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复习点十篇高中历史复习点十篇

高中历史复习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56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1

一、“看、讲、写、练”复习的应用

高中文科班的历史复习课,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如何上好这一阶段的课,是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看”是指学生看书,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列出一章的信号提纲,根据信号提纲,记忆基础知识。“讲”即在学生初步熟悉一章内容的基础上聆听老师讲授,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重点和难点;2.要讲带有规律性的、前连后挂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3.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写”即教师在黑板上将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的信号提纲写出来。信号提纲应反映:1.本章或本节的前后顺序;2.各信号的内在联系;3.重点要求简单明了,既不丢失要点,又要有系统性。“练”即在完成三个环节之后。为了强化记忆,以教师拟出的练习题为中心进行操练。一堂课、一个单元的效果如何,一般要在此环节经受检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压力地进行自觉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从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了解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二、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中学课本就要掌握透彻。不管是课文目录、年表、地图,还是正文、注释、插图,都要认真熟读,准确把握,千万不可孤注一掷地猜题、押题。应先统观全局,勾划出历史知识的基本轮廊,然后在复习单元、章节内容时,弄清其在整体中的位置,把片断的内容纳入历史知识体系之中。历史事件可分成原因、背景、内容、过程、表现、结果、意义、影响。对构成历史基础史实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应重点记忆,反复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以基础取胜,靠苦战过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高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复习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段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认识,在复习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归纳整理,把握规律,抓住特征

为了做好灵活性、考能力且富有立体感的题型,在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各种方式把同类问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归类串联,整理成知识网络。即弄清不同类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把握其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古今中外容易混淆的史实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本质区别。

五、认真分析,掌握技巧

对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有关知识要抓实、抓全。对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纵横贯穿,有序贮存。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论证。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应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待他,分析他的功与过。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性的。它叙述和分析了人类的各个领域中追求和奋斗的活动,从社会、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家庭、团体、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各种人。对上述五个方面人类活动的分析,要注意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上考虑。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2

   (一)《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1.《新航路的开辟》图中的卡里库特(达·伽马航行到达印度的地点)。

   2.《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中的西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属西班牙的殖民地。

   3.《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中新教区有丹麦和挪威王国、瑞典王国、芬兰、瑞士、苏格兰王国、英格兰王国、普鲁士公国、立窝尼亚骑士团领地、德意志。

   4.《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图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第一帝国)。

   5.《英国内战形势》图中的马斯顿荒原战役(英国内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

   6.《普鲁士的领土扩张》图中的17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

   7.《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图中的新法兰西原为法国殖民地,后被英国夺取。

   8.《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侵略(至1858年)》图中的开利开尔为法国殖民势力在印度沿海的据点之一;葡萄牙占领的果阿。

   9.《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被拿破仑控制下的依附国有西班牙、莱茵同盟、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大公国、瑞士;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有奥地利帝国、挪威、丹麦、普鲁士;独立的国家有英国、瑞典、葡萄牙、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撒丁岛、西西里岛;被拿破仑占领的地区有科西嘉岛、意大利中部、伊利里亚省。

   10.《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中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领土及佛罗里达半岛为西班牙属地。

   11.《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中西班牙的殖民地有新西班牙、新格拉纳达、秘鲁、拉普拉他;葡萄牙的殖民地有巴西。

   1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图中在拉丁美洲拥有殖民地的国家有英国(洪都拉斯、圭亚那西部)、荷兰(圭亚那中部)、法国(圭亚那东部)。

   13.《1815年的欧洲》图中德意志联邦的边界范围。

   14.《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中美国于1867年从俄罗斯购得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夏威夷。

   15.《德意志统一》图中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地;1871年德意志帝国国界;1871年并入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6.《意大利统一》图中未收复的土地的里雅斯特及著名战地马詹塔、索尔菲利诺。

   17.《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图中被迫开放的港口有函馆、神奈川(横滨)、下田、兵库、长崎;倒幕运动四强藩长州、肥前、土佐、萨摩。

   18.《俄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图中俄国在对外侵略扩张时发生的重要战役地点有纳尔瓦、波尔塔瓦。

   19.《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中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地还有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20.《印度民族起义形势》图中起义中心有密拉特、德里。

   2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图中在19世纪末仍保持独立的国家有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22.《1904—1905年日俄战争》图日俄双方交战地点有奉天(沈阳)、旅顺、会宁、对马海峡。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中立国家有挪威、瑞典、荷兰、瑞士、西班牙、阿尔巴尼亚。

   (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图中国联委任统治地有叙利亚(法)、伊拉克(英)、巴基斯坦(英)、外约旦(英)。

   2.《1939年英联邦的一些成员》图中英属自治领地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

   3.《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图中1939年3月的德国疆域。

   4.《1939—1942年德意志在欧洲的扩张》图中同盟国有英国、苏联;轴心国有德国、东普鲁士、意大利;中立国有瑞典、瑞士、西班牙、爱尔兰。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图中联合国家宣言参加国有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南非等国。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图中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有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1968年退出);未加入华约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是南斯拉夫;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都未加入的欧洲国家有瑞典、芬兰、爱尔兰、瑞士、奥地利。

   7.《印度的独立和分治》图中在1947年5月分治后的印度,葡萄牙仍保留的殖民地有果阿、达曼、第乌。

   8.《欧洲共同体》图中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3

1中学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实际水平和考试要求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考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的考查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能力,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知识、思想水平等进行检查和验收。而学生还没有跳出死记硬背、盲目学习的条框束缚,在考试时怒能得心应手,水平也发挥不出来。

1.2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实现教学目标不相符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基础掌握或者是表面观点的获得,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归纳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如果对旧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那么专业科学和重点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建成了。同时,还要具备历史思维深刻分析历史观点和历史理论。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冲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现象。随着各类复习信息的涌入,面对复杂斑驳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且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生认真听、记忆和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不起来,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和学生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侧重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优良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观念改变的第一步。再次,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会、想学、会学和乐学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互换才可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地位不能忽视。

3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法思路

3.1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结构

历史教材是历史题目的的依据,所以也应该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即使有部分历史题目是课外延伸的,但是落脚点还是历史教材。所以要学好历史首先要从历史课本出发,记忆好教材的基础内容。在平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结构,不要一味的背诵历史段落,平时多看教材,反复看,这样自然就会熟悉历史教材,也能从整体升熟悉历史的结构,知识系统也就建立了。在历史考试过程中,遇到题目就可以快速反应出相关内容,历史结构的轮廓也就清晰反映出来了。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就提高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3.2历史复习要重视“三点”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和理解记忆的部分,只有在对历史知识点有了准确地把握之后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才可以谈到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求学生弄清知识点最重要,尤其是对教材有明确提示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督促学生自查和自省,不能出现遗漏。在教师讲清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重点是在历史教材中有重点要求或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重点知识往往在整个章节中都起到概括和总结作用,掌握重点知识对于整个章节的问题的解决都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问题是重点,在讲解重点时要投入多部分的时间重点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重点内容,同时要总结规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加深记忆。

难点是历史教材中学生学习有难度,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总称。难点问题一般涉及到的知识是深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挖掘,还有的是一些相似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混乱知识点,减少对知识的把握。此外,还有学生平时接触机会少或者问题比较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形成历史体系,学习起来有障碍。这些难点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到实际,理论较强的知识变得通俗和形象,这样化繁为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用已学的知识解开未知的秘密,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3.3历史复习要重视知识联系

历史教材是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组成的,若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而发现不了知识点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学生的解题弄呢管理就不能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一种知识,就可以延伸出多种知识,教材中虽然有的知识是跨章节的,但只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跨章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不会无所适从。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就可以锻炼综合推理归纳的能力,在考试答题中,也不会毫无章法和逻辑。

3.4历史复习课的新三轮复习法

传统的历史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分别是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全面复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复习方法还是有不少不足,新的教学时代要创新复习方法,在西区和借鉴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复习体系,专题复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考试的历史试题是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委背景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规律性,并实现知识的组合,形成专题和综合,进而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复习。

其次,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要求,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越来越明显。在复习专题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历史课的复习中,课与课,章与章之间呀形成知识链,将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关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专题学习效果越明显。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4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5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约翰・班维尔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伊夫・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能力培养中考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等矢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即将参加中考会考的学生来讲,不仅要具备以上技能,还要在未来的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期顺利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学生能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某种程度来讲取决于教师的引领作用,近年我主要从事初中毕业班历史课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即采用矢量分析法(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对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设计、梳理和重组,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矢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运用综合视角探究历史问题,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打造真正的高效精品课堂提供了借鉴,连续几年我校中考历史会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本人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一直遥遥领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复习方法简述如下。

一、采用图示法以时间轴为骨架再现历史,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网络

毕业班历史复习课教学我们主要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依据教材重建知识网络,第二轮整合归纳专题,第三轮强化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实践证明,运用矢量分析图示法进行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浓缩历史教材,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具直观性、简约性;有利于理清思路,使知识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的能力。只要教师有心,教法得当,精心设计图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7

关键词:新课改 新史观 主干知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在思考,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高考试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迈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上大学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高考内容方面是否会逐渐发生变化,高考试题是否也应该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针对新课改历史高考复习该如何把握,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综观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复习中应注意对新史观的了解。这几种新史观大体概述如下: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2.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历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新课改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二、重视主干知识复习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主干知识以三个必修模块形式呈现,而高考三个必修模块占90分,课改下高中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就只能是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要抓好三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的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

1.要素复习法: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

三、重视非选择题的能力培养

综观新课改省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得出材料是历史试题之基,历史综合题以新材料为主,注重热点问题,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阅读和解析上多下功夫。为此培养和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备考的关键。阅读和解析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材料,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不要草率作答。

2.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3.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4.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

(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

四、历史选修内容的复习策略

选修内容纳入高考命题范围且占总分的10%,广大考生格外关注,对于这部分内容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关注过多,掌握复习的度确实很重要。选修要抓重点,抓主干,以整理线索复习为主,同时要把选修和必修联系起来复习。个人觉得人物评价命题简单。

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8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9

关键词:复习课中考历史教学

中考历史复习受时间紧迫、知识众多、内容零散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历史复习课的实效,帮助学生从容地应对中考,是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作者结合多年的教研经验,谈谈三点个人见解。

一、用好“标”

1.正确处理《历史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标”是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与《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科)》(下文简称《考试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则是地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量身定制的考试蓝本,是地方组织中考的命题依据。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不可能离开《历史课程标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更是要依托《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可见,《历史课程标准》指导《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受制于《历史课程标准》。事实证明,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之间的关系,对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2.认真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命题原则、范围与要求

《考试说明》规定的命题原则体现了课程改革新理念: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其反映的考试目标明确,力求体现本地学生的学业水平。

《考试说明》规定的具体范围包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以及乡土历史的相关知识。《考试说明》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初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后一层次的要求包含前一层次的要求。例如,“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是属于运用层次的知识点,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简单地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事实并进行评价,而是要指导学生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与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内在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明确《考试说明》的范围与要求,这对于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大有裨益。

3.紧密结合《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把握主干知识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逐条解读《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对《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要了如指掌,而且对《考试说明》的每个要求做到胸有成竹,准确地把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紧密结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恰当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是提高复习课教学实效的基本途径。

例如,复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个主干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基本史实,甚至可以拓展到乡土历史中“福州船政局”这个重要知识点的复习。通过这样的复习课教学,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把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上好“课”

1.重视基础,回归教科书

高效的复习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初中历史知识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只要紧扣基础知识,对照教科书中重要的课节等内在的知识点进行条理化的梳理,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不过,复习课绝不是炒冷饭,不是按照新课重复上一遍,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也和新课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复习课准备的ppt相当精美,搜集的材料众多,课堂容量也很大。但是,其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大多游离于教科书之外。这样的复习课看起来似乎不错,倘若随堂测验,以巩固所复习的基础知识,相信学生的表现必定是另一番情形。实际上,复习课不仅要注重教学实际,讲究复习效率,更要重视基础,回归到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找到教科书中相对应的知识点,并标注重要的记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翻书自如,真正帮助学生做到听得进、记得下、考得出,发挥最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才是硬道理。

例如,复习“闭关锁国”知识点时,教师指导学生快速地查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8页,从原因、具体表现、影响等方面入手,对“闭关锁国”作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标记成重要,以此节省考试的时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道理。

2.构建网络,知识系统化

初中三年六册教科书加上乡土历史,呈现的知识点众多而且比较零散。教师如果不加以整理,复习课出现线索模糊、要点不清、思路紊乱,学生就会学得吃力、束手无策。再加上其他学科的挤压,复习历史学科的时间是微乎其微,最终由于准备不足,学生匆忙应考,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重新归纳整理。依托《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归纳、比较,整合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趋势。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笔记,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复习“”时,可以连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按照“探索历程、学习西方内容、代表人物、口号或纲领、主要活动和历史作用”等项目制作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表格,这样就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干知识大多归类其中,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深受学生青睐。

同样还是“”这个知识点,还可从时代背景、时间、改革者、改革内容和结果等方面列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中外历史的比较,从而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实效。

3.适当练习,促能力提升

由于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平时不用怎么复习,不用另外花时间做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只要考试时翻翻书,找找知识点抄下来就可以了。要知道在规定的60分钟内,从头到尾翻书找答案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况且有的题目在教科书中没有明显的答案,而是考查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结果是教科书还没翻完,考试时间就结束了,成绩当然不理想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开卷考试,平时必要的练习也不可或缺,教师要精心备课,梳理相应的主干知识,精选典型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练习,训练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加强基础知识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以及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诚然,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对于提升各种能力大有帮助。但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决不能让陈题、滥题耗费大量的精力。实践证明,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只有致力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选好“点”

“点”是指学年度发生的社会热点。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历史大多会结合本学年度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这些社会热点加上教科书上的重点,往往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搜集资料、积累资料、选择资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联系社会实际。在复习迎考阶段,教师要时时关注这些热点问题,尤其是要选择好学年度的热点素材将其与《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以及教科书的重要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热点素材更要精心挑选并充分地加以利用,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毋庸置疑就是学年度的时政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利用这一素材,结合教科书上关于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如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要的史实,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更加系统地复习。

2013年是同志诞辰120周年,这也是学年度的热点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教科书中有关同志的重大史实,如中共“一大”、“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重要的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两次世界大战问题就成为本年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其中的萨拉热窝事件、诺曼底登陆更是成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总之,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及早谋划,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复习效益,最终考出理想的成绩,这需要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地追求。

高中历史复习点篇10

一、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出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纯粹考查基础知识阶段,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只要把书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几年,命题范围更加细化,开始考查平时老师和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3)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置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但是,也有部分试题学术性太强。(4)目前,高考命题在突出基本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鉴于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新场景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坚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做一些改变

为使学生的复习更为有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传统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握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特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课本知识结构化、体系化。针对本校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都已经遗忘的实际,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在细致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隐性知识。(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主,辅以综合考试训练。(3)进入2009年5月,我们将剩余的20多天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课本,整理以前做过的习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关注文史常识

从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考查皇帝谥号开始,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是高考历史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史常识的讲解和训练。因此,我校学生在应对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姓氏起源这一题目时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历史观的培养

过去的历史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阶级分析法,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现在的历史观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还出现了新的观点,如:(1)文明史观。人类社会逐渐走向进步、文明、开放,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统一性去考查历史。(3)以人为本。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人文主义、理性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融入这些历史观,开展各种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以新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历史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备考,无疑是“无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做透彻的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力争让学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还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联系现实

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高考历史试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承担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将热点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

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技巧》、《答题规范》、《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等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专门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另外,通过学生互评、老师面评的办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精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