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十篇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十篇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3:45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1

本文就找出那么几对看似是孪生的专业,让大家来辨别一下。

生物技术vs生物工程

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生命科学学院,差别在于“技术”和“工程”,从字面上,基本无法很清晰地分析出区别。它们在学习的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是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就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技术是理科,而生物工程是工科。前者偏理论,后者注应用。

生物技术学习的是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偏于理论,从微生物到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一切都是为了向更高端的生命科学发展而努力,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考研或是在研究机构做研究工作。

而生物工程相比生物技术来说,诞生的时间要晚一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应社会之需要而兴起的,所以更注重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对生物进行创造和设计,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这些不同的层面上,对生命有机体进行新的改造,比如利用固定化菌体或固定化酶来大规模生产果糖浆来代替蔗糖。生物工程需要学习不少药学相关的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或者是进入政府的工商税务、海关、药检等部门从事监管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vs材料科学与工程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差别了:“高分子”和“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橡胶和塑料都属于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材料”里并不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它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

虽然都是材料,不过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化学的关系紧密,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相伴。这一点看看它们的课程设置就明白了。前者要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基本涵盖了所有基础化学课程。后者则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和材料物理等课程。在学习的内容上,它们就很不一样。

就业方面,高分子更注重新型材料的运用和研发,反而是一些和化学沾边的公司更需要这一专业的学生,比如著名的陶氏化学。当然,说到橡胶和塑料,化工、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同样需要相关人才。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传统机械制造类行业更有优势,比如航天、船舶、重工业的相关企业。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读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偏理论,后者重实践,理学vs工学。的确,前者更多地注重在科研方面,而后者则注重在工程上。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宏观,比如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营造、环保的规划。学的是理学,对环境化学、环境毒理、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学习。

相比之下,环境工程属于工程类专业,它的应用性要强得多,很多课程都是实打实地去学如何控制污染,比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以及环境的评测。

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两个专业的区别在于,环境科学是指认垃圾的,而环境工程则是处理垃圾了。这种说法或许不完全正确,但可以给我们参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vs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vs电子科学与技术vs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首先,让我们镇定一下,千万别被这一连串的“科学与技术”给绕晕了。这四个专业,都和物理、计算机密不可分,但是细究起来,差别却不小。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计算机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学的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的是如何获取、传输、处理和设计电子信息系统,偏重在电路和电子上,它的口径比较宽,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都有所涉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电信、广播、雷达、声呐和导航都是它的应用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学习的是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关的知识。最后一个光信息则是现代光学和信息科学紧密结合的专业,研究的是如何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光纤通信。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蚜虫,物种多样性,雾灵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

SpeciesdiversityofaphidinwulingmountainofHebei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speciesdiversityofaphidsfromwulingmountaininHebeiprovince.Specimenrecordsandpublishedliteraturesareusedtodeterminetaxa,faunacomponents,hostplants,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theaphids.theresultshowsthat114speciesbelongingto55genera,8familiesarefoundinwulingmountain.andpalaercticRegion,palaerctic+orientalRegionandwidespreadspeciesareobviouslypreponderating.Hostplantsofaphidsinclude72generaliein28families;Familyofaphididaehavethemaximumhostplant,andDrepanosiphidaetakesecondplace;andRosaceae,Compositae,BetulaceaeandGramineaehavethehighparasiticalaphidspeciesdiversity.Variouspartsofhostplantsareinfested,maintlyonleavesandstems.Keywords:aphid;Speciesdiversity;wulingmountain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层次,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核心(wilson,1988)。在物种水平上,人们研究物种的分类、分布、起源与进化(姜洋,2004)。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许多昆虫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昆虫多样性已成为昆虫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吴坤君,龚佩瑜和盛承发,2005)。

蚜虫是半翅目昆虫中一个较大类群,广布于世界各地,全球已知4,700余种(vonDohlenetal.,2006),中国记载13科269属1,000余种(QiaoandZhang,2000)。蚜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较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因此它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寄主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

雾灵山位于河北兴隆县境内,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7°22′北纬40°36′,最高海拔2116m,为燕山山脉最高蜂,属温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该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体,植被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包含华北、东北、内蒙古三大区系的植被,森林垂直分布明显,是华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为各种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对雾灵山地区蚜虫的种类、区系组成、寄主植物、寄生部位、空间结构等进行总结和分析,较全面的反映了该区蚜虫多样性的现状,以期为该地区的害虫综合治理以及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及研究鉴定

研究标本主要来自2007年-2009年在雾灵山地区采集的蚜虫标本;以及部分可靠文献资料(张广学,田士波和钟铁森,1990;姜立云,2004)的记载信息。本文采用张广学和钟铁森(1983)的蚜虫分类系统,利用外部形态进行物种鉴定。

1.2研究方法

1.2.1蚜虫物种多样性统计

将雾灵山地区分布的蚜虫记录到种,统计各科蚜虫属级、种级数量,对应全国各科蚜虫的属、种数量计算百分比。根据该区所有已知蚜虫物种,分析其物种组成特点。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划分(张荣祖,1999;章士美,1998),研究雾灵山地区蚜虫物种的区系组成和特点。

1.2.2寄主植物多样性统计

主要根据野外采集记录,对雾灵山地区分布蚜虫的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寄主植物记录到属,部分种类寄主植物来源于相关文献记载。统计蚜虫的主要寄主植物,以及不同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种类,蚜虫记录到属。同时对蚜虫寄生在寄主植物上的寄生部位进行统计,寄生部位包括叶片、叶柄、茎、花(包括花序)、嫩尖等;分别统计寄生在不同部位的蚜虫种类。

1.2.3数据分析

生物多样性可视作所有生物不可降低的复杂性,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的指数测度生物多样性,只存在与特定目的相关的测定方法(williams,1996)。本文采用G-F指数(蒋志刚和纪力强,1999)反应科、属的多样性。利用相似性系数分析不同林带(海拔高度)蚜虫分布的共性与特性。

(1)G-F指数:

F指数(科的多样性):,其中pi为群落中k科i属中的物种数占k科物种总数的比值,n为k科中的属数,m为群落中的科数。

G指数(属的多样性):,其中qj为群落中j属的物种数与总的物种数之比,p为群落中的属数。

G-F指数:,如果一个地区仅有1个物种,或者仅有几个分布在不同科的物种,则定义该地区G-F指数为零。

(2)雾灵山地区不同林带(海拔高度)蚜虫类的相似性比较:

采用Sprensen二元相似性系数:Si=2c/(a+b)。其中,c为两个样点中的共有物种数,a、b分别为样点a、B所具有的物种数。根据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蚜虫物种多样性

2.1.1蚜虫种类组成多样性

通过对雾灵山地区蚜虫种类的鉴定和统计(表1),已知该区共分布蚜虫8科55属114种,分别占中国已知蚜虫科、属、种数的61.54%、20.45%、11.00%,蚜虫种类较丰富。在各科中,蚜科占相对优势,其属数和种数分别占该区蚜虫总数的47.27%和53.51%,斑蚜科、瘿绵蚜科次之,属数和种数分别占总数的25.45%、10.90%和21.05%、11.40%。该地区无蚜虫特有科和特有属分布,已知特有种6种,隶属于3科5属,占该地区已知种数的5.26%。

表1雾灵山地区蚜虫种类与全国蚜虫种类对比

table1Comparativetothenumberofknownaphidsfromw.L.m.withthosefromChinaandfaunacomponentsofaphidsfromw.L.m.

属Genus种Species区系组成

Faunacomponents特有种

endemicspecies

中国China雾灵山w.L.m.百分比prop.中国China雾灵山w.L.m.百分比prop.

球蚜科adelgidae6116.67%2015.00%1(古北种)―

短痣蚜科anoeciidae3133.33%1417.14%1(古北种+东洋种)―

蚜科aphididae1142622.81%4616113.23%28(古北种)+9(古北种+东洋种)+6(古北种+新北种)+18(广布种)1

毛蚜科Chaitophoridae8225.00%6469.38%2(古北种)+2(古北种+东洋种)+1(古北种+新北种)+1(广布种)―

斑蚜科Drepanosiphidae501428.00%1362417.65%8(古北种)+6(古北种+东洋种)+4(古北种+新北种)+2(广布种))4

毛管蚜科Greenideidae10110.00%5711.75%1(古北种+东洋种)―

扁蚜科Hormaphididae27005700――

大蚜科Lachnidae13430.77%8578.24%1(古北种)+5(古北种+东洋种)+1(广布种)―

纩蚜科mindaridae100500――

瘿绵蚜科pemphigidae30620.00%1271310.24%5(古北种)+3(古北种+东洋种)+2(古北种+非洲种)+2(广布种)1

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100100――

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400400――

群蚜科thelaxidae200500――

总计total2695520.45%103611411.00%44(古北种)+27(古北种+东洋种)+11(古北种+新北种)+2(古北种+非洲种)+24(广布种)6

注:w.L.m.=wulingmountains(以下各表同),prop.=proportion;全北区=古北区+新北区;广布种指分布于3个或3个以上区域的种类;(古北+东洋)种等表示同时分布于2区的种类;“―”表示在雾灵山地区没有分布。

2.1.2蚜虫区系组成多样性

雾灵山地区的蚜虫区系组成以典型的古北种、古北+东洋种和广布种为主。就种类而言,有44古北种,27古北+东洋种,24广布种,11古北+新北种,6特有种,2古北+非洲种,无典型东洋区种类(表1)。古北种占总数的38.60%,古北+东洋种和广布种分别占总数的23.68%和21.05%。

表2雾灵山地区蚜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

table2thedistributionofaphidsinChinesegeographicalareasofw.L.m.

蚜虫(科)古北区palaercticRegion东洋区orientalRegion

aphids(Families)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

球蚜科adelgidae1100000

短痣蚜科anoeciidae0000001

蚜科aphididae27563215152327

毛蚜科Chaitophoridae5520223

斑蚜科Drepanosiphidae91833246

毛管蚜科Greenideidae1100101

大蚜科Lachnidae5654645

瘿绵蚜科pemphigidae51151514

总计total53984723313447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古北界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张荣祖,1999;章士美,1998)。雾灵山地区位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由表2可见,雾灵山地区的蚜虫在华北区有分布的种类最多,达98种,占该区蚜虫总数的85.96%,这与雾灵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其次,东北区53种,占46.49%;再者,华中区和蒙新区各47种,均占41.23%;华南区34种,占29.82%;西南区31种,占27.19%;青藏区23种,占20.18%。

在雾灵山地区蚜虫种类中,蚜科、斑蚜科、大蚜科和瘿绵蚜科在各区均有分布,以蚜科在各分布区中物种最多。除短痣蚜科外,其余各科均在华北区有分布,且数量均较多。毛蚜科物种除青藏区无分布记录外,其它区均有分布。在雾灵山仅分布1种的科,毛管蚜科在7个区中有四个区有分布;球蚜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两区;短痣蚜科仅华中区有分布。

2.1.3蚜虫多样性指数分析

根据计算得到F指数为3.8351,G指数为1.6001,G-F指数为0.5828,如果G-F指数趋近1,则代表科间多样性的F指数下降,或者代表属多样性的G指数上升;否则G-F指数趋近零或为负数(蒋志刚和纪力强,1999)。此数据表明该地区蚜虫属的多样性高于科的多样性。

2.2蚜虫寄主植物及寄生部位多样性

蚜虫种类的多样性与其寄主植物的多样性和寄生部位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任何物种,其寄主植物种类越多,寄生部位越广泛,分布范围就越广。雾灵山地区蚜虫以科为单位对应寄主植物和寄生部位见表3。

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方燕,乔格侠和张广学,2006)。雾灵山地区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属(奚为民,1997),统计结果显示该区蚜虫寄主植物涉及28科72属,其中以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为主要寄主植物。8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具有明显差别:蚜科是蚜虫中种类最多的一科,大都为多食性,是蚜虫类寄主植物最丰富的类群(RemaudièreandRemaudière,1997),在雾灵山地区该科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涉及23科54属,分别占该地区已知寄主植物科、属的82.14%和75.00%,主要以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为主;其次是斑蚜科涉及7科11属,分别占25.00%和15.28%,以桦木科和壳斗科等北方常见植物为主;瘿绵蚜科多数物种生活史复杂,大多为异寄主全周期型,其原生寄主和次生寄主分属于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张广学和乔格侠,1999),涉及4科7属,分别占14.29%和9.72%;大蚜科的寄主植物相对较丰富,涉及3科6属,分别占10.71%和8.33%;毛蚜科食性较单一,涉及2科3属,分别占7.14%和4.17%;球蚜科、短痣蚜科现有种类不丰富,类群较小,毛管蚜科的寄主植物分布范围以东洋界为主,这3科蚜虫在雾灵山地区发现分别仅寄生在1种植物上。

蚜虫在寄主植物上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生存竞争的压力,可以在叶片、嫩梢、茎、花、根部、果实等多部位寄生。雾灵山的蚜虫以叶片和茎为主要寄生部位。

表3雾灵山蚜虫种类对应的寄主植物和寄生部位

table3aphidspeciescorrespondinghostplantsandinfestinglocationinw.L.m.

蚜虫(科)寄主植物Hostplants寄生部位

infestinglocation

aphis(Family)科Family属Genus

球蚜科adelgidae11叶片

短痣蚜科anoeciidae11叶片

蚜科aphididae2354茎、嫩梢、叶片、花、果实、

毛蚜科Chaitophoridae23茎、嫩梢、叶片

斑蚜科Drepanosiphidae711叶片、茎

毛管蚜科Greenideidae11茎

大蚜科Lachnidae36茎

瘿绵蚜科pemphigidae47花、茎、叶片、根部

注:叶片(含叶柄);茎(含枝、树干和树皮裂隙);花(含花序)。

2.3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在雾灵山地区蚜虫寄主植物中,菊科10属植物寄生蚜科蚜虫9个属21种,种级多样性最高;蔷薇科9属植物分别寄生2科12属18蚜虫,属级多样性最高;杨柳科2属植物寄生4科8属19种蚜虫,科级多样性最高。其次,桦木科、禾本科、榆科、壳斗科等植物寄生蚜虫的种类亦较丰富;此外,有20科植物仅寄生1科蚜虫,其中13科植物仅寄生1种蚜虫,物种多样性较低,这与蚜虫的食性密切相关(表4)。

表4雾灵山地区寄主植物对应的蚜虫种类

table4Listofaphidsinfringeuponhostplantsinw.L.m.

寄主植物Hostplants蚜虫aphids

科属

FamiliesGenus科属种

FamiliesGenusSpiece

唇形科Labiatae1111

豆科Fabaceae5135

椴树科tiliaceae1111

禾本科Gramineae123911

桦木科Betulaceae32913

金丝桃科Hypercaceae1111

锦葵科malvaceae1111

菊科Compositae101921

壳斗科Fagaceae3449

蓼科polygonaceae1122

柳叶菜科onagraceae1111

毛茛科Ranunculaceae1133

木犀科oleaceae1111

槭树科aceraceae1112

荨麻科Urticaceae1111

蔷薇科Rosales921218

忍冬科Caprifoliaceae3344

伞形科Umbelliferae3123

桑科moraceae1111

山茱萸科Cornaceae1111

十字花科Cruciferae2111

石榴科punicaceae1111

鼠李科Rhamnaceae1133

松科pinaceae3234

五加科araliaceae1111

杨柳科Salicaceae24819

榆科Ulmaceae1369

芸香科Rutaceae1111

3结论

3.1雾灵山地区蚜虫物种组成

雾灵山地区总面积不及全国的万分之一,已知蚜虫8科55属114种,蚜虫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6种,仅占其已知种数的5.26%,但结合雾灵山地区的面积、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状况考虑,该地区仍属于蚜虫特有种较丰富的地区。斑蚜科在中国分布范围广,主要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方向逐渐减少(乔格侠,徐晓群和屈延华,2003;乔格侠,张广学和钟铁森,2005),因此成为该地区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一科。蚜科是蚜总科中种类最多的一科,虽然该科是雾灵山地区已知蚜虫种类最多的科,但仅占中国该科已知种数的13.23%,丰富度不高。瘿绵蚜科和大蚜科除广布种外,多数物种都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因此相对于其它科来说在该地区也较丰富。毛蚜科是典型的古北区类群,主要寄生在杨柳科的杨属和柳属植物上,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短痣蚜科和球蚜科种类在雾灵山地区都仅有1种分布,但其现生蚜虫中所包含的种类亦较少,中国仅记录14和20种。毛管蚜科是典型的以东亚和东南亚分布为主的科,在雾灵山地区仅有1种分布。

3.2雾灵山地区蚜虫区系组成

雾灵山地区起源于中国-喜马拉雅区系,该区蚜虫区系组成较复杂的科有蚜科、斑蚜科和瘿绵蚜科,各有5种类型,且特有种类都集中在这3科。其中蚜科古北种、广布种和古北+东洋种都为最多,分别有28、18和9种,占该区该科物种的45.90%、29.61%和14.75%。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该地区所在的华北区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带北缘,蚜虫资源丰富,主要以古北区的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和东洋区的华中区四个区为主。其中以华北区分布的物种最多,显示了该区蚜虫区系的基本性质,东北区次之,青藏区分布的物种最少.

参考文献

曹天文,王瑞,董晋明,宣善滨,赵飞,李捷,赵俊生,2004.山西省蝶类多样性与地带分布.昆虫学报,47(6):793~802

方燕,乔格侠,张广学,2006.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动物分类学报,31(1):31~39

冯磊,黄晓磊,乔格侠,2004.福建省蚜虫类昆虫多样性研究.动物分类学报,29(4):666~674

姜立云,2004.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254

Jiang,Y2004.StudyonthediversityofinsectspeciesinHupingshannationalnatuerReserve.DissertationofCentralSouthForestryUniversity,Changsha.1-55.[姜洋,2004.壶瓶山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长沙:中南林学院硕士论文,1~55]

蒋志刚,纪力强,1999.鸟兽物种多样性测度的G-F指数方法.生物多样性,7(3):220~225

乔格侠,徐晓群,屈延华,张广学,雷富民.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动物分类学报.2003,28(3):416~427

乔格侠,张广学,钟铁森,2005.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41卷,同翅目,斑蚜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476

Remaudière,G.andRemaudière,m.1997.Catalogueoftheworld’saphididae.institutnationaldelaRecherchéagronomique,paris.1-473.

王彦青,乔格侠,廉振民,2006.新疆蚜虫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动物分类学报,31(1):40~47

williams,p.1996.measuringbiodiversityvalue.worldConservation,96(1):12-14.

wilson,e.o.1988.Biodiversity.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ngtonDC.1-521.

吴坤君,龚佩瑜,盛承发.昆虫多样性参数的测定和表达.昆虫知识,2005,42(3):338~340

Zhang,m,Li,J-t,Han,SandZhang,J-t2008.altitudinalpatternofFloraonthewulingmountain.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44(1):77-80.[张谧,李钧涛,韩烁,张金屯,2008.雾灵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1):77~80]

张启,秦安臣,吴京民,冯学全,刘建智,倪国旗,2004.旅游强度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河北林果研究,3(19):751~752,852,952,062

张荣祖,1999.中国动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502]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3

两个“语文”的概念诠释

怎么会有两个“语文”呢?其实,不仅语文,很多学科都有两个概念。比如说“盲人音乐家阿炳音乐水平很高”,这个音乐肯定不是我们学校教学中的音乐。音乐,自然就有两个概念。再说语文,比如“某保安小伙子语文水平不错”“某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错”,这两句话中的“语文”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专家认为,前一个“语文”是语文学科,后一个“语文”是语文课程。可是这样的概念区分仍然不严密,没有区分开学科与课程的关系。

孙绵涛教授作过区别:“学科与课程是二个概念,既然是二个概念,它们就有区别,就不相同。在实践中,常常出现混同使用的情况,一方面是使用者没有看到它们的差别,另一方面,这二个概念具有交融在一起的联系性,似乎具有等同性的特征。”孙教授只是指出学科与课程这两个概念不同,不能混同使用,“交融在一起的联系性”与“等同性”只是两个概念的共同性,不是各自的区别性。笔者以为,学科与课程是两个外延彼此交叉的概念。学科包含课程的学科与非课程的学科,课程也包含若干学科的课程。交叉关系的概念不宜并列,两个语文不能说成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应当说成科学领域的语文学科与教育领域的语文学科,或者非课程的语文学科与课程的语文学科。但这样还不够简明。

科学领域的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语言学,技术科学中的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等,都是与其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知识系统内子系统的集合概念。教育领域的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课程概念,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科。教育领域的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学科经过课程化而形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身。可是,三大科学领域中并没有“语文”这个现成的分支,所谓科学领域的语文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归属。但应当看到,科学领域的学科经过课程化,成为相应的教育领域的学科的两种对应情况。一门教育领域的学科对应一门科学领域的学科,比如“地理”对应“地理”,“生物”对应“生物”;一门教育领域的学科对多门科学领域的学科,比如“政治”对应“政治经济学”“哲学”“时事政治”等。“语文”对应的学科较多,涉及“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就是说,教育领域的语文学科是由多门科学领域的学科的相关内容,经过课程化而形成的。其“相关内容”是学校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前身,可称为“前语文”。“前语文”经过课程化,即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结构,进行选择与删减、抽象与演绎,改造、编制成新的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形成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语文功课,即学校课程中的语文学科。所以,我们可以用“前语文”与“语文”来称谓两种语文。

诠释语文,若说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给“前语文”作解释,因为人们需要运用这门科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交际;若说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给语文课程下定义,因为学校需要运用这门教育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至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交际行为,也正是其教育学科来自科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能有人要问,说“诠释语文”,怎么把“给语文课程下定义”放进去呢?诠释即解释,是概念的理解方式。这个理解方式,可以是一般性解释,也可以是定义性解释。

概念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对于普遍流行的“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一定义,逻辑界似乎并不满意。一些研究专家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②;“概念是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思维形式”③;“概念是通过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来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④。无论哪种观点都与概念的属性相关,下面就从概念属性的角度谈谈我们现有的――

“语文”定义的修改

逻辑学告诉我们,属性是对一个对象(事物)的抽象刻画。索绪尔之后的许多人将其“所指”(即概念)物质化,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概念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形态,只能抽象化,不能物质化。

这类抽象化的属性,分为特有属性与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这是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特有属性具有区别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综合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它能将学校课程中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实践性”则不仅为语文学科所具有,也为其他学科所具有,这是学校课程中众多学科的共有属性。因为,基础教育中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实践,都需要运用。再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已经包含实践,这里再说“实践”有重复之嫌。当然,如果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下定义,通过重复强调则又当别论。

这类具有区别性的特有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人”非本质属性,它们仅有类的区别性而没有质的规定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特有属性中的本质属性,“综合性”是“语文”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因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决定“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同时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既有区别性,更有规定性。首先,它规定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语文功课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综合性”则不一样,它是语文学科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比如由与生俱来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综合性”的内容,能区别那些非语文学科,而不能规定或确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与核心目标。

有人说,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备;应该说概念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或许又有人会反问,本质属性在特有属性之中,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也揭示了特有属性吗?错。这里的特有属性不周延,特有属性之内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两个部分,后一个部分不能被排除在外。“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特有属性),需要放在定义中;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也要放在定义中,否则这“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性就不完整。

关于对象(事物)的属性有四种: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下面联系语文课程定义中的多种属性来看一幅表格:

“实践性”是共有属性,当然也是非本质属性;没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更没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综合性”虽是特有属性,却不是本质属性;只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没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特有属性,更是本质属性;既有学科间的区别性,更有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定性。不能认为只有本质属性才能用来下定义,特有属性虽然是本质属性,但也可以甚至应该与本质属性结合起来下定义。

所以,语文课程的定义应当这样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这样的定义,也能避免“实践性”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重复的嫌疑。如此认识语文课程的定义,还可以进行――

“语文本体”的重构

“语文本体”,是多年来人们一直追问、探讨和争论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能否正确理解与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目标,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搞清楚与建构好这个概念。

要论语文本体,先说本体。“ontologie”(上世纪初日本学者译为“本体论”)是西方第一哲学,其实把它译为“本体论”并不准确,西方许多哲学研究者早就发现“本体论”一词并不能正确对应“ontology”,而提出“是论”“本是论”“存在论”“存有论”等词语。此外,“ontology”历经海德格尔等人批评与建构又变成更为复杂的概念。日本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后,也逐渐把“本体论”改为“存在论”,到1950年后几乎不用“本体”之说了。可我国偏偏有学者仍然牵强过来建构“某某本体”或“某某本体论”。近一二十年来,“本体论”这个词被我国理论界广泛使用。出现了所谓“文学本体论”“戏剧本体论”“翻译本体论”“语文本体论”……但种种“本体论”显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退一步讲,就算已经有了一个定论也还不能完全照搬。文化翻译学表明,民族语言之间常常在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词。这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有人指出我国没有“ontology”的内容,而用“本体论”一词容易将人引向另外一类内容,比如以为它就是我国古代的“本根”“本体”“体用”之类的学说。

西方哲学中“ontologie”的真义尽管不统一,但大体意思仍然指的是纯粹哲学。如果说哲学是普遍的学说,那么本体论则是普遍中的普遍,是最普遍的理论。尽管我国理论界大都认可其使用的“本体”“本体论”这个词源于西方哲学,但是其所讲的文学、戏剧、语文等理论和“ontologie”的大体意思怎么也牵连不起来。比如“语文本身构成的基质和元素”⑤中的“元素”根本不是纯粹哲学领域的内容。

然则,语文本体是不是引用了我国自古以来的“本体”之说呢?我国古代的“本体”一词也是多义的:

1.指事物本身,如“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⑥。

2.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如“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⑦。

3.原来的体制、格局,如“余按周处此志……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⑧。

4.主体,“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⑨。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⑩。

我们不妨取用其基本义――“事物本身”――来建构语文本体。事物本身――本体――由本质与现象两部分构成。事物本质是人类通过思维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人类思想理性或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作为统帅,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认识与思维形态,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等特殊规定,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区分、抽象和产生各种相关事物的能力,具有思维对象形而上者的容貌,有别于天地万物的现象显现。大凡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部分,前者为形而上,后者为形而下。语文本体中的形而上――本质――是什么?就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本体中的形而下――现象――又是什么?凡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畴的具体内容都是其现象部分。反之,语文课程的非本质属性“综合性”(特有属性)与“实践性”(共有属性)及其形而下――现象――的部分则不是语文本体,而是非语文本体。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进行――

非语文本体的识别

尽管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比较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误将“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当作了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进行教学,以致语文本体和非语文本体彼此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只要弄清楚语文本体,就可识别非语文本体,排除非语文本体的干扰,就能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凡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畴的内容才是语文本体的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精神培养、情感陶冶等非语文本体的内容识别出来,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可能有人反问:“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功能啊!”须知,功能有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或曰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语文本体所对应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功能;非语文本体所对应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辅助功能、次要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并不是排除到语文教学之外。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二是引导学生运用非语文本体的内容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凭借文本主题来解读表达主题的写作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非语文本体对语文本体的干扰,又可以结合两者进行有机的语文教学。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等语文教育的辅助功能、次要功能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

如此说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某些表述仍然需要修改与调整。一些非语文本体的内容,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之类,最好增加“渗透”“融合”“体现”之类的动词,以免喧宾夺主。再如“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一段,明显把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放在同等位置,相当于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所有内容,让语文教学陷于“包罗万象,不堪负重”的境地。如果这样改一下,“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自觉地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为以后提高在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作准备”,就可以区别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一提到学习语言就认为是学习语言学中的语言知识的观点,排除到语文本体之外。十年课改,语文教师被“系统传授语文知识”的批评弄怕了,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方面畏手畏脚,以至于眼看一届届学子语文素养逐步下降而手足无措。现在只要知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及其统摄下的内容是语文本体,而静态地理解、掌握汉语言的系统知识与组成结构则是非语文本体,就能消除语文教师“畏言如虎”的顾虑,使他们理直气壮地进行语言训练,从事语言运用的教学。静态地理解与掌握汉语言的系统知识与组成结构,是大学课程中文本体的内容;动态地理解、掌握适合中学生所需要的语言运用的方法与技能,是中学课程语文本体的内容。只有弄清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的关系,摆正语文本体与非语文本体的位置,中学语文教学才能完成其主要任务,达到其核心目标。

――――――――

参考文献

①孙绵涛:《学科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②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章沛:《逻辑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杭州大学等十大院校逻辑学编写组:《逻辑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曹明海:《对语文本体的思考与阐释》,《语文建设》,2014年第9期。

⑥魏・阮籍:《乐论》。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

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4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探秘”,设置了“城区常见药用植物”和“北京山区常见药用植物”两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小区和野外考察,实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分布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兴趣点完成了报告。

除了在课程中设置中医药专题,我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方面的课题研究。生物教师利用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多个中医药方面的课题,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学生开展的课题有:《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校园药用植物调查及图鉴编研》《妙峰山野生知母生长状况和生境调查》《妙峰山地区可食植物资源初探》《知母、苦地丁和蒲公英的抑菌效果比较》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与地方课程或原有校本课程某个章节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国家课程“小学科学”中,我们对观察植物这一章节做了校本化处理,让观察校园本草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校本课程“楹联文化”中增加了用楹联的方式介绍中草药形态、药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材编纂上,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邀请学生参与到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的编纂之中。以“校本理――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例,学生通过调查、采样、对比、分类、编纂,完成了研究成果《校园药用植物图鉴》。

在收获中继续思考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把中医药内容融合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化,通过通识性课程帮助全体学生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中医药探秘社团,开展较为专业化的研究并尝试种植;利用团委、学生会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职能,结合政治、经济课相关知识,把学生的制作成品推向商业市场,参与商业流通,促进知识向价值的转化。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苔藓植物;种类;九道水森林公园

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正安县西部34公里的桴焉乡境内,地处东经107°15′14″-107°15′48″,北纬28°36′5″-28°37′21″,是黔北群山中难得的高原湖,海拔1200―1800米之间,平均海拔1500米,终年气候湿润。公园东西宽4.4千米,南北长5.1千米,规划总面积1244.5公顷。森林公园内自然资源和可开发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Dunn.、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等珍稀树木。整个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九道水森林公园因九股泉水而得名,九股泉水注入九道水水库,形成颇具魅力的景观[1],森林旅游资源的优良度较高。园内有菖蒲沟、天生淌溶洞、单斜山、溶蚀漏斗、悬崖峭壁等形态别具的地文景观;有喀斯特苔原森林泉水文景观和清澈秀丽的九道水水库风景[2-3]。这样一种特殊的生境必然有特殊的植物种类分布,但目前对九道水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九道水苔藓植物种类组成方面的报道比较少[4-6],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域苔藓植物种类植物物种情况进行深入探索。

1研究方法

2009年9月,在正安九道水森林公园海拔1200―1800米之间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中进行标本采集,使所采集标本能代表该区域植物状况,共采集标本121号,采集时在采集袋上记录下所采标本生境、基质、采集地点、日期和海拔高度等,并带回实验室晾干。根据植物标本外部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取少量植株在培养皿中用清水浸泡,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借助于有关工具书[7-10]对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

2研究结果

2.1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贵州已知藓类植物50科,215属,719种[11],苔类植物32科,67属,246种[12]。经本次标本采集鉴定,九道水森林公园有苔藓植物20科55属99种,其中藓类植物17科52属96种,占全国藓类植物科的31.75%,属的12.59%,种的4.04%;占贵州藓类植物科的34.00%,属的25.58%,种的13.35%。九道水公园的苔类植物3科3属3种,占贵州苔类植物科的9.38%,属的4.48%,种的1.22%。由此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的藓类植物种类较丰富。

2.2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科的组成情况

对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科的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含5属以上的科有5科,共含植物29属,52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属数的52.73%,总种数的52.53%。该区域内单属科有9科,含植物18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8.18%。该区域苔藓植物具有优势科所含植物种类多,优势性较明显,但单属科比例较高。

将该区域含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9种的科定为该区域的优势科,该区域苔藓

植物优势科的组成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含有优势科5个,分别是青藓科(Brachytheciacea)、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arn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5个优势科共含苔藓植物28属,56种,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属数的50.91%,总种数的56.57%,属数和种数比例均超过该区域苔藓植物种数的50%,构成了该区域苔藓植物的主体。丛藓科(pottiaceae)含植物8属,为该区域含物种属数最多的科,分析因为丛藓科含植物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所含种类多数温带分布,一般生长于岩石表面、林地、钙质土或墙上[13]。与九道水海拔相对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频繁的情况一致。青藓科(Brachytheciacea)含植物6属15种,所含植物种类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5.15%,是该区域第一大优势科,而青藓科为典型的温带分布科[14],这与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一致。

2.3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属的组成情况

九道水森林公园有苔藓植物55属,所含物种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中,含种数多于3的有3个属,含植物21种,占总种数的21.21%,含植物3种的属有9个,含植物两种的属有8个,但该区域仅含1种植物的属有35个,占了总属数的63.64%,占总种数的35.35%.说明该区域苔藓植物组成单种属较多,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将该区域含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4种的属定为该区域的优势属,则该区域有优势属3个,其物种组成情况见表4。

由表4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优势属含苔藓植物21种,占总种数的21.21%,其中青藓属Brahchythecium是第一大属,含9种,占总种数的9.09%,凤尾藓属Fissidens和真藓属Bryum是该区域第二、三大属,以上3个优势属含植物21种,其中藓类占了3属21种,而苔类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藓类植物属、种的优势性明显高于苔类植物属、种,然而该区域大于或等于3种的属有12个,可见该区域藓类植物属所含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相对较高。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进行种类研究,初步整理出该区域有苔藓植物20科55属99种,其中藓类植物17科52属96种,占全国藓类植物科的31.75%,属的12.59%,种的4.04%;占贵州藓类植物科的34.00%,属的25.58%,种的13.35%。九道水森林公园的苔类植物3科3属3种,占贵州苔类植物科的9.38%,属的4.48%,种的1.22%。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arn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为该地区的优势科,青藓属Brahchythecium凤尾藓属Fissidens真藓属Bryum为该区域优势属。

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生境特殊,独具特色。通过本次对苔藓植物的探索发现,其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较高。根据其生境复杂多样的特点还有必要对该地区其他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对该区域苔藓植物种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区系地理及生态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连友.贵州国家森林公园[J].森林与人类,2010(3):84-96.

[2]穆彪,周明蓉,胡明亮.贵州部级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2):12-19.

[3]金微,周国富,岳江山.贵州省正安县乡村旅游发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2,09(3):134-135.

[4]张雯,熊源新,马建鹏.贵州省地萼苔科植物初步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5):12-17.

[5]梁阿喜,郎玉卓,熊源新.贵州省大帽藓科植物的分类[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7(6):491-497.

[6]张雯,熊源新,马建鹏.贵州省叶苔属植物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4):314-318.

[7]陈邦杰,编.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8]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十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高谦.中国苔藓志(第九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高谦,吴玉环.中国苔藓志(第十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熊源新,罗应春.贵州藓类植物区系研究[J].贵州农学院报,1997,16(4):1-48.

[12]ZhangZH,ChenJK.marchantiophytaandanthocerophytainGuizhouprovincep.RChina[J].JoumalofBryobgy.2006,28(3):170-176.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6

观察生物界中的各种生物我们会发现,与人类最相似的动物是现代猿类,也就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所以当我们思考“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时,最关键的是找到人和这些现代猿类的区别。

基因决定了人猿区别

过去人们认为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技能,现代猿类没有这个本事。但是后来人们观察到,猿类也有使用工具的行为,比如用树枝吊蚂蚁吃。人们还提出语言是人类和猿类的区别,但猿类的语言虽然原始,毕竟也是有语言的。所以生物学家在谈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时,往往会考虑几个方面的区别,比如人能够自如地直立行走,猿类往往四足行走;人的脑量大大超过猿类的脑量;人的语言更加复杂和发达,猿类的语言很原始。

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人和猿类的各种区别,实际上反映了两者基因上是有差异的,基因差异导致不同生物能力、表现的不同。所以科学家现在致力于寻找某些基因,这些基因是人类有而猿类没有的,它们能够决定人类直立行走、脑量和语言,这就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基因上的根本区别。

说起来很简单,但基因却是很复杂的。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有96%的基因都是相同的,据说人类和黑猩猩,也就是目前认为亲缘关系上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两者的基因有99%是相同的。而另外的那1%的不同基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作用到底有多大。此外,人的基因组和猿类的基因组中还有许多“垃圾基因”,是不是这些另类基因的不同导致的呢?所以长期以来科学家并不清楚,让人类和猿类产生根本区别的基因到底是什么。

600万年前出现的基因

最近,中国、英国、德国科学家联手,对人类和其他11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基因,可能是人类和猿类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动物绝大多数的基因都位于体内细胞的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实际上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基因就排列在双螺旋结构上。不过这次科学家找到的基因并不位于我们常说的Dna上,而是位于细胞内一种特殊的Rna(核糖核酸)上。一般来说,细胞中会含有一些Rna,它们虽然在制造人体所需蛋白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们的作用有限,所以并不重视对它们的研究。

这次发现的一个Rna上的基因可能在距今600万年前就出现在人体内了,这个时间也恰好是人类和猿类变成不同物种的时期。而且,这个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在细胞分化、人体内神经信号传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与猿类的那些重要的区别,比如脑量多少、毛发多少、直立行走、语言复杂性,都与这个基因的功能有关系。如果最终能够证实,这个基因的作用真的这么大,没有其他基因和它分“功劳”,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个基因就决定了我们是人而不是猿。

启动细胞“升级换代”

难道仅仅是人类祖先体内一个Rna基因发生了突变,就让我们人类出现了?

人类诞生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在很多时候,突变产生的新基因闯入细胞内会搞得情况一团糟,这样的基因会最终被淘汰掉。但有的时候,新基因不仅没有给细胞带来害处,还让细胞具有了新的“本领”。科学家猜测,这种Rna新基因的出现,实际上启动了人体细胞后续的一系列变化。细胞为了适应新加入进来的基因,必须调整细胞内的各种“关系”,因为新基因会制造新的蛋白质,从而影响到其他基因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角色。这就好比课程表里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于是导致其他课程也发生了变动;或者一家公司增加了一名新的管理者,使得公司原来管理层的许多人的职责发生了变化。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苔藓植物;种类;乌江水库,消落带

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8103

1引言

苔藓植物(Bryophytes)是绿色植物界中细小且构造上相对简单的一大类群,是种数仅次于种子植物的高等植物[1]。有其特殊的生理适应机制,能在高寒、高温、干旱和弱光等其它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并且由于苔藓植物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形成了树生、土生、腐生、沼泽湿生、水生,甚至叶面附生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在各种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苔原及荒漠等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作用角色[2,3]。近年来,对乌江干流中、下游多年来遭受严重的总磷(tp)污染[4],乌江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研究[5],乌江渡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6]等方面均有研究蟮溃但在苔藓植物种类组成调查方面的研究没有相关的报道。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索调查。本文从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生长生境方面对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苔藓植物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

2地理概况

本研究区域位于贵州遵义、息烽、金沙三县交界的乌江干流(乌江流域中部)上的乌江水库,两岸山高超过300m,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河谷狭窄,是典型的山区河道型水库[7]。水力滞留时间短,水流速度高,库水深度大,枯水期水深为6~17m,洪水期水深为24.8~50.3m,水域面积47.5km2,库区狭窄,河床宽一般40~100m,温度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具冬暖夏凉的特点。

3研究方法

3.1采样时间和样点设置

于2014年7月对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的苔藓植物进行初步调查,野外采集苔藓植物标本和基质。选取样地进行布点采样,每种生境均设置样地,每个样地设置调查样方,在每个调查样方内设10cm×10cm小样方取样。

3.2标本采集、处理和分析

参照韦美静和何林等人的方法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8,9]。用制作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oLYmpUSCX21)和解剖镜(oLYmpUSSZ61)下进行观察,查阅有关苔藓植物分类的文献《中国苔藓志》[10~14]、《云南植物志》[15~17]、《中国藓类植物属志》[18]等工具书将标本鉴定到种。

4结果与分析

4.1乌江水库龙塘坝苔藓植物种类及其组成

经初步整理、鉴定分析,在所采集的73份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苔藓植物标本中有8科24属33种(含变种,下同)(表1)。

4.2苔藓植物科的组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含3属以上的科有丛藓科(pott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共2科,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科数的25.00%,共含有苔藓植物19种,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57.58%,含2属和1属的均有3科,分别占总科数的37.50%。

在对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苔藓植物的分析中,把含有种数超过5种(包含5种)的科定为该区域的优势科,则该区域的优势科有3科,分别是丛藓科(pottiaceae)(11属13种)、灰藓科(Hypnaceae)(4属6种)、羽藓科(thuidiaceae)(2属5种)。这3个优势科共含有苔藓植物17属,占该区域苔藓植物属总数的70.83%;24种,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72.72%。这与贵州其他地区[19~22]苔藓植物优势科基本一致。这3个优势科所含属种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从属的角度来说,该区域的苔藓植物优势科中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性比较明显。

4.3苔藓植物属的组成

内种的多少统计,把种数超过4种(含4种)的属列为优势属,从表3可以看出,小羽藓属(Haplocladium)为该区域苔藓植物的优势属,有4种,占总种数的12.12%。该区域内有17个属仅含有1种植物,占了该区域苔藓植物属总数的70.83%,种数占该区域总种数的51.52%。可以看出,该区域苔藓植物组成有寡种属相对较多的特点,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区域苔藓植物的物种丰富性[23]。

4.4生活型类型

生活型是苔藓植物生长型和群集方式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长期综合反映。苔鲜植物的生活型,是苔鲜植物对于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表现,明显地反映出苔鲜植物与环境间的关系[24,25]。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可以分为交织型、矮丛集型、高丛集型、匍匐型4种,生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交织型为主:占总数量的61.64%(45份);矮丛集型次之:占总数量的24.66%(18份);高丛集型和平铺型较少,分别占总数量的8.22%(6份)和5.48%(4份)(图1)。

5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苔藓植物的野外调查,将采集到的73份标本进行室内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该区域有苔藓植物8科24属33种,全部为藓类植物,没有苔类植物(凭证标本保存于遵义师范学院植物标本馆)。优势科共有3个,其中以丛藓科(pottiaceae)

为种类最多的优势科;小羽藓属(Haplocladium)为优势属,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2.12%。

(2)水库消落带是水库因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生态环境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等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坡度陡、水流急、土壤难以沉积的河段,植被常常完全消失而成为裸地[26,27]。而苔类植物对生境要求较高,多生活在湿生或水生环境中,因此温度升高及降水减少,必将导致苔类植物生境减少。乌江水库龙塘坝消落带的生存环境恶劣,水位变化和淹没的时间并不是每次都相同,这不仅使周边的陆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且也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苔类植物的生长与繁衍,这是影响苔类植物在该区域苔藓植物种类初步调查中没有分布的原因之一。苔类植物在本次调查统计中没有分布,这也有可能与采集标本时所走的路线和选取的样地有关。

(3)消落带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浪涌的冲刷,降雨的冲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的苔藓植物的生长与繁衍,进而影响其生活型。所以该区域内苔藓植物生活型大多数为交织型,其次为矮丛型,这也是在形态生长上适应了消落带水位多变的特征,是符合该区域内苔藓植物生长规律的。

参考文献:

[1]孙俊峰,陈其兵,王怡,等.苔藓植物联合乡土草种应用于植被恢复工程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5(3):16~18.

[2]陈圆圆,郭水良,曹同.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8,27(6):993~998.

[3]吴玉环,程国栋,高谦.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J].中国沙漠,2003,23(3):215~220.

[4]常近时.乌江干流总磷污染的严峻形势与环保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12,30(4):74~79.

[5]魏浪,夏霆,严志程,等.乌江上游梯级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0,20(4):39~42,66.

[6]黄志敏,陈椽,龙胜兴.江渡水库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71~175.

[7]江川.乌江水库水质评价及原因分析[J].环保科技,2011,17(3):26~29.

[8]韦美静,何林,孙中文.贵州万佛山省级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的种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2):148~151.

[9]何林,吴安琴,张仁波,等.赤水四洞沟景区岩生苔藓植物种类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0):4893~4897.

[10]高谦.中国苔藓志: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1]黎兴江.中国苔藓志:第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2]吴鹏程,贾渝.中国苔藓志:第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胡人亮,王幼芳.中国苔藓志:第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吴鹏程,贾渝.中国苔藓志:第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高谦,曹同.云南植物志:第1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黎兴江.云南植物志:第1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黎兴江.云南植物志:第19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8]陈邦杰.中国藓类植物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9]张华海,周庆,张金国.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238~258.

[20]罗扬,刘浪,杨荣渊.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2:197~214.

[21]喻理飞,谢双喜,吴太伦.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184~201.

[22]熊源新.黔渝湘鄂交界地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32~37.

[23]何林,黄正莉,杨通冠,等.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种类的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7):37~41.

[24]李晓娜,张朝晖.云南省罗平县三条喀斯特河谷苔藓植物生态特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134~139.

[25]衣艳君,刘家尧,郎奎昌.唠山苔醉植物的生活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3):321~324.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8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本文由收集整理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 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我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我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 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

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9

天津市植物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控制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范植物保护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植物保护,是指对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预防、治理和控制。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植物保护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障农林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植物保护工作的领导,把植物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植物保护体系,将公益性的植物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本辖区的植物保护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林业植物保护工作,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由其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负责。

气象、广播电视、工商行政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农机、水利、农垦、公路、铁路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第二章 监测与预报

第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建设规划。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建设规划,建立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划定监测区域,设立标准观测场地,配备监测预报设备和监测预报技术力量。

第八条 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设施及其监测环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移动、损毁或者破坏。因实施城乡建设规划确需占用监测预报站(点)或者影响监测环境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求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承担迁建、改建或者补偿费用。

第九条 因监测和防治农业、林业有害生物,植物保护人员进入农业、林业生产场所开展工作时,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阻挠。

因开展前款活动给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条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

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负责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并按照规定及时准确上报有害生物监测信息。市和区县植物保护机构负责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并及时对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趋势作出预测。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向当地农业、林业植物保护机构报告。

第十一条 全市及跨区县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报和警报,分别由市农业、林业植物保护机构。

区县行政区域内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报和警报,分别由区县农业、林业植物保护机构。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报和警报。

第十二条 气象部门应当向同级植物保护机构无偿提供植物保护所需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无偿刊播由植物保护机构提供的农业、林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和防治信息。

第三章 预防与治理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应当根据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提出具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指导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实施有效防治。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传递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信息,组织有关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预防和治理有害生物。

第十四条 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对农业、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预防和治理。

在发生有害生物危害时,有关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及时除治,并对被有害生物污染的植物残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第十五条 市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农林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在一定区域或者时段内禁用、限用的植物保护技术和产品的目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使用农业(营林)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其他非化学防治技术,预防和治理农业、林业有害生物。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业、林业有益生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农业、林业有益生物的义务。

本市需要保护的农业、林业有益生物目录,分别由市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四章 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控制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控制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根据灾情、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害生物扩散和蔓延。

第十九条 发生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或者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时,农业、林业植物保护机构应当及时将灾情、疫情向本级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植物保护机构报告,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实灾情、疫情后,应当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条 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灾区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疫区的划定及撤销,由市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二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控制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备资金,储备物资。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 控制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的专用资金和物资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调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征用的抗灾物资应当及时返还,造成物资消耗或者损坏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 科研与推广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第二十四条 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应当事先经过试验、示范,证明其具有适用性和安全性;未经试验、示范的不得推广。

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推广、销售、使用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植物保护技术和产品。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引进本市未曾发生的农业、林业有害生物活体,因教学、科学研究等特殊情况确需引进的,应当经市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扩散。

第二十七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建立植物保护社会化服务组织。

成立植物保护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植物保护技术服务的,应当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十五日内,到所在地植物保护机构备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或者破坏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设施或者监测环境的,由植物保护机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损坏监测预报设施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社会农业、林业有害生物预报或者警报的,由植物保护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发生农业、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不除治的,由植物保护机构责令限期除治。逾期不除治,其后果已经或者将破坏自然资源的,可以依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除治,除治费用由责任人承担;造成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由植物保护机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组织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推广、销售、使用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植物保护技术和产品的,由植物保护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并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推广国家或者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植物保护技术、产品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销售国家或者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使用国家或者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植物保护技术、产品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引进本市未曾发生的农业、林业有害生物活体的,由植物保护机构予以封存、没收、责令销毁或者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经批准进行试验研究而未采取严密措施的,由植物保护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责令停止试验;造成有害生物扩散的,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市和区县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农业、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业、林业植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有害微生物)、虫(害虫、害螨)、草、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和植物。

(二)重大农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指对农业、林业植物及产品造成重大危害和严重损失的迁飞性、暴发性虫害和流行性植物病害及其他生物灾害。

(三)农业、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是指某种有害生物由本市以外经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本市,并对农林生产、生物多样性、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的过程。

第三十五条 植物保护工作中的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城市园林管理部门管理的林木等植物,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由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植物保护的基本内容植物保护也叫植物医学。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的区别篇10

自从疫情的出现,人心惶惶,尽管如此,还是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疫情,疫情的结束,时间是个未知数,所以要打好疫苗,做好日常防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1关于疫苗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有什么区别,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疫苗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有什么区别1.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区别一:厂家不同

兰州生物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其实属于北京生物的疫苗,其原液都有北京生产,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完成分装和包装。北京科兴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2.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区别二:获批上市时间不同

兰州生物是2020年12月31日附条件批准上市,北京科兴是2021年2月5日附条件批准上市。

3.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区别三:保护率不同

(1)兰州生物新冠疫苗3-17岁年龄组已经在河南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其中3-17岁人群免后中和抗体阳转率为100%,中和抗体Gmt和阳转率与成人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2)对于近期出现的德尔塔病毒,钟南山对国产疫苗对德尔塔的效果做出回应,表示从临床免疫结果来看,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接种科兴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血清对德尔塔变异株的阳转率略有下降,达到87.5%;而国药疫苗对阿尔法(alpha)株、贝塔(Beta)株和德尔塔株均具有保护能力,对阿尔法株的中和能力下降6.7%,保护能力基本没有改变;对贝塔株和德尔塔株的中和能力分别下降47%、32%。研究初步统计显示,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

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哪个保护率高北京科兴的效果高些。因为据统计,北京生物的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完后保护率为79%;北京科兴中维研发的灭活疫苗,2针接种有效性达91.25%。

根据最近已经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就是打完两针剂次的志愿者,在隔三个月六个月之后接种第三针,抗体可以迅速地在一周内跳到十倍,半个月就可以达到二十倍。接种2剂科兴新冠疫苗后的28天内,预防新冠肺炎感染有效率达94%,感染死亡预防率为100%,接种7天后住院病例预防率为96%。

总结:兰州生物和北京科兴区别不大,都属于灭活疫苗,只是不属于同一个厂家,且保护率稍有差异,但二者都是国家获批上市的,因此接种哪一个都可以,目前各地各社区疫苗库存不同,因此有什么就接种什么。

疫情期间大学生返校如何做好防护?1.时刻提高警惕,切勿放松防护意识。

大众要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一米线、喷嚏咳嗽有遮挡等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不聚集、不聚餐,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2.非必要不外出。

暑期人员流动频繁,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建议尽量减少不必要出行,尤其是还没有接种疫苗的中老年人、儿童,尽量减少出行。如确需出行,一定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尽量减少在人群聚集、密闭或通风不良场所的逗留时间。

3.落实人群聚集场所疫情防控措施。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商场、大型综超、影院剧场、图书馆、健身场所等人员聚集场所时,主动配合工作人员测温、验码等防控工作,并严格按照要求佩戴口罩。旅游景点要实行限流、预约、错峰、验码,不邀请、不组织中高风险区所在地人员来甘旅游。商场、集贸市场等要定时消毒、通风。

4.共筑免疫屏障。

目前各种新冠病毒疫苗对“德尔塔”等变异毒株仍有保护作用。近期数据显示,在确诊病例中,接种过疫苗的比未接种疫苗的发生重症的比例明显更低。8月我省启动了15至17岁少年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并于9月1日开始安排12至14岁少年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请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尽快完成全程接种,筑牢免疫屏障。

5.积极配合落实各项管控措施。

近14天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积极配合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外来人员及外地返甘人员要主动申报,配合社区做好登记管控。境外入境人员请落实好国家闭环管理政策,在返回途中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等工作。

6.合理选择返校方式及时间。

大学生开学季来临,学生返校前要提前了解出发地、目的地最新防控政策及所在学校的防控要求,积极配合各地及学校的疫情防控管理,合理选择返校方式及时间。返校途中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建议学生尽量独立返校。

7.药店要做好药品销售监测。

药店要做好退热、止咳等药品销售状况监测工作,一旦发现销量有异常增加时,立即报告属地市场监管部门。

8.个体诊所不得诊治发热患者。

个体诊所不得诊治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患者,严禁向此类症状患者开具退热、止咳等药品处方。如有以上症状,请立即前往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个人旅居史,就诊途中应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9.“红码”或“黄码”要向社区报告。

大众持续关注自己的甘肃省健康出行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一旦发现健康码、行程卡变为“红码”或“黄码”,须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告,并按要求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10.发现情况向社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