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十篇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十篇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6:59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1

初高中历史教材“连连看”线索脉络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线索与脉络

初中历史教材是典型的编年史,按时间顺序将历史上有名的,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为大家熟知的一些事件叙述出来,初中生学习时也是以横向思维即时间顺序来学习。但高中教材是按照专题来进行编排的,必修课本中包括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教材基本按照中外对照的纵向联系来编写的,学习起来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大多属于经验型思维,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不强,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摸清历史脉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几个分期。学习中国古代史时,背诵中国朝代顺序歌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都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整合学生脑海中零散的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教材按单元学习,每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标题,标题下罗列出了本单元中重要的事件。对于单元标题的解读,实际上也是对本单元知识脉络的把握。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为何会繁荣与开放,这样的繁荣与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以总述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这种呈现,实际上就是向高中教材靠拢。高中教材中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总论述中是这样阐述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关于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的时代特点,那么在高中学习时就不难通过隋唐这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去把握整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了。

线索与脉络的梳理是学习历史的入门钥匙,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初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将钥匙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开启学习历史的大门,不仅见到树木,而且能理清森林交错纵横的关系。

二、初中教学中对历史名词的解释

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包含大量的历史名词,有的历史名词书上给出了具体的解释,有的历史名词却含糊不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名词必须进行详尽得解释,以助于学生吸收知识。在初中教材八年级上第2单元中提到“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书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我们通常讲“近代化”就是说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包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如果不解释“近代化”的含义,学生就很难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要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为何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与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初中阶段学生弄懂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到了高中才能够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从而上升到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定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近代化也是如此。

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理解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够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懂了“改革开放”,才能够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所谓的“点燃火焰”,就是教会学生方法,初高中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顺利的找到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良好办法,就需要提前做好铺垫,培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三、初中教学中进行专题讲解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中教材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的,这样编排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解读专题的能力在初三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中考中大题往往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材料题得考察方法又以专题为主。初中阶段的专题训练虽然不及高中深刻,但用纵向观点看问题的方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世界史时,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献”,学生通过学习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产生有了整体感知。在高中学习“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时了解“美国的联邦制”就能够结合初中时学习的“民主共和制”,将二者更好地区别与联系起来。

有些专题是交叉进行的。如中共党史和国公关系,又如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题,容易让学生混淆,难以辨别与把握,在专题讲解时应该更为细致,而且要多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好比是知识的黏合剂,能将零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而运用好这些黏合剂,才能让高中的历史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四、初中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历史课程被学生视为最难记忆的科目,其实何止难记忆,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肯定是无法学好历史的。初高中历史考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开卷考,一个是闭卷考。但不管怎样的考试形式,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无论如何都无法在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在记背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存在误区,以为考前临时抱抱佛脚就算是把握好了基础知识。其实不然,知识在于积累,在于反复运用。

初中阶段对历史基本要素的把握比较多,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看似简单的知识点,一旦出现得多了,学生就容易混淆。这样看来,要掌握好这些知识既要在以事件为背景的前提下,又要反复记忆,多多运用。这样的记忆才牢不可破。高中阶段知识系统更为深刻,要记背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了,更多地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要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前提。

五、初中教学中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61

历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眼界、指导学生实际行动的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初中阶段进行历史教学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力都很强,为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应该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

一、目前存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较之于传统教学,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

(一)死记硬背现象严重

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一般会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而学生在课余一般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而言,由于很多史实都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因此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进行死记硬背而不加思索,那么,不仅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而言,由于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思考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而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引起重视,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都是针对知识点本身进行解释,而没有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出发去启发学生。

(三)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总是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无趣的课堂往往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已经不再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之余,还要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教师难以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学习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式与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吸引力。

(四)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缺乏有效结合

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往,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初中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历史学习不仅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更要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的能力。而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将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难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历史学生成为学生了解历史过往的途径,却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这不仅与现代课堂教学的宗旨相违背,而且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应对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根据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要以识记性的知识点为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学生的记忆应该是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林则徐这一重要人物,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为什么西方列强要通过走私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大门,进而使学生联系到清政府的腐败,闭关锁国的弊端等。经过思考学生不仅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还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很大帮助,挖掘出了深层次的内容。

(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吸引力,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例如:对于比较简单的章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互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就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要当“小老师”的学生积极的准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小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好奇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之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实践。

(四)将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历史教学;方法改进;专业素质

一、构建通史体系

目前,一些地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属于“副课”,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非常薄弱,导致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作为高一历史教师,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

通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对必修一中的政治史按时间顺序整合如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必修二时可以纵向联系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例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述示例是传统的构建通史的方法,条理清晰,简明实用。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陈述性知识,高中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程序性知识。受初中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和中考制度的制约,很多初中生未能掌握好历史陈述性的知识,更没有建构起历史知识结构,以至于升入高中后历史知识的学习出现空白和盲区。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史实的形象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史论,比较抽象,而且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加之处于少年期的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因而许多深奥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难以掌握,较难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

因此,高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活学活用。事实上有很多高一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不愿质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两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

1.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找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知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些学生面子观很强,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2.掌握结构和规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记要背的知识很多。历史本身并不一定有结构和规律,但历史表述却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如果把这个结构和规律发现了,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表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构是: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成败原因影响(评价、意义)。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挖掘这四个子部的二级结构。比如,“过程”的分析表述一般是由“起点+终点+顶点”构成;“影响”的构成也可以多种,第一种构成方式是“政治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自己的影响+对他国别人的影响”,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种构成方式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三大新理念: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

2.要持续“充电”,肯下工夫读书

历史教师必须阅读大量历史典籍、资料以及史学理论、教育理论等书籍。应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以及《光明日报》史学专栏中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3.要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考多为随即思考,转瞬即逝,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去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形成文字,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要努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4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13

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以史为鉴,认清现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人文修养,可见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村初中的历史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育现状分析

1.受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一直不高。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初中历史是副科,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初一初二的上课时间被主科占用,初三中考也只有50分。特别是前几年的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不算总分,地位不比语数外大科,所以学校、家长、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上,而且他们认为历史简单,只要能“背”知识点就行。正是由于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生的历史知识面相当狭窄,以致升入高中后由于初中历史知识匮乏又得从头开始学起。

2.历史教师资源匮乏

历史教师资源匮乏是当前历史教育现状的特征之一。据调查,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专业历史教师,而是由语文或者政治老师兼职教学。他们上课就是流于形式,根据参考书给学生读读画画,考前让学生背背,正因为这样,历史学科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形成学科小组、集体备课、遇到问题集体讨论。历史教师只能孤军奋战,遇到问题只能通过上网找资料解决,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同时由于历史的学科地位较低,教师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一些专业的历史教师都通过重新考试来获得其他科目的教学资格,改教其他科目。

3.单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法向学生灌输知识,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和厌倦。同时非专业的历史教师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上课时无法把历史知识贯穿起来进行讲解,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就更加不喜欢历史课了。

二、改善农村初中历史教育现状的对策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转变错误思想观念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记录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唐太宗认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要想家长和学生重视历史学科,首先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宣传,改变他们的错误思想观念。

2.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建设专业的历史教师团队是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城市初中的优秀历史教师和历史专业大学毕业生前往农村初中任教,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制度,调动历史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旨在提高历史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上出精彩的历史课。

3.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摆正师生位置,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模式,比如问题探究模式、情境体验模式等,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结合生活现实、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多种有效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体现历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文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界,2012(14).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观培养方法

《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诚然,历史已经消逝的过去,但研究和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感知审视历史、记叙历史、诠释历史、总结历史,从而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1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讽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学习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的进行备课,很用心的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深度不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2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讲到历史事件时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起因说,把起因说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是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人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深入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3.1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要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对于扮演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3.2初中历史教学“三七理论”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做出了新的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讲,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知欲望,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道理,不用通过教师“灌输”,凭借着自己的思考,即可领悟。第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注重人文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的恢复,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时,会与现代生活作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社会都在进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第三,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正能量”的名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品质,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第四,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历史学科作为我国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基于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新课标要求,然后以此为基本参考,创新教学方式,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应该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其原因在于历史教学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名人小故事、历史小故事等等,但是就目前的历史教学来看,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在延用,学生大多数都无法对历史课程提起兴趣。另外,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初中生都觉得数理化更加重要,忽视了历史学习,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无法对历史学习感兴趣,自然无法投入其中。对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三国鼎立》为例,教师在上课初始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从讲故事的角度切入课题,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如“有没有同学读过《三国演义》,能不能给讲一讲三国中某些人物的特点或者相关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找出学生讲故事,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切入本节课程的主题,在课程的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以后的讲课过程做好铺垫,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2.以人为本,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课堂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本应该是学习主体的概念。新课程的背景下,恢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够感受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能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带领学生一同进入到历史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参与。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一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贞观之治》为例,贞观之治主要讲的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在讲到这一个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一下李世民在位时都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正式上课时,通过话剧的形式将故事演绎出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当时的时代下,为何会出现“繁荣盛世”的景象。只有当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人物行为、当时的心理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3.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目前,新课改已经推行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很多初中课堂上也可以看到小组学习形式,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导致这种学习模式仅流于形式,更多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交谈的时间,学习目标的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小组讨论时间该探讨什么,自然也就不会讨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小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下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二下册第一单元《土地改革》内容中,土地改革期间,我国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制度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调整,其中包括税收、产权改革等等,教师在讲解完土地改革的内容时,留出时间向学生提出疑问,如“土地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性的改革,期间必然会出现很多困难,在了解了这一事件之后,同学们认为,土地改革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时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疑惑给予适当地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8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

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知道”和“了解”,属于识记层次,是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而高中课程标准在“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认识”的层次,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就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学的难度和高度。

2.教材编写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是将太平天国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一个反侵略事件来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而高中教材的编写理念在于突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差异可见一斑。

3.教学方法的差异

我们分别听了6所学校(初高中各3所)6位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3位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总体上仍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但缺乏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几位高中老师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老师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适时进行方法点拨。由此可见,在本课教学中,初中教学形似新课程教学,实则延续了传统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中教学则采用了新课程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对于太平天国这一部分内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以被动的简单的勾划课文、背诵知识点为主,而且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在高中,在课内,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史实,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并分别用准确、简练、规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并通过学习,感悟历史,总结太平天国对后世的历史启迪;在课外,一些还阅读了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了洪秀全、洪仁、曾国藩等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平。这些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材料研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概括阐释等学习方法。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探索

1.建立初高中老师定期互动交流机制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缺乏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在听课前,我们组织部分初高中历史老师之间就太平天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座谈,一是课前互相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互相听课,三是课后交流座谈,从中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使初高中老师的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既避免简单重复,又防止差异过大,寻求更多的一致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调研学情,制定教法

(1)学初调研。高一历史老师应该积极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建立能够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也使高一新生尽快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2)课前测试。高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测试或者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老师在课前预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初中所学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标准要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而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上。

(3)阶段反思与调整。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会发现一些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通过自我反思,并征求学生意见,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前所述,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中,那位老师精心设计并使用导学案教学,和没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班级相比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因此,使用导学案教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的内容、探究性问题、巩固练习、课后反思等。导学案的使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学生进入高一后,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很不适应,遇到材料一头雾水,究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低。因而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达到课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必须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其补充史料,并教给其阅读的方法。

5.初中老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彻底改变简单勾划和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一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时代背景。

6.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内容视野有些狭隘,远离学生和现实生活。这样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习惯方面不尽如人意。初中历史课标和高中历史课标都要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这个核心资源以外,图书馆、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产、网络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历史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贾丹“学案导学”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侯文艳学案导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4。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9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衔接“断层”的原因分析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变革跨度大,滞缓了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延续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在教材编排、课标设置、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客观上却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教材内容呈现出浅显性与感性描写的特征。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形式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主要是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属于理论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出现脱节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方式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脱节。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教师可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也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看似是脱节的,实际上只是叙述上的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应用的史料有所不同,教材内容和基本理念还是能够衔接得上的。高中的历史老师,特别是高一的历史老师有必要在充分对比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背景,梳理历史的发展线索,将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以完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知到初中所学的浅显知识,有利于他们轻松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如在讲“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时,初中的独立战争知识,是联邦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可以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介绍美国独立战争及其战后的状况,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北美大陆开创现代政体新形式的历史背景。

初中历史现代史必背知识点篇10

关键词: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程度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可谓是全新的起步,小学阶段自然积累的简单历史知识只能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而历史学习的规则,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等,均需要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理清点、线、面的关系,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少掉许多麻烦,在理解历史知识时可以更加顺畅。尤其是在比较了2001年的“实验稿”和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之后,我们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相比较之下,后者比前者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点、线、面的要求,比如说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等。对这些论述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出新版课程标准对点、线、面的明确要求。

一、点:历史发展的关键点

这里所说的历史发展的关键点,是指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呈现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将其称作一个点,是因为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这些历史事件常常是以一个固定的点的形式存在的,学生的思维也是围绕某个事件进行前后发散的。举一个例子,在《大一统的汉朝》教学中,陈胜、吴广起义;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东汉建立;外戚宦官专权;等,都是一个个明确的历史事件,2011版的课程标准对这些事件有着明确的教学要求。

说其是点,还是因为这些事件在学生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学生记忆的一些重要的理解重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每次在涉及到此知识的复习时,学生总是下意识地将这些事件――罗列出来。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说明在这一知识系统中,这些历史事件充当了行进道路上的“站台”的作用,通过这些站台,他们将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

这些点的掌握对学生理解一个时间段内的历史进程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同行们还有印象,应当记得实验稿的课程标准在大一统的汉朝知识中,是忽略了其中一些历史事件的,是直接从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到汉武帝统一中国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反应这样的跨度不适宜学生去理解这一时段的历史进程。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学一个隐喻,即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地走“短途”而不是走“长途”,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线: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仅有历史事件还是不够的,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历史事件串起来的“线”,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时序性对于掌握并理解历史事件而言,作用极大。因为我们教历史不只是让学生去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中发现某种规律,而历史规律常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从时间的角度来梳理一个个历史事件,就可以通过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将历史上关键事件串起来,使得一段时间的历史史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仍然以“大一统的汉朝”教学为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随后是西汉的建立,汉高祖刘邦“与民休息”并实行“君国并行制”;其后文帝与景帝,尤其是汉武帝刘彻,轻徭薄赋并设刺史监督地方政权,察举、征辟选贤任能,遂成“文景之治”,并成就了汉朝的大一统;此后至西汉末年,起义不断,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光武中兴;至东汉末年,宦官横行,于是外戚专权,遂乱。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又至公元220年,涌朝风起云涌的历史由此就可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当然,历史长河之浩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政治、军事事件自不能弃,而科学、文化如华佗、张仲景、佛教文化等,也是这段历史时序上的重要事件。于是,这些事件便在时间这条线上串了起来。

值得强调的是,将历史时序作为串起历史事件的线,千万不能沦为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发生时间的机械记忆,否则历史就失去了历史的厚重,只是一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已。

三、面:历史发展的启发性

用时间将历史事件串起来,严格来讲还不是历史教学的结束。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呈现历史知识,更要在历史脉络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站在历史的最后一点回眸历史的发展过程时,教师与学生看到的必然是以时间为纵线,以历史事件为横线的一幅历史秩卷。显然,这是一个面。那么,在面对这个面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些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将目光回到学生的生活及社会中来,当学生面临着今天的事件时,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当前的中国改革与开放均进入深水区,能用来摸着过河的石头越来越少,加上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这种情形下,社会情绪如何?其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什么样的启发?笔者以为是值得思考的,当有学生在课堂上附和社会的某种观点,谈抵制外国商品的想法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抵制某国商品背后是什么样的思维?这样的思维能否解决当前的问题?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背后暴露的是什么样的历史性思维?时至今天这样的思维是否具有历史的价值?会不会导致闭关锁国?面对争端,我们应有的思维是什么?是抵制还是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