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十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十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9:31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2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从考试改革、课程方式改革到学习方式改革不断推进。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和不断地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中,“探究性教学”日益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所谓“探究性教学”通常是指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观点。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身处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探究性学习”一定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很准确的说出其内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在当今教学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植根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认为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反对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传承知识,提倡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应,接受学习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即教什么怎么教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安排就好,而发现学习则是指学生拥有充分的主动权和自,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科学的方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探究式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兴趣,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有利于其能动性的发挥,更好的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相关学科相结合,将兴趣深入,把兴趣转化为问题,以此为探究的出发点,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探究的学习当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对知识的渴求。

2初中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活跃课堂的需要

生物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发展的历史,这是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传统的课程观指导下教师重视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再加之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教师通常都是一堂课45分钟满堂灌。生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专业性比较强,不易深刻理解,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则直接影响了动手,动脑能力。

2.2生物课程性质和任务的需要

新课改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开展的,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等等。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调整,从人类生物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探究性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教育和时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一直备受诟病,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差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很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不是探究性地学习,而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精神。现在我国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中“难繁偏旧”状况普遍存在,课程结构单一、体系封闭。学生题海战术,做完了一本本练习题却什么实际能力也没掌握……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3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因素

3.1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

在生物教学的伊始,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教授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收集和分析资料、积极参加各种调查活动等等。

观察是科学研究最基础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专业的设备,及时客观准确的进行记录,观察时要积极的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例如:在讲解青春期相关课程时,教师不一定把关于身体变化的情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图片,结合自身发生的变化而讨论和发言,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查前研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或者大自然当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在自然界中进行调研,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计划,然后用双手去接触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3.2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

实验课程在生物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够把课本上单调死板的理论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实物。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能提高和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求实的态度。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笔者认为实验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训练学生操作技巧的实验,各类观察类的实验多数与此,例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二是针对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的、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三是最新的探究性的科学实验,教材称之为探究实验。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试验,科学的分组,实验的有效,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达到学习的效果。

综合采用各种措施

3.3综合采用各种措施

学无定法,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只能是提供一些大致的方向,关键还是任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

主要的措施包括:善于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懂得发问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提高实验的操作能力等等。总之,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综合采用多种教育评价方式来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结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0-01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涉及面最宽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问。初中的生物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期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低于数、理、化。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新时期的生物课堂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以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何为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作用呢?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设置问题情境当然少不了对于学生心理的研究了。新奇、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是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方法重视。下面一些方法是我的一些薄见,抛砖引玉。我们应该重视笔记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小看笔记的作用,不能轻视记笔记,相反我们还应该重视记笔记。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刚一开始学生可能跟不上,可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每节课可留适量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上课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初中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采用写标题留空白课后补充的方法。我们在记笔记的同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学习时要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学会思考。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应该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学生要学会去研究、去探索生物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当然如上的一些方法只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缩影,优秀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总结,寻找更加优秀的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善始善终,重视每节课的结尾总结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性很强的科目,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初中物理对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思维

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即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以引导为主,最好是可以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探究的内容要从简单到繁琐,从小到大,是由浅及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物理科学的思想精髓.在八年级(上)时,学生刚接触的物理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定性的学习内容,如速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探究中也是极其简单的,可用简单的步骤解题,在学生明白了测定物质密度的传统方法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测定物质密度的其它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待到八年级(下)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具有初步的物理探究能力,此后的物理探究内容的难度逐渐加深;到九年级(上)时,学生开始学习串联及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等,这些探究的过程虽然是颇有难度的,但因其动手性更强,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也更积极.这种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目的不在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激发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犹如敲门砖,兴趣的热情越高涨越持久,越能打开奇异精彩的知识宝库.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和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偏爱,激发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直观教具、挂图、物理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应在物理实验课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力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以及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对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体验,从整体上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出质疑是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学习“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时,可让学生提出假设问题,之后根据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和表格,以身边的现成的材料为实验对象,注意观察,在实验中探究光的反射问题,记录、总结并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如在机械能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内容时,需要探究动能和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和猜想,鼓励学生多做动能和势能的实验,并仔细观察耐心分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通过分析得出控制和改变质量或速度并用的方法来显示动能大小的结论.

在物理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多多质疑,以达到提高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目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因而对知识的记忆及掌握也更深刻,在解答问题时也更加准确无误.

四、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学习,逐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从多角度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研究温室效应”、“研究居家的电能消耗情况,提出合理及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案”、“研究开水瓶的保温问题”、“研究杠杆问题,并能自制小杠杆提拉重物”等,教师要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假设,进行定向研究,鼓励学生借助外力,如,课外阅读、网上查询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总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交流与讨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认真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物理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宪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4).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不够重视。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2.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时代和社会普遍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时代诉求,迫切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做出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做法,要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要敢于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其主动积极地去进行科学探究。如在学习“物体振动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如直尺、橡胶筋等)进行动手实验,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存在的摩擦力”。通过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并从其中的一些现象中抽象出相关的物理原理,而不是全部问题都由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则成了“观众”。总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才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精心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过程

(1)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是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教师的组织作用应具体体现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上:①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践活动,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写好“科学探究”报告,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②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③指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扩展和巩固,养成探究习惯。

4.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好教材,科学方法对学生科学认识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培养。通过类比,学生可以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能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有效迁移。当然,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5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6

一、紧紧依据教材

有的教师在复习阶段往往会撇开课本,自己编写提纲和习题,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而且是复习时的重要依据。只有以教材为依据,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脉络,理解教材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复习每一章、每一节的时候,都应理清本章教材的主要内容框架,牢记与前后章节的联系以及重难点。如“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即为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根的功能,“有机物的制造”为叶的功能,“营养物质的运输”为茎的功能,“运动”为运动系统的功能“,体内物质的运输”为循环系统的功能。每一章教材的知识大约都可概括为三部分内容:某系统或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卫生保健或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教材的编写脉络,这样便于记忆,便于突破难点,进而更熟练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科的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复习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复习课的枯燥感,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复习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现象,去分析和解释自然界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复习“激素调节”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许多由于激素类保健品导致青少年不正常发育的社会现象;在复习“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冬天洗冷水澡感觉先冷后热的现象;在复习“植物根的功能”这个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植物移栽需带上原来的土的做法。在复习人体的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进行复习。如肝脏在人体腹腔的右上部,胃在腹腔左上部,学生联系自身,有实物对照,学起来事半功倍。还有,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能表现出来的,可以引导学生表现出来,如肱二头肌的收缩和舒张,吸气和呼气动作的演示,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等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知识记得更加牢固,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目录插图

每本教材都有目录,而且目录的编写非常清楚,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常常被人忽视。在总复习时,要让学生建立起整个生物知识的框架,按照教材目录逐一回忆知识点,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录内容简明扼要,以此为凭借省事省力,复习时能回忆出来的知识则一笔带过,不能回忆出来的则翻开相应的内容去重点温习,逐一落实。另外,生物教材插图比较多,在生物学科的各种考试中,填图题也比较常见。因此,复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都要重视。首先要弄清楚图中各标号指明的结构叫什名称,其次要弄清楚图中各结构名称有何特点和功能。只有搞清这两点,才算看懂图。当然要搞清这两点,就必须复量的知识点,不论面对如何复杂的图,都要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次序去看,有箭头的要按箭头方向理下去,并弄清每一个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画图。因为如果在读懂图的基础上,能将图再画出来,哪怕是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只要能够画出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联想理解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7

关键词兴趣提问猜想探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有益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益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对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物理知识知之甚少,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和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更需要我们初中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着力全面系统地培养。

什么是探究?从广义上看,探究是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究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一、利用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也有着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熟悉而陌生,神奇而困惑的事与物。在他们的心目中,激荡着对很多事物的好奇,有着弄明白弄清楚的强烈愿望,有着对物理知识的企盼与渴求。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存在着与物理相关的小到儿时的玩具,大到看见的汽车、轮船……无不闪烁着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光芒。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时时经历着令人着迷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的形成,绚丽的彩虹,飘忽的云雾,水中美丽的倒影……他们置身其中,鲜活灵动的思维在不断的涌动,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或差异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是模仿物理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哲学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可辨的要素。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三、发掘学生提问、猜想假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观念、新方法组织实施物理科学探究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上,应让学生敢于发问,教师在适当时候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发明创造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浅显,有疑必问;其次,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事例,让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的限制,可能停留在问题的浅表层次,给出的猜想假设不能准确切入问题的实质,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鼓励、扶持、帮助,或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讨论,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假设。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探究物理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大大提高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雷.《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 探索性学习 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实验教学的成败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应用,影响着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培养。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物理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中选取了物理实验课教学为切人点,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中,我感觉到收获颇丰。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几大优势

1.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好素材

初中物理教学中纯课论的讲解很少,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初中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练习型”实验,如“用刻度尺测长度”;“验证探索型”实验,如“欧姆定律”演示实验等;另外还有“测量型”实验,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等。这些实验中,除少数“练习型”实验外,其它实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育有着充分的、厚实的教学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索、探究的源泉。

2.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科学品质的养成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在设计思想上包含着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感悟和灵性,有些实验规律甚至是物理学家经历漫长、曲折的探索才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辉实验内容大多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髓,每个物理教师都必须倾注其精力,充满激情地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展示其无穷魅力。在这些实验中,需要学生明确前人的探索目标、探索方法、途径,让学生仿佛是在亲自经历的情景中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坚持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格魅力及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作用,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体验、探索、研究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等特点,如果教师创设合理情景、激化矛盾、激发探究欲望,那么,“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氛围形成了。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可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1.细心研究,精心准备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要上一节有水准的物理实验课,我认为课前要精心准备这样几项:其一,认真分析实验内容中所包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依此设计“探究性学习”过程;其二,明确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所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或“探究手段”;其三,为激化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还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创设“探究情景”。

2.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造性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主动发展。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了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教师有时需要大胆地'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学习”目标、确定“探究方法、手段”甚至独立完成整个“探究操作过程”。

3.拓宽实验范围,促进“探究性学习”持久深入地开展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9

一、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是对原本问题的一种深入探究,同时是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一种体现.科学探究本身需要的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一种深化培养.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于探究却是兴趣匮乏,不能真正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也就不能提出问题,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杠杆”时,笔者设置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笔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锤子、钳子、螺丝钉等工具,将教室内的钉子起出来.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工具能够很容易地起出钉子?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这样,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构建情境,诱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问题.

二、运用学生需求,强化探究

科学探究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要想学生主动行使某种行为进行探究等,需要有一定的外力元素,即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行为的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学习是在内在的动机驱动下进行的.换个角度说,就是需要学生对物理有某种的需求,进而主动探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需求心理强化其自主探究.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事物也有着自己基础性的认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个认知上的矛盾,进而再以矛盾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例如,在讲“物体的颜色”时,学生对于颜色的认知,一般是物体的颜色由其本身的颜色决定的.对此,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拿一块红色的布,并将其放在黑色的布袋里,运用绿色的光去照这个袋子,让学生猜测里边所装布的颜色是什么?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都认为布是黑色的,而笔者拿出来之后却是红色的,从而实际情况与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产生对其原因的探究,即知识的需求,主动地实践、探究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困扰了自己对颜色的判断?物理的颜色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等,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深入掌握.

三、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深化探究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10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

1、主要内容

为了方便起见,本研究的科学探究内容专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中所明确要求的实验探究。

调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是在广泛参考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由笔者自己设计的。学生问卷包括八年级卷和九年级卷,两个问卷都是由17道题组成,除16题是填空题、17题是开放性题目外,其余15道题都是选择题。除第11题和第15题外,其他15道题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问卷旨在了解初中物理教师的探究教学行为及探究教学观念,由28道题组成,除最后1道题是开放性试题外,其他都是选择题。

2、主要被试

本研究以湖南省某县农村初中2008年下学期所有在校的物理教师和八年级、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湖南省初中物理教师和学习物理的学生。

按照交通便利程度(便利,比较便利,闭塞)将该县的乡镇分为3类,在这3类乡镇中随机抽取6个乡镇,在初中超过3个的乡镇中抽取2个学校,在初中少于或等于3个的乡镇中抽取1个学校。这样,共选取了8个学校中的八年级、九年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八年级学生样本数共253,九年级学生样本数共224(由于其中一个学校没有九年级,因此九年级的学校只有7个),发放调查问卷共477份。八年级收回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84.58%;九年级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3.30%。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物理教师40a.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这40名教师分布于12个乡镇的17个学校。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90%。

3、调查过程

477份学生调查问卷委托物理教师发放到被试,再由物理教师收回交给笔者。40份教师问卷由笔者发放到被试。于2008年12月完成所有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

笔者于2008年9月至11月对被选取的8个学校中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3所初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蹲点考察,运用田野考察法进入科学探究课堂,通过随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课堂实录。又于2008年9月至11月对部分物理教研组长、物理教研员、中学校长、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旨在了解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科学探究的看法和重视程度。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课堂实录的整理与分析、访谈材料的分析均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有了探究意识,但探究教学程度不高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3%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经常开展探究活动,43.7%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开展探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已经有了探究意识。关于实验前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问题,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老师极少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46.5%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实验设计,这也说明教师已经有了探究意识。

从笔者的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如下:很多教师把探究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甚至有一小部分教师把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改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即使部分进行探究的教师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严格控制着学生的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参与探究。学生没有合作意识,每个实验小组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学生做实验,其他人在旁观。学生没有探究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进行猜想和假设。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差,只能按照教师给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学生的依赖性很强,总是直接从书本上找结论。

参照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但离真正的科学探究还差很远,所谓有探究教学中的探究程度不高。究其原因,访谈时教师们普遍认为:农村初中课堂纪律较差,学生物理基本功差,实验技能极低,无法进行探究教学。

2、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探究教学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经常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学生,八年级有65%,九年级只有22%,61.7%的九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只是看老师做实验。对两个年级学生的相关数据分布进行卡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八年级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程度极其显著地高于九年级学生。

3、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区域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对于科学探究教学行为的探究性程度,交通便利学校与交通较便利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交通较便利与交通闭塞学校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交通便利与交通闭塞学校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可见,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的教学行为存在地域性差异,越是交通便利的学校,其教师的探究教学程度越高。

4、科学探究难易程度导致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差异

探究内容有难易之分。按照是否需要准备实验仪器或实验仪器准备的难度、探究要素的多少、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容易得出探究结论,笔者把探究内容分为较难的探究、中等难度的探究、容易的探究3个级别。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较难的和容易的、中等难度的教师探究内容之间的教师探究程度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容易的与中等难度的探究内容之间的探究程度无明显差异。因此,越容易探究的内容教师探究程度越低,对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就可以清楚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较容易得出结论的探究内容,教师一股选择做演示实验,不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对于“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教师们表示:这个探究现象很明显,做个演示实验就可以让所有学生找出或理解“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没必要费力去准备探究仪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做一次。

三、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