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管理相关知识十篇网络管理相关知识十篇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0:44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1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生产技术创新的关键引擎,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这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中,企业要想提高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必须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还要处理好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本文,笔者通过对企业的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谈谈应该如何促进这两种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

1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简介

1.1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这一概念,诞生于企业竞争环境与社会网络化进程的结合中。笔者通过分析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报告,并结合自身企业网络管理实践,将网络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网络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和其他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网络价值与机会进行判断,构建网络结构,对各个层次网络关系进行开发与维护,以此获取珍稀资源并能引导网络变更的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可以详细分成三重含义:(1)网络能力的形成建立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基础上;(2)层次性是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3)网络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发展的动态能力。

网络能力的基本层次是对企业二次元关系进行管理。比如,管理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或对企业网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企业多个网络关系组合等。

网络能力的动态性要与网络演进特性相结合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网络演进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将网络能力充分运用于企业生产,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网络结构。在革新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企业要不断积累网络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

1.2技术能力

从知识活动观点,笔者将技术的概念总括为: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固有的技术知识基础上,通过整理、运用、革新生产技术知识为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可以细分为三重特征:(1)技术能力依托于企业固有的各类技术知识;(2)技术能力的变化有赖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开展;(3)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技术能力的支援。

2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联系

2.1两者在知识属性方面具有较大重合性

从知识属性层面来看,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因此,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在基础知识层面,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企业在执行网络管理任务时所需的相关知识大多都包含于技术能力的内容范围中。从知识载体层面看,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也存在重合区域。网络能力所需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管理的人力资源中,而技术能力知识来自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设备,二者的重合点就是即具有技术开发知识又具有网络管理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肩负沟通企业技术与外界技术的责任,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的内部知识,还要负责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发。

2.2两者在活动特性方面具有可相互促进作用

从能力活动特性层面看,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于相互促进又体现于相互制约。企业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必然会与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这种基于网络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沟通交流上,对促进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企业积累技术能力必须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在内部要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从研究中获取知识,在外部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引进其他企业或组织的新技术知识。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的连接范围,关系到企业网络的交换频率,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力积累外部知识的效率,对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外,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的相互作用中,网络能力的知识积累与整合包含于技术能力知识活动中,网络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网络关系时要借助技术能力的相关知识。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分的练习。如果企业内部知识活动效率低下,那么当企业获得接近稀缺资源的机会时,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住机会,无法获得稀缺资源会对网络管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为了有效提高网络能力,必须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建设获取网络管理所需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累积网络管理知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创新研究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活动提供的各种渠道从外部吸纳新的技术知识。

只有加强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合作关系,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3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通过网络作为中介来吸纳稀缺资源、转移次要业务,网络能力的重要性便充分体现于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都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两种能力的增长机制与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同,造成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情况。从经济学层面看,只有当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同影响效果时,才能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能力的协同合作作用。只有将两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纺织企业;应用

0引言

在我国纺织企业发展过程中,从百来人小企业到几千人的大中型企业,其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存在相似性,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以原始的经营和生产管理理念为主,较注重其工作水平,而没有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来提升纺织企业与时俱进的效率。实际上,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是重要的,可很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纺织企业的管理问题

许多纺织企业内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还是以传统的信息收集、传递和下达为准,这种以表格、卡片和传单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利于提升纺织企业管理的工作水平,还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从而造成纺织企业在信息交流、沟通等方面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随着管理内容数据的不断增多,需要通过分类和统计等多个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目前一些企业缺乏对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认知,也没有通过优化信息管理和反馈环节等形式来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方式的应用,这不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的资源、工作情况,部分企业的管理决策和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还是以管理者的经验为主,导致纺织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缺乏科学性。因为缺乏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企业也没有通过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知识、资金和技术等形式,构建统一和完善的纺织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体系,进而不利于相关数据更好地通过网络管理体系进行传递和分享,导致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1]。此外,为推动纺织企业的全面管理和进步,还需要通过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队伍等形式,不断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当前纺织企业还存在缺乏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和队伍建设的问题,也没有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内容、技术等形式,更好地提升纺织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以及文化水平,导致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工作还停留在传统形式,这给企业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不利于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发展实现预期的目标,出现了纺织企业发展与时代和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脱节的问题[2]。

2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价值

在纺织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不仅有利于发挥计算机网络的辅助作用,还能提升纺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通过挖掘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工作内容,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签定客户订单、销售合同,不断了解纺织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机也能快速地核算成本、制定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给企业的诸多工作带来很大便利。相关部门在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也能达到信息快速传递、快速整合的目标。企业管理层可以结合计算机系统,及时查询、统计、分析和掌握各个车间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等,做到心中有数,促进企业管理工作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能保证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的品质,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和资源,为相关工作提供保障。还能通过电子商务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或者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消费、交易和流通,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与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推动纺织企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也能构建企业内部各部门、资源的联系网络,达到各个信息之间相互交流和共享的目的,大大地节约了员工之间的交流时间,让企业的工作更加顺利[3]。

3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的应用策略

3.1提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应用认知

在纺织企业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系统和技术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不是直接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和相关系统内容,而是通过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认知,加强纺织企业信息化技术建设,让计算机的数据更加真实、完整和准确。在纺织企业管理中,可以构建针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应用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通过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纺织企业生产秩序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方式应用中,还要推动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和生产经营工作的统一化发展,加强对数据资料的有效整合、分析与编辑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在纺织企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提升纺织企业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此外,纺织企业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建设力度,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设备保障等形式,才能更好地挖掘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服务资源和内容,不断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4]。

3.2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

所构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还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有效结合,并通过各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之间共享、交流与整合等形式,达到相关信息和决策工作内容实时传递的目的。在开发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和系统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养,主动向业务人员介绍相关工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等形式,让其更好地参与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中,保证纺织企业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此外,在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时,还要明确各部门在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技术等形式,提升各部门在纺织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水平,这样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和管理系统,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解决问题,重新制定发展计划等形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5]。

3.3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队伍

在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内容和服务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创建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并且通过构建一支由系统工程师、应用人员、程序设计员和硬件维护人员组成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促进纺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创建队伍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所招聘的业务人员,不仅要有纺织企业的日常管理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的工作中。企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开发水平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的质量和应用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加大对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等形式,让员工了解更多与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等有关的知识内容,明确企业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具体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方式,更好地为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网络知识的应用期间,纺织企业还要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方法和资源利用的原则,通过准确估计相关资源、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形式,全面落实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以制定分批配置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计划,为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提供资金保障。

4结语

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对纺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纺织企业可以结合组织的体制、机构、人员和制度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还要通过调整和数据编码、统一报表格式等形式,尽可能地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服务工作,提升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忠.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1):297-298.

[2]朱晓明.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41(9):91-92.

[3]张丽云.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软件系统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9,35(1):96-97.

[4]尤凯军,管明发,朱蕾,等.纺织企业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2):104-106.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图书情报知识网络数字化构建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图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不断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组合,为图书情报的资源建设构建了新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应加强文献的资源建设和构建。现代图书情报的服务范围和社会关系网络随着现代图书信息服务条件与服务功能的改变而发生着相应变化。当前,图书情报的业务量和机构信息量普遍变大,其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资源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辅助图书情报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普通信息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现代信息环境虽然要求图书情报人员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基础,但仅停留在以提供文献信息线索为主的服务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全新的知识信息模式必将诞生,如何在网络化环境下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使信息服务逐步向知识网络化模式转变,已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主题。

1.知识网络模式概述

1.1知识网络定叉

所谓知识网络,国外的相关研究涉及的是知识网络的涵义、信息资源以及数字化结果模型和市场价值等。对我国而言,绝大部分学者所研究的乃是知识网络前进方式以及模式的效果,其中也不乏部分专家引例分析中国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模式。

1999年,美国科学基金会认为: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具有相似之处,其提供的是知识、情报的综合运用等。从侧面来看,知识网络是经过专家学者将情报、知识等融合而成的,其具体的作用是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的。

2008年,马德辉等在企业层面上对于知识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企业而言,企业知识网络是一种获取、共享嵌入在企业中以及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尤其是潜在的知识和相关情报,用以创新的体系。因此,知识网络在作为获取重要的知识和图书情报的途径的同时,也是企业挖掘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的手段。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知识网络基础上,利用已知的知识和情报资源,以共享并创造新知识为内容,以创造价值为核心,以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的动态能力集合。

1.2知识网络具体涵义

所谓知识网络,系指由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构成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该体系的大小和组成方式并不一样,如知识,其传播和流动的载体可以是人脑,也可以是组织或其他物质形式。换句话说,由知识元素、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库作为“节点”,以知识间的关联作为“边”或“链”而构成的网络称为知识网络。

1.3知识网络的目标

1999年,Joypalmer阐述知识网络的目标,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跨学科、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2)提高不同知识源、不同领域和非媒体类型的知识处理和集成;3)提高团队、组织或社区有效率和跨地区或跨时间的工作;4)理解这种新链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隐含意义。即任何时刻和地点的所有公民都能够使用任何与因特网连接的数字设备查找所有信息情报。通过因特网,他们可以访问全世界由传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学、政府机构、专门组织和甚至个人创建的数字收藏中的知识。

1.4知识网络的模式

按普通的观点来看,知识网络是以人的脑细胞为存在,通过人的脑细胞为依附和记录各种媒介载体(即脑外载体,如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的网络模式。显然这种说法只是一般性认识。如今,图书情报知识网络化在某些程度上和情报数字化息息相关。数字化的定义是在情报基础上的,系指用数字符号等形式来分析情报,其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来处理图书情报。数字化的作用其实可以理解为:把实体图书情报和虚拟图书情报有机融合,变实为虚,以虚代实。数字化的发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言的,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实体图书情报具有了虚拟系列。如空间、人员、网络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图书情报数字化为知识网络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1世纪,是知识和情报的时代,必须抓住数字化机会,只有构建有效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才能有效地分析情报,从而应用相关情报来创新。

图书情报数字化,其运行的流程为:情报收集——情报加工—一情报整理—情报传播—一情报服务——情报共享。图书情报数字化是顺应新形势的,也是新时代信息爆炸的重要产物,有效构建和合理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其必然会推进信息优化技术、人工智能、传输通讯等尖端科技蓬勃发展。

2.构建现代情报机构知识网络意义以及策略

2.1构建知识网络意义

2.1.1满足信息需求量

21世纪,作为知识和情报的时代——知识爆炸、情报爆炸的时代,对信息需求量惊人。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关系交流的内容(可理解为信息),从根本上讲就是情报,更是知识起点。图书情报分析员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中得出宝贵的隐蔽性情报,可对其去糟粕,取精华,随即构建重要的知识信息情报,并通过管理网络而服务社会,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最后使图书情报能够普及到社会而产生社会效应。

事实上,情报变成产生社会效应的知识,其过程是复杂的,即是节点与节点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系统地分析情报节点所产生的有效效应,另一方面更需要领导专家等综合归纳情报,优化情报信息,从而以创新来优化全新的知识节点,最终达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所谓有效的情报资源实际上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子部分(文献资源和人际资源、文献交流和人际交流)而积累的。

2.1.2共享与创新

目前,有关图书情报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协调机制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图书情报资源共享是指某个图书情报机构资源为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是图书情报机构以图书情报资源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的经济实质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信息资源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等的转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产权主体的信息资源成为共享资源并实现增长和增值。

因而,图书情报资源共享实际上也是一种图书情报资源的间接生产过程。图书情报资源共享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一定范围内的图书情报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以提高图书情报资源的利用效率。图书情报资源共享,包括图书情报资源内容、技术、设备、人员、机构、政策法规等的共享,它包括各个层次(如全球、国家、区域、机构、个人等),各种类型(如公共图书情报资源共享和非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等),各种形式(如无偿共享和有偿共享等),各学科专业、各行业领域等的共享。

分析——转换—刨新——利用,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分析已知知识和潜在知识,从而利用综合媒介,产生“分析——转换——创新——利用”模式下的化学反应,然而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收集的平台——情报收集平台。情报网络是资源收集的平台,通常它隶属于隐蔽性知识,比如某些社会经验等相关信息,描述起来并不容易;单纯条件下人们所具备的技能往往对于特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就产生了对知识的需求量增加,随着需求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人和另类主体之间的图书情报流通。系统地完善图书情报网络,可以无间隙的导致下属和领导之间的有序交流,充分挖掘情报机构各成员间的潜在效应,实现知识的融合和流通过程,这一过程的充分实现,便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即共享效应。

2.2构建知识网络模式策略

2.2.1图书情报新服务平台构建

(1)统一平台中心。统一平台中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是全国性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其任务是承担资源加工整合、提供服务、业务协调和组织管理等。其工序是通过统一平台中心发送资源回应下级中心的索取要求,动态生成结果返回下级中心。

(2)子平台分中心。子平台分中心是统一平台中心下属的各个小平台,知识创新是基于这个平台上的。子平台分中心在统一平台中心的有序规划下设立的呈均式分布而且相互独立的子平台中心。在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这种平台网络由门户网站、内部网、协同作业平台以及交流空间等部分组成,用以进行知识网络参与者的各项活动。一般来讲,此类平台的功能分为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以及管理四大功能。子平台分中心可自动收集情报,因为在情报进入平台前,情报加工软件会新建刚收集到的资源信息,将此类情报变为数字化情报,然后存入平台中心,这样其实是知识网络模式下的储存功能,其作用是不断丰富资源。当资源整合完毕后,信息服务机构会对新建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不仅如此,用户亦可在平台上进行相关信息。但人们往往最为关注的是平台的服务功能,因为平台中心存放的数据库系统能提供各种查询服务,正如现在所出现的智能管理系统一样,包含个人信息内容、用户管理、语言功能、搜索功能、增值服务、咨询服务、决策支持服务、集成服务与用户对应的相关信息。

2.2.2运行策略

一方面,培育尖端人才。在知识网络运行条件下,训练一支有着过硬技术的知识网络管理队伍是必然的。这个管理队伍要有相关专业人才组成,从专业人才中挑选出热衷图书情报、擅于挖掘情报的创新人才。毫无疑问,优秀人才培训战略是知识网络取得成功运行的关键,成功的知识网络管理人员,能推进整体队伍团结,增强整体凝聚力;有着过硬技术的知识网络管理人才必能创建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平台,无论是统一平台和各种子平台,对其综合管理必须要有热衷图书情报事业而且素质高尚、技术熟练、团队配合默契的人才队伍。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计算机、通讯等高级尖端技术,要勇于创新,具备开拓精神,基于知识网络平台,来与用户共同进行知识的收集、交流以及创新,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网络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发展关键技术。毋庸置疑,知识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其自身体系也相应变化。对于知识网络本身而言,不仅需要创建利于分享,促进交流和有助学习的知识环境,还应强调知识体系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创新和创造,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知识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图书情报从收集到共享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大方面来讲,是推动知识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有效利用知识的关键技术?首先必须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多媒体等媒介,充分掌握智能化信息系统、数字化技术、情报获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知识进行收集、分析、储存和交流,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对国外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采取拿来主义,与国外高科技水平接轨,共同发展知识网络各种先进技术。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 知识网络 合作伙伴关系 关系治理 网络治理 知识治理

[分类号] G250

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巨大挑战,无论竞争优势的来源、获取渠道还是竞争模式的演变都清晰地表明:知识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实力增强的极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当前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日益增多,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也日新月异。其中,知识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正方兴未艾,成为知识管理新热点。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有限,为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院所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组织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创造。在企业与其外部其他组织的知识流动过程中,企业不仅可能获取大量有用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与创造,来提高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构建知识网络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途径。

1 知识网络概述

管理学界关于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概念最早由瑞典工业界提出。Beckmann把知识网络(knowledgenetwork)界定为“由多种组织间建立关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共享,以形成集知识创新、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结构体系”(1995)。本文所称的知识网络是指由多条知识链构成的网络结构,其中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

尽管现有研究对网络治理做出了大量的有益探讨,但知识网络的治理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薄弱环节,至今尚无相关研究成果出现,尤其是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为什么需要治理、治理的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等基本问题尚未弄清楚。因此,展开对知识网络的治理研究,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基于此,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三维治理方案,即:关系治理、网络治理和知识治理。

2 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治理的原因

琼斯等人(1997)在拓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治理的四个条件:环境不确定性、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任务复杂性、交易频率。这几个条件是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为什么需要治理的原因。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个体或组织对于未来事件的不可预知性。资产专用性是指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具备这种性质的资产被称为专用性资产。任务复杂性是指需要众多的不同专业性投入来完成一项产品或服务。交易频率决定了企业间的互动效果和关系强弱,企业间的知识和技术交流的效果,资源分享的层次和程度;交易频率使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从“干中学”中得到发展,并在持续互动中使信任得以深化,增强企业间制度安排的稳定性,使企业将这种互信关系纳入其治理结构的设计中。

3 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中需要治理的对象与目标

知识网络实际上是凸显组织间知识共享作用的一种知识型网络组织。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由若干个“知识节点”所联结的组织间的网络型组织。因此,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治理观,结合知识网络的特点和运作实践,由知识交易和共享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网络失灵”,即机会主义以及知识的特性所导致的知识转移共享困境,正是需要治理的对象所在。

3.1 知识网络中的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的倾向是天然存在的,作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网络,同样具有环境不确定性、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任务复杂性等特点,机会主义在知识网络中组织与组织的合作过程中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因此,机会主义是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的主要治理对象之一。知识网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大来源:信息不对称与锁定效应。

3.2 知识共享中的困境

在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可以看做是组织间跨越边界传递私有知识,从而将个体组织拥有的私有知识向组织间网络的共有知识转换的过程。由知识共享产生的网络共有在维持组织网络存在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转移与共享过程中,机会主义以及知识自身的特性,如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知识的“溢出效应”与认知距离,常会导致知识共享困境。

综上,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中需要治理的目标,概括起来有两项,即: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和克服知识共享的困境。

4 知识网络组织闻合作伙伴关系的三维综合治理方案

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兼具网络与关系特征,因此对于它的治理必须综合考虑网络与关系等方面的因素。本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知识网络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的三维治理方案,即关系治理、网络治理和知识治理。

4.1 关系治理

关于关系治理,张雷(2007)总结出了5种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块化治理、关系型治理、领导型治理和科层式治理。其中,关系型治理是一种合作型生产的模式。在知识网络中,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彼此互动合作的基础。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形成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又以“嵌入”的方式影响知识网络中组织的经济活动和结果。结合知识网络本身的特点与运作实践,知识网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主要应从关系易的治理着手,而关系易的最佳治理机制便是关系性契约和信任机制。

关系治理机制主要有两大机制:关系性契约和信任机制。

・关系性契约。美国法学家麦克希尔将契约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性契约。关系性契约通常是指在信息和竞争非充分、规则非完善的交易活动中所签署或议定的合约,它可能是文字性的、口头的甚或根本没有承诺而仅是依习惯行事的隐含合约。这些契约最明显的特征是,契约双方均尽量借助于自身特有的知识优势来应对于其有利的信息环境,相当程度上它们是一种自我实施的合约。

为什么关系性契约能有效防范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因为:

第一,关系性契约的形成能有效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契约缔结双方很难签订一份完全契约。而关系性契约是随着交易时间的延续和交易的展开而不断修正的契约,具有动态性和不断完善的特性。在交易开始时,交易双方只规定一个约束框架,其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依靠企业间长期交往、沟通来逐步充实并实现的。

从知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看,也可以对关系性契约的形成及其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性做较好的说明。企业间知识网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自发

性,它的发展则是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在某一区域内,一些相同或相关企业形成一种集合,并构成知识网络的内核或节点。这不仅是一个网络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当网络节点达到某种阈值时,会产生足够的“场效应”。这种“场效应”具有吸收和集合功能、扩展功能和自组织功能。在网络节点形成的时候,企业间的合作只是一个合作框架,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其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依靠企业间的交往和交易以及人际交往逐步充实和完善的。正是由于关系性契约形成的动态性和过程性,它可以随时针对各种“敲竹杠”、“要挟”、“套牢”等现象对契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从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再次发生。

第二,关系性契约的内容能有效防范机会主义行为。通常的交易是以一定的标的物为交易对象,进人交易的不外乎商品、服务或要素。在关系型交易的一般性概念中,还包括交易条件的互惠和延留义务的实施(或生产)。知识网络成员企业间的交换内容却有了新的变化,即原来一些被认为不能进入交易而存在科层企业中的管理、指挥、协调的内容现在却包含在市场交易中,在标的物交易时附带有这些知识的让渡。在这种关系型契约中,管理、指挥、协调等知识的让渡或输出,本质上是在价值链中或在产业中拥有关键性资源的企业以行使控制和指挥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的交易。网络成员企业通过接受核心企业或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不仅向核心企业或优势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能实现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非一体化,统一协调企业间的行为,这样,在企业间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企业间的有效协调而得以消除,至少是部分消除。

第三,关系性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的有效实施能有效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在大多数履约中,人们不是依靠法庭等机构实施的明确的契约保证条款,而是依靠潜在的契约保证。私人自动履约机制主要是通过对交易一方的违约行为施加一种私人惩罚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私人惩罚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将资本成本强加在企图“敲竹杠”的交易者身上,它界定了自我履约的范围。在自我履约的范围内,每一个交易者潜在“敲竹杠”收益都低于个人惩罚条款引致的损失。如果“敲竹杠”企业必将遭到交易对方的惩罚而导致资本损失,那么为了顾及这种损失,它就会有履约动机。这种私人惩罚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终止交易关系,造成违约者的未来损失。因为在存在资产专用性的条件下,终止交易关系将导致一种潜在的资产价值损失或贬值而遭受损失。二是交易一方的违约行为将破坏它在市场上的声誉,使它在今后交易中困难增加。

对于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企业而言,理性的选择是成本一收益分析。企业是否加入知识网络取决于加入前后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如果加入知识网络的收益是可以预期的,这种预期的收益就是违约的机会成本。违约机会成本越大,企业履约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加入知识网络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因分工、合作的高额收益,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这无疑会加大企业违约的机会成本,从而强化企业履约的自觉性。再者,一旦知识网络中的某个企业失信,其声誉将受到损失,加上知识网络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自身特点,将会使企业一旦退出该网络就很难有再加入的机会,从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信任机制。知识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实际上是组织(这里主要指企业)间合作信任问题。企业间的合作信任是指一种交易的全体成员估计对方会按照己方具有信心的期望完成潜在交易的主观信念,不论己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如何。

高度信任的网络要求成员企业有很强的承担风险的意愿,相信其他的合伙企业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由于知识网络成员企业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产权联系的基础上,而是依靠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尤以非正式契约为主要形式,如关系性契约)来联结成一种特殊的中间组织形式,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文化、习俗及行为模式成为网络中各个成员企业的粘合剂,因而,知识网络中的信任属于高度信任,它能较好地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知识网络成员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没有通过产权联系和资本流动而成为一个利益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企业间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大,而从结果看则恰恰相反,即各成员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得到一定的遏制,这也就说明了在知识网络中信任机制的存在及其效用的释放。

综上,知识网络中的高度信任水平正是可以防范机会主义、提高合作绩效的良好机制。

4.2 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大批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网络治理定义是Gulati,nohfia,Zaheer(2000)给出的:网络治理是由许多独立企业构成的具有可选择性、持久性和结构性的集合,这些企业提品和服务的交易合约是依靠社会性因素而不是法律性因素形成的。

4.2.1 网络治理机制:结构性嵌入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提出“嵌入性”概念,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嵌入性是指经济活动和产出受双边行动关系和整个交易关系的结构影响的事实。网络治理是相互独立的企业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和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间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在非网络治理的情况下,企业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与能力的协调配置,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因而,单边治理或双边治理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达到激励、保护和监督的目标,而网络治理不是从单个企业出发,而是从相关的企业间关系出发,通过企业外部协调和外部治理,保证知识网络成员组织之间的有效协调、整合和维护,防止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实现知识网络整体价值最大化。

4.2.2 嵌入性结构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途径 嵌入性结构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的:

・限制性进入。限制性进入是对知识网络中交易伙伴数量的限制,它通过地位最大化和关系契约来实现。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某一优势企业在和其他企业交往中往往会避开和地位低下的企业进行交易,从而可以限制地位低下的企业进入,其结果是交易在具有相当地位的少数伙伴之间进行。这种限制性机制可以提升交易的安全性,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由于交易伙伴的减少,需要监督的伙伴数量也相应减少,从而在对交易伙伴进行监督过程中,不仅能减少监督成本,也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监督过程中,交易伙伴间加深了认识,形成更强、更可靠的交易伙伴关系,打破了“囚徒困境”。这无疑会减少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

・宏观文化。宏观文化是知识网络成员企业间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期望的系统。这种文化会在各个独立企业间指导交易活动,形成一种规范,成

为企业间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讲,它是从三个方面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一是通过社会化创造一致性预期;二是建立共同的“语言”去传递复杂信息;三是行为的潜规则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分享并特质化。

・联合制裁。联合制裁是对那些违背共同规范的成员予以集体制裁,也称集体认可,包括私下议论、公开传言、短期驱除、有意破坏等。它通过增加违约成本,减少任何一方的监督成本,提供识别和监督伙伴的激励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品牌和声誉。品牌和声誉是一种社会记忆,包括合作者的特征、技能、可靠性和其他与交易有关的属性。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品牌和声誉对交易合约很重要。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大,交易各方更加关注自己和交易对手的信息。在知识网络中,品牌和声誉可以为企业提供关于其他成员可靠性和友善程度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搜寻费用。品牌和声誉之所以可以保护交易,是因为良好的记录和成功的表现是深入合作的基础,它有助于发现欺骗,从而促进合作。事实上,在知识网络中,品牌和声誉对企业决定是否重复以前的交易也很重要。所以,在嵌入性结构中,品牌和声誉可以促进定制化交易。同时,品牌和声誉也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未来的潜在收入。如果企业采取了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失去这些潜在的收入。因此,品牌和声誉对于重复易合约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4.3 知识治理

知识治理作为一般制度安排,主要侧重对知识行为的治理,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组织机制及正式、非正式的组织实践等,影响和塑造知识行动者的各种行为和动机,促进知识活动,防范知识交易中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管理关注的是知识获取、运用和创造等具体活动,而知识治理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一种制度保障,是在制度层面上对知识行为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以维护知识活动各方的利益平衡、促进知识活动效益的最优化。知识治理是指选择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以最优化选择、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

知识治理的本质就是正式的组织机制(包括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契约安排等)和非正式组织机制(包括组织惯例、组织文化、互惠交易等)交互作用于知识的组织过程,而这种交互作用又以“替代效应”和“补足效应”共同影响知识的组织活动的结果。

具体地说,它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知识的组织过程的治理的:

・运用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来进行知识过程治理。peltokorpi和tsuyuki(2006)在Grandori(2001)和Foss等(2003)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家日本制造企业的知识治理案例进行了研究,指出项目型组织的知识治理机制包括共识型科层制、共享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测量与成果控制三种。他们所研究的样本企业――前川公司在知识治理的软性方面(沟通、信任、管理风格和组织文化)以及硬性方面(指导、激励和报酬)都支持知识过程。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治理机制来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动机”和“认知”,以促进知识流动,并实现知识价值。

・在治理理论框架内通过权力配置等方式来有效治理知识管理。Zyngier等(2006)指出,知识管理的治理对实施知识战略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管理治理通过决策权的合理配置,来妥善处理知识获取、知识品质维护、资源分配等知识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知识管理的治理过程包括对知识管理的审查、规制、监督和修正。在组织治理框架下,知识管理治理有助于知识战略的形成和实施。demoor和Smits(2005)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提出一种治理知识资源和智力资产的知识治理框架,并界定了知识管理各项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①。

・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影响知识交换过程的社会机制。Choi等(2005)依据社会交换原理提出了知识交易过程的三种治理机制,即交易、合法资格和赠与。这三种机制分别对应于不同知识类型和知识交易双方的关系。交易机制以经济价值为基础,通常采用协调价格的方式,主要用于技术、专利等价值可以明确计量和评估的这类知识的转移;合法资格是指企业具有法律授予或社会允许的获取某种知识的资格;而赠与主要指知识交流双方基于人际信任自愿交流和分享知识,相关双方的身份(如社会声誉、地位等)非常重要。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问题。

・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探讨知识创新过程。antonelli(2005)将知识治理界定为制度、公共政策、企业战略、互动形式和交易类型的集合,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对组织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过程进行动态协调②。之所以需要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进行协调,其关键原因在于技术知识的生产是一个多元互动过程,涉及多方行动主体,而且知识本身的一些特性导致知识交易具有成本。

5 结语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5

0引言

近年来,中国社会网络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在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测量工具是提名法和定位法。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包括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支持、阶级阶层与职业流动等。从研究特征来看,主要有: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技术被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根据学者关于近十年我国社会网络研究热点的分析,我国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应用层面,其中重点包括了知识管理、竟争情报等复杂的网络方面。随着研究的逐层深入,社会网络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增多,程度加深。纵览过去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和用户服务方面,以上述领域为代表的社会网络研究,逐渐体现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1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应用

社会网络在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在2000年前后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成为了当时社会网络的研究热点。例如1997年边燕杰的作品《找回强关系》开创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中国地位的先河;边燕杰、张文宏于1999年对城市劳动力的研究,证明了强关系假设和体制洞假设;王汉生、陈智霞在1998年对于下岗职工利用社会资源实验再就业的研究,证明了关系网络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主要途径[8]。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资本的研究,也产生了多样的研究成果。

而近年来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仍然包括职业配置和市场资源配置,除此之外,则主要集中在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上。

1.1职业配置和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

在劳动力市场逐步趋向规范的前提下,在2006年张文宏进行的社会网络资源对于职业配置的研究表明了如下几个结论: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较贫乏、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更可能频繁使用社会网络资源以实现职业流动;运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职业流动者比不用者的求职效率低,但前者的目标收入却高于后者;运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职业流向是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流向个体、集体、外资合营、外国独资、新经济部门或无主管上级的市场化的经济实体;社会网络资源的运用,对劳职配置的吻合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经典工作搜寻的理论的基础上,董占奎、黄登仕选取了西南交通大学2009、2010级硕士研究生作为实验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工作搜寻过程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渠道,会对个体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有社会网络资源可用的情景下,搜寻者个体的期望工资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停留时间会显著的缩短,该结论支持了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择业过程以及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正向影响作用。

1.2社会网络对市场资源配置

历史表明,市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子系统,背景的复杂性,与社会其他构成部分的互动和关联,都远远超出了供求和价格关系的范畴。社会网络对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影响,雷玉琼于2008年作出过具体论述,将社会网络对市场配置的影响应总结为三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与市场交易网络的重合,市场交换依赖社会网络进行,二是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影响价格的形成,三是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可能出现了公平问题。

1.3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

微博作为基于web2.0技术的即时信息平台,以其实时性和强交互性,成为了开展政务工作的新平台,政务微博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自2011年开始到2012年,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突破6万,发博总数为31,894,816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发博数约为531条。

政务微博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版块,引发了一些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探讨。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于2012年通过引入社会网结构洞理论对政务微博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上海”等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位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十大政务微博的结构洞进行挖掘,分析其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洞特点和各微博舆情信息的传播走向特点。研究表明,十大政务微博已经形成多结构洞、涉及面广泛的、稳定的社会网络体系结构,但需在横向、纵向两方面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在未来发展中应考虑有效规模和限制度两项指标。

与实证相配套地,上述三位学者还于同年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块化模型,引入中心性度量和集聚系数两类系统化的社会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微博社会网络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政务微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该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描绘出微博社会网络结构的个体特性,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特征向量指数、页面排序指数、权威性指数等综合舆情指标的引入丰富了网络中个体的评价依据。

2企业发展战略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在竞争情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如何利用社会网络带来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二是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实验型研究,其中对于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在前一方面。

2.1企业对社会网络的综合利用研究

对于企业如何利用社会网络方面,何建华(2012)提出,社会网络因为中小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而成为获取相关资源的重要途径;彭华涛、王敏(2010)从创业企业试错机理的角度,从试错的定义与内涵出发,界定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形成的试错本质,分别从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中间商、研发部门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体角度,探讨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形成的试错机理。根据社会网络研究的结构洞理论,黄波和赵绍成(2013)认为得出发展科研中介的一些启示,包括遵循效率及有效原则、发挥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提高科研中介的结构自主性,并且避免信息壁垒给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网络理论发展的脉络与研究内容,许小虎和项保华(2006)对此作出综述,根据其综述可以总结,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最初只是对传统的企业理论提出质疑,随着战略学者、社会学者的加入,开始在融合多学科的基础上以经济学、战略理论、社会学为主要维度融合发展。这包括企业网络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挑战、企业网络与战略理论的整合、社会维度加入企业研究等方面。

2.2基于社会网络的实验型研究

近年来,有关于复杂社会网络和创新扩散主要集中在复杂社会网络和局部网络效应的相关研究。在此领域,Corrocher和Zirulia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正式局部网络效应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采纳决策行为;Banerji和Dutta构造了两厂商的波特兰德(Bertrand)竞争双寡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由不同用户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果将导致市场细分,但每个厂商仍会获得正的收益。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赵良杰,姜晨,鲁皓(2011)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周琦萍,徐迪,杨芳(2013)对新产品竞争扩散的计算实验研究发现,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影响新产品竞争扩散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交互作用,产品内在的价值可以弥补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竞争弱势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

3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

社会网络理论在知识管理中产生的研究成果相对更加丰硕,这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难以分密不可分。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于1986年由wiig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会议中提出,此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研究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对于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此前已有学者对其作出综述或述评。王晓光(2008)对社会网络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两个领域,常见的研究角度主要包含强弱关系、网络位置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刘佳(2012)通过检索国外六个数据库和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分析总结,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员工个体、团队或者部门及各层次共同展开,研究重点主要从社会网络的各个特征要素,探讨这些要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模型、建议或者机制。

此外,利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刘璇、张朋柱和胡海波(2013)以1998至2011年知识管理领域发表的CSSCi论文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我国知识管理领域结构层科研合作网络,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已存在较高比例的合著现象,但合作倾向于发生在同一机构内部,机构间合作强度低,合作并不紧密。

对近年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个体知识创新、机构(或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结构位置对知识资本的影响等。

3.1知识创新与知识资本

关于社会网络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通过实证对影响机理和效果进行调研。丁浩和王炳成(2013)在员工创新绩效的研究中,选用整体社会网络量表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咨询网络数据,计算咨询网络中每位员工与创新绩效水平高的员工的距离,并整理成欧几里得距离,以标准化后的欧几里得距离为自变量,以标准化后的创新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员工创新绩效中存在“近朱者赤”的现象,即与优秀员工距离越小,员工自己的创新绩效越高;耿丽君,张华和何水儿(2013)在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中,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特征和个体一致性及其间的交互综合考察了其对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网络为创新提供了基于和必要的资源,能力和动机则是创新中必要的人格特质,只有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投入,才能最大化个体知识水平。

在社会网络对员工知识资本的研究方面,孙立新,余来文(2013)以员工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分析论证了员工网络结构会影响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的获得;员工所获得的社会资本的多少会影响其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是网络结构位置影响知识资本的中介变量。

3.2知识共享与合作

李纲、纪曼等(2013)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进行过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组织层面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进行了研究,研究主题较宽泛,多集中在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因素、动机、激励机制、过程、模式、效果评价及指标测定等,但同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知识共享模式的选择和模式内知识等问题的研究、仅仅研究了知识共享的数量而无质量、少有纯定量研究。

在知识分享行为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员工本身的知识分享和企业间知识共享的研究和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效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在定性研究方面对于个体的知识网络罗青兰、孙乃纪、于桂兰(2013)分析了社会网络的四个方面,即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认为应扩大成员的社会网络,同时适度地增加网络的年龄异质性,降低教育异质性和年资异质性。张玉峰,龙飞和王志芳(2012)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与知识管理研究方法相融合,通过探讨参与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人员的知识协作关系来探索如何有效构建企业竞争情报知识协作平台。

在实证研究方面,唐厚兴、邓丽明(2013)在社会网络视角下,通过理论仿真实验,研究了声誉对企业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证明了知识共享的发起者声誉提升有助于消除潜在参与者对共享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共享效率;研究还证明了,声誉的波浪式传染效应(即传染效应沿相关联阶段一层层链式传播下去)比集聚式传染效应(即结点的影响只局限于其直接关联的结点上)效果强。王瑞新,夏火松(2013)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验证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咨询关系网络、情报关系网络、情感关系网络及员工受教育程度对只是扩散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基于用户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在当前基于用户的应用研究中,研究成果广泛,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基于web2.0环境下的用户分析,包括用户推荐、用户信息挖掘、用户信息传播等,用户信息服务等。

胡吉明(2013)等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信息推荐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述评,分析认为在国内,社会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网络的信息推荐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社会化推荐模式分析、传统推荐的“社会化”改进、基于关系挖掘的推荐和基于社会化标注行为的推荐。张玉峰、王志芳(2010)在对用户的社会网络挖掘中,从用户发帖的文本内容角度构建用户社会网络,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100个在线用户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挖掘了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模式。

在用户信息传播方面,胡吉明(2013)等对用户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问卷调研对象,发现微博上用户关系成不对等特征,度数大的用户较容易受到关注,同时度数大的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多关注,群组关系、互动交流、关注传播都与信息传布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关注传播影响程度最大。在信息服务方面,戴雨森等(2008)从用户感知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的分析提出并验证了四个社会网络服务的关键因素,分别为可用性、内容质量、信息检索和社会性,并且对可用性和内容质量更加重视。刘勇,阳莹(2013)基于tam理论,借鉴其他相关理论,构建了移动SnS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包括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系统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移动SnS用户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6

论文摘要:探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包括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主要功能的原型系统,探索本体技术在知识管理领域使用中的解决方案。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网络教学及教研,提高区域整体教育水平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提高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创造条件。近年来,网络教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网络教学系统大多是将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习者需自行进行学习。网络教学系统的最大难题在于无法实现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知识的功能,尤其是缺乏学习者对隐性知识挖掘的支持。而且,网络教学应用研究与发展将受到新型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影响,网络教学应用中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挖掘知识背后的各种深层次应用模式和规律,并在模式及其建构的层次实现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引进知识管理的思路,设计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成为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达文波特(davenportt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www.133229.Com”艾莉(vernaalle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自从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于2004年2月最终公布了关键技术标准,语义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业界人士广泛的探讨和尝试。在国外,semagix开发的freedom系统实现了基于语义关系的查询系统,帮助用户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和管理商业资料,通过本体内的语义联系把查询结果维持在问题域内。但是该系统没有把这种语义查询能力扩充到网络服务的层次[’]。stanfordmedicalinformatics的开源项目proteg‘实现了基于owl和rdf两种语言的可视化本体构建,配合racersystemsgmbh&co.kg的racerpro可以充分支持包括反关系、owl推理在内的本体构建。

本文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web层、服务层、业务应用层、集成层和资源层多层架构的原型系统,其中涵盖了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主要功能,本体库采用rdf语言简要描述了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语义关系。

2关键技术介绍

2.1语义web技术

语义web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语义web是目前万维网的发展方向,语义web通过元数据和结构化的分类词汇来组织网络资源,并以分层的体系结构扩展了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为各种网络软件提供了智能化工作的环境。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核心层次:

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它是整个语义网的基础,unicode(统一编码)处理资源的编码,uri(统一资源定位器)负责标识资源;第二层是xml+名空间十xml模式,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模式,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词汇,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是语义web的标准语言,它用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了短语和概念的含义。rdf在句法中通常使用xml。

2.2本体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gruber提出、后经r.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3系统设计

3.1需求分析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角色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网络教学系统的用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

教学实践一方面包括课程浏览、学习、在线考试/练习等和在线学习直接相关的方面,还包括对知识库的扩充和管理,这一点指的是从电子课件管理、q&a(问答库)等非结构化数据来源中,通过基于本体的语义分析获取知识,形成结构化知识信息,最终这个教学知识库中的知识储备量将相当于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量,甚至超过教师。系统在不断的“答疑”过程中,能够把知识库中不存在的知识发给真正的教师,教师集中解答后的答案会自动地储备到知识库中,即知识库是动态更新的。系统用例图如下图1所示。

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结构化知识信息储备的累积,基于本体技术的搜索引擎依靠语义分析,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搜索结果。基于知识检索功能,系统还可以满足包括智能浏览、知识联系、导航、提醒等相关功能。

3.2子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包括如下面表1所示的几个子系统:

语义查询子系统位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因为rdql查询把一部分语义逻辑带到数据查询的过程中,所以语义查询子系统相对传统系统中的数据读取模块带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3.3语义查询子系统的设计

本体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两大功能—知识获取和查询都是围绕着本体库的建设进行,知识获取是一个把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现有结构化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保存到本体库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像是一副鱼骨架(framework),自动分类程序把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课件、作业、网页等等,源源不断的分析、追加到系统上来,摆在合适的位置。如下图2所示。

在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获取过程就是本体的设计、开发、集成、验证这样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以便语义网根据生成的本体完成网络教学知识管理各项功能。

设计过程的主要任务是设定问题描述框架、定义范围、定义成功标准和最低标准、调查任务和商业目标以及用例分析。该环节的核心是分析试验,它把上文提到的邮件、课件等文本、图形形式的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分析报告。本体的开发是指对控制词表进行识别和提取,通过集成不同的关系形成概念模型(conceptualmodel)。通过对属性和规则的扩充可以反映带有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特色的内容。本体集成是从每个个体“知识镜”的集成开始的,通过与其他的系统参与者广泛的交流意见,对现有模型进行修改和扩充,把计算性描述转化为rdf,xml或其他的程序化描述,使用owl,或是rdf应用整合lom。本体的开发是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系统使用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改;换而言之,自动生成的教学本体数据会在使用中得到完善。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采取了尽可能简单明了的类结构,个体(individual)之间关系体现在各种形式的属性(property)中,所以不需要复杂的推理,也不存在元类(meta一class,类的类),因此选择owl一dl作为本体描述语言,并可以通过prote驴等软件在owl和rdf之间自由切换。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包含4个基础类(primitiveclass),即仅包含必要条件。在未来完整的教学本体库中,可能包含成百上千的学科,为每个学科建立定义类(definedclass)是不明智的,因为它意味着本体库频繁、复杂的改动;该教学本体原型中,单独的学科被设计为cours。类的个体,或理解为它的实例。这四个基础类定义如下图3;

4实现技术及环境

4.1本体的实现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免费开源项目成果。protege是一个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论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是完全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开放源码软件。由于其设计优异、插件众多,prolege成为目前使用最广一泛的本体论编辑器之一。

goal类应根据教学计划添加不同的个体。如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中标题“广告制作”的学习目标通过hascovered属性与“理性思维基本规律”、“广告效果分析报告”、“计算机平面设计”三项课程建立联系,这就意味着学习目标相符的学员应完成上述三门课程。

profile类反映了用户档案,在hasgoal属性中添加完成的goal类个体。performance类是随教学过程由程序、教辅人员管理添加的,记录了不同档案学生课程进度等表现情况。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采用开源的本体开发工具prolege构建,并采用了它的插件owlplug一in和owlviz完成基于owl—dl语言的本体编写。下图4演示了course类图形化界面下属性、约束的显示和对应owl代码。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本体描述的owl版本采用了racersystemsgmbh&co.kgracerpro1.9进行语义推理,推理结果表明在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本体中并不存在语义冲突,是没有错误的。

4.2实现环境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这些环节:jena把本体灌人数据库(选用mysql),数据库通过glassfish的jnki注册为jdbc数据源,通过bmp方式和ejb连接起来,进而完成一个包括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方面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系统的服务层可以选择为网络服务的形式,配合前端的web层和业务层形成一个j2ee技术支持下的完整系统。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软件采用1bm的。clipse3.2m5,javasdk选用sunjavasdk6beta2,ejb开发环境为jees。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是两套系统的总称,一部分是包括服务层、持久层在内的语义服务系统,通过jena的接口,该系统实现了本体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这一部分在构架上使用statelesssessionbean作为网络服务的endpoint;而另一部分是包括web层、业务层在内的展现系统,采用struts十spring作为主要构架技术,为用户展现本体包含的各种内容。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混搭;社会性软件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08―05

一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促发了知识增长呈现爆炸的趋势。个人知识管理正是为获取、整理、转化这些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全新手段,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web2.0时代的到来,为增强知识管理系统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在web2.0时代下,社会性软件已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社会性软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软件,我们可能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愈加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能把这些软件很好的融合在一个平台中,效率会大大提高,目前混搭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混搭指整合网络上多个资料来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混搭和社会性软件是Gartner宣布的2008十大“突破性技术”的其中两项。近来,混搭成了网络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流行词,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混搭技术和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构建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二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与混搭社会性软件

1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

网络学习者即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不同,有其自己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角色定位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者是学习资源的搜集者,选择者,拥有者;学习者除了共享知识,也可以创造新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性强,喜欢“做中学”,多是感觉型的学习者[1]。

近年来,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专家从多个角度有不同的论述,远未达到统一的定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paul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甘永成[2]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网络学习者个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知识获取,存储,交流,创新,共享的管理,最终提高学习者个体工作效率,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混搭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SS)也叫软件社会化。自2002年以来,便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社会性软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如此,从早期的社会性软件e-mail、Chat―rooms、Usenet、BBS等,到近几年盛行的mSn、QQ、Blog、wiki、SnS等,这些软件都具有共同点,都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对于社会性软件概念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庄秀丽[3]的观点,社会性软件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点:

(1)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软件,是个人参与互联网络的工具;个人软件突出了个体自主性的参与和发挥;

(2)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中包括弱链接(week-ties),也包括强链接(Strong-ties);不同的链接关系在不同的时候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

(3)社会性软件是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混搭一词最早出现在音乐领域内,应用到web2.0上来指网络的聚合和应用现象。在网络环境下,混搭的内涵在于整合不同外部数据源的内容和服务,把松散的学习资源、要素、服务和功能集成在网络学习环境之中,提供增值的、创新的内容,服务和统一完整体验的web信息系统。混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内容的简单整合阶段;内容的动态整合和筛选阶段;应用的整合阶段[4]。混搭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内容的混搭走向应用程序的混搭。新一代的网络应用程序(网站)采用混合技术搭建,不同的功能模块与不同的外部系统通过api接口或是Soap,XmL-RpC等方式对接。

杜修平、夏军[5]等给出了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模型,如图1示,该模型对本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1)社会性软件促进个人知识的转化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指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SeCi模型,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分为共同化、外化、综合化和内化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6]。

知识过程就是沿着知识螺旋不断地攀升,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社会性软件可以使知识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如通过im可以及时交流,通过Blog可以很快获知专家以及企业在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RSS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工具方便了对知识的记录和整理,有助于显性知识的存储、积累、传播和分享;SnS等软件将更多原本陌生的人组合到彼此的社会关系中来,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造成了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锋”,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还有一些社会软件通过构建社区,有助于知识的社会化。在知识获得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软件的作用。

(2)混搭社会性软件进一步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混搭作为一种在web2.0背景下产生的应用形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容汇聚手段,对于组织海量的信息内容、有效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结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系统架构的开放性、资源选取的灵活性和技术门槛的低要求性,这些优势充分表明混搭技术的引入会给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注入新的力量。

对个人知识构建而言,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的知识资源,混搭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资源整合和二次开发的新技术,使得我们能深挖已有的知识,产生更有价值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大地提升个人知识的价值。

混搭技术的引入,将使社会性软件与网络远程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构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更有意义。

三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1模型的构建思路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充分了解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在吴晓波,张雯等构建的知识管理三维模型的研究框架启发下,构建一个针对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最后在这两方面的前提下,构建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技术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2网络远程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构成要素分析

整个网络化学习过程中网络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分为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吸收、知识利用以及知识共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网络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

吴晓波,郭雯[7]等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的概念三维立体化,时间、知识特性、环境,并指出环境将是这一立体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如图4示:

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框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使用社会性软件混搭的方式,将相辅相承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个人知识的管理,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不同的工具,通过开放的协议或技术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最终能共享知识。如图5所示:

4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根据前面描述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框架,通过分析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社会性软件以及一些能够获得信息的工具的支持。借鉴社会性软件的不同作用,以及知识转化模型,选取了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知识获取、交流协作、知识的与共享这几个部分,构建了一个注重与他人联结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如图6所示。

图6所示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选取了知识获取、知识与共享,以及交流协作这三个主要版块,来实现个人知识库中知识的纳入、组织、更新,从而构建自己成熟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中,融合了知识的螺旋转化过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的获取、共享、以及交流协作每一部分都离不来社会性软件的支持。社会性软件的种类很多,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时利用混搭技术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和谐的搭建在一起。

从网络学习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分为两部分:一是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二是个人知识体系管理的过程。其中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又分为三方面,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共享。

(1)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

个人知识管理中个人知识库的构建很重要,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适当的社会性软件来获取相应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取其精华纳入到个人知识库中,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在知识的共享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然后再将增值、创新的新知识再组织吸收到个人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更新。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纳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组织,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三是更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创造出新的知识。

个人知识库就在个人知识管理的纳入―组织―更新这三个层次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调理,不断地深化。

(2)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共享三大模块。

①知识获取模块

在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库的构建中,知识的获取是最基础部分,既包括显性知识的获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显性知识的获取,获取信息的方式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问题,也包括利用更复杂的信息检索技术获取信息,比如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它的相关数据库。借助于相关搜索的社会性软件可以更丰富获取的知识。

对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网络学习者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与他人交流交换思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时候需要靠自己的经验获得,对于产生的新想法,灵感,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中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隐性知识,可以将想法与他人分享,产生更多的想法。

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搜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可以对这些搜索软件进行混搭,利用RSS订阅,来实现资源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获取需求的知识。利用混搭技术,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更集成化,搜索信息更方便化。

②协作交流模块

信息协作是指个人与同伴对一些共同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知识和观点,知识的交换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目前协作交流的软件很多,网络学习者人知识管理的模型中离不开这些社会流软件的支持。e-mail,BBS等异步通讯软件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基于多人协作的维基这些软件,为网络学习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协作交流这一模块,需要具有最主要的交流软件,满足个人同步或异步交流,混搭技术来构建集成这几种软件,形成一个及时交流的界面。

③知识与共享模块

相应的知识共享模块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播客,社会性网络和社会性书签。对于这些软件可以围绕标签、书签混搭,利用标签可以对社会性软件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分类;围绕好友圈子,交流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建立自己的好友圈子,也可以通过微博客等,将该交流平台链接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中,有效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增值。

混搭代表了未来软件和系统平台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过程中,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能为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利用和创新提供新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剑光.网络学习者特征及其课程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

[2]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3]庄秀丽,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4]李青.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混搭和互操作规范研究[J].技术应用,2009,(7).

[5]杜修平,夏军等.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7).

[6]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一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吴晓波,郭雯等.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2).

[8]张惠玲.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杜修平,李智超.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10]杨鹤林.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施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5).

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modelfornetworkLearningbasedonSocialSoftwaremash-uptechnology

wanGXue-fengwanGYue-ting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网络CKm平台内涵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39-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成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组织就必须能够充分的整合和吸收外部的丰富的知识资源,并通过自身具备的构成核心能力的知识与其他的外源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是目前,在多种协同平台环境同时存在的有利条件下,企业更加应该重视协同平台的应用,积极完善和创新企业知识体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的知识网络。

协同平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运用知识协同管理平台(Collaboration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为CKm)和知识地图等技术来构建知识网络的一个平台。也就是说,协同平台是知识网络成长的大环境。文章随后主要讨论CKm平台系统结构,以及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知识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1CKm平台系统结构

CKm平台是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以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为核心的一种协同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功能不同的子系统。

1.1企业信息资源利用平台

通过CKm平台,企业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知识,并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CKm的信息资源利用平台提供数字知识档案中心和企业间协同工作平台的搜索功能,而且可以通过管理中心提供的权限限制来确保知识文档利用时的安全性。在使用者有权限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从数字知识档案中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知识,还可以从企业协同工作平台中获取知识信息。除此之外,可以从数字知识档案中心获得相应的信息,最后将得到的知识信息提供给企业间协同平台。

1.2企业间协同工作平台

作为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协同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同平台作为构造知识网络的一个大环境主要包括即时通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文档共享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时通讯系统的作用是随时满足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视频会议可以使企业及时的探讨相关的重要问题;而文档共享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文档的适时共享,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需要的时候同时打开一个文件,进而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

1.3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

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既可以负责用户权限的管理,又可以提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通过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资源信息利用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也可以对现有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规划和整理。其中包括一些设计文档、经验总结、业务文档、工作报告、知识库、知识地图等。

1.4数字知识文档收集平台

企业中常用的CKm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字知识文档的收集。一般主要的收集途径包括:(1)通过网络或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收集;(2)通过书籍、光盘等物件收集;这两种方式主要是收集显性的知识(3)从员工的工作报告、经验总结中收集,而这种方式则主要是针对隐形知识的收集。因此,企业数字知识文档收集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无地域限制、数据采集,以及能同时收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2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2.1知识具有的特征决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知识共享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扩充知识储备量,而且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知识的外部性和知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等特性,使得知识要想在企业之间实现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某种机制来实现知识的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2.2企业知识创新的两难悖论决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通过两难悖论显示,知识创新越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组织内外部的知识、技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联动就会相应的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组织模式来实现知识创新与产品开发以及快速创新之间的同步化,实现内外部联动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知识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3.1知识网络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首先可以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可以使企业发挥其潜在的认知协同优势的一种手段,但是这需要知识之间的关系作为坚实的基础;其次知识网络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组织系统,其作用是共享企业之间的可用的无形资产;再次知识网络是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可以是组织、个体或是团队。

3.2知识网络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

知识网络具有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性(由知识的社会特性决定);二是开放性(由知识的跨越性决定);三是动态性(由知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四是整体性;五是创新性;六是目的性(基于知识资源获取和共享的需要形成的)。

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组织结构:作层次型组织结构(经常发生在领导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或供应企业中)、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多发生在一些合资企业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经常出现在新型的虚拟企业中)、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由于网络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而使其自身变得灵活多变)。

3.3知识网络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网络的内涵:首先,多条知识链共同组成了网状结构;知识网络中每一个组织和其他的组织均可以发生知识流动,而知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流动中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就是说,知识网络之间的组织联系越紧密,知识流动的越快,知识网络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基础;知识之间的不断流动不但能够实现组织之间知识优势互补,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知识网络的运行效率。再次,构建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进而实现知识创造,最终形成整个知识网络的创新优势。在知识网络的所有组成成员中,可以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创造出新知识。同时,有效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创新。最后,在知识网络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其实质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知识网络之间的成员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或是竞争来实现创新收益的共享,并可以共同承担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向,马费成,王晓光.知识网络的结构及过程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7).

[2]沈慧敏,柯青,刘高勇.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基于实证研究方法[J].情报杂志,2013,33(2).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9

现在一些网管软件趋向于将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中。提高网络故障的智能水平有助于网络高效、可靠地运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针对网络故障智能化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立事件知识库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的方法,为网络故障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计算机网络故障管理技术研究

(1)故障管理概述

故障是指软、硬件的缺陷;错误则是软硬件的不正确输出;失效是指所有和某故障有关的错误造成的网络的非正常运行。网络故障按生命周期可分为永久故障、暂时故障和瞬间故障三类;按故障对网络造成的空间失效范围的大小,可将失效分为四类:任务失效、基本网络部件失效、结点失效和子网失效。故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并排除网络故障。一般说来,故障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故障监测和捕获故障产生相关的事件和报警;定位分析故障、记录故障日志;如有可能排除故障等。

(2)故障管理的类型

故障类型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故障的分类。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故障发生来源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两大类,即硬故障(harderrors)和软故障(softerrors)。

硬故障是指网络的硬件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这些错误与该设备的作用有密切关系,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也正是由于设备的多样性而体现出来的。根据这网络设备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将故障简单分为以下三类:

①连接设备故障

这种故障的现象主要是网络的物理连接出现问题,也可以称为通路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缆线断开、收发器断开或不能正常工作以及其它连接设备间的接口出问题等等。根据这类故障的来源不同,我们又可以将该类型的故障细分为线路故障、网络接口故障、收发器故障、路由器故障等等,该类故障是故障管理的最主要对象。

②共享设备故障

这种故障的表现是用于资源共享的设备出现问题,不能提供或享受所需的服务。同样,该类型的故障也可以细分为服务器故障(打印机故障、文件服务器故障等)、工作站故障等等。

③其它设备故障。包括电源故障、监控器故障、测试仪故障、分析仪故障等等。

软故障是指网络系统软件运行出错。软故障的发现和处理是在管理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因为软件属于一种无形的东西,问题的表现不如硬件那么直观。从这个意义上看,软故障的识别和诊断更加困难。故障管理中所处理的软故障主要针对与网络通讯和服务有关的系统软件,它可以直接根据网络软件来划分,包括通讯协议软件故障、网络文件系统(FnS)故障、文件传输软件故障、域名服务系统(DnS)等等,其中通讯协议软件故障是系统研究的重点。这种错误通常是在协议软件运行时遇到某个异常条件(如缓冲队列满)或协议软件本身未提供可靠机制而导致传输失败,报文丢失。

故障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网络在复杂性和规模上提高,网络故障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技术、设备的应用使故障的类型、故障原因、故障源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故障管理系统必须增加新的内容。

(3)故障管理的功能

故障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排除网络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系统至少必须具备检测、隔离和纠正故障的能力。

故障检测(detection)是指对系统的性能和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根据结果和一定的识别规则判断系统是否故障。故障检测要求管理系统监视网络的工作,考查网络的状态及其变化,一旦发现系统出现故障马上进行报警。

故障隔离(isolation)是指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通俗地说就是指出谁发生了故障,如哪个子网、哪个设备或者设备的哪个部件,对于软故障则指明哪个系统出了问题。由于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故障类型、原因、故障源多种多样,而且不同故障的表现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故障隔离的复杂性。隔离系统应当尽可能地缩小故障源的范围。

故障纠正(correction)是指纠正所发生的错误,恢复系统的正常工作。故障纠正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目前所采取的手段除了进行硬件维修、系统重启、一定程度的恢复外,还包括一些非技术性的活动,如人员的使用和技术培训以及设备生产厂商的支持等。

(4)影响故障管理的因素

与网络管理一样,故障管理也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过程、设备和工具、人员。成功的故障管理策略是这三者的完整结合,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过程主要指为实现故障管理功能而进行的操作,下一节介绍的内容就属于故障管理的过程。了解管理的一般过程是开发一个实用的故障管理系统的基础。

设备和工具指的是进行故障管理的软硬件工具,包括故障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实用的故障管理系统等。设备和工具在故障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管理员和工程师实施管理功能,排除故障,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转。

下面介绍的就是几种专用的物理设备:

①时间域反射测量仪(tDR)。通过显示物理介质传输信号的波形表明设备或链路是否故障。

②网络监视器。监视网络上各结点的状态,得到网络的各种统计数字,以确定是否故障。

③网络分析仪。实时分析结点的收发报文,帮助管理者跟踪和隔离故障。管理人员在故障管理中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管理系统和工具的运行,并在它们的帮助下完成故障排除和系统恢复工作。

2.智能化网络管理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对各种大型复杂的网络进行管理,许多研究人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领域。虽然全面的智能化的网络管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在网络管理的特定领域实施智能化,尤其是基于专家系统技术的网络管理是可行的。

用于故障管理的专家系统由知识库、推理机、知识获取模块和解释接口四大主要部分组成。专家系统以其实时性、协作管理、层次性等特点,特别适合用在网络的故障管理领域。但同时专家系统也面临一些难题:

(1)动态的网络变化可能需要经常更新知识库。

(2)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相关到其它许多事件,很难确定与某一症状相关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解释和综合消息复杂。

(3)可能需要大量的指令用以标识实际的网络状态,并且专家系统需要和它们接口。

(4)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一直以来是瓶颈所在,要想成功地获取网络故障知识,需要经验丰富的网络专家。

在实现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时,还必须把握系统复杂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将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要考虑实现上的复杂度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3.事件知识库的研究

在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表示有逻辑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规则表示法、特性表示法、框架表示法和过程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即规则表示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示法。其特点是模块性、一致性和自然。知识库是知识的集合,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库包括概念、事实和规则只部分,缺一不可。

为了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可以建立事件知识库(eKB,eventKnowledgeBase,用于存储所有己知事件的类型、产生事件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一些细节的静态描述。这个eKB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库,它的数据仅仅包含了属性值与元组,而属性值表示概念,元组表示事实。但研究eKB可以为今后建立完善的知识库奠定基础。

在eKB中存储了己经确定事件。最初,被确定的事件仅限于一些标准事件和措施。随着网络的运行和系统的反馈,eKB的内容将不断增加。

理想状态是能够确定所有的事件。

下面是eKB涉及到的只种基本的数据库表:

(1)事件类型表:该表中主要存储了事件的静态定义。

eKB中保存了己确定的事件可能涉及的相关知识,如事件类别(如:性能、系统、网络、应用事件或其它)、严重程度(如:严重、主要、次要、警告等)、产生事件的设备标识、指明设备的类型、事件造成什么影响(如:影响网速、单个用户不能访问等)、故障排除参考策略、上次更新的时期/时间、关于这个事件的备注信息、事件的详细描述等。

(2)实时事件表:描述了正在运行的网络中的实时事件。

实时事件表中提供可能用的一些字段,用于记录网络运行中发生的事件,如:设备的iD(从ip地址或查询设备表可以获得)、实时事件的状态(如:新增、确认、清除等)、根据故障票iD获得的相应的故障票信息等。

(3)设备信息表:存储了网络中设备的实际参数。

设备信息表主要记录了每个设备的相关参数。例如,设备iD号、ip地址、设备名称、厂商、类型、重要性级别等。

eKB中存储的相关事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专家。开发人员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与故障管理相关的系统中,根据不同系统的需要分配相应的知识,以提高系统性能。虽然eKB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库,但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地增加和修正eKB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智能水平。

网络管理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共享;航运企业

中图分类号:F56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一、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企业间的交往和联系愈来愈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构建知识链,实现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造,进而形成知识优势,提高行业竞争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国航运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令国外相关企业瞠目结舌,国内几大航运公司,如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份额也不断增加,与国际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增强。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航运市场则一蹶不振,航运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极度的压缩。国内几家综合性的航运企业也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各航运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在这个航运市场寒冬时期生存下去。本文将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下对国内航运企业知识共享机制进行分析,以此对航运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社会网络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可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表达为基于关系的一种模式或规则,而基于这种关系的有规律模式反映了社会结构,这种结构的量化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出发点。社会网络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关系论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该方法在职业流动、城市化对个体幸福的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国际贸易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网络理论是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社会网络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社会人类学领域,因其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对话,在宏观和微观研究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并能有效地在许多现象的研究中指定出具体的因果模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得到极大的重视,其应用领域也逐渐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界均成为显学,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各个相关领域。

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知识共享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是讨论网络内的知识流动,以及网络连接的强度如何影响知识转化过程,外部网络理论讨论的是企业互补知识如何形成,企业之间的学习过程如何实现,内部网络理论则关注不同的结构和管理过程如何帮助及促进企业知识的创造和转化。在这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从属概念: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形成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一个网络,企业,政府,学术界,消费者和市场中其他部门已经形成了知识传递、创新和利益分配的网络联结。美国自然基金会认为它提供知识,不同领域和非媒体类型的知识处理和集成;提高团队,组织或社区有效率地跨地区或跨时间的工作;理解这种新联结的理论、法律和社会隐含意义。知识网络关注的是获取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集成、信息流与人们、机构、社区之间的活动。

四、社会网络视角下航运企业知识共享机制

社会网络中的主要组织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同样在社会网络中航运企业,如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航运性质的大学,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如中国长航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上海航运交易所等;政府,如上海海事局、各地方海事局等;中介机构,如各类航运货代公司。这些组织在社会网络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们都是知识共享的节点,都将为促进各组织间知识共享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

1.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的困境

在航运市场中构建社会网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网络中组织间的资源,尤其是网络之外的企业隐性知识资源的共享,获得网络效应和整体优势,从而提升网络内各企业组织以及网络整体的竞争力。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以及知识共享不会自动发生,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与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的最初愿望形成了一对矛盾,从而形成了知识的共享困境。下面将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说明。

(1)微观层面中的个体: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知识网络中,个体之间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理方面困境

隐性知识转移方的习惯性防卫。存在于组织或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体价值的体现,以及利益的获得重要途径和提升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对于航运企业而言,同样具有企业内部不愿意与合作伙伴进行共享的隐性知识(考虑到一定的原因,这里不对航运企业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在共享的过程中,合作对方可能会考虑到这些知识的共享是否对我企业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否能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站稳脚跟,跨越航运市场的冬季。

②隐性知识接收方的怀疑心理

隐性知识的接收方同样会认为对方所共享的隐性知识是否是关键性的知识,是否值得去借鉴,这些都需要在航运市场上进行考证。

③失去信任

在共同面对航运市场低迷的浪潮中,如果相互协作的企业中有一方利用对方的隐性知识独自提升竞争力,在浪潮中得到很大的发展,那么,它的这种发展也是暂时性的,终究还是会淹没在这次浪潮中,因为它失去了对方的信任,那么其他的航运企业或者组织也将会对它进行抵制。

④能力限制

由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同的航运企业,知识储存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这些知识很难规范化表达出来,传播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这些知识在共享过程中遇到需要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双方沟通表达能力的限制,而使共享遭遇瓶颈。

(2)宏观层面中的企业: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①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主要有:企业结构困境和企业文化困境。

对于航运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如客货运输营业部、运输组织指挥部、船员部、财务部等之间的组织结构是不相同的,这就导致其组织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别都将成为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②企业之间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主要有:企业之间的信任困境、企业之间的文化距离困境、企业能力困境。

对于航运企业之间,由于彼此存在竞争关系,企业之间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就接受了一定的考验。以及文化,能力等各方面客观存在的因素必将导致它们之间知识共享困难重重。

2.航运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分析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人们应该从网络整体结构考虑社会活动的形成、发展和趋向,而非从个体动机和行为目标考虑其行为。结合社会网络研究相关文献,我总结出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共享的四种机制:嵌入机制、互惠互利机制、社会交换机制和信息机制。

(1)嵌入机制

社会网络中因为嵌入知识资源,或者说知识资源嵌入于社会网络,因而形成知识网络。航运企业的知识网络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这些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连接。

(2)互惠互利机制

互惠互利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准则之一。处于社会网络中有联系的两个组织,不管其是属于弱联系还是强联系,都有可能因为互惠互利需求而发生知识共享行为。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低迷现象。航运企业下滑程度比较大,根据数据统计,a股15家航运公司中有13家公布了2012年业绩预告或2012年年报,共计7家企业业绩预减。其中,国内航运业巨头中国远洋在2012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95.59亿元。由于连续两年亏损,中国远洋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各航运企业同心协力,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达到互惠共赢的最优目标。

(3)社会交换机制

社会交换是指人们被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来说确实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的回报所激励的自愿行动。同样对于企业的知识交换而言,都是希望能够通过知识交换来弥补交换双方的知识缺漏的致命弱点,以此来提高企业本身对市场信息敏感度和企业的竞争实力。航运企业在执行战略时所需要的知识与实际拥有的知识是存在差距的,往往实际的知识资源并不能满足航运企业本身的发展和战略实施,这个时候交换机制就能够通过战略合作或者联盟途径来指导合作航运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取得更为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换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交换的过程,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自愿性活动,发生在社会网络和社会联系中。

(4)信息流通机制

社会网络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人际接触,个人不仅可以了解他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还可以通过他人转述和介绍获得专家的相关信息。

航运企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来获取行业最新知识资源。这些第三方机构需要收集大量的航运行业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独特化分析产生具有价值的信息。一般航运企业获取此类信息是都需要支付给第三方咨询机构一定的费用。同时航运企业还可以与相关的大学进行合作,比如中远集团与上海海事大学的合作等,这类合作不仅能够获得很多关键的信息,还可以从大学中获取源源不断的行业人才。

五、总结

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视角对航运企业知识共享机制进行一定的定性分析。通过社会网络,航运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新的航运行业信息和知识,而且能够协调航运企业间的交易,增进彼此信任和合作。使企业能够超越自身的资源的限制,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冬季。

但是,本文只是定性地总结和分析了知识共享机制,未能详尽分析网络关系特征的主要方面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这也留下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冬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网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任志安,毕玲.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J].情报杂志,2007(01).

[5]王晓光,马费成.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

[6]单伟,高俊光,张庆普.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7).

[7]陈良斌,江德兴,吴荣顺.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组织的合作信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6).

[8]蔡新霞.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联盟企业知识转移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

[9]王文婧,王学锋,陈扬.低迷市场背景下的航运业创新变革[J].水运管理,2013,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