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十篇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十篇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9:22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03

对于广大的我们来说,化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化学是我们接触和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化学学习方式缺乏科学性,也不具备相应的学习思维。因此,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解决化学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途径。我作为一名初中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把握学习方法框架,抓紧学科学习的主线

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混乱的,而是具备学科学习的主线的,学习的主线通常发挥着纲领的作用,是进行有效学习的p键。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来看,其学习主线为:结构――性质――用途。因此,作为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抓紧这条主线,从而确保化学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够切实地提升化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初中化学的学习要合理地把握知识框架,遵循学科学习的主线来开展学习,从而提升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也是我们化学思维拓展与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的科学方法。

二、学会科学记忆方法,加强理解性记忆

虽然化学属于理科性质的学科,但化学学习中的“记忆”内容也非常之多,相比于其他理科的学习,化学的学习更要注重“记忆”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是进行更加深入学习的必然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解性记忆,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记忆方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理解老师讲授的概念、性质、定律,这是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开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和实验过程,并且要掌握实验现象所呈现的规律,这是理解性记忆的主要途径。

三、增强化学思维,善于质疑和思考

在学习初中化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活跃的思维和质疑精神,要善于提出疑问,并且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不要仅仅限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善于从个别现象联想到一般现象,要从化学现象思考本质,从特殊现象中总结出普遍规律,这都是增强化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上课时要积极主动地表达和实践,同时加强思维的锻炼,不要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应该紧跟老师的思维来进行思考,深入地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们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不要产生畏惧心理,而是要紧紧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钻研。我们的化学思维训练是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化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信息技术使得更多的化学知识和规律变得直观起来,从而降低了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分析的要求。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地开展逻辑思维分析,主动地探寻化学知识与规律。

四、开展化学实验,加强实践锻炼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我们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参与到老师所组织的实验活动中去,仔细地观察实验的现象,并且体会实验现象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参与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目的性,强化自身的参与意识,努力达到实验的目的。作为化学学习者,要模仿老师“示范”的操作,并且详细地听取老师的讲解,准确地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结合实践过程来进行探索,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

五、掌握化学用语,增进对规律的理解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化学学习不可分割的关键要素。从化学用语的地位来看,化学用语体现着化学思维,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基础,更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化学用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习化学用语的标准是“三会”,即会读、会写、会用。首先,会读的要求就是我们应该能够正确地读出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内涵,并且运用自身的语言加以准确阐释。其次,会写是能够运用正确的符号和图示来表示相应的物质以及变化。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应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够任意改变规范要求。化学用语必须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掌握,依靠硬性的记忆是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的。另外,会用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灵活的运用化学用语,要结合实际的问题来运用化学用语,这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用语的重要标准和目的。

六、训练化学计算方法,有效解决化学问题

从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来看,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另外,化学计算并非简单的数学运算,其根本目的在于以定量的视角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学习化学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切实地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提升化学计算的能力,还要结合化学学科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自身的化学思维能力,促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了有效解决化学问题,我们要掌握化学计算的关键,就是将化学问题转化数学问题,这要求我们能够较快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并且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计算突破口。

七、高效做化学笔记,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对于化学学习而言,我们做课堂笔记是非常必要的,这并非是简单的复制教学内容,而是把握知识学习重点与难点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认真听讲,并跟随着老师的讲课节奏,而且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来选记录的重点,形成适合自己学习使用的笔记,这才是做笔记的高效率方式。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切忌将记笔记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反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会降低整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思考和听讲两条主线,并且对有疑惑和重点的地方进行记忆,这是提升我们听课效率的有效方法。另外,通过对笔记的整理的反思,能够为课后的复习提供良好的依据,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2

首先,学习型文化下具有共同的需求;

其次,学习型文化下所对应的信息渠道畅通;

再次,学习型文化下学习方式具有群体互动性特征;

第四,学习型文化下具备知识共享的环境氛围;

最后,学习型文化下有与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以上特点除构成了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容要素以外,更能够作用于对企业学习活动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的衡量。为了能够更加确切的了解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就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状态,构建相应的指标,并定期对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习型文化建设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学习型文化指标分析

对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组织而言,当中所蕴含的学习层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为个人学习层次,其二为团队学习层次,其三为组织学习层次。以上三个层次当中,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同程度上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企业员工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其二,企业学习团队内对学习的支持氛围;其三,企业学习团队管理者的行为;其四,企业学习团队相互间对学习的支持氛围。以上影响因素能够作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主要结构要素。展开学习型文化需要以以上结构要素的有效互动作为基础来实现。

结合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反应,实现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可以按照内容要素、结构要素两个层次进行指标的划分,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对应的企业学习型文化评价指标变量可以按照表1所示进行描述。

2企业学习型文化评价方法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变量,展开学习型文化评价的最根本性目的在于:明确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发展状况,使企业现阶段所开展的学习型文化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得到及时的改善,为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根据以上要素关系,对应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单项指标评价方法:此种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根据单项指标的对比结果得出评价结果。具体做法为:对企业在某一单项评价指标上,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取值情况进行衡量,或者是对企业在同一时期调查状态下,不同评价指标项目所对应的取值情况进行衡量。本评价方法虽然执行操作相对比较简便,但由于所反映的侧面存在局限性,故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真,还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得出适宜于整体性评价的结论。

第二类,基于要素的评价方法:此种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单项指标评价法基础之上的延伸性评价方法。本方法下,具体的做法是:对各个要素下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与该要素相对应的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对综合指数的评价。一方面,从结构要素评价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在学习型文化培育过程当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了解导致企业学习型文化培养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为改进措施的制定提供针对性的依据;另一方面,从内容要素评价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在学习型文化相关培育活动内容层面上的缺失,根据薄弱问题实现对内容的协调处理。

第三类,基于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此种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基于要素的评价方法基础之上的延伸性评价方法。本方法下,具体的做法为:在对学习型文化相关内容要素以及结构要素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整理的过程当中,根据评价指标属性的不同,对应设置相关的权重指数,进而,在综合结构要素以及内容要素的期间,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当中的权重决定技术,通过量量对比的方式,进行标度(标度取值控制在1~9的比例范围之内),按照此种方式,使相关的整合结果能够转化为定量数据,构建以企业学习型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判断矩阵。在得出判断矩阵以后,通过操作特征方程的方式一,获取与之相对应的单排序权重向量。通过该处理方式,将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发展设置为四个渐进式阶段:

阶段一,即企业处于学习型文化建设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以个人以及群体层次的学习活动为主。

阶段二,即企业处于学习型文化建设发展的较低水平阶段,但组织以及群体性的学习活动有确切的发展趋势。

阶段三,即企业处于学习型文化建设发展的发育阶段,组织以及群体性的学习活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阶段四,即企业处于学习型文化建设发展的较高阶段,有自学习型文化向学习型组织转变的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3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学习方法;天然药物化学;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R9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a)-0142-02

《天然药物化学》是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内容。通过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生领会天然药物具有防病治病功能与其所含化学成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可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课程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结构鉴定的常用手段与技术;各论部分为常见化合物类型,从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四方面学习。

1《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天然药物化学》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如提取分离中萃取、过滤等基本操作,结构解析中氮杂环等基本知识,结构鉴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基本方法,在前期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均已学过,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遗忘率较高,以致不能灵活应用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死记硬背,只会解不会析,对于实验操作只知道做不知道为什么做。鉴于此,经过几轮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运用认知弹性理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认知弹性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研究

认知弹性理论是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的理论。斯皮罗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主张应该将学习分为两种: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中低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主要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只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东西简单再生出来,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知识,即此类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一经习得,就可根据相应的规则或原则加以运用。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运用所获取的概念去分析、思考问题以及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涉及大量结构不良的知识,即此类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境问题,而一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且其应用往往有多种方案、途径与标准。认知弹性理论是一种针对结构不良知识领域,以获得高级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该理论强调建构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表征,使他们以更适宜的方式学习。

3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为主的理论知识,还包括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性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例如,教学中通常会遇到流程分析和流程设计的问题。流程分析是基于提取分离基本方法的一个应用分析,根据所给流程,结合化合物的性质,对其流程进行分析,而流程设计则需要根据不同化学成分的不同性质选用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对于设计的流程有的则需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认知弹性,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

3.1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天然药物化学》中有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并举一反三,有利于记忆和比较。①在学习每类化学成分提取的时候,通常都有一种方法为溶剂法,而溶剂法提取的要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溶剂。如一般苷类物质,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等亲水性强,采用水或极性大的亲水性有机溶剂提取;游离态的黄酮、蒽醌、香豆素等亲脂性强,采用极性小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如此在学习皂苷、强心苷、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的提取时,只要知道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不同存在形式的溶解性能,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学生记忆化学成分的形态比较困难。形态包括形、色、味等方面,有关“形”的问题,一般苷类多为无定形粉末,而糖基较少的苷或苷元多为结晶。有关“色”和“味”的问题,大多数成分为无色无味,而每次学到有色有味的成分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整理。比如,黄酮、蒽醌、个别生物碱有色,生物碱、萜类、皂苷、强心苷等均味苦。学习相关成分时,举一反三,既巩固旧知,又指导学生如何及时归纳整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3.2寻找关键词,理清步骤要点

认知弹性理论中的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前后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但是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些知识需要记和背,但是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要理解,另一方面,即使记和背,也有记和背的诀窍。其中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要点。比如:①“什么是两性生物碱”这个问题,关键词在于“两性”二字。何谓“两性”,指的是酸碱两性,生物碱本身大多具有碱性,那酸性从何而来,联系有机化学中相关酸性基团问题,可知原来具有酚羟基、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可称之为两性生物碱。②在生物碱显色反应排除干扰的问题中,书中写道:“可将生物碱酸性水提液碱化,使生物碱呈游离态,用氯仿萃取,游离生物碱转溶于氯仿中,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仍留存在水中,再将含有生物碱的氯仿液以酸水萃取,使生物碱溶于酸水中,取此酸液加入沉淀试剂”。让学生阅读完这段文字后,怎样理解这种方法呢?这种方法分几个步骤呢?找关键词“碱化”、“氯仿萃取”、“酸水萃取”、“沉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个关键词找到后,4个步骤也就一清二楚,干扰成分在第2步被留存在水中,于第3步分离排除。

3.3构建知识框架,梳理逻辑关系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典型化学成分包括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等四方面。其中,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与检识又以理化性质为基础,这是每类化学成分学习的一条主线,可谓是“纵线”关联;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之间又有相似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这又是不同类成分之间的“横线”关联。

例如,黄酮和蒽醌结构上都有羟基取代(结构特点),都会显酸性(理化性质),都可以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提取方法)。又由于羟基取代在不同位置(结构特点),其酸性大小不一(理化性质),因此,均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分离方法)。这样的“纵线”联系和“横线”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归纳,构建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不仅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简单复述和再现出来,还要求能运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去分析、思考同类问题,并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斯皮罗等人明确指出,传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原因在于将低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盲目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使得教学过于简单化,这就好比目前职业教育中出现的将考试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记忆应付过关的现象,而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学会应用、学会解题。《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应用知识与技能,为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基于对《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与认知弹性理论的分析,发现认知弹性理论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有较强的适用性,运用恰当则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贤钟.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结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70-172.

[2]于志.认知弹性理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8,(18):8-10.

[3]曹贤中,郑忠梅.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a].2008数据库开发、管理及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西宁: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2008:43-51.

[4]贺慧,郑忠梅,曹贤中.关于提高认知弹性理论教学质量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9):32-34.

[5]曹中平,李皓.教育弹性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情报参考,2008,(7):5-6.

[6]曹贤中,何仁生,王锋,等.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0-84.

[7]曹贤中,何仁生,谢自芳.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迁移观及其教学含义[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10-12.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4

长期以来,化学习题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1.就题论题,重结论轻过程。

2.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教师代替学生思考,越俎代庖。

3.重解题模式,轻创新思维。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化学习题教学急需走出误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为此,有必要对习题教学改革进行认真研究,下面就化学习题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新教材所编习题的教学

学生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的发展也只能以基础知识为起点,由基本方法为起步,在不断求异、创新的变换中逐步提高,所以习题课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习题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而且要求通过习题练习掌握、巩固本节的重点、难点,并及时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使一些在头脑中处于孤立、游离状态的化学知识按照化学科学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也就是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二、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平时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事实上,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和演练只会使学生疲于奔命,只有“举一”之功,而无“反三”之力。为此,首先教师必须精选、精讲例题,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案。

例如化学计算题的教学,可通过典型习题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1.读题,明确已知、未知和求知。

2.审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定律或计算关系。

3.确定解题关键,选准突破口。转贴于

4.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并求解。

5.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使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思路,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必须精练习题。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间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所以应选择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重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的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处理好习题教学的几个关系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的动力系统,以实现主动积极思维。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探究和创新的潜能,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精心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变教师单纯灌输知识为师生共同交换知识信息的新模式。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6-02

医用化学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通常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通过医学化学的学习,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必需的化学原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以及对未来化学科技发展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医用化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1]。而医用化学教学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注重化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医用化学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元素性质多样、有机化合物章节内容较多、理论较为抽象难懂(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感而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将日常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关联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如日本“水俣病”与汞污染、铅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镉的污染与骨质疏松症等;氯化钠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铁元素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锌是人体合成生长激素的原料等。这些日常生活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在生活中医用化学的重要性,使其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目前,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知识点更新慢、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偏离较多。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的实际需要,着重讲解医用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使教学内容简洁、衔接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科知识点较为陈旧的问题,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并教师的科研工作、经历和感受,推介前沿学科的新思维、新观点,介绍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比较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ppt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加快建设师生平等互动探讨的新型课堂文化。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本科阶段化学教学知识更加深化,而课时减少,与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较大,加剧了本科阶段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2]。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开拓其视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动力和学科认知情况;让学生参与到大型仪器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评价的主体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服务者,真正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倡导学生思考,甚至在某些条件下,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最后,提高预习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明确下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与教材知识的衔接。

四、加强医用化学实验教学

重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精选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医用化学实验通常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材料更贴近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内容,不但可以学以致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其次,讲授法与探究法相结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将对于一些基本操作的讲解通常适合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而对于综合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论,掌握所学的这些知识与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以及后续学习内容的相关性;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重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背景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或概念,在应用的实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加强与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6

关键词:开发智力;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材引领、习题引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读懂教材的内容和意图。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材,这样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中所教章节的结构以及每一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思有所依。就我所教的化学为例,每一章节中几乎都有内容介绍、有内容解释、有“学与问”“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还有资料卡片等。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出的习题,一方面紧扣教材,另一方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做起作业感到轻松愉快。现以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的习题设计为例,介绍我对该内容的习题设计方法。

1.习题要体现基础性特点

习题要建立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称为基础性题目。例如,

①根据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在化合物中一定形成离子键

的是()

a.HB.naC.CD.o

②下列物质的沸点与氢键无关的是()

a.甲烷B.水C.液氨D.乙醇

习题的基础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2.习题要体现“导”这一特点

导什么?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教材,导学生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即学法引导。如此导的效果是培养学习的情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习题设计既要考虑教材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现状,切入点要易于被学生接受,要可思可寻、有根有据。

根据该内容可这样设计习题:

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B.HClC.naClD.naoH

拓展引导:类似此类化合物的物质类别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善于利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内容设计习题

每节内容几乎都有相关的卡片和科学视野,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①下列变化与化学键无关的是()

a.氯气溶于水B.氯化钠熔化

C.氨气液化D.钠氧化

②下列物质的沸点比较中与氢键有关的是()

a.i2>Br2B.H2o>H2S

C.naCl>KClD.SiH4>CH4

二、常用问题引领的模式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使用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使用。对问题的呈现,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不能将问题作为学生的心理压力。对问题的引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例如,根据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什么是化学键?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否都是化学键?

2.什么元素易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过程是否相同?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有何不同?

4.影响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因素是否相同?

对问题的引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教材、相互讨论等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有所获,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关注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探究”模式引领学生思维

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其中包括实验探究、问题探究、方法探究、习题探究、学法探究等。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要灵活使用,频繁地探究会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诱导。在“化学键”内容的教学中,我就选择了这样几个探究点:

1.方法探究:通过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后,探究:什么类别的化合物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实验探究:通过什么实验证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

3.学法探究:物质的熔点、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些探究性问题紧扣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查阅资料找到一些答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在同步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别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如预习、阅读、探究、练习、认真等习惯养成;重视切入点的导入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重视习题的质量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爱学、爱思、爱练,勤于动手、动脑,使各种能力得到广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7

本文就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简单,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化学好学的印象,通常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步入高一以后,其心理没有能迅速适应过来,对教师依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记忆、模仿,导致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肤浅.因此,我们需要去研究当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怎样的变化.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从学生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来看,主要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学习方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学习主动性的强弱.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加上知识点浅显,一般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长期如此,不少学生把自主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而到了高中,学生要想化学成绩好,仅靠听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学好化学的第一步在于学会思维.

2.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1)初中多以知识点的形式学习化学,学习一种物质通常具有独立性,高中化学在学习方法上是由点及面地铺开,要求将具有同样化学性质的物质进行归纳和总结.

(2)与高中的要求相比,初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不高.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成了形式而已,知识的获得多来源于对书本知识、化学方程式的记、背,学生表现为不会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更谈不上在探究过程中有新的感悟.

(3)从获知的方法上,由于初中知识难度较小,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讲授,长期如此,学生没有养成课堂记笔记和课后主动复习的习惯,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回顾与总结,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恰是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以记忆为主,学习上依赖性很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而高中阶段对学习方法的要求较高,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倡导理解后再记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难以取得好的化学成绩.

二、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衔接的具体措施分析

1.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知识的教授,而在于兴趣的激发,“以趣促教”.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口头语言和身体姿态将兴趣传染给学生,通过教学行为的激情、艺术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应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人沉闷.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动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对知识有多感官的接触,维持对化学学习长时间的注意.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2.方法的引领和培养

“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初中生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记忆”对于高中的化学学习来说仍然很重要,只不过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可以从该点出发,顺势引导:

(1)“记忆”加“反思”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总量明显增加,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也明显增强,单凭记忆,容易混淆和记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通过记忆后再反思,将反思的内容再记忆,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记忆”加“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化学知识和规律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出,为此,对于教材中不危险的化学实验,应鼓励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实践,通过实验过程的体验,提高记忆的效果,在做中学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8

目前,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老师,课堂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和习惯”。因此,现代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首要出发点,形成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从而更加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及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文着重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展开研究,提出了兴趣激发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问题,并对不同关联性的兴趣激发效果进行分析。

2概念的界定

“兴趣”是一个多义词,可以作为汉语词语、文学鉴赏名词或者心理学名词,兴趣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不同。兴趣作为汉语词语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如唐代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兴趣作为文学鉴赏名词指情韵、情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兴趣作为心理学名词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本文对兴趣的研究是作为心理学名词来开展,将其延伸到教育教学上,对学生而言兴趣又指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件学习事物或某项学习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印象深刻;并且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仅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反而还会逐渐形成学习积极性。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无兴趣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和一定的情绪相关联。某些现象、事实、问题和语言等会令人产生关注、惊异感、好奇心、探究欲、求知欲、认识欲、期望感、满足感等等心理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即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来调动这些心理反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兴趣激发方式的关联性分析

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不尽相同,根据兴趣激发的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兴趣激发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即:内在关联式、形式关联式、无关联式。

3.1内在关联式

激发兴趣的素材来自于课程内容本身或教学过程,素材与课程内容或教学过程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该素材包括知识本体产生的认知矛盾、化学实验现象、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和经验等。使用该素材可以使学生产生直接学习兴趣,而且不仅能激发一个兴趣,更成为激发下一个兴趣的线索,即一个教学过程中蕴含多个兴趣,且这几个兴趣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显而易见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是最期望、效果最好的。

3.2形式关联式

激发学习兴趣的素材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度,但关联性不强,只是表面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能作为学习内容深入探讨,也不能承接下一个兴趣的激发,只能“点到为止”,这样的兴趣激发方式能够为激发兴趣形成学习氛围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有限。同时,由于素材本身的趣味性,可能引发学生学习关注的飘移,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3.3无关联式

使用的素材仅仅是为了使课堂好看、好玩、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看似充满趣味性,但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本身毫无关联,很明显这是效果最差,教师最应该慎重使用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为了改革而改革”,即盲目地选择一些形式花哨和表面浮夸的教学素材、方法、手段、模式等,这些因素不仅脱离课堂教学的本体而且还可能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例如化学课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演示一个魔术实验,但该实验与本节学习内容无关,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激发学习兴趣毫无帮助,甚至使学生一直沉浸于魔术实验中分散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

4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思考

兴趣对学习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即使学习内容很难、很复杂也不会感觉疲惫,反而会由此获得成就感。教师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或手段。具体来说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挖掘兴趣素材;二是依靠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刺激兴趣的形成。

4.1采用内在关联式方式激发兴趣

例如“物质的量”一节导入时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4.1.1“水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能够计算出1个水分子的质量?”利用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引出物质的量。

4.1.2展示“曹冲称象的故事和图片”,利用类比和化大为小思想引出物质的量。方法分析:就两种方法而言,“方法一”是从学习内容本身出发,通过日常熟悉的物质来预设问题,直接刺激学生想要探究的兴趣,这比“方法二”利用间接故事感知和图片的效果更优。

4.2采用形式关联式方式激发兴趣

当教学内容中没有能够直接激发兴趣的教学素材,而直接教授学习内容会十分枯燥乏味,这就需要适当应用无关联式兴趣激发方式帮助教学。具体包括:(1)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风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可以紧紧抓住学生,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开展鼓励的信心教育。教师充满自信、精神饱满的上课使学生感到课堂是活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形成求知欲望;(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5](p107-108)在学习竞赛活动中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形成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

4.3采用无关联方式激发兴趣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9

教学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针对知识类型的实际。

我国20世纪的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属性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的。从1923年分科设置课程纲要开始,逐渐演变并基本固定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用语等五个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考试大纲一直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大类。而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虽然在考试内容部分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但在内容比例部分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学习活动4:观察和体会教师演示的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基本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可逆反应,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

学习活动5:总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本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基团,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

学习活动6: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乙酸的用途。

基本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乙酸与人类的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四、方法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符合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其中,有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中练习和运用,有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话进行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教科书中的方法知识体系了然于胸,通过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方法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

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而方法知识处于相对隐性的地位。如关于卤族元素的性质,教科书是用假说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的。具体包括:(1)发现问题——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变化规律与碱金属元素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能与碱金属元素一样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吗?(2)提出假说——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验证假说——获取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事实材料。(4)得出结论——卤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逐渐减弱。但是教科书对这四个步骤没有具体说明和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假说方法进行显化,并使学生明确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需要证实或证伪,而且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假说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2.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虽然增大了科学方法的外显力度,但总体还稍嫌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注意以方法知识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在以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主线的同时设计一个方法知识体系。例如关于“化学2”中“苯”的教学可以将其分解成八个学习任务:(1)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2)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3)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4)在认识苯的凯库勒式的同时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5)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6)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7)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该教学过程突出了方法知识对物质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感性认识的丰富,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要求,最终实现方法知识的教学目标。

3.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化学的学习方法篇10

高、初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⑦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