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十篇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十篇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11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1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一)髙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选修课程的要求

高中课程设置中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但还没有哪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像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一样对选修课程作了如此详尽的说明,可见国家对选修课程的重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已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作了详细的说明。

(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从总体上看,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性质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修课程必然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它们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设置上的专题性与针对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程的开设应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五个课程系列的开设其选材范围必然很广也很自由,但这并不是说选修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五个系列可以视为是五个专题,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除了专题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知道语文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其次选修课程是针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再次选修课程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设置的。

3.实施上的灵活性。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新的课程改革实行三级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就给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带来很大的自主权。灵活性一方面指的是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系列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灵活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可以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能力灵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样的广泛的不同要求,这也说明了语文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将要面临的困难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我想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将会遭遇如下一些困难:

(一)师资问题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曾经认为“教师是宇宙的中心”,十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今天,我们依然认为教师具有如此重要的中心地位。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启发,我们必须重视师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要实施新的语文选修课程,必然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

(二)教材问題

教材被认为是教学过程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一,可见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依托。与必修课程教材相比,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以及选用等环节还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其一,语文选修课程灵活多样,系列丰富,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开设,这样一来同-类型的选修课程教材的需求数量就会相对局限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需求数量必然会很少。由此就会带来编写、出版、发行教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我们怎样将这些控制到最低点?其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可以拿一些现成的图书作为选修课程的教材,这就存在一个教材选用的问题,什么样的教材适合教师教学以及高中生学习需要呢?

(三)评价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当中虽对评价有比较详细的建议,但笔者认为评价仍是语文新课改一个大的问题,甚至是“瓶颈”。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等许多功能,而在目前,髙中学习其评价主要是与考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则很容易放弃选修课程的学习。因而要很好的发挥选修课的评价的各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积极地投人并很好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策略

(一)选修课课程设置要求

1.选修课应在编制教学计划时与必修课统一考虑。选修课既应是必修课的补充,又应是必修课的延伸。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编制出完整的更广博的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体系。必修授课计划一定要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来制定。对此,选修课亦概莫能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与知识需要接轨,对于选修课,不搞短期行为,也不搞临时行为。

2.对于教育思想的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设计安排在选修课中进行实验性教学。

  3.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过去开选修课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协商决定,较少听取学生意见,而忽视了学生常能够对他们自己需要和希望学的东西讲出很好的意见。

(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生动。可以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也可以使用调研法、演示法和模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传授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通过自学,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教授过的知识和能力。

(三)选修课的课时安排

选修课的总课时安排中必须占有足够的份额,例如占总课时数的2〇%?30%,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国家和学校已规定出必须选够的数量。笔者以为,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度,这样才有利于提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两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3

【关键词】语文;高中;选修;教学;体会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本书,教学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张。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到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如果说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那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赏析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杜甫的《登岳阳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景和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

选修课的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每篇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可以这样选教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可以精读,至于这本书中的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节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先秦中其它学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到。

三、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充分保障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加以运用,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学习古代诗歌时,翻译诗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名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思都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进入对诗歌的深入鉴赏。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相互纠错,取长补短,力求让学生自己弄懂整首诗的意思。对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教师只要点拨一下即可。

四、要突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部分一共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赏析好这三个单元的诗歌,教师必须重点上好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和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赏析指导”时讲清了学习方法,在“赏析示例”中作好了赏析示范,那么学生在“自主赏析”诗歌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效率。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应该说给予学生更开放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更优越的条件,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差异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尊重,我们一定要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

新课改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规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及实施建议,一些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各种选修课的教材,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尝试着开设了语文选修课。但选修课教学的困难重重,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存在困惑,一筹莫展、疲于应付是大多数老师的反应。就目前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而言,确实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1、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的一些概念的阐述含糊不清

新课标对于语文水平和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规定,即“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显然这里的“希望进一步学习”与“希望进一步深造”是有区别的,而事实上学生或教师又怎样来把握这种区别呢?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啊?如果说后者是“根据某些院校、专业招考和某些单位招聘的要求”,但因为这里对此没有更多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修满7个模块的,根本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选修科目也有所不同的情况。既然实际操作都一样,那这里的不同规定则毫无实际意义。

2、选修课科目设置过多

新课标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就造成了语文选修课科目设置过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课时过多。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这超支的时间又从那里来呢?实际上,早在1922年,政府实行学制改革时,就设置了很多选修课,但因选修课科目过多,造成难开、难教、难学的局面,最终改革失败。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选修课程科目贪多求全并非好事,“少而精”才更适合实际情况。

二、选修课在实践中很难实施

1、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决心不足、积极性不高

首先,很多课改实验区的选修课考试方案还没确定,这让很多的学校没有方向感,因而犹豫不决,缺少把选修课开好的决心。

其次,从2007年四个课改区的高考方案看,并不是每个选修课系列都考察,如山东就没有将“文化论著选读”列入考试范围。广东、宁夏则明确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二选一,这就意味着只要学好文学或实用类其中任一类的几个相关系列就完全可以应付高考的需要,因而很多学校只开二、三个系列,其余的则根本不涉及。

2、教师消极应对选修课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一方面,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开设选修课,应参与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这就在教学工作外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任务。另一方面,习惯了老教材、老教参的教师,面对这么多新增加的内容,不得不重新备课。新的内容的增加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不断地|看书、进修,以充实自己。任务的增加以及要求的提高使得很多教师感觉疲惫不堪,积极性不高,因而易对选修课持一种敷衍态度,缺乏把选修课上好的进取精神。

3、学生没有选择权,选修课不选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选修课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而学校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它们的苦衷,有的领导说“让学生选肯定会乱套,如果学生共选了十几门不同的课,你让我们怎么上?再说班级被打乱,教师和教室数量也跟不上啊!”还有的学校是遵循上层教育部门的要求,因为高考要统一考,所以上面说怎么上,下面的学校就只好照办,不然会造成考的没上,上的不考的情况出现。更有很多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难以一下子领到全套教材,只能领到什么教材就上什么课。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现在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说什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能是几句空话。

三、选修课的几点改进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是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估计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特长个性的发展。”新课标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差异这个大方向是有道理的,我们需想办法改进我们目前的选修课程,从而使这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得以落实。

1、减少选修课的种类

考试得高分仍是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而现行的多数选修课却正是提倡超越功利的,这就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因而,面对现实应减少选修课的种类,保存的科目也应是与高考关系密切的,如诗歌、散文。这样,既有利于应付高考又可兼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2、真正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学校可每学期只开几门选修课,让学生在这有限的范围类行使选择权。这样,既可防止选的科目过多,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选修课的积极性。

3、整合教材编写队伍,多出优质精品教材

当下出版的选修课教材大多质量不高,很多内容重复。可以考虑让各出版单位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联合编出一些精品教材,以改变现在选修课教材“多而差”的局面。

4、评价模式稳中求变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5

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而选修课就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选择性”,它把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可见选修课的开设将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尽管如此,对于高中一线教师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激起他们特殊的热情,反而争议颇大:有的认为目前的教学实践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有的认为选修的内容不精当;还有的认为高考不改,一切皆是一纸空文;甚至还有的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不一而足。笔者经过三年完整的一轮实践,跌跌撞撞走来,其中出现的问题和手忙脚乱的应对,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实践中的问题

1.选修课程“必修化”

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构筑了高中的语文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必修课程侧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选修课程则侧重其拓展性和选择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侧重于学生兴趣、自学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展现语文的“人文性”。

目标、层次不同,教学方法、过程、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自然也应不同。但教学实践中,选修的评价方式和必修一样,都是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并且题型和考点均与高考挂钩,毫无选择可言,这样一线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就不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很容易就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甚至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一样上,以至于每课必讲,每讲必练,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了,显然和选修课开设的目的背道而驰。

2.选修课程“边缘化”

湖北的选修课程主要分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外国小说。这些内容在必修中都有涉及,这就是之前有的老师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因。甚至选修的内容被看做“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而已”。而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外国小说,都会做专题的复习、训练,从教学内容上讲,选修真的无足轻重。

如果说之前一线教师还心怀忐忑,处于观望状态,那么在湖北2012年的新课改首次语文高考中,湖北语文卷选修课内容仅仅考查了文学常识的判断,可以想见,选修课被敷衍、挪用的命运将更加不可避免:如此低的参考份额是远远不能吸引一线教师认真从事选修课教学的。另外,襄阳市自主选择的选修教材是《演讲与辩论》,因为属“个人行为”,不在高考范围之列,根本就不上。在这样一个教育还充满着严重功利色彩的时代,选修课怎能不被“边缘化”?

当然,除高考原因外,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语文选修课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其对任课教师学科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水平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比必修课高很多的要求,不但很多学校不能开出有分量、有特色的选修课,而且很多教师基于完成教学任务开设选修课,使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虚以应付。选修的地位岌岌可危,再者各省课程方案都没有给选修明确的学习时间,这使得选修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

3.选修课程“低效化”

从选修课地位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是“拓展与提高”,那么从理论上讲,选修课应该是必修课基础上学有余力者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人人必选的摊派任务,更不该作为考察的内容。然而当前的语文选修课,内容庞杂、课时不多,时间紧任务重,一线教师要么只能一路高歌猛进、蜻蜓点水,疲于应付,用学生的话说是“一路飘过来的”;要么把选修课当成课外阅读课,基本上放任自流,学生在选修课上可以自主阅读,教师没有具体的指导与要求。久而久之,选修课就变了“味”,还冲淡了“共同基础”的学习,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二.对策和方法

在这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怎样转弯才能达到一个“和谐共荣”“皆大欢喜”的局面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高考灵活考查

积重难返,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并且作为一省人才选拔性考试的现有高考体制,为了体现公平性,要更多考查带有共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比较、鉴别和筛选。而这一点和选修课程的“选择性”“个性”“特长”又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教育这条大船要改变航向只能是逐步转弯,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推行新课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就决定了在现阶段必须要考虑到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否则,大势所趋之下,选修只能是课改专家和某些教师的自娱自乐。

我们在高考中可以在选修课程范围给足学生自,考查学生在这一块的自学情况。如诗歌散文模块,给出某一选修内容的诗歌,让学生就其中任一点进行分析鉴赏,或揣摩意象、意境,或探讨其情感、主旨,或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或研究同类型诗歌的规律……在“集中”里体现“民主”。

2.把选择权还给师生

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换之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管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创举。这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意味着课程管理的权利开始分解、下放,使学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与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个体、地域的差异性,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支持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赶上改革“浪潮”,抓住手中“权力”,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选修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还是采用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的选修教材,使选修课变成了“材”的必选课。这种师生只能“修”、不能“选”的现况和必修有何不同呢?没有“选择”的教育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来说不过也是“训练”而已。

所以,选修课的选择者应该是一线教师和学生,并且主要是学生,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最愿意学什么。实际上我们并不期望学生从选修课中学到多少实际的知识,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个性及特长需求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和学生,让教师放手实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力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发展为目标”的突破。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选修课既然是对必修的一种拓展,那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就有较高的要求,单靠学生的探究显然是行不通的。即使学生有了自主选课的权力,但由于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智力还是性格都处于一个不稳定期,波动较大,在选择时,要么图一时兴趣,无长远目标;要么随大流,罔顾个人的基础和能力;要么功利心作祟,只图修满学分等等。所以教师对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详细、充分的指导,就成为保证选修课顺利完成的关键。

教师要对所选课程做详细解读,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要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哪些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但要设计思考方向,加以引导;哪些是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就集体探讨,哪些可个别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哪篇课文适于讲,哪篇适于读,不平均用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做多角度、多方位的拓展和深化。比如《清兵卫与葫芦》,可分析人物的形象,探讨人物的性格成因,对人物最终命运的猜想,寻找清兵卫和当前学生的相似处,把它改成话剧来表演,把这篇文章当做一则材料来作文等等。一句话:选修课就是教师在指导下的“才艺展示课”。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6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满足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所有学生奠定共同的发展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3.科学性原则。按照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科目及模块。

4.实践性原则。充分考虑*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普通高中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5.有效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情、校情,按照“效率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使各类高中都能得到健康、和谐、有特色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三)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执行。

选修Ⅰ模块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选修Ⅱ模块是各普通高中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见表1、表2:

2.课程设置说明

(1)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全部开设。

(2)关于选修课的开设要严格遵照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执行。

(3)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即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内容);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择修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数学选修ⅠB每个专题均为18学时,学生需在其中选择两个专题修习);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修习。

在选修Ⅰa的模块修习中,修习文、理方向学生按各科目要求选择模块,艺术、体育特长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后,可按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科目的模块。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完成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以及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修满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由学生在全省指定的范围内选择。

学生在八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中,至少要获得22学分。

(3)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Ⅱ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

二、课程管理

(一)学制与学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分为两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研究性学习应保证270学时;社会实践共3周;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各学科周课时安排建议如下:

*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周课时安排建议

说明:

(1)表3只是学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建议,选修Ⅱ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复习的课时由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实际统筹安排。学校应指导并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2)学校应当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其中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宜集中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宜适当分散安排。

(3)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确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科目的开课顺序、开课方式。

(4)有些学科的部分模块学习可能会出现跨学期现象,学校在教学中要加以关注。

(5)关于高二的课时安排,将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和我市的实际再行确定。

(二)课程修习要求

1.学生课程修习通过学分和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模块修习过程和状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三、课程实施

1.学校每学年的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到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2.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和新设置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校要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内容,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视学科实际,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4.学校在高三年级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5.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必修模块的同时,应科学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拥有较大的课程选修空间;同时,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选修Ⅱ课程的修习。

6.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7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育部门要对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选修的内容进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为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选修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中语文选修概述

高中语文选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语文选修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较难展开,同时课程多以大课的模式展开,缺少互动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平衡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是开展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应该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从选修的内容上看,在人教版本的选修书中,包含了数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主要强调的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文章不能做到透彻理解。同时,在考试中,对于选修课程的选取范围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首先保证必修课时的完整性,确保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

(二)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较少

目前,虽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含了很多的课程内容,但真正适合语文选修学习内容较少。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的选修学习时,选修课程对写作的审题方面、立意方面以及细节描写方面等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也同样要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适合选修学习的文学写作方面则较少。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具有明显不同的。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选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探索模式,课程要具有一定的活力,所以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很强的开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一般也采取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2]。

三、高中语文选修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化

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客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要注意避开必修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发挥好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作用。例如,在选修Ⅰ的教学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明确选修Ⅰ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加强学生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基础,设置“新闻传记”、“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课时一般都会受到限制,教师要做针对性的布置,优化选修课程资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程来教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做一个简单调查,通过适当的补充来增加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对于《花间词鉴赏》和《豪放词鉴赏》两者就要区别对待。前者可以通过意境模拟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作词时温婉、快乐或哀伤心态,而后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豪迈的朗诵,来体会豪放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处理好和高考的关系。选修课和高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不能以应试的心态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相关教学部门要引导教师对选修课教学正确认识,处理好和高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上课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

(三)从学生差异化角度出发改善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例如,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教学计划时间较短,但选修课的内容却非常多,同时由于进行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较大,给选修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特点,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对先秦诸子理论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对应的老师进行相应诸子理论的讲解。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能够丰富高中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同时高中语文选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育部门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作者:简良恩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卫荣.探究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30:3-4.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现阶段的高中选修课所赋予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权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谓选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现行选修教材“不够完善,只注意了时代性,而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只会选择与高考关系比较接近的、以文学为主体的选修教材。而这种选择则直接忽略了对非文学的社会应用语文的选择。因此,这种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质上依然具有严重后果的单一化倾向,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现阶段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来就面对强度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导致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通过选修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奢谈。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会立足于高考的命题重点对选修课上的《古代诗歌鉴赏》大讲特讲,但是对于《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高考关系部密切的知识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课程的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对于选修课教学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学生的选修制度,没有向学生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较少,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选课指导活动。

二、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优化选修课程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高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

2.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高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一方面语文高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高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高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究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3.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9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9-01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开设也失去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学生们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