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十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十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7:3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1

1体系思想充分融入eRp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体系和都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其中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的关联尤为紧密。质量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文件管理。文件是体系实施的载体,也是检验体系的标准。而信息化系统就是按照标准文件的描述,将大量业务处理和流程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固化,从而保证标准的严格执行。要达到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完美结合,就是要确保标准体系中的业务管理流程和固化在信息系统的业务操作实际高度一致。如何保证两者的一致性?浙江中烟通过“三标一体”项目和eRp咨询项目联动协调,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eRp咨询项目是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而“三标一体”项目则是针对管理流程的细化提升,两个项目虽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目的一致。通过两个项目的同步开展,梳理过程的沟通借鉴,实现了流程的优化重组,确保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高度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程序文件和实际操作不一致,杜绝了“两张皮”的出现,同时大大增强了标准文件的适用性和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引入了质量体系过程控制的思想。在项目建设前,就明确了“优化流程、精细管理、业务创新、技术领先,水平行业前列”的建设目标,通过机构完善,制度建立,职责分工,做到了体系要求中的目标明确和组织保障;同时,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了项目考核机制,坚持eRp工作例会制度,明确了eRp问题管理流程,做到了有问题就有反映、有记录、有负责、有方案、有落实、有反馈,体现了pDCa循环思想;并且和eRp项目相关的需求、建议和解决方案等信息都实行了标准化、文档化管理,做到了每一项工作都事前有指导、事中有记录、事后有分析,实现了痕迹化管理。通过贯标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三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也不断融入信息化项目建设中。eRp项目硬件建设就高度重视信息设备对环境、职业健康的影响,在设备采购中引入绿色、环保、低耗的理念,确保所购设备符合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同时为响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要求,积极应用信息新技术与新设备,特别是系统集成技术,通过优化整合信息资源,硬件系统从原来几十个小应用、十几台服务器,整合为两个大系统六台服务器,在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系统利用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电磁辐射及能源消耗。

2信息化手段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促进

为解决文档管理难规范、工作痕迹难保存、运行检查难开展、纠正预防难跟踪等问题,浙江中烟根据管理及应用实际,利用信息平台快速高效的优势,结合标准化信息广泛性、法规性、系统性、时效性和服务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集文件编制、、使用、评审、持续改进和作废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搭建,规范固化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了可控化、痕迹化管理,保障了体系顺畅高效地运行。该系统与浙江中烟门户系统相集成,通过工作流平台的引入,支撑了浙江中烟标准化工作多流程、分层次的实际应用,具有以下特点:2.1内容更丰富系统包括立项计划、标准管理、标准化工作、体系运行和法律法规四大模块。除了包含和工作相关的文件程序外,还有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化知识、体系工作计划、贯标动态、体系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知识全面,内容丰富。2.2提醒更及时标准的制定、审批、、查阅涉及人员广,时效要求高,为了保证标准及时,宣贯到位,系统除了通过标准公告、待办任务提醒外,还与短信平台、邮件系统相集成,确保时效性。2.3信息更完整系统除了可以查询到最新的标准文件外,还支持历史版本和作废版本的检索,使得文件体系更完整。同时,通过外来文件和法律法规模块的建立,能全面地得到国内外标准信息、行业内文件信息,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及时了解标准化工作的各项动态。另外通过标准管理和体系运行模块的建设,标准从制修订、发放、到废止均在系统留下痕迹,能够跟踪管理,历次的内审计划、管评报告、问题清单,不合格报告等信息都可查询,便于掌握整改动态,促进管理闭环的形成。2.4流程更细化根据浙江中烟管理实际需要,标准文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不同类别的标准由对应的标委会审批和管理。而从标准流转的角度而言,公司本级和制造部级的标准流程也不一致,这造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标准从起草、审查、会签、审批、编号、复核、、查询、作废每个环路的流程各异,系统实现非常复杂。系统最后采用了灵活配置的工作流平台,通过图形化定制,实现了多级支持,确保了系统实现和业务实际的高度统一。2.5体系更严密标准文件从起草、、查询到废止都是受控的。基于以上特点,系统建设要求更加严谨。通过标准起草环节和项目立项模块相关联,利用立项编号控制标准编制,防止标准重订、漏定等情况的发生。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则通过总文控、部门文控、科室文控等角度的配置,在严格权限的同时,实现了分级授权管理,既保证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又体现了严密性。2.6查询更便捷随着系统的建成,标准和体系知识的获取更加简便,贯标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程序文件也得到更有效的宣贯。同时,系统集成强大的搜索功能,支持不论是基于立项任务、程序文件还是体系管理、法律法规的搜索,都能实现快速精准的检索。2.7扩展更灵活系统基于J2ee环境,技术先进,兼容性好,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管理和业务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确保系统的实用性、适用性。

3浙江中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2

1智慧物业管理中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现状

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物业管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物业管理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成为现代化、智能化产业,其中,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科技应用促进智慧物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成为智慧物业管理的核心。

1.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客户创造了更舒适、更便捷的物业服务,例如,采用图像识别系统,同车库管理相结合,形成对车辆车牌号的识别和自动控制道闸功能,实现了车库的智能化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同门禁相结合,实现智能化门禁管理,提升了住宅和办公场所的安全防范能力。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智能化服务,同时也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1.2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大数据是指大量的数据资料及其蕴含的信息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对物业管理有利的信息资源,促进物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云计算指通过网络资源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帮助物业公司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对客户的需要进行分析并转化为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帮助物业公司推进智慧化发展和管理,对设备和设施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风险评估,为智慧物业管理提供助力。

1.3eRp管理系统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eRp管理系统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档案、资产和设施信息库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管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和app等现代化通信工具,连接物业公司信息库,搭建eRp管理系统的框架和应用系统。智慧物业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借助呼叫中心平台完成同eRp管理系统的互动,其中,与呼叫中心平台相关的客户信息、缴费记录等资料也需要建立在eRp管理系统中。上述各个部分共同构成了eRp平台,保障了智慧物业管理应用的实施,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档案和资产设施信息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1.4智慧物业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智慧物业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物业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eRp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推进物业管理产业不断改革。例如,智能空调系统的实施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全天候监控,对监控区域内的问题实现智能化管理,改进了原先通过人为调控的管理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能源管理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实现了更标准、更精细的管控,通过传感器进行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全天候监控,对供电设施、供暖设施、电梯和空调等耗能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源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并根据外部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自我调节,实现能源应用的最大化。在智慧物业管理中,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设施,通过物联网终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实现快速定位,准确找出异常和故障的发生原因,快速反应,将故障排除,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传统物业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实施,无形中增加了管理难度;智慧物业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具有很高的复制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了物业管理的瓶颈并实现更好的成效。

2智慧物业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

智慧物业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消防平台建设、资产管理运维平台建设、能耗管理平台建设和应急安全平台建设。消防平台建设能够做到对管理区域内所有消防设施进行全天候监控预警和故障排查,进而提升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领域保障能力,增强火灾预防和防控综合能力。资产管理运维平台能够实现对管理区域内所有资产和设施的状况管控,提早发现并解决问题,采用智能化操作流程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形成标准化服务运维平台体系。能耗管理平台能够对管理区域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能耗管控细则,实现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应急安全平台可以监控所有连接网点的安全事宜,并且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网,打造安全稳定的住宅环境。智慧物业应急安全平台采用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物业管理和客户提供安全方便的服务渠道,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运营统计和预测,为物业管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3结语

智慧物业作为物业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整个物业管理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物业在国内存在和发展时间并不长,现阶段处于普及和发展阶段,要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智慧物业建设将推进物业管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型、科技型产业转变,促进物业管理产业的健康发展,弥补原来的管理不足,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最终打造智慧化、绿色化、人性化、品质化的物业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礼平.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9(28):99.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信息化;标准化;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1073-03

1概述

标准(standard)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标准体系(standardsystem)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

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2]。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本文结合国家局、省、市局(公司)关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规定、信息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期推动信息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改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效率,按流程管理信息化项目。使信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可以按规范对维护过程进行实时核查,有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健康程度,打造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新高度。

2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西安烟草信息化发展日渐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运行于信息平台上,对网络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系统在日常的系统运行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企业业务运转的影响正在成正比不断提高。而长期以来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致使信息化管理能力薄弱,信息化已出现畸形态势,为企业业务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企业信息管理部门急需从单纯技术部门向技术与管理并重部门转换。

目前,在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标准,信息资源管理粒度较粗,二是信息化设备运行维护效率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流程设计与规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规范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运行维护及信息化项目管理,对于西安烟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3.1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标准体系既规定了信息化标准总体结构,同时也是信息化标准的规划,规定了未来几年重点要编制的信息化标准。因此,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应从标准化现状与问题出发,充分分析标准化需求,构建适用西安烟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是以方框图形式表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由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三个分体系组成。

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3.2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分体系说明

3.2.1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资源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网络设施、信息处理的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等基础软件系统、人员与设备的工作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用于信息资源的规划、采购及建设。体系将从定义及分类、等级划分出发,对信息资源的规格及标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该分体系包括技术队伍、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网络通信四个二级类目。

技术队伍标准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及专业技能规范两大部分。

硬件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指打码机、工控机、扫码设备、pDa、RFiD设备等烟草行业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信息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是指主机等计算服务设备、网络基础设施、个人电脑等客户终端设备、磁盘阵列等数据存储备份设备和UpS等机房环境设备。硬件设备标准是指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各种专用和通用设备标准,用来指导设备选型、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实现信息处理设备间的互相兼容与互联。

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中间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办公工具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平台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标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系统软件的选择、安装调试、验收、招标等。

网络通信标准是指西安烟草广域网和各级节点局域网建设以及通信协议、信息传递与共享等方面的标准,用于指导西安烟草信息化网络通信建设和管理,确保烟草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连互通。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分体系

3.2.2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运维管理是指信息技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及设备、网络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应用/服务管理、网络管理等具体工作内容。该文对运维管理标准进行框架设计,梳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流程建设。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同时结合西安烟草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量,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运维。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核心运维和节点运维两个二级类目。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3.2.3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是指规范西安烟草信息化项目规划、实施的各种标准,其作用是保障信息化项目的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架构开放,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产品型项目、软件型项目及服务型项目三个二级类目。

结合it行业特点运用项目管理技术、理念和方法,按照西安烟草现状及需求建立信息化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体系,使项目开发有序化、文档化,有计划性、具可追溯性,以保证it项目的按计划实施,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将包括项目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以及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过程组。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分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

4结束语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文章结合西安烟草信息化建设实际,提出了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系统架构,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将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实践,为西安烟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推荐使用统一标准规范是适应档案信息采集、利用网络化的需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宽带网络技术,向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档案信息内容,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有效性和高可用性。因此,要实现多个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中实施资源信息的有效发现、定位、检索和导航,就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保证广大用户对存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推荐使用统一标准规范是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多样性的需求。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是网络信息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文本、图象、音频、视频等,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加工中应用的标准规范就必须针对这些类型的信息进行管理。

推荐使用统一标准规范是满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需要。随着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快速更新换代,存储媒体也将面临在新设备和新系统中的兼容性问题。使得数字资源的永久性存储问题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因此,必须采用一系列新技术,使得在信息技术持续快速更新和数字对象及其元数据的存储量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数据资源的长久保存。此外,还必须预测和考虑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当前的标准和规范能适应以后的变化。

制定我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方针,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档案信息化方面标准规范体系相衔接。

1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建立全国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要按照国家已经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其要素来制定。同时兼容行业和地方的情况,以求上下兼顾,相互配套,形成较严密的体系。

2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衔接

世界各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档案信息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档案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些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采用先进技术较早,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我们将来也可能遇到。因此。中国档案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也要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考虑国家间信息化水平互相接轨的因素。

3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在规范中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时,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标准规范体系要具有综合性,以尽量少的标准完成综合信息管理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设计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问题,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具有导向性

任何一种标准规范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为了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档案事业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中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促进中国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间档案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基础之上。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和技术等三个层面来制定和推行。

5管理性标准规范

管理性规范,即对数字档案的管理提供的一套规则。包括数字档案相关概念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真实性保证、检索路径、利用方式等。

管理规范需要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统一推广实施,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通过借鉴现有的标准规范,并制定一系列数字档案馆管理规则,明确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6业务性标准规范

业务规范与标准,是针对数字档案业务处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范围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涉及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对象数据格式标准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数字档案管理的特点以及网络应用的特点,进一步制定相关的业务规范与标准。目前,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正在得到广泛的推行。比如:在机关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方面,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方面,国家档案局正在制定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它规定了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公文的收集、积累、归档及数字档案管理的一般方法。

由于我国目前对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衡量标准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数字档案的法律效力也还没有得到正式认可,这给数字档案馆的权威性和利用价值带来了一些疑义。

7技术性标准规范

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标识、描述、存储、交换、管理和使用标准、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等。技术规范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存储压缩格式、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

电子文件元数据集标准,如元数据集的结构(层次):电子文件元数据集作为一个附属的数据集合始终和数字档案本身保持着密切的逻辑联系,一份数字档案对应一个数字档案元数据集,它记录了数字档案所有的特征,是保证档案的法律效力,对档案进行维护和检索利用的重要依据。数字档案存储格式与载体标准:对不同媒体的数字档案的接收、存储和输出格式、参数指标和载体形式进行统一规范,目前标准中所涉及的数字档案媒体有数据(库)、文本、表格、声音、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多媒体。

为了适应数字档案馆开放性的要求,遵循优先采用国内外现有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原则,在广泛收集现有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同行及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协商,对现有标准与规范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标准规范。既有利于数字档案馆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运作,又可以保证与国内外现行规则保持一致,便于顺利与外部接轨。推荐使用标准规范应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其次采用国际同类项目使用的工业标准和事实标准。目前需要注意研究下列几类情况:一是可用的已有的标准,二是需要制定的标准,三是需要继续研究和开发的标准,四是需要更新的标准。

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订,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由档案界、信息产业界以及与标准相关的国内软件商共同参与。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参考图书馆、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国内外相关行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紧密结合现行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逐步推出相关的标准规范,最终形成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毕建新,冯珺.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的标准问题[J].机电兵船档案.2003(04)

[2]梁绍红.初、中级档案职称考试教材解读《档案工作实务》(七)[J].浙江档案.2010(1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5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信息化应用已经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不断深入开发。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工作不可回避地要逐步适应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运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规范智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当前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企业使用的设备系统日新月异,技术改造加速推进,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经营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上级管理要求的提升,企业逐步建立起标准化体系并实施标准化管理,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未能及时跟上,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标准化管理难点,如:标准体系文件庞大管理困难、体系文件的查询和共享不便、标准的实施及信息收集汇总问题、流程化管理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向前继续发展。

1.2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的需要,为了迅速扭转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不理局面,企业初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办法,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给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带来了困难。例如:早期建设、使用的的miS系统,功能单一而且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后来又分别陆续建设oaK办公自动化系统、eip、eam以及后来的SiS等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缺少全面规划和不同业务的连接融合,导致系统繁多、各自为政,这无疑增加了使用和维护管理的难度,也很难真正做到规范化、精益化管理。

1.3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充分

任何管理,不管它借助多么先进的信息系统,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使用这些系统的人的身上。设备系统再先进,没有适合的人员去管理、利用,也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因此,人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系统覆盖面越来越广,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都比较强大。但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为缓慢,与高速展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必须相应的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工作技能,让能动的人充分支配先进的资源,只有这两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2.标准化管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化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

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由于受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融合等历史原因影响,仍旧处于单独业务系统建设和条块化管理状态。要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类管理,建立一个能集成、融合并统辖既有信息系统的综合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综合平台要以具有强大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存放和传递功能作为基本要求,拥有先进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计,具备良好通信网络接口、数据库和软件支持环境。

2.2不断完善各信息化管理模块

随着内、外部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化模块以辅助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各个相关的管理业务和工作流程融入模块之中,并与其他模块建立有机的联系,以保证综合流程、工作指令、执行信息和结果的迅捷流转和利用。

在完善过程中要考虑将基础标准的实施固化到相应模块当中,如文件编号及标准格式要求、设计基础技术标准、记录表格、报表等等,以利于相应基础标准的贯彻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记录企业内部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提供依据和支持。

2.3用标准化规范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要用企业在前期标准化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和形成的企业标准指导、监督组织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使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工作满足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另外,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执行信息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交换格式、统一的术语、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统一的质量指标体系等,采用跨领域系统对接规范和接口标准,打好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使各业务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并为企业各种数据应用和深度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4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

当前,要解决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与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快速推进不相适应的矛盾,最为迫切的就是开展以丰富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

要让员工熟悉整个信息系统的构架以及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比如:查询体系文件、起草标准、维护标准体系、收集标准执行落实记录、发起业务流程,甚至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等等。让先进设备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发挥出最大管理效益。

3.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1打好标准化管理基础

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以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文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全面覆盖了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各个业务系统和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员、全方位的参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将标准化体系、标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在平台内融合、固化,借助信息系统可靠、规范和不受干扰的技术优势,规范业务流程,促进闭环管理,优化标准化工作模式,从而达到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广泛参与、反馈迅速的标准化工作水准。同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必然地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深入推进,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进入健康、良性循环。

3.2规范标准化文档管理

企业各类技术标准、作业标准、设备和产品资料图纸、记录表格以及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标准化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将这些文档的信息进行收集、录入,进行完善细化,并依据不同的分类进行归集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作业标准与图纸资料和记录表格的自动关联,实现利用文档的不同属性进行检索查询和综合统计管理,实现各类文档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相应的、分享和学习宣贯等功能。规范标准化文档的管理,可以提高文档管理和利用效率,从而起到推动规范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3.3移动信息系统使业务流程更规范、更顺畅高效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覆盖了去也的各个业务模块,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动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移动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相关人员请假、出差时业务流转的需要。

另外,移动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从上级工作计划、指定作业任务、下载工作任务、标准化作业文件准备甚至物资材料和工具的配送,到现场执行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产生的记录在系统中归档、流转审批等全流程高效应用。而且可以大大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方便上级的查询和监督管理。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标准;航标;测绘;通信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4-006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方海区航海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海事系统“三化”建设要求,落实部海事局顶层设计思路,加快“两个一流、两个满意”战略目标推进,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引领航海保障转型升级、推动航海保障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尤其是航海保障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是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准则。

1航海保障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以服务航海保障为工作重点,以航标、测绘、通信为三大核心业务,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个业务部门已经建设了各种信息系统。但是,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数量繁多,难以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开展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能够对今后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更为航标、测绘、通信业务应用系统及对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指导,从根本上消除系统异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2国内外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及方法

2.1国内外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航海保障相关的国际标准主要是航标、测绘和水上安全通信的标准,仅就航标专业为例,截至2015年底,搜集到国际海事组织的与航标相关的公约和通函6项;国际航标协会的建议60项、指南99项、示范课程3个、技术规范和培训手册2个。与航标有关的建议和指南120个,其中涉及航标技术的101项,涉及航标管理的19项,与e-航海相关的文件12项[1]。

在编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的信息化标准时,需要针对我国航海保障实际需求,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修订规定,结合国际上针对航标、测绘、通信的信息化标准,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不同层次的标准,并贯彻实施。

2.2研究方法

研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信息化标准的核心在于研究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内容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本文立足于目前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航标、测绘、通信三大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对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标准体系中航标、测绘、通信的标准做出详细概述。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研究方法。

3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工作始终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坚持创业创新和航运发展的需求导向,大力拓展信息技术与航海保障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航保事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着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复用,着力推动综合管理提质增效,着力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着力保障网络环境安全便捷。积极与智慧航保发展相适应,打造航海保障发展新引擎,为实现航海保障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3.1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中心建立的一系列航标信息化系统,例如全国沿海航标基础数据库、北方海区航标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港域环境监测系统等,有效提升了航标静态数据的管理和动态数据的采集水平,对航标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作用突出。通过这些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规范了航标维护管理流程,提升了航标管理和应急反应能力[2]。

3.2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测绘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天津海事测绘中心通过建设的海事测绘资料数据库、北方海区重点港口水文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海图桌、海图改正发行系统、外业测量船舶动态管理等系统,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水文、气象信息自动采集、处理和,并积极开展对外信息服务。

3.3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通信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认真做好国际履约工作,并积极开展对外信息服务工作,相继建成了通信业务管理平台、naVteX中英文播发系统、天津港实时气象服务系统、“天津海岸电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北海之声”电台。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有效整合了公众信息和安全信息,提升了通信履约和信息服务能力[2]。

3.4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30多个,覆盖了航标、测绘、通信等各主要业务,航海保障数据资源共9个大类,20余个子类。但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仍存在基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标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航海保障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新技术、智能化应用不够。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缺乏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后的综合信息展现以及个性化、可定制性信息服务。标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航海保障业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仍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有待深化,在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因而,建立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俗继逑担尤其是针对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3]。

4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

信息化标准规范根据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需求而设计制订,是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准则。

4.1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方法

开展航海保障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研究前期工作需通过有关资料收集、业务需求调研、专家技术咨询、业务部门的走访、座谈等调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并贴合航海保障实际需求,运用多种标准化手段。对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对标准体系的编写提供基础和素材。

接下来,需总结已经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及调研相关资料,分析三大业务各个业务系统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探讨通用的技术与管理标准。

4.2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内容

航海保障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根据业务划分主要包括航标、测绘、通信的基础术语标准规范、基础数据元规范、信息代码集的规范,而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及环境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等内容可统一标准编制。

4.2.1航标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要的航标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航海保障信息化航标业务模块在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维护等阶段工作。

2)基础数据元:规范航海保障信息化中有关航标业务基本的信息数据元。总体包括:航标数据元、器材数据元、航标设施数据元、航标维护数据表。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航标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港口代码、航标分类代码、航标设备代码、航标灯光类型和特征代码、海区浮标与岸标代码。

4.2.2测绘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测绘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航海保障信息化测绘业务模块在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维护等阶段的工作。

2)基础数据元:规范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测绘业务相关基础数据元。总体包括:测量控制点、矢量地图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地形图这些部分的数据元。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测绘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定位基础、水系、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地貌的数据元值域代码。

4.2.3通信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水上安全通信所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包括通信业务、基本技术、通信系统、通信设备的术语及定义等。

2)基础数据元:范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通信业务相关基础数据元。总体包括: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业务的数据元。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通信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业务的数据元值域代码。

5结论

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关于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应从分析航海保障三大业务信息化现状出发,总结北方海区基于航标、测绘、通信业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并综合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规范,并针对这一需求编制三大业务相关的标准。

根据《海事航海保障“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面、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障及时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4]。其中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标准尤其是三大业务的建设标准是建设航海综合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中心各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更为航标、测绘、通信业务应用系统及对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指导,从根本上消除系统异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慧敏.航海保障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标准化研究[J].中国海事,2016(8):49-52.

[2]卢道琦.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7

长期以来,绵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着力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结合灾后重建,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从而大大提升绵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背景

受“5·12”大地震影响,绵阳市受灾学校1160所,受灾教学用房630434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5.8467亿元;受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72亿元。

国家对“5·12”灾后重建给予了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使灾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需要强大的基础教育作支撑。市委、市政府在《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西部人力资源强市和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战略目标。

结合灾后重建和《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绵阳市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

工作推进的作法

在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之余,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向灾后重建工作,在策略方面倾向几个重要环节。

摸清灾情,弄清家底

绵阳市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功能用房按完全损毁、可维修、完好等情况作分类统计,尤其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江油市、安县4个极重灾县的完全损毁学校的受灾情况作了详实统计和测算。

明确标准,编制规划

灾情统计结束后,绵阳市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已颁发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行业标准,拟定了绵阳市学校灾后重建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应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分为功能用房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图书装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等。包括《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场地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信息化建设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等。

根据“装备标准”,结合灾后重建,学校调整规划,编制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及标准化建设方案》。绵阳市“十二五”期间,按照全面完成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80%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奋斗目标,共需新增投入经费近6亿。

纳入统筹,政策支持

在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中,坚持把各类功能用房纳入灾后重建土建工程统筹规划,教学仪器设备纳入灾后设备重置统筹规划;坚持在公用经费中每年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技术装备和资源建设;坚持与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紧密结合。通过几年努力,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基本解决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的政策问题,使经费投入得到有力保障。

履行职责,加强督查

绵阳市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技术监督,在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严把方案审签关。对实验室等功能用房的平面布局和室内装饰方案的编制,要接受技装部门指导,并经审签后再送建筑设计部门。尤其是对“交钥匙援建工程项目”,北方援建省对南方建筑要求不太熟悉,绵阳市技装部门主动协商,确保项目按标准和规范设计、施工。

2)组织现场交流会。市教育体育局及时召开教学仪器设备灾后重置暨标准化建设现场交流会,现场参观新建学校,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教学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规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导学校科学规划、科学重建。

3)深入学校多指导。实验室等功能用房建设除涉及建筑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实验室技术规范,比如,实验用房功能设置,面积与间数,通风、采光,照明,给排水、综合布线,地平与窗户,垃圾及废液处理,固定设施安装、实验桌布置,仪器设备及药品陈列与保管等,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自身熟悉业务,经常到学校施工现场检查、指导。

4)建立评标专家库。灾后设备重置必须进入政府招标采购程序。技术装备部门有责任去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政府招标采购的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建立教育系统懂政策、懂技术、素质高的评标专家队伍,并多次举办了培训班;二是坚持由技装部门按标准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方案的编制加强指导和审查,要经审签后再送政府招标采购部门。

5)严把仪器交验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学校,是技装部门的重要职责。绵阳市注重充分发挥“四川省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绵阳工作站”的监督职能作用,组建了绵阳市教学仪器设备质量检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多次举办了专业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了质量检测上岗证。要求灾后重置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交收检验,质量检测不合格,不得付款。

加强管理,提升效益

灾后重建及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提出加强灾后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的实施意见,各级学校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初中理科教师基于新课改的探究性实验技能及实验室管理技术全员培训班,组织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校长培训班,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大力研制开发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和实践制作、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研究,研究开发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整理颁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系列管理制度和表册。

工作推进的成效

绵阳市教育系统751个恢复重建项目已竣工708个,累计完成投资79.8842亿元。灾后重建完全新建(含援建)学校近300所、改建学校近400所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和要求,已累计完成近3亿元的设备重置任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装备生机比、图书生均册数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全市有近400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近300所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近700所学校接入绵阳教育城域网,近100所学校教师人手一部手提电脑。

建成了绵阳教育体育信息网(/)、绵阳教育技术网(/)、绵阳教育体育视频网、绵阳教育VoD电视频道、绵阳市数字图书馆、绵阳市教育学术视频网、绵阳市电子期刊阅览室、绵阳市高中选修课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绵阳市学籍管理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等。

绵阳市已全面完成近3万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中级和职称计算机C级第一轮培训任务以及教育技术初级能力培训任务,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缩短,“技术支持和促进教学”的现代教育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今后工作的思路

绵阳市将紧紧围绕《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目标,以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发展。

进一步完善绵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绵阳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全面推进中小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全市教育信息化;建立绵阳教育资讯电视频道和网络平台,依托“三网融合”技术,实现网台合一;推动绵阳学习型城市建设。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信息标准;数据标准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41-02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其中信息标准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中非常重要的前提与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标准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成熟体制机制来保障,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标准的建设,并形成稳定模式,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数字校园与信息标准的发展历程

高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三十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信息标准的研究和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高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单机版软件和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关注系统集成。这一阶段后期开始大量建设独立的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应用系统,如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等。因为各系统分布独立,对数据的共享与交换的需求较低,信息标准的建设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从2005年到现在,各高校开始大规模建设数字校园,开始进入诺兰模型的第三阶段――应用集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校内不同阶段建设的各应用系统搭建数据桥梁,以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消灭数据孤岛。然而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各应用系统是不同阶段由不同厂家、或不同校内开发团队所开发,所采用的信息编码规范完全不同,有的系统没有文档可查,很难弄清其数据代码的含义,加之各业务系统业务独立,操作人员对代码的维护很随意,所以各系统的数据通信变得异常困难。

这一阶段,高校对信息标准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一般在数字化校园项目中单列信息标准的建设子项目,希望通过专业的教育信息化it公司以项目的形式完成本校信息标准的研制与,同时解决校内各应用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然而,鉴于信息标准的复杂性和建设的长期性,这一路线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功,公司建设的信息标准基本是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文档,再针对学校的特点,自编几个如学号、校区码、机构代码的关键自定义编码,就算完成信息标准项目,如此制定的信息标准并没有深入学校的业务系统和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也只能流于形式。

为暂时解决信息标准不统一情况下的数据交换问题,人们尝试了很多办法,其中异构数据交换是业界认可的一种方案,确实也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中oracle公司的oDi数据交换技术是很成熟的数据交换组件,一度成为高校异构数据条件下打通信息壁垒的救命稻草,并成为数据交换的代名词。

oDi的根本原理是在标准不统一的数据之间进行翻译,需要使用很多对照表,用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双向交换,成功使用oDi实现校内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后,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对照表越来越多,接口越来越复杂,并且随着业务系统数据的变化,对照表和接口频频变动,由于业务数据的不可靠变化造成的数据交换错误可能导致高校数字校园系统出现致命故障,oDi变得复杂且低效,随时间推移,数据交换中数目众多的接口和对照表变得几近不可维护,成为网络信息中心沉重的负担,此时,人们意识到,oDi并不是解决高校数据交换的万能良药,高校信息标准再一次被提上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大约从2008年后,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完成数字校园的初步建设,部分先进高校已进入信息集成时代,开始认真地研究信息标准的特征并尝试动手研制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校信息标准。

实际上,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相关机构一直在不断研究信息标准相关文件,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2002年就《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2004年底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及全国信息标准委员会教育技术分会协商由中国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立项研制新版《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并于2006年正式推出征求意见稿,此后每年推出CeLtS-33的新版本,直到2012年CeLtS-33被确定为教育部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研制和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宏观上起了明显的指导作用。

二、信息标准的含义及界定

其实标准并不陌生,一般是指“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据或准则”,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单长革与蒋东兴从高校信息标准实施的角度提出,“在信息标准方面具有狭义信息标准与广义信息标准两种概念:狭义的信息标准,是指信息的表达标准,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能共同使用关于信息的某类、某些、某个客体抽象的描述与表达,包括在信息的产生、传输、交换和处理时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传输格式、表达格式和代码等;广义的信息标准,指的是针对信息处理全过程的规范法则,包括信息传递与通讯、数据流程、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信息处理设备等。”实际上,目前提到信息标准,一般指狭义信息标准,或者称数据标准,而广义的信息标准涉及信息化过程中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等,目前难以统一。

三、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1.无信息标准意识:没有统一标准,各业务系统自成标准

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各部门自成一家,各自建设自己的业务系统,也就没有标准的意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需要交换数据时,需要人为导入导出并进行转换。

这种模式,极大地增加了办公成本,也导致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有时甚至没有办法搞清学校到底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教工。

2.有信息标准意识,但处理简单化:直接引用教育部标准形成校内标准

学校有意识建设标准,但没有深入业务部门,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调研,只是简单地搬用国家标准和教育行业标准,仓促汇总一个学校的标准文本,实际意义不大。

实际上,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教育行业标准,都是宏观的,不可能精细到各高校的具体的业务,比如专业代码,在教育部的标准中有详细的定义,但具体到某个高校,因为同一专业可能在多个部门招生,培养层次也各不相同,在学校内部,专业代码要根据情况进行定义,这时搬用现成标准就完全不合适。

3.有标准意识,也形成了可行的研究模式,但没有体制保障

学校组织业务部门讨论研究,形成标准的初步文档,但没有后续的维护机制,最终流产。

要切合实际制订信息标准,需要深入学校各业务部门,进行反复调研论证,深入理解学校的业务流程,有时甚至需要对现有业务进行优化和再造,而且信息标准是动态的,随着学校的业务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制订和维护信息标准的工作是长期的,这就需要学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项工作,有成熟的制度去保障这项工作。否则这项工作师出无名,即使学校的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努力去推动,但各业务部门没有专职人员去配合,不会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半途而废。

四、信息标准建设的路径选择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理解信息标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

顾名思义,高校信息标准就是高等院校在信息化过程中需遵守的标准,信息标准是解决“信息孤岛”的根本途径,也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标准是前提也是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信息标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只能局限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高校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理解信息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杜绝畏难思想,作好长期建设的准备,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机制和体制上保障此项工作。

2.结合本校特点,深入业务部门调查研究,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现有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和整合,绝不是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拍脑袋就可以定的,需要深入各业务部门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熟悉现有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按照顶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现有业务、数据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和优化,并综合考虑各业务部门业务间的关系,经多方会谈,确定出学校最终的业务数据流程,在此基础上,比对国家及教育行业已的相关标准,根据已优化的学校现有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切实有效的信息标准。

3.建设相应机制体制,保障信息标准建设长效发展

信息标准是动态的,随着学校机构的变化,业务的改变,人员的流动,信息标准也需要随之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学校机构的新增、合并、取消,就需要对学校的信息标准进行修正。所以信息标准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制,来保障这项工作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绝不能颁布一个信息标准的版本作为学校长久不变的标准。

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要建设完整的团队来支持这项工作

信息标准的建设过程,需要对各种业务进行熟悉优化,不能只依靠类似网络中心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部门独立完成,需要学校各部门配合,所以要学校领导主管来建设一支包括信息化建设部门、各业务部门组成的稳定的团队,并从学校的评价体系的角度来认可团队的工作,使信息化建设的团队有工作量体现,有发展空间,才能可持续发展。二是学校要建设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此项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不能靠人自觉奉献来维持工作的进展,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谁负责、谁维护,明确标准管理的流程、数据更新流程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来保障此项工作。

信息标准建设类似城市建设中的下水道建设,无论多么光鲜亮丽的城市风光,如果没有科学设计的下水道,终究不能是一个好城市。只有持续深入地进行信息标准的建设,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李幼军,张广庆,刘炳兴.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立及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8(10).

[3]詹必胜.统一数据库与管理信息标准[C].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2008.

[4]沈锡臣,蒋东兴.信息标准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基础[J].中国教育网络,2006(7).

[5]李林林.关于高校信息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

[6]陈学武,万丽娟,张松岩.信息标准化建设发展与动向[J].现代情报,2007,3(3).

[7]易智华.关于规划信息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规划师,2006,22(1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作用;思考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使管理和开发能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而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针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档案信息化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格局。而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档案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档案的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信息化了的大环境里,档案信息化必定会与其他的社会信息化的相交融。另外,其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所以它的标准化过程也一定会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其他社会信息化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状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综合性档案馆中,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所涉入。由于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行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特征也就成为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分支。

二、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某相关研究专家所提出的建立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并与档案信息化管理自身的特点相联系,以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其他领域所建立的现有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作为参考,大胆的建立了一个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下面就从其三维框架入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的功能从建立数据库到设置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功能强大而繁杂。所以,标准体系三维框架中的信息技术维不能够只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将其放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分层次的建设。某纲要指出,必须要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明确的划分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建设。而其中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是与标准应用、信息技术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建设工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这些因素和档案信息资源所结合的程度将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划分为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维的细分,就是要根据一定标准,将档案管理分成若干方面。与图书馆领域相比,档案资源的凭证作用,在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可信性,而归根结底,在于档案管理流程的可信性,因此,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档案管理流程也是基于对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的认识,而我国现有档案管理流程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的,故对档案管理的细分,无论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还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致的。故在档案管理维,总体上适合按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细分。

显然,这里所指的档案管理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而非传统的档案管理。基于全程控制的思想,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是始自档案交接,而是必须延伸到档案前身――文件的生成。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著录、分类(标引)、保管、检索利用、归档、鉴定销毁等环节,其业务起点是档案接收,这显然已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则基于全程管理的思想,将整体业务流程分为收集和积累(收集积累、登记)、归档(鉴定、检测、归档)、整理(整理、著录)、移交接收保管(移交接收、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统计)等部分。另外,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中所列的文件管理全过程包括确定文件系统需捕获的文件、确定文件保存时间、捕获、登记、分类(数字及编码配置、词汇控制)、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实施处置、记录文件管理过程等部分。

(三)层次领域

任何领域的标准都有层次之分,档案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存在更多的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的档案管理差异要求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专业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由内向外,构成层次领域维。

在层次领域维,基础标准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的整体相结合,构成基础标准面,基础标准面作为一个整体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通用标准面和所有的专业标准面。类似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也作为层次领域维的一个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构成一个面,不过,在该面上的具体标准可由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上的具体元素来确定。通用标准面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所有专业标准面。专业标准在层次领域维上体现为若干呈并列关系的点,每一个点又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确立一个专业标准面,若干平行面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化专业标准的集合。

三、结束语

三维框架模型只是标准体系的内容描述框架,不能直接用于具体标准制定,能直接用于制定具体标准的是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是二维层次结构,最低层为具体标准名称。因此,有必要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框架,以便进一步制定标准体系表。■

参考文献

[1]冯建周.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09.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统一身份认证

1.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人类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中国高校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数字化校园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促进教学、增强科研、优化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要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就必须对整个数字化校园进行透彻的分析,为数字化校园的各大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例如: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流程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等。从全盘进行架构,从局部开始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布进行。在确保整个数字化校园稳定、可靠、可用的同时,保护现有资源,做到易延续、易扩展,从而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2.1建设目标

项目前期规划的合理及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施效果。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不但应该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对未来发展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划。通过对学校当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利用现有资源,兼顾软件建设的实施步骤,同时也为了动态实时的展现学校各项指标,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各应用系统,并对学校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一个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可管理的门户中心,一个统一的能对全校数据信息实行集中管理、维护的统一数据库平台,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与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级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用户对学校有关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其他管理及后续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建设原则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根据统一领导,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实现学校数字校园高起点、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舆论宣传、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必须准确地切合学校现实的应用需求,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2.3建设思路

根据对其它院校数字校园的观察,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学校业务的特点,后期还会有新的应用整合进来。因此在建设时要考虑在后期如何方便的增加、更改和整合新的应用,而这些新整合的应用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同时应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针对各个业务的不同特点、重要性程度、影响面进行有重点的实施。学校规模大、业务庞杂,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定制能力,便于维护及二次开发,节约后期建设的时间和投资,为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应用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方案

3.1统一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化、数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重点,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目前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级标准和学校内部自己的标准,各个标准并不完全的一致。需要根据这些标准,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的建设为统一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定义差异、消除信息孤岛打下基础。在信息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国家标准这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它对信息化标准建设起宏观指导作用,信息标准的建设将以此为基本依据;学校标准这是指各学校在以往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学校信息编码而设立的信息标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自定义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

3.2统一数据平台

当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是:各个部门、院系可能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并且各个系统自成体系,数据重复冗余,导致了各部门相互之间同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数据的利用率不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数字校园项目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只有数据共享之后才能保证数据一致,减少冗余,提高利用率。这就要求统一设计一个数据库(包括共享数据库)架构,为今后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支持。

3.3统一门户

门户系统(portal)是一个基于web的系统,针对学校用户提供个性化设置、单点登陆、以及由学校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部门网站取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放在网页之中组合而成的呈现平台。门户网站会有精巧的个性化设置,提供定制的网页,当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来浏览该页面将获得不同的信息内容。门户系统全面解决了高校在信息的统一提供、统一展示、统一聚合方面的问题。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是信息化校园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化校园的服务信息,能有效地整合各类应用之间的缝隙,并根据每个用户的特点、喜好和角色的不同,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访问关键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浏览到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

3.4统一身份认证

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供业务系统功能级安全接入规范及标准,为集成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接入指导,为新应用系统的开发节省再投入成本。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层,否则安全问题将成为隐患,随时威胁着系统正常运行。只有建立了基于整个网络的、全面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一隐患,同时也为信息化的各项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

3.5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了各业务部门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形成了每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标准等不统一,不能有效共享的孤岛现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校内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利用、资源共享就显得非常迫切了,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的多种接口来实现各种数据的对接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环境,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来整合原有系统,能有效保留各业务部门对原有系统的应用习惯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前期投资。

4.结束语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或正准备开展建设,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最困难的,建设中几乎涉及到学院各个组织部门,因此需要领导的带动,切实推动各个部门来一起配合解决问题,这对整个学校的制度管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更应抓住这个机会来大力推进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将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佳.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科技广场,2010(04).

[2]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3]张荣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与规划简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4]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谷松,张月琳.统一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6]秦剑波.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整合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19).

[7]高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