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5:49

审计的步骤篇1

一、管理和培训客户

如果客户能够为执业的Cpa提供一切有用的资料,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反之,如果审计人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自己整理所需资料,寻找、誊写所需文件,审计周期会大大加长。位于美国贝塞斯达州马里兰市Johnson&Lambert会计公司,为了防止这类问题,其事务所已经尝试创建了两套独立的审计队伍:一是个传统审计队伍;另一个被称之为“全垒打”队伍。“全垒打”队的特点在于他们会为本职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对客户进行一些培训,每次审计工作开始前必须有一次与被审计单位高层人员的对话,告知其会计工作中有何不足之处,审计人员可以提供什么帮助以及收取业务费用的根据。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将会拟定一份与传统业务完全不同的业务约定书,将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严格区分开来。

而在达拉斯的weaver&tidwell会计公司,合伙人加里·霍夫曼(GarryHoffman)则会在审计计划讨论会上与客户共同协商提供业务效率的方法。

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了其他确保客户为审计业务做好准备的方法:(1)从高层管理者开始培训;执业者与客户董事会成员会面,就审计价值问题进行交流,促使他们参与审计业务准备工作;(2)将事情明晰化;事务所会以标准样本及规定提交期限的方式提供一份所需会计资料的详细清单;(3)当顾客能够提供符合标准的资料时,降低审计费用;事务所发现通过这项措施,可以大大减少Cpa投入准备工作中的时间,实现“双赢”;(4)如果客户还没做好准备,则根据情况调整计划,重新安排实地调查程序;(5)帮助客户逐步提高合作素质;刚开始客户有可能不能有效完成事务所期望的合作事项,但是通过逐步训练,客户将能越来越多的提供合作。

二、保持客户与工作人员的稳定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这得到许多事务所的赞同。当事务所能够留住老顾客时,因为对客户状况和涉及的业务领域驾轻就熟,可节约许多重新了解和准备的时间,可以更快找出有效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同时,由于熟悉顾客情况,审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些改进工作方式等方面有价值的建议,为事务所客户咨询服务开辟了溪径。

成功的事务所还认为,审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对具体客户及对整个客户经验值的提升。为了防止人员的流失,事务所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工作时间长度上做一些努力,详细列明和实施反超时政策;(2)完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承认和提高合伙人身份的机会;(3)提供灵活的时间安排和穿着休闲服上班的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4)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报酬与红利政策;(5)保持工作的趣味性,包括允许执业人员在工作中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鼓励员工参与计划过程。

三、正确的计划过程

在被调查的事务所中,花费在计划方面的时间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所占比例大相径庭,从2%到25%之间不等。但大多数人都确信:对审计效率而言,计划是关键。

计划首先是要对客户与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通过对客户整体状况的掌握,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市Davis.Lynn&moots会计公司的托尼·林恩(tonyLynn)说:“我们大大降低了业务时间,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符合性测试上,可以更快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另外,作为计划过程的一部分,事务所还会复核客户前些年度的工作底稿,以便熟悉以往与客户之间存在的问题,找出自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可以改进的地方。计划过程中其他的步骤还有:(1)与客户面对面讨论工作进程并阐明客户自身的义务;(2)将客户的试算表下载到事务所的软件中,为后续工作做准备;(3)发送委托审计确认书;(4)准备引导性的工作时间表;(5)与事务所其他哟审计人员共同复核上一年度计划决议,吸取好的建议,对工作进行改进。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并非所有成功的事务所都有详细的计划过程。有些只是简单地复核一下上一年度的审计业务,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些则是在问题很明晰的情况下,从审计开始时就建立一个确定的工作计划,不再更改。这些方法均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地被那些拥有大量具有丰富审计经验人员的小型事务所所采用。

四、风险评估

调查发现,将工作强度与风险水平相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为了减少审计工作量,性复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办法。一个工作效率高的审计队伍每开始进行一个具体的审计步骤时都会想:我们是否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来完成呢?现在,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正试图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这是因为,分析性复核与实质性交易测试相比有以下几大优点:(1)节约审计时间;(2)可以及时发现有领域;(3)实施起来更有趣,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客户业务。

在审计过程中,可以用分析性复核代替交易测试节约审计时间的领域有:(1)应收应付及已收已付租金;(2)利息收入;(3)累计折旧;(4)薪金及薪金税;(5)直接邮件募款收入及有关邮费;(6)供应物资;(7)预付费用(如租金,保险费);(8)专业咨询费用;(9)年度会议收入。

除了工作重排与技术改进外,其中被认为是效率审计中关键的,可节约20%一30%的审计时间的是实地完成审计业务。其提高审计效率的小窍门有:

l、采用先进技术,减少繁重的誊写工作,使用膝上型电脑,甚至手提打印机来为实地工作提供方便;

2、在工作底稿中加入备忘录,这样能够保留测试目标及实施措施的记录以及记录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认按照工作进程存放工作底稿,这样能够描述工作中每一步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及结果如何;

4、减少文件数量,将工作底稿文件的厚度限制在一英寸以内;

5、保留一份从客户手中得到的报告,而不要将所有资料都保存下来,以免下一年度还要将所有有用或无用的资料都翻阅一遍;

6、召开全所范围内的工作会议,以商讨如何做好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

7、让合伙人或上层管理者与实地工作者随时保持联系,减少信息反馈的时间及总的工作时间。这样,实地工作者能够就有关问题得到迅速指示,以便及时改变对审计工作的安排;

审计的步骤篇2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工作流;二维数据表;流程模型

1.工作流概述

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和执行。它是实现业务过程管理与控制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我们可以将整个业务过程看作是一条河,其中流过的河水就是工作流[1]。

2.审批工作流的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用来定义工作流的过程逻辑,包括组成工作流的所有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日常的各项审批活动中,业务处理是按照用户所选择的固定流程进行流转,过程模型如图1。

图1审批工作流过程模型图

3.审批工作流二维表的设计

通过对功能需求的分析,信息文件按照选择的流程进行流转审批,因此首先得考虑存储流程规则信息的二维数据表,每一个流程信息实体应该包括流程编号(Flinid,主键,数值类型)、名称(Flinname,字符型)、类别编号(FlClid,数值型)、版本(FlinVersion,数值型)、状态(FlinStat,字符型)等字段属性。Flinid字段存储流程编号信息,作为主键设置,控制流程信息的唯一性。FlClid字段存储流程类别代码信息,考虑系统扩展性,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进行存储,另设计存储类别信息的二维表,以便于使流程信息可进行多层次分类。FlinVersion字段存储流程版本信息,记录流程修改的次数。FlinState字段存储的流程状态信息,可设计为和停止两种状态。

每个流程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流动,系统必须设计存储相应步骤信息的二维数据表,一个流程可拥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实体应包括步骤编号(acinid,主键,数值型)、步骤名称(acinname,字符型)、步骤排序号(acinSortno,数值型)和步骤所属的流程编号(Flinid,数值型)等字段属性,为了考虑有的步骤可以有多人处理,系统设计了步骤处理人的数据表,包括序号(acUsid,主键,数值型),处理人代号(acUsUserid,字符型)、步骤序号(acinid,数值型)等字段属性。

当用户添加信息后,系统根据信息的类别选择了相应的流程,使用过程中要考虑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流动的状态,以提示各个步骤处理人能操作自己需要处理的数据,因此系统设计了与信息相关的表,即任务表,主要用来存储本信息选用的流程、目前的处理的步骤、目前需要处理的用户等信息,每一个人物实体应包括任务序号(tainid,主键,数值型),信息序号(itinid,数值型),步骤序号(acinid,数值型),处理人号(tainDealUserid,字符型),任务状态(tainState,字符型),任务版本(任务版本,字符型)等字段属性。

在用户进行审批操作后,应记录相应的任务处理记录,便于用户查看已处理的操作信息或进行撤销操作,因此系统设计了相应的任务操作记录表,每一个人物操作实体应包括任务记录序号(taHiid,主键,数值型),信息序号(itinid,数值型),步骤序号(acinid,数值型),信息类型(itStClid,数值型),签名数据(taHiSignData,字符型),任务记录标志(taHiFlag,字符型),任务记录备注(taHiBz,字符型)等字段属性。

4.审批工作流核心功能实现

在前面数据库表的设计中,我们已经设计了4个表存储数据流实现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表,可实现多种审批需求的业务。下面以财务报销审批业务为例,展示流程配置管理和信息流审批具体应用及其实现过程。

4.1流程配置管理实现

系统在流程管理模块实现流程的添加、删除、更新等维护工作。具体添加的实现过程是先定义流程信息对象,将界面的表单数据赋予对象的相关属性,通过对象的adaByobject方法将其写入数据库并返回插入的主键值。再通过循环语句将表单中的步骤和处理人分别插入至相应的表中。主要的实现代码如下:

DimoaFlowinfoasnewaFlowinfo‘定义流程实体对象

……

根据表单对oaFlowinfo进行赋值

……

ForeachnitemasGridViewRowingvpurview.Rows‘获取流程访问权限

DimnCbxCheckedasnewCheckBox

nCbxChecked=nitem.FindControl("cbxChecked")

……

next

……

nRetrunFlinid=oaFlowinfo.addByobject(oaFlowinfo)‘根据adaByobject方法将流程信息写入数据库

ifnRetrunFlinid>0then‘大于0表示写入成功,则写入步骤信息

ForeachnitemasGridViewRowingvactorinfo.Rows

Dimoaactorinfoasnewaactorinfo

……

nRetrunacinid=oaactorinfo.addByobject(oaactorinfo)

ifnRetrunacinid>0then‘大于0表示写入成功,则写入步骤处理人

DimoactorUserasnewaactorUser

……

oactorUser.addByobject(oactorUser)

endif

next

endif

4.2流程审批实现

在工作流的审批过程中,用户主要是通过修改tainDealUserid字段的值来完成数据的传递操作,tainDealUserid字段存储的是待处理用户的用户编号,用户登录系统后进入审核模块自动检测用户编号和数据的此字段值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表示则显示在待审批信息表中,等待用户的审批,用户审批后,系统根据既定流程修改tainDealUserid的值。具体的实现过程是先获取当前步骤信息,并检测是否存在下一步骤,再根据结果向任务表写入相关数据完成审批过程。主要的实现代码如下:

……

oactorinfo=oactorinfo.Gettoobject("Flinid="&nFlinid_present&"andacinSortno="&nacinSortno_present)‘获取当前的步骤实体信息

……

oactorinfo=oactorinfo.Gettoobject("Flinid="&nFlinid_present&"andacinSortno="&nacinSortno_present+1)‘检测下一步骤实体信息

ifnotoactorinfoisnothingthen‘判断步骤实体信息是否存在

otaskinfo.acinSortno=nacinSortno_present+1

otaskinfo.tainDealUserid=oaactorUser.acUsUserid

else

otaskinfo.acinSortno=0

otaskinfo.tainDealUserid=""

endif

otaskinfo.UpdateByobject(otaskinfo)

……

Return"审批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教育技术学,2009.

审计的步骤篇3

一、截留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一)审计思路

电力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的专项审计,主要内容为城市公用附加的征收是否及时、准确。征收后上解是否及时,有无挪用、截留。由于财务只是根据业务数据进行汇总记账,因而审计的重点是营销系统数据,根据开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的电价与未开征的电价不同,统计出已开征的电量及的城市公用附加费金额,然后与财务数据比对看是否及时足额解缴。

(二)数据的采集与转换

审计人员利用SQL-SeVeR访问了被审计单位的营销oRaCL数据库,采集了被审单位的业务数据,根据发改委相关文件精神编制分类电量附加表。并分别导入ao中生成中间表。主要数据如下:

1.分类电量表。重要字段如下:

户标识编号――用电户唯一标志字段

电费发生年月――电力部门抄表数(用户使用电量数)

计量时段――由于电量计算有峰谷电价,而计时值为“全”的是电表所显示的实际使用电量

分类电量

分类电价

电度电费

用电分类编号――区分用电类别

用电分类简称

2.分类电量附加表。重要字段如下:

用电分类简称

用电分类附加额

(三)审计步骤

步骤一:按用电简称及分类电价分组统计各类用电量

由于城市电力附加只对城市用电户征收,而开征了城市电力附加的分类电价与发改委的定价应该相吻合,因此对用电简称及分类电价分组后统计用电量是审核该类电量是否已开征城市电力附加的必由之路。

SQL语句如下:

Select[用电分类简称],[分类电价],SUm([分类电量])aS电量into分类统计电量表

From[JG_BFLDLDF]

GRoUpBY[用电分类简称],[分类电价]

步骤二:生成含附加字段的分类统计电量表

审计上述分类统计电量表,对照电价文件信区供电公司已对所有城市类用电户征收了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因而根据用电分类简称字段关联,增加每类电量加价字段。

SQL语句如下:

Select[分类统计电量表].*,[分类附加费表].[城市附加额]into含附加字段的分类统计电量表

From[分类统计电量表]leftJoin[分类附加费表]on[分类统计电量表].[用电分类简称]=[分类附加费表].[用电分类简称]

步骤三:计算所有已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

将含附加字段的分类统计电量表的用电量及附加额字段的相乘的积求和,计算出所有已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SQL语句如下:

SelectSUm([电量]*[城市附加额])From[含附加字段的分类统计电量表]

步骤四:将步骤三计算出来的已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扣除相应的税费后,并进一步取证,得出结论。

二、低价供应电力企业职工用电

(一)审计思路

一些垄断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为本企业职工谋福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以往经验,原电力企业职工用电不同程度地享受优惠,此次审计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居民用电低于发改委定价的问题实行了审核。

(二)数据的采集与转换

审计人员同样利用SQL-SeVeR访问了被审计单位的营销oRaCL数据库,采集了被审单位的业务数据。并分别导入ao中生成中间表。主要数据如下:

1.分类电量表。重要字段如下:

用户编号――用电户唯一标志字段

电费发生年月――电力部门抄表数(用户使用电量数)。

计量时段――由于电量计算有峰谷电价,而计时值为“全”的是电表所显示的实际使用电量

分类电量

分类电价

电度电费

用电分类编号――区分用电类别

用电分类简称

2.用户信息表。重要字段如下:

用户编号

名称

地址

(三)审计步骤

步骤一:筛选出居民用电价格低于0.6元的记录生成低价居民用电表

城市居民用电价格由发改委定,2008年为每千瓦时0.6元,低于此标准的应有相关的文件优惠。

SQL语句如下:

Select*into低价居民用电表From[分类电量电费表]wHeRe[计量时段]='全'anD[用电分类简称]like'居民%'anD[分类电价]

步骤二:将低价居民用电表与用户信息表关联生成低价用电户信息表

对低价供电表与用户信息表比对核实享受低价优惠的用户信息,经核实该类用户为供电公司职工。

SQL语句如下:

Select[用户信息表].[用户编号],[用户信息表].[区册编号],[用户信息表].[名称],[用户信息表].[地址]into低价用电户信息表[低价用电户信息表]

From[用户信息表]

wHeRe[用户信息表].[用户编号]in(Select[低价居民用电表].[用户编号]From[低价居民用电表])

步骤三:计算低价用电户用电量

对低价居民用电表的分类电量进行求和。

SQL语句如下:

SelectSUm([分类电量])From[低价居民用电表]

审计的步骤篇4

关键词:某证;公司;负债损益审计;风险评估;分析

一、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某证券公司委托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07年终财务报表进行常规审计。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事务所组织专家对证券公司的财务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完成。经过调查发现,该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由公司总部使用和维护,管理整个集团的财务账,业务管理系统由总部和各营业部共同维护,目前的交易数据、财务备份数据容量为17GB;所属的15个营业部中,其中14个使用统一的交易软件。财务数据为1.6GB,业务数据量达15GB以上。

二、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在审前调查中,事务所查阅了证券公司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流程图和系统工作流程图,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做了初步评价。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向相关专家调查了解得知,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是最主要的经营收入,对于经纪类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一般要占营业收入的90%以上。因此,关于佣金收入的审计被确定为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

三、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数据采集和转换后,审计人员按照事先编制的计划,结合证券公司的行业特点和违纪违规的一般规律,形成初步预审方案,进行预审分析。预审分析结合审计经验和初步的专业判断,形成了涵盖证券公司业务的若干审计经验模型,重要的如佣金审计模型、透支审计模型等。

审计人员直接通过软件浏览电子账簿和记账凭证,使用“科目明细账审查”、“会计科目审查”、“日记账审查”功能展开账表分析,并结合纸质凭证和业务单据、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现场审计。

1.佣金审计模型

券商在从客户账户收取佣金时,可以实行浮动佣金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0.3%)同客户约定实际佣金比例。但是,由于券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吸引客户,常常通过返佣金、冲减手续费收入、挤占营业费用等办法,给“经纪人”一定程度的好处,作为他们为公司拉来客户的好处费,以刺激经纪人为公司保持住这些客户。近年来,由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返佣金、经纪人佣金等由于不符合规定,券商在账务处理上越来越艰难。前台不行,于是开始通过后台交易系统处理这些事情,这样既偷逃了税款,又非常隐蔽,轻易不会被发现。证券公司自身对交易系统的监管能力不足,再加上财务监督的缺失,在交易系统中进行返佣提成,极容易造成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所以证券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审查有无将返佣提成的资金另设“小金库”或不符合规定分配和使用。

2.审计步骤:

步骤l,通过对佣金收入二级清算报表数、财务发生效和客户账户收取数3个数据比较核对,从中发现证券公司隐匿佣金收入问题。计算在证券公司开户的每笔交易账户的佣金总额。

步骤2,查询佣金科目年度发生额。

步骤3,比较财务账佣金科目发生额和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如果交易系统佣金收取额大于佣金科目发生额,则初步判断证券公司隐瞒佣金收入。

步骤4,对公司业务类别发生频率进行分析,根据佣金收入收取和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查找那些发生频率高、发生金额相对小的业务类别,通过业务标志对照表,确定是哪个业务符合这一特点。

步骤5,在交易流水中,根据确定的业务标志代码,查询所涉及的资金账户。

步骤6,选取所沙及的几个资金账户,如果确实属于小额增加,则查询当天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是哪个资金账户,据此迟踪佣金的客户账户来源;如果没有对应的小额减少的那一笔,可以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软件供应商对系统做了修改或添加了与拥金收入相关联的辅助子系统。

3.透支审计模型

在对证券公司的审计业务中,确定透支账户是审计的重点。在申购盛行的前几年,证券公司常常采取透支股民保证金的手段申购股票,近年来又发展到证券回购。证券公司常用的恒生等股票交易系统只能打出审计当天的透支余额单,对于多次透支已经归还的“历史透支”却无法发现。证券公司把此类账户隐藏在股民账户中,将“股票中签”以及利用回购资金炒作股票的收益,以股民取款等貌似正常的业务转走,形成账外“小金库”,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对于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个股民的证券公司来说,打出所有的交易记录进行人工搜寻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时候就需要编制程序对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操作。经过运算不仅可以发现至审计时透支账户,还可以发现隐藏的曾经的透支,进一步对这些透支账户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隐藏更深的问题。

审计的步骤篇5

关键词:网络工程 割接方案 方案审核 保障措施

随着通信网络不断地发展和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大,网络工程割接越来越频繁。通常,业务运行网络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网络工程的割接都是对正在使用的线路、设备进行操作,所以网络工程割接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上所承载的业务,这种割接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所承载业务的中断。做为一名合格的监理,如何指导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如何组织进行割接方案审核、如何全面监督割接方案实施,这些都是在割接前必须详细考虑的问题。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旦未做好,割接过程中就有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割接失败,甚至导致无法倒回割接前的状态。

为了确保网络工程成功割接,工程割接前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是网络工程成功割接第一重保障措施。目前,割接方案制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制定全面、准确的割接方案,监理参与指导割接方案制定已责无旁贷。

第一重保障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

网络工程割接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通常会分为很多次小的割接,这时就需要一个总体的割接方案和许多具体的割接方案一起组合来描述整个割接过程。大体来说,网络工程割接方案应该包括:工程介绍、网络拓扑图、风险分析、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割接步骤、测试用例、应急方案。在割接方案制定过程中,监理应该对割接方案制定者进行全面指导,确保各部分的内容齐全、准确:

1 工程介绍

简单叙述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如割接前的进度情况;工程割接必要性和依据;工程割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参与工程割接的相关单位情况等。

2 网络拓扑图

准确给出割接前的网络拓扑图、设备连接图;画出割接后的目标网络拓扑、设备连接图。进一步,从网络拓扑图角度出发,简单介绍本次割接的内容及步骤在网络拓扑图的表现。

3 风险分析

全面分析割接过程中可能将出现的风险,列明产生该风险的危险源,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危险最坏影响程度。

4 割接前的准备工作

列出割接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重要信息,如在本次剖接中的职责、联系方案,分析割接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列明所需设备、材料准备情况及要求,分析设备、材料型号是否与现网设备、材料匹配。特别注意,涉及线缆割接的,应该列明线缆标签、核实标签的准确性。另外,还需说明建设单位及其上级部门对本次割接的具体要求,如领导审批、发文等。

5 割接步骤

列出详细的实施步骤、割接步骤、系统更改和配置步骤;将割接的先后工序及所用时间排列清楚;将各工序所安排的负责人和配合人员列明;列出各工序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准确列出该操作的指令或批处理文件;列明该步骤所需的机具、仪表、材料清单。

6 测试用例

针对网络工程割接的关键步骤,应该列出一定的测试用例验证网络工程割接是否成功或割接后的网络是否具备预定的功能,测试用例应该简明、可行,测试过程具有可操作性,测试结果应该明确。

7 应急方案

全面分析割接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且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懈决。针对上述执行中止、异常故障或风险分析中危险源应准备充分的应急方案,包括应急人员的安排,措令或批处理文件的准备,列明所需机具、仪表、材料清单。

在指导割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监理不仅要督促割接方案制定者遵照上述形式要求制定方案,而且也必须确保上述要求的内容准确性,能够经得起推敲。一些相关数据需要到实地勘察、现网采集的,应当督促方案制定者实地勘察、现网采集,杜绝闭门造车。割接方案制定完成后,监理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内部进行方案评审一确保割接力案的准确性、可操作性。

毕竟割接方案经施工单位评审后,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审核割接方案的质量成为网络工程成功割接的第二重保障措施。第二重保障全面审核割接方案

针对施工单位制定好的割接方案,首先,监理应该再次从形式上对方案进行全面审核,确保方案满足形式要件。当形式要件满足后,监理再对该方案涉及到的现网相关设备、材料或标签等内容进行实地核实,保证相关信息准确无误。接着,监理还应该对方案的工程介绍部分的内容进行核对;核实方案所给出的现网拓扑图与现网是否一致,目标网络拓扑图与设计文件是否一致;核实方案中的割接前的准备工作都已详细列明。再次,根据同类工程监理经验,核实割接方案步骤合理性,应急方案可行性。

监理对割接方案完成形式审查、可视性和经验性审核未发现问题或者所发现的问题整改后,监理应将其所审核后的割接方案提交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审核,收集建设单位各部门对割接方案审核的意见,为割接方案会审做好充分的准备。

重大网络工程的割接方案实施前会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监理应根据工程进度的要求,积极协助建设单位工程部门组织施工单位、厂家及建设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割接方案会审。会审之前,监理应该确认会审通、预审的割接方案已发送到各单位、各部门,并通知各单位、各部门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方案的进行预审。会审过程中,监理应该积极引导与会人员进行“拉网式”方案审核,特别涉及方案的风险分析、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割接步骤、测试用例和应急方案五部分的内容。针对上述五大重点部分,监理应该确保各部分的要点内容都必须审核落实:

1 风险分析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是否对割接过程中所有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列出的各危险源是否正确、全面,危险源与引起的风险因果关系是否正确,所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是否正确,风险评估是否合理。

2 割接前的准备工作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中的割接操作人员是否能够担负本次割接工作,割接参与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本次割接新增的设备、材料型号是否与现网设备、材料匹配,建设单位及其上级部门对本次割接的特殊要求是否已经充分考虑。

3 割接步骤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中的割接步骤是否完整,各步骤顺序是否合理,各步骤的执行顺序是否对网络影响最小,方案是否已经具体了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开始割接时间是否避开业务高峰时段,计划是否包含每一个步骤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最晚回退时间,审核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骤是否包含3个小步骤:

1)每一步运行前的检查:进行该步骤前几分钟,检查该设备的告警情况,运行状态,检查当前相关指令或批处理文件的执行情况,确认

相关备份已完成;

2)进行割接:执行割接的指令或批处理文件或者物理操作;

3)检查是否成功:通过命令查看或者通过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对于割接中的具体割接步骤,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特别是牵涉到软件版本的更新或协议更改时,需要有类似工程割接成功的案例或搭设模拟环境进行模拟割接测试。

4 测试用例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割接方案中的测试用例与验证的对象(网络工程割接是否成功或割接后的网络是否具备预定的功能)之间是否有因果对应关系,测试用例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测试结果是否明确。

5 应急方案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割接方案中列明的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且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解决的情形是否合理、全面,应急方案是否可行,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指令或批处理文件是否正确,所需机具、仪表、材料是否准备充分。

在会审过程中,监理应该确保与会人员已经对割接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实施风险进行过全面地探讨,对于割接方案存在的疑点得到了解决,对所审核的割接方案付诸实施达成了共识,督促与会人员签名确认所审核通过的割接方案。

割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割接方案的质量,但是制定再完善的割接方案,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也是徒劳的,全面监督割接方案实施就成了保障网络成功割接的第三重保障措施。

第三重保障严格执行割接方案

通过多方会审通过的割接方案,监理应该督促严格执行该割接方案,杜绝工程任何一方没有足够的理由或未发现方案明显缺陷进行单方变更。

在工程准备割接前,监理应该提醒割接组织者按照割接方案的要求通知、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确认已经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监理督促施工单位完成如下工作并对其工作结果进行确认:按照割接方案的要求准备好设备、材料、工具;对于有硬件操作的割接,除了准备好割接中需要的板卡外,还要按照实际操作的数量配备相应的备件;对于涉及需要布放线缆的割接,应该提前将需要的线缆放置好,并且测试无误;对于设备设置了访问权限的,需要提前取得设备的访问权限;对于远程操作网络设备割接,需要确定好该设备本地的访问方式,以备一旦出现故障或者误操作使该设备脱网的情形,可以继续进行操作;与相关部门确认待割接设备相关配置文件已经完成了备份工作,已经采集了所待割接设备的相关状态参数。

监理依照割接方案的要求,严格核实上述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进一步与相关人员确认割接方案要求的工作已经完成。确保割接方案真正得到落实。如果存在准备不充分的现象,监理应该及时向建设单位工程负责人反映,由建设单位负责人视情况而定是否继续进行割接操作。

按照割接方案要求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监理核实将要进行的相关割接步骤的操作人员、测试人员到位后,通知割接工作开始,监理督促相关人员实时监控所割接的设备网络运行情况。割接过程中,监理督促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割接方案要求逐步进行割接工作。如果出现割接方案中的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在合理时间内未能解决时,应及时按照应急方案倒回;如果在割接过程中出现执行割接方案的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应停止割接,重新制定割接方案,以防出现重大事故。

审计的步骤篇6

    一、研究背景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揭露错误和舞弊的消极防弊模式到对经济责任、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提供管理建议以提升经济效益的积极兴利模式的转变,深化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价值增值为一体的管理审计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大大拓宽了,现在内部审计不仅仅着眼于监督控制,还侧重于服务职能,即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过程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因此,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2005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了详细的阐述,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项目实施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大部分企业现有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及协调性均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现有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构建多要素的体系结构,解决的一般是现存部分问题,属于静态策略范畴,无法适应审计领域新的发展要求。因此,探索能够适应内部审计发展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pDCa循环,又称质量环或戴明环,是管理学中通用质量控制模型。pDCa循环最早由“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休哈特(waltera.Shewhart)提出。自1950年开始,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Deming)进一步将之运用于改善产品或项目质量,使之成为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在质量管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pDCa循环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引入pDCa循环理论,构建多个层面上多层次的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模式。

    二、文献综述

    pDCa循环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管理方面。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初期主要是方法论的介绍,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直到2009年paulC.palmes系统地将pDCa循环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入iSo9001:2008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国内对pDCa循环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王霞辉(2009)将pDCa循环应用到审计管理链条中,主张分步骤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曹耿群(2011)将pDCa引入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详细提出按照四个循环步骤开展内部审计。上述研究提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内部审计项目实施,但是在长期持续的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模式的动态性、螺旋阶梯式特点发挥依旧不足,没有形成动态集成化的系统运作机制。如何构建动态集成、综合实用的多层面上多层次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三、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计划是根据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要素,进一步制定解决问题计划采取的措施;实施是计划实施的过程;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处理是针对实施的效果总结,好的经验进行标准化,如形成制度、作业指导书或流程图等,依旧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从而实施持续的管理。pDCa循环适用于质量改进的全部过程,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地进行。完成单个循环仅仅解决了当前部分的问题,其他或即将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在接下来更高阶段循环中逐步解决。pDCa循环可以在每一个过程中开展,也可以在整个过程系统开展。比如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既可以在具体项目质量控制中实施,又可以在整个内部审计体系中实施,从而实现全面动态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发现pDCa循环具有如下特点:

    (一)周而复始

    pDCa循环运行一次并没有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个循环结束仅解决了部分问题,剩余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将在以后的pDCa循环解决。

    (二)环环相扣

    如果把整个单位的工作作为大的pDCa循环,那么每个部门乃至一个项目均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大环循环运转驱动小环,小环循环运转亦为大环运转提供动力支持,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机互动、相辅相成的体系。

    (三)阶梯式提升

    pDCa循环并非长期在同一水平上低效率运转,而是通过每次循环解决部分问题,进一步巩固取得的循环成果,每一次循环都将到达新水平,从而实现通过阶梯式发展持续提高管理质量的目标。

    四、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模式

    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模式中每个层次上单个pDCa循环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揭露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为本层次下一个pDCa循环或上一层次的pDCa循环提供更高水平的阶梯。站在更高阶梯的下一步pDCa循环除了需要考虑已经发生改变的现实状况外,还要将上一循环遗留的问题纳入,利用前期固化形成成功管理经验改进解决现有问题,从而达到环环相扣、循环不断、阶梯爬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模式以各层次单周期循环为依托,环环相扣,阶梯提升,在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水平中周而复始地运行,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得以螺旋式上升。

    根据多层次pDCa循环建立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模式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此模式将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看作一个空间系统。该系统分为三个层面:项目层面、功能层面以及组织层面。每一层面上pDCa循环多层次螺旋式持续运转,为上一层面提供支持和动力,上一层面循环亦为其下一面次的循环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方向,从而构造出三大层面循环互动、各层面上多层次pDCa循环提升的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一)项目层面

    项目层面上,本文构建的pDCa循环模式具有动态性、集成化的特点,明确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中各个环节以及每一环节中涉及的部门、人员,具有较强的实用行、可操作性,详见图3。该流程图具有以下特点:

    

    1.程序清晰。项目管理作业流程上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包括确定审计工作计划至批准方案;实施阶段包括送达审计通知书至项目总结;报告阶段包括三级复核审计报告至审计报告发出并督促整改;总结阶段主要是归档、经验总结及依旧存在的问题等。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且每一阶段中可包含微小的pDCa循环。

    2.管理闭环。从开始审计计划确定到利用非现场审计发现数据库实施现场审计,到形成审计报告并督促完成整改问责,再到进行后续审计,最后进行归档总结提升形成经验库、问题库等成果,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回路。

    (二)功能层面

    在功能层面上,内部审计需要明确本身的职能,逐步从传统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转变,从揭露错误和舞弊的消极防弊模式到对经济责任、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提供管理建议以提升经济效益的积极兴利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价值增值为一体的审计功能模式。可以通过多层次pDCa循环,不断提升本单位内部审计功能水平,拓展内部审计功能。比如,可以初步构建如图4功能框架,在循环上升中,持续丰富内部审计功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表1给出了功能层面pDCa循环的步骤,为单位进行功能优化提升提供了简单的框架,实施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丰富改进,最终实现功能层面pDCa循环。

    

    

    (三)组织层面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组织层面管理将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是进行pDCa循环提升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设置应合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其职责的顺利履行,保证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经营行为和职能部门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监督,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基础。表2提供了组织层面pDCa循环的步骤。

    本文构建的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包含多个层次的pDCa循环,从整体到局部均形成了螺旋上升的pDCa循环。该模式具有动态、集成的特点,首先是动态性,持续改进是该体系的本质属性,计划、目标与应对措施根据循环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的循环需要不断做出动态调整;其次是集成化,pDCa循环模式建立在多层次pDCa模式基础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整体结构以及局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形成集成优化组合,而且这种优化组合不断发展。同时,该模式能够满足多个层面管理的要求,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各个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分环节,丰富各循环阶段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应用到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管理中,通过持续循环运作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构建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多层次pDCa循环模式在项目、功能、组织三个层面形成了多层次循环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动态性、集成化、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该体系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内部审计体系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该循环模式有效保证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螺旋阶梯式提升。因此,该体系的构建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审计的步骤篇7

关键词: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应用与优化

一、审计信息化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金光华认为,由于在线审计以及网络财务等的出现,传统审计受到严重挑战,审计工作中互联网的应用提上日程,将其称之为审计信息化。本文认为审计信息化是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信息的远程共享和审核,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借助计算机对财务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整体部署下烟草行业一直保持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烟草行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使命观,并且把严格规范看做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财务、审计人员不断提升信息化专业技能,创新工作手段,同时加强对各类业务的审计监督,有效地实现审计向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以满足行业严格自律的要求。

近十年来,在行业“两个十多个”的品牌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全国范围内的烟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企业集团的规模快速扩大,集团本部的管理范围出现跨国跨省现象。在烟草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审计工作已难以实现对各烟草企业的有效、高速的监督,审计信息化集审计与网络于一体,可以有助于烟草行业审计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有助于审计工作低成本的跨地域开展。

三、烟草行业审计信息化的实施步骤

烟草行业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工作部署,在整体建设思路上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在操作实施上分步进行,按照审计类型和业务需要,具体分为3个步骤建设完整的行业审计信息系统。

(一)搭建行业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基础平台,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子系统

依照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搭建用友审计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各单位均使用统一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各审计类型子系统都需要在此平台上统一建设,以实现资源统一、成果交互、上下联动。由于烟草行业内各单位的财务信息化水平及系统均有差异,行业用了几年的时间对不同的单位采用了不同的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的方式,最终已经完成了此步骤在全行业的推广。

(二)研发应用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同级审计等子系统

在审计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上拓展审计业务类型覆盖面,重点研发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广告宣传审计等审计模块,拓展在线审计覆盖面,强化审计信息化对于多种审计项目的监督与服务作用。目前,烟草行业就工程审计子系统在云南中烟等几家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三)研发应用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子系统

在拓展审计业务类型的基础上,逐步整合行业各种经营数据,搭建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主题数据分析,建立包含财务、预算、资产、资金、营销、人力等方面的分析模型,为开展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设一套联网预警的模型指标,预警能够提醒审计人员关注重点,能够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控制,提升企业风险防控水平。

四、审计信息化在烟草企业的应用

审计信息化在烟草企业应用结构为:4+1模式,即四个业务模块,分别为:审计管理模块、在线审计模块、联网预警模块、现场作业模块,1个审计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其中四个业务模块建立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对审计业务进行整合。

(一)审计管理模块

信息化的审计把审计工作的流程标准化,此结构方式下,只需要在网上登录相应的系统即可对审计工作进行异地处理,不在受空间限制。审计信息系统将审计工作分为项目、资料、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以及领导、综合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此系统的建立规范和优化了审计工作流程,有利于资料的查询,分析,实现了异地审计业务的及时开展。

(二)联网预警模块

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心是联网预警模块。审计管理模块将安排好的工作计划传递给联网预警模块,该模块对接受的计划进行整体部署,同时,联网预警将分类后的预警信息或者所分析的审计线索传递给现场审计或者线上审计模块。该模块的核心功能是:一是接受远程数据,根据预先设定的数据模型和预警线数值,进行数据分析;二是如果发现数据异常,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示系统使用者进行关注;三是有助于实现实时审计、事中审计的同步进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服务功能。

(三)在线审计模块

在线审计模块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处理;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对采集以及转换后的数据重新定义和设置,并传输给审计信息系统,以实现远程审计工作的处理;在财务系统中取数,并且对与审计工作所匹配的数据进行区分。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高效的进行。

(四)审计现场作业模块

现场审计主要是针对的外勤现场审计工作,如:审计数据的采集、分析、转换,审计查账等。该模块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重大审计事项、审计线索收集资料,并对其真伪性进行现场认证;为了克服信息化技术的限制,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高效的将现场审计的结果反馈到计算机系统,通过两者的结合,核实远程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审计信息化在烟草企业的应用评价

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烟草行业审计信息化系统,已经搭建起统一的平台,并与各单位的企业管理及办公系统对接良好。审计信息化系统外观界面简洁、层次性清晰;审计流程设计符合逻辑、项目实施操作简便;系统提供审计方案、案例库、方案库等审计资源共享渠道,分析、查询、考核功能完备。烟草企业的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规范审计工作的流程,在审计项目的过程管理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审计、会计、业务系统中数据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远程审计。但是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行业内审计人员、项目、成果等信息化资源的上下贯通,横向流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审计信息化系统与eRp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兼容性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行业内不同单位信息化水平相差较大,导致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程度参差不齐。

六、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的优化措施

随着企业运营系统的逐步信息化,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为了促进烟草企业审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以下措施。

(一)为了拓展审计领域,在数据集市的基础上建立二期审计信息系统

数据集市即为审计系统而服务的小型数据仓库,他是企业级数据仓库中的一个子仓库。数据集为审计工作建立了独立的小型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在数据集中根据审计工作所需提取各种数据。烟草企业的二期审计信息系统在数据集市的支持下,实现了审计、业务系统的结合。主要分为调取数据,建立小型数据库;根据审计目标对数据进行归纳、提炼以及分析两个步骤。步骤一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财务、营销、资产、预算等管理系统调取数据,根据审计所需数据建立数据集市。步骤二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数据查询、分类等方式以及结构、对比分析为审计复核提供支持。

(二)为了提高系统的免疫功能,在监控预警的基础上实现实时审计

实时审计即在业务发生的同时或者发生后的较短的时间内,审计人员立即进行审计。实时审计应用,应该更加注重审计的监控、预警以及综合分析。对于烟草企业实时审计有以下几点作用:(1)对高标准化的烟草企业进行实时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漏洞与危险;(2)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设计相对应的预警模型,在自动报警系统,有利于发现并且进一步判断是否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审计。烟草企业的实时审计对重点项目以及其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以及监督,有利于实际业务进行实时整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业务规范运作。

七、结束语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烟草行业的审计信息化获得快速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其应用情况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对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为烟草企业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x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3(05):45-47

[3]程国亚.安徽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7):70-72

审计的步骤篇8

作者:霍旋单位: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

在对a市审计调查过程中,通过调阅报表等资料,审计人员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截至审计日,a市社保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欠费总计3亿余元,并且多年只是在相当小的区间窄幅变动,经过向前追溯发现这3亿元欠费基本上是2003年以前的欠费。这一现象意味着2004年以后所有企业都按时足额缴纳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率理论上应达到100%,即使没有恶意偷逃缴费的企业,难道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也都能正常缴费吗?实在有悖常理。二是近3年来的考核计划中,有关部委给a市下达的清欠任务均为7000万元,应缴额和实缴额每年都在变动,清欠任务却无一点变化。步骤二:分析业务流程,切中作弊环节。内控制度测评是一种常用的审计方法,即要从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在查证欠费问题过程中,了解分析其业务管理流程,才能有效切中其违规操作的关键环节。一是确定特殊时点为重点审计时点。如a市实例,2004年后账表上再无新增欠费企业,额度少有变化,则确定2004年为重点审计时点。二是通过座谈、调阅档案资料等方式,研究分析重点时点前后业务流程变化。a市社保部门在2004年后将原有征收方式改为“据实结算”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初衷是为了便于五险统一征收,提高保费征缴率,核心是以人为单位缴纳保费,对足额缴费的登记参保人员办理缴费结算,但是对不能足额缴费的一律不办理缴费结算,按“中断缴费”管理。三是分析关键环节,切中作弊手段。在审计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制度看上去无懈可击,实际却有意无意地预留了操作空间。

a市社保部门相关人员解释说,按照中断缴费管理,就不存在欠费问题。通过分析,审计人员发现了其偷换概念的逻辑,即使按照“中断缴费”管理,社保部门也需掌握企业应缴数额和中断缴费额,否则企业补缴以前年度保费时将无法核定应补缴数额。而且,如没有欠费,意味着理论上a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征缴率连年为100%,这与社保部门提供的征缴率也是不相符的。因此,在中断缴费的名义下,其实质还是欠费,当然仍旧按照欠费管理,也应该按照财务制度将所有保费欠缴额计入财务账表中去。根据其业务流程,我们发现该社保部门主要的违规操作环节在于将企业和个人欠费在计算机系统中计入中断缴费进行备查管理,而未计入财务账表中,将欠费的个体数据隐藏在计算机系统内。步骤三:取证突破,挖掘背后原因。审计工作遵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查出是什么之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在表象背后要深入挖掘原因,而由于被审计对象往往要故意规避其主观因素,因此受审计手段所限,挖掘原因也是最难取证的部分。通常,在被审计对象不予积极配合,我们无法获取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需要从曲线取证。在a市审计中,在审计人员初步抓住线索后,社保部门开始消极配合,连据实结算的正式文件也不予提供,对实行这种方式的原因更是三缄其口。审计组成员另辟蹊径,到档案处调阅了历年的收发文件,尤其是实行“据实结算”管理方式前后的收发文件,了解实行“据实结算”管理方式的原因和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步骤四: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审查全部欠费额。受审计人力和时间所限,审计人员通过抽查延伸企业的方式只能核实出部分欠费问题,而对于社保部门用计算机处理记载的众多中断缴费记录来讲,可谓是沧海一粟,并不能反映其全貌。此时,审计人员也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这种现代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覆盖面和审计效率。一是可以正面要求被审计对象演示操作过程,即登录社保经办的前台操作系统,将企业和个人发生欠费时如何在系统内绕开账表上应征保费额、应收欠费额的数据抓取,而只计入至中断缴费备查;二是审计组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审计,到后台数据库查询并下载数据,利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参保表、人员参保表以及欠缴备查表等基础表格,将“单位参保表”与“欠缴备查表”通过“参保单位编号”进行关联,生成“企业欠费情况表”,按照“欠缴金额”字段汇总“企业欠缴金额”;同理,将“人员参保表”与“个人应缴实缴表”通过“参保人员编号”进行关联,生成“个人缴费分析表”,汇总个人部分欠缴额度。三是依循企业或职工本人不足额缴费则不能办理退休手续的原则,在计算机系统内审计是否存在人为更改系统欠费标识等现象。

通过以上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将快速发现一点,抓取线索,在审计人员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企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中存在的隐藏欠费问题予以有效查处,进一步促进社保部门及时足额征收保险费,真实反映企业和个人欠费额度,真实反映征缴工作全貌,进一步促进企业及时足额上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切实维护企业职工权益,进一步促进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好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审计的步骤篇9

三查。一查:查上级指标任务分解,是否有无漏项、缺项、重项。二查:查牵头职能部门是否也将分解的指标纳入本单位目标进行考评。三查:查指标分值累计是否等于总分。

三审。一审:审任务设定是否合理。设定的考评任务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对于“坐着就够得着”和“跳千跳够不着”的都不予以设定。二审:审进度要求是否便于考评。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任务,量化、定性要直接、具体。无法定量的,应提炼出能够反映工作质量和成效的结果性描述。活动类、检查类、创新类、研制开发类、配合协调类的任务,一般包括计划、方案、启动、部署、调研、调度、分析、监控、反馈、验收、总结等过程步骤;工程类任务,一般包括立项、选址、形象进度(基础、主体、装饰、验收等)完成工程量百分比;公文文书类任务,一般包括调研、起草、修订、审批、报送、印发等步骤;常态工作类、经济指标类任务,一般包括完成进度、数据整理归类、分析总结等步骤;推进比例类(及时发生,无年度总数量)任务,一般包括进展、比例等内容。三审:审表述是否精准。语言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时间节点可具体到某一天。

三留。一留:留修改痕迹。二留:留争议录音或影像。三留:留沟通方式。这些都能为再次审核提供便利。

审计的步骤篇10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其中,x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y表示各指标(要素)所占的权重,而p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的最大值(为一常数)。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5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a=3B=3C=3D=3e=2F=5G=4H=2i=2

步骤三、运用矩阵技术,得出9个参数的相关重要性(即各自的权重,见表1。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步骤四、计算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公式: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可知,企业经营风险=(1*3+2*3+3*5+3*1+2*1+5*3+4*2+7*2+7*2)(/1*5+2*5+5*5+1*5+1*5+3*5+2*5+7*5+7*5)=80/145=55%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其中,C表示控制风险,p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