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04:46

政治考题篇1

一、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的一般思路

高考政治试题从设计过程分析,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立意:试题确立的主题。情境:立意表达的具体化,将考生引入到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境中。设问:试题对考生所需回答内容的具体规定。立意、情境、设问三者相互联糸并统一成一个整体,最终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

二、客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略析)

1.客观题的类型:

表明类,材料表明了什么;说明类,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因果类,给一段材料,问你这是因为什么,或给一个结果,让你找原因或者根本原因;组合类,有四选一、四选二、四选三和四选四等四种组合;启示类,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该怎么办;逆向思维类,要求选择不正确或错误的,一般同学们做题都是正向思维,突然出现一个逆向思维,容易出错。

2.客观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包括审题干、指导语和题肢。①审题干。目的是对整个试题形成初步印象。首先明确该题是经济生活题、政治生活题、文化生活,还是哲学生活题。注意两点:一是找出关键性、敏感性的词语,如果是政治生活试题要注意主体是谁(主体不同,性质、地位、作用、意义、职能就不同)。二是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主旨,即材料的中心思想、侧重点。②审指导语(题眼)。指导语通常要把试题的设问角度告诉我们,要明确是选择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区别表明和说明,表明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表面或外表,即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把事物表示清楚明白;二是指事物或事情本身显示的某种意义。说明的含义是阐释事物的特征、用途或事情的经过;解释某项工作或举措实施的意义或原因;应用理论印证某种做法的正确性。通俗的说,表明比较直白,说明比较宽泛。就解题思路而言,表明类选择题要求的是“以事述理”,说明类选择题要求的是“以事释理”。第二,逆向思维类选择题,主要是认真审题,看清否定词。第三,原因类问题要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原因。③审题肢。这一步通常是与下面的解题同步。

(2)解题。做选择题的方法是:第一,排谬。通常情况下,题肢表述错误的应该排除,特别注意逆向选择题除外。第二,排异。题肢与题意无关,或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的应该排除。题肢与题干意思相反,如题意要求选择二者的联系,而题肢是二者的区别,应该排除。两个题肢的意思相反,就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或两个题肢都要排除。第三,排宽。题意有明确的限制条件,就不能超过条件的限制,要排除范围太宽的。如要求选择直接的,就不能选择间接的;要求选择根本的,就不能选择非根本的。第四,排窄,即避免选比题干窄的。如题干说的三者的关系,答案是两者,和题干不一致,太窄,少了一个就要排除。第五,排同。题肢中有两个或三个的意思是相同的,作为单项选择题就必须排除(组合式选择题除外)。如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等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题肢仅仅是题干意思的简单重复,也需要排除。第六,比较。即对不能排除的选项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注意比较的标准是题干主旨。第七,因果式选择题,要注意是选原因,还选结果。可以用排倒法,题干是结果,求的是原因,如果题肢是结果,就应该排除,也就是排除因果倒置的。用哲学生活中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也是有效的。第八,组合式选择题,要注意不是组合的题肢越多越选,也不是组合的题肢越少越选。可以用双向选择进行排除,即有错误项的组合和没有正确项的组合都要排除。上面这些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一定要弄清题干主旨。

(3)猜题。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随便选一项得分的机会仍有25%。

(4)检查。检查时不要轻易改选择题的答案。到检查时,大脑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了,轻易以疲惫的头脑去改头脑清醒时的答案,结果是把做对的题改错了。只有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动答案。在通常情况下,高考是没有检查时间的。所以,做题时要把握好速度和时间,力争一次性成功,不可急于求成,造成错误率太高。

三、主观题解题的总体思路

1.审题。答主观性试题,首先要学会审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审题包括审设问、审材料和审观点,因为高考政治试题大部分是材料分析题。

(1)审设问。第一,审范围。确定问题是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哲学角度提出的。这一点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有的试题设问的角度是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如国家职能、国际社会、市场经济知识、生产的环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等,要注意知识的界限。第二,审题眼。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第三,审条件。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就是一些限定词或者规范词的确定。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2)审材料。带着设问审材料,首先要看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要概括出来。对材料的层次性要有一个清楚认识,如材料是几段、几层,每一段或每一层的主旨是什么。高考试题的材料非常简洁,没有多余的话,所以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或分号,往往一个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对应一个答案的要点。其次,要有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提取的信息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再把联系的知识和所提取的信息转化成答案。再次,对关键性词语要有敏感性。每个关键性的词语中都隐含着信息,它告诉考生应该答什么知识点,有一个知识指向。把这些词语顺利的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3)审观点。一般而言,政治问答题的答案都采取“课本观点+材料论述”的模式。因此,在审设问和审材料的基础上,审查该题我们要运用哪些课本观点来回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步与审材料是同步进行的,需注意的是把观点和材料要一一对应起来,不能牛头对马嘴,生拉硬扯地运用课本知识,或造成观点与材料论述“两张皮”,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对课本主干知识的归纳与掌握。

2.组织答案。(1)组织答案是在大脑输入相关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合,理清思路,并在草稿专用纸上简洁勾勒答案框架(或打腹稿)谋篇布局整合要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做好问答题的重要一步,大致可分为“提取信息”“回归课本”“落实要点”“整合思路”“谋篇布局”五个环节。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考查考生是否“清楚而且有层次,有思路”,属于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这些能力需要在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着力培养。(2)组织文字、术语化、规范化答题。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层次分明,要点清楚,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恰当运用专业术语,有的放矢,切忌泛笔乱弹,说口水话;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繁锁;要辩证分析,切忌以点代面。要特别注意答题时一定要使用课本书面用语或时政术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和家庭流行的俗语。(3)鼓励创造性思维。考生在试卷上书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乃至更深层次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谓“见其文而知其人”。创造性思维,合理的深层次答案可以获得加分。

四、各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

在回答经济学主观题时,可以将材料和设问所给信息和问题按教材顺序从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分别加以联系,当然是和每课(或者每节)的核心知识、主要理论进行联系。特别注意要紧扣设问进行思考,注意运用课本观点(经济学的主要道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恰当运用经济学术语和时政术语。

2.政治生活主观题分析的基本思路

分清行为主体非常重要,要注意所设问题是考查国家(政府)的有关知识,还是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是考查公民的有关知识,还是考查国家机关的知识。带着主体梳理与该主体有关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在考试做题过程中加以运用。

3.文化生活主观题分析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的主观题的分析思路与经济学的思路大体相同,只是较少运用时政术语。要注意的是只能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不能混用到经济学或政治生活知识。

4.哲学分析的基本思路

(1)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特别是坚持方法论与具体材料的统一。

政治考题篇2

【关键词】高考;政治试题;选择题

鉴于高考的文综的这个特点,政治选择题的命题多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如何解答选择题的一些方法与同行们共勉。

1、认真审题。认真审题是正确选择选肢的前提,通过认真审题,搞清题干的规定性,有利于排除与题干不相关的选肢。很多同学觉得考试时间有限,必须提高效率,于是忽略了审题,拿到试题后浮光掠影看一下,就慌忙作答,殊不知,这样做就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却没有地图一样,终归会迷失方向。因此,做题的总体要求是慢审题,快做题。

2、题肢本身表达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根据题干的要求,从答案中排除错误的选项,即可作出选择。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四选三的组合型选择题。

例1:(2007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①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②能够真正实现公民自由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④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该题中④明显错误。因为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剥削阶级,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例2:(2008年)“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该题中②错。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创造条件,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而不能割断不利的联系。④错,任何认识都有正误之分,理性认识当然不例外。

3、题肢正误相混杂者不选。要仔细阅读完题肢,小心设置的陷阱。

例:(2009年)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翰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该题③中前一句正确,后一句表达错误,因为只能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物质只具有反作用的。④中前一句正确,后句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题肢与题干不相符)。

4、题肢与题干不相符者不选。要抓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同样以上题为例,题干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正确意识的反作用。而④中后一句反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5、题干要求单一,不符合要求者不选。要把握问题中的关键词、如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等字眼。如果要求选根本原因,则非根本原因者不选。

例(2007年)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5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出超迅速增加B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C人民币对美元较大幅度地升值D获得世界银行大额信贷支持

该题中,四个选项都有可能使外汇储备增加,但只有a是最重要的使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6、题肢与题干因果相悖不选。一要看题肢与题干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看因果关系是否颠倒,如果题目要求选择原因,则结果和做法都不选,反之亦然。

例:(2008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经济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该题中③是个体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④本身是对个体经济含义的简单重复。

7、题肢与题干简单重复者不选。要读透题干,明确问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如上题中④,就属此类。

8、题肢与题干处延不相符者不选。要在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内涵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一事物包含的范围。)

例:(2006年)银行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枢纽,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a商业保险、吸收存款、发放贷款;B证券投资、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C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D信托投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该题中,题肢a中的商业保险、B中的证券投资、D中的信托投资都超出了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外延。

政治考题篇3

关键词:高考政治主观题夯实基础方法技巧

高考政治学科主观题占文综试卷卷面分值52分,分值较大,而主观题答题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科综合成绩的高低,所以作为高三政治课教师要十分重视考生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首先要夯实基础。要注重对书本主干知识的掌握,对板块知识的划分、归纳总结,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例如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各大板块知识各包括什么内容,原理、方法论是什么,如何用规范语言表述。又如政治常识涉及到国家、国家机关、政党、民族、宗教、对外关系又常用到哪些知识点。又如经济常识,涉及到国家、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等又常用到哪些知识。答题能力的提高首先建立在基础知识夯实的基础上。作为考生要非常熟练地掌握课本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善于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对于一些常见时政治热点学会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了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如果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国家的性质②国家的职能③国家组织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劳动者平等的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劳动和就业权利的实现等;如果题目设问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我们不防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⑦劳动者的基本权利⑧发挥第三产业优势作用⑨是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停的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以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其次考生必须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结合我多年的高三政治教学经验,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的看法:

第一、审设问,是正确答题的关键。政治主观题答题往往要由设问规定的,看不清设问,会在答题上有很大的偏差。先审设问,这样有利于带着问题审材料,有很强的目的性。审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材料几?

(2)审范围,明确知识范围是用到经济、政治、还是哲学常识板块知识。

(3)审问题的主体是什么?是公民、政府、政党、还是企业、劳动者、经营者等。

(4)审问题的角度设定,题目的类型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等。

(5)审对象,就是要说清楚的问题。

例如: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扩大再就业?按审设问的五个步骤

(1)审材料就是“审材料三”(2)审范围就是“政治常识”

(3)审主体就是“党和政府”(4)审角度设定就是题目类型是“为什么”

(5)审对象就是“扩大就业”。

例如:2011年全国卷文综卷Ⅰ39题(6)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审设问材料四(2)审范围“哲学常识”

(3)审主体“党”(4)审角度设定“历史和现实意义”

(5)审对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二、审材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学会审材料,能在短时间有效地掌握材料。审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材料要分层圈点,看材料有几个道号、分号、句号。

(2)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般是有什么问题存在,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等。

(3)处理课本观点,能快速地联系课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第三、利用材料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依据。如果离开题目所给定的材料而盲目搜索堆砌课本知识点,往往得分率不高。

例2011年全国文综卷Ⅰ38题(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今年高考改卷中发现考生只抄写材料的内容,没有回答财政作用的理论;或者只写出了财政的五大作用而不能从材料中推出财政的作用,导致得分不足。下面我们通过对高考答案的分析,认真体会如何分析利用材料答题。

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3分)

②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3分)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

考生的主要失分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很多考生不能从材料所罗列问题概括为书中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材料来分析政治理论。如国家通过加大财政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再如国家通过加大对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又例09年高考文综能全国卷38题材料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材料。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政治考题篇4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1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2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3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4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5《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⑴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⑶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⑷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⑹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⑺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政治考题篇5

摘要: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的特点,把握答案设置与试题设问、材料信息、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科学答题具有重要意义。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设置往往紧扣设问,具有针对性;植根材料,凸显契合性;高于教材,强调生成性;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尊重个性,体现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要审读设问,准确把握答题方向;研读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回归教材,灵活构建知识体系;讲究逻辑,完整体现思维过程;反复权衡,精心选择答题内容。

关键词: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答题启示

杨仕保,男,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事关广大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备受关注。对于广大师生来说,这种关注最终必然落脚到“答案是什么”、“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上来。而且,对这些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揣摩会不知不觉地从单纯关心考试分数过渡到试题研究领域,进而为广大一线教师高效教学、科学备考提供有益启示。笔者近期认真研读了2014年高考政治新课标卷,对其主观题答案设置有几点粗浅认识,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答案设置的特点

1.紧扣设问,具有针对性,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越来越精巧,答案要点紧扣设问,不枝不蔓,具体而不笼统,确切而不含糊,完全没有那些假、大、空的套话。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Ⅱ第38(2)题“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本题没有将“人大享有立法权和决定权”、“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等含糊笼统、宏观上位的内容作为答案要点。相反,“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健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这些答案要点既贴近教材,简明扼要,又紧扣设问,切中问题要害,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植根材料,凸显契合性。试题答案从哪里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命题工作还是,日常的教学指导都无法回避。要保证试题的科学性,答案就必须有据可循。事实上,试题答案不仅来自教材,还要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材料。考生根据试题情境信息,能够了解命题意图,进而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部分答案。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8(1)题情境材料中蕴含的“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信息,实际上就暗含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考生据此稍加转换就能组织出相关答案来。很多试题的设问中都嵌入了“结合材料(回答)”等字眼,这也再次证明主观题答案契合试题情境材料的必要性。

3.高于教材,强调生成性。人们常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高考试题答案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也不是试题情境材料的盲目引用。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求考生依据设问要求灵活调用“知识库”中的储备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重组,并有机糅合情境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生成符合设问的答案。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Ⅱ第39(1)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的。”参考答案如下:“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该答案不仅按设问要求准确迁移了教材中“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相关知识点,还有机糅合了情境材料中冯洪钱“深入畜病治疗一线”、“收集整理传统兽医药方”、“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等有效信息,从而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高度契合设问的鲜活答案要点。

4.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政治主观题答案不能是相关要点的无序堆积,而必须讲求一定的逻辑性。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指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不仅要求答案作为一个整体要与试题设问相匹配,各个答案要点之间层次清晰,还要求每个答案要点都能清晰呈现思维推理过程。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8(2)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人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该题的答案设计思路如下:

可以看出该答案重视思维过程分析,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一步步地论证了放宽市场准人机制是如何使消费者受益的。

再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9(1)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参考答案按照“‘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意义”的思维路径进行论证,由浅人深,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论证有力,为这道经典试题增色不少。

5.尊重个性,体现开放性。高考试题答案规范严谨,但绝不是封闭僵化,一潭死水。相反,近年来高考试题答案设置灵活开放,充分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鼓励考生发表独立见解。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工第39(2)题“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本题的参考答案非常开放,考生可以赞成该观点,也可以反对该观点,还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分别指出其合理性和不严谨的地方,只要能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即可给分。至于2014年新课标i卷第39(3)题“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答案的开放性就更加突出了,考生只要围绕教育创新回答,基本上都可以得分。

二、对考生答题的启示

1.审读设问,准确把握答题方向。政治主观题讲究“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审读设问就是要弄清设问指向,做到科学答题。设问指向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思维指向,即设问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问“怎么办”。二是知识指向,即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什么,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作答,或者要求用哪一模块的哪一具体知识点作答。三是主体指向,即设问限定的主体是什么,是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还是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此外,设问指向还包括客体指向、材料指向。弄清了上述指向和要求,答题就有了更好的方向性和更强的针对性。

2.研读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试题情境材料是命题人精心组织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有效信息,与试题设问、答案之间保持着内在一致性,甚至是答案的重要来源。因此,认真研读试题情境材料、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是正确答题的必要条件。研读情境材料时,既要明确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是什么,又要明确行为主体支配的对象即客体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删除无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思想;既要分层研读,弄清每一层的信息指向,避免出现重要信息遗漏,又要整体把握,弄清各层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要结合教材,读出材料信息背后蕴含的学科知识,又要联系时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思考问题。总之,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答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3.回归教材,灵活构建知识体系。设置生成性答案已成为当前高考政治主观题命题的一大亮点。从教材中照搬成块的知识作为试题答案已经行不通。为此,考生不仅在复习备考时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知识串,以备应试答题之需,还要在答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根据设问要求和材料信息暗示,准确回归教材,打破教材章节知识界限,灵活筛选和提炼知识点,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材料信息,生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来。

4.讲究逻辑,完整体现思维过程。回答政治主观题如同写文章,要讲究逻辑和章法,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当前,高考政治主观题越来越强调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考查,这进一步表明讲究思维逻辑的重要性。为此,考生在答题前要酝酿构思,理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上下文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思考每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其思维的起点是什么,要经历哪些中介环节,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严谨;琢磨试题答案在整体上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应采用归纳概括还是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等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下笔作答,答案的逻辑性就会更强,思维的过程性就会更加清晰、完整。

政治考题篇6

1.从2013年2月7日开始,日喀则、阿里地区发生强降雪伴大风天气,部分地区遭受较为严重雪灾。民政部12日从中央救灾物资拉萨储备库向自治区紧急调运1千顶救灾棉帐篷、1万床棉被,帮助遭受严重雪灾的日喀则等地区做好受灾人员临时安置工作。这里的“救灾物资”

()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C.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2.自2013年3月27日零时起,汽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降低310元。若汽车价格为p,汽车需求量为Q,其他条件不变。汽油价格下降引起汽车需求量变化。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3.“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报告中对2013年主要工作的安排,列在第一项的具体工作就是这一句。扩大消费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过。之所以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是因为

()

①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决定作用④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右图漫画中某银行之所以不贷款给个人信用有不良记录的客户,是因为

()

①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存款②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③商业银行要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④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结算业务的管理

a.①②

B.②⑧

C.②④

D.③④

5.2012年,我国非公经济在政策利好簇拥下持续向前。这一年,非公经济“新36条”实施细则终得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年,党的十则对非公经济作出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非公经济发展的信心,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历史机遇。下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它在我国经济制度的地位与公有制经济是平等的④它在市场经济中能够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2013年2月12日,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告称,中海油建议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已经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

()

①可以增强中海油的实力

②有利于降低其经营成本和风险③表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④表明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3年1月8日,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劳动维权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尽管相关法律实施已经5年,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法律的自觉性仍然较差,非规范用工仍然大行其道;劳动者维权成本高,大多数要经历两个以上法律程序,平均周期一年以上。可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

()

①尽快制定《劳动法》,使劳动者的权利有法律保障②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③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④劳动者要审慎用权、遵纪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列事件属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是

()

①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②2013年1月5日,公安部消防局派出工作组督导“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③2013年起,云南省每年将投入财政补助资金,保障民办中小学生同享公办待遇

④四川省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于2013年1月23日召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2013年1月11日是元旦后8天超长工作周的最后一天,很多上班族都感到非常疲惫。更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的是:根据国家现已公布的2013年放假时间安排,这一年中,还会有好几个这样的超长工作周。这一现象说明政府决策时要

()

①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了解民意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服务③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0.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②科学执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③民主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依法行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2年,日本在问题上采取最严重的单边行动,发生了“购岛”闹剧,公然侵犯了我国领土。我国政府多次严正声明,日方对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充分体现了

()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②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目标④我国坚决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13年2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媒体报道美前官员谈问题答记者问。他表示,美方在涉及中国领土问题上应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对外发出错误信息。这说明

()

a.是构成国家的唯一因素,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国家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13.2013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祖马。表示,中国支持非洲国家自主发展和联合自强,支持非洲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对非洲发展前景始终抱有信心。这表明

()

①中国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②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③我国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④我国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2012年11月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朴槿惠当选韩国首位女总统

C.十之后,各地宣讲团纷纷走到基层讲述十精神

D.游览自然风光

15.截至2012年,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拥有43个文化遗产地,其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9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下列对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hold住”、“伤不起”、“坑爹”、“山寨”、“卖萌”、“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当下,新词生句此起彼伏,大有从网络用语蔓延到日常生活之势。这主要说明

()

a.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17.2013年1月22日14时37分,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广州公安”隆重推出了《寒假安全提示系列宝典》之《“泰”版交通安全篇》。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和好评。广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交通安全提示说明

()

a.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B.科技进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科技进步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D.旧的传媒方式正日渐被新的传媒代替

18.2013年1月29日,新华网北京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作出部署,要求各地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立即组织清理网上色情及低俗信息,确保近期取得明显实效。之所以清理网上色情及低俗信息,是因为

()

a.互联网是色情文化的根源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

C.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必须加强通俗文化建设

19.古代欧洲有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0.十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十报告充满改革创新气息,字里行间传递出诸多改革新指向。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

a.要创新规律,按规律办事

B.实践活动具社会性和历史性

C.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1.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再一次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其中“腐败问题会”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整体统率部分,对部分起决定作用

B.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22.下列与“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蕴涵哲理相一致的有

()

①“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②“小时偷针,长大偷金”③“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的哲理是

()

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造世界③重视实践④意识对于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全能神”组织又名“东方闪电”、“实际神”,其教义宣扬“世界末日”论,从事非法敛财、扰乱治安等活动。我国政府依法对其实施取缔,进行严厉打击。这表明

()

①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要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④要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十报告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②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③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X省经济发展部分数据图。

材料二当前全球经济出现温和回升迹象,但经济走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这对经济外向度比较高的x省来说,既面临很大的压力,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1)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x省应怎样抓住当前经济发展中蕴藏的新机遇。(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央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盘点了2012年度热词:“中国梦”、“是中国的”、“航母style”、“骑马舞”、“选举”等榜上有名。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一个年度事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材料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监管不力,导致不法分子泄露用户信息,给人民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此,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立法提上日程。

(1)结合材料一,说明“年度热词”的出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谈谈你对网络立法的认识。(6分)

28.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面是某校高三(1)班同学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一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列举了如下民生问题:①物价上涨过快;②收入分配不公;③消费水平不高。

(1)请你从发展生产的角度,说明解决上述民生问题的经济学依据。(8分)

信息二

同学们了解到,某市政府一直秉承“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理念,从“解困民生”到“普惠民生”,到“和谐民生”,再到“幸福民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2)结合上述信息,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某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6分)

29.为了学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会议精神,某校高三学生围绕党的十会议精神开展了探究活动,收集了相关材料并进行宣传。

材料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1)运用政党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党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理由。(6分)

材料二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并扩大对十的学习宣传,准备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方式。

(2)请你为他们写出至少两种学习宣传方式,并写出相应的文化生活理论依据。(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B5.C6.B7.C8.C9.a10.a11.D12.D13.a14.C15.D16.D17.C18.C19.a20.D21.B22.B23.C24.D25.B

二、非选择题

26.(1)图1反映出,2012年前三季度X省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分)投资和消费的增速及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出口的增速及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均较低。(2分)图2反映出,近十年来,X省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合理。(2分)

(2)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3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3分)(不依据材料笼统回答“投资、消费、出口协调”、“三大产业协同”、“坚持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最高得2分)

27.(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年度热词”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某些事件的关注。正是这些事件的出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创作的灵感。(3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年度热词”的出现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作。(3分)

(2)①矛盾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的优点,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立法不断促进互联网的发展。(3分)②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随着网络的发展,如果不对网络加强管理,最终将制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3分)(若回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可得2分,答“主次矛盾”不得分)

28.(1)问题①依据: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大力发展生产,一方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以稳定物价。(3分)问题②依据:生产决定分配,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3分)问题③依据: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切实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4分)②该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分)

政治考题篇7

关键词:开放性中考试题思考导向

目前,中学政治科教学较之中考改革相对滞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迎头赶上已经迈出的考试改革步伐,成为广大政治教师一个新的、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我在此谈谈思考,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把握试题依据,提高思想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于新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我们的认识也应如北,它是建立在高度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论在考试改革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有其深刻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只有深入了解,认真把握,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首先,开放性试题是依据教育部《指导意见》有关精神体现了“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编制试卷的科学思路,因而,从试题的难易对比程度和分值比例较小等方向都明确显露出试题的探索性和初步尝试的印迹。但试题政策依据的科学性、合理性、非主观臆造性同时也告诉我们,教学时应遵循而不能偏离这一依据。

其次,开放性试题一般是指试题能引导多向思维,允许、鼓励、倡导答案多元而不唯一的试题,具有试题开放而不封闭、答案多元而不唯一、评分采意而不采点等特点。2014年中考部分政治试题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编制的,总体上突出体现了学以致用和启动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有利于克服实际教与学中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它既可以是单一知识点多种材料的考查,又可以是一种材料多个知识点抑或是多种材料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因此,只有从其多样的形式、强调的知识、体现的特性、揭示的规律中寻找教学切入点,才能落实真实有效的教改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再次,开放性试题的编制源自对客观实际的充分了解和真实反映。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考生数量递减等状况,决定了试题改革的渐进发展性。一方面,考试改革导向、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学逐步冲破传统框架、另辟蹊径,另一方面,教学教改的推进必定推动考试改革的进程,为开始新一轮的创举铺平道路。谁在教学改革中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效益上优先获取效益。

由此可见.面对开放性试题,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引起高度警觉,在落实三方面依据的基础上,明确试题的导向性意义,大胆开创和落实创新性教学改革。

二、明确试题导向,全面实施改革

有了科学的理论,才可能有科学的行动。开放性试题仅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出现的,并非考试改革的目的,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一要旨,明确试题导向的实质,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行之有效的手段。

首先,从教学准备即备课阶段看,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的要求,墨守成规、陈词滥调绝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单一课程模式为目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教材知识间内在联系的交错,只有实现由思维单一化向复合型,知识封闭式向开放型、纵深发展型的转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彻底教学改革。

其次,从教学过程即教学步骤阶段看,“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应有所更新。开放性试题所要求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只求“教会”的注入式教法显然大大滞后于考试改革的要求,只有“教活”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青出蓝而胜于蓝”。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教活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教会与教活的协调统一,同时抓好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运用发展的观点,巧妙地传授知识,开阔学生思维。以讲授讲准、讲全、讲透、抓住重点为前提,注意创设情境,适当设置悬念,做到新课讲授中有旧知识的循环、滚动,旧课复习中有相应知识网络的形成和知识的更新,弥补单一认识的不足,捕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第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开拓性解答疑难,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为指导,明确疑难问题的存在及直接涉及的知识是绝对和思维角度及提供答案并不唯一的相对性;从设问角度多样性点拨学生,从答案的多方位性引导学生,不给唯一性答案;掌握质疑知识尚存的知识联系部位,引进时代变化发展中的相应信息,拓宽想象空间,在知识迁移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做到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开拓创新――提高能力的协调统一,达到在质疑中教活的目的。第三,运用联系的观点,复习观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的升华。

三、拓宽试题思路,强化教学效果

世界的事物总处在不停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都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因此,任何形而上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和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开放性试题的认识应置于整个考试改革的运动中加以认识,拓宽思路,服务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政治考题篇8

一、试题特点

1.试题通常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围绕国家重大政策编制数据图表。

2.题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材料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题、坐标(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四种)、注释(解释性注释和补充性注释)”三部分组成。一是设问,选择题通常只有一个设问;主观题通常由2~3个小问组成。

二、解题方法

1.三审

(1)审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坐标(曲线)图、饼状图和柱状图,由标题、时间、项目、数据和注释等构成。标题往往就是图表类材料的中心,对理解图表类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所以抓住标题非常关键。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2)审注释。注释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解释或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释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是图表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3)审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审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特殊年份的启示,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应联想到党的十五大。2002年应联想到党的十六大等。2007年应联想到党的十七大,2008年就联想到金融危机等。)根据设问,审读图表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图表类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2.三比

(1)纵向比较。一般为不同项目之间比较,重点找“差距”。

(2)横向比较。一般为单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重点找“变化”,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图表与图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通过比较,抓住内在的联系,从而产生新的认识。综观近年高考政治图表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能把图表间的联系分为四种情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3.三联系

(1)数字与术语相联系。图表类题往往以数字表达某种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2)现象与本质相联系。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的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3)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政治高考不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典例解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解析:材料一由文字材料和两个图表组成,首先,审文字材料对收入分配问题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可知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其次,审图8和9: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纵向对比,可知,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进而揭示本质得出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结论。

最后,针对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概括采取的具体举措。

参考答案:问题: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2011高考浙江卷41)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对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将保持一段时间的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6分)

解析:第一步审表4,从标题和纵向看表格对比东、中、西部可知,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

第二步审图14,横向对比可知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参考答案:(1)表4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14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14分)

政治考题篇9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题2分)

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

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因为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华C.世界观人人都有

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D.思想对行动有促进作用

5.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这告诉我们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B.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7.专家表示,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8.近年来,Ceo、mp4、平板电视、零就业等新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听。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9.据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10.2006年7月15日,调查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国海监59”船启航,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基础资料和图件。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进行的三次海洋调查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度较低。这主要说明

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C.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着真理的内容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11.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2.2006年7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北京启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科学治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达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①联系总是无条件地存在着②人为的联系弱化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14.2006年7月1日施行的我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之所以要允许改革创新失败,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创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失败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成功④真理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2006年7月1213《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以“废”治“废”,利用废水从废矿石中提取出高品位商品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D.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

16.200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农民。这一论断

a.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 B.抓住了主流

C.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认识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7.2006年7月8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18.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要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B.阶级斗争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规律

19.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从医56年来,把病人当亲人,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他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救治。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一举一动都是情。由此可见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牺牲个人利益才能维护好集体利益④社会评价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长期以来,京沪铁路以占全国铁路营运线2%的比重,承担了10.2%的全国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建设高速铁路是解决京沪运力不足的必然选择。2006年3月,备受各方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建设高速铁路是现实的需要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

22、有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先找算命先生算命或求签测吉凶。这种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B、不可知论C、可知论D、唯心主义

2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4、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件事说明

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

C、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

D、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

25、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形成,更多是劳动者在生活劳作中自然引发积累而成的,它存在于劳作环境中。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题卷

选择题i:(2×24=4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第ii卷

简答题

26、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动一切积极因素激

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回答:

为什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8分)

27.2005年9月20日,、中国伦理学会、江西省委宣传部、南昌市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指出,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请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我国为什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8分)

辨析题

28.只要重视量的积累,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10分)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9.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两当县山多地少,山体陡峻,沟壑密布,人们种粮要烧荒,吃饭要砍树,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97年开始,两当县把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途径来改善生态。为有效地保护林地,对不同的林带实行了有针对性的围栏和分类封禁管护。对白皮松和幼林等脆弱林带实行全封,禁止人畜进入。对乔木和杂灌木轮封,对自然更新产生的次生林半封。既有效地保护了山

林,又实现了人可拾柴,畜可吃草。同时,两当县还在项目区为群众修造节柴灶,每户每年可节柴6200公斤,每年就可以有2.9万亩薪炭林免遭砍伐。

如今,两当县的山岭一片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恢复到96%以上,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88元增加到了2600元。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12分)

30.2006年7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副教授胡滨的事迹。胡滨在国防教育战线已默默耕耘23载。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她先后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瘤、宫颈癌、脑垂体微腺瘤和乳腺癌前病变,并实施了宫颈和乳腺手术。但她病魔面前不当“逃兵”,患病两年来,她的敬业精神一如既往,完成的课时量与生病前一样,科研成果与生病前一样。她说:“履行好军旅园丁的职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乐章。我常想假如有来生,我还愿意当一名军校教员,永远和我的学员们在一起”。总政直属党委表彰她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政治考题篇10

关键词:图表考题考生言行

中考政治图表题是以图表为载体作为命题形式的一种试题,主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已成为中考命题的常用形式。现对此类题型分析如下。

1.图表题型特点:图表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文字说明比较小,但承载的信息量大。②一个图表题有表格,有文字,有的还有注解。表格与表格之间、图表与材料之间、图表与注释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解题时需要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做好此类题的必要条件。③图表形式有多种,要灵活掌握,抓住其特点。④密切联系现实实际,突出重点和热点。要关注时政热点,尤其是当年国内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懂得有关党和政府的政策。⑤逐层深入,注重能力考查。图表题的问题往往有几个,且步步深入,要求学生具备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握题目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做这类题目,锻炼自己掌握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144个国家中的排序

分析上表,结合初三思想政治有关知识,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解题指导:图表型简答题答题的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关于“是什么”。如上题,仔细阅读表格,首先,材料讲的“是什么”。要学会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对每一个关键信息逐条分析则可避免疏漏。如此题,关键信息有“第五(四、六)位”、“126(l07、55)位”、“以后”。接下来逐条分析:(1)由“第五(四、六)位”、“126(l07、55)位”可看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想想看此观点在哪儿见过?现在知道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是很容易的,只要跟课本观点挂上钩就行了。);由“以后”二字可看出:我国的资源短缺将随着人口的增长,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关于“为什么”。在分析完材料后,一定要联系材料,简要列举课本上的相关观点。这一步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的观点必须紧扣材料中心,语言简练,简明扼要,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绝对不要就其一点,展开分析,没完没了,大做文章,那就死定了。

关于“怎么做”。如果图表中谈的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结论中一定要指出我党既定的政策、措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得结论、谈做法;如果图表中谈的是成就,一定要赞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如,应该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代表……等等类似的东西。

2.解题思路:图表分析类考题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或借助数字材料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辨别分析能力。

解答图表分析类考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审题。根据题目确定范围、背景、条件等分析图表:①分析表中的数据,总结规律。数据下降说明了减少或降低,数据之间的差距说明了事物存在的优势或劣势。②分析附加条件,用以帮助理解题意,透过现象抓主要问题。③通过分析设问,提出“为什么”,寻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和采取的措施,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第二步,从资源排序这个切入点入手,分析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在现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性或意义,解答此类问题时应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观点依据准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