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4:57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的这一政治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们?quot;"组织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必须看到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长期性。这是一场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关系到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关系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背景,对它的政治本质和严重危害,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以至酿成1989年那场以来最严重的政治事件。全党同志必须以此为戒,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这次同""组织的斗争,充分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集中宣传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努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调动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但是?quot;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埋头业务工作,不注意研究社会思想政治动向;一些基层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以及方法手段滞后的问题。如果不切实扭转这种状况,对各种错误思潮掉以轻心,任其泛滥,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对此,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警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抓紧研究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

(3)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发展、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结合各项业务工作进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际效果。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启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坚持贯彻民主的原则和疏导的方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多做解惑释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坚持讲政治,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绝不能任其自由泛滥。

(6)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环境。

(7)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没有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就不可能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8)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党的组织、宣传部门要做,党的其他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要做。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

三、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9)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要密切联系改革、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要坚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维护祖国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继续宣传伟大的抗洪精神,激励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前,要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有利时机,集中宣传新中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望祖国美好前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10)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广泛宣传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人们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坚持不懈地普及科技知识,普及那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11)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要经常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了解前进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形势好的时候看到问题,不盲目乐观;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看到光明,不悲观失望。要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要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不参加非法组织,不参与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坚决同利用封建迷信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以及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12)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积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积极提倡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广泛宣传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的精神。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要抓紧制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13)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要坚决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14)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掌握在党的手里。所有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认真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决不能给它们提供舆论阵地。要加强对社会生活类报刊和娱乐性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加强互联网上的信息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

(15)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方式。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种创建活动,都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16)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切文化工作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决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和各类群众活动中心,要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抵御封建文化糟粕和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深入持久地开?quot;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前,有关部门要集中对宣扬封建迷信、伪科学和有严重政治问题的出版物进行彻底清理。

(17)注重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要改进宣传方法,让群众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各行各业都要注意发现和总结自己的先进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五、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

(18)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企业、农村、学校、科研院所、街道和其他基层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好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依靠工会、共青团以及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要高度重视困难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单位的党组织要认真做好团结群众、稳定人心、克服困难的工作。对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进行。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着重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要把思想教育同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工作,绝不能为错误思潮提供讲台和阵地。要充实和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9)要重视和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要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办法。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结合起来,贯穿到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的各个环节,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充分利用社区各种生活和文化设施,提倡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要选拔素质较高、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街道和居委会领导班子中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老龄人口逐年增加,要认真做好老年人特别是退(离)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退(离)休老同志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关心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这要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个重点,认真组织落实。

(20)要十分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下岗职工的思想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引导下岗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自强自立精神,帮助和鼓励他们在新的岗位上重新创业。对进城务工人员,城市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切实承担起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责任。

(21)要抓好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近些年来,我国社团组织发展很快,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对外交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存在数量过多、缺乏引导、疏于管理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对现有社团进行认真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社团尽快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所有社团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好所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2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央多次强调的重要方针。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提高认识,坚决纠正和防止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倾向,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加强检查。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领导成员也要明确任务,负起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需要,建立由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务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必须抓好落实。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社会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反对,注意经常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要情况一定要如实报告,决不能报喜不报忧。对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关心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2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2—0111—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各级各类高校越加重视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教思政〔2012〕1号),实践育人亦成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措施。

一、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性战略任务

曾经指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全国高校都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这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置于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导致理论说教之风盛行。当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冲击下的国内外形势时,单纯的理论说教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现实社会冲击与教育思想方法落后,致使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模糊,理想信仰多元;价值取向功利、拜金主义浓厚,个人本位突出;道德知行背离,道德标准双重,道德失范严重等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性战略任务。

二、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实践出真知。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以社会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心理认同,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抵制精神污染,维护社会正义;以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大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提升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红色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灵感应,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要在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上下足功夫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实践形式来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指出:“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这些文件,对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做出了具体的表述,也为高校实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提供了依据。教思政〔2012〕1号文件对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形式作出了归类,很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小思政)中的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中的实践活动的区别,也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困扰高校、争论不休的“大、小思政实践归属”问题,这必将有助于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除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的3个主要形式以外,依笔者之见,专业见习实习是实践育人的第4个主要形式。专业见习实习是大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学生有1年、本科院校学生有1学期的见习实习时间,教社政〔2005〕5号文件和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也都明确了专业见习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目标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素质教育。专业见习实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获得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初步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增强群众观念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精神和能力。

四、高校要切实做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1.学校党政重视,政策制度到位。学校党政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保证实践育人的功效。学校党委要统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实践育人纳入到其中并使其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教务部门应联合思政部门、学工部门,把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生见习实习教学计划,探索大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实践育人途径;学校要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与保证实践育人,积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实践育人经费;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科学计算教师实践育人工作量,统筹安排、鼓励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依据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来划分,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部队和见习实习单位四大类。从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上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更显突出也更为重要。从当前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运行上来看,见习实习单位数量最多,部队、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极少,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甚至出现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要。做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问题。高校在巩固现有见习实习单位的同时,要积极新建见习实习基地,尽可能选择符合本专业、本学科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见习实习单位;要加强与人民部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联系,安排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深入部队一线体验生活;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的诸如爱国主义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保障实践教学。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尤其是“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确保大学生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3.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当前实践育人的众多途径没有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各自为阵的单打独斗,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分别隶属于思政部和学工部,两个部门各行其事,各负其责。学工部负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表现出专业化水平不高,而思政部负责的实践教学往往表现出教学基地不足。二者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能极大增加,不仅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再如专业见习实习,教务(实习)部门制定教学计划,多数计划为专业技能要求,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几乎没有或者极少。见习实习单位提供的诸如对大学生进行敬业奉献、团结友善、服务社会、自强不息等职业道德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

4.丰富实践活动,锻炼知行统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色,探索走“大、小思政”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之路,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成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活动,成为让学生感悟、践行,把思想政治理论、方法转化为自觉的内心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6.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3〕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2]。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校园文化”的教育途径。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网络化教育的开展。

(二)政治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3]因此,对政策变迁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是政治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在政策领域即以中央精神和领导指示作为逻辑起点。如1950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根据共同纲领文教政策”来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及其他方面。1970年《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指出,遵照的教导,培养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遵照胡启立同志关于“在全国各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指示开设法律基础课。

随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进程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仍存在集权政治的“阴影”,但已不是“主流”。如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根据十五大精神进行课程设置及有关工作。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政策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政策导向的变化,即开始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和生活需要,政策的文本表述由“引导”代替“应当”、“必须”。在制定政策时,政府也逐渐跳出“权力的圈子”,积极迎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历时9个月的调研,涉及全国几乎所有高校,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宏观管理、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4]。

(三)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文化的因子总会深入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内在精神,成为决定政策变迁的重要变量。改革开放前,社会文化价值观高度同质,人们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权威的意志作为价值尺度,绝对否定人作为个体自我的存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的一切事务由政府直接决定,民众(包括大学生)无权利质疑政策或拒绝执行政策,即使政策发生方向性错误仍得到运行,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错再错”。如1957年《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出台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左”,教育目标转向阶级斗争教育,教育内容转向对马列着作的学习,教育方式转向劳动改造,管理体制转向工农兵学员管理。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才逐渐“转轨”。

改革开放后,文化价值观多元突显,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价值观“迷失与缺失、多元与偏离”[5]等现象,使政府主动地变革政策。如《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教育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个性需要的教育途径。在教育管理方面,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制度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动力——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因此,在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众多活动中,教育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加强其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行为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不是我国政府独有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对高校德育进行管理,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干预,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是基础动力

政府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由官方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团中央等)主动提出,并在各高校选择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旧、新政策的讨论,最终以官方主体的名义发文。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先是总书记专门就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了3次重要批示,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部署,接下来由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全国10个地区,包括北京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上海地区、天津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征集大量材料,并从地方高校选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形成的。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形成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利益,而大学生利益却无法真正得到体现,这种政策是“义务型”政策,即一项政策出台后,目标群体不得不履行一些新的义务或者增加履行原有义务的总量。由政府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渐进变迁为主,少有激进变迁。从政策变迁的60余年来看,除《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时期对政策作全面调整外,基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变迁。政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时,不是保持“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政府的价值取向表现在:(1)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统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3)培养社会的接班人。

政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调整和终止旧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建国之初政府全面学习前苏联,使政策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的规定上明显带有前苏联教育制度的痕迹。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不满和躁动倾向,为此政府推动政策转向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并相应增加了“阶级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受“”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讨论,为此政府主动结束了阶级斗争教育,并推动政策从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转向突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受“市场化”、“利益化”、“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大学生队伍出现了“理想淡化”、“信仰动摇”、“价值扭曲”、“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倾向,为此政府再次调整政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形式,提出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条例及实施办法。同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指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大学生

政策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群体。一项政策如果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就较容易被目标群体接受;反之,一项政策如果被目标群体视为对其利益的侵害和剥夺,那么它就难以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可[7]。因此,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

50年代大学生对政治、马列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回忆:当时同学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体育、不是游戏、甚至不是学业,而是政治,大家都坚定地笃信马列主义[8]。因此,不论政策怎样学生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学生的表现促使政府沿着建国初期的政策走下去。从课程规定来看,1956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与1952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相比较,除增加马列主义基础外,其余保持一致。1957年后,部分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状态才促使政府进行政策微调。如1958年《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规定,一律停开政治课,改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59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60年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着“讲政治,不讲出身”的时代心理,对党、国家和表现出无限忠诚,拥有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追求。学生的表现使政策在延续的基础上向绝对服从于政府和社会的方向发展,以至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如1961年《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1964年《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其目的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宣传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80年代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搜寻”、“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奋斗”、“自我超越”,逐渐散去了对政治理论课的热情,认为“政治理论好像没有多少用处,是可有可无的。对于现在的功课不像入学时那么热心了。有时甚至想抛弃它,但又觉得束手无策,陷入痛苦的彷徨中。”[9]同时,少数学生中也出现了某些思想消极、混乱等现象,并多次发生。学生的变化使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增设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

90年代大学生思想动荡比较明显,如面对腐败、分配不公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面对“脑体倒挂”现象和新的就业制度心理问题急剧增加。学生的变化使政府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如1995年、1998年分别形成“两课”改革的“95”、“98”方案。从课程改革来看,浓厚的政治色彩降低,道德教育得到提升。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以“德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并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这表明政府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生活化方向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4

第三专题:围绕“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提升党性修养”交流研讨。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以为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核心意识,在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领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意义,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抓紧抓好抓实际。

党的政治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任何时期,讲政治是我们党的决胜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政治建设有一定关系,党内一些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化,组织和作风上出现问题,就应该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上,做到坚持加强党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我们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层的党员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为认识,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主动投入到我们党的政治建设中去,联系我们基层的群众,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工作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保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高校辅导员制度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政策文件以及与政策相关的文本反映了政府政策的行为,是记述政策意图和政策过程最为有效的客观凭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反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本质及相关发展趋势是可行的。

一样本的选择情况

在研究的对象上,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获取方法主要是通过对CnKi、读秀输入检索条件为“题名”,检索词“高校辅导员制度并且历史发展”进行模糊检索,对于研究文章中出现的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文本进行回溯检索,主要通过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来准确定位。

在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时,首先在附录一中的十类分类检索中选取总类和高等教育两类。在总类中主要检索综合、教育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类,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检索综合、领导体制与办学体制、思想治教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四类。同时,对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进行逐篇排查的方式进行检索。共选取样本25份作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单位来看: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1: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不同时期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2:

表1:

表2:

表3: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类型看:主要有指示、工作条例、意见、报告、通知、规定、决定七种形式。为了归纳统计的方便,我把国家教委1995年出台的关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归为“其他”。如表3:

三样本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相关文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许多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是由相关的协会或行业组织来颁布实现的。而在中国,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政策的颁布是通过中共中央,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可以从表一看出)。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在选取的25个样本中,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一所示)。而且在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中,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中,第五十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设“政治辅导员”,尤其是“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在199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多次强调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培训进修、待遇提高等问题。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对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等进行了重点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建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设立、培训、待遇、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一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时段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二所示);二是对所发文件作进一步分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1949到1965年的确立阶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造,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主要体现在1951年政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和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以及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和1965年《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四个文件中。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有准备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规定。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了“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并配备政治辅导员。”并对辅导员的职责作了规定。在“高教六十条”中,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级的文件提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工作性质、任务、待遇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确立。

第二,1966年到1976年的破坏阶段。十年“”使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十年期间,党和国家不仅没有出台一份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方面的文件,而且在、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下,执行了极左的路线。大肆批判《高教六十条》,炮制反动的“两个估计”,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政治工作队伍被“工宣队”、“军宣队”所取代,大批高校政工干部包括政治辅导员被诬陷,被下放改造,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尽管后期出现了工农兵上大学,也有政治辅导员,但总体而言,十年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仅没有发展,而且破坏严重。

第三,1977年到1989年的恢复阶段。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以恢复高校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我国已经确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如:198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规定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在第一线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的学生配备一名。”1984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来源和发展方向、培训以及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1986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选拔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三个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来源,职称评定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1987年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专兼职的组成以及在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

第四,1990年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重在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进行专业化与职业化方面的引导。如:199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提出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1995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200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法实际上正式提出了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200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奠定了组织、制度、政策和条件保证,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丰富、发展和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目标是职业化和专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取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目标是清晰的。

一是从辅导员的角色职能看,经历了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从政治工作干部到政治工作干部和教师的转变。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对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能初步界定为:政治辅导员,其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工作”。后来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能的规定基本上都是围绕此展开。直到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第一次由“政治辅导员”的称谓改为“辅导员”。同时,文件还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这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了专职辅导员教师的身份。以后的相关文件也是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完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更是对其角色和职能作了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模式看,从专职到专兼职结合再到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发展模式。如,1951年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1961年“高教六十条”指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指出“政治辅导员都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要坚持半脱产,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政治辅导员可以适当轮换”。1981年《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虽然取向明确,但仅从文本分析而言,仍有诸多不足。一是从下发文件的类型看(如表三),决定、规定、工作条例这类刚性文件只有8份,决定、规定各占2份,工作条例4份,其中,工作条例又有2份是加了试行和草案字样。而意见、通知等柔性文件有17份。二是从目前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最完善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内容看,文件中有许多柔性规定。如:使用了“应当把……”、“应当坚持……”、应结合……”、“应成立……”、“应纳入……”、“应当……”、“应当建立……”等应然性规定,“可以根据……”、“可按……”等建议性政策也有多处。这也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的辅导员制度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还有许多改进之处。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变迁与趋势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政策文件进行了解析,无疑对新政策出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纲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6

一、优化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从机制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首先要按照精干高效、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工作的原则,与组织的调整要求相适应,优化资源,设置党的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加强完善对基层党组织的考核,把是否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工作要点和部署制定具体细致的落实措施,是否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管理工作任务,是否将两个文明一起抓纳入单位年度方针目标管理,是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积极主动地抓好员工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把热爱企业、投身企业、关心企业,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员工骨干当做重点培养对象,优先发展。四是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有利于党群工作开展的工作机制,研究把握改革发展过程中职工的思想需求,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各自的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在企业重大决策上听取职工群众意见,用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本单位改革发展,让职工既有效监督企业管理,又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强化班子建设,促进核心堡垒作用的发挥,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引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需要引领。《意见》要求国有企业行政领导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意识,自觉做好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说到底是要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到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变化、施展新作为的前进方向上。作为国有建筑企业,要结合施工生产点多线长、国际国内重难点工程增多、人员结构急剧变化、农民工数量庞大,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情况,在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重要工作上把好方向关、稳定关和决策关,较好地发扬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进部室、到岗位,融入到公司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公司改革发展,超前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及时化解干部职工思想上的问题和矛盾,从而理顺情绪,团结力量,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志、智慧才智凝结到公司的改革发展上来。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委成员之间密切协调、集思广益,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促进企业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本着“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提拔使用具有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人才。第三,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监督到位。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公司的重点项目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教育和引导干部常修为政之道、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力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确保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真正做到同步运行、协调发展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扩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用高标准巩固和发展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了党务工作和行政干部共同对经营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的格局。一要加强领导带动。一方面在思想上带头树立科学发展观,带头学习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凝聚职工。另一方面,在工作上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在创先争优中切切实实起到带动作用。二是加强活动载体。结合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内容要求,扎实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将创建活动与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自觉把握党的新要求、新任务,不断为“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赋予新内涵,使领导班子建设在创建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新的突破,工作思路有新的拓展,工作方式有新的改进,工作质量有新的提高。三要加强典型宣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方面的作用,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结合企业实际,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认真开展评选表彰,利用短讯、简讯、宣传橱窗、局域网络、有线电视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鼓舞职工向前看,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广大职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促进和推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在全企业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从而推进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意见》指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热情”。以企业文化建设带动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个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宣传主旋律,教育引导职工弘扬正气、弘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力开展和谐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引导职工树立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忠于职守、诚信经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7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缺乏动力。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认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各种考核指标达标,无责任事故发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才是中心。而思想政治工作看不见、摸不到,可有可无,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当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往往是时间上挤、工作上让、人员上凑,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橡皮筋”,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二、联系实际不够紧,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越贴近实际效果就越好,但从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各种弊端和不足。各种教育活动虽然一个接一个,但由于流于形式和不注重结果,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目前,企业的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有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定制度、提要求,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则行。其实,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一些传统和方法,比如政工干部和群众手把手、面对面谈心交流、挨家挨户走访慰问等非常有效,但是,现在这些好方法却不用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缺少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一旦出了问题,处罚成了应急的手段,难以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氛围。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围绕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凝聚力。

一要启民智。公司基层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针对此情况,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一方面要让员工看到当前企业发展的严峻挑战,使员工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增强信心。另一方面要把加强技能培训和提高队伍素质结合起来,开展多样式、多层次的文化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到立足岗位“精一业”,面对竞争“会两手”。

二要听民情。管理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要主动了解员工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解决什么,要养成主动下基层调研的习惯,认真倾听民情民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健全信息反馈机制,畅通信息渠道,确保员工的意见能及时上达;要保障好员工的民利,认真听取和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赢得员工的赞同和拥护。

二、创新求变,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企业服务的内涵也随之从关注人的衣食住行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原有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使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服务员工同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务求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架起企业与员工的“连心桥”。

三、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企业文化是团结员工、弘扬企业精神的武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相同,工作方向一致,工作目的相近,活动途径相通,工作环境相似,同属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模式。企业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又具有物质领域的这种属性,一旦真正应用或渗透到具体的工作中,就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所以,要借助企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趋完善,更有新意。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8

按照施工局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安排,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专题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思想认识

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见》全文分六个部分二十个要点,从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等各方面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立了更深层、更广泛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坚定政治信仰要注重政治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要坚决站稳政治立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国立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失了理论就如没了灵魂的躯壳而毫无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新的表现,对此进行深入学习,牢牢把握信仰之魂,是坚定“四个自信”,开展“两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与理论保障。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则强调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要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全局全面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特别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的相关意见中,提出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体现了“接地气”、近民情的关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务实性与严肃性的统一。

3、净化政治生态对于党员干部的要求,在于养正气、树清廉,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不搞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的行为,增强自身定力,不被利益集团“围猎”。

二、结合工作谈感受

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陈晓华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强党建就是强发展”不动摇。党建工作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

结合施工局实际就如何实现强党建促发展,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务期必成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9

一、鼓励医院政工干部下基层

政工干部要仔细发现医院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么这就要求医院的政工干部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作风。培养政工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应该鼓励政工干部积极去到基础开展工作,培养思想政治觉悟,到基层进行走访调查,提升工作作风。只有在基层一线,政工干部才能详细掌握医院基层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是否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政治是否正确等。在基层一线,医院政工干部除了对医院员工进行具体了解,与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沟通,还应该充分注重人民群众的评价,以客观地掌握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走访,最终确认医院的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思想道德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对症下药。与此同时,医院政工干部下基层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能够零距离倾听医院基层工作人员心声,听取工作人员的期望与方向,鼓励其积极提出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的管控措施。

二、鼓励职工向政工干部举报

医院政工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了解事实的渠道必须多样化、多方面,单一的信息来源,是不靠谱的,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因此,政工干部了解事实,应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信息。上文提到的医院政工干部下基层,亲自了解医院思想政治作风是一个方面,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方面,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因此,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收集医院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政工干部首先要正视自己,摆正位置,并积极鼓励医院职工参与思想道德与工作作风问题的举报。为了方便举报,政工干部可以以约谈的形式,约谈医院当中希望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工作人员。认真听取职工的问题举报,详细进行记录并存档。对职工的举报进行具体分析,并同时听取多位约谈人的意见。从多个角度对举报内容进行求证,最终确定结果。如果举报属实,应该第一时间对存在思想道德与工作作风建设问题的职工或者干部进行调查。

三、加强快、准、狠的工作作风

快、准、狠是医院政工干部开展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工作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要以快、准、狠的基本原则和模式对医院的作风问题进行处理和管控,从根本上消除医院作风问题,以及其后续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开展作风建设工作,首要内容就是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作风管理。因此,要严格清查政工干部内容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这是首要前提,一旦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并及时对外信息公开。在医院当中树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形象。其次,要将重点放在医院的管理层,管理层也是作风建设的薄弱之处。通过下基层进行调查,约谈举报人员等途径,结合具体详细证据,用于与管理层人员进行斗争,勇于检举。最后,也不能忽视基层的医院工作人员,他们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医院对外的形象窗口。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基层的工作人员,给医院树立一个光明正大、作风优良、能治好病的良好形象。

四、结合实际强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加强医院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工作,要求在医院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培养职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引入我们党的先进思想理念,敢于实践和创新。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需要对医院职工中的各类矛盾进行根本解决。如医院当中的人事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激励措施等进行优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管理层人员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关系。培养医院职工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优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好医患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解决各类矛盾的同时,也提升了医院职工的工作?e极性,踏实肯干,培养求真务实的良好工作作风,使职工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10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参差不齐的生源特点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教育活动,最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实效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来自统招录取的普通高考学生,又有对口升入高职的中专生、技校生和职高生,极少数学校还有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具有明显多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他们在职业理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难以形成一种统一有效的教育模式。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自制意识不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普通高校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相比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鲜明特色,但是特色定位也给某些偏颇的理解与认识提供了空间,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化地位。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通常局限在如何加强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认为只要抓住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把握住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因而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加以偏重,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因而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校两课老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责任,与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无关,因而他们忽视了在专业课和实训课上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从而出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区,难以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影响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再次,有些学生认为来职业院校学习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单纯学习一技之长,为自身以后在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因而,这些学生都高度重视在校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学习,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自身对人文素质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忽视了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多”,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考核,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价值观的引导,忽视了思想政治的本义,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有些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睡觉、聊天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造成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高职教育一般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注重实践,广泛依托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广泛的社会参与扩大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青春年少的时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等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看问题想事情往往会出现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容易走向极端。当他们在社会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一致或矛盾时,有些学生往往就会怀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产生一种被蒙骗的心理,进而就会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从而就减弱甚至完全否决了学校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特殊难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理念,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高职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行动指南。

首先,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尽管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多重性、差异性的特点,但他们共同的需求是都不满足于接受一般的思想政治宣传,更迫切需要一些更真实、更实用、更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思想难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使学生能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断引领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体会到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感和成就感,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的特点,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写不同的授课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转化为促进自身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加强技能训练的强大意志,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强大力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积极性。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尽管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众说纷纭,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所有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的确,高职教育应该突出其“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但是古今中外,衡量各种人才的最普遍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古人云:“德为才之帅”。一个没有过硬思想道德素质引领的所谓“人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但成为不了国家的栋梁,甚至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歪才”、“坏才”,不仅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反而极有可能会给社会造成更大损失,所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满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学艺谋生的现实需要,又要综合考虑他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传授给他们一技之长,又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世道理,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才样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总目的。

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首先要及时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工作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优质温馨的服务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从而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内外联动,形成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广泛社会参与性,要求构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统筹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与校外合作企业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密切交流机制,充分了解用人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及反馈,切实加强在学校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