裁的辫析

责任同义务和制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三者又有严格的区分,要准确理解经济法责任,就必须把上述概念加以比较。首先看义务与责任,义务是责任的前提,责任是不履行义务的后果。责任可理解为不适当履行义务后果,是因为如果义务人正确履行了义务,也就不会发生责任问题,更准确来说,违反法定义务是责任的前提。两者区别是明显的:义务是一种法律约束,责任是对违反义务结果的确认;义务存在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范畴,而责任属于法的适用范畴,处于保护性法律关系开始阶段;义务本身不具有可罚性,责任则具有可罚性。[8’‘p,65’再看责任与制裁,责任是制裁之前提,制裁为追究责任之后果。制裁是指由国家特定的机关对责任主体,以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实施惩罚性强制措施。责任仅为制裁的依据,制裁是将责任的可罚性转化为现实可罚性,只有责任主体不主动承担法律责任时制裁才可能发生。总之,义务、制裁、责任的关系为:违反义务可能产生责任,进而引发制裁。在理清三者的区分后,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经济法责任没有独立的制裁手段,制裁手段是通过传统法律手段实现的,因为法律责任不等同于法律制裁,法律责任的独立也并不意味着法律制裁的独立。在既有的法律体系内,法律制裁的实现往往通过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来体现,因而经济法律责任的制裁方式也同样采取这三种方式。

(二)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

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也是经济法责任界定的主要方面之一,经济法责任是否已经突破传统法律责任构成四要件说?两者关系如何?

首先来看违法行为,经济法中可能存在没有违法行为但须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如经济管理机关不当行使权利致使被管理的经济法主体受损,这时虽未违反法定义务,但从经济法理念和所造成的损失来看是应当承担责任的。这种情况也不是个别的,因为经济法中的经济管理机关作为一类独立的主体存在。

其次是主观方面,经济法主体的主观过错并非所有经济法责任必备,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也逐步发展为经济法主体所具有的主观心理。这是由经济法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因为社会大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对个体有益而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此种行为不一定主观有过错,但从整体出发,我们应让实施该行为的个体承担责任。

再次是损害事实,经济法规制有一定的提前性,并非在发生了损害事实以后才加以调整,可能存在某种风险时经济法就可以介人,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于妨碍、限制、妨害共同市场内部为目的或具有这种效果的,所有企业之间的协议、企业联合一致的决议和联合一致的作法都应当被禁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此项要素时,多数国家都认为,对市场的影响不一定要实际发生,只要能证明对市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发生的可能性及这种影响的严重性,有关当局就足以推断这种影响的存在。l”’最后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损害事实都没有发生二者之间又怎么会有因果联系呢?这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里的结果有可能转变为风险,同样存在行为与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这里的结果和风险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四要件说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法的需要,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经济法自身的性质出发,结合经济法实践,依据不同的主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要件。

(三)经济法视野中的经济法责任

1.经济法责任新特征

(l)责任的社会性。经济法是社会法,乃公法与私法交融的产物。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是指这种法律责任直接同社会利益相关,而社会公共利益指各法律主体所共同享有的公共利益,诸如:可持续发展、公平的竞争秩序、环境保护等。也正是基于此特征,才有经济法上各种特殊的归责形式,应当说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也是其它责任特征的基础。有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社会性进一步解读认为,该责任的设置、体系的构建以及制度的创设等方面基于社会公共性考虑,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兼容多种原则、方式、制度而体现的一种全局性而非局部性,公众性而非私人性,公平性而非独享性,多元性而非单一性的整体特征。〔’礴l(2)前提的双重性。一般来说,责任由义务引发,但经济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责任的产生不仅仅由义务产生,经济管理主体不当行使权力同样可以导致经济法责任。由义务产生的责任,民法、刑法中都有表现,我们重点来看由义务导致的责任,此时权利是不对等的,权利由政府机关单方面行使并有命令性质,所以要对该权利加以限制,在管理主体出现不当行使权力时应承担责任。

(3)责任内容的经济性。责任内容的经济性是经济法责任的核心特征,居于主导地位。有学者认为该责任是公共责任与财产责任的融合,笔者这里强调的是公共责任(即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性)与经济性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衍生,虽然二者可以相互影响,但是分清层次更有利于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有学者指出经济法责任是不经济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也是不当的。经济法正从效率优先向实质公正转变,而“不经济”的侧重含义是重程序非实体,重效率非实质,我们从经济法发展趋势看,这种观念应当摒弃。

(4)责任主体的特定性。经济法责任的主体有别于民法和行政法。民事责任的主体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人,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关系的参与人,经济法责任的主体是政府机关(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受控主体)。那么这些主体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享有怎样的权利义务关系呢?调控主体享有宏观调控权、国有资产管理权、市场秩序调整权,而相对义务较少,仅须正当行使权利、不损害受控主体利益并接受监督即可;受控主体负有纳税、完成计划任务、依法经营、接受检查监督、公平竞争、不损害消费者权利等义务,享有正常经营、市场竞争的权利。分析可知经济法中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不同主体适用不同的责任要件。

2.经济法责任新形式。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3

【关键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

《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它对于规范会计行为、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稳定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济责任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等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出台的《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实施《高等教育法》、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但实施多年后,校长经济责任制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目标,内部经济工作秩序混乱并没有得到根治,收入体外循环,重大经济事项缺乏充分论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少数管理者因违法乱纪而陷入犯罪的深渊。

一、校长经济责任制落实难的原因

(一)责任主体的安排不合理,无法对经济责任制有深刻的理解

纵观我国高校校长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校长由上级遴选,由上级任命,他们虽不是公务员,却都是部级或厅级干部,这使得校长更倾向于自己认同为政府官员,更注重对上级负责,时刻关注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种政策指令,眼观各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在校内,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与官员趋同,满足于批文件、发文件、作报告。在遴选校长过程中过分关注候选者在上层的关系,专业学科背景,资历和性格特点,而没有对其道德品格、行政能力和经济责任制的履行能力等予以必要的考虑。这种遴选制度,不仅使校长不能专注于学校的管理,履行其经济责任,而且还将影响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二)责任主体工作面广,内容复杂,难以担当起责任制的重任

《高等教育法》规定:“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处于行政指挥的最高位置,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负责人,理所当然对学校的财经工作负责。但校长一方面工作量大,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精力难集中;另一方面,工作面广,内容复杂,既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质量学生的压力,又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及后勤等行政工作,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提高办学效益的重任,经济决策难于专业化,往往形成什么都负责,什么都负不起责的局面。

(三)与责任制配套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对责任主体的监管不到位

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实施了《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对规范办学过程中多元的经济行为,监控各项经济活动,落实经济责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公布的相关案例来看,部分高校与经济责任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并没有出台,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责权利不挂钩;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如经济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但也并没有按“授权――执行――监督”的程序设计,制度执行应达到的监督作用是表面化和形式化。与此同时,还有些干部的离任审计也是走过场,往往是先任命后审计,甚至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只是停在口头上。

二、设置总会计师,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强化校长经济责任制的有效途径

经济责任制顾名思义是对经济活动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责任是贯彻系统全过程的纽带,通过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根据《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及《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高校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校内管理体制的层次应分别建立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每一个基层经济单位。而现在高校普遍建立的管理层次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这种层次安排不仅是校长无法真正担当全校的经济责任制,也使财务处长的财经管理工作因层次低而乏力。因此在高校领导班子中配备一名懂经营、善管理、精通财务的总会计师,构建在校长领导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管理架构,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就易于使高校管理围绕经济责任制这个中心上台阶、出水平、创效益。

(一)设置总会计师,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

长期以来,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典型的“命令――服从”式的内部行政关系,政府管理在宏观上规划全国教育发展、制定各种教育法规政策;在中观上主办和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校长的聘任、教学经费的使用、招生等;在微观上还要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等。这种模式下,政府既是学校的主办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同时还是办学者,而高校是典型的“营造物机关”,它不具备更多的权利,也不行使更多的职能。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高校的弊病,强烈要求对这种“政府――高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好回应着社会的需要,明确了高等学校办学自,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目标,提出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这种新型关系的形成和总会计师的设置,将极大地改变政府与公立高校的行为,有利于高校形成自主竞争、协调与制约的机制,从而将高校内部经济管理活动引入到积极生产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产品,以立足于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

(二)设置总会计师,体现了责任安排上的合理性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须对本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负责,但高校财务工作复杂,涉及众多的行业和会计业务领域,单位负责人不可能、也不必事必躬亲,弄懂所有的财务会计业务和财经法规,而应当按照“委托-”的契约关系模式,将相应的责任、权限通过制度或契约等形式,委托给具有丰富财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总会计师,由总会计师协助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上的合理性和优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借助“委托-”的契约关系,由总会计师领导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契约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严把财务关,从而分担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落实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

(三)设置总会计师,体现了财经工作的有效性

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于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建立总会计师负责制是加强财务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监督学校执行财经纪律的重要基础。高校经济关系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求经济决策和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全面协助校长搞好经济事务,就可以对整个高校的财经工作抓得彻底、抓得具体,有利于经济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的落实。

1.教育投入巨大,需要以总会计师为责任中心。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银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普及,银行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数十亿的优惠贷款注入高校,如何把巨额的带息资金管好用好,保证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是摆在校长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总会计师作为学校财经工作的组织者,经济决策的中心成员,参与学校的经济管理决策、经济计划实施方案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就有可能造成校内投资决策的失误,形成到期无法偿还的被动局面,影响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只有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对校内的财务工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专业领导,才能满足多元投资主体的不同需要,促进学校对外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2.办学财源多元,需要总会计师协调。高校是投资大、产出多、成果多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涉及面广泛,经济关系相当复杂。它不仅是教学单位,而且是融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社会团体。要筹集足够的教育经费,学校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知名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学校的投入;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等手段增强学校自身的筹资能力。《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熟悉“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在校长的领导下协调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直接参与学校的各项事业及产业发展规划,参与重大经济问题决策;利用总会计师是“理财专家”,管理上精打细算,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堵塞了资金漏洞,为学校“理财当家”。

3.财会工作复杂,需要总会计师的领导。加强会计核算是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步骤,但会计核算是专业性、技术性、连续性都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核算与监督没有总会计师牵头,只靠财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一方面因为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综合权威性差;另一方面如果行政领导缺乏较全面的财会专业知识,在处理业务问题时,不具有权威性,甚至会因决策的不合理影响事业的发展。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作为行政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对校长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管理财政,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经济责任制的落实。

三、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建议

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其核心是责任、义务和权利相结合,使学校的财经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究。现在大部分高校有关的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计划都是由校一级领导成员决定,由其代行总会计师职责。因此,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迫在眉睫。

1.主管部门的重视,是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前提。虽然《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都明确规定了高校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但总会计师是校级领导成员,这个岗位的设立,牵涉到校级领导职数和校级领导的分工,这不是学校内部可以解决的,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总会计师在现代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设立这一岗位紧迫性的前提下,与组织、人事、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努力,统筹考虑,才能解放思想,排除顾虑,争取尽快到位上岗。

2.人员的选用与安排,是落实总会计岗位职责的保证。作为总会计师,除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税务、工商等法制观念外,还必须有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系统思想,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须从实际出发,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不怕担风险;重视群众意见和人际沟通。因此,在遴选总会计师时,要大胆启用那些有胆识、有知识、有能力、有魄力、勇于负责任的能人。

3.加强总会计师队伍的管理,是履行职权,维护其权威性的保障。虽然《会计法》赋予了总会计师职责和地位,但要发挥其真正作用,还须加强对总会计师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改进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工作能力,维护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4

关键词:责任 创新 主动实践 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越发显得重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高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既成为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其社会影响力高低、创新实践能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影响因子。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展的今天,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责任,同时更应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高校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创新、信息传播、应用集成、创新引导和知识辐射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理当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校积极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是国家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同年11月,教育部、科技部在杭州联合召开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07年6月,教育部长周济院士在广州“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作出当地人民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由此可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在贡献中践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高度的要求。因此,高校积极参与到创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创新求支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既是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重托。

2 高校要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强化责任意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这样诠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观”。他指出,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华中科技大学的责任”: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中定位、体现我们的责任;要在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要在中国大学争创一流的进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我们应扮演的角色,才能融入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找到我们适合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将分散的实力转化为整体的优势,将地方的兴趣转化为学校的优势,将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将知识转化为产业。李校长的诠释,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高校的责任意识,阐述了学校发展的基石。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密切联系的高校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仅需要保持自己应有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趋向,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高校的教育责任以及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必须在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向公众提供的社会服务作为自身的~项重要职能加以重视。高校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其现实使命,特别是在创新时代,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肩负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广的时代责任。因此,高校在自己的目标定位中,理当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在育人、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3 高校应把创新和应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都明确提出一个观点,要通过知识的保存、传播、扩张和转移,为提高国家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要通过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元化的产、学、研联盟和服务平台,构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系: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实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行动中,践行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像华中科技大学就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并将“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确定为自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明确作为自己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创新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责任。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一知识传授己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职责,高校的职责和功能已经向着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三者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在这其中,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已经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先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理当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盼和公众的希望,更是自己的责任所在和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理应将创新应用、主动实践、服务社会、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高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牢固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用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去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4 明确定位、主动实践,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高校围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非常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

产学研创新链、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赢得了企业良好的赞誉。

在华中科技大学,以机械学院为代表的各个专业院系,明确战略定位,牢记神圣职责,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服务社会和创新实践活动。以机械学院为例,在机械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副校长兼机械学院院长邵新宇教授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需要,主动捕捉企业的信息,积极将研究的成果传递到社会、推广到企业,着力构建制造领域中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平台,做企业的坚强后盾,努力打造一流的制造装备研发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育中心;要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对制造装备的迫切需求,秉承“创新是魂、应用领先、责任以行”的理念,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装备研发创新链,为推动我国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而不懈努力。按照这一思路,机械学院以“制造――装备――数字化”为核心,确立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学科主线,并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了自己“教育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良性循环的教学、科研创新链。为了把确立的思想战略付诸于实践,机械学院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区域、行业的实际需要,依托学科优势,通过项目研发、技术咨询、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做实区域经济合作体等举措,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机械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孵化出数控、天喻等5个产业化企业,并在“现代电子制造”“重大产业装备”“汽车工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领域与企业和社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的湖北、东莞、深圳、温州、汕头等区域经济合作体中,以机械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项目,为当地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正是有了这些尚佳的表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比如,广东省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东莞市政府投入资金与学校建立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等。由此可见,高校只有明确定位、主动实践,走出去、走进去,才能走上去;只有向企业扩展,向基层延伸,贴近企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才能大有所为、不辱使命。高校也只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战略地位,不辱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才能形成完整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高校创新链,才能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5 结束语。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非常重要。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如何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如何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在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主动实践、积极为社会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名言: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高校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跻身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更加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创新服务,就一定会受到社会的爱戴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中国教育报,2007.6.28。

2 丁亚金,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13)。

3 邵新宇,创新、创造、创业,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1.2。

4 华中科技大学06年暑期工作会议聚焦责任意识,中国教育网,http://campus.省略.2006.09.04。

5 邵新宇,于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2。

6 肖茂严等,实现“四级跳”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外聘院长高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为提升学校各二级院系及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面向海内外诚招学院院长和科研院所(中心)的主任,为配合学校对外聘院长的中期和聘期届满考核工作,学校审计部门也适时对一批外聘(包括聘任制)院长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本文结合学校《中层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就该项审计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意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学校聘任制二级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指导和进一步深化、拓展的思路。

一、外聘院长聘期届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武汉大学中层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高校中层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学校投资和以学校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学校审计部门拟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纲内容,则涵盖了部门收支情况、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决策程序、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关注的问题、审计评价及审计建议等7个部分,强调对本单位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部门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等方面的关注。

结合高校人事部与外聘院长签订的院长聘用合同,学校在岗位职责、岗位工作目标及任务(含《工作任务书》)做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工作任务书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方面、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六个方面对院长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并辅之以明确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配合对外聘院长聘期届满、届中考核而开展的任期、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原审计内容提纲,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意在突出重点,主要是从经济责任人的基本情况、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院长科研启动费使用情况、科研经费任务完成情况、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学院内部管理情况(创新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的内容)、存在的问题、管理建议等8个方面阐述审计情况,撰写报告。其中:(1)经济责任人的情况包括院长聘期、审计期间以及外聘院长主管和分管学院的工作内容,关注院长是否负责财务一支笔审签职责;(2)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主要关注财务收支结余,结余率,收入、支出预算完成率指标,以及学院院级财力收入年均增长率和总收支变动情况;(3)院长科研启动经费使用情况,实质上是考察学校是否履行了合同中承诺拨付科研启动经费的责任,以及院长在使用该项目经费时,是否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表使用,是否存在严重超预算、无预算开支的现象和调整预算的情况,另外也可籍此检验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以及院长启动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其资金使用特色;(4)科研经费任务完成情况,一般是比照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部和人文社会科学院对学院下达的年度科研到账经费指标,以实际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计算其完成率或超额完成率;(5)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则是考察教育部下达的除院长科研启动经费之外的“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状况,主要是关注其预算执行情况和整体使用效益。

二、外聘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结合对外聘院长聘期届满考核而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原提纲的审计评价内容基础上,结合院长关于工作任务书中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评价,进一步优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更加量化和明确;如院级财力收入年均增长率指标,争取科研到账经费预算完成率,学院在三大检索刊物上发表文章数量的年增长率,以及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这些指标明确指向学院领导干部在组织学院教学服务收入、争取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项目,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而双语课程、硕士研究生通识课程及实践基地的开辟,则直指学院在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实际成效。结合聘任合同和任务书,外聘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更趋科学、合理和丰富。

三、外聘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挑战

1、外聘院长、中心主任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学校体制内的员工,虽然享受着较高的工薪待遇,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在聘期内如何达成聘任合同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以及如何处理好短期指标的完成和对学院可持续发展长期远景规划的关系,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加之,该群体未经历过中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的内容、程序、及其目的均不了解,对审计人员和工作也充满了疑虑。因此审计人员需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在开展审前调查、审计进点会、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和审计报告交接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环节,做好审计知识现场宣讲,向与会人员和被审计对象讲解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内容、工作程序等。

被审计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和教职工代表对院长的考核,亦有诸多看法,诸如,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存在过度注重短期繁荣,牺牲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错误导向之嫌;另外,学校是否履行承诺,在资金、人脉、组织机构、空间、时间上给予外聘院长应有的支持,共同推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整体实力的提升。基于以上顾虑,学院遂提出考核应是双向考核的建议,审计人员将院系人员的心声和对考核、审计的反馈意见及时带到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考核评议会上,反馈给学校领导,通过各管理部门联动推进,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起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院系的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

2、审计处领导在各职能部门对外聘院长的考核会上,需要报告审计结果,尤其是在会上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给审计组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查证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尤其是学院“小金库”的确认方面,需要学院进一步配合和审计人员敏锐的判断力和查证能力,对审计人员颇具挑战;更需考虑外聘院长的认可度,院长到任之前学院业已存在的问题,院长可能不太认同自己对相关事项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给审计人员提出了在审计各环节对学院领导人宣讲经济责任制、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新规定的沟通要求。

四、对学校非外聘各职能部门、院系主要领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对外聘院长来说,聘任合同明确了其岗位职责,其总体职责是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师管理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中与经济责任直接挂钩的则有,诸如:根据国家财政政策和学校财务管理规定,积极多渠道筹措各类收入,保证学员财力稳步增长,实现年度收支平衡;主持制定学院年度预算,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执行,在计划范围内有使用签字权;以及保证学校委托给学院的资产安全与完整,根据工作需要有权进行使用调整,维护学院的合法权益等。另外,在工作任务书中辅之以有关经济责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诸如:任期内获得“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的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保证院级财力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等。总之,对外聘院长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具备对领导干部授权责任有效性进行鉴证和评价的充分基础,同时明确了审计业务的重点,进而给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6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一、前言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依法筹集事业资金,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合法经济权益,促进教学、科研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财务中也出现许多情况,如一些学校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格、收费管理不规范、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盲目贷款、资产与负债比例失调、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收入支出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00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但经过几年的实施后,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标,内部经济工作秩序的混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收入的体外循环、重大经济事项缺乏充分论证、违法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找出目前高校经济责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如何落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建议。

二、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概述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基础理论有两个,一是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以政府公共财政拨款为主、以市场调节(收费)为辅的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属性。只有采取政府财政拨款和向受教育者收费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效率。高校领导干部管理的资金是财政资金和学生家长的学费,涉及到国有资产和公众利益,肩负着对高校资金的保全责任。二是委托理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产权结构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公办高校的委托关系主要表现三个层次:从全体人民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府、公办高校管理。高校领导干部作为者肩负着高校经济的受托责任。

高校领导干部(行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这三方面有五个共同点:一是是否依法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责;二是经济活动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效益如何,有无应由本部门承担责任的重大失误;三是财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四是本部门经办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五是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有无违纪违规问题。

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制度,是贯彻实施国家财经法规、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明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利于指导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工作;明确经济目标,规范经济决策程序,有利于保障高校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效益性;落实经济责任,有利于权、责、利的结合,促进高校对资源的二次分配;能够保障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优化,这是深化高校改革、促进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当前高校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的现状分析

《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以及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违法处罚等均作出明确规定;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各直属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财经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贯穿于直属事业单位财经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的经济责任落实不尽如人意,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教新闻报道: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2年,仅广州地区高校就发生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达一百多宗,被纪委立案查处的有110宗153人(其中涉及县处级干部25宗39人),这里面有广外原基建处长、暨大体育部原副主任、广工设备处原处长等。2006年11月21日,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存在严重失职错误,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2009年,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和常务副书记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武汉大学科技学院院长被“双规”。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出版的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指出:“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诸多高校领导干部倒在权钱交易上。

为什么高校领导责任的落实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认识上不到位

经济责任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经济秩序和财经活动,是关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有些学校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存在对经济责任制认识模糊,对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对经济责任制工作不关心、不重视,甚至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把经济责任制工作当成额外负担。有的人认为,经济责任制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作为学校只要把教学和科研搞上去就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思想上没有认识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经济责任不明确

就现状来看,高校经济责任仍需进一步健全。审计报告指出的高校管理不善等问题,以及高校案件频发足以证明,学校在领导干部任前对其经济责任没有具体的规范。在责任分解方面,某些高校没有进行责任分解,没有明确领导班子中每位成员的责任。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涉及的岗位较多,学校对他们在经济方面的一些权力和职责不明确,存在责任交叉和责任空档,出现“有利大家争,有弊大家推”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岗位职责所需涉及的经济内容并不了解,甚至陌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自身的经济责任不明确,工作范畴模糊,工作指标不理解等问题,可见高校经济责任的明确仍是目前最为薄弱和亟需加强的环节之一。明确学校各级经济责任显得尤为必要。

(三)经济责任不落实

从目前现状来看,教育部、财政部在高校经济责任方面作了相关规定,规范了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和法律职责,确定了领导干部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高校领导干部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的高校案件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部直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院系,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腐败现象,值得深思的是,有无制度可依,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而真正导致高校经济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落实问题。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大都还是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形式,审归审,用归用,审用分离。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若不能在工作中切实落实经济责任,那么再健全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制度规范,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干部结构不合理

统筹学校资金运作,对外投资,如何解决经费短缺,如何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减少损失浪费和无效投资等均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资金运动规律的领导进行指导和组织。目前,在高校领导班子中,专业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没有按有关规定配备熟悉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运动规律的总会计师,而是由不太了解或甚至不懂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运动规律的副校(院)长或校(院)长来分管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因其不太熟悉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审计工作,致使经常出现盲目决策甚至瞎指挥等情况。目前高校已成为违纪违规和新的腐败“重灾区”,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损失。

(五)审计作用发挥不到位

1.审计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其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门、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其中既有经济部门,也有有科研和教学部门,有些领导干部在上任时并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或者学校没有授权,有些科研部门负责人甚至没有涉及经济管理的工作。缺乏经济责任目标,无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2.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尚缺乏统一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特别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评价,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评价,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的评价,重大事项决策评价,资产安全完整评价等均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

3.公允性欠缺,可利用度不高

同级审计、时间短、审计人员水平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造成审计结果有欠公允。同时,对于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无论在管理要求上、领导者的意识上都停留在审计评价初级阶段,可利用度不高。

四、落实高校经济责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

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应以责为依据,责权利结合为原则,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按规定行使权力,按规定承担责任。经济责任制应贯穿于高校整个经济循环过程,具体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制、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的经济责任制、财务主管人员任用和变动的经济责任制、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校领导、财务部门、各有关部门、二级单位财务主管人员和基层财会人员等各级、各部门经济责任制及多层次的管理体系,通过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逐级实行经济责任制,明确校内各级人员在财经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增强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意识,使各级人员能按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在经济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学校的财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改革高校财务组织结构,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高校应配备精于财务管理的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组织领导高校的财经工作,以弥补校领导专业缺陷,发挥高校领导班子的专业或知识结构的最佳效能,从而有利于校领导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有利于经济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地开展;对于高校经济责任有了更好的诠释和把握,有利于将高校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项具体经济活动中去,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高校的经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落实《总会计师条例》,原国家教委、财政部1991年10月29日以教财[1991]82号文下发了“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提出:规模较大的高校1995年必须配齐总会计师的要求并且明确在高校行政领导班子中,要有一人行使总会计师职责,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直接对校(院)长负责。“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参与学校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对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或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者纠正等。”

(三)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高校的审计机构是监督学校财经运行、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部门,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必须充分发挥其审计的作用,利用审计力量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审计目标

要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列出重点审计内容。一是坚持认真审核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开展内控制度审计,主要审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三是抓好任职期间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审计。

2.健全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中教育部首次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领导交接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责任的落实和日常工作的开展,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经济责任的具体内容为依据,以经济责任的具体职责和义务来构建审计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审计过程才有明确的依据,审计的结果才更加客观公正。紧紧围绕经济责任的内容开展审计,建立评价体系才有利于审计结果更好地反映出任期绩效,将审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工作的开展。

3.借助社会力量

借助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同级审同级,同级走过场”的现象,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允性。社会审计组织具有业务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和审计能力独立的特点,其在查证、鉴定、验资和咨询服务,尤其在建设项目预决算、资产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授权资质比较好的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审计,利用他们专业力量的优势进行监督、审计,一方面将会最大限度地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必将提高审计的公允性、透明度、可信度,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运用。

4.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及时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整改意见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组织、人事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工作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干部考核中予以肯定,并作为干部任用的政绩依据之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差、问题较为严重的进行诫勉谈话,作出组织处理。同时,要将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结果运用情况归入干部档案,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依据之一。

五、结论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健全能够使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思有所据、行有所依,为经济责任的落实提供前提和保障。经济责任的明确能够规范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做到明确工作范畴和工作指标,有利于优化工作质量,提高科学性和效率性;经济责任落实为任期评价提供依据,为下任领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便于高校经济工作的阶段性、持续性和阶梯式进步。

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在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和责任落实等方面均存在亟需改进和完善之处,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是高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和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任喜雨,张延君,韩志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J].财会通讯,2008(4).

[2]张彤.高校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eB/oL].中国审计教育网,2007.

[3]李恩,牛贵霞,王淑红.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研[J].财会月刊,2004(5).

[4]陈慧.高校处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5]张守臣,陈建华.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必要[J].沈阳大学学报,2004(3).

[6]朱红利.浅谈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7]李晓玲.高校内部各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

[8]许荣华,李孟坪.关于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茅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S].

[10]汪敏.社会审计组织是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力量[Z].浙江审计,2002(4).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与经济问责难点与对策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永远的主题,经济责任最新且最权威的定义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10]32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经济责任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复杂的特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具体细分主要是指履行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效益责任、廉政监督责任等。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

为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7月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该规定的颁布实施昭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进入法制轨道。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防止权力腐败,保障公众利益。高校作为公共资金投入较多、社会资源占用较广、民生关注度高的教育领域,建立健全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明确高校领导干部经济目标,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敬业履责能力,对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问责大有必要。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是对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客观评价,通过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高校领导干部所应承担的责任。高校领导干部实行经济问责就是要做到既要处罚追究履责不到位的领导,又要奖励、重用、提拔履责好的领导,这样才能弘杨正气,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础。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难点

1、经济责任不明导致问责困难

尽管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有关经济责任做了许多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围和法律职责,确定了领导干部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高校领导干部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经济复杂,岗位各有不同,经济责任面广,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明,经济责任模糊,时有责任交叉和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发生。经济问责是责任承担,问责问到个人时重点是经济责任划分、职责明确、权责明晰,由于高校经济责任没有贯穿高校整个经济循环过程,经济责任不明导致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难以落到实处。

2、经济问责难以常态化

时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一般为“运动式问责”和“人治式问责”,其通常具有间断性的和不经常性的特点,多以事故发生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被动地善后,而且由于经济问责制度及其执行程序欠清晰,很多情况下出现无法可依或执行偏差,导致经济问责的结果缺乏公正性,经济问责缺乏持续性和普适性。因此,要实现高校经济问责从“人治式问责”转变为“常态式问责”,低效问责转变为高效问责。高校经济问责制急待加快法治化建设步伐,从制度上重视程序性问责,确保经济责任问责制的合法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责任问责制的效能。

3、经济问责公众参与匮乏

《暂行规定》第三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只是高校上级对下级的问责,高校全社会公众的力量包括舆论媒体、人民代表、派等没有充分参与到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中来,特别是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没有参与,经济问责公众参与匮乏。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对认为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高校领导干部进行控告和申诉,进而追究其经济责任。只有这样,高校领导干部才会在公众强有力的监督之下认真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

四、推进高校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对策

1、宣教警示优化问责环境

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很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校领导干部都是行政、教学科研双肩挑,对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问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问责的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师生公众参与监督,不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意识。充分发挥高校党校这一组织机构的作用,以及借助各类各级干部培训班、会议、文件等这些工作平台增强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工作的了解,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履责能力,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以责为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用制度管事、管人、管财,使各部门领导在其经济工作中按规定行使权力,按规定承担责任,极大可能地优化问责环境。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探讨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轻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德国,高职教育不仅有专科、本科和硕士层面,甚至联合培养博士;也不单单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优化等。发达的高职教育成就了德国的制造强国,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既要抓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抓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提升和全面发展。显而易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定位模糊、课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也显得无足轻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定位不准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准确理解,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定位偏低,其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沿用理论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课方式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而高职课程设置标准是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显然,目前的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所培养的能力,在职业岗位上难以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与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力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匹配起来,主动满足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很难简单地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经常遭遇“课程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的尴尬。此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但高职西方经济学很难进入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之中,课时被压缩很难避免,这必然影响到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缺乏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论性强,加之有大量的数学推导、计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课程内容较难理解。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数理基础较弱,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远不及本科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对数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难情绪,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此外,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清楚表明,高职学生习惯选择记笔记并课后整理、认真观察和思考记忆、认真做作业等学习方法。而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自学、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专业咨询等,很少被采用,而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可见,高职学生仍以被动型学习为主。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悟性、举一反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被动型学习方式致使他们不善于总结,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因此,在理解经济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讨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受挫伤,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二、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初探

基于以上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做一简要的梳理。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1.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其课程培养的能力和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经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到复合型技能人才,再到目前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等几个阶段,根本目的就是适应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自主确立目标,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不仅掌握技术,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适应岗位和技术更新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创新都来源于一线生产和作业的灵感,一线技能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力量。

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注重研究个体和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在此过程中,分析人们如何权衡利弊和对激励做出反应等。可见,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对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容小视。但是,西方经济学内容面广点多,高职学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且部分内容更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确定西方经济学培养目标和能力,以够用为原则,对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取舍,将知识点和现实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时,通过知识点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

2.考核评价既要准确衡量,更要激励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指标设置得当对于学生完成课程目标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灵活运用课前预习、小组作业、辩论赛、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专题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评价要尽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对学生总结评价,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建设性意见。二是学生自评,以认识自己的优势、不足和潜力。三是组长评价,要客观反映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任务和配合情况。最后是组内成员互评,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沟通能力、贡献率等。

(二)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在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图形以及抽象的现象分析时难度不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数学基础知识;导入案例教学,包括中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个体和总体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成功与失败的实例。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点和难懂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现实感受,又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信心和兴趣。一般分为三步实施:

(1)课前准备。提前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各章节讲授的案例在授课前一周印发学生。案例紧扣学习目标,并布置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推荐相关的参考材料,要求学生课前整理成简单的脉络,以便课堂讨论和分享。课前小组交流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为课程教学提供铺垫。

(2)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系统讲授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推理,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步步跟进,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案例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现实问题,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

(3)巩固知识。相关章节讲授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经济热点问题,选取适当的案例,并给出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路径,通过有效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并检验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在课堂上演讲,并当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现场点评;以及学生根据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完成课程小论文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2.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任务为出发点,通过小组合作,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目标主动探究、分享思路、归纳总结,使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素质十分有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模块构建和设计。应考虑三个要求:

(一)模块的选择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成性。

(二)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必须具备可以转化为实践性的任务,适合模块内容的构建。

(三)模块内容构建必须考虑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包括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

在教学模块内容(任务)设计方面,每个模块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实训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任务的内容和环节设计必须具备实用性、适应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任务的内容和完成过程的思路与处理方法,贴近现实生活和工作,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任务的操作过程所需要的调研、讨论、合作、分析、计算、报告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激励,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能反映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让身临其中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乐于迎接挑战的心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中,这些任务环节的要求参照职场的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的工作模式和素质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任务内容趣味化,结合一些有趣的案例和事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模块和对应任务实施的过程与目标的控制。首先,学生必须明确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有明确的操作指导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完成任务的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考核重点与评分点。其次,教师对于任务的每个重要环节要把关。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模块任务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对任务中每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主要做法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督促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束缚和压力参与到实训任务中去。教师对组长工作进行进度和质量把控,在每个重要环节上都要求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任务完成成果,汇报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每个成员具体工作情况。对于偏离任务目标的小组,教师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之回归正确方向继续完成任务。最后,尽可能让每位成员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回答同学的问题等,通过此举,教师可以把握每位同学在任务完成中的基本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技能的锤炼以外,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高职学生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终究是一句空谈,如此下去,也必将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真正意涵。

参考文献:

[1]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2):166-168.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设计;理论;探讨

财政部于2009年8月10日和8月12日,分别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两个征求意见稿,并拟于2010年执行。笔者对即将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设计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财务目标

2009年8月10日,财政部公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中没有明确提到财务目标,但它贯穿于《规则》的始终,如开始的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任务以及最后的财务评价指标设计,因此,这是《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设计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以高等学校为例)财务目标“最大化”的几种表述

财务目标,也称理财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财务系统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达到或追求的境界或目的。它是财务主体理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和评价功能。因此,它是财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财务理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财务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正确认识和确立财务目标,不仅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客观需要,而且是理财实践和评价财务指标的重要标准。

财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财务主体的价值导向,如企业的财务目标虽有很多表述,其中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那么,事业单位(以高等学校为例)的财务目标是什么呢7

1.高校价值最大化。林国泉(2006)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选择综合办学实力最大化、学校综合价值最大化。”黄兰霞(2008)认为:“在目前的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以高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张海兰(2005)认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永恒目标。”李永宁(2006)认为:“高校整体财务管理目标已由过去单纯强调社会效益最大化转向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3.投资效益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曲岭(2003)和张海兰(2005)认为:“投资效益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

(二)高校财务目标“最大化”的评述

1.高校财务不能以“综合办学实力最大化”为目标。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包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等一级指标,“办学条件”包括学生、教师和物资资源等二级指标,财务指标仅是物资资源之一。“综合办学实力”是全校所有工作的综合目标,因此,不能作为财务目标。

2.高校财务不能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我国党和政府文件中的提法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我国著名财务专家王庆成(1999)指出:“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本身。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的要求,无疑是合理的,然而却缺少可操作性。它不能进行计量,经济效益本身不是具体的经济指标,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来加以表现,与此相联系,对它也难以进行控制,难以追溯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此外,张海兰的“保证高校财务状况正常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无法计量和评价。

3.高校财务不能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众所周知,收益与风险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收益大伴随着风险大。投资效益最大,则投资风险最大。这也是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控制投资的原因。

4.不能以“最大化”为目标。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本文拟采用“更大”、“更小”或“更低”的提法。

(三)《高等学校财务规则》设计中财务目标的定位

在企业财务目标中,笔者倾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更大化”的提法;在高校财务目标中,笔者倾向总体目标为“高校价值更大化”。但具体目标则为:

1.教育成本更低化。oeCD《刻不容缓: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治理”项目成果报告(2004)》认为,大学财务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内容是成本回收。该报告指出:“回收全部经济成本在很多国家都被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懂得并收回成本处于财务可持续能力建设的中心环节。如果高等学校的每一项主要活动(作业)都能产生足以涵盖其全部经济成本的收入,则学校的财务能力是可持续的。”

美国高校CFo的一个重要职责是限制成本。威尔斯利学院首席经营官威廉姆・S・里德指出:“当你去问任何一位首席财务官,是什么事使他或她在夜里失眠,那么你很可能会听到他或她激动地讲述成本限制的事情。首席财务官们在他们极少的睡眠中还被下面的这些问题纠缠不休:来自于限制学费增加的压力;公众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关注;对于财务资助需求的增加和净学费收入的相应下降;在远程教育方面,教育范式转变的可能性;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技术的压力,这些只是一部分问题而已。”

2.投资风险更小化。高等学校是非营利组织,《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高校财务活动以教学、科研收支为主要业务,也可以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从事投资活动。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某重点大学因不慎投资股票损失至少3700万元。因此,教育部于2007年8月29日召开的“加强高校管理,进一步治理商业贿赂”视频会议上。强调:“高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

二、关于财务管理体制

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公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二章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1997年6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章为“财务管理体制”,但《规则》却未提到“财务管理体制”。之所以强调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体制中的地位。

(一)设置总会计师是政府30年来的一贯主张。在《规则》和《制度》设计中应在“财务管理体制”中明确总会计师的岗位

据笔者考证,明文规定设置总会计师的文件有14个。

1.1979年11月22日,在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实施细则》中,第十四条规定:“凡设立一级财会机构的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一般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其职位相当于副校(院)长级。”

2.1982年1月11日,在财政部转发的《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第五条指出:“部属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在校

(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并负责处理学校日常财经方面的重大问题,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开支的制度。”

3.1985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1993年的《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10月31日的《会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但是,99版的《会计法》没有了“事业单位”。

4.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第三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根据《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开支的制度。”

5.1987年10月28日,国家教委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这是专门规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法规,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总则、职责、权限、任免、奖惩、附则,共分六章三十条。

6.1988年12月10日,国家教委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十二条规定:“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实行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的任免,应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7.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的《总会计师条例》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总会为师的设置、职权、任免和奖惩,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8.1991年4月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条第二款指出:“加速推行校(院)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八五’期间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与学校一起积极选拔和培养总会计师。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要在1995年前配备完毕。总会计师统一领导高等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并作为“八五”期间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

9.1991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财政部了《关于高等院校贯彻

10.1994年11月17日,国家教委了《关于当前国家教委委属高校财经工作中几点意见的通知》,其中第二条规定:“委属高校日常财经工作原则上坚持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没有设置总会计师的,必须建立以校(院)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

11.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九条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

12.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财政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其中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除按规定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以外,高等学校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每一个基层经济单位。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贯穿于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

13.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05年8月31日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其中第七条规定:“2005年至2007年,全面推行对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行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

14.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和财政部了《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第八条指出:“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直接对校(院)长负责。……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除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外,还应具有财经、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必须全职从事学校财经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纳入高校领导干部管理。按副校(院)长级干部配备。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不再配备与总会计师职责重叠的副校(院)长。”

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第五十八条规定:“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但是,据笔者调查,全国公办大学按2263所计算,设置副校级总会计师的不足1%。

(二)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思考

1.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体制的需要。(1)完善两个“体制”的需要。国家教委在颁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国家《会计法》,对现行财经管理体制进行的一项改革,也是完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改革,建立以总会计师为专业主管的、纵横结合的经济管理系统,对改善学校财经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提到“财经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2)健全经济责任制的需要。教育部和财政部非常重视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建设,曾专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文件,指出:“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笔者注意到,1990年前的总会计师文件提法为“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如不设总会计师,就成为一个没有“为首”责任的经济责任制;1990年后的提法为“校(院)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发达国家的校(院)长的首要任务是财务(筹资)功能,我国的校(院)长首要任务是当好称职的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因此,高校的经济责任制离不开总会计师。

2.高校的经济活动比企业更为复杂。有人认为,高校的经济活动简单,不需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笔者认为,高校的经济活动比企业更为复杂。闵维方教授在2003年就指出:“大学是一个高度异体化的组织,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一个跨国公司。”oeCD(2004)的项目成果报告也指出:“如今的大学已不再像过去几百年里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一块安静的地方,教授们悠闲地开展着教学或研究工作、思冥宇宙万物。如今的大学已经成为一项庞大、复杂、需求多元、充满竞争、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的事业。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不是商业机构,不过许多正变得越来越像企业。在很多方面,管理高等学校要比管理企业复杂得多,而且必须因‘校’制宜。”

笔者曾在1993年就提出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比工业企业财务会计更为复杂”的观点。文中提到“事业单位的成本计算比工业企业更为复杂”“事业单位的服务定价比工业企业更为复杂”等论点。时至今日,教育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收费标准,医疗收费标准难以确定,就是例证。

此外,《通则》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要求建立财务决策制度、财务决策回避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分清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这也是《规则》与《制度》设计应借鉴的。

三、《规则》与《制度》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财务管理要素

《通则》没有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出发,却明确了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并结合不同财务管理要素,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作出了规范。《规则》基本上从原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出发,明确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监督七个方面。笔者对《规则》与《制度》设计的建议如下:

1.重视信息管理。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第二条“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规定的目标要求是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规定的主要任务要求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涉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只有基础工作信息化,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全面信息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建议利用会计信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

2.加强费用管理。2009年8月12日,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会计要素的“支出”改为“费用”,并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这需加强费用的核算与管理。

3.强化财务监督。《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第七十六条规定了违反《会计法》和《通则》的处罚,而1997年6月23日,财政部、国家教委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规则》只作了一般规定。建议增加违反《规则》的处罚,加大处罚力度,降低违法成本,达到第一条规定的“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宗旨。

(二)关于财务风险

《通则》强调财务风险有第十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四十七条、第六十三条,共七条。《规则》只有三条,如第四条“防范财务风险”,第四十六条“建立负债的风险控制机制”,第五十三条“财务风险指数”。其实,高校的财务风险已经引起政府、学者和媒体的重视,高校不仅存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而且存在资产不实的运营风险。建议增加“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等内容。

(三)关于与财政体制改革的衔接

财政体制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方面,《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财政体制改革有了较好的体现。财政与财务关系更为密切,《规则》只体现了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建议增加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国泉.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定位[J].事业财会,2006(3)

[2]黄兰霞.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路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

[3]张海兰.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李永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及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4)

[5]曲岭.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

[6]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等教育管理项目办公室――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刻不容缓: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治理”项目成果报告(2004)[J]辽宁教育研究,2005(9-10)

[8][美]露西・拉普斯基与玛丽・p・麦考文・莫克高校的财务运作(CFo译丛)[m]李正主译,王晖主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l-40

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篇10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综合分析

对于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来讲,尽管其同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在审计方向、计划、重点内容、评估模式等方面存在区别,然而,在审计的方法及流程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从本质上来看,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反之,经济的责任审计就是对企业责任负责人履行职能情况的审计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财政收入及支出进行审核。两种审计共同具有确保财政收入及支出合理、合法、高效的监管作用。假如可以将两种审计结合起来,就能够防止重复审核的麻烦,增快审计效率。以下简要论述了两种审计进行结合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缩减企业审计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经济的责任审计及财政的收支审计内容及目的

对于财务的收支审计来讲,其对财会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相关控制标准的完善、高效性及财政资料的准确性都具有监管与评估的功能。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企业的财产经济及法律标准进行维护,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收入。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进行分析与审核。相对来讲,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主要任务在于公平、客观的对企业管理责任人在工作时的工作状态、工作业绩及相应责任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考核提供数据参考。

二、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与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结合起来的意义

(一)对年度审计标准进行维护的基础

企业的审计部门在创建年度审计工作标准期间,都会把下属部门的该年财务收入及支出标准划分到审计的范围内,依照审计流程高效进行审计工作。然而,经济的责任审计与之存在区别,因为企业负责人的变更及离职都是由主管部分负责的,因为各种各样因素,审计部门在创建年度的审计标准时,不会将当年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划分到审计范围中,从而导致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整体安排审计内容,整合审计资源产生影响。假如可以在年度的财务收入及支出审计工作期间,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结合在一起,全面思考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及目的,就能够预防发生重复审计的情况,减少了审计资源的消耗,如果主管人员向审计部门委托对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能够借用财务的收支审计结论与底稿进行参考,从而加快了审计的速率,增强了审计的效率。

(二)增强审计工作时效及效率的前提

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通常为员工离职的审计,因为审计部门很难对当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确定,同时,主管人员在进行干部提升及罢免时都归属集中时段,经常向审计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很多。同时,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同企业负责人离职的时间不可以间隔过长,不然就丧失了审计的价值。部分责任人的工作时间少则2—3年,多则5—6年,想要在短期内对人员工作期间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并且确保审计质量合乎标准,对责任人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估,就经常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将所有的审计内容暂时放下,对审计的资源进行集中,从事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而假如可以在企业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期间就做好该方面的资料收集、底稿编订等工作,就能够全面进行借鉴,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效率。例如:对某企业的责任人在工作期间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因为该企业的责任人工作时间长达6年,假如依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就需要3—4个人耗费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而如果更改审计方法后,审计从业人员就可以先查看该企业6年期间财务的收入与支出审计报告表及审计的底稿,通过分析、探讨,挑选出对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同企业多年的资产情况、运营指标进行比对、分析,梳理重大的决定及事项,进而在审计从业人员还没对该企业实施现场审计工作之前,就先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全面掌握该企业的运营特征,明确了审计内容的工作重点及范围。进而大大减少了审计前期的调查时间,降低了被审计企业需要出示资料的数量。在进入该企业以后,依据审计的方案有条理的进行现场的审计工作,防止发生重复审计的情况,增强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以下是某企业责任人经济的责任审计单独数据及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结合生成的审计效率比对表,详见表1。

表1某企业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及年度财务收支审计表

审计流程没有结合的审计项目二者结合的审计项目节省的时间

审计前调查5天2天3天

现场审计6天3天3天

需要审计人数6人3人3人

(三)增强审计结果应用的需求

原企业责任人在离开岗位的同时,也到新企业进行工作,只要保证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存在较大的违背我国相关法律标准规定的行为,没有在重大事件出现决策错误的现象,没有损耗企业资源或者占主导责任的情况出现,那么,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对责任人在原企业工作的评估就是有效的。而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程较为繁琐,不但要同离职的责任人互换意见,同时也要同原企业互换建议,原责任人则以自己离开岗位为由,对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较不关注,经常出现推迟、延期等情况,而新任命的责任人又认为以前责任人出现的问题同自身没有关联,对以往问题的配合度较差,也缺少审计的热情。假如可以在年度财务的收入与支出审计工作中依照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发觉大型经济问题,因为责任人还没有离开企业,就能够对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发挥审计的作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同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结合起来的方法

(一)在设定审计项目期间二者兼顾

审计部门应全面思考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与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发展需要,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及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共同划分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内容中。将审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保证一次审计,多种用途,防止出现再次审计的情况。在每年的年初,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安排时,同干部管理企业主动商讨,确定当年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将其划分到审计标准中。对部分突然安排的内容,也需要进行重点选取,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切不可将力量进行平均。同时,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进行规划时,需要同经济的责任审计规划结合在一起,依据审计内容的需求,对部分有关企业、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为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夯实基础。

(二)设定审计内容时互相融入

审计部门在对财务开展收支审计工作时,应严格遵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案进行审计,全面思考将来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的标准及需求。在设定财务收入及支出审计内容期间,将责任审计需求的相关数据,包含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营利性的确定与评估、控制标准落实的情况、行业的发展、领导的廉政等情况,有针对性的书写到审计的方案内。当审计完成后,尽快依照企业创建资料数据库。对被审计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评估、审计的结果和结论都可以当做以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如果需要对某领导进行责任审计,仅需要对平时没有审计的内容进行审核,再结合历年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开展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同财务收入与支出审计相关的流程、内容、方法等不同处,创建责任审计同收入审计相融合的标准,找寻一审多用的审计方法。

(三)对审计的资料互相应用

因为两种审计的形式是基于会计有关信息的分析与掌握的检查层面上。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就需要将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包含审计的报告、审计的建议、审计的决定等,每人创建一个档案,为以后的责任审计奠定基础。想要增强审计的工作效率,减少审计的资源损耗,那么,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就需要同财务的收支审计结合在一起,全面应用以往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但凡收录到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中的项目,除了相应的补充以外,不可以进行重复审计。基于当前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层面上,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时,审计部门应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功能。审计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关键企业的审计工作,而降部分企业交给相应的升级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利用审计的信息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将部分企业交由社会自身的审计团队进行审计工作,并给予监督及指导。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同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现实工作中,相关审计从业人员应对二者的审计方法、模式、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缩减企业审计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徐艳.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J].交通财会,2013(04).

[2]张卉.基于行为科学视角的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

[3]杨晓磊.经济责任审计中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李力,闫光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方法[J].湖北审计,2010(03).

[5]于璐.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