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2:35

审计的要求篇1

一、舞弊审计的特点:

1、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具体,它负责揭露有意歪曲事实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的存在、范围及方法。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的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并确定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当然,舞弊审计人员也会注意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效率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舞弊审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断这一阶段,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因而可以说,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

2、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不论舞弊涉及的金额有多大,在性质上它都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是因为:

(1)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给组织整体带来严重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2)舞弊行为的存在,意味着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3)舞弊本身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严重地伤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如不加以制止,会制约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妨碍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我们说舞弊审计是重要的。在实施这一部分审计时,不能象常规审计那样,一定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舞弊审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3、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说,一般的常规审计活动都通过审计计划确定其审计的先后顺序,并以风险评估为主要方法在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不调整审计活动的先后顺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常规审计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但舞弊审计则不然,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常规审计的每时每刻都以高度的职业警惕性和较强的专业熟练性注意发现舞弊行为的嫌疑,并随时采取恰当的审计方式进行检测与调查,相比而言,舞弊审计确实具有随机性。

4、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受经济利益目标的驱使,在当今注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舞弊行为大有蔓延之势。其具体表现便是舞弊涉及人员众多,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舞弊现象无所不在。因此,舞弊审计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大。

5、舞弊审计的方法具有独特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分析”——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重点突出那些易受袭击的资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实施检查特权:“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工作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比较灵活,这是常规审计所不能比拟的。

6、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舞弊审计较大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执行过程和审计报告两个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不去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词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冒有违法的风险。另外,管理当局施加的压力、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以及对实物账户的估价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也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给舞弊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舞弊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根据上述舞弊审计的特点,为了保证舞弊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一定的审计独立性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它是一切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的根本前提,因此,实施舞弊审计也不例外,首先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其实,独立性也是常规审计的重要条件,但在舞弊审计中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内部舞弊的主体大多为管理者,相对而言,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就更有舞弊的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舞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组织的领导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组矛盾,一方面,内审部门受管理层的领导,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上司进行审计,怎样保证审计质量?保持独立性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专业熟练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鉴别舞弊行为的能力,并有助于保证舞弊审计的工作效率。专业熟练性的确切含义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会计、经济、商业法,税收、财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化资料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人打交道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技能,并通过后续教育保持其专业技术胜任能力。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以及与被审计活动有关的舞弊类型。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以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3、体现适当的审慎性职业审慎性是专业熟练性要求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它直接影响舞弊审计工作成效,因此,我们把它特别分离出来,以示其重要。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一个相当谨慎和具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恰当地运用专业审慎和技巧,并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和差错、效率低、浪费、无效的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同时还应警惕最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的情况和活动。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识别不恰当的控制系统,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遵守适当的程序和惯例。

审计的要求篇2

关键词:审计证据充分性适当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会计信息经过收集、评价、使用,得到的可以作为出审计意见的依据。在独立审计中,审计证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支持,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独立审计的核心内容。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是规范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需要,提供审计人员收集和判断审计证据工作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为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发表合理审计意见提供指导。

一、确立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而这一目标是与整个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目标相一致,而且不但会计信息是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会计信息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等也是佐证审计意见的依据,本文将这两类信息称为审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是依照一系列的审计工作程序来完成的,审计人员接触审计工作最先面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繁多的审计信息,最终得到的是依据原始的审计信息出具的审计意见。从审计信息到审计意见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信息成为审计证据是一种质的飞跃,这凝聚了审计工作的大量努力,包括对审计信息的收集、评价、使用。最初的审计信息是大量零散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便于存储、查找和利用。而形成的审计证据是要进行综合归纳的。因此,存在一种统一的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有助于提高独立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为实现审计信息转化为审计证据提供一致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独立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越来越受到需求者的关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诉讼大量出现,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大,这就为审计报告的供给方——审计人员带来了审计风险。在此种情况下,审计证据的获取就不得不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在实际审计工作的程序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艘是为了避免风险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损失,然而实际上风险是无法被消除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为了使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当符合特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就为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审计证据提供了引导,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参照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

在明确了审计证据总体要求产生的必要意义后,本部分主要探讨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含义及其作用。关于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审计准则都提出了相应的解释,被广泛接受的内容是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或称为审计证据特征,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一)对于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考虑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描述审计证据的数量特征,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使审计证据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形成审计意见的需要。审计过程中对于审计证据数量的要求是获取审计证据的首要条件,只有取得充分数量的审计数据,审计工作才能正常开展,才能形成有佐证的审计意见。当然,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决不是对审计证据无限量的要求,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表现在:审计风险越大,对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可能越多。从一般意义上讲,风险与证据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险大的审计项目其存在风险的审计信息分布较散,涉及较多的审计信息,为获取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必然要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另一方面,审计证据数量的增多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不易发现的舞弊行为,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项目。

审计证据的数量,还与审计项目的特征有关。通常,重要的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证据越多。例如:对建设项目的审计,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复杂数据信息的工程,而且建设项目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占有企业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也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显然要对这样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获取相当数量的审计证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成本效益。

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可以无限制的多。在获取审计证据的同时,审计人员需要耗用大量精力甚至财力,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将企业长时间积累的审计信息全部用于辅助审计证据是不现实的,况且某些审计证据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过多的审计证据会成为审计负担。成本效益因素的另一层含义是审计成本的耗费并不是越少越好。对于一些必须要重点审查的项目,如数巨大的应收账款,尽管取得该审计证据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该项目的重要性决定了耗用成本的必要性。

(二)对于审计证据适当性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定义为,“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对于质量的考虑是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角度来看的,这似乎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吻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服务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要符合审计目标即作为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不相关”、“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的“不相关”、“不可靠”,正是这样的会计信息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舞弊的行为,是值得审计人员高度重视的。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与审计目标密切联系的,是指审计证据的获取应能为做出审计意见提供佐证,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认定。对于符合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遵守情况。对于实质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在于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及认定报表中列示项目的存在,权责关系,业务发生,完整性,计量,信息披露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原则要求是:“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按照相关性的要求对审计信息加工形成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是对审计证据质量要求的体现。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即审计证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是从审计证据质量的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的。符合相关性的审计证据是对会计报表事项的认定,这种认定的前提是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如果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可靠,那么对于证据内容的认定就是无意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原则要求是:“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两者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数量不足的审计证据无法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不足以形成有力的证据;不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即使审计证据数量再多也无法对出具审计意见提供佐证。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与审计证据的质量相互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就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全面揭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是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总体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废另一方面,两者应当兼顾。

审计的要求篇3

一、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社会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其目标是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经济效益主要是所得与所费之间的比较关系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虽然与会计的研究对象——财务活动或资金的运动联系非常紧密,所需数据大部分直接来自财务信息或通过调整、计算而得到,但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学知识和工程学知识,尤其是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如npV、iRR等方法的运用。社会效益主要是指投资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影响的。显然,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运用大量的社会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知识。环境效益是投资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必须熟悉和掌握资源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总之,投资效益审计属于全面的高层次的审计,它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财务审计。既要查处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既要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因此,投资效益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因而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比重达65.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如下:

(一)知识结构单一。我国的审计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尤其是效益审计,由于体制及思想重视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更是非常缓慢。短暂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的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而从事财务审计有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就基本上能够胜任,这样,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一般就直接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中产生,或招聘会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其结果必然导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尽管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已经开始招聘少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审计队伍,但相对于效益审计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二)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够丰富,无法胜任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工作。短暂的审计工作开展史,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加之当前审计人员地位不高、审计独立性不强,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审计人员没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没有机会参与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审计,使得审计人员得不到各种类型的审计锻炼,审计经验欠缺。这样,面对大型的、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由于业务水平低下和审计经验的不足,审计人员只能望而兴叹,或是硬着头皮干,其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三)经验交流不畅,审计人员相互封闭。在我国,封建保守主义思想对国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审计人员严守自己掌握的各项审计新技术、保密自己拥有的审计经验,或者因为交流渠道的欠缺,而没法通过有关的渠道和手段与同仁进行良好的交流。审计人员相互封闭,使得有效的审计经验与审计新技术得不到及时传播,产生不了扩大效应,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四)审计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广度和力度的加大,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金钱万能的思想也正快速传入我国,而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相关法律措施不完善,对人民的思想引导严重不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崇尚金钱万能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审计人员丧失了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为了使现有审计人员胜任效益审计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这里特别要强调,切忌培训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化”。这是当前审计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严重弊病,一定要切实改变,从严从紧抓好培训工作。

(二)广泛引进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

效益审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污染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的矛盾发展中,公众和立法机关要求政府加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更好地履行对公众和立法机关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显然进行效益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2003年7月,我国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机关必须大量引进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尽快与审计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三)建立效益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审计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审计队伍对工程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效益审计项目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效益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可通过设立效益审计专家库,储存曾参与过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各类技术专家的相关信息,以备后用。

(四)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效益审计尤其是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巨额利益的诱惑。这样,如果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差,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由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且比真实情况要好得多。

为此,必须对效益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效益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考试,以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的毅力。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在审计中遇到问题时,才能不论涉及到谁,敢于碰硬,敢于一查到底,排除任何干扰;遇到巨额利益的诱惑时,才能廉洁奉公,拒绝贿赂,坚决抵制诱惑,以高尚的道德审计到底。也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如由各地区审计学会成立一个部门或办公室,专司审计经验、审计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定期举办投资效益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产生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扩大效应。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定期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远赴英美等效益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效益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2.罗美富、李季泽等,《英国绩效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

3.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4.汤晓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浙江审计》,2004年第11期。

5.李厚琼,当前开展效益审计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审计》,2002年第3期。

审计的要求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119-03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组织经营环境的持续改变,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大,使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由此促使内部审计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

第一,内部审计的内容由聚焦于财务审计转变为聚焦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失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随之组织提高了风险控制的级别,改变了风险预测和管理方式,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受到普遍重视。为了保证遵循法律法规,提高经营效率效果,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报告信息真实可靠,实现战略目标,组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促使内部审计模式发生变化。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指出该种演变过程的基本路径为:20世纪的内部审计模式为基于滚动和固定审计计划的内部控制确认;目前通行的内部审计模式为依据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的内部控制确认;未来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在内部控制确认的同时对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确认和评价。

第二,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由管理层转变为组织,内部审计的角色、责任及功能发生了变化,如董事会期望内部审计对无意外风险提供合理保证;管理层期望内部审计作为管理工具提供绩效方面的服务;作业管理层期望内部审计帮助实施风险控制和确认。

第三,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确认转变为确认与咨询并重,内部审计不仅开展财务审计、遵循性审计甚至绩效审计、舞弊检查,还为客户提供以意见和建议为立足点的顾问及其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

第四,内部审计的目标由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转变到促进组织实现价值增值,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不仅包括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如发现被贪污的货款、物资库存积压),也包括内部审计增加的隐性价值(如充当参谋顾问、产生威慑作用),还包括内部审计提高自身效率所创造的价值(如改善审计结构、更新审计技术、调整审计战略)。

上述诸多变化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历次定义中可见一斑,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变化的结果: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由上述可见,内部审计已进入了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时代。增值型内部审计使内部审计权力、责任发生了改变,内部审计人员从“看门狗”变为组织的顾问、协调者、培训师和护航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素质来应对。内部审计执业规范、行业协会和高层管理者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即内部审计人员应仅从事其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服务;依照内部审计准则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持续改善其专业能力及服务的效果与质量。《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1210――专业能力》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

iia于2013年的全球内部审计能力框架(GlobalinternalauditCompetencyFramework)规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十大核心能力:倡导及应用职业道德;发展及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应用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架构(ippF);充分了解治理、风险及控制并应用于组织;维持对于商业环境、产业实务及特定组织的专业水平;进行具有影响力的沟通;通过协同合作,说服及激励其他人员;善用流程分析、商业智能和问题解决技术;执行内部审计;接受变革并促进改善及创新。

iia秘书长兼总裁理查德・钱伯斯指出,2014年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五大焦点领域包括:力求平衡控制焦点;强化人际关系建构与维持;辨识与评估新的遵循风险;构建能强化业务知识的有效策略;寻找提升内部审计效率的创新方案。在与保罗・麦克唐纳合作的一份立场公告中,钱伯斯将高效内部审计师应具备的软技能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公正性、建立关系、合作伙伴、沟通、团队合作、多样化、持续性学习。

根据上述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技术性特质和非技术性特质。技术性特质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熟练程度,包括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特定产业知识、保持对商业战略的敏锐度、能够持续关注风险、确认风险管理效果、具有良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技能、掌握最新的信息科技、具有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拥有在营运及策略讨论方面的话语权等。

非技术性特质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软性技能,在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甚至可以说“软技能就是新的硬实力”。具体包括:以客观的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地开展审计业务和进行审计判断;与业务部门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对多变的环境具有应对能力和多样化视野;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在审计团队成员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持续保持并不断提高个人专业胜任能力等。

对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灵活运用审计工具和技巧,分析、管理和改进运营和管理流程;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能够激励和带领审计团队较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战略视野,能够适时、果断且有活力地引领内部审计机构甚至组织开展政策制定甚至实现变革。

三、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整体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不断拓展的内部审计职责范围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毕秀玲、刘昂(2013)对国内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和审计技术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水平。虽然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表示能够胜任组织赋予的各项审计任务,但有相当比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人际沟通能力和审计工具技术方面比较欠缺。审计类型仍然以传统财务审计为主,对投资项目审计、专项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和it审计等仍然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张庆龙(2013)对我国内部审计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存在着下列问题:年轻化、高学历、经验少;专业背景偏重于财务、会计,兼顾管理学科;内部审计从业门槛较低,持有的专业资格集中于会计师和经济师;组织高管层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四、提升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一)拓展专业知识和产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内部审计职业赢得社会地位和信任的基础保障,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该类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管理、金融、法律、工程、计量统计等。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中有效审计团队的知识结构应是经济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专业和其他专业各占1/3。企业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应注意不同知识背景人员的合理搭配,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学历教育、后续教育、职业资格考试等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当前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践经验,了解产业知识,具备商业敏锐度,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及营运模式。从会计师事务所、同行业其他企业中招聘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实行内部审计岗位轮换,从其他职能部门中选拔优秀人员,聘用客座审计员等措施,是拓展审计人员产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运用先进审计手段

面对企业规模扩大、交易量上升、业务复杂、舞弊手段高明、信息化使用日趋普及等企业实际,传统手工审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展持续审计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普华永道专家团针对美国内部审计所作的《2006年内部审计行业调查报告》指出:持续审计是美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在392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有81%的企业拥有或正在计划建立持续审计或监控流程;2005―2006年间,拥有持续审计或监控流程的企业比例从35%上升到50%,增幅显著。而在我国,由于内部审计人员it知识水平不高,国内开发的审计软件功能还不够强大,国外汉化软件在我国审计环境中使用有缺陷且成本较高,目前持续审计在我国内部审计中的使用情况参差不齐。鉴于持续审计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业务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尽快掌握自动化知识管理与分享、自动化工作底稿与风险评估、自动化问题追踪与报道、数据挖掘及分析等持续审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提高审计沟通的技能

美国管理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事的能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内部审计的沟通对于审计工作的成败更具有决定性影响,由此,内部审计执业准则对于审计沟通有着更多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对于审计沟通都有明确的要求,而涉及审计沟通的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更是多达5项。内部审计沟通对象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适当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外部相关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其他成员及外部专家等。内部审计人员应采取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语言沟通与肢体沟通等不同方式,在审计工作开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沟通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沟通技能包括:了解组织运行环境,精通审计业务,宣传审计目的,彼此尊重与信任,巧妙设计提问,善于倾听并保持耐心,以建设性的方式沟通审计发现,定期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高级管理层会面并保持互动等。

(四)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理解

2013年,iia了《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三道防线》,阐述企业为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应建立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业务部门及职能部门在日常业务中执行的及时识别、上报初步管理风险的职责;第二道防线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与规划;第三道防线是由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所执行的对第一及第二道防线部门的工作所进行的事后稽核和监察。作为风险管理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关键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传统的以法规遵循及财务报告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工作,转变为风险管理的确认者和咨询者,并将审计资源优化至风险较高的领域。为了做好该项工作,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行业竞争情况和发展态势,熟悉企业目标、战略和计划,了解生产经营特点、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善用科技手段分析有关资料,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提出风险应对策略。

(五)有效运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显然,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它与审计专业判断、审计应有职业谨慎等概念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并影响着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如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制订与修改审计计划,评估与确定审计风险及重要性水平,测试及评价内部控制,获取与评价审计证据,形成最终审计意见等环节,都离不开审计专业判断,批判性思维也始终在发挥着作用。批判性思维要求审计人员能抓住要领,维持好奇心,富于机智灵气,善于运用专业质疑,基于严格推断,进行清晰敏捷的思维。要达到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包括通过学历教育、后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等途径,增加哲学方法论基础和逻辑学基础知识;通过不断的思维实践,塑造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特质。

总之,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价值、应具备的素质和存在的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为组织提供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thepricewaterCoopers.aligninginternalaudit,areyouontherightfloor?――Stateoftheinternalauditprofessionstudy[R].2012.

[2]Roussy,m.internalauditors’roles:Fromwatchdogstohelpersandprotectorsofthetopmanager[J].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2013(24):550-571.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S].2013.

[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m].2004.

[5]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GlobalinternalauditCompetencyFramework[S].2013.

[6]理查德・钱伯斯.2014年的内部稽核:新的趋势和未来的展望[J].内部稽核,2013(10):25-26.

[7]理查德・钱伯斯,保罗・麦克唐纳,夏青.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软技能[J].中国内部审计,2013(7):38-41.

[8]毕秀玲,刘昂.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基于问卷调查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96-103.

[9]张庆龙.2013年度中国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调研报告――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R].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2013.

审计的要求篇5

关键词:景观感觉的形式借景道法自然

所谓智慧,是对环境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即在感官信息的基础上,计划一系列活动的能力,并将之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之上。在这一点上古代的人们充分体现了智慧这一概念的含义,从人类最初的茹毛饮血,树栖穴居到最后建立城市园林、国家公园,再将这一实践提高到城市规划、建造园林,最终发展出现代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着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的“大生态”理念。从这一点来说,智慧将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了艺术这一层次。

当景观成为艺术设计的产物时,它同诗歌、音乐一样,在表达方式上有共同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艺术必须提供精美的形象,唤起高度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并体现深刻的思想。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在一定地域范围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丽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想境域的过程。在这里,美的营造是最终目标,古典的中国园林与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有着对美的本质思考。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是过去时代人们的环境艺术。

无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环境艺术,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都比较广泛,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求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统一,追求艺术与技术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美学规律的掌握及认知将决定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传统的园林设计必须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这是应用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建造一个美好生存的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形式法则;形式的表达在于它对于美的外显方式。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仅强调外在形式的表现,那将走向美的反面。一味追求华丽的美、粉饰繁缛、功能脱离都将是误人歧途。在遵守景观设计的精神原则指导下,讲求环境艺术适度,均衡、韵律的美将是新的环艺设计之道。

从对以往景观艺术的回溯中,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一个完全人造的环境并不能够得到环境的美,而人们取得的最伟大的进步也不是力图彻底征服自然。不要忽视自然条件,也不是盲目地以建筑物替代自然特征、地形和植被,而是精心寻找一种和谐统一的融合,调整场地与建筑物的形式,使之与自然相适应,借助阳光、水、植物和空气,改善景物的布局。就渴望秩序和美,我们本能地追寻和谐,痛恨杂乱、冲突和丑陋,所有环境设计的中心思想是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安全有效、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重视环境的特性,消除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如同中国人理想中所期望的那样,生活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发挥。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约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发展到成熟期,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曲折,趣味盎然,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园林美出现了。空间的布局卓有表现,曲折,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这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艺术设计,体现出自由的艺术观念的审美理想,追求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溶为一体,通过多种巧妙的“借景”手法,突破传统古典园林设计中封闭式的空间局限,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虽有人作,苑自天开”、“曲径通幽,借景抒情”、“亭台楼谢,点景引景”。以上这些都是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这种自然式园林处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俗就亭台,低凹引开池沼”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水体则体现自然景观,稍加整理,不破坏自然景致,种植方面则反映自然植物群落之美,陪衬建筑结构的均衡之美。在现代,建筑和广场道路,多呈现规则和几何化的倾向,环境在平面规划中存在明显的轴线,地形开阔平坦,即便有不规则的地势也多为平和柔缓的,互陵斜坡。直接借鉴古典自然式园林的创作手法,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就必须将西方规则式园林与中式自然园林中可利用的部分抽离出来,将规律的环境因素与自然的环境格局交错组织,取长补短,根据具体的环境内容和特点,采取适当的表现形式。

现代环境设计的产物,应当是一处缓解和松弛精神压力的场所。在美好的环境氛围中,优美的建筑,柔和的空气,曲线流美的道路综合在一起,勾起人们感官的愉悦。正如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所说,“感官的人化”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那些潜在的影响人们感观的社会因素都会归结于对环境美的审美过程之中,这是感觉的形式。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人们有不同的感觉形式,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设计则是必然的。“小桥”、“流水”、“人家”,诗意的追求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写诗的人在中国古代称之为“儒家”,儒家信奉人类的命运掌握在天的手中,而天与地的和谐,建立在一种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平行的完美秩序之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这里园路、禅房、花木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完美秩序之中,才会引起人们对诗意的审美观照。儒家有出世的思想,那是在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在不能够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之后,便借助遁迹山林或归隐田园来达到出世的逃避,在青山绿水、幽篁草庐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如现代人一样,为了躲避喧嚣城市生活中的压力、不快及烦忧,借助与自然景观的沟通,来寻求自我的精神世界。

古典园林旨在创建一个人们休息及游赏的优雅宁静的环境,这同禅学精神主旨有极大的相同。禅学理念里“空寂无为”的思想意味着一种彻底平静、祥和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一切行为趋向于静止和单纯。禅学认为,现实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修炼,是对生命的忍受过程,现实是苦难与折磨,只有精神上的解脱才是希望。然而禅学对于现实的适应及悟道方式却不在于苦修,而主张“直入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并不反对生活愉悦的感受。置身现实生活之中,体受自然的美感与享受,并抵达“悟”的真蒂,这种静溢幽深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方向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任何一种设计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它所表达的设计原则,环境设计亦不例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西方科学的美学体系对近代中国园林及艺术设计有着广泛的影响,而在国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设计原则的混乱和迷失,也使现代环艺走向无所适从的多元化;对环艺设计作品的美学判断,在整个程度上决定于处理环境诸元素之间关系的方式。“道法自然”是中国道家解释自然本源及其运行方式的哲学体系,它对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整体构成方式的注重,要更甚于对客观本体的注重。这一法则建立在人与自然诸因素的关系处理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现其合理的功能,符合逻辑的结构,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特的构思以及选择适当等诸多手段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总之,在寻找新的审美原则和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过程中,始终都必须遵循符合自然的法则这一条规律,无论古代的园林艺术还是现代的环境艺术都必然寻求人的思想本源。艺术的最终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客观自然的过程中体验美,体验感情的理想,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平衡。

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蒂文森:《花园设计》,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

[2][美]约翰・酉蒙兹:《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

[3]吴家骆:《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审计的要求篇6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九十年代进入全面应用、发展阶段。随着机和通迅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深化。现有银行在柜面对私、对公业务,汇兑、联行结算业务,行内行外清算业务,管理、经营和内部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得到全面应用。四大商业银行在柜面本外币业务、对公对私业务已实现全国联网。银行全球收付清算系统已与海外机构实现清算实时化。随着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各项贸易正呈爆炸式增长。银行作为其支付中介机构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货币电子化应用革命”中来。近年来银行业不断推出的“网上交易”、“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新型网络支付业务。推出新老结合的新业务如“一卡通”“银证通”“银税通”“银信通”等产品,这些新型业务的不断推出表现出银行将更加贴近客户,根据不同用户群体推出不同的应用产品,各项业务将更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未来银行将以为基础,“创新”为核心,不断的利用科技手段来更新金融行业对外服务手段,不断的利用科技手段来优化改进银行内部流程,不断的利用科技手段来进一步加强对内部控制和管理,这些都将金融业及相关领域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经过近二十几年的电子化建设。银行业信息化已完成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到综合业务,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模式,已完成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清算和金融管理。随着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也已完成,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又将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即由单一的柜面业务和数据信息处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由基础业务电算化应用向重管理和战略规划转变。同时,随着新型业务和支付手段的应用深入和扩大它们潜在风险将逐渐显现出来。这些转变将给银行业内审工作提出一整套的新要求、新思路和新挑战。二、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

一是信息系统设计不科学,缺少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参与。新业务、新系统的软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职能部门配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商业银行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应当具有可复核性和可追溯性,并为有关的审计或检查留有接口”的要求,在新业务、新系统开发下内审部门应提出自已需求。但在实际开发、应用和推广时内审部门介入很少,很少参与软件的整体规范和审查。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基本是不参与,内审部门片面注重事后审查监督工作。没有在开发和应用前将内审部门在今后发展中的需求提出。业务和科技部门在业务设计时也没有将内审部门的科技发展考虑在电子化建设中。在各项新老业务、系统中没有将内审部门所需接口纳入到软件设计内。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电子化应用,一方面是简单的手工内审。审查、稽核工作,仅仅埋头在大量的纸凭证中苦查,苦审。这些都将在今后的应用中给新老系统带来更多缺陷,必将制约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发展。二是对信息系统缺乏足够理解,当信息系统成为审计对象的一部分时,为了评估风险,审计师必须对信息系统有足够的理解。但是,这对大部分传统审计师而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理解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而传统审计师很少受到过这方面的。另外审计师在理解信息系统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文档资料、外部技术咨询、人力资源等,但在审计过程中,这些资源往往很难获得。三是审计工作以查错纠弊为主,审计职能未能全面发挥。监督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应是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顾问,而不是单纯的监督者。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证实各种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营活动事后的检查上,而对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重视不够。

三、商业银行电子化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第一、进行系统再造,优化审计系统

银行信息系统设计时必须吸收审计部门的人员参加,为审计系统留下接口,同时,必须将商业银行内审软件独立与综合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软件之外,保障其独立性。内审软件的验证与业务软件不同处理和设计,便于各自应用相互制约。该功能中涉及商业银行多个基础、管理、分析系统,是一个跨平台,跨网关软件设计。其有许多功能模块:

1.权限审查。在商业银行对内部人员岗位定职,资金权限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①柜员身份和权限审查。主要根据柜员身份和岗位在内审软件确定其使用范围,其身份变化情况。根据身份变化其相应权限是否在其职责内。若身份不统一,在软件中有两个身份,权限设置有问题。内审软件将其详细列出进行审查。②交易权限。交易权限在综合业务系统中交易使用的级别或方式均已设置。随着业务种类和支付交易增加,应用软件平台不断扩充,对交易权限的管理和控制应是一个重点。交易权限的审查着重于交易应用级别、应用范围和交易制约。③资金权限。资金权限对柜员和交易实行动态管理。对储蓄,对公,联行,内部资金划转操作人员不同使用权限不同,对每笔资金使用的权限控制进行审查,是否存在跨越级别处理的情况,存在列出审查。

2.专项。①一级科目、明细科目分析。一级科目审查是将该科目下的所有涉及到的帐务分析。明细科目分析只是对某一特定帐务进行审查处理。该项功能下设置科目审查项,主要有资金审查设置、发生额审查设置、特殊科目审查设置等等一系列功能。主要是对科目下所有帐务列出审查清单,以便审查人员检查。明细专项分析分为利息户专项分析、应收应利息专项分析、核销呆帐专项分析、清算资金专项分析、同业存放专项分析、联行帐务专项分析。②交易分析。交易分析即全面在同一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相同帐户的资金往来情况分析,现金支取分析,跨所交易转帐分析等情况,着重处理出现异常帐务审查核对工作。③现金量分析。此处着重对机构或存款户的现金量分析。某机构或帐户现金流量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异常,内审部门预警和审查动向。④不动户分析。主要是对存款户的专项处理。某户在特定一段时间内没有业务发生,经过分析处理该存款户突然发生业务,对这样不动户应给予关注,在内审检查中应突出。

3.重要凭证审查。重要凭证使用的管理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一直是一个重点事务。对重要凭证领用、交接、使用、作废情况进行专项审查。①出入库领用、交接。对机构内的重要空白凭证从领用至柜面使用交接,数字是否衔接上,凭证库从购买入库和出库领用,柜面从库房领用后整个数据衔接是否正确,中途是否有断档遗失情况。②凭证销号、使用审查。柜面交接和使用情况,凭证正常使用销号与帐户使用凭证核对,审查完成将没有在帐户中登记的凭证信息提出审查。

4.交易审查。①特殊交易。主要是对如红字冲正、抹帐、冻结、挂失、强制平帐等非正常业务。将这些信息列出便于内审人员检查处理。②关注交易。对交易中一些类型交易要采取关注,如开户日帐户当日业务交易发生频繁、修改类型交易、大额现金支取、大额资金转移交易等。

5.出纳审查。出纳在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中操作比较简单。对其审查主要注重:①业务交易与出纳交易、出纳交易与登记簿核对。因收付款业务与出纳交易一般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出纳交易与登记簿记录是一一对记审核关系。这些审查由软件完成,对其中没有匹配信息单独列出审查。②库款核对。库存款余额与机构内帐务核对,一般帐务内审正确后应人为注重帐实核对。③银箱款项核对。主要审查出纳员手中的款项与银箱款项余额一致,所有银箱之和与库款相符。④假币核对。网点假币没收与假币登记要衔接上,业务人员手工保存假币金额与登记簿相等相符。

6.业务审查。商业银行类业务越来越多,对其内审工作越来越重。业务审查,内审软件主要能完成:①内外数据审查。该项功能主要是将综合业务软件中记载的数据信息与类业务数据信息进行审查核对;对其两边相对应的数据信息衔接性是重点工作;对不符合条件列出审查。②帐务衔接核对。类帐务衔接主要将交易流水、清算流水、入帐资金进行三个级别核对,对其中形成的单边帐户进行重点审查。

7.内审文档管理。通过内审软件从起初事务设立到内审信息的生成,至最终的内审底稿的完成,主要工作全部由软件自动完成。软件的自动提取将日常工作中易发生、常发生的特殊情况都能审列出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达到审查有依有据,内审结果可查可点,对内审机构各项工作好坏评价有依有据。通过内审软件将商业银行内审人员从繁杂的日常内审信息查找中解脱出来,使其直接将精力投入到主要内审工作中,能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工作效益和水平。

第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

为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应把审计切入点逐步前移,由的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将审计的监督职能寓于管理控制之中。事中、事前审计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运行过程中发现,利用审计掌握的内外部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其挖掘发展潜力,预测并防止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向董事会或管理部门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层的有利助手。

第三、运用技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在内部审计各级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内部审计信息,包括内部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法规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

第四、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随着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化、网络化在银行业务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坚持传统的翻阅凭证、查看信贷档案等具体业务事项审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在加强具体业务审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决策人员及操作人员的业务行为的审计。为适应发展,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取定期脱岗、专家讲课、案例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同时,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的,在实践中摸索并熟练掌握审计技巧和方法,以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审计的要求篇7

【关键词】机架式KVm矩阵式KVmKVmoverip安全等级保护运维审计

目前大多数电视台都会建设以服务器、工作站、虚拟机、数据库等基础资源为主的it数据中心、存储中心机房,用以支撑台内的节目生产管理、各制作岛、媒资、播出、总控等诸多应用业务。大多数it机房建设方案都会采用KVm(KeyboardVideomouse)多电脑切换器,目的是利用少数公共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实现操控多台终端主机界面,这样可以减少机房布线的复杂度、节省机柜空间、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提高系统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机架式KVm、矩阵式KVm与KVmoverip是广电it系统常用的几种KVm设备,随着机房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运行维护的难度逐步增加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几类KVm在日常使用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KVm的应用

1.机架式KVm

机架式KVm是it机房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可以实现用一套键盘、鼠标、显示器控制更多主机的目的。机架式KVm价格便宜、通用性强、安装简便、易于规划、可以串接纵向扩展等特点使得它至今仍是大多数中小型it机房建设的首选。

虽然机架式KVm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机架式KVm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KVm设备不利于管理,连接主机需要使用专用连接线缆,且线缆的长度有限,对主机的分辨率有要求等问题使得它在一些特殊应用环境下的缺陷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

2.矩阵式KVm

矩阵式KVm是基于tCp/ip网络架构的专业数据中心管理设备,它可以通过部署多个控制终端实现远程管控多台主机的功能。远程控制终端的数量可根据需求弹性扩充。矩阵式KVm相比较机架式KVm来说,功能性上有所增强,矩阵式KVm通过转换模块将KVm模拟信号转换为ip信号进行传输,增强了信号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将信号进行放大,使得KVm到主机间的连接距离可扩展至40米。矩阵式KVm使用以太网线使得布线安装变得更加灵活,主机连接的密度也相对较高,使用远程控制终端可以将操作人员与KVm之间的操作距离延伸至300米,这样可以实现机房内设备的远距离多点分散控制,避免了管理人员来回在机房内不同机柜之间进行操作,减少机房出入次数,提高了系统运维效率与主机的安全性。

矩阵式KVm远程控制终端便捷的主机访问方式改变了机架式KVm的操作模式,使得运维人员可以在机房外完成大多数的操作,但由于矩阵式KVm在主机端和远程控制接收端传输的都是模拟信号,只是信号传输介质发生了变化,这与机架式KVm在工作原理上是一样的。

3.KVmoverip

KVmoverip是将主机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卡的输出通过转换模块进行数字化,然后进行加密与压缩并使用ip技术传输KVm数据的一种技术。KVmoverip传输的信号是加密的数字信号,不易被破解,这是与机架式KVm、矩阵式KVm一个不同的地方。KVmoverip在访问时不需要像矩阵式KVm一样的远程控制端,它是基于B/S架构进行管理的,web浏览器是访问KVmoverip最主要的应用程序。通过设定KVmoverip以太网口的ip地址,只要网络可达,便可实现对KVmoverip的管理以及其连接的主机进行访问,因此控制端通过KVmoverip连接主机,在距离上不受限制。

与机架式KVm、矩阵式KVm另一个区别是KVmoverip有集中管理平台,不仅能管理域内多台同型号的KVm,方便系统的扩展;同时还可实现对主机的访问过程进行录屏,录屏的数据采用了图像变化采集方式,从进入主机的操作界面时开始记录,在没有操作的时候不记录,直到退出主机的操作界面后停止。由于记录的过程并不基于主机的操作系统,只与主机的显示卡输出有关。因此,KVmoverip可以对主机的启动过程、BioS层面操作以及蓝屏故障信息进行记录。而KKVmoverip具有人员三权分立管理功能,这方便对运维人员的访问权限和资产进行管理。

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审计方式的考虑

根据《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规定,信息系统应该对系统内的网络设备、重要终端、系统中的接口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重要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审计,审计的颗粒度为用户级,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尽量考虑到各个操作环节的审计方式及覆盖范围。

我们以四级系统为例列举系统的安全审计要求,其中主要包括:

(1)系统应能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审计功能;

(2)审计内容应包括用户登录、修改配置、核心业务操作等重要行为,以及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等;

(3)审计记录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事件类型、客户端ip地址、描述和结果等;

(4)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

(5)提供安全审计记录存储与保护等功能,审计记录应无法被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6)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7)应为安全管理中心提供集中管理的接口。

为了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中对安全审计的要求,广电it系统引入了运维审计。

1.什么是运维审计

运维审计起源于跳转机。而跳转机原本是一台通用服务器,系统运维人员通常通过跳转机远程登录到系统内的主机来进行集中化管理。然而跳转机没有审计功能,对误操作与违规操作无法进行回溯追查,这些不足使得运维审计应运而生。运维审计可以管理系统内以RDp(RemoteDesktopprotocol)、VnC(VirtualnetworkComputer)、SSH(SecureShell)、telnet等方式登陆的资产设备,操作的功能与跳转机类似。运维审计可以根据不同协议类型访问的设备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操作全过程,例如以RDp、VnC方式访问的设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记录,以SSH和telnet方式访问的设备以记录命令行及输出结果的方式进行记录等。运维审计记录的内容需满足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运维审计管理的理念是:

(1)通过控制,从源头上解决对主机的操作问题;

(2)有时主机通用的账号无法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通过运维审计的账号管理来实现操作人员的定位;

(3)审计能够帮助管理员找出操作中产生的问题。

运维审计也具有人员三权分立管理功能,运维审计设立用户、管理员及审计员三种角色,对于操作记录的过程只有审计员才有权回放,用户及管理员的操作都会详细记录在案。运维审计系统支持基于B/S架构的单点登录系统,单点登录系统采用与访问授权相结合方式进行,用户登录运维审计系统后,只能够访问已获得授权的设备。运维人员无需记忆繁多的目标服务器ip、账号、密码等信息,只需要记住自己登陆运维审计的账号、密码即可,这能够有效地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2.单独使用KVm时的审计漏洞

机架式KVm与矩阵式KVm无审计功能,运维人员对主机所做的操作都没有记录,如果遇到操作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误操作所引发的问题,则不能回溯之前的操作过程,无法提供参考依据。更具风险的是运维人员可以通过KVm去直接操作主机,从而绕过运维审计,这样就无法避免一些人员对主机的恶意操作及无痕操作。对于登录账号为管理员的主机,机架式KVm和矩阵式KVm均无法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判别并管理,这对于出现问题后续追查相关责任人具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机房行为监控来记录人员的操作,但是监控主机操作界面的效果还是很有限的。

如果应用KVmoverip的集中管理平台,建立应用KVmoverip的审计系统,可以解决机架式KVm、矩阵式KVm无审计的问题。然而在广电it系统当中还有大量的网络、安全等设备,像播出、主控系统中还包含大量的专业的视音频处理设备、存储设备等,有些设备的访问方式采用的是B/S或C/S架构,需要通过客户端的web浏览器或安装客户端软件来进行管理,有些设备需要通过串口连接进行访问。针对这些特殊的设备,KVmoverip不能访问,无法实现对系统操作记录的全覆盖。

3.单独使用运维审计时的审计漏洞

运维审计登录主机需要依赖于目标主机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当主机操作系统出现故障时,运维审计便无法访问主机,只有在主机操作系统恢复正常后才能继续登录操作。而在播出、主控及数据中心系统当中有很多设备是基于windows和Linux等操作系统平台开发的专业设备,在设备启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很多信息,尤其是由于设备硬件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启动时BioS层的信息,这对于运维人员排查故障来说尤为重要。如因硬件故障导致无法启动至操作系统,单独依靠运维审计则无法对设备进行维护。

与KVmoverip一样,运维审计对于访问方式采用的是B/S、C/S架构和串口连接的设备,也无法进行管理,通常对于上述这几类设备的操作是用便携式pC和设备之间用网线或串口直连,再使用相对应的访问工具软件来完成后续操作。然而这样直连的方式也不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中的规定:系统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而便携式pC与设备直连,绕开了网络中的访问控制和审计设备,同时还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出于对系统安全的考虑,不应采用便携式pC来进行直连管理。

4.运维审计与KVm并存时审计的问题

当运维审计与KVm并存时,对于B/S、C/S架构及串口访问设备,两者都无法直接访问。对于这类设备的操作会有审计盲区。而KVm与运维审计对主机的访问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访问路径,对于系统运维人员来说,在主机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对主机的操作。为了避免因运维审计故障而无法访问主机的特殊情况出现,KVm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KVm与运维审计并存的系统中,两者应用的定位应当有所区别,KVm主要应用于主机上线前的调试以及故障后的应急维护,运维审计应承担对主机的日常操作和审计工作。二者的主要区别是通过运维审计会留下操作痕迹,而有些系统的运维人员担心自己的操作可能会引起主机的故障,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不愿意通过运维审计去做运维,因此更多的选择直接通过KVm来完成对主机的操作。因此需要用技术手段来弥补审计盲区,同时限制对主机的访问方式,避免产生无痕操作。

三KVmover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结合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结合广电特性的it系统中几类KVm以及运维审计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各类操作的审计盲区,同时又避免无法追查和不安全连接的操作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将KVmover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相结合的解决方法:如图1所示:

我们需要在系统中设立一台windows操作系统的跳转机,在跳转机上安装web浏览器、串口通讯软件以及一些C/S架构设备私有的客户端软件等,目的是用跳转机来解决运维审计和KVmoverip对某些特殊设备无法直接访问的问题,同时将跳转机划入运维审计的资产管理范围,凡是通过跳转机的所有操作,都由运维审计来进行记录。

对于因主机硬件所引起的操作系统启动故障过程的审计,需要对BioS层信息进行检查的操作,就只能通过KVm来实现,KVmoverip的录屏功能,可以记录主机的启动过程及BioS层的信息。而登录KVmoverip也需要通过跳转机的web浏览器。这台windows跳转机,成为解决系统运维审计访问盲点的一个关键环节,从而达到对系统内所有设备操作审计的全覆盖。三者的结合还可以将KVmoverip的集中管理平台省去,不必重复建立两套审计系统,节省成本。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对运维审计、KVmoverip以及windows跳转机的访问应有严格的把控,我们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日常的操作流程;同时也需要用技术的手段对恶意操作加以防范,其中包括设置网络层的访问控制列表,用以限制系统内设备间通信的ip地址及端口;还可以通过跳转机的操作系统安全设置,限定所能登录的设备ip及用户,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跳转机做主机操作系统加固并加入到终端安全管理的范围内来加强管控。

在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较高的系统,还应设立身份认证系统,给系统使用人员发放个人秘钥,结合双因素认证来防止发生通过登录密码来伪造身份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对主机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追根溯源。

将KVmoverip、运维审计与跳转机结合实现对操作过程记录的全覆盖的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跳转机所连接的设备种类较多,运维审计在录制跳转机操作过程时,只能记录是由操作跳转机所发生的动作,并不能够做到将每次操作按照跳转机访问的设备再进一步明确分类,这对于筛选、查询、定位由跳转机所产生的审计内容增加了一些难度。

目前运维审计还不具备串口访问、web浏览器功能,若运维审计能够将虚拟机集成在产品中,通过虚拟机来完成跳转机的功能,则可以省去跳转机这一环节,对于简化系统结构,减少故障点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审计的要求篇8

关键词:审计证据充分性适当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会计信息经过收集、评价、使用,得到的可以作为出审计意见的依据。在独立审计中,审计证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支持,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独立审计的核心内容。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是规范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需要,提供审计人员收集和判断审计证据工作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为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发表合理审计意见提供指导。

一、确立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而这一目标是与整个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目标相一致,而且不但会计信息是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会计信息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等也是佐证审计意见的依据,本文将这两类信息称为审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是依照一系列的审计工作程序来完成的,审计人员接触审计工作最先面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繁多的审计信息,最终得到的是依据原始的审计信息出具的审计意见。从审计信息到审计意见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信息成为审计证据是一种质的飞跃,这凝聚了审计工作的大量努力,包括对审计信息的收集、评价、使用。最初的审计信息是大量零散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便于存储、查找和利用。而形成的审计证据是要进行综合归纳的。因此,存在一种统一的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有助于提高独立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为实现审计信息转化为审计证据提供一致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独立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越来越受到需求者的关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诉讼大量出现,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大,这就为审计报告的供给方——审计人员带来了审计风险。在此种情况下,审计证据的获取就不得不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在实际审计工作的程序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艘是为了避免风险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损失,然而实际上风险是无法被消除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为了使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当符合特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就为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审计证据提供了引导,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参照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

在明确了审计证据总体要求产生的必要意义后,本部分主要探讨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含义及其作用。关于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审计准则都提出了相应的解释,被广泛接受的内容是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或称为审计证据特征,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一)对于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考虑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描述审计证据的数量特征,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使审计证据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形成审计意见的需要。审计过程中对于审计证据数量的要求是获取审计证据的首要条件,只有取得充分数量的审计数据,审计工作才能正常开展,才能形成有佐证的审计意见。当然,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决不是对审计证据无限量的要求,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表现在:审计风险越大,对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可能越多。从一般意义上讲,风险与证据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险大的审计项目其存在风险的审计信息分布较散,涉及较多的审计信息,为获取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必然要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另一方面,审计证据数量的增多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不易发现的舞弊行为,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项目。

审计证据的数量,还与审计项目的特征有关。通常,重要的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证据越多。例如:对建设项目的审计,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复杂数据信息的工程,而且建设项目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占有企业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也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显然要对这样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获取相当数量的审计证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成本效益。

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可以无限制的多。在获取审计证据的同时,审计人员需要耗用大量精力甚至财力,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将企业长时间积累的审计信息全部用于辅助审计证据是不现实的,况且某些审计证据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过多的审计证据会成为审计负担。成本效益因素的另一层含义是审计成本的耗费并不是越少越好。对于一些必须要重点审查的项目,如数巨大的应收账款,尽管取得该审计证据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该项目的重要性决定了耗用成本的必要性。

(二)对于审计证据适当性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定义为,“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对于质量的考虑是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角度来看的,这似乎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吻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服务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要符合审计目标即作为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不相关”、“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的“不相关”、“不可靠”,正是这样的会计信息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舞弊的行为,是值得审计人员高度重视的。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与审计目标密切联系的,是指审计证据的获取应能为做出审计意见提供佐证,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认定。对于符合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遵守情况。对于实质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在于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及认定报表中列示项目的存在,权责关系,业务发生,完整性,计量,信息披露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原则要求是:“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按照相关性的要求对审计信息加工形成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是对审计证据质量要求的体现。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即审计证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是从审计证据质量的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的。符合相关性的审计证据是对会计报表事项的认定,这种认定的前提是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如果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可靠,那么对于证据内容的认定就是无意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原则要求是:“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两者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数量不足的审计证据无法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不足以形成有力的证据;不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即使审计证据数量再多也无法对出具审计意见提供佐证。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与审计证据的质量相互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就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全面揭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是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总体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废另一方面,两者应当兼顾。

审计的要求篇9

一、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目前,人大和政府都重视审计监督工作,双方对审计的要求在总的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审计机关能够真实、客观和公正地检查问题和反映问题。但在审计监督的实质上各有侧重,审计机关难以实现双方的要求。一是双方对审计监督的定位不同。政府要求的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大要求的审计是外部审计。二是双方要求的监督对象和层次不同。政府要求审计是对下级部门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包括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或下属。三是双方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程度不同。由于受审计体制等因素制约,政府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实质性的,因为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体制上的规定和保障,制约力强而又非常具体。

另外,在处理与人大的审计要求上,审计主要以政府指示为主,审计结果首先要报告政府,经政府审议后再代表政府向人大汇报。而人大对政府的监督目前来看还存在监督实施细则或权力的细化问题,对审计机关也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且对审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缺乏明确和具体的法律与制度规定,没有系统化的可操作程序。所以,审计机关监督政府预算并代表政府向人大提交审计工作报告就难以有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而人大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形式或程序上的。

二、现行审计体制严重影响人大监督效力

按照现行的审计机制,审计机关无法摆脱业务工作的局限性,在对预算审计过程中,审计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地涉及政府与政府首长的财政责任和行为,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直接关系的问题难免得以掩盖,就是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对外都披露。由于许多问题是属政府行为,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结果是老问题不断重复出现。审计建议难以被重视,既无济于事,又影响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每年的“同级审”所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提交人大前均须经政府审阅把关,披露问题属“自我检查”,对问题披露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都是有限的,也就影响和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另外,审计多是事后监督,加之审计结果及处理往往是经验教训式的,即只有吸取经验教训,无法及时纠正问题,侵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难以被有效制止。公共投资也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更谈不上对公共开支实行全面的审计。其结果是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就缺乏实质性介入的途径和手段,而人大依靠审计监督来强化人大预算监督的效果实际是要打折扣的。对审计机关来说,尽管它拥有监督资源,但却因缺乏权力的“后台”和执法的“靠山”,因而难以发挥出审计资源的最大效应。这说明造成人大与审计在预算监督中双双“不利”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审计体制。

三、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强化预算审查监督

审计的要求篇10

一、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目前,人大和政府都重视审计监督工作,双方对审计的要求在总的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审计机关能够真实、客观和公正地检查问题和反映问题。但在审计监督的实质上各有侧重,审计机关难以实现双方的要求。一是双方对审计监督的定位不同。政府要求的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大要求的审计是外部审计。二是双方要求的监督对象和层次不同。政府要求审计是对下级部门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包括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或下属。三是双方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程度不同。由于受审计体制等因素制约,政府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实质性的,因为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体制上的规定和保障,制约力强而又非常具体。

另外,在处理与人大的审计要求上,审计主要以政府指示为主,审计结果首先要报告政府,经政府审议后再代表政府向人大汇报。而人大对政府的监督目前来看还存在监督实施细则或权力的细化问题,对审计机关也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且对审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缺乏明确和具体的法律与制度规定,没有系统化的可操作程序。所以,审计机关监督政府预算并代表政府向人大提交审计工作报告就难以有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而人大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形式或程序上的。

二、现行审计体制严重影响人大监督效力

按照现行的审计机制,审计机关无法摆脱业务工作的局限性,在对预算审计过程中,审计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地涉及政府与政府首长的财政责任和行为,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直接关系的问题难免得以掩盖,就是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对外都披露。由于许多问题是属政府行为,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结果是老问题不断重复出现。审计建议难以被重视,既无济于事,又影响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每年的“同级审”所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提交人大前均须经政府审阅把关,披露问题属“自我检查”,对问题披露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都是有限的,也就影响和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另外,审计多是事后监督,加之审计结果及处理往往是经验教训式的,即只有吸取经验教训,无法及时纠正问题,侵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难以被有效制止。公共投资也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更谈不上对公共开支实行全面的审计。其结果是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就缺乏实质性介入的途径和手段,而人大依靠审计监督来强化人大预算监督的效果实际是要打折扣的。对审计机关来说,尽管它拥有监督资源,但却因缺乏权力的“后台”和执法的“靠山”,因而难以发挥出审计资源的最大效应。这说明造成人大与审计在预算监督中双双“不利”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审计体制。

三、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强化预算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