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科学与技术十篇现代科学与技术十篇

现代科学与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8:12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1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营造视听

氛围

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使他们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美术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如“小动物盖房子”一课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营造一个极具情意性的氛围,讲的是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风刮倒了,小动物都赶来帮它,大家商量着该建个什么样的房子的故事。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Flas,了解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视听效果中快速进入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造欲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探究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几支笔、几张范画、几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眼、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和思绪,更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些教师在研究中采用等组对比的方法。西城区西单小学李轶林老师对本校五年级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对象是五(1)班和五(2)班,这两班人数相等,五(1)班是实验班,五(2)班是对比班。

以“平面构成——重复”一课为例,在实验班,课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在课件的一步步引领下,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什么叫平面构成——重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直观地明白了如何举一反三地进行创新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4.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计算计网络的开发应用,教师只靠画笔、一张范画进行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主宰者、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明,信息整合状态下的教师正以新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4.2由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信息化社会为美术课程的研发,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不再只是教科书,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性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包括课件制作、自制录像、剪接录像、创设局域网站、设计网页、影视处理、实物投影演示等,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给美术教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5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大空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个教师在讲授“京剧脸谱”一课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前,教师创建了局域网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查找、整理京剧脸谱的相关资料,了解京剧脸谱的表现特点。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检索到大量的京剧脸谱知识,并得出结论,归纳、总结出京剧脸谱的谱式——“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对京剧脸谱中色彩是人格化的有了一定了解:“红色”代表忠厚仗义,“黑色”代表耿直刚毅,“白色”代表狡诈多谋,等等。学生通过网上搜寻、查找,对我国民族传统京剧表演艺术、造型特点等有了初步感受和了解,对京剧脸谱中的化妆艺术进行了充分体验。教师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创设了较好的环境,其内容是丰富的,作业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改变了过去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典型课例。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合

科学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了解科学知识的宗旨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珍爱自然生命,所以对于人类赖之生存的地球而言,科学是它的“保护罩”。因此,从小学起教师便要着手自然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本文旨在以信息技术的大势凸显教师教学渠道之宽阔,只有灵活地将各大有效技术串联在一起才能使课堂绽放出精彩的火花。

一、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学领域的解释往往侧重于抽象、绕口、复杂,其难度自然也超出了小学生的正常可接受范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借此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进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水的形态变化”这一小节开讲之前,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态”二字的含义吗?生1:指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或状态。师:是的,那你们在生活中亲眼见过水的哪些状态呢?生2:自来水、蒸馏水等是液态的,具有可流动性。生3:冬天里液态水会凝结成冰,成为固态。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可知你们对于周边的生活观察还是较为细致的,但是还有一种形态大家都忽视了。此话一落,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水还能呈现出哪种形态呢?教师可稍做提示:液态、固态都呈现过了,还缺哪种状态呢?有同学立马反应过来:气态。既然水的三种形态已向学生托盘而出,于是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其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将“自然界中水发生变化的条件及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过后,教师还需帮助他们得出促使水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原因是温度的高低关系的结论,其中以0℃为变化的分界点。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学习,学生就能知道气态水包括“霜、雪、露、雾”等多种形式,再者这些字都是雨字头,自然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分别将水的固态、液态、气态表示图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得出三种形态之间的不同点,而后在用箭头关系表示出转换循环图,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对水循环的记忆与理解。

二、创设模拟实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是协助科学教师一改传统教学风格的最佳辅助工具,所以在创建先进课堂、营造良好气氛的同时,教师可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凸显课程的主旨和整体教学目标,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感染下逐步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来。例如,在研究地球上的“可利用性水资源”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向学生灌输了只有淡海水才符合人类食用标准的知识,但“可利用性”的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可食用”这一方面,也包含可运输、可转化、可滴灌等作用,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水的循环利用”这一思想成为关键点。为了促进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教师可利用Flash课件制作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动态图,然后再用对应的箭头标示出哪一部分水蒸发到达了大气层,而又有哪一部分水降回到海洋中,只有熟知了这一过程,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改善水的质量”这一实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思考正确的解决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了学生一个见证“动态水循环”的最佳平台,使得教学效果加倍。当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相融时,学生也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微世界”中以更仔细、更全面、更清晰的心态去观察,发现“新大陆”,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

三、突破理论教学瓶颈,延伸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05年,aCe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进行了重新界定,“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目前,国内学者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学科整合有了一些研究:余红认为,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就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特点,寻求英语学科与教育技术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促进教学改革[1];颜如钻认为,如何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传统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是今后大学英语网络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2];谢友福和孙飞凤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理念和实践而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英语专业在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展缓慢,由此提出了英语专业网络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具体构想[3]。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能解决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促进改革的发展。

二、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信息化改革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求由传统教育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学习经验,提高知识水平,即“从做中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的过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信息化改革,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以完成学习项目,积极建立知识体系。莱夫和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求把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融于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应当创设符合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

三、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问题与信息化改革措施

1.教学观念落后,应当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首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适应时展,能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与英语专业学科整合的内涵,有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概念。教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与管理,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实践的同时,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灌输。学生应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积极学习多媒体的使用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教育理念包含新的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将素质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资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表现为教材陈旧、过时,局限于课本知识。同时,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依然为很多英语专业教师所用,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了很大局限。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逐渐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转变,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应运而生。英语专业改革要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整合到英语专业教学中,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优化英语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4]。如针对听力和口语内容的教学,选择智能语音系统、语音识别技术、点读技术进行技术支持,对于阅读内容的教学,则选择podcast、专题学习网站、思维导图等的技术,而对于写作教学内容,选择语料库技术、思维导图、wiki等技术[5]。

另外,网上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上网技术,按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发富有个性的课件,收集教学材料,提高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同时,学生需具备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如沪江英语、普特英语等英语学习网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可以突破以往固定教学和考试在时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

3.教学过程中实践不足,应当以理论为支撑,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表现为学生动手能力弱,自主学习动机不够,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英语专业信息化改革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操作演示,学生也可利用多媒体汇报学习成果;在实验课上,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上机练习、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网络学习系统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定量学习任务,积极地、自主地实现知识建构,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应当实现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

传统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忽略了学习过程,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除了考试考核之外,还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每学期开始,我们把一个班分成4~5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如就某个话题做个小型演讲,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写出文本,制作ppt,校对演讲稿及演讲等。对学生学习内容和能力的评估与考核不能仅限于作业批改、课文背诵、单词听写等传统形式,可利用多媒体网络功能制作精美课件、演讲汇报等形式呈现。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意味着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是学科发展的手段和媒介,学科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教育技术的进步促进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印证了其对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重大意义。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就是把教育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教育技术不仅为学科的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研究工具手段,而且为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地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探索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红.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J].考试周刊,2008,(22):28-29.

[2]颜如钻.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25-327.

[3]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4]许鹏.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24):191-192.

[5]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48.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重要作用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物理教育领域后,物理教学手段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物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将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其次,在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性等特点能为物理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非线性化的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因此,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改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变成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一种对话,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好朋友、网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现实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通过将微观过程实施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进而使物理教育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表态、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把教材中的图像和现象转化为视频和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理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现象,增强学习效果。比如,用动画模拟演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自然放射性现象中的三种射线的偏转等。利用动画模拟将学生带入一种“现实”场景中,通过亲眼观察,非常清楚地了解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明显。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内容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克服了传统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面和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获取和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2.学习方式自主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信息化时代,具备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决定和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资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3.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比如,在探讨汽车的高速行驶与安全问题之前,教师可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由于汽车的高速行驶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并引导学生从上述情境资料中积极发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在后续探讨汽车的速度、惯性和保护装置等时,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积极性。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5

不久前的“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中,我有幸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70多位选手角逐切磋,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回眸反思,我深深地地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有利武器,下面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在这方面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视听渠道,提高了学生记忆水平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相比之下,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量则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视与听,同时来自于视觉的信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更加容易持久记忆。依此类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离不开视与听两个重要渠道,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改制、编码、转译等加工,将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我在教学《第一场雪》设计导语时播放录像,同时动情地描述:同学们看,下雪了!雪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她给山峰戴上了白帽,她给树林披上了白袍,她给田野铺上了银毯,她给房屋穿上了棉袄。这是冬爷爷送来的礼物,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尽情地欢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兴趣我借助古典音乐,动态画面,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想象思维,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海畅游,汇集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中,让学生真正领悟“瑞雪兆丰年”的深刻含义体会由这场雪给人民带了的喜悦心情,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那么怎么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决定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我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找到这场雪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正直三年自然灾害,很多人因饥饿而死,而这场雪则预示着明年的丰收。这样一来使这一难点随之化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

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第二、三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重点,难点都在这两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领悟到这场雪的大和美,我恰当出示动态画面和多幅美丽的雪景插图,同时利用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在视、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冲击下,不知不觉走入了雪花飞舞,白茫茫的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雪大,雪美在学生头脑中定格成像,让学生真切的领悟到雪韵,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而获取相关的知识。

教学中,第一步:感悟雪之“大”。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动画让学生感受鹅毛大雪飘然而至的情形,利用媒体音响渲染,触动学生感情。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产生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步:研读雪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1.品味“粉妆玉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一词语想不想亲眼看看粉妆玉砌的世界?先闭上眼睛,自己想象一下画面――睁开眼睛。(出示画面:田野中、树林里、屋顶上、公园里的雪景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粉装玉砌的世界。

2.“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老师把它们带来了,瞧!(出示柳树、松树积雪图)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图片的演示,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活。让学生充分感悟雪后美景,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通过这样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获取的知识长久的定格在头脑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使信息技术广泛介入学科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在整合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是有机的“整合”,绝非简单拼装的“凑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需要先“整”而后“合”,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水融、有机结合的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6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起来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了教师的教学,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但在教学中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当作万能钥匙,盲使用,就会产生很多误区。

一、过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情景创设中的作用,教学效果华而不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能动性。但把其看成是一种时髦,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细细品味,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受。下面就这个例子谈谈个人观点:

有教师在上《轴对称图形》时,制作了一个课件,介绍中国古代建筑中对称方法的运用,从天安门一直讲到雷峰塔,整个画面华美绝伦,令人不得不被课件的精美所折服,但是当教师问学生有什么看法时,竟没有几个学生说到对称。无奈,教师最后只好自己指出对称性。静心反思,这样的多媒体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设想,如果教师开门见山,一下子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效果可能更好。

情境的创设并非都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符合教学内容的环境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对教学有用的情境都是好的情境,都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多媒体课件取代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思维,学习过程演化为机械灌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上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因而就出现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思路走的怪现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

我们听一位教师讲授《菱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课件是按书本上提供的两种求面积的方法顺次设计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先说了第二种求面积的方法,结果是教师就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再按课件思路继续展开教学。其实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活动进行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个性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不可能绝对的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那样发展。

教师在执教时,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利用多媒体课件,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难怪有人说,为反对“教师专制”而出现的新课标,已经衍生出一种新的专制:把多媒体课件神圣化,成为低水平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专制。

三、学习内容影视化,取代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劳而无获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如果仅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就成了“电影院”、“录象厅”。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老师师先用课件动态呈现卷笔刀将木制圆柱体铅笔前端削成圆锥的过程,然后提问:“铅笔的前端是什么形状?这个圆锥体和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继续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等底等高,将圆锥体容器装满大米后,往圆锥体容器里面倒,连续倒3次,圆锥体容器刚好装满。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只有当一些教学内容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讲解、教具的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多媒体才可助“一臂之力”。多媒体课件要追求朴素。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课件,只要能增进理解、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的即可。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再好的多媒体课件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只有两者相互结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四、迷信现代信息技术万能,忽视学科特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7

1.从磁带音乐到电子音乐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子音乐合成器的面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音乐制作和播放实现了音乐元素采样、音色存储、音色修改、合成播放等众多功能的综合实现硬件平台。人们可以依靠电子音乐合成器来制作声音、创作乐曲,电子音乐从此走进大众生活。由于电子音乐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电子音乐制作设备,实现音乐作曲和演奏的合二为一,大大缩短以往传统音乐制作和演奏以及排练的时间。尤其是1982年开始实施统一的miDi规格后,电子音乐合成器所有的信息通过一根miDi接口线就可以自由交换。miDi(即英语“乐器的数字化接口”缩写)系统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和数码录音机等设备,它的出现使音乐家用一台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个电影的配乐工作。比如: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利用合成器为电影《烈火战车》配乐,并获得奥斯卡音乐奖。

2.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高速发展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使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也使得“计算机音乐”得以迅速普及。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数字格式存储的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目前,在互联网中传播的数字音乐格式主要有mp3、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数字音乐与以往音乐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不依赖实物载体。早期的传统音乐必须借助于唱片、磁带等某种实物载体才能让人们欣赏到,但是数字音乐抛弃了实物介质载体,它是以数字信号来存贮,通过互联网传播,并让人们利用个人微型计算机或手机等个人终端,来自由下载欣赏。二是传输速度快。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传播,其传播速度是以往普通物流传播速度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当今互联网宽带以及手机3G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传播速度迅速的特点将更加突出。三是无损耗。传统音乐由于必须依附于实物载体,在传播途中以及使用过程中必将产生磨损,并对载录其中的音乐品质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但是数字音乐由于不用依附于某种具体实物载体,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损耗,其音质或内容将始终如一,不发生任何变化。当代数字音乐潮流异常迅猛,2005年全世界数字音乐的销售在15亿美元;2010年,已经变成了107亿美元。同时,互联网技术也使得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达到了史无前例。如最近韩国歌手pSY的一首单曲《江南style》,通过Youtube网站,点阅率在公开76天后就突破3亿人次大关。

作者:冯岚岚李慧娜单位:焦作大学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小学科学课;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具体到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延伸课程教学资源,而且提高有利于教师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

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如果说,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向信息路径,辅助以学生设问、教师答疑等双向信息路径,那么,这种富有创新意义的整合模式,则是一种信息与知识的分享和交换,通过教师或者学生自主,来收集、发现并利用信息,将其形成一定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在对整合成果的观摩过程中学习,从而实现信息整合的目的即最大化的分享信息。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同时,这一理论还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境、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利用数字化的资源,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使得多媒体不仅仅是教师实现其政治教学目标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的一种平台。当然,这种信息,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规范和设定下的信息,而并非盲目的杂乱的。

(二)现实依据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与扩大,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当今小学生的学习,因此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借助相应的条件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学习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求小学科学课必须要与更多的信息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校园网络的相关建设,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二者的相辅相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提供了现实依据。

2.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的着眼点

(一)小学科学学科的人文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时,要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突出人文性。小学科学课的人文性质,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应该以情感渗透为主,而传统的讲授形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情感渗透的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机械性、被动性。

而要在具体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进行整合,使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参与教学,来实现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渗透。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多媒体的有效参与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小学科学的感性材料和内容,大大扩大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有效参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主动培养政治情感有了可能性。

(二)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性

小学科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理论术语或者政治概念,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通过整合,使这些枯燥艰涩的政治理论,得以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符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思维特点。

科学理论的学习,不能回避,而是借助于大量的感性材料,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够使小学科学课堂实现从知识为主到能力为主这样一个转变。

(三)小学科学学科的时代性

相对于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科学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广泛而及时地反映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对生活的变化捕捉不足。教师可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生活融入教材知识中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于小学科学课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更富有时代气息。但是,小学科学的时代性是为生活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中,既要把握小学科学的时代性,更要深刻理解教材的主题,要以主题统领整合,以整合突出主题。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一)整合实践

3.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主题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中,学习主题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合的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当根据课程需要,正确选取相应的学习主题,并根据主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获来取信息资源,并将信息资源一一筛选,适当取舍,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学习提供辅助。

3.2利用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通过探究性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相关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并将思考结果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有效反馈,根据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指导,使其从中发现内在的规律与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可以在探究、效果测评这些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3.3学教并重,整合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一类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不管是教为主,还是学为主,都共同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在课堂中有所侧重,然而却不能兼顾。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却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这是因为,计算机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用的教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用的学具,通过校园网络,教师不但可以演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使其成为演示工具,而且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获得积极的情感激励和认知,使其成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现实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并重,突破现有教学设计的不足。

(二)整合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的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来的,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也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就要求参与整合的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在整合能力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很关键的一点。简单的下载课件、练习作业等,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而是要具备相应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其效果如何,除了教师的自身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相关设备的有力支撑。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积极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又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成长过程,它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载体的知识传递,变为网络信息资源为载体的知识交换与分析,更是将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便于发挥其主导性角色。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整合与拓展的度的把握,如何将整合小学生信息传递效果、学生思维效能等方面,进行量的检测与控制,这些都将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中值得研究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2)

[2]杨彩玲.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08(31)

[3]张国芝.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7)

[4]王爱霞.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0)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9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能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动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导入数学课要寓趣味于其中,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平均分》时谈话导入: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出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的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课件出示: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把一个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简化为浅显形象的认识过程,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轻松地学完了新课内容。

二、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我在讲《认识整时》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靠老师讲解,或是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难以理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1)认识。师: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学生回答,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师: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师: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现代科学与技术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整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b)-0181-01

在整个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主体,其教学目的在于为知识的接收主体提供吸收知识的环境与方法。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探究性学学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充分彰显,在完成既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更能够引导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载体,以既有教学知识为依托进行深入探究与认知,这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无疑是充分吻合的。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激发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分析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且丰富的知识的累积,知识的积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学科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强化课堂教学阶段的信息量,扩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为学生知识的累积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有着较大容量、较小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的优势的电教媒体,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及无法实现的事情,从而能够起到促进教学教学效果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也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累积过程。不仅如此,在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对多媒体的灵活使用,在与既有知识相联系的过程当中实现对新知识进行讲解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学习“植物生命的起源”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两株或多株有花的绿色植物(例如向日葵与西红柿植株),学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同学们知道小猫咪是怎么出生的吗?小狗又是怎么出生的吗?通过对既有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向日葵与西红柿植株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出示西红柿及向日葵的种子,验证种子即为这两种植株的起源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对植物生命的起源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激发探索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多媒体技术在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知并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知识。就好比在教授“放大镜下昆虫世界”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放大镜下的昆虫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呈现在多媒体屏幕当中,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相关知识,这充分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全方位的知识认知在圆满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丰富。

2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演示科学探究流程分析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捕鱼的成果给人不如传授给人如何捕鱼的方法。对于教学而言,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学工作者最关键的目的与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性的体现。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能够确保学习效率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同样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科学探究流程以一种直观且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听、看等多种方式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小学科学学科与中学化学学科的衔接角度上来说,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小学科学学科学习阶段掌握一些较为基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这也正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例如,在教授“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在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流程进行演示的过程当中,基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予以实现:第一步,教师出示小苏打与白醋样本,应当学生总结这两类样本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是对整个实验结果的预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实现详细列明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与现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观察方式;第三步,展开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型实验,通过看、听、摸等多种方式观察实验仪器内的变化情况,以小组形式对变化情况进行归纳并交流处理;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由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气体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3结束语

很明显,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其应用构建了一种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快捷性使得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主动性与急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明显提升,这对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整合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增良.巧用生活材料凸显生命课堂——小学科学学习材料的有效制作[J].小学科学:教师.2012.(01).38-38.

[2]李愉均.浅议网络环境下引领小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07).49-50.

[3]钟媚.高凌飚.西方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0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