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博弈分析方法十篇博弈分析方法十篇

博弈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0:59

博弈分析方法篇1

论文摘要:通过比较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不同,特别指出实物投资机会的非独占性,非独占性的存在意味着存在对投资机会的争夺以及投资后对市场的竞争,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期权博弈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信息是否完全情况下的投资分析方法

引言

高新技术产品投资一般都有投资成本的不可逆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时机的可推迟性等特征,传统分析投资项目定量评价的方法包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和回收期法等,这些都包括使用预测的损益表、可比较的倍数、比率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但传统方法以非常静态的观点预测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一些假设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现实影响因素(诸如投资项目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往往会造成项目价值的低估,投资的严重不足和企业竞争地位的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决策。其实并非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具有风险,并非所有风险都是不利的。实物期权用动态的方法预测资本投资,为衡量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价值提供了理论工具,较好的解决了投资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灵活性问题,然而,企业所拥有的新产品项目投资机会的共享性特征,使得标准的实物期权方法不能满足竞争环境下项目投机决策的要求,近年来,实物期权和博弈论相结合的产物---期权博弈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竞争环境下项目投资估价的战略决策的研究热点。

一、实例分析信息完全情况下对称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信息完全情况下对称企业的投资决策,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净经营现金流入的期望值在达到项目收益与资本机会成本对等之前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延期项目的分析方法与有红利支付的股票看涨期权一样,由于众多竞争者的存在,企业拥有的经济租金优势会很快消失,其决策方法仅仅依赖于实物期权的分析结果,不存在博弈分析,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情况下,仅有一定垄断企业在占领市场,独享项目投资的实物期权和垄断租金,不存在任何竞争,因此其项目投资决策仅仅依赖于含实物期权的项目估值结果并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存在博弈分析,而界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之间的是寡头竞争,特别是两家竞争的寡头竞争在进行项目投资估价和决策时则必须考虑其他竞争者经营策略、经营状况以及经济租金的转化和竞争者进入后的期权变化问题,即必须引入博弈分析方法。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期权博弈的过程。

一家高技术公司拥有一次排他性的机会(许可证或专利)来建设生产新产品的工厂,期初投资i0=80。将来由产品产生的总现金流价值V0=100,这个价值会随着需求的随机波动而波动,在期末可能会达到V+=180或V-=60。两者的概率q=0.5.这种由许可证提供的投资机会类似于一个以开发的项目为标的资产道德看涨期权,假设无风险利率:r=0.08,折现率k=0.2利用期权复制原理来计算期权价值

1、确定可能的到期日资产价值

上行资产价值V+=180

下行资产价值V-=60

2、根据执行价格计算确定到期日期权价值

标的资产上行时期权到期日价值CU=上行价格-执行价格=180-80=100

标的资产下行时期权到期日价值CD=max(0,下行价格-执行价格)=0

3、计算套期保值比率

套期保值比率H=期权价值变动/标的资产变动=100/(180-60)=0.8333

4、计算投资组合的成本(期权价值)

项目投资支出=套期保值比率*标的资产现值=0.8333*100=83.33

借款=(到期日下行项目价值*套期保值比率)(/1+r)=60*0.8333/1.08=46.29

期权价值=投资组合成本=项目投资支出-借款=83.33-46.29=37.04

还有一种计算方法:

风险中性概率p=(V*(1+r)-V-)/(V+-V-)=(100*1.08-60)/(180-60)=0.4

实物期权价值=(p*C++(1-p)*C-)(/1+r)=(0.4*(180-80)+(1-0.4)max(0,60-80))/1.08=37.04

这个独占期权的价值超过了直接投资承诺的静态的净现值,但是,预见到竞争性进入的公司可以提早承诺投机来投资来抢占市场先机,并且通过利用类似红利的收益来避免竞争性对利润的侵蚀,但是如果每个竞争者的行动都受制于其他行动者的行动的话,那么就需要更为复杂的博弈理论来处理了,在引入博弈分析时,经济租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期权博弈分析的经济学基础,在两家竞争的市场情况下,经济租金可以有垄断租金转化为两家共享租金。

实际的案例中Digital商业化alpha芯片的决策实际上收到了intel对奔腾系列微处理器的决策的很大影响;同样philips和Sony将其数字影碟商业化的战略也被toshiba和timewarner的竞争性决策所影响,反之亦然,比其他竞争者更早进行投资,否则将会被预期到的竞争性进入抢领先机,这是在竞争性战略博弈中常见的例子。更为一般地,除了仅仅依赖于期权价值最优化技术之外,二叉树末端的投资机会价值被竞争性投资子博弈的均衡结果替代了。用下面的表格来描述这个博弈

我们考虑在以下四个投资时间选择

(1)两个公司都立即同时投资,两者分享总的npV(20*0.5),结果两者的支付为(10,10)

(2)(3)一个公司(a或者B)先投资而另一个公司等待,首先投资的公司领先于他的竞争者,独自获得全部的npV(20),最终支付结果分别为(20,0)或者是(0,20)

(4)两个公司都决定等待,他们平分递延期权的价值(0.5*37),最终获得的支付为(18.5,18.5)在上图中描述的价值回报结构中达到一个纳什均衡,不管公司B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公司a采取立即投资策略的收益超过了他采取等待观望策略的收益(在左边"等待观望"一列20>18.5,在右边"立即投资"一列10>0);也就是说公司a有进行投资的占优策略,而不用考虑其对手的选择。进行投资也是公司B的占优策略,最终在右下角得到一个纳什均衡(*),在这里两个公司都得到他们的次差收益(10,10),这就是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与两个公司都选择推迟投资的情形(18.5,18.5)比较起来,两个公司的均衡结果(10,10)对于两者来说都是较差的。如果两个公司能够整合他们的投资策略的话,就能分享"等等看"期权带来的灵活性收益,从而避免了较次的"恐慌均衡",在这种均衡中每个竞争者都争先恐后的进行时机未成熟的投资。

在竞争性博弈中是否执行期权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期权的内在价值(V-i)或立即执行(投资)的价值。执行成本(i)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很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新的windows补丁对于microsoft来说比其他公司来说相对耗资较少,因为microsoft在桌面计算机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执行价格的比率并不是总投资费用的一半,而是取决于超出项目直接成本的特殊价值。所以,项目带来的现金流的价值V也很可能是特殊的,因为公司可能会由于声誉或者其他的影响获得更高的收益。每个公司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是不同的。公司特有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的成长期权的价值,使其有动机等待并在战略承诺和灵活性之间做出权衡。

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不对称企业的投资分析

上面的例子都基于2个基本假设(1)参于博弈的所有企业是对称的即博弈方式完全一样的企业(2)所有企业都知道博弈的结构、博弈的规则和支付函数,是完全信息博弈,这在现实中是很强的德假设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往往是不对称的,由于融资渠道,资金储备,研发能力、管理组织水平和吸收新技术的速度等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着那个大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每个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讲,在研究和制定其技术创新投资战略时,通常希望自己的关键信息不被其竞争对手获知,这意味着个竞争企业之间信息完全的假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因此应当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更现实地考察企业采用技术创新投资的战略行为。Lambrecht和perraudin提出了对企业采用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在不完全信息下抢险博弈的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它们的模型基于2个假设:1)一个企业投资将获得这个市场,而另一个企业收益为零,2)企业知道自己的投资成本,对竞争对手的投资成本只知道其概率分布,且在对手还没有投资的情况下,随时更新对对手的概率分布的推测。

结果表明,对于该博弈存在唯一贝叶斯均衡,但没有给出解析解,只能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其战略的投资门槛值介于马歇尔投资门槛值和非战略门槛值之间。模型假设一个垄断企业预先不知道投资是否赢利,刚开始时企业对"市场条件为好"有一个先验信息,随时间企业收到一个有关市场条件的随机信号,其到达时间服从泊松过程。结果显示,传统的DCF法由于忽略等待期权的价值,使企业投资于低赢利性项目的概率较大。Decamps和mariotti研究了涉及投资成本和获利情况都不确定的不完全信息的双头垄断模型,结果显示消耗战的结果有唯一的对称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进一步研究了引入掀动优势时,对均衡的影响。

结束语

有关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应当理解为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运用哪一种评估方法取决于投资问题所面临的约束条件,而不是模型本身的特征,DCF模型由于其简洁易懂,运用方便同时又兼顾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标准,在项目未来现金流及其贴现率可以较准确地确定的情况下,依然不失为一种高效的近似评估方法。期权方法在处理未来不确定性投资,公司股权,自然资源资产,专利以及无形资产等方面已有丰硕的成果。

期权博弈方法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投资决策,它对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科学合理性以及提高投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应用前景相当广泛,上述的例子中是一个类似著名的"囚徒困惑"的情况,企业由于竞争的威胁而不得不提前执行期权,这导致了整体期权价值的损失,也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减少。因此如何解决价值的损失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实物权和期权博弈估价模型评介现代管理科学

2、夏健明,陈元志,实物期权理论述评

3、Johnathanmun著Realoptionsanalysi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Hant.J.SmitLenostrigeorgis著Strategicinvestment-RealoptionsandGames高等教育出版社

5、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6、邵天习,张刚刚,期权博弈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6月

博弈分析方法篇2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重复博弈

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环节中,如果将博弈论这一部分排除在外,那么教学内容是不完整的,并且和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严重脱节。但是由于课时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对博弈论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讲解难以做到,因此,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清晰地向本科学生进行展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博弈均衡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把握博弈论的整体框架,并对博弈论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的博弈均衡概念进行分类和表述,并对不同的博弈概念进行比较,以期对博弈论的教学有所助益。

一、博弈的主要类型

博弈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1、参与人(1~n);2、各个参与人各自可选择的行动集合ai={ai};3、参与人i的策略Si,给定信息集,该策略决定在博弈的每一阶段他选择的行动;4、参与人的收益Ui(S1,S2…Sn)。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博弈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

博弈各方同时选择策略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如猜硬币、投标等,静态博弈一般可以用支付矩阵来表达。动态博弈是指博弈各方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进行策略的选择,典型的例子如对弈,动态博弈一般可以用“博弈树”来表达。Gametheory中文翻译为博弈论也是分别用静态和动态博弈的典型代表和对弈的简称而来。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静态或动态)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如体育比赛中的多局赛制等。

2、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个参与人都了解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函数的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人并不完全了解其他参与人收益函数的博弈。

3、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博弈

在动态博弈中,一参与人完全了解在自己行为之前的博弈进程,则称此参与人为有完美信息的参与人,如果博弈中所有的参与人都具有完美信息,则称此动态博弈为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反之,如果在存在具有不完美信息的参与人(参与人不完全了解自己行为之前的博弈进程),则称此动态博弈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4、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允许参与人之间自愿签订有约束力的协议,而非合作博弈的参与人则完全按照个人理性做出策略的选择。在囚徒困境博弈中,非合作博弈得到的结果是双方均坦白,而在合作博弈的情况下则可能得到双方均不坦白的更好的结果。

5、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博弈

由具备完全理性的参与各方所进行的博弈称为完全理性博弈。存在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博弈称为有限理性博弈。

将上述不同的博弈类型进行组合,可以得到更多类型的博弈,如不完全、完全信息博弈和静、动态博弈可以组合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完美完全信息博弈、完美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美不完全信息博弈等。

二、博弈论主要的均衡概念

1、上策均衡

如果一个博弈的某个策略组合中的所有策略都是各个博弈方各自的上策,那么该策略组合称为一个上策均衡。

2、纳什均衡

(1)纯策略纳什均衡

在博弈G={S1……Sn;u1……un}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各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略组合(s1*,……sn*)中,任一博弈方的策略si*,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组合s-i*的最佳策略,即:

ui(si*,s-i*)≥ui(si,s-i*)对于任一((1~n))都成立,则称(s1*,……sn*)为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2)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混合策略:在博弈G={S1……Sn;u1……un}中,博弈方i的策略空间为Si=(si1……sik),则博弈方i以概率分布(pi1……pik)在其策略空间中进行选择,由此形成的策略称为“混合策略”。其中0≤pij≤1,且。

将纯策略拓展到混合策略,相应的纳什均衡称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事实上,纯策略纳什均衡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一个特例。根据纳什定理我们知道,每一个有限博弈(参与人和策略空间均为有限)均存在至少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3、防共谋均衡

如果一个博弈的某个策略组合满足以下要求:1、没有任何单个博弈方的偏离了会改变博弈的结果;2、给定选择偏离的博弈方有再次偏离的自由时,没有任何两个博弈方的串通会改变博弈的结果;3、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博弈方的串通都不会改变博弈的结果。满足上述要求的均衡策略组合称为“防共谋均衡”。

4、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如果在一个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满足:在整个动态博弈及它所有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那么这个策略组合成为该动态博弈的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5、颤抖手均衡

如果有限策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满足对每个博弈方i都存在一严格混合策略序列{},使得(1),(2)对于任意正整数m,都是纳什均衡,那么,称为一个“颤抖手均衡”。这里的严格混合策略指的是每一个策略都有一个正的被选取的概率。

6、完美贝叶斯均衡

当博弈的一个策略组合及其相应的判断满足以下要求时,称为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

(1)在各个信息集,轮到选择的博弈方必须具有一个关于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每个节点可能性的判断,对非单节点信息集,一个判断就是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各个节点的概率分布,对单节点而言,则可理解为判断达到该节点的概率为1。

(2)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他们的策略必须是“序列理性”的。所谓序列理性是指在各个信息集,给定轮到选择博弈方的判断和其他博弈方的后续策略,该博弈方的选择及其后续策略必须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化。

(3)在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初,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的均衡策略决定。

(4)在不处于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处,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在此处可能有的均衡策略决定。

7、贝叶斯纳什均衡

在静态贝叶斯博弈中G={a1,…,an;t1,…,tn;p1,…,pn;u1,…un}中,如果对任意博弈方i和他的每一种可能的类型,Si*(ti)所选择的行动ai都能满足:

max

则称策略组合S*=(S1*,…,Sn*)为G的一个贝叶斯均衡。

8、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

在不完美信息博弈中,在不同情况下(如拥有商品的类型不同)的完美信息博弈方采取相同行为的市场均衡,称为混合均衡(poolingequilibrium);反之,在不同情况下,完美信息博弈方采取完全不同行为的市场均衡称为分离均衡(seperatingequilibrium)。

三、不同均衡概念的比较

上策均衡一般适用于静态博弈,虽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在对博弈进行分析的局限性较强,因为在很多博弈中,并不是所有的参与人都具有上策。在博弈论的各种均衡概念中,纳什均衡处于核心的位置。这是因为:1、纳什均衡是分析博弈的有力工具,可以对大量的博弈结果做出有效地判断,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博弈,比如运用纳什均衡可以预测古诺寡头市场上各个厂商的产量,也可以用纳什均衡预测动态的斯塔博格模型中的垄断厂商的产量;2、纳什定理表明了纳什均衡的普遍存在性,这说明了在博弈环境下纳什均衡概念本质上的合理性;3、其他的均衡概念基本上都是由纳什均衡衍生而来,如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将纳什均衡扩展到了每个子博弈上面,贝叶斯纳什均衡则是将纳什均衡延伸到了不完全信息博弈当中。纳什均衡的主要问题首先,一个博弈往往存在多个纳什均衡,而运用纳什均衡概念本身无法再对这些均衡进一步分析;其次纳什均衡不能排除博弈策略中所包含的不可信的行为设定,不能解决动态博弈的相机抉择所引起的可信性问题,这导致了纳什均衡的内在不稳定性。

利用逆推归纳法,子博弈完美均衡有效地排除了纳什均衡中不可信的行为设定,从而提高了纳什均衡的稳定性,但是逆推归纳法也有严重的弱点。首先,逆推归纳法只能分析明确设定的博弈问题,要求博弈的结构,包括次序、规则、和收益情况都非常清楚,并且各个博弈方了解博弈结构,并相互指导对方了解博弈结构,而现实问题往往与这些要求相去甚远;其次对于阶段比较多,比较复杂的动态博弈,比如对弈,运用逆向归纳法的工作量则变得极为庞大,以至于借助计算机也无法完成;如果遇到两条收益相同的路径,逆推归纳法则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逆推归纳法更大的问题是对博弈方的理性要求太高,不仅要求所有博弈方都有高度的理性,不允许博弈方犯任何错误,而且要求所有博弈方了解和信任对方的理性,形成“理性的共同知识”,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同样难以得到满足。

颤抖手均衡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子博弈完美均衡和逆推归纳法所遇到的问题。颤抖手均衡考虑到参与人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而舍去了由于参与人小概率的偏移而导致整个策略组合不可行的均衡路径,因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是颤抖手均衡本身并没有解决博弈方犯错误的问题,因而也不能保证它的预测就是实际博弈的结果。

贝叶斯纳什均衡和完美贝叶斯均衡是针对不完全和不完美信息博弈问题提出的。造成不完全和不完美信息博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而这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如在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劳动力市场、柠檬市场、拍卖市场上的情形。分析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因而博弈论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现代信息经济学取得的迅猛发展和博弈论广泛运用分不开的。完美贝叶斯均衡是针对不完美信息博弈提出的均衡概念,而贝叶斯纳什均衡是针对不完全信息博弈提出的均衡概念。海萨尼通过引入一个虚拟的自然博弈方将原来的不完全信息博弈问题转换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问题,使得动态贝叶斯博弈分析就可以利用完美贝叶斯均衡、分离均衡、混合均衡等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

四、结束语

本文对博弈论中主要的均衡概念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分析。上策均衡是最直观的博弈均衡概念,但适用范围非常有限。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理论基石,从本质上刻画了处于博弈环境(即每个参与人的收益受到整个博弈策略组合的影响)的均衡状态。子博弈完美均衡解决了纳什均衡中不可置信威胁的问题,颤抖手均衡将博弈方犯错误的可能性考虑了进来;而贝叶斯纳什均衡和完美贝叶斯均衡则可以用来处理信息不完美和不完全问题。当然,本文所涉及的博弈均衡概念基本上都是关于非合作和完全理性下博弈(颤抖手均衡虽然考虑了博弈方可能会犯错误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这博弈方的有限理性)。关于合作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也发展出了一些均衡概念,如纳什谈判解、夏普利值、进化稳定策略等,另外关于非合作博弈也有一些均衡概念本文没有涉及。随着博弈论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际运用的日趋广泛,博弈均衡的概念将会得到不断地精炼和更新。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弗登伯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博弈分析方法篇3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证券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作为我国证券市场重要投资主体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业绩却很不理想。文章对中小投资者常用的博弈型投资方法进行了分析,站在博弈论的角度剖析了中小投资者投资业绩不佳的原因。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投资方法博弈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余年保持近10%的增长奇迹,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新兴的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现阶段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股票市场仍存在很多问题。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充分,多年来ipo都是全球第一,而其投资功能却令人大失所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抛出了“股市论”;在民间,对中国股市也有一句俗语:“十人炒股,一人赚钱,二人保本,七人亏钱。”那么在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法,其投资业绩不佳的原因何在?

二、中小投资者的博弈型投资方法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主体通常被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两大类。尽管单个中小投资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但中小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市场竞争对手就是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惯用的是博弈型的投资方法。

所谓博弈,就是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在证券市场上,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将博弈的原理和规则无意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投资实践中,试图通过证券市场上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过程而获得投资收益。

所谓博弈型的投资方法,就是中小投资者将机构投资者视作自己的对手,力图从猜测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意图入手来拟定投资计划,通过判断机构投资者何时建仓而跟进买入,最后先于机构投资者出货进而达到取得投资回报目的一种投资方法,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跟庄”式操作方法。

这种类型的中小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打听机构的动态,各种小道消息或传言,平时根本不去或者很少研究公司基本面,而是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技术图表,希望从图中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痕迹。所以采用博弈型投资方法的中小投资者往往十分信奉技术分析的方法。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不能完全相信市场传言或小道消息。但是,不管主力机构如何狡猾,对投资操作计划如何保密,市场总是按照其自然规律来运动,市场走势反映一切内在的、背后的信息,图表分析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认为:运用技术分析就会在盘口发现主力机构运作一只股票时有意和无意留下的的痕迹。通过一系列技术分析,从而读懂市场走势变化的内在动机与后市走向。

三、中小投资者投资业绩不佳的博弈论分析

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则是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弈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它主要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张维迎,1997)。

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把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看成一个博弈,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个博弈过程中,中小投资者梦想通过消息或技术分析发现和掌握机构投资者的操作动向,采用跟风的方式获取收益。很显然,这完全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理想化的投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只有建立在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收益。

博弈论依据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有效协议,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是否考虑决策的时间问题,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不需要考虑决策的时序问题,即参与人选择行动时并不知道对手采取什么行动。动态博弈则需要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从参与人了解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知识的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是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全面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在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首先,这种博弈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和静态博弈,并不是中小投资者所想象的完全信息博弈和动态博弈;其次,由于在股市存在着短期内“零和博弈”的一面(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理论认为股市并非零和博弈),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内股票市场的总收益是固定的,中小投资者的收益就必然以机构投资者的损失来换取,因此,机构投资者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防止中小投资者的跟风。在这方面某些机构甚至会采用特殊的做盘手法,如利用资金实力“画图”或修复技术指标,给中小投资者一个错觉,从而诱使中小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机构建仓时误以为机构在出货;而在机构出货时又误以为机构在拉升建仓。还有一点就是,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在信息和传播上存在着不对称性,机构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更多的内幕信息,并完全有能力影响各种媒体或股评人士发表模棱两可甚至虚假的信息来干扰中小投资者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很难利用技术分析推测出机构的真正意图。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投资者在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股市是个信息不对称比较明显的市场,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内幕信息,或者采用一些技术性手段,干扰中小投资者的理性判断,这就使得中小投资者最优的博弈方法――“跟庄操作”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较好的落实。因此,中小投资者要想在证券市场能够生存下去并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务必抛弃这种成功概率很小的“跟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马克斯.投资最重要的事.中信出版社.2012.

博弈分析方法篇4

一、资本市场是典型的博弈竞局

从博弈论角度看,资本市场具备了一般博弈的全部要素,是典型的博弈竞局。

1、资本市场的博弈主体。资本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和资本融通的场所,其博弈主体主要有股份公司、投资者、交易所、券商、证监会等。这些主体之间实际上都是博弈关系:股份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是否(以某一价格)发行股票和是否提供资金的博弈;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是否买进股票和卖出股票的博弈关系;券商和公司之间是一种是否愿意承销股票的关系;证监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是一种约束与遵守、监管与反监管的博弈关系。这些参与者构成了资本市场的博弈主体。

2、资本市场博弈的目标函数。资本市场博弈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明确的目标函数。股份公司的目标是在发行费用最低的前提下,以较高的价格发行股票,筹集最多的资金;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就是获得股息分红或低买高卖,赚取价差,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券商在证券发行时的目标是赚取更多的承销费,在证券经纪时则希望交易量越大越好,以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交易所在股市低迷时希望庄家炒作,活跃股市,在股市过热时则希望投资者理性行动,防止过度泡沫化;庄家炒作时希望散户(中小投资者)跟风,以便进出;散户交易时希望跟庄又不希望被套,赚钱而又规避风险;证监会的目标则是希望资本市场活跃而规范,希望高效运行而又持续发展等。因此,博弈者都有明确的目标函数,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博弈者单独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场所。

3、资本市场博弈者的相互影响和对抗。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把资本市场看成是一个不受博弈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实际上,资本市场博弈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主体的决策不仅影响自己的行为,而且影响他人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大时对市场的影响更大。博弈论把资本市场看作一个竞局,市场参与者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就是一个博弈计算过程。博弈计算过程必须要有对手意识,考虑对手的存在,考虑到对手的多种可能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手决策时也会考虑到我的存在和我的多种选择的可能等。从博弈论角度分析资本市场,更注重博弈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对抗。

4、资本市场的博弈“规则”。资本市场的博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运行的。这些规则就是“博弈规则”,博弈规则的集合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制度”。资本市场上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章程、政策等。从结构上讲可以分为组织制度、发行制度、上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宏观上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法》等大法,微观上还有各种有关发行、上市、交易的规则和条例等。博弈规则对资本市场博弈者来说,是一种“共同知识”,是一种公开信息,是博弈者行动决策的依据。博弈规则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资本市场监管当局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博弈规则的制定和市场制度的完善而求得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和安全运行,否则,没有“博弈规则”和相应制度,资本市场就无异于完全投机的“赌局”,只能是一片混乱,不会持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

显然,从博弈论角度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博弈竞局,把资本市场看作博弈竞局更接近于资本市场的实际状态。

二、资本市场博弈的信息问题

资本市场博弈中信息是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博弈胜负的关键。我认为资本市场是信息最重要、信息最集中、信息最不对称、信息时效性最强、信息价值体现最充分的市场。

1、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轴心”和“生命”。首先,信息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基本因素,不同的资本市场上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据此资本市场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市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市场的效率和成熟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要素,它是市场参与者进行证券交易、进而实现资本融通的决策基础;市场参与者既是信息需求者,同时又是信息供给者,它们的交易活动既需要信息,又会产生和显示信息;资本市场既是资本交换的场所,又是信息交换的场所,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信息市场。

2、资本市场博弈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是因为资本市场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实物市场的状况和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这些因素是资本市场博弈竞局外部的力量,硬性影响着竞局的发展,市场博弈者只能接受而没有能力改变它。这些外部信息对资本市场博弈者来说是“不完全”的。第二,资本市场内部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本身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例如投资者对其他投资者的市场操作行为和状态缺乏了解,即对市场博弈状态缺乏了解。通过行情报价人们只能看到股价的涨涨跌跌,而不可能知道这股价涨跌背后是谁在推动,每个人的行为都隐藏在背后,博弈过程信息极不完备。而且退一步讲,即使获取了这些微观信息也不能直接指导操作,因为没有办法直接计算这么多人各自采取行动对市场的影响,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但统计方法本身必然带来随机误差,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是内生的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外部信息还是内部信息,对于每一个博弈者而言都是不完全的,因此资本市场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竞局。

3、资本市场博弈信息也是最不对称的。在资本市场博弈中,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不对称的。表现在:(1)有些人能通过特殊的信息渠道获取其他人所不具有的信息,例如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庄家持仓情况的信息等;(2)有些人掌握了比较快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快地获得市场公开信息。(3)即使是获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不同人掌握的信息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同,从原始信息中加工和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情况也不同。(4)庄家至少了解自己的仓位情况,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因而在市场博弈信息方面天生就比散户更具优势。(5)广大散户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最底层,多数人不仅不能得到优于他人的信息,即使公开信息都无法有效利用,甚至对许多公开信息都不知道。这样,现实资本市场上,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总有一些市场博弈者必其他博弈者占有更多的信息。无疑,具有较多信息的博弈者在竞局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少的博弈者则处于不利地位。现实资本市场博弈中庄家之所以常常战胜散户,主要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4、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着博弈者的经济利益的差别,而且会引起“劣股驱逐良股”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效应,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市场交易的不公平,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引起市场萎缩甚至市场失败。

信息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资本市场运行、管理和制度设计中给予信息因素以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以减缓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和有序运行。三、资本市场博弈的“零和”性

博弈按照收益分配结果可以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两种类型。零和博弈指的是博弈各方收益的和正好为零,即博弈中一方博弈者所得到的收益恰好是另一方博弈者的损失。非零和博弈是指所有的博弈者的收益(支付)的和不为零,是一种变和博弈。变和博弈又包括正和博弈和负和博弈两种情况。一般来看,资本市场应该是一种变和博弈:在这里,市场交易费用如交易税、佣金等是一种负的因素,从市场上抽走资金;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如现金派息是一种正的因素,它向市场注入资金。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市场应该是一种变和博弈;到底是一种负和博弈,还是一种正和博弈,就看正负两种因素那一方力量大。总的来说,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一个负和博弈或是总和很小的正和博弈,近似地都可以看作是零和博弈(杨新宇,2000)。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情况是交易费用(税收和佣金)较高,而分红派息比例很低,所以是显著的“负和博弈”。

资本市场总体上的“零和博弈”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通常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投资者总是“输多赢少”。(1)作为一种零和竞局,甚至是更严酷的负和竞局,考虑到交易费用的支出,股市实际的平均线不是不赚不赔而是输,结果处于平均线附近的投资者实际上都是赔钱的。(2)输赢的分布也是不平均的,庄家由于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一般为赢家,而中小投资者(散户)多为输家。可见,资本市场“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特征是决定投资者“输多赢少”的根本原因。

四、资本市场博弈的现实性

现代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想博弈。理想博弈是理论上的,一般假设博弈者是理性的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足够的智力做出正确的计算和决策。理想博弈排除了人的行为不确定性对博弈的影响,其演化方向仅仅取决于博弈规则,带有很强的必然性。理想博弈有自己稳定的最优解,当博弈达到均衡状态时,任何一方若离开这一均衡点都会利益受损,因而没有积极性改变策略。理想博弈是从各种现实博弈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复杂的现实博弈的简化和“理想化”。

资本市场显然不是理想博弈。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现实的人,不可能达到理性人的境界,他们的类型多种多样,智力有高有低,分析能力有限,在市场中的决策和计算不可能完全正确,而且经常出现错误,在现实中参与者的一个错误就可能完全改变博弈竞局的态势。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本市场不可能是理想博弈,而是现实博弈。

资本市场博弈的现实性并不否认博弈论对资本市场研究的指导作用。由于理想博弈毕竟来源于现实博弈,因而博弈论对现实博弈具有启发性意义。(1)虽然现实资本市场博弈中对单个投资者的行为很难把握,但是,所有投资者的整体行为还是可以研究和分析的,资本市场整体的运动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博弈论可以从整体上对资本市场博弈进行分析和研究,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2)资本市场作为信息不完全、多方参与的现实博弈竞局,传统理论是很难分析的,但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海萨尼转换”原理,将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从而使股市变得可分析。(3)资本市场又是一种“概率性”博弈,也就是说,投资者的行为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根据由大量统计得出的主观概率判断进行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在现实博弈中取胜。

五、结论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1)资本市场是众多投资者参与的、相互作用、利益争夺的博弈场所,是一种典型的博弈竞局;(2)资本市场博弈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运行的,规则的集合就是“制度”,缺乏“制度”约束的股市无异于“”,制度建设是资本市场管理的头等大事;(3)在这种博弈中,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信息不完全且最不对称的博弈竞局;(4)资本市场博弈具有“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的特征,总是表现为投资者“输多赢少”的结果;(5)资本市场不是一种理想博弈,而是一种“真刀实枪”的现实博弈,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残酷性。显然,资本市场的博弈性是其有生俱来的特征,是资本市场真实状态的反映。

参考文献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博弈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博弈论;发展脉络;理论体系

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参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均衡问题,是研究聪明而又理智的决策者在冲突或合作中的策略选择理论。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会经常碰到利益相互影响的博弈问题,也会经常使用博弈去选择策略,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博弈论的思想极为深刻,内容十分丰富,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赢得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博弈论发展脉络

博弈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就存在,但这只是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形成理论。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博弈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著名的田忌赛马的事例。在国外,1500年前巴比伦犹太教法典中的婚姻合同问题,也包含着明显的博弈思想。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分析中,是在19世纪中期,博弈论体系的产生、发展、繁荣,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现代博弈论思想在经济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最早的包含博弈思想的经济学文献,是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Cournot)提出的寡头市场产量竞争模型。而1883年法国经济学家伯特兰德(Bertrand)提出的寡头市场价格竞争模型,把古诺模型里寡头厂商的产量竞争变成了价格竞争。1913年策梅罗(Zermelo)提出的关于象棋博弈的定理是博弈论的第一个定理,提出的逆向归纳法是博弈论的第一种有一般意义的分析方法。这一阶段,还有很多学者涉及了博弈论的研究,但都是零散的研究,没有形成体系。

2、产生阶段

一般认为,博弈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产生的标志,是1944年冯・诺伊曼(von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该书在总结以往博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博弈论研究的一般框架、概念术语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在此阶段,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博弈理论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和理论。例如,1950年纳什(nash)提出了均衡点的概念,1950年塔克(tucker)介绍了“囚徒困境”博弈,1953年夏普里(Shapley)提出了合作博弈里著名的“夏普里值”,这些概念和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代博弈论体系的核心。

3、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博弈论进入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1965年泽尔腾(Selten)提出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概念,1967-1968年海萨尼(Harsanyi)建立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1974年奥曼(aumann)提出了相关均衡的概念,1975年泽尔腾又提出了颤抖的手均衡的概念,1982年克里普斯(Kreps)和威尔逊(wilson)提出了序贯均衡的概念,1991年弗登博格(Fudenberg)和梯若尔(tirole)提出了完美贝叶斯均衡的概念,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博弈的理论。

4、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弈论开始受到经济学家真正广泛的重视,并被看作重要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的核心分析方法,开始贯穿几乎整个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宏观、金融、环境、劳动、福利、国际经济学等学科中也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有以博弈论为基础重构经济学大厦的趋势。尤其是1994年纳什、海萨尼、泽尔腾这三位博弈论学者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作为重要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权威性的肯定,也表明了博弈论已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博弈论理论体系

博弈论涵盖的内容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类。如果博弈中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合作博弈;相反,如果博弈中不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主要研究的是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作用下,参与人采取符合集体理性的行动达到博弈均衡后,各参与人的收益分配问题。而经济问题中遇到的多是在个体理性基础上的决策,这使得基于个体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在经济研究中广泛应用。对非合作博弈的分类,主要涉及博弈的过程和博弈的信息结构两个方面:

1、博弈的过程

从博弈的过程来分,博弈论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两类。如果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策略,或者决策虽有先有后,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的选择,这样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如果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择,并据此做出相应的选择,这样的博弈称为动态博弈。

2、博弈的信息结构

博弈的信息结构又分为关于收益的信息和关于博弈过程的信息两方面。在关于收益的信息方面,如果各参与人完全了解所有参与人各种情况下的收益,称为完全信息;而至少部分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其他参与人的收益,称为不完全信息。在关于博弈过程的信息方面,如果轮到行动的参与人全部能够看到在他行动之前行动的所有参与人的行动,就是完美信息;而至少部分轮到行动的参与人不能全部看到在他行动之前行动的某些参与人的行动,就是不完美信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实际上是只针对动态博弈的,而静态博弈中所有参与人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所以不存在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的问题。

这样,根据上述博弈的过程和博弈的信息结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将非合作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类型。掌握了博弈的分类情况,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博弈问题,我们就可以将其归于某一特定类型,根据这一类型的分析思路来解决这个博弈问题。

参考文献:

[1]奥斯本,鲁宾斯坦.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文举.经济博弈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博弈分析方法篇6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例如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外交,解决诸如战术攻防、国际纠纷、定价定产、兼并收购、投标拍卖甚至动物进化等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1944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随后发展壮大为一门综合学科。1994年三位长期致力于博弈论研究实践的学者纳什、海萨尼、塞尔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权威性的肯定。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用博弈论来解释并且设计一些算法是一个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博弈论本身就是带有优化功能的一门严谨的数学,不过它更具有人的逻辑思维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别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

博弈分析方法篇7

【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博弈得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旅游支出的大小正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发展成我国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合理开发景区,增加景区供给,给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是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进入了有重点的、有规模的开发阶段,提出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外资一起上”的投资方针。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进入景区开发的投资商的动机和策略进行分析,对投资商与政府之间签订协议或招标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分析各种博弈策略的实质,理清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关系,并提出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对策。

二、投资商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的分析要素。一般来讲,博弈论分析包括6个基本要素:参与人(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对一个博弈的描述必须至少包括参与人、策略和支付,而行动与信息则是建筑材料。参与人、行动和结果合起来称为博弈的规则(rulesofthegame),建模者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博弈的规则来确定均衡。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决策者们的行为。其中参与人是指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在旅游景区开发博弈中,博弈的主体是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策略集合是参与者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有两种不同策略。本文中的策略集合包括:投资商决定投资开发景区或不投资,社区居民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政府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支付”是指参与者采取策略后可得到的相应收益,支付函数是参与者从博弈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益的函数。本文弈主体的支付函数是收益(利润、收人、充分就业……)=F(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投资商策略、政府策略、社区居民策略)。

2、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本模型的博弈主体分为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为了方便模型构建,进行了如下假设。

(1)参与人都为“理性经济人”即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2)假设参与人所获取的信息完全相同,即是完全信息,也就是说参与人互相都知道各自的信息,获取的其它信息也是相同的。

(3)假设投资商没有把钱投资到旅游景点开发中,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资到其它地方。

为了很明显地体现各博弈方的收益,本文的博弈矩阵中用具体数字代表其收益,正负和大小各代表博弈方是盈利还是亏损和得益的大小。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后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博弈矩阵如表b(1)、表b(2)所示:[投资商的策略:投资或不投资;政府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社区居民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首先,投资商跟政府进行博弈的博弈矩阵如表a,其博弈矩阵中的数据仅代表各博弈方在各种策略下收益最大化的符号。在分析投资商与政府的博弈时,假定没有社区居民的博弈行为,则当政府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是最大的,即用博弈矩阵中的(44)来表示。当政府不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博弈矩阵中的收益用(31)表示。当投资商不投资而政府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时,投资商和政府的得益为(-1-2)。当投资商不投资且政府不支持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为(-1-1)。具体博弈矩阵得益如表a所示。

其次,将投资商和政府两个博弈方合并为一个博弈方,是在假设表a中的得益不受第三方参与的影响下,再对投资商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分析,博弈矩阵如表b(1)和表b(2)所示。我们先对表b(1)的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也为支持时,此时三方的博弈收益最大,即博弈矩阵中用{(44)3}表示的收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为不支持时,假定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不变,但是社区居民的收益将会减少,用2个单位来表示社区居民不支持策略下的收益,在得益矩阵中用{(44)2}表示此时各方的收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投资商政府]的收益上文已经分析过了,社区居民也会受到政府不支持的影响,用2个单位表示社区居民的收益,在矩阵中用{(31)2}表示得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就变为{(31)1}。如表b(1)所示。

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则他们三方的收益可用{(-1-2)1}表示;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为{(-1-2)1};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1)-1};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此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1)0}。综合以上的分析,则博弈矩阵的得益如表b(2)所示。

从上文分析的三个博弈矩阵看,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两方达成一致后,再跟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本文为了清晰易懂,将三方博弈矩阵简化为两方博弈矩阵,可以说博弈矩阵表b(1)和表b(2)是博弈矩阵表a的延续,对三个两方博弈矩阵的策略进行比较,通过划线法,我们能很快找到博弈矩阵的最优策略:{[投资支持]支持}。

三、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博弈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旅游景点开发中,政府作为博弈方应做好引进投资商的工作;而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应做好开发景点潜力的工作;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三方都应该把握好开发景点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1、作为博弈方的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在博弈过程中应该采取支持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投资商。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政府更应大力引进资金,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资金的过程中,政府应搞好招标工作,筛选出最适合开发旅游景点的投资商并且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一些基础实施的建设,制定并完善规范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及具体的监管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此外,政府还应该合理界定资源价值,扩大信息透明度。由于景点资源的实际价值较难判断,目前在景点开发的过程中,例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景点资源主要采取估价或作价的方法来确定其价值,这些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发寻租等腐败行为。因此,政府应当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资源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景点资源的合理作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聘请公众代表对资源价值的确定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景点的价值。同时,在投资商进行景点开发时,应增加透明度,尽可能多地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

2、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首先应尽可能获取充足的信息,做好景点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应首先组织人员对景点的投资开发潜力进行评估,对投资开发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积极筹措投资资金,以便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投资商应大力争取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力争做到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的三方共赢。此外,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好自然资源。

3、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应该大力支持景点的开发并该做好监督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开发景点是利大于弊的,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社区居民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对投资商和政府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投资商和政府勾结,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金碚:产业组织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胡明:博弈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m].贵州大学教师用内部教材,2006.

[4][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博弈分析方法篇8

关键词:博弈论;建筑设计投标;应用;建议

abstract:inthispaperthearchitecturaldesignbiddingstatusquoandexistingproblems,throughtheintroductionofthemoderngametheory,thispaperdiscussestheimplementationofscientifictheoryintroducedbidideasandskills.

Keywords:gametheory;architecturedesignbid;application;sugges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招投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通过投标、中标,设计单位赢得设计机会,取得经济效益,获得生存发展。

我国正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给建筑设计单位带来很大机遇。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激烈。面对挑战,设计单位如何选择投标策略,如何进行投标报价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一、我国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国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随着招投标法规的颁布和有关规定的出台,建筑设计开始了法制化进程。建筑设计单位依法进行投标,市场平稳有序,许多单位总结了投标经验和做法,总体形势良好。

2.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管理人员少,组织和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投标管理人员仅占全体职工的1-3%,而且绝大部分为兼职。投标时无策略可施,无方法可寻,仅凭经验领导一人决策,拍板报价。虚假投保、串通投标、围标、陪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每年有不少人因串标定罪。

3.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原因是因为建筑设计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影响,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观念陈旧,管理意识差,缺乏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综上分析,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对投标重要性的认识,用现论加强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二、博弈论应用与建筑设计投标的思考

1.什么是博弈论

因对博弈论作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aumann教授说,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的出最合理的策略。

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这也反映了博弈的模式和性质。

博弈论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博弈者的行为特征,即任何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类结果具有哪些特点和性质。

形成一个博弈具有四个要素:(1)要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参与者;(2)要有各方获得的资源和利益;(3)参与者有自己能选择的策略;(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

博弈模型按不用情况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2.博弈论的应用

生活处处有博弈,博弈论的思想自古有之,《孙子兵法》可谓第一专著。博弈论最初是研究棋弈胜负的问题,大都停留在经验上。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博弈论在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博弈论强调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博弈论这个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思想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与分析工具,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建立广泛联系。

3.博弈论对建筑设计投标的分析

建筑设计招投标的整个过程就是投标人与业主、投标人与投标人之前的博弈过程。这些有着各自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决策时相互影响和作用,成为博弈中的各方。在投标时,每个投标设计单位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不知道对手的决策,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整个建筑设计市场的预测,再考虑其他投标人可能的决策基础上,制定出业主可能接受的投标文件,并以密封形式送交业主及人,不让自己的报价及其他信息让对方知道,到开标时这方面的信息才全部揭晓,并确定谁是中标者。综上分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招投标属于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可以采用博弈理论思想和方法去指导。

三、博弈论在建筑设计投标应用的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博弈论的学习,提高对投标重要性的认识和运用博弈论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这是提高建筑设计投标竞争力的前提。

2.加强建设提高实力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实力求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并实施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投标软件和先进设备,不断提高设计能力,提高资源,铸就品牌,这是提高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竞争力的基础。

3.加强构建科学管理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科学管理提升效益的原则,积极构建由技术、管理、金融、商务、人才组成的投标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建立健全包括信息采集分析、投标策略研发、投标文件制作、规范要求和检查等制度和管理措施,这是提高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竞争力的保证。

4.加强捕捉巧用信息

从战略高度出发,树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坚持一切从调查研究入手的原则,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收集技术和方法;广开渠道,及时了解招标信息;设计工程项目信息(工程规模、性质、技术难度等),业主信息(业主信誉、资金来源、支付能力等)和对手信息(数量、资质、投标积极性、报价标准、已实施工程设计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筛选有利信息共决策参考使用。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关键,是投标单位共同关注的焦点。

5.加强研发优选策略

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策略的重要作用,坚持策略是生命力的原则,不断加强策略研究,借鉴其他领域应用博弈论的经验和方法,在总结基础上建立投标策略、方法数据库,为投标中根据实际优选策略做好准备,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重点。

6.精雕细琢精准投标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握细节是做好事情的关键这一原则,充分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实质和内涵,从填写资格预审调查到正式投标全过程中,在时间紧、任务量大的情况下,坚持做到:精读招标文件,认真揣摩内容,全面落实响应,突出业绩特色,语言文字规范,精准包装排序,一步到位报价。细琢精准投标能在投标时不因点滴失误造成遗憾,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坚持将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与建筑设计投标实践相结合,学习用战略的思维统领原则,用谋略的方式进行选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坚持做到实力建设持续化,投标管理科学化,捕捉信息常态化,策略选择最优化,投标工作精细化,设计单位就能在持续的建筑设计投标中不断获得更多的投标机率,取得更多的中标机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用问答,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3]田金信,建筑企业管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博弈分析方法篇9

摘要:本文将根据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09级两门课老师点名和学生出勤率情况的差异现象建立有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并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模型的分析比较找到能够改善高校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方法,促进课堂管理效率的提高和高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有限次重复博弈静态博弈课堂管理

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在的大学生似乎有着这样的观点,如果你不逃课说明你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因为有些课确实是没用的。而许多大学生们就打着这样的幌子堂而皇之的逃课。老师们当然也有应对的措施——成绩,而出勤状况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衡量出勤状况的最好方法则是点名。为了节省时间和避免他人帮忙的情况,点名的多种变形方式也随之出现,老师和学生间的博弈日益激烈。这学期选修了两门同是关于国际贸易的课程,却发现上课的出勤情况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状况。虽然老师不同,但是却都是受人欢迎的老师,授课内容也与国际贸易有关,选课的人数也非常接近。一位老师偶尔抽点名,而另一位老师则是几乎每节课都签到。结果是一门课上课的学生很少,而另一门则坐满了整个教室。这样的情形在大学里却是很普遍,利用点名机制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1.文献综述

在国内,用博弈的方法研究高校学生出勤率问题刚刚兴起。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究,利用博弈模型解释存在的原因并且找出解决方法。

张忠德(2007)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校方、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赵晓东(2008)运用博弈论知识,建立老师和爱旷课的学生之间的课堂点名博弈模型,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了学生旷课的本质原因。最后仅从老师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采取策略性行动来改善老师在此博弈中的收益,从而减少旷课现象的发生。沈智祥和陈晨(2008)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分析表明逃课现象是经济行为人在课程市场信号传递强度及逃课成本的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预期收益与度量费用的比较,预期净收益越大,被选择作为市场信号的可能性越大,其市场信号传递强度越大。逃课成本取决于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博弈,特别是在考核方式和制度约束的软硬程度,成为控制逃课现象的重要因素。汪晓文和张科(2006)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学生逃课与教师点名行为的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这种学生逃课、老师点名的博弈现象。同时试图把模型分析的范围扩大化。

虽然学者们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但大多都只考虑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没有通过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有限次重复博弈进行入手对实际的问题解析。本文将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2.理论基础

2.1有限次重复博弈

令G是阶段博弈,G(t)是G重复t次的重复博弈(t2/3,则参与人1逃课的期望效用大于上课。由于对称性,参与人2也会是这样的均衡。因此若p>2/3,最后的均衡为(逃课,逃课)。由于学生是同质的,所有人在此概率下都会选择逃课。由于前几节课都没有签到,并且期末考试的说明中并没有出勤成绩这一项可知学生判定老师不点名的概率很大,根据最后的上课人数的减少,可以推算出概率大于2/3。这样的信号告诉了学生们老师不偏好点名,因此即使某一节课老师点名,也不能修正同学们的信念,上课人数还是得不到增加。

根据以上假设,博弈最终的均衡应该是都不去上课,但是与事实不符合。那是因为假设与现实不符,现实中的学生不是同质的,有些学生偏好上课,即使老师不点名。因此最后还是有好学生上课。

4.现象对比总结

根据对两个现象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到,即使两个老师是相似的,两门课程也是相似的,老师对于点名的态度不同,点名与成绩关联性的不同会最终影响上课的学生人数。可以得到初步的结论,良好的点名制度能有效的控制上课的学生人数,老师表明自己的偏好类型比不表明要好。老师应该尽可能在刚开始上课时表明自己的点名偏好,促使学生出勤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有些老师不想每节课都麻烦的点名,想通过抽查了解上课情况,这样不表明自己的点名行动会让学生在猜测中而找到逃课的借口,展开了博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是激烈的,但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许多人认为上课没有用,还没有自己看书有效率,但是老师常常会以出勤作为成绩的一部分,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博弈。其实这都是为自己逃课找借口。每个老师都有值得让我们学习的东西,上课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许多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交给我们的东西。因此上课并不是学生不得不做的事,而是有意义去做的事。当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对待每一门课程,那么博弈自然就消失了。

博弈是一种智慧,但从某种角度上却又是一种投机的东西,当博弈不再是博弈时,才是它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当点名博弈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么这场博弈才是真正的成功。点名只能作为一种促进教学的工具,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上课的意义才是促进课堂教育提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忠德.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7(3)

[2]赵晓东.课堂点名的博弈分析[J],管理观察,2008(12)

[3]沈智祥,陈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逃课的博弈分析[J],社会视野,2008(5)

[4]汪晓文,张科举.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博弈分析方法篇10

关键词:360度绩效考核博弈论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48-02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以外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是学校工作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学校的正常运行,促进高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绩效考核是行政管理人员选拔任命及评价的基础环节,一直是人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考核中借鉴企业考核方法,在具体考核中常用的考核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平衡积分卡、360度考核法及项目管理法等。本文以博弈论为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360度考核中存在的博弈现象及应用风险,同时提出完善措施。

一、360度考核法的含义

360度考核法,又称“360度绩效反馈”或“全方位评估”,最早是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全方位的各个角度来了解个人绩效的一种反馈方法。简言之,即是一种选取不同层面人员,通过各种可能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对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并反馈的方法。

由定义可见,360度考核法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减少了评分误差及个人偏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在该体系中包含了待考核人员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然而,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属于主观考核方法,考核中定性比重较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考核涉及考评者较多,参与人员较广,极易形成不利的非正式组织,出现互评高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核的真实与公正。笔者选取博弈理论为视角,以高校管理部门为背景,探讨360度考核方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中的适应性。

二、博弈论对高校管理人员360度考核法的应用分析

(一)博弈论的概念

博弈论(game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它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一个完整的博弈通常包含五方面内容:第一,博弈的参与者,即在博弈过程中独立作出决策并承担后果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博弈中的决策人、对抗者和局中人;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双方或多方所掌握的对策略选择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策略,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方案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与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得失,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收益。

(二)360度绩效考核中的博弈现象

普通高校管理机构一般包含了处级、科级、一般干部,规模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结合360度考核方法,针对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组成形式,可将各考核主体的考核内容大致分为自我考核、同事间考核及上下级间考核三种情况,相应的,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了自我博弈、同事间博弈及上下级间博弈三种博弈现象。下面,以高校管理人员考核为背景,对三种博弈现象作如下分析。

1.自我博弈,亦即自我评价。由于博弈双方彼此了解博弈的策略及后果,从理论上说,这种博弈可以称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高校管理人员自我评价一般表现为个人总结。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领导和同事对个人的了解多来自总结中的信息。同时,高校考核结果与奖金、晋升等利益直接相关,因此,为了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良好印象,在考核中争取考核优秀,个人在自我评价中往往会规避缺点与不足,从而做出较高的自我评价。由此可见,在自我博弈中,“为自己说好话”是最优策略,低评价的概率极小。

2.同事间博弈。在部门内部,同一科室人员由于接触较多更易形成非正式团体或联盟。绩效考核优秀名额有限,同事间会因争取考核优秀而展开博弈竞争。在360度绩效考核中,较大的联盟更具优势,同事间博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票数垄断现象,即选举中的简单多数原则。该原则是指选举中按多数票决定胜出的办法。其中,多数票即某一候选人所获选票数大于任何其他对手,但往往不是总票数的一

。例如一候选人得票30%,另一人也得票30%,而第三人得票40%,第三人便获得了多数票,从而竞选胜利。假设一个由11人组成的行政部门存在一个6人组成的非正式团体,那么这6人中的任何人都有机会得到6票赞成票,而余下的5人无论属于一个团体还是几个,每人所得赞成票都不会超过6票。所以,该6人团体的成员会因为人数上的优势而轻松获得评价优秀。

3.上级与下级间博弈。领导要做好工作,必须有一个稳定团结的群众基础,而下属的晋升有赖于领导赏识和提拔,因此,领导与下属间一般不存在勾心斗角的竞争现象,表现在绩效考核中会采取合作态度,即双方相互打高分。现借用博弈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的博弈结构来说明这一现象。

“囚徒困境”是数学家塔克在1950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到的两个囚犯的故事。故事假设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犯罪嫌疑人分离审讯,均给出这样政策:若一个坦白罪行,交出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会被判有罪。在此前提下,若另一人也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若另一人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对其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若两人都抵赖,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刑入狱1年(如图1)。

图1可见,理论上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都只被判刑1年。但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状态,首先,应从心里学角度考虑,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两人都会有如下博弈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我要坐10年监狱,如果我坦白,最多坐牢8年;假如他抵赖我坦白,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牢10年。综上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划算。最终,两人都会选择坦白,结果都被判刑8年。事实上,领导与下属间博弈就是一个囚徒困境,这种博弈与囚徒困境博弈结构类似(如图2):无论对方合作与否,“不合作”是下属的最优策略,对领导而言亦然。结果,(不合作,不合作)成为惟一的纳什均衡。诚然,由图2可见,从单期博弈来看,(不合作,不合作)是占优决策,但如果博弈双方存在长期关系,即要进行数次博弈,合作有可能达成。如果上级与下属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双方每次博弈后所得效益各是1,若都选择合作,双方所得效益均可提高到5。若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不合作,虽然此次博弈结果对不合作方有利(得益效用为10),但从长远看这种选择并不明智,因为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博弈是重复博弈,不合作一方会因一次蝇头小利(10个效用)而损失长远效益(每次5个效用)。综合上述分析,(合作,合作)是上级与下属长期多次博弈中最优策略选择。

三、运用360度绩效考核法的风险及完善措施

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在高校管理人员考核应用中存在三种博弈现象,对各种博弈现象进一步分析,总结出在运用该考核方法过程中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如自我高评价、非正式团体的出现及上下级间在考核中的联盟等,这些往往会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造成考核结果失真。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博弈理论,本文提出下列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意识,提高考核者素质水平。考核弈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因于被考核者没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考核,担心考核结果会影响到个人薪酬、晋升及领导对自己的态度。这种担忧导致行政人员对绩效考核持排斥、应付态度。同时,也有部分管理人员担心给领导差评会遭致日后“报复行为”。更有甚者,360度绩效考核成为某些管理人员用以泻私愤的工具。如此种种情况必然导致考核过程弄虚造假,考核信息缺乏真实性。因此,只有在高校管理人员内部加强思想培训,端正对绩效考核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核弈现象的发生。

其次,要逐步改进360度考核方法,增加定量考核比重。360度考核体系中人的主观因素占很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定量的权重。因此,在考核过程中要突出量化指标,避免或减少那些由于考核者对指标的个人理解不同而易产生偏差的指标。比如,同样是“合格、良好、优秀”等标准,不同的考核者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就会有偏差。一般来说,“工作业绩”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就比“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易于评价。

再次,避免360度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

作为绩效考核的奖惩结果,奖金、晋升等不应作为唯一方式。事实上,正是因为考核与管理人员薪酬、职务等切身利益相关才导致考核弈现象出现。在具体操作中,可用团体荣誉奖来代替个人物质激励,从而减少团体内部博弈现象发生。

总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机械套用360度考核方法,必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360度考核方法加以改进完善,同时吸取其他绩效考核方法的优点,使得360度考核方法能够扬长避短,真正做好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工作。

注释:

{1}吕占峰.博弈论在工作团队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2007,3:85.

参考文献:

1.宋红伟.浅议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j].知识经济,2011(10)

2.胡燕.基于互联网的360°反馈评价法在高校中层干部考核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

3.尹鸥.齐齐哈尔大学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4.古银华.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研究评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吕占峰.博弈论在工作团队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2007(3)

6.胡伟.“水土不服”的360度反馈评价[j].企业经济,2004(10)

7.孙健.360度绩效考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