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22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

崆峒山是耸立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该区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是华北、华中、横断山、蒙新、中国―喜马拉雅等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崆峒山植物区系古老性的分析,可以为对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相似性分析、崆峒山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等提供科学依据。

1.自然地理概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总面积182.52km2,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26′18″~106°37′24″和北纬35°23′24″~35°37′52″范围内。东起平泾公路甘家坟,西至大、小马圈一带,南至大阴山、十万沟,北至马屯山分水岭。根据气候区划分,该区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崆峒山年均气温8.6℃。空气湿度大,年均气压86600pa。年平均降水511.2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为1430mm左右,是降水量的2倍多。冬季积雪较厚的时间较长,积雪平均厚度达25cm。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

2.植被条件

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崆峒山区植被成分复杂,具有十分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森林的建群种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中国沙棘、虎榛子、白刺花、榛、胡枝子、白羊草、长芒草等。由于崆峒山历代人为活动频繁,因此该区现有森林是其原生植被―原始森林经过长期人类干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林。

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蒙古荚,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Sinaru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

3.植物科的组成

根据调查,崆峒山地区有种子植物90科356属714种。其中野生种有88科345属680种[1](本文仅分析野生种子植物的性质和特点),栽培种2科11属34种。在所分析的野生种中,有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30%、7.50%和2.59%。被子植物85科342属67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29.24%、11.07%和2.51%(表1)。崆峒山种子植物生活型中,木本11科,其中乔木8科,它们是柏科、松科、蔷薇科、杨柳科、榆科、忍冬科、鼠李科和桑科;灌木3科,即豆科、麻黄科、蓼科。木本科占总科数的12.50%,草本科占总科数的87.50%。其中裸子植物2科,被子植物9科,这些常绿木本植物在区内形成了针、阔叶混交林。

4.古老性分析

现代多数植物分类学家认为木兰目和毛茛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和演化起点。这2个目中有些科属本区也有分布。如木兰科(magnoliaceae)可能是现存的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花的形态,包括花被、雌雄蕊的数目及排列方式、花药的形态、伸长的雄蕊轴及具有单沟的花粉管等,均处在较原始的水平。毛茛目在本区的种类很丰富,如芍药属、耧斗菜属、唐松草属、升麻属、毛茛属、翠雀属、铁线莲属等。另一派植物学家如a.恩格勒认为,在双子叶植物中以荑花序最原始,而这一类中的主要科在本区均有分布。如桦木科,我国有6属,本区产4属,即桦木属、榛属、虎榛子属、鹅耳栎属;壳斗科在本区产1属,即栎属;榆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本区有2属4种。

就15个古老木本科而言,本区有10科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与祁连山8科16属40种、六盘山10科22属55种[2]较为接近,而明显少于太白山15科65属218种[3]及小陇山12科37属104种[4],略高于马衔山7科14属31种[5]及贺兰山4科7属11种[6],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表2),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5.结论

(1)太统山植物区系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324属、628种,分别占我国同类别的27.58%、10.40%和2.32%。

(2)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有10个古老木本科,含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参考文献:

[1]高维衡.崆峒山植物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87.

[2]王香亭.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张志英.太白山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研究,1984,4(1):22―28.

[4]彭泽祥.甘肃小陇山区种子植物名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4.

[5]孙国钧,张鹏云,赵松岭.甘肃省马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1):49―56.

[6]狄维忠.贺兰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1988,8(4):242―254.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03-04-24-03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森林资源发挥的多种效益备受关注。小兴安岭地区的阔叶红松林为北温带地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林内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基本完整,丰富的森林植被和独特的自然气候,其在群落组成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1]。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阔叶红松林,该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重要区域[2]。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3-4];对不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空间分布格局、干扰、演替和稳定性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5-6]。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它可为进一步揭示植物种群动态、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因此,研究不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阐明群落形成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7]。笔者通过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乔灌草不同层次植物多样性展开的调查,掌握了该地区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特点、分布格局和多样性保护等,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开发、合理利用、保护以及管理该地区森林植物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南麓汤原县红松母树林场境内,地理坐标为129°37′11″~129°45′22″e,46°57′47″~47°03′25″n。位于小兴安岭南坡,地处深山区,地形起伏较小,山体大而平缓,最高海拔741.4m,最低海拔333m,平均海拔为500m。地势东高西低,平均坡度10°,最大坡度40°。系属松花江水系,汤旺河流域。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达34℃,最低气温达-34℃,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05~115d,年积温2400℃,年日照数为2500h。主要土壤可分为3个土类,分别是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以典型暗棕壤为主。

2研究方法

通过多次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和植物资源学方面的文献,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料。野外调查中直接对植物种类进行鉴定,对野外难以识别的植物种,采用工具书进行鉴定。

调查主要采取全面踏查、样地调查等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典型抽样。乔木层样方面积设置为20m×20m,每个乔木层样方内沿对角线设置4个5m×5m灌木层样方和5个1m×1m草本层样方。按乔、灌、草不同层次分别进行调查,其中乔木调查对胸径2cm以上、树高1.5m以上进行每木检尺,分别记录乔木种名、数量、树高、胸径、冠幅等,灌木及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等;同时记录各样地的坡向、坡度、坡位、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最后对该区乔、灌、草层的植物科、属、种分别进行统计[8]。

3结果与分析

3.1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1.1乔木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经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发现,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245属4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72科241属447种。乔木层植物种类按植物学系统分类分属13科22属52种,其中含4种以上的科有5个,即松科(7种)、杨柳科(8种)、桦木科(8种)、蔷薇科(5种)、榆科(5种);含2~4种科为5个(共含16种),分别为:豆科(4种)、槭树科(4种)、鼠李科(4种)、椴树科(2种)、木犀科(2种);含单种科3科,为胡桃科、壳斗科、芸香科,占总科数的23%(表1)。

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乔木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8科8属22种,分别占总科数的62%、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42%。含2~4属的科有5科14属30种,分别占总科数的38%、占总属数的64%、占总种数的58%。

从科内种一级的分析来看,乔木层中仅包含1种的植物科有3科,共计3种;含2~4种的科有5科,共有16种;含4种以上的科有5科,共计33种。5个多种科含33种乔木,占乔木种数的63%。可见,该区乔木种类分布于少数科内,具有优势科现象。根据科所含种数的多少,研究区种子植物优势科主要为松科、杨柳科、桦木科、蔷薇科、榆科等。

3.1.2乔木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乔木层植物共有22属。其中,单种属8属,占总属数的36%,所含种数8种,占总种数的15%;含2~4种的属有12属,占总属数的55%,包含34种,占总种数的66%;含大于4种的属有2属,即柳属、榆属,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9%,占总种数的19%。乔木层植物中的优势属主要有柳属、榆属、桦木属、槭属、鼠李属、杨属等。

3.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2.1灌木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由表1可知,灌木层主要包含13科20属44种(含木质藤本植物)。从科内种一级的分析来看,其中含4种以上的科有2个,即蔷薇科(10种)、忍冬科(10种),共计20种;含2~4种的科8个(共含有21种),分别为:虎耳草科、五加科、卫矛科、豆科、小檗科、猕猴桃科、桦木科、茶子科;单种科3科,为杜鹃花科、葡萄科、木兰科,占总科数的23%。2个多种科蔷薇科、忍冬科共含20种,占灌木种数的45%。可见,该区灌木种类主要分布于少数科内,其中蔷薇科、忍冬科等是森林灌木层的代表科、优势科。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表2),灌木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9科,占总科数的69%,共计9属17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5%、占总种数的39%;含2~4属的科4科,占总科数的31%,共计11属27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5%、占总种数的61%。

3.2.2灌木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灌木层植物共有20属。其中单种属5属,占总属数的25%,所含种数5种,占总种数的11%;含2~4种的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65%,包含29种,占总种数的66%;含大于4种的属有2属,忍冬属和绣线菊属,共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10%,占总种数的23%。20属中忍冬属、绣线菊属、卫矛属、接骨木属含有种多,为灌木层优势属。

3.3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数量分析

3.3.1草本层植物科的物种组成由表1可知,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草本层植物共58科202属358种。其中,含20种以上的较大科3个,即菊科(70种)、毛茛科(28种)、百合科(25种),共123种;含11~20种的多种科6个(共含有87种),按含种数多少依次排列为别为:伞形科、唇形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蓼科;含2~10种的科28个(共含有127种),包括玄参科、石竹科、桔梗科、十字花科、荨麻科、茜草科、莎草科等;单种科21科,包括马齿苋科、凤仙花科、千屈菜科、香蒲科等,占总科数的36%。6个多种科和3个较大科,共9科就包含了210种,占总种数的59%。可见,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于少数科内,具有优势科现象。草本层优势科主要为菊科、毛茛科、百合科、伞形科、豆科、蔷薇科等。草本中野大豆(Glycinesoj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从科内属一级的分析来看,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草本层中仅包含1属的科有30科(占总科数的52%),共计30属5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14%);含2~10属的科有24科,共计100属167种;含10属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科数的7%),共72属含141种(分别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39%)。

3.3.2草本层植物属的物种组成由表2可知,草本植物共202属。其中,单种属122属,占总属数的60%,所含种数122种,占总种数的34%;中等种属(2~4种)有71属,占总属数的35%,包含181种,占总种数的51%;多种属(>4种)9属,占总属数的5%,包含55种,占总种数的15%。草本层植物属按含种数多少依次排列为:蒿属、乌头属、蓼属、拉拉藤属、萎陵菜属、风毛菊属、野豌豆属、蓟属、鸢尾属。草本层含大于5种的优势属共有3属,包括蒿属、乌头属、蓼属。

4结论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现场调查和样地调查,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乔灌草不同层次植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科的类型较为齐全、种类多,植物多样性较高,草本植物丰富。乔木层和灌木层科属种数基本相似,分布种数不足。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245属4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4属7种,被子植物72科241属447种)。乔木层植物种类共13科22属52种;灌木层共13科20属44种;草本层共58科202属358种。

(2)优势科、属较明显,种数在科、属内分布不均匀。乔木层5个多种科含33种乔木,占乔木种数的63%;灌木层2个多种科含20种,占灌木种数的45%;草本层含6个多种科和3个较大科,共9科共包含了210种,占草本层植物总种数的59%。乔木层植物中的优势有4种以上的属共包含10种,占总属数的9%,占总种数的19%;灌木层优势属有4种以上的属包含10种,占灌木层植物总属数的10%,占总种数的23%;草本层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占草本层植物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7%。

(3)大部分科内属、种贫乏,单种及单属科所占比例大。乔木层植物含单种科3科,占总科数的23%;含单属科共8科8属22种,分别占乔木层植物总科数的62%、占总属数的36%、占总种数的42%。灌木层植物含单种科3科,占总科数的23%;含单属科共9科9属17种,分别占灌木层植物总科数的69%、占总属数的45%、占总种数的39%。草本层植物含单种科21科,占总科数的36%;含单属科共30科30属50种,分别占草本层植物总科数的52%、占总属数的15%、占总种数的14%。单属科和单种科数量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种现象说明研究区植物地理环境分布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曹伟,李岩,王树良,等.东北阔叶红松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06-2411.

[2]宋厚娟,叶吉,师帅,等.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残留片段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5):1239-1249.

[3]赵淑清,方精云,宗占江,等.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J].生物多样性,2004,12(1):164-173.

[4]王世雄,王孝安,李国庆,等.陕西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环境解释[J].生态学报,2010,30(6):1638-1647.

[5]程瑞梅,肖文发.三峡库区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J].林业科学,2008,44(4):20-27.

[6]王乃江,张文辉,陆元昌,等.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J].生态学报,2010,30(1):67-78.

[7]翁东明,郭瑞,张宏伟,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41(5):600-610.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北京山区;防护林;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37

防护林是以防护为主要目的,在一定地域上营造或现有的具有一定规格和结构的人工林或天然林。防护林有蓄水、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保护农田、改造自然等有益功能。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合理的森林,才会正常发挥各种功能[1]。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种类组成、外貌和生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以及外貌和结构的季节与昼夜的变化。群落种类组成主要研究群落植物的区系背景分析[2]、科属组成、物种丰富度、优势种重要值[3]。植物区系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证据,蕴含着大量的进化信息,在防护林的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4-5]。

建国以后,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防护林体系,防护林体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田防护林网的规划及营造技术,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以改造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农田防护林被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综合性防护林体系建设,探索体系的优化结构、配置方式以及最大的增产效益等[6-7]。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提出了防护林体系概念,推动和提高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和质量。目前,防护林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营造农田防护林,而是把单一作用的林种组成一个互想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面积减少,林分结构单一,阔叶树分布最广,针叶树次之,纯林的面积比例较大,针阔混交林面积较小,林分的稳定性较低,防护功能低下,防护林资源空间分布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制约着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搞好北京市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提高防护林资源总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8]。

笔者通过对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植物基本组成及生活型、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今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然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植被概况

北京市(n39°28′~41°05′,e115°25′~117°30′)位于华北平原,三面环山,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00mm,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性明显,在境内形成不同的区域性环境特点,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据《北京植物志》记载,北京地区有维管植物2056种(包括栽培植物),隶属于869属,169科。其中,蕨类植物有20科,30属,75种;裸子植物9科,18属,37种;被子植物104科,821属,1944种。由于人为活动致使次生植物群落占优势,广大低山地区占优势的群落是次生落叶灌丛或灌草丛间杂以油松、侧柏和刺槐等为主的人工林。在森林群落屡遭破坏的地段,是榛属(Corylus),绣线菊属(Spiraea)占优势的灌丛。北京山地相对高差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异,故植被也表现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从植被现状看,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可分为4个带: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和灌草丛带,中山下部松栎林带,中山上部桦树林带,山顶草甸带。

2研究方法

植物区系构成中蕴涵着大量历史、地理、生态和系统进化的信息,对某一地区的植物区系的调查研究是研究该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

笔者采用圆形样地和固定标准地方法,从防护林典型群落植被调查的角度,2006─2007年对西山林场、八达岭林场、松山自然保护区、十三陵林场、密云县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雾灵山林场、锥峰山林场(大城子)、半城子水库流域、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平谷区丫髻山林场、四座楼林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和密云古北口镇潮关西沟流域的防护林典型森林群落进行了调查,同时整理了2004─2005年针对北京山区防护林典型森林群落植被调查数据,研究北京山区防护林植被区系分布与生活型特征。

植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吴征镒[9]提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进行划分。生活型划分是根据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按生态学原则划分植物生活型。

3结果与分析

3.1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植物群落基本组成

对所采集标本进行认真鉴定确认有维管植物86科261属454种,其中蕨类植物有5科6属9种;裸子植物有2科4属7种;被子植被有79科252属438种。外来种有2科4属4种,为大麻科的貏草(Humulusscandens),豆科的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刺槐(Robinapseudoacacia)、金雀儿(Cytisusscoparius)。

3.1.1科的统计分析在北京山区野生植物中,含25种以上的科有3个,为菊科、豆科、蔷薇科,不足本区植物科数的4%,而所含的属数占本区的22.57%,种的数目达26.44%。在本地区含2~5种的科的数目多达36个,本地区只含有1种的科有25个(表1)。

本次野生植物调查,排前10名的优势科分别为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百合科、毛茛科、玄参科、唇形科、虎耳草科和忍冬科,本区野生植物主要集中于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一些世界性广布大科。

3.1.2属的统计分析本区含10个种以上的属有1属,为蒿属,共计17种,分别占属、种数目的0.39%和3.78%;本区含有1种的属达172个,分别占属、种的66.93%、38.22%。本区少数大属发达,含较多的种,中、小属十分丰富,说明本区属向两极分化(表2)。

本次野生植物调查中,排前10位的优势属分别为蒿属、铁线莲属、委陵菜属、胡枝子属、堇菜属、苔草属、唐松草属、风毛菊属、沙参属和黄耆属,北京山区含植物种最多的属为蒿属。植物科属的变化反映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影响,北京山区的植被变化情况,人为干扰和破坏严重的区域,一些科、属的植物种减少,而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破坏较轻,物种数变化较小。

3.1.3植物科属分布区特征根据吴征镒等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可将该区野生维管植物85科划分为世界分布、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3种类型。又根据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可将该区野生维管植物257属划分为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属等(表3)。

3.2优势群落植物基本组成

3.2.1油松林植物的基本组成本次调查油松林共有野生植物223种,隶属于155个属,排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胡枝子属、榆属、隐子草属、梨属、蛇葡萄属、丁香属、风毛菊属、溲疏属、黄精属。单种属122个,寡种属占总属数的比例超过90%,5种以上的属仅占总属数的比例为2.6%,说明油松林植物属主要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

3.2.2侧柏林植物的基本组成侧柏林共有野生植物162种,隶属于51个科,115个属,排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胡枝子属、栎属、隐子草属、堇菜属、榆属、季陵菜属、鸦葱属、苦荬菜属和绣线菊属。本次调查侧柏林单种属88个,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6.25%,寡种属占总属数的比例为92.17%,含5种以上的属仅占总属数的比例为2.6%,说明侧柏林植物属主要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

3.2.3华北落叶松林植物的基本组成调查的华北落叶松林均为人工林,经过鉴定,确认有维管植物44科91属120种(含栽培种),华北落叶松林单种属为70属,占总属数目的76.92%,说明华北落叶松林植物属主要以单种属为主。排前十位的优势属分别为榆属、桦木属、梣属、风毛菊属、绣线菊属、丁香属、蒿属、堇菜属、苔草属、鹅绒藤属。

3.2.4桦树林植物的基本组成桦树林野生植物184种,隶属于126个属,其中单种属97个,占植物属总数的76.98%,寡种属占97.61%,含5~9种的属仅占2.38%,说明了桦树林野生植物属分布主要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植物大属较少,植物种属分布较散。桦树林野生植物排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委陵菜属、铁线莲属、唐松草属、丁香属、乌头属、风毛菊属、苔草属、溲疏属、沙参属,其中蒿属含的植物种最多,共含9种植物。

3.2.5栎类林植物的基本组成栎类林群落野生植物171种,隶属于124个属,植物属分布主要以单种属为主,单种属101个,占总属数的81.45%,说明栎类林植物属多样性丰富,单种属占绝对优势。栎类林植物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栎属、堇菜属、溲疏属、榆属、隐子草属、铁线莲属、苔草属、绣线菊属、凤毛菊属,其中仍以蒿属所含植物种最多,共8种。

3.2.6山杨林植物的基本组成山杨林排在前十位的优势科为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百合科、榆科、忍冬科、木犀科、虎耳草科、菊科、卫矛科,与其它林分类型相比,菊科由首位降至第九位,禾本科和豆科等世界大科没有排入前十位。山杨林植物隶属于69个属,含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6.81%,山杨林主要以单种属为主,主要优势属为乌头属、榆属、桦木属、堇菜属、苔草属、栎属、槭属、五加属等,其中乌头属、榆属、桦木属所含的植物种均较多。

3.2.7刺槐林植物的基本组成本次调查刺槐林维管植物隶属于91个属,含1种的属最多占80.22%,含5~9种的属最少,占总属数的1.10%,含较多植物种的大属较少,以含单种的属为主。刺槐林优势属为蒿属、胡枝子属、堇菜属、鹅绒藤属、铁线莲属、绣线菊属、隐子草属、唐松草属、苔草属、蛇葡萄属,其中蒿属所含植物种最多。

3.2.8其阔叶树群落植物的基本组成其它阔叶树群落植物隶属于187属,含10~20种的属1个,为蒿属,含12种植物。含单种植物的属最多,共135个,占总属数的72.19%。其它阔叶树群落植物排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堇菜属、沙参属、隐子草属、胡枝子属、溲疏属、丁香属、委陵菜属、绣线菊属和苔草属。

3.2.9灌木林的基本组成灌木林野生植物隶属于118属,以含单种的属为主,含10~20种的属1个,为蒿属,含10种植物。灌木林排前十位的优势属为蒿属、隐子草属、胡枝子属、风毛菊属、绣线菊属、铁线莲属、沙参属、鸢尾属、鹅绒藤属、苔草属和堇菜属。灌木林与其它类型林分相比,灌木、草本植物更丰富,野生植物科属多样性较大。

3.3防护林植物生活型分析

生活型既是某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也可以是一群植物的共同外貌,因为植物种或个体总是在群落中生存,为共同的综合生境所制约[10]。

北京山区野生植物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占总种数的48.45%,在高位芽植物中以矮高位植物为优,占高位芽植物种的59.18%,占野生植物种的28.67%,其次为中高位芽植物,小高位芽植物最少,没有巨型的大高位植物。矮高位芽植物中,灌木占42.64%,草本占47.29%,藤本植物占10.08%。中高位芽植物很少,只占总种数的12.22%,但却包括本区植物的主要建群种,组建本区的植物群落。小高位芽植物中包括乔木和灌木,其中灌木种占70.83%,乔木树种占29.17%。北京山区野生植物中地面芽植物种占野生植物种的30.67%,仅次于高位芽植物,位居第二位,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数量较少,分别占野生植物种的12.00%、6.00%和2.89%(表4)。

3.4防护林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3.4.1种类丰富多样本次调查确认有维管植物86科261属454种(含栽培种),其中蕨类植物有5科6属9种;裸子植物有2科4属7种;被子植物有79科252属438种。外来种有2科4属4种,即为大麻科的葎草;豆科的紫穗槐、刺槐、金雀儿;野生植物有85科257属450种。

3.4.2地理成分复杂北京山区植物区系成分还包括东西伯利亚森林植物区系成分,如铃兰(Convauariamajalis)等;东北地区植物区系成分在北京山区也有分布,如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刺五加(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等;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如黄耆属、苜蓿属、针茅属等;古势带起源的成分,如臭檀(evodiadaniellii)、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a)、黄栌(Continuscoggygria)、荆条(Vitexnegundo)等,表明北京山区防护林各群落植物地理成分复杂性高。

3.4.3温带性质明显不同优势树种群落植物属以温带成分为主,温带分布属占各群落总属数的大小顺序为山杨林(76.81%)>华北落叶松林(72.53%)>桦树林(69.84%)>其它阔叶树林(68.45%)>栎类林(66.13%)>灌木林(66.10%)>侧柏林(61.74%)>油松林(61.29%)>刺槐林(56.04%),表明各优势种群落野生植物以温带成分为主,温带性质明显。

3.4.4特有程度低本次调查防护林植物中共有中国特有属6属,仅占总属数的2.33%。

3.4.5主要是本地起源和发展种根据古植物学的已有的研究成果,北京植物区系主要是早第三纪起源和演化发展的。本区常见的阔叶树种许多都是第三纪的残遗种,北京早第三纪植物在植物群中占重要地位。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在早第三纪的华北地区已经繁盛[11],第三纪的残遗种还有臭椿(alianthusaltissim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楸(Catalpabungle)、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香椿(toonasinensis)等。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王雄宾,张晓明.北京山区防护林适宜林分结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S2):103-106.

[2]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吕仕洪,李先琨,向悟生,等.广西弄岗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结构特征与种群动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2):25-30.

[4]邢韶华,林大影,袁秀,等.北京山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6):671-676.

[5]王荷生.华北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6]武建凯,王小强,武晔晓.综合治理是山西旱区农业应对干旱的持久战略[J].山西农业科学,2010(1):35-38.

[7]徐焱君,刘跃,王文军.乌兰察布市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38-239.

[8]徐成立,王雄宾,余新晓,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7):79-82.

[9]吴征镒.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1(1):1-22.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4

保护区地跨鄂托克旗和乌海市,总面积4719.89平方公里,鄂托克旗境内4550.9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区内现有野生植物335种,古老残遗濒危植物72种(在全球干旱荒漠地区极为罕见),被列入部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蒙古扁桃、绵刺、革苞菊、内蒙古野丁香等7种。其中,四合木和半日花为古地中海孑遗物种,距今已有7000多万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孑遗单种属植物和草原化荒漠的群种之一,为强旱生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残遗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

保护区内还有脊椎动物159种、昆虫145种与较多的古生物化石,被专家学者誉为“灌木王国”,也是我国温带草原灌木生物多样性分布和起源的中心,更是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区域。这里不仅是探索物种起源、发展、演变和古生物、古大陆变迁的“科研地”,亚洲干旱地区孑遗植物的“避难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生物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更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沙冬青

别名:蒙古黄花木

拉丁学名:ammopiptanthusmongolicus(maxim.)Chengf.豆科,沙冬青属。灌木,高1.5~2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强度旱生常绿灌木。沙质及沙砾质荒漠的建群植物。分布于杭锦旗中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鄂托克前旗茫哈图。为有毒植物,绵羊、山羊偶尔采食其花则呈醉状,采食过多可致死。可作治沙植物。枝、叶入药,能祛风、活血、止痛,外用主治冻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痛。

沙质及沙砾质荒漠的建群植物,在亚洲中部的旱生植物区系中它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它的存在为亚洲中部的荒漠区系的热带起源学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此外,它还是很好的固沙绿化观赏树种和药用植物。因此,它不仅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已被列为国家Ⅲ级重点保护植物。

四合木

别名:油柴拉丁学名:tetraenamongolicamaxim蒺藜科,四合木属。落叶小灌木,高90厘米。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期7月。强旱生植物,分布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山区。

四合木是东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内蒙古仅有的一个特有属,也是蒙古高原、亚洲中部的特有属之一,被认为是古地中海南岸热带成分的孑遗种,在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及植物分类等方面具有科学价值。是植物中的“大熊猫”,有阻挡风沙的作用,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

长叶红砂

别名:黄花枇杷柴拉丁学名:Reaumuriatrigynamaxim

柽柳科,红沙属。小灌木,高15~30厘米。花果期5~9月。

超旱生植物。生于石质低山、山前洪积或冲积平原。分布于内蒙古杭锦旗、鄂托克旗。是东阿拉善特有种,属古地中海区系的孑遗植物。长叶红砂形态征独特,是红砂属中的古老类型、在分类和区系研究上均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内蒙古自治区Ⅱ级重点保护植物。

半日花

拉丁学名:Helianthemumsoongoricum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元江自然保护区;肉质多刺灌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区系次生度;生态次生度

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38-05

1引言

元江干热河谷是我国干热河谷中最典型的类型。肉质多刺灌丛是干热河谷典型的植被类型。对元江干热河谷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始,王启无在其“云南植被初步研究”一文中称,元江河谷的河岸植被为河边植被[1],20世纪80年代吴征镒等在《中国植被》中也记载了有关元江的“稀疏灌丛“和”肉质刺灌丛”[2],同时也对萨王纳植被也有了深入研究[3],到了20世纪90年代,吴征镒等在《云南植被》中又做了详细的描述[4],以及后来出现了对元江干热河谷植被的研究成果[5,6]。

20世纪后对干热河谷研究主要集中在金沙江和元谋地区,对元江研究集中在对其土壤资源[7]、植被类型[8]、土地利用[9]和环境变迁的研究与恢复上[10,11]。朱华[5]于1990年有过对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群落学、区系学特征以及群落发生及区系起源与发展做了探讨。

本文从群落学的角度研究保护区内该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活型、区系等方面,来说明这一植被类型的特点,并引入“区系次生度”和“生态次生度”两个指标,定量分析植物群落受到人为干扰后发生次生变化的程度,为这种类型植被的研究、资源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

2研究地自然概况

研究地位于元江县境内的干热河谷,属于元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河谷部分。保护区位于云南高原的中南部位,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总面积46666.67hm2,主要保护我国特有的干热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元江河谷(海拔400~800m)的平均温度达23.9℃,年平均降雨量约800mm[8],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年均降水量的80%~90%集中于雨季,干季更加干旱[12],土壤以燥红土、赤红壤两种类型的土壤为主。此外,本文研究元江肉质多刺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地区,沿河谷两岸多岩石的陡坡及沿干沟镶入、呈间断的带状,或小块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地区,仅在一些局部岩石陡壁上有零星分布。

3研究方法

3.1调查方法

2006年10月,在元江自然保护区蒲漂地区,选取结构完整、特征典型的肉质多刺灌丛群落,设置5个(10m×10m或20m×25m)样地,总投影面积为900m2(生态因子见表1)。调查内容除群落生境、结构、生活状况外,还记录样地内每一个植物中的名称、数量、胸径或地径、高度、叶片特征、盖度,还对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种类、附生高度等也作了调查等数据。

3.2重要值计算

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

乔木层和灌木、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的计算方法稍有不同:乔木层的相对优势度用胸高断面积进行计算;而灌木和草本层由于无法计算胸高断面积,则用盖度来计算物种的优势度。

3.3物种多样性计算

主要采用以下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优势度指数):

D=1-∑[ni(ni-1)/n(n-1)]

pielou指数(均匀度指数):e=H'/ln

Shannon-wiener指数:H'=-∑pilnpi

式中pi为种i的相对多度;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种i所在样方的各个种的个体数之和;S为所计算的样方中物种数目。

3.4区系次生度和生态次生度的计算

应用“区系次生度”和“生态次生度”两个指标,定量分析植物群落受到人为干扰后发生次生变化的程度。用受到干扰后进入群落中的次生种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之和的百分比表示群落的区系次生度;用群落中次生种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要值之和所占的百分比表示群落的生态次生度。

(1)区系次生度计算:F=a/(a+b)×100%

其中:F为区系次生度,a为群落中存在的次生先锋种和外来入侵种的种数,b为群落中现存的原生种种数。

(2)生态次生度计算:e=∑a/(∑a+∑B)×100%

e为生态次生度,∑a为群落中次生先锋种和外来入侵种的重要值之和,∑B为群落中现存原生种重要值之和。

4研究与分析

4.1群落外貌与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群落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二个层次,群落的郁闭度只有40%左右。反映出元江自然保护区气候干热的特点。

5个调查样地(总面积900m2)中灌木层高度一般低于5m,胸茎不足5cm。灌木层种类约21种,254株。常见霸王鞭(euphorbiaroyleana)、白背黄花稔(Sidarhombifolia)、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schwerinae)、假杜鹃(Barleriacristata)、土蜜树(Brideliatomentosa)等。其中霸王鞭高度介于1~7m,重要值28%;白背黄花稔高度是0.1m,重要值16.3%;华西小石积高度介于1~2m,重要值5.9%;假杜鹃高度介于0.5~3m,重要值3.6%;土蜜树高度介于1~3m,重要值2.6%。

更新层是今后有可能成为乔木的乔木幼树、幼苗。组成更新层的物种约23种,208株。常见有老人皮(polyalthiacerasoides)、厚皮树(Lanneacoromandelica)、心叶木(Haldinacordifolia)、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olia)、白头树(Garugaforrestii)等。重要值分别是8%、5.1%、3.7%、3%、2.6%。

组成草本层的物种约44种,482株。常见种类有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灰毛豆(tephrosiapurpurea)、孔颖草(Bothriochloapertusa)、黄珠子草(phyllanthusvirgatus)、飞杨草(euphorbiahirta)等。重要值分别是30.1%、19.1%、12.6%、4.0%、3.5%。

层间植物有27种,54株,木质藤本占绝对优势。常见种类有翅果藤(myriopteronextensum)、虫豆(Cajanuscrassus)、飞蛾藤(poranaracemosa)、假蓝叶藤(marsdeniapseudotinctoria)、蛇藤(acaciapennata)、台湾乳豆(Galactiaformosana)、相思子(abrusprecatorius)、小心叶薯(ipomoeaobscura)、元江素馨(Jasminumyuanjiangensis)、粘黏黏(Dioscoreamelanophyma)、光宿苞豆(Shuteriainvolucrata)、倒地铃(Cardiospermumhalicacabum)、小花风车藤(Hiptageminor)、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丽子藤(Dregeayunnanensis)、美丽相思子(abruspulchellus)、元江羊蹄甲(Bauhiniaesquirolii)、老虎刺(pterolobiumpunctatum)、绒毛蓝叶藤(marsdeniatinctoriavar.tomentosa)、云南羊蹄甲(Bauhiniayunnanensis)等,攀援高度在0.8m左右,最高的达到4.0m。由于生境十分干热,群落内无附生植物。

4.2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区类型

4.2.1科、属、种组成

各样地的物种数介于17~36种,5块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81种,隶属于37个科、70个属。其中蕨类植物2科3属3种;种子植物35科67属78种;双子叶植物31科56属67种;单子叶植物4科11属11种;无裸子植物。

4.2.2分布区类型

按吴征镒院士最新的划分[13,14],在种子植物35科中,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广布为主,分别为17科和15科,分别占总科数的48.57%和42.86%。种子植物属以泛热带分布和旧世界热带分布为主,分别有33属和10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9.25%和14.93%。种子植物种以热带亚洲成分和中国特有种成分为主,分别为30种和2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38.46%和25.64%。说明元江肉质多刺灌丛,以热带亚洲区系成分为主。

4.3群落生活型谱

按Raunkiear的分类系统编制群落生活型谱(见表3),从表可以看出:①高位芽植物为主较为丰富。反映了高位芽乔灌的多样性,次为地上芽植物,占32.10%。②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较为丰富。地上芽草本以黄茅、孔颖草等为代表,一年生植物占16.05%。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元江自然保护区元江河谷气候干热的特点。

4.4生物多样性分析

在5个样地中,只有Y0007、Y0032、Y0033和Y0034的面积相同,故只对这几个样地作比较。在4个样地中Y0032无论是在各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上还是在科、属、种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上都要高于其他样地,而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Y0007。而Y0033、Y0034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则差不多,在水湿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这可能是由于这几块样地的自然条件和受到的人为干扰差不多,而Y0032所受的人为干扰较少,Y0007所受的人为干扰较多造成的(表4)。

4.5原生种、次生种、外来入侵种组成情况

次生种是群落遭破坏后,入侵群落的当地阳性物种。这些阳性物种必须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能很好地生长。外来入侵种是当地甚至国内没有的物种。元江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灌丛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表5)。群落的区系次生度是45.68%。

群落乔木层原生种有44种,674株,如蒙自合欢(albiziabracteata)、白头树、心叶木、厚皮树、清香木、老人皮等。次生物种有1种,1株,为朴树(Celtissinensis)。外来种有1种34株,为霸王鞭。乔木层中,无论种数还是数量,原生种都占据着优势,次生种和外来种的种数相同,但是外来种的数量大大超过次生种。这说明群落的小生境很适合外来入侵种的生长。计算表明,乔木层的区系次生度是18.18%、生态次生度是41.51%,说明乔木层具有一定的次生性。

群落灌木层原生种有16种,168株,如假杜鹃、云南羊蹄甲、小叶臭黄皮(Clausenaexcavata)、火绳树、绢毛木蓝(indigoferahancockiiCraib)、清香木、老人皮、宿萼木(Strophioblachiafimbricalyx)、白皮乌口树(tarennadepauperata)、黄毛荆(Vitexvestita)等。次生种有3种,22株,为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赤山蚂蝗(Desmodiumrubrum)、刺蒴麻(triumfettarhomboidea)等。外来入侵物种有3种,76株,为金合欢(acaciafarnesiana)、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霸王鞭。灌木层中,无论在种数上还是数量上,原生种都占据着优势,次生种和外来入侵种的种数相同,但是外来入侵种的数量大大超过次生种。这说明群落的小生境很适合外来入侵种的生长。计算表明,灌木层的区系次生度是27.27%、生态次生度是47.83%。

群落层间植物中有原生种8种,40株,有粘黏黏、丽子藤、台湾乳豆、匙羹藤、小花风车藤、元江素馨、假蓝叶藤、翅果藤等。次生种有8种,共71株。主要次生物种有美丽相思子、蛇藤、虫豆、倒地铃、小心叶薯、飞蛾藤、光宿苞豆等。没有外来种。层间植物中,虽然原生种和次生种在种数上虽然相同,但次生种在数量上占优势。这说明元江干热河谷灌丛的层间植物具有较强的次生性。

群落草本层原生种有13种,398株,如粉背蕨(aleuritopterispseudofarinosa)、三芒草(aristidaadscensionis)、竹节草(Commelinadiffusa)、芸香草(Cymbopogondistans)、多脉莎草(Cyperusdiffusus)、毛果网趾草(Dictyospermumscaberrimum)、九叶木蓝(indigoferalinnaei)、红毛旋蒴苣苔(paraboearufesens)、旱蕨(pellaeanitidula)、石蝴蝶(petrocosmeacluclaxii)、黄珠子草、灰毛豆、波叶青牛胆(tinosporacrispa)等。次生植物有18种,1072株,为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孔颖草、多枝臂形草(Brachiariaramos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香薷(elsholtziaciliata)、蔗茅(erianthusrufipilus)、土丁桂(evolvulusalsinoides)、疏穗野乔麦(Fagopyrumcaudatum)、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小牵牛(Jacquemontiapaniculata)、等。外来种有4种,195株,为飞杨草、野茄(Solanumcoagulans)、落地生根(Bryophyllumpinnatum)、异芒菊(Blainvilleaacmella)等。从种数上看,草本层中以次生物种最占优势;而从数量上看,也是次生种占据绝对优势;外来种无论在种数上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及次生种和原生种。草本层的区系次生度是62.86%、生态次生度是85.54%,说明元江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灌丛草本层的次生性最强。

5结论与讨论

(1)本类植被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是干热河谷植被中典型的群落类型,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分布区的最南端,元江的肉质多刺灌丛霸王鞭群落是滇川干热河谷植被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

(2)元江自然保护区内的肉质多刺灌丛在植物区系上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性质及一定的次生性质,这是由保护区内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历史原因共同影响决定的。由于保护区内肉质多刺灌丛纬度偏南,海拔比较低,干热河谷气候明显,植物区系中的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而温带成分却大大降低。保护区建立之前,由于严重的砍伐、放牧、狩猎和火烧等人为影响,原生的群落已经受到破坏,现存的肉质多刺灌丛群落是在原生状态下发展形成的次生林,所以生境为次生林下的物种很多。

(3)群落内有种子植物35科67属78种,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以泛热带成分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与温带的联系以北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它们是该群落内种子植物区系4大起源。科、属、种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之比分别为20:0、59:4、61:15,热带程度逐渐变低,但仍然表现出很强的热带性质。

(4)元江的肉质多刺灌丛植被类型,群落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更突出,开发中一定要注意地区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河谷型半萨王纳植被,它是古萨王纳植被的残遗类型,是古老、珍稀、濒危的植被类型,更有加强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致谢:野外调查及内业整理工作由西南林学院王娟教授、杜凡教授、王雪丽、陈娟娟、黄莹、李帅锋、李海涛、叶莲等同学共同努力完成,考察过程中得到了元江县林业局及元江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wangCw.apreliminarystudyofthevegetationofYunnan[J].Bull.Fan.mem.inst.Bot.iX.1939.

[2]吴征镒等.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6、77、365、489~490、587~582、611~612.

[3]BourliereF,Hadleym.present-daysavannas:anoverview.inecosysteoftheworld(13):tropicalSavannas[m].editedbyFrancoisBourliere,ansterdam.oxford.newYork:elsevierScientificpublishingCompany,1983,1~17.

[4]吴征镒,朱彦丞,等.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03~504.

[5]朱华.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0,12(3):301~310.

[6]金振洲.云南元江干热河谷半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学研究[J].广西植被,1999,19(4):289~302.

[7]汪汇海.元江干热河谷山地土壤资源的垂直分异特征及其合理利用[J].资源科学,2004,26(2):123~128.

[8]杜自亮.元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类型调查与恢复措施[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增刊):71~73.

[9]赵敏慧.元江县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1):83~88.

[10]何永彬.元江干热河谷环境变迁与适应对策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1(2):26~28.

[11]许再富.元江干热河谷山地五百年来植被变迁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03~412.

[12]金振洲,欧晓昆.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285~286.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6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农业发生了急剧变化,特别是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对原来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进行了改组,农村经济出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据1994年统计资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占18.5%,农工生产联合体占55.5%,私人农场占24.8%,家庭农场占1.2%。 

    近年来,由于向市场经济过渡,各种所有制并存,不但没有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陷入了4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深刻危机之中,生产连续下降。1994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26%,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减少原来的1/9,生产基金也为原来的1/5,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下降。1995年农作物普遍减产,粮食总产量为6520万吨,而1994年为8130万吨,减产161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的相应数为2800万吨和3200万吨,减产400万吨。牲畜头数下降,1995年与1994年比较,奶牛减少6%,猪减少11%,羊减少23%,造成肉、奶产量下降,供应紧张。目前,肉、奶制品的自给率为70—80%,植物油和食糖的自给率为40—50%,不足部分靠进口调剂。据有关资料,1995食品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相应上升28%左右。今年西伯利亚地区年景较好,农业丰收在望,但后期天气气候不利,可能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业生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更主要地是经济和政治因素,特别是匆匆忙忙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私有化速度过快,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打破原有的各种经济关系,其中忽视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针对上述,俄罗斯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避免农业生产继续滑坡:保存农工生产联合体的生产形式,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二 

     

    为发展西伯利亚的农业科学技术,1968年10月2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领域措施的决议”和1969年11月14日苏联部长会议专门通过“关于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农业问题,建立综合科学技术办法”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全苏农业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第一个农业综合科学研究任务。26年来,在加速远东地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方针指引下,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建立了30个研究所、2个部级作物育种站、9个独立核算的农业试验站和16个地区性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10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和60个试验——生产农场,拥有6名全俄科学院院士、6名全俄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89名博士、748名硕士和1540名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农业理论与生产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为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量作出了贡献。 

    通过这次访问,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基础较好,实力雄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概括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农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培育开发新品种、新品系,用于农业生产。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农作物和牲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在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建立了基因库,在各地建立了种畜场,保存具有地区特点的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并紧密与良种培育相结合,培育出一批新品种、新品系。据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25年的统计,培育并向全国品种区域试验推荐作物新品种759个,培育并向西伯利亚各栽培区推广的作物新品种385个,其中4个冬黑麦新品种;2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冬季雪覆 

    盖下-20~-30℃可以安全越冬,每公顷产量达4—5吨;6个硬粒春小麦品种,在湿润年份一般每公顷可生产3—5吨,在干旱年份也不会大幅度减产;培育的大麦新品种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1.8%,使大麦种植面积比1980年扩大了2.5倍,特别是培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培育的多穗玉米杂交种,生长期只有90天,每公顷产量达6吨;还培育出高产饲料作物新品种86个等。在牲畜方面,培育出具有很高生产价值的黑杂奶牛,其母畜群超过70%,个体产奶量达4500—5000公斤;培育出肉牛新品系,日增重达1100—1800克;培育出细毛绵羊新品系,其羊毛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还培育出产肉型的猪新品种等。所有这些,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农牧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农业科学的高技术研究开发与跟踪,在一些领域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60年代后期,为适应原苏联经济建设战略重点东移的需要,在新西伯利亚建立了科学城,采取多项特殊措施,吸引一批农业科学家芸集在西伯利亚分院及所属科研机构工作,结合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农业科学前沿,加强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性成果。例如全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植物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所,深入开展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定位、分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在牧草上取得成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发射的返回式卫星,研究作物种子空间环境诱变的生物效应及其机理,已选育出一批作物新品种。同时,建造了地面宇宙仓装置,模拟空间环境,研究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条件下,作物遗传变异规律,选育新品种。24年的实践成果:冬小麦生长期60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一年可收获6次,每公顷生产籽粒6吨的高产纪录。这个科学中心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条件,系统地监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森林火灾动态变化,并做出准确的火情预测预报。开展冬季积雪融化动态监测,水蚀防洪预测预报,范围之广,精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研究不仅是最活跃而富有成果的领域,而且也是当代学科前沿,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三)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生产与科学上的重大问题取得成效。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研究解决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积极提倡并组织跨研究所的力量,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成效与突破。例如西伯利亚分院组织农学、土壤学、地学和经济科学等协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制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农业土壤图、农业气候图、农业水文图、农业经济图集等,为划区种植和作物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组织农学、土壤学、水利学和生物化学等,联合攻关,实行农业与工程措施结合,改良西伯利亚900公顷盐碱地取得成效,粮食每公顷可增产5公担,饲料作物每公顷可增产2.5—3.5公担。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西伯利亚分院农业物理研究所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等结合,研究提出了作物新品种农艺性状鉴定方法,作物抗寒力鉴定方法,饲料标准评定方法、反刍牲畜疾病快速诊断方法,以及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等50多种仪器仪表和自动化工具,准确、快速、方便,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四)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西伯利亚分院的试验示范农场,根据生产需求,繁殖作物优良品种和纯种幼畜,每年为国营农场、农工生产联合体和私人农场等提供各类谷物作物良种8万吨、油料作物良种31万吨、牧草良种850吨和大量的牲畜良种,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西伯利亚分院的畜牧设计——工艺研究所研制奶制品加工工艺,提供了上百种的奶制品、奶酪等产品。1988年还组建了农产品加工设计——工艺研究所,加强了产后加工研究与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园艺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大粒型、结果密的沙辣新品种,开发出沙辣饮料、沙辣酒等,在国内市场销售。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的森林研究所,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进行深加工,研制出药用、工业用新产品87种,其中沙辣油、葵花油、香桂籽油和药用茶等,已打入了欧洲市场,颇受欢迎。然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欠佳,农业科研机构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政府对科研机构的拨款减少了25—50%,科研任务不够饱满,科技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科研、生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中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西伯利亚地区,有着漫长的共同疆界。长期以来,中国和西伯利亚地区人民友好相处,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业已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沿边各省、自治区与西伯利亚地区经济与科技合作日趋频繁,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有许多共同点,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共通性,特别是经过这次短暂的访问和考察,增进了新的了解,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同时,应重视同俄罗斯,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全方位、有选择地开展合作与交流。 

    (二)按照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九五”计划需要,从西伯利亚地区引进早熟、抗寒、生长期短的冬小麦、春小麦、玉米、牧草、花卉等新品种和育种材料,引进牲畜和经济野生动物新品种、新品系。在早熟、抗寒作物新品种选育、航天育种、矿质营养和兽医疫苗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采取共同制定科研计划,分别在各自的研究所工作,每年定期进行总结与交流,以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城市化;分层抽样;城市绿地;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S791.2文献标识码:

尽管城市只占世界面积的2%,但它消耗了地球75%的自然资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它对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1]。城市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和景观破碎化使物种丧失速度加快,城市物理环境改变和强烈的人为干扰将使城市残存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简化,城市植物种类构成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对自然植被的干扰及影响[2]。

植物区系组成是群落结构的基础,对于反映植物群落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3]。植物区系研究是植被恢复的基础,是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广州市作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植物种类与区系都会发生变化,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区系特征,可以为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借鉴。

1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理范围22°26′-23°56′n,112°57′-114°03′e。广州市土地面积7434.4km2,常住人口1.27×107,行政区包括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10个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市。广州市处于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水系发达,河道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广州市位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研究方法

2.1调查地点与时间

调查区域为广州市中心六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浦区和白云区。参考园林普查资料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根据绿地面积和分布情况,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分层取样,并对荒地进行调查,共调查绿地136个。调查时间为2011年10~11月。

2.2调查方法

对每个绿地,在对绿地进行样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绿地异质性确定绿地调查样方数量,进行样方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样方大小分别设置为10m×10m、5m×5m和1m×1m。对于道路绿地,调查100m长度范围内的乔木,调查25m2的灌木,草本样方按照1m×1m进行调查。共调查乔木样方279个,灌木样方522个,草本样方1285个。记录样方的地理位置、绿地类型等,乔木记录物种名称、胸径、冠幅、高度等指标,灌木记录物种名称、高度、冠径等指标,草本记录物种名称、高度、株数等指标。

3结果与分析

3.1绿地植物种类构成

广州市中心城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23科386属572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4属22种,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3.8%。裸子植物7科14属17种,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3.0%。被子植物最为丰富,共有103科358属533种,其中,单子叶植物20科97属132种,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23.1%;双子叶植物83科261属401种,占此次调查植物物种数量的70.1%。

中心城区绿地植物中,乔木种类有214种,隶属于58科145属,占所有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37.4%;灌木种类31科67属107种,占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18.7%;草本种类最为丰富,物种数达228种,隶属于61科171属,占调查物种总数的39.9%;藤本种类15科19属23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4.0%。

3.2绿地植物科属组成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包含10种以上的共有17科,是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的主要组成科,共有191属299种植物,分别占中心城区绿地植物总属数的49.5%和总种数的52.3%。其中,含30种以上的科有2个,为禾本科(po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共有51属75种植物,分别占总属数的13.2%和总种数的13.1%;含21~30种的科有3个,分别为菊科(Compositae)、棕榈科(palmaceae)和桑科(moraceae),共有43属69种植物,分别占总属数的11.1%和总种数的12.1%;含10~20种的科有桃金娘科(myrtaceae)、茜草科(Rubiaceae)和苏木科(Caesalpiniaceae)等12科,共有97属155种植物,分别占总属数的25.1%和总种数的27.1%。

含5~9种的科有爵床科(acanthaceae)、紫葳科(Bignoniaceae)和楝科(meliaceae)等17科,共有73属109种植物,分别占总属数的18.9%和总种数的19.0%。单种科和包含2~4种植物的寡种科共有89科,占广州市建成区绿地植物总科数的72.4%,这些科包含122属164种植物,分别占总属数的31.6%和总种数的28.7%。单种科和寡种科植物主要为蕨类植物和观赏性较强的引种植物。

3.3绿地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蕨类植物属共有5个分布区类型,数量最多的泛热带分布属包括6个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包括3个属,世界分布属、旧世界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分别包括2个、2个和1个属。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372个种子植物属涉及13个分布区类型和11个变型(表1),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以泛热带分布所占比例最大,达30.2%,其次为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占12.7%。中国特有属3个,占0.8%。

表1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构成

分布区类型和变型属数*比例(%)

1世界分布18

2泛热带分布10730.2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51.4

2-2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72.0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4512.7

4旧世界热带329.0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226.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246.8

7热带亚洲329.0

7-1爪哇、喜马拉雅和华南、西南星散20.6

7-2热带印度至华南10.3

7-4越南至华南41.1

8北温带267.4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20.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113.1

10旧世界温带61.7

10-1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10.3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30.8

12-1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洲、大洋洲间断10.3

12-2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墨西哥间断10.3

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10.3

12-4地中海区至热带非洲和喜马拉雅间断10.3

14东亚174.8

15中国特有30.8

合计372100

注:*比例计算时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4结论与讨论

广州市中心城区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在中心城区绿地植物中,热带属植物占总属数的79.3%,这与位于广州郊区的流溪河上游保存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分布属占78.8%)[4]和邻近的深圳市城市森林植物(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80%)[5]具有相似特征。这说明广州市在城市绿化时,基本使用本地或相近地带植物物种,遵循了适地适树的原则。

城市化对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种类有重要影响。尽管广州市中心城区植物区系与整个市域类似,以泛热带分布为主,但是城市化已经使植物种类构成发生了变化,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物种数量比市域植物物种数少很多[6]。在未来城市绿化建设中,应该增加城市植物物种数量,增强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鉴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采取屋顶绿化、立交桥绿化等措施,增加物种丰富度。

参考文献

[1]müllern,wernerp,KelceyJG.UrbanBiodiversityandDesign[m].JohnwileyandSons,2010.

[2]williamsn,Schwartzm,Veskp,etal.aconceptualframeworkforpredictingtheeffectsofurbanenvironmentsonfloras[J].Journalofecology,2009,97:4-9.

[3]张璐,谢正生,陈北光,等.广州帽峰山主要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生态科学,2002,21(4):320-323.

[5]郭志华,肖文发,周云龙.广州流溪河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地理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622-627.

[7]宋艳暾,史志华,余世孝,等.城市化对绿地植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以深圳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3):615-620.

[9]王瑞江主编.广州陆生野生植物资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

[12]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入侵植物;区系特征;种类组成;东北三省

入侵植物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畜健康,给入侵地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局的调查显示,我国是遭受植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东北三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存在植物入侵问题。本文对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进行统计,并进行区系特征分析,以便更好更详细地了解当地遭受植物入侵的状况,为当地植物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位于东经115°20′-135°,北纬38°43′-53°24′,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年均降水量350-1200mm,平均气温为-4.8-11.3℃,无霜期为140-170d。东北三省植物区系汇集,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区内还有面积较大的湿地。这些因素为入侵植物的定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心,铁路与航空连接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拥有较多口岸城市,贸易频繁。同时,该地区拥有一批重要的港口城市,每年大量的物流和人流经此进入东北地区。这些为植物入侵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结果与分析

2.1入侵植物种类组成

经统计,东北三省入侵植物共111种,隶属27科82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24科68属95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14属16种。从入侵植物的种类来看,菊科植物21种,占总外来入侵植物的18.9%,是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也是入侵植物含20种以上的科;包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14种,占12.6%,豆科11种,占9.9%,苋科10种,占9.0%;含5种以上的科有茄科、十字花科、石竹科和旋花科,各科分别有9种、9种、8种和5种,各占8.1%、8.1%、4.5%和4.5%;3种的科有车前科和大戟科,各占2.7%;2种的科有锦葵科、藜科、柳叶菜科和紫草科,各占1.8%;1种的科有白花菜科、凤仙花科、堇菜科、蓼科、木樨草科、葡萄科、漆树科、伞形科、桑科、莎草科、亚麻科、罂粟科和雨久花科,各占0.9%。

从生活型来看,东北三省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多样化,但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07种,占总数的96.4%,构成了入侵植物的主体在草本植物。其中一年生草本有78种,占总入侵种数的70.3%,多年生草本植物19种,占26.1%。其他落叶小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和落叶藤本植物各有1种,分别占0.9%。

2.2入侵植物区系分析

从入侵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隶属于分布区系的14个类型,其中世界分布类型有21属40种,占入侵植物总属数的25.6%;其次是泛热带分布有15属21种,北温带分布14属17种,二者分别占总属数的18.3%和17.1%;所含属数少于10个的分布区类型分别是旧世界温带分布7属8种占8.5%,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有6属6种占7.3%,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有5属5种占6.1%,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有4属4种占4.9%,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欧亚和南非洲间断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分布均是2属2种,分别占2.4%;中亚分布、温带亚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均是1属1种,分别占1.2%。总体分析,入侵植物中世界分布成分最多,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三者共占61%。

2.3入侵植物的来源地分析

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中,尚有9种未查到来源地。根据102种入侵植物的来源地看,来自美洲的有48种,其中北美洲的有28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7.5%;南美洲有4种,占3.9%;美洲热带有3种,占2.9%;尚有13种是南北美洲均有的种类,占12.7%。其次是来自欧洲的25种,占24.5%。12种来自亚洲,占11.8%;6种来源于地中海区,占5.9%;5种是欧洲及亚洲共同起源,占4.9%;3种来源于非洲,占2.9%;2种来源于欧洲及西亚,占2.0%;另有1种来源于欧洲及地中海,占1.0%。

3讨论

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前人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下列三点:(1)与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多数菊科植物生长发育快,果实数量多,具有适宜传播扩散的结构和机制,甚至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成为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类群;禾本科植物可能是引种水稻、高粱、大麦、小麦等作物时,稗、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夹杂其中被携带入境。草本植物中一年生植物生活史短,产籽量大,扩散繁殖较快;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因其的块根或根状茎无性繁殖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凭借其繁殖周期短、繁殖体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入侵植物最多的类群。(2)与立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彭少麟等的研究表明,来源于相似气候带的外来植物竞争力较强,入境后成为入侵植物的成功率较高。东北三省和北美洲基本处于同一纬度范围,自然环境相似,因此从北美洲来的植物比较容易适应东北的气候环境。(3)与人类活动有关。外来入侵植物的远距离传播离不开人类活动。东北地区交通发达,旅游、贸易等蓬勃发展,与外界交流频繁,使外来植物更容易入侵该地区。

参考文献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9

附图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 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

附图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  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  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  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  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 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表二 湘南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附图

附图

附图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 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 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

附图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 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 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 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交配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 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 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4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0

关键词植物区系;单(寡)种属;特性;湘西南山地;龙底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Q9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3-0256-05

analysisonFloristicCompositionofSpermatophytesandCharacteristicsof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inLongdiprotectionZoneinSouthwestmountainousareaofHunanprovince

LUan-zhongLUQi-yongLUQi-fengLUming-xin

(ForestryBureauoftongdaoCountyinHunanprovince,tongdaoHunan418500)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floristiccharacteristicsofspermatophytes,floristiccompositionofspermatophytesandcharacteristicsof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inLongdiprotectionZone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wildspermatophytesfloraintheprotectionzoneismadeupof2174speciesin859generaof188families,amongwhich,gymnospermstake21speciesin15generaof8families.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offloraismadeupof209speciesin183generaof83families,taking21.30%ofthewholeflorainthisarea.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cannotonlydisplayitsnatureofrelictandendemism,andthevegetationcompositioncharacteristicsof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fforests,butalsorevealthestageandprocessofplantsevolution.therearesomedifferencesbetween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andthewholefloristicgeneraincompositionproportionofgrowthformandlife-formspectrum.thedistributiontypesofthefloristicgeneraaremainlytropicalcomponentswhile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aremainlytemperatecomponents.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haveanadvantageinChineseemdemicgenera,endemicgeneratoeasternasiaandasianendemicgeneraintropicalzone.

Keywordsflora;monotypic(oligotypic)genera;characteristic;southwestmountainousareaofHunanprovince;LongdiprotectionZone

单种属和寡种属代表植物属的2个相反方向,一个是新属建立,种类尚未分化;另一类是古老属演化终极,只有少数残遗种类[1]。其特征分析是研究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底沟谷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境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多变,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山地南北两侧气候的差异,使这里保存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通道县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200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前和2008年申报万佛山国家自然遗产和地质公园前2次组织调查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2-3]。

1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保护区自然概况

保护区位于通道县境内,是湖南省也是湘桂黔交接山地森林植被保存很好的地区。地理位置约为北纬25°52′30″~26°22′45″,东经109°39′45″~110°0′15″。东邻城步八十里大南山,南连广西九万大山北部山地,西接云贵高原东缘延伸地带,北接雪峰山南部的青定山。调查涉及珠江流域浔水支流北部甘溪、坪阳2个乡和长江流域沅江渠水支流的木脚、临口乡山地原生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地段(含中低山丹霞地貌)。区内以海拔1607.7m的牛皮界经936m的八斗坡至1230.0m的传素山东西走向的山脊为分水岭,分水岭有海拔1000m以上山峰82座。分水岭以北(称渠水区),地势南高北低;分水岭以南(称浔水区)地表切割强烈,自北向南地势急剧下降,山高谷深,珠江流域浔水支流向北伸展至此,最低海拔(张里村洞雷)203m,与牛皮界相对高差为1404.7m。区内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地层。岩石以板岩、页岩、红色砂砾岩为主,局部区域有石灰岩分布。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亚类)、黄红壤(亚类)、黄壤和山地黄棕壤。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分水岭南浔水区(最南端洞雷)比岭北渠水区(县城海拔379.5m)平均气温高1.8℃,为17.1℃;1月气温高出2.0℃,为7.2℃;日均温<0℃的天数少16~17d,极端低温高4.2℃,为-3.1℃;≥10℃活动积温高出100~400℃,为5000~5300℃;年均降水量低于渠水区100~300mm,为1300mm[4]。

1.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2年和2008年2次生物多样性调查资料及笔者平时深入保护区的调查材料与压制收藏的标本。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1997)、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1934)编制土著野生种子植物名录。单种属和寡种属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中提取。单(寡)种属采用吴征镒等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与分化》中认定的属所含种数,确定全球意义上的单种和寡种属(2~5种)(简称为单(寡)种属)[5]。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的分类原则确定[5]。

2结果与分析

2.1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

保护区有土著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59属2174种(含51变种5亚种1变型)。其中裸子植物8科15属21种(含1变种),分别占区系种子植物的4.26%、1.75%和0.97%,占全国裸子植物10科33属193种[6]的80.00%、45.45%和10.88%,占区系组成比例较小,但在全国裸子植物区系中占较重要的地位;被子植物180科844属2153种,分别占区系的95.74%、98.25%和99.03%,占全国3162属28414~28737种[5]的26.69%和7.49%~7.58%,在区系组成中占重要地位,对全国植物区系组成有一定的影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66属1761种,含45变种,5亚种(变型),分别占被子植物的85.56%、78.91%和81.79%,对该区系植物区系组成起重要作用。

2.2单(寡)种属分析

2.2.1单(寡)种属组成分析。研究区单(寡)种属的组成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龙底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单(寡)种属183属,占野生种子植物859属的21.30%,其中单种属61属,占单(寡)种属总属的33.33%。183属归属于83科,含209种,占种子植物区系科的44.15%和种的9.61%,平均每科有2.20属2.52种。单(寡)种属最多的禾本科含单种属3属,寡种属13属;其次为菊科,含单种属4属,寡种属6属;含6属的有芸香科1科;含5属的有唇形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茜草科、百合科、兰科6科;含4属的有木兰科、大戟科、蝶形花科、荨麻科4科;含3属的有毛茛科、睡莲科、大风子科、蔷薇科、榆科和五加科6科,含2属的科26个,含1属的科38个。

经单(寡)种属组成分析,可以认为:①该区域山地环境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类群的保存与新建类群的分化迁移定居。因为单(寡)种属代表着植物古老属的终结和新属的建立2个方向,单(寡)种属所占区系中全属的比例越大,则该种作用表现的就越强。该区单(寡)种属占全区系的21.30%,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该区系中保存有较多的残遗属和新建属。②能表征区系的古老残遗特性。植物区系中的古老残遗属比较集中分布于单(寡)中,如银杏属,具蕨类型的游动,起源非常古老,金钱松属起源于白垩纪晚期,青钱柳属是单型活化石,瘿椒属从白垩纪或老三纪延续至今[7],伯乐树属、杜仲属、五列木属、大血藤属等属,无疑是古老特有属;鹅掌楸属、檫木属、三白草属、扯根菜属、黄水枝属、金钱草属、肥皂荚属、两型豆属、鸡眼草属、金缕梅属、枫香属、灯台树属、蛇床属、银钟树属、胡蔓藤属、大丁草属、凌霄花属、透骨草属、蜻蜓兰属、朱兰属等均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9型)的属,属中有许多东亚、北美对应分布种,糯米团属、香椿属、广防风属、淡竹叶属、结缕草属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5型)的属。5型和9型均为泛古大陆在扩大的太平洋范围内从东西分裂转向南北分裂时的产物[5],这些属均为白垩纪―第三纪的残遗成分。还有柳杉属、杉木属、福建柏属、拟单性木兰属、马蹄荷属、木瓜红属、小米空木属等许多单(寡)种属的大化石出现于早、晚白垩纪。第三纪的始新世至中新世[8-13],都是一些白垩纪第三纪的残遗成分。拟单性木兰属、观光木属为中国特有属,白豆杉属、穗花杉属、红豆松属也为残遗类群[5],另有福建柏属、穗花杉属、血水草属等不少冰期后的残遗属。大量残遗成分的存在,表征出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的特性。③单(寡)种属中,有一些属处于原始类群的位置,有些为较进化的属,表现出植物类群演化的阶段与过程。从具体分类群来看,三白草科的三白草属是科中最原始的分类群,而蕺菜属则为较进化的类群[14];木兰科中有较原始的单种属鹅掌楸属,也有最为进化的单种属观光木属[9],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而杉木属则是杉科中的高级进化类群[8]等。从单(寡)种属组成的总体上看,许多处于分类群原始位置的属,如檫木属是樟科木姜子属群(共11属)中最原始的属[15];虎耳草科落新妇族是虎耳草科最原始的一族,扯根菜属与该族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且更为原始[16];大丁草族(mutisie)是菊科中相对最原始的族,该区有大丁草属,皿果草属在紫草科中处于较原始的位置,石椒草属出于芸香科原始主干,枳属是柑橘亚科中的原始类型,较原始科桔梗科的桔梗属是一个科内的原始的单型属[7]等。同时又存在许多处于类群的进化位置,如在罂粟科罂粟亚科的进化图式中,血水草属和博落回属分别位于白花菜族和博落回族的枝顶[17];枫香属和金缕梅属在金楼梅科中是较进化的属[11]等。

2.2.2单(寡)种属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分析。生长型是指控制有机体一般结构的形态特征,是根据总体,即习性划分的。而生活型则是指有机体对环境及其节律变化长期适应而形成的一种形态表现,是依据生态适应划分的[18]。生长型和生活型在植被研究中十分重要。将生长型分成乔木(树高7.5m)、灌木(树高0.5~5.0m)、木质藤本、竹类、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6类[19],生活型按Raunkiaer系统划分[20],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生长型组成中,单(寡)种属以木本植物为主,半灌木草本植物次之。木本植物中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中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竹类。该变化规律与该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变化规律相同。但在具体的组成比例上,单(寡)种属中的木本属、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属和竹类属的所占比例大于保护区区系野生种子植物属所占比例,而单(寡)种属中的灌木属、藤本属、一年草本属所占比例反之。在生活型谱上,除一年生草本以外,单(寡)种属和保护区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均为高位芽>隐芽>地上芽>地面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具体的组成比例上,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生长型与生活型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所占的比例相接近;单(寡)种属的隐芽所占百分数明显大于区系隐芽所占比例,而一年生草本却恰好相反。说明,单(寡)种属在生长型组成及生活型的变化规律上有一定的表征意义,同时也能反映出该区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生长型和以高位芽占优势的生活型组成特点。

2.2.3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对比分析。根据表1中提供的资料统计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同时也根据吴征镒等2006年的分类原则[5]划分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将2组数据对比,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①龙底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包含14个分布区类型。缺失中亚分布型(13型),除去世界广布型(1型)以后,热带成分(2-7型)占54.41%,温带成分(8-14型)占38.53%,中国特有成分占3.96%。温带成分如果将中国特有成分(15型)加进去,则为42.49%,仍小于热带分布型。若与热、温带成分基本平衡的亚热带植物区系特性[21]比较,龙底保护区具有热带成分大于温带成分的特性。这与流域区域南部区系受珠江暖热气候的影响有关,更接近于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而单(寡)种属只涉及12个分布区类型,缺失3型、12型和13型,比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与各区的联系较弱,除去1型以后,热带成分(2-7型)占29.51%,温带成分(8-14型)占52.46%,中国特有成分占15.30%,如果加上15型,则温带成分占67.76%。温带成分较强。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具有温带属性的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较集中出现于单(寡)种属的缘故。②温带成分中,单(寡)种属以东亚分布(占31.69%,其中中国―日本分布占东亚分布的53.45%),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11.48%)、中国特有分布(占15.30%)占优势。且成为森林植物群落的建群类群与重要组成。保护区位于亚热带中南部的常绿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成分组成,主要是中国―日本共同的属和众多的中国特有属为组成特点,也有一定比例的东亚―北美成分[22]。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中的单(寡)种属的组成特点,较好地反映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的该种成分组成特性。③单(寡)种属具有很强的特有性。表现在:一是中国特有属占单(寡)种属的比例较大,为15.30%,共28属,占保护区拥有中国特有34属的82.35%;二是东亚特有(9型)占31.69%,热带亚洲(7型)占21.31%,单(寡)种属中9型和7型在单(寡)属所占比例分别为保护区中9型和7型所占其植物区系比例的2.43倍和1.41倍。表现出很强的特有属性。

3结论与讨论

龙底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59属217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裸子植物8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在全国裸子植物区系中占较重要地位,被子植物在区系组成中起重要作用,对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有单(寡)种属183属,占区系野生种子植物属的21.30%;其中单种属61属,寡种属122属。含单(寡)种属最多的为禾本科(16属),其次为菊科(10属)、芸香科(6属)、唇形科(5属)、金缕梅科(5属)、安息香科(5属)、茜草科(5属)、百合科(5属)、兰科(5属)、木兰科(4属)、荨麻科(4属)、大戟科(4属)、蝶形花科(4属)等。单(寡)种属代表着植物古老属的终结和新属的建立2个相反的方向,较大的比例反映出保护区存在着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属和新建迁移定居与分化的生态环境,单(寡)种属能表征该区域植被的古老残遗特性,可以从中看出植物的演化阶段与过程。

单(寡)种属的生长型和生活型与保护区区系中属的生长型比例和生活型谱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表现出以木本植物和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占优势的生长型组成特点与除一年生草本外,高位芽>稳芽>地上芽>地面芽的生活型。

保护区区系中属的分布区类型表现出热带成分(54.41%)>温带成分(38.53%)的区系特征,而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却为温带成分(52.46%)>热带成分(29.51%)的特征。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植物区系属中中国特有成分和东亚特有成分比较集中于单(寡)种属的缘故。单(寡)种属具有很强的特有性,中国特有属(28属)占植物区中全部特有属(34属)的82.35%,中国特有属、东亚特有属和热带亚洲特有属分别占单(寡)种属的15.30%、11.48%和21.31%。

单(寡)种属能表现出森林植被主要以中国―日本共同的属和众多的中国特有属,也有一定比例的东亚、北美间断成分组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植被组成特点。

4参考文献

[1]李登武.陕北黄土高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39.

[2]张海浪,刘国云,袁正科,等.湖南省通道县龙底沟谷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18.

[3]李星照,陆奇勇,袁正科,等.湖南通道县万佛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R].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08.

[4]袁正科,陆奇勇,李星照,等.万佛山丹霞地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R]//湖南通道县万佛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1-22.

[5]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6]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树木志(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148.

[7]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分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577-604.

[8]于永福.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0-50.

[9]刘玉壶,夏念和,杨惠秋.木兰科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5-73.

[10]路安民,李建强,陈之端.低等金缕梅类植物的起源与散布[m]//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195.

[11]张志耘,路安民.金缕科:地理分布、化石历史和起源[m]//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6-217.

[12]黄淑美.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19-331.

[13]陆玲娣.中国蔷薇科绣线菊亚科的演化、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03-415.

[14]梁汉兴.论三白草科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0-111.

[15]李锡文.新木姜子属群的起源与演化[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2-115.

[16]潘锦堂.虎耳茶科落新妇族的研究[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93.

[17]庄璇.罂粟科植物分类、进化与分布[m]//路安民.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2-163.

[18]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9.

[19]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6-117.

[20]曲仲湘,吴玉树,王焕校,等.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