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十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2:50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5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都重点突出和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化学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分析和研究,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既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又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新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单纯,如何使大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向复杂的社会生活过渡,实践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样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时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条件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社会、明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肩负的重要使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容地面对复杂的社会,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熏陶下,思想都比较纯真,实践教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我们国家小学、初中、高中十分重视应试教育,现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认识到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耐挫折能力、社交能力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实践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在社会生活中多锻炼,培养社会责任感,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生活中人们常说学校是一回事,走上社会是另一回事。能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落差是多么大,所以实践教学能为大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奠定很好的基础。实践教学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常流于形式

在大学生实践教学方法上,许多学校都利用寒暑假开展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去实践,因而也谈不上提高综合素质。以师范生为例,实践教学主要就是大四去中小学实习两个月,基本上能提高一些综合能力。但是在现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好多师范生毕业了不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在接受其他行业时,会明显感觉到不适应专业以外的行业。所以高校应整合社会、学校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发挥自己能力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的理论更好应用于实践。

(二)经费不足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更好发展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必定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好多学校的投入经费很有限,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一定的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很有限,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不健全,评估不规范

许多高校实践教学还没有很严格的管理模式,没有把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平时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分要求、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没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至于实践教学很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开展下去还需要切实可行的科学指标评估体系。虽然各高校都在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效果和水平却不一样。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者、指导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主要是教师。由于大学就业压力大、社会环境复杂的原因,往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十分重视,所以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方式方法上提高灵活性,给学生以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平时也应博览群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培养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

实践教学应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通过参观访问、专题讲座、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其次,实践教学形式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国情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体验生活。再次,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和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热点,更好地适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定的物质保障机制

教学经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条件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教学,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拿出资金给实践教学以扶持,以保证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俗话说“巧妇难为五米之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观念改变了许多,干什么事情都要依赖一定的物质保障,实践教学也是如此。所以上级领导部门应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物质保障条件。

(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定要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机制。针对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估机制。对老师的考核要求是要认真检查老师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否认真积极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了解学生实践的效果检验老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认真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把实践纳入期末考核之中,和奖学金助学金挂钩等。总之实践教学要完善评估体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接触社会,直面现实,使教师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者、指导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平时应给教师提供多出去学习的机会,和其他高校多交流,开阔视野,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上级领导部门还可以组织教师多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可以利用暑假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进行调研考察,增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说服力。总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并把幸福感传递给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不断地总结、完善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更好地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仍需大胆改革、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03-23.

[2]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5-059-2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点强化对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以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即是这一探索尝试的结果,本文将对此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推动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综合体现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这一基本理念,其实施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和其它教学人员共同协调进行,方可形成教育合力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和管理相分离,从而使管理和教学过程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协调配合,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在也立足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在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课程的实施体现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

(一)寓教于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而忽视管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如果仅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管理实践的支撑最终会导致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而难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中的“知行合一”原则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通过将理论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的。“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管的基本要求。

(二)寓管于教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管理的细节操作而忽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这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举动难免会给人留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高校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势必会通过“润物细无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转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通过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对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实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的基本体现,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但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教学和课程建设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困境解析

“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初期曾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抱有热切期待,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思路。然而随着该课程教学探索热情逐渐消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涌现了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难以避免的教学实施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教学效果缺乏直观感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专题教育本为实施课程多元化,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有效形式,然而在本课程专题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未能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产生教学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疏远感使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内容枯燥,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易出现教学“困倦”。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过程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激情,更缺乏内容探索和理论创新,从而使教学沦为简单的“完成任务”,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上课成为“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教学“困倦”的出现强烈要求改革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进一步推进此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师资相对短缺,课程教学难以保证。“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开展主要集中于星期天下午或晚上这一时间段内。这使得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需求大,而愿意承担教学师资力量则比较小,从而出现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为了维持“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正常开展,教学中不得不实行“大班制”,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管理难度,更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专题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而专业师资建设力量不足也必将影响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师资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本门课程的建设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相应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使此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三、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对策

“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实践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提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方才能真正体现寓教于管和寓管于教的课程建设需要,实现课程教学设置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进一步完善。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中心,主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法制、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注重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引导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真正达到该课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重知识传授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将课堂的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热情,从而消除教师的教学“倦怠”现象,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教学专题教育为中心,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该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也是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确立了以专题教育为主要实施形式,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精品化的专题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该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面对相对有限的师资力量,这需要根据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和个人兴趣确定专题教育建设方向并进行集中备课培训,从而集中有限的力量凝练教学精品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此外,稳定的师资力量也可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进一步建设完善。

四、本文结论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寓管于教和寓教于管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基本德育理念。”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正是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努力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本课程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建设完善将构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11-05-01.

[2]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教学大纲[Z],2010-05-15.

[3]周长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关系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3,(3).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

一、结合实践基础

(一)转变理念,形成系统“大学工”理念

首先是要在理念上更新。一是改变传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水火不容”的局面,在学生工作系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有无、交换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系统化的大学工还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资源的平衡上。班主任、辅导员等由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其中部分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较熟悉,但是缺少理论品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产生了逆反心理及表面服从心理。为改变这种消极状态,高校可以通过机制的转换来改变现有资源的不平衡。

(二)强化调研,系统构建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其前提条件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趣味性和主动性。网络化背景下,网络速食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的构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速食文化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之困和道德疑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也降低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少数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结合实际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反馈机制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引导,实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定期反馈机制。首先,辅导员、班主任、分团委书记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每学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管理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地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对相关学生开展考察,切实将实践体现在理论课程中。其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学工系统进行沟通,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反馈机制的构建在考虑科学性的前提下也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里。

(二)以自我教育检验结合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归根结底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表现出来的。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与青年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以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的程度来检验结合的实效,不断推进二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直观地表现了教学结果与学生实际期望值之间所形成的反差,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评估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此,不断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是必要的。首先,测评内容要丰富化,要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其次,测评结果要体现差异性,对不同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及持续改进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对满意度分析要考虑关联性,全面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全方位把握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

三、体现结合的内在要求

(一)以先进文化视域拓展结合途径

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的弱化,在实践中总会以某种形式暴露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其目的就是将学生暴露出来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弱化的部分,用先进的文化予以观照并加以强化。这样一个育人过程是有规律的循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要围绕着先进文化这个视域展开,并由此拓展结合途径,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以红色文化培育人,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以典型文化引导人等。

(二)以文化筛选体现结合的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归根结底就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才。二者的结合中心主题是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文化的筛选,然后进行文化的践行。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结合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它也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渠道和实践主渠道恰恰是体现这一功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引领结合的方向。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5

关键词学生工作思政课融合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10.037

Fusionpath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andStudents'

work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wanGChuanlin,ZHanGFan

(CollegeofLifeSciences,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Chuzhou,anhui233100)

abstra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workwith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convergedatboththeobjectiverequirementsof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environment,butals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othoutofthewoods,toachieveacomprehensiveexpansioneffectarealisticway.Carefulstudyandanalysisofboththe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sofcommonalityandcommunion,andfurtherreformtheeducationandworkethic,strengthenthesystemconstruction,strengthenthetheoreticalstudyandlearnandsupporteachotherinpractice,i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classwithstudents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achieveorganic,realisticandeffectiveintegrationpath.

Keywordsstudents'work;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integr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

学生工作与思政理论课(后文简称“思政课”)一直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领域和阵地,二者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教育路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异质化和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多途化和快速化,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得日趋复杂,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迫切要求打破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畛域分立、各位为战的局面,积极探索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融合性教育机制,形成有机、有效、统一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分属于两个领域或两个阵地――学生工作和思政课,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承担。这两个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虽有一定的交叉和协作,但基本上还是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缺乏一种经常性、整体性和制度性的联系,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需要。二者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不同的短板,只有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从学生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来说,由于学生工作人员长时间与学生接触,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规律往往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教育客体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学生接触的便利性和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从而为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学生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自身的局限。一是工作性质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往往影响学生工作群体对思政教育的投入,有可能弱化学生工作中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由于学生工作群体知识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工作中对思政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的忽视,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工作人员思政教育中的经验化取向,因此,他们常常无法对一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思想和理论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影响了其思政教育效果。

从思政课领域和工作群体来说,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的专向化。与学生工作相较,思政课及其工作队伍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和专一,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教育主体的政治理论水平较高。思政课教师一般都在某一领域受过较为系统的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并专门从事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三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系统性强,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往往具有深刻的理论魅力。当然,思政课领域及其工作队伍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短板,如对教育客体了解和研究的不足往往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往往形成能力培养的弱化;集中性的教育模式造成对个体性关注的不足。

2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2.1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依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成长和成才。例如,思政课通过系统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近代以来的国史和国情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和三个“自信”,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等。

2.2内容的交融性

思政课和学生工作不仅具有目标的同向性,而且二者的教育内容也具有相同性和交融性。如前所述,思政课中具有爱党、爱国教育的内容,学生工作中同样把爱党、爱国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中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教育,同样,学生工作中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规以及各种规范教育等等。所不同的是,二者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存在着区别。由此可见,教育内容的共通性和交融性有助于思政课和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融合。

2.3人员的交叉性

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员方面的交叉性也为二者能够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实现融合提供了可能。当前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少都有学生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学生工作方面经验相当丰富。与此相应,不少学生工作人员也都曾经或正在从事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员方面的交叉性,既为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二者之间进行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

3融合的现实路径分析

3.1树立大思政教育观,为融合提供思想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实现融合,要求首先必须破除畛域分立、各自为战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有机、协作的大思政教育观和工作观。这一教育观念的实施,既要求加强整体上谋划,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还要求两个工作群体的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自觉意识,并以此指导个人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3.2加强制度建设,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实现融合,除了要求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外,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当前的学生工作和思政课,虽然也有一定的联系和配合,但是这种联系和配合是非经常性的和局部性的,总体上仍是沿着两种轨道运行,缺乏一种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因此,要实现二者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持久和深度融合,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以及相应的保障条件协调性、互益性和共益性。

3.3相互学习和支持,为融合提供现实支持

学生工作和思政课领域及其工作队伍,二者之间必须自觉加强沟通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互配合和支持。从学生工作领域来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自觉强化自身的思政教育功能,自觉学习有关思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自觉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作为思政理论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要善于运用鲜活的经验和材料,要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避免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总之,通过二者的交流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3.4加强理论研究,为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要实现学生工作与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科学、有机和有效融合,还必须重视融合的理论研究,以为二者实现融合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学生工作和思政课的有机和有效融合,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如为何要进行融合?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融合的现实路径和机制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回答。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推动二者的科学融合和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进行融合,既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二者走出思政教育困境、实现综合扩大效应的现实出路。认真研究和分析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共通性与共融性,进一步革新教育和工作理念,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学习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有机、有效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SZY20130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志超.思想理论教育创新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张学礼.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09-210.

[9]宋德源.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3(3):70-73.

[10]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88-91.

[11]孙宝民.浅析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中国人才,2013(3):84-85.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从以知识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动力的激发、创造潜能的挖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联系起来,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民主精神、政治素养及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倾注爱心,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氛围中,达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体现在确立新的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与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上。

在教学目标上,必须从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思辨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达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生活及重大时事,把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悟、理解、思考,升华人格、净化灵魂、完善自我。教学方法的改进要着眼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转变。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及和谐的气氛,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等,以此调动学生潜意识中暗示的、个体体验性的知识成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渗透力、感染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手段上,改进教学手段要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组合音、像、图、文字等最新信息资料,呈现教学所需的“鲜活”情景,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并具有时代性、形象性、现实性、鲜活性等特点。当屏幕上再现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能够唤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把相关的理论与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就要在重视理论讲授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和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生,使学生最终将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在实践中成长。它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面对现实、注重实践、锻炼毅力,增强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仅仅以知识测验的分数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显然具有片面性。要充分考虑学生成绩构成的科学性,如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论文等予以综合考核。在测试时,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拿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我国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去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环节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此,就要使教材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从内容到形式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共鸣。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上,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而教学内容却会随着实践发展得以不断丰富和补充,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针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深入文化实践,切实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如此,以保证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范围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他们的思想、情感、知识等随着传媒多渠道及接触信息的广泛而不断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研究能力。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大学生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状况联系起来,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及模糊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做学习型教师,在准确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使教材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一种配合协调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职业道德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师应积极地、主动地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人,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为研究提供实践场所,研究推动工作成效的稳步提高。通过教学和科研提高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能力,使对知识的掌握能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7

一、慕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其背后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阵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起点,探索“慕课”与大学教学管理的融合,积极参与并融入这场变革,才能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品牌,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三)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优化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面对此时的“慕课来袭”,唯有顺势而为,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过路径创新,将之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着力点

当前,“慕课”逐渐从欧美传递到中国,截止2013年7月,我国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国际知名慕客平台。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组建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将对传统学习形态带来根本改变,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慕课使得大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促进了个体受教育方式的重大变迁,表现在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要紧密围绕“慕课”的特点。

(一)着力于教学课堂的流动性

“慕课”使传统的大学课堂从固定走向流动。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教育对象从有限向无限不断扩张;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只需要注册参与即可参加学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任何信息空间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对慕课来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慕课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开放和享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专题讲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哪个教师,哪种授课方式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而教育样本的提供者不仅仅是大学,未来也许会有大学之外的更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这会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应着力于学生思想观点多样化,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沟通和凝聚,“用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三)着力于教学时空的互动性

青年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慕课”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在线答疑和即时交流,将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互动。针对慕课更强调互动,而不是单纯教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型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共享,通过话语转变、教学方法转变等多种改革,将大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观念吸引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形成双向交流和平等探讨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也是慕课带来的启示。

三、围绕着力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迅速融入其中,无论是其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储备知识,深入地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是教育环节的自由性、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都决定了“慕课”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势所趋。

(一)着力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的课题,理论的前瞻性意味着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理论终究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脱离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教学课堂的流动性意味着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须接受某种课程教育。在慕课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把握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规律和特征,对于慕课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也要有较好的把握。

思想与行为方式变化与价值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慕课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类是在专业技术及相关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实现教育效果的要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讲授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要使他们在“看过来”的基础上实现“听进去”。有效的方式是对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点,掌握学生潜在和内在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讲授主体也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优秀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讲授学生能够听进去,这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有效传播。

(二)着力实现与大学生的“知识同构”,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实现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针对于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慕课时代关注点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探索可以运用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内容。

相对于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与学生成长有密切交集,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多元化,不仅单纯来自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学生本身,源自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样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的教育内容一定是“接地气”的内容,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点,而这些信息点需要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作用机理,增强基于慕课平台的有效沟通交流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

BuildingupaestheticCoursesSystemfor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

Li-cheng

【abstract】asoneoftheachievement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formsincethethirdplenarySessionoftheeleventhCentralCommitte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forcollegestudentsareverythoughtful,practicalandcomprehensive.thebuildingupofthecoursesystemhasgonethroughadifficultexploration.thecontent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forcollegestudentsshoulddemonstratetheharmonyoftruth,goodandbeauty.thebeautyeducationisanimportantwaywhichguidesone’soveralldevelopment.thereforeperusingunderstandingandmeaningisspiritualcoreofbuildingupaestheticCours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estheticCoursessystem

1.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1.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条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特定时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现实中,其历史局限性越加明显:目标缺乏严格的合理性论证,过于强调为政治或意识形态服务,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加之具体施教措施的频繁变更,导致其可信度丧失,甚至其本身含有的基本人伦概念也遭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排斥,理想的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甚至出现了德育“逆反心理”或“心理感应抗拒”等问题。以上表明:学校道德课程的教学没有形成像智育一样的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学校的道德课程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1.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欠缺

中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也相对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倾向于道德灌输和思想灌输,很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因此,某些学者认为,在当代文明国家当中,我国是少数的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影响到我国的公民素质和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公民教育。

1.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专职的教师,往往是“改行”。原学科教学的思维的惯性延续,容易导致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不能够完全把握该课程评价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相应地课程教材编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第一线面临的困境。

实践发展的不足强烈地映现出理论研究的贫乏与苍白。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理论,应当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理论。从课程理论的层面进行反思势是实践的迫切需要。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框架,意义重大。其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特征与要求,探寻合理的教学之路。课程开发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三是教学方法。

2.1确立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包括了三个要素: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目标与各学科的内容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实现知识目标,涉及到历史学、政治学、公民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学生间接获取社会认知的主要的学习领域。知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知识的目的。认同这样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的知识目标才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学生不是学习死知识,而是在学习生活体验密切相融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并且在学习中再创造知识。

情感态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态度情感体验、社会价值观培养、个人品格养成。态度和情感目标是指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的态度与情感,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庭、关爱他人等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范畴。从社会课程目标来讲,价值观是形成社会思维力、决策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思想基础。社会价值观培养主要包括对社会价值观冲突问题的判断、环境保护观点、民主与法制的观点、形成社会规范等等。个人品格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的最高目标就是能够达到人格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

能力目标。思想政治审美教育是更具综合性的课程,旨在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来培养其作为社会公民的相关能力。并且在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培养其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

2.2课程内容的设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完善的过程。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本文列出并浅析课程内容设置的三个层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人格塑造相融合,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它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所需要的公民素质,从而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是一定社会依照舆论作用和内心力量而形成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的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有秩、有效、健康和谐的社会群体。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公民教育,狭义上讲,指培养和塑造公民责任和义务;广义上包括培养公民的法律、心理和行为资质。相比学校的其他任何学科,公民教育更居于社会科学的中心。具体而言,一方面具体承担了以政治、经济、法律学习为核心的狭义公民教育;另一方面,是学校进行广义公民教育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学习领域。

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包括自爱、爱人和仁爱三方面的教育。“自爱”包括自尊、节制、知耻三个概念。“爱人”中国古代文化意蕴的传统美德,分为同情、诚信、理解三个层次。“仁爱”可分为宽容、奉献和慈善三个层次。人格塑造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它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注重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人格塑造相融合,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达到以正确的审美观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2.3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课程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而且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是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上,要把人的“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内容、方法从生活出发。

其次,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还是与自我的互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情性道德的教育。情性道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大学生的动机、情感、态度、观念、意志、信仰、理想、价值观等心理品质作为培养和引导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更适合运用艺术的、文学的、情境的非理性策略,比如动机策略、体验策略和移情策略等等。

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审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克服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其次,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体系下进行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端正学习的态度,将产生积极的纠偏效果。第三,实现前两点的基础上,有助于帮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的未来,能够完美地设计自己的一生,能够构建未来社会主流社会风貌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

最后,所有意义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文化的崇拜。所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课程教学,恰恰在理论上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3]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大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以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使很多大学生对这类课兴趣大减,认为这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枯燥无味。学生没有了兴趣,被动地接受教学,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钱学森之问”把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使命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大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除了进一步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外,更需要、更为迫切的是探索创新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与我们当前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探索灵活、愉悦、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路,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学生创造力培育的有效方式。因此,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意义尤为重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造力培育方面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应该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的课程,它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一些伟人的丰功伟绩,了解到一些模范标兵的优秀事迹,用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学会创新创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一些社会问题,要求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同时,能够针对现实问题,集思广益,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思维,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将来工作都有很大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作用,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

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创造力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贴近实际,开阔大学生的眼界。

当今的大学生不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希望更多地了解社会,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列举一些响当当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不凡的人生事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当然,把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它的积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这些民族英雄所处的时代距今甚远,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异常陌生,没有亲近感,教师虽然费尽口舌讲述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从心灵深处理解和接受。如果换个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作为教育内容,比如像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和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成为自己学习和行动的楷模,教育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在教学中引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时政大事作为材料,补充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适当的专题介绍,把枯燥的政治理论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和使用者,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源。在涉及学生就业形势时,可以搜集最新的关于就业的报告,让学生对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贴近生活,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生活也是一本教科书,生活中的实例鲜活、生动,富有亲切感。在理解“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时候,可以列举某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实事求是,好高骛远而导致的后果。在涉及家庭美德教育时,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真情,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学习动力。与此同时,构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其个人来说具有真实性和挑战的事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如今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班级和寝室,面对人际关系的教育,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同学关系和寝室关系,让大家与自己对比,引起共鸣。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应该怎么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到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身边事物,丰富课堂,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愿学、爱学、乐学,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三)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广泛的参与性,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门课与学生的联系更密切,它是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时期,他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惑和迷茫。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政治动态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切身利益和关心问题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大学生的成才愿望、存在的人生困惑和模糊的社会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创造力

目前,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的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低,而是他们不适应普通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大事,只有教师下苦功,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兴趣,进而提高创造力。下面就从以下六点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一)问题启发法。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等一些诱导性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可是知识积累却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的特点,这样设置教学,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讨论交流法。

针对一些有争议,学生了解得不是很深入,但是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拓宽问题、分析问题,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讨论,既独立思考,又表达观点,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观点,推荐一位代表发言。鼓励不同小组的代表发表不同观点,由学生们思考,相互启发,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和引导。讨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位学生,鼓励他们发言,并能很好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讨论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课堂中来,沟通思想。在讨论中,不同小组之间既能表达不同的观点,暴露矛盾,分析矛盾,通过谈论和争议,分清是非,认识统一,或者相互补充,集思广益,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能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将材料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结合案例展开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其次,针对案例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案例,并结合案例思考问题。最后,由教师剖析案例,进行点评,引出学生所要掌握的观点。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启发性,能够揭示教学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注意收集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典型性案例。案例教学法选用比较生动的教学案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事例与理论相结合,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产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内在需要,进而提高理论修养。总之,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演讲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准备,自愿报名参加,进行演讲的一种教学活动。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乐于表现,善于抓住自我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地参与到演讲活动中,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表达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一个主题,同时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在准备环节,学生结合主题,主动寻找相关的资料,写出文章,能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演讲环节,学生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一次成功的尝试,能让学生信心倍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五)辩论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关心的话题,设置一个尚未有定论的问题,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和旁观者,利用课堂时间,让正反两方展开辩论,由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点评。辩论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学习相关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归纳论点、论据和论证,锻炼意志的坚忍性、注意的稳定性和钻研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既要发挥个人的特长,是善于辩还是善于总结,又要发挥集体的作用,与团队成员很好地配合,学会团体合作,才能保证辩论的成功。很多同学表示,在辩论中能够得到启发和成长,培养口才和思维能力。在成功完成辩论后,所感受到的成就感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专业意识、学习兴趣将起到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发展。

(六)实践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走出去,参观革命遗址,这在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二七烈士纪念碑、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施洋墓、“八七”会议会址、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等等,加深对理论成果产生的背景和环境的理解;为了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中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调研过程中,既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又提高实践调研能力。

此外,教师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资料。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吸引下,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会引起学生的联想,产生新的启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3]白毓秀.创造力及高职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3.6,第3卷,(1-2).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38-02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种空前的世界、国家与社会变化与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让人们面对诸多压力与挑战、矛盾与问题、失败与挫折。当前,多从挫折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其实大学生挫折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审视。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一、现有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挫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意为:失利;失败。挫折与失败紧密相关。因此,挫折教育中正确认识、对待和克服、超越挫折,也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和克服、超越失败,走向成功。在心理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本文所谈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指以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掌握应对挫折方法以提高抗挫折乃至超越挫折、逆境的能力,具备正视并克服挫折的进取精神和坚定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内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理想。

2.现有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大学生挫折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主要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挫折教育”+“大学生”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从1989年至今共有200多篇论文。经分析,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并开展挫折教育,有少部分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挫折观,鲜有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以“逆商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从1989年至今共有20多篇论文。从发表的论文看,有对外国挫折教育的介绍与研究,有对我国高校进行挫折教育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我国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相对于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相对于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明显滞后。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人认识还不到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是培养小孩所需要的,大学生根本没必要进行挫折教育。二是大部分高校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抽象地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尚未对挫折教育的目的、意义与指导思想、方式与方法、内容与途径、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成果、学生受挫实际情况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科研对挫折教育教学的理论支撑力度不够。三是不同的课程里有零散的挫折教育内容,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课程。四是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的只有理论教育,而无实践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流于形式。五是挫折教育本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但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影响着挫折教育的有效展开。六是大学生挫折教育途径单一。或认为是思想问题,从而进行简单的说教,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或只从心理层面了解与教育;或认为“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放任不管。七是挫折教育的方法多是应急式的,是针对部分已受挫折、表现明显的人,是事后性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预防”式的教育方法较少,缺乏教育的主动性。八是认为挫折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与挫折的小事,未认识到大学生挫折教育事关整体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涉及学生能否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挫折与问题,影响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达成。因此高校应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并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及课程内容,本文认为:高校应在现有挫折心理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极为丰富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资源,并有针对性地吸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积极心理学、逆商教育)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科学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系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通过接受挫折教育和实践,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掌握有效的方法、具备克服挫折达成目标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抗挫折乃至超越挫折的能力和素质,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这是建设、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势的本质体现。我国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时,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种种原因,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遇到过并且还将遇到一些挫折和逆境。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曲折和挫折,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有效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过程中的挫折与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2.这是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发展动力。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明确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知道个人现在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密相连。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生在世,困境、挫折、失败往往不可避免,认识到这一点,在碰到逆境、困难时,才不致手足无措。当然更关键的是遭遇挫折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挫折达成目的。相对以后在社会中而言,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所受到的挫折要少得多。即便如此,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障碍、压力和挑战时,由于未能坚定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正确认知挫折、缺乏克服超越挫折的能力而患上心理疾病,甚至中断学业、一蹶不振、走上绝路。确实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挫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的方法和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挫折,达成目标,塑造自身良好人格,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利于现在的大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生产中正确面对挫折。

3.当代大学生超越挫折与失败、追求成功的需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三者契合,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切实可行

正是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克服挫折、三座大山的压迫,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中国不断进步。这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超越失败与挫折取得的伟大成功。共产党能领导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问题,我们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超越失败与挫折并取得学习工作生活的成功,解决其成才成功问题。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市面上包括挫折教育、提升逆商等内容在内的成功励志类书刊流行甚广,而其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有涵盖,只不过,后者是从原理原则等层面宏观论述,相对更为抽象,但适用范围更广。当代大学生渴望超越挫折与失败、追求事业人生的成功,不断在寻求能指导他们成功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能指导他们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理论。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必须联系自身和国家社会的实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着重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分析和解决自己成长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发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要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各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纳入所开设的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也可以更加灵活。关键在于高校要有这个阵地意识,开始进行教学试点,并加强研究。同时要看到,今年教育部已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教学内容包含有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但这不妨碍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这里主要讨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其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整合吸收构建

1.整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门课程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资源,有待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课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列四门为本科课程,后两门为专科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向学生讲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帮助学生了解、领会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和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克服挫折走向成功的历史及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有效应对超越中国革命建设中所遇到的挫折并走向成功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既有科学理论,又有生动实践的壮丽诗篇。在教学中,除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根据以一专题的形式按照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要求,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突出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掌握科学克服挫折战胜逆境的方法,养成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等内容。

具体而言,以下内容可以整合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和世界的发展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等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专科生未开设这门课程,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目的看,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时必须讲,宜精讲。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还经常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理论来分析挫折的属性、产生挫折的原因,人在面对挫折时的主观能动性等。具体可参考《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一书第2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及同志在2010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讲话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第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许多挫折教育或者成功励志教育的事例、史实、理论。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偏离与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中国革命走的弯路、出现的曲折,错误的挫折教育了党……以及相关史实。这里面的内容值得深入挖掘,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可以充实大学生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层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可在讲这两门课程时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注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并克服自己面临的挫折走向成功。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大量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内容。如适应、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艰苦奋斗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等。

2.要提炼和吸收已有的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和逆商教育的内容

此不赘述。主要强调二点:一是设计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二是大学生挫折教育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必须努力用最佳的方式利用所拥有的一切。要认识到甚至我们所遇到的挫折都是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3.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要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注重实践教学、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