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西方经济学笔记十篇西方经济学笔记十篇

西方经济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2:00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1

沙坪坝区西永,一颗开放的种子破土而出――伴随着综合保税区“呱呱”坠地,这个地处重庆主城西部的弹丸小地,一夜间迸发出让人瞩目的能量。

崭新的平台

十天前,2月15日,虎年大年初二,刚从广西慰问回京的总理来到办公室,拿起一份关于在重庆设立西永综合保税区的文件。随着总理提笔落下,中国最大的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尘埃落定。

“最初是想建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区。”回想起一年前的构想,西永微电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王学斯,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2009年3月,重庆第一次提出在西永新设出口加工区的想法。已经有一个出口加工区的重庆,之所以会想到“梅开二度”,源于惠普。

2008年10月,重庆与惠普签订协议,将惠普400万台内销电脑生产项目引进到西永。按照设想,接下来,重庆就引进出口笔记本电脑项目与惠普及其代工企业开始谈判。

“西永生产基地能否拥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成为谈判的焦点。”王学斯说。

这也是出口加工企业在上马新项目前,最关心的投资要素之一,尤其是对成本控制、交货时间非常敏感的笔记本电脑行业。

对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it巨头来说,如果生产基地得不到保税功能支持,投建每天进出料件、成品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出口笔记本电脑加工项目,资金占压、供货时间,哪一样都输不起。

内陆重庆必须向沿海看齐。

2008年7月,黄奇帆专程赴京,海关总署的回应十分明确:全力支持。

2008年8月13日,重庆向国务院正式上报《关于恳请设立重庆西永微电园出口加工区的请示》。三个月后,由海关总署等六部委组成的中央调研组来渝。中央调研组经过深入考察、慎重研究后,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局出发,主动向重庆建议:将申请设立的“西永出口加工区”改为“西永综合保税区”。

一个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港口功能为一身的西永综合保税区顺势而生。这是重庆正倾力打造的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规格最高、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对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来说,绝对是重大利好消息。”英业达集团副总经理简锦焰说,“它将为企业节约近三成物流成本。”

一个崭新的开放平台在西永隆起。

在税收方面,今后英业达等企业从境外采购大宗货物时,货物进入保税区,海关将暂缓征收进口关税、消费税等税费;境内货物进入综合保税区后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这将帮助企业加快现金周转。

此外,货物的通关时间也将大大缩短。简锦焰表示,英业达若从外地采购物资到重庆,现在的通关时间一般需六小时,而有了保税区后,时间将缩短到两小时以内。

“模式”的胜利

合着西永综合保税区的节拍,重庆在内陆开放中占据了又一个制高点。

“幸运之神”因何再次相中重庆?

这要从重庆的内陆开放梦说起。

重庆的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必然是开放中心。但重庆,这个远离大海的西部内陆城市,一直远离世界和中国的经济核心。

物理距离无法改变,但经贸“距离”却可因人而变。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撬动重庆内陆开放的“阿基米德支点”在哪里?

“如何实现重庆跨越式的发展可以开出很多药方,但是核心的问题是扩大开放。”市委书记一语中的,“只有在开放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汇聚全国乃至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种种要素为我所用;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使我们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旗帜鲜明地说,“重庆完全有必要把开放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第一动力!”

找到了支点,还得有具体的办法。

“世界是平的,但这个规则并不一定适用于西部,西部要实现开放,必须创新模式。”黄奇帆深谙开放之道。在他眼里,加工贸易是拉动一个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而这正是重庆的短板。

希望之光在2008年被点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般的电子产品消费品市场相对萎缩,但笔记本电脑市场却每年增长30%,到2013年,全球电脑的销售量将达到3.2亿台。敏锐的重庆决策者把目光瞄准全球笔记本电脑加工贸易。

过去的20年,笔记本电脑生产都集中在长三角、沿海地区。因为沿海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总体为“两头在外”,即零部件原材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但重庆距沿海有2000公里距离,有着望而生畏的物流成本。重庆要捕获这个新猎物,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种新模式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重庆决策者创造性地提出,将整机和零部件分离的水平分工模式,转变为垂直整合一体化的新模式。

凭借这一崭新的模式,重庆说服了惠普,也说服了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it巨头。这一模式,颠覆了只有沿海地区才能制造笔记本电脑的“传统”。

有了好的模式、好的企业,还必须有好的平台。

“纵观中国,从南至北,几乎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腹地,都有一个综合保税区。”王学斯说,西永综合保税区的构想也就顺理成章。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自2006年起,国务院未新批过综合保税区。国内其他城市的综保区申报都是按先筑巢、再引凤的顺序,唯独重庆敢想敢试,先引来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等“凤凰”后,再申请建立综保区。正是这种模式的创新,让国家很快就下定了决心。这次西永综合保税区,从申请到瓜熟落地,仅187天就获得批准。

“双核”驱动力

种种创新,使得西永综保区在获准之日,就已飞奔在发展的跑道上。

目前,这里已吸引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五年后,这里将形成超过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并带动大批笔记本电脑零部件、服务器、打印机、液晶屏幕等信产制造、配套项目。

届时,这片10.3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田”――每年可容纳近50万人就业,为重庆经济贡献约7000亿元产值,实现外贸额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十倍。

此外,重庆也将目光投向了加工贸易价值链高端――研究开发和销售结算。

传统加工贸易,跨国公司一般将研究开发放在海外。“重庆的模式是一种集群模式,当整机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零部件的投入会达3000亿元,零部件企业投下血本后,一定会将其研发基地也放在这里。”王学斯分析。

因此,重庆这个加工贸易模式,在价值曲线上,不仅有低端的加工,还有高端的研发和结算,是“微笑的加工贸易”。

目前,在西永综合保税区的推动下,重庆建成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加工贸易基地的目标指日可待。而这,距离重庆获批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不过一年时间。

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唯一的“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保税港区,它将带动辐射以重庆主城为中心、半径500公里、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吸引更多世界500强进驻……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2

了解题型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如打仗,要上战场,先要了解对方的排兵布阵方式。所以动手学习之前,要先到本区(县)自考办翻阅前一两年的旧试卷,看一看本科考试都有哪些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分析……每科有每科的出题方向,每科有每科的题型特点。了解题型,做到心中有数,不仅会使自己的复习有针对性,同时也不致于在拿到考卷后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有句话是“自学考试无重点”,这不是说考的内容非常简单,而是说自学考试的考查面范围广。要通过考试,不仅要依靠考生自身的基本功: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更多的是依靠考生对指定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对指定教材的学习要花费大精力、长时间,可分三步走:

铺面

拿到一本或几本新书,先要整体阅读,要明确哪些东西要记忆,哪些东西可简看;哪些东西可能出填空,哪些东西又可能会简答……在这一步中要注意完成几项工作:(1)要有“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全面注意知识点,不要遗漏任何有用的字、句、段。(2)要圈划。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用不同种类的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分别代表此内容分属哪一道题)、不同颜色的笔(红色、蓝色)黑色等,分别代表此题的重要程度)、不同的符号(直线、曲线、圆点等,分别代表不同的题型)作标记。(3)要浅记。对所选中的内容,无论自己认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是大题还是小填空,都要反复诵读,全面背诵。但这时背诵只是初步的,不用管是否记牢,是否真懂,马达到对新内容有印象足矣。

抓点

在“铺面”这一步中,我们已经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已在崭新的书上分门别类地作了各种标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选择出的要点进行较为严格的真正记忆。这时要以“每道题”为单位去背诵,要背一个记住一个。对于题中的重要字、句要能一字不错地记住;对于理解性较强的大题,可抓住几个重要字眼牢记,把其余部分弄懂即可,答题时再即兴发挥一些。

串线

“抓点”环节是对教材局部与局部的理解与记忆。要想对教材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就要做“串线”工作。这时要先把书合上,然后打开目录,看教材整体结构分几大部分内容。哪些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哪些章节有前后对照情况,例如“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哪些章节中的内容量较大(占书中的几十页),就要预防是否会出综合型的大题,例如“教育原理”一门课中的几大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几大教学规律有哪些等等。

由于有了先前的记忆基础,“串线”工作不需花费很长时间,只对教材进行较快速的翻阅,串出主体结构,对教材几大板块了解于胸就行了。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教育观念;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80-01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教师将编制的教学课件(Courseware)输入计算机,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流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即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摄像机、激光视盘机、CD-Rom等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集体教学。

1 《西方经济学》教学引进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其特点是分析研究方法较多,经济模型复杂,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分析和图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演示,既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比如边际量分析,用几何图形和曲线等就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量变的趋势。再如,一般均衡理论、福利函数、帕累托最优原理等也概莫能外。这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不仅将大量的宝贵时间花费在书写公式、画图表和抄写案例上,而且,很难反映同一图表中画曲线的变化的过程,效果也不好。因此,要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这样可以在预先制作的各种形式的课件中把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表及其变化的情况清清楚楚地表现在屏幕上,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图表曲线的变化过程,通过这种直观的有声有色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较难。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内容简单化,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关于市场理论,如果用传统教学法,教师们感到学生往往很难透彻掌握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模拟制作出每一个市场结果的动画片,使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3)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上课记下多少内容课后就复习多少内容,有一些课上没听懂的内容由于不能当面向老师请教,也就成了一笔“呆坏账”,而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可以将上课没有掌握的内容拷贝下来,课后进一步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网上对话等形式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而降低了呆坏帐的比例。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该课程的相关参考资料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等内容,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讲者”,而学生成了被动灌输的群体,教学的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的效果也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育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已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也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也从被动的“受体”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教学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变成为“以学为主”。这才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内涵。笔者在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引导性。如在讲授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时,以方法应用为主,以方法原理为辅,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量现实事例来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上,提高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训练;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只能是封闭的思维方式,照本宣科、不思进取、缺乏创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进行双向教学,使学生学会自学,并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由过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的变化规律,而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多媒体可以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程时,要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操作时间和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有些问题借助语言文字、粉笔黑板就能让学生明白,我们就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精美课件。如基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条件的讲解,只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推导解释即可,而不必花大力去制作课件。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是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课前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这样做就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4

abstract:theChina-eUinternationaltrainwasusedasamainlineofthisthesis.thedevelopmentofforeigntradeofdeparturecitiesonSilkRoadeconomicBeltweresurveyeddeeply,containedthetransportconditions,urbantransportdevelopmentandthenewmodeofinternationaltrade.theindustrydevelopmentstatusquoandindustrialstructurewereanalyzed.thesuggestionsoneconomicdevelopmentofXi’ancitywereproposedunderthebackgroundof"SilkRoadeconomicBelt"strategy.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货运专列;经济发展

Keywords:SilkRoadeconomicBelt;China-eUinternationaltrain;economic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09-03

0引言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东亚、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合作区域,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是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下,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丝路经济,使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快发展,并为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运输通道是新欧亚大陆桥。在欧亚大陆桥建设方面,国际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对国际货运有直接的影响,新亚欧大陆桥物流服务体系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呈现出陆桥―商桥―经济带的演进发展模式。

“陆桥”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形成国际运输大通道,实现货物的跨境快速运输,物流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区域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逐渐扩大。“商桥”随着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沿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交通优势变为流通优势,“陆桥”变成“商桥”,通过商桥的发展,促进沿桥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以大陆桥为主轴,以沿线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走廊。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通过建立物流网络,联结中亚、西亚等地区和境内的陕、甘、新三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的合理资源配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服务系统,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共同增长。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极大地解决了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建设以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为主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改变中部地区的国际贸易交通的困境。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大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没有形成,如何建设经济框架可以作为下一步的一个切入点。第二,区域内贸易投资比重较低,区域内各国之间拉动作用不明显。第三,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需要提高,贸易和投资往来存在很多障碍,比如通关、检验、检疫等环节。第四,西部地区条件相对落后,包括我国西部的沿边地区。第五,国际之间存在政治和安全等因素。

2“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中欧国际班列发展情况分析

本文以渝新欧、蓉新欧、郑新欧和西新欧四条国际货运专列运输状况为引线,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西安、郑州、重庆和成都的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其各自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从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货运物流方面为西安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发展提出发展建议。通过调研中欧班列的货运情况,其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2.1渝新欧货运专列运输状况调研

渝新欧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际货运专列中发展最好的国际货运专列,依托渝新欧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国际货运业务。渝新欧国际铁路于2011年3月19日开通以来至2016年6月,共计发车624趟,货值占阿拉山口出境货值总量的85%,占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

重庆旨在打造世界笔记本之都,渝新欧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重庆笔记本产业集群的运输问题。在渝新欧运输的产品中,笔记本、汽车配件和机电产品占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海关数据,2014年重庆市笔记本产量达到6100万台,占全球笔记本产量的1/3,其中96%出口其他国家,2015年笔记本产量5575.14万台。全市工业汽车和笔记本电脑两大行业的产值占比达到35.3%。渝新欧的运输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渝新欧”沿线各个国家的海关按照自由贸易方式,实行执法互助、信息共享、关检互认,进一步简化关检程序,实现“一关通”。

第二、“渝新欧”沿线国家的铁路部门建立起跨国、跨洲的班列铁路运行时刻表。

第三、“渝新欧”列车专门配备了一批能在极端天气下使用的集装箱,以实现“渝新欧”班列全年候运行。

第四、国家口岸办批准了连接“渝新欧”的重庆铁路口岸配备保税物流园区,实现快捷的“铁空联运”。

第五、重庆的工业基础以及现在的全球笔电基地,“渝新欧”开行频率稳定、开行密度较高,能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2.2郑新欧货运专列运输状况调研

郑新欧国际货运专列的开通,是郑州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举措。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开展“门对门”贸易业务,做成了线上+线下经营“郑新欧商城”。郑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于2013年7月18日开通,截止2016年7月,郑新欧班列累计发车362班,累计货值超17.15亿美元,总货重约为16.15万吨。

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德国设有分公司,在波兰、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设有办事处,在国内能为客户提供国内外“门到门”式提货、配送、运输等一体化物流服务。郑新欧主要有以下四个运输特点:

第一、郑新欧班列+跨境电商

2015年底,郑州陆港公司的“郑新欧商城”电商正式上线。“郑新欧商城”以经营郑新欧班列沿途国家产品为主,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搭建商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

第二、郑新欧班列+多式联运

郑州国际陆港将打造“郑新欧国际集装箱班列跨境公铁联运”、“郑日韩集装箱班列铁海公联运”、“郑州国内集装箱班列公铁联运”三条精品线路,实现“联运一体化”和“运贸一体化”两个一体化目标。

第三、郑新欧班列+冷链物流

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采用恒温集装箱,对各类新鲜食品实现全程恒温控制,特别是能满足来自欧洲的红酒、牛奶等高档食品运输的温湿度要求,郑新欧班列冷链运输可使产品的采购期比海运缩短三分之二以上,比空运节约物流成本约50%。

第四、郑新欧班列+特色口岸

郑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战略定位为“集汽车物流、商贸、展示、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汽车城”,为经销商和用户提供检测、维修、体验、改装、展示、交易等一系列服务。

2.3蓉新欧货运专列运输状况调研

“蓉新欧快铁”的开行将转变西部内陆地理未知的劣势地位,形成出口欧洲前沿主阵地优势。蓉新欧专列于2013年4月26日开通以来,截止2016年7月共开行332班次。成都在波兰、阿姆斯特丹等十个地区建立办事处,“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使成都成为高效城际运输通道,形成支撑西部和东部、国内与国际通道运行的城市运输枢纽。

蓉新欧快铁全程使用eDi传输,沿途国家通关eDi系统预先提交过境资料,实现不停留专管,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模式。同时,蓉新欧快铁针对欧洲冬季气候寒冷的特征,采用保温集装箱,彻底实现了冬季不停运。蓉新欧的运输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蓉新欧三线延伸

“蓉欧+”战略的核心部分为蓉欧快铁的三条干线分布,中线(成都至罗兹/库特诺),作为中欧货物的核心运输通道直接深入亚欧腹地;北线(成都至俄罗斯),作为中线中远期运力补充直接连通俄罗斯;南线是目前中亚班列的自然延伸,近期通过阿拉木图覆盖中亚地区,远期通过伊斯坦布尔覆盖西亚及南欧,并通过巴基斯坦延伸至南亚。

第二、“蓉欧+城市”战略实施

成都与厦门的合作,开行“厦蓉欧”班列,利用厦蓉欧国际货运班列,一批来自台湾的电脑配件,搭乘首趟“台厦蓉欧”班列从厦门海沧口岸出发,经成都前往波兰罗兹。

第三、“蓉欧+企业”

成都市与其他企业厂家进行国际物流合作,发展企业专列,将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利用蓉新欧快铁直接运送到欧洲等国家。2016年3月开通的“蓉欧快铁”tCL班列,利用蓉欧快铁,使货物到达欧洲的时间比海运节省近半个月。

第四、“蓉新欧+电商”

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成都市建立欧洲产品直销中心,通过开行蓉欧快铁电商专列,实现成都市民网上购物。电商销售价格包含了运输成本,电商可利用蓉欧快铁运回产品,以降低“海淘”的成本。

2.4西新欧货运专列运输状况调研

西新欧国际货运专列是西安市加强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而开通的国际货运专列――长安号。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抓手。旨在促进欧亚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繁荣,推动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2013年11月28日首趟“长安号”专列自西安开往哈萨克斯坦,行程6天;首趟开往热姆的专列与2014年11月29日开行。截止2016年5月,“长安号”运输出境产品累计运输货物总重达32.7万吨,出口总值约3.5亿美元,货物品类涵盖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工业零配件、建材、食品、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共计206个品种。陕西本地货源约占30%,外地货源约占70%。回程主要以进口粮油为主。“长安号”的运输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东进西行,以点带面

“长安号”的开通促进了陕西与中亚、欧洲的贸易往来,为进一步积聚整合通往欧亚的铁路运输资源、打造经济带中转枢纽奠定基础。以陕西为起点,向西开行“中亚班列长安号”,向东开行“海铁联运班列”的铁路国际物流网已初步形成。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03-01

一、传统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由于学习内容多、课时少等原因,使教师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经济学不只是对经济理论知识和经济现象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经济素养和能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当下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把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基本命题板书到黑板上或者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单纯的理论知识,加上经济学知识理解难度大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进而导致学生对经济学缺乏学习动力。

(二)教学缺乏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教师主导“教”,学生配合“记”。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逐渐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有个别老师想与学生互动,却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导致老师在讲台上循循诱导,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导致学生形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靠死记”“三记”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式单调。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是单纯的把知识“讲”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和多媒体简单的搭配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教”取代学生“学”,使学生简单的满足于理解和记忆课堂所学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探究教学内容深层意义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导致“高分低能”学生普遍存在。

二、经济学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一)组织学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经济学产生怀疑,同时还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并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差异研究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搞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提取问题主干的能力,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受益,得到进步。教师在课堂讨论开始时,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课堂气氛,创造集思广益的氛围,推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并且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沿课堂主线进行讨论,防止偏离课堂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整理讨论问题的思路,总结问题的答案;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不应轻易的对学生的意见作出判断,否定学生的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现在出版的很多经济学教材有很多经典案例,但仅仅分析那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现代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的现实国情作出的解释,往往实用性很强,对于涉世未深和思维能力欠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硬套公式,导致主观臆断。所以,教师应根据国情,多给学生讲解当下发生的有切身体会的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的适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现有结论的怀疑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是因为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学生站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阔步发展。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锻炼独立思考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目前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不能以这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经济学的教与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与周围世界和现实经济温柔的相容性,并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调查研究能力。由于经济学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科本身和学生都是一种创新。

总之,经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环环相扣,逐步加深,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经济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经济学态度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一点一滴的转变让我更加坚定教学方法改革的决心。笔者通过实践深深体会到,此种教学对开启学生的经济头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高职学校应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是我们当下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颖宏.浅谈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2]周勇.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12).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6

玄奘写的书的书名是《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有同名电视剧《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

(来源:文章屋网)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7

对于党报记者而言,就要在新闻实践中勤走、深挖,做到视野开阔而又善于把握,既坚持平民视角又不忘党报高度,把新闻做得更“软”、更“活”、更“足”,让党报真正得民心、聚人气。

善于开会,做“软”新闻

会议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由于党报多年形成的“政策宣传”角色,使记者习惯于当政府部门的传声筒,埋头于文山,奔波于会海,照搬政策文件或新闻通稿。

改文风就要从会议报道开始。记者要善于开会,做“软”新闻。2012年,笔者在江西日报发表的《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金“直发”》,就是从会议上挖掘的新闻。

2010年,江西开始探索养老金“直发”模式,为离退休人员带来诸多便利。由于在探索阶段,人社部门没有对外宣传。2012年,记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看到材料中关于养老金“直发”人数的表述,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去问相关负责人。没想到竟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于是立刻进行深入采访。为了吸引人,笔者用一个具体事例做开头,又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养老金“直发”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写得清楚、易懂。引题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变“直发”一天到账异地领取无需手续费。这样,新闻一下子软了很多,贴近了很多,让读者愿意看。

稿件发表以后,被十几家中央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省人社部门因此接到全国十几个省份兄弟单位的电话,要求前来学习取经。今年,人社部专门在江西召开养老金“直发”会议,在全国推广江西经验。这则新闻被评为江西新闻奖二等奖。

勤走基层,做“活”新闻

走基层要注重实效,从离群众最近的切身利益切入,写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用群众看得懂的平民视角去报道党委和政府的声音,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活”起来。笔者在今年春节过后发表的《家门口揽活,真好》,就是在走基层中发现的一则新闻。

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政府的引导下纷纷回流江西,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今年春节期间,基层通讯员和记者聊天,说他们有个泥水匠开上了小汽车,村里人都很稀奇。笔者一听就有了兴趣,马上向通讯员了解这个泥水匠为什么能开上小汽车。谁知一问竟发现,这个泥水匠的就业路正好是我省就业形势变化的一个鲜活样本。于是,笔者立刻深入采访。很快,《家门口揽活,真好》的稿件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稿件通篇都是在讲故事,语言亲切,鲜活生动,却又处处体现了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成果。

稿件刊登后,很多读者反映,它讲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看上去特别亲切。就业部门的领导认为,稿件准确反映了全省就业形势,起到了服务群众、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的作用。

懂得策划,做“足”新闻

党报要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加强新闻策划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策划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导向,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思考。

2012年江西日报推出的“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系列报道,就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组精品力作。去年一季度,江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订单不足、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化危机为生机,成为政府、企业共同思考的难题。

在这个背景下,笔者采访了江西江州造船厂,因为它在持续低迷的造船业中独树一帜,在遭遇到5艘弃船订单之后,依然保持生产经营稳定,并且产销两旺。《5艘“弃船”起死回生的背后——探江州造船解困突围》的稿件写好以后,笔者总觉得只说一个行业不过瘾,于是和领导商量,形成了“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新闻策划。通过记者的独特视角,报道企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破解成本上升、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难题的成功经验,把新闻做足、做深、做透。很快,《“微利”中走出钢铁“寒流”——看方大特钢如何降成本增效益》、《汉斯缘何舍弃DaKS卖“绿冬”——绿冬丝科从贴牌到名牌的转型之路》等7篇稿件陆续见报,社会反响强烈。这组策划成为去年江西日报“走转改”的一个典范,获得了江西新闻奖。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8

2009年,马丁·雅克出版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

>>环球笔记4则环球笔记(4则)环球笔记环球笔记6则环球笔记(八则)环球笔记5则环球笔记7则环球笔记(5则)环球笔记5则环球笔记6则环球笔记(6则)环球笔记(6则)环球笔记六则环球笔记(5则)环球笔记(五则)环球笔记7则环球笔记(四则)环球时讯(2013年2月)203环球笔记6则202环球笔记6则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环球笔记2013年4期环球笔记2013年4期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中国应有更高远的世界性眼光

2009年,马丁·雅克出版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他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这本书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而书名中的“统治”一词更是让西方世界备受刺激。四年之后,马丁·雅克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再次谈论中国崛起。

马丁·雅克说,中国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帝国,也不同于美国。当中国开始增加军队的时候,人们也许会认为中国会走美国的路,但是我认为,中国并不会像西方传统帝国一样寻求全球统治,也不会像美国一样,充当世界警察。这主要出自两个原因:第一,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的大陆,在海上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殖民,中国缺乏一种所谓的“世界观念”来统治世界。而美国、欧洲都有很强的传教布道的热情,套用的一句话就是“让大家穿统一尺码的鞋子”。第二,中国本身是个大国,人口众多,管理好中国本身就很不容易。跟中国相比,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蕞尔小国,美国也大不到哪里去,他们跟中国相比,统治起来相对容易。而中国实现自身的良好国家治理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更不用说统治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统治世界的意愿不是那么强。我想中国统治世界的能力还是有的,他的人口占到全人类的五分之一,这已经超过当年大英帝国统治世界的人口规模了。

马丁·雅克说,中国在经济上和很多国家相比肯定是强大的,但是就技术方面而言,美国还是比中国更加先进,还有外交战略、军事力量这些方面美国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我还是要强调经济力量带来的影响,经济力量实际上是其他很多力量的重要基础,不管是政治力量还是意识形态力量等,都要靠经济力量派生而来。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力量是领先的,其他方面的力量可能滞后于经济力量的到来,但能够逐渐赶上来,这在英国、美国的历史进程也是如此。相反,一个国家经济力量衰落,必然也会引起其他领域力量的衰落,当然这方面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目前,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并不大,这种影响力的增长要花更长的一个时间过程。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一定会在这方面成功,而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中国将会如何去做。

持悲观论调的人总是说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我知道中国在经济上需要超越某些障碍,特别是环境的障碍。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中国尤其是这样。

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要比第一阶段困难得多。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过程,改变的是国内的状况,这相对容易些,而从现在到2030年的现代化涉及到很多的内容,这是比较困难的,中国不仅要继续完成国内的现代化,也要影响到世界,中国是否能够很好地回应世界对你的怀疑、对你的指责,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在这些方面还缺乏经验。因此,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第一,中国还有一半人口住在农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村的现代化还在途中,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将进入到更高的阶段,那时中国的领导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怎么来应对将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二,中国的外交战略还是比较粗糙的,还没有与经济力量相匹配,如何在自身崛起之后应对世界的挑战和质疑,将是又一大难题。

有什么因素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一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被严重的环境问题所阻挡;二是世界经济的波动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是否使得中国经济受到牵连;三是中国的社会模式和政治模式是否会被腐败及不平等削弱,所有这方面的改变都会改变这个方程式,而其中的关键是中国能否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一个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经济。中国还有一些差异性问题,比如穷人和富人的、沿海和内陆的,还有腐败问题,自由、人权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也亟待解决。

中国接下去的现代化比上一个阶段更为复杂。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转型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非常有限,但从2000年以来,这个局面明显发生了改变。从现在到2030年这个阶段,中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将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极为有限,非常少的人能懂中文,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其他地方多少会有些中国化。之前的二百年是西方化,世界各国主动或者被动地西方化,到目前为止,西方世界还是占据上风,但在未来,多少会受到中国的影响。

然而,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来看,中国还没有做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准备。中国要想成为世界领袖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和接触并不是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跟世界还是有点隔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怎么能够迸发出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这是个问题。中国实际上认为自己和世界处在两极的位置上,并从两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并不好。中国人的思维经常认为,中国和世界是两极,把印度非洲等一些国家忽略掉了。另外,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就是一种经济关系。在未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如果达到美国经济规模的两倍,到那个时候,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全球意识,中国人成了全球或世界的中国人。这种心态不仅发生在上层,而且发生在每个普通中国人身上。但是,和世界互动不只是和西方对话互动,也不只是和我们这些白人打交道,白人占世界人口只有15%,我们是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中国必须立足于一种世界交流。

(吴甲)中国没有条件重复美国道路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发表了关于中国道路的看法。他说,美国讲美国道路,中国讲中国道路,可以说,两家各自提出自己的“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当时欧洲处于传统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各种矛盾极为尖锐,面临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而当时的美国,没有像欧洲那样爆发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潮,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第二国际到了美国就难以生存。这就是美国“例外论”的历史背景。换言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欧洲革命的条件在美国不具备,美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模式。

我们再来看中国“例外论”的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再到、“阿拉伯之春”等一波接一波。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类“革命”。一百年前欧洲的革命浪潮,在美国没有发生。一百年后许多转型国家发生的“民主浪潮”,在中国也没有发生。这出乎许多人的想象。这就证明了中国“例外论”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黄仁伟说,就像当年美国“例外论”能够成立一样,今天的中国“例外论”同样有其成立的条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一个广袤的西部边疆,可以不断地释放东部积累的矛盾,爆发革命的社会临界点就无法达到。不同于美国“西进运动”的地理空间,中国“例外论”的条件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释放制度空间。

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从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到越来越多人参与的政治民主化,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改革实践就是不断有序地释放制度空间,不断释放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自觉、主动、渐进、有序地释放制度空间,中国“例外论”就获得了存在条件。反之,如果中国僵化封闭,不能释放制度空间,中国也就难以成为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能失败。那些发生“民主浪潮”的国家往往都是拒不改革,制度空间被封闭了。

如同美国学者特纳所说,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自然边疆是美国历史的秘密所在。同理可推,一条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制度边疆则是中国现代化能够成功的秘密所在。这就是中国“例外论”的最大条件。

黄仁伟说,从例外走向霸权,这是不可复制的美国道路。

美国道路引导美国崛起的成功。于是,美国以为它的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要求世界上都照它的路子走,这就把美国“例外论”变成了美国霸权论。美国霸权论是美国在世界行为合法化的依据。美国攻击某国是合法的,追捧某国也是合法的,颠覆某国还是合法的。把美国的一切行为都合法化,这就是美国霸权论,其前提就是美国“例外论”的成功。

美国从例外走向霸权的这些历史条件,中国已经不可能再遇到,更不可能再复制。中国周围不可能有一个没落的西班牙来听任挨打,也不可能有两次大战来给中国创造登顶的机会。中国要另起炉灶,重建一个联合国体系也是不可能的。

支撑美国霸权的还有其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美国的软实力在于其文化的通俗性,通俗到了每一个人都不能不接受的程度。麦当劳、牛仔裤、好莱坞、迪斯尼,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是美国真正的软实力,我们不能小看这样的软实力,中国文化中还没有这样一套可以遍及全球每个角落的文化要素。要建立这样的软实力我们还差得很远。

最能体现美国硬实力的有三方面:航空母舰和海外驻军、美元与能源体系。这三样东西现在我们不具备,在未来可见的三十年内要全部具备也不可能。美国正是依靠其软实力和硬实力来建构全球霸权的,而中国只能和其他国家合作来取得这些资源和能力,不可能依靠我们一家来做。

黄仁伟最后说,任何想建立中国霸权的人,他做不到;不想建的人更做不到。不管中国人也好,还是美国人也好,那些设计中国霸权的人,都超越了历史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和美国走的将是两条根本不同的路。美国过去能做成霸权梦,中国已不可能做成。不过,我们以后可能要做成的——在国际体系整塑中留下全新的印记,美国也做不成。它已经形成高度的路径依赖,高度依赖旧的制度和体系。而我们的优势是不依赖于这些旧制度和体系。所以,美国想要中国再走和它一样的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自己想走美国的路,也会陷入死胡同。

(嘉宝)被颠倒的历史

近日,著名学者王绍光接受《南风窗》杂志访谈,回顾当代史,他说,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历史被颠倒、被歪曲、被简化、被后人的叙述方式重新解读,但这个历史就不是原来的历史了。1957年是如此,是如此,是如此,“”是如此,几乎都是如此。刚解放时有句口号,叫“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现在似乎有重提的必要。

对于五七年反右,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搞的是“阳谋”,先“引蛇出洞”,后“聚而歼之”,反右早在计划之中;有些学者又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原先只是整风,后来情势发生逆转,才演变为反右的。对此,王绍光说,“阳谋”是后来自己讲的,但是开始就是要“整风”。我一般讲跟别的领导人不一样,他老想改革自己一手创立的制度,1949年之后他有三次大的社会实践,第一次是“百花齐放”,第二次是“”,第三次是“”。“百花齐放”是他的一个试验,他已经意识到中国是新建立的,尽管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虽然干部大量是工农苦出身的,以前跟民众结合得也比较密切,但是这时候有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他要“大鸣大放”,要“百花齐放”。

当然有一个历史背景。1949年以后,共产党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工农干部,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这样的一批干部,搞经济文化建设热情多知识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又要用人,所以它把大量旧政权的人留用了。所以,1949年之后就出现了两种精英,一种是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的以工农干部为主的新精英,一部分是旧精英,就是过去的资本家和过去的知识分子——当时大学里面或者高中里面,学生绝大部分不是出身普通工农家庭,绝大部分出自“地、富、反、坏”(那时候还没有“”)。直到“”开始之前,绝大部分地方都是这种状况,所以老精英还占据有利的社会地位,甚至一些官职。虽然1956年、1957年有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了,但是这些资本家的位置还是保留了。他除了拿5%的利息,不管你亏损还是不亏损,共产党把你的财产拿来估一个总量,每年按5%给利息,当时讲给十年,后来延长到十二年。这些人基本保留以前在公司的地位,保留原工资,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比共产党的干部要高。

但是,让“百花齐放”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放出来的言论是“轮流坐庄”。今天很多人讲轮流坐庄,民主有什么不行?但是当时共产党刚刚打下天下,有一批人出来讲要轮流坐庄,情况就很不一样。今天的人讲反右,好像是突如其来,没有道理地给五十多万人戴上帽子。你如果去看看1957年的报纸放出来的言论,特别是把你放到工农干部的位置上,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近出了一本美国人李敦白写的回忆录,他解放前就去了延安,他写了自己当时的观感:“当这些知识分子——学生、公务员、作家、编剧、教授,以及诗人—群起抗议时,其他人却缩在一旁观看。对大多数的北京市民来说,这些批评党的人并不是争取学术自由的英雄。相反,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人是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城市书呆子,要求民主只是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夺取党的领导权,这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郊区农民认为,如果这些知识分子掌了权,他们就会失去土地;工人也担心失去他们刚刚争取到的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和提升的工资。”他还提到有教授在报上发表言论后,“就必须被公安保护,以免愤怒的工人冲到他家进行攻击。在广播事业局,印刷工人也拒绝为某些在节目中陈述个人观点的学者印刷讲稿。‘我们工人在解放后才开始被当人看,’他们说,‘我们不会去印刷这些攻击党的稿子。’”李敦白的岳母是为普通劳动妇女,她干脆把知识分子的言论称之为“都是放屁”(见《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第139-141页)。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反击”以前。所以当时群众和工农干部里面的压力,要求反击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毛突然一拍脑瓜说我要反右了。从底层到上层,层层送简报,促使他做了这个决定。

王绍光说,在“”期间有很多都出来翻案,他们当了造反派,他们变成造反派得势的时候甚至去迫害当时把他们打成的人,现在都是讲“”中间自己受了多少迫害,但是“”中间,他们有些人是造反派,迫害别人的时候他们可能更疯狂。所以人是不会学到教训的,虽然1957年吓了一下,但是以后一逮到机会,还是要说话,今天还是会说话,哪有不说话的?往往是那些说话最多的人说我们不敢说话,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哪些话没有说?讲,讲私有财产,所有的政策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哪句话没说?都说了。

知识分子很大的作用是影响公共舆论,通过影响公共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参与的渠道是什么,有时候说不清楚,但是你看这几年公共政策的变化,溯源的话,基本都是舆论先行。比如农民工问题、三农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医疗改革问题、教育改革问题,都是先在互联网上炒,然后进入平面媒体,甚至进了电视这样的媒体,然后变成了公共议题,再变成了政策议题,最后变成公共决策。你看政协是精英俱乐部,政协里面几乎没有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人大里面工人、农民也越来越少。这些我们也计算过,1980年代初,人大里面有50%以上是工人、农民,现在完全不是,现在大概20%左右,他们占人口的比重可不是20%。知识分子、干部在那里面占的比重就太大了。

最后,王绍光说,我觉得现代史已经被歪曲掉了,在局外人看来,中国政治里面充满了荒唐、充满了疯狂——这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但是知识分子为了他们的利益叙述历史,就不得不把这些历史展示成那样的方式。

(陈述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什么

近期《文化纵横》杂志发表了程东金的文章,评述当前大热的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根据里夫金的说法,当下,我们正在走向新的通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汇合处。这就是他所倡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包含五大支柱:一、使用绿色能源,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新能源过渡;二、每一座建筑都将成为绿色发电厂;三、使用氢等先进技术储存电力;四、模仿互联网建设“智能电网”,或者叫能源互联网,使人们像分享互联网信息一样分享绿色电力;五、交通绿色电动化。

在里夫金的畅想里,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栋建筑变成发电厂,因此,数亿人将可以在家、办公室、厂房生产可再生资源。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将改变电力传输的模式。除了生产自身用电,还可以将剩余的电力用氢等先进的储存方式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像互联网般的“能源互联网”将之出售、分享。

文章指出,迄今为止,里夫金的方案是所有新经济模式乃至新文明设计方案中,最为系统也是最具乐观精神的一种。里夫金的书应和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自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推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亟须替代之路。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主要经济体几年之后仍然陷于政治、经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之时,人们更加迫切地寻找出路。

里夫金的倡议在提供信心和演示前景方面,非常及时。正置身于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世界各国,需要这一强心剂。如果真如他所描述,石油文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模式已走到尽头,那么,深刻的转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里夫金不仅就新产业革命提出了完整的构想,还致力于推动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实践。他在欧盟国家赢得了最多的听众。根据欧盟计划,到2020年欧洲电力将有2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达到30%。在德国,这场革命已经发生。德国已经确立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35%。

最重要的是,欧盟的新经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里夫金倡议所发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就是说,欧盟同时致力于在里夫金所规划的“五个支柱”中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这五个支柱如果分别孤立地存在,毫无意义;只有互相配合,相互联系,建立起一个集成的基础系统才有意义。

就此一点,里夫金对美国的新能源政策非常失望。在他看来,奥巴马犯了根本性错误——虽然提出绿色经济战略,但却将经济刺激计划资金分别投在一个个孤立的实验性项目上,而项目之间彼此没有联系,其结果,基础设施还是没能建设起来。

与自己的母国美国比起来,里夫金似乎对欧洲情有独钟。几年前,他曾出版过倡导欧洲社会模式的《欧洲梦》,该书曾在布鲁塞尔引起很大的轰动。所谓欧洲梦,是对于美国梦而言。在里夫金看来,这一梦想虽然一度为世界所钦羡,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日益陷入消费主义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多样化和互相依存的世界。相比之下,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社区归属和相互依赖。如果我们把包含里夫金畅想在内的欧盟“2020战略”当作这一欧洲梦的某种体现的话,那么,在这一战略中,确实内涵着一些颇具吸引力的因素。比如其最突出的部分:不以GDp增长为最主要指标的“巧增长”,把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和谐列为核心目标。

文章还说,里夫金的著作在中国的热销大概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目睹过许多类似这样描画未来社会趋势和变迁的书的畅销。从最早的托夫勒、丹尼尔·贝尔,到互联网时代的《未来之路》、《数字化生存》等等。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变迁从距离中国遥不可及,到感同身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社会正与世界同步,直到成为塑造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基本力量之一。

可以说,我们对于里夫金们的书,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之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精英阶层。

经济学家大都同意,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中国所演出的伟剧,大都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在里夫金所描绘的世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近末路,人类已经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除了伴随一个国家内部各种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新安排,也带来国际关系的重构。因为力量格局将发生改变。里夫金所设想的新革命,其国内和国际的深远后果将是什么,我们还不可能看清楚。唯一肯定的是,它将孕育着巨变。

(朴候)抗战剧为何火爆荧屏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分析奇观化抗战剧流行的原因。他说,近几年来抗日电视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头。从许多电视剧的剧名就可看到它们的题材和主人公设置甚至大致路数:《向着炮火前进》、《箭在弦上》、《狼烟遍地》、《杀狼花》、《民兵葛二蛋》、《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和尚连》。2012年中国主管部门共审批近代题材电视剧三百零三部,近代革命题材就过半,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日剧。就经济收益而言,许多抗日电视剧也获得丰厚回报。像《抗日奇侠》和《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剧目,由于形式元素新颖,给抗日剧题材注入了武打新招数,人物形象朝着青春偶像剧靠拢,剧情编排也走向类型化,营造奇崛效果,均获得200%—300%的收益。

大约从去年开始,抗日剧受到来自各方面出于不同标准和理念的指责。有网友列举了抗日剧三宗罪:第一宗罪是武侠化。在这些作品里,你能看到抗日英雄仿佛李寻欢附体,飞刀冲进敌军炮火,秒杀数百人。这些剧情夸张、超乎逻辑、与历史相去甚远的抗战剧,收视却常常拔得头筹。在“抗日武侠剧”《利箭行动》中,不仅有飞天打斗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比子弹跑得快的奇人。第二宗罪则是偶像化,偶像派演员的加盟让抗日剧与青春偶像剧完美嫁接。在这个偶像化过程中可以看到,《向着炮火前进》的吴奇隆顶着飞机头耍酷,而《冷风暴》中的朱雨辰更像是在走秀。第三宗罪则是日本士兵的脸谱化。在这些抗日剧里,日本军人总是很猥琐,常常衣冠不整,留着小胡子,一脸邪恶,见到女人就流口水喊着“花姑娘”,见到好人就喊“八格牙路”;而在八路军、民兵等抗日英雄面前,他们不到五秒钟便抱头鼠窜,大呼“饶命”。

抗日剧也受到社会知名人士、权威媒体和主管部门的贬斥。

郝建说,大陆的文化娱乐业是审查标准一元化,垂直管理的市场。正是文艺审查和宣传导向在最有力地营造抗日剧这个永恒的保险题材库。

许多影视从业人员都指出了抗日剧火爆的政策因素。创作过新版《西游记》剧本的编剧高大庸直言:这个题材安全,收视又高,当然受宠。浙江绿城传媒老总周伟成告诉记者:“古装剧题材过审受限制,谍战剧不让在黄金档播出,不拍抗战剧还能拍什么?”

就这样,抗日剧的一统江山不可避免地建立起来。这看起来非理性的潮流当然是中国电视剧从业人士在题材选择上四处碰壁之后的极其理性的清醒选择。2003年前后,引领收视奇迹的是《黑洞》、《大雪无痕》、《重案六组》、《黑冰》等涉案剧,于是影视制作单位纷纷瞄准这个投资靶心。但2004年,《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下发,同年,广电总局规定涉案剧不允许在黄金时段播出。于是,一切故事的背景尽量挪到古代和民国。2005年前后,古装剧和民国戏火爆。

2006年,管理部门又出手改方向,按照新规定,在每年播出总量中,古装戏只能占10%,各地方卫视每晚黄金档只能播出两集古装戏。当年内地拍摄的古装剧只有九部。各种题材撞墙之后,《潜伏》、《暗算》等谍战剧目独领。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地方卫视都有共产党的情报人员在与日本侵略者和各个机构斗智斗勇。但是,谍战剧、反特剧及情感剧很快就被主管部门和专家批评“格调不高”、“价值混乱”,终于由高调风行转入“潜伏”。谍战剧衰落的更重要原因是,牵涉共产党谍报工作的影视剧都要由特定的国家部门来审查,出具意见,谍战电视剧动辄三十集,这项审查工作非常繁重。而特定国家部门并没有繁荣电视剧市场的责任,在审查时首先考虑政策层面的保险稳妥。各个制作公司面对耗时费力的长周期审查和严格的政策把关自然望而却步。

在这样八面来风、多方向挤压的境况下,电视剧业界终于集体奔向这个既有主旋律呼应,又能塞进多项形式元素的题材:抗日剧。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说,2009年以后,他每投拍一部剧,都会找相关行业部门的领导仔细咨询政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抗日剧最安全。时至今日,电视人基本有了共识,谍战审批难,肥皂剧没有人看,历史剧拍了挨骂且播出有限定额度,名著炒了几遍了,不拍抗战就没得拍了。一位知名制片人表示:“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

郝建认为,抗日剧的兴盛表现了中国社会民间与官方多元价值诉求的冲突和对话。抗日剧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编织,宣传部门大力发扬民族主义的情绪,同时对百姓的各种观赏心理、形式趣味有所妥协和抚慰,对一些纯粹形式需求有所满足。由于主旋律话语在中国大陆的权威地位和弘扬力度,造成了某一种文化形态的非常态膨胀。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9

一、诗文交往

众所周知,谷牧是中共在经济方面的杰出领导人。然而,少有人提及的是,谷牧还是一个爱好文学、喜欢诗文的雅人。在他参加革命的早期,曾于1934年到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北方左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谷牧是他(原名刘家语)在左联时期发表文章的一个笔名。

读《谷牧回忆录》时,笔者注意相关史料,书中不仅披露了作者个别诗作,还有一则谷牧与叶帅的诗文雅趣。该书第222页写道:“记得这年(指1976年——引者注)10月27日我参加中央召开的大区及省市第一书记会议,书记们提了不少紧急的问题。散会时向外走着,叶帅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诗词:‘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忽然发现大家注意看他,叶帅不念了。凡听到了的人(恰好均是老同志)都相顾而笑。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叶帅按《虞美人》词牌韵律填的一首词,词的下半部分是:‘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陈老总曾为此词手书‘绝妙好词——拜读’。美哉,《虞美人》!”笔者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日记材料,有的直接用原文摘录,有的以转述的形式。据谷牧的子女说,谷牧每天有记日记的习惯,直到2006年入住三五医院止。笔者估计,“10月27日”这段回忆是根据日记记载的,是可靠和准确的。而这段记载对进一步解读叶帅的《虞美人》是很有帮助的。

谷牧不仅赞赏叶帅的诗词,而且收藏有叶帅书赠的诗词墨迹。

1979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叶帅在黄海之滨,视察检阅海军部队。在烟台等地,他诗情洋溢,作诗填词,佳作不断。在此期间他也抄录一些旧作或新作赠送给多位战友、同志和工作人员,例如8月25日书赠旧作《读同志狱中手书有感》“请粟裕同志斧正”,8月30日书赠新作《烟台行》给“燕子留念”,等等。9月4日,叶帅在烟台海边乘坐北海舰队六二四猎潜艇出海,9月5日休息,“应六二四艇同志之瞩”作《游海》诗,同一天,叶帅书赠《下三峡过白帝城》(“走向隆中五丈原,驱驰奋斗即终身。托孤不作成都主,一孔明灯万古明。”)“请谷牧同志斧正”,而时任副总理的谷牧正率领代表团在日本访问。《下三峡过白帝城》作于何时呢?可能是在4月上旬,视察了武汉、重庆等地,此诗可能就写于当时叶帅游长江“下三峡过白帝城”的时候。当然也有可能是腹稿,作于春天的下三峡过白帝城时,而成诗于秋日的山东烟台海滨。谷牧在得到叶帅的诗词墨宝后,请著名书画大师谢稚柳绘制相关图画,构成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体的精品。谷牧还在叶帅题诗后面上写上了一段话:“一九七九年秋月,叶帅书赠《过三峡白帝城》诗。在研究装裱时,平漫之建议谢稚柳同志补武侯祠图。谢老认真经营画稿,先索阅照片了解地形及座落位置。经一年酝酿始成幅,此诗书画均系不朽精品,尔今相映增辉,孔明灯真的要万古长明了。谷牧恭记一九八二年访非前夜”(其中有一字无法辨认,以“”替代)

二、共抗“”

谷牧和叶帅什么时候开始相识的呢?《谷牧回忆录》中没有交代。1936年8月,作为中共中央常驻代表赴西安,负责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其间,还帮助张学良整顿改造东北军部队。同月,谷牧受党的委派,到东北军做兵运工作,住进了东北军学兵队的驻地——东城门楼,并亲历“西安事变”。12月12日,捉住的就是谷牧在学兵队的同学、学兵队一连九班班长陈志孝。兵运工作是改造东北军工作的重要方式。叶帅和谷牧同时在西安,见面的机会应该是有的,不过谷牧的回忆中没有提及。

中1967年的“”事件,谷牧与叶帅的名字则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当时康生、、、陈伯达等人把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对的批评诬陷为“”,说“”的主角是“三老四帅两帮凶”。“三老”指李富春、谭震林、李先念,“四帅”指、、、聂荣臻,“两帮凶”指余秋里和谷牧。《谷牧回忆录》第230页,选载了当年2月14日的日记:“下午出席总理主持的碰头会。今天的会议气氛好紧张。总理没说几句话,叶帅即站起来很严肃地讲:‘我请各位帮忙!我现在看得明白,各省市党垮了,政府垮了,现在要闹到我们军队头上来了。……军队乱了,这后果很严重啊!’徐帅猛然把桌子一拍,声音很响,很生气地高声说道:‘我们不成,把我们撤了散了,让蒯大富来指挥嘛!’叶帅离席怒气冲冲又很风趣地说:‘我们这些人不读书、不看报,搞不清什么是巴黎公社精神,是否请伯达同志给我们讲讲?’那边的人无一人吭气,总理圆了几句场,正好主席来电话,找总理他们去。一幕紧张的戏,猛然拉幕了。时五点有半。”这是笔者至今看到最为具体的关于所谓“”的原生态史料,而且与《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的相关记载有出入,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1976年在叶帅“生病休息”期间,谷牧曾陪王震前往看望。《谷牧回忆录》第270页选载了作者1976年5月16日的日记:“今天是‘五·一六’文件发表十周年,两报一刊发表了社论《永放光芒》。上午机关开了纪念会,我出席了一半。下午陪王老去看叶帅。”在那段“难撑的时日”,“”频频向主持工交生产的国务院几位领导人发难,谷牧成为他们攻击的靶子。叶帅交代谷牧,要坚守主持国务院经济工作的岗位。请看《谷牧回忆录》第271页的一段记载:“当时已被排斥‘靠边站’的李先念同志一再叮嘱我:‘无论如何你得支撑住,绝不能让他们把国务院都拿过去。’叶帅对我也有这样的交待,甚至说:抗战时期有些村政府是我们特意安排的‘两面’政权,现在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时你也要这样……我决心咬紧牙关,坚守阵地。”叶帅的秘书张廷栋将军回忆,5月16日这天,叶帅为谷牧背录了杜甫五言排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两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并写有“请谷牧同志精研”字样。

在去世前后,“”加紧了全面篡夺最高权力的活动。10月6日,、叶帅、汪东兴以非常手段,处置了“”主要成员。由于上海长期为“”把持,帮派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稳定上海局势,顺利实现新老和平交替,叶帅要求谷牧快速掌握上海的相关信息,为中央提供决策的依据。《谷牧回忆录》第282~283页记载:“在‘’被抓起来的同时,我接受了一项机密的重要任务。叶帅等要我火速掌握上海的动向。由于上海长期为‘’把持,帮派势力盘根错节,我立即与林乎加、袁宝华等研究,从各个部抽人组织了一个抓革命促生产建设的调研和督促组奔赴上海,其中少数几位同志按我的交代采取个别串连的方式,通过在上海饱受‘’打击的老同志,了解深层情况。”很快“调研和督促组”通过密信或部队保密电话陆续将上海的动态传回北京。谷牧又组织有关人员将其编成《上海来信》报送、叶帅等人。10月中旬,经提议,同意,以苏振华为首的中央工作组进驻上海,接管上海。

三、同主改革开放

到了1978年初,随着清查“”势力和各级领导班子调整的大体告一段落,经济工作逐步摆上了更重要的日程。在改革开放时期,谷牧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对外开放工作,得到了叶帅的强有力的支持。

同年五六月,为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经提议、中央讨论同意,派遣谷牧率领代表团到西欧考察访问。这是中共建政以来向西方国家派出的首个政府经济代表团,揭开了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序幕。谷牧等人根据所见所闻归纳此行三点突出印象,即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有大的新发展,西欧对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很有兴趣,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可以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并据此写成《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

6月下旬的一天,主持了一次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汇报会,听取谷牧的汇报。《谷牧回忆录》第306~307页对此有这样的记载:“到会的领导同志都作了讲话或插话”,“当年所谓‘’的几个‘干将’谈得非常直率。叶帅从战略上强调:我们同西欧几十年没有打过仗,他们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稳定的力量,我们需要他们的先进技术,他们资金过剩,技术需要找市场,引进技术的重点应放在西欧。聂帅态度坚决地说: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和虚伪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谷牧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在这次汇报会上,听着叶帅、聂帅、先念等同志发言,我眼前又浮现1967年所谓‘’时三老四帅艰苦抗争,痛斥等人的情景。事隔11年多,我们终于可以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痛痛快快地放手工作了。而在这关键的时刻,又正是这些我非常敬重的前辈给了我力量。”

从1979年初到1981年下半年,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三项重大举措。一是打破了不用西方国家政府贷款的思想,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款,吸收境外客商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大陆上举办企业。二是改变进口贸易由外贸部一家独办、垄断经营的做法,对若干部门和地区授予部分商品的进出口经营权。三是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外国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做法,试办经济特区。这三项重大举措,在思想上具有突破性,同时又都是在局部地区、一些部门试行的,在时间的基础上带有探索性质。为使事权统一,保障工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明确由谷牧全面负责组织实施。

1979年五六月谷牧带领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南下广东、福建做调查。其中在广东18天,同、杨尚昆、刘田夫、吴南生、王全国、曾定石、等人座谈讨论,先后看了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中山、新会、汕头等地,还约见了时任港澳工委书记的王匡交换意见。《谷牧回忆录》第322页记载:“当时叶帅在广东,我专门去作了汇报,听取他的指示。”叶帅和谷牧谈了些什么呢?书中没有透露。而当时参与安排和接待叶帅的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关相生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6月1日叶帅在广州接见广东省三级干部会议的代表,当王全国谈到广东交通运输很紧张,铁路修得少,至今京广铁路南段复线还未修通时,叶帅说:“看起来要发展经济,交通运输很重要。”紧接着问:“谷牧同志现在到了哪里?”刘田夫说谷牧现在在福建,还要去杭州时,叶帅说:“谷牧同志这次来广东,我同他讲了‘怪话’,你们顾北不顾南。”

要改革开放,一定会触动方方面面,谷牧感到了来自多方的压力,“租界”论、“李鸿章”、“洋务运动”等说法接踵而至。当谷牧在工作遇到阻力时,叶帅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1981年底在广东、福建、浙江的沿海城市,出现了走私贩私泛滥的严重情况。由于这次走私贩私主要发生在开放地区,有一些人就对开放划问号,尤其是对特区摇头了。特区要不要办下去,谷牧面临空前的压力。特区建设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考验,有些内地老干部到深圳参观后议论,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之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已经被“断送”了。紧接着一份中央发出的打击走私的《紧急通知》,再次把特区架上了油锅。很快在国人眼中,特区成了“走私的主要通道”和“香港市场的水货之源”。

1982年中央将两省的负责人召到北京,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会上一位中央负责人要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下发给与会者。在这篇文章中,特区被与清末上海的租界相提并论。对此谷牧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做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然而文件还是发下去了。

1983年4月,谷牧把广东省的三个经济特区仔细考察了一遍,从珠海返回后,当天中午广东省委有人提到“叶帅正在温泉休息”,谷牧一听,立即带领一群人赶到住处。对此《谷牧回忆录》第344页有一段很有节制的表述:“我还看望了正在广东休息的叶帅。1982年初以来,他也听到了不少对特区和广东、福建两省的非议,很担心我的处境。我汇报了反走私的情况以及这两年来调研的心得,表示能顶住压力,一定会把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下去。他高兴地说:那就好!”

而据谷牧的长子刘念远回忆,1983年4月谷牧在任仲夷、梁灵光、刘田夫、吴南生等人陪同下,把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角角落落仔细考察了一遍。从珠海返回中山后的当天中午,在国际饭店吃午饭时任仲夷提到“叶帅正在温泉休息”。谷牧要求马上联系,下午3时当一行人赶到住处时,他已经坐在轮椅上在院中等候。进入客厅后,请一同前来的其他几位同志回避一下,“我要单独和谷牧说几句”。隔着桌子,紧紧握着谷牧的手不放。“听说你最近的日子不好过?”直接问道。谷牧没接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说:“听说你遭围剿了。我们有些同志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不允许你在经济开发区搞试点?”不等谷牧回话,又用广东话问了一句:“谷牧,你有料搞定吗?”谷牧当时没听懂:“您说什么?”“我问你顶得住吗?”谷牧激动地站起来说:“只要中央不调整分工,仍然让我抓改革开放,管特区,我一定把特区干出个名堂!”说:“那就好,那就好!记住,如果再遭围攻,你顶不住了,就来电话,我立即调飞机飞回北京,旗帜鲜明地支持你搞改革开放!”

西方经济学笔记篇10

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地方史、地方档案、地方丛书,也包括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等,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有人说,地方文献是历史的沉淀和缩影。

海西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两万多年,但世世代代居住的土著居民没有,从羌人到吐谷浑,从吐蕃到蒙古族、藏族,可

以说各领几百年,漂泊游牧的生活,使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柴达木的开发建设,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和反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在逐渐增多。

地方文献是稀有的东西,它应视为地方特色资源,地方文献的整理和收录已经成为我们对外开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涉及面广、点多、线长,无所不在。日常所用的主要表现的有。

一是地方史志方面。地方志是一方区域修史之志,是某个地域专门性的原始记录文件,是州情的活化石。因为这些地方志史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自然现象、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工艺等资料。有能力的地方图书馆重视地方史志的收藏与保护。海西州州志编篡取得阶段性成果,州志及市县级志书已经基本出齐,蒙古族和藏族的旗志、部落志也出了不少,有些地方志目前开始编续。根据地方志的编篡进展及时收录,还有必要收录周边地区的方志。

二是地方人士著作。所谓地方人士,是指对海西社会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这种影响可以说成起过某种推动或阻碍作用。地方人士的著作,包括记述和歌咏山川、风土、人情的游记诗文著作,也包括了集体创作的如戏剧、曲艺、纪念文集等作品,只要有价值就该收录。那些本地区的外地人士,或在本地从政为官,或寓居此间从事某种职业,或来本地游历考察,只要他们的内容涉及海西、地方特色较为突出的论著,都应收录。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本地涌现出了一批有文学成就的作家,也吸引了不少内地知名的记者作家,他们创作的反映海西建设成就和风土人情的著作,是历史的最好纪录。像这些著作有必要收录。

三是地方出版物。凡内容涉及本地、有特色的地方出版物,都应予以收录。海西在过去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了不少报刊,有地方党政部门办的,也有大型企业办的,这些报刊为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至少有八种,这在青海来说构成了一道闪光的风景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作为对外宣传、引进智力的窗口平台,也作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出版物不仅记录着历史进程,也积累着历史厚度,有保存开放的价值。

四是民族宗教文献。海西历史上是个民族的地区,古有羌、吐谷浑、吐蕃、蒙古族,今有蒙古、藏、汉、哈萨克等民族,各民族的人民在这里致力开拓,建设家园。所以,海西的民族发展史纵横开阔,内容丰富,其中的民族习俗、民族交往乃至民族斗争值得研究。在收录民族文献的同时,还对有关的宗教史、宗教活动、地方宗教人物一类的文献,也应注意采录。因为,海西历史上是藏传佛教向内地渗透发展的必经之地,而且蒙古族、藏族信奉佛教。

现在,有些图书馆把地方文献视作的第一要务,很重视地方文献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我们认为,这种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笔者认同这种看法,主要是接受很多读者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图书馆建设必须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加大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不同内容的地方文献专题库,以满足资源共享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图书馆事业为完整而全面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