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十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十篇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5:24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1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拂多年,而“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历史成为文科学生的必选科目,在高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从而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其实。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快乐历史记忆法,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很容易地记住那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记忆深刻。虽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区分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下面我就为大家粗略的讲解一下在高中历史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解题技巧。

虽说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还是有了一点点的收获。比如说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与学生的相处融洽,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这几年里,最让我得意的却是历史练习中关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分析。在去年的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到学生在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容易把这两个原因弄混淆。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只要出现类似的题目,错误率肯定是极高。所以在今年我很注重在这一部分的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原因的分析,我先是认真地给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让他们从历史理论的层面理解为什么。等到这次上完复习课后,我就对这些容易错的“原因”进行汇总,并且告诉了他们一点小技巧。比如说“主观原因”,这四个字中的关键字是这个“主”字。“主”我们可以延伸为“主语”的意思,即这个原因是由于主语自身所造成的,所以在做到这类题目的时候一般要从主语的角度去分析。

如: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当正确分析了国情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道题中的“主语”是中国共产党,所以首先就可以排除a和D这两个,而“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主语自身所造成的,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条件,所以本道题不难得出是C答案。

再比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调集了百万大军

B.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C.“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

D.红军人数少,装备差

这道题的“主语”是红军,所以一下就可以把a和B排除,C和D中只有C是主语的行为产生的后果,D只是一个客观原因,所以这道题正确答案为C。

当然这只是对部分题目适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还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更多的可以用排除法。我之所以把“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放在一起分析,主要因为学生大部分会在这两类题目上因混淆而失分。所以在复习课上讲到根本原因的分析时,我给了他们几个关键的字眼:“社会制度”“生产力”“经济”“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如:拜上帝教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本质上反应了()

a.拜上帝教有首创精神B.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C.宗教迷信严重D.阶级矛盾尖锐

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分析的典型例题,学生都知道“本质”就是根本原因,在没有给出以上“字眼”的时候,很多人错选B答案即人民渴望平等平均,在给学生做出理性的解释之前,我先把这些“字眼”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看应该选什么,他们一眼就看出选D,因为里面有“阶级矛盾”这几个字。然后我再给他们从历史理论的角度给他们分析为什么选D答案。

再比如: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新文化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D.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觉醒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2

一、传授科学预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前置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洋务运动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洋务运动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发挥框架记忆法促进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规律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框架处理,在脑海中形成网格化构架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历史知识点建构的牢固性和系统性,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困生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04-02

在应试教育与大班教学制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十分青睐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不太关注,甚至在教师的精力不够的情况下,会出现放弃学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情况。而在现代教学的大环境下,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必然要求,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千方百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科学习与进步。对于学困生不仅不能放弃,反而要引起极大的重视与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助学生脱困。

1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之原因分析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的提出,也使教师的一些传统的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学生理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方面更加科学。欲为学困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多帮助,教师首先要能够清楚的把握学生之所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掉队的原因,这样才能提出改善之策。本人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困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条:

1.1在有意识记方面下的工夫不够

所谓有意识记,就是学生注意力集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记忆的一种记忆方法。结合高中历史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进行有意识记是十分必要而关键的。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掌握知识点,摒弃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然而,在一定情况下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也具有其实际意义。高中历史有很多时间、人物等,这些知识点学生如果能够找到理解的方法巧妙记忆当然更好,然而很多知识点则需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不断强化记忆的方式加以掌握,如果学生不能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不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学生就很难把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没有牢固的基础,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的知识点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陷入困境。

1.2不注重理解

上面我们分析了一些学生由于在记忆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反复强化而导致学习困难,下面我们来分析由于不能理解知识点而引起的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进行死记硬背十分必要,但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应该建立理解的基础上。翻开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很多知识c的掌握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例如:由于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的深入认识,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及性质等,尤其是历史事件的意义,一个事件的意义可能就会有五、六条,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会产生很大的记忆难度,并且随着学生学习的历史事件的增加,需要掌握的意义的增多,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混淆的情况。而目前导致历史学困生出现严重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却没能有效理解,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头大”,致使学生出现灰心丧气的情况。

1.3不注重方法与技巧的思考与应用

在这个竞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时代,不管在哪一行业想要脱颖而出,都需要注重方法与技巧的使用,蛮干不仅耗费时间与精力,也难以达到良好结果,学习这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是如此,部分学生由于没有遵循这一特点,导致前路困难。历史作为文科科目,很多人认为只要记记背背就可以,实则不然,历史学习也需要方法与技巧的掌握。而目前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情况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就方法与技巧的引导及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一节课全盘进行知识点讲解,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不能积极的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对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总结,导致学生整个的历史学习十分无章法,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并且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难以跟上历史学科学习的要求,最终成为学困生。

1.4应用能力低下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定义有一定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所谓历史学困生,就是不能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的学生,而现代教学中的学困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难以应用知识点。在这个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占据突出地位的新时代,学生在大型考试中想要取得令人满意的优异成绩,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学生虽然脑海中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点,但是面对一道题目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结果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他们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困生,原因就在于不擅长应用知识点。

2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摆脱困难的良策

面对学困生问题,教师一方面不能回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样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历史学习中出现困难的学生才能甩掉“学困生”的帽子。上文中对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几个原因已做了具体分析,下面本人有的放矢,针对原因提出转化策略:

2.1学生要有意识的强化记忆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个字“懒”,一些学生原本历史成绩还比较优异,但是由于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增多,学生出现了懒惰现象,尤其不愿意对一些需要不断强化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掌握,致使学生的基础不牢固,那就更不要说对知识点的应用了。当然,不管是在知识点方面还是有效学习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十分关键的,高中历史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的强化记忆也要加以指导,尤其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循循善诱。教师在引导学生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往往会出现遗忘现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要能够及时复习,有计划的复习,逐渐使短时记忆成为长时记忆乃至终身记忆。

2.1鼓励学生理解

虽然理解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弥足重要,但是要想学困生能够通过理解知识点的方式有效掌握知识点并走出困境,对教师而言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教学工作。学困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较差是一个瓶颈,由于学生的历史成绩较差,导致学生不愿意对知识点进行过多的思考,更不愿因去剖析其深刻的内容,在学生这个内因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这个外因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阐述知识点的表面含义,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含义的更深层次的渗透,逐步使学生养成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也能够逐步摆脱困局。

2.3讲究方法与技巧

历史学困生本身就已经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落伍者,因此想要赶上其他学生的步骤并克服现有的困难,势必要更加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而学困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无疑是低能儿,因此,教师尤其要对学困生进行耐心指导,授之以渔十分关键。本人认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与技巧应该与知识点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方法与技巧对知识点学习的促进意义。例如,梳理知识框架就是一十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将与该事件相关的一系列时间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此时教师还应该叮嘱学生也要有效的采用该种方法,这之类的学习方法十分多样,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模仿学习,也可进行自我总结。

2.4培养学困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历史教师应该有深刻的体会,针对学困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不佳的情况,一个很直接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灵活应用的机会,即使学生内心排斥对知识点的应用,教师也要积极推进。例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与作答,在外力的作用下,学生也能够逐渐领悟到该如何应用知识点,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对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之原因的分析,是为了找出应对之策做铺垫。只有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学困生的高度配合,学生才能早日走出历史学习的泥潭。

参考文献:

[1]李文畴,刘林华.农村{中学困生个性心理及辅导策略研究[J].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势;问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59-01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纵观中学各科课堂,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重大作用。直观来讲,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是很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意境,图文并茂的方式也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滥用多媒体、对多媒体形成依赖等问题,笔者认为巧妙结合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总结反思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技巧,希望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中学历史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多媒体,忽视学生主动性学习

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比较熟练,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掌控上也较为得心应手。多媒体不仅可以减轻备课压力,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有的教师很容易走极端,他们不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是作为一种主要的展示工具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断放映各种图片、历史典故视频,这样一来尽管一节课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教师的教学目标却很难实现,学生们沉浸在视频中也很难对该历史事实有准确的理解和看法。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师生的交流时间,也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势必会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2、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偏离

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没有对其进行恰当的定位,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非真正的教学内容,更不是讲课时要考虑的重点。很多教师在讲课前只是注重课件的图片是否形象生动,声音效果好与否,无视了板书和语言的力量。教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把课前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给学生看,而缺少了板书和个人风趣幽默的讲解,就本末倒置了,因为长此以来,学生势必会对多媒体教学产生麻木的感觉,进而对这种教学手段失去之前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理念的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进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其背后也蕴含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工具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由教师们一直讲解到多媒体影像资料的狂轰滥炸从本质来讲就是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显然新瓶装旧酒也是不能改善教学效果的。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1、有机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时一定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中学历史课程需要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性、一次性、不可复制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和理解各种历史现象,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个难题,它凭借生动的画面、新颖的内容等还原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在讲授历史人物时,笔者建议教师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人物图片或影响资料,让学生在感到亲切的同时,能够认识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出行方式、生活状况等;此外,在讲授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示意图,把问题具体化,难点浅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新课改提出的一大观点。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答问、考试卷、个别谈话的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如《抗日战争》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介绍抗战爆发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形势,让学生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之后的“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可以利用历史录像片段为学生展示当时的历史场景,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全国人民所面临的危机。在这样的感受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历史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网络技术,上网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

3、不断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制作的课件非常,在教学中也能运用自如,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对课件的制作感到吃力,在课堂上也会由于一些意外状况失去对教学进度的掌控,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实践,造成了低效率的教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能制作好恰当的课件基础上可以非常娴熟掌控运用。

4、认真贯彻课改教学理念,带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主体意识。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使用多媒体手段,营造一种融洽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授业主体变为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落到实处。

综上,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注意避免多媒体技术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巧妙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5

历史当中,除了选择题很难之外,大题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最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这样我们答题会快很多,也会简便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我们要从材料中,获得重要的信息,材料当中,会有很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参考的,甚至有些题,可能我们会在原材料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理解材料中,讲的是什么内容,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把材料当中最关键性的词语找到,有了关键词性的词语,我们就能够想到书本当中的信息了,知道信息,我们就能够把这道历史大题答上了。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的时候,有些类似的题型,答题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些题型是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的,平时学习做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文字表达方式记下来,这样遇到同种类型的题,我们就知道怎么答了,知道怎么答题才是最快的,所以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不同类型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你拿到这个材料题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大题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观点或者是认识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解题思路一般都是你要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肯定或者是否定,然后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辩证。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6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7

作者从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和技巧,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四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素质;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7-0143-01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作者从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教学技能和技巧,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做了论述。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我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一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进行交流的场所,同时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不认同的教师,大多数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对于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前因后果、年代的连续、本质等分析不够透彻,一旦被学生提出的问题所“问倒”,就以其它的方式进行掩饰,导致学生对其没有信心。只有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程度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学识渊博,满腹经论,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叙事说理要条理清楚,全面周密具有逻辑性;描人状物要有声有色,情景逼真具有形象性;谈话范读要情真意切,平易流畅,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富有启发性。切忌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淡话;挖苦讥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粗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很浓的套话。只要我们努力实践锤炼,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如在初一年级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

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级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级开展乐学教育法。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我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

四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1.应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而产生自豪感、荣誉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会主动、自主地,凭借隐藏在内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

2.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要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之间,要提倡热爱集体、团结同志、真诚协作、互相帮助。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技巧方法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学效率在低位徘徊。由当前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可知,教师教学技巧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于教学方法技巧的创新与优化。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运用于历史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以信息手段构建历史生动课堂

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辅助与支撑,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生动性不强,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辅助教学信息,影响学生的感知效果。笔者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丰富历史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生动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渗透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中,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演示课件,以苏北某市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状况作为背景,通过图表、照片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以数据的差异、图片的感官对比直观地揭示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效应,从而强化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成果的理解效果。整个历史教学课堂因为有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显得格外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情感氛围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性、情感性的融合与统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发挥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情感描绘、学生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容时,笔者选取了《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进行课堂演示,并向学生进行介绍:侵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一把大火焚烧圆明园三天三夜,形成了长达五十多公立的黑云团,无数珍宝或被掠走,或被烧毁。影片演示加上笔者血泪控诉般的描述,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表达了愤慨之情。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保”的道理,增强了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融合。

三、以框架构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前后联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既要注重块状知识点的教学,又要发掘横向、纵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的知识结构框架,重点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记忆与理解,增强历史学习效果。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变法背景”、“代表人物”、“典型措施”、“必然结果”、“原因分析”五个切入点构建知识框架,以此为支点建构起骨肉丰满的知识体系,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记忆与理解的效果。在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与记忆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线状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以典型人物为依托建立起块状的知识集群,实现学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记忆与理解效果。

四、以思维启迪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与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侧重将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历史课堂,不再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学传授,而是侧重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并在集体的努力下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是如何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为了全面发动内战,其实施了什么阴谋?是如何应对的?解放战争不同阶段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何在?”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为线索,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教材,增强运用图表对比等方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思维分析能力,这样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以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历史学系既要抓好课堂环节,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研究与思考活动,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加深理解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调查研究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的十年》后,笔者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自己的亲戚、长辈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描绘眼中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涉及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很近,似乎就发生在身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危害性的认识,并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性,坚决抵制类似的思潮。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从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资源空间等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谈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刘映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五步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07).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9

关键词:建瓯方言历史教学作用

方言作为孕育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传承已久,深入人心,有其独特价值。人们从小耳濡目染方言,因而方言能表达人们最朴素而丰富的思想和文明。

在课堂教学中,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是必然要求。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语言也可以多元化。因此,作为地方性语言――方言,也可以成为教学语言的一种形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偶尔穿插运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山区(山区的孩子会方言的多一些)。下面就个人的建瓯方言教学心得,微谈建瓯方言与历史教学。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它是闽北方言的重要代表,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确认,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阳等县市,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占当今闽北10个县(市、区)300万人口的三分之二。

方言,活跃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学内容有些枯燥乏味或不好理解,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不高、效率低下。如:讲解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一的宗法制的影响时会提到它对中国人的观念、意识、心理有深远影响(如果不举些接近孩子们的实例,则学生不易理解)。以建瓯方言为例,建瓯七月鬼节(烧纸、祭祀祖先、尊宗敬祖),还有许多村都有宗室祠堂(如建瓯徐墩有佘氏祠堂),还有人老了落叶归根的观念等的根源都是宗法制,这样很容易就把久远的宗法制与大家熟悉的观念、意识结合起来,并且用大家从小耳濡目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如:讲解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的草市时,可用建瓯方言说其与家乡每月几次的赶集(墟)是一样的。而许多孩子都亲身经历过,这样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一历史概念……恰当地使用方言有助于把历史中的“内容”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乡土知识”、观念、意识和“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历史的概念和影响等。这些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时效。

方言,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掌握的一大助力。那么怎么样用方言作为历史学习的助力呢?建瓯方言有这么一句:瘌痢罔瘌痢,下数要到蒂(条件虽然差,规矩还是要遵守的)。用建瓯方言讲,学习历史有它的“下数”(规矩、套路),那么学习历史有什么“下数”呢?学习每节历史的“下数”常常是掌握它的线索,而历史的线索常常是:背景―内容(简单经过)―评价(意义和局限性)。那么了解背景和评价的“下数”又是什么呢?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这样既可掌握历史的某些学习技巧又可知道历史的某些解题技巧,因为历史材料题材里常常要联系的是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评价。当然在讲评历史材料题时也常用到“瘌痢罔瘌痢,下数要到蒂”,从而给学生分析解历史材料题的“下数”:做材料题要先看材料前面的那段话,再看材料出自哪,从而判断相关知识点,再看题目,思考是要答什么(背景、内容、评价),判断答案是从材料上找还是从知识点中找,最后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正是基于此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方言为孩子们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助力。

方言,助乡土历史学习一臂之力。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符号特征,是地域文化特色所在。因此,在传播乡土历史时若用方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介绍建瓯地方特色民俗,用建瓯方言讲给学生听,用家乡的语言说家乡的事,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便于记忆和联想,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方言,在方言中读懂历史。

方言,为情感教学锦上添花。长久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所以历史老师除了要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外,还要适当巧用方言中的谚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语……如:讲某一历史人物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就可用建瓯方言惯用语――“七穹窿八窍”(外交家八面玲珑,取得了许多外交成就,在“”期间保护了许多人才且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起重大作用);讲某一历史人物为某件事“呕心沥血”就可用建瓯方言惯用语――“去心血”(孙中山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又如:讲课中涉及讨好、巴结时就可用建瓯方言俏皮语――穿花鞋(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给外国使馆送米、面……讨好侵略者);还有上面提到的“瘌痢罔瘌痢,下数要到蒂”是属于建瓯方言谚语的运用。把乡音带到课堂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样既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展示老师的多才多艺……都会成为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理由,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时效,为情感教学锦上添花。

方言,为兴趣教学贡献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那么该怎样利用方言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如:在历史课堂中巧用方言中的谚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语……恰当地使用方言把历史中的“内容”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又如当教学中的某些历史知识涉及建瓯的某一事物时(如:戚继光抗倭为解决日夜行军口粮问题,出现了建瓯小吃光饼;人们痛恨秦桧夫妇祸国殃民,恨不得他们下油锅,出现了小吃炸油条;马可波罗到过建瓯,称赞建瓯的女人美、桥美……),可以穿插使用某些建瓯方言(如:光饼、油条、建瓯的女人美、桥美……),把它们联系起来讲,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为兴趣教学贡献力量。

“每个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根基,方言承载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人人都应当自觉保护和使用好这种资源”。作为执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穿插方言进行教学不但在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而且有助于班主任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善于把握、勤于发掘、认真汲取方言学中的精华,在各科教学中合理运用,让方言在课堂上展示出其独特魅力,同时有利于方言传承。

参考文献:

[1]潘渭水,黄芝生.主编.建瓯县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篇10

摘要:音乐剧是集戏剧、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其自身发展的系统内,音乐剧是其声乐表演艺术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音乐剧自身良性发展,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接受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视角出发,对其本质进行解析,并从美学维度探讨其美学原则。

关键词:表演艺术论文题目

一、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与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剧演唱属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类型,虽然它在演唱声音特征上隐含着歌剧声乐与通俗歌曲的某些声音造型特征,但和其它姊妹表演艺术一样,它的演唱表演本质同样是二度创作。只是它的声乐演唱更讲究,更具有综合性,即在表演时需要演唱者具有多样型的才能,如具有表演、演唱、舞蹈等复合型的才能。所谓二度创作是指在一度创作(音乐剧声乐作品创作系统基础上)现实成果上的再创造,但这种二度创造是能动的、灵活的。从音乐剧声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度创作是指歌词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契合,这种契合因音乐剧声乐旋律所要求的个性化、独特化而难度更大。其中也包含着创作者歌词的主观意念、旋律的主观意念以及一度创作的结果。因此,对音乐剧的演唱者来言,其个人精神与高超技巧的具备以及主观理解和感受结果,是二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音乐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来讲,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在再现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精神和意图基础上,会将原作的精髓表现得更加鲜明,甚至在音乐剧声乐表演中,因为表演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会超出创作者本来的意图,把声乐作品中甚至是整部音乐剧的创作主题的审美倾向和美的形式体现得更加充分,使整个作品内在的艺术生命力得到全面的展示。演唱在整个音乐剧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来自表演的本质,即创造性的再现原作,从而促使音乐剧中声乐创作的发展。二是作为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为欣赏者提供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使审美受众接受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并且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2。在音乐剧表演中,演唱者作为一度创作的再现环节,在完成再现与再造的同时,也使创作者的词与曲在音乐剧演唱的实践中被众多欣赏者所检验与接受,同时,因为欣赏者审美和接受程度的反馈及演唱者在二度创造时的反馈,也使词曲创作者不断修正和促进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加适合欣赏者审美趋向的作品,即音乐剧声乐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必须经过声乐表演这个环节,才能被欣赏者所把握、所接受并及时反馈给创作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地循环系统。从音乐剧欣赏角度而言,音乐剧声乐表演的过程是欣赏者感受的开端,也是把握声乐作品、接受音乐剧的唯一方式,因而演唱者必须重视与欣赏者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倾听欣赏者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表演能力。而作品内容的体现运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人声在歌唱之中也说出‘话’来,‘话’就是表达一定内容的思想,所以这种音乐,作为唱出来得‘话’来看,就只能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使这个内容得到音乐的表现,而这内容,就凭它较明确的定性被音乐在它可能的范围里带进观念领域里而不再是一种模糊的情感”3。由此而见,音乐剧演唱者二度创作所展现的新的作品内涵,对欣赏者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起到提高欣赏者审美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国内音乐剧接受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不仅仅是音乐剧演唱者个人的责任,这也需要恰当的适合中国戏剧土壤的戏剧音乐成分,除此以外也包括音乐剧的传播途径比如音乐剧行业主体音乐剧剧场等。

二、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

音乐剧演唱归属声乐表演系统,它的二度创作的本质决定了其美学原则最终要以真实性来体现其创造性、用历史的连接性来展现其时代的人文的心理内涵并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将作品充分的表现给欣赏者。

1.真实性与创造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音乐剧声乐表演具有二度创作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协调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两个层面,。所谓真实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系统中演唱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体现着表演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及感悟能力。在音乐剧的演唱中,表演者不仅要了解掌握声乐表演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把握舞蹈表演规律和戏剧表演规律,把握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中的声乐作品。对于音乐剧中的声乐艺术表演,其真实性就是表演者综合能力的完美体现。在音乐剧声乐表演活动中,能否“入戏”,“入戏”的程度,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真实度再现的前提与基础4。因具有特定的人物情感活动中。如在音乐剧《猫》中,对剧中“剧院之猫”、“铁路之猫”等各种猫的性格特征、动作的把握,对剧情的了解,对剧中音乐的理为音乐剧演唱这种对作品真实度要求较高的声乐形态,如果表演者能够将各种角色的表演投入到解与把握等,才能完成和达到作品真实性要求。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表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对作品理解的升华、深化及再创造,当然,最终展示在表演者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上。如被誉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的著名演员伊莲佩姬,其演唱风格极具个性,演唱声音浑厚富有韧性,表演感情真挚、大方,其出色的具有个性的表演风格被英国国家歌剧院以及戏剧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教授就声乐表演的个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个性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这包括人的智慧、观点与表现。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巧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却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5。由此可见,音乐剧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是统一的。首先要忠实原作的作品,又要体现出表演者具有个性的理解和二度创造。

2.历史性与时代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音乐剧声乐作品特点的历史时期和风格特征。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特征一是具有特定时代的特殊内容和形式;二是具有特定时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风格;三是具有历史延续过程中的承续性和变异性8。综观音乐剧四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声乐作品风格均体现着该时期的音乐形式内容、创作欣赏审美理念,并为其后期的声乐元素承续性做铺垫并给予启示。比如萌芽时期,十九世纪大众娱乐之势盛行,创作有旋律性和娱乐性的小歌剧、喜歌剧艺术;在戏剧和音乐设计上,存有与剧情不大相关而纯粹为了让歌手炫技的歌曲段落,作品缺乏深度与严谨度,演唱方式上单调,通俗性不够,欣赏者接受程度较难。随着音乐剧艺术的发展,到了成熟期,音乐剧作品的创作从时事主题转移到了一些通俗的话题上,声乐作品更加追求旋律的优美性,基本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形成了流行曲风和通俗剧情称道的欧式新音乐剧。众所周知,任何一部音乐剧的声乐作品都是一定风格流派、历史时期的产物。以科恩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为代表的音乐剧古典流派,此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剧《演艺船》、《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中经典声乐作品《老人河》、《美丽的清晨》、《多来咪》、《雪绒花》;由韦伯和莱斯为代表人物的音乐剧现代流派,该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剧《猫》、《艾薇塔》中经典曲目《回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等。它们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并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征。因此,真正的音乐剧声乐表演者都应该从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开始,以便更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首先,了解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改变音乐喜剧制作简单,主题肤浅、思想不深刻的状况,揭示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地位不平等的历史现状,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其次,了解到剧本的主要内容、时间、人物性格等元素。当然,对音乐剧演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把握历史时期和作品风格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的理解和演绎。由此可见,音乐剧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所维系的一种辨证、统一关系的纽带”。6对音乐剧声乐作品的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音乐剧历史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音乐剧中声乐作品获得明确的美学原则和社会意义的可靠性保证。然而,音乐剧声乐表演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演员自身所承担的多样性的表演任务,更在与表演者不可能脱离自己时代的审美眼光去理解作品。这也体现出了时代所具有的特定性和不可替代性。即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剧声乐作品自身所存在的丰富性和情感性。那么,在现实中音乐剧演唱者如何在时代的立场上,尽可能完美演绎曾经是历史的作品。赵梅伯先生认为:“表演不可机械,而是需要灵魂与精神的。一个音乐家的责任是要能把过去名作的思想、意义表现在听众眼前。这位表演者不但要有天赋、技术与修养,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构成一种幻想与环境,使作品复活,有力地在听众中传播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