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3: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性教育“两课”缺位补位

19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关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识应当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们并不激动的时候,简明而自然地教给他们。然而在我国的中学阶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实施开来,高校的性教育也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高职学生性生理已经逐渐成熟,然而性心理却处于幼稚阶段,因为不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知识和理论,在碰到性问题时通常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因此,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高职学生性教育的缺失进行有效补位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缺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表示,高职学生性问题之所以得以高度关注,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缺席”。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已经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其危害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隐痛。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缘由

1.社会对性持“含蓄”态度。性是人类繁衍的必然途径和正常婚姻建立的“基本量”,然而由于“性本能”和“私”双重效应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普遍认为有关性的话题难以启齿,一旦说出,就意味着贱卑粗俗和不文明出现。在下一代的性教育工作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因此,社会对性始终持十分“含蓄”的表示态度,虽然表面上谁都不愿提及,但是却心照不宣,好奇和疑问只能憋在心里、藏在肚里,期待“无师自通”。然而,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对性问题既无引又无导的社会态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学校对性教育忽视和不解。目前,高职学生性教育既未纳入高校“两课”,又未纳入专业知识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得到认可,将性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高职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时刻存在。另外,受社会对性“含蓄”态度的文化影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寻求帮助,他们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寻找“自学”途径――网络、影视,甚至是性经历的尝试。未经筛选的性信息虽然能解决他们的暂时“懵懂需求”,但更多的是有害信息诱导学生误入歧途。高职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还存在两个曲解: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性知识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别讲授;二是引导害怕论,认为教给学生性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3.家庭对性教育“云里雾里”。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基础价值和启蒙意义,但现实却非常遗憾。由于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性教育,与孩子们谈论性问题时他们难以说出口;孩子一般很少和父母亲谈及此事,多数父母用搪塞、回避、责骂打消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些父母因为缺乏性知识和沟通能力,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也因不知道方法,使家庭性教育无法正常、科学进行。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都未能及时给予高职“萌动期”的学生有效的性教育,打个比方:在肥沃的庄稼地里,如果不及时撒上种子,野草就会长满一地。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梯度教育和性道德的迷失方向,高职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之间不能相互科学有序协调,最终导致顾此失彼。高职学生婚恋观多元化、幼稚化,在对待两性问题时是比较随意盲目的,恋爱和性经验的攀比现象也在校园里逐渐蔓延。高职学生性失误逐年增多,造成了性心理困扰、性道德观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已上升为第二位,女青年参与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占90%以上。科学、有效实施高职学生性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补位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思路

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采取适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应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1.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相结合。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作用和内容原则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性教育不能离开“两课”而单独存在,“两课”缺少了性教育也就不具备完整性和科学性。实事求是来讲,高职学生的性困惑不是都可以依靠传统的“两课”来解决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性教育真正达到效果,使“两课”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

2.教育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性价值观方面,学校要敢于表达态度和立场,对错误的性价值观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分辨良莠,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3.高职学生性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既要教育到位又要保持适度,充分理解高职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其隐私。

4.注重性教育在各专业教学和相关的培训讲座中的渗透。高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例如服务热线、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高职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二)性教育在高职学生“两课”中的有效补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性教育是关于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了解自身是每个人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经历不可重复,性成熟期不能等待,一旦出现教育的缺失和失误,在个体成长史中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高职学生性教育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并发挥教育引导之合力,使性教育的长期缺失得到较好的有效弥补和不断改善。

1.引导作用在政府。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性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性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积极作为:第一,尽快确立高职学生性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要把性教育作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和“两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同时将实施性教育的教育经费纳入政府教育预算,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第二,尽快制定高职学生性教育高职大纲,并在高职纲指导下出版教材,建设高职学生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校性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及专业指导水平。第三,鼓励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相关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性教育推向科学化。第四,举办家长性教育短期培训班,帮助家长掌握性知识、性道德、性病防治和性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在性教育方面与子女的沟通意识和能力。第五,积极发挥高职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效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融入各类节目中,发挥其对高职众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舆论氛围。

2.主要职责在高校。高校作为性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高职学生“两课”最重要的“红色阵地”,应将性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性教育视为“两课”的主要内容和新的教育载体,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和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与性道德。

第一,系统科学地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高校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课时,使性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把性教育作为“两课”的抓手,充实“两课”的内容,增强“两课”的魅力和效果。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观、性荣辱观和法制意识。性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高职学生在与异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高职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是熏陶。在美国“性解放”时期,高校学生恋爱成风,但哈佛学生仍能安心学习钻研,在谈恋爱问题上不跟风不攀比,保持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哈佛淳朴、严谨、开明的校园文化为其保持世界名校的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性道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围绕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升、特长培养、意志锤炼、情操陶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为高校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搭建服务的良好平台。

第三,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实际效果,还必须注重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高职学生在渴望性知识的同时,更期望性知识来得活泼、感性一些,课堂氛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允许其自由发表想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案例研究、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就是目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沟通和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从而走向成熟。

3.基础功能是家庭。高职学生性教育和家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对性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到三成,大多数学生认为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有近半数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见,家庭在性教育中仍然处于边缘角色,然而,家长在基础性教育方面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得以延伸。第一,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家长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夫妻间的性关系。第二,家长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性教育的方法。第三,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当孩子情况反常时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褚卫东.关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4]樊蔚,刘冰.高职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高职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5]方若石.改革开放背景下高职学生性教育探索[J].“两课”研究,2009,(1).

[6]李淑兰,朱宏,赵丽等.对当前高职学生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2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3

论文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可以采取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主体性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途径来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和网络密不可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及其衍生的网络文化在给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带了一系列效率和便捷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思想道德新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施行主体应密切关注这些新问题,努力改变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的局面,积极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尤其要突出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新内容的教育。

1.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推广网络行为规则。从某种角度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行为教育范畴。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求我们尽快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使每一个大学生网民都认识到在网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其次,使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其中基本上还没有与网络道德有关的内容。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十分紧要和迫切。

2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

在网上,一些大学生网民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被网络异化,这也正是大学生网民一系列上网失范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还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论述出发,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是进行网络自主性教育。由于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反差十分巨大,许多大学生网民迷恋网络虚拟空间,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例如,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园”网站首页关于打游戏的问卷调查显示,每周打游戏四小时者占31%,七小时者占160k,十五小时者占11%,三十小时者竟然达到42%。大学生网民上网成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m。因此,必须首先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自主性教育。二是进行网络能动性教育。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冈。”我们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能动性教育。就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动性教育而言,主要是指要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的信息选择能力的教育。三是进行网络创造性教育。网络传播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经常在网上“遨游”的大学生,由于在现实中采取的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网络生存方式.其知识面可能宽了,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却明显降低了。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主体创造性教育。

3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在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道德的网络主体性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网络心理教育。针对大学生网民网络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网络心理教育突出表现为这样一些内容:第一,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到现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生理机能的正常与否。心理是否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和过度上网,在大学生网民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诸如信息焦虑、情感冷漠和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疾病和障碍。在实践中,我们应突出抓好这样儿项工作:一是要培养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包括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网民两个方面;二是要制定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三是要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体系,包括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学选修课、建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网站与主页以及开辟网络论坛、举办网上征文等网络心理教育活动等;四是要针对虚拟和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网络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积极而又切实的引导。第二,要进行网恋心理教育。据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相信网恋,进而由上网聊天发展到网恋的占36%。热衷于网恋给一些大学生网民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恋心理教育。一般来说,应突出抓好这样两项工作:一是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应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网民能够正确的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二是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性教育,即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性生理、避孕、生育、性生活等具体知识内容的教育。这有利于打破性神秘,使大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学习、理解,即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色情信息,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第三,要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互联网的网络化结构打破了人类受制于社会阶段和地理区域的人际互动模式,创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交往关系模式。在网络时代,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由于学校的、家庭的和就业的压力的存在,加上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不丰富,大学生们觉得生活极其枯燥乏味。为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他们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那就是上网聊天和上网交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网民迷恋于网络且乐此不疲,大大减少了他们参加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疏远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的甚至还患上了“网络孤独症”。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施行主体应加强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教育,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网民明白过度上网“非但无法让我和其他人更接近,反而疏远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家人、朋友、邻居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4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如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的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引起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价值、态度、行为的变化,其间存在许多因素,每种因素都可能对实效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有效信息,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血液”的教育内容,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蕴涵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前提,是网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及增强,离不开该系统诸构成要素有效性的确立与强化。因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讨,应该包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构成要素有效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

一、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拥有一批思想上过硬、技术上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实效性不理想。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学校部组成的课题组对20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据大学生反映,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60.7%)、有效引导(45.3%)、与网民的沟通能力(43.1%)、广泛宣传(31.2%)和思想启迪(30.9%),一项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查显示:经常浏览者占6.8%,偶尔浏览者占38.7%,有时浏览者占25.8%,从未登录过的占28.6%c27;对北京15所高校师生上网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上过所在学校宣传教育网站的师生比例仅为31.1%。点击率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没有点击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优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其工具性价值,结果是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理论多、提要求多、政策法规多、领导讲话多;注重政治教育,缺少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含量小,实用性不强,甚至干脆就是“内容建设中”一类的提示,也不知何时才能建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规划设置了多个板块和栏目,但多数是教科书和政策文件的“电子搬家”,内容的“平摆浮搁”现象严重。由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等原因,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濒临“空站”、“死站”的困境。

二、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从网上教育内容视角探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核心问题是优化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要通过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说什么”,即特定内容,也就是教育内容要符合特定的社会发展和阶级的需要,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怎么说”,即特定内容的表达技巧,也就是教育内容应切合教育对象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而且教育内容具有“可理解性”。如果不能把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转化成具体性、丰富性、变化性、互动性、渗透性的教育内容,就难以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教育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就难以改变,教育效果就难以真正实现。优化内容的具体做法包括:

1充实数量。

即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丰富而充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涉及如何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问题,即哪些内容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正越来越获得广泛的认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此应是相同的,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提倡多样化,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内容观”。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丰富充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向”。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随时更新资源,丰富库容。

2.提高质量。

即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是生命。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

第一、强化思想性,增强渗透力。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必须把它放在首要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它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让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发展着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念占领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通过网络传播高雅文化和先进思想,把它融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作品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二、注意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建立在对教育内容确信的基础上的,而真实是确信的客观基础。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假、大、空”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但没有丝毫的社会意义,而且违背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主观愿望,难以引起学生内化的实现,导致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最能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也不可能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发达,网络的快捷报道和海量信息,决定了网络载体不如传统载体严谨,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致在思想信息的导向上易失去控制。这就使得网上信息良芳不齐,真伪难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尤其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用正反事实说话,以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三、重视知识性,增强吸引力。高校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智乃进德之基”,知识不仅能使人聪明,而且能够使人高尚。因此,要以人的成长进步为本,加强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自觉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作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开发、制作一批集讲授、辅导、答疑、案例、测试于一体,具有生动性、说服力的教学软件上网;提高时效性,利用重要事件、重大节日、重大热点问题等,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精心策划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活动和网下校园文化活动,把网上的虚拟和网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知的目的。在网上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的教育版块,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始终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讨和分析,解答时代的前沿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读性、欣赏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突出服务性,增强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应从实际出发,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形成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立交桥,以做好服务为切人点,提高凝聚力。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在网站上设立学生生活信箱,收集学生对教学、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大反馈的范围,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勤工助学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栏目,及时介绍有关就业需求信息,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快捷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也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依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之中。[1]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1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有法可依”。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规政策,如国务院在2004年10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2015年1月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文件基本上是以“意见”等形式实施,而不是以“立法”的形式颁布,这就使得文件提出的制度缺少了法律应有的强制性。同时,在现有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内容中,大多数还停留在原则性的宏观规定层面,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操作性。[2]

1.2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定的过程存在随意性

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法治化程度不够、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宏观化,使得高校在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定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的现象。比如由于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追究等作明确的规定,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相关规定的执行人为化、随意性的问题常常出现。同时由于相关规定都是指导性、意见性的方式予以公布推行,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贯彻执行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上也会出现差异,从而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的观念

有待进一步提高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屡见报端,其中就包括涉及侵犯学生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以及程序性权利的案件。这些案件或多或少地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法治观念淡薄问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学生管理思想的束缚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时常出现忽视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的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评优评奖和惩罚问题上。有些高校对学生的奖惩问题只公布结果,对奖惩的标准或依据却没有做到事先有效的公示和宣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知情权及评定结果的公正性。[3]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的建设思路

基于以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的建设:

2.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法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包括组织和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法治化首先要求对主体的构成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规定。中央在16号文件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又指出:“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这一规定对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毕竟是指导意见,如果能依照法律程序,由法律赋予相关个人和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则更能突显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法治化还要求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保障其权威性和可行性。再次,主体的管理也应做到法治化。目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和组织所属部门各不相同,在队伍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和随意,缺乏规范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因此,需要依法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在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基础上,保障队伍建设的各方面投入,完善相关人员的上岗、培训、进修资格的规定,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队伍。

2.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法治化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4]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法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法律依据,内容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有系统、有层次的组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每个部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思想包括了国家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是国家和政党的根基,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纲领、路线等内容,这些都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准确无误地灌输和引导。所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内容法律化,可以有效地保证其实施的权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而法治教育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将法治教育的内容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中适合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内容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心理教育这一部分则主要可以利用立法的形式更好地保护高校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权益。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也应法治化。前面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法治化,并不是说其教育的内容确定不变,而是说需要有稳定的状态,不能随意地删除,同时,教育内容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即内容的发展变化也应法治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在一定的法律依据下保持前后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宪性,即内容的发展变化也必须在合乎宪法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也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法治化的有效办法。

2.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载体的法治化

教育的关键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把内容输送给特定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将教育的内容输送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法治化就是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制定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是合法的,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是被法律明文禁止的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符合法律的要求下实行,从而保证大学生的相关权益。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可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载体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包括课堂教学、班会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而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现,则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们带来了可以利用的新的载体,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是因为这些新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了解世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媒介形态,如果利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所谓挑战,是因为这些新载体所具有的信息开放性、渠道多样性等特点会影响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法治化,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须选择使用恰当的载体,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通过对载体构建的原则性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利用一定是在坚持党性、教育性和可控性等原则的基础之上,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建立在法治化的环境下,这是我国落实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法治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的影响,在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法治的要求下,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福兴.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11-12.

[2]庞志伟.优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法治化探讨[J].学理论,2012(16):278-279.

[3]范秀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意义与构建途径[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12):129,13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对策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亟须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进行转变,并提出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1.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当前教育方式滞后之间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更为便捷,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萌发,其思想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十分鲜明。在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形势下,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这就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滞后形成了矛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刚性的制度约束对大学生的规范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在主观上接受程度较低,而柔性的人本教育理念,如学校长期形成的校风、校训等,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尤其是当学生对学校在主观上较为认可时,更会对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文化产生共鸣。因此教育方式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高校教育环境与社会家庭环境之间的矛盾

高校是一个微观的小社会,其教育环境的形成需要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氛围形成、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育,因此高校的教育环境往往受到高校小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历练,从大学生接受信息并形成自身价值观的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往往是开放的,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家庭环境、父母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更是非常深刻。同时在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快速便捷,而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更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高校小环境与社会家庭大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教育环境方面的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提出解决对策,并在环境、工作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方式,而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内容中都存在与当前大学生现实需要相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对于各个学科,包括政治理论中的思想教育内容的综合与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并不符合学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要么为了应付考试而全盘接受、死记硬背,要么心中虽然有所疑问却懒于提出、保留己见,要么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排斥、我行我素,造成了实际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虽然多样,但其效果却并不理想。比如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虽然热闹,但学生却陷于形式,对思想内容并不关注;再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影片展播,由于多数资料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往往不能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也不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使得实践教育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引导的高校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成才需求也在相应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也要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及时调整教学定位。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功能定位:

一是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就是体现国家意志,是将政治课、思想课与理论课相结合的,以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局和走势,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不能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是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

二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目的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即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服务学生成才为目的的前提下,根据高校教育中的多类别、多专业、多层次和个体差异的特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针对对象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差别,而且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学生成人成才的现实需要、以把握国家大局和发展大势为功能定位的课程,因此其教育内容需要随着主体需要的变化而相应作出变化,通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不仅满足主体需要,而且与主体的人文科学教育联系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包括思想和政治内容,更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文化教化功能密切相关,这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理想设定问题,而且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要向现实生活方向进行拓展,而且要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拓展。只有通过内容的拓展,才能避免当前高校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与理想的人格。

3.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

高等教育改革正向着人本教育理念的方向发展,而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以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为教学核心进行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提升教育主体的个人价值与教育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而个人价值则体现为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偏重一方只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空洞缺失。而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并重,需要重视发挥教育双主体的作用,即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本教育理念并不是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忽视教育规律的做法。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作用的缺失,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空洞,也无法共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教育理论界正在掀起幸福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对师生双主体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促进教学相长、成就学生与教师共同利益的探索。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手段有多种,但从其是否能为人感知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教育方法,即明示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明确感知;隐性教育方法则有意隐藏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使受教育者不能明显感知教育意图。与显性教育方法相比,隐性教育更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能够避免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延伸性,提高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和覆盖性。

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网络、传媒的影响日益深刻,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于传媒手段的运用,要注意对传媒载体的选择,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例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手段避免了单纯的外部灌输,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角度进行教育,往往更具实效性。

5.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复合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反馈,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评价要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将以往单纯的书面知识考核向包括理论、应用和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查转变,使评价体现成为学生思想形成过程的推动力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应当具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视角,以使其评价体现出的多维效益得到充分的解析,这些视角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职评课、公开评课等,将其与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相结合,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复合评价体系。复合评价体系在科学反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学方法的多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与创新。同时复合评价体系的多维角度与多元手段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更加合理与科学。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1.环境模式创新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要依靠有针对性的策略,二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的创新,首重环境模式创新。教育环境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环境模式创新中,应当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将高校周边环境打造与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高校与周边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的良性互动;高校校园内的环境建设也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造既满足学生需求、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公寓文化,并重视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教育环境。

2.层次模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必须进行分层次教学。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层次来看,对于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素质较高的对象,应注重进一步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要进一步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在心理上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要以关心、理解、尊重的人本教育理念进行引导;对于有易犯错误或已经犯错的学生,要本着防患未然、治病救人的理念,以爱心感化犯错学生,帮助他们明确人生价值、端正学习态度,从犯错的阴影中走出来。

3.实践模式创新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融入生活,不仅弱化了大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增长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的开展,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实习、助教、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要体现出组织性和制度性,要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活动,对于实践活动的效果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活动的组织及时反馈,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探索更加具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4.双向模式创新

双向模式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从双主体动态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体是整个教育的关键,而要形成这种双向模式,一是要为教育的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即双主体间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教育者必须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平等地位,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条件下,通过内心的体验去自我领悟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达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的自我调节,避免外在灌输带来的压力。

5.系统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高校的教育环境是无力面对开放式的教育冲击的,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特别是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十分突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内部,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应当从各自的职责入手,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教育工作铺路;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的作用,将其整合成教育系统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模式创新。

6.制度模式创新

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化的基础,完善制度模式,应当着力建设好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日常工作制度,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计划、总体规划,并经常分析反馈工作状况,通过建立日常班会制度,及时总结当前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考核评价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作为大学生的考核内容,而且要作为学校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三是激励制度,即面向教育者制定的激励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教育者、管理者的待遇直接联系起来,增强其积极性。

四、结束语

抓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人才发展的方向都有决定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完善提出创新思路,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军.以人为本,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科技信息,2010(32)

[2]苏森.新形势下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6)

[3]李晓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沧桑,2011(2)

[4]左柏州.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管理观察,2009(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7

1.没有建立“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当前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许多高中的教学工作仍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升学率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分数的高低是判断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这种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绩效评估的终极标准的做法,必然造成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普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完成,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训,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活生生的社会现象,使得理论脱离实际,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高三是学生思想、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高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就等于考试课题。另外,很多高中学生都分文科和理科,理科的学生在高三阶段基本没有安排思想政治课程,学生花了全部的时间用在备考上。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被严重地忽略和削减了。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意识,认为政治课没有实际的内涵。很显然,这些错误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的消极心态虽然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难题,但是,只要深入地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整个基础教育分不开的,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延伸到高中直至大学的必然结果。

2.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不合理性

高中课程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期教育,也是完成初级教育之后的再教育。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该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事实上,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初中的那些肤浅的政治理论,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重新再来,浪费了教学资源,浪费了学生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系统理论知识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才接触到的,但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目的相关的教育则可以一直上溯至小学,贯穿在整个基础教育中。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地拓宽和加深,但就其整体框架而言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初中、小学阶段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上了高中以后,还要“一切从头再来”。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课纯属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不仅没有了初学新学科的那种好奇和新鲜感,还为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注入了消极的因素。高中政治教育的内容的深浅度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慢慢领会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知道其内容的广泛性,以便在后续的教育阶段接受更加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措施

1.抛弃分数论,注重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唯分数论”的观念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应试教育必然的结果。这种观念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付考试就只需要死记硬背,这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这种“唯分数论”的观念应该彻底被抛弃,代之以素质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承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造就“工具人”,更重要的是要使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完整,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学会正确处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从认识到实践、从教学到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学校要营造一种“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中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品德修养,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了正确的认识。

2.合理设置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以教材为依托,学生凭借它获取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老师则以它为授课蓝本。因此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具有的时效性强、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等多种特点受到了网络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正逐步向其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特点、政治观念、精神理念以及道德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及了解社会时代潮流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动态的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改革重要性与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借助于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两会精神内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到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大众文化。

2.搭建大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并不断将爱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平台。除此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书画、视频、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融入到爱国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思想性,逐步树立道德教化的媒体典范,采用恰当形式进行爱国精神主要内容的传递,增强爱国主义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3.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舆论与信息通信工具,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网络,大学生可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在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思政修养产生影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接触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速度快、敢于发表看法等特点,进一步扩大社会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批判消极、腐败的负面信息,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先进文化的积极信息传播给大学生,进而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先进、科学的社会精神文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它并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活动方式。新媒体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环境,这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新媒体网络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网民也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这使得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透明、公开的世界。如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完整,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网络的基础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它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无限地进行复制、传播,凡是进行网络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分享交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

21世纪,作为网络技术与交流的时代,其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与平台,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思想沟通方式。网络环境具有自由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当今的新媒体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形势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众的主体,受网络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与之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空洞无趣,内容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面单调、文字过多,首页仅仅只有新闻和简单链接,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资源库。而对于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又很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形式也单一。要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其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充实的状态。

(二)探索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质内容,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的尚待建构、规范的分析模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的有待完善等因素,要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升是较为困难的。同时,探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其分析结果易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缺少

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数与网络使用主体人数有一定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力量短缺,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强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数人不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什么,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它的定位也模糊不清,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正是因为对它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其总体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面对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关键,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展产生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时代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形成,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腾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当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措并举打造网络新媒体

1.沟通方式的利用。

随着信息行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媒体,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使用频率极高,高校教育者应当立足学校新媒体,建立各种思政教育的公共主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生活应用资源、学习交流资源及娱乐休闲资源,加强平台的思政化建设,吸引学生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普遍性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流基地不断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成立网络关系门户,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技术及内容上的支持,让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渐与社会发展“同拍”,形成贴近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进而让网络新媒体凝聚优势,发挥作用。

2.网络基地的建设。

创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基地,充分发挥网页内容的公开性及共享性,将会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基地即将所要探索的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实践,进而达到目的。思想政治网络基地的建设,主要利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在文字方面,基地负责人可以上传各种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现象,设立交流专栏进行教育感悟的分享。在视频方面,考虑到时间利用的限制性,上传于网络基地的教育视频应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富有代表性。

(二)互动交融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易受外界环境及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不良行为。为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双教育”作用。在网络教育方面,高校应当掌握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有思想的网络学习活动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宣传社会先进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高校以学校内部网络中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色彩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途径。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效,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及深入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剖析社会特点的同时,也需关注学生内心发展,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意识体现思想政治能力。

(三)深入探索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优秀思想信息传递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信息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进步。因此,形成优秀网络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从受教育者出发以受教育为目的,将充实网络文化内容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各高校应从本校特色出发,在网络上开设文化宣传板块,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等各方面营造出和谐、科学的文化氛围;从切近学生实际的文化内容入手,着重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关注点,逐步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需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开展优秀稿件评选、摄影、微电影、话剧创作等相关活动,拓宽优秀文化传播范围,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齐抓共管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优质高效的网络队伍能够很好地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1.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工作人员是指工作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队伍,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检查网络安全设施,针对不良信息的侵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上传内容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教育环境。

2.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应当将网络教育正能量传递到受教育者队伍中。各高校应从网络监督、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三方面进行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第一,形成教育者监督队伍,要求定期上网查看网络内容及学生留言,针对不健康内容要及时反映,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与交流。第二,形成教育者评论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跟随时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教育者需浏览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推荐大学生应当关注的内容,避免学习盲区。第三,形成教育者文化建设队伍,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入,不断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有效的思想信息,在信息提供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利用创新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法治化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法治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构成必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依照特定的法律程序产生。其次,法律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法律地位,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享有一定的权利,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和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法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在高校生活学习的大学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法治化相对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法治化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法治化和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的法治化。大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地位应该由相关法律作出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客体地位应该是由法律赋予的。与此相对应,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承担的责任也应该由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法治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法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法治化要求将上述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经过法定程序写入法律,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总体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首先,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导向性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内容起指导作用。基于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就要求国家相关机关依据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将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性地位以及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律化,从而确保其权威性和合法性。

第二,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思想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讲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所以,国家应该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赋予思想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并将其主要内容上升为法律。

第三,法制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任务,法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保障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程中,应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规定法制教育的内容是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第四,心理教育、道德教育这两部分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相比较,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内容,对于这部分的法治化,主要是利用法律保护大学生享有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权利,而不用法律硬性规定其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法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好的方法可以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引导、交流、教育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法治化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制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规范,即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哪些教育方法是合法的,哪些教育方法是法律明文禁止的,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有法可依的良好状态中进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法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法治化就是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必须同时运用实体形态的载体和活动形态的载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法治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法治化就是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高校各方面相互配合。首先,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大环境。其次,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环境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法治化的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督导制度和问责制度,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环境的优化。

五、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实质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结构要素及其各个结构要素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和谐的运行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现有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建生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有效地填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这一研究空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极为关键的课题,涉及的问题繁多,研究难度很大,作者凭借自身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知识基础、踏实的研究态度,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转化成理论成果,选题前沿、思想新颖、结构精巧、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算得上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拓荒之作。这一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视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意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科学含量,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理论体系。

第一,选题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政治性、实践性等特征的一门应用学科。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核心价值之所在,但理论界对此少有涉及。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都显得相对薄弱,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并做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能量效应的决策。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站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进而以理论的前沿性开启创新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具有基础理论性和理论前沿性意义。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著继承、借鉴、消化、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关联、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实时分析与价值分析相交融,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矛盾分析、辩证分析、要素构建、结构优化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展开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探讨。

第二,思想新颖。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才具有吸引力和征服力。作者在这本著作中展示了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独到的学术见解。论著在立足当前对于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认同的基础上,从“结构论”的视角,自觉而又自信地运用结构思维方法,系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而不必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内容本身,从而使得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更富于理性,也更接近科学和艺术。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与范式,对于我们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制定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性和引导性。这本著作思想新颖,贵在说理,既有高远立意,从整体着眼,又从细处入手,深入浅出,把研究的重点难点落到实处,自圆其说,杜绝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敢于说真话实话新话,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之富于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三,结构精巧。论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结构思维的视阈之中,在自序的基础之上,用七章展开正文,依次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原则,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接受,形成了一个富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着各自特定的范围和客观内容,构建了十分完善的子系统,它们彼此关联,不仅从特定的角度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理论的层次性、关联性、复杂性,而且在论述中展示出了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应然性的统一,在相关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在各章知识点的安排上,层层递进、衔接紧密,内容多而不乱,使读者能顺畅地理解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之间的脉络。最后以结语作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目标、学理要求、内生动力、应然品性、检验标准进行探讨,形成了内在联系紧密的完整体系。论著所构建的框架、所提出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可读性强。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改、润色、完善而成的,是一部深思凝练,逐渐深化、不断成熟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非常注重作品质量,即作品的可读性。论著脉络清晰、文笔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简练易懂,将灰色的理论演绎得色彩缤纷,既注重专业性,又不失生活性,避免落入一般理论文体呆板枯燥的窠臼,给人以真理的力量和美的享受,极大地增加了学术著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还穿插了20多幅结构图表,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特质及其作用机制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结构图等,把体系众多、内容庞杂、分支繁复的内容通过图表显示,使文意表达得更加清晰直观、简洁明了,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