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十篇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37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1

1.1应急决策行为的情景—应对模式研究

近年来的应急管理实践表明,应急决策理论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过程以应急前的预案和现场的信息研判、知识综合集成为主要情景,通过快速渐进、协同和响应处置等机制进行情景演化分析,以实现应急管理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应。应急决策不同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决策。从决策资源来看,由于应急的突发性、快速演化性和并发机制,应急面临着时间、事态不确定性和救急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从应急信息和知识的演化过程来看,应急决策是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由于数据的离散性,不能直接得出完全符合推理逻辑的知识规则,在数据模式的提取、选择和应用中存在较大风险。在应急现场没有完全符合知识决策的归纳与演绎的背景,决策方案、决策情景多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大多决策过程都是基于现场数据的综合研判,提出事态演化模式,基于这些模式进行事件和应对的耦合选择。在应急决策环境下,基于数据对决策的直觉支撑和间接关联作用,笔者认为应急决策的行为模式是基于情景数据的拼凑(Bricolage)和即兴(improvisation)式应对过程。情景是基础,提供资源分布、数量、可得性和可用性流程数据,其核心是有限资源;其应对是面向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演化的即兴和拼凑。

1.2应急决策行为机理研究

拼凑一词的本意是做零工,即利用手头的材料和资源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问题的暂时性解决和直觉选择。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理论,首先被引入到组织应急管理领域,由于组织边界的存在,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组织运营活动要以资源限制为起点,进行常规计划和意外突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寻找。因此,一些学者在界定拼凑的概念时指出,动手组合现有资源或就地取材,尝试创造新用途和将就解决是拼凑模式的主要特征。在本质上,拼凑是基于组织的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组合和集成,以及基于知识的能力范围内的将就创造,以发现知识的新用途和意外收获。相对于有系统的规划而言,拼凑是短期的、直觉的。但在有限资源约束下,从最直觉的时间、空间等维度出发,提出的平行性拼凑和选择性拼凑的过程具有系统修补性和结构主义机理。因此,利用知识资源进行拼凑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寻找是完全可行的。在拼凑模式中,常见的制度、资源、即兴和决策拼凑都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制度、资源、即兴和决策的将来变化与效应。基于这些形式,笔者认为这些形式的本质是知识,知识拼凑能聚集学科、部门和多因素关联的应急情景。

基于知识拼凑把平行发展和重点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用途和资源服务的全面拼凑。即兴是针对不确定性环境,在极短时间内进行获取、转移、共享和发现的过程,具有自发性、直觉性和高价值性。知识是即兴的基础,知识所依赖的情景为即兴提供直觉场景构建要素,目标是并行化决策和执行。在本质上,即兴是基于框架的创造,这个框架是基于情景的知识范围和结构的直觉再现。框架的形成来源于组织记忆,记忆保留下的要素和关联构成即兴模式的过程。基于记忆能力进行情景知识的学习,推动即兴要素的发现和获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要素的创造性关联和聚类,形成要素间的新关系和新框架。在应急环境下,决策仅能基于情景,面对情景的事态演化、响应、处置策略进行新的关联寻找,推动新策略的生成。

在不同的应急情境下,决策行为之间的借鉴表现为修饰性即兴和发现性即兴。在应急现场,制度、过程和资源所能关联的要素比较上,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不能完全即兴。这不仅是情景、习惯和组织惯性对即兴的影响,也是知识粘性和知识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创造。对比拼凑和即兴,机理的差异表现为要素和框架之间的关系。在拼凑的过程中,要素是起点,通过空间关联进行要素聚类形成框间结构;在即兴中,由于即兴的知识惯性依赖,有限时间能创造的是直觉框架,对应框间与情景间的耦合,具体化耦合关系的要素。在应急决策中,资源限制、时间和空间范围限制决定拼凑和即兴是主要的决策模式,其过程和结构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

2面向应急决策行为的知识管理能力框架研究

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managementCapacity,KmC)是知识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心理倾向和组织惯性。在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心理倾向是信息加工的轨迹、知识记忆的渠道与情景要素之间的关联的行为偏好;大量心理倾向的聚集形成同类情景的类似资源组织方式,这也就形成组织惯性。组织惯性能方便实践知识的沉淀和转化。当前对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过程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协调、集成和控制能力,强调知识的背景和情景;另一观点是从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知识管理能力和结构。这些研究在本质上把知识管理能力按照能力基础、转化条件和应用接口等要素来研究,但忽略了能力的获取过程和能力绩效差异。也就是说,过程论和能力基础观多是能力的自身成分,没有从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情景特征研究能力行为演化。

因此,从行为科学、情景依赖与拓展理论视角研究知识管理能力,从资源观入手,在分析知识资源对基础能力或能力元的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情景—应对模型、拼凑和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框架。框架认为,企业资源观是基础,秉承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基于过程论的知识获取、定位、转化和应用就能形成企业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组织能力的最小单元,常常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对社会资源的集成能力等。能够聚集和关联资源的是组织的情景和流程,在聚集和关联的过程,资源产生相互依赖,构成资源网络。在资源网络动态演化环境下,知识的管理能力表现为知识在网络中的嵌入、对网络关系和结构的调节。

3情景驱动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3.1基于情景演化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情景是知识资源与流程的结合,是通过心理倾向和组织惯例选择知识资源完成事件过程的所有认知模式和关系规范综合。情景驱动就是从情景着手,以流程为线索获取知识需求,从需求中抽取和细化事件任务,运用形式化和相关方法表达实体、动作、交互及事件相关联的行为。其中流程依赖情景中的上下关联事件,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行为,可通过偶发、串发、并发等抽象模型描述相关的行为演化特性。根据行为演化过程以情景演化模式来组织知识管理,提高知识与情景的关联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综合上述知识管理能力的关系核心和情景演化的知识模型,可以发现,基于情景演化的知识管理能力包含知识关系、知识与流程、知识来源和演化、知识间的串行和并行关联等。从系统角度看,知识关系关联知识获取、共享、积累、应用和创造等环节的流程,能调节流程内资源网络的结构,构成知识管理能力的核心能力。在情景的突发和引发、情景间的串发和并发形式下,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逻辑整合知识裙带、平行的情景—知识。

3.2基于情景—应对型交互的知识管理能力结构研究

在经典的知识管理模型中,内化、外化、社会化和组合构成知识和情景之间的交互方式。因此,情景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和综合体,基于情景的演化和蔓延构成从情景到情景的转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基于知识产生的背景或情景,情景要素和关系的改变是社会影响的结果,是基于社会化信息的知识发现和应用。与这一过程相对,应对自身的系统性提升和科学性论证是组合化的过程,其中拼凑是组合的最基本形式。面向情景采取应对策略,是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情景内的要素和关系非常复杂,形式多样,在应对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主要关系,把复杂的经验和体会心得通过研判和谈论形成措施和对策。根据这样的过程机制,从情景到应对是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反过来,是内化,它涵盖了应对策略对情景的阻止、减缓、并发、引发、控制、转移和恢复等所有显性到隐性的过程。在知识管理过程和具体活动层面上,上述4类关系形式完全可对应知识管理活动间的联系及知识活动的选择偏好和组织惯例。特别是在资源、能力、行为和惯性的融合过程中,应对的行为模式,其内在的知识管理能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内化、外包、社会化和组合化4类。在逻辑上,这4类关系可以是平面的循环系统,也可以是立体的螺旋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转化以实现知识管理活动的偏好选择和协调功能,并触发知识资源整合效应的扩张和演变。

4面向应急决策行为的KmC的界面研究

4.1基于拼凑的KmC的界面研究

基于拼凑的KmC界面就是基于拼凑机制而获得的可以直接应用或感知的知识管理能力的接口。在有限资源、知识和流程条件下,从时间和空间限制上优化资源、知识和流程之间的组合、增减、替换,以延伸知识作用范围、实验资源的新用途,变革基于流程的知识共享和应用,并形成知识活动的集中式和平行性运作模式。知识管理的集中式运作是基于拼凑的重点选择机制而进行的知识管理能力构建,首先要分析集中式知识管理的需求,需求的发现和挖掘基于情景的演化规律,把时间和空间上容许的组合,通过对现有资源增减和替换的改变来布局组合背景。其次,基于知识活动间的关联进行迁移和整合,形成知识活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形成知识扩散效应。最后,扩散的知识改变流程资源组织方式和作用于价值的机制并最终推动资源、知识和流程的拼凑。

相对于集中式知识管理而言,平行性知识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并行化、分布式管理等方面。并行和分布式是拼凑的平行性选择策略,该策略发挥资源、知识和流程的因地制宜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并行进行知识的分解和集成;另一方面通过分布式布局扩大知识作用范围和资源搜索渠道。并行为拼凑提供要素和情景,拼凑过程是并行结果的整合过程,两者相互促进。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各种知识活动的交互影响及协调能力由并行性拼凑模式所决定,知识管理流程的差异性是并行拼凑模式之间的差异。多样化的知识管理流程反映了拼凑的有限知识资源的条件限制。

4.2基于即兴的KmC的界面研究

基于即兴的KmC界面就是基于即兴机制而获得的可以直接应用或感知的知识管理能力的接口。即兴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的交叉影响下,根据对情景—应对的创造性差异,主要有修饰性即兴和发现性即兴两类。基于即兴的KmC界面也就可以概括为修饰性知识管理能力和发现式知识管理。在既有的认知框架下,即兴的修饰性驱动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对动态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补充、中介和调节。动态能力或动态竞争力是面向环境的适应性改造能力,是维持和创造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利润的基础。但动态能力由于强调构成能力资源的市场交易和可获得性,而忽略了能力基础要素的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和漏洞。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动态能力的基础之一,能补充和强化动态能力的获取和更新机制。

在应用和感知层面,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直接丰富了动态能力的知识库和模型库。而在吸收和创新能力框架下,知识管理能力是调节吸收能力作用于创新能力的主要变量。特别是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时间压力下,促进吸收能力的社会集成机制的形成,在特定层次和水平下调节吸收能力对增量式创新和变革性创新的绩效,最后传导至组织的敏捷性和柔性。即兴能力强的组织,决策和实施间的耗损低、风险小。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改变时效和敏捷运作中调节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从情景的启发性着手,即兴能带来新的发现,时间压力改变知识管理活动,不同学科、组织和关系的知识的组合能诱导新的集成、共享和组合模式。特别是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即兴能力的基础和决策平台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即兴的情景更加可视和智能。从而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在实现组织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组织的内化创造、外化扩散等方面提供时效保障。在智能信息技术平台下,即兴的知识共享—集成—创新提高了面向技术联盟、研发外包等任务的管理接口。例如,众包模式下大多任务的外包都是在线及时的即兴之作,知识的创新也是基于不同学科、背景、思维的拼凑,即兴发现任务的解决方案。

5结束语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2

(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急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性工作应予关注。一是没有预算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没有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没有来源,开支没有口子,已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应急管理没有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课程。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进入各级党校培训主体班课程;三是市县两级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是我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个区县(市)和专业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是机制不完善。全市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资阳、南县、高新区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三)突出问题有待抓紧解决。

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消防部队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消防装备能力不强,全市云梯消防车仅x辆,其中只有x辆最大举高x米,只能开展x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竣。

全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呈上升势头,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

我市生产、运输、使用危化品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一、农用三轮车运输危化品监管不到位。目前,全市农用三轮车运输氧气、乙炔、液化气等工业气体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无人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二、加油站内社会车辆乱停乱靠,妨碍公共安全。中石化X分公司目前在全市设有x个加油站点,社会车辆在加油站内乱停乱靠现象比较严重,仅凭中石化X分公司难以有效扼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会龙山油库、双强化工、宏源稀土等涉危企业均处在资江城区段,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污染水源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城区几十万人饮用水安全;每天穿行的数十台运输液氨、气油、柴油的车辆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

理顺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政府办系统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好。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员、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资金困难投入不够;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综合预警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不深入,遇到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应下沉、关口应前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应健全,经费保障应有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x省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未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应急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3

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主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众是否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实践证明,只有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才能实现应急管理“无急可应、有急能应”最终目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大力提升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来部署、谋划、推进。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先行先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活动,逐步形成了以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宣教培训体系。除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月、张贴宣传海报、在新闻媒体刊发或滚动播出应急知识,把应急管理有关知识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内容等常规做法外,还着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十大工程”。

一是出台指导性文件,谋划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全局。为全面推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2008年4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近5年**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要以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突破口,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以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能力;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以定期培训为主要手段,提高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

四是开通应急管理专门网站,打造应急管理工作“网上名片”。2007年12月份,**省开通了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专门网站——**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网站(中、英文版),紧紧围绕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突发事件信息权威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和**省应急管理工作“网上名片”。网站针对不同时期特点,采取开辟专题、网上直播、举办竞赛、专家访谈等多种途径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效果十分显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中国应急管理》等全国应急管理权威杂志均作了专题报道。

五是征集应急管理标志和宣传口号,扩大应急管理工作的影响力。为加大**省应急管理工作宣传力度,2007年,**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省应急管理标志和宣传口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全省各地、各有关单位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在学校、社区、街道、企业等广泛张贴应急管理标志和宣传口号,使基层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认识应急管理、了解应急管理,有效扩大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影响力。

七是编发工作简报,增强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省、地级以上市每周定期编发1期《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简报,主要目的是向各级领导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介绍国内外、省内外

应急管理工作的新经验、新举措,通报应急管理专家工作动态等。

八是举办应急知识竞赛,激发社会公众参与应急

九是组织应急知识宣讲团,推动应急管理知识宣传进村入户。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我们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等组成应急知识宣讲团下农村、下社区、下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应急知识,全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4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落实应急管理措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人民群众,努力提高应急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群众化的水平,为构建“人文、活力、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按照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的要求,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一)积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监控工作。隐患排查是应急管理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控制的监控机制。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辖区和行业内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要进行全面排查,登记造册,建立隐患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基层组织和单位按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基层”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解决或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在区县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限期整改。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组织和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上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并报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联防巡逻制度,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在重点区域、行业、部位以及社区、村庄、院校等基层单位都要设立1—2名信息安全员,农村要结合实施“天网工程”,做到警铃入户,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信息网络。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多种手段,及时预警信息;信息权利的责任单位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立即组织警务、医务、民兵、预备役、物业保安、联防、企事业单位应急骨干和志愿者等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开展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在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组织现场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应急骨干和应急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与演练工作,增加综合素质,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受灾户、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六)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秦岭北麓地区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群防群治和信息报警建设,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相关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联防巡查等日常管理工作;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区县的应急指挥平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七)加强宣传培训。各级政府要组织编制公众应急知识读物,免费发放基层单位。基层组织和单位要设立应急管理工作宣传培训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公众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高危行业要依法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要把应急安全知识列入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新闻媒体要开设应急管理知识专题节目,经常性向社会进行应急知识宣传。

三、基层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做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工作贯穿到防灾减灾、安全稳定、卫生防疫、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工作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定期研究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增强依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年上半年,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同时指导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加快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使全市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健全、责任明确、工作富有成效。

(二)完善预案,搞好示范。年底前,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做好与基层应急预案的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各区县要结合本地特点,在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有重点的抓好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发挥应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区县政府要切实抓好辖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将辖区内预案制定单位分类、分解、包干,落实负责人和责任人,逐级落实责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危害和社会影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奖励。

在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实际,依靠基层组织和单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工会、妇联、红十字会、安保组织和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要克服形式主义和贪大求全的做法,使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既扎实有效,又有各自工作特点,不断提升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5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6

一、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周边兄弟镇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麒麟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麒麟镇防灾减灾避灾应急预案》、《麒麟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麒麟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麒麟镇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要求各村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全镇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麒麟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别任正副组长,各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镇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镇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镇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企业、学校、河堤、水库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贯彻落实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我镇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镇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镇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防汛、抗旱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期,落实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农民群众。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定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农村土地征用及流转、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避免发生群众性事件。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落实整改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及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六、20xx年应急管理工作评估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突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镇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镇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委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7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什么是危机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危机,因为危机,我们不能随便出门;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突发性的。它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它的发生有时候是突发性的,让人难以控制,通常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坏、灾难,给人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才能应对它。危机有很多的特点。危机具有很突然的性质,让人难以防备;危机具有紧急性,危机一旦发生,瞬息万变;危机具有不可控性,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尽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机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时刻戒备,永远准备应对危机,我们要学会去管理危机,做危机的管理者。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是指,当基层政府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危机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时应对危机,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保证乡村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定。

二、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一些效果

1.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理。笔者在对基层政府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还是相当合理的。每个基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镇书记、镇长、党委委员、镇医院院长、派出所所长、镇消防队长等成员组成,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急委员会的日常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承担了时刻监测危机、危机信息汇报和汇总、危机调度与协调等多项职能,可谓是身兼数职,发挥着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基层政府所管辖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应急委员会,由村两委组成。

2.基层政府的应急制度已经相当灵活且落实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层政府在制定应急制度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乡俗文化,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的应急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制度。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机发生时的一些情况,并按照制度的应急制度,一对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

3.基层政府组成了应急团队,且对成员进行多角度的培训。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小组,到每个村里的应急小组,以及镇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基层政府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不断培养应急小组的能力,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的实战演练,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同时,定期开展培训,使得应急人员不论素质、还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心。危机来临时,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一种应对危机的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应急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逃脱责任,比如说曾经发生的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体现出基层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不足之处,基层政府应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众第一时间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层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还记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国报名选拔出来的灾区志愿者,到达地震灾区后反而成为了困难户,成为被帮助对象,作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更何况基层群众。当一些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公民普遍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常识,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化。而在基层的乡村中,这种公共危机的基本常识教育基本为零。乡村的应急委员会大多也是村里农民组成的,本身知识素养不高,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也只是皮毛,很难自发的组织危机的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基层政府则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有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主义之风存在,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普及教育的耐心、决心,危机常识普及教育危机管理往往成为走过场的趋势。

3.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危机信息的收集能力较差。有的时候乡村山上会有失火现象,当去问此类灾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时通知村应急委员会,村民们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应急委员会。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政府在危机防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显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现实危机管理中,基层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够完全重视起来,而不能重视危机防范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防范机制不完善,很多潜在的危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危机上则难上加难。

4.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设施落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媒体、电视、网络等广泛地传播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常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调研中发现,这些多渠道宣传途径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通过一些纸面文件下发下去,其他宣传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笔者仔细观察农村应急委员会,发现很多硬件设施存在问题,有的是危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广播喇叭坏掉,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让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危机防范工作。有的农村应急委员会,连最起码的电话都没有安装,应急通讯录也没有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四、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提高广大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比较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种意识转化而来,这种意识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都爆发在最基础的地方。处于这一基础层上的公务人员、公众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水平去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于管理危机,战胜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应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将这种学习放到平常的在职培训中,形成一种危机理念。再者,注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培养,普及公共危机常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进行,比如说在乡村中发放一些挂历宣传册,也可以请一些危机治理的专业人员到乡村中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危机治理的电影放映来实现。通过这些实际可行的措施,让公众知道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2.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著名的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奥斯本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钱预防危害发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钱去治理灾害,由此可见最有效率的危机管理就是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现代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前馈控制,避免各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种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对各种危机做一个预计,提前把灾害的准备工作做好,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策略。很多事实性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才可以使得基层政府在面对危机发生时做出的决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务必建立一种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平台,对危机进行不间断监测,拓宽危机信息的传送通道,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3.要保障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的财政资金。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当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投入上还是捉襟见肘。虽然基层政府现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启用财政应急拨款,来解决比较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但是这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危机治理之中。因此在当前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应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专款专用,建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机制。我们通过这种国家财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硬实力。

4.建立专业化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队伍。术业有专攻,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职培训的模式,加强危机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实际演练,要参加实地演练,从实战中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基层政府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位,让学习这种专业的应届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让这种新鲜的血液来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8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加强应急管理的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县区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配置专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乡镇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层群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积极开展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要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区域联动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联互动,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不同特性,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年底,全市各乡镇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编制基层预案要注重针对性,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同时,基层预案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编制,最好组织群众自己编制,使预案编制的过程同时成为宣传教育、动员群众的过程。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切实把一个个分散的基层预案衔接好、管理好,使基层预案更加科学有效。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要充分整合现有力量,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部队、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保卫人员、志愿者队伍,以及卫生、城建、国土、林业管理等基层工作人员为基础,同时吸收有关专家和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参加,造就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形成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确保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集结到位,并迅速开展有关处置工作。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强化训练,加强教育,严明纪律,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制定落实补助、保险、工伤、抚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队员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陇政发〔〕36号要求,抓紧编制本县区、本部门“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规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并指定一批房屋结构坚固、抗灾避险能力强、交通便利、有卫生设施的学校、敬老院、村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抗御本地区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做好垃圾、污泥和路障的清除工作以及饮用水和厕所等的卫生工作,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电话、广播电视、电网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应急宣传、信息报告、通信、交通等保障能力。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加强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带,要重点加强消防、避难场所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并按要求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提高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并加强日常管理和巡查;建立或设立固定的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宣传教育设施和宣传用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县区的应急指挥平网,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加强学生食堂、宿舍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做到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体系。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相关政策。一要研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将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将应急管理资金向基层倾斜,有效保障基层应急管理的基础建设,同时,要逐步提高灾民生活救济补助标准。二要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征用补偿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费困难,支持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三要研究完善分散灾害风险、减少群众损失的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四要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五要研究制定关于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六要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应急普查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及时开展本辖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各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风险隐患、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专家组建设、预案编制和演练等情况。要对各类风险隐患和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子,并加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形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库,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开展隐患排查是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防范转向源头管理的有效手段,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包括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矛盾纠纷等的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棚户区”多合一”建筑等,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制订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二做好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明确基层单位信息报告的责任,强化群众信息报告意识,做到对突发公共事件早发现、早报告。要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并承担信息报告任务,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全员的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能力。要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报送渠道,县区及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村委会、居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各县区应急平台中信息、预警等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不畅通和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

三做好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要时,要组织做好受威胁群众的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当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指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组织好基层应急队伍和相关群众,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是由非常态转向常态的关键一环。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和重建规划制订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并重点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意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防群控、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要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通过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深入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应急管理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广泛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管理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职工应急培训工作,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及其他外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教育。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应急管理融入到基层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及各基层单位要把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最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要建立基层部门、单位的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做好自身内部的联动工作,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诊急救;循证护理;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3-0110-01

如何选取最有效的护理方式,挽救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提高治愈率,降低重度伤残率及死亡率,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课题。为此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7~62岁,平均(41.1±42.6)岁;车祸造成颅脑外伤的患者56例,高处坠落16例,其他8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循证护理组与基础护理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救治方法,基础护理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循证护理方法如下。(1)依据临床医学的多学科的知识,为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1]。首先,包括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该患者的报告,立即启动,调动医院的急救系统;其次,人员配置,由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构成,并定期对救治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更有效的措施。(2)维持呼吸道顺畅。颅脑外伤的患者常会出现休克症状,在无意识状态下,其分泌物、呕吐物会堵塞呼吸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需要及时清理,保证呼吸道顺畅[2]。(3)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颅脑外伤的患者出血量比较多,耗损大量能量,对此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及时迅速的建立3条静脉通道,将已经配对的血液输注到患者体内,为及时增强患者血液循环,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压输血,及时有效的保证患者正常机体所需的循环血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包扎等措施。

1.3疗效判定标准

本文参照aDL、mmSe的评分对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生活活动量表和简易智能评分,以此确立评定的标准,(1)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均消失,可以自由活动;(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有所改善,生活自理有障碍;(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没有改善,并有恶化的趋势,甚至出现死亡[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在患者的治愈率上,循证护理组的痊愈人数为36例,痊愈率为90.0%;基础护理组有28例,痊愈率为70.0%。在伤残率及死亡率的比较上,循证护理组有1例,为2.5%;基础护理组有5例,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呈现高发的趋势,主要因素为车祸及高处坠落,其中车祸所占的比例几乎占70%。颅脑外伤患者临床上因病情危重、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等因素,一直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此,临床医学上对于颅脑外伤急诊急救就显得非常重要。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涉及多学科知识,包括临床医学、管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临床上除了采取循证护理措施之外,还需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察,(1)循证护理的依据: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而言,在急救过程中,首先要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以此为依据评判颅脑所损伤的程度,而瞳孔则是全面观测患者的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部位,因为在颅脑损伤后,一般会引起多瞳孔的变化[3]。(2)循证问题:在循证护理问题中,具体包含抢救患者的生命、病情变化的观察、维持呼吸通路、给药治疗、构建静脉通路及妥善的外伤包扎等。(3)循证护理的观察:针对循证护理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例如加强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并且依照医生吩咐,定时为患者服药。

总之,对颅脑外伤急诊急救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切实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重度伤残率和死亡率,并且还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值得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霞,王新,徐晓娟,等.循证护理在急诊颅脑外伤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3(15):163-164.

[2]史亚红,杨芬,何信鑫.循证护理应用于气管切开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7):263-264.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周边兄弟镇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桂圩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桂圩镇防灾减灾避灾应急预案》、《桂圩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桂圩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桂圩镇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要求各村(居)委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桂圩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别任正副组长,各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镇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镇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镇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

(二)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企业、学校、河堤、水库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

我镇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镇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镇的学习宣传活动。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二是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三是要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四是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提高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

(一)强化管理,加强演练。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各年级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各中小学每周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做到警钟长鸣。二是演练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各中小学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的地震、火灾等突发的自然灾害疏散、撤离、安置的演练。三是加强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各中小学每周由该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织人员对学校食堂、小店、宿舍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次,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限时定人,强化责任,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电台、广播、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载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一是利用会议宣传,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机制,逢会必讲,时刻提醒大家,警钟长鸣。二是利用镇有线电视台,定期滚动播放应急管理常识,使应急管理知识家喻户晓。三是利用宣传橱窗、印制宣传品,进一步扩大知识宣传面。四是利用学校教育宣传,我镇各中小学,规定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的目的。

(三)妥善处理,突出亮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镇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镇委、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六、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五个一”示范点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

(二)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防汛、抗旱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期,落实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信息及时传递,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农民群众。

(三)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定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农村土地征用及流转、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避免发生群众性事件。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落实整改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

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及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七、2010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

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社区和村委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