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0:24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专业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99-02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区域间特别是省际间的边境区域多为贫困山区,有的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传统上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被称为“欠发达地区”。国家非常重视这些区域经济及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地方多开办了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特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地区,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吉首大学肩负着区域发展的使命,发挥着“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特色。生物科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是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根基专业,近30年来,其自身不仅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还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持,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将该专业的建设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立足湘西,自立自强,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

吉首大学的校训是“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然而,“以什么样的人名校,以什么样的业报国?”“凤飞薪传”的本领如何练就?却是吉首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积淀,学院的内涵不断提升,凝练出了独特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基于院训,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专业训导。学院立足湘西,面向基层,放眼世界,始终坚持“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生物科技及环保事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胸怀宽广、志承高远、勤勉博击。因此,院训和专业训导与校训一脉相承,正确地诠释了校训中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将区域生物与环境资源特色转化为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特色

武陵山地区既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古老生物及众多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生物。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区山势陡峭,土层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锰三角”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本专业紧紧抓住武陵山地区环境教育与生物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在高年级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应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积累知识并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技能,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近年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9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对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培训效果。特别是,2004年3~4月学生自主申报并获得了“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全国大学生电影月”的承办权,结合湘西的实际学生开展了“寻访绿色之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毛泳渊同学撰写的“大自然做得最好”一文被评为“优秀影评奖”(全国仅颁发了两块“优秀影评奖牌”),获得了由中国青年报社、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奖牌。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如2003生科班的毛泳渊、于志海、彭军、粟荣江等同学在参加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野外实习之后,通过调查,并应保护区的要求,提出了“湖南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民族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二等奖;张静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该图谱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校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植物资源丰富,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邓涛同学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资源,编写了《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学生野外实习、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本专业所属的植物标本室收藏了近3万多份武陵山地区的珍贵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室被《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收录,并予以编号JiU;动物标本室收藏了1万余份标本。动植物标本室凸显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收藏特色,先后有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前来查看标本或寻求合作,近年还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专题子项目――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VH)整合建设――湖南维管植物野外生态和分类特征研究,以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专题子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本地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动植物标本室和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本专业专门筹建了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与实习基地,许多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基地内学习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在我院考察实验室建设情况时,认为这是吉首大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关注贫困生,将学生的科技活动与贫困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地处边远山区,贫困生居多,即使来自外省的学生,也以贫困生居多。因此,学校贫困生问题特别突出,其中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20%左右。为此,学校构建了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其别积极地探索了贫困生解贫脱困与成才相结合的助学之路,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以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2003年上半年,学校自筹55万元经费实施“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2005年下半年,成功争取到了美国福特基金2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以提高贫困生能力。对于学校的贫困生工作,本专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示范作用,在2003年学院新组建初期,学院领导和本专业老师就率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贫困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率先自筹到了2万多元贫困生科技创新基金,设立了20多个贫困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氛围很好,成效显著,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和多项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奖励,这不仅在全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了学校其他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也引起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学院在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独特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非常符合福特基金理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大力推崇和连续两期的资助。

四、科技扶贫,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关注“三农”的区域服务优势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活版教材

武陵山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段,是乌江、沅江、澧水、酉水等长江重要支流的源头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武陵山地区一些重要的资源生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积累,形成了以武陵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成果,有些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由老一辈专家石泽亮等选育的美味猕猴桃优良品种“米良1号”,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大面积引种栽培,还带动了20多万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为大湘西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专业老师还进一步地把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有计划地组织起来,把学生带到农民的果园、田间或养殖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利用生物科技脱贫致富的事实,从而增强其刻苦学习生物科技的信心和动力。今后,本专业的科研方向仍将继续指向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遵循“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走“学―研―产”联动发展的路子,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湘西及武陵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努力将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地方生物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资源。

参考文献:

[1]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2]王永义,刘志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内涵探析[J].今日科苑,2009,(8):213.

[3]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出现后,近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纵观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仍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亟待提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内涵,研究其科技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园区的技术集成创新基本功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确保农业园区新时期在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现代生产力水平、产业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

1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分析

根据国家科技部在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的规定,农业科科技园区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在《“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中又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按照国家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有关规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1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

“集成”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集成的各要素相互耦合、优势互补,产生较好的组合效应。“农业高新技术集成”是指将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的高新技术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发挥效益的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是通过创新主体将“技术集成”中相关技术要素耦合优化,以最优的态势结合在一起,使集成技术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农业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农艺和农业机械化技术融合问题,本质上就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融合问题。早期我国为了促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和农机部门各自自成一体,迟迟未能有效地突破机械化插秧这一技术瓶颈。而在通过育秧模式的改进后,有效地将育秧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融合,农艺和农机融合,这一技术瓶颈得以突破,插秧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单一技术的融合交叉配合将成为技术创新的一种常态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创新人力资源基础以及创新基地、创新条件、试验示范基地和成果应用条件等物质基础,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经费的资金保障,创新信息的信息基础,以及科学管理的管理基础,能够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有效集地成示范创新。因此,农业科技园是我国现阶段较具优势的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平台。

1.2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包括新品种、新农艺、新装备等,一般以项目成果鉴定、项目验收或专利申请等作为成果形成的表现形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潜在的和理论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和物质形态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研部门、企业和农户之间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媒介建立的供给和需求过程[1]。农业科技园区这一新的农业业态形式,将科研部门(含院校)、农业企业、农户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符合市场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园区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法人运行机制,管理运作规范,在政府的引导下,追求前沿化的生产技术,即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其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体制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1.3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

“技术”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管理模式、农民素质等因素千差万别,一项农业高新技术在一地适用而在另一地并非适用。特别是农民朴实的心理作用,在看不到技术实际应用的结果前,一般是不会选择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某一项新技术的。因此,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对某项技术在某一地的成功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均需一定面积和范围的技术应用,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样板”实例。园区通过生产实际应用,使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技术应用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等实际效果,真正从心里接受推广的技术。农业科技园区由于追求利益的驱动,宣传其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做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样板”,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成为其一种必然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为了所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的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宣传其所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必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的有效平台。

1.4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

“推广”意为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辐射”意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一地农业高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通过其示范展示效应,能够使生产条件相近的不同区域产生对该项技术产生应用的冲动,其结果会使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辐射,需要有技术供体、媒介和技术受体,三者形成技术扩散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农业科技园区所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其目的除了用于园区的生产,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外,更重要的是将园区示范成功的、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普及、推广,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是农业科技园区的利益所在。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农业科技园区追求利益和和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方面形成了高度契合。为了追求园区利益,农业园区作为技术供体,通过技术推广企业或各种信息渠道的媒介,向广大农民受体传输农业高新技术,是其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追求经济利益的使然,将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的有效平台。

2园区的创新模式探讨

科技园创新模式是指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发展激励及其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特征,主要包括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创新主体、创新协作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内容[2]。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差异,园区的科技创新模式亦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2.1以全领域创新为发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集聚了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能够迅速物化并及时转移到企业,如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实力雄厚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机局等一批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落户区内,园区将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余个,集聚涉农科技人员1000名以上,新增涉农科技企业50家以上,形成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农林牧渔产前、产中、产后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创新,建设成引领农业现代化、全国一流的农业硅谷。该模式加速了农业高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增强了农业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总公司负责制。园区设管委会,园区与镇实行“园镇合一”的运行机制,园区管委会下设“一办五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人才局、国土规划建设局、现代农业发展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2)园区建设。由省、市、县和科教单位共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负责制,其中创新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市投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区投资为主,创新核心区的创新内容建设以各入园科教单位为主。(3)政策环境。南京“科技九条”、南京“1+8”、南京“321”引进计划、溧水区“1+5”等计划的实施,为园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南京市把该园区定位为中国(南京)生物农业谷,出台了加强科技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为园区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南京市政府、溧水区委区政府分别专门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土地保障、组织领导保障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3]。(4)主要特点。该类型创新模式主要特点是全产业领域创新,入园创新主体实力雄厚。但园区地理位置较特殊,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且周边集聚较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2以某一特色领域创新为吸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或某一创新主体与该区域长期合作,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成果具有快速扩散的网络,如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园区内的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及推广工作,特别是在水稻育种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水稻育种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太湖稻区杂交晚粳稻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三系杂交粳稻优质高产品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该研究所还被确定为国家杂交水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国家(常熟)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实验室、江苏省杂交晚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等等,并同省内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园区已建成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扬州大学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园区的科技创新以该研究所为创新极,通过与区外有关高校院所的广泛合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科技公司负责制,具体负责园区科技创新、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资产管理、经营开发等工作。

(2)园区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园区其他建设以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主。园区积极配套国家、省市各类建设项目,在着重完善园区技术设施建设的基础的同时,注重园区的信息化、生产加工配套、产销对接和园区的平台建设。2014年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质性运行和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3)政策环境。常熟市科技局给予一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费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担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并积极推荐承担部级、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园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金融加速融合。2015年苏州市实施了“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对包括现代农业领域在内的创业的科技团队给予创业补助和创业项目资助。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区域内拥有农业某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该创新主体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3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引力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资源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园区所在地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多样,物种丰富,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大丰拥有112km海岸线,滩涂面积9.20×104hm2,每年还以0.13×104hm2的速度在继续於长。大丰独特的滩涂资源优势,使得大丰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有关盐土农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入住园区。2012年园区与大丰市政府、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了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滩涂生物资源、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海洋食品、海产养殖、海洋分子生物学与海岸经济等10个研究中心,并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了“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微藻中心”、“中科院微藻研发基地”,聘请了3位院士并引进了一批拔尖人才,重点围绕盐土农业、盐土生物技术、盐土食品加工、盐土农业工程等技术领域,构建体制顺、机制灵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大增强了园区的有关盐土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运行机制。组建了江苏省大丰盐土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直属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

(2)园区建设。大丰市将园区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财政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同时集聚各部门争取的资金和项目,集中向园区企业和基地投资。同时,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省级投资机构的资金,并广泛吸引国营、民营、外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

(3)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政策,通过土地出租、反包、倒包和拍卖“四荒”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同时入园企业在享受大丰市工业用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类型和投资额度,享受不同的土地价格。二是扶持龙头企业政策,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对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用地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年度规划,并优先审批。三是实施税费减免奖励政策,按项目投资额度大小,对入园企业分不同年度、不同比例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具有某一资源优势或优势产业。

3结论与建议

3.1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建设之魂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中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4],是“农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密集区,示范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5]。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集聚、集成、创新、扩散与辐射,其建设的宗旨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因此,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规划和建设之魂,农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定要始终坚守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的理念,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模式和科技支撑。

3.2优势资源(产业)是园区立园之本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关于园区建设指导思想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农业园区建设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优势是指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既可以是有形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物质,如特殊的土壤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等等;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因此,优势资源(产业)是立园之本,园区规划和建设必须要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纵观国内各地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建设,均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只有突出了园区的优势和特色,园区的发展才能稳定、持续,科技示范带动作业才能正常发挥。从上论述中的几个园区看,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交通优势及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区位优势,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突出了育种科技优势,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盐土(滩涂)资源优势。

3.3市场机制是园区生存之道

为了能使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件中均明确要求“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或园区投资管理公司,以市场机制管理园区发展”,其目的就是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做到政府“服务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干涉”,避免政府对园区在经营决策上的干扰,保证园区建设和运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经营运作应按照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按市场机制运作园区是园区生存之道。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均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管理公司,独立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4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之基

跨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内农产品出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现象,同时国内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亟待提高,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型主体。农业科技型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园区同农业生产具有相同的产业性质,特别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投入多、建设期长、风险大、收益慢,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世界各国对农业园区均给予了不同的政策扶持。完善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够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土地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税收的减免、科研项目的扶持等方法激励农业科技园区积极进行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的创新行为。因此,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各园区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给予了园区的不同政策扶持,促进了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幸学俊,谭胤静.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运营机制探讨[J].北方园艺,2015(5):196-202.

[2]陈翁翔,林喜庆.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113-115.

[3]严雪凤.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和建议[Z].溧水党政干部论坛,2014.

[4]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实行)>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a].北京:科学技术部,2001.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4

“我们从事野外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家,与实验室的科学家有所不同,论文不仅要发表在杂志上,还要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寻找最美科技人员

茫茫戈壁,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单调而乏味。

但在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重点站站长李新荣眼里,沙漠是位最熟悉的“陌生人”。

“金沙和森林一样珍贵,沙漠是上帝给我们的地标。沙漠孕育着特殊和未知的资源,我们必须保护沙漠、善待沙漠。”李新荣说。

和酷暑严寒相伴,与风沙雨雪为伍。沙漠,就是他守护着的家园。

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科尔沁沙地、河西荒漠绿洲过渡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从干旱区到半干旱区再到半湿润区,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都留下了李新荣和其团队的足迹,都留下了他们采样研究的身影。

穿着冲锋衣,背着双肩包,脚踩运动鞋,手拎观测仪,任职站长18年来,他从未停下奔赴野外的脚步。“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的称号,李新荣当之无愧。

研发“人工地毯”固流沙

沙坡头位于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区)交界点,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我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曾这样描述沙坡头。

李新荣从事防沙治沙工作近30年,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多样的巨变。

沙坡头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长期野外综合观察研究站,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1997年,李新荣从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博士后出站后本可以留京,但他放弃了所里承诺分配的80平方米房子和副研究员的待遇,选择了沙坡头站,踏上了漫长的防沙治沙之路。

从此,“草方格”“灌木固沙植被”“人工结皮”……这些技术模式,通过李新荣所在的沙坡头站研究团队的努力,将肆虐的狂沙一步步“钉”在原地,成为这巨大变化的重要支撑。

沙坡头站以“草方格”治沙闻名。一块块“草方格”,以貌似纤弱的麦草布阵联营,竟然成功地阻止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的入侵,充分显示了草根的强大力量。

“把废弃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地上,再用铁锹将其沙中,留麦草的三分之一或一半立在四边,把方格中的沙子拨向麦草根部,麦草就牢固地竖立在沙地上。根据大风扬沙的弧线原理,方格四周的麦草阻挡了沙子对方格内的入侵,这种方法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一项创举。”李新荣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李鸣冈研究员为首的科技人员开始进入沙坡头研究防沙治沙,并在治沙过程中发明了这项独特的治沙技术。

基于长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草原化荒漠等地的野外观测和试验,李新荣和团队发现草方格沙障里出现的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将流沙牢牢“钉住”,固沙效果神奇,但结皮形成的时间很长,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于是,他们从藻类、地衣、藓类结皮中提取最适合结皮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将其制成释剂,喷洒在草方格沙障内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结皮。“我们在沙坡头站的实验地里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固沙效果明显。用我们的方法,人工结皮很快就形成了,如同地毯一样能牢牢‘锁住’流沙。”李新荣说。

“生物地毯”保护荒漠生态

生物入侵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方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沙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交通及旅游业的发展,为外来物种的传播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降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异质性,导致的阶段性局地水分和养分等生境因子的改善,为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的植物入侵创造了条件。”李新荣说,沙地生态脆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或抵御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遭受外来植物的侵害将难以恢复。

在李新荣看来,生物技术有助于抵御外来物种对沙漠的入侵。“结皮就像地毯,锁定了沙子,使外来物种难以落地生根,风一吹就跑了,减少其定居的机会,可有效保护原有的荒漠生态系统。”但他也坦言,目前的生物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固沙技术。“我们需要采取‘草方格沙障+人工地毯’、种植旱生灌木的综合方法以达到高效治沙的目的。”

除此之外,沙坡头站提出降水小于200毫米沙区无灌溉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以及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生态重建和恢复的主要措施、沙地表面生物土壤结皮盖度保持60%的植物固沙与生态重建模式等。

“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如同在沙上铺了一张‘生物地毯’,不但使固沙时间缩短到1~2年,还达到了‘沙面稳定、生态环保、一劳永逸’的恢复目的。”李新荣说。

如今正值寒冬,走进沙坡头站人工植被演替观测场内,会看到包括柠条、沙拐枣、花棒等在内的30余种灌木,深深扎根在沙土里。

“这里最年长的植被有60q,最年轻的也有10多岁。”李新荣说,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原来相对单一的固沙植被系统演变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相对复杂的荒漠生态系统。

“沙坡头”精神协作在先

是什么支撑了一个团队自力更生60年?是什么支撑了一个人无私奉献30年?

我们在“沙坡头”精神里就能找到答案。“团队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这句话是对‘沙坡头’精神最好的诠释。”谈起“沙坡头”精神,李新荣顿时变得异常兴奋。

因为协作。“一个好汉三个帮”,李新荣总是把团队放在第一位。“我要感谢学生和同事的全力相助,野外台站的工作作风和西北风一样,凛冽而又粗犷,但科研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还要在大协作中强调细腻的组织。”

因为分享。“沙坡头站是国家研究站,设有开放基金,无论是国内的哪一个科研单位,都可以申请来我们这里做科研。”李新荣说,这里提供的水、土、气、生数据,就是要让大家都来共享,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向全社会开放。

因为无私。李新荣喜欢用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他帮助金昌市做老尾矿的植物生态修复设计,帮助鄂尔多斯市进行“高科技沙生植物生态园”规划设计。李新荣说:“我们从事野外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家与实验室的科学家有所不同,论文不仅要发表在杂志上,还要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因为战斗。在沙坡头站,固沙植被系统中隐花植物拓植繁衍到40种,草本16种,鸟类28种,昆虫50种,大型动物23种。“半个世纪的连续监测研究,科学地证实了在我国干旱区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可行的,为国家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李新荣说。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地方文献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概念

[分类号]G255.9

地方文献是关于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群体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地区长期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作为人类社会文献资源体系和国家战略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文献资源,记录和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纵涉古今、横跨百科,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但作为个体地方文献而言,按其论述的学科内容,则分别属于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各学科,如果将这些文献按学科门类划分,至少可分为社会科学地方文献、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和综合性地方文献三大类。

几十年来,我国关于地方文献的宏观研究一直停留在“整体地方文献”的层面上,在地方文献的实际工作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按学科进行地方文献的宏观分类研究至今无人涉足,特别是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挖掘、利用等工作开展得也十分有限。加强地方文献的学科分类研究,客观、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特殊价值与社会功能,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推动地方文献工作的纵深发展以及完善地方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概念

1.1 自然科学概述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的起源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从古代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起,自然科学便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现代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仅在宏观、低速领域更加全面和深刻,而且深入到微观、高速和宙观领域,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揭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认识自然规律是自然科学的直接目的,而促使自然规律实际应用于人类的利益,是自然科学的终极目的。

现代自然科学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个层次,三者各有分工又相互促进。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的科学,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元素、创造新化合物、发展新原理等重大任务。基础科学是理论层次,包括数学、力学、生物学等。技术科学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向实践应用的中间环节,是研究技术理论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大部分综合科学都属于技术科学范畴,如按基础科学的应用划分有应用数学、应用生物学等,按工程技术的通用理论划分有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应用科学研究的足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提供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应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技术原理、结构、工艺等,如生物工程学、土壤改良学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现代科学既不断分化又广泛综合,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发展着的整体。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融合交叉;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互补,表现为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与蓬勃发展,使得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不断扩张,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1.2 地方文献概述

地力。文献的产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文献认为,“地方文献古而有之,在文献出现之始即有地方文献产生……地方文献应该是人类社会所有文献的滥觞”。几千年来,地方文献在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57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中,第一次对地方文献的基本理论及工作内容作了全面论述。杜定友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不但揭示了地方文献空间“区域性”的本质特征,而日,还表述了地方文献载体“多样性”和价值“史料性”的基本特点。按照杜定友先生当时的认识,地方文献包括的范围主要有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文献研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地方文献概念更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其中以骆伟、邹华享为代表的学者将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唯一标准,即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这就将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中主要内容与本地方无涉者排斥在地方文献的范围之外,于是,这种“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限定,就形成后来人们称之为地方文献的“狭义概念”,与之相对应,先前杜定友先生的理论则被称为地方文献的“广义概念”。换言之,狭义的地方文献专指内容与该地区有关的文献;广义的地方文献泛指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其中包括所有本地区的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

目前,地方文献领域“广义”和“狭义”两大学派虽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业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将全部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都作为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的范围就太过庞杂了。因为任何文献都是由作者撰写或出版机构出版的,而作者和出版机构都是有地域归属的,势必造成所有文献(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非此地即彼地的地方文献,从而增加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难度,弱化了地方文献的应有作用,客观上降低了地方文献在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因此,“狭义”学派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并愈来愈被业界所认同和接受。

1999年,黄俊贵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的界定加以延伸,把地方文献定义为“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一定义,既与国家标准关于“文献”的定义相协调,言简意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又将地方文献内容的地域性和载体的多样性涵盖无遗,较为准确地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应该说,黄俊贵先生关于地方文献概念的描述,是目前较好的一个有关地方文献的定义。

1.3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概念

根据黄俊贵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结合自然科学的学科界定,笔者给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下这样的定义: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自然科学知识的一切载体。其中,“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是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地域属性,指文献内容上带有地方特征;“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学科范围限定,指文献记录的内容属自然科学知识;“一切载体”是对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记录和传播介质的概括,泛指文献载体的多样性。换言之,凡以各种载体形态记录

和反映自然科学领域里内容与地域有关的所有文献信息均属于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范畴。

为了准确把握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涵义,我们有必要对其主要特征作进一步分析。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属地方文献范畴,同样具有地方文献的空间区域性、价值史料性、载体多样性和内容广泛性等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自然科学属性,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记载的内容仅限于自然科学知识,它与空间区域性共同构成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最本质特征;②客观真实性,自然科学以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更加注重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所记录的事实、数据一般是实地观察纪实或科学实验结果,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客观真实性;③实用性,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大都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条件、土特产品、特有工艺和传统产业,记录了当地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漫长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些文献以其特有的客观真实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可起到直接的借鉴及参考作用,甚至有些成功的事例和经验可以拿来即用,立竿见影,实用价值很高。

2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范围

杜定友先生在谈及地方文献的范围时指出,地方文献由“史料、人物、出版”三个部分组成。时隔30年后,骆伟教授再度论述地方文献的范围时,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下列三个方面: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区域出版物”。两者字面表现上颇为相近,由此,业界有不少人认为骆伟教授和杜定友先生的观点一致,均为“广义”论者。其实,两位先生的观点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一,杜的“史料: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骆的“区域事物,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两位所指基本同义,这也是“广义”和“狭义”论者没有争议的部分。其二,杜的“人物:关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以及对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贤),他们的照片、著作、手迹、传记、纪念文字等都在收藏之列”,骆的“区域人物……对表述他们一生的事迹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等,无疑是研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因此,有关一个地区的历史与现代的重要人物,包括社会活动等,都属于地方文献……至于地区人物的著述,是否可收入地方文献?我认为应以是否反映该地区的事物作为划分的标准”,显然,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一方包括地方人物的全部著述;另一方仅限于反映该地区事物的地方人物著述,这正是“广义”和“狭义”沦者论争的焦点之一。其三,杜的“出版: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思想内容、制作方向,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骆的“区域出版物……一切出版物相对地可分为三类:①内容完全涉及这个或那个地区的出版物;②内容部分涉及一个地区的出版物;③内容仅是一般性问题或科学理论的出版物。我认为地方文献只能包括第一类和部分第二类的出版物……把所有地方出版物都作为地方文献,显然是不恰当的”。不难看出,两者的含义截然不同,一方指本地区的所有出版物;另一方则仅指内容涉及该地区的地方出版物,这又是“广义”和“狭义”论者争议的第二个焦点。以上分析可知,骆伟教授和杜定友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范围有着很大的分歧,如果将杜定友先生看成是“广义”学派的倡导者的话,那么骆伟教授则应是“狭义”学派的杰出代表和先驱。认为骆伟教授和杜定友先生一样,同为“广义”论者,是对骆伟教授关于地方文献学术思想的莫大误解。

至于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范围,显然要比地方文献的范围小。首先,记录和论述的内容仅限于自然科学知识,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在内;其次,上义述及的地方文献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人物”(或“区域人物”)和“出版”(或“区域出版物”)两部分内容也不必单列出来分析。因为:“地方人物评介”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仅指“内容涉及该地区”的部分,这也正是“地方史料”所论及的内容,因此,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只有自然科学的“地方史料”一项内容。那么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范围该如何认识呢?拙文拟从下列几个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

2.1 从学科内容看

自然科学含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个部分。基础理论科学一般是通用理论,含各种原理、定理、定义、公式、自然规律等,它不具有地域特征,因此,其文献不属于地方文献;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通用技术部分也同样不属于地方文献讨论的范畴,只有那些与地区密切相关的特有技术、特有工艺、特有自然现象和事件以及反映地区科技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等的记录是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范围,包括:关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生态、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的原始记录,关于本地区的旱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灾害及其人们抗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以及改造自然的各项活动等自然事件的真实记录,关于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变化、医药卫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等自然变迁的动态记录等。总之,凡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忠实地记录了本地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历程,对后人有借鉴、启迪作用的科技文献均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

2.2 从文献类型看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有科技图书(含科技类方志、年鉴、手册、百科全书、学术专著等)、科技期刊和报纸、科技报告、科技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与规范、政府科技出版物、自然科学学位论文、产品样本和说明书、技术档案、自然资源和自然地理图谱、文物科技资料、科研手稿、笔记、信札等内容。其中,各类文献中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白色文献”,也有大量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如内部书刊、政府出版物、会议资料、技术档案、手稿、笔记、信札等,这部分文献专指性、地域性强,动态性、时效性好,信息含量大、使用价值高,倍受学术界青睐,理应成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

2.3 从载体形态看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既包括传统的原始材料载体,如甲骨、皮革、金石、简牍等,纸质材料载体,如印刷品、手抄本、复印件等,也包括现代的磁性材料、影视传媒、网络媒体等载体;既有各种静态性实体文献如:实物型、印刷型、机读型、声像型等,也有通过现代网络传播的动态性虚拟文献如:网上数据库、网络科技信息、多媒体资料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文献机构由于多少年来习惯于纸质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对新兴的影视传媒及网络媒体文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和网络传媒以其信息含量大、社会影响力广、传播超越时空等优势,已成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4 从出版年代看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依年代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文献。各时代文献的时代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方文献工作的不断发展演进,其关系处于一种交互变化的状态。今日的古、近代文献是昔日的当代文献,今日的现、当代文献又是未来的古代文献,是未来研究今天的宝贵资料。历史的经验证明,即时性地收集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力度愈大,未来地方文献的体系就愈强,其作用与价值也就愈大。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史料性”特征,不单单体现在古代文献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全面反映历史发展变迁的、包括现、当代文献在内的整体文献集合之中。

3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重要价值

地方文献历来就有“存史、资政、励志”的重要作用,也有文献将其归纳为“服务政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振兴地方经济、深化科学研究、弘扬地方文化、提高教育水平、保护文化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十大社会功能。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以其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数据客观精确、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等特点,对地区生产、科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1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是地方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

一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必然受到该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全面记录了有关本地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水文气象、地质环境、科研成果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大量基础资料和统计数据,凝结了几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华,是区域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系统史料来源和决策依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科学家利用大量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在综合研究多年气候、生态、地质、地理环境等资料后,制定出冻土挖方段、风沙地段、长江源头区的不同施工方法,合理布设施工便道,并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置动物通道与动物信息系统中转站等方案,使得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山东枣庄市齐村区北庆乡过去生长一种能“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得知这是当地自古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过精心培育,现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大量事实证明,领导机关在借鉴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提供的基础资料和经验教训规划本地区总体建设与经济发展时,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造福乡里;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这些原始资料,可以脱贫致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2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征集、整序和开发利用的一门科学”。由于不同学科的地方文献其产生、发展、征集、整序和开发利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按学科进行的地方文献分类研究,必将成为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任何忽视地方文献的学科分类研究,都将严重制约地方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作为地方文献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与人文社会科学地方文献和综合性地方文献共同构成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加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研究,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科学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规范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的各项业务工作,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推动地方文献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化。可以设想,随着地方文献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自然科学地方文献必将成为未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3.3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从地方文献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其天然的“半壁江山”,与人文社会科学地方文献同属于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记录事实、数据客观精确,提供方法、措施科学适用,使用价值更高。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6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汇龙森生命科学专场”上,汇龙森科技园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项目和企业,了“孵化+创投”模式的落地政策,扩大了融资对接的外延,通过科技园孵化服务由过去单一的项目筛选,转变为持续的资本关注,为创新创业的融资项目助力。

在汇龙森科技园成立的12年时间中,其不断创新的孵化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让更多的创业者从这里走向成功。

新型生物医药孵化平台

让企业受益

汇龙森科技园区,建筑大气恢弘,林木郁郁葱葱,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这里除了有优美的环境之外,更有让企业赞不绝口的孵化服务平台。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发成本高,研发时间长是行业的最大特点。为解决企业成长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汇龙森为入驻企业打造了一系列开放的实验和服务平台。

汇龙森科技园总裁朱强举例说,企业要做化学合成或活性检测实验,肯定需要一个专业的合成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自己建实验室造价不菲,也不是经常用。园区建了公共的实验室,园区企业只需要以优惠价租用园区的公共实验室,花少量钱,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把企业的创新工作向前推进,企业创业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何乐而不为?汇龙森不想只做一个物业管理型的园区,还希望具有专业的特色,做成专业的科技园区。希望园区吸引企业的不仅仅是区域优惠政策,还希望通过理解行业,针对不同的细分产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成长需求。

“我们的理念是‘与创业者为伍’,我们既管生,也管养,不断创新我们的服务,以跟上企业的成长需求。”朱强透露,采取专业园区的建设思路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入驻园区发展的专业客户比例大大提高了,目前超过了80%。

新型的生物医药孵化平台企业如何使用呢?朱强介绍,大体有四种方式,一种是租赁我们的专业空间,我们建有万级和十万级的洁净间,企业可以租用;第二种是我们集中购买一些贵重仪器设备,企业来租用;第三种是开放实验室的方式,我们提供实验室空间和设备,客户自己来人,自己带实验试剂,租用我们的实验室时,按小时收费;第四种是专业技术服务,客户提供技术要求和样品,委托我们园区自己的技术团队帮客户完成实验,给出实验数据,园区以优惠价收取客户的技术服务费,也可以相应的金额折股置换。

“平台使用效率挺高,每天都有预约,登记量很大。5年前,申报建立生物医药公共实验中心时,该实验室是中关村109家开放实验室中为数不多的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开放实验室,而在此之前的开放实验室基本都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随后,园区又建设了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准备建设创新医疗器械平台等。

目前,汇龙森又参与了中关村生物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与业界翘楚双鹭药业、赛林泰医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打造产业级别的关键技术平台,希望为北京市乃至国家在新药研发上走出一条全新的协同创新之路,孵化培养出一系列世界“重磅炸弹”级的一类新药。

引入人才有“门道”

汇龙森科技园已经聚集了86家海外高端人才创办的企业,其中生物技术、新材料、医疗器械的企业比重很大。对于如何吸引高端海外人才进驻科技园,汇龙森有自己的“门道”。

那就是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专业的服务体系,筑巢引凤。朱强解释说:“我们建设专业特色的留创园基于两方面需求。一方面是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们做留创园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留创企业回国创业实际困难的需要。我们从提供简单的综合商务服务,到科技条件平台服务,再到产业级别的技术支撑服务、金融服务等,其实都是基于解决海外学人回国创业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为专业的人服务就要做专业的事,自己也要“懂行”,汇龙森留创园通过打造细分行业的专业服务体系,在园区聚集了一批特色行业的留创企业。企业聚集度高了,专业的服务也就好做了。汇龙森在园区已经建设了8个专业的服务平台,其中还包括园区企业家俱乐部的平台,专业的服务为留创企业的成长助了力。目前,汇龙森留创园共有中央“”人才15名,北京“海聚工程”人才35名,中关村“高聚工程”人才29人,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63人,园区聚集的海归人才共172人,其士102人。

在被问到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成功要素时,朱强认为最核心的还是海外人才本身的要素。成功的海外人才首先要爱国,要懂得知恩图报,报效祖国。“当然人才要能人尽其用还需要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留创园要做的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小环境,别让海外人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非核心业务上,让他们省心省力地去发展。”

汇龙森留创园的发展也得益于像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这样的政府机构的指导和帮助,朱强指出:“从带队出访路演、对接海外留学人员资源,到专业资源的梳理和引进、专业园区资源的整合指导,再到具体人才项目的评估和支持,可以说政府‘无形的手’在市场‘有形的手’背后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受益匪浅。”

全产业链服务布局

让企业更好成长

目前,汇龙森科技园聚集了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小微创业企业500余家。

在实践中,汇龙森从物业型孵化器起步,发展到专业孵化,再到投资型+专业型孵化,再到全产业链的产业孵化,服务园区企业的能力越来越强。2013年11月,汇龙森科技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北京唯一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标志着汇龙森科技园的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7

于建飞:物联网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于建飞,28岁,新疆智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高级软件工程师。于建飞说:“截至2013年2月,我们公司拥有1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013年3月,与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物联网跨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展开物联网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销售的合作。”

于建飞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他去了北京,在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于建飞说:“在北京的工作还是压力很大,那里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

2010年,于建飞回到乌鲁木齐,先是在新疆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创业的冲动常常在他心头萦绕。2010年3月,于建飞进入了新疆智翔科技有限公司,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开启了创业之路。于建飞说:“公司主营业务是物联网,刚开始我对物联网一窍不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于建飞说:“物联网的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刚开始接触物联网的时候,于建飞对物联网的认知非常有限,随着不断地刻苦钻研,不断翻阅大量的关于物联网的专业书籍,以及上网查资料,于建飞对物联网的了解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说:“物联网,它是一个大范围的网,重在物联,物体是没有语言的,相互感知不到,现在通过物联网可以互相通讯,互相感知到。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于建飞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以前通过天气预报才能知道北京的天气,但是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获知当地的天气状况。现在通过安装在北京的传感器,然后把数据发送到应用平台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获知当地的温度、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气象信息。

“我们公司自己研发的一款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已经向国家申请专利了,这款硬件可以对天气、土壤、智能设备进行监控。这款硬件可以把储存的各种数据通过传感器进行解析、打包、分装,然后上传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数据库会对数据进行处理。我非常看好这款硬件产品的应用前景。”

于建飞打比方说:“像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大型的机房,如果数据一旦丢失,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机房要保持恒温、恒湿,才能保证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温度太高,容易把机器烧坏;温度太低,会造成湿度升高,从而产生静电,这样容易造成短路,甚至把电路板烧掉。通过我们研发的硬件产品对机房的温度、湿度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发送短信,或者让报警器报警。”

从事软件开发已经6年的于建飞坦言,从事软件开发,对软件开发者的要求非常高。“从事软件开发,首先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需要比较好的老师指导,软件开发工作很枯燥,需要老师来指导,否则很乏味,好的软件老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习软件开发,其实需要在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

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科技创业,但是成功的却并不多,针对科技企业如何发展下去这个问题,于建飞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据我了解,很多科技企业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科研实力,也没有自己的产品,靠倒买倒卖,借力打力这种方式,存活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一个科技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必须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且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要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要适应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方面非常重要。”

李强:科技创新助企业突围

2012年,雪菊在经过了价格过山车以后,到了2013年,仿佛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对于那些雪菊的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又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呢?

新疆高原红雪菊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部总监李强说:“2012年,新疆高原红雪菊科技有限公司自产和收购昆仑雪菊200吨,加工产成品雪菊茶100吨,产值1000万元。解决民丰县当地300多人富余劳动力就业。雪菊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像我们公司通过对昆仑雪菊加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陆续开发雪菊茶、雪菊精油、雪菊胶囊和雪菊蜂蜜等系列产品。雪菊精深加工产品在疆内外深受欢迎。”

2011年,随着雪菊价格持续走高,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植雪菊,但是雪菊的品质良莠不齐,随着价格不断暴跌,雪菊产业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李强说:“昆仑雪菊只生长在新疆和田部分山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昆仑雪菊生长在昆仑山脉海拔3200米至5000米之间,跨度仅仅500米。昆仑雪菊的品质与一般在平原地区种植的雪菊是无法比的,但是一般老百姓缺乏辨别昆仑雪菊和一般雪菊的能力,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2年8月26-29日,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召开了雪菊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和高校老师对雪菊的种植和加工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雪菊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2年12月,新疆高原红科技有限公司与新疆大学签订了产学研联合技术开发协议。李强说:“通常情况下,老百姓购买雪菊,会根据雪菊的色泽、花瓣大小、花蕊大小来辨别,把雪菊在杯子里一泡,通过直观效果来辨别雪菊的质量高低,其实雪菊的质量高低必须通过数据来说话。众所周知,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皮山县种植的雪菊品质比较好,但是光说好没有用,在目前雪菊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下,如何体现雪菊的品质,就必须用专业的仪器测试出准确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权威部门出示的数据,老百姓还是比较认可。我们希望将来能研发出一种仪器,通过这个仪器让老百姓能够辨别出高寒地区种植的雪菊和平原地区种植出来的雪菊的区别。”

目前,针对雪菊的科学技术研究正在新疆大学的3个学院开展。李强说:“新疆大学化工院的理化测试中心主要对雪菊进行技术研究和成分鉴定。新疆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针对雪菊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方法的研究。另外,目前雪菊面临品质退化、变异,牵扯到种植规范的问题,新疆大学农学院主要研究解决这方面的难题。目前实验室里开发的产品已经出来了,为粉状的混合物,类似普洱的精华素,因为牵扯到中试设备定制,目前我们正在联系中试单位,时间比较长。将来实验成功,可以把这种粉状的混合物作为保健品里的技术原料。”

陆明:为游客打造

“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自驾游的行列,但是,对于一个陌生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常常因为对地理环境不熟悉,从而造成很多的不便。如今,一款名为“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软件让旅游变得更加便捷。这款软件由乌鲁木齐慧利鑫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乌鲁木齐慧利鑫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知识产权经纪、新兴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咨询、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孵化服务。

公司总经理陆明说:“公司成立以来,将第三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做为主要研发方向,投入资金12.31万到‘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创新研发中,加以公司团队涵盖了软件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发和运营提供了保障。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该项目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也获得良好口碑。”

陆明介绍说,本项目实现了国内3a级景区及以上景区自助游信息实时在线和离线下载获取,协助旅游客户自助游线路选择、旅游景点简介、景区景点导游与自动讲解,提升游客体验。本项目是基于北斗和GpS定位技术、GiS技术、3G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媒体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基于现存旅游资源数据深度分析和关联挖掘的智能服务系统。带有多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低运算复杂度语音交互嵌入式引擎和基于云计算的语音交互服务平台,并支持移动终端多种交互方式融合的情感语音交互系统。

那么,“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又能为游客提供哪些服务呢?陆明说:“第一,免费为旅游用户提供‘基于web/ios/android/win8m的客户端应用系统’软件下载;第二,为自助游用户和驴友用户提供新疆30个5a级景区智能导航、定位和导游解说等服务;第三,为新疆30个5a级景区和景点提供景区旅游路线图和精准定位标识;第四,为酒店、餐饮、旅行社、车队、户外运动用品店等客商提供有偿广告服务。”

对于“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应用前景,陆明非常乐观,他说:“这个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传统旅游文化中加入了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互动内容,给古老的西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

张晔:餐饮软件提升餐饮企业运营效益

在乌鲁木齐卓越未来软件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的技术总监张晔,张晔说:“本公司为软件研发企业,产品有餐饮软件,点菜软件,电脑点菜,无线点菜,触摸屏点菜,商机引擎,网络推广,网站建设。我们公司主营业务就是致力于提高餐饮运营效益。”

张晔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中国的软件行业,在应用领域做得还是不错,但是在创新领域做得还不够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行业的底蕴,一些从业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软件行业还是缺乏优秀的人才。”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8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我国著名物理学吴大猷曾经说过,中国创用“科技”一词是很大的不幸。①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邹承鲁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一词主要是指,有时则完全指的是技术,而很少指科学;在一些场合中,政府领导提到“科技”几乎一成不变地意指这个记号的后半部分。即使在提到基础研究的不多场合中,指的也是基础性的技术科学。②于光远则评价说:“科技”一词并非中国人的有意创用,而是在国家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科学、技术两个概念经常一起使用,积习而成。其结果“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不见了”。③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见了。结果人们常要求科学去直接解决技术问题、效益问题、经济回报问题等等。

那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到底在那里呢?简言之,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探索自然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知识的增长;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求用,创造人工事物与有效行为,控制自然,求得人类福利的增长。二者的目的、内容、对象、意义都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11月27日第20次会议上通过一份关于科学技术统计资料国际标准化的建议。该建议是这样规定的:“(1)基础研究:主要为获得关于构成现象和可观测的事实之基础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或理论工作,不特别或不专门着眼于应用或利用。(2)应用研究:为了获得主要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3)实验开发:基于得自研究的现存知识和/或实际经验,旨在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设置新过程、新系统、新业务,从根本上改善过去已经生产或设置的那一套的系统性工作。”这个文件,成为区分科学与技术的权威性文本。(1)、(2)二项属于科学,(3)项属于技术,它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1983年,英国学者stewardrichards写了一本书,叫做《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举了生物医学上的例子,来对这三者进行区别,对于我们今天考察sars研究的分类极为贴切。他说:“因而,研究抗体分子和氨基酸序列被认为是基础研究。运用这些信息来区分不同疾病的不同抗体是属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这是最后的阶段,因而关系到为特别的疾病找出合成抗体的技术,并对它的效应进行检验,也许还包括临床的试验处理。”④该书还分析了a•弗莱明对青霉素的研究是属于基础研究,它弄清了这种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便告结束。后十几年无人问津,被人遗忘。e••••••••钱恩重新发现了它并立志要开发出一种药物。不但提纯了青霉素,而且人工合成了它的衍生物:氨苄青霉素。这是抗生素制药工业的先声。意大利有一个公司帮助他的研究,每年花费100万英磅。这本书的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要花钱的,但并不期望它会有经济上的回报。而开发研究要花更多的钱,但它潜在地是能赚到更多的钱的。如果不期望它有回报,制药公司就会破产。幸而40年代意大利生产青霉素的那间公司每年营业额有1千万英磅到2千万英磅。他们的极大风险投资获得了效益。这本书将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区别说得很清楚了。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个物理学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发现铀的核裂变,弄清其原子结构是基础的研究。研究铀235核裂变连锁反应的可能性及其临界质量是应用研究。计划和制造出第一个原弹是开发研究。它们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很不相同。

利用技术哲学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划分来讨论sars的研究的分类。我们可得出结论:发现sars的病原,测定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属于基础研究,它的目的是弄清一种微生物的分子结构。好奇心在研究动因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运用这种基因序列知识,分析它的不同变种,分析这些变种及其基因序列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者不同病症上有何效应、有何关系。比较不同动物的sars病因有没有不同,研究那些动物为何能将sars传入人体。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上述基础知识对于我们防治sars有何种关系和何种应用。其目的和内容还是为了获得客观的知识,这些属于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制造出sars病患的诊断药剂与仪器。研制出治疗疫苗与合成药剂,这是开发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动机不是好奇心,而是为了效用,要讲成本与效益,还必须考虑“专利”和经济效果。

2.1:10:100的技术开发规律

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理论研究是发现一种自然事物及其规律,它多多少少是价值中立的。它只问真假,不问好坏。但技术开发却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事物,除了有科学问题外,还有许多困难的工艺、材料与技巧问题。它不是价值中立的,是关系到相关人们的利益。特别是医药的开发,是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福利等问题。目前在治疗sars的特效药的研制方面,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设想:(1)分离出病毒,进行灭活,注射到人体,产生抗体来消灭活的冠状病毒,或者从受试动物中(如猴子、马、兔子等)提取血清,像种牛痘一样在人体中产生免疫力。但问题在于如何大量获得分离出来的病毒,大量获得血清,有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特别是如何保证灭活病毒的确完全无误,万一有极小数未被灭活,这个药物的应用也就等于为病人注射sars病毒了。而血清万一还带有动物的其他病毒,也注入人体并染上其他疾病了。所以这种开发安全性的风险较大。更需要反复的实验才有成效,不过它确实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开发构想。(2)另一条途径是根据sars冠状病毒的rna序列,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蛋白重组,使它产生抗体作用。这在安全性上是万无一失的。但时间上需要的更长。资金上需更大的消耗。因此技术开发与科学探索有很不相同的特征,它不是一个简单判明真假的检验问题,而是一个要考虑更多因素的决策问题。决定决策的因素包括安全、实用、高效、时间等等,还特别要考虑经济问题。因此,它在资金、人力、所需时间上与基础研究是很不相同的。关于开发研究的资金与人力问题,英国物理科学家约翰•齐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发现最初的思想要花费一美元,而工作原型的获得则需用10美元进行目标性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成可出售的产品还需花费一百元,用百万乘以这些数据便获得现代工业中应用科学成本的初步概念。”⑤这是一个总体分析,可以称之为1:10:100公式,当然这是一个技术社会学或技术哲学的经验公式,是一个统计真理。不过根据许多科技事例,这个公式对于基础研究、应用和技术开发所花费的时间比例来说,也是一个大体上正确的。就拿sars的研究来说,加拿大研究中心从拿到sars病毒样品,到公布基因测序结果只花了两个星期(从4月5日到4月9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毕胜利副所长的最乐观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因为使用蛋白质重组方法合成药物,第一轮动物实验需要两个月,第二轮动物试验又需要两个月。第一次临床人体试验需要两个月,第二次临床人体试验又需两个月,还可能要做第三次人体实验。他还没说到大批生产这些药物的技术困难以及申报国家的以及世界的医药许可证所需要的审批时间。这种时间通常是很长的。因此sars特效药物开发的时间需要比基因测序的时间要长几十倍是不足为奇的。关于这一点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中国工程科学院洪涛院士批评对非典疫苗研究有一些夸大的说法,比如,几个月就会取得成功等等。洪院士认为,疫苗研究难以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希望科学界实事求是,向社会讲清真实情况。。而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最近则说了一段更加稳重的话。他指出,一个新药的研制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在基础研究条件较好的国外,研制一种新药通常也需要花去一到两亿美元。因此,新药的研制急是急不出来的。截至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宣布做出一种新的能够战胜非典的药物,要求科研人员在短期内做出抗非典的药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对科研人员要求过高,更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符合科学(和技术)的客观规律。我想,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规律,就是我国一些科学技术哲学家所说的科学技术“元规律”。这些“元规律”自然包括约翰•齐曼所发现的1:10:100的规律。这里齐曼说的100乘以百万美元正好就是邹承鲁所说的“一到两亿”美元。我个人曾用第一颗原子弹的开发费用和青霉素的开发费用来验证过,这个规律大体上也是1:10:100。sars的技术开发是否是一个例外情况呢?我不知道。不过在科学技术上,sars的攻坚战是越来越困难了。对这一点我想应该有思想准备。

3.技术有区别于科学的独立规律

我在《关于开展哲学视野中的sars问题讨论的建议》一文中讲到有关开发sars疫苗特效药的时候讲到:“远水救不了近火,而远水必须在科学基础上进行开发,而近火必须而且也能够尽早扑灭。”为什么远水必须开发,就像南水北调一样呢?因为它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挽救sars病人的生命,而现在这种病的死亡率一般有10%。为什么近火能够尽早扑灭,因为技术发展有自己独立于科学理论的常规解决方法。

在二十世纪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有一种技术发展的观点叫做技术发展的线性模型,认为技术的发展,只能靠相关的科学问题的解决而得到解决。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p.m布拉克写道:“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设想为由下列相关的步骤序列组成:纯科学、应用科学、发明、开发、构造样品、生产、销货与赢利”这就是所谓基础应用开发

技术经济的线性模型。但后来发现,这只是技术发展的模型之一,在关键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技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积累,常规地向前发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knowhowwithoutknowwhy的著名命题和发展模式。d.e.司托克斯在1997年撰写的一本书中指出,虽然科学发现是军事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在20种武器系统的几百个关键部件中,只有不到十之一源自研究成果,大多数武器系统的进步都是在现有技术基础的改进,或者意识到现存技术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开发活动的结果。”这次世界性的防治sars的战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以科学为基础的特殊医疗武器(特效药)出现的情况下,我们使用了常规的医学技术武器的改进,使用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即所谓试错法就总结了一整套对付sars的防治工作系统经验。这里包括:(1)有效的隔离预防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社区人民群众受感染。(2)改进防护罩,防护衣及消毒方法,只要做得彻底做得细致便能完全防止医护人员受感染。(3)在抗生素失灵的情况下,运用现行的医药(包括西药和中药),现行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降底sars病患者的死亡率。关于这一点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伍卫教授记录了他们这样一段经历:

“在治疗初期缺乏经验,患者持续高热,病情很凶险,……借鉴他人经验采用多种常用的抗生素,但效果不好,再这样拖延下去,后果堪忧。在这出于无奈的关键时刻,陈为宪教授大胆提出了将病人分为3组,a组试用头孢霉素(西力欣),b组试用四环素类(强力霉素或西环素),c组试用氨基糖贰类(丁胺卡那霉素),即abc方案……,大家觉得别无选择,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施abc方案后的第2-3天的下午,我们惊奇地发现,使用四环素类以及氨基糖贰类抗生素的大部分病人的肺部病灶开始消散。吸收,体温开始下降,气促减轻,血氧饱和度恢复到90%以上。顿时,整个前线指挥部沸腾起来了,这么多天来,我们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病人终于开始好转了,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想,在这场防治“非典”的战斗中,这类经验是很多的。我们认为,这些做法从逻辑学上来讲是穆勒的归纳法(差异法),从技术哲学来讲是一种试错法,从复杂性科学来讲是技术规则的适应性进化,可以用霍兰的“遗传算法”来表达。我相信如果我们很好的研究这场全国性的抗非典斗争的经验,我们一定会在医学技术方法论上有很多的收获。以上讨论的只是运用sars实例说明不同于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技术研究和技术发展规律问题、垦请诸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大猷(1996)。《吴大猷科学哲学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tsou,chen-lu.1998,scienceandscientistsinchina,science[j].vol280,no536(24april,1998):528-529.

3.于光远(1998)“知识、科学技术与经济”载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p7-9。

以上三个注解及其内容,均出自王大州、关士续《科学、技术与经济间的的关系的制度分析》一文《自然辩证法研究》)。作者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对。

4.s•richards,philosophy&sociologyofscience,anintroduction.basilblackwell.1983.p.113.

5.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

6.刘畅洪涛院士回首sars病原之争。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3日。

7.《科学时报》2003年5月20日,马晓岚文:《邹承鲁强调非典科研功关要遵循客观规律》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9

融水实验中学128班学生何敏是舞蹈队的一员,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身边的同学大多能歌善舞,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足为奇。”多年来,该校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使学生热爱艺术、崇尚科学,科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该校的文化品牌。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水实验中学坐落于“融城八景”之一的“独秀青峰”北麓,已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该校校长赖泽伟说,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全面开发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逐渐确立了“教育与科研并举,科技与艺术齐飞”的办学特色。

“我们提倡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开展科技、艺术特色教育。”赖泽伟校长说,“科技,主要教会学生动手动脑;艺术,主要发展学生在文学、美术、绘画、摄影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艺术特色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他们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该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涉及面广,包含防震、防火、防艾滋、防、航模、降落伞、遥控车、生物标本等多项内容。该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依托县科协、市科协开展科技教育工作。2012年7月,该校将原来临时开设的科技作品展览室固定下来,在学校食堂二楼单独开辟了科技作品展览室,平时对学生开放,自治区、柳州市、县领导多次来此考察并给予指导。

在艺术教育方面,该校开设了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等特长班,每年都招收70名左右的特长生并悉心培养。2005年秋,该校语文组组建了“独秀”文学社,组织学生结集编印了“融水县实验中学‘独秀’文学社新春赏石作品集”(二册)、文学社社员作品集(三册)。不久,“校园之声”“新闻小记者团”“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校园兴趣小组纷纷成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的组员经常参加县、市级比赛并多次获奖。

打造呈才献艺的大舞台

2012年11月21日,在融水体育公园篮球馆内,赖泽伟校长高声宣布:“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开幕!”接着,炮声喧天,掌声雷动,台下的师生们都为接下来持续一个多月的科技艺术节而欢呼。

科技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和“校园之声”是融水实验中学的三大校园文化活动,三者中,以科技艺术节最为隆重、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还在1991年时,该校就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艺术节。1994年,该校举办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此后该校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每一届科技艺术节从活动筹划到活动结束,前后持续将近2个月。不仅学校师生人人参与,许多家长也会参与进来。

赖泽伟校长说:“我校多年来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目的是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培养兴趣爱好,陶冶道德情操,延伸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该校制定了《融水县实验中学2012年第十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方案》,召开活动筹办会,设置活动组织机构,明确教师责任分工,设置了14个活动项目,敲定各项活动的日程,并特邀融水教育局原局长贾红光、县科技局局长郑泽高、县科协主席韦明发、县文体局局长曹树明担任特别顾问。各个项目组分别制订了活动方案,有些项目组还开设了指导讲座。学校特别设置了宣传组、报道组、安全保卫组等,以保障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14个项目分别为科普知识板报,动、植物标本制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自制教具展示,车模场地赛,科普知识竞赛,降落伞比赛,初一年级文艺汇演,初二年级文艺汇演,初三年级文艺汇演,科技作品展,文学艺术作品展,降落伞表演赛,全校文艺汇演。活动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正如赖泽伟校长介绍的一样,是该校“办学特色的大展示,全体师生呈才献艺的大平台”。

在该校的科技作品展览室里,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涵盖了标本、小发明、小制作、文学作品、书画、摄影、艺术品收藏、奇石、盆景等门类。据统计,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共参展标本制作227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512件,奇石、盆景、根艺作品展112件,科普知识板报7版,艺术品收藏80件,学生文学作品35册,科技小论文57篇、小制作322件、教师制作教具32件……各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受到来访领导、嘉宾及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在科技艺术节活动期间,大部分课程照常进行,大多数科技艺术节活动项目穿插开展。2012年11月24日第4节课,在阵阵欢呼声中,降落伞比赛(决赛)在该校综合楼如期举行。学生在四楼将精心制作的降落伞放下,看谁的降落伞留在空中的时间最长,时间长者获胜。在各班学生兴奋而期盼的眼神中,伞面上描绘着精美图案、伞绳末端悬挂着重物的降落伞缓缓落下。

在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汇演现场,节目形式多样,有演唱、小品、器乐、音乐剧、双簧、走秀等艺术形式。教师乐团献演的“学好科技,保卫祖国”等器乐合奏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自编自演的《回娘家》等剧目让观众捧腹不已;学生表演的《苗山腾飞》等歌舞歌声清丽,舞姿动人,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科技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该校128班学生梅根鲜说:“在这次科技艺术节中,我参加了绘画、标本、书法和文学作品这些项目的比赛,其中文学作品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我感到很高兴。这次比赛让我明白,要勇于展现自我,亮出自我!”马慧玲同学说:“我一共做了四件作品,其中收藏类的《照片》获得二等奖,小论文类的《多吃水果有好处》获得一等奖。正如这次艺术节的口号‘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一样,科技艺术节教会了我动手动脑,也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致。”

“观实中学子爱科学夯基础崇文尚艺动手动脑佳作迭现应奖掖,赏苗山少年求艺术寻创意推陈出新且歌且舞精品纷呈当褒扬!”2012年12月14日,在闭幕式现场,融水教育局副局长钟敏媛引用了这副长联,她动情地说,“融水县实验中学不断磨砺、整合并升格,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从而在地方上树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编写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科研兴校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优势所在。我校在编写校本教材和开展校本活动两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亮点。”赖泽伟校长如是说。

该校校本教材的主要编撰者韦振中老师介绍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课程改革后生物教学的需要,是我校编写校本教材的背景。”融水实验中学背靠元宝山部级森林公园和九万大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风景秀丽的贝江,这里森林茂密,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课程改革后的生物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拓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这两个背景作为契机,该校大胆尝试了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写。

该校十分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俞灵恩和教科处主任张婷娟亲自抓此项工作。在资金方面,每个学期科技活动所需经费均由学校财务拨出,用于购买标本盒、标本瓶、捕虫网等。韦振忠老师介绍说,校本教材的编写从2007年9月收集信息开始,到2011年7月把资料汇编成册,总共经历了6个阶段,将近4年时间。最后总共编成三本校本教材,其中《苗山特种经济植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当地的经济植物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种经济植物资源,如高显茶和花孖辣、元宝山有机绿茶、灵芝、香菇、油杉、四七九、糯米柚、元宝罗汉松、元宝冷杉、桫椤、红豆杉等。这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发行,并于2012年荣获自治区校本教材一等奖和自治区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本校本教材是《最美丽的昆虫——蝴蝶》,主要介绍融水山区的蝴蝶以及如何采集制作蝴蝶标本。第三本校本教材《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与探索》是课外科技活动指导书。

韦振忠老师说:“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编写时,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校本教材编写组成员不仅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到果园请教技术员,还到部级自然保护区如元宝山、九万大山等地实地考查了解情况,对特种植物进行核实取证,并经常到林业局、农业局、水果办等单位查找相关资料。

每个学期,融水实验中学都安排校本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在周二和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此外,该校生物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组员采集和制作各种生物标本。截至目前,该校师生已经制成标本1182件,其中植物腊叶标本138件、网状叶脉标本469件、蝴蝶标本116件、动物寖制标本185件、昆虫标本22件、仿真化石标本248件、人体胎儿标本5具。作为教学直观教具,这些标本对开展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该校学生每年上送标本等作品参加县、市、区比赛,获得了多个奖项。该校从中受益的毕业生周越、覃刚力、覃毅力等人在给学弟学妹作报告时说:“参加校本科技活动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还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曾得到国家教委校外教育处处长吕同舟和中国科协主席楼伟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篇10

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

曹文宣,男,汉族,1934年5月19日出生,1955年7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1984年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院士50余年来一直从事鱼类生物学研究,对东亚地区淡水鱼类的生物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术思想,并将之开拓性地应用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他对团头鲂(武昌鱼)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对该种野生鱼类的驯化养殖工作,如今团头鲂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的重要产业;率先开展青藏高原鱼类生物学研究;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中,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以及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92年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干支流梯级开发对上游水域120余种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造成的严重不利影响,曹院士提出了建立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长江珍稀鱼类部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上游各主要一级支流的比选和实地考察,曹院士建议在赤水河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呼吁水利水电部门不要在赤水河兴建水电站。2005年国务院批准经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部级自然保护区”,包含了整条赤水河。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主要养殖对象“四大家鱼”优良种质亟需加强保护的现状,曹院士建议长江全面休渔10年,让鱼类休养生息。2010年7月被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授予“长江水生生物养护特别贡献奖”。

鱼类保护生物学家危起伟

危起伟,男,1960年7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为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危起伟是知名的鱼类保护生物学专家,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保护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中华鲟近30年,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建立了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技术体系,为我国濒危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13篇,主编专著3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十多次;获国家专利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斯巴鲁生态保护贡献奖等荣誉。

水生生物学家王丁

王丁,男,出生于1958年,现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武汉白D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