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十篇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十篇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7:34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1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全程监管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2

关键词:转基因;wto;SpS;tBt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2-0038―05收稿曰期:2005-11-01

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简称Gmos),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等),使动植物获得超过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所得的机能,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产品或物种。自20世纪80年代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问世以来,其商业化发展极为迅猛,主要在于它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危机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增长空间和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为这种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投下了阴影。如何在促进转基因技术发展和保护人类免受这种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发Gmos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从法律层面来看,转基因产品引发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食品安全性问题和环境安全性问题。本文结合wto框架下与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的规则和争端实践,以及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对这两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与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的wto规则

wto规则自产生以来主要调整和规制传统产品(非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而在转基因技术未改变产品的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的情况下,该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属于无差别的产品。在各成员方之间进行此转基因产品贸易时,应依wto协议第一条、第三条适用最惠国待遇或国民待遇,而不能以转基因产品为由给予歧视待遇。因此,在处理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问题上,不能笼统地把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等同,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对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wto协议群中,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规则,而与之有关的规定主要见于《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tBt协议》)。

(一)《SpS协议》对转基因产品的约束及其适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按照《SpS协议》宗旨,缔约各方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限制贸易措施,但这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科学证据原则。

根据《SpS协议》第2条规定,各成员方要确保任何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根据科学原理而进行的,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得保持(第5条第7款规定的情况除外)。根据该协议第3条规定,即便是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这些措施也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这些规定说明,科学证据是一切卫生检疫措施的首要标准,是检疫规则的基石。[1]尽管迄今为止,对“科学证据”的含义尚无明确的界定,到具体论证时科学家们的意见也会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大量科学测试与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该检疫措施并非保护人类或动植物生命与健康”所必需,该措施将很难实施。

当然,科学证据原则也有例外。《SpS协议》第5条第7款规定,凡科学证据不充分时,成员方仍可根据可获得的有关信息,采取临时卫生检疫措施。所谓“有关信息”,包括来自有关国际组织或其他成员方的卫生检疫信息。与此同时,该成员方还要尽力获取若干补充资料以便在合理期限内对风险评估作出客观评价。《SpS协议》通过这个例外规定,引入了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原则――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的、充分的、确定的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随着转基因产品日益商业化的趋势,该原则在转基因产品贸易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发展,凸现了各国对生物安全及健康的关注,折射出当今社会必需的人文关怀理念。从《SpS协议》的规定来看,在wto体制下,预防原则的适用受到“科学证据”条件的限制。但与此同时,《SpS协议》也促进了该原则的发展,即它要求采取预防措施的依据必须是国际惯例及相关的国际标准,而不能根据各国自己对风险的单方面界定。这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有积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预防原则在wto框架下的适用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国际标准的确定有难度。众所周知,转基因技术本身还处于发展和提高阶段,尚未成熟。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准入问题与风险防范尚在各国激烈的争论之中,更不可能在国际标准上达成一致,另外,预防原则的临界线也存在不确定性。其次,各国对风险水平的评估有差异。各国国情不同,经济背景、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状况、基因技术发展水平、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度、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偏好等因素均会对转基因产品在一国风险构成造成重大影响。[2]由于以上两点,该原则引发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其他贸易问题十分严重。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该原则的运用也受到挑战。[3]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预防原则的支持者欧盟与反对预防原则的美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方面冲突不断,2003年8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迈阿密集团成员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向wto发出请求,要求DSB就“欧盟影响生物工程产品的审批和营销的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设立专家组进行审理。2003年8月29日,DSB就此案设立了单一的专家组,中国保留了作为第三方参加专家组程序的权利。目前,DSB尚未对此案作出裁决。

美欧双方之所以在转基因产品贸易方面磨擦不断升级,并最终诉诸wto来解决,从法律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跨大西洋的区域实体贸易体制与北美贸易体制的不一致性。欧盟以预防原则为指导原则进行转基因产品立法,通过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准人程序和以强制性标签为核心的监控和标识制度对进口转基因产品进行规范。在确保安全、降低风险和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力图实现转基因技术的利用与贸易自由化的平衡。[4]而以美国为首的迈阿密集团,为了确保本国企业在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运作时的巨额利润,极力反对预防原则的采纳,反对wto就转基因产品贸易另立规则,认为应确保现有wto规则的执行,消除转基因产品的非关税

壁垒,并寄希望wto来断定欧盟的转基因产品立法是否与现行的wto规则相符。另有加拿大学者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迈阿密集团希望借助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向所有其他试图运用《生物安全议定书》来禁止Gmos贸易的国家发出一个信号:由wto来断定该议定书是否与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相一致。[5]

2.风险评估和适度保护原则。

《SpS协议》允许在风险评估的墓础上,根据自己的可承受危险程度,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还须考虑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第5条第1款)。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方应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加工与生产方法,相关生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第5条第2款)。为了将保护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成员方应在考虑有关风险评估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保护的适度水平(第5条第4款)。

《SpS协议》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是基于考虑到安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并已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但考虑到各国消费者接受风险的集体意愿的国际差别,也允许成员方施行它们自己的风险标准。关于证明风险存在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出现那些科学上成熟但费用过高的规定,而这种规定无非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商而已。虽然允许各国确立其自己的风险标准,但进口产品的标准必须与国内同样(或类似)产:品的相关规定具有可比性,其目的是防止对特殊的进口产品制定过高的在于保护本国生产商的风险标准。

3.国际协调原则。

从本质上看,《SpS协议》的目标是通过要求各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从而达到协调各成员之间所采取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目的。《SpS协议》要求各国采取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应该依据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第3条第1款),并应尽可能参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以促进在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的国际协调。这些组织包括保护食品安全性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保护动物健康的国际兽疫组织(oie)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秘书处(ippC)(第12条第3款)。《SpS协议》认为如果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那么就可将其视为该标准符合Gatt1994的有关规定。当然,这并不妨碍一国在认为现有国际标准不够严格时,自己另订立更严格的标准(第12条第4款)。

《SpS协议》的构架者认识到各成员方在采取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对于何者构成最佳可获得的科学信息不易达成一致。wto争端解决机构也不是处理科学问题的最桂机构。在食品安全、卫生等规则的制定中,wto成员方承诺要进行国际合作,而wto并不直接卷入其中,它委托前述三个国际标准组织从事此事。

在国际食物产品贸易方面,《SpS协议》和《tBt协议》(该协议在后面作介绍)这种独特的法律框架,是wto的创举。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有人认为是否对Gmos加贴标签,是私人公司的市场行为,除了确保标签本身是否准确的管理措施外,不再需要其他新的贸易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私人公司之间和各国规范体制之间的某些一致做法和相互协调,关于对Gmos加贴标签的国际标准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可能产生的。”

(二)《tBt协议》对转基因产品的约束及其适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国际标准的采用。

《tBt协议》敦促各国朝使用国际标准方向努力。《tBt协议》第2条第4款责成成员使用现存的国际标准,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第2条第4款)。合法目标包括“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2.合理的tBt措施成本。

tBt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标准(涉及到包装、标志或标签方面的要求)以及为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而制订的测试和认证程序。《tBt协议》规定,标签的成本一般应与制定该标准的目的相符,即产品标签的成本不应过分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从标签上获得的利益,各国对标签、包装都有细致人微的规范,这些规范有的的确是必需的,但也有些国家认为这些tBt措施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有些特殊的要求很难做到。此外,食品转基因成分检验等待结果的过程漫长,一般出口商很难承受。这样由于各国检验标准、方式不统――以及工作效率低、甚至是人为的破坏、阻挠都可能会造成贸易技术壁垒。在前述美欧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中,美国反对强制性地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而欧盟实行强制性标签监控制度。欧盟认为在转基因食品包装上加贴标签是“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tBt协议》第2条第2款),也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要求。而美国认为欧盟的标签政策是“不透明的,无法预测的和非科学的”,实际上是要求对来自美国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安全测试,是阻碍自由贸易的非科学的贸易壁垒。

3.周类产品的判断标准。

在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中,“同类产品”问题已经引起了tBt委员会的注意。tBt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源自任何成员领土进口的产品不低于其他给予本国同类产品或来自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待遇(第2条第1款)。实践中,欧盟与美国之间在转基因产品管理制度上的分歧根源于“同类产品”判断原则不同。美国坚持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判定“同类产品”,即转基因产品与现存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实质性区别,就认为是“同类产品”。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支持具体管理措施应针对生物技术产品,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而欧盟利用的是等同概念,转基因产品不被看作等同于传统同类食品,因此就不是“同类产品”。重组Dna技术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由此只要与重组Dna相关的活动,都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接受管理和进行严格的个案评估。有关“同类产品”定义及利用何种原则来判定“同类产品”,目前是tBt委员会还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4.产品标识管理体制。

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体制被要求符合tBt精神,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之上。但是,根据目前在wto框架下多边协商的进展情况来看,关于tBt的后续管理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观察。如果wto能够解决该问题,将可能对其解决以后可能产生的、是以产品生产过程为基础还是以产品特征为基础进行产品标识问题的纠纷具有重要意义。[8]

二、关于对wto多哈回合就转基因产品贸易所涉及议题的建议

关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障碍事宜,wto/GatF的有关协议能否再予协商,使之专门适用于转基因商品?我们认为不应如此。《SpS协议》和《tBt协议》是专门用于处理那些企图滥用有关规定为生产商提供保护的贸易事宜。而否认wto

中消费者优先原则的重要性未免是短视的。

当然,要在wto的体制内,协商包括消费者优先等事宜,可能是困难的,能否最后达成妥协,并不容乐观。不过拓宽wto规则,使其接受寻求保护的多种动机,只会加强该组织的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wto多哈回合在讨论转基因产品贸易问题时,不妨考虑以下几个议题:(1)明确允许一国以消费者优先原则作为采取贸易措施的理由;(2)有关消费者的独立贸易协议应是商议的目标,单独协议将使为消费者的贸易限制协议与为生产商的贸易限制协议正式脱离。这种脱离还有利于开发替代方法和在更广泛的wto/Gatt原则下寻找更适当的实施措施;(3)建立起一个专业的基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关于消费者和贸易事宜的委员会,以评价现存的、消费者热切关心的问题。[9]

三、关于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思考

在转基因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1993年12月,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法规。2001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经营、进出口、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该条例是迄今为止我国针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规定得最为详尽完备的一部法规,它为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在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方面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法律保障。并且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好的、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和配套制度。[10]但该条例仅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其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对转基因的间接加工品进行有效管理。

基于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和所承担的相关国际条约义务,中国在构建和完善本国转基因产品立法时,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对转基因产品的规范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如果规范过严(over-regulated),一方面会阻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增加法律实施的成本,并进而可能导致一种不公平竞争情形。比如,实力雄厚的转基因技术公司有能力承担通过立法所要求的严格安全测试所需的各种费用,而一些小公司则会因苛刻的规范程序而退出市场。如果规范过宽(under-regulated),将会使人类健康和环境遭受Gmos的潜在不利影响并进而削弱了转基因技术原本可以造福人类的那些战略目标。因此,在确保Gmos的安全性和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是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10]

其次,在构筑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体系时,也有必要协调好它所承担的国际贸易义务与其他法定义务之间的关系。当中国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采取包括贸易措施在内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来保护本国民众健康和环境时,也应避免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作为《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当事方和wto的成员方,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种相互协调的方式来履行它所承担的国际环境和贸易义务。”[12]再者,在完善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体系时,应结合现有立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调整。具体来讲,今后我国转基因产品相关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以安全预防原则和事先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我国转基因产品管理方面立法的指导原则。一方面,要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要为中国的转基因产品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我国优势产品的出口。

第二,建立健全我国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转墓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需采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来规范转基因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贸易实践和政策,保持其规范的灵活性。

第三,加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立法,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规则与标准。立法部门应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的有关指标和数据科学界定转基因产品的内涵,严格规定转基因产品的标准,从而保证转基因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国际市场上以转基因产品的不安全性而抑制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

第四,建立转基因产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保证管理部门能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对转基因产品从运输到使用过程中的任何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尽快地针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从而确保转基因产品的运输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维田.wto的法律制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66

[2]王奕.试析wto转基因产品贸易预防原则[J].wto动态与研究,2003,(11):25.

[3]wHoandwto,theU.S.threatsagainsteumpe'sGmopolicyandthewtoSpSagreement[eB/oL].http://省略.2003-5-23.

[4]刘光溪.入世:政策与实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30-231

[5]Grante.isaacandwilliama,Kerr,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t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aHarvestoftrouble(J),Journalofworldtrade,2003,37(6):1083-1084.

[6]StuartS.malawer,agricultureBiotechnologyandwtoLitigation:the.U.S.ShouldDroptheGmoCase[eB/oL].http://Global-trade-Law.com,2003-08-15

[7]C.FordRungeandLeeannJackson,Labelling,tradeand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proposedSolution(J),Journalofworldtrade,2000,34(1):114.

[8]陈俊红.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有关的国际协定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32-33

[9]nicholasperdikis,williama.KerrandJille.Hobbs,ReformingthewtotoDefusepotentialtradeConflictsinGeneticallymodi-fledGoods(J),worldconomy,2001,24(3):397.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安全标准化;军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3-0100-02

1机械安全标准化简介

所谓的机械安全标准化实质上就是在机械设备加工制造的过程当中,采取各种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不安全因素,进而显著提升机械产品的安全性能,并在机械出现安全状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操作者的人身安全。机械安全标准化的概念所体现的是高防护水平的思想,这也是现阶段机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的基本理念之一。机械安全标准化这一概念提出的最终目的是在产品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当中,贯穿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原则,使产品的安全性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机械产品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想要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机械安全,就必须对机械安全标准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我国机械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军工机械安全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可细分为以下三大类:即a类(基础标准)、B类(通用标准)和C类(专业标准)。其中a类适用于所有的机械产品,其属于基本概念设计通则方面的标准;B类则适用于某一系列机械产品的安全标准,这类标准又可分为B1类和B2类,前者是指特定安全特征标准,后者是指安全装置标准;C类是对一种特定机械规定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现已颁布实施和正在编制当中的国防军工安全生产标准共计177项,国家军用的安全生产标准为43项,兵器、航空航天以及船舶等行业军用安全生产标准为134项。在2008年,我国构建起了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标准体系,该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工程设计安全标准、安全评价标准、科研试验安全标准、生产安全标准、包装贮存运输安全标准、销毁安全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同时,共有290项安全标准纳入该体系表中,在这290项安全标准中,国家军用的为64项,兵器、航空航天以及船舶等行业军用的为226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机械安全标准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仍旧略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军工企业的生产安全。

3军工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趋势研究

鉴于我国当前机械安全标准化的现状,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快与国际化的接轨速度

纵观当前形势,我国的机械工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虽然该工业较大,但整体性不强的特点仍旧非常突出,这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产品附加值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标准的主导权严重缺失。为此,加快标准化进程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国的军工机械制造企业应当立足于实际,并紧跟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最佳标准的制定,这将成为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能够在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竞争中突显出优势,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趋势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安全标准,借此提升来我国军工机械产品的安全性能。

3.2向机械产品整体安全方面发展

长期以来,受各方面技术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国内的机械安全标准化的侧重点多数都放在产品设计上,其宗旨也是以解决机械产品本身的安全问题为主,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给使用者带来的安全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机械产品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这对安全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的军工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安全标准贯穿于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环节当中,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实现机械产品的整体安全,这不但有助于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助于确保人身安全。

3.3推进标准国际化

国际化是机械安全标准的最终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态,积极介入其中,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订当中,力求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安全标准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标准,为机械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机械工业安全标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这能够有效防止因标准不符或滞后对国内机械工业造成的伤害;其次,要尽可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积极推进机械安全标准化在全国各大军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再次,应当将我国的自主技术标准推向国际,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制定标准方面实现突破,为国际与国内标准相融合创造良好条件,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

4结论

总而言之,保障机械产品的安全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核心问题,无论何种机械产品,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质量外,还都应当具有绝对的安全性,特别是军工机械,其安全性更为重要。机械安全标准化的提出,使军工机械制造在安全性能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军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也为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军工机械产品在各方面的性能上均能够赶超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房贵如.从机械制造工艺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工艺概念的扩展及其技术发展趋势[J].机械工艺师,2011(4).

[2]武克艳.张秀峰.浅谈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12).

[3]王发东.徐高生.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2013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年会论文集[C],2013(10).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4

[摘要]日本是对食品贸易安全关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食品安全规制在丰富的理论研究指导下。规制经验比较成熟,食品安全水平较高。本文从食品安全规制的机构设置、法律体系、捡疫检验标准程序、对规制者的规制等多方面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体系进行介绍,并据此提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日本;食品安全机制;改革;启示

一、规制与食品安全规制

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

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

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2.具有较强时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

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

3.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标准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

综上所述,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本食品安全规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

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

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

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

三、日本食品贸易规制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

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以食品药品安心工程为基本、乡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为重点、专治为手段、加强综合监管才能为保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创立工作,具体提高全镇食品药品安全保证才能和程度。

二、工作准则及创立范围

依照“县政府负责,部分指导协调,多方结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具体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有法必依、法律必严的准则,整合法律力量,加大打击力度,标准市场次序,各村创立“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各镇直单位和企业创立“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单位(学校、企业)”,流通行业创立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店”和“标准药房”创立活动,具体构建安全、安心、标准的乡村食品药品市场。

三、工作目的

1、栽种养殖环节:农业投入品市场治理标准,食用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违规运用犯禁药物行为获得基本遏制,有害药物残留符合规则标准。

2、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持有《卫生答应证》、《营业执照》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坚持完好的档案材料,食品药品生产场合符合国家卫生要求,生产加工的食品药品符合国家或企业有关标准。生猪执行定点屠宰加工,并坚持猪肉成品收支注销准则。

3、食品药品流通环节:食品药品运营单位持有《卫生答应证》、《营业执照》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坚持完好的档案材料,食品药品运营场合和运营的食品药品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4、食品药品消费环节:餐饮单位持有《卫生答应证》、《营业执照》及从业人员的健康证,严格执行各项卫生治理准则,运营场合符合卫生要求。学校食堂的原料收购必需索证索票并坚持记载。

四、办法步骤

各村和镇直单位为创立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内创立组织协调以及涉食单位生产、运营情况的查询摸底和宣传发起工作,督促食品药品生产运营单位开展达标活动;镇直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分依照职责分工,负责各环节的检查督促和创立营业指导,并自动与各村做好联接工作。全镇先确定一个试点村瓦仓村,在做好试点村创立的基本上,实时总结推行,其他各村滚动铺开。

1、宣传发起阶段(8月20日—9月10日)镇、村召开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立发动大会,运用播送、宣传栏、口号等多种方式营建浓厚的创立气氛;组织人员对栽种养殖大户、食品药品生产运营户(包括小豆腐坊、小酒肆、小吃部)、镇直机关、学校及企业食堂进行注销,建档造册。

2、组织施行阶段(9月11日—11月30日)镇直各本能机能部分约请市直部分参与,并抽调专人对创立区范围内的食品药品生产运营单位进行逐户检查,对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立进行现场营业指导,督促整改,对严格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格查处。

3、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20日)镇县政府办牵头,会同镇创立办对各村和单位的创立工作进行总结验收。

五、首要办法

1、成立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专班。组建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专班。镇县政府牵头,由工商、卫生、公安、畜牧、教育等单位和行政村构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专班,坚持健全各项工作准则,开展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检查工作。

2、延聘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在全镇16个村及镇直创立单位延聘20名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制订工作准则及岗位职责,组织营业常识培训,使其把握基本的食品药品监督营业常识,便于开展工作。

3、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镇县政府对辖区的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并负责指导、组织、协谐和督查各成员单位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各村主任和单位的首要负责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工作目的审核,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执行“一票否决”。

4、坚持食品药质量量安全监测准则。为增强“示范镇”食品药质量量监督工作,制订监测准则,拟定监测方案,合时开展监测工作。

5、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宣传力度。开设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培训,应用村务公开专栏张贴食品药品安全常识,丰厚乡村群众食品药品常识,促进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认识逐步提高。

6、坚持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制度。结合茅坪场镇食品药品市场实践,坚持“示范镇”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控制度。按准则开展全镇的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保证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实效,实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7、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基金。设立茅坪场镇食品药品安全基金,制订基金治理准则,基金的用处首要处理“问题食品药品”先行赔付、村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的补助、食品药品违章违法行为告发奖励,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宣传等费用。

六、工作要求

㈠增强组织指导,落实工作责任。

镇县政府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示范镇创立工作指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常务副镇长、副镇长任副组长,及各村委会主任为成员,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创立办),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详细负责创立工作的指导、协谐和督查工作。各村也要成立响应的工作指导小组,组建专班,分化目的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保证创立工作顺利推进。

(二)增强言论宣传,营建浓郁气氛。

各村和镇直企事单位要以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立为平台,充分应用各类机遇,运用群众脍炙人口的宣传方式,普遍宣传司法法律和安全常识,不断提高群众的自我维护认识和识假辨假才能。要增强对乡村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认识、法制认识和自律认识。

(三)增强协分配合,提高创立合力。

镇直各单位要坚持大局认识和责恣意识,严格法律,并在严格实行监管环节分工职责的还,要增强沟通,亲密协作,齐抓共管,构成合力,保证结果。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6

关键词:烟草行业职工培训安全生产物流配送标准化管理

一、烟草行业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

(一)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让职工可以很快了解熟悉公司基本情况和相关部门工作流程,不但可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端正员工工作态度,也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使得员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二)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首先,我们的员工需要掌握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公司成立时间、业务范围等,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对于违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严惩不贷;其次,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考核标准,任何行为有依可循,有法可依。掌握各岗位的基本工作方法,杜绝上岗后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再次,需要逐步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产生强烈的企业人意识;最后,提高职工间的团队意识,在团结合作中共同发展。

(三)职工培训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从企业概括来说,一是要着重讲解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法为根本,熟悉了相关法律,才能有效保证越法行为。二是公司发展概括和公司的经营理念,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所在的企业,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发展自己。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公司管理体系及各主要部门的职责,明确好职责问题,才能适应公司长远发展。四是企业的经营业务和主要产品,只有熟悉了本公司的业务范围和产品内容,才能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自觉贯彻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范围内,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公司生产运营的内部准则,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让企业从本质上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这一重要环节。

例1:重庆市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方法:基础管理考评部分,对人员抽查考核数量不少于现场(或在册)人数的10%;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考评部分,按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H)比例抽样:1.H≤10,抽100%;2.10<H≤100,抽10台;3.100<H<500,抽10%;4.500≤H≤1000,抽50台;5.H>1000,抽5%。重庆市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得分以1000分为满分,被考核企业的得分计算方法:各项目实得分之和×[1000÷(1000-各空项分之和)]重庆市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安全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900分;二级:安全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800分;三级:安全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600分。

(二)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细则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一套符合行业和企业实际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涵盖烟草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所有要素的标准化运行和考评标准,基于全面性、系统性、技术性、兼容性原则,综合制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细则的关键在于组织好每一个职工对照标准进行排摸排查、整改完善。一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差距及时调整和改善,分布达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行。二是明确安全责任制,出了问题找到相应负责人负责,避免推卸责任的事情发生。三是开展岗位安全达标活动,企业主动开展自我评比,自我整改,从中找出自身与别家的差距。四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与领导班子负责人的工作绩效挂钩,最终“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思想深入人心。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细则进行考评,一定要确保我们的考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考评级标准,工作认真负责。

三、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化管理

(一)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化的目的

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化是企业建设不可小觑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烟草物流作业优化了物流运营管理,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从1999年到2012年,短短数十年间,烟草行业物流框架已经初步确立起来,工商物流协同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物流标准化了,才能保证物流产品质量,消除贸易壁垒,节约物流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烟草行业物流体系。树立“以现代物流是行业发展核心业务,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为知道理念,着眼于区域烟草物流周转、跨区域烟草物流配送。

(二)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维观念落后。行业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包括零售户在内,对物流的认识只是简单停留在仓储配送这一层面上,认为烟草行业物流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靠搬运车载即可;二是物流成本核算模糊,物流设置标准落后。烟草行业物流成本没有单独进行核算,大部分企业会计将这一部分费用归入计算到产品成本,商业配送纳入商品流通成本。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制定了简单的物流标识标准体系,但是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做到大力推行;三是专业的物流人才匮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联网成了现阶段首要掌握的重中之重,原有的物流人员年纪结构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化建设建议

一是要转变烟草行业传统物流的思维模式,打造企业特色的专业物流团队。要意识到物流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配送程序,而是贯穿生产销售始末,体现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让我们的物流老员工给新员工传授从业经验,新员工指导老员工先进的物流新技术,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二是提高烟草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要想在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成本费用的核算至关重要,从烟草物流的流向、运输设备、运输人员等等方面整合现有的资源,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督促企业向更优层面发展。三是,加强烟草行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优化现有的信息管理技术,及时与销售、采购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注意信息采集渠道,结合现有的管理体系,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全面推动烟草行业标准化管理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是契机也是挑战,烟草行业要紧扣时代脉搏,合理规划建设现代烟草标准化管理制度,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走出一条适合本企业长期发展的烟草标准化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小明.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烟草商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1):64-65。

[2]重庆市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J].2009。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7

【论文摘要】日本是对食品贸易安全关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食品安全规制在丰富的理论研究指导下。规制经验比较成熟,食品安全水平较高。本文从食品安全规制的机构设置、法律体系、捡疫检验标准程序、对规制者的规制等多方面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体系进行介绍,并据此提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建议。【论文关键词】日本;食品安全机制;改革;启示一、规制与食品安全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2.具有较强时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3.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标准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11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综上所述,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本食品安全规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三、日本食品贸易规制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启示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第四,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积极探索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积极与世界接轨。我国存在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等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在拟成立的国家食品规制机构下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部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体系。第五,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使规制者的责任明确到位。西方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设计合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容许推诿扯皮,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绝对禁止,一旦发生,规制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明确对规制者的规制职责和权限范围,严格规制者的责任,避免规制者寻租、创租或抽租。发挥社会性团体在规制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寻租现象,避免过度规制或规制不足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8

一、改善物质条件,坚持文明生产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做到物态安全。从客观上看,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作业环境优劣和安全设施是否健全等等,是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为文明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生产组织,优化要素组合,做到协调运转。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工艺流程与操作环节等要素组合的结果,只有将这些组合达到科学、协调、顺畅的状态,生产组织才能在安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水平,科学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二、丰富安全文艺作品,构建安全价值体系精神形态是安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安全价值体系

对职工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出“安全第一”、“我要安全”等思想特点,行为方式也呈现出“自觉遵章守纪”和“主动追求安全”等趋向,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一是借助企业文化载体,丰富安全文艺作品。企业文化的发展为安全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因此,借助企业文化的各种有效载体,通过艺术创作,对企业安全工作和安全活动的基本内涵,从各个角度进行表现和加工,形成丰富多彩的安全文艺作品。例如,举办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书法摄影比赛,以文明生产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和朗颂比赛,以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的小品和快板等等,用这些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通俗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把安全文化价值体系纳入企业经营理念中。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价值体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各级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理性认识。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经过不断地实践,深入地总结,逐步对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产生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科学的安全理念、安全思想。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研究,认真总结公司和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广泛吸纳科学理念和典型经验,利用全新的理论成果和安全技术,并将其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用科学的、理性的安全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唱响安全生产主旋律。要在丰富安全文艺产品和强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报纸、横幅、标语以及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以安全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宣传工作,引导职工确立正确的安全价值体系,使员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企业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准则

安全文化的组织形态,是指安全工作的制度规范。就企业而言,安全文化的组织形态包括国家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制定的安全规程以及企业内部出台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其目的都是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准则,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确立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切实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法定的文件,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落实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一些单位还做得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在安全制度的落实上下苦功夫,确保规章制度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发挥约束、调整、控制、激励作用。: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9

一、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头序,理顺关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行为准则,检查制度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管到底,就是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要严抓细管,刚性考核,绝不姑息任何违章行为。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责任制为基础,以落实反事故措施、反违章、推行标准化工作为原则,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方面做了扎实工作。一方面,积极认真开展“三无”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

安全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行为,规范各项管理措施,采取“多层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中心下移,放在生产一线的班组,开展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层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中的每一项工作,人都是第一要素,而且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结合生产实际需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增强安全意识,激励职工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结合各阶段安全生产特点,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安全生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

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要根据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实现安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实现单位、班组、个人三级安全目标。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篇10

一、全县安全生产的近况

县国土面积381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7个村(居)委会,是典型的“老、少、边、山”贫困县。全县共有各类车船7525台(艘),个中农用车2365台,灵活船63艘;非煤矿山91个,个中地下开采的5个,露天开采的86个;烟花爆仗生产企业38家,零售网点181个;液化气站3家、14个液化气充点缀,加油站21家、33个加油点;地质灾祸隐患点111处;当前在建的工程项目达150个以上。安全生产工作线长面广,任务相当深重。

近年来,全县上下把安全生产作为打造“安全”、“调和”的主要工作来抓,认真落实各项监管办法,推进了安全生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因为受经济、历史等诸多要素制约,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量指导对安全生产在认识上存在偏向,工作不足常常性和自觉性,存在幸运心思,局部县直单位和乡镇“安全第一”的思想还没有真正坚持起来,落实工作的办法不得力,知足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大会贯彻大会,特殊是在扫除安全隐患或在处置安全事故时不足协分配合,互相推诿避让,谁都怕承当责任。二是安全生产基本软弱。贫困山区县突出显示在道路交通安全基本设备单薄。县共有村组公路2463公里,绝大局部公路路况差,弯多坡陡路窄,基本上没有装置防撞护栏等安全设备,全县共有客运车辆260余台、农用车辆2300余台,相当一局部车是二手车,车况差,安全保险系数低。乡村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必致车毁人亡。三是安全隐患整治仍不彻底。如在打击农用车不合法载客、矿山开发次序整治等方面,县政府虽然下了大实力进行专项管治,但受好处差遣,局部业主不吝任何价值躲避打击,不合法行为反弹严厉,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四是安全监管不到位。县安监局成立时间不长,局部单位和广大群众对其本能机能不甚了,对安全隐患整改要求不认为然,甚至是一拖再拖,乡镇安监站因为部分托付法律受权不到位,工作中存在责任无限大、权利却很小的景象,然后招致安全监管责任难落到实处。五是群众安全认识单薄。贫困山区县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因为文明程度低、劳动技艺单一,在就业人员与就业岗位“人多粥少”的状况下,被动从事风险功课的较多,在劳动进程中碰到一些损伤,不会应用司法手段维护本人的合理权益。

二、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呈现新状况、新问题和新特点,这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绪,多措并举增强监管,最大限制地削减普通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建安全、不变的情况。今后一段期间,要围绕“增强一个理念,抓好两个建立,突出三个重点,健全四个别系”的思绪,坚持标本兼治,积极开展工作。

增强一个理念

把统一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前提来抓。要经过重复宣布道育等手段,使全县各级各部分结实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认识到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不变、抓安全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好处,将安全生产摆在实践“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准确政绩观、构建调和社会的高度,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实,努力完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证一方安全”的目的。

抓好两个建立

一是抓好步队建立,提高人员本质。要依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证有力”的要求,抓好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步队建立。在当前机构、编制非常严重的状况下,积极汇报协调,配齐配足县安监局、乡镇安监站的人员,努力履行竞争上岗等竞争鼓励机制,优化岗位和人员构造。采取按期办班、在重点乡镇和企业开展常识讲座等方式,增强各级安监人员的思想本质和营业技艺培训,提高监管步队的全体本质和战役力。增强法律人员的监督治理,对搞情面法律、以权代法、纵容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要果断予以查处。增强经费保证,对安全生产要“优先投入”和重点倾斜,并向企业提取必然安全费用,坚持县政府安全生产基金,在保证各类安全事故处置的还,用于安全生产法律检查和配备更新。

二是抓好准则建立,规范日常监管。坚持把准则建立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县里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例会准则,按期分析安全生产事故的缘由、特点和规则,针对治理中的单薄环节,研讨制订安全准入、安全检查、隐患排查、限日整改、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等方面切实可行的长效治理方法,坚持并严厉落实企业安全费用、安全生产风险典当金等准则。各有关部分要结合部分实践,制订事故隐患处置、风险源节制、重特大事故防备等治理规则和办法,保证本部分安全生产目的的完成。企业要增强安全生产主置的责任,坚持每个岗位、各道工序的安全操作规范,增强日常监管,万万百计根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源头管治的重点,狠抓严重风险源监管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增强风险源监管、整改管治事故隐患是避免和削减事故发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在源头管治方面,要坚持安全生产行政答应准则,严厉市场准入,特殊是对建筑施工、化工、烟花爆仗、民爆器材等高危企业必需从严把关,根绝不具有安全生产前提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要增强安全生产评价和“三还”的搜检、验收。在严重风险源监管和严重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方面,层层坚持目的治理准则,催促基层做好严重风险源和严重事故隐患的普查、注销、建档工作,并按规制订好响应的工作方案及监控办法,坚持起一套规范的检测监控和防备系统。

二是突出专治的重点,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结合县实践,要把交通运输、非煤矿山、烟花爆仗、建筑消防等行业和领域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专治,极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交通运输整治方面,认真落实道路交通“五整理,三增强”的要求,抓好大中型客运车辆以及农用车辆的安全检查,从严查处超员、超载和超速、委靡驾驶等违规行为,果断打击农用车辆载客的违法行为。增强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管,重点整治渡口、船埠次序,果断取缔“三无船只”从事客运。非煤矿山整治方面,增强永茂、青坪、万民等重点矿区的专项管治,对安全生产检查验收不达标和不合法开采、未获得安全生产答应证的,要果断依法破产或封闭。烟花爆仗生产运营方面,增强生产、运营、运输、燃放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严禁超才能、超定员、超药量违规生产,严禁超量贮存和运输;对不具有发证前提的生产运营单位,要依法予以封闭。建筑消防方面,要按期不按期组织建立、安全、质监等部分开展建筑施工专项管治,要增强商场、市场、学校、病院、网吧等人员密集场合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削减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此外,要认真抓勤学校、食物药品、地灾隐患点等方面的专治,努力将各项安全办法落实到位。

三是突出监督工作的重点,促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把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采用行政、经济和司法手段,强迫指导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利。在永茂矿业、永兴矿业、三家田鞭炮厂、液化气公司等涉安重点企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法》教育,逐渐指导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改变。鼓舞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支持产物设计、工艺、技能配备的创新,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转移到依托科技提高的轨道上来。要学习发达地域向中小企业派驻注册安全员的经历,搞好试点,分类施行,着力处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无人管、不会管、管欠好的问题,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健全四个别系

一是坚持健全责任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有用抓手。要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署以安全生产节制目标为首要内容的责任状,逐级分化任务。严厉责任制的检查和审核,按期传递安全生产节制目标完成状况,严厉兑现审核奖惩,勇于启用“一票否决”准则,努力完善安全责任系统。

二是坚持健全安全监管系统。增强专业监管,增强县安监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使其充分发扬部分本能机能,坚持工作威信;理顺乡镇县政府与乡镇安监站的体系体例,搞好交通、建筑、农机等方面安全治理托付法律受权,具体作废担负的事务性工作任务,使其工作专下来;积极探究安全生产“村为主”准则,按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治理形式,在村(居)委会设立兼职安全生产监管员,还催促企业具体落实安全治理机构和专兼职安全治理人员,努力构建“县—乡镇—村—企业”四级安全监管收集。增强社会监管,积极协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依法监督企业执行建立项目“三还”准则,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并采取有奖告发、典型案例媒体曝光等方式,加大社会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