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篇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6:28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想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使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成熟运用,从而带动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效果更加明显,最终推动整个企业的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建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在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在银行业、保险业、制造业、高科技行业、政府部门等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应用。所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把企业的所有内部资料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管理,并使这些资料数据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统一化、集成化、网络化及信息流通的实时化、高效化,能在企业内部在线传递和在多个窗口同时运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概念上看,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智能化的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具有网络性、开放性、传递快、范围广等特点,只有把企业信息化提前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熟练应用,才能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料资源整合到一起,控制企业内部的资金和成本,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改进和发展,储备管理人才,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建设,解决企业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使企业在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环境下不断开拓创新。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已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90年代达到高潮,在我国的企业中,无论规模大小一般都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企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现有信息资源和企业发展需要,使得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还不规范、管理滞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能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在处理问题时还存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现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是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企业的信息,深入到企业的深层次管理方面,雇佣专门的人员、引入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在现阶段,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用信息化带动企业发展、进行信息化管理,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所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趋势就呈现出信息资源的开发朝着知识资源开发,信息管理朝着知识管理发展,成为一个知识的经济社会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用信息获得知识、如何用知识获得管理策略、如何用策略获得经济收益,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的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使用知识完善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eRp系统。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主要将企业资源的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eRp为主导的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人力、设备、政策、程序和战略等信息组织起来,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相比,eRp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具有企业各方面信息共享的功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会联系到生产部门、设备部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在eRp系统的调配下,很容易的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调整和部署,在企业进行改革中,实现企业过程重组。(2)具有实时分析功能。企业在进行人力、财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中,通过该系统可以掌握各方面的实时动态,进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同时,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加以监控,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3)为多种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平台。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2.建设企业之间信息化管理的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在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的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以下几点特征:(1)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生产联盟。该系统可以将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各个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以供应链为线索的经营主体,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有一定的免疫性。(2)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该系统的协调下,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了联系,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排除了产品剩余的后顾之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建设客户管理系统CRm。该系统可以很大限度上挖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创新和升级做出及时的调整,利于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要将eRp、SCm、CRm三个企业核心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个系统平台能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员工共享信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合型信息平台。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何珊.浅议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1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新管理时代;网络时代;财务软件;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企业之间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构建一条能迅速感知所处的环境、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需求的信息流。如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发展的需要,开发新一代的财务软件,成为企业界与财务软件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一代财务软件———eRp软件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财务软件面临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的管理环境下诞生的传统财务软件,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目的主要是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部分财务软件,仍然是这种较低水平的“甩账式”财务软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管理”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的“混合管理”时代后,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反馈能力,能够及时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做出反应。如何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正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商业环境、商业规则、交易方式、经营管理模式都将带来巨大变革,电子商务将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经营方式。在新管理时代和网络时代面前,传统财务软件的缺陷日益明显。

二、网络财务的概念及其优势与局限

为了适应新管理时代和网络时展的要求,国内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以及会计软件开发商都做出了积极反应,相继提出了“网络财务”的概念,一些会计软件开发商也开始研制和推出了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能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整合使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不仅具备传统财务软件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能够支持远程联网处理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支持电子商务和网上理财服务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是财务软件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突破,它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既具有相对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局限。

(一)网络财务的优势

1、支持远程处理方式与提供集中管理服务。在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下,企业与供应链间的物理距离都变成鼠标距离,千山万水也在举手之间,利用网络财务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既可实现企业的事务远程联网处理,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询/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也可采用在线管理与集中管理模式,消除物理距离与时间差概念,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高效快速地收集业务数据,为整合企业财务资源,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促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和业务智能化,并且可以保持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一致性。

2、支持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与动态会计核算方式。在网络时代,企业对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性要求更高,网络财务软件能从根本上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实现企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链间的协同。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进行,网络财务便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大大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企业主管和财务主管能够基于网络财务软件提供的动态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部署经营活动和做出财务安排,使财务数据更具有决策意义。

3、支持网上理财服务与提供网络化财会工作方式。网上理财服务是网络财务衍生出来的一种信息服务,也是网络财务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它以专营网站方式,在网上为其用户提供专业的财务应用服务,而并不一定要求其用户购买软件,而是直接从网上获得授权和账号。正好能够为那些缺乏会计主体特性或生存期短的虚拟企业或不愿意购买财务软件的小型企业提供数字化的财务会计服务,引导企业的运作形态和方式的变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带来了财会工作介质的改变,财务数据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电算化初期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因此在财会工作上必须能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网络化方式。4、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财务作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工具,将能够提供从财务上整合实现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即完成

网上的销售、订购、采购、付款、会计处理以及交易资料的记录、传递、认证、汇总与作业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链间信息的交流和产销的整合。而电子商务涵盖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各种交易和事项的认定、计量、披露等会计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最终实现网上的商业贸易活动。

(二)网络财务的局限

1、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指导。财务软件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财务软件基本上都是核算型财务软件,处理规范,流程单一,一直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财务软件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其灵魂应当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只是实现手段和保证。在这一点上,网络财务未能跳出传统财务软件的框架,未从企业信息系统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财务软件。

2、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内容。从纵向看,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分为数据处理系统(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层次。传统的财务软件主要是模拟手工业务流程,核算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加工分析,只能属于DpS层次。而新管理时代的企业财务系统不仅要能提供核算型财务信息,更要求能提供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服务水准。这就要求财务软件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由DpS层次向miS、DSS层次发展。近年来一些软件公司也相继推出了“管理型”、“决策支持型”财务软件,但它们仅仅是在核算型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财务比率的计算,或存货的进销存管理,或领导查询模块等等,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决策支持相距甚远。而网络财务的概念同样也未包含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仍停留在核算型财务系统的框架之中。

3、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调控的功能。从横向看,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物资供应、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一般都是企业内部各部门根据其特定的需求而开发的封闭型系统,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较为困难。而管理时代的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必须要融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统一、开放的企业信息系统,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网络财务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但它只从企业财务部门要求出发,面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应用,由其承担整个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重任,调控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等其它子系统,显然难以胜任。

4、缺乏可靠的数据及其传输的安全保障。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软件同样面临数据的安全问题,而且更为突出。首先,网络财务所依托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这是技术上容易引起安全问题的重大特点。其次,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也是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的地方。再次,网络财务的分布式操作使得网络攻击可以从多个地方进行;而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向外流失。另外,推行网络财务后,财务和业务实现了协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

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财务软件的全新发展

财务软件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从企业整体出发来定位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它应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向miS、DSS层次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它应当和企业内部其它子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这种“融合”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统一规划和实施,必要时应根据新系统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和组织结构重组,以适应新管理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eRp系统是财务软件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系统,体现了当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eRp与mRpii相比,更注重与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组件的开发配合,强调的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竞争策略,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现代管理的有力工具,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通过对供需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加速企业的信息流程,提高企业反应速度,改善管理者决策质量。同时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物资供应、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在先进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各子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无缝集成。在信息技术方面,eRp系统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最新成就。所以说,eRp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又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

eRp中的财务系统是集成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财务系统,它已经实现了从对财务信息的事后反映到对财务管理和决策的实时支持、从封闭的单一财务管理到集成的全面企业管理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

1、它充分集成了企业内部的各模块,实现了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的无缝集成,有利于企业各项经营业务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地反馈,真正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便于顺利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2、它融合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管理与正确决策。目前比较成熟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际品牌有德国的Sap、美国的oracle、J.D.edward、SSa等公司,而国内主要是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品牌eRp软件。

3、提供了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业务操作层(基层)、管理层(中层)和战略决策层(高层)提供全方位服务。它除了提供传统的财务报表以外,还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易于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在线数据分析处理工具(oLap),对财务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建模分析,获取客观真实、便于比较分析的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

4、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机制。首先建立科学严格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eRp系统的安全运行。如建立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系统操作、文档资料、?系统环境等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一整套制度,其次,在技术上对整个eRp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目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一般有安全网关(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n)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中加以应用。

可以说,eRp系统代表了国际上管理软件发展的潮流,财务软件发展并融入eRp系统已是大势所趋。而网络财务软件,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管理软件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单一的财务管理向全面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上的一个中间环节。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财务软件开发商为适应时展的趋势,从传统单一的财务软件向eRp系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短期内要在我国全面推广实施eRp系统是不现实的,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网络财务软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在战略上,应紧跟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宽广思路,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平网络财务:优化财务管理效能中华财会网2003.06.25

2、网络财务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论我国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中华财会网2003.11.11

3、吴全eRp———企业资源链条的再造《企业经营与管理》2002.08

4、刘纳新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革命,是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革命,信息化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企业在这场变革中,也享受着变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利用信息技术等基础技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的行政管理,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管理层的分层,减少了管理的过程,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且行政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趋势,是目前企业改革所必须选择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机用户,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受到国外市场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也选择使用单台计算机作为办公用品,虽然其可以加快办公速度,但在当时主要是以打字和整理文件为主,工作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选择使用单机模式。第二个阶段,实现了局域网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在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模式,这可以加快企业内部文件的传输、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很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时,开始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这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开始使用广域网,也就是把企业的局域网加入到广域网,然后利用C/S软件以及B/S软件,形成混合结构,实现企业广域网的建设,让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邮件的传输,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个阶段,就是现阶段的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化管理和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模型和趋势。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且势不可挡。

2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2.1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目前正处于信息管理专项知识管理的模式,这是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所产生的变化结果。最初的行政管理是利用数据管理,实现对数据的分析,然后管理企业;而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的管理,这样可以在经济市场发展中,针对信息的变化,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后期,信息管理变为知识管理,这是一个递进关系,也是一个管理层次升高的关系,同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是简单的代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时,产生的演变,是逐渐的,技术发展积累形成的。所以,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是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2.2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管理集中管理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凭借信息技术,实现了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质改变,让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断升级,且把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利用信息管理实现,并且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企业系统自动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而借助行政管理信息化,更新企业管理手段,让管理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可以保证企业行政管理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具有公司管理理念的支持,能够加快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集中管理。

2.3信息化管理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相关的管理数据和行政数据,对企业战略和决策的判断,起到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企业的办公场所,使用的是办公室网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和目标,加快了办公室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也可以把相关数据,直接储存到计算机中,而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存储工具,实现办公目标,加快办公的效率。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储存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完成相关工作。

2.4信息化管理的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企业的组织和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通过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发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次有效的减少了,实现了“精简”管理的目标,这可以让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和完成公司其他的项目和任务,可以让企业高效运转起来,企业的人员可以更集中精神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企业调整结构,让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具有更高的抵抗能力,而且企业的所有人员,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的,也都是信息化管理的对象,有效的实现了行政信息化用于实际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实现管理层次减少,实现“精简”。

2.5信息化加强部门之间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任务是不同的,但企业的部门却不能被分割开来,每一部分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任务而在不断运转的,所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不畅通,就会导致任务完成的更加困难。因此,在出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后,其有效打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障碍和隔阂,打破了信息交流困难的现状,打破了信息壁垒,有效实现了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项目快速完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项目投资成本。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模式改变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全部门合作、减少单兵作战模式的改变。因此,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打破信息壁垒,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结语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构成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的,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行政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促使了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发展趋势主要是集中化管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合作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欣欣.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李升朝,张萌.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信息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5).

[3]徐文海.广东公安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李婷.沈阳公安经侦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5]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管理;趋势;国际化;创新;信息

1国际化——当今政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客观管理环境

(1)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是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保持双向沟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趋势,企业对管理人员,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他们熟悉不同文化,懂得国别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在发展中游刃自如,企业管理必须树立全球观念,面向全球化市场:

①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1)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

(2)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3信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1)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培育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4中国企业管理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1)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激励方式的改变,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对于国内的企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会计;创新方式

企业的会计信息计算以及相关数据管理等方式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是现在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以及计算等重要的发展挑战。文章主要根据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企业会计的改革创新方式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索,针对发展背景与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此同时认清企业会计创新改革面临的困难,掌握企业会计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革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1.企业会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准确定位

企业会计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更准确的掌握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趋势,准确掌握企业财务信息方面的管理与计算,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那么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会计怎样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趋势,怎样对会计进行准确的定位是现在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数据信息量非常庞大,并且非常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信息怎样更好的进行准确的定位,财务会计师们怎样适应这样的变化进行会计工作。大数据背景下是需要更好的制定会计行业发展准则,还是在原有发展的准则上进行创新与改革,是不是需要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形式将企业会计进行更好的处理,这些都是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挑战。

2.企业会计的国家化形式与国家化发展趋势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大数据增长发展形式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化发展形式的扩大,这样的发展将全球化发展形式逐渐推进,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很多的企业不仅在各种服务内容上进行完善与创新,更是在数据管理规模上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发展背景下进入大数据发展时代[1]。我国的大数据发展时代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逐渐将经济向全球推进,与各大洲之间都存在很多经济上的往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第一贸易发展的大国,居世界之首。

3.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发展形式

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会计形式逐渐对其计算方面出现的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不仅在会计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出现很多的漏洞,更是对企业发展形式方面产生迷惑,这已经逐渐成为会计发展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其中企业会计发展缺陷主要表现在数据整理过乱、积压情况严重等,还会出现私自设立账簿的现象发生,这样会导致会计掌握的整理等出现虚假的现象发生。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发展的新方式

1.财务会计报告发展方式的创新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包括是企业在发展数据上以及发展趋势上重要的决策依据,是企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在从事经营生产之后才能进行编写,财务报告在编写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很多的数据,所以编写过程非常漫长,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年度会计报告大概需要三到四个月才能编写完成,因为时间的问题经常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及时性,影响到企业对经济发展形式的判断与发展决策的制定[2]。所以在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中经常采用的经营之后的编制方式比较迟缓,特别是在一些大企业经济运行决策中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结果,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进行,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在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下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中,很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数据信息整理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创新的重要性,所以逐渐的将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实现财务报告的优化。

2.企业会计信息发展趋势与方向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会计发展,企业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将企业在过去发展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关事项变成既定的事实,这样能够更好的掌握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因为企业未来发展预测与分析主要依靠的是会计信息的统计,若是会计信息出现不真实或是混乱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决策。并且现在会计信息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加的重视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更好的利用大数据对于信息发展的预测与分析能力,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会计。现在的大数据发展背景能够更好的改善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以及工作的形式,采用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形式推动企业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工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准确的掌握相关数据信息的计算同时还要对经济发展决策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阐述,将企业的经济运行信息传递给企业的决策者。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掌握与存储,准确的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保证企业的会计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空间。

三、结束语

信息化互联网形式的发展将企业会计的核算与整理推向了新的发展方向,会计电算化的逐渐盛行不仅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企业会计正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变革,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傅红彬,官登水.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的挑战与机遇[J].时代金融,2015,20:132.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转贴于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7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摘要: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息产业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与发展信息产业。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8

论文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宏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对企业开创营销新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系统化”营销战略、“逆向”营销策略、“扁平化”营销组织、“柔性”营销管理和“混合”营销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营销创新的驱动因素,即消费者偏好转换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进而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宏观市场环境,一场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正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在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层次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经济时代,企业营销通常以各种类型的广告、人海战术等有形营销手段为基本手段,以经营业绩和股东利益的高低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标准,而以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则日益重视将有形营销与品牌、客户关系等无形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论是在营销组织结构还是在营销管理模式上,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或者显著修正,因此必须关注新经济时代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坚持营销创新,才能够开创企业营销工作的新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理性分析宏观环境变化中,市场营销在理念、战略、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上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挖掘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还处于发展阶段、正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我国民族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9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之欲出。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的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开放性、全球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改变着传统的商务活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配送速度和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着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时,两者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状况。

1现代商务活动的内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顺应网络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了大的变革,给现代商务活动赋予了新的方式和意义。简单来说,现代商务活动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最佳配合完成的商务活动。目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给电子商务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也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2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直接受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Swot分别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能让大家对现代商务活动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2.1优势与劣势分析(Sw)

现代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但同时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制约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步伐。

优势S:(1)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使现代物流活动具有网络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现代商务活动中还是以有形商品作为交易的主要对象,网络实现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要素,唯独物流这一要素是交易完成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现代物流产业的不断改革升级和发展也促进了商务活动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传统商务活动从内容和方式上的变革,为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细分市场并集中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中能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劣势w:(1)物流与电子商务不能很好地接轨,作电子商务的,埋头于开发新的信息技术,重信息网轻物流网;作物流的,埋头于车辆的利用率,忽视了信息共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2)缺乏十分专业的人才。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巨大障碍。

2.2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现代商务活动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会o:(1)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给现代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电子商务信息和物流信息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现代企业的标志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实现产销一体化趋势,大大降低中转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互惠互利。

(2)网上市场的不断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13亿,这无疑给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网络覆盖面和用户群体的不断延伸,使得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商务形式。

威胁t:(1)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是对传统“钱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物”的面对面交易方式的变革,而把资金流、商流借助虚拟网络加以实现的前提是消费者对网络安全和消费模式的信任。但这正好也成为了制约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消费者对陌生商家和网络交易模式的抵触心理给现代商务活动的进行发起了很大挑战。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现代商务活动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大批功能单一的企业服务范围窄,纵向发展尚浅,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3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几点对策

3.1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现代商务活动自身电子商务与物流自身内部优势与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但是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商务活动中的内因建设,突出特色,突显优势,把握机会。

3.2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外部机会来弥补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自身发展中的弱点,通过企业不断创新和科研,使企业扭转乾坤,改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取新的生命增长优势。

在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协作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推进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在良好发展趋势中遇到的劣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要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物流的运作方式,促进物流信息化,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加强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和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才能促进现代商务活动高效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圆.现代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10

[2]蒋云.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0.9

[3]崔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0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篇10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科学管理、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当前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接受较慢,甚至根本就没有了解,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会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不彻底,不能发挥出其具体的作用,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上落后一大步。有的企业甚至从没了解过这种高科技的管理方式,不懂得与时俱进,与科技接轨的管理策略。

2.企业制度改革问题。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企业的管理制度随着人们管理理念的提升、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变革,先进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迅猛提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符合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但仍有许多企业运用陈旧的制度和和模式进行信息管理,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3.系统软件应用问题。

系统软件运行的流畅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软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价格过高:软件开发技术性十分高,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垄断现象,致使其价格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无法承担其经济开支,导致了管理环境的落后;(2)软件满足不了企业特定需求:企业是多样化的,所以其在管理上的需求不尽相同,而软件公司对软件开发的多样研究不足,这就导致软件满足不了企业的特定需求,从而对企业管理造成影响;(3)技术力量薄弱: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许多专业性的软件人才,但当前社会上的软件人才匮乏,导致企业在软件技术力量的薄弱,不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治理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对策,对症下药,及时解决,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里的信息化。

1.企业方面的治理对策。

企业管理信息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以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目的的,是以企业的制度为基础的,所以企业方面的治理对策尤为重要。首先,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完善各项制度,为企业管理里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企业要加大对管理信息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管理环境的软硬件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客观条件;第三,调动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做出详尽的调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合理规划、合理建设、合理选择,做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软件开放商的治理对策。

软件开发商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质量是保障众多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软件开发商之间要加强在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大厂家的垄断地位,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使得软件技术实现国际层面的交流,这不仅能够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同时软件开发商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研究软件在功能上的多样化,增加软件的适应性,同时要针对企业类型尽可能多的增加软件种类,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同时软件开发商应建立专门的咨询组织,对软件的使用情况,企业反馈进行调查,软件开发商要及时发现问题,完善软件。

3.政府方面的治理对策。

企业管理信息的治理对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管理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要明确企业管理信息的战略性意义,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规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此外,政府有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企业与各院校的联系,为企业软件人才的积累提供便利,这样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对管理信息方面实现不断创新,而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出现停滞,这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企业管理信息发展趋势

1.人本化。

信息技术只是人在进行企业信息管理时借助的一个工具,它能搭建一个系统或者平台帮助人实现对信息的合理管理,只有在人的操作下才能发挥其充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隐性信息的开发重视起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相关信息管理的学习十分普遍,这都代表了企业管理信息的人本化发展趋势。

2.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研究出来,这些都能够说明着现代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也有许多新模式出现,例如虚拟制造、定制大规模等等,这些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被研究出来的管理模式是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契合性。所以企业管理信息有着现代化发展趋势。

3.智能化。

智能化的意义在于管理系统能够在不依赖人类操作的情况下实现智能化信息管理,这既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其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会大大释放企业管理的劳动力,凸显了脑力劳动的重要地位,同时这种智能化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企业决策、管理的各个层面,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不断创新的管理原则,符合企业长久发展的远大目标。

4.网络化。

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网络已经应用到了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并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也逐渐向着网络化靠拢,网络是企业行业内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是企业观察市场形势的重要工具,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分享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集成化。

集成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概念,是指对信息进行系统的集合,方便分析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包括两个方面:①总体优化:通过对企业信息的集成,实现对企业管理信息的总体优化,从而从整体上加强企业管理;②局部优化:局部和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局部的优化能够促进整体的优化,提升整体的质量。集成不同于简单的集合,其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并且很难将其联系到一起,这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集成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合理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